那一部电影里有这一次可以往事只能回味电影版三年

突然剩我捱下去 即将葬生欢腾闹市 电话为何仍未响 突然害怕难面对 双双友好嘘寒问暖 自己仍然无伴侣 佳节热闹倒数 像讽刺着我 谁人像我一个人 谁人没气力谈情 避免感触太多 感觉太乱难清醒 成全幸福的拼图 人潮中我渐忘形 这天灯饰照闪 假使你在旁 今天应该更高兴 达明若听到这歌 应该记得当年为了大家 全情投入过 大雄亦无忘技安 毕竟最不开心已经走过 错过能认错 静宜或静香现在也 快乐吗 仍然惧怕一个人 仍然没气力谈情 够胆翻开记忆 不敢正视旁人高兴 成全幸福的拼图 人潮中我渐忘形 满天灯饰照闪 即使碰着谁 都不知怎去反应 为何惧怕一个人 为何太急于相恋 就算只得两手双紧扣着仍能温暖 寻求幸福的过程 原来自己不清醒 每当穿起暖衣 将心跳记住 今天应该更高兴 今天应该更清醒 今天应该学会让自己练习对镜微笑 今天应该更高兴 今天应该更清醒 今天应该更高兴&到这里又想起了近期喜欢的另一句歌词:“何不把悲哀感觉假设是来自你虚构”。或者,这种感觉,真的只不过是“纯属虚构”。但是不是,又有什么关系,我只是知道,在某一刻,我是多么的想念你。
冬季秋季春季气候纵是变又改我心也跟你不变就如未离开
《妖夜回廊》开始做监制,已让人看到吴彦祖对电影的野心不止一个好演员这么简单。终于,这部半纪录片半虚构的《四大天王》再次见证了他的这份诚意和实力。题材尖锐,手法新颖,剪接流畅,“演出”自然,还有很多赞美词都可以用上。心里已把吴彦祖列为明年最佳新导演首选。是这部电影造就了ALIVE乐队,还是ALIVE造就了这部电影?分不清,也不重要了。阿当(daniel?吴彦祖?)告诉了我们他的抉择,我又一次为一个电影梦想的实现而激动。电影alive,爱情alive,生活alive.alive,not dead.
小学语文课里印象最深的课文恐怕就是《背影》了,上一周,有两个背影给了我和朱先生文章里类似的感觉。第一个是在浦东机场的登机口前,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经历患难的朋友和他已有4个月身孕的妻子来江南游玩,一路相陪,让我也有了难得的充满欢声笑语、非常“休闲”的一周,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短短的7日转瞬即过,道别之后,转身一刻,竟然有想哭的感觉。走出几步后忍不住转身回望,看着老友消失在人群里,心里忽然有点失落,这种情绪,在后面的几天里一直持续。 旅途上,朋友和我说了很多小学时候的事情,我都像是第一次听到一样,很意外他竟然还都记得那些我认为不可能会记得的“小事”,也很有点内疚,这些年来,或者我真的是“忘本”了。还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容易让人忘记?P.S 东方明珠的旋转餐厅情调还真是不错,虽然东西不好吃,价格也略贵。 第二个是在那条连接了两栋电视大楼的青海路上,办好事出来,如常的走这条路前往某碟店,一个熟悉的面容毫无任何预兆的忽然就出现在视线里,就像7年前和2年前的两个圣诞夜那样,从来没有想过会遇上,但却就这么遇上了。第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竟然是转身躲避——也不用躲,她并没有留意到前面还有这么个人经过——后来一直在想,如果看到了会是怎样?1年多没见了,曾经无比盼望的身躯就这么从眼前走过,我努力的在现在和记忆里的她之间辨认着区别。在她充满笑容的脸上,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如果说7年前的遇上是开始,2年前的遇上是结束,那这次遇上代表的就是遗忘。在这条我们曾经留下无数足印和笑声还有争吵的街道里,看着她身影渐行渐远,我的心里无痛无痒,只是想起了这句话——“时间比分手更残忍”。还想起句千古名句,似乎对此情此境非常适用——“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7年,缘分就用这个时间让我从头到尾彻底认识了它一趟,想想真的是需要感谢它。一段爱情,能这样,该满足了。 新月如钩,心无所挂http://song.//L//memories%20andy%20lau/1.Wma
这是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的《Good&Night,and&Good&Luck》的香港译名,英文原名来自片中主人公莫罗主持电视节目时的结束语。因此感觉香港译名比较传神,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电视节目结束的感觉,直译《晚安,好运》就有点不知所云。未看《断背山》时觉得《撞车》拿奖还算有理由,看完《各》后觉得其实两个奖都给它我也没有反对意见,或者它还未能达到大师级殿堂级的水准,但却非常合我心意,黑白摄影,陈旧年代、冷酷的黑色的基调,都是我的心头好。乔治克鲁尼对自己的第二部执导作品不遗余力,看得出每一个镜头都经过了认真细致的讲究,一些很普通的单镜头都带出很多让人惊喜的小变化,再加上运用的恰到好处的光线工具,黑白的世界自从《辛德勒的名单》后从未如此精彩。今年香港电影节的时候最想看的其实是这部电影,可惜时间问题未能如愿,希望有机会能在大银幕再感受一次。现在,想对大家说的也是这一句。如果博客也算是一个个人电视节目的话,那么这个博客的文字播出形式到现在便要告一段落。如果大家有兴趣翻看这里的第一篇,可以发现这里是从“失恋”开始,按照某人“三年期”的说法——三年应该足够去平复一个伤口,经常被用作平静心情舒缓痛楚的这里也该到了逐渐退出的时候。博客的一个重要意义我觉得是在于记录,这种意义的体现需要时间的累积,三年里,其实这里并没有提供给大家很多“有营养”的东西,也有愧它的名字,关于碟和城市的内容并不多。更多的内容,都是自己对一段和多段、一种和多种感情的一些无病或有病呻吟,现在回看很有点惭愧,要不就是陈腔滥调的滥情(很多抒情的时候,语气和格式都相当重复),要不就是谈风花雪月的无聊(有很多篇都是在说天气的。。。现在更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了)。看多了,写多了,不知道大家厌不厌,我是真厌了。记得有人说过:“谁会把自己内心最柔弱的部分暴露出来任人观赏呢?”我当时就回答她:“我啊!”也有人说过;“我觉得文字其实都是很骗人,我最不相信文字”。不知道算不算厚颜无耻,我几乎毫无保留的在这里暴露着“内心最柔弱的部分”——多数都是在凌晨3点这种人从心理到生理都最脆弱的时候写下,也正因为是这个时候,内心这个部分才开始占据心上。又或者可能是在博同情,还有人说过,博客不同日记,写的时候明知是要给人看的,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有所保留或故意夸张。我想他说的也对,从这里开始的那天起,很多东西就是写给她看的,希望某日她能看到,可以知道,在这些年月里我是如何度过的。我不知道她有没有看过这里,不过现在也已经不重要了。或者,再过二十年,她再看到会更好些。虽然带着目的性,但自觉在这里留下的每句话都是出自肺腑,就算略有些文字上的修饰也应该不入夸张之列。心里其实一直很想知道,大家对这些文字背后的这个人是怎么一个感觉?两年多的时间里,虽然没有和任何一个观众深交,但也通过留言等方式和很多人有过交流,这也算是一种“缘”吧。所以,很希望,来到这里的各位,有些什么对这里对我的评价,请在留言里告诉我。比起单向的传播,我更喜欢双向的交流,希望以后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和各位更多交流,让这份缘更加长久。今天也是世界杯结束的日子,算是个挺不错的告别时间。其实也不是就把这里关了,只是想换一种方式——既然文字骗人,那就换种骗得稍微少点的图片方式吧。反正现在都已经是“读图时代”了,图片的力量应该更胜文字,尤其是在记录的时候。同时也换一个样子——以后这里会更加贴合它的名字——关于电影,关于碟和每一个我去过的城市(或乡下)。OK,又到了结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各位观众,晚安。Good&Night,and&Good&Luck.
今天收到了一个朋友寄来的她的第二个Baby的照片,小孩可爱有趣、母亲幸福甜蜜自是不在话下。更巧合的是,昨晚的一个很甜蜜很自恋很花痴的梦里,女主角居然就是她。&她是我大学里的同学,现在已经实现了她的理想,在很远的远方幸福快乐的生活着。我和她曾经有过一起去旅行、一起去听演唱会的许多愉快回忆。我也常常会想我和她之间是否曾经有过成为情侣的可能——到现在也还是没有想出答案,不过我潜意识里应该是觉得有可能的——你如果看到了可千万别笑,原谅我的自恋和花痴。&昨晚的梦里这种花痴达到了一个极致,也许还有心底里另一个潜意识在作怪,我居然梦到她给了我一封六页的信(没错,很清楚的记得是六页),里面痛述了当初对我如何***(我自己都说不出口)可惜最后终归天各一方。更夸张的是,信里面的内容居然大段大段的都有很详细的文字在里面,行文之流畅遣词之精妙用情之真切我想我睁着眼睛的时候很难写得出来,记得当时在梦里是那个不停的感动啊——这种梦的根源和文字里的内容我想肯定是我自己的想法的体现,完全与你无关的——真的看到的话切莫切莫生气,梦,实在不是我能控制的东西。&然后我又会疑惑,为何在梦里居然可以有这么详细生动的东西——例如那封信,这么六页长长的文字是如何一下子就出现在那个世界里的呢?这种(我)难以解释的事情总会让我产生一个想法:其实真的是有可能回到未来。&也许,过去或未来的某个世界,前世或来生的某个世界,也正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里也有着我,有着你,但却不是这个世界里的我和你。每当做梦的时候,就是我们到那个世界去旅游一次而已。那里,我们可能陌路,可能成仇,又或者可能牵手终老。现在我们天各一方,只不过是因为这就是我们今世的缘分。如果我们不满足,这样或者我们就可以有下一次?&所以,按照这个理论,有很多事情很多时候也许留些遗憾会更好;所以,应该珍惜和感激每一个今世里曾经遇过爱过的人,就算今世负你,但可能下一次她(他)就是你的一生伴侣。&是不是有点太扯太玄乎了?但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是这么想吧?&想想,无论当初有没有可能都好,和她没有开始也算是一件幸事,至少,和她的记忆不用经过太多年月的过滤便已经全部都是美好的,回想起当时,真的是非常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这份回忆,为我的一生倍添光彩,甚至也许真的可以“保留到下世”。不知道是不是世界杯的关系,近来的梦越来越夸张,几乎都是在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恶得要命,要么就甜蜜到极点,不知道,今晚又会是如何,又会是谁在梦里呢?——这时想到的是张学友的两首国粤语截然不同意思的歌——《》和《》,都很好听。&想起了当初我们的讨论,恶梦好还是甜梦好?现在开始有点明白你的选择,如果可以让我选的话,我也宁愿,梦不到你。&可惜,梦,实在不是我能控制。
“Isabella怀念我吗?今天的新世界,开心吧?”刚听到《Isabella》的片名时,立刻想到的是蔡济文的。开场前,和同看的女孩说,这可不是部爱情片。看完后发现自己错了,听到梁洛施说出最后一句台词后,我就知道自己彻底错了。开场前看影院的广告纸,上面有个短信游戏的问题:“Isabella是不是一条西施狗的名字?1A是,1B不是”,当时和女孩相看而笑,心想怎么会有这么愚蠢的问题。没想到,答案原来是1A。Isabella是什么?相信许多人都会边看边问。梁洛施是Isabella,你也是Isabella,我们都曾经是Isabella。某一个夜,他走了,她走了,Isabella也走了。我们的青春岁月,年少激情,就这样失散于成长中,就像那条叫“Isabella”的西施狗一样,再也找不回来。只剩熊熊燃烧后的余灰和以鲜血留下的印记。电影非常好,不枉我对彭浩翔的深切热爱——已经买了他至今为止所有电影的正版DVD。编剧出身的他在“故事”和“结构”上玩得出神入化,本片由于题材关系比起《大丈夫》等前作已经收敛很多,但仍然不断有惊喜,始终让人看得兴奋。看《公主复仇记》时我就认为他很“王家卫”,这部让我更加肯定,虽然小资的方向不同,但故事、风格和手法其实很相似。沧桑里不忘艳丽的画面也很容易将两人联系起来。对白不是太“王家卫”,但同样很有意思。例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这一句:“你为什么总是看起来傻乎乎的?那是因为有喜欢的人在身边啊。”——明白了吗?我的Isabella们。金培达的配乐已经得到来自柏林的肯定,无需再多言,一如《忘不了》、《向左走向右走》的出色。如果你曾喜欢过《蝴蝶》,一定会觉得本片的摄影风格很熟悉,皆因都是出自同一人(林志坚)之手。这两样最直接影响观影感受的因素接近满分。还有看似信手拈来却精彩异常的细节设计,“搬家”、“爆樽”、“争仔”等等都是令观众大笑之处,也是彭浩翔最为擅长的嬉笑中见真章的本色。彭还有长处是他对于主题的层层设局步步描述。影片的中心思想其实是关于青春和成长,爱情就是当中的关键词。影片始终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如果你还记得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不妨用心再回想下当中的含义,也许你就会发觉,原来彭是如此的煞费苦心,而又这么巧妙紧凑。先后与两个十六岁的Isabella相遇,对待她们的不同态度,还有成当年也曾爆樽打劫,同样的割伤手等等已经足够回答下面这个问题。谁是Isabella?她是Isabella,你也可以是Isabella。我们都曾年轻过。
排队的人龙开始前进即将见到是你了还有他即将接近其实更喜欢他(笑一笑已苍老)你怎么这样憔悴?(心中挂着什么行李?)终于可成一对我们一起长大还有43小时,我们这里再见,再热烈地弹琴热烈地唱。
一心盼着早日入春,早日告别寒冷的感觉,却想不到又迎来了一场寒潮。黄昏的时候,外面风雨潇潇,独自在房间内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懒洋洋的jazz,一边吃着亲手煮成的热腾腾的面,感觉其实很不错。然后又是一场劳碌,直到这个凌晨时分才可以把notebook从工作工具变成了娱乐器材,外面风雨继续飘摇,房间内依然温暖宁静。一个意想不到的闪电忽然出现,把窗外的天空照亮得仿如白昼。就如许多电影里常用的过渡手法一样,那一刹那,仿佛也同时照亮了我的人生,我的记忆。不小心的回忆之下,才突然发觉,原来已经走过了这么长的路,然后又不禁会问问自己:我得到了什么?那些如水流过的年份,还满意吗?很多人来了又走,很多人一直没来,也有很多人来了,没有走,但却又已经改变了。也有很多人是正在路上同途,不知那天就会走,又或者是,我走?就这样来来去去,离离合合,散散聚聚,身边留下的,有谁?一些曾以为是世上最重要的人和事,就这样在岁月燃烧里化成了心底灰尘,只会在这样的下雨晚上偶然想起。当想念变成想起,当想起变成回味,它们已经离我的生命很远。&下午看了梅婷独自发神经的《阿斯匹林》,里面有句话挺有意思:“只要世界不消失,爱情就不会永恒”。电影里梅婷和小白一起去等待世界末日的降临,可惜终未如愿。这刻电闪雷鸣的景况,和“世界末日”倒是很有几分相似。&雨不断拍打着窗的这一刻,想起了这首歌,最适合不过。&even&if&the&rain,&even&if&the&rain&falls&downlife&is&full&of&memories,&we&wont&let&them&wash&awayeven&if&the&rain,&even&if&the&rain&falls&downthe&sun&will&always&shine&on&you&and&me,&even&even&if&the&rain&明明简简单单却会兜兜转转心中偏偏反反覆覆更会奔奔波波风雨中短叹长嗟得快乐时且快乐些只渴望你每天爱我多一些
有些事情真是比较矛盾,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很多人可能会回答:“为了可以不工作”。“有钱可以有更多自由?!”应该是,但通常的情况都是在为自由而追求金钱的时候,失去了自由。或者你可以年薪百万或更多,但自由无价。深夜,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可以在这个时候安然的听着音乐上网,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用考虑明天的闹钟和老板的面孔,已经是一笔足够大的财富。哪怕只有汉堡没有龙虾,又何妨。工作真的挺像恋爱,任由起初再情投意合过程再浓情蜜意,到了结束的时候都只剩下非常现实的“算账”,过分者甚至会恶言相向。分的好或者日后还会有再携手的机会,但大多数都只是沦为陌路了。不过很高兴,至少这一次是我走的早,走的骄傲。有朋友乐观地把失恋形容为“的士牌又翻起来了”,还算贴切。如果以前我是架“的士”,那么,今天起我就是一部“私家车”。从此只会承载我愿意载的人。这,就是自由的感觉。当然无比畅快。
青春就是用来浪费的这是看完《独自等待》后最大的感觉青春就是用来浪费的,因为唯有在青春时才浪费得起,才会愿意为了各式各样的理想不惜代价不问可能地投入金钱和等于或大于金钱的时间。唯有浪费后,才懂得珍惜。但通常都是当懂得珍惜后,想要珍惜的已不在。献给那个从你身边溜走的它,也献给那些从你身边溜走的青春。“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
十分钟前她还在我面前3米不到的地方,穿着暴露的舞衣,不停扭动着略显肥态的腰肢和性感的屁股,和另外一个女孩以比“T.A.T.U”更火辣的姿势引得全场尖叫。这时她已经穿上了宽大的外套,端端正正的坐在我面前。一前一后,台上台下,区别还真大,在台上时她就像个很容易就让男人发狂的女神,成熟的表情和动作让我以为不会比我小多少。可现在的她,拿着酒杯睁着大眼睛,一脸无知,就像个初入尘世的小女孩。“你今年多大?”“19”“你刚才跳得很好啊。”“谢谢”“你一直在这跳的吧,好象去年也是看到你”“没有啊,刚跳没几天”“哦,你哪里人?”“陕西西安”“广东话说得很好啊”“我们待会去另一个地方玩,你和我们一起去吧?”“不去了,我还有朋友在楼上呢”“谢谢哦,不好意思,我上去了”“Bye-bye”这些对话,还有4杯酒,是我这晚和她的所有交流。她走后,朋友笑着说:“人家卖艺不卖身的啊!”我笑了笑,没说话,继续喝杯中酒。我也没说我要买啊??我很穷,也买不起。醉时,常常浮现的,是幻想和回忆。年少时有个伟大幻想:爱上一个落于风尘而不染的薄命女子,用爱情感动她,救她出火坑。这个女孩显然是一个可以满足我幻想的极佳对象。还真是想和她说:“我这几天特想找个女孩子陪我去看海,你去不去?”当然我没说,省得让别人以为我是白痴。
有朋友说他有个理想是开着宽大的美式汽车在大峡谷里一往无前,我就告诉他类似的感觉其实在广东某条高速公路的日落时分已经可以体会。除了汽车不够大之外,那种自由、畅快以及浪漫,应该差不了太多。世界上两点的距离越来越近,早上9点从上海杨浦某小区出发,12小时后已经在广东某市的阳台上看着眼前的废墟发呆——那里曾是我童年的“游乐场”,但在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热潮下,继我的“母校”后同样被夷为平地。开始还浑然不觉,下了机场专线走入虹桥机场范围时,才发现这里怎么好象很熟悉,才突然想起1年前在这里原来曾发生过那样一件事情,突然又感觉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走进机场内看到行李寄放点、麦当劳时,往事又清晰在目。一个人的旅途,尤其是在春节时刻的旅途,总是不大愿想工作的,于是关于过往爱情的思绪又常常的在路程里有意或无意的浮现。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究竟我还爱不爱她?当然这是个不需要答案的问题。就是因为这样的思绪,令这紧凑奔波的一路显得有点寂寞,尤其是夜晚长途汽车走在高速公路的时候,突然惊醒,发现旁边的人都在熟睡或无语,司机一个人孤独的在开着车,漆黑的空间里很安静,只得有节奏的车声在引人入睡。汽车寂寞的在路上前进,偶尔超过一辆车或被别的车超过。拉开窗帘看看外面点点微光闪烁的路边小乡村,和在飞机临降落前看城市的感觉很像。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都只不过是地图上孤独的一点罢了。能令你不寂寞的,不是城市,而是你身边的人,是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与亲人。有朋友的城市就不会陌生,有你的公路就不会寂寞。努力想记起当时我们是如何走过这条公路的,但是竟然想不起了。不知当你想到曾经的这一段路的时候,是会心酸?还是甜蜜?还是不堪回首?又一个不需要答案的问题。洗完澡,吃过半年没吃的“家常饭”,再躺到温暖的床上边上网边看电视,这样的感觉有多舒服也许只有外出游子才最明白,特别是在这么“连环式”的马不停蹄赶路后尤其能体会。回看这刚过去的12小时,还真是很夸张,依次经历了巴士-地铁-机场专线-飞机-机场专线-的士-长途汽车-的士的多类型交通组合,到达的一刻,路上的寂寞与辛劳立刻一扫而空。有人说这里总是很伤感,其实正如我回复里说的那样,伤感只是外衣而已,骨子里个人还是倡导开心健康的快乐生活态度。但生活中总是免不了需要发泄感情的时候和地方,blog不就是因为这样才大红特红起来的吗?并没有刻意伤感,只是,当我觉得有些感情需要倾诉的时候,我希望与你们分享。引用卢冠廷90演唱会的结束语来作为开启2006年的祝福语:“愿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很好的伴侣,一起走完一生的道路。”愿路上永远不寂寞。
陪着你走&一生一世也不分天天编出两双足印&过千山过千海如果&走到这世界边端我俩已是无力前行跟我一起飞去一世伴你同路去&&&&&&&&&&&&&&&&&&&&&&&&&&&&&&&&&&&&&&&&&&&&&&&&&&--From《陪着你走》&//wma2005/-01.Wma如果问我有那些情歌是常听常新,百听不厌的,这首是其中之一。这是卢冠廷和刘天兰合唱版,可惜找不到卢冠廷90演唱会的现场独唱版,这是那场演唱会的最后一首歌,唱之前他和大家说了个故事,在故事结尾,他说,在Make&a&Wish的一刹那,他想到的只是:我要和我太太白头到老。想必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愿望,现在呢?还是一样吗?有多少个这样的愿望能从开始到“无力前行”都始终如一?其中又有多少能够愿望成真?卢的太太是唐书琛,一位著名的填词人,这又会让人想到台湾的另一对夫妻档张宇十一郎,似乎这样的恩爱在幕后出现的机率高些。幕前的往往难以为继,这两天适逢郑伊健和梁咏琪正式宣布情变,当年沸沸扬扬的“夺面双琪”案竟然是个三败俱伤的下场,也着实好笑。再想起当初结婚时煞有其事的推出“我女人”结婚CD的苏永康,今日也已是劳燕分飞,只可怜了那张CD,喜庆的大红封面却成了最大的讽刺。卢唐两人合作无间,曾创作出《天变地变情不变》等众多经典情歌,这首《陪着你走》,填词的,也是唐书琛。或者正因为如此,演唱会上卢冠廷唱的特别好,投入了真情实感,唱出来就完全不一样,感觉愈加动人。曲中那份闲情和宁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每次听到都仿佛正在公园里/日落大道上/月下散步一样,令我怀疑这首歌是不是两人在饭后散步时完成。常常在摇晃的公车上,睡眼惺忪间,任由它带我去往爱情梦境。当然,公车到站一觉醒来的时候,梦也就戛然而止。两个人一起时,最喜欢的,就是那样,牵着手,一步两步看着天,随处游荡。如若觉得情路厌倦或心情疲累,不妨听听这首歌,让它陪你散步一次。
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还是无能为力的无奈?都不是而是曾经有弥补遗憾的机会,但却什么都不能做,无能为力地看着它从眼前慢慢消失。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聊天时,谈及婚姻,大言不惭的说了一句:“我觉得会一直都有很多话和她说的。”立刻引来周遭人的一堆白眼与嘲讽。&“你居然这么理想主义的啊”&电影里,原本想着快乐度过相识周年纪念的爱侣却在当日忽然分了手,浪漫的庆祝夜成了彼此寻欢的荒唐夜。旧爱尚未遗忘,新欢尚未来临,这种时候,最是让人烦忧。&爱情的脆弱、无助与无望就在这一夜里悲喜交集地上演,同台演出的还有“拉斯维加斯”的美艳霓虹,和Tom&waits浪漫永远的blues。舞台剧般的表达形式和精心构置的美丽场景带来了新鲜的视觉感受,心里头却还是无论东方西方都同样无可奈何的嗟叹。&爱可以多久?&不管有多久,陪着我跳舞,直到爱情尽头。&旧爱与新欢之间,只差一线。&《旧爱新欢》One&from&the&heart《教父》导演弗拉西斯·福特·科波拉早期作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拉斯维加斯”实际全是摄影棚内搭建而成,海报上女主角提着皮箱走向烟花的一幕令无数人(包括我)为之惊叹。&
昨晚和人讨论“生离”和“死别”的区别,我说其实没什么不同,否则也不会相提并论了。有种感觉,两者是一样的:想见一个人却见不到的感觉。&从知道这部电影起,就很想和她一起看,买好了票,几经思量,还是放弃了打扰的念头。一个人看,旁边空着属于她的座位,反而更能身同感受。&尽管有很多不合生活情理的小瑕疵,尽管杨采妮的演技仍是和《七剑》里一样的糟,但都不是很重要,不会影响到影片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能再爱的感觉。&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心痛。&虽然故事有点老土和过分"巧合",但剧本写得非常出色。影片从一场车祸开始,关于两对情侣的生活和感情描写都是一点点慢慢展开,观众的情绪也是一点点逐渐进入。导演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他一点也不急,而是在不断的扩展中告诉观众关于这个故事的所有内容。例如在前段主要讲紫晴的故事时,导演会先有意无意的拍一些物体特写和两人的生活情景,然后才在后面再对这些物体和情景进行解释,前后相连非常紧密,而且基本没有借助太多对白,完全就是靠画面讲述,但却能令观众会心的感动。&全片大量采用过去与现在交织的方式,有时还在紫晴和婉琛间、高和Derek间交织,头绪比较复杂,但却丝毫不乱,起承转接都非常自然顺畅,没有很过分的跳跃和令人觉得迷茫。这完全是得益于编剧的安排能力,很久没看过节奏和逻辑控制的这么好的港产电影,甚至连情绪,都是安排得近乎完美。&从开始的伤感,到失落,再到浪漫,然后适时进入煽情部分,后段的戏一幕比一幕更勾引眼泪,但又不会令你觉得很刻意。黑暗里,心底里曾经的伤就在眼里不自觉的流出。&即使你自认冷酷得近乎冷血,最后一场戏也许就是令你致命的一击。然后,字幕出现,一早便知的主题曲终于响起,这时,便是导演开始要你平静的时候。&平静时,又开始想昨晚的问题:“生离”和“死别”,哪个更痛苦?&“如果我有绝症了,你会不会陪我一起过?”&爱情开始之初,总喜欢问对方这个问题。&已经忘了当初她是怎么回答,也已经不重要。&电影里的答案是:“能够和最爱的人一起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即使短,也值得。”&电影里高对Derek说:“你比我幸福,因为她终于等到了你。”&其实他们已经比很多人幸福,有些人,无论怎么等,也不会有六年后的第二次,不会有最后一个月。&明日永远等不来,如果想说,能说,那么,今日就说。&&“怎么这么巧,我刚看完《再说一次我爱你》,一路上都在想着你呢。要不一起去吃个饭吧?”“不了,谢谢。再见。”“再见。”&“我今天看到她了,她很幸福,有个爱她的老公,比以前更开心了。”“那不是挺好吗。”“是啊.”&/life/up/dj/835784.wmahttp://202.85.177.227/clients/aal/ecard/letter01.swf
常常,有些事,有些话,想写下,却总是转瞬即忘,空余一片迷茫。讨厌这样想记起却怎么也想不起的感觉,那些在她与她之间纠缠的时间又实在是浪费得无谓,不如用来提笔随记,他日再看时或许会发现,这些匆匆流过的平淡里,原来也会包含这么多曾动心的记忆。令我忽然产生这样想法的是一位在公交车上失声哭泣的女子。从买碟的地方出来,天色已黄昏,收获不丰,开始替刚才的10元的士费不值。刚上公车便留意到她,面容秀丽,年轻貌美。没有恶意的坐到了她后面——在大妈和她之间这样的选择很正常吧。公车如常的在既定的路线前行,我也习惯地看着窗外发呆,一声不大的抽泣声把我的思绪拉向了前方。记忆中已经想不起还遇见过这样突然哭出来的人——除了自己,但也只是会眼泛泪光而已,不至于会这样仿如失控般突然痛哭,虽然动静不算太大,但在黄昏寂静的时光里还是非常突出。好奇而八卦的我开始将焦点放到了这位女子身上,只看得到她微微侧着的头,感觉是正在看着窗外的景物伤神。公车一路开行,悲伤在延续,断断续续的低哭声和不断擦拭着眼睛的纸巾陪伴着我的想象:也许这趟24是她和分手男友一直坐的“恋爱之车”,这一路里会是如何伤感的记忆啊。又或者她根本就没有目的地,只是想这样随便坐着一趟车到处游荡。她无名指上的戒指又令我开始新的想象:或者她是在为一段婚外恋而痛苦?她的头又侧过了些,我看到了她的眼睛,她也看到了我的,有点惊讶的又转多了点角度。我有点无赖的定定看着她——其实我已经幻想过给她安慰,当然也只是幻想。她或者意识到了什么,但悲伤似乎是难以抑制的,哭泣还在继续。我到站了,离座下车。要是以前,我也许就会一直跟下去。但这是现在,在我面前是温暖的房子和一堆未完的工作。汽车载着悲伤离去,她总会有下车的一站。
很久没看过这么搞笑的科幻片了。《银河系漫游指南》,根据小说改编,最早是为BBC广播剧而创作,后来风行英、美、澳等地,衍生产品和电视版层出不穷。但改编电影却是头一遭。据看过原著的朋友说如果没看过原著的话会觉得更好笑,我就是属于这类人了。别具一格的小视窗开头让我怀疑自己的播放软件是不是出问题了,然后就简单明瞭的直接把地球扔向了“末日”——因此主人公莫名其妙的星际旅行从第10分钟就直接开始,干净利落,毫无废话。接着就如同任何一次旅行一样,可以看到很多从未见到过的新东西,会认识很多新朋友,一起在途上感受旅行的乐趣和意义,这样的快乐,从来就没有人厌倦过。在原著伟大精神的指引下,电影充满了惊人的想象力,场景设计和角色造型都非常有意思,“无极旅行”和极度悲观的机器人马文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从来没见过人(哦,不,应该是机器人)能连郁闷也郁闷的这么有型。电影出现一些新名词或新情况时,会采用漫画风格的画面进行旁白解说,那些“理论”和“实践”都让人喷饭。跟随着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为了追寻生命问题(对,没错,是问题,不是答案)从一个星球再到另一个星球随意漫游,不断有刺激的经历和壮丽的景观,让我有点“乐不思地球”。&看来,环游世界不过瘾,宇宙漫游才够劲。这和近来一条女科学家借钱上太空的新闻倒是不谋而合。&照这趋势,我估计有生之年上次太空的希望还是很大的。&2046,我们一起太空漫游。到时一定要记得带上毛巾噢。&
超完美第一次“终极电影体验”时间:10.01&10:45地点:和平影都IMAX影院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适宜人群:童心未泯、想象力无边、不受传统思维约束人群观后记:
如果你喜欢《剪刀手爱德华》或者《大鱼》又或者《圣诞惊魂夜》,如果你属于以上提及人群,又或者你是JohnnyDepp的忠实Fans,OK,本片就一定要看。
如果你以上都不是,那么还有一个理由值得让你为它掏出40RMB或者更多的钱,那就是掷地有声的四个大大英文字“IMAX”(想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可以看这里),简单的说就是超大银幕和超清晰音画,它的宣传语里也到处洋溢着这种“超大SIZE”的霸气(怎么感觉跟某个汉堡店的广告似的?)——“Think&Big”、“SEE&MORE,&HEAR&MORE,&FEEL&MORE”、“Ultimate&Movie&Experience!”,宣传归宣传,眼见为实,在得知该片长假第一天早场有优惠后(平时都是70-100的价钱),我顶着汹涌的提早下班人流,在9.30的中午特意坐地铁去买票,生怕买不到好效果的位置——对于期待已久的第一次总是希望尽量的完美。结果丝毫没有辜负我的满身臭汗和8元额外地铁费,一直激动不已的两小时过后,我深深的明白了“终极电影体验”这个说法的含义,真的是太牛了!画面的清晰度和通透感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感觉,7.1音效很明显,环绕和低音都让我很满意。仿如“童话世界漫游”一样的本片尤其适合IMAX影院观看,斑斓鲜艳的颜色和热闹的歌舞以三倍于普通银幕的力度冲击着你的视觉和听觉神经,那种震撼,非任何言语所能表达。
IMAX电影的版本都是特别设计,视觉效果和音效都和普通胶片版本略有不同,本片里便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人物肌肤的刻意加工,极度柔和的数字化细腻效果和影片风格非常契合,每次有人物近景特写出现的时候我都忍不住要在心里暗暗赞叹一番。看完后立刻有了个坚定的决定:上映影片有IMAX版本的话,它肯定是优先选择。
据说,3D版的效果更强,而且是无论任何角度观看都不会有差别的。真的很遗憾错过了《极地快车》的3D版。但是,也不是所有的IMAX电影都能让人如此惊叹,也是据说,《哈里波特3》由于是宽银幕版本,所以银幕上下黑边很多,看得不够爽。
说了这么多,就像在给IMAX做广告一样,没办法,那种感觉太让我激动了,让我的那整天都是在兴奋的心情中度过。《查》无疑是很好看,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如果我是在电视或者是在普通电影院看的它,肯定不会让我这么激动。在一间IMAX电影里看了一部很喜欢的电影,这几乎是我现在能想到的最快乐的事。
说完了影院再简单说说电影吧,它也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翻拍自1971年老片《欢乐糖果屋》,根据英国著名文学家Roald&Dahl的同名小说改编,Tim&Borton导演,和他近乎“形影不离”的JohnnyDepp主演——两人在15年里的第4次合作,影片是TB一贯的梦幻风格——偏向于《大鱼》的光明华丽,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丝《断头谷》和《蝙蝠侠》式的阴暗,大孩子般的他似乎永远都把电影当做自己最喜欢的积木玩具,虽然始终都是那几块或圆或方的积木,但总是能够搭出不一样的花式,然后和其他同样喜欢积木的大孩子们一起分享,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
片中使用歌舞场面来进行章节分段和表明题旨的手法沿用自旧版,里面唱歌的人其实就是影片的配乐师——从《Beetle&Juice》开始就一直和TB合作,曾为《蜘蛛人》、《黑衣人》等影片配乐的Danny&Elfman。歌词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原著作者Roald&Dahl——他当时为其中的4首重新谱词,另外的一首则是直接来源于他的小说。影片中处处可见TB旧电影的痕迹,如《大鱼》里那间倾斜的屋子——这是我最喜欢的布景,感觉最具童话色彩;还有Willy&Wonka刚出场时的那个“剪刀手”,甚至Willy&Wonka整个形象其实就是《Ed&Wood》里那位影痴的异装造型。另外影片还对许多经典电影片段进行了“引用”或“Spoof”,《2001太空漫游》是最明显不过的了,刚进入巧克力工厂时的场景布置和《绿野仙踪》如出一辙,还有《精神病患者》的“浴室杀人”和《苍蝇》最经典的蜕变场面也都能在里面看到。
其他关于影片的趣事还有很多,挑几个特别有意思的说一下:——“雀巢”为影片提供了1850块巧克力;提供的巧克力包装盒就更多了,竟然有110000个之多。——演那个小人的大家都能看出是一个人,他叫Deep&Roy,他常常要做几百遍相同的动作,他的酬金为此也达到了100万美元;——那些巧克力树啊、桥啊什么的都是真实的,由英国Brighton一家朱古力商店制作,在电影上映完毕后,这家商店把其中的一些放在店里出售;——那段巨可爱巨搞笑的松鼠场景一共用了40只松鼠进行拍摄;——影片编剧John&August在写剧本的时候并没有看过1971年旧版,当改编完成后他才看,结果发现一部“合家欢”电影在他的手上竟然变得如此“黑色”;——也许很多人都以为那条“巧克力河”和“瀑布”是电脑营造的效果,实际上它们都是“真的”,一共用了781927升的“假巧克力”来造河,瀑布用了145474升,也就是说,为了搭建这个场景一共用了927401升的“假巧克力”。——为了这条“巧克力河”,剧组一共花了20个星期才搭建成功,那条小船是真的在“泛舟”。&
写完以上的这些,觉得需要再赞叹一次:伟大的电影,伟大的IMAX,伟大的国庆第一天。&关于影片官网:小说:/inc/Charlie.doc原声://.html&
泰国不只有人妖,也不是只得泰拳和鬼怪故事。去年的一部《Fade》,令我很惊讶:原来泰国也可以这么现代,这么王家卫。去年也已经听闻《小情人》的票房伟绩,但总觉得似乎很孩子气,因此也一直忽略了。前天,朋友的QQ留言里告知,初恋女友结婚了。还有什么时候比此刻更适合看这部电影?&&&泰式怀旧,来到中国或世界任何角落也都同样受人欢迎。尽管语言环境贫富有不同,但童年的天真、简朴和纯情总是相同。永远不会再来的初恋滋味也总是相同。&如果你忘记了初恋的感觉,这部电影也许可以帮助你记忆。&
没想到《都市情缘》的英文名居然是这样。本来已经将电脑合上准备睡觉,电视乱按一通突然又看到了这部有阵历史的“粤语残片”,不小心又看完了。忘了是第几次看它,至少也有5次了吧,每次看都觉得很经典,虽然几乎就是一部“和记电讯”的广告电影,剧情看多几次也会察觉很多牵强之处。但这种借助呼机来恋爱的电影估计也就只有中国人才拍得出,外国人顶多也就只能拍出《致命手机》这类的。很佩服和记和黎明这么多年来的紧密合作,从呼机到GSM再到3G,那么多经典的广告和广告歌诞生,《哪有一天不想你》、《我这样爱你》等等几乎每个都是精品——当然,每部广告投资都不小的,不亚于国内某些导演拍电影。这么多年来的广告,如果能合着出张DVD是最好不过了。除开《甜蜜蜜》,黎明演得最好或者说还能让我印象深刻点的也就这部了,其他真的乏善可陈。很欣赏他刚出场时的表演,还有就是电梯里和模仿张国荣的“一分钟”,那种浪子气质和眼神很“杀人”。再有就是他抱着柱子死活不松手那段,声泪俱下的颇为感人。联想起让他成名的电视剧集《人在边缘》、《今生无悔》,除了憨厚大陆新移民,他最适合也就是这种“文艺型不羁浪子”。影片好看的地方不仅在于一段童话式的都市爱情,其中亲情部分也是让我非常喜欢的部分,吴孟达最后打警察那几下真够狠的。可能不是很多人留意过导演是谁,他是刘镇伟,《大话西游》那位。记得有一次是在大学的礼堂看的大屏幕,特意买了票约她去看,不过是谁已经忘记了。还记得有个女孩和我说过她也很喜欢这部电影,当时很意外,知音的感觉,现在也同样想不起是谁了。也隐隐记得当初好像也和某人玩过“走楼梯定输赢”的游戏,可对手和结果都不记得了。关于这部电影最新的记忆是去年底在香港的时候,看午夜场等开场时走进西武打发时光,当然的就想起了它。想不起是谁的她、她、她,如果有缘,我们一定会再见。
东京台湾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美国嵊泗南京香港厦门青岛杭州巴黎......&你好谢谢再见。&&&&日文官网:http://www.中文官网:.tw预告片:mms://.tw/movie/aboutlove_hi.wmv
有趣的电影,非常适合无数正艰苦奋斗着的“白领”们,从22岁到52岁都同样受用。&51岁经验丰富的老将和26岁的新锐间的合作与对抗,题材就足够吸引。难得的是拍得如此自然,如此生活化,笑料和失落都在会心之间,而不是“搔胳肢窝”式的无厘头或“生离死别”式的煽情,当然能引得众多共鸣。&音乐可能是近期听过最好的,大量民谣式歌曲的使用令人非常舒服,宣传语句称之为“不可思議的音樂調味佳作。一張樂壇後浪推前浪,通通不會死在沙灘上的驚喜大碟!”。赞成!&里面对资本主义的无情鞭挞值得好好表扬,但一两处有心无心的丑化华人就要认真批评,不管事实是否如此,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意识始终让人反感。对于美国观众可能无所谓甚至还有快感,但就我这个敏感的中国人看来就是一颗老鼠屎。&但不算大,挑走了,粥还是很鲜美。
落小西:落小西:落小西:落小西:落小西:落小西:落风:ellen:welleschan:黄璠(sexytina):
访问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值得回味的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