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宗祠里与惠州老祖宗石磨坊闲聊

广东蒙古村
祠堂中供着云氏祖先牌位(组图)
.村民与记者合影(左一为云健强)风景如画的罗亨村罗亨村路标罗亨村村民家悬挂在祠堂内的龙眼树文·摄影/本报记者 苏日娜 袁 溪
  当记者听说在遥远的广东省广州市也有一个蒙古村时,心中顿生好奇。村民长什么样儿?也穿蒙古袍吗?会说蒙古语吗?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记者脑中。12月23日,在《羊城晚报》原总编辑张宇航的邀请下记者飞抵广州市,来到罗亨村进行采访,近距离接触了至今还很少有人知道的这个蒙古村。
  逃难隐居顺德
  从广州市驱车40多分钟,记者在广东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吴小洪副处长的引领下,来到了石洲村。据吴小洪介绍,石洲村村委会位于陈村镇的最北端,下辖文海一、文海二、石洲和罗亨4个村民小组,而此次记者的目的地就是罗亨村。记者在石洲村村委会见到的几个人中,有一位年轻男子的相貌与周围几名南方男子形成鲜明对比,年轻男子的肤色黝黑,鼻梁很高,身材魁梧,一看就像是蒙古族男子。原来,年轻男子就是石洲村村支委、石洲村村长云健强。20分钟后,在一块写着“罗亨村”3个大字路标的指引下,一座岭南气息十足的水乡进入记者视野中。虽然已是冬季,但是这里树木粗壮,茂盛的枝叶相互掩映,石桥下潺潺的小河静静流淌着,石板路面上干干净净,整个村子看上去就像一个秀气的姑娘,似乎与粗犷、豪放的蒙古人没有任何联系。记者首先被带到了村子中的一座祠堂前,由于提前接到通知,几位长者此时已经在等候记者一行的到来。这座祠堂名叫参政云公祠,门前的一副木板对联十分醒目:源追秦陇 族衍珠江。听说记者来自遥远的内蒙古时,村民云昌叙快步走出祠堂,热情地与记者握手打招呼,仿佛在迎接远方而来的亲人。“这个村住着二三百户村民,只要是生在本村的,都姓云。我们的祖先是云从龙,他的陵墓在广州白云山,每到节日我们都会去祭拜祖先。”云昌叙对记者说。云昌叙还说:“相传我们的先祖是蒙古族的显赫人物。一世祖云海随祖世居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是一位宋代进士,云海的儿子即二世祖云从龙也是宋末进士,曾任元朝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出将入相,做过广东道提刑案察使,广东宣抚使等。由于他为官一直以百姓甘苦为虑,任职期间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爱戴,并得到朝廷赏识,被元朝皇帝追封为正一品官,赐葬广州市白云山。”云昌叙还告诉记者,白云山上的云从龙墓是广东省唯一保存的元代皇帝御旨赐葬的古墓,他还听说,云从龙的父亲云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托雷所生。讲起小时候从长辈处听到的关于罗亨村的故事,云昌叙滔滔不绝。据他介绍,罗亨村刚刚建成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在这里竟然还有一个村子。当年这座村子背靠大山,三面环水,密密麻麻的树木几乎能将整个村子完全遮住,不为外人所知。听云昌叙说起往事,81岁高龄的云大豪说:“我年轻的时候,村子里只有一条又窄又颠簸的路,当时我在广州打工,每次骑自行车回到村里,不得不把自行车停放在旁边的村子里,再步行走回来。”为什么罗亨村要建的如此隐蔽,不让外人知道呢?云大豪说出了其中原委。原来,明朝初期,云氏先祖子普公为逃避新朝廷的追杀,四处避难,来到顺德后,向当地政府买下了罗亨村这块地,并将它掩藏在青山绿树的怀抱之中,这才有了后来的子子孙孙。
  祠堂中神奇龙眼树
  听了几位村中长者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述,记者走进祠堂,希望能找到一些与蒙古族有关联的线索。祠堂坐北朝南,外观是岭南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锅耳屋。一位长者告诉记者,这座古朴的祠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祠堂并不大,只有一个小院子和一间房屋,但是人气很旺,这里几乎成了村里人商讨重要事件、节日拜祭和平常休闲聚会的场所。进入祠堂,一块嵌在墙内的石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几位云姓老人告诉记者,这块石碑就是他们当年来到这个村子的证据,碑文上写着当年开村时的情景。原来他们整族人当年凑成208两白银和100多石米的总成本向当地政府购得这块土地,此后自给自足,定期纳税。云锦荣对记者说:“我听祖辈讲,因为我们是蒙古族,我们在整个明朝都深受歧视,村里人为了避免争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十分低调,所以外人很少注意到这个村子。”说话间,不断有人点上一炷香,祭拜祖先。据石洲村村支委、石洲村村长云健强介绍,历代云氏祖宗牌位都供奉在这座祠堂里。村里的家家户户,谁家要操办大事,谁家的孩子要考学,谁家要添丁,都要来祠堂给祖先烧一炷高香。就算是平日里,来祈求祖先保佑的人也络绎不绝。在祠堂中,一棵挂满灰尘的树被放置在一个木盆中悬挂于屋顶。说起这棵树,罗亨村的村民都无比感叹:“这棵树挂在屋顶已经10年了,但是这么长时间,它连一片叶子都没有掉过,十分神奇。”云锦荣一脸庄重地说。原来,这是一颗龙眼树。“龙眼树只要被砍断,叶子马上就会掉光,可是这棵龙眼树却神奇得很,就算这里刮了台风,也从没有一片叶子掉下来。”村中一位云姓长者说。当地人告诉记者,早在文革前,在祠堂的同个位置就一直放着一棵龙眼树,也从未掉过叶子,文革时祠堂受到破坏,那棵龙眼树也没了踪影,直到文革结束后,村民们又砍下一棵龙眼树放在祠堂中。记者问村民为何将这棵龙眼树悬挂在祠堂时,大家都摇摇头说一直都是这样,具体代表什么并不十分清楚。云锦荣皱起眉头,很困惑:“我听说蒙古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深处,他们经常会祭拜树木,祈求神明保佑。后来逐渐迁徙到草原,由于很难找到大树,就用石头堆起高高的山包,山包上还要插上树枝,那是他们所祭拜的神明的化身和精神寄托。也许这颗龙眼树就是我们罗亨村云氏蒙古族的神明化身吧。”
  罗亨村村民生活
  听罢村民的讲述,记者不禁想要走进罗亨村村民家中,看看这些云姓蒙古族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是否还保留着一些蒙古族的印记。当天下午,记者拿起相机,在村中转了转。记者看到罗亨村村民的房屋大都独门独院,上下两层,大部分年代久远,只有两三栋砖瓦房粉砖白墙,看上去十分华丽。村中巷子很窄,楼与楼之间也不过有两、三米之隔。虽然临近15时,但村中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可是从每一家门前挂晒着的衣服看,说明都有人居住。上午还在祠堂中见到的不少村民,这时都到哪里去了呢?正当记者疑惑不解时,一间简陋的杂货铺出现在记者面前。店铺内的商品有些过时,而且上面都落了灰尘。店主是一位黑瘦的女子,听说记者来自内蒙古,她十分热情地与记者攀谈起来。据她介绍,她就是罗亨村村民,也姓云,听说过自己的姓氏和蒙古族有些联系,但是不知道更为详细的历史。这位店主解开了记者对于罗亨村中家家户户大门紧闭的疑惑,原来这个时间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到自家的花圃里忙活去了,就算家中有人,也会大门紧闭,以防小偷和骗子来骚扰。原来罗亨村多户人家是以种植花卉为生。与她告别后,记者又来到一间杂货铺,与第一位店主不同的是,这间杂货铺的主人是一对慈祥和蔼的老夫妇,男主人名叫云大驹,而且对内蒙古和蒙古族有所了解。当他们听说记者来自内蒙古时,十分热情地搬来凳子让记者坐下,对记者讲起了他对蒙古族的了解:“这里的村民都姓云,我知道我们的老家在内蒙古土左旗,我侄子还经常回去老家看看。我们也很想回家乡,看看大草原是什么样子。”头发花白的云大驹说起内蒙古,眼神中有着几多企盼与思念。在走访中,记者意外碰到了中午在祠堂中认识的那一对老夫妇,两位老人都已80岁高龄,身体很健康,尤其老太太十分健谈,看上去甚至只有60岁的模样。她和老伴儿热情地把记者让进屋中。虽然屋内的摆设相比城市显得有些陈旧,但是被主人收拾得井井有条。两位老人正在家中看粤剧,虽然屋外天气很好,但是门一直关着。老太太尽量用普通话和记者交谈,但是记者还是很难听懂他们说的话,不过从她的脸上看得出,她们很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老太太掏出钥匙,指指旁边的一座新楼,示意要带记者去看看。这座新楼是老人儿子的新房,距离老人的家只有2米远,和老屋比起来,新屋宽敞明亮,布置得和城里的家庭没什么两样。原来,罗亨村的新一代也是紧随时代潮流,他们有能力过得上和城市里的年轻人一样的生活。
  云氏蒙古族后裔
  当记者要离开罗亨村时,云昌叙拿出一本手册,砖红色的封皮上面印着一条五彩龙,写着“广东省新马泰从龙侨裔联谊会成立”的字样。翻开册子,里面有这个联谊会的章程和组织机构人员名单,大部分成员都姓云。云昌叙介绍,目前,云氏后裔主要遍布在泰国、新加坡、海南等地,而居住在陈村镇石洲罗亨村的近千名村民也是其中的一支云氏后裔,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的户口本上在民族一栏中,填写的都是汉族,但是他们相信自己是蒙古族后裔。他们近些年已经组织云姓同胞几次回到内蒙古寻根问祖,并和这里的云姓蒙古族有着广泛联系。记者从罗亨村村民口中得知,现在有不少村民在本地、广州及港澳台等地做生意,且颇有成就。而在家乡生活的村民,现已都成了富裕的花农,罗亨村已经是佛山远近闻名的花卉之乡。一些花农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已学会根据市场供需信息,结合自身技术、经验和种植能力,选择名贵花卉种植项目来驾驭市场,提高收入;年轻的花农们还经常去欧洲等地进行考察、调研。罗亨村的云姓蒙古族,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
  在罗亨村,记者虽然没有听到蒙古语,没有看到蒙古袍。但记者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他们心中激荡着一颗蒙古心。
(本文来源: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64155条
评论189901条
评论154288条
评论144701条
评论117069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电话:400-016-9586&& 010-&& 投稿信箱:知识点梳理
:(1)目的: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思考:宗法制的内容;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影响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下图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相似的试题还有: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图一 太庙图二 祠堂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
祠堂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怀想,这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是()
B.三公九卿制答案还没有其它同学作出答案,大家都期待你的解答点击查看答案解释还没有其它同学作出答案,大家都期待你的解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祖宗虽远,祠堂不可不知——古田大东祠堂一览_玉田在线-古田微生活-爱微帮
&& &&& 祖宗虽远,祠堂不可不知——古田大东祠堂一…
老朋友 点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朋友圈!新朋友 点击上方 玉田在线-古田微生活 一键关注!大东祠堂文化  我们古田大东地区历来文化昌明,人文荟萃。大东各乡镇有许多祠堂,建筑考究,巍峨壮观,祠堂内时富有内涵的楹联,琳琅满目的牌匾,崇祀着各自的始祖、显宦、乡贤等等,就让人感到各个村落姓氏之间古来都十分重视文教,科甲蝉联,人才辈出。  鹤塘镇是大东重镇之一,既古老又年轻。镇所在地的鹤塘乡为福建省明星村,是黄姓聚居的千年古村落。来到鹤塘村,当你感受其富庶的同时,又会感到在这群山环抱、林木葱翠的村庄的古老幽雅。黄家祠堂坐落在鹤山脚下,为老村增添了厚重和优雅。  走进黄氏祠堂下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孝友无双”木牌坊。此坊四柱三楼,高10米,为木构楼阁式建筑,建成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是为“抚孤继世”的鹤山黄氏十三世祖姑黄九姑立的。黄九姑为了抚养侄儿终身不嫁,备历艰辛,其事迹被写入《古田县志》和《福建通志》。牌坊一面写“江夏第一”,一面写“孝友无双”。东汉黄香为江夏安陆人,自小以孝闻,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累官至尚书令,被推为黄姓始祖。牌坊上的八个字,既表黄姓先德令誉源远流长,也是称道黄九姑极为孝友,令人遥想千古,肃然起敬。木牌坊在全省只有两处,弥足珍贵,此牌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鹤塘村有坊下路,即因此而得名。以前每次看到这座木牌坊,便心生怀古敬慕之情。  再上去就是黄家祠堂了。门顶设华表亭,如意斗拱层层上挑,非常精致,门额横匾“黄氏祠堂”四字,两边门联是“江夏源流远,鹤山世泽长”,即觉得巍峨壮观,世泽绵长了。进去是前天井、中厅、后天井、祖祠厅等,建筑精雅,木雕壁画精致可观。祖祠神龛供奉着江夏入闽始祖黄膺公、古田黄氏始祖黄宾公、鹤山黄氏始祖黄僖公及黄干、黄九姑等神像。祠堂内悬挂着上柱国、文武状元、太子太师、左右丞相、六部尚书、进士、博士等牌匾170多块,洋洋大观,目不暇接,令人感叹鹤塘村黄家历代人才济济。当然,鹤塘黄氏始祖黄僖公之后,有的迁至霞浦、罗源、连江、闽侯乃至国外等各地,故而黄家出色人物如此之多。其中古代出色人物有黄干、黄履、黄中、黄道周等百余人,现代有黄兴宗、黄嗣恩、黄如论等百余人。  十几廿余年前,也曾数次来到黄氏祠堂,彼时未经重修,牌匾甚少,不知鹤山黄氏历代人才如此之多,现在才有深切的感受。村老人会长黄聿俊先生告诉我们,全省1900多祠堂评选,选出100多个“八闽名祠”,黄氏宗祠入选其中,良有以也。  接着,我们来到古田三中旁边察看了路上村的余氏宗祠。鹤山黄氏宗祠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余氏宗祠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早于黄氏宗祠上百年,都是典型的明代建筑。余氏宗祠五落递进,为门楼、天井、华表亭、仕宦厅、天井、主祠厅,整个建筑深邃而宽敞,古朴而典雅。主祠厅上悬有雍正皇帝御赐国子祭酒河南府尹余正健的“天下师表”的匾额。而今祠堂显得冷清,但整个祠堂基本上旧貌,古色古香,殊堪品赏。  午饭后,我们驱车到大甲乡邹洋村。邹洋古称邹陵,肇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是阮姓聚族的古村落,现在还留有许多精美的古民居及众多其他古迹,是个很有历史内涵而又十分典雅的古村。前年县政协编纂《古田古民居》一书,我们来到邹洋察看古民居,翻阅《邹陵志》,已为那么多精美的古民居、古楹联匾额等深深震撼陶醉。  这次,我们专访邹陵阮氏宗祠。祠门为半月形箭弓坪,对面山形似五虎,称作三箭射五虎。门庭老旧,有石门当和石圆礅。走进去是祠埕,拾级而上是祠厅,有小屋若干间。民国期间,邹洋村曾经一度繁荣,邹洋小学就设在祠厅内,这是其特异之处。再上进还有一厅,正中有匾额曰“乐善好施”与“清芬式穀”,两壁大书“孝悌”“忠信”四字,古拙健爽,别具一格。再进去是祖祠厅,龛上是重重叠叠的神主牌。祠厅依山而建,背后翠竹苍松,使得祠厅更显得幽雅古朴了。此祠厅为古田大祠堂之一,也是福建省著名宗祠,原汁原味,古意盎然。  接下我们去看凤林祠,祠在杉洋下庄西南约一公里处。该祠建于五代,代有重修,今存建筑为清代所建,2010年按原样重修。祠宇坐西北朝东南,前后三进,背倚山林,面向田洋,景致秀丽。  祠前的祠埕有二十多副旗杆碣,有宋代存留的水槽两条,还有七根石柱。原来这里曾是大寺院,僧人甚多,后来败落,寺院留下数十根石柱也仅存七根,长短大小不一,依旧矗立,诉说着历史沧桑,让人遥想往古,唏嘘不已。  凤林祠为宫殿式建筑,层层递进,飞檐翘角,硕大的门楼上有竖匾“凤林祠”三字,门联曰“俎豆千秋垂庙貌,簪缨万世仰宗风”,两边门墙联曰“尚书门第,理学家风”,便见出官宦气派与诗礼传承。左右边门写“入孝”“出弟”,此为祠堂习见规范。  从大门进去,便见很宽很深的天井,种着桂花木笔之类,显得十分明亮葱翠。两边是回廊。这么宽而深的天井,在古田祠堂之中当数第一。再进去是前后厅。后厅两壁有著名书画家李若初先生两幅精美的壁画,并若初先生摹写朱熹楹联“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等,俱极高雅,深可赏玩。  后座有一株硕大的桂树,绿叶婆娑。当中是石阶通往祖祠厅,但石阶下部用石条覆盖,不能行人,据说只有等到李氏子孙后代中了状元之后才能将覆石启去,古人希望后代读书上进,可谓用心良苦。两边是“象贤”“名宦”“褒功”“节孝”四堂,也有李若初先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所绘壁画若干幅。最上是祖祠厅,中座祀入闽李氏始祖李诲及夫人塑像。覆柱联有曰“帝王三百载,道德五千言”,盖李唐王朝近三百年,而唐帝推崇古代大哲学家老子,以老子李耳为祖先,故而如此云云。  杉洋为余、李、彭、林四姓聚居的古村落,四姓都有自己的祠堂,而且都很精美。余姓最早来到杉洋,其始祖余焕寻山问水,察看杉洋舆图形胜,遂卜居于此。到了宋初,余褐建禅林功德院于狮岩山上,以始祖余焕为主祠。祠堂背倚蓝田八景之一的“狮岩积雪”,面朝“马首嘶风”的旗山,视野开阔,风景秀丽。祠前列有数十副旗杆碣,大门木刻楹联是“狮嶂钟灵持厚,蝉林世泽孔长”。  祠堂大厅东西壁有龙飞状元余复和宋光宗的诗,李斌赞蓝田八景之一“狮岩积雪”等八幅正草隶篆诗文。大厅上悬“进士”“解元”“文魁”“优贡”等几十块匾额。左边辟有文史室,陈列着余氏列祖绣像一百余幅,以及余深、余复、余仁椿、余隅、余亮等职官和生平著作等有关余氏史实材料,还有其他的文物等等。这里已经辟为蝉林祠文物馆了。看着这些,让人感到杉洋余姓世代簪缨,人才辈出,觉得穿越在绵长的历史回廊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呼吸和步履。  蝉林祠的花木很美,尤其是那株据说是皇帝赐给余复的苾芣花,当春日花开之时,灿如红霞,酝酿出满庭春色。若是春日走访,从下面的公路步行拾级而上,不仅可以锻炼脚力,探寻历史,而且可以观赏花木,眺望碧绿山野,金黄菜花,都能令人心旷神怡。  杉洋林家祠堂联珠祠坐落在本里北关外玉京观。道光十二年(1840年)林朝聘带领余姚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第二年积劳过度而病殁,道光帝钦准赐建林氏家庙和林朝聘坟墓。祠堂为上、中、下三进,上座祀林氏历代先贤,中座有林朝聘塑像,并列有其抗英事迹和其生平纪事。祠宇面积甚大,布局雅致,建筑精美。祠旁建有林氏家塾,供林氏子孙读书。祠内有种玉阁,与杉洋的文昌阁和魁星阁合称杉洋三阁。林则徐赠联曰:“玉杯湛露歌三雅,绣幕围香读六朝。”祠内原有沈葆桢、朱凤标、王景贤、皇叔牟等题画及楹联等,后皆被毁。虽然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人们走进祠堂,犹能感受林朝聘这位民族英雄忠魂浩气,沛然长存。  彭氏金公祠亦有可观之处,惜乎此次来去匆匆,未及观赏。大东地区几乎村村有祠堂。有的一村有数座祠堂,争奇斗艳,如杉洋村四祠并立,闻名全省。杉洋珠洋村许林二姓,林家一座祠堂,而许家竟然建有五座祠堂。除了上述祠堂而外,鹤塘仙山村的柳州祠堂、卓洋林前村的江家龙门祠堂,都幽雅可观。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富裕了,乡民们更注重修葺祠堂,编纂族谱,祠堂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但祠堂翻修不当,也会使得原来古老的东西遭受毁损,需要慎重对待。  祠堂文化,其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注重建祠祭祖,慎终追远,彰显昭穆,识别亲疏,提倡孝道,和睦乡邻,联系宗亲,鞭策子孙后代,其益处多矣。大东各乡镇自古以来注重建祠堂,祭祖宗,修族谱,使得各个乡里族人更加和睦亲爱,而祠堂也蕴含了很多历史和人文道德,祠宇本身也成了历史的遗存,成了建筑精品,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如果你来到大东,请一定注意探访欣赏这里许许多多古老而美丽的祠堂。(本文摘自古田县地方文化丛书《临水古田》作者:程建新)▼喜欢本文的亲们,请点赞分享投稿信箱:广告咨询微信:gt3520 &服务热线:133-长按扫码关注本微信公众号:长按扫码访问古田网玉田在线(更多古田新闻):长按扫码访问古田论坛(便民、二手、卖房、租房、求职):
点击展开全文
古田人、古田事,爱古田、爱生活!古田网玉田在线()官方微平台。古田生活、市民关注、社会热点,古田最新信息等,力争为您打造古田县最好的生活资讯自媒体!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祖宗石磨坊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