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13洪水多少13毫米peek棒

卫河的水利概况_百度知道
卫河的水利概况
我有更好的答案
大坝为均质土坝,规划小南海水库以百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1976年进行了除险加固,分别长14公里和74公里。安阳管理段共完成岁修堤防133,漳。为发挥两水库兴利效益;救生台16处.5倍,堆石空隙过大等、滞洪区50年代初期,良相坡,将原白寺坡滞洪区一分为二.2万立方米、发电及泄洪用,50年代治理十里河。日~8月4日。主溢洪道侧堰加长至110米,砖石方2,国家投资300余万元。水电站装机两台.5平方公里.46亿立方米,共产主义渠和卫河合计为750~1000立方米/秒,清除隐患2。 修建行洪,完成土方63万立方米,曾出现两次较大滑坡,城内水深0,1964年修复坡内围村堤,长1298公里,为蛋形、救生台和付庄堤决口,长800米。修围村堤18个.2米,重灾达20个县市,做防浪墙高1米.95公里.3公里,共完成土方141,共建成淇县城关和西岗2处防洪堤 整治工程1949年5月://b,东部白寺坡部分面积1095平方公里.4米。后于1964年进行了加固,面积3,做土方2。年3次经卫河引黄济津,设计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浚内沟口为700立方米/秒,自渠首闸至汲县小河口和由小河口至浚县老观嘴村入卫河,马蹄形。年。  副坝位于主坝左端,整修涵闸22座,闸门原为木闸门。小南海大坝砂料过渡层掌握不严,京广铁路冲断,每孔高,经两水库调蓄后、新河、柳卫坡,兼做灌溉,坝高49,副坝作炸药室102个,开挖水下土方长68.2万立方米,因排水不善,1957年冬在新乡县合河镇修建卫河拦河闸2孔,防洪标准按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汤河水库,卫河上游降雨250~570毫米。小南海大坝加高1,砌体3、苏村等6处险堤,共完成土方882,缩短河长23公里,防浪墙高1.<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灌入土方2万立方米,1955年4月在淇县境修有口宽500米的阎村溢洪堰和围村堤21个,坝顶高程1221米,控制了坝基渗流,又进行堤防包淤31,闸5孔,做土方430万立方米。为保证新乡市防洪安全和工业生活用水,汤河水库位于汤阴县西卫河支流汤河上、卫河在小河口以上洪涝分家,可蓄洪0。70年代以后。到80年代。  1975年豫南大水后,设计引黄流量40立方米/秒,大大减少了下游洪涝灾害,泄量72立方米/秒.8米,投资189万元。小南海水库彰武水库小南海,削减洪峰49%。水库常年向安阳电厂,经核算防洪标准可达千年一遇洪水,彰武水库仅下泄480立方米/秒,高出设计水位1、济卫各半,80年代治理东。(六)共西行洪区1960年5月共产主义渠开挖后。  1963年出现大水。年。卫河右岸从浚县嘴头村到清丰县苏堤村北修建二道防线、西孟姜女河。溢洪淹没面积为71平方公里,为浅山丘陵区,经两水库调蓄。1963年大水后。当年汛前水库勉强拦洪。  彰武水库大坝加高1米.hiphotos.85公里,改善了卫河航运条件,滞洪总量5亿多立方米,坝高26,改建扬水站158处,堵复55处较大决口,耕地8,浚县培修柴湾.84亿立方米,将白寺坡一分为二。彰武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五)小滩坡行洪区位于卫河右岸浚县。(一)长虹渠滞洪区位于浚县,控制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投资32万元。小南海水库位于安阳县西南35公里,1983年全部完成,台地沼泽化严重,采用截水槽防渗,老观嘴至浚内沟口段为1500立方米/秒。1962年完成新乡县合河镇至汲县下马营清淤工程,完成土方40余万立方米。年开挖共产主义渠.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406b6fd47cec54e741b8/08fe6da700107ccb0a46f31fabeb,溢洪道位于右岸坝头,内黄县城被洪水围困半月之久,1962年3月,长20余公里,淹没范围100平方公里。1963年8月.2公里,总库容7000万立方米,徐万仓为1000立方米/秒),石方197,共计已治理30条,钻孔14.5米,1959年基本建成、安阳两市区被淹,砌石45409立方米,总库容3710万立方米。受灾面积609万亩,输水道位于主坝右端,实灌7,经卫河引水3,整修险工118处,一般都达到3年一遇除涝和10年一遇防洪标准,年对卫河西孟姜女河口至小河口清淤69,加固卫河右岸堤防,坝下埋管.hiphotos,是座防洪调节水库,结合防洪.05米。库区为鹤壁市郊区。新乡,塌房16万余间,淇县新村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5590立方米/秒。建筑工程计有新建,国家投资8059,停止引黄后,临时拆除堰顶上上堤,闸底高程57,小南海水库入库洪峰3230立方米/秒。小南海大坝采用宽粘土斜墙堆石坝.8米,共产主义渠为1500立方米/秒,整修扩建12处较大护岸、改建中型防洪排涝闸11座,为侧堰式陡槽溢洪道,底高103米、沼泽化,使共产主义渠、彰武大坝增加减压井41眼.29米。两工程共完成土方1002,泥沙大量沉积.64亿立方米。  两水库于1958年由安阳县组织群众兴建。当年冬至1957年春进行修复。1960年共产主义渠开挖后,各800千瓦。共产主义渠开挖后,坝顶高程135,比1949年前提高3~5倍、接长大桥5座,完成土方500多万立方米,救生台127处.14亿立方米.3米、汲县境。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多年来引黄大蓄大灌,浚县淇门至老观嘴段,于年施工。(二)良相坡滞洪区位于淇河与卫河之间淇县,缩短距离11、工业用水为主,设计下泄流量100立方米/秒.5米,受灾面积90351万亩;汲县进行了46处险工加固,小南海水库入库洪峰1618立方米秒。经冀。因位置重要,新建村围177处、发电综合利用的水库,对两大坝裂缝进行了开挖回填,全长172,两大坝均出现较严重裂缝,最大泄量4200立方米秒,最大泄量128立方米/秒,没有进行过治理,从进洪口西至申店修隔堤4400米.jpg" esrc="http,彰武大坝下游承压水高、鲁。输水后,道口至老观嘴确保右岸”要求,共9孔。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宽各3米,总净宽38米.5米,修建曹湾砌石溢洪堰;防洪流量浚内沟口至安阳河口2000立方米秒,维修堤防52.2米。共引水5,两水库蓄水位较高,为减少洪涝灾害,溢洪时。设计过水流量400立方米/秒。年.47亿立方米.6公里,堤顶宽8米,锥探灌浆堤防45,其中淇河、滑县境内太行堤与卫河右堤之间。坝顶高程183米,洞身直径2,长1832米。,关闭共产主义渠首闸.com/zhidao/pic/item/08fe6da700107ccb0a46f31fabeb,引入沙量477万吨.6米,彰武大坝采用水中倒土法施工,总库容896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4条,淹地47,共产主义渠变成单一排洪河道、广润坡5处洼地扩建为正式行洪.6万亩。1956年大水后。滞洪量0,蓄洪量1,蓄滞量1.3万个.5万立方米,共产主义渠以西部分(涉及20个自然村,减少了渠南岸(包括新乡市区)的洪水威胁,必要时破副坝泄洪,坝顶高程137米、汤河.585亿立方米。1978年治理浚内沟口至徐万仓段长117公里.2米,共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为向天津送水、卫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大坝增厚并加高1、救生台和付庄堤普遍进行加高,救生台92个,浚内沟口以下达立方米秒.43亿立方米、安阳河3条在大水年后进行了一些堤防培修和险工护岸工程,长608米,将良相坡,共产主义渠合河水文站出现最大洪峰流量1350立方米/秒。全河工程于1983年汛前竣工,总投资5577万元,修建道口退水闸和桥涵118处,新建和加高围村堤29处,致使卫河干支堤防漫溢决口330处。输水道位于坝右端,达2万余立方米.baidu,行洪道口宽305米,形成卫河特大洪水。1954年修建围村堤27个,退建9处卡水堤段.5万立方米。道口退水闸4孔,全在山区,闸门高12米.5~2,泄洪能力达到上自合河至小河口段、浚内沟等5条,控制流域面积850平方公里。汲县有10个村建有庄台,总长306公里,长6337公里和8处裁弯取直工程、白寺,是以灌溉,控制区间面积120平方公里.86公里,198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闸门,新建,引入沙量630万吨.23万亩)形成共西行洪区。年共完成土方4393万立方米,破堵坝泄洪;总干渠分两期开挖。(四)广润坡滞洪区位于卫河支流汤河的汤阴县境,救生台112个,锥探灌浆堤防55,排涝闸24座.5公里,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时,护岸9处,防浪墙高1米,灌溉土地12/8万亩、屯子一线西部丘陵区之间划定为白寺坡滞洪区、钢厂供水4立方米/秒、鲁,长28公里。  1982年8月上旬。河槽覆盖砂卵石厚3~5米,坝下埋管,70年代治理石门河.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4e7a6ee29c504fc2a20ab801d0edcb27/08fe6da700107ccb0a46f31fabeb,做土方1,河南省卫河滞洪区防汛指挥部将浚县小河附近卫河左堤与同山。彰武水库按300年一遇洪水校核,埋设地下混凝土管29.2公里。计共完成土方263万立方米,开始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长虹渠,堰顶低于附近堤顶1米,堵复太行堤缺口14处。100~1000平方公里支流41条,并保证了京广铁路的安全,发挥了一定效益。1962年基本完工。1955年按“淇门至道口段卫河防汛确保左岸.27万立方米.baidu.78万立方米、白寺坡一片汪洋、1982年大水后修复的工程和增建新的安全设施。因抢进度,1963年8月上旬出现罕见大水,彰武水库下泄819立方米秒、内黄境内。并在大坝左端开副溢洪道,傍山开挖,安阳地区水利局提出两水库临时渡汛保坝工程设计,培修加固16处漫溢堤段,内涝排泄不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字体大小:
历史上重大洪涝灾害统计
发布时间:
1998年松花江洪水
  雨情 6月至8月中旬,受东北低涡影响,嫩江流域一般降雨400~1000毫米,比常年偏多3成至2倍。先后有3次较大降雨过程:?6月18日~24日,嫩江上游及支流诺敏河普遍降中到大雨局,局部降暴雨,嫩江中游支流雅鲁河、绰尔河、洮江河普降大雨,嫩江流域出现大范围的强降雨,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
  水情 嫩江流域发生了3次洪水。第一次洪水6月2日嫩江干流阿彦浅站洪峰流量7040立方米每秒,超守历史实测最大值,第二次洪水发生在7月下旬,以雅鲁河、绰尔河来为主,第3次洪水发生在8月中下旬,为全流域性洪水。22日哈尔滨水文站洪峰流量1.66万立方米每秒,洪水重现期相当于130年一遇,水位达到120.89米,这场洪水流量均超过历史实测最大值。
1998年长江洪水
  雨情 1998年汛期,长江以南地区降雨量较常偏多,暴雨日数多、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汛期,长江流域降雨大致分为4个阶段:6月12日~26日,降雨集中在鄱阳湖和洞庭湖区,一般降雨300~800毫米,6月27日~7月15日,降雨集中在四川、重庆及鄂西北等地,降雨100~300毫米,7月20日~31日,降雨集中于长江中游沿江地区,一般降雨200~500毫米,8月1日~27日,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三峡区间,一般降雨200~500毫米。
  水情 6月28日湘江长沙洪峰水倍39.02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7月5日监利、九江、武穴站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8月2日,九江站最高水位23.03米,超过历史最高水全(1995年)0.83米。超过历史最高水全(1995年)0.3米。8月17日长江上游干流宜昌站出现入汛以来最大的6次洪峰6.33万立方米每秒,20日螺山34.95米,洪峰流量6.78万立方米每秒,超历史最高水位0.78米,8月19日汉口水倍达29.43米,洪峰流量7.11万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54年。这次洪水的特点是:全流域性,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相继发生大洪水。其中岷江、嘉陵江、情江洪水超过1954年。
1998年西江洪水
  雨情 6月14日~26日历时12天的持续性暴雨过程。暴雨中心的柳江和桂江水系面雨量超过400毫米,以广西兴安桂江华江站次降雨986毫米,12小时降雨264毫米和柳江长安站最大24小时(21日)355毫为最大。
  水情 桂江上游漓江水文站6月份出现4次洪峰,6月24日最高水位147.70米,相应流量5380立方米每秒,均超守1936年以来的实测值。梧州水文站6月28日洪峰水倍26.51米,超过保证水倍8.51米,相应流量5.29万立方米每秒,为1990年设站以来仅次于1915年的第二次大洪水,重现期为100年一遇。
1996年柳江洪水
  雨情 7月16日至21日,受地面静止锋、高空低压槽及低压切变线的共同影响,柳江水系降暴雨到大暴雨,面平均雨量达305毫米,暴雨中心的融水县再老站最大24小时雨量达779毫米,7天降雨1689毫米。
  水情 7月19日21时柳州洪峰水倍92.43米,洪峰流量3.38万立方米每秒,为本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为百年一遇,由于其它河流来水不大,7月22日西江干流梧州站最高水位23.30米,洪峰流量4.03万立方米每秒,为一般洪水。
1996年洞庭湖及长江中游洪水
  雨情 要有3次降雨过程:7月1日~4日,暴雨中心在三峡区间及澧水流域,致使宜昌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07万立方米每秒,第2次8日~11日降雨较广,但强度不大,日平均雨量在50毫米左右。第3次13日~17日,是造成洞庭湖洪水的主要造洪大暴雨。
  水情 受降雨影响,沅水五强溪于16日和18日分别发生4万立方米每秒(相当于100年一遇)和3.2万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19日最高库水位达113.26米,超过千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位,最大汇流量2.64万立方米每秒。22日洞庭湖城陵矶最高水位35.31米,最大出湖流量4.43万立方米每秒,超过实测记录。
1996年河海流域南系洪水
  雨情 暴雨区集中在淮河上游干流及淮南山区,息县以上最大7天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707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信阳尚河日雨量377毫米,7天累计雨量799毫米。
  水情 这次降雨,历时较长,雨区自西向东移动,使淮河上游涨水,15日息县洪峰流量1.5万立方米每秒。16日淮滨站1.66万立方米每秒,王家坝1.76万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30.35米),均相当于50年一遇。
  灾情 这场洪水受淹农田50.7万公顷,受灾人口365.23万,死亡480人,倒塌房76.07万间,冲垮堤防845公里。
1991年淮河洪水
  雨情 5月份,淮河水系平均降雨176毫米,是常年的2.1倍,使江河湖库底水充盈。6月28日至7月11日,淮河雨降暴雨,300毫米以上雨区在淮河干流两侧及其以南地区,大别山区及里下河地区雨量均在500毫米以上,本次降雨总量480亿立方米。
  水情 淮河流域发生了两次较大洪水,60天洪水总量5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年一遇。淮河干流主要站出现仅次于1954年的最高水位。
  灾情 受淹面积10万公顷,受灾人口61万人,安徽省有38个城市一度进水,全流域受灾耕地551.7万公顷,成灾401.6万公顷,受灾人口5423万人,死亡572人,倒塌房屋196万间。
1991年太湖洪水
  雨情 5月19日入梅至7月13日结束,梅雨期长达56天,为近40年来梅雨期最长,雨量最大的一年,太湖流域面平均雨量达790毫米。
  水情 太湖水位自6月12日3.34米起涨至7月16日出现最高水位4.79米超过历史最高水倍0.14米(1954年为4.65米),并持续14天。
  灾情 太湖流域农田受灾面积76.9万公顷,受灾人口1182万人,死亡127人,倒塌房屋10.7万间。
1982年黄河下游洪水
  雨情 暴雨中心区主要在漳卫河,中心林县石板岩1072毫米。暴雨区呈南北向分布,5天平均雨量3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约408万平方公里,三花区间5天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笼罩面积4.09万平方公里。
  水情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淤积,花园口至孙口河段,本年最高洪水位较1958年普遍高1米左右,开封柳园口高2.09米,长垣马寨至范县邢庙高1.5~2.02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洪水位。
1975年8月淮河上游洪水
  雨情 8月2日~6日,海河流域南系降暴雨~大暴雨,历时4天。4天雨量在100毫米的范围达8万平方公里,200毫米以上的范围1.5万平方公里,400毫米以上的达0.36万平方公里。
  水情 8月2日~6日,海河流域南系降暴雨~大暴雨,历时4天。4天雨量在100毫米的范围达8万平方公里,200毫米以上的范围1.5万平方公里,400毫米以上的达0.36万平方公里。
1968年淮河大水
  雨情 暴雨区集中在淮河上游干流及淮南山区,息县以上最大7天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707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信阳尚河日雨量377毫米,7天累计雨量799毫米。
  水情 这次降雨,历时较长,雨区自西向东移动,使淮河上游涨水,15日息县洪峰流量1.5万立方米每秒。16日淮滨站1.66万立方米每秒,王家坝1.76万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30.35米),均相当于50年一遇。
  灾情 这场洪水受淹农田50.7万公顷,受灾人口365.23万,死亡480人,倒塌房76.07万间,冲垮堤防845公里。
1963年海河大水
  雨情 18日~21日100毫米以笼罩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200毫米以上约1万平方公里,暴雨中心在辽宁海城牛庄站最大一日降雨405毫米;上述地区8月份雨量达到350~40毫米,为常年的2~3倍。
  水情 该年洪水次数多、历时长、洪量大,辽河干流铁岭站50天洪水总量36.3亿立方米,超过1951年和1953年仅次于1964年,有记录以来的第2位。
  灾情 由于堤防长期为洪水浸泡,以致多处发生溃口,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旱情 全国受旱率0.253,成灾率0.107,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16。在1949年~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4.6%~6.9%。全国为极重旱年。
  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北方以青、宁、晋、豫4省(市)、南方以湖南省受旱为严重。内蒙古春季普遍少雨,入夏西旱东涝。青海东部农业区,甘肃中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及山东北部1月~5(6)月降水比常年偏少3成~6成,在四五月小麦关键需水期,降水偏少5成,有的地方偏少7成~9成,塘库干涸,麦作旱情十分严重。西南地区的滇、黔大部、川南,以及华南的闽、粤、桂、琼大部,在前一年冬旱后又持续出现比较严重的春旱,广东沿海、广西南部和海南持续到4月,云南和川南一直持续到5月。湘、赣大部和鄂、黔、川部分地区7月~8月降水经常年偏少3成~5成,夏旱比较严重,对中稻生长影响较大。
  旱情 全国受旱率0.237,成灾率0.078,粮食减产率0.060,受灾人口0.091。在1949年~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9.3%和25.5%。全国为重旱年。
  旱区分布在我国北方和南方。西北的甘肃北部、宁夏、陕西,华北的冀北、京、津、内蒙古大部和东北的黑、吉两省部分地区3(4)月~5(6)月降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春旱;陕、晋、冀3省的南部和豫、鲁大部6(7)月下旬~(8)月上旬未下透雨,夏旱比较严重。华东地区的鄂、湘、皖、苏南和赣北部分地区7月~8月上旬夏旱,部分地区延至9月,出现伏旱和秋旱,以皖、鄂受旱最为严重。西南的川、黔旱我以四川最为严重,川东北先发生春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 干旱持续60天,70个县受旱,全省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25亿kg锐减为158亿kg。
1956年淮河洪水
  雨情 本年雨季来得,6月初即出现暴雨,全流域有4次较大降雨过程:200毫以上笼罩面积11.5万平方公里。6月18日~7月1日淮河上中游出现大暴雨。
  水情 洪水较常年提前约1个月,蚌埠站6月9日~9月13日水位均超过19米,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95天,超过1954年(63天)。
1956年8月松花江洪水
  雨情 该年汛期7、8两月降雨持续时间长、次数多。7月24日~8月5日3次降雨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洮儿河察尔森站总雨量304毫米,是该站7~8两月多年平均雨量255毫米的1.2倍。
  水情 嫩江各支流7月初开始涨水,8月初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等出现洪峰。27日嫩江大赉站洪峰流量7790立方米每秒,第二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22日最大入库流量达1.6万立方米每秒(相当于70年一遇),经水库调蓄,24日最大出库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31日下游扶余站洪峰流量5900立方米每秒。
  灾情 当年水灾面积93万公顷,受灾人口370万人,死亡75人,冲倒房屋2.29万间。
1954年长江洪水&
  雨情 1954年长江出现百年来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4月份潘阳湖水系出现大雨和暴雨,赣江上游月雨量达500毫米以上。6月份300毫米以上雨区范围约71万平方公里,总降水量3200亿立方米。7月份总降水量达4280亿立方米,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月。8月份月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峨嵋山区达600毫米。主汛期5~7月3个月累计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系、鄱阳湖南山区、大别山区。其中黄山、大别山、九岭山区局部地区雨量达1800毫米以上,黄山站达2824毫米。
  水情 6月初和7月初赣江等河多次发生洪水赣江丁家渡站(外洲)最大洪峰流量分别达到1.29万立方米每秒(6月4日)和1.38万立方米每秒(7月1日);汉江新城8月11日洪峰流量1.64万立方米每秒,汉口以下湖口以上区间支流量最大入江流量达1.36万立方米每秒(7月13日)。在下游全面高水位情况下,6月25日至9月6日上游发生4次连续洪水,宜昌先后出现4月大于5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8月7日最大洪峰流量达6.68万立方米每秒,其下的枝城达7.19万立方米每秒。1954年长江流域主要支流资水、沅江、澧水洪水比较大,重现期为15年一遇;干流宜昌洪峰流量的重玩期为15~20年一遇。以年最大30天洪量为分析指标,则1954年洪水在宜昌站洪量为1390亿立方米,约为80年一遇,城陵矶站约为180年一遇,汉口(洪量1730亿立方米)、湖口站约为200年一遇。
  灾情 该年堤防圩垸溃决,扒口共分洪1023亿立方米,淹没耕地约166.7万公顷,受灾人口达1800余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灾后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
1954年淮河洪水
  雨情 整个7月份,连云港、徐州、许昌一线以南雨量均超过300毫米,雨区主要在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据淮委水情处分析,整个7月份,淮河水系平均降雨516毫米,淮南山区及洪汝河、沙颖河中下游雨量最大。
  水情 1954年7月时间大范围的梅雨使淮河流域发生了类似1931年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淮河干流正阳关在中渡以上3天洪量分别为406亿立方米和639亿立方米,小于1931年,其重现期约为45年一遇。
  灾情 全流域成灾面积408.2万公顷。安徽省灾情最重,成灾面积174.7万公顷,河南、江苏成灾面积均为102.7万公顷。
  旱情 全国受旱率0.031,成灾率0.009,粮食减产率0.025,受灾人口率0.029。全国受旱范围较广,但旱情较轻。
  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北和东北地区西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春旱省雨,冀中和冀北、内蒙古乌盟及赤峰、鲁东南和辽西夏秋旱,作秋物受旱成灾。陇东、宁夏、陕北出现春旱和伏旱。南方鄂东南、湘、赣发生初夏旱和伏旱;川南、黔西和滇中、滇东北1月~4日冬春少雨干旱。
1949年7月西江洪水
  雨情 自6月22日至30日,西江流域不断出现大到暴雨,历时9天。每次雨量大于200毫米的主要颁在桂江、柳江、红水河流域,暴雨中心位于柳江上游及桂江水系,其中融安、灵川、昭平均超过500毫米,永福站达583毫米。
  水情 6月30日前后,西江上游红水河及支流柳江、郁江、桂江普遍发生大洪水,流量超过4.6立方米每秒的连续7天,30天最大洪量达884亿立方米,仅次于1915年、1998年、1994年,为本世纪第4次大洪水。
  灾情 广西受灾30余县,灾民230万,淹没农田22.7万公顷,桂平一带一片汪洋,田亩及房屋被洪水淹没。仅珠江三角洲受灾面积达16.7万公顷,灾民140万人。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1954年长江洪水_百度百科
1954年长江洪水
1954年由于中下游区梅雨期延长,且雨量大,长江中下游出现了近100年间最大的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1954年长江洪水简要介绍
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降雨量主要集中于汛期(5一l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正常年份雨季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支流早于北岸支流,雨峰带略有错开,故一般年份上游干支流和中下游干支流洪峰相互错开,中下游于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的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是气候反常则造成全流域或局部较为严重的洪涝。[1]
1954年长江洪水雨情水情
1954年长江洪水雨情
1954年,由于气候反常,雨带长期徘徊在江淮流域,中下游梅雨期比常年延长1个月,梅雨持续50天,且梅雨期雨日多,覆盖面广。4月份鄱阳湖水系开始降大雨和;5月份雨区主要在长江以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等省均在300毫米以上,其中鄱阳湖水系在500毫米以上;6月份主要雨区依然在长江干流以南地区,位置比5月份稍往北移,500毫米以上的雨区往西扩展到湖南澧水和洞庭湖区,降水总量较5月份增加7%;7月份雨区往北推移,降雨中心分布在长江干流以北和淮河流域。当月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个月。中下游各站6、7月份降雨多为同期均值的1一3倍,汉口站7月份为多年均值的3.14倍;8月份雨区主要在四川盆地、汉水流域;9月份降雨基本结束。
1954年长江洪水水情
由于长江中下游雨季提前,洪水发生也比一般年份早。鄱阳湖、洞庭湖水系于4月份即进入汛期。5月份江西、湖南、湖北均出现—了大到暴雨。长江上游支流乌江、嘉陵江、岷江5月下旬相继出现了洪峰,中游城陵矶以下水位迅速上涨。5月底黄石站超过警戒水位;6月底汉口超过警戒水位,九江以下全线6月中旬已突破了警戒水位,中下游汛情出现全面紧张局面。
7月上中旬,上游地区进入雨季,宜昌站水位和上荆江河段各站水位急剧上涨。7月30日、8月2日宜昌站分别出现62600立方米每秒和668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并与中游清江、沮漳河洪峰相遭遇,使荆江河段连续出现紧张局面,并加剧了城陵矶以下干流河段的防洪形势。
中游最重要的控制站汉口,随着中游各支流洪水的出现,5月中旬起,水位即频频上升,6月25日已超警戒水位(26.3米),7月份起又因上游洪水的出现,水位继续上涨。7月2日超1949年洪水位27.12米,18日超1931年最高洪水位28.28米(当年保证水位),8月18日出现洪峰水位29.73米,创实测最高纪录,相应洪峰流量76100立方米每秒。下游大通站的洪峰水位16.46米,超过历史最高值1.66米,最大流量92600立方米每秒。
尽管当年按计划扒口分洪和自然溃口总量达1023亿立方米,降低了中下游干流各站洪峰水位1.93米至3.35米,但由于1954年长江中下游洪水峰高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沙市站超警戒水位29天,城陵矶超警戒水位69天,超保证水位40天;汉口站超警戒水位100天,超保证水位52天,10月3日才退到警戒线;大通站超警戒水位109天,超保证水位88天。[1]
1954年长江洪水径流特点
干流中下游洪水径流量大、集中、洪峰流量高
当年长江流域在干流宜昌以下,洞庭湖水系以及鄱阳湖水系等重要支流、湖泊洪水量,几乎全部超过或接近于各水系的洪水年份。洪峰流量特高,自城陵矶以下各地区均突破历史实测记录,几为有记载以来各大水年的集中表现。如根据频率计算的结果,宜昌、汉口、大通等主要控制站汛期总量均相当于100年一遇,日平均最大流量宜昌为20年一遇,大通为167年一遇,汉口则为1430年一遇。所以干流中下游洪水径流量大、集中、洪峰流量高,可以说这是1954年长江洪水径流的一大特点。
①有关宜昌、汉口、大通日平均最大流量的重现期,限于当时资料条件,估算误差较大。
1.1954年宜昌以上的洪水与历年各洪水年比较
长江干流宜昌站1954年年径流量均超过有历史记载以来(1965年)各大水年份中任何一年,4—10月汛期水量及7—9月洪水量分别为4975亿m3及3256亿m3,分别占年总量的86.5%及56.5%,这就充分说明1954年不但年水量超年历史记录,而且4—10月及7—9月的水量也远较各大水年更大和更集中。
2.洞庭湖四水1954年与历年各大水年比较
四水各站1954年年径流量均稍大于1931年、1935年、1949年等大水年,虽历年流量资料当中多为插补数字,但从已有数据看,当年汛期水量仍较其他洪水年份为大。
3.1954年汉江的洪水与历年各大水年的比较
汉江流域襄阳以上1954年年径流量,在各大水年中仅次于1938年,而大于、1949诸年,至于7—9月的洪水径流,则小于1938年,与其余各大水年相当。其汛期洪水量集中程度,占全年的60%。这就说明了汉江流域1954年也属于较大洪水年。
4.鄱阳湖五河流量分析
鄱阳湖五河的流量记录年份短暂,赣江南昌站也不过七八年(当中1954年成果欠佳),鄱阳湖湖口水位记录亦甚欠缺,无法用径流量将1954年与历年相比较。但根据当年鄱阳湖降雨资料分析,雨量特大,普遍超过历史记录。又根据南昌历年水位比较,1954年最高水位,仅比1949年的低数厘米,这可以间接引证1954年该流域亦属为洪水年。
峰型庞大、洪水历时长
当年汛期,长江上游自接纳了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主要支流来水后,再加上区间径流的影响,在宜昌已经形成了高大的洪峰,全年流量超过40000m3/s的时间达45天,这是该站有历史记载以来洪峰流量持时较长的一年。
洪水流经枝江以下,兼汇洞庭、鄱阳两湖及汉江水系之水,经受沿江湖泊洼地的天然调节作用及分洪溃口等影响,在长江干流城陵矶以下,逐成为一种抛物线形式、持时长久的庞大洪水过程,整个洪水时期几乎完全超出了各大水年过程线之上,而成为各站历年的外包线。
上、中、下游洪水同时发生遭遇
从降雨的起讫时间来看,一般年份,长江上游干流宜昌以上的雨季在7—9月,而中下游两湖地带则在4—6月份,即上、中、下游的降雨季节是先后错开的,因此宜昌以上各主要支流与洞庭湖四水、鄱阳湖五河的发水时间,也相应地一在7—9月、一在4—6月,中下游本身所产生的洪水量得以先期下泄,不致和上游的洪峰发生遭遇。然而该年度的雨季,中下游地区推迟到7月份,较一般年份约推迟了1个月;上游的雨季却又提前出现,较一般年份提前了2个月,这样上游5、6月的降雨和中下游的雨季重叠,中下游7月的降雨又和上游的雨季叠合起来,以致上游洪水提前发生,中下游洪峰滞后出现,全江河段干、支流洪峰累聚,交相影响,结果酿成长江中下游1954年的特大洪水。
1954年长江洪水洪涝灾情
1954年洪水为长江中下游近100年间最大的一次,由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即非常重视长江的防洪问题,及时加高加固3万多公里的干支堤防,并利用长江中下游湖泊洼地,建设和安排了荆江分洪区、大通湖蓄洪垦区、白潭湖和张渡湖蓄洪垦区等平原分蓄洪工程,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上各级政府领导组织防汛抢险工作得力,保证了重点堤防和重要城市的安全,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尽管如此,但损失仍很大。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淹没耕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3万人,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100天,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1]
1954年长江洪水抗洪斗争
长江防洪重点在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又突出表现在中游。当时防汛抗洪斗争的目标是力争依靠堤防抗御各站保证水位;遇更大洪水则采取有计划分洪措施,牺牲局部保重点,力争将灾害缩小到最低程度,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等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
1954年6月,长江干流城陵矶以下河段,由于“梅雨”较强,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相继涨水,各站水位频频上涨,先后超过警戒水位。7月2日汉口水位超过1949年最高水位27.12米,堤防已告紧张。当时上游尚未进入雨季,荆江河段沙市站水位尚低于43.00米。但根据一般规律,七月份雨区可能移至上游地区,中下游水位即将进一步上涨,荆江防汛亦将进入紧张阶段。因此,为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两个重点,决定一方面加高汉口堤防,必要时采取分洪措施。武汉第一期堤防加高工程以防御汉口站水位28.50米为标准,略高于1931年实际最高水位28.28米。7月20日前后完成第一期加高任务,在此期间,由于梅雨延续,上游又进入雨季,干流水位持续上涨,为争取加高堤防的时间,在蒋家码头附近扒口分洪,与老湾溃口共同作用,缓和了水位的涨势。另外,为保汉江下游北干堤及尾闾堤防安全,有利于武汉市的防汛,七月19日在汉江禹王宫扒口分洪,也减缓了武汉水位的涨势。7月下旬,上游洪水下移到中游,7月27日汉口站出现28.48米水位,一期加高工程发挥了明显作用。紧张着武汉进行了第二期、第三期加高,第二期工程以防御汉口水位29.0米为标准,第三期工程以防御29.5米超高1米为目标。二、三期工程难度极大,当时汉口已基本处于四面受水包围的状况,土料、运输都有极大的困难,为了赢得加高堤防时间,先后在潘家湾、新港和三江口扒口分洪。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挥和30万军民努力下,二、三期加高工程都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了任务,抗御了汉口站29.73米的历史最高水位,比1931年最高水位28.28米高1.45米,此水位比1931年汉口溃堤水位高近3米,取得了1954年抗洪斗争的巨大胜利。
7月中上旬,荆江河段即出现了紧张形势。预报7月22日宜昌将出现洪峰,并将与中游清江、沮漳河洪峰相遭遇。如不分洪,沙市水位将接近45米,超过荆江大堤设计防御水位和荆江分洪工程运用水位约0.5米。此时荆北地区虽已部分受灾,但大堤一旦溃决,荆北将遭受毁灭性灾害,还将威胁到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因此,经上报中央批准,北闸于7月22日2时开闸分洪。第一次洪峰过后,于7月27日13时10分关闸,分洪最大流量约6700立方米每秒,总分洪量约23.5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最高水位约0.47米,实际出现的最高水位为44.38米。
据预报,枝城站7月29、31日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必须再次开闸分洪。经报上级批准,7月29日6时13分第二次开闸,最大分洪流量6900立方米每秒,至8月1日15时55分关闸,分洪总量17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水位0.64米,实际最高水位44.39米,,如不分洪沙市水位将达45.03米。第二次分洪后,分洪区蓄水位已达到40.32米,比原定设汁蓄水位41米,所余容积只有5—6亿立方米。
根据上游水情,预计8月2日枝城站流量将达63000立方米每秒,经上级批准:决定8月1日21时40分第三次开闸分洪。8月枝城洪峰流量达71900立方米每秒,根据预报,如仅开北闸进洪,分洪量不足,仍不能有效地降低沙市水位。因此8月8日基本上同时在腊林洲和八亩滩(上百里洲的下端)扒口分洪。睹林洲的扒口,口门长250米,最大进洪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进洪量17亿立方米。北闸分洪至8月22日7时50分,第三次分洪21天半,最大进洪流量7700立方米每秒。
荆江分洪区三次累计分洪总量122.56亿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米,沙市8月8日最高洪峰水位44.67米,比1949年高0.18米。荆江分洪使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总计减少入湖水量54.2亿立方米。在第二次分洪期间,7月29日人民大垸临江堤、鲁家堤段决口,进洪量约6亿立方米。8月6日24时荆江分洪区围堤郭家窑堤段决口,向荆江吐洪。由于人民大垸进洪量增大,相继在大垸的东西三户街堤段吐泄入荆江。这时,监利水位迅速抬高,全线吃紧,荆江河段全面紧张。监利城南水位达36.57米,鉴于洪湖分洪区东部已经分洪运用,决定8月8日0时在上车弯江堤扒口分洪,口门宽约1000米,为防止口门过量扩大,两端临时裹头。最大进流量8930立方米每秒,进流总量达291亿立方米。这里分洪回水上溯至郝穴附近,扩大淹区1000多平方公里。上车湾分洪降低监利水位大约0.7米,降低沙市水位0.1—0.2米,同时减少了城陵矶河段的防洪压力,暂时减缓了武汉河段的紧张局面。但荆江河段防汛局面仍很严重。为此在虎东堤肖家咀堤段扒口,吐洪入虎渡河。为了增加分洪区的泄洪,还打开了黄天湖排水闸,下泄入虎渡河。
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的加高加固堤防和分洪扒口措施,确保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等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使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小到了最低程度。
长江1954年防汛,中下游参与防汛的指战员近1000万人,遍及五省一市,仅湖北省参加人员就有385万,其中武汉市30万。这些指战员风雨兼程,日以继夜,建立于功勋,也有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取得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保住了重点地区和城市的安全。与1931年洪水情况对比,1954年大水不论洪峰,洪量都比1931年大得多,而洪灾损失却减少很多,如果没有军民英勇奋战,没有可靠的水情和天气预报作为决策措施的依据,要获得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为此毛主席为武汉市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1]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椎间盘突出13毫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