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有WLAN了为什么想看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这部电影看不得?

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导读:&fieldset class=&tn-Powered-by-XIUMI& style=&margin: 0.8em 0 padding: 0 border: 0 line-height: 1.4; face-size: 1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 color: rgb(62, 62, 62); face-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王蕙林/文本文所用文字和图片等资料均直接援引自日本网站,经笔者翻译。特此注明。 转载 中国之声1.日本的“南京大屠杀论争”日本著名的“南京大屠杀论争”,是以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是否存在、其规模之大小为焦点的论争。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论争不断受到政治的不同影响。首先来看一下日本网民的看法。和中国一样,在日本的网络贴吧里,也有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讨论。2013年2月,在日本某名为“大舰巨炮主义”的贴吧里,“[中国BBS]結局、日本人は南京大虐殺をどう考えているのか?日 20:32”()这一帖子以“中国人对日本人不反思历史进行批判”这一事实为引子,引出众多网友对南京大屠杀的跟帖议论。跟帖的人中,有一部分完全否认大屠杀,更大多数人承认在南京发生过大规模杀人事件的。但大部分人虽然承认,却否认30万死者的说法。来自琦玉县的チーター:大屠杀的数字肯定是捏造啊,30万人从物理角度看都是不可能的。来自大阪的シンガプーラ:我问过实际去过南京的人的孩子(超过70岁了),据他爸爸说,当时日本军队并不拥有能够杀死几十万中国人的军队人数与武器,30万的数字必然是捏造的。来自福冈的パンパスネコ:我们要盯着过去到什么时候?我出生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所以老实说我对大屠杀完全不知道。如果总是拿上一代的责任说事,历史这个东西就会变得一团糟了。网友シャム:南京大屠杀确实存在,美国也在战后审判中以包括这个事件的一系列事件审判了日本,处决了战犯。所以说南京大屠杀可以被称作史实。但是问题不在于这个事件是否存在,问题在于,中国直到今天仍然在以此事为政治筹码,甚至对遇难人数进行捏造。来自群马县的キジトラ:日本被美国投了原子弹也曾深感愤恨,但事到如今也不再声讨美国了。日本作家山本弘曾指出,日本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并不仅只有“诚心谢罪”或“完全否认”这两种,大家对于遇难者人数的看法也有分歧。山本于2008年将持不同看法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了总结归类:肯定派较大屠杀派一般屠杀派较小屠杀派否定派30万人以上20万~10万数万人1万人~数百人数十人~0中国政府张纯如井上久士江口圭一笠原十九司高崎隆治姫田光义本多胜一*藤原彰吉田裕秦郁彦原刚冈崎久彦樱井良子田边敏雄中村粲松村俊夫阿罗健一大井满小林善范高池胜彦田中正明东中野修道冨士信夫藤岗信胜渡辺升一山本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进行过阅读研究,他认为此事件确实存在,并且死者数目一定不会少于数万。但他同时否认30万人的说法,并指出,大屠杀中被杀害的主要是中国的战俘,其中混杂了一些被错认作便衣游击队的平民。2.笔者对日本普通青年人进行的抽样采访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前两天,笔者对一些日本人士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南京大屠杀,通过何种途径知道的,以及对于中国给出的30万遇难者数字怎么看。得到的答复如下:1.林女士(京都大学硕士生):我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但是并没有详细的了解。而且,我并不是从新闻或者教材当中得知的,而是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这种对日本有利的宣言(我感觉,在日本,公众场合似乎会避讳这一类的议论)。对于中国所说的30万被害者这个数字,我无法判别其真伪;但是考虑到那毕竟是战争中的事情,所以30万这个数字也并非不可能。2.伊藤先生(京都大学硕士生):我想,对于南京大屠杀,日本人应该全都知道吧。我记得小学时好像在历史课上学到过。不知道这一事件的人可能也有,但肯定是极小一部分。至少在我这一代,只要上过大学的人,肯定都是知道的。虽然有一部分人不承认这一事件的存在,但是一般来讲,日本人应该都认可这一事件确实存在过这个事实。对于30万这个数字,我并没有亲自调查过所以不清楚,但是总觉得有点过于夸大。因为广岛和长崎被投下原子弹也不过死了大约20万人。3.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性(在华留学生):对于南京大屠杀,当然知道。我记得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内容大概是讲日本人在南京杀害了很多人。我曾在网上读到过中国人批判“日本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但是我想说,回答自己不知道这一事件的人,肯定是尽管受到了教育却将之忘记了。也就是说,不知道这一事件,是因为那个人缺乏个人素养。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不记得。拥有基本知识和教养的日本人,肯定会在什么地方听说过南京大屠杀这一词语。关于死难者数量,我是无法相信30万这一数字。老实说,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我感觉中国给出的死者数目好像在逐年递增。但是,我不否认日本军队在南京剥夺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这一事实。但那到底是4万还是30万还是几千,我并不清楚。那是一场战争。战争是悲伤的事情。不管对于胜者还是败者,都不可能有喜悦。有的只是宝贵的生命就那样消失了的悲伤。我个人认为,在南京被日本人杀害的,大部分都是军人或者战士。但是要说没有一个妇女儿童被杀也是不可能的。对于在南京死去的人们,我能感受他们直面死亡时刻的恐惧和痛苦,我也从心底对这一切表示懊悔。4.藤井先生(京都大学博士生):我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但是不记得是从哪里听说的了。有可能是中学课本、高中课本,或者也有可能是电视或报纸。5.增田女士(企业白领):我知道南京大屠杀,并且看过很多关于它的口水战。虽然中日双方在数字上有分歧,但我们都清楚过去曾有过这样的混乱期。在那样的时期,对遇害人数的统计不可能准确。就像最近发生的海啸地震等灾害中遇难的人数,也是无法统计清楚的。而且,当时在南京市内的难民区,日本军队还设立了卫生所,很多市民前来接受治疗。这是有当时的照片为证的。不管怎么说,并非当时所有的日本人都很坏。我们有必要跨过这段历史向前看。日本也在战争中受到了美国同样的虐杀,但日本人都差不多跨过了这段历史。6.笼川女士(在中国工作的日本白领):对于这段历史,我当然知道。关于被害人数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确凿记录的话,我认为就应该承认。7.楠上先生(企业白领):我听说过这个事件,并且认为屠杀肯定是发生过的。但是中国方面报道的数字应该比实际要多。8.田中先生(日本三星园茶屋的继承人,曾在中国留学):关于南京大屠杀,我当然是知道的。我曾到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在那些资料面前受到极大的冲击。虽然日本一直在屠杀人数的多少上跟中国争论,但是我认为这不是牺牲者人数多还是少的问题,因为日本所做的事情是绝对难以原谅的。虽然现今的日本非常和平,但是我希望从此以后都不要再发生同样的悲剧了。总结起来以上几位随机采访的日本人,笔者看到,日本年轻一代对于南京大屠杀,基本都是有所耳闻,并有着基本了解的。他们认识这一事件是通过教材、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大家基本都承认日军曾在南京屠杀中国人,但对于30万死者这一数字基本都抱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不过,尽管在数字上有所异议,日本年轻一代仍旧认为这一事件是历史的悲剧,不应再重蹈覆辙。3.日本人所写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著作A. 右翼历史研究在日本,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研究著作非常多。其中有一部分是右翼作家和所谓历史学家的作品,主要是对南京大屠杀的种种证据进行质疑反驳。主要作品有:1. 《南京事件证据照片的鉴定》(东中野修道,2005)2.《南京大屠杀的大疑问》(松村俊夫,1998)3.《“南京大屠杀”的虚构》(铃木明 2006)日本右翼团体是日本社会的一个特殊集群,他们顺应一些日本人不愿意相信日军曾经作出如此暴行的精神期望,写作了大量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文献。这些文献在众多历史记载中根本不堪一击,政治的目的是第一位的。B. 反思历史的研究当然,日本战后也涌现了大量承认南京大屠杀,反思日本的战争责任的著书。比较著名的,有:1.南京事件——“虐杀”的构造》(秦郁彦2007)2.《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津田道夫,1995)4.日本人所写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回忆录A.承认大屠杀的回忆录事实上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日本并不是战后才开始的。讲演通信社的《野战邮便旗》杂志最早曾在日描述了在南京日军曾经进行的大屠杀,并称这是为了“威慑敌人,促使蒋政府放弃抵抗”。越是接近现今,这些记录越多而且详细。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即将离世,一些日本老兵良心发现,开始通过公布其当时日记等方式,重现那时的真相。在日本的这类图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日本老兵躺在床上接受采访的形象。也有一些这类图书是有良知的日本教育界人士主动收集文献编成的。正是由于他们留下的无可辩驳的记录,使任何一个日本人都可以轻易触摸到南京大屠杀无法否认的证据。这类图书包括:1.《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皇军士兵——第十三师团山田支队士兵的阵中日记》(小野贤二,1996)2.《南京事件——亲历者27人的叙述》(笠原十九司,2006)3.《我所见的南京事件》(原日本海军第十三航空队轰炸机队队长奥宫正武,1997)4.《南京大屠杀与日本军——幕府山杀害中国战俘事件》(渡边宽,1997)对于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这些图书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图书都承认和证明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比如:《我所见的南京事件》中,作者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所见的大屠杀场面:“江中只见层层叠叠的尸体,靠近岸边的江水为之阻塞,以肉眼几乎难看出的速度裹挟着尸体艰难流向下游。但,有些人还没有彻底死透,挣扎着向岸边浅湾处逃生,那附近已经是一片血海,因为那里等待他们的,是早有准备的枪击和刺刀。”B. 否认历史的叙述当然也有为了否定曾经有过的罪行进行辩解的文章。如:1.《南京大屠杀的弥天大谎》(原日军士兵吉本荣,2001)2.《松井大将阵中日记》(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1985)这些作品开脱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无法改变史实的存在而软弱无力,如《松井大将阵中日记》里面多有内容显示松井石根不应为南京大屠杀负责,然而,在法院审理有关人士对此的诉讼中,发现这部日记,居然被田中修改了六百多处。5.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文艺作品A. 小说1.《活着的士兵》(石川达三,1938)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小说并不多,在战争中发表的,有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的石川达三,1938年根据实地体验创作中篇小说《活着的士兵》,反映了日本侵略军杀戮中国人民的罪行。为免因言获罪,此书在发表时删除了很大一部分关于日军暴行的内容,而完整版于战后的1945年12月才得以面世。尽管如此,这本书发布不久后仍遭到日本军部的查禁,而作者也被判处徒刑四个月。虽然石川达三曾发表声明,《活着的士兵》是他在南京大屠杀后不久进入南京城后亲眼目睹满城尸体的惨状而写。2.《牡丹》(三岛由纪夫,1955)三岛由纪夫曾于晚年加入日本自卫队,他的《牡丹》讲述了一个曾经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了580个中国女性的日本老兵,在战后巧妙地躲避了战争责任,并通过种植和自己所杀害女性相同数目的牡丹花,来隐秘地纪念自己所行之恶的故事。《牡丹》收录于三岛由纪夫这本自选短篇小说集中。3.《时间》(堀田善卫,1955)堀田善卫是日本少见的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家,他于二战末期来到上海,并在上海迎接了日本的战败。这一经历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他创作出大量思考中日关系以及国家身份认同的作品。发表于1955年的《时间》是一部十分罕见的小说,堀田以第一人称方式,从南京市民的角度,书写了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在书中,他毫不避讳地反映了日军残杀平民奸淫妇女的罪行,并从哲学的角度,以战争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思考。这部小说还被翻译成中文,中译本名为《血染金陵》。《时间》中译本《血染金陵》4.《战争与人》(五味川纯平,)五味川纯平的《战争与人》的时代背景是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至1945年日本投降这段历史时期,作品以日本大财阀伍代一家的发展史为经,以日本军国主义在昭和年代的侵略扩张史为纬,描写五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五味川的作品,基本上是根据历史事实创作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B. 电影:在日本,并没有任何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电影。但是有一些反思侵华战争的电影中,也提及了南京大屠杀。比如日本曾斥巨资拍摄的、由著名导演山本萨夫执导的、反映侵华战争的《战争与人》三部曲。其中,《战争与人第三部完结篇》(1973年)中有关于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暴行的内容。C. 摄影:《南京大屠杀 75年的记忆》(宫本幸太郎,2012)摄影师宫田幸太郎从2011年年底开始,利用自己的休假,每2-3个月便要自费来南京一次,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的协助下,将摄影镜头聚焦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题材,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每隔几个月便会自费来宁一次,总共花费50多万日元。在近两年的时间内,他前后6次走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听取他们的历史证言,并用摄影机保存下大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纪实图片。宫田幸太郎拍摄的部分照片还被刊登在《日本Days》杂志上,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告诉给了广大日本读者。2012年11月,日本神户学生青年中心、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共同举办了由日本摄影师宫田幸太郎拍摄完成的《南京大屠杀七十五周年的记忆—幸存者的肖像照片展》,共展出37多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月,《日本摄影师镜头中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宫田幸太郎摄影作品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出。夏淑琴 祖父母和父母被杀害。母亲和姐姐被日本兵轮奸后杀害。一家子幸存下来的只有夏淑琴与妹妹两人。程王氏 父亲和哥哥被虐杀。母亲也被日军射伤,产子后母子双亡。D. 漫画:1. 《国家燃烧》(本宫宏志,2002)本宫宏志2002年刊载于《周刊少年JUMP》上的《国家燃烧》,其中描写了南京大屠杀中的杀人竞赛以及日军射杀逃跑的平民的场面,受到日本民众与右翼团体的抗议,一度停止连载。2.《新傲慢主义宣言特别刊·战争论》(小林善范,1995)小林善范在漫画《新傲慢主义宣言特别刊·战争论(1、2、3)》中,诬陷亚洲国家捏造南京大屠杀和从军慰安妇等日军战争暴行。3. 《用漫画读懂昭和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田奈津子,2007)田奈津子在这部作品中,以青春恋爱小说为框架,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彻底否认。6.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1.《南京——被割裂的记忆》(2007)导演武田伦和花费10年时间,亲自采访了在南京大屠杀中受害的中国人与施暴的日本兵共计五百多人,选取其中7个人的证言,制作了这部纪录片。由于纪录片同时从受害者和加害者两方面进行取证,因此可以说是较为客观中立的。2.《日中战争——战争缘何扩大?》(2006)NHK纪录片《日中战争——战争缘何扩大?》以2006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等历史资料为基础,力图从国际视角解读1937年开始的中日战争扩大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用史料佐证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8月13日,NHK综合频道播出了这部纪录片,在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最终夺得日本官方颁发的一年一度的电视片大奖。3.《MBS Now/胶片作证——验证南京大屠杀》(1991)由每日广播制作的这档节目展示了约翰·马吉在南京拍摄的胶片记录,力证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和残酷性。4. 《南京的真相》(2008)由水岛总导演的《南京的真相》,是一部由日本右翼学者和政治人物组成的“电影《南京的真实》制作委员会”制作的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纪录片。日,制作委员会在东京都读卖会馆举办此纪录片第1部《七位“死囚”》的发表记者会暨试映会。2008年4月及8月,此纪录片第1部在靖国神社游就馆上映。日,制作委员会举办此纪录片给国会议员参加的试映会,16位日本跨党派国会议员出席此次试映会。制作委员会预定制作此纪录片第2部《检证篇》及第3部《美国篇》。7讨论南京大屠杀的日本网站()1.“南京事件——中日战争 小小资料集”详细刊载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基本知识2.“恍然大悟的南京大屠杀论争”:认为南京大屠杀论争已经从“历史论争”转变为“意识形态论争”。3.“南京事件FAQ”:对于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中毫无根据的谎言进行反击。批判了否认大屠杀的日本人。4.“南京事件 关于143张照片的重新讨论”对指证南京大屠杀的143张历史照片的有效性进行了再检证。5.“跟凉宫春日学习南京事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6.“南京事件的真实”:抨击了“南京大屠杀否定论”,在精密的资料分析基础之上,暴露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8.呼吁民众了解反思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民间团体1.“南京·守护史实电影节实施委员会”成立于2006年的“南京·守护史实电影节实施委员会”,以“守护历史事实,给后代以历史的警戒”为宗旨,在帮助日本民众了解南京大屠杀上做出了努力。委员会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组织筹办了电影节,专门播放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其中包括《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等。委员会成员包括律师、大学研究员以及学生等各类人。2.“No more南京的会”此团体于日主办了“南京大屠杀77周年听取证言 2014年东京集会教科书问题的现在与历史认识”,会上,多位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老人讲述了当年的残酷景象。3.“支援中国人战争被害者的要求委员会”4.“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以洞富雄、笠原十九司等研究者为首的组织,主张南京大屠杀有十几万人以上的死难者。结语从上述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在如今的日本,否认过去侵华历史的右翼势力仍然强大,但秉持对过去和将来的负责任态度、大声疾呼日本民众勿忘历史事实的日本人也不在少数。由于这些富有责任感的人士的努力,当今的日本社会才有了广泛的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终将会成为加深日本民众对历史理解的基础。南京大屠杀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中最黑暗历史,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讲,同样都是应该时时敲响的警钟。铭记不是为了仇恨,铭记是为了真诚面对。只有当双方在真诚面对的基础上达到彼此理解和尊重的那一天,中日两国才有可能共同超越这段历史。
热门评论2楼带上鄙视 带上不屑开着干扰 常突破溜溜汉奸准备了一些唠叨倭寇张罗了一堆麻烦崛起的抱负用行动吐露复仇的怒火向倭寇倾泻常出去溜溜,出去溜溜哪怕吓一吓鬼子震一震汉奸咱也不图解放军能有多大贡献呀咱只图他们给小鬼子扔几个核弹弹…
南京之仇,永世不忘6楼19楼25楼3楼带上鄙视 带上不屑开着干扰 常突破溜溜汉奸准备了一些唠叨倭寇张罗了一堆麻烦崛起的抱负用行动吐露复仇的怒火向倭寇倾泻常出去溜溜,出去溜溜哪怕吓一吓鬼子震一震汉奸咱也不图解放军能有多大贡献呀咱只图他们给小鬼子扔几个核弹弹…
南京之仇,永世不忘人才啊!
点击加载更多
<a title="查看原帖" class="old-bbs" target="_self" href="http://bbs.tiexue.net/post_
<div class="adminmenu" id="buttonadminpanel_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2015 年 5 月 22 日非原题主添加:相比于历史上任意一场屠杀的遇难者,比如爱尔兰人屠杀、印第安人屠杀、犹太人屠杀甚至广岛长崎原子弹,是否应当认为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与我有更深的关系?相关提问:
按投票排序
1144 个回答
前年六月初 厦门BRT上有人点燃汽油 死了四十多名无辜乘客 车站就在我们学校下一站 如果不是高考第一天 高三留下考前指导 其他年段放假 放学时间該有多少同学在那辆公车上
后来看到一段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辆被炸毁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人都不安全。所以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我。"
谢谢艾特,以及……手把手教用知乎……其实一个中国人,只要不是全然封闭,认知中就必定烙上过“南京大屠杀”几个字。这是一种被赋予的关系,无法推诿,但也并不牢固,人生经历会决定它后来的走向。之前的许多答案实际上是在回答“南京大屠杀和‘你’有什么关系”。我不妨说一点自己的经历吧,很个人的东西,或者说,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不是南京人,第一次接触南京大屠杀是小学组织看《屠城血证》。故事没怎么看懂,但记得一个镜头,是一双被活埋的同胞的手,伸出黑土,直指天空。之后几天我反复回想这个画面,我想如果被活埋的是我,我有没有可能幸免。我设想过在泥土里屏住呼吸等日本兵离开,甚至还在心里演练过几次。这种设身处地的想象让我感到自己和南京大屠杀有些许联系。现在想起来,可能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就是害怕有一天这样的灾难也临到自己。95年的时候我看了吴子牛导演的《南京1937》。那时候我上初中了,“南京大屠杀”五个字已经耳熟能详,也确乎记住了时间地点和30万这个数字。但这部电影让我发现了许多不曾知道的内容,比如南京守军曾有过殊死抵抗,比如遇难同胞除了平民还有大量战俘,比如存在一个庇护难民的国际安全区,而驻扎的日军中也有台湾籍的士兵……这些细节让我惊讶地发现,我虽然早就熟悉了南京大屠杀这个词汇,对它实际的内容却一无所知。这让我产生了一点去了解它的冲动,高中时也买了《东史郎日记》和《拉贝日记》来看。但冲动不足以维持热情,南京大屠杀是身外事,比不得柴米油盐,有切身的利害。——两本书我都没能够看完。很多年以后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这部电影的事。其中一件是,男主角秦汉的父亲是参与过南京保卫战的88师师长孙元良。因为这种联系,他主动提出降低片酬出演。另一件是关于女主角早乙女爱的,几年前她已经去世了。影片中有一段,是她饰演的日籍妇女到安全区求助,遭到难民围攻,当时的群众演员里有经历过大屠杀的老人,因为激愤而动了真,推攘中把她的头发也扯掉了。这件事让早乙女爱很受刺激,影片最后一幕时怎么都不肯说出“南京”两个字,只能靠配音完成。这两件事和问题没有太大关系,不说出来却如鲠在喉。南京大屠杀在这两位演员身上也烙了印,一笔一画比许多人来得真切和复杂。高三有个小插曲,是复习世界史的时候,看见教科书(人教版)二战一章的小字写着日军于“1938年12月“进行了南京大屠杀。我指给同桌看:“不是37年么?”她说:“要不要给编辑部写封信?”但之后这点波澜就被高考冲刺熨平了。后来是07年,去看了纪录片《NanKing》。我记得最初买票是出于义愤,因为看见报道说南京本地竟然没有引进这部电影。后来我在电影院里哭了。我印象很深的是几位妓女的事,后来在《魏特琳日记》里读到过,也在《南京!南京!》里看到,就是日军要建立慰安所,召集安全区的妇女,准备带走100名从事“那种职业“的女性。后来有二十多位妓女自己走了出来。还有常志强(Chang Zhi Qiang)老人的故事。他的妈妈在他面前被杀害了,他弟弟那时很小,还爬到妈妈身边,扒拉衣服找奶吃。还有张秀红老人讲述自己被强奸。当时她12岁,爷爷替她哀求,日本兵用枪托砸,她就跟爷爷说,爷爷你不要拦了。后来日本人走了,她身上都是血,爷爷给她揉腿,说,红子啊,你太小了,你太小了。她说,爷爷啊,要是你被日本人杀了,我也活不成啊。我记得她讲述整件事的时候十分平静,连哽咽都没有。但我看的时候眼泪一颗接一颗往下掉,最后哭出了声。大概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和南京大屠杀是有关系的。之前这种关系暧昧不清,因为我没有接触过事件的细节。宏观叙述和抒情并不给人切肤之痛,真正具备震撼力的是那些关于个人的故事,虽然细微平实,却可以被理解,被感知。我相信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苦难感同身受的善良,在为他人叹息和流泪的时候,我们也在怜悯自己身为人的脆弱。这种情感的共通提示我们并不孤独,这是对受难者的宽慰,也是对自己的宽慰。我想,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如果南京大屠杀在心上只如粉笔作画、可以轻易擦去,那只是因为还没有机会了解那些故事。另一个让我震动的是国际安全区。那时安全区的宣传还很少——纳粹和传教士,这是组织者们的”原罪“。但这部纪录片很详尽地讲述了这个区划,讲它如何创立和运转,在板荡中庇护万千中国人。战争放大人的恶,也放大人的善良。在几十年之后,在对和平、安乐习以为常的时候,我已经很难想象曾经有这样一些人存在过。所以我很庆幸之前的经历让我对南京大屠杀有所惦念,否则我不会看到这部影片,也不会了解到信仰和人性所爆发过的亮度。除了当时已经有所了解的约翰拉贝和明妮魏特琳,我还对一位叫罗伯特威尔逊的医生印象很深。他出生在南京的传教士家庭,从哈佛医学院毕业之后返回中国,在鼓楼医院(如今的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城陷之时他决意留下,不得不送别妻子和出生七周的女儿。他对这个决定的解释是,如果我走了,我就失去了这样一次服务上帝的机会。大屠杀开始之后,他成为南京唯一的外科医生,高峰时期可能“每小时做一例截肢手术”(《威尔逊日记》)。1940年他因为身体原因返回美国,后来在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单元,他作为控方证人第一个出庭作证。几年之后和一个朋友聊起《金陵十三钗》,她可能是随口地问“如果让你来写南京大屠杀,你会怎么写”。我立刻想起威尔逊医生,就说,“我会写一个鼓楼医院的医生吧”。那时候的我正是把创作冲动错当创作才华的年纪,把这种想法跟几个朋友一说,受到鼓励,就真的决定要写这样一个故事。于是用一年多的时间写了初稿,放在网上一个小角落,后来因为稿子毛病很多,不大改无以见人,又默默删掉了。无论最终如何,这个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查找资料让我看见了更多人的故事,有遇难者,有加害者,有记录者,也有秦汉和早乙女爱这样后来的人们。一些材料也改变了我从前的认知。比如南京保卫战,我那时才知道它是在“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的状况下打响的。我也看到了战事的脉络:后方部队调动不及,参战的大多是淞沪退下的残部,弹药紧缺,临时补充的新兵基本没有经过训练(按谭道平《》的估计,新兵接近四成),多支部队通讯阻隔、语言不通。交战时,中下级官兵不可谓不忠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雨花台、紫金山战况和此役殉国将领名录),但战力悬殊,只坚守了九天(从12月4日88师与日军在南京以南正面接触起算)。城陷之时,撤退令下达极为混乱,表述含糊,毫无规划,军队与难民混挤一处,在挹江门督战的36师甚至没有第一时间收到指令,导致友军对峙甚至开火。而在江岸,因为此前唐生智为表死守决心收缴大部分渡船,造成“船只既少,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许多官兵拆取店户门板,制造木筏,行至江中,因载重过多,船至江中沉没者有之;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惨遭灭顶者数以千百计。(宋希濂)”之后日军以汽艇封锁江面,岸上骑步兵先后赶到,包围中残兵投降,下关全部沦陷……以前我从不知道这次败战的壮烈和惨痛,而当我了解了个中曲折,对城陷后投降而遭屠杀的士兵就有十分不同的感受。我心里有了沉痛,无法用蔑视和讥笑来面对这些人们。又比如日本和西方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与之前某篇回答所述情况不同,日本方面对大屠杀的研究实际上十分详实,而至少在90年代以前,认为南京大屠杀是确凿史实的“大屠杀派”在舆论中是占据上风的。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士兵或战地记者回忆录中已有零散涉及南京的情形,而到七十年代,洞富雄(早稻田大学教授,“大屠杀派”代表人物)出版了《南京事件》和《南京大虐杀》(中文名《南京大屠杀》),这两本书被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先驱。我读过后一本,感觉是严谨、扎实,并且具有温度,如果有朋友愿意对南京大屠杀有系统了解,应该看看洞先生这本书。像他这类学者还包括一桥大学的藤原彰和吉田裕,以及担任过南京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客座教授的笠原十九司等等。另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记者本多胜一。1971年他在《朝日新闻》连载《中国之旅》,记述他在中国访问日军暴行受害人的经历,南京大屠杀在其中有比较重的分量。这些报道在1972年发行单行本,10年内重印了26次。我在自己大学的图书馆找到过(似乎是)南京大屠杀部分的英文版,上面残留着借书学生用铅笔做的标记。和洞先生的著作不同,这本书大概算采访手记,更通俗平易,细节也更丰富。作者在很多地方做得非常认真,比如描述夏淑琴老人(如果没记错)一家遇难的情况,旁边附了详细的平面图。西方的研究我了解不多,也没有读过专著,记得一点大众化的信息,比如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保存有传教士(大多数正是安全区委员)见证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原件(张纯如女士应该正是在这里读到了魏特琳日记),图书馆的网站可以查阅这些资料的备份。斯皮尔伯格拍过《辛德勒名单》之后,在南加州大学设立了一个项目,叫“IWhitness”,2012年加入了南京大屠杀单元,里面保存着一些幸存者的口述视频,注册后即可查阅。还有那部纪录片《NanKing》,导演之一是Bill Guttentag,是两次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这些信息让我知道,在对真相的发掘中,没有哪个民族是孤独的。无论是日本还是西方,都有一些人在探索这段浩劫的原貌,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把自己封闭起来,让本该属于更多人的记忆变成内部宣泄或是程式化的年度点蜡呢?我们该去了解这段历史,也了解执着于这段历史的人们,然后同他们一起,把这件事做好。还有很多,像屠杀人数的认定,罪证收集的努力与失力,证据的误用和纠正……也许每个问题都可以独立成篇,就不在这里啰嗦了。但有一点,就是在这个阅读查考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发现,我跟南京大屠杀的关系在变得密切。也许大多数人都有类似体验,就是个人经历造就了自己对某一段历史、某一次事件的特别的执着。而于现在的我,这种执着指向了南京大屠杀。这是我的幸运,毕竟人还是乐于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也乐于为所做的事情赋予一些意义。这也让我体会到,我们跟南京大屠杀之间,虽然在初始时被赋予过一层关系,但这种关系的走向却是自己来决定的。额外看一段史料,就和仅看教科书不同,而听过幸存者口述,就和仅仅阅读不同。那种原本外来的关系,会通过自己所做的事而内在化,最终成为属于个人的体验。这种体验将会是更加独立的,更不容易被左右和限制。这个过程也让我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比如我潜在的价值观。去年之前我从没去过南京,我是在写作中想象她,不知不觉地神圣化。后来终于得到两周婚假,抽出几天去了,先是跟几位普通人交流,觉得“也无非是这样”,之后又和宾馆前台大吵一架(!)。那时候我在想,这是不是我一直想往的那个南京?如果是,为什么它并没有展示出特别的好来?而如果不是,我心中那个南京在哪里?后来我发现,问题不在这座城市,这里的人们可能和七十多年前无甚差异,都平凡地活着,展示人性的优点和缺点。真正的问题在我自己。可能我一直都下意识地觉得,只有好而不俗的人才值得纪念,所以我虚构一群理想中的人物,却忘记那些震动过我的故事,大多数是关于平凡人的,这也就难怪我以前写的东西,朋友看了说像唱红歌。而在潜意识里给人分出三六九等,再自动屏蔽底端的人们,这种心态放大来看尤为可憎,因为历史与现实中有很多的荒谬和悲剧,正是源自于剥夺普通人的权利、漠视他们的尊严和声音。我必须为这种心态反省。我也发现了内心的分裂,比如我可以因为读到一段材料而流泪满面,转过背却可以在网上骂街,激动处恨不得朝对方脑袋开一枪。这种阴暗一直存在,但对比使它清晰。我意识到这一点,以前读日本士兵日记时的惊讶,也就不那么惊讶了。有位叫曾根一夫的士兵,战后他积极出书为大屠杀作证,而在战前,他大概也是一个普通的好人,由信仰宗教的祖母带大,相信谁也无权夺去别人的生命。但是在战争中他也杀过平民,其中一次是因为没有能制止部下强奸,怕受害者向宪兵告状。他也目睹过手下人逼迫一对母子交媾,虽然于心不忍,但还是选择沉默,因为对方反问他,难道分哨长自己没有强奸过吗? 后来我读到一段话,出自《日本人的战争记忆》的美版编辑,他说……有着足够道德良知的个体,是怎么样和为什么全都落到集体性的狂热和盲从之中。每个民族或国家的人,不妨都这样问问自己。” 当我以自己的内心进行比对,我意识到,这个建议也是说给我的。什么样的成长背景造就了这样的我,让我心中充斥戾气,容不得异见和反驳,可以随意给人定性贴标签,在为一些陌生人感动的同时,又对另一些素不相识者恨之入骨。而当我在谩骂诅咒的时候,如果给我杀人的权利,我能不能够控制自己。这时候我才明白,南京大屠杀和我的关系并不仅仅在于我可能成为受害者。实际上我也可能成为加害者。“狂热和盲从”距我并不遥远,只是还没有一个机制去强化它,再将它释放。所以我想,如果要防备南京大屠杀的惨剧重来一次,比警惕一个族群重要的,可能是警惕那种孕育、激发再彻底释放人心之恶的机制。这些就是目前为止我和南京大屠杀的关系,如开头所说,只是很个人化的经历,但其实也和别人有共通处。在写那个故事的时候,我和很多朋友交流过,收到过很多的帮助,其中一些人在此前素昧平生。但无论什么样的性情和阅历,在谈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每个人都严肃真诚。这大概也说明,我们确实早已被赋予过同这件事的关系,无论愿意与否,它确实存在那里,并且多少影响着我们的一些态度。如今我的孩子出生了,我给他起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他也在一开初就被赋予了同南京大屠杀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也是不牢固的,可能强化,也可能淡化,全在他自己。那是他的故事,将由他来决定。
这是我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拍下的照片(为什么我能拍照与问题无关,不解释)这是入口处的雕像走进来之后是一个空旷的广场,但却压抑得令人窒息和平大钟在广场正前方,十字架,碎石,营造了一个有序的绝望空间。走进内场,首先是满地的蜡烛,每一个蜡烛都代表一条人命,墙上的花圈里不停变换的是当年遇难者的照片旁边这堵墙上是遇难者的名字,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很多人是全家人都死光了,可能是邻居旁人追忆的名字,所以会出现xx的姑姑,xxx的大伯接下来是幻灯片及历史照片部分,非常血腥,我觉得这可能是已经挑出来最不血腥的照片了,大部分都是动手前的照片加文字描述,即使这样,身边还是有女孩子被吓到的尖叫和老人的叹息声。著名的南京大屠杀油画,是湖南籍旅美画家李自键先生的作品,当年在欧洲巡展时曾遭到日方抵制,居然就被迫撤展了,我真的是呵呵了。著名的南京大屠杀油画,是湖南籍旅美画家李自键先生的作品,当年在欧洲巡展时曾遭到日方抵制,居然就被迫撤展了,我真的是呵呵了。这是一个电视墙,每一个屏幕都是一部讲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对应的屏幕有耳机,耳机是一部电话,仿佛你通过电话在倾听一个过去的故事。旁边有一个硕大的资料墙,其实,是一面死亡名单资料架高约6米,长达10米左右的资料架,而这还仅仅是馆藏极少的一部分。当我看到这个,我扪心自问,你在说谁不正视历史?那这又是什么?在前往万人坑遗址时,建筑师故意设计了一条两侧封闭,道路狭窄的通道,但又是露天的,这种设计令我产生了一阵颤栗的压抑,你看得到天,但你逃不出去,宛如当年等死的人。转角有一个巨大的祭奠墙,路很窄,要走过去的话,等于是要走一段回头路,而且很长,你可以不去祭奠,继续直行走到下一个景点,这样的路线设计产生了一种思考:你愿意花力气回头去看看历史吗?气氛很凝重,很多人在排队等,等前面一个人走过去,鞠躬祭奠,再走回来,下一个人再走上去。后面的我就不拍了,进入室内后光线太差了。南京人的素质确实很高,很安静,喧哗的人很少。也可能是被这种建筑所营造的气氛压制住了。有很多老人带着孩子来看,有一个老人边看边抹眼泪,手抖的非常厉害,但是她一直紧紧的拽着小孙子,指指点点努力的讲给他听,可惜方言我一句听不懂。我想:可能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她惨痛的记忆,但为什么她不愿忘记?为什么还要告诉她的子孙?看那个老人的样子应该是反复来过这里多次了,非常的熟捻。我想这幅图告诉了我答案要说和我有什么关系?关系就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我们这些享受着GDP红利的一代现在站的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大屠杀迄今为止只过去了短短的78年。
外婆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如果外婆一家再晚一点逃出南京城,大概这世界上就没有我了。1937年,外婆13岁,她大概没有想过,这一年,她的人生会发上那么大的转折。外婆一家是幸运的,历经艰辛逃出了南京城,最终在浙江落户。从那以后,我的外婆,一生之中只回过两次南京。耄耋之年,外婆说起那时候的南京,一双浑浊的老眼依然忍不住泪流。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那时候的残酷和可怕。外婆说,飞机就在头顶上飞,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炸死。外婆说,好多小姑娘把自己涂得黑黑的,但是还是害怕得要死,就算是千躲万躲,还是有女人被强奸、被杀死。活着的人像老鼠一样躲起来,可是躲起来,就有可能会饿死。那个时候,也许一条人命,真的和老鼠没什么差别。最后,外婆的父亲,决定带着一家冒险逃出来。他们是从水路逃出的,外婆跟我说,河里全是死人,全都是啊,不得不用竹竿把死人推开了再把船划出去啊。外婆对我说那些的时候,已经是年近八十的老人。那时候我还小,也许记不清楚,但是有几点我却是印象深刻的,因为外婆时常会念叨起,一就是天上的飞机,二就是到处都是死人。只有深埋于内心的恐惧,才会在六七十年以后依然牢牢地记在心头,并且反复提起。外婆是幸运的,她从南京大屠杀中逃了出来,虽然日子艰苦,但比起死在南京的那些受害者来说,总归是活了下来;但是,外婆又是不幸的,因为这场灾难,她年幼即流离失所、远离故土,并且亲眼见证了如此残忍的屠戮,终身都蒙上深深的阴影。外婆有一个小姐妹,也是南京人,你们能想象吗,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说起南京大屠杀,一起泪流的场面吗?那位老奶奶,眼睛早就瞎了,可是说起南京,说起自己死在那次屠杀里的亲人,还是会忍不住哭泣。她们没什么文化,说不出多么高深的话,也没有办法写下回忆录,那时候我又太小,只隐约记得一些。如今,老人家都已经过世了。再也没有人会拉着我的手跟我回忆那些过去。身为一个看着动漫长大的90后,我对日本并没有太大的感触,说不上仇恨,也说不上亲日。但是我很小就知道,外婆对日本人的痛恨的埋在骨子里的,所以在她面前,我绝对不会为日本辩解一句,尽管我知道,很多时候她说的未必对。外婆当然不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她也不会去区分什么是日本政府什么是日本人民,她只知道,她十三岁那年,日本人,进了南京城,杀了很多很多的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不想去争辩太多,只是希望这样的灾难不要再发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大概就是南京大屠杀以及所有和南京大屠杀一样的灾难带给人们的警示。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和平的光芒。但是,又何其艰难。所以,才需要我们更加牢记历史,时刻警惕啊。因为,我不希望未来我的孩子,和外婆一样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更不希望我的孩子,和下面的孩子们一样,不知道童年的幸福和欢笑…
2个人,怎么杀10个人。2个人杀了10人中的第1个人,另9个人说,跟我有什么关系。2个人杀了10人中的第2个人,另8个人说,跟我有什么关系。...2个人杀了10人中的最后一人。2个人并没有杀了10个人,2个人只是把1个人,杀了10次。2个人是一个团队,而10个人只是个体的累加。个体必须依附集体来逐利、避害。日本人称明治维新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家主义,即国民对国家利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
你眼里的南京是这样的:在我眼里,他是这样的:一寸山河一寸血。
2007年韩国拍了一部反映韩国军政府1980年血腥镇压市民运动的电影《华丽的休假》,里面很多剧情是根据当时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做了还原。片名源自那次镇压行动军方的代号,影片的官方网址.kr意为记得5月18日,光州事件发生的日子——日光州事件有多可怕?一位青年跳上坦克挥舞国旗,示威民众齐唱国歌为他加油,军队却把他当场击毙”
“数千名军人开着坦克进入市区,尽管有市民卧路阻挡,但坦克仍然肆无忌惮地压过他们的身体入城。戒严军占领了道厅,枪杀了最后一批不肯撤出道厅主楼的20多名学生和市民”电影里有个片段让我感触很深,最后一批不肯撤出的学生和市民被军队射杀,空旷的街道上,女主角护士申爱在一辆吉普上声泪俱下地一遍遍喊着,“亲爱的市民,请记住我们,请不要忘记我们”到了电影最后,也是这部片子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一张婚礼的合影,所有人都开心的笑着,惟有新娘申爱郁郁寡欢。在笑的人都被军方打死了,活下来的人却再也笑不起來。他们本来只想无忧无虑地活着,迎来一个普通的假期,却被逼成为了历史祭坛上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
到了电影最后,也是这部片子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一张婚礼的合影,所有人都开心的笑着,惟有新娘申爱郁郁寡欢。在笑的人都被军方打死了,活下来的人却再也笑不起來。他们本来只想无忧无虑地活着,迎来一个普通的假期,却被逼成为了历史祭坛上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
住这次事件里死亡的他们,能让这些平凡的生命复生吗,不能。这些人和你有关系吗,确实没有。光州事件是韩国民主化运动的开端,韩国民主运动并没有被政府的残酷镇压而陷入低谷,反而愈演愈烈,在光州事件7年后的1987年,军政府的独裁统治最终被推翻,韩国人迎来了美好的时代。可20多年后,很多人韩国人都已经麻木了,完全把这些事情当成一个符号,一个名词而已。2002年世界杯,光州主场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在韩国人庆祝自己球队胜利之时,韩国媒体不忘指
出本国的年轻人早已忘记了二十年前的历史,他们根本不知道光州在20多年前曾经遭受过什么苦难。更别提韩国以外的人民了,很多人都压根不知道韩国历史上有
这惨案。20多年前的事情都能被人忘得差不多,而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快80年了。张纯如的1997年所著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里有一段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南京大屠杀期间差点被日本人活活烤死的幸存者告诉我,当他听到传言,说中国政府已经原谅了日本人过去的罪行时,不禁失声痛哭。还有一位妇女,她的父亲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被日本人杀害,她说当她母亲在广播里听到日本总理大臣到中国访问的消息时,立刻昏倒在地。要知道南京大屠杀之所以没有像纳粹屠杀犹太人或广岛原子弹那样被全世界人记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施害者和受害者长期保持沉默。当时的国际社会也对此置
若罔闻,不管不顾,和西方人对卢旺达暴行的反应有着可怕的相似,电影《卢旺达饭店》里有一段对白就很深刻,一位西方国家的记者对主角说:“你以为拍下的东西就会有人看?这样就有人会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吃饭。”和高赞回答里提到的“大部分国人谈起南京大屠杀,都只是三分钟的义愤填膺,之后妞照泡舞照跳。”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这些惨案的受害者,当你发觉旁观者无动于衷,施暴者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时会是什么感觉?更可怕的是当你发现一段时间后,没人再记得这件事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那种精神上的痛苦也许比肉体受到的伤痛更残忍吧。犹太人可以利用自己的金钱与人脉在战后对西方社会宣传自己的不幸,而南京的遇难者当时被世界重视过吗?若不是张纯如在1997年写了这本书并很快登上欧美畅销书榜,可能至今南京大屠杀都不会被西方人所知晓,而且在国内改革开放前,南京大屠杀连我们自己都不重视,普通中国人像日本人一样也对此只能知道个大概,政府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真正重视起来,因此错过了收集资料的黄金期。和高赞回答里提到的“大部分国人谈起南京大屠杀,都只是三分钟的义愤填膺,之后妞照泡舞照跳。”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这些惨案的受害者,当你发觉旁观者无动于衷,施暴者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时会是什么感觉?更可怕的是当你发现一段时间后,没人再记得这件事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那种精神上的痛苦也许比肉体受到的伤痛更残忍吧。犹太人可以利用自己的金钱与人脉在战后对西方社会宣传自己的不幸,而南京的遇难者当时被世界重视过吗?若不是张纯如在1997年写了这本书并很快登上欧美畅销书榜,可能至今南京大屠杀都不会被西方人所知晓,而且在国内改革开放前,南京大屠杀连我们自己都不重视,普通中国人像日本人一样也对此只能知道个大概,政府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真正重视起来,因此错过了收集资料的黄金期。所以我个人一直觉得宣传南京大屠杀最终目的不应该是用来制造中日仇恨的,而恰恰是用来警醒日本人自己的,可能很多人去过日本或通过电视发现现在的日本人民很平和有爱啊(你看我头像就知道,我还是挺喜欢看日剧的),所以觉得很多历史欠账过去就不用再提了吧。可若是回顾那段历史,你们会发现,经历了自明治维新70多年不断西化的日本,自以为已经文明开化,成为西方文明社会的一员,再也不会是西洋人眼里可笑的猴子了。很多日本人在国内或是海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善良朴实,可在对外战争中,很快却沦为恶魔,干出或纵容了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至今都难以原谅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这些暴行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就不应该警惕吗?不反思的话就真的不会重现吗?而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对那段历史就像集体失忆了一般,普通人或多或少的知道一点南京发生了什么,但也仅此而已,更别提去深刻反思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天真的想靠遗忘来跳过,甚至内心深处认为当年的行为只不过是迫于无奈,根本就无需认错!很少人会从根源上分析到底是什么因素会让日本军人从一个善良的老百姓变成恶魔,一整代日本人又为何如此轻易的把国家推向毁灭边缘。可能在很多日本人眼里,反思过去就是揭自己的伤疤,会让自己难堪,回避比反思更好。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也只有一小部分学者和宗教人士在做。对比同样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人,德国人在二战中和日本相似,本应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竟然短短几年时间就被纳粹洗脑,全民族走向狂热,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他们在战后毫不避讳的承认过去干过多么丑恶的事情,并经常性的反思过去。可就算如此严苛的对待那段历史的德国人,新纳粹势力依旧在战后存在着,近些年来更是有死灰复燃的趋势。所以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漠然态度实在是很令人失望,也让我觉得后怕。甚至南京大屠杀照样可以让国人反思一下,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有良好的反省态度吗?文革中,平常关系很好的朋友邻居,甚至是自己的亲人,突然变成了自己的敌人,疯狂的批斗对方?甚至被批斗已经算温和事情的了,很多地方竟因为文革发生了互相残杀的暴行,北京大兴、湖南道县,广西。。。一个比一个触目惊心。这些人间惨剧,怎么就发生了?以后还会发生吗?但除了文革后一段时间大家不疼不痒的谈一谈,渐渐的,
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官方都不愿再多提,搞研究的人也只能在内部发表,80年代出版过很多有关文革的史书都不能再版。很多人的父母长辈都或多或少参与过这场运动,可30多年后,这一切就像没发生过一样,更别提忏悔了。我们也对那段历史集体失忆了啊。去年张艺谋拍个《归来》就让媒体和广电如临大敌一般。相反,我近几年才开始接触德国人自己拍的二战片,惊讶的发现原来外国人反映德国纳粹暴行的电影,或多或少都有点保留,甚至还有些许的美化,但德国
人自己拍的时候却毫无保留,有部德国历史片《我们的父辈》里,第一集就有直观的展现纳粹是怎么残杀儿童的剧情,初次看的时候没把我吓死。这种尺度在外国人眼里是根本是不能直接拍出来的限制级情节。而且,德国影视作品中的反思不止限于此,有直接批判德国战后全国人民对战争行为主动进行忘却和沉默的,也有探讨纳粹思潮在现代社会是否可以短时间内死灰复燃的,15年更是又拍了一部表面喜剧,实则在反思德国现状等等。这些反思都已经开始触及本民族乃至人类的灵魂了。那场浩劫中,德国百姓难道真的可以问心无愧的说自己完全无辜?不管是南京大屠杀也好,纳粹大屠杀或是近些年的IS也好,我们都能发现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共同点:人类在体制的影响下从众作恶时,往往都会认为既然体制让我们这么做,既然大家也都这么做,那自己当时的所做所为不管多么丧失人性也是合理的。就算有些人良心不安,也往往会拿当时被胁迫,被洗脑等等理由为自己开脱,事后对那段历史保持集体缄默。所以抹杀和忘记这段历史就是犯罪啊!历史已经多次告诉我们: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总会展露出最黑暗,最原始的一面,纳粹主义,军国主义等等极端思想绝不是德国人,日本人独有的特产。而沉默、回避更是一股可怕的力量!人类怎么能忘记自己在物质文明上取得极大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上却常常止步不前甚至大踏步的倒退!忘记了这些惨痛历史带给人类的教训,历史终会重蹈覆辙,我们的后代还会一次又一次遭遇同样的悲剧。那么当时死去的人就真的毫无意义了。可怕的是韩国人,德国人已经敢于面
对自己的历史, 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未来又在哪里?所以抹杀和忘记这段历史就是犯罪啊!历史已经多次告诉我们: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总会展露出最黑暗,最原始的一面,纳粹主义,军国主义等等极端思想绝不是德国人,日本人独有的特产。而沉默、回避更是一股可怕的力量!人类怎么能忘记自己在物质文明上取得极大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上却常常止步不前甚至大踏步的倒退!忘记了这些惨痛历史带给人类的教训,历史终会重蹈覆辙,我们的后代还会一次又一次遭遇同样的悲剧。那么当时死去的人就真的毫无意义了。可怕的是韩国人,德国人已经敢于面
对自己的历史, 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未来又在哪里?
没有关系。事实上,大部分国人谈起南京大屠杀,都只是三分钟的义愤填膺,之后妞照泡舞照跳。死的不是你,不是你的家人祖上,那自然和你没关系。你只需要记住这件事就可以了,没人要求你一定要做什么。不需要你咬牙切齿,断指明志,甚至不要求你提起这件事,不要求你去纪念。只需要记住,就可以了。要记住,在我们衰弱的时候,会有人来到我们的土地,把我们的人当做猪狗一样杀戮。遗忘历史的民族没有前途,纠结于过去的恩怨也不明智,只需要记住发生过什么,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卧槽才几个小时就六百多赞了?不胜惶恐。因为匿名了所以无法评论,在这里和题主说一下,你最开始的提问没有任何补充,所以被骂成狗一点不冤,别说答题的人“热血青年”什么的。你如果一开始的发问目的就是像你说的那样“做哲学题来解”,那你倒是一开始就说明白了啊。我来当一次小人猜一猜:要么你是初来知乎,不明白如何正确提问;要么你是打算抛出个富有争议的话题打算架秧子看热闹……或者第三种,你就是像题目中那么想的。无论是哪一种,你这样都不应该。……………………对于
的问题,因为我匿名了所以无法评论,在这里回答一下你的问题。1.你说我记不记住不能改变什么,因为我不是社会栋梁、国家元首或别的什么,你还说我的记住是漠不关心的,最后只会遗忘。1.你说我记不记住不能改变什么,因为我不是社会栋梁、国家元首或别的什么,你还说我的记住是漠不关心的,最后只会遗忘。2.你说我连同情都做不到,何谈记住。是这样的,首先我并没有说我不同情死难的同胞。另外,就像你说的,我不是能引领政治走向的社会精英,那么我除了记住,还能做什么呢?你说说看,我们还要做什么?你怎么会把我的“记住”理解为背公式呢?我很好奇。你懂什么叫记住吧?你说我漠不关心,但我并不认为我的铭记是冷漠的,我的血也是热的,只不过我不喜欢把它到处乱洒,不喜欢大呼小叫四处奔走,不喜欢砸日本车烧日本国旗这些无聊的事。铭记历史有很多种形式,集会也好,点蜡烛也好,砸日本车也好,默不作声也好,关键在于记住,在于去思考这一切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应该如何避免,而并非宣扬仇恨,标榜自己的忧国忧民。你说我当婊子还立牌坊,我当然不认为我是婊子,这倒无所谓,你说我是婊子我也没法让你闭嘴。关键在于,我真的没有立牌坊——你理解什么是立牌坊吗?……………………下面我要说的你可能不爱听,但我觉得你确实需要提升一下了。我不喜欢
说话的口气,但我今天准备学学他,因为效果拔群。看到一个回答,多读两遍分析分析再下结论,点赞的人大多不比你蠢,你读懂我的答案到底什么意思了么?你没有。非要我把话说明白你才能看懂吗?那不是我的责任。然后,你自己看看你的回答逻辑多混乱。我哪里说我没有同情?什么叫记住又遗忘?记住是为了遗忘的?批评完我,你的观点呢?你倒是说说既然不该像我这样想,那应该怎么想怎么做。不要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观点就被愤怒冲昏头脑,想到什么写什么,多琢磨琢磨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想反对的是哪一个观点,把话说清楚,你骂我婊子不会让人们讨厌我,只会拉低你自己的档次。网上的愤怒是廉价的,“我们中很多人沦为看客”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完全是你的幻想。反对我的答案?你倒是摆观点啊,一串反问没有价值的。很巧,有两句大实话,说给你听,也可以用来分析中日关系。愤怒这东西,并没有什么分量。知耻而后勇才是根本。
没啥关系也有关系。没关系的原因是,这些东西离你已经很远了,你看到时,无非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惨状,然后难受。这是个体对个体的悲悯,事实上你如果看到美国的种族大屠杀甚至原子弹炸日本的惨状,也是会有这种悲悯的,这是个体对个体的悲悯。有关系的原因,也很简单。你能在知乎提问,你能在知乎看到我的回答,你看到这个答案之后能点赞、能反对、能评论、能支持我、能质疑我,我想,这便是那场战争的意义,这也是那场战争中惨状被我们铭记的意义。甚至说,你能这样想,都是因为这是那一代人留给我们的财产。我尊重你认为没有意义,但我认为,这是有意义的。三十万亡灵在上,历史只有真假,无所谓深浅,我在南京上大学,每年去一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过去祭奠一番,我会感谢他们。请记住,要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不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人忌讳这个,我不忌讳,但我同意应该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同意别人认为没有意义,我也同意“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但是我个人,是不会原谅的,我不原谅的不是现在的日本人,甚至不是那批日本人的后人,我不原谅的,只是那批日本人,就像我不原谅过去的满人,却尊重现在所有的中华儿女。然后,我想说, 的里头的回答:起初他们迫害共产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马克思的信徒。后来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日耳曼人。再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牧师。最后他们迫害到我头上,我环顾四周,却再也没有人能为我说话。这说的和题目无关,这说的是什么呢?是我常常说的,“为少数说话”,无论对方是强权还是舆论。说的是,“我今日为你的敌人说话,事实上也是在日后为你说话”。最后,丢一段话,我认为应当人人都要知道: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我,南京东郊农民后代太爷身体壮实 日本兵37年12月烧村子屋子 太爷手提两水桶灭火被日军抓起刺刀刺中喉咙死亡 草席埋葬 现无处祭奠后爷爷10来岁逃命 我小时候爷爷向我复诉 前些年家人出钱立碑纪念村中死去的20人 太爷名字在其中 这就是南京大屠杀跟我的个体回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