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最终幻想雷霆喜欢谁长大

问题已关闭
与已有问题相似
问题已重定向至
为何长大后反而不易快乐?
对很多本来的爱好提不起兴趣,对于未来的工作一想到要用功利和目的为标定的态度来面对,就觉得活着很累。想到所要做的一切都要问「为什么」,就觉得这生活过的太悲剧了。------------------------------------很久以前提了这个问题,感谢大家的回复,我希望各位都能快乐:)提这个问题的初衷,更多是想探讨快乐的奥秘在哪里。希望智慧贤哲可以为我们芸芸众生开启一道善意的快乐之门。再次感谢大家的回答,又引发了很多新的思考。其实很想说,“效率达目标” “理性以思考” 和 “闲适生品味” “感性以体会” 在很多方面是矛盾的吧。显然,快乐这种感性至上的情绪往往和后两者关联更大些。毕竟,理性带来的快乐,犹如困难克服般无法持久。而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人生都在用理性的法则来运行,自然,快乐的根基少了很多。讨生活,还是要用理性的比较多吧。即使,我们的人生,也仅仅是嗑药式自high的悲怆罢了。只不过,你现在嗑的药和我的不一样 :)些许负能量,求粉碎机哈。
按投票排序
426 个回答
我看到这个问题后专门在知乎专栏发了篇东西:全文转载如下:看到知乎上的的一个问答: 想起前几天看过的,虽然讲的是美国年轻人为什么不快乐,但是我觉得可以基本可以翻译过来,讲一下任何地方年轻人的生活。以下文章绝大部分翻译自,我在翻译的时候稍有演绎来适应中国语境。自日起转载请务必私信咨询,否则视为未授权转载 知乎 =========================这是韩梅梅。韩梅梅是Y世代人,这代人出生于70年代末期刀90年代中期,俗称80后95前。她也是一个Y世代中很常见的雅皮士。我对于Y世代的雅皮士有一种特别的称呼,我把他们叫做“Y世代主角特殊雅皮”(Gen Y Protagonists & Special Yuppies),简称Y皮士。和一般的雅皮不同,一个Y皮士是一种奇特的雅皮,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的主角。韩梅梅很满意自己的Y皮士生活,她很开心自己是韩梅梅。但是有一个问题——她不快乐。要明白为什么为什么韩梅梅不快乐,我们首先要定义什么能让人快乐什么能让人不快乐。简化一下我们会发现:快乐 = 现实 - 期望这个公式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生活的现状比他期望的要好,他就会快乐。当现实比期望要糟糕,他就不快乐。下面我们要介绍韩梅梅的父母,韩爸爸和韩妈妈韩爸爸和韩妈妈生于50、60年代。他们是韩爷爷和韩奶奶养大的。韩爷爷和韩奶奶出生和生长于国内政治动荡的年代,经历过战乱,忍受过贫穷,后来还目睹过饥荒和文革。无论如何,韩爷爷和韩奶奶不是Y皮士。韩爸爸和韩妈妈生于50、60年代。他们是韩爷爷和韩奶奶养大的。韩爷爷和韩奶奶出生和生长于国内政治动荡的年代,经历过战乱,忍受过贫穷,后来还目睹过饥荒和文革。无论如何,韩爷爷和韩奶奶不是Y皮士。韩爷爷和韩奶奶们因为自己的经历,对于经济安全有着别样的执着。他们养育韩爸爸和韩妈妈的时候,为他们努力营造现实而又安稳的事业。他们想要韩爸爸和韩妈妈有比自己更好的生活,所以韩爸爸和韩妈妈在成长的过程中,追求的是一个安稳而小康的生活,如果用草坪来比喻的话就是这个样子:韩爸爸和韩妈妈们从小被告知,只要他们踏实、苦干,他们就能获得这片绿色的草坪,当然他们需要长时间的勤奋工作才能达到这一切。下图的纵轴代表成功,横轴代表时间,在韩爸爸和韩妈妈心中,他们对于成功的期望是包括了一个长时间的努力过程的。韩爸爸和韩妈妈们开始工作之后,经历了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等等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变化,社会变得异常的繁荣。家里不但能装上电灯电话,还能买得起自行车和彩电。韩爸爸和韩妈妈比他们预期的过得更好,这使得他们很满足和乐观。更加安稳和满足的生活,使得韩爸爸和韩妈妈在养育韩梅梅的时候更加乐观和积极。不只是中国的韩爸爸和韩妈妈们,全世界的这一代父母都是类似的心情。他们从小就告诉韩梅梅们,她长大后能变成自己想要变成的那个人,从小给韩梅梅们灌注了这种特殊的主角定位。这使得Y皮士对于自己的事业充满了希望,以至于他们父母那努力得来的绿油油的草坪显得微不足道了。Y皮士们期望的是种满了鲜花的草坪:这种期望给了我们对于Y皮士的第一个重要信息:Y皮士们野心很大Y皮士们需要的不只是安稳和小康的事业,因为安稳和小康对于Y皮士们来说太普通了。韩爸爸和韩妈妈们想要拥有安稳小康的事业,Y皮士们则想要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业。Y皮士们需要的不只是安稳和小康的事业,因为安稳和小康对于Y皮士们来说太普通了。韩爸爸和韩妈妈们想要拥有安稳小康的事业,Y皮士们则想要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业。也就是说,Y皮士们想要和韩爸爸韩妈妈一样的经济繁荣,但是他们还想要事业给他们满足感,这个期望韩爸爸和韩妈妈们是没有的。当然不止这样,就在Y皮士们的事业目标变得格外庞大的同事,他们从小就一直被灌输着另一个思想——你是个特别的人。这给了我们对于Y皮士的第二个重要信息:Y皮士们对于自身有很强的错觉韩梅梅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很特殊,所以她会不自觉的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有一份给自己满足感的事业,但是我非常特别,我的生活和事业将鹤立鸡群。”所以不仅仅是Y皮士们作为一代人对于事业有着更高的期望,每一个Y皮士都觉得他注定能做得比别人更好。如果回答我们的草坪比喻的话,每个人期望的自己的草坪不只是开满了鲜花,上面还奔跑着一匹高贵冷艳的独角兽:为什么说这是种错觉呢?因为所有的Y皮士们都觉得自己很特别,而这就和“特别”的定义相违背了:特别:tè bié【解释】不一般,与众不同。根据“特别”的定义,绝大部分人是“不特别”的,不然“特别”就没有意义了。有些读到这里的读者,可能心里会在想“说的没错啊,但是我确实就是那一小撮特别的人中的一个。”——这种想法其实就是问题所在了。与此同时,另一种错觉伴随着Y皮士们开始工作而产生。韩爸爸和韩妈妈们的期望是通过他们多年的勤奋努力,他们能收货一个成功的事业。但是在韩梅梅看来,对于自己这样一个特别的来说,一个成功的事业是注定了的。她在开始工作之前对于事业的期望是这样的:可惜的是,社会不是那么容易混的,而要收获一个成功的事业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成功的事业需要很多年的辛酸、努力和泪水来打造。即使是当下最成功的那些人,在他们20几岁的时候大部分也是没什么大成就的。但是Y皮士们不会那么容易接受这个现实。,Y世代人“有着不合实际的期望,并且不愿接受负面的回馈,还有着膨胀的自我意识…很多人的沮丧来自于他们自以为应得的东西没有被满足。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获得和自己的能力不相符的尊重和待遇,但是这种不相符导致他们得不到自己期望的东…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比周围的同事、同学更加优秀,但是说不出为什么的话,那通常是期望值的问题。他们在年轻时候被灌注自己很特别的信念,但是这种信念通常是没有根据的。”现实是以实际表现为考量的,所以毕业工作后几年,韩梅梅发现自己处在了一个很让人沮丧的位置:丰满的期待和骨干的现实,给韩梅梅留下了一个负的快乐分。但是这还没完呢,除了上述种种,Y皮士们还要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Y皮士们不断的面对着攀比韩爸爸和韩妈妈年代人里面自然有一些比韩爸爸韩妈妈混的更好、事业更成功。虽然韩爸爸韩妈妈偶尔也会听说到自己老同学的美满生活,但是绝大多数时间,他们并不太清楚别人的生活和事业。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这一切对韩梅梅来说是截然不同的——(1)社交媒体上的人做的事情是很公开的;(2)大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的是一个修饰过的自己,就好像用美图秀秀磨过皮的自拍照一样;(3)那些最喜欢吹嘘自己事业生活的人往往确实过得比较好,而那些混得一般的人一般不把自己的事业拿出来炫耀。这使得韩梅梅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知,觉得别人都过得很好,这使得她更觉得自己过的糟糕:这就是为什么韩梅梅过得不快乐、不满足。其实她的事业起步可能很正常,但是对她来说却是很失望的。那么韩梅梅怎样才能开心起来呢?(1)保持原有的野心。世界充满了机遇,虽然成功没有那么简单,方向也不那么明显,但是野心伴随着努力是可以载你向前的。(2)不要再以为自己很特别。事实上,现在的你不特别。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没有经验的年轻人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你可以变得很特别。(3) 忽略其他人。邻家芳草绿,隔岸风景好不是什么新鲜的错觉。其实每个人和你一样都会有疑惑和沮丧的时候,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就不会羡慕嫉妒恨了。
好伤感的问题,我被深深戳中了。一时间想不到答案,于是我问坐在边上的漂亮单身女同事,「你快乐吗?」她莞尔一笑:「快乐啊!」然后反问我,「你快乐吗?」我站起身看着窗外没有星星的夜空:「我不快乐。」「为什么呢?我觉得你挺幸福的啊?老婆孩子房子都有了,哪像我什么都还没!」「可能是我想要的太多,又得到的太少吧。」然后我又开始想念我的儿子,他在老家由老人带着,我已经十天没有见到他了。「其实,答案,他已经告诉我了呢!」我心里默念道。是啊。他真是一个开心果,不仅每天都很开心而且还能让周围的人都一起开心。比如他喜欢玩我的鞋子,拿起来闻,还把自己的小脚丫放进去在地上拖;他喜欢把妈妈的真丝围巾批在头上遮住脸,然后连着原地转圈,并不住地咯咯咯地笑;他有一次意外地启动了Siri,以后每次都要抢我的iPhone按着玩;他玩「会说话的汤姆猫」的时候,一时兴起脱下自己的鞋子往手机屏幕上棒棒棒地砸……于是我懂了,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东西(注意,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变成他的玩具,所以他总能沉浸在「玩游戏」的乐趣里。成长的一个代价,就是我们都丧失了一个天赋的能力:从寻常事物中发现它的「游戏性」并加以把玩,从而获得快乐的能力。相反,当游戏消逝之时,我们的人生变成了一场又一场的竞赛。在我们眼里,任何东西都成了比赛或者比赛的一部分,我们要读名校、要进大公司、要买大房子、要好车、要穿得光鲜、要升叫得响的职位、要有很多游历、要有阔气的朋友……甚而至于,上知乎也被当成了一场竞赛——「反对排名第一的答案」「想不到这么烂的答案也能排第一,知乎这是怎么了?」「我辛辛苦苦写的答案怎么没人顶?!」「最看不惯某些知乎大号,随便一句话就一帮人跟风赞,他们以为他们是神吗?」试想,上知乎,整天想着赞同数、排名,想着「积分」比自己高的ID,能快乐地起来吗?能不能换种思路,试着找一找回答问题本身的快乐呢?不行。不可能的。回不去了。我们坐在一节极速飞驰且门窗洞开的车厢里,死命地拉着把手,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被甩出车外,甩到19世纪、18世纪,与眼前的时代再见。对「失去」和「无法得到」的恐惧,让我们失能,让我们疏远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中了邪般在11月11日购买一大堆并不怎么需要的东西,却对另一个优雅而低沉的世界不再敏感……我想念我的儿了,我希望今晚,我的枕边,也有一只不合脚的皮鞋、一条真丝围巾和一只学说人话的汤姆猫,还有他咯咯咯咯的痴笑声。
我想说的是:放眼望去,所有答案都一样。正如一个TED著名演讲中所讨论的内容:这个问题其实应该改为「为什么我们快乐」,不是「我们为什么快乐」,也不是「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可以假定每个人都是快乐的呢?以下的理论框架和数据支持均来自于Dan Gilbert的这篇英文演讲,网上只有视频格式,暂无中文文本。我在Gilbert的理论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我个人的看法和解读,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戳上面的链接观看TED原版演讲。首先要从人脑的进化谈起。自人类进化以来,人脑的体积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体积的增加是因为结构发生了变化,多了一个叫额叶(Frontal Lobe)的部分,是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而额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脑前额叶外皮,具有一种「创造模拟经验」的功能。它赋予了人类可以在大脑中体验未曾真实经历过的事物这种能力,与情景记忆、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能力都有关系。随着近年来行为决策研究表明,人们的绝大部分决策都离不开这种「经验模拟器」,也就是对未来事件情感的估计,而这里的情感指的是广义上的幸福感。所谓的「经验模拟」,也就是一种「幸福感预测」。幸福感预测的重要性就在于:我们所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是建立在对事件情感结果的内隐或外显性预测的基础上。我们之所以这么决策,是因为我们深深地相信,这项决策会比其他决策带给我们更强烈的幸福感体验。然而,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幸福感预测得知什么事情让我们快乐或不快乐,但无法准确预测这种情感体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一种可能是低估,比如酒瘾者经常会低估自己被夺走酒杯时对酒的渴望程度;另一种是高估,而这种情况比低估要普遍的多,通常将这种高估情况称为「影响偏差(Impact Bias)」。数据表明,多数截瘫的事故幸存者在事故发生的几周后正向情感便占据了主导,而那些失去爱人的人们在丧侣一年内正向情感便恢复了正常水平。这些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换句话说,不管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或挫折,一年以后,你并不会发现这件事对你产生什么影响(具体持续时间有待考证,但只为说明是一定时间内),或者,没你想的那么严重,甚至一点都不严重。还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有两幅图,一幅是中了价值3.14亿美元的彩票大奖,一幅是事故后截瘫送入医院。研究人员让问卷回答者去幻想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看看他们更喜欢哪一种人生,哪一种人生更快乐。大多数人都选了中大奖,然而数据表明,事实上那些中了彩票的人一年后和截瘫一年后的人的快乐程度居然几乎相同。对,这就是影响偏差。往俗了说,你想太多了,因为人脑也会犯错误:「经验模拟器」往往会夸大事物的不同结果,而这些结果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未必有那么大。工作的起伏、伴侣的得失、家庭的兴衰、升学考试的成败等等,对于我们的影响以及影响时间的长度和强度都比我们想的要小。三个月前的任何创伤,对于今天的你来说,除了极个别例子外,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快乐分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快乐(Natural Happiness),一种是人工合成的快乐(Synthetic Happiness),而后者,保证了你是个时刻快乐的人。这两种快乐有何区别?天然的快乐是「你得到了你渴望的东西」,而人工合成的快乐是「你得不到你渴望的东西时,自己制造出来的」,且绝大多数人深信,人工合成的快乐是永远也比不上天然的快乐的。什么是天然的快乐?你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你,这叫天然的快乐。什么是人工合成的快乐?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但你偏要说,「不喜欢我,是他的损失,是他没眼光」,这叫人工合成的快乐。绝大多数人会对此说什么?「你个女屌丝。」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就连你自己可能也默默地觉得,「什么他没眼光,其实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他能主动来喜欢我,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你看,你自己也不相信,对吧,所以你不快乐。但是,与难得的「天然的快乐」相比,「人工合成的快乐」则更为真实与持久。按照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当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限的需求时,市场是如何维持运转的呢?其实是靠那些「人工合成的快乐」,那些「人工合成的供应」,来实现「自给自足」。然而,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合成快乐的能力呢?是我们的自由——做决策和改变决策的能力。如果一件事定死了,再无回头的可能,那么你为你想要的东西所付出的成本(时间、金钱等)都成为了沉没成本(Sunk Costs),再也回不来了,所以你的任何念想都只是意淫,只是毫无意义的垂死挣扎;但是,一旦有一丝翻盘的可能性,你一定会竭尽所能,为你臆想中的另一个选择找到一种意义——
你会想,「如果我当时出国就好了」「如果我当时选文科就好了」「如果我多花点时间陪爸妈就好了」而类似于「如果我当时ABC就XYZ了」这种句式,则是人工合成快乐的第一天敌。你的所有不快乐,其实就是源于此,就是因为你自己切断了所有「人工合成快乐」的路。你为什么要切?因为你觉得车道山前必有路,哪怕是剑走偏锋,那也是路,也是一个可能性,而且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更强烈的幸福感。有这样一个实验:一所美国大学开设了一个Photography的课程,结课时要求学生拍两张照,然后把自己比较满意的那张交上去。研究人员对一半的学生说,「你可得想好了啊,这张照片交上来以后我可就马上寄给XX美术馆了,五分钟以内就发,一秒都不耽搁」,然后对另一半学生说,「你们可以慢慢选,就算是交上来之后,若觉得自己手里的那张比较好,还是可以在三天内找我换的,我就在办公室里等着你们,你不交我都不发给XX美术馆的,放心好了」。实验的结果是,那些被迫迅速选择了呈交作品的学生在一段时间以后依然觉得自己呈交上去的是两张中比较好的那张,很是得意;而另一半则为了到底他妈要交哪张照片比较好而辗转反侧,部分学生纠结得睡不着觉,和研究人员换了好几次,最后仍然觉得自己手里留下的那张明显比较好,很不开心。实验证明,有了自由,有了决策和随时修改决策的能力,有了这种可逆转的选择权,人们往往无法人工合成快乐。其实,人工合成快乐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按理说,这种能力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为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但这往往也不一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时候你妈不给你买玩具,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反正是不信一个三岁的小孩能自我洗脑,不哭不闹就不错了。但等你长大了,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便具有了解决「想要的玩具妈妈不给买,怎么破!」这个问题的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小时候因为没有经济独立,可以看成是没有「可逆转的选择权」,你只能认命,满心欢喜地等着长大成人,挣好多好多的钱,买好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意淫着「天然的快乐」。然而有一天,你终于长大了,有了钱,终于能买得起玩具,有了「可逆转的选择权」,可是你又面对着世界的万千诱惑,玩具只不过是隔靴搔痒——你想要的越来越多,直到连「可逆转的选择权」都成为一种奢侈。这篇答案要献给我的男朋友,感谢他教给我沉没成本的道理。我在写下这篇答案的时候,脑子里都是过去这半年里经历过的无数个「可逆转的选择权」。我曾为许多个最终证明为「不可得」的东西伤心、难过,尽管他早早地就告诉过我,「这东西不可得」。像所有人一样,我曾设想过人生中许多个「有意义」的事情,并坚信它们终有一天有所回报,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也并非不快乐。:)
想当年,你有一个床单劈到身上,就可以是公主,有根棒子,就是齐天大圣。吃了西瓜,就比总统神气,偷到一串葡萄,就可以让小伙伴惊呆了。和蚂蚁可以秘谈称霸世界的计划,就算是挖到一坨鼻屎,也可以玩上一个小时。——童年是隔离于社会运行规则之外的,就是说,没有人考核你的业绩,没有人要你这样或那样,所有人愿意用足够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你。可是,今天,作为社会人的你,要看到这样的现实——社会的评价目标,并不是你快不快乐,而是,你在这个社会结构中,有怎样的贡献价值,可以值得换取怎样的回报。再想想,小孩子的快乐是什么时候开始消退的?是你意识到,弄脏被子需要受到惩罚而刻意撒谎的时候;是你搞清楚,钱多的意义,不在于买更多的糖果、而是给你挣得地位与面子的时候;是你开始明白,不喜欢的事情,为了别人非得做的时候。所以,人生开头的时间里,快乐总会是最大的,而不断被消退、被磨损也会是常态。只是说,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会决定成人后,可以获取快乐的程度。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存量的妥协、焦虑、烦恼,需要处理,而有的人,能用乐观的心态去战胜这些负能量的心态,并把快乐的阀值调的足够的大,有的人不行,就淹没在负面情绪里,没法自拔。你想做什么样子心情的人,就会是什么样子心情的人,起码,在持续消耗你快乐的社会规则下,这是你不得不面临的抉择。
屁啦,我越长大越觉得有意思的事情特别多,每天都能遇到很有趣的观点可以把玩,每天都能听到有意思的见闻值得品味,我所从事的工作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值得思考和体会。我从不觉得我全知全能,因此我觉得每活一天我都能遇到新东西,不管他是有意义还是有意思,都会让我成长,提升我鉴赏生活的能力,这又让我获得更多快乐。我觉得,快乐不快乐,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用心去生活,去工作。听说程序员的工作很枯燥,但我有个朋友却很热爱这份工作。他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是“看他的代码像是在看艺术品”。逻辑清晰,代码简洁,构思精巧。他在把玩代码的过程中享受着无穷的乐趣。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觉得做完就完了,交差了事;而有的人一定要做好,而且还要从中学会一些新东西,体会一些新乐趣,把工作当成艺术品,精雕细琢,乐在其中。这就是态度问题。你的心态变得功利了,你自然体会不到生活中那些精巧的乐趣。如果你怀着一点点娱乐的心态去用心做你所做的任何事,你会发现,你不仅变得快乐了,而且变得牛逼了。p.s. 我是一个看教科书都会笑出来的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的时候,生活的世界,是受过保护的,信息存在过滤的,接触的是最原生态的,生活圈是狭小的,懂得也是简单的。小时候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打雷为什么会下雨等等,我们认知世界,除了观察, 最初还是来自家庭,这个时候有的问题家长会告诉我们,有的涉及到哲学或者其他学科的知识,家长自己也搞不清,可能就会搪塞我们,有的也许会丢些书让我们自己寻找答案,有些可能会因为这些而把孩子暴打一顿。而通过动画片认识的世界,是简单的,比如好人好的离谱,坏人坏的又太明显。另外动画片都是比较夸张的,有小动物,又接近自然,满足小孩子心理的,这些都会给人们带来快乐。还有天真美好的童话,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再加上一般中国的小孩子,都不用操心生机,一般也不会被逼做童工,不需要为生存发愁,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没有外界负面的信息的刺激,自然也容易保持快乐。还有对于孩纸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充满了好奇心,当好奇心被满足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快乐。另外,小的时候,家人很少带出去旅行的话,生活圈就那么大,认识的人也就那么些,有相似的生态环境,因为熟悉,就没有未知和恐惧感,没有这些感受,也容易感到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家长和社会的推动下,我们年纪增长了,年级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心态的成熟。可能会把孩童时期的心态带到成年。而成人的世界,就不像儿童世界那么简单纯粹,有竞争,有比较,有不公,有艰辛,有生存的压力,有对未来的迷茫,有对人生的思考,在如此之多难以消化的情绪,以及庞大的未知面前,想要快乐,还是有点难度的。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拥有的越多,没有的也越多。小时候的世界是个圈,长大的世界个无限大的球。用旧的心理模式和知识结构,处事方式,外在形象去面对新的环境的时候,就会力不从心。再加上中国发展的不均衡,存在一些不公平,和社会阴暗面,当不能以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这些负能量的时候,就容易被负能量吞噬。攀比,嫉妒,贪婪,自私,残酷,傲慢,暴怒,懒惰,虚荣,这些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而如何不被这些所控制,还是要看每个人。当这些处于上风的时候,快乐和幸福就会很少出现。还有一点,就是现代生活,比较远离自然,缺乏运动。有氧运动,能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这些物质都会让人觉得幸福和快乐。而运动的缺乏,加上社会的分级,长期生活在钢筋混泥土的废墟,这些物质就不会不足,有的时候,吸烟喝酒吸毒等精神麻醉,也会产生这些物质,但一旦不能自控自拔,就会陷入药物依赖的漩涡,这个时候想要得到快乐也是不容易的。此外,不能很好的处理好情感,理想控制不了情感,情感绝提,淹没在情绪的海洋,想要获得快乐也是不容易的。不仅如此,社会的规范,和不良的人文环境,也会让情绪得到很好的疏泄,想哭的时候,告诉你要坚强,想笑的时候告诉你要隐忍,愤怒的时候告诉你要克制,这些情绪的压抑,虽然一时是克制了,可是还是会留在潜意识,挥之不去,在显意识不起作用的时候,影响着一个人的决策判断等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过了会伤害身体,有情绪得不到正确多样的途径去疏泄也会导致身体出问题,身体不好,想要心情好,感到快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后,每个人不得不面对,也是让人觉得悲伤的一点就是死亡。活着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死亡是什么,可是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会送走很多熟悉的人。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可有的时候,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人的信仰。当至亲至爱的去世的时候,也许自己意识不到,可实际上可能精神支柱已经倒塌了。如果之前就害怕面对死亡,当死亡真的出现在周围的时候,人很入陷入无限的悲伤和困惑。若是再加上社会上一些故事的影响,三观再一倒塌,人就变成了只有肉体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了。活着没有意义,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信仰,没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精神的世界是一片荒漠,信仰的大楼已经倒塌,还怎么指望能从这篇废墟和没有生机的地方获得如甘霖的快乐感受呢。灵魂是指道德和情感的特性,以及情感和智能的能量的强度。而快乐的灵魂一定是丰富的灵魂。Enrich your life.所以,并不是长大了就一定不快乐,也不是童年就一定会是快乐的,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多做运动,多看看一些岁月沉淀下来让人平静的书,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快餐书,畅销书,或者是坚深难懂的教科书,多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学会和自己和平相处,接受自己的不足,对未来抱有希望,对自然充满爱,多去一些地方,了解世界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多认识一些朋友,了解另一种存在,多参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为自己和他人构建一个幸福的栖息地。想不快乐,快乐都会找你上门的。最后推荐你看一个视频,一本书。
纪伯伦的《先知》祝你快乐,幸福,有爱,充满希望,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周围的人都是长大了之后才富有攻击性的。举个例子。你不结婚吧,人家说你心态不好娶不到老婆。你结婚了不生孩子吧,人家说你ED。你不买房子吧,人家说你穷。你不旅游吧,人家说你没见识。你赚钱不如隔壁老王多,老婆在家里都会说你。小时候,你考试成绩差,除了你父母会搞你,老师会说你,你见过全班同学一起指着你说你成绩差是傻逼吗?
你难道没发现,在我们变得更不容易快乐同时,也变得更不容易痛苦了吗?
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帕斯卡尔《沉思录》
因为小时候我们很单纯,只追求我们真正需要的,当我们获得时,我们便感到快乐;长大后,受到周遭的影响,我们追求的,可能更多是那些符合社会审美的,并常常忘却了真正能带给我们快乐的。记得找到自己,找到那些能真正带给自己快乐的东西,而不是符合他人眼光的“快乐”。
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长大以后看起来不容易快乐了,但其实也更不容易痛苦了。小时候你会为了得到一块糖而快乐,而长大了不会;小时候你会为了失去一块糖而痛苦,长大了也不会。所以其实无论小时候还是长大了,都是一样的快乐,一样的痛苦,甚至于,你刚出生的那几个月,流的眼泪也许比你长大后几年还要多。当我们长大后,我们感受快乐和痛苦的阀值都提高了。这个时候,在主观上,我们会希望快乐还像小时候那么容易,得到一块糖就能快乐,而同时我们也会希望痛苦比小时候难很多,这样就不用为失去一块糖而伤心。所以我们最后就只记住了小时候的快乐,那小时候的痛苦,被我们选择性忽略了。说这么多除了回答问题外,还有一个最想说的问题:不要忽视小孩子的感受。很多家长都会以自己的承受力来衡量孩子,殊不知,你剥夺他一块糖,这伤害也许比你老婆被人拐走还要大。而你只要给他一块糖,你就是他的天使。
人活着,总是不快乐的。快乐的时间再长,也是短暂的;痛苦的时间再短,也是漫长的。快乐就像空气,你无时无刻不在吮吸,却很少意识到它的真正存在;痛苦就像沙粒,一旦吹进了眼睛,即使再微小也足以让你泪流满面。小时候,我们生活在乡下。快乐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脚下那些漂亮的石头,只要发现了就会开心,捡起来就会高兴,揣进了口袋就会满足。我们会发现,原来快乐就是一颗沉甸甸的石头,被自己牢牢地攥在手里。长大后,我们奔波在都市。快乐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夜色中那些妖娆的灯火,渴望被光芒笼罩,渴望将光芒占有,渴望自己是光芒的中心。可是我们离得太近会被炫目的灯火烫伤,离得太远又会被冷漠的人群排挤。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快乐,其实掌握在别人的手上。因为简单,所以快乐;因为欲望,所以痛苦。我们应该感谢上帝,因为这个世界上对人类最重要的快乐,都是免费的:阳光、空气、水源、人与人之间的爱。如果你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那你就学会忍受痛苦吧,因为你正在被欲望奴役。(PS:不好意思,不小心给写成散文了)
这个,上周出行坐在车上发呆,想幼时与长大后的区别,觉得小时候更多是“津津有味”,吃一些东西,玩一些游戏,看一些书;而长大后,更多是转为了"耿耿于怀",对一些事情,跟一些人。
人生本来就很多不快乐,只不过小的时候爸妈把那些给屏蔽在外面了
我小时候不快乐。看到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姑娘说,人生本来就苦,还是只是童年如此,只觉得这话简直说道我心坎里去了。长大了之后独立了,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才知道什么是幸福快乐。所以我很羡慕那些问为什么长大了就不容易快乐的人,你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所以你们才觉得成人的世界很辛苦。像我们这种童年特别辛苦的人,在比较辛苦的成人世界里还是觉得比较快乐的。
高中时觉得自己交际超烂、思想怪异,甚是苦闷。上大学后觉得高中的时光都在独自苦闷当中浪费了,应该多和同学们玩、发展兴趣;毕业后觉得大学时光很宝贵,应该多旅行、多实习。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你们这个年纪无忧无虑的,最幸福了。”虽然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确很美好,但印象中当时对大人的话并没有多大的认同感。我常常觉得当下不如以前快乐,但之后又追忆当下的时光。
我反对票数最高的对于Y世代人的描述:当然不止这样,就在Y皮士们的事业目标变得格外庞大的同事,他们从小就一直被灌输着另一个思想——你是个特别的人。对于父母那一代人的描述很赞同。我仔细想了又想,我们这代人谁被这么灌输过?这是美帝的Y世代吧。至少从我接触的人来看,大部分的家长是这么灌输的:“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最好还读研),进个好单位,一辈子衣食无忧。”所以大部分人:读书的时候成绩不好,感到不快乐;没考上研究生,感到不快乐;没进一个好单位,感到不快乐;工作后衣食住行仍然达不到无忧,感到不快乐。我觉得不快乐根源是:社会以单一的标准来评判成功。这导致我们不懂得欣赏现在的生活,而以社会的期望为自己的目标,就像谢熊猫君说的,快乐=现实-期望很少有人跟我说“我赚钱不多,但是够用,我很快乐”,很多人跟我说“我赚钱太少了,买不起什么什么,诶”;很少有人跟我说“我赚钱不多,但是很清闲,我很快乐”,很多人跟我说“我赚钱太少了,这工作体现不出我的价值,工资太少了,诶”;……我觉得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目标——金钱(我想没有人不想多赚钱吧?)或者权力……但是这只是目标,朝着它奋斗的同时,不要拿目标衡量现在的生活。现在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我相信现在的生活依然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即使像我这大龄单身屌丝男青年都有,何况大家呢。。最后,enjoy ur life。
因为小时候你“看”的世界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但是当你学会听,学会听别人描述的东西又构成了你所幻想与追求的世界然,文化就是别人告诉你的世界,而不是亲历的世界于是文化---或者说别人告知你的东西就成为一种把你从-----亲临的世界拉向一个幻想世界---的诡异东西接着,这种幻想世界成为你的高尚但如果你追不到这种高尚,你不仅得不到文化描述的世界,而且也会丢失眼下亲临的世界-----而造成人类个体空间感与存在感的迷失而这种迷失先伴随痛苦,最后陷入麻木。。直到陷入愚蠢的泥潭与悖论。。不会再起所以,可以认为:文化帮助人达到更好世界,但文化泛滥之后造成的幻想世界的丰富与膨胀-----会造成失落,甚至丢失“眼前真实”世界所以,文化泛滥造成了人的迷失与痛苦(所以某些时刻,人们会悟到没文化的人最幸福)你要记住的结论:1,如果注定得不到一个东西,就不要看到一个东西2,如果看到一个东西而得不到,你要让它失去意义。。。。。(中国人常用这一招:骂它)3,看见文化本身的坏处,确立你自己的文化自信4,宣传你自己认可的世界,但你要确保你的世界观合理。。。因为如果你说的不对,亦会把自己带入不合理的世界----最后因错误频频,而日渐失去表达欲。。表达欲没有了,人的灵魂是歇菜的5,当你形成了独立、清晰、合理、久经证明的合理世界观之后,再去表达你的世界观。。。人因表达真实而进入真实。。。。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快乐,而快乐时你成为自己6,你要容忍别人表达他们所认为-----但可能不是太合理的世界。因为不合理迟早会被淘汰。。然后别人在他们不合理的世界观崩塌之后,会偶尔会想起你曾经描述过的合理世界,于是发现你已早早地站在他们所困混沌泥潭的至清水面,翻开圣经第一页便望见:神,行走在水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幻想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