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作舞是县舞,我们应该怎么将它把麦当劳发扬光大的是

当前位置:
千年乐作舞 逢时泛生机 ——红河县哈尼族、彝族乐作舞传承与保护纪实
广场乐作舞展演
有乐器伴奏的民间乐作舞表演
干部职工乐作舞大赛
阿扎河长街歌舞节
连绵的大山,葱郁的植被,层层的梯田,勾勒出红河县这片土地壮美的画卷。而身着哈尼族、彝族服饰的群众,欢快地跳起乐作舞的愉悦气氛,为这幅壮美画卷增添了无限的灵动气息。
据推测,乐作舞在红河流域的发源、发展和传承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2008年6月,国务院将红河县申报的乐作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红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哈尼族、彝族乐作舞)文化艺术之乡”。
劳作生活中跳出乐作
红河县位于州府蒙自西南部的大山之中,东与元阳县相毗邻,南与绿春县相连,西与元江、墨江两县接壤,北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境内世居哈尼、彝、汉、瑶、傣5种民族,现总人口2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九成以上,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5%以上。境内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历史上,智慧的世居民族在此创造出内容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具有浓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及风格特点,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众多,如哈尼长街宴、矻扎扎节(六月年)、“仰阿娜”(姑娘节)、扎勒特(十月年)及彝族火把节等等,红河县堪称“民间文化盛产地”。
而乐作舞是勤劳朴实的哈尼族、彝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原生态舞种,其舞蹈动作大多模拟生产劳动中踩荞麦、领娃娃等一些基本动作而形成一整套舞蹈套路。
哈尼族、彝族传统民间舞蹈乐作舞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具体乐作舞起源何时,据研究者们在保留传统舞蹈最原生态的村庄调查,就连八九十岁的彝族、哈尼族的民间艺人,也无法说清该舞蹈的起源。研究者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部史书记载乐作舞的具体起源时间,但居住在红河县境内的彝族、哈尼族迁徙到红河县境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此推测,此舞蹈形式想必也应该存在了上千年时间。
研究者认为,乐作舞应该是哈尼族、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乐作舞初始为哈尼族、彝族共同所有,这一词汇应该是汉民族根据当地哈尼族语音“龙纵撮”演变而得名,“龙纵撮”的哈尼语为“大家聚集在一起跳舞”的意思,而彝族称“乐作舞”为“栽比”。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乐作舞”最基本的原始步法中,有模仿收割荞麦时的动作,彝族称其为“果斗猴”,即踩荞调。研究者介绍,最初产生的乐作舞是“踩荞调”和“撵调”。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在“踩荞调”和“撵调”的基础上发展成的现代彝族12套、哈尼族4套套路,都是模拟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动作组合而成。
1964年,红河县推选出哈尼族、彝族民间艺人,代表我省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化艺术会演观摩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赞誉,红河县也从此被很多国内外艺术家誉为“歌舞之乡”。红河县及我州研究者意识到该舞蹈的重要性后,准备将其进行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于是到村寨进行了深入挖掘,并整理上报。2008年6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红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哈尼族、彝族乐作舞)文化艺术之乡”。
即兴而起步步歌伴舞
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哈尼族和彝族跳乐作舞的基本步法、音乐、节拍等都基本相同,其舞蹈动作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动律上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哈尼族跳乐作舞其特点是重心下沉,人们时而弯腰跺脚,步履稳健有力,朴实大方,而彝族跳乐作舞时身子向上挺,重心向上,步法轻盈敏捷、活泼潇洒。
乐作舞完全是一种休闲娱乐性的大众舞蹈,不做任何祭祀活动。跳“踩荞调”“撵调”时人数不限,只要高兴,都可享受跳舞的乐趣。但严格来说,必须男女双数搭配,集体交流跳或组成2人、4人对跳等多种形式。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如今,人们已不分老幼、民族、时间、地点,或在某家门口,或在街心,或在村头开阔地,一天中随乐随跳。但最盛行、大规模的传统表演,是每逢节日之时,如火把节、十月年、哈尼长街宴、六月年、阿扎河歌舞街或其他喜庆丰收的时节。
“乐作舞”主要以“踩荞调”和“撵调”的动作为主线,通过两种不同的步法贯穿其中。跳“踩荞调”时,男女老幼的步法轻盈舒展,舞姿优美飘逸,进三步退三步,顺时针或反时针行舞;跳“撵调”时,步法轻快敏捷,随着音乐节奏前三步或反三步都有一个轻快的踮步,再配上乐器或人声伴唱,气氛热闹,感染人心,舞姿豪迈,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
跳乐作舞时,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形式。伴奏乐器有笛子、三弦、四弦、小二胡、巴乌、草秆、树叶等,有些乐手也持着乐器参与其中,一面奏乐一面跳舞,娴熟自如。乐器伴奏时,各件乐器调弦各不相同,可以独奏或齐奏,齐奏时各有不同的旋律,构成一部优美和谐的多声部;无乐器伴奏时,人们便一面跳舞一面用手击拍,节拍统一,动律十足。
彝族乐作舞有12套动作,即玩耍调、踩荞、撵调、三步弦、找对象、经线、擦背、斗脚、游调、摸螺蛳、翻身、瑟调;哈尼族乐作舞有4套动作,即腊瑟、龙纵、诺比、瑟然。
每当舞前,人们以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人声为引子,相约人们来共舞;最后,在“舍赫”和谐优美的音乐声或统一的节拍声中悠然结束。
维系民族和谐的精神纽带
乐作舞不但是休闲娱乐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成了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媒介,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由早期的以哈尼族、彝族群众活动为主到逐渐被傣、瑶、汉3个世居民族所接受,每当跳起“乐作舞”,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同欢、同乐的境界,为增进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友谊、和谐共处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当地各民族的精神纽带。
研究者认为,单从这些意义上来说,乐作舞具有很高的传承和保护价值。红河县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的思路,积极采取措施,对乐作舞进行推广和传承,建立健全乐作舞资料并上报,并促其列入了国家、省、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了对民族民间传承人的保护措施;组建了原生态乐作舞表演队伍,建立“红河乐作舞”文化传习馆、传承活动站,在县内推广普及,在国内外进行展演及传播。近几年来,乐作舞的各种表演队伍先后在全国各地和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表演交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还多次参加省、州级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并荣获多个奖项。
据了解,为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从2003年起,红河县有计划地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设乐作舞表演技能培训,同时,让乐作舞成为全县各中小学校的课间操,为校园营造了民族特色的氛围。2004年,红河县还把乐作舞定为“县舞”,借此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全县人民在工作、学习、劳动之余,作为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以舞蹈的形式让人们自由体现。
目前,该县已在县民族文化传习馆、多个乡镇、多个村庄、红河一小、红河二中等设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传承所、传承点。定期举办学生、职工、群众“乐作舞”比赛,每逢哈尼十月年,都要举办万人“乐作舞”展演。
11月13日,记者在该县亲历了一次“万人乐作”表演活动。活动现场人山人海,人们自发地围成一个大圆圈,自由而有序地舞蹈着,人人喜上眉梢,场面和谐壮观,令人愉悦和震撼,游客们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模仿、跳起这欢乐的舞蹈。14日,记者又在甲寅乡目睹了长街上跳乐作舞的场面,人们无不陶醉在乐作舞所带来的兴奋氛围之中。据了解,为了保障乐作舞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红河县每年都要拿出1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
如今的红河县,无论男女老少,大部分都会乐作舞的基本动作,跳乐作舞已成为全县人民广场文艺活动、健身娱乐的主要活动之一,成为全县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河日报 记者 常玉选 文/图
责任编辑: 孙永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浅论音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论音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
浅论音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9:17:57
&&& 舞蹈与音乐的共性舞蹈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所有的艺术躯体中都流淌着舞蹈的血液,无论是世俗的欢乐,还是肝肠寸断的离别哀愁;无论是宏大的英雄气概,还是微妙的情感波澜,都可以用舞蹈来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是用来“看”的,而音乐是用来“听”的,舞蹈可以通过形体语言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而优美的音乐可以使舞蹈更加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正是不同的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弥补彼此的局限。
  音乐与舞蹈共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节奏,它是舞蹈与音乐的骨架。如果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不合拍或对节奏感的领悟不足,那么将导致舞蹈与音乐的错位。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众多的音乐要素中,节奏与舞蹈的联系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它起到指挥的作用。舞蹈动作的安排必须是在一定的节奏行进中进行,同时为观众提供速度、节拍、风格等信息,最能直接感染观众的情绪,启迪观众的思想。不同的节奏,体现舞蹈作品不同的精神气韵,舞者对于节奏把控力的好坏直接决定舞蹈的表现效果,决定舞蹈形象的准确表达。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节奏发展特点,即在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感变化,不能简单以快慢来统一。
  舞者在揣摩作品的节奏性格,决定自己的行动的动力发展与性格特点的同时,要了解音乐这门听觉艺术的结构、发展方向,以及所带出的内心的节奏韵律,这种韵律是由若干的点贯穿起来,位于不同旋律位置的内心动力。不同的结构层次的音乐推动力形成一股内在的涌动,反射到动作中,使动作娴熟连贯,充满张力,帮助舞者正确去理解和记忆动作的性质。所以,要将节奏作为舞蹈中一个富有表情的组成部分,使之与舞蹈能达到水乳交融的最佳状态。因此,音乐与舞蹈必须相互依托,共同创造挖掘人内心的感情,抓住心灵感受,极力渲染掀起绚丽多彩的感情波澜。音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音乐有声而无形,舞蹈无声而有形,声形相合,互补兼备,使得音乐与舞蹈形成内在的本质联系,达到最佳的听觉与视觉效果。
  听觉和视觉是人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最重要的两大途径。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流动中创造优美的旋律,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而舞蹈主要是通过视觉被感知,用动作展现舞者的内心世界,它可以塑造鲜明的形象,很容易被理解,但听觉上要从感知调式、调性色彩的变化中体会情感色彩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乐感就是音乐上的情感知觉。好的乐感能帮助舞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在思想,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通过舞感增加舞蹈的韵律美。乐感不好的人抓不住音乐上本质的东西,当然舞也肯定跳不好,往往表现为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进不到更深层次,以致于扣不准节奏,形似而非神似,或者动作上不够灵巧。这就要求舞者必须热爱音乐,学习音乐,懂得音乐语言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并学会从内心去理解、感受音乐。这样,音乐与舞蹈的通感就一定奏效,也可以感受到其情感发展脉络。在音乐进行的每个细节下想象与之对应的舞蹈形象,进而展开想象,运用肢体语言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精髓。
文章录入:bdjinding&&&&责任编辑:bdjinding&
【字体: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莱芜钢铁集团金鼎公司幼教中心&版权所有广场乐作舞展演
有乐器伴奏的民间乐作舞表演
干部职工乐作舞大赛
阿扎河长街歌舞节 连绵的大山,葱郁的植被,层层的梯田,勾勒出红河县这片土地壮美的画卷。而身着哈尼族、彝族服饰的群众,欢快地跳起乐作舞的愉悦气氛,为这幅壮美画卷增添了无限的灵动气息。 据推测,乐作舞在红河流域的发源、发展和传承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2008年6月,国务院将红河县申报的乐作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红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哈尼族、彝族乐作舞)文化艺术之乡”。 源起 劳作生活中跳出乐作 红河县位于州府蒙自西南部的大山之中,东与元阳县相毗邻,南与绿春县相连,西与元江、墨江两县接壤,北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境内世居哈尼、彝、汉、瑶、傣5种民族,现总人口2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九成以上,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5%以上。境内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历史上,智慧的世居民族在此创造出内容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具有浓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及风格特点,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众多,如哈尼长街宴、矻扎扎节(六月年)、“仰阿娜”(姑娘节)、扎勒特(十月年)及彝族火把节等等,红河县堪称“民间文化盛产地”。 而乐作舞是勤劳朴实的哈尼族、彝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原生态舞种,其舞蹈动作大多模拟生产劳动中踩荞麦、领娃娃等一些基本动作而形成一整套舞蹈套路。 哈尼族、彝族传统民间舞蹈乐作舞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具体乐作舞起源何时,据研究者们在保留传统舞蹈最原生态的村庄调查,就连八九十岁的彝族、哈尼族的民间艺人,也无法说清该舞蹈的起源。研究者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部史书记载乐作舞的具体起源时间,但居住在红河县境内的彝族、哈尼族迁徙到红河县境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此推测,此舞蹈形式想必也应该存在了上千年时间。 研究者认为,乐作舞应该是哈尼族、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乐作舞初始为哈尼族、彝族共同所有,这一词汇应该是汉民族根据当地哈尼族语音“龙纵撮”演变而得名,“龙纵撮”的哈尼语为“大家聚集在一起跳舞”的意思,而彝族称“乐作舞”为“栽比”。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乐作舞”最基本的原始步法中,有模仿收割荞麦时的动作,彝族称其为“果斗猴”,即踩荞调。研究者介绍,最初产生的乐作舞是“踩荞调”和“撵调”。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在“踩荞调”和“撵调”的基础上发展成的现代彝族12套、哈尼族4套套路,都是模拟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动作组合而成。 1964年,红河县推选出哈尼族、彝族民间艺人,代表我省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化艺术会演观摩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赞誉,红河县也从此被很多国内外艺术家誉为“歌舞之乡”。红河县及我州研究者意识到该舞蹈的重要性后,准备将其进行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于是到村寨进行了深入挖掘,并整理上报。2008年6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红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哈尼族、彝族乐作舞)文化艺术之乡”。 特点 即兴而起步步歌伴舞 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哈尼族和彝族跳乐作舞的基本步法、音乐、节拍等都基本相同,其舞蹈动作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动律上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哈尼族跳乐作舞其特点是重心下沉,人们时而弯腰跺脚,步履稳健有力,朴实大方,而彝族跳乐作舞时身子向上挺,重心向上,步法轻盈敏捷、活泼潇洒。 乐作舞完全是一种休闲娱乐性的大众舞蹈,不做任何祭祀活动。跳“踩荞调”“撵调”时人数不限,只要高兴,都可享受跳舞的乐趣。但严格来说,必须男女双数搭配,集体交流跳或组成2人、4人对跳等多种形式。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如今,人们已不分老幼、民族、时间、地点,或在某家门口,或在街心,或在村头开阔地,一天中随乐随跳。但最盛行、大规模的传统表演,是每逢节日之时,如火把节、十月年、哈尼长街宴、六月年、阿扎河歌舞街或其他喜庆丰收的时节。 “乐作舞”主要以“踩荞调”和“撵调”的动作为主线,通过两种不同的步法贯穿其中。跳“踩荞调”时,男女老幼的步法轻盈舒展,舞姿优美飘逸,进三步退三步,顺时针或反时针行舞;跳“撵调”时,步法轻快敏捷,随着音乐节奏前三步或反三步都有一个轻快的踮步,再配上乐器或人声伴唱,气氛热闹,感染人心,舞姿豪迈,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 跳乐作舞时,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形式。伴奏乐器有笛子、三弦、四弦、小二胡、巴乌、草秆、树叶等,有些乐手也持着乐器参与其中,一面奏乐一面跳舞,娴熟自如。乐器伴奏时,各件乐器调弦各不相同,可以独奏或齐奏,齐奏时各有不同的旋律,构成一部优美和谐的多声部;无乐器伴奏时,人们便一面跳舞一面用手击拍,节拍统一,动律十足。 彝族乐作舞有12套动作,即玩耍调、踩荞、撵调、三步弦、找对象、经线、擦背、斗脚、游调、摸螺蛳、翻身、瑟调;哈尼族乐作舞有4套动作,即腊瑟、龙纵、诺比、瑟然。 每当舞前,人们以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人声为引子,相约人们来共舞;最后,在“舍赫”和谐优美的音乐声或统一的节拍声中悠然结束。 传承 维系民族和谐的精神纽带 乐作舞不但是休闲娱乐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成了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媒介,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由早期的以哈尼族、彝族群众活动为主到逐渐被傣、瑶、汉3个世居民族所接受,每当跳起“乐作舞”,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同欢、同乐的境界,为增进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友谊、和谐共处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当地各民族的精神纽带。 研究者认为,单从这些意义上来说,乐作舞具有很高的传承和保护价值。红河县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的思路,积极采取措施,对乐作舞进行推广和传承,建立健全乐作舞资料并上报,并促其列入了国家、省、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了对民族民间传承人的保护措施;组建了原生态乐作舞表演队伍,建立“红河乐作舞”文化传习馆、传承活动站,在县内推广普及,在国内外进行展演及传播。近几年来,乐作舞的各种表演队伍先后在全国各地和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表演交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还多次参加省、州级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并荣获多个奖项。 据了解,为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从2003年起,红河县有计划地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设乐作舞表演技能培训,同时,让乐作舞成为全县各中小学校的课间操,为校园营造了民族特色的氛围。2004年,红河县还把乐作舞定为“县舞”,借此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全县人民在工作、学习、劳动之余,作为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以舞蹈的形式让人们自由体现。 目前,该县已在县民族文化传习馆、多个乡镇、多个村庄、红河一小、红河二中等设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传承所、传承点。定期举办学生、职工、群众“乐作舞”比赛,每逢哈尼十月年,都要举办万人“乐作舞”展演。 11月13日,记者在该县亲历了一次“万人乐作”表演活动。活动现场人山人海,人们自发地围成一个大圆圈,自由而有序地舞蹈着,人人喜上眉梢,场面和谐壮观,令人愉悦和震撼,游客们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模仿、跳起这欢乐的舞蹈。14日,记者又在甲寅乡目睹了长街上跳乐作舞的场面,人们无不陶醉在乐作舞所带来的兴奋氛围之中。据了解,为了保障乐作舞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红河县每年都要拿出1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 如今的红河县,无论男女老少,大部分都会乐作舞的基本动作,跳乐作舞已成为全县人民广场文艺活动、健身娱乐的主要活动之一,成为全县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河日报 记者 常玉选 文/图修改病句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配同下跳起了舞.————————————————第三页的阅读人们时常这样称赞鲁迅先生————————,——————————按要求改句子韩英郁是女生改为否定句,句意不变————————————————————请写出下列各种性格特征的人的脸谱化名词喜欢搬弄是非的人——( )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 )事后才提出办法或意见的人——( )一提到下列食物,你会联想到什么可贵的品质?春蚕——( )蚂蚁—— ( )蜡烛—— ( )铺路石——( )填歇后语( )的居处——开门见山( )误入白虎堂——单刀直入( )用兵——以一当十(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填成语中的人物背水一战( )用成语回答“最”的问题最大的手术( )第7页第二题(不打了)写出带有“水”字的词语指水果的水分( )写出带有“手”字的词语形容动作敏捷的( )形容勤奋的( )形容卑鄙的( )填空人体内( )%是水我们的饮食主要成分是( )有句成语是“水能( )亦能( )”长江三峡是由( ),( )和( )组成WTO的中文意思是( )成语对对子(写反义词)井然有序( ) 指鹿为马( )固若金汤( ) 精雕细琢( )雪中送炭( ) 伶牙俐齿( )下面人名取自什么成语杜鹏程( ) 王任重( )刘海粟( ) 焦若愚( )数字猜成语 ( )1256789 ( )1+2+3 ( )333 555 ( )3.5 ( )9寸+1寸=1尺 ( )第十四页第一题(不打了)用发组成不同的词,填入括号( )文物 ( )不满补充成语( )手阔步
修改病句 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跳起了舞.第三页的阅读 人们时常这样称赞鲁迅先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按要求改句子 韩英郁是女生 改为否定句,句意不变 韩英郁否认她不是女生.请写出下列各种性格特征的人的脸谱化名词 喜欢搬弄是非的人——(长舌妇) 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铁公鸡) 事后才提出办法或意见的人——(马后炮) 一提到下列食物,你会联想到什么可贵的品质?春蚕——(消耗自己的能量吐出丝) 蚂蚁—— (有着可贵的团结精神) 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铺路石——(牺牲自己方便别人) 填歇后语 (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 (林冲)误入白虎堂——单刀直入 (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填成语中的人物 背水一战( ) 用成语回答“最”的问题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第7页第二题(不打了) 写出带有“水”字的词语 指水果的水分(汁水) 写出带有“手”字的词语 形容动作敏捷的(眼明手快) 形容勤奋的(手不释卷) 形容卑鄙的(不择手段) 填空 人体内(70)%是水 我们的饮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有句成语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长江三峡是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WTO的中文意思是(世界贸易组织) 成语对对子(写反义词) 井然有序(乱七八糟) 指鹿为马(是非分明) 固若金汤(不堪一击) 精雕细琢(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落井下石) 伶牙俐齿(笨嘴拙舌) 下面人名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王任重(任重道远) 刘海粟(沧海一粟) 焦若愚(大智若愚) 数字猜成语
(七零八落) 1256789 (丢三落四) 1+2+3 (接二连三) 333 555 (三五成群) 3.5 (不三不四)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第十四页第一题(不打了) 用发组成不同的词,填入括号 (发现)文物 (发泄)不满 补充成语 昂首阔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扬光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