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周星驰鸡头还是鸡尾鸡尾掉了

【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谢土地公一来对信众的农作收成与事业生意顺利的庇佑,所以会比平常的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号的老板会在公司、家中或餐厅犒赏员工,做为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勤。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
  【除夕(每年农历最后一天)】
  当天晚上家人一起围炉聚餐,饭后分压岁钱、守岁,并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庙宇祭拜准备“抢头香”。
  【开正(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期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产生许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饭,要吃干饭。
  【接神日(农历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至正月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
  【迎财神(开张)】
  因为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获得吉祥如意,也期望来年生意更为兴旺,财源广进。
  【天公生(农历正月初九)】
  民间俗谚说:“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贵。
  【元宵节(上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是延续农历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节日,因此又有“小过年”之称。
补充:【清明 公历四月五日(或前后一天)】称之“清明”,当与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洁齐而清明”有关。 清明节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一般认为,扫墓起源于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时扫墓并不一定在清明时节,如隋唐时期,人多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大的寒食节扫墓。后来,寒食扫墓逐渐改在清明,寒食这个节日也就被人们所遗忘了。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外出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己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上头。 祭祖 、“清明餜”、 踏青 、上墓 、烧清明仔 【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相传为如来佛释迦牟尼的生日,俗称“佛诞节”。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起的节日,但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由来已久,延续至今。 洗太子 旧方志载,每逢此节之前,泉州的寺僧们要于四月初一日遍走间巷,募化人家,名曰“洗太子”。 浴佛法会 初八,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各地善男信女,于此日备办香格供品,到附近佛寺顶礼膜拜,以求冥佑。僧侣和信徒们还用香汤为佛像洗浴,作为佛诞生的纪念。 是日,民间无子者,可用薄饼供九子母以乞子。   【立夏 】春季过后,便进人夏季的节气,其分界的标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日。此日常在农历四月上旬,公历五月上中旬。 吃虾面 旧俗立夏之日,泉州各地均用红糟渗入面条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红糟色红,为吉祥之色,又有发酵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 此俗衍化至后来,变为购买海虾渗入面条中煮食,谓之“吃虾 ( 夏)面”。海虾煮熟后变红,与红糟红色同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闽南语同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补夏 立夏日,出嫁的女儿多有备办猪肉、猪肚、猪腰、鸡蛋、面线等物,送给娘家父母食用,称为“补夏”,即所谓“冬季补立冬。夏季补立夏”。 “补夏”之俗,女儿藉此对父母表孝心,于侨乡颇为流行,至今不衰。 立夏雨 沿海渔民,对“立夏”日的天气特别注意。旧俗传云,如“立夏”日下雨,对渔民全年的捕捞作业大大不利,以致全年渔产歉收。俗谚云:“人夏日,水槎槎,讨海人恰惨死老爸 !”旧俗如此,但似缺乏科学根据。但渔民长年生活海上,所谓“三寸内外无性命”,安全没有绝对保证,所以养成比较浓厚的迷信心理。 而农民与此相反,立夏降雨为吉兆。俗谚云:“立夏降雨是烂夏,作田人亲像做皇帝”,即夏季雨水充沛,可保丰收。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为纪念战国时的爱国诗人屈原;一是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这一“恶”日有关。这两种说法表面似互不相干,实际却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即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他的高尚情操的心仪而已,更主要的是希望这位已超升成神的“爱国诗人菩萨”,能护佑百姓渡过“恶”日难关,永保平安,长有福祉。因此,端午节系列民俗活动,其本来的主题应是驱邪除祟,祈福求安。 其实,农历五月并不是只有初五这一天才是“恶”日,而是整个五月都是“恶”月。东汉.崔实《四民月令》载:“是月(即五月)也,阴阳争,血气散。”五月气候多雨湿热,人的体质也较差,容易流行瘟疫。故至南朝 .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在记荆楚五月风俗时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端午节习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恶”方面。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这大概是与五月为恶月的传统观念有关,而实际上五月又可以说是旧时泉州人的避恶攘灾月。 包粽子 家家用竹叶包糯米为粽子,也称角黍。 据《续齐谐》载:(五月)五日以竹筒贮米、设水祭屈原。又传汉代长沙人欧回,因梦见三阁大夫屈原称:祭物为蛟龙所窃,请以蒲叶包裹以五色丝缠之,则蛟龙畏。不管传说如何,以米粽投江祭屈原之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煎堆补天 “堆”,即麦粉,或米粉,或地瓜粉,以及其它配料调成糊状,下油锅煎成一片一片的圆形软饼;有甜堆(配料用红糖)和咸堆(配料用绿豆芽、韭菜和小白虾或海蚵煎)两种。 农历五月初,正是南方梅雨季节,经常淫雨霏霏,难得放睛。民间传说是远古女娲补天时遗漏了一条缝,天空“漏了”所致,应设法予以弥补。因此,到了五月节这天,泉州人家家户户煎堆,用以敬奉神灵,目的是为了堵住裂缝的天。反映了惧怕久雨成灾,期盼夏季农作物有个好收成的心理。而端午节这一天,也往往是睛天,所以百姓益信煎“堆”确有补天之效。 炒午时盐 到了端午节中午十二点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人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 挂“五瑞” 闽南侨乡于端午节在大门、房门的门楣之上悬插五种植物,即榕枝、艾叶、菖蒲、柳枝和大蒜头,俗称“五瑞”。这些多为芳香科植物,能发出一定气味,可以杀菌并驱除蚊蝇。 熏烧艾叶、苍术、蝉蜕 端午节这天,农村家家户户生起火炉子,关闭门窗,把苍术、蝉蜕或艾叶放在炭火上焚烧,烟熏满室,使其发出强烈气味,以熏杀房间内的细菌蚊虫。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中药室内熏杀消毒方法。 泡、饮雄黄酒 取少量雄黄泡于酒中,少量饮服;或加入少量朱砂,再用毛笔涂于小孩的手心、脚心,并在小孩额头上书写“王”字;或用黄纸染湿,再粘贴于门后。 因雄黄有杀菌功效,酒有挥发性,不论饮用、涂抹或让其慢慢挥发,都有一定杀菌效果。小孩皮肤幼嫩,涂抹手心脚心,可以消毒杀菌。至于额上“王”字,与送虎仔帽含意同,即盼望小孩能成长得像生龙活虎一般。 续命缕和香袋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缕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泉州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端午节时,还特用绸缎为小孩缝制鸟兽瓜果形状的“香袋仔”,内装香料及雄黄,让小孩挂于胸前,以驱除瘴气,有益健康。 “律垢浃” 即所谓“五月节,律垢浃”,这在民间诸多节日之中,可谓别具一格。 端午节之时,季节已由深春转人仲夏,地气渐温,所以家庭主妇于中午之时,汲取井水或烧煮蒲艾汤,为儿童沐浴洗涤。而青少年及壮年男子,也于是日齐赴江河湖海之中游泳洗浴。据云此日沐浴,夏天不生痱子。 禳灾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载:“是月(即五月)无定日,里让禳灾,先日延道设醮。至期,以纸为大船,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于海者。” “唆啰嗹 ”驱邪 亦称“采莲”,乃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唆啰 连”据说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又说是古越族人呼龙舟为“湏滤”,所以才有“唆啰连”这种音词。是一种诙谐风趣的驱邪消灾习俗。举行活动的时间,旧方志载为五月初一,而新编方志则记为端午节这天。 《泉州府志》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 划龙舟 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后演化为赛龙舟民俗活动。是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王之神威,避恶消灾保平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泉州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与其它地方差不多,惟独惠安崇武较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与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在海上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据传后来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赛龙舟,而改在陆上游龙舟,游行时要唱《阿螺歌》,其歌词大意是请求神灵消灾灭祸。 水上捉鸭 泉州端午节特有的民俗活动。 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置一去皮的杉木,越长越佳,杉木上涂以油料,使之润滑;杉木尾端挂一长形小竹笼,内放一只活鸭;笼盖直竖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开。 活动者保持身体平衡,从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开笼盖,活动者与活鸭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儿协助下,抓住活鸭。活鸭即作为活动奖品。由于身体平衡难度极大,成功者少,失败者多。 岸上观者千百人呐喊助威,欢声雷动。   【普渡(农历八月全月)】农历七月全月,泉州城乡各铺境按日轮流做“普度”【佛生日(农历的八月份到十二月份)】佛生日比普渡更热闹,家家要准备好酒好菜敬佛,宴请亲朋好友。还要给佛排“宴桌”。宴桌是每家每户通过抓阄的形式来确定你应该出什么。同时,佛生日村村还要演戏,演戏的款是各家各户自由捐款。也有些还愿的信男信女自己捐款演戏1-2个晚上。村村演戏一般都要3、5、7个晚上。【 冬至,俗称&冬节&】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数七”为阳数之一,是吉样之数,因此七夕亦是吉祥之日。 七娘妈生 、焚送“七娘轿”、 乞巧、吃糖粿、敬床母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道教谓之三官大帝之一—中元地官赦罪,亦称“鬼节”。 各家各户皆备办菜肴祭祀祖先。在这个月内不办喜事,凡新亡者也不“引主”。据传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散鬼,可获赦罪,来到人间享受“普度”祭祀。 《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度,道家谓是日地官校人善恶。 又引《南国风俗》云:“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注:俗称“普度公”)。”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 拜月娘妈 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泉州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赏月、 吃月饼、 博饼 、游笋江 、烧塔子 、放“孔明灯” 、敬田头听香。
已有答案 (1)
春节在闽南地区俗称“新正”(闽南语音译),一般持续一个月,从农历十二月二十日持续到正月二十日。整个春节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十二月廿日至除夕夜之前属于准备阶段,人们进行打扫卫生、购置年货、祭拜祖先等活动;从除夕夜至正月廿日俗称“闹正”(欢庆正月之意),在这个阶段,每一天都有固定的传统活动,在饮食、祭祀、娱乐等方面也有特殊的要求。 在本人的调查中,记录到了在平和县县城流传已久的闽南语歌谣。歌谣描述了过去春节期间的活动安排,记录如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春节活动内容的安排。 “十六尾牙,廿十清沌,廿四神上天,廿五戽 塘鱼,廿六阪子圩 ,廿七杀公猪,廿八赶尾圩,廿九杀鸡鸭,三十过大年”;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初四再要早,初五隔开,初六‘展’ 肥”。 时间 名称 节日安排 十六 尾牙 (旧) 雇主给雇工安排年饭,并确定是否继续留用 廿十 清沌(清船) 打扫卫生 廿四 神上天 摆放香烛供品 送灶神上天 廿五 戽塘鱼 捕出池塘里的鱼,补充年货 廿六 阪子圩 当家人赶集,初步购置年货 廿七 杀公猪 (旧)宰杀一年来几家合养的猪,分配猪肉 (今)主妇到集市上购买过年所需的食物 廿八 赶尾圩 (旧)一年的最后一次集市,把春节期间需要用到的物品购买齐全 廿九 杀鸡鸭 准备鸡、鸭、香肠、五香杂菜等重要的过年食品 三十 过年 祭祖、围炉 、守岁 初一 新年 早起,拜年(旧)当家人“进(晋)头香” 初二 女婿日 早起,已婚女子携丈夫、子女回娘家 初三 赤狗日 (送穷日) 晚起,新年第一次打扫卫生,不串门,在家休息 初四 接灶神 把“上天奏好事”的灶神接下地“保平安” 初五 隔开 生活步入正轨,开始日常生活,农户准备春耕 初九 天公生日 拜天公,祈求新一年合家平安 十五 元宵 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 二十 天穿 吃甜粿,咸饭,到田间踏青,春节结束 下面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看平和县城春节的具体过程(由于篇幅所限,部分节日风俗有所简略): 1,年前的准备 十二月十六日:尾牙。访谈中,取得老者的描述:“本地有‘初二、十六牙’的说法。每个月的农历初二、十六两天是头家(即雇主)给伙计(即雇工)改善伙食的日子。十二月十六就是一年的最后一个‘牙日’。头家除了给伙计工钱,请伙计吃顿饭之外,还要决定是否继续留用。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讲,于是头家照样包红包、请吃饭,但是用摆放筷子来暗示。如果筷子头冲里就说明这个人还可以留下来,如果筷子冲外放,那明年这个人就识趣不要再来了。”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老人所描绘的场景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十二月廿日:“清船”或“清沌” 。过年之前扫除晦气、弃旧迎新的习俗,小溪镇在这一天进行,闽南其他地区清船的时间不一,但内容基本一致。在这一天,主妇会带着孩子清扫家里的所有角落,除了平时打扫的地方,还要搬动家具,清理卫生死角;刷洗家具、地板、窗户,用特制的长扫帚清扫天花板,把积了一年的灰尘和积垢清洗干净。今天这一活动仍然保持了下来,但笔者在访谈中得知:“以前,清扫完毕后每家每户会在厅堂挂上祖宗像,在春节期间摆放清水、茶酒和鲜果供奉,到正月廿日以后方才撤去。”现在很少有人家在厅堂里长时间供奉祖先,十二月二十日这一天仅仅是彻底清扫卫生的日子了。这时,平和县城已被节日的气氛笼罩住,各单位门前挂着“欢度春节”的横幅,街边巷尾和过年有关的商品越来越多,火红的春联,鲜艳的衣服,小孩子们放寒假了,大人上班也渐渐松散,准备过年了。 十二月廿四日:送神(灶神)上天。民间传说在人间监督了一年的灶神在今天回天庭复命,所以家家户户会摆堂,供上香烛、清茶送神上天,祈祷灶神上天庭时多报好事。供品主要有糖果、饼干、红橘(取吉祥之意)、发粿 、萝卜 等。今天,活动和祭品没有太大变化。 节日准备过程中,除了卫生、祭祀以外,自然少不了食物,现在县城里的居民大多直接从市场购买鱼肉等食物,已不同于传统的做法了,而正像歌谣中所说的,准备节日食品在过去是春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这里将变迁之前的节日习俗记录如下: 十二月廿五日:戽塘鱼。人们将池塘里的鱼全部捕出,作为年货改善生活。常见的有鲢鱼、草鱼、鲤鱼等。 十二月廿六日:阪子圩。这天当家人去赶集,初步购置年货和礼物,比如春联、甘蔗 、孩子的新衣服等。平和县有这样的民谣:“孙吵要鞭炮,老某要黑裙,媳妇要花粉” ,形容当家人的家事繁多。 十二月廿七日:杀公猪。商品经济不发达时,往往几户人家合养一头猪,到这一天杀猪,每家平分猪肉,春节所需的猪肉便有着落。现在,主妇会在这一天赶集购办春节时需要的食物。 此外,城乡之间亲朋的感情、礼物、文化交流主要在这段时间进行。乡下的亲朋在拜年时会送一些家禽、农产品(冬笋、杨桃、甘蔗等)及自制的食品(如米粿、年糕等)作为礼物;而城镇的居民则用年画、挂历、毛巾、茶叶等物品回馈。一来一往时,聊家常,说年景,相互之间的感情得到表达和交流。在平和县,这样的习惯一直没有太多变化。 十二月廿八日:赶尾圩。在以前,这便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次集市,人们会把春节期间该用到的物品买齐,比如油、盐、菜、肉等,正常的供应会在正月初五之后才陆续恢复。访谈中得到老者的说法:“正月初五之前,只有急用的像鞭炮、香烛这些商品出售。连药店也只会开一个小缝!有一年初几碰到家里半夜有人生病,敲半天门大夫都不出来,急死人。东西也比平时贵很多,有时甚至贵出几十倍。”现今虽然不存在商品短缺的问题,商店从正月初三开始陆续营业,不过营业时间缩短而已,但人们还是习惯在廿八这一天把不易腐坏的食物购买齐全,给自家贴上新春联,到理发店整理妆容,并且准备好第二天要制作食品所需要的配料。 另外,平和县还一个习俗,即欠债的人会在农历廿七、廿八,自觉还债,如果没法还清,要与债主再商议来年还债的时间。无能力还债的人,到了大年三十年关到亲戚或朋友家躲债。 十二月廿九日:杀鸡鸭。春节期间较为重要的食品在这天必须准备停当。包括鸡、鸭、五香杂菜、自灌香肠、炸枣(传统的自制节日食品)等。鸡与鸭是不可或缺的食物,老人说:“解放前由于卫生条件、养殖技术所限,鸡鸭很难养活,但是再穷的人家也会想办法凑足一整只‘鸡’,人们常常会用成活率较高的鹅来代替鸡。”今天,食品丰富,人们只需去商场采购了。 到了大年廿九,外出工作、求学的游子大多已经回到县城。过去住在老房子的人家会在院子里和过道里支起大锅烧热水,设起流水线准备过节食品。有人操刀杀家禽,储鸡血和鸭血;把杀完的鸡、鸭在热水里泡过以后,人们一边围坐着拔鸭毛,一边说自己一年来的故事;有人接着给鸡鸭开膛剖肚,把内脏取出来清洗干净;还有人煮鸡鸭、抹食盐,冷却后挂在通风处保鲜;还有人准备需要用的蔬菜、肉食、海鲜等食物。家人团聚不仅仅是除夕夜围炉时的吃喝,在家务劳动中的分工配合更能体现闽南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教育子女的观点。随着住在独门独户院子里的人渐少,单元房成为人们的主要住所;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年前家人集体劳动的场景也很少见。主妇会从市场买回来杀毕、洗净或者烹煮好的过节食物,对于小家庭而言,这种方式更为干净、省事,远归的家人可以围坐喝茶、谈天说地,当然也很少体会到儿时一起劳动拌嘴的乐趣了。 春节前的最后几天,人们在期待的热情和劳动的疲惫中度过。 2、节日的仪式与活动 十二月三十日:过年。准备了十余天,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因为闽南人对说话的“彩头”与禁忌 很是重视,因此,年夜饭前,大人总会一边给小孩洗澡,一边再三叮嘱小孩不能乱讲话,不能骂人,要说好话;大人在春节期间也很少骂孩子了。 询问老者得知:“以前在年三十会有一个祭祖的仪式,或者去祠堂,或者就在家中祖宗像前祭拜,全家按长幼给祖宗行礼。一方面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不要忘本,希望祖先有灵佑护晚辈;另外,我们小时候关于礼节、长幼秩序、待人接物的观念就在这样的仪式中得到教育和巩固。”现在,在平和县城有人家在团年之前会到土地庙里祭拜、放鞭炮 、烧纸钱等,然而祭祖的景象已经较少见了。 年夜饭对中国人来说相当重要,在闽南地区也不例外。不同于北方地区的合家包饺子,平和县有其他的习惯与讲究。从前“祭祖完毕撤走供台和供品以后,放过鞭炮,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个崭新的红泥火炉,用木炭生起红旺的炉火,全家人团坐在桌边吃饭,又团圆温暖,又表达财气旺的愿望。饭桌上,再穷的人家也会想办法凑足十二道菜,前一天做的五香杂菜、香肠都会上桌,鸡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味。有条件的家庭在拼盘上有讲究:鸡头、鸡尾、鸡翅、鸡爪都不能缺,其他部位的肉也要整齐码放,就像一只完整的鸡放在盘里。而穷人会用鸭肉或鹅肉摆成整只家禽的形状,加上从邻居家借来的鸡头拼成一只鸡,称作‘凑鸡头’。他们常常要为保存鸡头费尽心思,借来的鸡头在每一餐围炉之后都要放在腌菜缸里,有客人来时才重新拿出来摆放。” 现在,摆火炉的习惯已经不见了。以目前的生活水平,也不用“凑鸡头”了。但是,饭前放鞭炮,饭桌上拼盘保持鸡鸭原来形状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小孩和成年男子到室外燃放一挂鞭炮,说明开始围炉。主妇在开饭前盛出一整碗米饭,留待第二天食用;或者会故意多做米饭,年夜饭时吃不完,这都是“春饭”、“年年有余”的意思。全家人团坐在饭桌前吃喝说笑,小孩在这一天被允许喝一点酒,敬酒时互相祝愿,长辈对晚辈提新一年的要求,气氛很是热烈。本县近海,血蚶是很重要的一道菜。蚶洗净后用刚烧开的水烫过,半熟便可食用。 “以前,蚶壳很少扔掉,而是放在门后、地上,俗称‘蚶壳钱’,走路时踢到蚶壳有来年赚大钱的好兆头。吃完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厅堂,由老人讲家事、传家谱,老人一般会给儿孙讲祖上艰苦创业、行善积德的故事。饭后,小孩到外头群聚放鞭炮玩耍。而大人则围坐在桌旁,品茗谈天,‘守岁’ 至凌晨,祝愿父母长寿。”调查者听过自家的一个故事:祖上家里穷,作佃户租地主的田。端午节地主来家里收租,当家的连忙给地主端上粽子和红糖,请地主食用,求地主暂时缓债。自家的孩子在厨房里用粽子蘸盐吃,地主看见了,误以为孩子吃的是白糖,佃户故意怠慢自己,于是地主大怒,逼债更紧。当家的交完租,教育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不当佃户受人压迫。后辈果然发奋图强,到他的子辈就把没落地主的田地买过来。这样的故事传承下来,提醒孩子珍惜现在的生活,又鼓励晚辈继续奋斗。 然而,随着大众传播的普及,旧习俗受到现代娱乐方式冲击渐渐衰落。除夕夜合家聊天、长辈传家谱的惯例如今已被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所代替,人们吃完年夜饭便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晚会,家族内文化传承活动的机会变得很少。老者感慨:“我讲的过节习惯,你父亲那辈人都不一定经历过,可能会有一点印象。你们就更不知道春节该怎么过了,吃的玩的也不一定非等到春节,平时都有。可能就是回家休息一下,看看亲人。现在不讲传统礼节、家族传统,这些习惯也越来越淡了。” 到了午夜十二点,平和县城里鞭炮、烟花大作,把整个夜空照得白昼一般。新的一年在烟雾缭绕和隆隆的鞭炮声中到来,守岁的人也陆陆续续休息去了。由于平和县没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也延续至今。 正月初一:旧俗规定这一天应该早起。特别是当家人,需要在寅时至卯时(凌晨3点至7点)“进头香”,即敬天、敬神、敬祖宗,祝愿新的一年合家平安、万事如意,过后大放爆竹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因为大年三十人们熬夜看电视,初一早起、“进头香”的风俗也渐渐变成午夜临睡前进香,早晨睡觉。老人对这种现象颇为不满,“现在的人好命,过去哪能一觉睡到初一中午,都要早起进头香。起的早这一年才勤快,赚大钱。” 早饭时,旧俗规定要吃“长年菜”,即将整株青菜用盐水清煮素食。人们认为初一早晨素食会保佑一年出门不会淋到雨。今天这个习惯仍然沿袭下来。 饭后,大人小孩穿着新衣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常会得到“红包”(压岁钱)。长辈给红包时祝愿小孩身体健康,听话,学习进步等;小孩收下红包除了道谢之外,也会说一些祝愿的话。虽然没有规定,但在给、受红包的两家互相之间得保持平衡,也就是说收下红包的家长要给对方子女相近数额的红包。因此,红包的数额不一定,具体看给、受两家的经济水平,但数额一定要是双数。另外,也有参加工作或事业有成的晚辈给老者红包的习俗。现在仍然保留了下来,只是对象和范围都有所变化。 正月初二:闽南多数地区都有“女婿日”的习俗,即已婚妇女带着夫婿、孩子回娘家拜年。当地有民谣:“有孝女初二三,不孝女月半担”,即孝顺的女儿正月初二、初三就带着夫婿回娘家做客,给父母拜年;不孝的女儿到正月十五才回娘家。结婚头一两年的女儿回娘家必须准备8样礼物:鸡、鸭、猪肉、香肠、红柑、发糕、烟、酒。丈母娘把“女婿”送来的礼物收一大部分,鸡、鸭要切一半给女婿带回。岳家摆一桌酒菜请新女婿,请客时对座位顺序和菜肴都有所规定,新女婿和女儿在初二这一天要坐“大位”(重要的位置),桌上要有鸡肉、鸡头。做客时,女婿、女儿要给父母红包。如果是结婚若干年且生有小孩的女儿在正月初二、初三照样要回娘家。早上女儿全家到岳家做客,带些礼品(不是很严格),丈人也会设宴款待女婿一家,但没有座位次序的要求;女儿、女婿给父母红包;丈人有红包给外孙,到黄昏时回家。而不同家庭之间在这一天一般很少串门,以免打扰其他人的团圆气氛。今天,这一习俗也仍然保持着。 正月初三这一天俗称“赤狗日”,即不吉利的日子。人们很少做客,也不喜欢有客人来。睡醒后在家里拿起好几天没动过的扫帚扫地,在芦溪乡还有把扫帚和垃圾一起丢掉的风俗,有“送穷日”之说。关于这一天,没有太多的习俗规定,其实经过十几天的酝酿准备和新年两天的狂欢高潮,人们从肠胃到精神都需要有时间休息和放松,也逐渐需要从节日的气氛中过渡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 到了正月初四又得早起,人们接回在天上休息了十天的灶神,供品和拜祭过程都没有多大变化。 初五日俗称“隔开”,日常的生活劳作开始步入正轨,农户开始准备春耕。 接下来几天民俗上没有具体的规定,访谈中得知:“解放后到七十年代以前,在正月里会有猜灯谜、说书、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都是民间举办的。大、中专学生假期返乡也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话剧公演之类的,传播文明思想。这样的活动在近十几年慢慢没有了。这几年,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网等,对具体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很热心。 不过现在在农村,仍然保留着举行座谈会的习惯。参加座谈会的大多是外出创业有成、学业有成的本乡人。在会上,由主持人表彰努力拼搏的先进者,有一定财资的人也会捐资公益事业,像修桥、修祠堂这一类,回报乡亲。这些座谈会的主要是为了鼓励乡民继续发奋,创造更加进步文明的生活。” 初九日是“天公生日”,各家各户都准备好年糕、水果、清茶祭拜。旧俗规定,祭拜应当在凌晨四五点钟进行,供桌上摆放有鲜果、鲜花、炸枣、素菜、清茶等供品,主妇分三次将茶斟满,祭拜完毕后烧纸钱祭天,放鞭炮以示仪式的结束。整个过程大致要有半个小时。但是现在人们更容易接受初九凌晨拜完天公再睡觉的习惯,午夜祭拜天公时燃放的鞭炮很集中,大家心照不宣地将热闹的时段调整在一起,过后安心睡觉。 初九过后,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人们要陆续回到岗位上,县城居民也渐渐安心进入日常生活。但传统的年还没有过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称为“过小年”。 访谈得到的信息:“以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各姓祠堂都会张灯结彩,由新婚或添了男丁的家庭负责在祖祠内点灯。”平和县城里已经很少见这样的做法,反而可以见到比除夕夜丰富得多的娱乐活动。家家户户门口高悬红灯笼,县城有舞龙、舞狮、龙艺等活动。舞龙、舞狮与常见的龙狮队没有多大差别,这里不赘言。龙狮队伍会进到巷子里每家每户门前表演,每到一户,民众都放鞭炮迎接,并给龙狮队的小伙子“红包”。 龙艺是平和县县城特有的民间娱乐项目,费用一般都由县里经济情况较好的乡、镇负担。“龙”的每一节用木版搭出底座和顶棚,底座上面放有竹椅,可供人坐;底座两边有木棍支出,用来扛在肩上;棚子上披着塑料薄膜。整条“龙身”都用塑料花、彩带、彩灯加以装饰。每一节有一个四、五岁小孩打扮成古代才子佳人的模样端坐其中,他们手执小伞,浓妆淡抹。到了元宵夜七点多钟,小伙子扛着龙艺在县城的主要街道游历,龙身上彩灯闪烁,孩子们装扮精致,每到一处,总有万人空巷的景观。在元宵夜的绵绵细雨中,马路边树上的彩灯,龙身上的花灯,临街的住户燃放的烟花爆竹,五彩缤纷,龙艺将春节活动推向高潮。 近几年,县政府组织县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在各主要街道上摆摊设棚,举行元宵灯谜活动。男女老少晚饭后结伴而出,从这个摊点逛到那个摊位,猜完谜再做游戏,边看烟花边聊天;而每个单位都会准备一些牙膏、洗发水、香皂、文具等奖品,送给优胜者。居民从前一阵的美食与忙乱中活动起来,到街上看人看景,收拾心绪,准备投入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 正月廿日俗称“天穿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就在这一天。民间吃甜馃、咸饭 来‘补穿’。妇女们打扮一番,到田间地头‘走穿’,实际是踏青去了。”传统春节活动也在今天正式结束,新一年的生活到来。 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域具有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特点,但是它同时也是处于范围更广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仍然具有整个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闽南地区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由于地域条件的影响,该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点。这些差别也明显地反映在节日当中,具体表现为如上所述的节日活动安排,各种民间习俗和禁忌等;然而,在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上,闽南地区同样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特征。比如,从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春节节日过程的后半段,有祭祀神佛、祭拜祖宗,家庭团圆、家庭教育,串门拜年,娱乐休闲等活动,这些活动以及其中包含的种种习俗和禁忌,体现出中华民族共有的期冀未来、趋吉避害、勤劳行善、家族团结等社会心理特点。但是,从上文的描述也不难看出,春节的整个过程面临着变化,传统节日的许多构成因素正在消解,并且从不同侧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关问题相关搜索
随时随地有问必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砍掉鸡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