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菩提老祖和如来的关系香礼

[转载]中国传统武术与梅花拳的传承和影响
&&&&&&&&&&&
&&&&&&&&&&&&&&&&&
推荐:中国传统武术与梅花拳的传承和影响
&& 1、梅花桩历史渊源和梅花拳三代祖师探真
民间长期以“梅花桩”著称于世。据传古人习练此技都是在木桩上盘练,“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
[1]。又融合行步扎、摆、撤三种步法变化练习,静为桩步,动为行步,动中寓静,静中含动,攻守进退,奥妙无穷,梅花拳原为栽桩在地上练习,它的桩步以天干地支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五种姿势在桩上进行,古称“干枝梅花拳”,在地上练习全称是“落地干枝五势梅花拳”。
我们从现有的历史文献中豫北内黄人杨炳是传习梅花拳最早有历史文献明确记载的人物,但梅花拳的历史绝不会到杨炳这一时期为止。据称作于清乾隆年间的《梅花拳秘谱》云:“梅花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廿余世矣。”(此文疑非乾隆年所作,似为清末民初之文,此不多赘)梅花拳的源头传说在我国汉代就已出现当不为过,甚止它的历史更久远。在梅花拳内部该拳派有“前一百代”和“后一百代”之说,如以“后一百代”的第一代祖师元明时期的朱永元算起,去上推“前一百代”祖师的时间按每代25年为准,“前一百代”祖师似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众所周知,我国西周时期文献中并没有梅花拳之名,但类似于梅花拳中的桩功练法则有踪迹可寻。根据历史文献考证,西周时期的泰豆就是这一时期传授桩功练习的著名代表性人物,如谓桩功练习就是梅花拳一门的起源开始,那么,他的徒弟造父自然应为“前一百代”的第二代祖师,这说明早在我国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桩功练习就已经成熟和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以此来训练军队和士兵。
据史籍《列子 ·
汤问》记载造父对其老师“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泰豆是造父的师父,他亲自传授造父桩上练功并做动作示范:“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让造父在每间距一步的立桩上练习,在泰豆的指点下,他走桩、沿桩的动作轻巧,穿行自如,往返灵活,行走敏捷,变化迅速,造父之师泰豆十分高兴,“吾术穷矣,汝其识之”。泰豆教造父在桩上练习的这种方法,可使人“进退履返,而旋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又可练成“得之于手,应之于心”而“心闲体正”,达到一种“不以目视”便可“回旋进退,莫不中和”的功效,这是一篇十分珍贵的研究梅花拳源头的历史资料,可供我们深入探讨进行参考。从《列子》一书记载看,最早桩上练功,是对驾驭古代战车而采取的一种训练方式,泰豆通过传授造父这种物殊的练功方法,来培养人的高超御车技艺。造父后来专事周穆王,一次周穆王在外巡时,周朝的一个封国发生了叛乱。据《史记·秦本纪》载:周穆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
造父是古之著名善御者,他很受周穆王的赏识和器重。在我国春秋战国之前,御车就是驾驭战车。“御“是我国古代的”六艺“之一,《诗经
&鲁颂》郑笺:“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为御。”在飞速奔驰的战车上冲锋陷阵,驾驭战车作战(据考古发现,商周战车的车轮直径为1.22——1.46米之间)重心高,维持平衡,武士们需要有相当的“下盘”功夫,才可施展发挥遇敌挽弓射箭与左挑右刺的长矛威力,故而,这种独特的“桩功”训练适应于御车者,同样,“左弓右矛”也完全有可能采用这种方法训练提高自己的武艺和技能。独特的桩功训练方法,在历史上源远流长,由于年代久远和传授严密,梅花拳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直到清代初期才正式以梅花拳之名公开流传于世。
2、梅花拳的创始年代及祖师崇拜考察
在梅花拳《根源经》上大都将被称为是“西域天盘”临凡下世的“收元老祖”为古老梅花拳的创始者,在梅花拳谱上往往将传播这一拳派功法视为是“开道”,度人赋予了梅花拳一种民间宗教感情色彩和精神信仰上的追求。 将“收元老祖”作为创始者来看待,并称是“收元祖降东土度化元人”,为“治世干枝梅花开”的首创祖师。这一说法充满了宗教信仰的色彩。这显然是梅花拳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表现之一。“收元老祖”,也称“法王老祖”,在 历史上常被秘密宗教和民间会党所利用,为了宣扬自己是“临天下凡”的“救世主”,是来自“天意”和“神授”,往往变“法王老祖”之名为一些教派首领的自称封号,以取得信徒的崇信和服从,扩大自己独一无二的权威和影响力。“师祖敬拜,是传统农耕社会诸多文化领域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一方面体现传统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对维系文化载体发展的规模、凝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从中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色” [2]。梅花拳在历史上供奉“法王老祖”为本门派的祖师,主要用意在于指梅花拳的古老名气与其悠久传统。因为,在历次与梅花拳传人有关的清代农民起义领袖中,并无这一拳派人物有称为自己为“收元老祖”或“法王老祖”下凡的史实,但在梅花拳内部确有所指。据考,“收元老祖”被玄秘神化,为梅花拳一派所敬祖师,其形成阶段应在清乾隆以后。梅花拳最初提到“收元老祖”,并非是以作为梅花拳创始祖师来定论的。从现有收集的资料分析,首次在梅花拳内提到“收元老祖”的关系,是最早出现在乾隆7年(公元1742年)梅花拳大师杨炳《习武序》文中,他在“拜师祖仪注”一节内,提出梅花拳弟子拜师次序中要“上拜收元老祖”,“次拜均天教主”和“又拜东都护法”的定则,这对梅花拳传人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以致后来演变为“收元老祖”成为梅花拳的第一代创拳祖师。
梅花拳《根源经》上的一些有关内容和我们在冀、鲁、豫地区的调查提供的情况表明,梅花拳在拳派信仰上有自己的一套特色内容,就是梅花拳分为文武场,武场练武学功,教授拳脚和功理;文场敬祖师,并主要研究文理和医道,行医看病和预测算卦。流传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梅花拳一门中供“运满乾坤”或“一贯之道”与“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梅花拳的武场是公开的,文场不对外公开。梅花拳内部以“六炉大架”派流传居多,所谓供“六炉”,就是说在“拳堂炉案上摆设敬的香炉数。这是梅花拳文场根据掌握不同文理水平的高低所敬的香炉位数也不尽相同,讲究问炉一条文理管一方事的作用。 “第一炉敬法王老祖……第二炉香敬头(透)天老母,亦称老老太母,即天生老母,第三炉香敬佛天教主,亦称慈,祖、慈,佛天。以上称大三炉。论者据《三教根源妙法经》分析,大三炉分别代表释、道、儒三教,第一炉寓佛;第二炉寓道;第三炉寓儒。” 由于历史上梅花拳供的“第一炉香案”,敬的是法王老祖即收元老祖,故而,在梅花拳源流问题上,被后人视收元老祖为创拳之祖。杨炳《习武序》说“上拜收元老祖”,并未说“收元老祖”是一个具体的梅花拳祖师人物,而是认为所谓“收元老祖即天地也。言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成始成终,故为收元老祖” [ 3]。这就证明清代梅花拳大师杨炳并不以为“收元老祖”是作梅花拳第一代祖师来看待。但到了清嘉庆年间,梅花拳内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情况,将本门派祖师朱永元奉为“法王老祖”即收元老祖。这一方面与梅花拳传徒众多和拳派的影响大有关,另一方面清代的多次民间教门发动的农民起义与梅花拳发生过密切关系也会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史学界曾从研究义和拳运动史的角度出发,对梅花拳史作过有意义的社会调查[4],他们根据发现的多种梅花拳拳谱分析认为:虽然各省地拳谱的记载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第一辈是收元老祖。收元老祖指谁?没有具体说明。据梅花拳内部的人都说这是虚拟的人物。有具体人名所指者是从第二辈开始,他就是张三省、字登,江苏省铜山县路家团人,后迁到苗家楼村居住。 但从我们在河南民间调查发现的一份材料,落款说明是“清嘉庆丁卯年(公元1747年)子月绪传六炉”时的梅花拳大文炉底《根源经》,据这份史料载:梅花拳“头辈师爷收元老祖法王朱永元”,“二辈师爷弥腊勒佛、天佛教主张朕书,住江苏徐州府铜山县下江山”,三辈师爷王红亮等。朱永元何指,据当地梅花拳师讲:“朱永元与大明隆庆帝为兄弟关系,是张三省的师傅。”但这种说法在官方记载中尚不能得到证实。河南这份嘉庆年间的梅花拳前五辈家谱人物记载法王老祖为朱永元外,在其它梅花拳内部资料中也发现有朱永元的记载,虽然梅花拳“头辈师爷朱永元”不属于民间秘密宗教的教首,但他作为梅花拳的“祖师”人物,受到了梅花拳众的崇拜是自然的事,梅花拳第一辈人被称为“法王老祖”的朱永元,并非是一个虚拟人物,而是实有所指,如发现的另一份豫北民间梅花拳家谱《根源经》则进一步说朱永元是来自“江苏徐州北门外六里朱家桥”人。又有内黄、清丰梅花拳《根源经》称“在凡名朱永元头辈师尊”等语。嘉庆年间的河南这份梅花拳大文炉底上的“张阵书”,文中有“天佛教主张朕书”,有人认为指的就是张三省。但对于张三省的记载,我们发现的另一份河北民间梅花拳《根源经》中说他是“按尖山起名山字,官名登,字三省。后来,此子长大后,果然业绩显赫,习文爱武,创编梅花拳。”由此可知,张三省,原名是张山,官名为登,又有道号“张真人”之称。张三省是江苏徐州铜山县人,其主要活动年代依《根源经》记载是在1588年(明万历戊子年)习武学拳,1643年(明崇祯癸末年)归位去逝。
梅花拳史上一位传奇人物邹宏义,据载,他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祖籍河北邢州(邢台),在明朝崇祯年间,居住在原徐州府铜山县北街。梅花拳在张三省(张朕书)一代之后,由其传人进一步加工完善,并首先在今河南濮阳、清丰和安阳内黄三地设教传徒,使梅花拳在这一带扎下根来,后又从这里传到全国各地。据梅花拳资料载:邹宏义(邹文聚称其父为邹讵量,字魁阳)的始祖在元末为元内臣,明洪武年间归顺明朝,封为世袭一等指挥,镇守徐州,邹宏义的曾祖父名邹养浩,字完宇,初任徐州府教谕,后升山东长清县令,兖安府同知及兖安府太守;祖父名邹世美,字景元,庠膳生;父名邹宗孟,字笺里。邹宏义“幼时习文,长大习武”,其影响非同一般。他认为文事故重,但武备不可不习。据民国12年刻立的邹文聚《邹师爷碑文》称:邹文聚“长而为武,得圣帝真传,神明变化,超越古今。”又于民国21年所立邹文聚之子邹克诚《国术先师圣明邹公讳克诚之墓》碑记载:邹克诚:“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是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以受其教者十数者,被其德者亿万家。”从中反映出梅花拳的文武特征和流传情况,以及我国古典哲学的群经之首《周易》思想,对梅花拳发展的重大影响,这是梅花拳早期历史渊源的基本面貌,也符合我国大多数拳派出现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条件和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据河北梅花拳《根源经》载,张三省是一位博才多艺之人,说他自幼“习文练武”,《根源经》对张三省的记述内容,都有后人对文字增删的痕迹,故其成文年代,很难准确判断其详。其中所论梅花拳“五戒”之言,实为由杨炳本人作于乾隆年间。河北《平乡县志》所载,由杨炳本人写有的“五戒”
5]规范,只有一条与《根源经》稍有出入,即“不许艺传匪人”(《根源经》是“不许抢劫大路边”),其它内容在文字含意上基本都是相同。这说明《根源经》的许多内容,最早不会早于乾隆年间之前全部完成。梅花拳《根源经》所记张三省生于“大明神宗癸酉年(公元1573年),卒在明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按此推算,张三省是在71岁时辞世,而他习武和初创梅花拳时的年代,应在“明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年)之后,这时他的年龄是在16岁。《根源经》又称张三省是“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流通”。故而,有人称张三省为张山之名,均源于此。
梅花拳在张三省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按《根源经》所载,梅花拳最晚在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之前,就已流传到了民间。张三省在明末归位去逝后,被后世梅花拳传人尊称为“天佛教主”,坐三炉所谓“天佛宫玄金殿”,而受到顶礼膜拜。
3、河南梅花拳的初传与兴盛
梅花拳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的广大农村流传甚广,影响广泛,久负盛名,是这一地区分布最广的拳种之一。豫、冀、鲁交界各地盛行的梅花拳,是由梅花拳第三代祖师邹宏义(王红亮)和其著名传人蔡光瑞、孟有德、邹志刚及杨炳等,以今河南北部的濮阳、清丰和安阳内黄为中心,将梅花拳武艺传播到了民间广大地区,豫北作为梅花拳流传与发展的重地,为梅花拳的推广和普及在历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贡献。梅花拳第二辈宗师张三省(张朕书)和第三辈宗师王红亮(邹宏义),传教梅花拳的时间都在明末清初之际。豫北地区的梅花拳,也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入进来的一个新的武术拳种。邹宏义,原名讵量,字魁阳。为什么改名宏义、字光大呢?可能是后来梅花拳内部追忆他的功绩而另为他尊名的。”
[6]据考证,邹宏义除以上这些“尊名”外,他还被称为邹正元、邹正传、邹正法等名字,在家诸兄弟中排行第六。邹宏义学拳与传拳的经历,在梅花拳《根源经》上记述:“闻张师,梅花拳,武艺高强;请到府,传六子,文习武练;邹宏义,虽年老,佛性先天;文理通,武艺强,聪明灵利;文武场,讲则通,稀少罕见;就知道,到日后,能把道传;授命他,往北传,黄河两岸。”
梅花拳内部流传的这部《根源经》,它的成文年代应出现在清代中晚期,具体当为光绪年间的义和拳运动产生之前一段时间内完成。这在此部经卷中多次提到的“梅花神拳”一语,可以得到证明。“神拳”是义和拳运动时期,最为广泛传颂对拳民和一些拳会首领非凡武功的一种神化和称赞,梅花拳《根源经》还载有:“香理四面八方礼,香礼妙法我传开;香礼妙法我都传,各样妙法我传开;呼风唤雨咱会使,撒豆成兵马上来;奇门遁甲咱会使,叠地只法咱使开。”这些话往往出现在天理教起义和义和团(拳)运动时期,带有浓厚的神奇色彩,以此分析,《根源经》的成文,最晚不应晚于清嘉庆年间(公元年)。
乾隆年间邹文聚作的《邹氏家谱序》一篇,文中称其父为“先君”,说明邹宏义其时已经去逝多年。据邹文聚《梅花拳邹氏家谱序》记载:“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氏,吾故曰归还故土也。在先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菏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南家匹焉。及我高祖,讳养浩,字完宇,名登一榜,初任本省江南徐州教谕,后升山东长清县县令,又升山东兖安府同知,又坐升兖安府太守。曾祖讳世美,字景元,系庠膳生,自北直顺德东迁于山东邹县。祖讳宗孟,字笺里。祖先本名宦门人家,书香礼义门第也。即今及我先君讳讵量,字魁阳,庭训普读书数载,惜乎未能文成。但文事固重,武备亦不可不习,武艺独称高强,如固国名将,能周游四方千余里,故我先君先语以作善事,一时之从学门徒者不下数百人。敬天地君亲师”。
据河北梅花拳《根源经》资料上说:邹宏义“周游天下说法展道,行至直隶大名府开州大显神通,立下道场,远近闻名,皆来皈依佛教(梅花拳),不数年,教相大昌,道众甚多,一一名贯斗尔。”邹宏义传梅花拳是从豫北地区的濮阳开始的。邹宏义在“开州”教授的著名弟子有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等。但据河南《续炉根源经》(也称文底)记载,上述四代弟子为三辈祖师王红亮传徒。直隶开州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所在地。据河南清丰、内黄清代梅花拳《续炉根源经》载:“四辈开法师孟有德,住直隶开州城东老人集。”又载:“孟师爷以手足传世,(从)直隶、山东传到京兆各岭……孟师爷寿终寝祖莹安昔。”流传于河北民间的梅花拳内资料载:蔡光瑞“系开州东南距城六十里蔡吉村(今濮阳县徐镇蔡吉村)人”,他“武技高强,文武双全,替师开道,来到河北省一路拈草为香,献艺糊口,直赴平乡县,后人称为尊法师爷。”又载邹宏义传人王西征为“河南开州王家可枣人”。据考,梅花拳的第四辈传人均都出自河南濮阳一带,在梅花拳第五辈传人中大都为来自于河南濮阳清丰和安阳内黄县等,康熙武探花、梅花拳第五辈著名大师杨炳就是内黄县城东丁庄村人。
梅花拳一门真正公开大面积的流传社会则始自清乾隆年间,由梅花拳大师杨炳首先在内黄一带公开传徒授艺,教授亲友和弟子梅花拳武艺,一直到乾隆12年(公元1747年)杨炳75岁卒于故乡内黄丁庄之前,收有各地许多弟子。早在清康熙47年(公元1708年),他在36岁时参加戌子科大比中考取为武举人,康熙51年(公元1712年),壬辰科会试又中为武探花,被康熙皇帝授为御前三等侍卫[7],而此时(康熙51年)杨炳已到40岁的壮年时代,他的武功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康熙年间杨炳中武探花后,被授予御前侍卫,后又授予通议大夫的职衔,官居三品,委以统领皇宫内外重地的绿营都司武官,这一时期他在北京传授的拳术,被习练者称为是“老杨拳”,(见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第89页)至今在位于冀南与豫北安阳毗邻相近的一带习练的拳艺称之为“杨拳”,显然,“杨拳”、“老杨拳”很可能都是指杨炳祖上世传的武技。杨家世代为官,颇有贤名,其中不乏能文能武者,如杨氏七世祖杨问奇,31岁时于明天启4年(公元1642年)在甲子科大比之年中举人,崇祯5年(公元1632年)他39岁被敕任河南新野县令,后于清顺治2年(公元1645年)又官至陕西肃州道兵备副使(见《庆阳府志》)。杨问奇三弟杨出奇武艺过人,深得家传,在明崇祯12年(公元1639年)中己卯科武举人(事见内黄县丁庄现存崇祯15年杨出奇之父《杨文盛字肖沙碑记》),杨炳生活在这样一个武风浓厚的环境中不可能不受家庭的影响。在康熙皇帝加封“三等侍卫兼都司佥书加一级杨炳之父母”的《奉天诰命》中有“尔杨达乃三等侍卫兼都司佥书加一级杨炳之父,褆躬醇谨,课子义方,戎务夙娴”的赞语。据碑考,杨炳,原名杨生炳,他的一个弟弟杨生烜也是武功不凡的高手,可想而知杨炳的武艺和成长教育是与其父分不开的。
此外,在河南濮阳、内黄、清丰的梅花拳五辈著名人物,还有韩华礼、王登榜等梅花拳大师。民间梅花拳谱记载:“韩华礼开州东南五十里于家洼人。他文武超凡,曾二次独下山东,消灭贼盗,为民除害,申张正义,流芳于今,为当地平民消灾解难。他收河北平邑(今平乡县)停西口李进德为徒。”韩华礼为梅花拳四辈传人蔡光瑞著名弟子之一。韩华礼的家乡于家洼,位于今河南濮阳县八公桥乡与其师蔡光瑞居住的蔡吉村,两地相距不远,往来甚便。梅花拳内黄五辈著名传人王登榜,与康熙武探花杨炳为师兄弟,同拜在四辈传人邹(周)志刚、孟有德门下为徒。据《内黄县志》载:“梅花拳是从明末清初传入内黄,五世祖、后化村王登榜人称‘神枪’”
[8]。梅花拳在豫北地区最早发展的第四辈和五辈传人中还有许多,梅花拳自三辈宗师郭宏义(王红亮)和四辈宗师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及邹文聚在濮阳与安阳内黄一带最早兴起与传播之后,至今,梅花拳仍是这里开展武术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据《濮阳县志》载:“濮阳的武术活动历史长久,起自明,盛于清,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梅花拳、洪(红)拳、炮拳、华拳4个流派。分别流行于城关、新习、徐镇等地。……新习、白罡
、王助、五星、庆祖、柳屯、梨园、王称固等公社(乡镇)的武术组织,都能坚持常年教练。”
[9]著名梅花拳大师蔡光瑞,就是濮阳县徐镇蔡吉村人。《濮阳县地名资料图册》(1991年6月濮阳县地名办公室编)载:蔡吉村在濮阳县东南徐镇。相传,元末此地战乱频繁,为求神灵保佑平安,明初于此建老寿星(徐三停)庙,取村名徐镇。一九九八年河南清丰雷家村刻立的《梅花拳文武众先师纪念碑》记文,是根据濮阳清丰、内黄民间流传的梅花拳谱和清代梅花拳《续炉根源经》等资料的记载所撰。此碑称:“清朝初年,梅花拳四辈邹志刚、孟有德二门法师爷,在黄河两岸、中州山左传文教武,广收门徒,济世渡人。在清丰县较早的(梅花拳)拳场有雷家、召市、师家屯、北阳建等;在内黄县有丁庄、化村、六村、刘村等。五辈人有雷信、雷子洞、王登榜、杨炳、孟守玉、孙盘龙、韩花(华)礼等;六辈人有孟暑恩、雷化龙、雷化纯、雷化美、雷加余、王德有、师文学等。”其中还记有从七辈到十一辈的梅花拳著名传人25位的姓名。称“他们有的文理通玄,有的武功超绝,东西南北设场教拳,遍及三省十县之多。先后有南召市(村)、雷家、北阳建、南乐、丁庄都设盖有练武拳堂。”充分反映出历史上的梅花拳,在这一带的兴盛发展和影响广泛,直到清末民初和现在,梅花拳仍长盛不衰,代代相传。
在著名的梅花拳场河南滑县珠照村,历史上曾以出现过齐大壮、唐恒乐等梅花拳大师而闻名遐迩。梅花拳虽然在嘉庆年间的天理教农民起义中,遭到清廷残酷镇压,但珠照村梅花拳传承活动并未中断,直到近现代梅花拳在这一带仍有流传,并造就出当地许多知名的梅花拳师。滑县梅花拳著名代表人物刘天堂先生,青少年时期他就在珠照村梅花拳场拜师学艺。原中纪委副书记、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丛吾(1910——2001年)自幼在家乡内黄后化村拳场习梅花拳,后成功领导以梅花拳弟子为主要力量参加的豫北盐民暴动,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其父王念恩就是梅花拳第11辈名师,为清末梅花拳大师雷登云(清丰雷家村人)的高徒,民国三年(1914年)王念恩同梅花拳弟子刘法禹、何锡祺、刘景善等108人为雷登云立碑纪念,至今尚存。王丛吾所在的内黄后化村还是前述康熙年间梅花拳著名传人王登榜的家乡,在内黄不少地方都有梅花拳拳场。新编《内黄县志》载:“司马村的梅花拳在十二、十三世最为兴盛,今已传到十九世,发展到44个村。”内黄县马上乡东四牌村习练梅花拳至今风气犹存,还有吉村、楚旺、黄滩等村庄集镇也有不少人坚守着他们世代相传的这门被称为“文武大法”的梅花拳拳艺。
4、《根源经》与广播民间的梅花拳
梅花拳三辈祖师邹宏义,关于他与梅花拳的历史,在《根源经》上多有记述,被称为“口离唎古佛”,今河北省平乡县后马庄有邹宏义的墓地仍存,在墓地前两侧很早就书有“文理孰如马庄楼,武技唯有邹家高”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据新编河北《平乡县志》载:“明朝末年,江苏徐州府铜山县张三省拜收元老祖(虚设,实无其人)为师,朝夕练拳。清朝初年,居住在铜山的邹宏义师承神拳张三省学习拳艺。邹宏义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同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拳路,因其拳势模仿五瓣梅花,又取梅花耐寒之意,遂命名为梅花拳。从收元老祖算起,历张三省,邹宏义为第三代。”又载:“邹宏义晚年决心北行回故乡传艺,在开州(今河南濮阳市)收徒弟蔡光瑞(第四代)后,又收王西征、孟有德为徒。蔡光瑞替师到河北寻访故籍,来到平乡县后马庄收张复(第五代)为徒。蔡光瑞命徒孙徐进德、李进德、郑玉德将师父邹宏义请到后马庄,之后便定居于此开馆授徒。”因而,这里又有“梅花拳圣地”的声誉。&
据记载,将梅花拳传到河北广宗、平乡、威县等地的最初是四辈宗师蔡光瑞和邹文聚,“梅花拳第四代祖师蔡光瑞来河北开道,以文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
[10],他首次来到河北平乡后,最早收的第一个徒弟,就是马庄桥(即平乡后马庄)的张复,为梅花拳第五辈在河北的第一位传人。从此梅花拳以后马庄为传播重地,很快就将梅花拳传到河北民间各地。蔡光瑞,在梅花拳内又称“蔡真人”。在河北民间梅花拳内长期流传蔡光瑞收张复为徒的话说:“早来三天是徒弟,晚来三天为徒孙。”故蔡光瑞在河北只收有张复一人为入门弟子,其它人都让跟张复在后马庄学习梅花拳。这种说法以梅花拳的历史看,并不可靠。后来,蔡光瑞在家乡开州的徒弟韩华礼、孙盘龙也来到河北平乡后马庄,传徒设教,为后马庄奠定了梅花拳发展重地的牢固基础。
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最初他也是由江苏徐州到河南濮阳,尔后又到了河北传拳。据传是邹文聚撰写的在民间流传的《梅花拳邹氏家谱序》记载:“今者,余年七十有二矣。邹姓讳文聚,字会菴,居住江南徐州府铜山县。自乾隆九年间迁居于北直(隶)顺德广宗,继而南和县郑庄村,至已卯年又东迁于平邑北十里许曰马庄桥人。”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邹文聚“但知余向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在他回到“直隶顺德府”老家之前,邹文聚就已经在河南濮阳一带长期进行传教梅花拳活动,到乾隆九年才又到了今天河北省的广宗等县地开始收徒授拳。邹文聚与蔡光瑞都是梅花拳四辈人,据称最初是在濮阳发现的一份注有是康熙年间梅花拳内名为《请书》的抄本资料中,就载明有邹文聚和蔡芝(光)瑞及张(孙)盘龙等四辈传人向“祖师请文求告”
和由五辈人杜钦、王本鹤等四人“协力”筹办梅花拳“圣会”等相关记述。这份《请书》实际是清雍正元年10月间由后人重新抄录的梅花拳内部的《请书》。杨炳《习武序》跋语中曾提及有拳师王本鹤,字鸣九,他与杨炳为同辈好友。这说明邹文聚同蔡光瑞与他的豫北同乡弟子孙盘龙、杜钦、王本鹤等都是一直活动在河南濮阳、清丰、安阳内黄等地,直到乾隆九年他离开濮阳后,方“自南而迁于北”,然而是“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之地。从中反映出邹文聚最初由徐州来濮阳后,就常年与他的师兄弟在这里将梅花拳扎下根来,并逐步又从豫北濮阳和安阳内黄传播到河北等广大地区。
据河北《广宗县志》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江南梅花拳一代宗师邹文聚由徐州传拳至前魏村。从此,梅花拳在广宗扎下根基。后有河南洪(红)拳武师白洛禅在(广宗)董里集创办天友镖局(传教武术)”。事实上,邹文聚在河北广宗县前魏村教拳之前,是先由江苏徐州来到河南濮阳,后又由濮阳来到河北广宗,其传拳路线是由南向北发展。从河南去广宗教授武技,不仅有邹文聚的梅花拳,而且也有来自河南传习的红拳一派。河北广宗、平乡、巨鹿一带相连地带,历史上常有河南来的武术拳师到此传艺。河北《巨鹿县志》载:“明朝正德年间,时有流贼侵犯县境劫掠,民众屡遭抢劫,故各方村民自动组织,习武自卫。城内水市街特请河南滑县一闯荡江湖、卖艺为生的武术高手曾老先生教习少林武术——大洪拳(大红拳)。自此,立班、建制、树旗为标。……(此后)便根深叶茂,世代相传”
[11]。梅花拳《根源经》,是受民间说唱文本体裁的影响,而形成的民间梅花拳内部一种经卷。梅花拳《根源经》在内容上除采用四言、五言和七言文体形式外,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还融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与大量的佛经典故。语言通俗,简明流畅,更易于在梅花拳传人中吟唱及传诵。它以佛教的“临世度人”思想教义,来说明梅花拳产生的“开道治世”寓意,为梅花拳的起源和历史蒙上了一层玄秘色彩。
梅花拳在早期传承人物中,梅花拳五辈传人韩华礼、张复又分别收有河北平乡人李进德、徐进德和南和县人郑玉德为徒。“三德”中尤以李进德梅花拳功夫最好。民国22年《清武备教练李公神道道碑》赞其:“文理通玄,而武备更兼绝技,锻炼气体,至坚至刚,曲折变化,无隙可指,以视古之三丰神术,惟公可与比伦。”张三丰(峰)在我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各代均有其名,一向被视为神人,可知李进德的梅花拳武功在第六代传人中,不同凡响,出众超群。据河北《平乡县志》载:“梅花拳第六代人著名的有‘三德’,即平乡县东田庄的徐进德,平乡县停西口的李进德,南和县郑庄的郑玉德。‘三德’颇得梅花拳真传,个个练得武艺超群。‘三德’将拳艺传授给第七第弟子李九周、赵三便等人。李九周收第八代弟子杨士增、张从富。”据路遥先生考证,杨士增就是因乾隆43年官府查获山东冠县人杨四海“义和拳教”一案,遭蒙牵连的梅花拳大架派的名师[12];张从富又称张重富则是创立梅花拳小架派的著名人物,为他所立的梅花拳先师牌位上,书写的就是“八辈祖师张从富之位”,而受到后世弟子的尊崇。在梅花拳内盛传“三德”到河南“请师爷”之事,这对于梅花拳的传播关系,具有特殊意义。被载于梅花拳内的《根源经》这样说:“河南展开梅花道,惊动河北众佛孙。河北认道学武艺,南方请师想在心。哄了佛孙回家去,你往回走俺起身。师爷站在河岸上,急煞河北三个人。……头站南河三关店,二站广宗是魏村。魏村无有存佛地,平乡马庄把身存。马庄本是存佛地,立下佛堂扎下根。……开法不过三日整,惊动河南蔡真人。真人上前双膝跪,口称师傅听原因。”
这部《根源经》的记述,其一,所言邹宏义之事与其子邹文聚北上的经历存在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可能是后人根据传说材料误为邹宏义所为。据我们在前文所引《邹氏家谱序》,记载邹文聚是先到“顺德广宗”,又转走“南和县”,最后生活在“平邑”后马庄。这与《根源经》有关对邹宏义到达走过的路线基本一致,只有一点稍有出入,邹宏义是先走“南河”地,再去“广宗”县;邹文聚则是由“广宗”而到“南河”,继之两人都是又赴“平乡”定居。这绝非是一种巧合,此事在《邹氏家谱序》上的记载,相对比较可信,应从之。其二,邹宏义是我们熟知的梅花拳第三辈重要传拳人物,又是邹文聚之父,其地位及影响远在其子之上。很有可能是民间传抄的《根源经》,将邹文聚从河南来河北教拳情况,误记为邹文聚之父邹宏义。其三,邹文聚写的《邹氏家谱序》记载,是“乾隆辛巳年”(公元1761年)还有家谱记为是“辛卯年”。称他在看阅家谱时有感而写的这篇序言,文中记有其父为“先君”的话,证明邹宏义此时早已去世。按“辛巳年”为乾隆26年,推断邹文聚已有72岁,如以“辛卯年”计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两者相差十年时间。梅花拳《根源经》称邹宏义“开道治世功劳大,一炉真香万万青,口离唎古真归本位,下传绪法在红尘,绪法老爷开大道,谨遵父命在红尘。”邹宏义被尊为“口离唎古真佛”,邹文聚则称是“绪法老爷”,可以看出邹文聚是在其父“归位”去逝之后,才以父生前之嘱外出传法“开道”。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1)邹宏义最早是在河南濮阳、清丰与安阳内黄传拳授艺,从侧面反映出,邹文聚当时也应是在这里,随父学习和开展梅花拳活动,这与康熙年间记载蔡光瑞与邹文聚等,在濮阳向祖师请文的情况相一致;(2)由此透露出邹文聚北上传艺,是在他的父亲邹宏义离世“归位”之后,也就是说邹宏义在邹文聚到河北“开道”的乾隆九年以前,或许并未离开河南濮阳和安阳一带的传教梅花拳活动区域范围。可以断定的是:邹文聚离开豫北一带,赴河北广宗、南河与平乡传教梅花拳之前,毫无疑问,邹文聚的“先君”邹宏义(邹讵量),也就去世有多年了。
梅花拳由蔡光瑞在平乡后马庄的传授,虽然只收有张复为入门弟子,但因其拳艺精妙,武功高超,吸引了四方来者从其所学,肯定他还教有很多弟子。据河北《平乡县志》载:蔡光瑞在此教拳传开后,“平乡、鸡泽、广宗、威县、清河、衡水、永年、曲周、丘县、南和、沙和、邢台、山东高唐等地的弟子纷纷来后马庄拜师学艺。”又说:“据记载,邹文聚、蔡光瑞这一代传艺16年,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至今梅花拳的发展,在这一带长盛不衰,代有传人。邹宏义之子邹文聚,原与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诸人,一同随其父在原开州(濮阳)、清丰、内黄一带生活和练习梅花拳。清丰县雷家村梅花拳享誉四方,名师高徒,传承有序,嘉庆丁卯年河南梅花拳《续炉根源经》称赞孟有德、邹文聚等传教梅花拳,记有歌词一首:“一领芦席半裹针,天地君亲师;三教法礼(力)传万古,五伦纲常运乾坤;若有懈开其中意,走遍天下一家人。”并注有是梅花拳一门先师“三辈单传行文,四辈传武,运满乾坤”等语。山东一带的梅花拳在民间各地也得到迅速发展,近代这里的梅花拳也仍很普及。据山东《东明县志》记载:“梅花拳传说始于秦代。清朝乾隆年间已在东明流传。东明县的梅花拳套路多,内容丰富。以对练形式为主,其中‘架子’是初学入门的基本功套路,它包括梅花拳(又称八个角),三路架与花架。器械套路有梅花枪、刀、剑等。梅花拳在全县流传最广,几乎遍及全县各乡镇”
[13]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形成了浓厚的尚武风习和传统。
山东河泽,原为曹州府,所属东明、曹县、定陶、巨野、鄄城等地,武风盛行,梅花拳在山东一带各个地方都有流传。菏泽为鲁西南重镇,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该地与河南濮阳交界,所处环境与重要位置,使梅花拳和武术活动在这里得到快速的发展。据山东《菏泽市志》载:“其地东连大野,南抵陶邱,北控濮阳,西达三辅,中原扰乱,为必争之地,菏泽之间屹为重镇。”菏泽,古称曹州,武风盛行,名家辈出,梅花拳在这里也成为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山东《菏泽市志》又载:“梅花拳,据说明崇祯年间,徐州砀山县小尖庄的张山遇一僧人到家传艺3年,遂学成此门武功。这是梅花拳第一代传人。至第十代冯克茂和龙门派登州栖霞县邱长春真人来菏泽高庄集传艺赵付;赵付传史匡标、李家松;史李二人又传艺郭友彭、吴体畔、师松元。至此梅花拳即在菏泽广为流传。后又经杨士文、师松元等拳师加工提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它的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结合、快速勇猛、攻防自如。内容主要有梅花拳套路、梅花双刀、对练等。它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心到、意到、气到、吐力到。据查,从赵付学成此艺到如今已传20多代,是全市流传最广的一个拳种。”
14]从八辈白金斗(民间梅花拳内也称白云度法佛)发展至今已到了梅花拳二十余辈传人,菏泽十二辈梅花拳先师李寅松、十五辈拳师杨士文等,都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梅花拳师,曾到南京参加擂台比武,受到武林界关注。杨士文并又在南京传授梅花拳,被误为山东人的吴体盼(应为濮阳人)曾在上海设场教徒。后杨士文回到家乡山东菏泽,广传弟子,培养梅花拳新人。
吴体盼原名吴体畔,解放前又转走台湾将梅花拳另传一支。除山东菏泽原曹州府各个地方,盛行梅花拳活动外,在东昌府(聊城)各地梅花拳也有大量流传,其中王伦故乡山东阳谷寿张镇(原寿张县治所)一带,梅花拳至今流传广泛,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当地历史悠久的一个著名拳种。山东《阳谷县志》记载:“阳谷县武术活动源远流长,流派繁多。……梅花拳于明末清初时传入,原有37个套路,现已发展至90个,主要流传在寿张镇及其附近。”与山东寿张镇毗连的河南台前、范县一带的梅花拳,同样,都是在民间长期不断的得到发展和继承,河南《台前县志》和《范县志》中对梅花拳在当地的流传和发展均有记载。鲁西南与豫北交界一带地方梅花拳遍布很多村镇,这里的不少村名古称义和村、义和庄等,以梅花拳弟子为重要力量首先发起的清末义和拳(梅花拳)运动取名或许正源于此。在江苏徐州、沛县一带,梅花拳盛传不衰;北京、海南、山西、安徽和湖南等地,梅花拳流行于民间,影响广泛。
梅花拳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民间梅花拳《根源经》所记第一辈“收元老祖”并非为虚拟人物,而是清乾隆以后,成为梅花拳内对第一辈人朱永元的封称与神化。梅花拳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康熙武探花杨炳及嘉庆天理教起义领袖冯克善,长期以来,被许多人误为杨炳是河南滑县人,冯克善是山东人,还有海外学者将杨炳误为华县人[15]。实则杨炳为内黄县丁庄人,冯克善为滑县城关人。梅花拳以豫北为中心,广泛流传到河北、山东和河南的其它地区等。梅花拳从明末清初流传以来,渊源有序,影响深远。随着时间的逝去,掌握文理武功技艺的老拳师越来越少,现今梅花拳在民间正在面临着传承危机的境地,我们深深感到迫切需要组织力量挖掘整理梅花拳的文化资源,加大传承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的力度,进一歩研究与开发梅花拳的文化历史价值,为全民健身运动与构建和谐社会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建中. 五势梅花桩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2]周伟良.梅花拳信仰研究-兼论梅花拳的组织源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3]马爱民.传统武术文化新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马爱民.道光年间习武序重抄本考证[J] . 体育文化导刊,2003( 7).
[5] 河北平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乡县志[M] .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6] 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M]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9.
[7] 马爱民.武探花杨炳与梅花拳的传播[J] . 体育文化导刊,2002(2).
[8] 河南内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内黄县志[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2.
[9]河南濮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濮阳县志[M] .北京:华艺出版社,1989:12.
[10] 燕子杰.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M] . 青岛:山东青岛出版社,1998:1.
[11] 河北省巨鹿县志编纂委员会 .巨鹿县志[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5.&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 [M] .北京:中华书局,1990 .
[13] 山东省东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明县志[M] .北京:中华书局, 1992:7
[14] 山东省菏泽市史志编纂委员会.菏泽市志[M] . 济南:齐鲁书社,1993 :7.
&[15](美)周锡瑞(J.W.ewhrick).义和团运动起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老祖和如来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