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弹幕影响跨文化传播学导论效果带来的启示

李安电影与跨文化传播--《暨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李安电影与跨文化传播
【摘要】: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并逐渐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表征。
时至今日,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关键,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前提下,跨文化传播实践中遭遇的重重障碍也在学界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挖掘。但是,尽管如此,受制于跨文化传播本身的复杂性,如何有效规避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交流障碍,现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还无法提供完整的思路。
电影由于自身的某些特性,在跨文化传播领域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跨文化传播使者”。在此前提下,分析总结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表现出的优良属性,或许可以为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
20世纪90年代,李安开始进入电影圈。多元文化交织的景观,使得他的导演作品具备了鲜明的跨文化属性,李安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则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造诣。本文试图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采用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跨文化传播进行可行性分析,并通过对李安电影的镜像解读,总结李安电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达到口碑和票房成功所作出的有益于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尝试,进而揭示李安电影对跨文化传播的启示意义。
李安多元文化的成长背景,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具备了某些独到的优势,而中西合璧的制片模式和创作团队,则为李安最大限度综合东西方文化的优势为我所用提供了可能。在这样的前提下,李安电影具备了在“异文化”中传播逻辑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达成了中西文化的和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既定的文化界限,创造出符合不同文化群体观影需求的全新的文化景观。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反观李安电影,对增加跨文化传播的现实经验、拓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术视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J905;G206【目录】:
摘要3-4Abstract4-5目录5-71. 绪论7-16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7-9 1.2 选题的意义9-11 1.3 文献综述11-15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5-162. 全球化视域下的跨文化传播16-23 2.1 全球化的背景16-17 2.2 跨文化传播概念的提出17-18 2.3 跨文化传播的壁垒18-233. 电影与跨文化传播23-29 3.1 电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23-27 3.2 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27-294. 李安电影的跨文化解读29-37 4.1 “父亲”形象29-31 4.2 异乡人:东方与西方之间31-32 4.3 东西方的创作团队32-33 4.4 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33-34 4.5 跨文化传播的另外一种可能——《卧虎藏龙》34-375. 跨文化传播的可能37-47 5.1 跨文化传播的愿景37-38 5.2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素质38-41 5.3 来自李安电影的启示41-47结语47-48注释48-50参考文献50-52在校发表论文清单52-53致谢53-5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梅峰;[J];电影艺术;1997年02期
袁帅;;[J];电影文学;2013年08期
文劲松;魏汐珂;;[J];电影文学;2013年11期
初春玲;;[J];电影文学;2013年12期
李小丢;;[J];工友;2013年04期
单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徐纪珂;;[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年01期
薛天舒;;[J];理论学习;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德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薛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王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王习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谭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黄式宪;;[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牛庆燕;;[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马春花;;[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朱海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金妹;李蓉;;[J];今传媒;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冬冬;黄鹏;;[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杨明;张伟;;[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徐佳;;[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高惠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李建森;;[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陈培永;;[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肖诗予;;[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张洋;;[A];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第五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获奖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张军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宫瑜;[D];吉林大学;2011年
方菲;[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张永远;[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叶湘虹;[D];中南大学;2010年
刘玉梅;[D];中南大学;2010年
王竞晗;[D];复旦大学;2011年
李金鑫;[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杨胜明;[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吕武;[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张宇;[D];南昌大学;2011年
陈张壮;[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刘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呼晓琼;[D];西北大学;2011年
张玉琛;[D];西北大学;2011年
邬胜利;[D];吉林大学;2011年
刘培;[D];吉林大学;2011年
武祥天;[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邢星;;[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洪艳;陈佩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王磊;[J];当代传播;2003年02期
顾彬;王祖哲;;[J];读书;2006年07期
蒋明朗;;[J];电影评介;2007年23期
孙向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陈卫星;[J];国际新闻界;2001年02期
牛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张放;;[J];天府新论;2009年01期
周宪;[J];文艺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亮;[D];河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红亮;[J];学术界;1998年05期
刘双;[J];外语学刊;2000年01期
李军林,刘英;[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J.Z.埃德蒙森,N.P.埃德蒙森;[J];现代传播;2004年04期
金惠康,罗向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余霞;;[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关世杰;;[J];对外大传播;2006年12期
王梓伊;;[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郭伯南;;[J];对外大传播;2007年05期
孙英春;;[J];浙江学刊;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国伟;;[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姜飞;;[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王雅洁;;[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杨喆;;[A];科学与艺术·数字时代的科学与文化传播——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姜飞;;[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贺心颖;;[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钟克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麻争旗;;[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秦志希;刘建明;;[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关世杰;;[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贾文山 美国加州Chapman University传播学系终身教授 仁可 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记者张肖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袁艳;[N];光明日报;2004年
张小燕;[N];湖北日报;2004年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单波;[N];社会科学报;2004年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金玉柱;[N];中国体育报;2010年
南京政治学院进修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谭玲娟;[N];深圳商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国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汤筠冰;[D];复旦大学;2008年
冯智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王琰;[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奥;[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怀苍;[D];武汉大学;2005年
王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周浩波;[D];复旦大学;2011年
熊璐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刘畅;[D];辽宁大学;2013年
刘彦汝;[D];复旦大学;2008年
商小娟;[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刘任来;[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王晶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影响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探析--《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影响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探析
【摘要】: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传播学的一项重要分支,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演变,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频繁交流、相互融合,使得各国日渐重视本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这一时代背景对跨文化传播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和更高的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针对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研究,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提升跨文化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以唐代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为研究案例,从中国古代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入手,“以史为鉴”,探寻适宜当代中国国情与跨文化传播发展现状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支持。
研究首先对唐代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进行整体描述,然后着力就影响传播效果的诸多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唐代的跨文化传播盛况及其成功的传播效果是与诸多内、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的。其中,唐代“兼容并蓄”的传播理念、独特融合的传播内容、具备赢效因素的传播者以及具备“意见领袖”特质的中介者等原因,在传播过程内部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而其稳定的政治环境、殷实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开放的对外政策、畅达的交通渠道以及完善的留学生教育制度等原因,作为传播环境中的诸因素,对传播效果产生外部的推动影响。唐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多种内、外部影响原因,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各部门协同合作,最终才能保障和推动跨文化传播取得理想、积极的传播效果。
基于唐代的传播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一些或可提升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与设想,认为可从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等五个层面入手,提升跨文化传播效果。具体途径为:建立一种以文化平等为基础、尊重传播发展规律的和谐传播理念;打造一种独具魅力、融合多元文化的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培养高质量的传播者、充分发掘中介者的“意见领袖”作用;整合发挥传统与新兴传播媒介的优势作用;创造经济殷实、政治稳定、制度健全、科技发展的有利传播环境等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G206【目录】:
中文摘要6-7ABSTRACT7-9第一章 引言9-22 1.1 选题意义及缘由9-11 1.2 研究现状11-18 1.3 研究方法18-19 1.4 研究框架19-20 1.5 研究相关概念与案例范围界定20-22第二章 唐代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整体描述22-27 2.1 唐代文化东传的传播效果22-24 2.2 唐代文化西传的传播效果24-27第三章 影响唐代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分析与启示27-45 3.1 内部原因分析与启示27-34 3.2 外部原因分析与启示34-45第四章 提升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效果的途径与设想45-58 4.1 秉持和谐的传播理念46-47 4.2 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47-49 4.3 发掘具有"推手"作用的传播者与中介者49-52 4.4 整合多元化的传播媒介52-54 4.5 创造有利稳定的传播环境54-58第五章 结语58-60 5.1 研究回顾与总结58-59 5.2 后续研究建议59-60附录60-62参考文献62-67致谢67-68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坤;;[J];蚌埠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温金凤;;[J];今传媒;2011年01期
王飙;;[J];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12期
戴文红;;[J];传媒观察;2008年02期
刘阳;;[J];当代传播;2010年01期
郭丽颖;;[J];当代经济;2009年20期
陈培爱;[J];东南学术;2004年S1期
关世杰;;[J];对外大传播;2006年12期
倪建平;;[J];对外大传播;2006年12期
倪建平;;[J];对外传播;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葆华;[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阳云玲;[D];中南大学;2005年
伊日和;[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张珊;[D];吉林大学;2007年
王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周宁;[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谢建伟;[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柳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姜浩;[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宗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余文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张群;;[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章启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刘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范金民;;[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黄冬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高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吕洁丽;;[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刘继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硕;;[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牛天秀;;[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高新民;高原;;[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赵存生;;[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沈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孟建;;[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崔波;;[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王珊珊;;[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陆离;;[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朱益新;;[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龙飞;[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许青松;[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金忠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朱蓉蓉;[D];苏州大学;2010年
史兵;[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王庆斌;[D];江南大学;2010年
郭芳;[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骆昭东;[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志松;[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甦;[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徐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史兰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妙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郑怡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姜媛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琼杰;[D];湘潭大学;2010年
詹伟明;[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怀宇;[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朱莉丽;[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谭羚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朱明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郭应德;[J];阿拉伯世界;1994年02期
魏峰;[J];阿拉伯世界;1996年03期
谢澍田;[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王小甫;[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何芳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黎虎;[J];北方论丛;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希义;;[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柳士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窦维平;[N];中国文化报;2005年
周冰;[N];光明日报;2005年
王有布;[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阎立明;[D];延边大学;2006年
崔海波;[D];延边大学;2006年
程晓;[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夏自金;[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荣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08期
龙璐;;[J];青年记者;2008年14期
陈琦;;[J];新闻知识;2010年12期
刘洪;;[J];求索;2007年07期
赵鹏升;陈海波;;[J];南平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侯琰婕;丁颖;闫顺玲;;[J];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06期
赵尚;;[J];传媒;2007年04期
戴文红;;[J];传媒观察;2008年02期
吴予敏;[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徐波;唐婉;;[J];纪实;2008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国伟;;[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贺心颖;;[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钟克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倪建平;;[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黄兆媛;;[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庄晓东;;[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姜飞;;[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麻争旗;;[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高卫华;;[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王珊珊;;[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金玉柱;[N];中国体育报;2010年
贾文山 美国加州Chapman University传播学系终身教授 仁可 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报记者 褚国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袁艳;[N];光明日报;2004年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单波;[N];社会科学报;2004年
张小燕;[N];湖北日报;2004年
王文娟;[N];中国文化报;2010年
郑一卉 北京语言大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国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李荣芝;[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李卓;[D];复旦大学;2012年
王琰;[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李加莉;[D];武汉大学;2013年
王英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牛卫红;[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冯智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花家明;[D];四川大学;2007年
何晓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晓祎;[D];山东大学;2011年
李福建;[D];山东大学;2010年
赵娜;[D];暨南大学;2010年
杨仁忠;[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孙焕根;[D];河北大学;2010年
白长燕;[D];郑州大学;2004年
李妍;[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蔡春影;[D];暨南大学;2002年
徐姗姗;[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金玉;[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摘 要:当前,世界上最强势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电影非好莱坞电影莫属。近年在美国,出口产值仅次于航空业的就是电"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文化传播及对中国的启示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当前,世界上最强势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电影非好莱坞电影莫属。近年在美国,出口产值仅次于航空业的就是电影了。作为美国文化出口产业重要的一环和西式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好莱坞电影文化带来电影媒介技术更新和全球狂欢的同时,其文化输出方向的一面性和文化霸权主义也为世人所诟病。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擦出火花;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凸显出来,愈加昌盛,而另一些文化被遮蔽乃至逐渐消亡。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什么能够在全球文化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一系列好莱坞电影分析,指出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现状和传播特点,进而总结出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启示,强调当务之急是要把握好本国的文化主导权和用更加理性的态度来迎接和应对新一轮全球化大潮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共生。 中国论文网 /7/view-4892138.htm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个人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03   一、浅析好莱坞电影文化现象   从20世纪初的卓别林喜剧开始,美国电影热潮席卷全球每个角落。这些电影的热映,为美国带来丰厚的票房收入,使美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目前,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生产总量中约为6%,但却占世界电影放映时间的80%,以沃特迪斯尼公司为首的七个顶级好莱坞电影工场在全球电影事业中占据着支配性地位。而该公司出产的动画片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欧洲电视上播放的电影也有高达七成来自美国。从票房收入来看,虽然好莱坞仅仅生产全世界故事片的一小部分,但它却取得了大约75%的电影院放映总收入。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好莱坞一统天下的局面时至今日更是愈演愈烈,尤其是电影口碑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咄咄逼人气势。   然而,票房上无法与好莱坞抗衡,还不是让许多国家最担心的。最让他们忧心忡忡的,是几乎从20世纪就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价值观和理念输出”。好莱坞电影从诞生之日起每部电影都肩负着宣传美国价值观的重任。好莱坞电影以一种观众便于接受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级当中蔓延开来,自然而然的将其独有的美国精神和传统的价值观念输入到每个观众的心中,而观众对这种传播方式更是欣然接受。好莱坞电影的文化软实力效应,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现实政治阐释和外交政策的宣教。观众在不露痕迹的叙述中不自觉地接受了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好莱坞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个人的“询唤”[1]。从而以非强制手段达到了长期的精神、文化控制的目的。   2012年4月,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3D》登陆中国大荧幕,立刻点燃了略显疲态的春季档影市。一个月的时间在中国的票房总收入已达到了9.6亿元。这个成绩,让中国超越北美成为全世界为该片贡献票房最多的国家,也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大吃一惊。为什么过了15年,《泰坦尼克号》仍然能够改头换面,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叱咤风云,让同期上映的中国电影望而却步呢?是因为3D技术的震撼吗?   观众普遍反映,由于毕竟是后期转录的3D效果,所以并不十分明显,有没有3D效果其实无所谓。《泰坦尼克号3D》的“火”,是因为它承载着一代中国人的记忆,是一种情结。“那份曾经的美好是终生难忘的青春回忆,那场久违的震撼是永不磨灭的心灵印记。有人缅怀一段逝去的年华,有人弥补一次遗憾的擦肩。3D不过浮云,情怀方为本真。一切只为重温那段难舍的旧梦…… ”《泰坦尼克号3D》真可谓是,满载着记忆而来,满载着票房而走。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会维系在一部美国好莱坞大片上?按照常规的思维,本土化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不是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怀旧之情吗?我们的记忆不应该散播在《鸦片战争》、《不见不散》、《十七岁的单车》上吗?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就意识到,文化输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对外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文化输出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意识、社团意识、宗教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甚至语言,淡化甚至重写这些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记忆,促使其与美国的信念和价值融合。所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便通过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向全世界推销电影和推销电视节目、录音唱片以及其他大众文化产品。在罗斯福执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电影则成为推销美国形象、美国民主,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2]。   二、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特点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几乎心中都会存有对于英雄的强烈幻想,想象着能像英雄一样保卫世界和平,维护人类的尊严,好莱坞电影则是针对这一点进行了扩大,甚至发挥到极致。不论在西部片,警匪片,还是励志片中,英雄人物往往单枪匹马、勇闯虎穴,历经艰险在最后一刻战胜了邪恶势力,小则维护家庭,大则保卫国家。   这种精神表现在电影里,便是美国片中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从50年代起,具有“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比较多的出现在美国的西部片中。1978年《超人》电影成为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鼻祖,超人以拯救人类和世界为己任,对抗邪恶,保护弱小,他像是超级警察一样捍卫着世界和平与真理,在经济大萧条的时代保有基本的社会良心,无疑这个英雄形象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2008年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钢铁侠……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   经典好莱坞电影以“人性化”作为其主要思想内核,它的叙事被要求服务于人物的展现和情节的进程。这种叙事的方法本身是将电影媒介的作用最大化:通过对主人公心态的描述,将人性中美好积极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受到鼓舞,振奋精神,勇往直前的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比如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这一主题仅仅是《阿甘正传》浅层面的主题,是一种可以被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观众理解的普遍的人性化主题。除此之外,《阿甘正传》还有更深层面的主题:即表现美国60~80年代一代美国人处在传统价值观走向没落、新的价值观正在产生这一历史动荡时期由于信仰的丧失所出现的焦虑、不安、失望、无助、迷惘、绝望、希望、追寻等复杂的情绪,以及这代美国人对传统美国精神、美国价值观的摈弃、寻求与最终回归的过程。
  (二)好莱坞电影的普世价值观   美国是个尊重个性、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同时又提倡自我奋斗。自我奋斗成功的故事是“美国梦”的精髓部分。无论是卡内基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钢铁大王,还是林肯从平头百姓之家平步青云地登上总统宝座,他们都是美国普通人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成功典范。个人奋斗的前提是不依靠别人,勤奋的工作是方法,获得成功是最终目的。成功包括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富足更美好的生活,实现个人价值,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等。这种价值观念契合了不同社会阶层共同的心理诉求,因而也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灰姑娘模式”、“成长模式”得以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好莱坞电影在呈现宏大场面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其故事的完整性和对人情人性的深度挖掘,能撩拨起大多数人的感情之弦,表现人性的普遍认同。比如影片《乱世佳人》以内战前后的美国南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美国南部佐治亚州庄园主的女儿在内战前后十年多时间的人生经历,着重勾画了她与埃斯利、查尔斯、弗兰克和白瑞德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但更加体现了她为保护家园照顾家人做出的不懈努力。战争夺取了她的骄傲,但却塑造了她勇敢坚强、乐观独立的品格。这部电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人性与人情是好莱坞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本价值诉求,成为好莱坞电影票房成功的重要支点。   电影《泰坦尼克号》不是在向我们展示一艘豪华游轮在撞击冰山时的场面有多么的惊天动地,而是向人们展示在面对灾难时,大家互相帮助,勇敢无畏的精神,还有感人的爱情故事。《雨人》是巴里·莱文森1988年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著名演员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查理·巴比特发现父亲将遗产留给了患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巴比特,便计划骗取这笔财富,并计划利用哥哥超强的记忆力去赌博赢钱,但在此过程中,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影片最终的落脚点是兄弟之间难以割舍与剥离的情感,让人感动。   好莱坞所携带的现代价值元素不仅仅是西方的更大程度上也是普世的,普世文化广泛吸引观众掏钱到院线观看电影,普世价值人性本能又存在密切联系,它与人最深处流露的自然属性即欲望文化或者称为消费文化相吻合,这就是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开疆拓土”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好莱坞对输入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近年来,好莱坞尤其注重中国市场,福克斯一位制片人说:“未来每产生4部美国电影,就会有1部是针对中国和东方市场的”。中国的电影市场日益发展壮大,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也逐渐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因而许多国家的电影也开始想方设法的讨好中国观众:2010年2月,电影《阿凡达》在中国热映,并且在中国夺得了票房冠军,收获13.787亿人民币的票房。当然这部电影也有许多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也选择在中国取景,2013年上映的科幻巨制《环太平洋》又在中国掀起了一波IMAX电影狂潮,而该片力挺重视中国元素,八成场景设定在中国香港,机甲人培训基地以及与怪兽的对抗主战场都设置在香港。影片中出现了不少维港夜景镜头,更有香港街道特写。除了场景,之前让影迷瞩目和期待的还有中国的机甲战士“赤红暴风”,三臂的红色巨人由华裔三胞胎驾驶员驾驭等等。经常借用别国的故事和在中国取景已经不是新闻了,全世界的故事都可以为其所用。但是,不会改变的是讲述美国的思想。借用苏格兰的独立战争来宣扬美式自由,借用中国花木兰、熊猫的形象,借用文明于世的金字塔、秦朝的兵马俑来满足冒险需求,等等。收拢、挪用他国的文化进而改造取代,这是好莱坞的全球化文化策略之一。经过好莱坞包装过的异域文化再以好莱坞出品的方式出现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已经成为各国本土电影的大敌。   好莱坞电影的多元化取材使得它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消除了障碍,成为全世界可以接受的文化产品。好莱坞电影会积极主动的挖掘其他国家很畅销的电影或者小说,然后购买其版权,进行改编和翻拍,再注入美国的精神内核,成为一部具有美国特色的崭新电影。说到底,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打着文化烙印的商品,它对商业电影最突出的贡献是把电影的商业元素和电影本身所有的文化艺术元素巧妙的结合起来。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成为一件商品,它需要进行推销和宣传,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其文化和商业价值。   电影《花木兰》原本是取材于中国的故事,花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甲,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从军的过程中,木兰凭着坚强意志,通过了一关又一关的艰苦训练,她的精神也感动了所有战友。就在战况告急的时候,她也被发现了女子的身份。她被遗留在雪地中,而最后也是她的及时出现,顺利协助大军击退了匈奴。虽然取材于中国,但是其精神内核终究离不开积极向上,自我奋斗和独立的美国精神。   三、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对中国的启示   毋庸置疑,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对外进行文化输出,甚至进行文化霸权的武器。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强势传播,对当代中国电影带来不小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深刻的启示。   首先,中国电影要想在全球化语境下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将本国电影推向世界,就必须积极的参与跨文化传播。“一个民族或国度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健康进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交流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系统;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3]”   第二,电影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社会文化事业,它总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一切都非常敏感地作出反映。“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意义决不仅仅在其自身,而是由它可以观照出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文化精神。反过来当然也可以说,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必然给电影留下投影”。所以,电影作为一种“为他人而拍”的社会艺术,必然具有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来自于电影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演员等创作人员的思想文化归属、政治信仰、民族历史积淀在影片中的自觉不自觉的反映和流露,体现在影片的形式、内容上从而形成了一部电影的政治主题和民族主题。   中国电影由于深受传统儒家文化艺术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出于对伴随中国电影成长的中国百年历史动荡的反思和社会责任感,更是一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厚重的民族性格。文革对民族文化的压制和政治理念的歪曲,反而促成了文革后中国电影在政治主题、民族主题的创作上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但是,过于重视政治电影和民族电影的现实,却同电影的本性和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的普遍希望存在着事实上的矛盾。因为,电影作为一门声画艺术的本性,显示出电影是一种国际语言和全人类语言,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的思想形态语言或是某个民族的本土语言;电影走向国际影坛,也首先要求影片能够使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以及其他思想意识形态下的观众群和电影评论家看懂它、理解它,而不仅仅是只有对影片所反映的民族历史文化、性格习俗和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了如指掌的本国电影观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才能看懂它、理解它。   参考文献:   [1] 徐海娜.电影的力量——好莱坞与美国软权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   [2] 齐隆壬.好莱坞,电影与政治[J].当代,1999(3).   [3]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跨文化传播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