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奖 难度大吗

近日,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致远学院授课教师陆品燕获得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发的“2014 CCF 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他在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奖项设立于2010年,专门授予在科学研究、技术发明、系统开发或应用推广等方面有突出成就和重要贡献,年龄不超过40岁的CCF会员。此奖前身为2009年评选和颁发的CCF YOCSEF 青年科学家奖。
陆品燕是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方向讲席教授组成员之一,曾为计算机科学方向学生讲授《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他讲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善于把看似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他讲课富有激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带入了计算机理论研究的世界,他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深深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深受同学们欢迎。
以下为陆品燕获得2014年CCF青年科学家奖后接受CCCF《动态》栏目采访时的感想:
“我相信最简单、最自然的问题与模型往往也是本质的和最美的。对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不会变得冷漠。”
“在现实中,对科学保持激情而不冷漠,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阻碍太多,诱惑也太多,能够‘不违初心’、‘不忘初心’,都是一种幸运。”
“科学家是社会最优秀的一个群体,他们不需要商人般的大富大贵或者政治人物以及明星般的大红大紫,但他们理应有一份体面的生活以及应得的尊重。”
“如果有一天因为某种原因,我无法继续做科研工作,还可以从事其他的行业 ;但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不再能被科学和数学的神奇与美丽所震撼,不再能被那份人类智慧的荣光所感动,我会感到非常悲哀。一起努力,‘对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不会变得冷漠’。”
“价值判断是求善的过程,事实判断是求真的过程,而逻辑判断是求美的过程。希望有一天能在真、善、美的极致上达到统一。”
更多访谈信息请见:
沪交ICP备2010807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图书馆6楼
微信公众号2016CCF青年精英大会 科研新常态下青年人的使命-闽南网
2016CCF青年精英大会 科研新常态下青年人的使命
来源:腾讯大闽网
&  (记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姚旺 摄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郭艳艳)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2016 CCF青年精英大会(2016 CCF Young Elite Forum, YEF 2016)在厦门召开。CCF青年精英大会于2011年创建,此次是大会的第六届。大会议程共分两天,从5月27日上午持续到5月28日傍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科研新常态下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大会旨在为优秀青年计算机科学家和企业家创造与学术与产业界领袖交流的机会,相互学习、彼此激励,提高中青年专业人士的领导力和专业能力,结成相互合作的网络。大会得到了腾讯公司、美亚柏科、奇虎360、并行科技、青瓦资本的大力支持。&  会议正式开始前日,即5月26日下午, CCF副秘书长、奇虎360副总裁谭晓生, CCF 青工委执行委员、华中科大廖小飞教授, CCF青工委委员、厦门大学王程教授,CCF YOCSEF郑州主席、信息工程大学单征教授,CCF YOCSEF武汉主席、武汉科技大学顾进广教授、等到筼筜街道参观访问,并在建发悦享友窝众创空间举办了“遇见筼筜 移动互联网思享会”。会上筼筜街道龚佶主任向谭晓生副秘书长赠送版画“筼筜渔火”,用厦门的美景向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们发出邀请,谭晓生副秘书长也向龚佶主任赠送CCF感谢牌,感谢厦门思明区筼筜街道对学会的邀请和对学会的支持。筼筜街道副主任陈小颖女士向来宾介绍思明区的人才扶持计划和招商政策,会后大家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5月27日,会议正式开始。在首日活动中,CCF青工委组织了关于演讲的培训讲座和实训,得到参会人员的积极响应。培训和实训面向思想技术秀演讲嘉宾、青工委委员、CCF青年人才发展计划入选者等全体参会人员,由BMW集团签约认证专家级顾问讲师陈宁老师主讲,CCF副秘书长、奇虎360副总裁谭晓生担任主持人。来自不同高校的黄立波、毛睿、姚羽、吴帆等优秀学者参加了本次培训,为本届大会全新开设的环节——思想技术秀演讲预热和提供演讲技能的支撑。&  5月28日早8:30,大会开幕式在佰翔软件园酒店正式召开。开幕式由CCF理事、青工委主任、北京理工大学黄华教授主持。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邓建华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分别发表了致辞。邓建华副局长首先谈了自己对于大会主题中“新常态”一词的认识,并通过对于科技革命历程的回顾谈了自己对于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问题的看法。最后,邓建华副局长预祝CCF青年精英大会圆满成功。&  杜子德秘书长在致辞中向大会的组织者和志愿者表示感谢,也以此为契机寄语青年学者。他强调:“为什么有青年精英大会而没有中年精英大会和老年精英大会呢?这说明青年这个阶层受关注。一个阶层受到人们关注,可能因为它比较弱小、需要扶持。大会的召开就是为了关注青年精英、支持青年精英。”&  两位嘉宾发表致辞后,启明星辰与CCF战略合作协议举行签字仪式。启明星辰副总裁潘柱廷和杜子德秘书长就共同设立“鸿雁”科研基金签署协议。潘柱廷副总裁还就设立“鸿雁”科研基金的目标和宗旨进行了阐述。&  上午九时,CCF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教授向大会做了题为《如何成为优秀学者》的主题报告。高文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计算机学科的总体态势、如何成为优秀学者以及最后总结。高文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工作经验,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当前我国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态势和前景。高文教授的报告引用了大量的数据阐述观点,并就青年人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以及如何成长提出了很多建议,引发了参会人员的热烈反响和讨论。&  大会主题报告结束后,思想技术秀活动开始,两场思想技术秀各邀请九位来自不同高校的青年科学精英,请他们在八分钟的限时内展示自己研究领域中重大科技议题和最新科研成果。上午的思想秀讲者包括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包云岗、国防科技大学的黄立波、厦门大学大学纪荣嵘、深圳大学毛睿、复旦大学邱锡鹏、清华大学徐昆、北京大学张史梁、中山大学郑伟诗等青年学者。大会特邀高光荣、郑纬民、金海、宋乐永等四位嘉宾进行点评。嘉宾们从演讲时间把控、内容安排以及演讲技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改进建议。&  下午技术秀的活动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白翔、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车万翔、中国人民大学窦志成、中科院计算所韩银和、清华大学唐杰、华东师范大学王长波、上海交通大学吴帆、东北大学姚羽以及南京大学的俞扬等九位学者进行了分享。特邀嘉宾高光荣、郑纬民、金海、谭晓生等他们的演讲进行了精彩点评。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金海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思想技术秀这一环节充分展示了青年学人的风采,希望今后能举办更多类似活动。&  思想技术秀引发的热潮还未平复,由2015年度CCF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山世光主持的“科技新常态下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论坛随之展开。山世光在开场白中谈到: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而同样经历了十几年的积累和高速发展的中国科研,也正经历着快速的调整和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多层神经网络复兴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AI浪潮。这股浪潮就像龙卷风一样,裹挟着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的国家号召,以及无坚不摧的资本汹涌而至,冲击着青年科研人员原本平静的心。&  座谈讨论第一个环节中,CCF海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特拉华大学高光荣教授以及CCF前理事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作为论坛演讲嘉宾,分享了自己对于“科技新常态下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这一主题的看法。高光荣教授以《也谈青年学人的成长途径》为题,结合自身经历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学者应该和科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浪漫”的感情。科学研究容不得‘忽悠’,没有捷径可走。”郑纬民教授以《从“足够好”到“卓越”》为题,在肯定了中国科研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勉励青年科学家们“不要满足于‘足够好’,而要回应自己内心对于‘卓越’的追求”。郑纬民教授感情充沛的报告感染了全体参会人员。&  论坛的第二环节是主题讨论。讨论嘉宾除高光荣教授、郑纬民教授外,还包括CCF青工委前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CCF副理事长、腾讯公司副总裁王巨宏,CCF副秘书长、奇虎360副总裁谭晓生,CCF青工委委员、光明网副总裁宋乐永。六位讨论嘉宾在主持人引导下首先谈了对“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这一论题的观点。之后,主持人邀请讨论嘉宾对青年学者进行“批判”以引起青年人的反思。对此,几位嘉宾都表示体谅当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不易,同时也对这个群体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周志华教授认为青年科研者们应该“趁年轻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踏踏实实做事情”。谭晓生认为当前青年人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要推动中国科学界心态和体制的改变,实现前人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夙愿。王巨宏则从青年学者与工业界合作时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出发,表达了青年学者应关注前瞻性问题的期望。宋乐永先生从克制自己、以慢打快以及多元化的目标等方面向青年学人们分享了自己对于学者成长途径的看法。在此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杜子德秘书长、金海教授等还发言批评了部分青年学者过分看重学术头衔的倾向,号召大家不忘科学初心、潜心研究,不要过度追求外在的“帽子”。&  CCF青年精英大会为次日举行的厦门大数据大赛成功预热,延续信息技术在厦门掀起的热浪。5月29日,在厦门市湖里高新技术园举行2016厦门大数据大赛(ABD)启动仪式,本次大赛由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主办,厦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厦门大学)、湖里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湖里区禾山街道办事处承办。大赛将由5月29日一直持续到10月16日,最终将产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佳组织奖、入围奖及三组单项奖等多个奖项。&  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或特征,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大幕的衬托下,一些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更容易被利用,综合各行各业,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本次数据大赛(ABD)是对大数据价值挖掘的有益尝试, 也是促进厦门市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
48小时点击排行榜科研的一万小时—访“;CCF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李国良博士_中国计算机学会
科研的一万小时—访“;CCF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李国良博士_中国计算机学会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
统机器算法很难解决这些复杂任务,我们需要转变研究思路。我发现大数据处理任务具有复杂认知和海量计算并存的特点,因此我开始研究用机器和众包混合的群体计算方法来解决大数据融合与处理问题。我认为选题非常重要,好的选题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不同于博士生,选题时一定要全局考虑,遵循“点-线-面”的选题模式。“点”是指一个研究成果(例如一篇论文),“线”指的是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一个博士生论文),而“面”指的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工具或者系统。“点-线-面”的选题模式不仅能避免与别人发生“撞车”现象(内部竞争),而且还能击破各个研究点,形成有影响力的成果。这种选题模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底向上,从各个具体科研问题着手,逐个击破,最终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另外一种是自顶向下,从系统出发,先搭建系统框架,再逐步研究系统中的每个问题。两个方法各有利弊,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我的研究方向“群体计算”为例,我们需要一个群体计算系统来支撑研究问题。我们可以研究群体计算的各个挑战性难题,最终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也可以先搭建一个群体计算系统,再逐个击破各个研究点。通过几年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一个群体计算系统,很多研究点难以实施,最终只有零碎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形成“面”的结果。我们目前正在搭建自己的群体计算系统,该系统将于2015年4月上线,希望能够为从事群体计算的用户提供一个研究平台。问:作为国内本土培养的博士,你获得了IEEE数据工程技术专委会的杰出新人奖,你是如何做到有这样的国际影响力的呢?李国良:IEEE数据工程技术专委会的杰出新人奖,是奖给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年的青年学者,旨在表彰在数据管理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这个评奖是在全球范围内的,2014年是首次评奖。我觉得我获奖的主要原因有三点:(1)国内数据库领域研究已经和国际接轨,国内很多数据库前辈已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而我获奖也是国内数据库研究实力的一种体现。(2)我的研究成果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质量感知能力的数据获取、融合与处理的解决方案,为提高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质量作出了贡献。(3)我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自己所在的课题组独立完成的,显示了国内数据库领域青年学者的科研潜力和竞争力。问:科研中的长与短:做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方面是选择课题,基础性的课题往往需要漫长的探索,并且不一定能够做出预期的成果;而应用性的题目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取得结果。请问你是如何在长期与短期课题之间做出选择的?李国良:这个是不同领域特点造成的问题。一般来说,课题越偏应用,研究周期越短(出成果越快);越偏基础,研究周期越长(出成果越慢),但基础研究(例如理论和系统)的成果影响力会更大一些。由于当前评价机制的问题,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多成果,很多学者一般会选择应用性的课题。其实国外很多高校的年轻教师为了获得终身教职,在早期也会选择应用性课题,尽量多出研究成果。这无可厚非,但科学研究需要量的积累,只有足够的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取得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现在我们正逐步从SCI评价体系转到CCF推荐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列表的评价体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和国际接轨。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发表具有国际引领性的成果,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出现“张益唐”1式的科研学者默默无闻地从事基础研究。问:科研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失败。在你的科研生涯中,遇到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挫折和失败?你又是如何面对的?李国良:科研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例如论文被拒、实验结果与期望存在偏差。但我们一定要坦然面对,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出成果。例如,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基于众包的排序(以及topk)算法,该问题不同于传统的排序算法:众包用户返回的比较结果可能存在错误,我们要容忍其中的错误,通过推理产生最佳的排序结果。这是一个数据处理的基础问题,不仅在数据库领域备受重视,在机器学习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我们最初从数据库的角度考虑,设计了高效的算法。虽然算法的速度远远快于机器学习算法,但准确率却不如机器学习算法。由于我们对机器学习算法理解不够深入,因此陷入了困境。但我们并没有放弃,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发现了问题所在:机器学习通过全局推理进行排序,而我们的算法只用到了有限的局部信息。我们经过深入分析,最终设计了速度快、准确率高的算法。在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冷静下来,从不同角度思考,多和同行交流讨论。只要问题选对,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成功。遇到论文被拒不要气馁,冷静下来后仔细分析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论文质量确实有差距,不能达到刊物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审稿人建议,努力提高论文质量,或者改投档次较低的刊物。另一种是论文质量很好,但是由于非技术原因被拒,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其实论文拒收率远大于接收率,任何人都有被拒稿的可能,例如数据库领域国际知名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杰夫·厄尔曼(JefferyUllman)投到VLDB22014的论文由于没有实验的支持(理论文章)而被拒收。由于非技术原因遭到的拒稿,我们要坦然面对,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作为教师,应该清楚自己论文的水平,不要盲目去尝试稿件明显达不到要求的期刊和会议(这样做往往会有反作用),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问:科研与生活中的舍与得: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我们经常面临取与舍的矛盾,比如为了科研可能要牺牲一些体验生活乐趣的时间。请问你在生活和科研中是如何做出选择和平衡的?李国良:首先,我谈一下科研上的舍与得。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我们需要舍弃一些低质量的研究成果,而追求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前我们注重论文数量,现在我们已经转到看重论文质量。其实高水平刊物与较差刊物的论文准备周期是差不多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学会舍低就高。其次,我谈一下科研与生活的舍与得。从工作至今,我确实牺牲了很多业务爱好(比如看NBA、打牌)和体育活动,也很少陪家人。最近逐渐体会到,强健的身体与和谐的家庭同样重要。我们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其实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要学会舍弃,例如放弃不重要的会议、放弃不必要的出差、拒绝无关的项目等,提高工作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先完成我们最看重的事情。问:请评价一下你的团队的研究氛围?李国良:我认为一个研究组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氛围,好的研究氛围能培养出很多出色的研究者。一个新进入研究组的学生如果看到自己的师兄师姐做不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会认为自己也不行,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而大部分师兄师姐都能发表高水平论文,那他就会相信自己也能发表,从而进入良性循环。一名学生如果发表了一篇高水平论文,自信心就会爆棚,从而进入科研正轨,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奋斗。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讨论、激励也会促进研究组的发展。现在我们团队的每位学生都能发表CCF推荐的A类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今年,我们团队的一位本科生发表了一篇VLDB论文。一个团队的研究氛围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还要有良好的生活氛围,让学生有家的感觉。我们团队每周都会组织课外活动,例如打羽毛球、聚餐。学生们在科研之余进行温馨的交流和学习。问:再问一个关于学生培养的问题,对于一名优秀的学生,你觉得他应该去国外读博士然后回来工作,还是在国内读博士,然后在读博期间和你一样到国外去访问交流?哪种模式更好,或者哪种模式更适合哪种学生?李国良:首先,要给学生自由,尊重学生的选择。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如果学生有更好的选择,一定要支持学生。如果我的学生想去比清华更好的学校,或者比我们更好的研究组,我一定会强力支持,并为他们写推荐信。其次,给学生合适的建议,如果学生选择得不合适(例如选择比清华较差的学校,或者比我们差的研究组),我会给他们提出建议,分析其中的利弊,但是仍然会尊重学生的选择。第三,要教育学生热爱母校、讲热爱团队的道理,将自己的成长与学校、研究组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毕业后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代表团队,代表母校。问:由于你的出色工作,你的团队已经吸引了很多学生在一起工作。请问你是如何指导这些学生的?李国良:作为教师不能用威慑学生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而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学生会深受教师一点一滴的影响,成为教师的一面镜子。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遵守学术道德。其次,要培养学生踏踏实实的研究精神,不能浮躁,遇到问题能平心静气解决问题。第三,要培养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低调做人,用心做事。第四,要注重培养细节,了解学生弱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内学生的普遍弱点是英文写作差,尤其开始写的几篇英文论文,质量一般都比较差,作为导师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授之以渔。第五,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能够与实验室成员协作完成任务。第六,要把握学科前沿和牛人牛组,当遇到某些困难时,应该知道请教哪位专家。问:对未来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你有什么建议?李国良:我觉得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在论文的撰写和技术细节方面“打通任督二脉”3。论文撰写是一个门槛,只有跨过这道门槛,论文才可能被接受。而论文撰写不是简单地看辞藻是否华丽,而是看逻辑是否清晰,是否能够让读者理解。论文技术细节指的是论文的创新性和技术深度,这需要慢慢地积累,掌握各个领域的精髓(例如数据库领域的索引和算法,信息检索领域的模型等)。“打通任督二脉”没有捷径可走,必须靠不断的拼搏和积累,这也正是作家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投入1万个小时。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问:感受与寄语:最后,请用几句话把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总结一下?李国良:最后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科研的路途是坎坷的,只有恪守一万小时定律,努力拼搏,才能成功。遇到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崭新明天。脚注:1张益唐,华人数学家,一心钻研基础研究的困难问题,目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2013年,58岁的张益唐在研究孪生质数猜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举成名。2 VLDB,即Very Large Data Bases,数据库领域著名国际会议。3 在武侠小说中,打通任督二脉意味着脱胎换骨,武功突飞猛进,延年益寿。这里指科研水平的提升。唐杰CCF杰出会员、本刊编委、2012CCF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语义Web。
N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的更多文章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切换城市]
厦门小鱼网
中国计算机学会2016青年精英大会
来源:厦门小鱼网发布时间: 14:30:03
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2016 CCF青年精英大会(2016 CCF Young Elite Forum, YEF 2016)在厦门召开。CCF青年精英大会于2011年创建,此次是大会的第六届。大会议程共分两天,从5月27日上午持续到5月28日傍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科研新常态下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大会旨在为优秀青年计算机科学家和企业家创造与学术与产业界领袖交流的机会,相互学习、彼此激励,提高中青年专业人士的领导力和专业能力,结成相互合作的网络。大会得到了腾讯公司、美亚柏科、奇虎360、并行科技、青瓦资本的大力支持。
会议正式开始前日,即5月26日下午, CCF副秘书长、奇虎360副总裁谭晓生, CCF 青工委执行委员、华中科大廖小飞教授, CCF青工委委员、厦门大学王程教授,CCF YOCSEF郑州主席、信息工程大学单征教授,CCF YOCSEF武汉主席、武汉科技大学顾进广教授、等到筼筜街道参观访问,并在建发悦享友窝众创空间举办了“遇见筼筜 移动互联网思享会”。会上筼筜街道龚佶主任向谭晓生副秘书长赠送版画“筼筜渔火”,用厦门的美景向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们发出邀请,谭晓生副秘书长也向龚佶主任赠送CCF感谢牌,感谢厦门思明区筼筜街道对学会的邀请和对学会的支持。筼筜街道副主任陈小颖女士向来宾介绍思明区的人才扶持计划和招商政策,会后大家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5月27日,会议正式开始。在首日活动中,CCF青工委组织了关于演讲的培训讲座和实训,得到参会人员的积极响应。培训和实训面向思想技术秀演讲嘉宾、青工委委员、CCF青年人才发展计划入选者等全体参会人员,由BMW集团签约认证专家级顾问讲师陈宁老师主讲,CCF副秘书长、奇虎360副总裁谭晓生担任主持人。来自不同高校的黄立波、毛睿、姚羽、吴帆等优秀学者参加了本次培训,为本届大会全新开设的环节——思想技术秀演讲预热和提供演讲技能的支撑。
5月28日早8:30,大会开幕式在佰翔软件园酒店正式召开。开幕式由CCF理事、青工委主任、北京理工大学黄华教授主持。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邓建华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分别发表了致辞。邓建华副局长首先谈了自己对于大会主题中“新常态”一词的认识,并通过对于科技革命历程的回顾谈了自己对于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问题的看法。最后,邓建华副局长预祝CCF青年精英大会圆满成功。
杜子德秘书长在致辞中向大会的组织者和志愿者表示感谢,也以此为契机寄语青年学者。他强调:“为什么有青年精英大会而没有中年精英大会和老年精英大会呢?这说明青年这个阶层受关注。一个阶层受到人们关注,可能因为它比较弱小、需要扶持。大会的召开就是为了关注青年精英、支持青年精英。”
两位嘉宾发表致辞后,启明星辰与CCF战略合作协议举行签字仪式。启明星辰副总裁潘柱廷和杜子德秘书长就共同设立“鸿雁”科研基金签署协议。潘柱廷副总裁还就设立“鸿雁”科研基金的目标和宗旨进行了阐述。
上午九时,CCF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教授向大会做了题为《如何成为优秀学者》的主题报告。高文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计算机学科的总体态势、如何成为优秀学者以及最后总结。高文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工作经验,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当前我国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态势和前景。高文教授的报告引用了大量的数据阐述观点,并就青年人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以及如何成长提出了很多建议,引发了参会人员的热烈反响和讨论。
大会主题报告结束后,思想技术秀活动开始,两场思想技术秀各邀请九位来自不同高校的青年科学精英,请他们在八分钟的限时内展示自己研究领域中重大科技议题和最新科研成果。上午的思想秀讲者包括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包云岗、国防科技大学的黄立波、厦门大学大学纪荣嵘、深圳大学毛睿、复旦大学邱锡鹏、清华大学徐昆、北京大学张史梁、中山大学郑伟诗等青年学者。大会特邀高光荣、郑纬民、金海、宋乐永等四位嘉宾进行点评。嘉宾们从演讲时间把控、内容安排以及演讲技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改进建议。
下午技术秀的活动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白翔、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车万翔、中国人民大学窦志成、中科院计算所韩银和、清华大学唐杰、华东师范大学王长波、上海交通大学吴帆、东北大学姚羽以及南京大学的俞扬等九位学者进行了分享。特邀嘉宾高光荣、郑纬民、金海、谭晓生等他们的演讲进行了精彩点评。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金海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思想技术秀这一环节充分展示了青年学人的风采,希望今后能举办更多类似活动。
思想技术秀引发的热潮还未平复,由2015年度CCF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山世光主持的“科技新常态下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论坛随之展开。山世光在开场白中谈到: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而同样经历了十几年的积累和高速发展的中国科研,也正经历着快速的调整和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多层神经网络复兴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AI浪潮。这股浪潮就像龙卷风一样,裹挟着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的国家号召,以及无坚不摧的资本汹涌而至,冲击着青年科研人员原本平静的心。
座谈讨论第一个环节中,CCF海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特拉华大学高光荣教授以及CCF前理事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作为论坛演讲嘉宾,分享了自己对于“科技新常态下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这一主题的看法。高光荣教授以《也谈青年学人的成长途径》为题,结合自身经历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学者应该和科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浪漫”的感情。科学研究容不得‘忽悠’,没有捷径可走。”郑纬民教授以《从“足够好”到“卓越”》为题,在肯定了中国科研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勉励青年科学家们“不要满足于‘足够好’,而要回应自己内心对于‘卓越’的追求”。郑纬民教授感情充沛的报告感染了全体参会人员。
论坛的第二环节是主题讨论。讨论嘉宾除高光荣教授、郑纬民教授外,还包括CCF青工委前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CCF副理事长、腾讯公司副总裁王巨宏,CCF副秘书长、奇虎360副总裁谭晓生,CCF青工委委员、光明网副总裁宋乐永。六位讨论嘉宾在主持人引导下首先谈了对“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这一论题的观点。之后,主持人邀请讨论嘉宾对青年学者进行“批判”以引起青年人的反思。对此,几位嘉宾都表示体谅当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不易,同时也对这个群体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周志华教授认为青年科研者们应该“趁年轻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踏踏实实做事情”。谭晓生认为当前青年人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要推动中国科学界心态和体制的改变,实现前人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夙愿。王巨宏则从青年学者与工业界合作时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出发,表达了青年学者应关注前瞻性问题的期望。宋乐永先生从克制自己、以慢打快以及多元化的目标等方面向青年学人们分享了自己对于学者成长途径的看法。在此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杜子德秘书长、金海教授等还发言批评了部分青年学者过分看重学术头衔的倾向,号召大家不忘科学初心、潜心研究,不要过度追求外在的“帽子”。
CCF青年精英大会为次日举行的厦门大数据大赛成功预热,延续信息技术在厦门掀起的热浪。5月29日,在厦门市湖里高新技术园举行2016厦门大数据大赛(ABD)启动仪式,本次大赛由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主办,厦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厦门大学)、湖里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湖里区禾山街道办事处承办。大赛将由5月29日一直持续到10月16日,最终将产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佳组织奖、入围奖及三组单项奖等多个奖项。
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或特征,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大幕的衬托下,一些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更容易被利用,综合各行各业,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本次数据大赛(ABD)是对大数据价值挖掘的有益尝试, 也是促进厦门市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
热门活动TOP10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