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横店那个村姓白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营建能力与乡土建筑的发展——武汉市周边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建筑发展研究.pdf8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7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营建能力与乡土建筑的发展――武汉市周边区新农村建设背景
下的建筑发展研究
姓名:王青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
指导教师:黄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我国传统乡土建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代以降,由于乡村发展的滞后,
村民营建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当代乡土建筑发展落后的局面。进
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乡村迎来了良好的发展
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乡村建筑如何发展就具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
营建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一部分,人类的生产能力可简称为生产力 ,那么,
相应地,人类在营建活动中具有的能力可简称为营建能力。营建能力是指一定社会
及自然环境下,人们创造建筑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及可能达到的水平。营建能力可以
从建筑知识及信息获取能力、资源组织与利用能力及经济能力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本文以武汉市周边区乡民的营建能力作为研究对象,以调研中的十个具体村落
作为案例论证,对乡民的营建能力进行了论述。本论文整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论述。明确营建能力的概念,对乡民营建能力的具体内容进行
分解细化,使之成为可以进行统计、测量的因子,并根据细化的结果制定调研计划,
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任氏家谱源流】黄陂邓畈寻亲记-任氏新闻
&&&&&在黄陂横店镇,整洁的街道,布局合理的各式建筑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们寻找族人居住的地方却没眉目,更没有见到一个任姓人,这让我们(任世国、任世民、任勇、任全献〉一行非常扫兴。&&&&&由于我第二次来黄陂到邓畈寻亲未果,便建议再去,为了不耽误时间,任世国让我租辆“的士”前面带路,仅用20分钟就到了邓畈街上。&&&&&这里不愧是任姓集中的地方,很随便就找了位族人询问,可他说不知道,并指着公路对面那位穿白褂的年长者:“找他问吧,他也姓任。”可结果是他也不清楚。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改变了策略:“那你这地方可有当教师的本家?”“有!”他用手向东指去:“往前300米有所学校,那里有几个姓任的教师。”&&&&&我们坐在车上,任世国缓慢地向前开着。大约走了600米,也不见一所学校,莫非走超了地方?身为校长的任世民对此再清楚不过了:“学校都插有国旗,两边也没见着哇!”一旁的教师任全献插话道:“学校不可能建在街道上,应该在靠路边稍远一点的地方。”我们决定下车打听。&&&&&这时,任世国问正在路边说话的3位妇女,“请问,你们村里或单位有姓任做官的吗?”他认为,在当地不找有名望的人,很难办成事,这是他的经验。有个妇女就说:“医院院长姓任。”你知道他的电话吗?”对方摇摇头。“谢谢你呀!”任世国很有礼貌地说道。我们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看见有个村卫生室。“这是上下级单位,他们应该知道。恩国,下去问问?”任世民对此很是敏感。&&&&&这是两间屋,有几个病人正在输水,靠近里面隔开的办公室里,一位女同志正在清理散乱的人民币。“你好,请问你知道医院院长的电话吗?我姓任,过来清族谱的(入乡随俗,当地对我们的称呼)随即,递上我的省民协会员证。那位女同志停止了数钱,接过证件看了看,高兴地说:“我也姓任,院长家在这里,可他在黄陂上班。”就在我为线索中断感到沮丧时,她却走了出来:“都是一家人,走,我带你去见族长。”&&&&&我们出门大概走了100米远,路边住户门前有十来个人在那闲聊,随着她的喊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走了出来。听我说明情况,这位名叫任士新的族长也显得兴奋起来,自告奋勇地说:“走,我给你们领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老人边指点路边不断地说着话,让我们感到很亲切。如果不是对家族的热爱,随便坐上陌生人的车,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信任,这就是一个“任”字的力量啊!”在三里镇一户任姓人家,任士新又电话联系了几人,大家虽是初次见面,却没一点生疏感。当我了解到,他们目前有一千多人,家谱在文革中被烧毁,也是来自田铺湾一支。据任士新讲,他以前见过,家谱有四十本之多。而实际上我们在田铺湾所看到的只有二十本(包括一本序、一本坟墓图)如果象他所说,若能见到那二十本,说不定就能查到根源,我们期待着。&&&&&不知不觉之中,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族人任柏林领着我们步行至一家饭店落座,他则到厨房进行了安排。&&&&&&交谈中,我把带来的《任氏通书》及资料让他们观看。几位老人相互传阅,爱不释手。任士新说:“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买到吗?”因我知道,总共出版了1200套,若再购买,希望渺茫。不过,我告诉了他们还有办法,那就是准备再版,还可以把他们的信息编辑上去。为了不让他们失望,任世国决定让我先把本卷留下,回去后再按地址寄齐,满足他们的心愿。当得知每套260元时,任士新脱口而出:“这是宝贝呀!2000元一套我们也要”真诚地表达了对任氏文化的支持和厚爱。&&&&&当然,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任世国决定免费赠送,这让他们感受到了一家人的亲情和温暖。&&&&&大家喝着任世国专门购买的12年酿白云边酒,吃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饭菜,无拘无束地聊着亲情话题,颇有感受。&&&&&特别是已经65岁的任柏林,直言快语,豪爽大方。当他到后厨结帐时,发现任世国已提前预交了四百元,非常生气:“你们是自家人,到我们这里来,管饭理所应当,怎么能让你们掏钱呢?这不太见外了吗?并直言不讳地说:“以后去你们那里,你再管饭才对吗?”硬是把钱退了回去。&&&&&临走时,任柏林联系上了在黄陂医院工作的任正勇(我们要找的人〉对方很热情,称在黄石办事,下午6点才能赶回来,当即决定安排我们夜里聚会,先到黄陂等候。&&&&&由于大家明天还要上班,便谢绝了他的挽留,许诺下次再来黄陂时相见。我们相信l通过这次寻访,扩大了宗亲间的信息来往,为早日认祖归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您(@)目前可用积分:279643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原创]【百姓家史】木兰湖1959
11412 次点击
12:47:06 发布在
木兰湖1959――饥荒时期修水库亲历者口述记录&武汉市黄陂区的木兰湖,西邻佛道教名山木兰山,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是国家4A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木兰湖风景秀丽,有岛屿24座,其中著名的鸟岛面积3000亩,每年春夏有十多万只鹭鸟在此栖息。岸边迁建了十二座湖北明清古民居,并以此为依托建有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馆。木兰湖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一座水库――夏家寺水库。夏家寺水库修建于长江的二级支流长堰河干流上,承雨面积14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9.6万亩,总库容2.89亿立方米(据武汉水务网资料)。修建夏家寺水库在半个世纪以前的“三年困难时期”, “几十万农民肩挑背扛,整整用了两年时间才建成这个15公里长、35米高的大坝,使木兰湖的蓄水量达到了3亿立方米,许多人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百度百科“木兰湖”词条。“15公里”当为1.5公里。)2012年夏,笔者走访了黄陂区某街道九个自然村二十多位参加过夏家寺水库建设的老人,电话采访在外地老人一人,向他们了解当时的经历和见闻,顺带也了解了当时饥荒的基本情况。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修建大坝基本靠人力完成,过程可谓艰苦卓绝。施工的高峰时期在1959年,正处于特殊的政治历史时期,饥荒严重,管理粗暴,不少人受伤、患病或死亡。本次受访的水库建设者年纪多在70-77岁,他们讲述的情况几乎完全一致。总结他们的讲述,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59年到61年这一带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多数人表示不算有灾害。少数提到有灾害,灾害不大。当地为丘陵地形,农田高低不等,受水旱影响各异,不同村子的老人回忆略有歧异应可以理解。二,产生饥荒的原因,老人们总结为:58年大跃进、浮夸风,上交粮食太多,次年就没有余粮。因为大集体吃公共食堂,农民家里没有贮粮。老少劳力都去兴修水利,农活没有人管。三,59年-61年当地农村民生状况极为恶劣。吃野菜、野草、糠皮、树皮极为普遍。饿死人的情况并不鲜见。本次采访的老人来自九个自然村,有七个村子的老人提到本村曾饿死人,人数一人到四人不等,都是有名有姓(个别死者讲述者只记起来诨名)。有的村子仅采访一人,所述情况或不全面。有一个村的老人表示本村没有饿死人的情况。有一个村子受访者没有细谈。这些自然村一般人口当时多在大几十人到一百多人。四,夏家寺水库的修建者来自黄陂多个乡镇,他们义务劳动,为修建水库付出了极大代价。据此次抽样了解的情况,死亡人口半数以上和修建水库相关。有的是在工地上出事故死亡,有的是劳动致病而死,有的是饥饿而死,有的是饥不择食食物中毒而死。当年参加水库劳动的农民,如今最年轻的也在65岁以上,许多老人已经离世。这次采访的老人,有一部分表示当时劳动强度过大,生活条件太差,导致他们落下伤病。大多数老人希望政府能对他们给予一定的关照,让他们晚年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对政府给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100元、80岁以上每月发150元养老金,以及近年的乡村合作医疗政策,多数人表示肯定。多位老人谈到夏家寺水库后来产生了防洪、灌溉、旅游等效益,对自己所在村庄的农业生产有帮助,他们觉得自己当年的辛劳也是值得的。谈到大坝捣固等火热的劳动场面,多位老人情绪激动,辛酸之外也多少感到振奋和自豪。总体印象,老人们对当年的困苦虽有怨言,但对服从国家建设需要、需要顾全大局表示了一定的理解。参加夏家寺水库建设的农民可能数以十万计,笔者时间有限,只采访了这二十多位,所述当有不全面之处。水库移民也为工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但这次只采访到一位返迁移民家属。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年黄陂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梅店水库、院基寺水库、六指人造湖等,建设者和移民也应该有很多往事可以记录,笔者精力、时间有限,有待方家考察、采访、撰录。夏家寺水库建设应有官方权威记录和档案、图片资料,笔者未曾有机会接触,以下口述史料完全照采访记录,除略微调整次序以外,不作任何整理修饰。文字尽量采用方言。文中的“村”,原话为“湾子”,即自然村,和今天行政村的概念不同。受访者隐去姓名,用英文字母代替。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老革命孔乙己]
[叔孙仲通]
[动静聚散]
[好学不厌]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1:46 &&
木兰湖照片。2010年9月摄。<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1359775.jpg"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3:55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jpg"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5:54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jpg"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7:52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2031588.jpg"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09:47 &&
A&女&70岁修夏家寺水库的时候我还在做姑娘,在娘家。17岁。那时晚上加班,到12点吧。一早上就要去工地。早上哨子一吹就要起床。还要做早操,在毛主席画像前喊毛主席万岁,还要唱歌,还要满处跑一圈,每天如此。当时住在工地八里外的一个村子彭家大堰,有的住在空屋里,有的住仓库,有的住在别人家里。早上去工地不见太阳,晚上回来也不见月亮,都是摸去摸回。当时我还小,被人欺负。床被大人占去,只好铺草睡。屋里漏雨,被子打湿了。雪天下雪,早上起来雪化了,地上都是水。落苕大(非常大)的雨,扁担上不装水不收工(竹扁担的槽积水)。人们躲在粪车下边,不叫收工不敢收工。就那样听着淋雨。在工地上边,他们都抢着要我拉车,说我会拉车,会出力。站在大堤上,看到自己大队的车子来了,连忙下去把车子钩着往大堤上拉。车里土要装得满,又要拉得快,这样才能拿到欢喜。欢喜是个竹篾做的签子。红旗车发两个签,落后的车子发一个签。有欢喜才有饭吃。我拉车,挑担子,新棉袄被绳子勒穿,棉絮露在外头。吃,一开始去的时候,吃饭是四两米,当时是十六两一斤。把米磨成粉子,用白萝卜、胡萝卜樱子,倒进去糊羹吃。一个人吃一舀子。后来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上面按照我们做的土方的多少,才补助一点,舂半斤米。早上二两半,蒸钵子,做稀饭吃。中午又是二两米。我们大队有的男将(男子),一罐子放二两米,把一罐子水,买的糠头(谷壳的渣滓,两角钱一斤),一人买一大家伙(买很多),用磨子磨了,在住家的人家去炒,拌在一起吃。吃了两天屙不出来,到营部去,用钉子、铁丝嵌出来。涨得得了病,搞得不能做事。做到腊月28的不准回来过年。我是偷跑回来的。腊月28号妇年们(妇女们)准备偷跑,别的大队的人都跑了,我们大队的没有跑。我们把被窝行李都捆好了,但是当时伙食团在这家的堂屋里,伙食团有两个人在堂屋劈柴,有他们在我们走不脱。已经吹了叫具,到了要上工的时间。有一个男的看到别的人都跑了,拿了一个舀子到瓮里舀水喝,要端里头钵子里的饭吃,被人拦住了。那人说,我担当不起,我们去找营部的领导,领导说把你吃你就可以吃。他们去问领导,结果领导不给他吃,去抱他的钵子,他就在钵子里吐唾沫,想到吐了唾沫你们肯定要给我吃了。结果还是不给他吃。趁他们扯皮的机会,我们几个妇年就偷跑了。那个冷啊,晚上过一个桥,桥板很窄很窄,我又害怕,是趴在上边爬过去的。回村里以后,前脚到屋,后脚就有人撵得来,又往工地上送。有的就在屋里躲,希望躲得过,能在家里过三天年。我躲住了,三十,初一,初二,都在家里。回到家中,我没有领年饭米回来,吃的老娘一个人的粮食。58年过年吃的伙食团(食堂)。食堂在祠堂里,我们都把桌子搬到祠堂里。我们村两个祠堂,大祠堂是伙食团,小祠堂是学校。一碗酸红薯,一碗素菜,加瓜丸子打点汤,两菜一汤。这是58年,到了59年,就随么事都没有了。当时年饭米发到家里吃,一个人一斤大麦,四两高粱,自己弄点自己种的白菜,没有油,水煮盐拌弄着吃。59年没有给油,后来一个月才有二两油。吃的糠丸子,已经长霉了,老娘吃了三个,我三个。吃的时候喉咙刮得痛,老娘说吃不下去。到了初三,队里哄我们说,都到大祠堂去吃饭。有些人去祠堂吃饭,又被弄到夏家寺去了。我没有去,我听见队里有人在喊,躲着他们,偷偷跑出村去。走到横店(黄陂南部的一个镇,在京广铁路上),坐火车去汉口,找我舅伯去了。我舅伯在汉口。我姐姐当时已经出嫁了,没有吃的,我在工地上送糠粑给她吃。那时候男人女人都要上工地,抚奶娃的把摇窠挑着上夏家寺去。在住的村里找一个老人,照看一群小伢。做娘的在工地上奶涨得狠,屋里小伢饿得哭。我前后在工地上做了一年的时间。夏家寺后来还做了几年,修东干渠、西干渠等,还要维修,后来去的人就少些。夜晚做核心墙的时候,跑起来象飞一样,不做完不准下工。拉车,牛车、人车、挑砖都是走一条路,很容易撞在一起。我看着一个老头,这深的胡子,被碾死了,我准备去看,他们吼我,不准看。一下子他就不见了。不晓得抬到哪里去了。移民被搬到下头红梅大队,还有搬到五当口(音),武湖(黄陂东南部靠近汉口方向的一个大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16:07 &&
B&男&75岁毛主席号召修水利,我做了二十年水利。从54年在谌家矶修防水墙开始,一直到七几年。黄陂的梅店水库,到沔阳(仙桃)修汉江,夏家寺就不用说了。那时不分五更半夜地干。老了七十多岁,身体不好,还要自己做事。不做吃什么呢。当时招工,要我到城里去的,可是乡里舍不得劳力,不让我去。要是我也是工人退休,有劳保(退休金),日子会比现在强得多。XX的老子,去的时候很好的身体,推车子,他的车是红旗车,车子上插一个红旗。做了几个月,不行,病了。在住处睡着,中午连钵子饭都不给他吃,饭都挑到工地上去。不给他饭吃就是要他到工地上去做事。后来就饿死了。挖土的地方,高头走路,下面挖土,把人埋进去,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只说不是我们大队的。死人,有的是做活累,磨出了病,病又不看,死了。我们村里的xx,去水库得了病,回来死的。我们村里的xx的父亲死了后,他无父无母,就那样一饿一天。我家吃饭,他就在我家外头的石头上睡着。我们吃完了,再叫他进来吃。xx长大了到外地去了。&C&女&76岁当时好可怜,什么都吃,挑黄花菜、马齿苋、野芹菜。吃树皮,糠算是好的。还吃蚌蚌,放在锅里煮熟,蚂蝗杵出来,看着吓死人。当时我家爹爹(丈夫)和隔壁的叔叔做粑粑到汉口去卖。糠用开水一和,做成丸子,放在锅里蒸熟,放在簸箕里头晒一晒,一个个捡到箩筐里,早上四点钟从家里出发,走八个钟头的样子,到汉口吃中午饭。汉口街上的人一看,丸子黄亮的,好看,你尝一个,我尝一个,觉得好吃,抢着要。当时是卖两分钱一个,有的抢走了就不给钱。修夏家寺水库的时候,挑一担土,发一个纸牌(欢喜),才有饭吃。吃那个糠丸子,还有海草丸子,切成丝,嚼不动。快过年的时候,我脚不好,肿得老大,就在厨房烧火。工地上一个书记,姓陈的,他说,你是偷跑去回(回家)还是做下地了(做完了)去回?我是做下地了去回。我在厨房里烧火。老陈做的玉米小麦粉子,和在一起,做成粑粑在灶下沿分。算是对我们做活做下地的人的奖励。先统一一起称,再分碗称,一个人有几多粑,都是一样的。最后剩下两个,给陈书记吃。陈书记说,你们烧火的,应该有补助,多吃一个。当时我还带着一岁的伢,谈起来要哭,要哭几百场。我们附近的村子,xx下湾,饿死的人可能多些,他们村原来日子过得比较好,树皮、野菜吃不下去,我们村的人吃得下去。我们村里的xx的爸爸就是饿死的。(B、C两位老人同村,以上B曾提到此人。)他吃了树皮,屙不出来,用纺线用的铤子(音)去挑,用手挤。后来胀死了。死了以后用竖柜一钉,就算是棺材。59年改田改地,我们挖了很多坟,棺材抬到港(村前的小河)边上放着,后来淹水,都冲走了。打扼(音)的时候,用个石磙子,高头钻几个眼子,用木头做架子,横着一杠,竖着一杠,拿铁丝捆着,十二个男的一组,或者十二个女的一组,打扼,抬起来好高,再放下去(此句老人A口述)。一边人穿着红衣服,打锣鼓,还要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18:34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26:14 &&
D&女&77岁工地高头死人,砂土压过来,底下的人被埋进去,象倒劈柴的,一排人都死了。拉板车的,倒在地上人就死了。饿了嘛。吃海草丸子,吃糠,哪里吃得饱呢。死人么样呢,没有赔偿,拖回去埋了。只怕我们大队有死人的。那时候我老伴在城里当工人,家里四个小孩读书,家里有六个人,吃不饱。在夏家寺工地上,那好多人啊,只怕十几万人,象蚂蚁一样,很多人做出病来了。我的老大当时两岁,我要劳动,没有办法把他带到工地上去。长大了以后,人们笑话他,说你当时卵子只绿豆大上水库。我那几年修水利做得多,还修了东干渠(夏家寺水库配套工程),还到过滠口(黄陂的一个镇,靠近汉口)。&E&男&72岁59年的时候,我在青山造船厂,船厂施工,我挑土。对乡里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为什么没有饭吃呢?58年浮夸风,放卫星,说亩产双千斤(两千斤)。看哪里能收双千斤?现在也只能收一千斤。到处都扯谎,说粮食产量高。上头要来人到我们村里检查,村里把几块田的秧都移栽到一块田里,那几块田都空着。那些秧都在抽穗子了(?),快结谷了。当时都是大集体,58年收成是不错的,当时都在吃公家的食堂,所以各家都不要谷,稻场里打的谷,照夜都没人照。我二叔在汉口,是工人,有饭吃。他有工资,可以买到副食、早点,乡下的人饿不过就找他去拿。我父亲也到汉口去买吃的,糍粑样的坨子。&F&男&62岁59年的时候,我们村里饿死人算好的。因为我们村田多,号称小粮仓,人平有1.5亩田。还有人偷偷去卖粮食。现在十堰的xx,他的老头子,叫xx的,就是饿死的。我们村里有人去偷,那时候是大集体,不偷自己村里的,夜晚到别的村子田里去偷。&G&女&71岁现在的人太享福了。修水库的时候,我还在学校读书,上工地参加劳动。年轻的上坡拉车,老人就推车或者挑土。饿饭的时候,村里的茉莉树的皮子剥光。村里有人去偷别的队里的东西,吃的稀饭是干的。我的父亲端的饭碗,那稀饭跟一碗水一样的。他吃糠,解手的时候解不出来,在厕所里喊,痛啊。我们小湾里,xx、xx都是饿死的。(该村分为大湾、小湾,一共饿死四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44:27 &&
H&女&85岁当时都是统购统销,吃食堂,刮共产风的时候,所以没饭吃。我家大伯(丈夫的哥哥)叫xx,四十多岁,做水库送回来。我记得他在那里喊,把口饭我吃哈子(吃下子)啊我不是害病,就是饿了。但是没有饭给他吃。上午说下午就死了。当时是个人顾个人,父不能顾子,没有办法。大伯的坟还有吗?没有了。后来铲平了。I&男&75岁那几年没有水灾,也没有旱灾,没有蝗灾。我们村子有的田因为地势低,淹过水。当时毛主席还在,号召人民咬紧牙关,把国债还清,所以无偿地把粮食交上去。59年,连红薯叶子都没得吃的。吃海草,郎树皮(茉莉树),吃辣引子(一种野草)。糠,本来做枕头,已经用了十几年,拆出来磨成粉子吃。拉不出来。我们村里有个人混名字叫叶五,59年那几年饿肚子,62年丰收,收了小麦,破开吃,吃多了,胀死了。59年、60年我们村子吃食堂,一百五六十人在一起吃,用米磨成细米,七八斤米破好了,磨了倒在一个瓮子里边,用个长板子一搅,就那样煮了吃。有豌豆大的坨坨在自己碗里还笑死。就这样吃,还是不够吃。就往里边加水。只有加水的没有加米的。油菜地里长的野黄花菜,大家都吃,都在河里洗,河里的水都洗绿了,洗黑了。这个菜是苦的,就这个加一点米,拌在一起做着吃,跟现在拌鸡食一样。59年没有收成。本村虽有点收成,人饿了不能做,粮食送走了,收了,又有点水灾,淹死了。到处做水库,开河,修夏家寺,到鲁台(黄陂城区滠水对面的镇)做堤,所以田里的事情被忽视了。早上起来,人看不到人,一个接一个,一路走一边打瞌睡,一边干活也一边打瞌睡。59年到61年,生的小孩很少。现在小孩当宝,当时饿得东倒西歪,不当事。常看到小孩倒在地上睡着。当时xxx,后来的大学生,在上中学,住校,七个红薯还是九个红薯吃一个礼拜。那时穷,落雪结冰穿草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45:47 &&
关注口述历史。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3:47 &&
人民公社社员就是最典型的农奴!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9:44 &&
J&女&78岁59年,我的二舅伯,做夏家寺水库,死在路上没有人抬。58年底乡里就开始没饭吃。我家里人多,到我头上就没有吃的,小孩也没饭吃,我一气之下就走了,到青山挑土。59年我在青山造船厂(青山,今武汉市青山区,武钢所在地)二轻局,六个县的人在那里。有饭吃。吃不了往桶里倒。屋里的(乡下老家的)人饿死。当时我和二弟都在青山。我爸爸来青山,大家都添饭给他吃。一粒米掉在地上,他要捡起来。我说爸爸,你捡起来做什么。他说,儿啊,你不晓得,在乡里一个月没有见米。我1953年出嫁到这个村里。我的老二,55年生,三岁多。让人带到青山,我工作忙没有时间带她。我把她带在地上坐着,她坐着哭。我没有办法,又让人把她带回去。她还是哭,说:“娘啊,你莫叫我回去啊,你这里有饭吃。”我说:“儿啊,你在这里总是哭,回去吧。”送回来三天,我的婆婆出门去做工去了,没有管她,她掉在门前塘里淹死了。孩子的爸爸知道,阴倒我(不告诉我),我过了十几天,回来才知道。到了村口,村里人说,你怎么才回来,你的姑娘淹死了。我听着说,一边走一边哭,走几步扑在地下(正面摔在地上),爬起来又扑在地下,裤子都摔破了。我孩子的三叔,修水库没有饭吃,跑到青山,是夜晚去的,我们饭已经吃下了地(吃完了),找村里的人在食堂的,说食堂已经下了班,没有饭了。又找到方外的人(外地人),是食堂的干部,他说你想吃什么,去添,多得很。他吃多了,又吐又屙,送到医院里。唉,我们在青山胀死,乡里饿死。(据带队同去青山的M老人回忆,开始在青山饭是有多的,后来乡下没饭吃的人到青山去找家人要饭吃,去得太多了,青山饭也开始不够吃了。)我家隔壁的xx娘屋里是隔壁的镇的。她的爸爸,做水库,死在路上,留下母亲守寡。她那时还小,在娘家。她的弟弟还是哥哥,饿死在屋里,娘还在外头挖麦子。想起那些年的苦,说不得。97年我屋里爹爹(丈夫)死了,他在汉口(汉阳)当一辈子工人,我这个半边户十几年没有钱。前几年儿子去争取,一个月才有小几百块钱给我。现在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你看村里这路都是倒的水泥,落雨不踩泥巴。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5:33 &&
字字血声声泪只因三面红旗万万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7:52 &&
[转贴]修南赵湖水库 饿死农民无数南赵湖,一滴风干的眼泪炎黄春秋 2009年12期&&作者:郭艳茹(女,经济学博士,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南赵湖是我家那里――鲁北平原的沾化县在大跃进期间所建的一个大型水库,官方称作南赵水库,南赵湖是民间的说法。水库1958年春天开建, 1961年即完全废弃还耕,存在不过三年。但这三年正是当地人记忆中最惨痛的三年。水库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农田,并引起周边土地盐碱化,致使库区粮食产量锐减,饥荒严重,死人无数。村里的老人提到这段往事至今仍感心有余悸。我从小就听大人讲述这些事,南赵湖和与之相关的饥荒、死亡在我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得我对五十年前中国发生的大跃进和大饥荒有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跃进、大饥荒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80后、90后的学生或者不知道大跃进为何物,或者把大跃进等同于两蛋一星强国盛世,我教的本科生里甚至有人拒绝相信中国曾经发生过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的大饥荒,而坚持认为毛时代的中国国家强大人民幸福。2008年暑假,我在沾化翻阅了大量文献、历史档案,并访问了许多老人,试图能对与南赵湖有关的事宜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叙述。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小事件的追述,使人们,尤其是年轻学生获得关于大跃进这样的历史大事件的准确认识。一、全民兴修水利与大跃进的开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在中国农村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悲剧。关于大跃进,人们一般只想到人民公社、大食堂以及大炼钢铁,而忽视了另一个重要内容――大修水利。事实上,大跃进正是从全国大修水利开始的。据博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和历史事件的回顾》一书中追忆,1957年九十月间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通过《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之后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大跃进的号角正式吹响。当年全国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动力,10月份两三千万人,11月份六七千万人,12月份8000万人,1958年1月达到一亿。在随后召开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了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问题,继续推进大跃进。深翻土地、兴修水库等活动在全国愈演愈烈。山东省作为传统的政治型大省,是大跃进中表现最为积极的几个省份之一,在兴修水利上投入自然就多。在省政府的号召下,黄河沿岸兴建了大量大型平原水库,用以引黄蓄水灌溉。这些工程大都缺乏调查、论证和合理设计,盲目上马,存在严重质量问题,1961年后被陆续被废弃。兴修水利所造成的严重的土地、劳动力消耗,与激进的粮食统供统销政策和人民公社大食堂政策、大炼钢铁运动等纠集在一起,共同引发了的大饥荒。一份资料表明, 1958年山东省由于青壮年农民投入炼铁和修水库,全省秋播面积不及往年的四分之三,1959年秋冬又有887万青壮年去修水库;甚至在1960年农村经济崩溃时仍有数百万农村劳动力在修水库。从年,山东省共荒芜农田五千到六千万亩,是全国饥荒最严重的几个省份之一。张广友在《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中,援引了山东省一位领导1960年的大会讲话内容:“山东省过去(1957年)人口为5500万,不到3年的时间,现在(1960年冬天)还有5000万,减少了500万。”死亡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经的鲁西北地区,也就是水利工程最为集中的黄河沿岸。南赵湖修建即发生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二、南赵湖的修建与饥荒的产生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南赵湖1958年3月开工兴建,以沾化北部大片低洼地(南赵洼)为主库区,靠人力挖土筑堤而成。据1994年1月编纂的《沾化县水利志》记载,水库占地13.5万亩,全县9个乡7316人参加施工, 6月份完成一期工程,7月份开始蓄水。此后,当地大饥荒的序幕慢慢拉开。南赵湖位于沾化北部的低洼地,库区大部分属于现在的李家乡。当地地多人少,村庄稀疏,土地虽多盐碱,但可耕种土地仍能解决吃饭问题,大量的低洼荒地,即使遇灾年歉收,人们靠野菜、鱼虾也可勉强充饥、活命,虽贫困闭塞,但在1958年之前,当地历史上似乎没有大规模饥荒的记忆,旧版县志始于明代,遍翻其中也找不到陕甘一带县志中常见的“饿殍遍野,死人万千”类的文字。有笑话讲当地文革时期,忆苦思甜,一位老太太声泪俱下的控诉起59-61年的大饥荒,大会组织者赶紧上去阻止,说大娘你别讲这一段,你得讲解放前旧社会。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解放前要饭还有处要,挨饿的时候(指59-61大饥荒时期)连要饭都没处去要。访问当地老人,提到南赵湖和大饥荒,老人们会从1957年新粮政策开始讲。1957国家实行新粮政策,粮食统供统销,要求农民把家里的余粮全部上缴,村干部挨家挨户翻,有拒不相应号召者,粮食强行收走,人游街批斗。我姥姥就因不肯上交粮食而被抓去坐禁闭,我姥爷是渔民不在家,还是我大姥爷(我姥爷的哥哥)代她被关。之后,村民家中再无余粮。1958年大跃进开始,成立人民公社和大食堂,前期粮食尚充足,浪费严重,有年轻小伙子进行吃饭比赛,吃饱之后,拿一筐馒头来,打赌看能不能再吃下,地里的庄稼村民也懒得收获,地瓜成片烂在地里。与此同时,大修水利、深翻土地等非正常的生产活动大肆进行。土地深翻到1丈二,地表熟土被深埋,庄稼无法生长。春天,南赵湖开挖,大量劳动力被调往工地, 7月,水库蓄水,4.18万亩耕地被淹没于大水之下,并使周边4.76万亩耕地发生次生盐碱化,无法种植庄稼,其中2.65万亩几乎寸草不生。1982沾化县年土地普查资料显示水库所在的李家公社全部耕地面积为13万亩,按这一数字推算,当年南赵湖的修建使得当地耕地减少了70%以上。如果考虑到1958年到1962年间土地的增长,这个比率会更高。土地、劳动力投入的减少,使得农业产出锐减,1958年秋,粮食不足开始出现,到1959年春,已经发展成严重的饥荒,但水库的修建仍在继续。《水利志》记载1958年秋、1959年春南赵湖二期、三期工程继续进行,与第一期工程加起来,共使用劳动力2.11万人次,最多上工人数1.3万,库区几个村庄的青壮年几乎全部投入水库建设,土地抛荒,粮食产出锐减,饥荒蔓延,繁重的水库修建工作只能在饥饿的条件下进行。1959年水库大食堂就借用我姥姥家的房子,附近村庄的妇女被组织起来在食堂里劳动,每天淘洗野菜与少量粮食混合做成食物,送往工地。繁重的劳动加上饥饿,许多青壮年劳力死于水库修建,尤其是地主、富农子弟,因为出身不好,在水库上干最重的活,领最少的食物,饿死尤多。我家对门的大姑,家里为地主,她讲她的弟弟在水库工地上抬土方,眼见性命不保,被获准回家,8里路程,一整天尚未到家,昏死在桥上,被同村的人扶回家。他的母亲用土改中幸存在一点衣服、首饰,偷跟人换了几个鸡蛋,才让他奇迹般得以存活。另一个青年从工地回来,摔倒在村头,被牛蹄坑里的一点水淹死。死亡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我家所在的村庄,当时有1000多人,据老人们回忆,饥荒最严重时每天有七八名青壮年死亡。尸体无人掩埋,只能用村里仅存的牲口拉到村外。性命尚存的人全身浮肿坐在墙根下延口残喘。壮年劳力连水都挑不动,只能拄着棍子用茶壶从村头湾里取一点水。孩子们更是饿得只剩下一个大脑袋,肚皮透明,里面绿色的肠子清晰可见。根据沾化县志记载,全县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发生在60年、61年、62年,三年非正常死亡率分别为60‰,55‰,32%,共死亡2万3千多人,但库区所在的村庄严重的死亡早在1959年春天就开始,《水利志》中也承认,由于水库的修建,库区饥荒比其它地方提前一年发生。县志里一份按性别统计的人口资料显示,从1957年到1962年,全县男性人口减少了29749人,女性人口减少14098人,也就是说,饥荒中男性死亡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其中的原因固然与男性对食物需求量大有关,但修建水库也难逃其咎。考虑到死亡人口并不是在全县平均分布,而是主要集中库区和另外几个有类似激进行为的公社,则局部死亡密度比全县平均水平要高得多。我去县档案馆查阅这一时期库区详细的人口死亡资料,发现档案记载的数据比实际情况要低得多。可能是当时的公社领导人想通过水库建设来提高政绩,因而不报告真实的死亡情况,现有大饥荒死亡人口统计数字可能比实际死亡人数少得多。有一个传说,说在水库召开的现场大会上,库区公社书记满怀激情规划未来的社会主义美景,要在水库里养鱼、养荷花、划船直到县城等,另一公社的书记忍无可忍,拍拍他的肩膀,让他看看身后的冤鬼。饥荒除了导向死亡,还带来亲情、人性的丧失。当时许多家庭因为饭量不同而分开吃饭,虽父子、母女、父亲也难以互相照顾。我家的一个邻居,一家人各自去食堂领饭,十多岁的小女儿害怕饭票被家里其它人偷走,就到处藏,有天藏在屋后的草中找不到了,急得哭天抢地,晚上打着灯笼围着屋子边哭边找,状如鬼魅。另一家,母亲和女儿还能出去挖野菜,父亲已经奄奄一息,苦苦哀求母女俩分给自己一点野菜,母女俩却狠下心来不顾。一对老夫妻,老太太对浮肿的老头儿说,你快点死吧,省下你那份口粮,我还能多活两天。上学的孩子,每天可以分到半个窝头,老师从来不当着同学的面切,而是背后切好,以便从中间匀出薄薄的一小片。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水库劳民伤财修成,但实际上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坝体薄弱,土质疏松,又一面临河,汛期一临,则全面溃堤,需要抽调大量劳动力抢修加固。《水利志》上记,“到1960年汛前检查,水库坝坡已经前面坍塌,严重段坝身坍去1/5~1/3”。1960年水库开始排水还耕,到1961年春天全部废弃还耕。排水之后,村民到低洼处捕鱼,一麻袋一麻袋的鱼被捞上来,成为活命的食粮。这似乎是整个饥荒时期能回忆起的唯一快乐的事。靠黄河水压碱和淤泥,排水后的库区土地阴差阳错成了良田,村民靠其中的野菜、草种挨过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在1960年冬天,中央高层已经意识到饥荒的严重性, 11月3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其中明确指出允许农民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1961年秋天库区业开始实行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包产到户政策。大片肥沃的土地加上全力以赴的农民,粮食出现了空前的大丰收, 1962年秋粮收后,饥荒逐步结束。按照老人们的说法,大饥荒中人们是被一步步逼到绝路上的:如果不是1957年的新粮政策把农民家里的粮食全部收走,即使后来粮食歉收,靠存粮配合野菜草种,人们或许也能活命。即使粮食被收走,如果不是集体劳动、深翻土地、大炼钢铁等,人们辛苦一季,也可以再种出粮食。如果不是挖南赵湖,也断不会死这么多人,壮年劳力累死饿死不说,大片土地被淹没和盐碱华,使得人们连挖野菜都无处可去,少了最后的活命机会。三、南赵湖留给我们的思考南赵湖的修建只是大跃进中的一件典型事例,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全国比比皆是,仅在山东省就有大量像南赵湖这样先蛮干后废弃的水库,其背后必定是同样的惨剧。某个当年的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县志上记载大饥荒时期出现“人相食”的惨状。沾化虽饥荒严重,终究还没有听说过吃人的事情。看来,全国饥荒之惨烈,有甚于沾化者。50年的时间过去了,大跃进大饥荒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沾化,三十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有知道南赵湖的。南赵湖如一滴凄苦的眼泪,逐渐在岁月中风干。只有在老人们的叙述中,它才被还原成一段段真实的往事。中国的大跃进大饥荒,一直为国内外经济学研究者所关注,有大量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来解释饥荒的成因,但是模型和回归无论如何代替不了历史描述,代替不了口口相传的叙事中忧伤的细节和悲怆的情感。那些档案、文献、数据,在口述的历史中,都被还原成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悲惨命运使得那些枯燥的模型和回归充满了悲凉。乘车从曾经的库区经过,发现这里现在是一片片茂密的庄稼,数万人血泪筑成的堤坝已被铲平,变成了农田。人们在地里辛苦劳作,远处有牛在吃草。忽然间明白,所谓的国泰民安不过是人种地牛吃草。而这样的图景,在很多时候却由于国家权力对社会的过度侵入而丧失。一个有能力调集全部资源的极权主义国家,在应付战争、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或承办大型活动、创造世界奇迹方面,固然有其优势,但其对社会的威胁也足以令人胆战心惊。正是出于对这种威胁的恐惧,产权、民主、国家权力约束才成为经济学研究中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在中国的学者和普通民众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强权膜拜情节,张口国家利益、国家尊严,所谓的“人民经济学家”更是为中国的改革开出“国进民退”的歹毒药方,呼吁通过强化国家权力控制来纠正改革中的问题,并因此获得无数拥趸。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南赵湖、大跃进、大饥荒的回顾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些有关的灾难、饥荒和数千万生命的死亡应该成为一把高悬在头上的利剑,时刻提醒人们强大的不受约束的国家权力背后的危险。
共 11412 次点击,54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3099363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867 / 昨日发帖:31209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百姓家史】木兰湖1959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黄陂横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