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幼儿园活动选材的误区在观看动画方面的误区

&&文章内容
怎样培养优秀的孩子家庭教育小常识集锦(上集)
怎样培养优秀的孩子家庭教育小常识集锦
三宝弟子&敬印
关于对孩子的教育,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不论是直接的还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家长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每位做父母的最关心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才。
那么,如何让你的孩子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关键在于做父母的如何教育了。&&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养育孩子,既要“养”,更要“育”。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
古人说的好:“子不教,父之过;女不教,母之过。”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涌现,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协作与合作,然而三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然在培养孩子的这一项艰巨的事业中,家庭教育则是基础因素,这是不可置疑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儿童所在的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树立爱孩子的正确观念,“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孩子,就应该为他的将来做打算,一位小学教师这样说:“如果你爱孩子,就应送他‘出海经风浪’。”这句话虽简短,却发人深思。
其次,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这点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标杆,遗传因素除外,父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有这样一个例子:父亲对爷爷奶奶不好,孩子从小就学起,等到父母老了,孩子长大了对父母也不好,父母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你对爷爷奶奶都不好,我跟你学的。
现在我们很多独生子女,因为溺爱的缘故,对待老人是不屑一顾。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在此问题上应该做到以身作则,从小言传身教,从小耳濡目染,把孩子成人的第一课上好。
以身作则,连小事也不要放松。例如公交车上爸爸妈妈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孩子就会模仿,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也会让座。
总之一句话: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虽然看起来很片面,但你细细品味后,会给家庭教育提供一点借鉴意义。为了孩子的发展,让我们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共筑孩子美好的未来。
谦逊有礼的家长,膝下的子女知书达理;热情大方的父母,教育下的孩子积极奔放;家长的不经意的脏话,很容易影响孩子。
正应了那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母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集子,书如其名,其意愿就是让更多做父母的知道教育子女,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该内容主要摘录于网络、空间,但愿此书能使做父母的看后,起到教育下一代的正确思想观念。使自己的子女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人才。所摘编难以精准,该书也不失为教育子女的重要之参考资料。阿弥陀佛!
教好子女就是赚钱
俗话说得好:穷人怕崽大。儿女好,穷家可以变富,反之富家必然变穷。人都是要老的,教好子女是父母最重要的中长期投资。
有的人丢下孩子不管,到城里去赚钱。就算赚了大钱,但一个孩子吸毒了,或者一个孩子进监狱了,全家生活从此暗无天日。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教育子女尤其要重视品德和性格。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在对上司和下属没有责任感之前,首先是对父母没有责任感,拿父母当实践对象。
你要他们到外面去占便宜,但这样的人,人见人防、人见人厌,是长沙话说的“不带爱相”,到哪里都是一团毒,能有多大的发展前途?
结果,在外面玩不转,只能回家来当吸血虫。
家里有了这样的吸血虫,你留下十万、几十万也没有用,管不了他一辈子的。
&&&&因为只要一个主意拿错了,所有的钱一夜之间可能打水漂。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摘自&《大题小作》作者&韩少功)阿弥陀佛!
改变孩子一生的忠告&
&&&&阿弥陀佛!
家庭教育提倡什么?
家庭教育反对什么?
给家长的30条建议
&&&&阿弥陀佛!
怎样缓和叛逆期亲子关系&的摘要
2岁左右是宝宝人生里的第一个叛逆期。
当自家的小天使对自己说“不”的时候,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
因为这时候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孩子的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虽然孩子有“自我主张”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果妈妈处理不好,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怎样的叛逆表现是“正常”的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以下种种事情:
1、拒绝父母的要求;
2、和父母唱反调;
3、不理睬父母;
4、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
5、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二、宝宝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从孩子一岁开始,这些事情就时有发生,在两岁左右更加频繁和激烈。
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执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所以,父母会感觉,孩子是故意和他们对着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又会变得很“乖”,3-5岁的孩子记忆力增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通过倾听和使用语言来学习更多的东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帮助“叛逆”宝宝渡过反抗期
父母一定要记住: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反抗期:
1、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惫和饥饿的时候,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
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反抗心理加重。
比如,当孩子生病时,通常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对着干,这时父母应理解孩子,在他生病的时候不妨多宽容他们一些。
2、保护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会产生危险后果的行为,发现后,父母应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
比如说,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兴,但可能被车子撞倒。
你要告诉他:“妈妈不能让你在大街上跑,因为这里车子很多,如果被车子撞到,会受伤,非常疼。”
3、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书拿给我,好吗?”
和“把书拿给我!”
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点,你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不要说“不要把杯子打坏!”
4、父母的要求应合理
对小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
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
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闹地要蛋糕,不要因为周围人的目光让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带出来,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因为你的表现很差,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蛋糕。
如果你想吃蛋糕应该对妈妈说。”慢慢地孩子就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确实毫无原因地产生抵抗行为,不要因为觉得烦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孩子、对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叛逆期出现问题后怎么办
比如易怒、情绪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
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1、理解宝宝的感受。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宝宝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宝宝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2、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理解不等于不立规矩,不过在给宝宝立规矩的时候,对于那些他始终很抗拒的规定,我不再不由分说地“强制执行”,而是找出宝宝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办法解决。
3、给情绪找个宣泄口。教育专家认为,很多时候,宝宝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
鉴于此,宝宝再发脾气的时候我不再责骂或体罚他。
  4、寻找宝宝的良好表现。表扬能间接地让宝宝明白是非,所以我更留心宝宝的一些良好表现,及时地提出表扬。
5、给宝宝一定的自主权。既然宝宝处于逆反期,有些事我就不再做硬性规定,而是有条件地让宝宝享受民主权利。
  6、不处处约束。宝宝就是宝宝,不能用你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对他的行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五、3种方法缓解叛逆期的亲子冲突
1、多项选择法
在亲子间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你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
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宝宝,必须睡觉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
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可以选择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十分钟,你选择哪一个?”
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宝宝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你不妨一试。
2、约法三章法
宝宝生来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则一个外在的规则会被宝宝视作异己加以排斥。
一旦他参与了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你也要认真对待你宝宝的约定,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约定。
3、角色扮演法
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宝宝明白应该做什么。你可以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看看他是如何来对待你的。
有的宝宝会用你常用的方式对你,也有的宝宝会用他心目中期望的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你需要细心观察。通过角色扮演,亲子之间的对抗自会消弥不少哦!阿弥陀佛!
怎样让你的孩子吐露心声&
和很多父母一样,我希望孩子对我无所不谈,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走进孩子的心灵,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效果不错,供父母们借鉴。 
一、慎用批评   孩子做了错事,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我们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打击和批评可不是好办法。
要让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耐心地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
听完了他的故事,重要的是引导他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我们应逐步走到幕后,给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创造机会  “孩子,过来,妈妈和你说话。”
如果你和孩子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
如果换一个时间,换一种方式,如,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与孩子一起下棋、玩游戏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时候。
这时候,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和孩子一起活动、对他们没有压力的机会。
当你真正需要问问题时,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控制情绪  当得知孩子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做错了事的时候,你千万不能激动,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当孩子告诉你他在幼儿园里与一位小朋友打架了。
你心里很恼火,但不能把这种情绪表露出来,要用很平静的态度让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
&&&&否则,会造成孩子以后只报喜不报忧。阿弥陀佛!
从小培养孩子过硬的心理素质
一、教育孩子学会生存能力
二、培养忍耐力和自制力
三、多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四、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五、让孩子多动脑
六、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八、给予鼓励和支持
九、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意识
阿弥陀佛!
家庭教育的十条戒律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
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为保证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家长们不可不看呦!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二、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
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
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
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
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
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
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
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
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培养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八、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
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
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
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阿弥陀佛!
与孩子沟通的六大秘诀
1、要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2、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3、体会孩子的感受。
4、了解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
5、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6、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
阿弥陀佛!
最佳状态的家庭教育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
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
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
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
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
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
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
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
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
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
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
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
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
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
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
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
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转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
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
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
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
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
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
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
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
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
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山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
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
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阿弥陀佛!
13步暗示法引领孩子进步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知不觉地会给孩子们一些暗示。
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中,对孩子的“暗示”可以分:“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
消极的暗示: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犯有消极暗示的错误。
所以,我们总结了大“暗示法”引导孩子进步的技巧。
“暗示”法一:使孩子积极做功课
母亲确信孩子的功课一定会很好是培养孩子功课进步的第一步。
对待孩子就好像对待优等生一样逐渐地孩子就会变成优等生。
让孩子具体想象做功课会得到的好处。
故意让孩子不做功课也是一种矫正不想做功课的暗示疗法。
孩子发劳骚不想做功课时故意说:反正你就是这样的小孩
偶尔说:你去玩玩吧反而会使孩子感到不安。
当孩子不想做功课时让他整理桌子以培养想功课的情绪。
当孩子做功课的引击尚未发动时让孩子先拟定功课的预定表。
因不擅长的科目而陷入低潮时让孩子暂时只做擅长的科目。
对于不能专心做功课的孩子让他抽签选择先做哪一科。
父母批评学校或老师会使孩子讨厌老师与学校也讨厌做功课。  “暗示”法二:使孩子听从劝诫  借着第三者传达母亲的担心给孩子知道以消除孩子的欲求、不满。  和孩子发生对立时可利用信函或日记传达你的想法及心情。  要让情绪激动的孩子坦然接受就要用比平常低的声音说话。  先说父母的失败经验再进入主题孩子较能接受父母的劝诫。  对孩子的诱惑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孩子自然会忘记。  以提议或商量的语气提出意见孩子会感觉是自己所做的决定。  想给孩子很多注意事项时先限定于一个问题。  对孩子强调你一定可以做到孩子会有不想辜负你期望的心理。  纠正孩子时不要说别做什么而要说应该做什么。  孩子失败时不要指责只要要求他再做一次自然可以减少失败。  对孩子的细小过错要当场劝告较大的问题则过一段时间再劝告。  以现在也不错但是还要更好的方法劝诫孩子会更乐意接受。  你太邋遢了的指责性词句容易让孩子产生负面性暗示。  “暗示”法三:引导孩子  为了让孩子向讨厌的科目挑战可把喜欢的科目留到最后才做。  要让孩子做不太喜欢的事情时可以说隔壁的小朋友也做…。  给孩子太好的环境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孩子的意愿。  在孩子的房间贴上他所喜欢的明星或风景照片可提升其向上心。  对于妄自菲薄的孩子要经常使用鼓励的语句。  如果在孩子面前常说反正…等话语孩子就不会努力。  有时用你要考虑妈妈的想法等哀求性刺激疗法也很有效。  当孩子反省时父母可以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  使用报酬诱饵时其报酬要有具体形象以引导孩子提高意愿。  有时候不妨利用假日一家人去爬山或看辽阔的海洋。  对于孩子提高意愿去做的事情都要给予评价。  赞美孩子时必须由衷地表现出和他一样高兴的心情。  故意责骂过于自信的孩子激发他的自尊心以促其提高意愿。  “暗示”法四:使孩子自动消除不满情绪  由父母选定选择条件让孩子选择使孩子有参与的意识。  有时候干脆装作接受孩子全部的要求。  先倾听孩子的不满让孩子发泄欲求不满的情绪。  对细微的不平或不满要夸张地重视。  即使孩子的要求过于无聊母亲也要以认真的表情倾听。  对于孩子不当的要求不妨附带提及比他要求还高的条件。  让孩子自己思考不能的理由再冷冷地说:不行就是不行  要阻止孩子的任性不要提善恶而只刺激孩子的损益感情。  对于孩子的不平不满不要全面否定应先肯定一部份。  对孩子提出的朋友都有的理论以也有人没有对应。  安排发泄情绪的另一个场所孩子的不满就能解除。  “暗示”法五:解除孩子厌烦心理  只做三十分钟的功课看看给予几个小目标。  不要让孩子在做功课时的休息时间发呆而让他做一些杂事。  让孩子拥有每天都必须做的简单事情。  做功课当中的点心或宵夜具有再继续做下去的暗示效果。  趁孩子还感兴趣时利用中断效应宣布下次再继续做  当孩子因做功课而感厌烦时可利用溜狗等做适度的运动。  孩子若说做功课真辛苦不要附和他应说那并不痛苦  孩子开始懒散时就下最后通牒:现在不做就来不及了  如果挑唆孩子可以失败孩子就会忘记厌烦而想重新再挑战。  将不同性质的科目组合起来让孩子达到调剂情绪的效果。  当孩子开始感到厌烦时可改变做功课的桌子和地点。  “暗示”法六:解除孩子紧张与不安  对于因犯了错而强烈不安的孩子安慰他,人总是会犯错的。  只不过是考试而已嘛母亲的一句话可以使孩子轻松下来。  对孩子说:考完试我们一起去吃冰吧以改变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兴奋状态时故意以缓慢的态度对应。  对因时间而焦躁的孩子称一小时为六十分钟可减轻其心理负担。  孩子害怕失败而感到不安时尽量加以赞美。  对害怕陷入低潮的孩子先给与简单的问题解除其心理上的劣势。  容易紧张的孩子让他在纸上涂鸦以消除其紧张情绪。  孩子呈现焦急和战战竞竞状态时教他慢慢吐气使之缓和。  孩子为了考试而紧张时母亲可以试着故意说错话。  对于容易紧张的孩子平常给他带吉祥物。  孩子太紧张时让孩子说出自己紧张的情形。  给孩子和紧张感完全无关的小小欲望满足就能解除其紧张。  “暗示”法七:使孩子集中注意力  让孩子用非整数的时间拟定做功课的时间表。  将闹钟铃声作为上床时间以决定结束做功课的时间。  孩子精神散漫时让他听一会儿时钟的滴答声。  做功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时试着用嘴巴念出内容。  无法热衷做功课时可将预定表加以改变。  限制只有一次而以孩子反而会产生自动自发的情形。  平常就培养让孩子帮忙做家事及所规定的工作习惯。  对无法认真准备考试的孩子不妨积极地劝他猜题。  做功课之前进行固定的仪式就能马上集中注意力。  担心的事情太多的时候不妨先着手做所担心的事。  对于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不要以时间而用数量来拟定计划。  “暗示”法八:使孩子摆脱困惑  为选择甲或乙而困惑时针对孩子会选后者的心理加以询问。  为了升学或就业而困惑时应诱导地问:要考私立或公立  对到处碰壁的孩子说:假如甲不行还有乙和丙  为了考公立或私立学校而困惑时断然地说:你适合考私立  孩子走头无路时告诉他:这时反而可以发挥二、三倍的实力  对于孩子更高的欲望加以封锁地说:不能再高了  故意装作没看到以消除孩子的迷惑。  当孩子迷惑时早上让孩子打开窗子看看充满生气的外面。  让孩子看漫画或幽默笑话以克服想不开的情形。  “暗示”法九:使孩子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让孩子在父母面前宣布目标可促使孩子向目标挑战。  让孩子学习柔道等运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也能振奋精神。  看到孩子气馁就加快生活步调以造成积极的态度。  平常就让孩子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  对于畏首畏尾的孩子偶而让他一早就去上学。  对于畏首畏尾的孩子尽量让他和积极的孩子交往。  培养让孩子写舒展且大的字的习惯。  对于有气无力的孩子不要用你不要有气无力的负面性暗示。  上餐馆时让孩子冒险选择他从未吃过的菜肴。  对不擅长带头做事的孩子试着刻意让他帮忙做家事。  欲使孩子活泼发言应常问他不能只回答是或否的问题。  即使最后需由父母决定的事情也要故意询问孩子的意见。  孩子被赞美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会自我扩大而变得活泼。  “暗示”法十:使孩子更有自信  偶而刻意给可以做得很好的课题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孩子正向困难问题挑战时故意忽视错误只赞美做得好的部份。  不要赞美结果而赞美过程孩子就会产生肯做就会成功的自信。  为了避免指责成为负面暗示所以在指责前先赞美。  赞美优点比指责缺点更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告诉孩子只让你考一流学校使他产生向二流学校挑战的自信。  父母说出没出息一句话会使孩子真的没出息。  看到自己亲近的人或事物受到毁谤孩子会感觉自己也被毁谤。  在第三者面前批评孩子比直接责骂孩子更伤孩子。  掌握一些幸运事迹告诉孩子你走运了孩子会增加自信。  孩子对于前途快丧失自信时提醒他以前所获得的成绩。  “暗示”法十一:解除孩子自卑感  常说绝对的语句会使孩子的自卑感逐渐淡化。  对于只获得五十分而沮丧的孩子说:已经五十分啦  要拒绝时应该附带提出因为…所以不行的限制条件。  避免孩子只注意做不到的部份而留意做到的部份。  将缺点看成优点孩子的自卑感会减轻。  针对孩子的自卑感让他阅读伟人传记。  故意指责成绩好的孩子而让丧失自信的孩子解除自卑感。  不管多么微小的事都无所谓让孩子感觉他具有特别的技能。  孩子失败或做错时强调运气也是一种方法。  “暗示”法十二:矫正孩子缺点  在孩子面前指出其它孩子的缺点也能收到控制的效果。  对于缺点多的孩子告诉他他会很有前途以鼓励他。  安排孩子去传达其它孩子的缺点孩子会主动矫正自己的缺点。  孩子为了缺点而烦恼时将缺点转为优点。  不要直接矫正缺点而排除藏在缺点背后的欲求、不满。  如果孩子常常失败的话应暗示说:失败也无所谓。  惩罚或威喝的暗示如果没有偶尔加以使用就会减弱。  不要直接指出孩子的缺点而利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较好。  对于孩子的反抗不要以父母的权威加以压制。  “暗示”法十三:使赞美具真实感  和孩子的父亲、祖父母并肩作战使赞美词成为事实。  藉第三者所说的话淡化孩子的疑心。  先指第三者的缺点赞美词才会更有真实感。  将孩子的优点浓缩成一点加以赞美会感觉全部都被赞美。  赞美孩子时至少赞美三个优点的方式非常有效。  他人赞美自己的孩子时坦然地加以接受。  孩子做好事时刻不容缓的赞美孩子。  在别人面前赞美孩子时孩子被赞美的喜悦会加倍。  赞美孩子时每次的赞美词要有变化。  由此可见,暗示对孩子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从侧面去影响孩子,从而避免了鼓励和表扬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不真实的判断,教育孩子要慎言慎行。阿弥陀佛!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不会批评
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1、无用的批评
&&&&(1)批评情绪化
(2)批评泛滥化
(3)批评简单化
(4)批评急躁化
2、什么时候批评
3、应该批评什么
4、怎么进行批评
(1)首犯要说理
(2)重犯要约定
&&&&再犯要惩罚
阿弥陀佛!
家庭如何保持儿童心理健康
阿弥陀佛!
家庭教育小常识
作者:周彤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阿弥陀佛!
叛逆孩子很聪明&家教要牢记五点
故事链接:
一中七年级班主任气愤地说:学生闫某的姨夫在二中教学,而闫某的家距一中较近且根据划片招生政策闫某就应该在一中上学。
偏偏是闫某想去二中就读,家长没有同意,因为一中的教学质量在全县都是数一数二的,比二中好得多,因此闫某对家长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闫某的父亲在外做农民工,母亲在家务农。
就在前天,闫某又旷课在家。
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闫某就是赖在家里不走。
没办法,母亲只好拉着他想送他上学,没想到闫某暴跳如雷,对母亲大声呵斥:“你干啥?
你还想打人吗?”
语落手动,出手打了母亲两拳。
母亲无奈,只好求助于班主任。
说起闫某小时候的事,母亲都是事事顺从,生怕受半点委屈。
特别是闫某闹性子的时候,家长更是依随孩子,又是给钱又是买东西……
闫某的表现当然让家长心寒,现在的闫某在家里摔盆打碗是常事。
闫某的成长经历再一次提醒家长:娇生惯养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这种现象还会越来越普遍。
突然之间,自己的孩子由以前听话温顺、自己引以为豪的掌上明珠变成了令人不可捉摸、脾气暴躁的叛逆孩子。
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家长付出这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有就要马上改变。
一、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
岁的孩子在认知、自制的方面还很不成熟,处于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在家长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采取“做朋友、谈心”的方式耐心引导,不要一味进行指责。
从心理发展上说,叛逆心理其实源自青少年认知独立性的发展。
一个叛逆的少年,首先应该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只有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独立性的需要。
那么,什么叫独立,怎样才能标志自己独立呢?
很简单的一个表现,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换言之,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思考的人;所以,青少年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表现出一些想法与成人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青少年心理表现中的“认知独立性”。
但是,有些少年学生,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独立性的需要”,偏偏的、故意的表现出和成人世界的不同,有的时候就成了“叛逆”了。
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发现成人世界的不足,对成人世界产生批判,进而表现出叛逆。
反之,一个一直没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个始终听话的孩子,可能是一个智商发展不高的孩子;也更可能在未来的独立求生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二、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束缚
再说一个故事: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
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好啊!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谁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
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孩子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
在从前,他无法意识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跃跃欲试。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的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目的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于是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不理解中渐行渐远了。
三、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作为家长,在许多事情上都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
至少要在“形式上”给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间,让他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
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下面是一个孩子的肺腑之言:“我以前就是很叛逆,结果碰到的老师非常爱管我,我妈动不动就骂我,结果我更加反抗……在我家人眼里三岁小孩子都比我有主见,不是我不好好和她们相处,我也一直在努力,可是她们一开口就是骂或者烦我。
我是一个很爱做决定的人,而我在家里面,吃什么菜都不是我能决定的,所以我没办法听她们的任何话。
……我现在很大了,想起以前的事,觉得他们都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教育我,反方向的推动我!
……其实判逆的小孩子,最想要的就是别人鼓励他,而不是说不完的唠叨其实是想让他改过错误,希望别人把他当作大人,尊重他,相信他。……”
有一篇题为《少年》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孩子虽还是稚气满脸,但壮硕的身体已俨然是个大人。
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
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
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
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
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
父亲给了少年元钱。少年从此离家。
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
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
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城市很华丽,但少年很难找到她的入口。
他的成长与这个城市的喧闹无关。
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了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
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的小贩……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
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惴惴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
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
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
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四、家长要和孩子交朋友
我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堪称楷模。
她有一个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我一直觉得,女儿和我是处在平等地位的,相互信任,经常交流。”
她说,“从小到大,女儿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告诉自己,包括学习、和同学交往等各个方面,甚至连有男生追求她,她都会告诉我。”
她告诉我,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再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他明了您的看法。
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保持着肯定与支持。
五、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两极教育误区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
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
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
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
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
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
尊重孩子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
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忌从学习入题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
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阿弥陀佛!
十种特性--让孩子的进步永不停止
一、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二、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三、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四、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五、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六、给孩子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七、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八、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九、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十、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阿弥陀佛!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阿弥陀佛!
如何让孩子学会鼓励自己
一: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二:父母要给孩子选择一个好榜样
  三:父母要做到经常激励孩子
 四:引导孩子学会鼓励自己 五:指导孩子确定自己的目标
阿弥陀佛!
怎样培养优秀的孩子
教育&专家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成长篇:&&
告诉孩子的话
阿弥陀佛!
家有青春期孩子&家长须清楚四大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质需求&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三、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是:
四、获得帮助的需求&
阿弥陀佛!
儿童良好的习惯要慢慢培养
掌握适当的学习情境
合理的要求、明确的目标
“剥夺爱”式的惩罚
爱和关注化解彼此的对立
引导“好”的行为;漠视“不好”的行为
正面响应;反面教育
阿弥陀佛!
与网络成瘾过招,家长要把握几个原则
最后,家长有必要纠正几个误区:
阿弥陀佛!
如何去安慰失败和犯错的孩子
阿弥陀佛!
父母培养孩子必知的62句话&
一、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6句话&
二、使孩子充满自信的7句话
三、促使孩子学习更优秀的7句话
四、促进孩子品行高尚的8句话
&&&&&&&&&&&
五、鼓励孩子自立自强的11句话
&&&&&&&&&&&&
六、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的5句话
七、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6句话
八、鼓励孩子勇于纠正缺点的12句话
&&&&&&&&&&&&&&&阿弥陀佛!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观察孩子是第一步&&&&&
爱是一种学习过程&
亲子互动影响未来发展&
传播快乐情绪&
阿弥陀佛!
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下面十句话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象-----  2.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3.你简直笨到家了  4.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5.少罗嗦,闭嘴  6.老老实实去做,不然-----的  7.妈妈求你了  8.我没本事  9.揍死你  10.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阿弥陀佛!
孩子犯错家长只讲八句话
内容提要: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与(她)联系
经典八问:
阿弥陀佛!
为什么很多聪明孩子学习不好呢?
一、使孩子主动做功课
二、如何使孩子听话懂事
三、如何引导孩子自动自觉
四、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五、如何使孩子热爱学习
六、如何消除孩子的学习紧张情绪&&&&七、如何使孩子注意力集中
八、如何消除孩子学习的迷惑
九、如何让孩子变消极为积极
&&&&&&&&十、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十一、如何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十二、如何变孩子的缺点为优点
&阿弥陀佛!
必须告诉孩子的十大人生规则&
阿弥陀佛!
孩子撒谎的心理根源及应对
孩子说谎的真实原因
想象与现实混淆
由于想长辈夸奖或者逃避惩罚&
行为性撒谎
纠正孩子撒谎坏习惯的策略
孩子也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
阿弥陀佛!
如何对待软硬不吃的孩子
为何会“软硬不吃”
1&、“软的不软,硬的不硬,我当然都不吃了”
而对洋洋的“软”和“硬”很可能因为流于表面而变得无效――
2&、“大人一会软,一会硬,我也不知道该吃哪一套”
3&、“爸爸硬的时候,奶奶不让,我当然就不吃‘硬’的了”
“软硬兼施”战略
既然明确了原因,那么“怎么做”相信大家也已经心中多少有数了。下面介绍几个具体做法,供洋洋的家人和老师参考――
1&、软要软到心底里
2&、硬要硬到骨子里
前面已经说过,“硬”的根本性就在于“明确、严格与一致性”。所以,可以尝试这样做:
阿弥陀佛!
母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未来
【母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未来】
一、【&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怯懦】
二、【心胸宽阔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展望未来】
三、【善良的母亲让孩子懂得悲天悯人】
&&&&四、【&冷静镇定的母亲使孩子学会坚韧不拔】
五、【&有修养的母亲会铸就孩子的品质】
六、【&文化资深的母亲会影响孩子的深刻思考】
阿弥陀佛!
妈妈的语气影响孩子一生
&&&&信任的语气&&&&
尊重的语气
商量的语气&&&&
赞赏的语气&&&&
鼓励的语气
阿弥陀佛!
爸爸不注意八件事,会让宝宝越长越笨&
引导语: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绝对不能只有妈妈一个人的照顾和教育,爸爸也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爸爸的言行对宝宝的成长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
所以,如何想让宝宝快乐、聪明,那么爸爸就应该注意这8件事。&
一、挤时间跟宝宝说话
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和宝宝所有的谈话都将有可能为宝宝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为当宝宝听到越来越多的词语,他的大脑中处理语言的功能就会得到发展与锻炼。
所以在允许的情况下,爸爸尽量跟宝宝多说话、阅读或唱歌等。
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单纯地给宝宝读简单的图画书,当宝宝越长越大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读故事来鼓励他参与其中,让他跟着你重复语调和词语,慢慢地,他就能像你那么做了。
&二、别数落宝宝的不是
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属于自己的气质,有自己不同的生长速度。
所以,作为爸爸不要随便数落宝宝的不是,不要拿自己的宝宝和比人比较。
有的父母喜欢比较谁家的宝宝长得可爱,谁家的宝宝长得高之类的。
这样的做法都会给宝宝带来负面的影响。
作为父母,应该给予自己的宝宝独特的鼓励,你会看到宝宝真的就能做好。
一般来说,对宝宝反应比较敏感的父母会帮助宝宝建立起积极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与宝宝靠近一点
宝宝离开妈妈的身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会缺乏安全感。
然而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宝宝未来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时候,只有当宝宝体验到了关于爱的一切积极的情感,内心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才能够平等地与他人交往。
所以,不要吝啬你的爱,向宝宝靠近一点,让他在与爸爸的亲密接触里完全体会爱的亲密,让宝宝找回那种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四、不要对宝宝太冷淡
在宝宝还不会说话之前,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与爸爸妈妈进行交流。也许是一点声音、一个动作或是脸部的表情、目光的注视或逃避,但这都是宝宝给出的交流暗示。
当爸爸发现宝宝给出的暗示时,不要吝啬你的回应,慢慢地你会发现,其实只要你微笑一下,便能使焦躁的宝宝逐渐安静下来,或者是只要你抱着他,做鬼脸逗逗宝宝,他会哭得更少,晚上会更安静。
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安抚或者喂食时他大脑的焦虑反应系统自动关闭了。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不然会形成一种溺爱,以后宝宝就会被宠出娇生惯养的坏习惯。
你只对宝宝的暗示保持一种积极的回应,让他知道你明白了他的要求就可以了。&
五、有选择性地陪宝宝看电视、玩ipad
据研究表明,宝宝学习的好与坏,跟爸爸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千万不要让宝宝沉迷看电视,要做一个规定,例如平时做完作业的情况下可以看1小时,或者是周末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多看1小时等。
而且即使看电视,宝宝也要和你一起看。爸爸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讲解电视的内容,甚至和他讨论,这样,看电视也能成为学习的经验。
现在ipad等电子产品流行,很多宝宝也开始抛弃了电视,转而迷上了这些好玩的大屏幕游戏。
虽然说让宝宝早接触可以开发大脑,里面的一些游戏也可以帮助到宝宝的学习,但是长时间地对着这类大辐射的东西,是很伤宝宝的眼睛的,所以还是像电视一样,限制一下时间吧,还可以一起玩,引导宝宝如何正确使用这些产品,发挥最大的智力开发作用。
六、不听话时不能打宝宝
别指望宝宝永远按照你说的去做,他不是一部机器,不可能永远按照指令完成任务。
他是一个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人,所以宝宝通常是冲动的,并且很多时候都在吵闹,因为他还没能力在沮丧和愤怒的时候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宝宝学会自我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
当宝宝不听话的时候,永远不要选择打或使劲摇晃宝宝,研究表明这会对宝宝造成永久的不良影响,让他感到害怕,羞辱或是愤怒,这种互动关系只能教给宝宝用同样暴力的方式去反抗。
遇到宝宝让你不开心的时候,给自己一点时间,可以试着深呼吸从1数到10,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或者找个朋友聊聊,缓解情绪。
当你反应过分强烈或要求太严厉时,先跟宝宝说对不起,这样不但会弥补损失,还会让宝宝更加感受到爱和支持。&
七、帮宝宝建立秩序
&对于宝宝来说,秩序的建立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宝宝是在重复中学习的,这也是他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前提。
爸爸可以每天固定宝宝换尿布和洗澡的时间,让宝宝自觉的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以让宝宝有意识的知道,什么时间上厕所,什么时间洗澡。
除此之外,还要重复甚至固定一些能让宝宝体会到快乐的活动,比如在睡觉之前讲故事或唱、听儿歌,回家之后可以吃饼干和糖果。
让宝宝对时间有一个良好的把握,生活模式变得条理有序。
八、鼓励宝宝安全探索
对于宝宝来说,从他呱呱落地之日起,他经常睁开眼睛看到的人就是你。在他的心里,你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宝宝会跟着你学习很多东西,他会模仿你的行为等等。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你决定了宝宝认识世界的态度,你和宝宝的互动也基本上决定了宝宝学习的方式。
因此,当宝宝努力去探索新事物或做游戏时,爸爸都要保持接受的态度,尤其是当他受到挫折后,需要得到爸爸的鼓励时,更加要让宝宝感觉到你对他的支持以及信赖。
只有这样宝宝才会对困难、对未来无所畏惧。
编后语:荣升为爸爸的你,千万不要将自己的爱收藏起来,要主动向宝宝靠近一点,让宝宝在与爸爸的亲密接触中完全体会一下父爱的亲密。&阿弥陀佛!
孩子会变笨全因父母犯三错
孩子变笨三大原因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
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
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
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
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
“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
……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
“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  
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
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
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
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
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
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
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
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
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
要什么“发&言球”?
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
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阿弥陀佛!
不要对子女发脾气
阿弥陀佛!
爸爸妈妈最容易犯的十件糊涂事
1、想太多:
◎小提示:
2、做太多:
◎小提示:
3、骂太多:
◎小提示:
4、给太多:
&&◎小提示:
5、要太多:
&&◎小提示:
6、玩太少:
◎小提示:
7、“坐”太少:
◎小提示:
8、知太少:
◎小提示:
9、爱太少:
◎小提示:
10、变太少:
◎小提示:
阿弥陀佛!
把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不断变换的、耀眼的外在光环没有换来张德芬想要的满足和快乐感,她改变方向,向自己的内心探索要答案,经过7年的时间她渐入佳境,不仅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更成为了更好的妈妈。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父母,做好父母,请先修炼自己。
(正文)2008年初,以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畅销各大图书榜,并以畅销作家身份走进我们视线的张德芬,其实在此之前就有着令人羡慕的履历表:台湾名校毕业,曾经的台视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IBM亚太地区行销经理……在努力探索外在世界并得到了丰硕的回报之后,张德芬找不到快乐和满足的感觉,她开始向内探索,甚至很快辞去了高薪工作,专心研修心灵成长及治疗的方法。
这一次身份的转变想来是张德芬最满意的,她找到了自己心底最最需要的东西——内在的平和与快乐。
尽管外在身份的不断变换,她的另一个角色却是从未改变的,那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在外出演讲时,张德芬常常会遇见忧心忡忡的父母,“我孩子的问题很多怎么办?”
“我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受我们过去的伤害,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面对这些问题,张德芬通常只有一个答案:把你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问题了!
而这正是张德芬的经验之谈.自我修炼不仅实现了她个人的成长,情绪管理能力的加强,而且她与孩子的关系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曾经,她也爱发脾气,也期望孩子优异&
张德芬从七八年前开始关注心灵的成长和修炼,而在那之前,她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哥哥6岁,妹妹5岁。
她开玩笑似的说:“有时候真希望可以把他们两个重新养一次。”
以张德芬今天的修炼成果,她当然不会将自己埋头于无谓的懊恼之中,“其实也没关系,孩子本身就是来陪父母做功课的,从任何时候开始,只要父母安心地、开开心心地学习就可以了。”
不过,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张德芬相信自己一定会比过去做得更好。
“我怀孕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听听音乐,一点也没想到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影响胎儿将来的七情六欲。”
张德芬说,那时候她心情不好时脾气照发,遇到事情很容易着急。
而且以她的性格,总是希望孩子将来像自己一样,在学业或其他方面都很优秀。
随着长时间的自我修炼和改变,她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了许多,对孩子的期望也在这几年发生了变化。
“我现在对孩子课业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他们到时候能进入一所大学,平时打打工,接触接触社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科目就行了。
我不需要他们考上哈佛,光宗耀祖。
最大的期望反而是他们拥有管理好自己情绪的能力。”张德芬说,自己曾经深受情绪之苦,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她不希望孩子们像她曾经那样。
学习告别内心的小孩,以真正的成年人的心态面对孩子&
也许因为第二次当妈妈时张德芬有了更多的经验和平和心态,也许因为女儿的DNA中天生携带了更多积极和快乐的因素,女儿似乎一生下来就是大家的开心果,是情绪管理的好手,因此张德芬对她并没有太多担心。
相反,哥哥却是一个有很大情绪问题的孩子,“他不仅情绪起伏大,而且负面情绪多,甚至有些胆怯和退缩。
可能他从我这里遗传到的负面因素更多。”
张德芬说,儿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经常让她抓狂:“他总是因为很小的事情波动情绪,比如小狗吃了一大块巧克力,他会因为担心小狗急得在地上打滚,大哭。”
当时的张德芬,并不懂得如何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只是觉得儿子完全没必要这样。
她会很自然地否定儿子的行为和感受,越否定,儿子情绪越崩溃。
“我当时还想:这孩子怎么这样?那时,完全没有给他空间,完全做不到接纳。”
在不接纳孩子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同时,张德芬也隐约感觉到有些奇怪:为什么儿子生气的时候,我自己也会跟着生气?
我应该很爱儿子、包容儿子的,为什么那样和小孩子计较呢?
随着不断地修炼,不断地走进自己的内心,张德芬发现,每次孩子发脾气或者不听话的时候,都会让她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任由大人欺负、压制而毫无反抗能力的小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她的心底里便产生强烈的无力感。
发现了这种感觉之后,张德芬开始试着用觉察内心的方式,和自己内心里那份被触动的、被揭露的无力感待在一起。
她让自己去感受,去接纳这种感觉。
慢慢地,她感觉好多了,“我把自己的内在小孩安抚了之后,发现自己有能力去安抚儿子了。
因为只要我内在的小孩不出来捣乱,我就可以用成人的身份和心态和儿子互动,而不是像两个孩子在吵架。”
让自己的心尽量安住在平静和包容中&
几个礼拜之前的一天,已经晚上10点多了,张德芬看见儿子不但没睡觉,反而在大发脾气,而10点是她给儿子规定的睡觉时间。
如果换了以前,她一定会想一堆讨厌的后果然后一股脑抛给儿子:这样发脾气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今天睡不好明天又要没精神!
但是,现在内心变得更宽更平和了之后,她不再那么容易在意了。
她平静地走过去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哥哥在生妹妹的气,气她弄坏自己的东西。
张德芬坐在儿子身边,没有一点怒气和烦躁,只是静静地听着他说妹妹的不是,偶尔附和着说:“哦,妹妹真是不应该,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生气。”
让儿子发泄了一会儿之后,张德芬用比较轻松和尊重的语气对他说:“那个被你一直骂的妹妹早已安然入睡,而你还在这里生气,你觉得值得吗?”
“我本来想睡觉的,但是刚才被气得睡不着,心里一直在想着妹妹的不好。”
已经静下来的哥哥意识到问题不在妹妹,而在自己身上。
“对,这就叫强迫性思维,这很正常。”张德芬向他解释。
“正常吗,可我就是怎么都停止不下来啊。”儿子还是有些不放心。
“对,强迫性思维很正常,妈妈以前也这样。”张德芬再次给儿子确认。
“那你是怎么改掉这个毛病的?”
儿子很好奇。
“我就是慢慢修炼啊,打坐、吃素、上课,后来就不那么强迫性地思考一件事情了。”
“我是不是不正常?我是不是有病?我为什么会这样?”儿子终于把心里的恐惧说了出来。
“你这样正常得不得了,你和妈妈一模一样的。
所以妈妈能改,你也一定能改的。
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
张德芬终于在二三十分钟后,让儿子平静了下来。
她坦言,以前的她不会愿意“浪费”这种时间,只说一句“你现在给我闭嘴”就好了。
但是现在,她相信只要父母给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就有智慧处理问题,所以她会把无止境的时间开放给孩子。
“这种时候最重要的是,妈妈的心情一定要在爱中,在平静和容许当中。”
张德芬并不避讳自己现在仍然会因为控制不住,而和孩子发生冲突,但是她会告诉自己没关系,还有很多机会可以重新来。
“重要的是相比过去,我现在几乎不发脾气,不仅是我和儿子的关系更加亲密,而且他已经拥有了更好的面对情绪的能力。
我改变,然后他改变,就是这样。”
Q:你上一次和儿子发生冲突是在什么时候?
A:大概是去年秋天。我平时工作很忙,所以很珍惜晚上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特别是周末。可是那个周末儿子却因为白天玩得太累,不愿和我们一起出去吃饭。所以我们俩就拧在一起了。
不过,几天前也恰好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我已经可以欣然接受,并尊重他的意愿了。
Q:孩子发现过你身上的变化吗?
A:当然。有一次我出门时对他们说:对不起,妈妈要去上课了。
女儿就回应说,我喜欢你去上那个课,每次上完课回来你脾气都好好哦。
老师是怎么做到的,怎么上上课就能让你脾气那么好呢?
Q:如果没有这几年的自我修炼,你的儿子将来可能是什么状况?
A:大概像我哥哥那样吧,很成功但却很不快乐。
他到现在还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一上来就六亲不认,也因此在人生道路上跌过好几次重跤。
Q:有没有你父母曾经做过的、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你决定一定不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的?
A:嗯。我爸爸常常把一双沉重的大手搭在我肩上,对我说,你快乐我才快乐,我一生的幸福就在你身上,你一定扬眉吐气。
这让我感觉好重,好累。
孩子不应该被当成父母的产业,因为父母自身不够出色,而想透过孩子把自己的梦想活出来。
Q:如果可以给父母一个提醒或建议的话,你会说什么?
A:孩子有问题,父母第一个要想到的就是修正自己。
如果大家仔细想一想,会发现我们在指责任何人的时候,其实矛头是指向了自己。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别人身上,这一点在和孩子的关系上,尤其明显。阿弥陀佛!
寺院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合幼儿观看的动画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