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村《行知小学》一年级一一班,江涛儿子老师的微信群咋加

第一章传略
第二十三编人物
第一章传略
?????阳曲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
出。从西汉建县迄今二千多年的岁月里,曾养育了郭淮、
狄仁杰、呼延赞等一批治国安邦的文臣武将;郭澄之、
刘璋、傅山等精于词章的墨翰文人;戴梦熊、裴国苍、阎士骧等为民作主治县有方的官吏辅
臣及医疗、书画、教育等方面造诣颇深的名师巧匠,尤其是他们忠诚爱国、热爱家乡、刚正
不阿、光明磊落的品格,堪称境内民众世
代学习的楷模。辛亥革命时期,荣炳等为山西最早加入孙
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参加和领导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斗
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进步青年积极加入中
国共产党,领导全县人民反蒋抗日,建立革命根据地,不
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阳曲儿女继承先辈遗志,发扬革
命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自强不
息,艰苦创业,在各条战线中建功立业,涌现出一批
又一批名闻遐迩的学者、名人、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阳曲籍在海内
外工作的名人志士不忘家乡养育之恩,积极报效故土
的经济建设,为阳曲后人留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丰碑。
?第一章传略
?窦?(生卒年代不详),字鸣犊。清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载:周阳曲人。按《史记世家》记载:孔子既然不得重用于卫国,打算向西去见赵简之。到了黄河边,
听到窦鸣犊、舜华被赵简之杀死,站在岸边向着黄河叹息说:&壮美啊黄河水,多
么浩荡盛大!我不能渡过黄河,是命运安排的吧!&子贡快步走上前来问:&冒昧
问一下先生,这是什么意思呀!&孔子说:&窦鸣犊、舜华是晋国的贤大夫,赵简
子不得志时,靠这两个人才得以掌权;等到他得志以后,竟然杀死他们才执政。我
听说,剖腹取胎、杀害幼兽,麒麟不会来到郊外;放干水池的水捉鱼,蛟龙就不肯
来调和阴阳、兴云致雨;倾覆鸟巢,毁坏鸟卵,凤凰就不愿往这里飞翔。为什么呢?
君子忌讳杀害他们的同类。那些鸟兽对于不义行为尚且知道躲避,更何况我呢?&
于是孔子便回到老家陬乡去休养,创作了《陬操》琴曲以哀悼两位遇害贤人。
?据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记载:县西北部的烈石山口建有窦?的祠堂,称窦大夫祠。遇到天旱,农民常到此祈祷降雨。
?郭淮(生卒年代不详),字伯济,三国时魏国阳曲人,出身于地主家
庭,从小饱经战乱疾苦,立志长大从军,平息战乱。因此,少年时代就很喜爱军事,
锻炼得体魄健壮,勇力过人。
?东汉建安年间,郭淮在太原郡举孝廉。他一进入官场就正处在蜀、汉对立的时期
。魏明帝太和二年(227),蜀汉丞相诸葛亮乘曹魏皇帝刚继位不久,国内还不稳定的机会,率领军队从祁山北伐曹魏。出于慎重,诸葛亮分兵两路,一支主力驻守战略要地街亭;另一支主力在战略要地柳城安营,形成犄角之势。这样进可两军齐出,分进合击,
退可互相援助,彼此策应。然而,诸葛亮的对手郭淮,不仅精通用兵之道,尤其熟
悉街亭、柳城这一带的地理形势。他深知街亭的得失是这场战斗胜负的关键所在,
而街亭险要的凭借,就依赖于柳城,如果柳城失守,街亭就会成为没有策应的&孤
军&、&险地&,经不住长围久困,自然失陷。于是,郭淮当夜亲自率领军队,偃
旗息鼓,偷袭柳城,首先击溃柳城的蜀军,及时斩断街亭守将马谡的侧援。为司马
懿夺取街亭扫清了障碍,免致腹背受敌,迫使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次战斗魏
军损失很少,蜀军无功而退回原地,郭淮也由此而名声显赫,于是被晋升为&建威
?曹魏青龙二年(234),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他带领军队佯装从斜谷出击,真正
的意图是要攻取曹魏的北原。蜀军意图早在郭淮意料之中,他置斜谷军于不顾,把军
队主力布置在北原,形成以逸待劳的军事态势。诸葛亮发现魏军已经有了准备,觉
得蜀军已经没有取胜的可能,于是便与郭淮讲和停战,领兵退守汉中。
?曹魏正始元年(240),蜀汉将军姜维征服了陇西少数民族羌人,并且与羌族人
联合起来侵犯魏国边境,郭淮率领军队赶赴陇西,首先强占有利地形,双方经过激
烈厮杀,联军被斩首数千,一万多人投降,魏军大获全胜。战后,郭淮将军又广施仁、
德策略,羌、氐少数民族逐步得以归化。先后有30多个羌、氐部落得到安抚,致
使陇西一带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
?郭淮一生戎马疆场,文韬武略兼备,战功显赫,文治卓著,驻守关西
(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30多年,外拒蜀汉及羌军,内安边疆居民,
保卫魏国西部边界寸土未失,并有扩展。郭淮将军曾三次阻止诸葛亮出兵祁
山,他破陇西名羌,安抚羌、氐30多个部落,战功与政绩突出,官职晋升
到车骑将军,被封为阳曲侯,仪仗与三司持节都督相同。
?据史书记载,郭淮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名将。《晋阳豪杰》为摆脱
小说可以虚构的影响,按照史实特别点明说:&读三国者,大多以诸葛亮北伐之劲
敌为司马懿辈,然则非也,实乃郭淮将军也。&
?郭澄之,字仲静,阳曲人。少有才思,机敏过人。东晋末年曾任南康相。在南
康任职期间,正遇卢循在广州起义,率义兵攻打南康、庐陵、豫章等郡,澄之见义
兵势众,于是主动放弃南康,转辗流离返回南京。当时刘裕执掌东晋朝政,他任命
郭澄之为相国参军,随他北伐。义熙十三年(417)七月,刘裕的北伐军,占领
长安,活捉后秦皇帝姚泓,刘裕还想继续西进,可是他的下级意见不一,刘裕征求
澄之意见,澄之避而不答,面向西方吟诵王粲的诗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刘裕明白了澄之的意思,就决定班师回朝。回去提升澄之为相国从事中郎,后封为
?郭澄之载名史册,名传后世,并不只因他做过官,也因他酷爱文学,有小说传世。所著作
品大都收集在《郭子》三卷中。这部小说已经散失,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中,辑有8
0余条。马国翰的《玉幽山房辑佚书》中,也辑有佚
文一卷。他的小说主要是从各个方面写人物生活片断的,他以其&志人&的特色,
区别于当时的&志怪&小说。因此,他的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
地位。下面引一则佚文大意(见《山西历史人物传》),便可知其一斑:
?阮德如的妹妹长得很丑,她嫁给了许允。在婚礼结束步入洞房后,许允迟迟不
愿进新房。他的好友桓苑劝道:&阮德如和你相好,他把丑妹嫁于你,一定有其用
意,你应该好好考察一下。&许允以为有理,遂走进洞房。这时阮德如的妹子正提
着裙裾等着他,许允问:&女子有四德,你具几德?&答:&我所欠缺的只有容貌。
请问,士有百行,你有多少?&许说:&都有&。阮妹说:&你好色,不好德,怎么
能说都有?&许惭愧得无言可对,从此,两口子互敬互重,和睦相处。
?除去小说外,他的作品还有《郭澄之集》十卷,可惜也都散失不存了。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阳曲县(今太原市南郊区狄村)人。唐代名臣,武则天时期曾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
?仁杰的祖父名孝绪,贞观时期任尚书左丞。父亲名知逊曾任夔州长史。仁杰以
明经科考及第,被任命为汴州判佐,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提拔为并州
都督府法曹参军。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为大理丞,一年处理积案涉及
1.7万人。从此以断案如神,摘奸除恶闻名朝野。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甚至敢于
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
,因为误砍太宗昭陵柏树,高宗要治他们死罪。仁杰上奏,据法说理,终于
使高宗赦免了二人的死罪。武则天垂拱二年(686),仁杰出任宁州(甘肃宁县)
刺史,他到任后,体察民情,抚和戎落,内外相安,很得当地吏民欢心,当地人民
为赞颂他的德政,为他立碑铭记。直到他离任宁州,入朝为冬官(工部)侍郎之后,
御使郭翰巡察陇右,宁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将仁杰的政绩奏上朝
廷,还竭立推荐他升为文昌(尚书台)左丞。垂拱四年(688)六月,仁杰被
特派为江南道巡抚大使,巡视吴、楚地方。他看到江南吏民迷信异常,修神祠办祭
祀成风,伤财害民十分严重。于是奏请废毁,武则天核准后,焚毁神祠1700余所,
减轻了江南人民精神与财物两方面的沉重负担。
?同年七月,越王李贞等举兵图谋匡复中宗,反对武则天当政,不久就失败了。
武氏派去讨伐李贞的30万大军,贪功抢掠,屠杀无辜。武则天收到乱军的捷报,
立即派仁杰为豫州刺史。他到职后,了解到缉拿李贞党羽株连者有六七百家,籍没
者5000余口,多数属于冤狱。于是密奏原案的&诖误&,武则天相信仁杰所奏属实,
下诏改杀为流放,全部流放丰州(内蒙五原)。当这批囚徒流往丰州,途经仁杰曾
治理过的宁州时,宁州父老热情迎接安慰他们说:&狄使君活汝辈矣!&豫州囚
徒和宁州父老,携手一同痛哭于当年为狄仁杰所树的&德政碑&下,并设斋三天,
款待豫州囚徒。
?天授二年(691),武则天升狄仁杰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
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长寿元年(692)春天,酷吏来俊臣诬告宰相
仁杰谋反,逮捕下狱。不久出狱,贬为彭泽令。万岁通天元年(696)十月,契
丹攻陷冀州(河北临漳),河北震动,朝野惊慌。武则天起用仁杰为魏州刺史,防
守北边,抵御契丹。他到任后,改变前任驱使百姓入城、缮修守备的作法,放农民
全部归田,百姓很高兴。短时间内便调动起军民守边的积极性。契丹部听说仁杰统
兵前来,便引兵北退。魏州不战自守,免于一场灾难。因此,武则天提升他为幽州
都督,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笔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宁清勤、升显位、厉相
臣&十二个金字,以示表彰。次年十月,调仁杰回朝,初为鸾台侍郎,不久升同
凤阁鸾台平章事,恢复了宰相职位。
?圣历元年(698),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吴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争立
自己为太子。仁杰从容劝说太后说:&立子,万岁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自
古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太后说:&这是我的家事,卿勿预知&。仁杰谏
说:&你为元首,我为宰相,立太子是国家之本,岂能不预知乎!&终使武则天感
悟,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太子,致使李唐王朝得以维系下去。
?同年秋天,突厥进犯河北,狄仁杰奉命讨伐突厥,突厥听到仁杰来讨伐,遂退
还漠北。太后又命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仁杰采取四条得力措施,身体力行,致
使几十万大军顺利撤回,尽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同年秋天,武则天想要修
筑大佛寺和塑造大佛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两白银,官方拿不够,于是下令天下僧尼,
每人每日出一钱相助。狄仁杰上疏谏阻,武则天接受劝谏,遂免此议。
?狄仁杰知人善任,也常以举贤为己任。他任宰相时,先后向武则天举荐了张柬
之、桓彦范等数十位唐代中兴名臣。在他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张柬之趁
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所以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他有再造唐室之功。
?久视元年(700)九月,狄仁杰病故。武则天赠仁杰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中宗追赠司空,睿宗又追封为梁国公。
?罗荣,字政卿,罗氏《家谱》称为山西省阳曲县人。唐大历年间(773
左右),播州一带土民造反,朝廷派军队征讨多次,未能彻底平定。朝廷命罗荣率兵
南征,他采用征讨安抚相结合的措施,终于平定了土民的叛乱,使当地的少数民
族得到安抚。朝廷因为罗荣建立了大功,于是便把播州分封于他,命罗家世袭播州
侯。罗荣将当地的僚人造册编入户籍,并制定了承担义务的规定,统一了播州,经
过一段治理,使荒凉边远的播州逐步走向文明富裕。大历中,罗荣被封为六州都督、
沿边招讨使、太子太保、荣禄大夫,敕封为播州侯。《遵义府志》记载罗荣《自
叙》,大意为:罗荣初出任在今湖南麻阳,后来镇守川东一带,屡次奉命征讨,多
建奇功。&&进入播州(古称夜郎,今遵义一带)后,经过10年征战,平定安抚了
千年难以平定的播州僚人。
?罗荣家居遵义县境,死后葬在&播南十里许九平之原&(今遵义市忠庄乡罗家
湾),俗称&总戎墓&。其陵墓于明万历年间被杨应龙的士兵毁坏。清代咸丰八年(185
8),罗氏后裔将罗荣残墓迁到三岔河(今三岔乡)建冢祭祀。至今此墓尚存,被列为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
?郭子仪(697─781),祖籍阳曲县,生于陕西华县。唐上元三年(
762),唐代宗按朝廷规定以其祖先得姓之地,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郡王是除皇室
亲王以外的最高爵位。
?郭子仪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早年以武举考试优等被补为左卫长史,
以后多次被提升,到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他
身处唐朝危难之时,平定&安史之乱&,平定仆固怀恩,收复两京,稳定唐室统治,
制止中原骚乱,安定西北边境,单骑入敌营而不惧,多次遭谗言而不忿。集忠诚、
勇敢、谦虚、智慧、魄力、气量等诸多美德于一身。史书称他:&权倾天下而朝不
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有再造唐室之功。
?郭子仪一生经历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代君主,四代为臣,忠心耿耿,
功劳巨大,所以,四代皇帝对他均有加封。德宗给他赐号&尚文&,进位为太尉、
中书令。郭子仪85岁寿终,德宗赐尊号为太师,陪葬肃宗陵寝。在阳曲县郭氏
祠堂有始祖祠像彩塑,尊其为郭氏始祖。
?呼延赞(?─1000),阳曲县呼延村人(现为太原市北郊区),出身于
庶族官僚家庭。其父呼延琮,曾任后周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年轻时当骁骑卒,宋
太祖赵匡胤看到他作战勇敢,先后提拔为东班长、骁雄军使。
?宋乾德二年(964),他跟随大将王全斌征伐后蜀,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
锋陷阵,受伤多处,战功卓著,提升为副指挥使。太宗即位后,从下级军官中
选拔大将,呼延赞被选中,任铁骑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
征北汉,包围了北汉都城太原城,北汉誓死抵抗,宋军屡攻不下,太宗亲到阵前督
战,呼延赞置生死于不顾,拼力攻城,四次攻上城头,四次被守兵击下,仍然面不
改色,再次涉险。太宗亲自接见他,赏赐大量金、帛,以资鼓励。
?太平兴国七年(982),呼延赞协助大将崔翰镇守定州(今河北正定),当
时,辽兵势强,杨业又新战死,宋兵斗志不振,辽兵经常攻城掠地,长驱直入。为
战胜辽兵,呼延赞潜心研究攻守战法,献&轰图&于太宗,并请求担任守卫边防的
职责。宋太宗召见他,命他表演武艺。呼延赞立即披甲上马,挥舞铁鞭、枣槊,并
命四个儿子上阵表演,以至看的太宗眼花缭乱,赏赐白金几百两,四子衣带各一套。
后来他在抗辽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端拱二年(989),呼延赞升任马军都军头。
淳化三年(992),改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后改任辽州刺史、领扶州刺
?呼延赞勇敢善战,为勉励自己,在身上刺上&赤心杀敌&等字,在他的教育影
响下,儿子们也身刺&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他每天指挥儿子骑马射箭、
舞棍击剑,像上阵一样厮杀,人人杀得遍体鳞伤。因此,他们父子均以高超的武功为朝廷定
国安邦建立了功绩。咸平三年(1000),呼延赞因年老而去世。
?王守忠(1295─1349),字君实,阳曲县人。元
代秦定元年(1324),试礼部第一,赐同进士出身。初任秘书郎,后升为太常
博士,官至礼部尚书。续编《太常集礼》若干卷。参与撰写《经世大典》之后,又
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书成,提升为参议中书省事,调燕南廉访使,至正五年
(1345),任命为河南行知政事。当时铜梁县尹张文德捕杀强盗100多人,重
庆府官因为私怨,县吏捏造罪状陷害这些人,准备每人杖打一百。守忠认真考
察其曲直,分清是非,辨别赃物,受诬陷的人都给平了反。在四川为官的外籍官员,
由于西南地处偏僻,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当时给的俸禄(薪金)少,多数官吏生
活困难。他为此给皇帝上疏,请求把无人绝户的土地和荒芜的屯田招人耕种,用这
些收入来增加官吏的俸禄。宜宾县尹杨济亨想在蟠龙山修建宪宗的神御殿,供奉宪
宗皇帝的遗像,学界保举谢晋贤在这里办书院(官办学校)。守忠将以上事项奏明
皇帝,终于都办成了。事后提升为资政大夫、河南行省左丞。还未上任,守忠母亲去
世,他也劳碌成疾,至正九年(1349)病逝,享年54岁。皇上赐钱万千文,
谥号文昭,著书文集若干卷。
?张缙(生卒年代不详),字朝用,阳曲人。明朝宪宗成化举进士。
钧州知州,后补沧州知州南京工部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他做知府时,节约一切开支,为
老百姓节省钱10余万。后调山东任参政,都御史刘大夏治理黄河于张秋一带,委令他
任调度,山东地区的黄河两岸都受到益处。又筑南望东堤,让兵卒在水涨时,分道
挽船进行水道运输。后晋升为通政,司右通政,不久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真、
保二府,后转为右副都御史,巡府宣大。几任巡抚都有显著政绩,后改为水运
粮食监督。其时正遇荒年,奏请皇上留米10万石赈救灾民。入朝任户部左侍郎,提升为
南京户部尚书,因为不依附宦党刘瑾,不久与尚书韩文同下诏狱。又因前奏请改兑
换制被指责为擅自改变先祖制度而被罢官除名。直到刘瑾被治罪诛杀,他才又被重新
起用为补御史,仍像过去那样督察水道运粮,同时兼任剿灭淮南盗贼的职务。平
定淮南盗贼后,皇帝亲赐玺书褒奖慰劳。后来晋升为南京户部尚书。他从做知州、
知府的基层官员一直做到省级官爵。了解下情,体贴人民,所以在他离任沧州时,
人民有的拉住他的车,卧道哭泣挽留他。后来他又经过沧州时,人民迎着他
的马首络绎不绝地欢呼。他享年83岁,著作有《玉雪遗稿》及奏议等若干卷。
?傅山(1607─1684),阳曲县西村人(现为太原市北郊区),初字
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佗、朱衣道人、石道人、松侨等。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
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多才多艺的
重要学者。
?傅氏家学渊源,祖先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学》卓然成家者。
他15岁补博士弟子员(秀才),20岁试高等廪饩(廪生)。后来就学于&三立
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
?明崇祯九年(1637)十月,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被山西巡按御使张孙振诬陷,
押解入京,傅山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人,联名上疏,赴京为袁诉冤请愿。经过七
八个月不屈不挠的斗争,袁冤得申,官复武昌道;张孙振受到&谪戎&的惩罚。
这次斗争的胜利,震动了全国,受到坚持正义者的赞扬。
?崇祯十六年(1644),他受聘到三立书院讲学。崇祯十七年(1645)
正月,李自成起义军向太原进发,他陪着母亲流徙平定嘉山。接着,清军攻下太原,
并直下江南。在这些辗转乱离的日子里,他过着&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生
活。同年,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当了道士,道号&真山&,
因穿红色道袍,又自号&朱衣道人&。道士可留长发,不奉行清廷所规定的剃发梳
辫;同时,&朱衣&也内含纪念朱明王朝的意思。说明他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
想以此作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掩护。清顺治十一年(1654),他同南明
桂王政权派来北方活动的总兵官宋谦有秘密联系,宋准备从河南武安县起义,因事
机不密被捕,宋供出了傅山。他被捕,关押在太原府监狱,虽被严刑拷问,但失口否
认与宋有任何政治关系。由于他坚韧不屈,于次年七月,清廷不得不释放他。顺治
十七年(1660)的春天,他隐居于太原城南的松庄,自号&松侨&、&松侨老
人&,意谓自己虽居故土,却像侨寓异国土地。清康熙二年(1663),顾炎武
来到松庄,两人志同道合,从此关系甚密。与此同时,他还与申涵光、
孙奇逢、屈大均等坚持抗清立场的诸人交往较多。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
之人&,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他应博学宏词试,他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
熊奉命&促驾&,强行将他用篮舆架窝抬往北京应试。至京后,受到清廷满汉大员
的隆重礼遇,多次劝诱,但他既不参加考试,也不叩头谢恩。康熙恩准免试,授予
&内阁中书&职;回到故乡,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不与官府往来,表现
了&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
?傅山精于医学,是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长于妇科,而且擅长内科、外科、
儿科、眼科,对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很有研究。他的医学著作《傅氏女科》、《青
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
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
婉词谢绝。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很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
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他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
强调&作字先作人&,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
安排&的写字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
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的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
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带有进步倾向。他赞扬具有革新精神
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杨慎、钟惶等的文风。他的诗赋继承了屈原、杜甫以后
的爱国主义传统,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
准。傅山在文学方面著述颇丰,可惜大多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
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月,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他悲痛异常,于同
年六月与世长辞,时年77岁。
?戴梦熊,浙江浦江人,例监。清康熙十五年(1676)任阳曲县令。清道光《阳曲县志》载:
&莅任六载余,政持大体,才能肆应,聪察精敏。&他在任期间,收拾疮疾,百废
待兴。他刚上任就给县里创设了四路义学,教育贫穷人家子弟,每月两次考
核学生,他都亲自带领督察。久已废行的送应试生员之典,得到了恢复
。被毁坏的学校祠庙,两庠(官办地方学校)、八蜡(腊月举行农业方面的祭祀处)
、文昌庙(孔夫子)、狄公祠(狄仁杰)等都重新兴建或修补完好。对晋世子源所刻的
《宝贤堂法贴》,因遭战火焚烧,短缺50多石,都刻补成全壁。考虑到贫民有被生
活逼迫行窃之风,就把处罚偷盗的规定刻写公布,讲明乡规乡约;劝勉人民勤
于农耕纺织,便分发给穷苦百姓纺车,学习纺纱织布;勉励农民广栽树木,并教给
农民种植树木的方法;教育百姓不要奢侈懒惰,便减少赛会(用仪仗、箫鼓、杂戏
迎神)来节约开支;征罚赌博者,对游手好闲者以示警诫。他在任期间,一贯
爱民如子,从各个方面广施仁爱:&诫民鬻身,发天性以示之,则仁在愚氓;畀钱
乳母,收弃婴以育之,则仁在小儿;置漏泽园,拾枯骨以痊之,则仁在死者;设粥
局以哺流亡,则仁在饥民。至于严保甲,备赈粟,虑周法密,不辞劳瘁。其事于各
州县,以成永式。&更有甚者,若遇天旱,戴县令徒步亲自祈祷,并且写成简帖分送
到供神的庙宇,简帖上写着:&乞赐一场雨,愿减三年寿&的字样,关心百姓疾苦,
对待百姓诚恳。尤其可贵的是他对修撰县志十分重视,他把这项
工作强调到:&无志是无邑&,&无邑亦乌用是令为&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他到
任不久就召集县内知识渊博的文人,邀请曾经被举荐为官的学者,共同计议编辑纂
修《阳曲县志》的事宜,他还利用闲暇时间拜访博闻强记的文人学士来协助撰修县志,并为县志的编辑次序、排列等作了安排,使《阳曲县志》终于在康熙二十一年
(1682)出版成书。由于他的政绩卓著,巡抚穆上章保举推荐,于康熙二十二
年(1683)升任为汉阳知府。
刘璋(生卒年代不详),字于堂,号介符,别号樵云山人、烟霞散人、瓮山
逸士。清代阳曲县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中举,雍正元年(1732)任命为直隶省
深泽县令。
?刘璋一生为儒,虽早年中举获得功名,但仕途很不顺利,直至老年才任命为深
泽县令。从中举到做县令的20多年时间,一直闲居在家,浪迹山水之间,全心身
投入诗画小说创作之中。
?刘璋涉足艺术领域,首先在小说方面成就最为卓著。他创作了使自己扬名后世的
讽喻小说《钟馗斩鬼传》。此书四卷十回,以35种鬼魅,4000余种鬼态,喻指
了人世间、生活中,上至皇帝、宰相、将军,下至风流浪子、骗子、无赖等不同类型
的丑恶人物。通过对那些&鬼&及&鬼态&的描写、刻画、揭露、讽刺、鞭笞,表
达了他&人至于不善,虽人而实鬼&的观点,以及他&使人知所畏而为善&的良好
愿望,被人誉之为缩写了的封建社会的&百丑图&。《钟馗斩鬼传》行世之后,即
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有人给他冠以&第九才子书&的美称,使之跻身于&戏曲
小说名著&之列。鲁迅先生读到此书后,说它&取色诸人,比之群鬼,一一块剔,
发其隐情&,&近于呵斥仓群&。
?他的绘画技艺,也称道于后世。从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青绿山水&轴可窥
斑见豹。此轴为绢本,水墨写意,画面层峦叠嶂,山峰突起;危崖峭壁,溪水潺潺;
瀑布直挂,喷珠吐玉;苍松翠柏,秋实累累。且有草庐人物,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此画表现了山村深秋景象,生活气息浓郁。从此画可知他作画笔墨工致精细,色调
清丽淡雅,皴法运用极少。一改清初山水画因袭的传统,独辟蹊径,风格独具,有
大家之风度。
折遇兰,字佩湘,号霁山,清代阳曲南沟村(今古交市南沟村)人。他天资颖
异,才思敏捷,学识渊博。乾隆年间进士。初任甘肃正宁知县,在任期间修缮城
池,构筑石堤,捐钱节俭赈济灾民,纂修县志。随后调任会宁,不久暂知静宁州。
当时正值清军远征准葛尔,兵差频繁,他部署井然,无丝毫贻误。他目睹了这场战
争,写长诗《拟饮马长城窟行》,其中诗句有:&玉关迢迢不得入,来时百马今存
十。杀气晚作天山云,雪花乱落无冬春&。诗句表现了他忧心战事,渴望和平安定
的胸怀。后来因他母亲逝世,去职回乡守孝。居家时写有《山居杂咏》五首,其
中有这样的诗句:&一从疏世事,终岁把犁锄。村色牛羊外,秋砧水石余&。在描
写田园生活惬意自在的同时,流露出几分归隐的情绪。守制完,补授湖南浏阳知县,
捐款兴建义学,振兴书院,政绩斐然。期间与湖南著名诗人李调元等组成&冷香
亭诗社&,邮筒往来,甚为频繁。不久调任长沙,审理积案多起。当时湖广总督孙
补山甚为赏识,曾向大诗人袁枚说:&折治狱事,有古循吏风&。曾经以&山右风
流第一人&称之。不久,因父亲、祖母相继去世,他再次去职回乡。居家时,设馆
授徒,成就多人。起复后任广东普宁知县,袁枚游粤,遇兰与袁过从甚密,有诗
唱和。他很景仰袁的风流潇洒,弃官遨游,在奉和袁诗中有:&安得从公脱尘鞅,
题诗直到阆风岭&这样的诗句。袁返回去后,曾对人说:&吾此行得山西一人,诗
有风格,学有根底,乃风尘中麟凤&,给以较高的评价。
?他后被调揭阳任职,他不惮勤劳,励精图治,公务繁冗,以致积劳成疾,病逝任所,终年
50岁。折遇兰生平廉惠明敏,所至均著政声;诗文书法,各自成家;著作有《折霁山文稿
》、《看云山房诗草》,辑诗200多首,选文有《古文集宜》,均刊印行世。
??阎广居(附士骧、士龙)?
阎广居,字子仁,号安亭,清代阳曲县河口村(现为古交市
河口镇)人。乾隆庚寅(1770)举人。历任湖南省常宁、慈利、来阳、芷江、
麻阳知县,所至以清理积案、杜绝贿赂、振兴文教为常。来阳士风刁诈,恶人常滋生
事端,广居绳之以法,驭之以诫,经两次前后5年的治理,使当地风格大有改变。
在任麻阳知县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使民逐渐归田务本,并且编辑条文制
度通告于众,修建义学,亲自教育考核。后来提拔赴任乾州直隶州,当地因遭战火摧
残,城廓坛庙都变为瓦砾,百废待兴。他到任伊始就筹划修复,相继设立义学,
充实仓库储备粮食,教民开矿采煤,种植二麦,果断行事,稳定秩序,后来论功
劳晋升为知府。在职四年,积劳成疾,逝于任所,终年57岁,乾州百姓痛哭罢
市以示哀悼,并请求朝廷将阎广居列入名宦祠。著有《力恕堂全集》、《格言录》,
均刊行于世。
?阎士骧,广居子,字六山,清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任山西省太平县训导,
著有《阎六山诗文存》、《槐堂杂咏》,纂修《欧阳县志》,刻有《文中子中说》及《格言
?阎士龙,广居子,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阳曲县学宫颓废已久,他慨然以募修为己
任,邀集有关人士共为经营,并亲自督工10余年,修复告竣,他已心力交瘁,不久病逝。
?裴国苍(生卒年代不详),清代阳曲县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曾任汾阳县教谕,
吉州学正,光绪五年(1879)纂《吉州志》(又称《吉县志》)八卷。该志体例完备,纲举目张
,突出记载了捻军活动事实,并收录了《光绪三年救荒碑记》、《埋林骨记》等重要史料,
对研究清代晚期山西省南部政治、经济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史料,被誉为一代名志,今藏山西省图书馆。
?荣炳(),字子文,阳曲县大盂镇人。幼
时勤奋好学,17岁即在村教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在县应试,名列前茅,中秀才,保送山西武备学堂。经二年训练,学习成绩优异,首批选
送日本留学,苦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因身体虚弱,转入东京铁路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十七省的留学
生和留日华侨数百人纷纷参加。荣炳经山西分会介绍,欣然加入同盟会。是年,荣炳受孙中山之命首批回国,在太原等地传播&驱逐鞑掳,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神圣主张,发展同盟会成员。先后由他介绍加入同盟会者有王嗣昌、常樾、赵守钰、张煌、潘迁安、应芝、王梦龄、金殿元等。不久同盟会又派阎锡山、赵戴文回国协同活动。
?荣炳回国后,除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外,在榆次创办了铁路工程公司,此举为后来修建同
蒲铁路奠定了基础。
?荣炳为辛亥革命太原起义领导人之一。起义前由于机密泄露,荣炳、温寿泉召集紧急会议,决定提前行动。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二十九日凌晨四时,太原
武装起义爆发。起义军由八十五标二营管带姚以价、模范队头目杨彭令等带领部队夺得新南门,攻进巡抚衙门。清巡抚陆钟琦、协统谭振德当即被击毙,经半天激战,太原光复。
?两月后,清廷使用离间计,再加上阎锡山坐守太原,对前线接济不力,起义军总司令姚以
价等对当时已是都督的阎锡山屡次申斥,极为不满,矛盾激化加深,阎锡山遂将起义军内情
详告清廷密使。于是曹琨率清军三、六镇3万之众,猛攻娘子关。晋军利于天险,以2000余步兵,屡挫清军,大战7昼夜,直到弹尽粮绝,终以寡不敌众,娘子关失守,太原也随之沦陷。荣炳、阎锡山、赵戴文等北逃归绥,后荣炳潜回榆次,转到大盂老家。因心情忧郁患结核病,再次赴日就医。康复回国后,目睹战乱家园,旧病复发,仅3个月,即于民国3年(1914)3月离开人世,享年33岁。
?张翰(),阳曲县岔上乡赤泥社人,清末廉膳生
员。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关心群众,热爱教育。
?光绪年间,主持村事,积极倡导创办义学,带头捐献义学学田24亩。为办义学,亲去太
原聘请教师,制定办学规则和义学学田的管理、开支办法,督促儿童入学。外村孩子就读也
只交煤炭费,学生遍及岔上、西凌井两川,使义学办得红火,远近闻名。当时群众称赤泥社
村为&文墨村&。辛亥革命后,赤泥社义学改为&初等国民小学&。民国初年,赤泥社村考
入省城育才馆、中学、师范的学生有10余人。民国初,赤泥社学校毕业的学生仅岔上地区当
教师的就有70多人,张翰的5个孙子,有4个当过教师、校长。张翰创办义学,对推
动阳曲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典范作用。清末,清政府授予六品顶戴。
?民国年间,张翰会同西庄村长白世根、西凌井村长武镇办起了三都&三合学社&,社址在岔上,由张翰主管,购买松山一座,作为学社基金。
?民国17年(1928)病故于赤泥社村,终年85岁。
??韩桂珍?韩桂珍(),女,又名高莹,定襄县南庄人。1931年,于定襄女高毕业。青少年时期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参加进步活动。1937
年正式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韩桂珍调任东阳曲县妇女救国会主任。任职期间,培养了不少妇女干部,
组织妇女纺花、织布、做军鞋,有力地支援了边区的抗日斗争。1942年5月的一天,她白天组织群众抢种庄稼,夜宿连巅村。由于叛徒告密,被敌包围抓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坚贞不屈,严守了组织的机密。
?日本侵略军捆绑着韩桂珍从贾庄出发,经南温川、大盂到三畛沿路游行示众,她昂首挺胸,大义凛然,一路宣传革命道理,教育群众,宁死不做亡国奴,敌人严刑拷打,她毫不畏惧,痛斥敌人。日本侵略者逼迫大盂镇及附近的老百姓千余人到三畛日本据点,以死恐吓韩桂珍出卖组织,她面对荷枪实弹的侵略者,慷慨陈词,高呼口号,敌人见一切花招全成泡影,恼羞成怒,即将韩桂珍倒拖数百步,用刺刀挑得半死,然后又扔到水窖里,在场的群众泣不成声&&。韩桂珍为革命英勇就义,时年仅23岁。
??梁存地?梁存地(),阳曲县西庄村人,
出身贫农家庭。
?1937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西庄村里发动群众建立村政权,组织青年、农民、妇女抗日救国会和民兵小队、自卫队,并建立了村党小组、党支部,任小组长、党支部书记,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1942年冬,任中共西阳曲县三区(今古交市解家滩、老书寺一带)区委书记。当时日伪
军在区内设有河口、大南峪、六家河、南山上等据点,对周围村庄实行&三光&政策,他领导群众实行坚壁清野,进行反&扫荡&斗争。
?1943年,在贯彻执行&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中,他领导民兵和群众,配合游击队和武工
队,抓汉奸、特务,改造村政权、割电线、毁道路、埋地雷,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讯,封锁
敌人据点,并灵活地采取游击战、麻雀战术,不断袭击出扰之敌,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日晨,他与民兵副队长吕永全等,在裤儿腿小山庄召开对敌斗争会议
,突然被日伪军包围,他们凭借窑洞坚决抵抗,毙敌2名。敌人用轻机抢、掷弹筒、燃烧弹
等向窑洞攻击。在激烈的战斗中,吕永全和1名通讯员牺牲。他负重伤后,焚毁了所带文件,仍坚持战斗,他以最后一粒子弹殉国,年仅25岁。
?梁存地牺牲后,中共西阳曲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并为他建墓树碑,碑上题词:&英勇气概丧敌胆,光荣牺牲重泰山&。&人民的忠实儿子,国家的英勇战士&。
??孟春莲?孟春莲(),女,阳曲县柏杨树村人(现属太原北城区)。是山西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孟春莲年轻时嫁到太原庙前街一姓宋的商人家。丈夫早逝,她带着两个儿子度日。大儿子宋熹,在大革命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回太原,曾任中共太
原地委组织部长。后调往上海,于民国16年(1927)在上海组织第三次工人暴动时被国民党杀害
?在大儿子宋熹的影响下,孟春莲携其次子宋二货毅然投身革命。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搞党的地下交通和掩护中共山西省委机关的工作。从民国16年(1927)至民国20年(
1931)间,她掩护省委几任书记,
保管党的文件,传递消息,并给同志们洗衣做饭,被大家尊称为&宋大娘&。民国
20年(1931)9月,
因叛徒告密,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孟春莲被捕入狱达4年之久。释放后,因特务监视只好退
居柏杨树娘家,由于身体在狱中遭到摧残,于1949年1月太原解放前夕病逝,终年65岁。
?张万荣(),乳名万寿,字仁甫,阳曲县宇
文村人(现属太原市北郊区)。父亲为粮店工人,母亲略有文才,对子女读书十分关心,
并亲授学业。张万荣在母亲教导和支持下,。读私塾,粗通经史,16岁时,父病故,为维持
全家生活,万荣不得不继承父业。
?万荣初到太原城时,正值国术盛行之际,太原武术界&八俊&开馆授业,门徒云集。
&八俊&之一彭廷钧对形意拳颇有造诣,丹田功力,尤为过人,称为一绝。万荣平素酷爱武
术,欲拜彭廷钧为师。彭廷钧见其身躯魁梧,体格壮实,聪敏过人,求学心诚,便收作徒弟
。在彭的精心教导下,万荣勤奋苦练,不久即功夫大进,深得形意拳术之精奥,在粮店晒粮
时,左右手各提一麻袋小麦,登梯上房,心不跳,气不喘,曾在路过呼延村时,与当地青壮
年们打赌较技,运用丹田气功,搬起200多斤重的大石头,博得众人称赞。
?民国24年(1935),张万荣与徒弟李佩昌等17人受省政府派遣,代表山西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
二次全国武术擂台大赛,得&壮士&匾一块。万荣在南京比武后,声誉大振,山
西武术界欢腾祝贺,赠&国术超群&匾额一块,以志纪念,随之拜师求学者络绎不绝。万荣
设教练场,广收门徒,为普及武术运动,传授形意拳术,应聘为太原国术馆教练,带徒传艺。
?民国34年(1945),横渠村拳术家人称&蒋风子&,被驻上兰村的日本侵略军开田队长纠
缠,定要与其对拳,蒋虽有功夫,但畏开田的武功不敢与其较量。为争这口气,蒋便推荐张万荣。开田数次邀请万荣比武,万荣为避麻烦,不应,但开田把他拉去。起初,万荣只是应付,开田反讥笑万荣。万荣忍受不了嘲弄,与其再次交手,一掌把开田推翻在五六尺开外,倒地难起。开田方信服其武功,企图利用他,万荣却不辞而别。1949年,张万荣患伤寒病逝,年仅54岁。
?穆修易(),字子居,阳曲县马庄(现属太原市南郊区)人。自幼酷
爱武术,曾
先后拜太谷形意拳名家车毅斋和河北拳师王福元为师。因其天资聪颖,刻苦锻炼,武功日臻
纯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王福元逝世后,穆修易在太原开设&宣元会&醋坊,以武会友
,收徒传艺,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一时名震省城。
?穆修易深得形意拳之精奥,他揉合形意拳各派及八卦、少林之精华,自成一家,人称穆
式形意拳。他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自创&云龙拳&、&伏虎拳&、&乾坤掌&,对&五花
炮&、&五行炮&、&阴阳炮&、&挨身炮&等拳法的研究,更有独特造诣。
?穆修易貌苍古而天真,性刚毅而和蔼。平生不入官场,深恶趋炎附势之辈。曾任镖师,
来往京、陕等地,驰名江湖。他多次婉辞阎锡山重用之意,对弟子中仗势欺人者,即与之断
绝往来,以示惩戒。一度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武术教师,后被聘为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
太原青年会的国术指导,在省城几次武术大赛中任裁判。70寿辰时,弟子数百人送匾祝寿,
书法家柯璜题写&钢筋铁骨&四字赞其人格、体格和技艺。
?张宏伦(),又名张兆华,阳曲县尧
尚村人。少时聪明好学,擅长美术绘画,曾为西北印刷厂图案技工,西北制造厂
技术员,山西省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教员。
?新中国建立后,到太原市文化馆美术股任职,曾为人民剧社、光明剧院绘制宣传图版。
后调市文教局任科员。1956年,任孝义县皮影木偶剧团辅导员。该团排演郝汀新编童话剧《金苹果》,宏伦设计制作木偶头像,比原体型放大三分之一,将杖头木偶内杆改革为外(明)签子。使人物形象逼真鲜明,操作灵活生动。设计美化木偶舞台布景,运用灯光渲染了戏剧气氛。移植新剧目《张羽煮海》于皮影舞台,将传统皮影造型由七寸放大到一尺,设计彩画人物造型,演出时用日光电棍代替汽灯投影,提高了观赏价值和艺术效果,受到了领导和专家及观众的赞誉。为皮影木偶革新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7年,张宏伦被任命为太原市文化局美工室主任,被聘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
,他改进戏剧舞台美术。在市晋剧一团丁果仙、牛桂英、郭风英演出《柳荫记》、《屈原》和市戏剧学校演出《芙蓉花仙》等剧时,他担任舞台设计,采用蝴蝶幕和实景道具,效果颇
?张宏伦还爱好搜集研究民间剪纸,创作《水母娘娘》、《土堂大佛》、《温天阁石佛》
等有关太原风土景物和民间传说的剪纸作品,并在《山西文化》刊物上发表。
?张宏伦一生热爱艺术事业,潜心研究美术创作,致力于戏剧改革。在美工室工作期间,
对青年人耐心引导,培养了一批文艺界的骨干力量,为太原市戏剧发展做出了贡献,曾获得山西省工农业展览大会一等工作奖。1964年,因患肝腹水病逝,享年51岁。
?白清佐(),字辅臣,阳曲县思
西村人。其先世以医为业,名著乡里。白清佐15岁开始攻读《药性赋》、《汤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医药著作,并随其先人临诊,耳提面教,口授心传。由于白清佐既有家传,又对黄元御、傅青主之学,理解较深,学以致用。年18岁时即在山西太原著名的济生庆、体元堂、仁育堂等大药店坐堂行医。1931年,他参加太原光明制药社,任名誉总经理,负责处方。当时就誉为&省城名医&。1953年,参加太原市十四联合诊所。1957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成立时,白清佐应召参加该所工作。
?白清佐热爱中医事业,为医60余载,运用中医辩证施治法则,临诊加减变化甚妙,屡
起沉疴。他特别注重实践,不拘一家之言,择善从优。在用药剂量上,慎思断行,善用大剂
桂、附、参、芪诸药。如一位风湿性心肌炎患者,心跳持续在每分钟140次以上,经白清佐诊脉后,确定了对症立法处方,逐渐增加主药剂量到黄芪五两、党参五两、当归五两、磁石二两,结果患者症状消失,心跳降到每分钟80次。此次治疗效果,博得了北京红十字医院的重视和研究。在治疗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时,他以通常灯心等为主的利尿活血大方剂进行治疗,很快消除了多数患者的腹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在当时全国治疗腹水的病例中尚属首创。白清佐既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学的特长,细心大胆地突破我国沿用的中医剂量的常规,而且显著地提高了疗效,为中医治疗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这种开创精神颇为同行赞誉。
?白清佐为更好地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早起锻炼身体,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充实与提高
自己,经常与同道韩玉辉、李翰卿、王雅轩、李茂如等交谈诊治疾病中的经验,虚心接受中、
西医提出的诊断和治疗的建议,能主动热心帮助同行,把自己毕生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
地传授给后人。
?白清佐关心病人疾苦,医德医风高尚,曾四次获得中医研究所先进工作者称号。晚年
经人整理、自己口授的著作《白清佐先生临床经验集要》印行于1963年,同年3月2日,《山
西日报》&今朝人物&专栏报道了他在省中医研究所辛勤工作、热心带徒的事迹。?白清佐1967年去世,终年79岁。
?武振纲()字佩三,阳曲县西凌井村人。自幼在家务农,后到太原
教会学校上学。民国10年(1921)考入日本东康医科大学,主攻妇科、儿科。后因学习成绩突出,到日本帝国大学进修,在外科手术、整容、生理解剖学等方面颇有造诣。
?民国15年(1926),从日本回国后,在太原川至医学院任教,筹办妇产医院,并兼任院长。曾为许多重要官员及家属治病。七七事变后,只身辗转流离到吉县,沿途遇到不少进步青年
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接受了抗日进步思想。为避战乱,同进步青年到第二战区创办的民
族革命大学落脚,并再建川至医院。但因有些进步青年被阎锡山通缉,他得知后,及时通知并设法帮助他们转移到延安或陕西宜川医院。
?抗战期间,在第二战区后方三原县,负责创办中药制造厂,通过进步青年,为前线抗日
军民秘密提供了大量药品。1948年,由同乡集资在西安创办黄河医院,任院长。
?武先生从医40多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所到之处,经他诊治的患者不计其数,且闻名
乡里,被誉为神医,他潜心研究并遗留的论文《内分泌与妇科疾病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
宝贵的医学资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武先生被遣送回阳曲县小屯庄村,在病榻上还为慕名求医的乡亲们
治病。1967年,因糖尿病酮中毒而病逝,享年71岁。
?刘裕民(),阳曲县黄寨村人。在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加学生革命运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月,被叛徒出卖入狱,在严酷的审讯和死亡威胁下,他坚贞不屈。当得知父亲准备变卖衣物和请求
亲友保释他时,他向父亲表示:宁肯坐牢终生,也决不背叛自己的革命理想。并在给父母的
信中写道:&为国捐躯,终生清白。养育之恩,来世再报。&在王若飞的领导下,他参加狱
中的学习小组活动,积极参加了反对监狱当局虐待犯人和支援绥东抗战的两次绝食斗争。19
37年5月,在中共党组织的营救下,获释出狱,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先后任夏县牺盟中心区
委委员、夏县县长。同李涛等以夏县为中心据点,联合附近各县组织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武装力量,多次击溃日伪军的骚扰袭击,保卫了以夏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他将
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同程国梁、周仪中领导的部队合编为山西新军213旅549团。1939
年12月&晋西事变&时,他们英勇战斗,突破蒋阎军包围,于日,由稷山山区
到达沁源县阎寨地区,与决死一纵队会合,整编为正式野战部队。从此,在太岳根据地工作
,先后任太岳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豫行政办事处副主任,太岳四专署和三专署专员、太
岳行署副主任等职。
?新中国建立后,刘裕民任福建省实业厅厅长、省财委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等职。19
53年,调到建筑工程部工作,先后任直属公司经理、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职。1953年
至1955年,他在担任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经理期间,负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建工作,
使国内第一个汽车制造厂提前建成,实际工期仅用了二年零九个月。通过建厂实践,他系统
地总结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经验、方法和途径。使第一汽车厂工地成为全国建筑业练兵
和培养干部的大学校,先后为各地培养和输送了200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
?1955年,全国三线建设全面开展前夕,他不顾自己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脏病,带领机关
干部吃住在工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为解决施工力量问题,
他多次召开会议,亲自调兵遣将,在短短几个月内,从全国各地组织了近10万建设大军,为
全国三线建设工作做出了贡献。
?刘裕民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矢志使自己成为建筑的内行,从1955年起,致力于行业
建设工作,对建筑业的企业管理、技术设备、资金利用、预算定额、设备折旧等问题进行深
入的调查分析,撰写成文章,对提高建筑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诬陷和迫害,于日不幸逝世。粉碎&四人帮&后
,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
?白守智(),字涨洪,乳名有全,阳曲县高村乡东峪庄村人。
?7岁入私塾读书,15岁到太原府&孝三堂&药店(今太原市食品街)学徒,拜名中医白清
佐先生为师,期间随师阅读《汤头秘诀》、《频湖脉学》、《内经》、《金匮》等医著,多
能熟读成诵。专攻儿科、妇科。17岁出师后,在阳曲县高村乡南白村自办药店,开始了他的
行医生涯。由于其天资聪颖,记忆超人,加之酷爱医学,博读古今医学经典,青年时期在境
内已是小有名气的乡村郎中,特别是对40年代流行的伤寒,麻疹有一定研究,治愈率颇高。
?民国28年(1939),境内马头村一男性患者王某,因伤寒脱水而休克,家人误以为死亡,
停放在门板上正准备后事,适逢白大夫出诊路过,顺便进去一顾,告知家人未死,随即针灸
,继而服中药两剂,病人先则苏醒,后则大汗淋漓,不到一日,病人痊愈,又活数年而终。
白大夫起死回生之技艺,当地传为佳话,时人有&小白仙&之称,夸其医术精湛,妙手回春
?1948年,黄寨解放后,成立县人民医院。1950年,白大夫调往县医院任中医大夫。50年
代,为促进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中西医理论,县卫生科先后组织全县中西医大夫进行三次严格考核,白大夫每次名列第一。1953年,白大夫被街道选送到山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一年。结业后,为县城联合诊所中医大夫。
?他一生对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贫富老幼,一视同仁,乐善好施,和蔼待人。从60年代中期开始,在医院工作中潜心研究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精方、验方,以解决广大社员群众经济紧张,无钱看病的困难。所开处方严谨精炼,常常是三、五副草药即能药到病除。由于白大夫治病花钱少,见效快,老百姓有头痛、感冒、霍乱、咳嗽等疾病,总乐意求其诊断治疗。
?他工作不分上班下班,更不分白天黑夜或节假日,患者随叫随到,更可贵的是经常为贫
困患者免费治疗或自己出钱买药奉送。1973年,黄寨村一寡母养育着4个尚未成人的孩子,经济拮据,不幸全家患了流感,白大夫不但自己花钱买药送上家门,还送钱和小米,致使一家人感激不尽。
?他一生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解除病痛,使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获得新生,在晚年,将丰富
的临床经验总结撰写成《麻疹论》、《百日咳的诊断与治疗》等论著。1977年病逝,享年57岁。
?郭澄(),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人,北平中国大学毕业,获政治学士。三青团山西支团干事长、书记、干训班主任、三青团中央执委、三青团山西执委会副主任委员、中正小学校长、青年通讯社社长,参议会参议员及副议长、省党部执委、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9年到台湾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兼第七组主任、中央委员会第五组主任、台湾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台府委员兼秘书长、中央政策委员会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代表大会秘书长等职,1980年去世,终年74岁。
?张丹凤(),女,阳曲县北小店乡郑家梁村人。民国13年(1924),毕业于山西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相继在黄寨、上兰村、西村、向阳店等村国民小学校任教。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在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先后在郑家梁、海子湾、将军庄
等校任教,期间,密切联系群众,宣传抗日主张,为党秘密工作。新中国建立后,继续在北小店乡当教员,直到1961年退休。张丹凤是阳曲县西山地区惟一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毅然走向学校、社会的女教师,也是较早参加革命,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她的一条腿因病截肢,历尽艰难,坚持工作,教学质量在北小店乡一带一直居于前列。1982年因病去世,终年77岁。
?朱文华(),女,又名荣华、艮华。祖籍五台县望井岗村人。民国19年(1920),全家逃荒落户于阳曲县上庄村。
?朱文华13岁时,因其兄早年夭折,父亲悲痛欲绝离家出走,年纪尚小的文华过早地挑起家
庭生活的重担。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她组织妇女参加支前抬担架,护理伤病员&&,成为突
出的支前模范,受到县委的通报表扬。1949年,阳曲县解放后,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成为土改积极分子,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朱文华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上庄村农民率先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组织起
变工组和互助组,使上庄村当年获得了农业大丰收,被县政府评为丰产模范村,她被评为
出席山西省的劳动模范。1952年,她动员11户农民组建起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五二社&),以实际行动,响应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提出的爱国丰产挑战,她身先士卒,事事以身作则,带领全社农民苦战一年,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朱文华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组织上庄村初级社与附近的12个初级社,联合办
起全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仍称&五二社&),朱文华任&五二社&社长。她领导全
社12个生产队,593户农民,坚持&民主办社,勤俭办社&原则,大抓农、林、牧、副生产,当年完成粮食征购任务60万公斤,超额完成4万多公斤。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朱文华曾先后担任北留大队党支部书记,黄寨公社党委委员
。1959年出席了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工作者会议,1960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
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6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至1979年,任阳曲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76年任中共阳曲县委副书记,1979年任中共阳曲县委第一副书记。她为发展北留大队、黄寨公社、阳曲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集体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六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1982年秋,因患高血压、脑溢血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1岁。
?刘沛(),字雨亭,乳名富汉,阳曲县岔上乡耀子村人
。幼年在赤泥社义学读书,后考入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民国16年(1927),毕业后任小学
教师,先后在县内扫峪、横渠、柏板、向阳等校任教。
?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抗日工作,任区抗日政府助理员,1939年,受八路军
358旅派遣,以向阳店小学校长的公开身份,一面办学,一面为八路军送情报和购
运战备物资。
?新中国成立后,刘沛继续担任向阳店小学校长。1951年至1962年一直为县人大代
表,1951年被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为县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科长,历任教育局
副局长、局长、文化馆长等职。对阳曲县解放初期文教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贡
献。1966年退休后,还在太原市北郊上兰村窦大夫祠继续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78年返家
?刘沛大半生担任教师、校长,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他任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经常进行家访。任校长,善于联系群众,
发挥教师的长处,深受师生爱戴。他的学生遍布太原市、阳曲县,有领导干部、科技人员,
更多的则是教师、医生、工人,可谓桃李满晋阳。
?王德恭(),字熙敬,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人。民国11年(1922)从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阳曲县赵家山、戴庄、思西、东青善等小学任教。
?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许多亲友劝他弃教从政,均被婉言谢绝。民国20年(1931),王德
恭看到孩子们初小毕业后升学艰难,便筹集办学经费,解决教学设备,并经多方奔走办起了泥屯川第一
所两级小学。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学校被迫停办,学生流落街头,他在自己家里开办了私塾,招收四年级以上学生30余人,讲授《论说精华》、《古文释义》、算术、珠算等。还请驻防的八路军政工人员教唱革命歌曲,进行革命教育。新中国建立后,王德恭在村里任教。担任思西小学校长期间,以身作则,带领全校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每年为阳曲中学输送许多新生。1965年,退休以后,他仍关心学校工作,深受教师和广大群众敬重。王先生还是村里的义务民事调解员,红白理事员。临终前自己留下对联&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薄殡厚美,世代相传&,横批是&节约治丧&。王先生于1986年病逝,享年85岁。
?马文蔚(),字?若,阳曲县黄寨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马文
蔚在黄寨村读完小学后,父亲就安排他到一家店铺当小伙计。但他偷偷跑到太原报考,结
果同时考中省立一中、第一师范和国民师范三所学校。他自知囊中贫乏,选择了公费的国民
师范&完全科&就读。民国14年(1925)毕业后,留师范附小任教,由于他聪明能干,被推荐到阎锡山创办的&育才馆&第10班培养。但他并不满足,不久便不辞而别,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民国19年(1930)初,到阎锡山驻南京第三政府内部任科员、监察院秘书。中原大战开始后,经傅作义介绍到了上海,投入金融界,在国民党中央造币厂审查委员会当了文书副主任。至此,他的交际广了,与许多名人建立了书信来往,尤其到北京见到景梅九老先生,深受启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练习书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文蔚辗转到重庆,在当时的四联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农民银行)当视察员。从此他的足迹遍及大后方的各个省区,掌握了各地金融界的大
量资料,并总结撰写了《青峨心影》游记和许多内容翔实,很有见地的论文和报告。民国31
年(1942),安排到国民党中央信托局人事处当了甄核主任。
?马文蔚始终潜心金融研究,并具备了一定的独特见解与研究成果。北京刚一解放,中国
人民银行开始筹建,马文蔚经薄一波推荐到总行工作。1950年的一天,南汉辰行长把马文蔚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拿出一支毛笔请他写了几副&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伍、拾、圆、角、分等字,南行长挑了一副较好的放在一边。几年以后,这几个字便出现在&五三版&的人民币票面上。
?1951年,马文蔚被调到广西有色金属管理局任计划副主任,次年被国务院征聘为高级知识
分子,调陕西省分行任计划处科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携家眷离职回原籍自谋生活。1978年按国务院(号文件纠正错案,按退休干部安置原籍。为人民币题字已过去30多年,马文蔚从未对人谈及此事。1983年《山西日报》、《新民晚报》均报道是其他人书写的消息后,马文蔚为不使它继续以讹传讹,才上书总行,总行经过对存档手迹进行鉴定,确认了这一事实。总行还为题写&中国人民银行&等字的马文蔚做出的贡献,奖给人民币2000元。
?1984年,马文蔚被推荐为阳曲县首届政协委员。1985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1987年被
聘为山西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1988年1月,被特邀参加山西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
他本着&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的精神,不遗余力地为祖国振兴、家乡富
强坚持工作,受到各界人士和海外学者的尊敬。书法作品参加过山西、内蒙、广西等地书法展览,并被选为全国文史馆馆藏画册。其生平与研究成果,被载入(《共和国奠基人名典丛
书》金融卷)、《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当代中国书画名人
图录》、《中国收藏家名人辞典》(《山西通志》金融卷)。马文蔚于1988年3月逝世,享
??郭守瑞?郭守瑞(),山西省阳泉市西南
舁乡雨下沟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4岁在村学习编织,15岁当磨面工,家境的贫寒培养了他刻苦努力、坚韧不拔的性格。
?1937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影响下,积极投身抗日运动。曾任本村儿童团团
长,青救会主任。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任区抗日救国先锋队队长。1940年3月,到晋察冀边区二专署学习,1940年6月,被分配到阳曲县抗日游击队任队长,开辟革命根据
地。配合部队,多次破袭北(大)同蒲(州)高村至平社的铁路,袭击高村、平社、关口等日本
军据点。后任区财政助理员,民政助理员,区武装部大队长。1942年2月,任东阳曲县六区区长。1944年,任东阳曲县四区区委书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带领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深入农村,落实党的减租减息政策,救济孤寡老人和贫苦农民的生活,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
?1945年,抗战胜利后,郭守瑞任县公安局局长,10月,任县长。1946年,负责恢复四区
、五区工作,配合部队积极开展对敌斗争。1948年,任中共阳曲县委副书记,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兼任二分区支前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安葬委员会主任。为解放区的发展和人民政权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2年,郭守瑞投身于祖国的工业建设,历任中共山西省委基建部工矿处处长、省经委国防工业处处长、省第二机械工业局党委书记。1978年6月任省国防工办第一副主任。1983年,任国防工办顾问。1985年,当选为山西省顾问委员会委员。日,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1991年因患脑溢血逝世,享年70岁。按照他的遗愿,将骨灰撒在阳曲县岔上乡他曾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
?刘谦(),原名王俊明,又名王迎喜,化名&刘谦&,阳曲县杨
兴乡杨兴村人。
?刘谦青年时任杨兴村教师,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阳曲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12月,刘谦在石坡头村创建了阳曲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支部。1938年6月,任中共东阳曲县工委宣传部长。1939年9月,任县工委书记。1940年,&百团大
战&时,刘谦任中共东阳曲县委书记,带领县大队同敌人展开殊死的捕斗,配合主力部队
,四处出击,割电线,破坏铁路、桥梁,完成了护送来往晋察冀边区与延安之间干部的任务
。彭真曾去延安参加&七大&住在离阳曲县2.5公里的潘村,刘谦去潘村与彭真
共商过境对策,随后派人护送彭真顺利通过了敌人的(同蒲铁路)封锁线。1942年1月,
调晋察冀党校学习。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刘谦从边区学习返回阳曲,开辟太原东山一
带地区,组建县大队。1943年1月,刘谦任中共东阳曲县中心区委书记。1944年2月,刘谦继任中共东阳曲县委书记。1945年8月,改任县长。从中央党校学习后,任豫西六地
委委员兼内乡县县委书记。1949年7月,任河南省南阳地委委员、社会部部长、工会主任。1
950年7月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组织部干部处科长、副处长、中共华南分局组织部
干部处处长、秘书长,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工业工作部办公厅主任、部务
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副秘书长,天津市生产指挥部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天津市人民政府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中共天津市顾问委员会常委等
职,1990年12月离休,1994年病逝,终年77岁。
??靳紫云?靳紫云(),阳曲县高村乡
白水村人。1954年,从阳曲师范毕业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服从组织分配,先后在阳曲县杨兴乡坪里小学、泥屯完小、西庄、西凌井小学任教,多年坚持以校为家,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把青春年华奉献于山区的教育事业。
?1959年,被任命为西凌井联校校长。1970年,调任东黄水中学校长,
1972年,又调任大盂联校校长兼中学校长,
他大胆抓管理,从严治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升学率在
全县名列前茅。1986年,调任阳曲县第二中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勇于进取,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管理工作中,实行&量化管理&,建立三级教育网(学校、社会、家庭),
倡议社会支持办学,他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曾先后获省、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50多次。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因积劳成疾,于
1994年患脑溢血病,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0岁。
?傅安和(),曾用名还银,字之恒,祖籍忻县城内北门街石狼巷。家
境贫穷,3岁丧母,童年靠钉碗、拣柴、拾料炭为生。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上
过两年私塾。民国2年(1913)至民国7年(1918)农忙劳动,农闲随父学医。民国8年(1919)经
人介绍,到阳曲县黄寨镇大德堂药店学徒。民国12年(1923),开始在黄寨晋顺堂药店任中药调剂。民国17年(1928),集资创办了义锦生药店,任经理兼医生。由于对医术精
益求精,待人和蔼,药物纯正,炮制精心,前来就诊者多获药到病除之奇效。义锦生药店从
开业到1954年,美名斐声于境内外。1954年10月,根据县卫生科统一要求,以义锦生药店为
主,吸收白守智、王发善等民间私医共9人,组成第一区黄寨私医联合诊所,由傅安和任所
?1955年10月,傅安和被调县人民医院工作。他性情谦逊,态度和蔼,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傅先生终生行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东黄水
镇大汉村39岁的妇女乔志仙,因子宫大出血,腹部剧痛住县人民医院。经傅先生诊断,确定为血崩,遂对症服药,3天血止,20天后,患者痊愈出院。
?傅先生遇请出诊者,无论白天黑夜,总是随叫随到,遇家境贫穷、无力诊治者,施诊舍药赈济钱粮,乡人甚感其德。高村人白高山,1986年只身拉粮上坡,严重努伤,导致胸部剧烈痛胀,呼吸困难,唾液带血,面色枯黄,夜不能寐,村人及父母都认为高山命不能长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求治于傅先生。
先生诊脉发现,患者脉搏微弱,了解到他县城无亲属,就让病人住在自己家里,吃、住免费
,用药治疗,服14剂中药后,病情大有好转,继续治疗两个月,高山痊愈,并能干轻微的
活儿,因先生膝下无子女,高山为感谢救命之恩,认先生为义父,改名傅高山。
?傅先生自幼酷爱医学,加之虚心好学,对脉理融会贯通,医术精湛,处方严谨,用药简
练,疗效显著。他对妇科、儿科、内科、伤寒等疾病治疗经验丰富,尤其对妇科诸病,内科杂病为擅长。
?由于对事业执著追求,对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行医一生为无数患者解除疾
病,深受民众爱戴,闻名遐迩。先后获省、市、县各种荣誉称号15次。
?1989年,90岁的傅先生因行动不便回家休息,但找他看病者仍络绎不绝。日
,在为一外地患者诊脉时,先生的头突然垂下,右手缓缓离开患者的手腕,昏倒在炕上。同
月30日,离开他终身酷爱的医务事业,享年95岁。
?白银翠(),女,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人。
?1939年冬,红军首长洪学智夫妇抱着刚满3个月的女儿,带领一批抗大学生,由延安出发
到晋察冀边区。途经阳曲县西峪庄连夜过同蒲铁路时,发现敌人封锁严密,为使全队安全通过封锁线,洪学智
夫妇忍痛将啼哭不止的女儿放在道旁老乡家门口。老乡发现这个孩子头戴红军帽,认定是八
路军干部过封锁线留下的婴儿,于是,将婴儿秘密转移到山后的思西村。
?白银翠得知转来的女孩是红军的后代,二话不说抱回家中,起名&红红&,精心抚养起
?白银翠家境贫寒,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全家宁愿自己不吃,也要让红红吃饱。有一年闹饥荒,她们为了养活红红,竟忍痛将自己亲生男孩送人。在战争年代,为了红红的安全,她们经常提心吊胆,东躲西藏,很少睡上个安心觉。新中国建立后,家乡办起小学校,白银
翠省吃俭用供红红上学,嘱咐红红好好学习,长大了要像红军、八路军一样保护老百姓,为
老百姓办事。
?白银翠抚养不知父母名姓的红红12年。直到1951年夏,洪学智的夫人来阳曲寻找亲生骨
肉,她才知红红是洪学智的女儿。
?游焕金?游焕金(),阳曲县东黄水镇小汉
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62年,阳曲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1963年,参加中国
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等职。1978年转业后,
到中共阳曲县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任阳曲县电影公司经理,1983年,任县广播站站长,后任广播局局长。
?他在校读书时,热爱学习,关心帮助同学,品学兼优;在参军期间,严于律己,带
头完成部队首长交给的各项任务,曾被荣记二等功、三等功,授予五好战士,
优秀共产党员、五好干部等光荣称号。在电影公司任经理时,经常深入农村放电影
,为阳曲县电影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广播局任职期间,
一心为集体、为职工办实事,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盖起四
层广播大楼,并给职工盖起了宿舍。1989年,按照中共山西省委三年基本普及广播电视的要求,他多次组织职工深入乡镇多渠道集资,利用两年时间,对全县15个乡镇的广播
站、机房、机器设备进行全面更新,并且通过检查验收,达到部颁乙级标准,县广播
局被评为普及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他个人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3年12月,他克服种种困难,购置了大量的广播器材,将有
线电台改成无线电台,并安装了有线电视,使县城80
0多户居民首批看上了有线电视节目。在广播局期间,他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获国
家、省、市、县的广播电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0多次。1996年11月,因患肝癌医治无效病逝,终年52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涛个人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