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曹操说别人脚心什么意思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刘邦,史上有名的无赖皇帝,与其九世孙刘秀在创业前有一些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平民
  1901年10月,惶惶如丧家狗的慈禧太后领着一帮逃难的官员、宫眷从西安开始返
  张宗昌之所以被叫做“三不知将军”,因为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不知道自己有多
  张学良究竟为什么冒险扣蒋,又转而决定放蒋,说法甚多,海外一种比较盛行的说法就
  顺治七年秋天,多尔衮患病。据说是膝盖受了伤,他用了不该使用的石膏敷治,结果使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皇帝,为人贤明,勤政爱民,体恤民生,尤其是给足了知识份子面子
  《三国演义》传遍大街小巷,爱好者自读《三国志》。但说到刘备的刎颈之交,大家都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二月,诸葛亮大军出发。直扑陈仓地区。经过艰苦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最神秘的女人,莫过于永庆庵里的“静慈师太”。她人在中年
  相比于奸诈诡谲的蒋介石,桂系军阀头子李宗仁人如其名,要憨厚仁德得多。但李宗仁
  三国末期,有一位皇帝十分荒淫无道,最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他就是吴国的最后一位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生育能力惊人,共有24子11女留世。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设计炸死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政权。但令众人感到不安的是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在皇位上坐了六十多年,阅人无数。他对自己的儿子们又格外用心
  说起犹太人,便想起一部很“温馨”的电影《美丽人生》。  之所以在温馨上打上引
  太平天国的兴起以日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为标志,以1864年
  校长向学生们讲话,“将士们浴血奋战,完成了天皇交给的使命,他们就要殉职效忠了
  汉中在三国时期是块很活跃的地方,看过三国演义的都能说出几个诸如葭萌关、阳平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政权更迭的五代来说,任何一个政权在源远的历史长河里
  突然发动北京政变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是李的一个特殊身份长期
  中国历史,说到北宋时期的十大开国将领,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可能不在其中,很多人开
  满清之所以能入关,靠的不是自己的强大武功,而是明王朝的腐朽。所谓“女真不满万
  只有经受过战火考验、经历过实战的将军,才有资格参选战神。  满清是靠马背上打
  孙承宗(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
  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山海关防线,绕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常胜军队,赫赫有名的便是岳家军、戚家军、大秦虎师、大汉铁军等
  邓茂七,很多人提起这个名字会感到很陌生,但是在福建一带,邓茂七的名头却很大,
虽然隋末唐初许多“英雄好汉”素质都不怎么的,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甚至以人为军粮,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他们是世界上较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国际上地位不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即将在9日举行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参选人提名初选。根据最新民调,
  据俄罗斯“卫星”新闻网2月14日消息,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发布
  中国证券网讯 据外媒15日报道,伊朗官员称,该国第一批运往欧盟的原油最早将于
  新华社利雅得2月14日电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朱拜尔14日说,瑞士驻伊朗使馆将代
  作为操盘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她之所以能长期占据权力的巅峰,将整个天
  曹操的一生有几个重要转折点,最重要的莫过于官渡之战,这一仗能打赢许攸的功劳最
  “土木堡之变”,是改写明朝历史的莫大国耻。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人称“锦马超”。在众多的三国名将中,马超是很特殊的
  三国中的杨修,担任曹操的相府长史,相当于秘书长一类的角色,应该是曹操的得力助
  二郎神这哥们,身份其实很特殊,在法律关系上,他是天庭当朝皇帝玉帝的亲外甥。按
  杀猪这活计和一国皇后放在一起,怎么看怎么违和,不过,这不但是真事儿,而且还是
  公元1635年十月的一天,后金国的第二位君主,也就是后来大清第一位皇帝--皇
  坊间有传说清朝皇后不居坤宁宫是为了避亡者的晦气,如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即在此自缢
  侍女,即我们常说的贴身丫鬟。一般来说,侍女都是主人花钱买来的。所以,侍女不但
  火并王伦,貌似是窝囊了一辈子的林冲做得最有血性的一件事但细细分析,却让我对林
  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什么?  亚洲 欧洲 南美洲 北美洲 非洲 大洋州 南极州
  当我们想象古人的生活,最经常的方式是通过影视作品,它带给我们一个频繁想问的问
  刘巴的最后结局如何?  刘巴为人清廉简朴,从不治理家资产业,又自认为不是一开
  刘巴(?-公元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
  刘巴(?-公元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
  常说有花的季节,心情总是美好的,总是舒坦,视野总是那么明朗,的确也是,花香飘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嫔妃、子嗣都相当多,前朝后宫夺嫡争宠之事也不可避免。而且,
  关于少帅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这桩历史公案,普通读者知者甚少,历史学者也褒
  1924年5月,
孙中山在广东省黄埔岛兴学讲武,定名为&中国国
  中国,经历皇权社会有逾两千年的历史,对于皇权社会最顶端的皇帝,其称谓也发生了
  这要从清代皇族的封爵说起。  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亲王世子、
  2016年元宵节是正月十五,2月22日星期一。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
  1、吃元宵.“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
  过春节了,家家户户都在贴对联、贴福字,为什么要贴福字呢?相传武王伐纣后,姜太
  关于帝王后宫的女眷,这里指的是供天子享用使唤的女人。那时候平民都可以一夫多妻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除夕之夜吃饺子也是传统项目之一,百姓们经过一年的辛勤
  元始天尊的师傅,大家可能比较少听。元始天尊,作为道教中重要的神,经常受到大家
  立春抢春是立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立春抢春是指在官署鞭春(鞭打“牛土”或“
  2016元宵节将于下周一2月22日迎来,元宵节流传历史源远流长,传统习俗颇为
  时间来到了二月中旬,过完了春节,又开启了上班模式,温度似乎上升了不少。雨水节
  元宵节祝福语大全  1、喜庆元宵佳节,我祝你:日圆,月圆,圆圆如意。官源、财
  导语:
日为元宵节,元宵节可以说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元宵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易中天《品三国》说:“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曹操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道的。”请结合《三国演义》的阅读,举例说明曹操的“用人之道”。
易中天《品三国》说:“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曹操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道的。”请结合《三国演义》的阅读,举例说明曹操的“用人之道”。
听"易中天品三国"---有感于曹操的用人之道
&&& 最近听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对其中的“海纳百川(说曹操)和天下归心”这两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易中天给曹操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 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 重用清官 不避小贪
&&&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 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 抓大放小 不拘小节&&&&&& 其中的第四和第五个用人政策是今天文章的重点,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这两个政策展开的:
&&& 针对第四个用人政策,我认为作为在职场上的人,要有职业操守,对自己的工作和公司有责任感和忠诚度。同时又要善于给自己找个好老板。因为在一个没有前途的公司和企业谋职,讲究忠诚无易于自取灭亡。在这方面,郭嘉(曹操早期五大谋士之一)已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而作为一个老板和领导,对手下的不辞而别或背后议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尽释前嫌,宽容大度呢?如果真有像曹操这样的老板或领导,那可真是员工之幸了。而那些从别的公司(甚至是竞争对手)跳槽过来的人,我想现在的IT公司应该都能做到尽释前嫌, 以往的一切概不追究. 必竟这些人才现在是唯我所用!
&&& 本人以前所任职的一家公司里面,有一个副总经理,在一次会上说了这样一件事,就是他下午接到一个电话,是有关公司内部一名开发人员到别的公司去面试,结果提出的薪金待遇与那家公司有一定的出入,而那家公司(这里只能说太不专业了)竟然打电话到公司里来问跳槽的那位仁兄的实际工资情况。相信这种情况园子里肯定会有朋友遇到过吧! 这里我把这位副总经理事后所说的一些话做一下转述:
& “我当时就一愣,心想他为什么要跳呢,觉得给的工资少,还是工作太累?之前找他谈过呀,难到他信不过我? 所以没有把心里话说出来? 嗨,得了,人各有志! 我当时就说(告诉那家公司)他在这里的工资确实这样,我更加相信以他的能力拿到您公司所说的那个工资水平绝对不在话下(一种推荐的语气)。我有一个毛病就是护短,只要是我的手下,我就会尽力维护自己管理的这个团队中人员的利益!”
&&& 我在当时听到这些话只有一种感受就是震动! ! 真的,以前所有呆过的公司里面从没有听说核心人员要跳槽之后领导还有这样胸襟包容手下的所谓不忠! 我当时甚至还有一种为那位跳槽的同事感到惋惜的感觉,必定这样的领导不是天天都能遇上的呀!
&&& 有人做过统计“曹操死后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一般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五大谋士。其中有四个人是从敌营当中投奔曹操的,这一点运用到今天就是如果公司领导只把岗位留给那些本家亲戚和哥们弟兄的话,那从中找出几个真有本领和能力的概率比中一个体彩还要难,与其这样还不如去挖人或用那些以前曾经与自己做对但确真有本事的对手。
&&& 再回到曹操的第五个用人政策上来:
&&& 抓大放小,不拘小节我相信这是一条非常合乎程序员特别是程序高手的用人原则了。许多程序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给公司确实做了很大的贡献,而公司领导却总是对自己的一个小缺点横挑鼻子竖挑脸,不是什么上班迟到,下班就走,就是干闲事的时间过长影响工作等。”我相信这里那些制定规章制度或公司的纪律检查人员甚至大老板应该向曹操学习了:)
&&& 这里不妨引用易中天品三国的一段原文:&&& 大德和小节。那么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抓大放小、不拘小节。比方说有个叫文聘的,这个人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派他驻守北方。刘表死了以后刘表的儿子刘琮接班,这个时候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南下,刘琮马上就投降了曹操,然后跟文聘说我们一起投降曹操吧。文聘不去,一直守着,一直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就半开玩笑地说,文聘兄,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文聘非常严肃地说,曹公啊,我原来是跟随刘荆州——刘荆州就是指刘表——我是跟随刘荆州报效国家的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惭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以便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人,就是指刘表,也无愧于他托给我的孤儿,就是指刘琮,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见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说完号啕大哭。曹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啊,你是个忠臣啊,这样吧,你做江夏太守吧。于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年,当然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内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击败了关羽,击败了孙权。那么曹操看重文聘的是什么呢?大节,忠啊,忠就是一个最大的道德,所以不能说曹操不重视道德。&&& 但是对于小节呢?曹操主张睁只眼闭只眼。曹操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做郭嘉,郭嘉这个人可能行为是不太检点的,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叫陈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时曹操又奖励陈群,就是曹操既不去处分郭嘉和干预郭嘉,也不去指责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为不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同时他又对陈群说你这样是对的。&&& 那这叫什么呢?这就叫抓大放小,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原因,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的!但是曹操又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你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所以曹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讲什么?讲“有经有权”,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好了,上面的一大段相信大家看后会深有感触的。我其实本质上也是不太愿意被制度规章所“修理”,甚至还经常在以前公司的会上拿公司的规章制度说事,认为这不好那也不好。但是领导总会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来告诫我。导致到如今也赖得去讨论公司到底是有没有制度好了。不过有一点我已切身感受到,那就是如果公司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是制度少一些为好,主要是为了调动员工(特别是程序员)的积极性,相信这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必定干这一行脑力付出太大,如果再拿出时间与制度做猫抓耗子的游戏,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在这一轮胜出了:)
&&& 这里要说的还是上面的那个副总经理,有一次笔者中午出去办点私事,因此写了一张请假条,这位副总在看到这张请假条后,就把它撕了,然后心平气和拍着肩膀对我说,“你去吧,手头上的事都忙得差不多了吧,这个假不用请了。”当时我就一愣,不知道这个领导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这样将信将疑的走了。等回来之后从别的同事口中得知,他(这位领导)待人比较随和,只要你做好了本职工作,他不会过多的去拿公司规章约束你的,他相信你能自觉的处理好自己的事。这让我真的感觉到被人信任和自我管理的力量,相信即使是有花花肠子的人也不忍心去骗这样的领导了! 直到今天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时候,当年那个领导的言行还在我的脑海中呈现(这里不便点名道姓了),对于他我是真的怀有一种感激之情! 并且我可以无愧的说,在那家公司日后的开发工作中,对于他所主持的开发任务,我都是尽心竭力的去做。因为我觉得这种付出值得!!!&&& &&& 而曹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郭嘉最后死心踏地,卖了命的给他的老板出点子。难怪曹操在郭嘉死后悲痛的说,给已死了的人追加封赏又有什么用呀? 他(郭嘉)是在豁出命跟着我干呀! 我这里并不是要推崇郭嘉的这种做法,但中国自古就有“士为知已者死” 这样偏激的人生观。我只想说如果真能碰上这样的老板, 不少人跳槽生涯就会由此划上句号了:)
&&& 正如易中天先生总结的“曹操的用人之术也好,用人之道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大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就是有这样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君自我要,小人我也用,用什么?用其所长,只要大德不亏、大节不亏,什么生活作风问题、行为做派问题、言行举止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去管他。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哪有什么清一色的队伍(团队)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差则无徒,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把自己弄得太纯净、太干净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作为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千万不要追求什么清一色。”
&&& 而曹操做为一个好老板,易中天也有下面几个总结:
&&&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而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就好比是每个程序开发人员都有各自的特长,有专攻.net, JAVA, Delphi,也有精通网络开发,TCP/IP,数据库,实时系统的。而“好老板”应该能够让这些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实现相应的价值。而实际有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在公司干了两年多的程序员,因为有一个同事要走,老板把你找过去,让你跟他办交接,而那个要走的同事所专长的领域可能是你不熟悉或根本就不感兴趣的领域。而这时你说你可能会有困难,老板这时可能会说:“你先交接一下,公司正在招这方面的人才,等人手到位,马上把这块活交给他”。而我的判断是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的确招到了人,但不是什么人才,只是新人,所以如果直接交给他,可以说从能力上看根本扛不起来(如果招到高手那可真是阿弥托佛了)。二是可能等到您要跳槽的那一天公司还没招到合适的人:(不管从哪方面讲,让一个对自己岗位不感兴趣或者没有专长的人来做(特别是程序员岗位)都是不合适的。
&&&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略过)&&&
&&& 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 其中令行禁止, 易中天先中引用了历史上很有名的“马踏农田”曹操拔剑割发事件,来说明他治军之严。这让我想起以前公司的有些领导,对属下求全责备,整天要求这要求那,从不问下属怎么想,而当自己做错了决策或说错了话又睁一眼闭一眼。实行所谓的“双重标准”,我相信大家肯定都能在自己的公司里找到这样的领导,在这里曹操就是他们要学习的典范了!
&&& 而赏罚分明这里引用易中天先生的原话:&& “曹操是这样做的:&&& 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我其实这里要说的是当领导的一定要对自己所说的话(对手下,对上级)负责,不要像刮风一样,朝令夕改! 如果这样下去,就没有人再会把你说的当回事了! 必定人无信而不立。这些年了,呆的公司也可以说是不少了,但每当回想起当年那些领导信誓旦旦的承诺时,耳边感觉就像是在刮风。我以前呆的一家公司里面,有一次我提出辞职,领导找来谈话,相信有过这方面经验的朋友都能够猜出要说的,而他当时所做的许诺后来连50% 都没实现,更为可笑的是,到最后,这位领导走人的速度比我还快。(套用大话西游里唐僧的话:“走的比我还早,你真行!!!”).
&&&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 这里引用易中天的话说:&&& “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 &&&& 根据这四个特点易中天先生总结出八句话:
&&&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很早就意识到,要想成就一番霸业,人才是关键,所以曹操曾连续三次颁布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几乎颠覆了当时人们传统用人观。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一次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战役,而对于袁绍来说,却是至死难忘的成败转折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北方霸权,这位曾经横扫河北、称雄一时的大军阀,就此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本来,袁绍是完全有机会赢取这场胜利的,甚至可以进而夺取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袁绍究竟输在哪里?
曹操的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是曹操的成功之道的重要内容。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比较一下袁绍和曹操,在这两个问题上袁绍和曹操都是不一样的。
袁绍这个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会用人这个道理的,实际上袁绍从小就喜欢结交豪侠,他年轻的时候住在京城里面,仗着自己“四世三公”这样一个社会地位,成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儿,然后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当时就有人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响应政府的号召,就是当时官方要袁绍出来做官,袁绍不出来,在家里面就会宾客。所以他们就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应乎召而养死士”,不接受我们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他想干什么?他叔叔就去找袁绍说,你这小子这样搞下去,我们袁家要灭门啊!袁绍这才有所收敛,这才到了大将军何进的麾下效力。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大家都看出来袁绍在模仿谁呢?模仿战国时代的那些公子。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四大君子,齐国是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这样的,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袁绍学习的就是这四大公子的做派,所以袁绍的这个做派我们可以称之为“哥儿做派”。但是袁绍学习这四大公子,他只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这个问题,曹操的谋士荀彧有一个说法,荀彧是这样说的:“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
  就是说袁绍凭借他“四世三公”的这样一个优势,一个家族的优势,结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节下士、礼贤下士的样子,干什么呢?骗取一些名誉,因为袁绍结交这些人他有一个原则,就是只见名人,不是海内知名的人袁绍是不接待的。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做秀,这是摆谱,他就等于向世人宣布,我袁大公子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随随便便见一见的,我只结交名人。袁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装点门面,是抬高自己的声誉,并不是真心诚意地希望有人来帮助他,因为袁绍这个人是刚愎自用的,他不认为天底下还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他用不着找很多人来帮助他,他只要让世人觉得他这便人才济济就可以了,这就是袁绍的做派。那么袁绍的做派,我们可以总结成这么十六个字,就是:做秀演戏、沽名钓誉、装点门面、自鸣得意。
事业的成与败、兴与衰,不外乎平时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发点和境界却是不一样的。袁绍也同样是用人的,他也是敞开胸怀,接纳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也是谋臣如云、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却只是做表面文章,用人只看名声。那么曹操用人与袁绍用人,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
  曹操的做法刚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倡就是倡伎,那是单人旁的,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主要是献艺,一般情况下是艺妓,卖艺不卖身的,但是这个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限,所以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女子旁的那个娼妓。那么这样的一个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按照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这么一个规矩,那是不能够做夫人的。曹操不管,因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她也给曹操生了好儿子,曹丕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后来曹丕被立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开玩笑说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请客啊,开玩笑了,卞夫人说什么呢?唉,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不错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哪里还敢居什么功劳啊!曹操外出打仗的时候总是会缴获一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这样一些东西,他带回家以后曹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因为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个中等水平的,首饰、珠宝这类。曹操就奇怪,就问她,说我经过观察发现,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个中等的,什么原因呢?卞夫人说,挑最好的那叫贪婪,挑最差的那叫虚伪,我挑中等的。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说法,所以曹操很欣赏她。
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曹操要处理的第二个关系,德才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我们应该选哪个?传统的说法呢,首先我们要德才兼备,这个话没错,但是不能兼备呢?传统的做法是先德后才,但是曹操这个时候相反,他三次下达求贤令,公开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唯才是举”。“唯才是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那么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我们要略加说明,曹操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这样一个口号,而不沿用传统的德才兼备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是非常时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规的这种取才的办法来做。所以曹操有一个说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什么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现在是一个有事的时候,是一个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劳,能就是能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把功劳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够把所谓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有德无才,道德上倒是无可挑剔,老好人一个,啥也干不了,这种人我拿了有什么用?第二种可能,求全责备,我好容易发现一个人才,大家来提意见说他有一个什么什么毛病,我是用还是不用呢?第三种可能,就是弄虚作假,一个人才为了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东汉末年就是这样嘛,东汉末年因为把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嘛,这个是不行的。既然东汉末年有了这样的弊病,曹操在这个非常时期就必须来矫正,而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所以曹操不能说德才兼备,必须说“唯才是举”。
  所以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只要是一个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所以曹操在处理德才关系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可是人都是有缺点的,当面对一些有小贪毛病和立场不坚定的人才时,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 不避小贪
  那么由此又有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廉与贪”的关系。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崔琰,一个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啊,那么曹操委托他们去做什么呢?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重用。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结果他干什么事呢?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他干这个事,结果被罢了官,被人检举了以后罢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只是他要解释为,不管它偷不偷东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他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
  第四种关系,就是“降与叛”,所谓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曹操的人。那么这两种人曹操是怎么处理呢?招降纳叛、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曹操灭吕布,把吕布打败了,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从对面走过来,吕布虽然做了俘虏但意气风发,绳子绑着,老远就大叫,曹公啊,恭喜你啦,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天下安定了。曹操说,什么意思啊?吕布说,曹公啊,你最视为眼中钉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现在吕布准备投降你了,吕布投降你了以后就好了,让我吕布率领骑兵,明公你率领步兵,那天下还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嘛。曹操还没有反应,吕布一眼看见曹操旁边坐一个刘备,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子把我绑得这么紧,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曹操就笑了,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刘备在旁边说话了,刘备说曹公,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一想,对啊,这个吕布他投奔谁他就把谁杀了,这个吕布他原来投靠丁原,然后把丁原杀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杀了现在又投靠我,这可不行,把吕布杀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刘备这句话,曹操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下来。曹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谋臣也好,他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他招降纳叛啊,这是对待投降自己的人。
  那么背叛自己的呢?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毕谌,毕谌的家人被张邈扣留了,张邈和曹操原来也是一伙的,后来翻脸了,那么毕谌的家人都在张邈手上,毕谌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曹操就跟毕谌说,哎,令堂大人还有你老婆孩子都在张邈那儿,我看你还是到张邈那儿去吧。毕谌跪下来磕头说,毕谌决不背叛明公,曹操也很感动,流下眼泪,谁知道一转背毕谌就跑了。跑了以后最后曹操和张邈作战把张邈打败了,毕谌做了俘虏,大家都说这毕谌肯定要倒霉了吧!曹操叹了一口气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他既然是一个孝子,那他一定是一个忠臣,毕谌不杀,派他去做官,做什么官呢,到孔夫子的老家鲁国去做个丞相,孝子嘛。
曹操的用人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因为他明白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是如果这种人才可以用,那种人才也可以用,那曹操不就成了好好先生了吗?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才,曹操是如何把握用人这个度的呢?曹操用人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 不拘小节
  第五个关系,是“大与小”的关系,所谓大小是指什么呢?大德和小节。那么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抓大放小、不拘小节。比方说有个叫文聘的,这个人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派他驻守北方。刘表死了以后刘表的儿子刘琮接班,这个时候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南下,刘琮马上就投降了曹操,然后跟文聘说我们一起投降曹操吧。文聘不去,一直守着,一直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就半开玩笑地说,文聘兄,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文聘非常严肃地说,曹公啊,我原来是跟随刘荆州——刘荆州就是指刘表——我是跟随刘荆州报效国家的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惭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以便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人,就是指刘表,也无愧于他托给我的孤儿,就是指刘琮,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见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说完号啕大哭。曹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啊,你是个忠臣啊,这样吧,你做江夏太守吧。于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年,当然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内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击败了关羽,击败了孙权。那么曹操看重文聘的是什么呢?大节,忠啊,忠就是一个最大的道德,所以不能说曹操不重视道德。
  但是对于小节呢?曹操主张睁只眼闭只眼。曹操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做郭嘉,郭嘉这个人可能行为是不太检点的,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叫陈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时曹操又奖励陈群,就是曹操既不去处分郭嘉和干预郭嘉,也不去指责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为不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同时他又对陈群说你这样是对的。那这叫什么呢?这就叫抓大放小,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原因,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的!但是曹操又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你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所以曹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讲什么?讲“有经有权”,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这就是曹操在处理五种关系的做法,在这个做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曹操的大气,其实曹操的用人之术也好,用人之道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大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嘛,大海为什么大?就因为江河流入大海的时候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鱼龙混杂。一个大海它能不能说,我大海是不能够接受污水的,我只能接受清纯的矿泉水?那就不成其为大海了。曹操恰恰就是有这样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君自我要,小人我也用,用什么?用其所长,只要大德不亏、大节不亏,什么生活作风问题、行为做派问题、言行举止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去管他。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哪有什么清一色的队伍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把自己弄得太纯净、太干净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作为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千万不要追求什么清一色。
曹操的这样的一种胸襟和这样的一种作风使他广纳了人才,有人统计,到曹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一般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五大谋士。如果来检索以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五大谋士基本上都是自己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是从敌营当中投奔曹操的,贾诩来投奔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个张绣。这些人来到曹操身边的时候是有原因的,郭嘉离开袁绍的时候对袁绍身边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说出了他为什么要离开袁绍投奔曹操的原因,而这句话十分重要,那么郭嘉究竟向袁绍的谋士们说了什么?他这番话里面又隐含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的感言:谢谢啦!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1)
  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 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 重用清官 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 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 抓大放小 不拘小节
一、出榜招贤,因贤求贤&& 中国有句俗话:“千军一得,一将难求”。曹操一共下了三次求贤令,甚至提出对那些“贵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各州郡长官,名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宽的,所以他招纳的人才也特别多。被他称为“张良”的荀彧以及才华出众的郭嘉都先后从袁绍那里来投奔他,跟杨奉作战时,他得了徐晃;攻打徐州,他从被俘人员中挑选了张辽;在关渡之战中,把张郃弄到手,这些人都为曹操出谋献策,立了大功,这些人都成了他的骨干力量。曹操三次出榜招贤,因贤求贤反映了曹操重视人才的思想。&& 二、礼贤下士&& 礼贤下士是对待贤才的基本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方面要求就更为强烈。例如:公元210年,袁绍七十万大军与曹操七万人马对峙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军力渐乏,粮食不足,陷入进退不能的困境。正在忧愁不已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深夜来访,曹操喜出望外,连衣服、鞋子都没穿好,跌足出迎,远远望见许攸,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许攸本来是在袁绍处受了委屈才连夜投奔曹操的,心中还考虑曹操是否能“收录”自己,今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深受感动,遂向曹操献上火烧袁军粮食的计策,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惜才如命&& 曹操善于用真情招揽贤才为已所用,曹操两哭典韦。三哭郭嘉就是很好的例子。&& 曹操一哭典韦是在典韦死时,当时曹操引兵讨伐张绣,误中张绣奸计,身陷重围,典韦梦中惊醒后,“奋力向前”死战不退;血流满地而死,曹操得以脱险。曹操整顿军队,击退张绣后,立即祭奠典韦,并亲自哭而祭之。第二年,曹操再次引军至宛城攻击张绣,曹操忽然大哭,众人不知何故,曹操哭罢解释道:“去年于此吾折了大将典韦,不由大哭耳!” 曹操第二次哭祭典韦时,在全军都引起震动,从士卒到将领,均为曹操的真情所动。&& 曹操三哭郭嘉更令人感动。&& 一哭郭嘉身染重病,当时曹操采纳郭嘉建议,率大军远征辽西沙漠。一路上风沙弥漫,人马行进十分困难,郭嘉因水土不服而“卧病”床上,曹操十分心疼,前来看望,流泪道:“因我欲举沙漠,使公元涉艰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几句关心和爱护的话语使郭嘉深受感动。二、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痛哭,并对文武百官说:“诸君年齿,吾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胸崩裂矣”,众人听了,无不为郭嘉之死感慨,更为曹操惜才而感动,都愿为曹操尽忠效力。三哭郭嘉深谋远虑,郭死前曾给曹操留下一封信,曹操依言而行,斩杀二袁,获得大胜,曹操叹服郭的料事如神,又想起郭为自己出谋划策十余年,屡建奇功,不禁触动了怀念之情,于是又领众人到郭嘉灵前哭祭。&&& 四、容人之量、宽人大度&&& 曹操在用人上,不计较个人恩怨,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批信,皆是曹操中有人暗通袁绍之信,这些人心里终日惴惴不安,而有谋士建议“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对这批书信,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这种明智的做法使那些与袁绍暗中交往的人感激涕零,愿意为其尽忠效命。同时也使曹操在众人面前树立了能容人之短的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笼络了人心。再说一下曹操曾经“失态相迎”的许攸,许攸虽然才智过人,也有明显的弱点,他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在立下战功后,更是居功自傲,甚至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曹操带兵入冀州的时候,他纵马来到曹操身旁,当众人的面问曹操:“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门?”许攸可能没意识到,这句话有两点让人无法忍受,一是在众人面前直呼曹操的乳名,没有一点上下尊卑之序。给曹操难堪,其二是他打败袁绍,占领冀州的功劳归为已有,让其他文臣武将做何感想?而曹操听了这话仅是付诸一笑,没多说什么,正是因为曹操有这样的风度,所以他团结的人越来越多.&& 五、讲究民主,集思广议&& 曹操在用人上是讲究民主,让部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看有没有跟自己的观点相符的,他从不先抛出自己的观点,以免来束缚部下的思想。每次战争前,他都召集大家,集思广议,曹操每当对军国大事作出决策时,都要征求部下的意见,这是他的事业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他进步政治家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在权力至上的当时,以一个管有重兵,把持朝政,集兵权政权于一身的诸侯来说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袁术、袁绍这些人当初拥兵之重不小于曹操却败于曹操,这方面就是曹操取胜的关键原因。&& 六、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曹操同孙权一样,也善于协调部属之间的关系,用其所长,张辽大战消遥津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当时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下皖城,指向合肥的时候,守卫合肥的只有张辽、乐进、李典率领的七千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内部不能通力合作,必败无疑。而这三个人“皆素不眭”。张辽有勇有谋,能统率大局。乐进稳健,李典贵儒雅,李、乐很早跟着曹操对后投降的张辽不服气,在关键时刻,曹操派人送来一个木匣,上书“贼来乃发”,并在文书内对合肥的防御做了具体的安排,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征,乐将军守城,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之命令,表示与来敌“决一死战”。李乐被感动,表示愿听指挥,后来大败吴军,差一点捉住孙权,从这一点安排上反映出曹操高超用人艺术。一是他了解张、李、乐三人不和,由他出面三人比较能够接受。二是乐进守城是其长处,张、李在重要关头能够服从大局;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曹操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