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淄博周村区北郊镇规划邓家村邓姓来源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论文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 && 邓姓的来源与迁徙
邓姓的来源与迁徙
推荐阅读:
邓姓的来源
邓姓源于邓国,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因封曼地而姓曼。《世本》说:&邓为曼姓。&《说文解字》:&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此后的典籍也多持此说。如晋代王羲之的
邓姓的来源
邓姓源于邓国,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因封曼地而姓曼。《世本》说:“邓为曼姓。”《说文解字》:“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此后的典籍也多持此说。如晋代王羲之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说:“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邓氏为最著。粤籍邓氏自商武丁封其季父曼于河北(按:指长江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分封食采。”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宋代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苏洵的《邓氏族谱序》、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清人陈廷炜的《姓氏考略》都因袭了《世本》、王羲之等的说法。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邓氏族谱序》说得更为详尽:
余观邓氏,俗尚简质,而家世教颂,犹有先王之遗凤焉。因按图谱,而详考源流。其脉出自黄帝曾孙高辛,生后稷,嗣传及叔虞,封唐、子燮父,国号更晋,又五世,生吾离,始封邓。其先世在殷,为曼姓,商王武丁封叔曼于邓地,赐姓曼,后以国为氏,依地封邓。吾离之后嗣日祁侯者,不用三甥之言,于鲁庄公十六年,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
在这之后的明嘉靖《邓州志》、清乾隆《邓州志》也都承袭此说。 查字典范文网()
邓为曼姓之说也得到了邓姓的一致认可。如南阳堂《邓氏家史》云:“邓氏受姓始祖曼季,考余邓氏,系出曼姓之后。”河南新野《邓氏家谱》说:“殷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后以邓为氏。”马来西亚邓威廉的《邓氏家谱》称:“邓氏家族之太始祖乃商王武丁叔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侯,赐曼公为邓姓,邓氏家族由此繁衍生息。”由曼姓改为邓姓,脉络是清楚的。
邓姓还有一个来源,即李姓改邓姓。据湖南安化《邓氏族谱》说,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覆亡,李后主及后妃、宗室300余人作为亡国之俘,被押往开封。从镒之子天和侥幸逃脱,迤逦来至安化隐居,为躲避追杀,便以乃父的封号为姓,改姓邓。这是邓姓的第二个来源。
邓国、邓县与邓城
邓国虽小,历史却班班可考。邓国始封于殷朝,周朝取代商朝,王朝虽然更迭,但邓国仍然存在。《左传?昭公九年》,晋师伐颍,周天子派詹桓伯对晋人说:“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国语?郑语》记载,郑桓公为周朝司徒,对史伯说,周王室多灾多难,我担心灾难临身,怎样才能躲过一死?史伯分析形势说:“当成周(指西周东都洛阳)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其时楚国还未强大,故邓国与荆蛮、陈、蔡等国并列,均为周朝南方边陲小国。后来“楚强,凌江汉问小国,小国皆畏之”(《史记?楚世家》)。邓国就是畏惧楚国吞并的小国之一。《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邓伯会于邓,始惧楚也。”由于楚国已经强大,蔡国、邓国感觉到了威胁,才商讨应对之策。《左传?桓公七年》:“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名,贱之也。”这是说鲁桓公七年夏天,邓国国君吾离曾去鲁国朝见鲁桓公。其时他已由伯爵升为侯爵,不过在鲁国国君眼里,邓侯的地位还是不能和鲁国国君相颉颃,故《左传》中说:“名,贱之也。”之所以提及他的姓名,是因为他身份不够高贵。桓公九年邓国与楚国发生了一场战争,结果以失败告终。起因是巴国(子爵)派韩服通报楚国,打算与邓国修好,楚国派道朔同巴国使臣一起到邓国聘问。行至邓国南边的小国有国时,人杀死了道朔和巴国使臣,抢走了聘问的礼品。楚国派人责备邓国,邓国不肯承认错误。楚国恼羞成怒,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国、巴国军队围攻国,邓国也派养甥、聃甥二人率兵救,结果是“邓师大败,人宵遁”。楚国强大后,欲问鼎中原,卧榻之旁自然不容他人鼾睡,申、邓等小国便在劫难逃。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率兵攻打申国时路经邓国,邓国国君祁侯认为,楚国与邓国是甥舅之国,便设宴犒赏楚军,邓国大臣骓甥等三人请杀楚文王,邓侯不许,三人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没有采纳。10年之后,即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邓国果然被楚国所灭。《史记?楚世家》也记载:“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十二年,伐邓,灭之。”骓甥等人建议杀掉楚文王,这固然可以延缓邓国灭亡的时间,但楚强邓弱,势力相去甚远,覆亡只是时间问题,邓国最终难免成为楚国刀砧上的鱼肉。
邓国覆亡了,留给后世的是邓国都城在何处的难题。关于这一问题,一向有邓州说、湖北襄阳市北邓城镇说两种说法,邓州、邓城镇两个地名都有一个邓字,但史籍上出现的邓字并非都与这两地有关。如《史记?秦本纪》云:秦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说“故邓城在怀州河阳县西三十一里”,即今河南省孟州市境内。又如《左传?隐公十年》:“公今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注:“邓,鲁地,在今山东滋阳县境。”滋阳即今之山东兖州市。再如《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邓伯会于邓。”邓为春秋蔡地,故址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这三处邓地均与邓国无关。
邓国都城在邓州,西汉、西晋时期从未有过异议。《汉书?地理志上?南阳郡》辖县36,其中有邓县,应劭注曰“邓国侯”,表示邓县乃邓侯故地。南郡辖18县,无邓县。《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条云:“邓有邪聚”,注云:“《左传?桓公九年》,楚师围鄄。”也表明邓国在南阳郡内,而南郡条下则无邓县或邓地。直到西晋初年杜预在《春秋释例》一书卷六“邓地”条注曰:桓公七年,“邓,义阳邓县”。义阳原为义阳国,西晋设置,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县。东晋时“分南阳立义阳郡”,《晋书?襄阳郡》条下辖有“邓城、”,而在《义阳郡》条下辖有“新野、穰、邓”等地,在“邓”下注日:“故邓侯国。”正因为故邓侯国在义阳郡,而义阳郡又在河南境内,因此后世学者认为邓国都城在今邓州。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肯定邓州为“春秋时邓侯国”,《辞源》释邓为:“古国名,曼姓……故地在今河南邓县一带。”《汉语大词典》:“邓,古国名,曼姓,在今河南邓州市。后灭于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也认为古邓国在河南邓县。童书业、吕思勉等学者也持此说。
最耐人寻味的是郭沫若的表态。他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明白无误地说古邓国在河南邓县,但在他主编的《中国史稿》中又说:“楚国……东北有曼姓的邓国(今湖北襄樊北),北逾汉水就是汉阳诸姬的旧地了。”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扑朔迷离,令人捉摸不定。该书197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郭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史学会会长,他如此表态,使得许多学者从风而靡。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写,1986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邓国条”说,邓国“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西周、春秋时国,前678年灭于楚”。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邓条:“古国名,曼姓,在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一说疆域到达今河南邓县。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湖北省社科院何浩先生撰写,1989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楚灭国研究》说:“邓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邓城,其北境约达于今河南邓县,邓是申、吕的近邻,也是楚人溯唐、白河北进南阳盆地的门户。”已故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石泉发表在1980年第3期《江汉论坛》上的《古邓国?邓县考》也持此说。
郭沫若作出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表述,其实并不难理解。个中原因是,他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出于他一人之手,而《中国史稿》是集体著作,出于多人之手,郭老虽是主编,但肯定不是撰稿人,况且他又公务丛脞,未必审读过书稿,才出现了这种不应该有的错误。
《晋书?地理志》既在“义阳郡?邓”条下注有“故邓侯国”,表明古邓国就在这里,但在“襄阳郡”条下又注“邓城、”,给人以邓国既在邓州,又在邓城的假象,从而导致了后世的纷争。为什么邓国都城邓州在两汉以前从未有过争议,到了《晋书?地理志》却引起歧义了呢?究其原因,与东晋侨设郡县有关。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起东晋王朝。由于北方动荡不安,引起了百姓大量南迁。为了控制他们,东晋在南迁侨人集中之地,建立了许多与侨人原籍同名的侨州、侨郡、侨县,让南迁的百姓著籍。“这些州、郡、县时合时分,境界不太确定,情况复杂异常。”(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二册,第83页)《晋书?地理志》说:“元帝渡江,以春谷县(今安徽繁昌县西北)侨立襄城郡(今属河南)及繁昌县。”这就是说东晋春谷县一分为二,从中划出了以河南襄城人为主的襄城郡。襄阳郡所辖的邓城也应是这种情况,即在邓县人聚集的地方设立了侨县邓城,后人不察,便把邓城误以为邓县了。
其实,把邓县与邓城混淆在一起的始作俑者并非《晋书》,而是南朝刘宋时人盛弘之。他在《荆州记》中说:“樊城西北有城……城西北行十余里,邓侯吾离之国,为楚文王所灭,今为邓县。”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推波助澜,《水经注?清水》云:
南过邓县东。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楚文王灭之,秦以为县。U水右合浊水,俗谓之弱沟水。上承白水于朝阳县,东南流经邓县故城南。习凿齿《襄阳记》曰:楚王至邓之浊水,即此水也。浊水又东径邓塞北,即邓城东南小山也,方俗名之为邓塞……U水又南径邓塞东,又径径城东,古子国也,盖邓之南鄙也。昔巴子请楚与邓为好,人夺其币,即是邑也。
郦道元对盛弘之的说法并未详加辨析,便以讹传讹写入了书中,说邓国在襄阳东北。唐代房玄龄、褚遂良在撰写《晋书》时,显然是受了郦道元的影响,但又不完全赞同,于是把邓县、邓城都写入了《地理志》中。清代嘉庆年问官修的《大清一统志》对这一疑案剖析得切中肯綮:“按志有邓,属义阳郡,又有邓城属襄阳郡。疑汉、晋之邓县尚在新野、襄阳之间,白晋分置邓城。宋、齐以后,当即因邓城地为邓县,唐以后遂属襄州,是唐之邓城,未必古之邓国也。”行文至此,邓城非邓县,邓国在邓县已经梳理清楚,可下定谳了。
邓姓的迁徙
邓国灭于楚国后,邓姓人大多数仍安居故土,这些邓国遗民被称为楚人。到了汉代,由于兵燹战乱、出仕等原因,邓姓有移居于今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者,如西汉的邓通家于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邓先家于成固(今陕西城固),邓宓家于番禺(今广东广州),等等。西汉中叶,邓况始自楚地移居新野(今属河南)。《古今姓氏书辩证》说:“汉之中世,邓况始白楚徙居南阳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刘秀建立东汉,称光武帝。新野人邓晨跟随其转战南北,又娶光武之姊为妻,成为戚畹贵族。新野人邓禹随光武帝平定天下,功勋盖世,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光武帝封其为高密侯。从此邓姓成为钟鸣鼎食、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邓禹传》称:“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干戈不息,匈奴人刘曜率兵攻破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中原世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被迫播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按《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辖区内有人口700余万,南渡人口就有90万,占八分之一强。南渡的人群中就有邓姓。这些邓姓并非来自一地。如从陈郡(今河南淮阳)南迁的有6个姓氏,邓姓是其中之一。陈盛美《明山秀水客家人》载,西晋太熙元年(290年)邓姓有从山西汾水迁居福建宁化石壁者。又据广东梅州《邓氏族谱》记载,“河东太守邓攸,于永嘉末年避乱,白山西南迁居宁化石壁”。《晋书?邓攸传》记载,他是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县东南)人,南渡后任吴郡(今江苏苏州)太守、会稽太守,直至尚书右仆射。他所至之处宦囊萧然,弊绝风清,颇受百姓拥戴。在南渡途中,他弃己子,保全侄子,成为一段历史佳话,后世遂有“天道无知,使邓伯道(邓攸字)无儿”的谚语。
在唐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经江西进入福建,先后被唐王朝任命为福建观察使。后梁建国,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翰建国称王,即五代十国中的闽国。随王氏兄弟父子入闽的就有邓姓。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第三卷统计,共有邓、黄、潘、孙等40个姓氏跟随前往,数量在3万人左右。《竹屿邓氏族谱》称:“邓兴,唐末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卜居闽县竹屿。”《沙邑邓氏族谱》称:“邓光布,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授殿中侍御史,随王潮入闽,为剑州路(今福建南平)将军,定居沙县。后裔人丁兴旺,播迁海内外。”
宋代邓姓也有迁移者。广东梅州《邓氏族谱》称,以曼公为一世,传至89世大猷,宋徽宗时为国子监,于宁化立业。至93世显公,生三子,世居宁化。志圣,生五子,子孙分衍上杭、丰顺、梅县、英德、斗门、惠阳、揭西、兴国。志贤,生四子,支分福建、云南、贵州。志斋,南宋进士,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白宁化石壁移居潮州(今属广东)程乡,为梅县一世祖。生九子,分衍粤、闽、赣、桂、港、台等地。福建宁化肖坊、邓坊、路头《邓氏族谱》载,宋代中郎公自涂水县入迁邓家塘,生子田郎。传一世钺公,举进士,迁居肖坊。后世子孙分徙宁都(今属江西)、瑞金(今属江西)。湖村邓坊《邓氏族谱》载:先祖德郎公,于南宋间自沙县移居邓坊。
明代邓姓迁徙比宋代频繁。福建宁化肖坊、邓坊、路头《邓氏族谱》载,始迁祖志龙,于明万历年间自河南迁入宁化,定居新村里(今安乐乡)。浙江建德有邓姓4000人左右,是从明代迁入的。明以前的世系已无从得知,入明以后的邓氏则有迹可查。邓家村、洪宅村之邓姓明初白江西抚州邓家庄迁来,张家村、骆家村的邓姓与邓家村的邓姓是一支。浙江兰溪市纯孝乡上金村(今黄店镇)的邓姓也是从邓家村分出的。台湾《邓氏族谱》说:“台湾邓氏始祖邓显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黄县经福建移居台湾。邓显祖的先祖由邓州迁徙新野,后由新野经江西、福建而迁入广东、香港。再由福建、广东等迁入台湾繁衍发展。”四川广安的邓姓也是明初从江西吉安庐陵迁入的。
相关链接:、
1、“邓姓的来源与迁徙”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查字典范文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邓姓的来源与迁徙例文地址:/lw/yuyan/lishi/130615/,复制分享论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当前位置:
>>>>>>正文
周村区地质环境概况
&&(点击: )
周村区地质地貌
第一章地质
第一节地层
周村区位于鲁西台背斜鲁中隆起的北缘,淄博向斜的末端。区内自南向北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
古生界二叠系(P)上统,石盒子组,厚度为675米,分为三段。
黑山段(PH)厚度160米,仅分布于王村南部西宝山南侧。该段以黄绿色、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中部为灰~灰黑色、紫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及数层煤线;上部紫红色成分增加,顶部为杂色铁铝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万山段(PW) & 厚度140米,分布于王村镇南部山区。下部为白灰色,灰白色硬质粘土矿(俗称A层及灰白色铝土岩);中部为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其上为含铁铝质较高粘土岩;上部为灰白色,黄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顶部为黄绿色、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底部为铁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奎山段(PK)厚度为25米,分布于王村镇南部山区,本段为灰白色、黄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又称奎山砂岩。
孝妇河段(PX)厚度350米,仅零星出露于中央村~武家庄一带。多被第四系覆盖。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中部为灰色细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上部为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砂砾岩。该组伴有脉岩侵入。底界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中生界三叠系(T)凤凰山组(TF)厚度369—557米,仅局部出露于朱首湾~碾子山水库一带,中央村~小尚庄为第四系覆盖。本层底部为厚层状砂砾岩,砾石成分多为石英、少量紫红色泥岩,砾石大小不一,排列杂乱。中上部主要为紫红色、中厚层状、薄层状层理发育的长石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底部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侏罗系(T)中下统、坊子组(JZF)厚度240米,出露于彭阳东北及卧虎山西一带。底部为灰色、土黄色砂砾岩,砾石成分为紫红、灰绿色砂岩,岩屑凝灰岩、石英岩,少量岩浆岩、砂质或硅质胶结;中上部为黄绿色、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中夹灰色、黑色页岩,局部夹煤线。本组由下往上粒度逐渐变细。多见脉岩侵入。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上统三台组又分为第一段(JZS1)厚度234米,分布于葫芦山,下沙沟一带。底部为斑杂色砂砾岩,中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具较多后期脉岩侵入。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第二段(JZS2)厚度〉237米,分布于萌山水库周围及凤凰山—卧虎山一带。底部为紫红色厚层状砂砾岩及中细粒长石砂岩互层,砾石以石英为主,磨圆度中等,砂泥质胶结;中上部为中细粒中薄层,中厚层长石砂岩,夹灰紫色、灰白色粉砂岩,少量褐色页岩,具水平层理与中型斜层理,后期脉岩侵入发育,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白垩系下统杨家庄组(KIY)厚度&146米,主要分布于黑山、米山、韩家窝一带。岩性自下而上为:浅灰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及薄层黄褐色、灰紫色、灰绿色粉砂岩互层,水平层理发育,韵律清楚,每层底部或中部常具灰白色砂岩砾石。底部为黄绿色砾岩层。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新生界上第二系、上新统牛山组(NN) &厚度10—30米。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大埠山、黑山一带,呈水平状不整合于白垩系杨家庄组砂岩之上。据钻孔资料,在大姜,南闫地带有埋藏型分布。本层为黑色橄榄玄武岩,垂直层面柱状节理,构造发育,具气孔及杏仁构造,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中更新统金山组(QJ)厚度小于10米,仅在南部山前沟谷边缘,坡角一带分布,面积约14km2,主要分布在金山一带。为坡积、洪积层,为红黄色、褐红色粘土、亚粘土,含姜结石和砂砾石层透镜体。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上更新统临沂组(QL)厚度10—30米,广布市区,面积约200km2。为冲—洪积层,主要为灰黄色、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及黄土状土;普含姜结石,常呈似层状;黄土中常夹有砂砾石层透镜体。
全新统沂河组(QY)厚度为10—20米,主要沿孝妇河、范阳河呈带状分布。本层为河流相地层;冲积层砾石砂质粘土及砾石层,结构松散,透水性好。
第二节 地质构造
褶皱周村区位于淄博向斜的倾没端。地质结构简单。区内有萌山向斜(淄博向斜北部倾伏端)。萌山向斜是一个平缓、开阔,西翼保存不完整的向斜构造,为淄博向斜北部组成部分。位于周村区东南萌山水库一带,长16km,宽13km。向斜轴为15&,轴部为侏罗系三台组,东翼为侏罗系、三叠系,出露较完全,地层倾向NWW,倾角10&—20&;西翼由于受金山断裂的影响,破坏了向斜的完整性,仅有侏罗系三台组出露,并且较狭窄,地层倾向NE,倾角15&—17&。
断裂境内主要断裂构造,有南北向禹王山断裂带和东西向碾子山断层及北东向朱家庄断层。次为次级断裂构造,主要有北西南东向小断裂,其中多被中基性岩浆岩充填,形成雁列状岩脉岩墙群。倾角陡立,分布较广。
禹王山断裂带 系通过本区最大的断裂构造,由博山区禹王山一带向北延伸,至王村镇的下沙村东入境,经池子头到南郊镇的演礼村、米山,穿城区而过。仅米山出露,余为第四系地层覆盖。此断裂带,境内发育较窄,切割到上侏罗系分水岭亚组,是区域性大构造。境内走向南北或稍偏东,倾角陡立,呈压性特征。
碾子山断层 系周村区较大的东西向断层,西起王村镇,向东经碾子山南再向东进入淄川区与禹王山断层相交,走向呈东西向略偏北东、倾向北,为正断层。南侧为二叠系地层,北侧为侏罗系地层,断距为370米。因第四系覆盖亦属隐伏断层。
朱家庄断层 南端起于淄川境内的奥陶系地层,呈南西北东向,经宋家庄、朱家庄一带的石炭二叠系地层,从王村镇曹古城一带进入区境,后折向北东,约在中央村一带与碾子山断层相交。此断层在曹古城西北侧为三叠系地层,南东侧为侏罗系地层,断距近400米,被第四系覆盖,为隐伏断层。
第三节岩浆岩
燕山中期侵入岩 境内燕山中期侵入岩主要发生在距今1亿年前的燕山期和2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时期,两期岩浆活动性质、方式不同,形成的岩浆岩体也不同。
燕山期形成的岩浆岩主要是中基性岩石,主要分布在周村城区周围。其中,城区南部呈雁列状,西北—东南走向;城区西北部为片状岩体,其他多以岩墙形式出现的岩墙群。岩石种类有辉绿岩、煌斑岩、云斜黄岩、闪长玢岩、细晶岩等,偶见有中酸性岩石。岩墙多呈北西至南东走向,多道岩墙排成雁列状岩墙群,产状多陡立,长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宽三五米至一二十米不等。
燕山中期火山岩 周村城区西部及境内西北一带,地下埋藏着中基性喷发岩体,有黑色、灰绿色、黑绿色、紫色、紫红色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玄武岩等喷发岩,与西部白云山岩体是同一岩体的不同部位。
喜马拉雅山时期岩浆岩 主要是基性喷发岩,在境内仅见于周村东南的马鞍山至黑山一带,岩石为玄武岩,为黑灰、黑绿、灰绿色。结构致密、坚硬,偶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和不太明显的柱状节理。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特征
周村区地势南高北低。以胶济铁路为界,南部多为丘陵,北部为平原。南部地势最高点在王村镇西宝山,海拔(黄海)351.8米,最低处在北郊镇北部邓家村北,海拔高程约24.2米。地面坡降1.09‰,南北相对高差327.6米,最高最低处相距30公里。
第二节 地貌类型与分布
全区总面积为262.99平方公里,分山丘、平原两种地貌类型。
山丘 周村区属泰鲁山系,是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山丘零星,分布呈东西向,少数孤立。王村镇的东、西宝山,冲山丘陵地带以二叠系砂岩为主,坡度较陡;彭阳乡、萌水镇一带的萌山、杏山、凤凰山、金山、葫芦山等丘陵地均以侏罗系砂岩、页岩为主,坡度较缓,两者成因均属构造、侵蚀类型。南郊镇一带的马鞍山、黑山上部覆盖一层坚硬的玄武岩,下部为侏罗系砂岩,米山为侏罗系砂岩,坡度较缓,成因以侵蚀切割为主,褶皱及火山作用次之。境内有17座山丘,山丘及山地面积约有262266亩,占全区总面积的56.15%。又分为4个微地貌单元:(1)山丘陵坡地。分布在东、西宝山,冲山、簸箕山、葫芦山、凤凰山、黑山、马鞍山、米山、萌山一带,面积9145亩,占总面积的2.32%。(2)低丘坡地。分布在王村镇东部,萌水镇西南部,南郊镇中西部,面积152928亩,占总面积的38.77%。(3)丘前倾斜平地。分布在周村城区南部,南郊镇北部、东部,面积为59447亩,占总面积的15.07%。(4)丘间洼地。分布在王村镇的东铺、栗家、中央三村之间,萌水镇东北部,王村镇西部,面积为40746亩,占总面积的10.33%。
倾斜平原地 境内平原呈南北向倾斜,南端以胶济铁路为界,北至北部区界,面积为172962亩,倾斜平原南端海拔高程50米左右,北端在北郊镇的邓家庄以北,海拔高程24.2米,自南向北坡降大致为2.5‰,地势平坦,中间有孝妇河自东南向西北过境,西部有米沟河、泔沟河自南向北穿过。地貌成因基本上属堆积平原类型。又分为2个微地貌单元:(1)倾斜平地。大部分分布在济青公路以北的青年路办事处、北郊镇,面积122392亩,占总面积的31.03%。(2)浅平洼地。分布在张坊至西洼、固玄店以东,邓家村西和东北部,十里堡以北,迎仙庄西等零星地区,面积9824亩,占总面积的2.49%。
表2-1    周村区山丘一览表
面积 (平方公里)
高程(米)
王村镇西南3公里
王村镇东南3公里
大史村南1.5公里
中央村东北1公里
彭阳乡东部
与簸箕山相连
簸箕山东北0.7公里
王村镇东北萌水镇西部
王村镇东北部
萌水镇西南5公里
前碑坡西0.8公里
周村南4公里
周村东南8公里
周村东南2公里
米山东南1公里
周村东南3公里
黑山东2公里
周村区矿产资源概况&
周村区处于鲁西地块泰山-沂山隆起的邹平-周村凹陷内,该构造单元为古生代、中生代沉降盆地,以邹平为中心,呈南北走向,南部以齐河-广饶断裂为界,并与济阳凹陷相邻,北与潜凹相邻。&
矿产资源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后备物质基础。截止2007年底,已发现和探明耐火粘土、软质粘土、煤、瓷石、玄武岩、石英砂岩、砖瓦粘土、矿泉水等8种矿产。累计矿产储量2951.05万吨,现保有储量1900万吨,可开采储量1300万吨。&
矿产资源主要分布: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王村镇宝山、杨古山一带,软质粘土主要分布在南郊镇贾黄村一带,煤主要分布在王村镇尹家村、辛庄村、王村村一带,瓷石、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王村镇彭阳一带,砖瓦粘土主要分布在王村镇宝山一带,矿泉水主要分布在南郊镇高塘、孟家堰、原淄博第十九中学一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村北郊镇2015年规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