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出国留学读研究生主要学什么一般能学到什么,或者说比国内c9高校的研究生主要学什么多了哪些东西?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出国留学读研到底学了什么?
按投票排序
学了什么,值不值得,都是修行在个人的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把人30W/year的出国读研,有的毕业就拿到了10w一年的工作,有的继续读苦逼的PhD,也有的毕业就回国,什么都没有变。在国外终于学会怎么生活,想要什么;也终有一日能够把“自我实现”摆上日程。一个人搭车旅行,一个人晚上12点从图书馆走回家,过一个人的春节。那些晒出来的羡慕,都是为了让你羡慕的;只有默默咽下去的苦逼,才是出国带来的刻骨铭心。
我感觉这个问题就如同当年在摄影论坛上每每见到有人“投资”一个相机,“投资”一个镜头一样纠结。对于那个问题,我的看法一直是:绝大多数消费者,除非你是专职倒买倒卖,否则你不能投资一个相机,只能消费一个相机,你不能投资一个镜头,你只能消费一个镜头。留学这事,别总把它当做投资,把它当做消费就好了。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旅游也是一种消费,而且旅游的回报恐怕不会比留学高。毕竟,没有人会为旅游而给你奖学金,而且你一般也不可能因旅游拿到如此长时间的签证。 换个比方说,对多数人而言,如果不需要用车来撑门面,而只是作为代步工具,10万的车跟30万的车有什么区别?那么,你买30万的车多花的这20万跟留学相比值得么? 人到死的时候会发现,相比一生的经历来说,这一生的结局是微不足道的。。。同样,相比留学给你带来的丰富经历来说,它的结果或者产出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出国留学(读研)将近两年的收获:1. 把我扔到随便一个城市,我可以活下去;2. 修理一般的生活用品基本没问题;3. 掌握了右驾左行的驾驶规则;4. 做饭技术及速度日益提高;。。。。。。其实以上都是生活琐碎之事。。。“正经”一些的收获,或者不如说是改变:5. 微笑,对陌生人也如此;6. 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环境(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7. 自信;8. 开始喜欢正版书籍、音乐、软件;9. 习惯直来直去的思维;10. 真正辩证地看待事物;等等等等。。。其实,要说短暂的留学对于英语能力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作用,真的挺扯淡的。但如第1条所述,出国留学可以使英语不再用于应付毫无意义的CET4/6考试,而是恢复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沟通!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做饭。。。。
关于题主的问题,“出国留学读研到底学了什么?”,可能要分文理科。我在此回答的是关于文科的。答主现在在英国读研,学的是国际发展。大学时候读的是社会学。大多数的人的第一反应总是,“?”, “社会学?那你到底学了什么?”,““国际发展?那你到底学了什么?”甚至还有很多人会大喇喇地说,“哈?学这个有什么用?”我真心觉得,这几年所学所得,确实受益匪浅!!!!!因为我读的是文科,论文特别多。平均一年至少写16篇小论文,每篇字,还有很多presentation、报告、小组作业。以至于平均每周就有一个deadline。现在想想觉得不可思议,自己这是怎么夹缝中求生存的?!所幸英国的假期特别多,圣诞假+复活节假+暑假+bank holiday+reading week等等,竟然一年有五、六个月在放假。因此趁着这么多的假期,东南西北到处旅游,也算是夹缝中抠出了好多时间到处跑。这样想起来,大学三年就是一边赶论文一边到处跑,画面就是在火车和飞机上拼命赶作业了。在英国读研(文科),其实和大学时候差不多。一年的量就是,12篇小论文,加1篇毕业论文。一礼拜的课也不多,可能只有三、四天需要去学校,平时就是读各种老师布置的阅读。不认真的同学可能会觉得特别有空闲,唯一占脑容量的时候就是论文due的那两天。认真的同学可能每天看阅读到天昏地暗,结果还是读不完,特心酸。。。至于到底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到了什么呢?我仅能以自己的专业,和自己的所学,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到底学到了什么:1,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写作能力的提升就不说了,毕竟几十万字写下来了。论文和写作的区别在于,除了客观描述,还需要分析。论文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带有批判性思维的。以至于有时候看到一些水文,反应就是 --
什么鬼,逻辑在哪里。。。2,定性和定量分析学会系统地研究。通过统计调查法或实验法,对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检验。或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去认识事物内在规律。这些不只是在学术上应用3, 比较研究、个案研究、专题研究学会多种研究方法,适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陈述报告、咨询调查、工程管理等等都会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4, 项目管理和活动策划有一些课程需要做小组项目。大家聚着起草大纲,决定研究的项目、目的和方法。讨论理论,组织实验,数据分析,最后决定如何宣传项目以达到效果。但是!猪队友的存在就像是看不见的地雷,踩到你就悲剧了。。。只能恭喜自己学到新技能,如何巧妙优雅地与猪队友和谐相处 T。T5, 市场研究和市场调查写论文或者作报告很多时候需要研究与调查并进,特别是关于论文主题物的市场情况,是否成功,有何问题。蛮实用的技能get6,采访设计和调查问卷设计做研究和调查经常需要问卷和采访。在校门口、博物馆、活动会场、等等,发送问卷,再收集,再整理,真的很麻烦。特别是很多字迹看不清认不出。网上问卷会好很多,回复率也多很多。采访真的是考验人缘眼缘和人品了7, 优雅装b当有人问你,在学校学什么的时候。你可以云淡风轻地来一句“也没什么,刚写完一篇论文'国家是否应采取积极产业政策',周末要赶一篇'囚徒困境博弈论模型',下周写完'文艺复兴时期对科学的影响',就可以休息几天了。”8,时间管理一边读书,一边实习,一边旅游。既然做不到分身,那只能把时间好好整理出来好好分配了。这也算是延长生命功能吧其实几年的大学生涯真的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技能,至少很多在学术研究,项目管理和顾问咨询这些方面都有所用处。学到的不止提升内在。外在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气质变好是蛮明显的。---
要说学到什么,这个要看个人。 大部分人学了厨艺和语言。对大部分人来说,都别指望20多w的研究生能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天覆地的1是本科,2是苦逼的PhD。要说性价比,除了名校,别的都不高。真要纠结于钱的话不如办个图书馆借书卡然后家里蹲。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不如读书万卷。但是教育投资的回报如何,谁也没法预测。没准就从此积极向上了,也没准就堕落了。海外成功的华人有的是,被学校退学了的也不少见。路都是自己走的。 最后,家境不特别好的话,英国非名校还是别来了。签证政策改了,留下来非常难。
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了什么不重要,镀了金才重要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学了什么不重要,开阔了眼界才重要
1:拿个文凭镀金 2:体验国外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检讨自己的不足,比如中国人很喜欢说不懂就问,英国同事对我说Alex,不懂先自己查,查了还不懂再来问,那个时候你问的问题自然不一样了。 3:逼自己成长,成熟:自己独立的生活,没有任何朋友,亲戚,同学帮忙,没有任何其他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存下来,并且发展下去。4:开阔眼界,别老想着那点钱,做正确的事情,让钱来找你。见识多了,经历多了,人生阅历就多了,对待事物的看法就变化了。
我自己08年出国,转眼已在米帝度过了6载春秋,我自己的感觉吧,出国让我的人生的深度和广度拓宽了一个层级。特别是在信息获取这一方面,怎么说呢,借用“三体”里面的一个比喻吧,生活在国内可能就像是在一个二维世界,但是现在我感觉自己是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面。熟练的运用英文,阅读,收看电视节目,交流,让我真正感觉到自己是生活在地球上,而不是生活在中国里面。每一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教育,运动,娱乐,国际合作,所有的所有。。。你会发现原来出国后,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的,而你如果是在国内,你又会错失掉多少机会我知道光这样说可能你没办法感受到,但是这种体验确确实实是我亲身感受到的
说实在的,如果家里资金不充裕,自己性格不能很好跟美国人打成一片,在美国找到实习或者工作,并且出国读书是为了以后回来更好就业的话。我建议就不要出国了。对于很多家庭殷实的人来说,出国读书真的是为了变成better me,他们有可以内心从容地参加各种party,可以没有任何压力地用功读书,可以潇洒地叫新朋友,不管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还是其他亚洲国家的。对他们来说,出国读书要么是纯玩儿,要么就是追求更好的自己。并且,回国后都可以毫无压力地找工作,因为工作一段时间后肯定是要接手家族企业,或者从老爸老妈那得到一笔钱创业,或者就是优秀地嫁做人妇,保持高格调的生活水准。那么对于留学资金不充裕的呢?家里卖了两套分配的房的,爸妈半辈子工作积蓄的,尤其是应届的,我并不建议出国留学。一是,你话这些钱心里并不痛快,二是,回国后你不得不操心投资回报率,你这里的回报,就是白花花的银子,而不是内心的充实度。说得难听点,可能你回来后的起点跟别人一样,以后的发展速度也跟别人一样。那时候内心艰苦,不是一句“我留学回来的”傲娇能够填补的。
谢邀。虽然钱对留学来说很重要,但是留学得到的价值还是不要以花的钱衡量为好吧(且先不说到底能不能衡量)此外不知道提问者是已经把20W花到具体某个国家上了,还是有20W的留学预算呢?这个问题其实有些不清楚。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先这样粗略地判断一下:如果您的20W预算在您学成之后花得干干净净,也就是说你预算是多少就花多少,那么这代表首先您就可能没有学会一般留学生首先就会学会的“开源节流”的办法。有钱人当然不用学,但是一般留学生学会了这个,总的来说留学就已经让他们成长了。知识到底还是没法用钱衡量的,有的人玩投资运气好,比搞学术的人多赚几千倍,这比不得。能比的就是学到的生活态度能为你在经济上解决什么问题。姑且说,如果您回国时20W还是20W或者更多,那您都不需要纠结您学到什么了。该学到的你已经学到了。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本人不是留学专家,也就是一个留学生而已,见笑
分享一下《》
李开复,日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中和区,祖籍四川。李开复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他是一位信息产业的经理人、创业者和电脑科学的研究者。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担当要职。2009年9月谷歌离职后创办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1. 自信  我从小在台湾长大,老师总是用惩罚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做得不好,要怎么惩罚,如果这个达不到谁又对你失望,总是用威胁、惩罚、失望等等的方式来希望我们能做得更好。  我第一次看到美国这样一个环境,它完全是用正面的教育,让我能够建立自己的自信。美国的教育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特别强的地方,所以它的教育方式就是鼓励你在你强的地方做得好的时候,给你足够的鼓励,让你能够得到一种自信。这不仅仅是对这一件事情的自信,而是对自己的自信,对未来的自信。  而我的自信就来自于——其实蛮可笑的事情,我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很多题目,在黑板上写了1/7,说你们谁能够换算出来。题目写完我就举手了,他说李开复这是什么,虽然我当时的英文不是很好,我还是很快地回答了:0.142857。他说哎呀,数学天才。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知道,不知道大陆有没有背这些数字,我在台湾背过,可不是什么数学天才。当时他一夸,我就想也许我真的是数学天才。从此之后我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代表学校参加考试,参加全州的比赛等等类似于奥数这种比赛,都非常踊跃地参加,认为我一定是一个数学天才。  当然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不是数学天才,当我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觉得我是田纳西州的州立冠军,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学天才,他们就把我分到天才班,拿到一个最后一名。很有趣的是老师当时说,开复,你是最后一名,我说完了,最后一名怎么办?给了我一个A-,我说啊,最后一名还有A-,他说数学虽然是最后一名,但还是很厉害,一定要给一个A-。终于发现我不是天才,但是给了你自信,觉得你自己有能力,就会努力地工作,就会做得很好,这是我的自信,第一件得到的礼物。
2. 信任  第二件得到的礼物是信任。  当时强的数学是给自信,弱的碰到化学、历史我根本没有学过、没有读完,勉强去考,并且发现很多生词不认识怎么办。  当时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的历史老师跟我说,开复,我知道你今天做不完今天的考题,你拿回家做,你可以用字典,你可以花所有你需要花的时间,3、5个小时都没关系,但是我相信你不会翻开教科书。你想我是一个11、12岁的小孩,老师知道你的书籍在旁边,说让你慢慢做,但是我相信你不会翻开你的教科书,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诚信和对别人的信任,所以自己一定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信任,对我也是相当相当重要的。
3. 教育  第三个我得到的礼物就是一种无私的老师的教育。  我这里有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刚开始读初一的时候,上课我根本一个字都听不懂,但当时我们的校长发现了这个情况以后,他就说每天中午你把午餐拿到我的办公室来,我们一边吃午餐,我一边从小学一年级的英文课本开始教你。我记得当时打开第一页,这么简单的字一个一个字教我,一个学校的校长每天愿意花中午的时间无私教我,一直到我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  我还记得第二件事,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数学天才,差不多在十年级的时候把高中所有的课都念完了,我当时高中的老师跟我说,你下面应该读大学的课程。  我说可是开车要30分钟,我现在不能开车,老师说没关系,我教这个课,每天我到你家接你,这个老师每次上课,每个星期三次,来我家接我,让我在我的11、12年级能够修到两门大学的数学微积分。所以,我为老师的态度也非常非常感动。
4. 实践  第四件我在高中学到的事情是实践。  今天很多教育更多都是去背书本上的东西,背死书。但是我非常相信那句话,看过的你会忘记,听过的你会记得,但是做过的你才真正的理解。所以,当时我非常感触的是每一堂课都有那么多实践的项目,不会只教你一个指数是怎么回事,会教你为什么要学指数,如果你挣100块钱,每年10%的利率,10年之后你不只会有200块钱,会有更多钱,因为利息会升利息,这是指数的概念,会用真实的例子,如果你以后想有比200块更多的钱,就会努力地学这个题目。  另外一个实践是我在高中参加了一个创业活动,活动需要我们一帮人创一个公司,选谁是领导者,决定做什么产品,大家一起来合作,把产品推销出去,让家长出钱资助我们,当股东,资助不是白拿的,到一年做完项目以后,要算上每一个股东应还他多少钱,要算股息等等,真的像一个公司来运营,那时我们感觉真的特别有意思。而且我们做的项目当时也很有意思,这也间接地代表了美国学校的一种开放和包容。  当时学校把午餐的时间缩短,从1个小时缩到40分钟,我们这些学生就觉得这很不好,我们要抗议。怎么抗议呢?我们在这个创业活动中就做了一个T恤,T恤上画了一个腊肠狗,画得很长。这是一个不太激进的抗议,所有学生都非常想买这个T恤,我们印了很多很多,当年我们也成为了全州业绩最好的一个公司,当然学校其实也非常包容我们的这种做法,并没有打压我们,允许我们把自己的声音发出来,但是最后午餐的时间还是没有增加。  高中毕业之后我申请了很多大学,很不幸当时我的SAT考得不是很好,数学虽然考了800分,但是我的英文还没考到600分。所以,当时能够进哥伦比亚已经算很不错,我心中想进哈佛,但是分数还是不够,从而进了哥伦比亚。
5. 兴趣  这是第五件我得到的美国留学的礼物。  因为我进去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欢什么,我选了双专业,数学和法律。  很奇怪的两个专业,数学我觉得我是天才,法学我觉得看电视上那些律师都很酷,尤其当时美国有一个节目叫做《轮椅神探》,我就觉得这是我的偶像。其实就跟今天的中学生一样,其实很迷茫,并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职业是什么,只是随机选了两个。  读了一年多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不是数学天才,而且我觉得不是天才的人读数学没有什么意思。跟那些人上课,他们那一班都是天才班,一共有7个人,我是第七名,前六个人每天都告诉我数学多美,我就想不出什么地方美,就做一些题目而已,觉得不适合做数学。法律每次上课就想睡觉,也不适合学法律。那就糟了,还好,当时学校是允许换专业的,而且学校鼓励我们自己选修课程。所以,当时我很幸运地选修了电脑,我觉得这个才是我真正有兴趣的事情。  学校就有这种宽容,让我能够改变我的专业,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而且我女儿今年就要去哥伦比亚读书了,她跟我说,爸爸,有一个好消息,他们居然大三才要选专业,我说是啊,三十年前我去读就是这样,她说太好了,我从来没想到有这种机会,她说我真的没想好我要学时装设计还是经济,还是东亚文学。我说你就学两年,两年之后再决定。我真的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学校,有这样一个宽容的环境,让我来在大三的时候做一个选择,能够追随我的兴趣。  我在哥伦比亚读了四年,就到了另一个学校去读计算机的PHD。在这里我得到了更多,可能更多像是中国留学生出去的体验,当然我的英文可能更好一些。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震撼,让我对教育和留学能够得到的是有了一个深的层次的理解。
6. 平等  第六个我得到的礼物就是平等,也就是老师跟同学之间是平等的。  我做助教的时候有一个机会,给学生讲课,当时我就觉得讲得很好,因为我在很短的时间就让这些学生学了很深的计算机技术,我就觉得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工程师,我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员,因此我一定是很好的老师,但是很不幸的是学生发回来的给老师的评语,让我非常震惊,他们不但给我最低的分数,而且给我取了很多绰号,他们说开复的课叫做开复剧场,他一个人在上面演戏,我们全部都在下面睡觉,他们说来这儿的人什么目光接触也不会,每天眼睛看着黑板,也不看着我们,我们在打瞌睡,教的是最差的,没有见过这么差的老师。  这种平等交流相当重要,我知道在很多学校都有学生评老师,但是往往都是很局限性的,而且学生可能不敢打分。在美国这样的环境真的非常好,如果我还想做个老师,我需要一个当头棒喝,我当时得到了棒喝之后,我也去好好地学怎么样做一个更好的老师,今天也许讲的时间没那么长,你们还没睡着。
7. 研究的真谛  第七,我学到的是研究的真谛。  做一个科学家,读一个博士,真正核心是什么呢?我的博士导师我有幸跟他谈了30分钟,在30分钟里我得到的今天的两项都是他给我的,他当时跟我说的第一件事情,我问他,我来这边读博士,你对我的期望是什么?他说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这个学校读博士的期望就是你要成为你论文的这个领域的全世界的第一人,我说你开玩笑吗?我一个学生怎么能够成为第一人。他说我不是让你成为计算机这个领域的第一人,但是如果你的论文写的是比如是连续性语音识别,全世界应该不会比你更好,如果有的话,你就不是真的达到了我的期望。他说我认为每一个博士生都应该有这样的抱负,要不然就不应该来读博士。这句话对我有重大的影响,因为后来其实我做了一些项目,我觉得凑合可以毕业,可以拿到博士,但是我后来总是想这句话,真的要做到在个狭窄的领域里达到第一人才可以停止。
8. 教育的真谛  第八个领域也同样来自于跟他的对话,就是教育的真谛。  我说好了,我尽力会做到一个狭窄领域里边世界的第一人。我又问他,我从卡内基o梅隆大学毕业以后,我所带走的就应该是世界第一的论文,我要在这个论文上面再发扬光大,找一个工作,继续把这个领域做得更好,是吧。他说不对,我认为你其实在读博士的过程中,你带走的东西是做研究的精神,这才是教育的真谛,知道怎么去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教会你知道如何独立地去解决一个尚未被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学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认为你毕业之后,很可能不会去继续做语音识别,甚至不一定会做计算机科学,但是如果你以后能够面临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能够自己独立的去思考、去分析、去客观理解不同的观点,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这个博士就是你可以终身拥有的终身使用的,而且不仅仅是使用在你的这个领域。  我后来读了更多教育的书之后,我发现还有另外一句话跟他这句话是非常相似的,教育的真谛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到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就是教育。因为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能够背会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省会在什么地方,我们多少人会背微积分公式,但是能够让我们独立学习,这是教育的真谛,而不是背会多少。
9. 博士生导师  第九个礼物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得过图灵奖的一个世界性的导师,我决定跟他做语音识别,他给了我一个题目,我跟他做了一年左右。  做了一年以后,我发现他给我的题目很好,但是他给我的解决问题方法的建议是行不通的。在美国这个环境长大,也让我有足够的勇气挑战我的老师,这可能也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之下,让我有勇气说出。而且我不是直接挑战他,我是跟他分析,我喜欢你的题目,但是我不喜欢你的方法,我想试着不同的方法,我鼓足勇气跟他说,语音识别我想做,但是专家系统方法读不下去,我想用统计的方法做语音识别的问题。当他分析了我为什么想用这样的方法之后,他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我们记得法国的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很了不起的一句话,但是我导师的话“我不同意你,但是我很支持你”,更了不起。我更多是告诉你,在科学的领域里是人人平等的,你有权利有你的想法,我有权利有我的想法,我希望你用你的方法、用你的激情去解决问题,我不认为我有权利告诉你一个尚未解的问题一定要用什么方法来解释。后来也有记者问他,当时李开复挑战你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他的回答也很简单,他就说在科学的领域上是人人平等的。  我从他这句话里所学到的远远不只是人人是平等,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很多人认为他这句话可能只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接受别人的思维。其实不是,我在他的指导下毕业之后,20多年之后我来回顾,其实我从他那儿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这句话,而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养量,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做科学的方法,是一种做工程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只是一种养量,而是一种很珍贵的领导力。如果你希望在一个公司,比如是在Google公司,对于最聪明的员工,你就要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想他们做事的方法,支持他们用他们的方法做事情。如果你什么事情都要很独裁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些聪明人就没有办法发挥他们真正的潜力。所以,一个真正的研究院也好,科学部门也好,一个产品部门也好,如果你真的想要让这批优秀的天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那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去支持他们。
10. 看待问题的方法  第十个礼物我认为就是,每一件事情我们不是只有一个方法来看这个问题,而是有很多方法来看这个问题。  当时我的老师也跟我说得非常清楚,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有自己的意见。其实很多东方的教育碰到一个巨大的瓶颈就是认为每件事情是非黑即白,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一个科学的问题要么是这样解答,再不就不是这么解答,没有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方法来看问题。比如我们常常举的一个例子,在很多高科技的公司面试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比如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我知道很多人都听过很多词。但是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并不是有一个标准答案,你答对就可以进来,答错就不能进来。  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看你的头脑不要被局限在一个框框里,能够有不同思维的空间。如果你的思想,你想的东西是有道理的,比如圆的好在地上滚,或者是圆的不容易掉下来砸到别人的头,或者圆是最小的面积,比较省钱,这些都是最好的答案。那些答不出来,在反思我高中的时候有没有背过这个题目的人,这些人很不幸没有被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来启发,来释放他的思维的空间。所以,在今天的21世纪里面,能够接受各种不同的思维的方式,能够理解任何的问题,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并不是有一个标准答案来定性,这不只是一个科学家的胸怀,而且是一个所有21世纪的人所需要学习的态度。
国外读的是个MOT课程(技术管理),教授有个要求,每天必须花上30分钟想出3个idea或concept,第二天发表讨论。好吧,在那1年365天的思维发散与收缩过程中,脑袋炸掉了。问我学到什么?思维逻辑,信息情报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力,语言表达力,判断预测决断力,心态适应力etc都是小case,脑袋里装了一个小宇宙的人,TNND还需要去学什么!!!提前几十年到了知天命状态。
不喜欢倒腾鸡汤,在我看来,留学的目的和收获很大还是取决于一个人所在的位置,与屁股坐哪儿有很大的关系:1,年纪不大,海本或者中学阶段出国的,不外乎这么几个情况:成绩特别优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追求什么的学霸型,这些人最后在一个叫PhD概念里消失了。成绩不怎么好,知道211 985 无望,又不想过高考独木桥的取巧型这些人,书念完也就回国了。2, 本科已毕业:本科学校不咋的,出国读硕士镀金型,谋求海外工作机会型, 现在出国念硕士的已经越来越多,同等层次的国人内部竞争激烈,这条路已经越来越难走。2,工作过几年,特别是已经有硕士或者以上学历的人,这些人的追求才值得钦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着明确的目的: 或者是为了带回更先进的经验知识,或者是要改变自己或者整个家庭的生活境遇....带着目的,在海外飘着才不会迷茫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目前在一些专业方向上, 国内某些院校高端的学术资源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亚于某些海外名校。 但是但是但是........................... 出国留学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更是文化方面的。这是留在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体会到的。我们所宣称的优秀文化恐怕只存在于典籍和博物馆里了。目前,充斥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太落后了!
学着毕业后怎么赚更的多钱啊,哪有那么多理由。至于具体学到什么,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人而异。
要好好读教科书哦,周爷爷告诉我们:为了中华崛起而出国读研。
特有钱的又不是很上进的,不为在国外谋生的花了几十万就是出去见个世面,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你要说这帮人精神会有什么升华我特么就笑了,待那一两年除了自费拿个很水的学位,估计连跟老外深入交流的语言能力都没得到。你瞅瞅身边出国那帮占多数的整天刷微博,沟通圈子国人占多数整天,吃喝玩乐的小崽就明白了。其他比较上进的,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前景、憧憬吧
独立生存的能力 ----& 独立思考的能力 ----& 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主要学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