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这部电影没看懂叫什么

这部电影叫啥_百度知道
这部电影叫啥
最后的结局是一个蜥蜴精外号为“金龙王”和他打了起来,蛇王经过几个劫数变成了人类,蛇王把所有做成了的蛇羹的蛇都复活了还借助人类的肚子繁殖蛇。蛇王爱上了一个人类女孩子。剧情有点三级,演绎了一场“龙蛇大战”弄个两败俱伤,激怒了蛇王,吃蛇羹讲的是人类捉蛇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地心末日   版本1   一场人类的灾难即将来临,地理学家乔什·凯斯博士(阿伦·艾克哈特饰)发现地心温度发生了改变,一种神秘的力量正在阻碍地球的正常运转。为了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凯斯博士召集全球著名的科学家商量对策。   科学家们组织了一支特别行动小组,他们计划乘坐地下飞船抵达地心,在那里引爆一个特殊装置,以保证地球的正常运转。飞船驾驶员瑞贝卡(希拉里·斯万克饰)和上校罗伯特·艾沃森(布鲁斯·格林伍德饰)是这次行动的主角,他们能否完成这次关系到全人类生命的任务呢?   版本2   地球核心因为不明原因停止转动,导致存在于地球上的电磁场急速崩解,全球各地都出现异常灾难。美国波士顿在十个街口的范围内,有三十二名装置心律调整器的市民在一瞬间心脏停止跳动因而暴毙...
我只想知道我的问题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就是叫做厨房啊
三傻大闹宝莱坞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别拿电影说事儿_百度百科
别拿电影说事儿
《别拿电影说事儿》选取了这些年我写的一些影评。尽管它们只占观影总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但仍旧能代表我的观影轨迹。经典的电影值得收藏,浪漫的爱情电影让人落泪,无意间偶得的电影令人惊喜,还有代表台湾的城市电影和代表香港的警匪电影。我们热爱电影,更尊重像伍迪·艾伦和彭浩翔这样的天才电影人。我一直认为,对电影的好感来自非常私人的个人感受,源于一种生活的积累、审美的习惯和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你可能无法完全爱上我的电影院,但望你能重新审视电影,重新爱上电影这门艺术。别忘了,电影是我们每个人的异想世界。
,女,处女座。非典型85后,文艺美学硕士。把电影当做自己的异想世界,在报纸杂志发文章、开专栏。外表冷漠,内心火热,时常烧烫自己。相信世上有生生世世的爱情,也相信要获得这爱情必定竭尽所有。不怕倾尽所有,只怕遇不到那个人;不怕遇不到那个人,只怕不能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与他分享。
(一):撞击心灵的影像。
《转山》:旅行没有意义,转山便是意义。
《回来的路》:比苦难崇高的是生存。
《玛丽和马克思》:悲伤的故事,温暖的感觉。
《飞屋环游记》总有一个人,愿意和我一起冒险。
《美食,祈祷和恋爱》:她终于懂了随心而动。
《桃姐》:寻找生命的慰藉。
《爱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入殓师》: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岁月神偷》:岁月轻狂不自知。
《天水围的夜与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艺术家》:极简主义的胜利。
《雨果》:写给电影的情书。
《开心鬼上身》: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三傻大闹宝莱坞》:寻找兰彻。
《人再囧途之:泰囧》:这匹黑马,狂奔已久。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悲剧的力量,喜剧的结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到什么,就去相信什么。
《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件好事。
《Crash》:奥斯卡的荣誉。
《革命之路》:岁月无情。
《人间喜剧》:用电影的方式诉说电影。
《美国派》:“性喜剧”年代的逝去。
(二)情意绵绵,爱之幻影。
《蓝色情人节》:悲伤,无以复加。
《一夜迷情》:暧昧又粘稠的婚姻故事。
《和summer的500天》:对的那个人并不是她而已。
《机器人瓦力》:从孤独开始,以幸福结束。
《怦然心动》:当你遇到彩虹般绚烂的人。
《初恋红豆冰》:纪念那些爱和遗忘。
《恋恋笔记本》:纵使相逢应不识。
《炮友》:玩火必焚身。
《一天》: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爱疯了》:爱与时间的拉锯战。
《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志明与春娇》:可不可以谈一场不赶时间的恋爱。
《春娇与志明》:爱情是场匪夷所思的逻辑。
《得闲炒饭》:All about love。
《我爱你,莫里斯》:你是谁,教我狂恋。
《晚秋》:爱情不悲不喜。
《前度》:我们的前度,都是夏天的毛裤。
《疯狂,愚蠢,爱》:生活比电影更加惊喜。
《失恋33天》:关于“爱情”的爱情电影。
《将爱情进行到底》:爱情是用来祭奠的。
《亲密敌人》:和前男友打一场爱情大战。
《寻找金钟旭》:把命运留给命运。
《分手说爱你》:爱情何苦与世界为敌?
《爱很复杂》:轰轰烈烈的迷失。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我用一生的时间等你回来。
《成长教育》:与已婚男人恋爱。
《恋人絮语》:爱情只有小故事。
《我愿意》:情人节档期的小惊喜。
《幸福额度》:那是一个童话的国度。
《最爱》:我们结婚吧,趁活着。
《高海拔之恋Ⅱ》:沧桑历尽,方知纯爱。
(三)偶遇电影。
《海洋》:静谧的蓝色力量。
《兰戈》:配得上奥斯卡的英雄主义。
《八月迷情》:你只需用耳倾听世界。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如果注定悲剧,请带孩子离开。
《特别响,非常近》:伤痛太痛,救赎太轻。
《记住我》:那些曾经讨厌过的人和事,都是爱的。
《铁娘子》:女人敢于选择、敢于承担的人生。
《我与梦露的一周》:更加接近人性的女人。
《抗癌的我》:活着是一件疯狂而严肃的事情。
《凯特的外遇日记》:职场妈妈养成记。
《伴娘》:好莱坞的女性喜剧。
《汉娜》:萝莉杀手有点冷。
《日照重庆》:寻找被救赎的爱。
《源代码》:华丽丽的“8分钟约会”。
《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伪科幻,真喜剧。
《热浴盆时光机》:逝去的纯真年代。
《穿越时空的少女》:奔跑吧,时间。
一个神经质女人的异想世界:《观音山》 《二次曝光》
无暴力不成影:《饥饿游戏》 《大逃杀》 《10亿韩元》
单一场景叙事电影:《127小时》 《活埋》
那些触动味蕾的电影:《饮食男女2012:好远又好近》 《饮食男女》 《朱莉与朱丽叶》 《浓情巧克力》 《美味情缘》 《蓝莓之夜》 《食客2:泡菜战争》
(四):台湾光与影。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回忆来敲门。
《第36个故事》:这就是城市,和城市里的故事。
《最遥远的距离》:寻找一场,梦境一般。
《星空》:抛砖引玉的青春类型片。
《爱》:缺爱,才看“爱”。
《一页台北》:台北城市印象。
《带我去远方》:我们最终没能牵手旅行。
《有一天》: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要和你在一起。
《台北星期天》:红色沙发的希望。
《不能没有你》:黑与白的真实。
《黑猫大旅社》:那些生活的囚徒。
《翻滚吧!阿信》: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筑梦故事。
(五)香港盛产警匪片
《新宿事件》:尔冬升的两难。
《窃听风云II》:金牌组合,百分精彩。
《大追捕》:震慑人心的警匪力量。
《逆战》:林超贤的摸爬滚打。
《意外》:买凶杀人VS自投罗网。
《夺命金》:杜sir的文艺走向。
(六)彭浩翔:柔情的流氓。
《买凶拍人》:你的用情,我们都懂。
《出埃及记》:简直荒谬。
《破事儿》:好短的男人。
《低俗喜剧》:你的低俗,也是我们的低俗。
(七)伍迪·艾伦:天才在内,疯子在外。
《午夜巴塞罗那》:你说我的情欲一无是处。
《午夜巴黎》:生活在别处,但去哪都一样。
《爱在罗马》:随着年龄增长的只有疲惫。
《遭遇陌生人》:做梦比吃药管用。
《业余小偷》:那些幽默都来自郁郁寡欢。
(八)电影与文本:
《挪威的森林》:文学和电影的距离太远。
《完美感觉》:世界崩溃了,我们怎样爱?
《龙纹身的女孩》:翻拍有风险,上映需谨慎。
《转山》:旅行没有意义,转山便是意义
导演:杜家毅
监制:陈国富
主演:张书豪/李小川
上映日期:日
很多人看了《转山》都被感动,却无一能说出打动人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从来没有过骑行经验的台湾小伙子张书豪,因为哥哥的忽然离世和遗物中的骑行日记决定沿着滇藏公路骑行至拉萨。简单的行李,干净利落地上路,被诳被骗过,感受过人情关怀,也得到过驴友的帮助。当他经历了一切再回到原点时,灵魂上已经形成了全新的自我。
鉴于张书豪初次骑行,所以原则上他成功的起点就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驴友小川来带领。电影的前半段就在两人相互的鼓励和帮助中温情度过。但是小川因意外而退出骑行之后,张书豪一个人上路的后半段才真正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依旧大气的西南风景中,只有张书豪孤身一人,没有台词,没有配角,几乎成为默片的风格。然而路遇野狗,单车毁坏,出现幻觉,食物中毒等处处威胁,又让我们看得胆战心惊,丝毫不觉沉闷,甚至不知不觉随他入戏,感受他心态的变化。旅行的路上永远都是这样,困难有多险恶,风景就有多怡人。
电影至此从西藏的风土人情转移到人物本身,重点来了,那就是关于张书豪的大量心理活动描写,鉴于艺术形式的差别,电影对于内心的表达永远比不上文字,不过《转山》在真实感上却做得到位。试想,如果张书豪这个角色让阮经天、赵又廷或者彭于晏来演,都不是不可以,但我们很容易将其视为纯粹的电影,而不会像如今这般,因为人物的陌生而充满真实性,从而为他揪心、担忧又有所期待。所以导演没有选择台湾的当红小生,而是让22岁的张书豪本色出演,可谓惊喜。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原生态大男孩才能为滇藏骑行带来更多的真实感。
《转山》中,张书豪自骑行开始就没有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前提,他可以随时停在坚持不下去的地方,只要尽力就好。所以,电影并没有回避他在脑海里闪过的那些放弃念头,反而是这样让观众觉得更加真实,更加动人。其实,直到最后他真的坚持下来,我们都不相信他居然就这样骑到拉萨。因为电影开场的铺垫稍嫌乏力,既没有交代他和哥哥深厚的情谊,也没有描述他是个怎样执着的人,他一直给人几欲放弃的表情,唯一铿锵有力的是他的眼神。张书豪只不过一个乖乖的宅男形象,他没有宣扬所谓的英雄主义,而是一路上诚惶诚恐地表现自己的不知所措与惊慌害怕。而这,恰恰是《转山》成为传奇的关键所在。
在就快到拉萨的地方,张书豪遇到那位因修行而禁语的姑娘,书上描写这对他是一次心智的转变和心灵的彻底净化。在一片死寂的沉默与黑夜中,张书豪学着姑娘的动作进行朝拜,他不见得懂这跪拜的含义,但我们不是经常思考旅行的意义吗?他显然已经找到了。没有明确的指代,也不完全等同于“梦想”这样形而上的东西。男孩,或者男人,经历过《转山》,心灵得以成长。也许励志并不是电影的宗旨,但如果从这一路的骑行,你感受到一种精神的角逐和修行,那就是《转山》的意义。
我曾经因为不明白骑行的乐趣,特意去了趟海边,租了辆山地车,沿着海岸线,一路骑向南。掌控方向与速度的同时,我已经理解在单车上飞翔的快乐。然而,这条沿海骑行公路是特意修整过的,光滑而平坦,甚至没有多余的机动车辆。即便如此,我仍旧在骑行20公里处停下了,折回原点,像个失败的正常人,只是并未感觉不开心。或许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是:最后,张书豪毫无悬念地抵达拉萨,但我相信滇藏公路上更多的是像小川那样不停跌倒又不停行走的人们,更多的是像我这样还没有定下目标的人。所以要不停走下去,这才是导演想要传达的精神:用一段旅程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来完成一个人的成长。至此,转山开启了新的生命。
《回来的路》:比苦难崇高的是生存
导演:彼得·威尔
主演:吉姆·斯特吉斯/艾德·哈里斯/西尔莎·罗南/科林·法瑞尔/德拉戈斯·布库尔/压力山德鲁·波托西恩/马克·斯特朗
上映日期:日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与坚韧的故事,也是我们每天奋斗的写照。有一样东西永远激励你克服生活的苦难和坏运气,那就是生存。——彼得·威尔
《回来的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严寒的西伯利亚劳动营,天生具备领袖气质的贾努兹为了拯救妻子和她负罪的灵魂,决定逃出监狱。于是带着一行6人,于大雪之夜成功越狱。而他们唯一知道的逃行路线,就是靠着太阳辨识方向,往南前往贝加尔湖。一边是迷茫的天与地,另一边是无处不在的追寻者。面对饥寒交迫,死亡离别,吃树皮蛇肉,忍受浑身伤痛。12个月,6437千米,他们竟然从西伯利亚徒步来到印度。
最初渴望的是自由,但一路的艰辛却使得他们在抵达印度、回望这条漫漫长路时,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解脱,也没有振臂高呼的喜悦,只有坚定的眼神中充满了生命的敬畏——比自由崇高的是苦难,比苦难崇高的是生存。
这段鲜为人知的长征,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被导演彼得·威尔以致敬的方式展现成2个多小时的电影。所有的残酷和壮烈都是这一行人的考验,是彼得·威尔叙事的考验,更是我们观影的考验。在这一段有关希特勒和斯大林时代的大历史中,或许谁也不曾留意、不曾记得还有这么7个人,穿越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穿过酷暑难耐的长长沙漠,像蚂蚁一样,在浩瀚的世界里一步步前进。如果说2个小时的电影无论如何都无法淋漓尽致的表达生存的艰辛,那么用尽你的想象吧。这场小规模的迁移,比任何一场战役都惊心动魄、感动天地。最终,3人成功抵达英国殖民地印度,1人离开队伍,另外3人死在了路上。再后来,这段苦难被生存者之一斯拉沃米尔·拉维奇写成了《漫漫长路》。
还记得《可爱的骨头》里那位死去却不愿离开人间的姑娘吗?西尔莎·罗南在这部男人撑起的片子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导演说:“罗南的角色艾琳娜本身具有许多默片的性质,这要求演员更多地依靠肢体和眼神去表演,而罗南近乎完美地做到了一切。”她的确像个天使,在片中扮演的艾琳娜是整个团队的粘合剂,她试着去了解团队中的每个人,并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让大家日益团结。尽管最终她死在沙漠里,但团队却因为她更有了精神。
电影的结尾出现黑白新闻片:二战结束,苏联入侵东欧,柏林墙的树立和坍塌,波兰解放。忽然他来到了家门口,从花坛下取出钥匙,打开房门,和妻子痛哭相拥。这就是历史,走过残酷、折磨、谎言与背叛,那仅存的求生意志支持他走到最后,得到了人性的宽恕和回归。是的,自由在路上,那我们的路又在哪里?
以此片致敬历史中那些无名的幸存者和亡者们。
《玛丽和马克思》:悲伤的故事,温暖的感觉
导演:亚当·艾略特
主演:托妮·克莱特/菲利普·赛默·霍夫曼/艾瑞克·巴纳
上映日期:2009奶奶4月9日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症,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终于来到纽约探望她的朋友,马克思。
这部没有惊心动魄的视觉特效、没有英雄主义渲染、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造势的偏独立电影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多过任何一部3D大片。我一点也不会觉得电影的开头有点闷,反而正是那种如流水般慢慢叙述的旁白让我感到喜欢。有点天然呆的玛丽总是挂满疑惑的表情,但他们单纯而平静的诉说却可以让人心平气和。这部电影足够缓慢拧干我的心脏,直切神经末梢以为被隐藏完好的疮疤。良药总是苦口,如果说《UP》是一部脱俗的成人童话,这部电影就是剖析我们精神世界的手术刀。
关于玛丽和马克思之间的感情,那还有什么疑问?不就是爱吗?不然还能是什么呢?然而爱有很多种,就像玛丽和马克思也是很多种当中比较特别的那一种,他们的爱也是很多种爱里面比较稀奇的那份爱,所谓“相爱”并不是恒等于“结婚生子,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如果这样去局限这个词,人类的爱未免太少太单调了。爱,是陪伴和理解。玛丽是马克思帽上的小红花,马克思是玛丽点不掉的朱砂痣。两个一直在讨论爱、最不懂得爱的人,却似乎完成了爱的最高境界。所以爱没爱到,心里知道,如果看电影的人觉得那是爱,那自然就是爱。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是一部出色的动画片,因为看过之后,我想到了所有悲伤的事情,却仍旧感觉很温暖。每一个曾经孤独的人都会与此产生共鸣:我们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却没想到地球的那端也有如此孤独的人,甚至好像比我们还要孤独。于是,孤独有人陪伴,好歹孤独起来也有个目标。可以互诉衷肠,可以同病相怜,孤独的人和孤独的人在一起,生命大概就可以不那么孤独了。
整部电影的色调以冷色为主,难得出现两点红。影片开始像《天使爱美丽》一样,单纯介绍两个人的情况,宛如一切没有交集。一直到最后,电影定格在满满的一墙信,那是马克思把这些年和玛丽之间的通信一封封贴在墙上。旁边的老式打字机成为他们之间情感的纽带。忽然鼻子一酸,感动落泪。马克思走了,剩下玛丽一个人,那么从此,她该与谁说话呢?
《飞屋环游记》:总有一个人,愿意和我一起冒险
导演:彼特·道格特
编剧:鲍勃·彼得森
上映日期:日
Carl和Ellie的一生从两小无猜到相濡以沫,无子无嗣又如何,不离不弃的陪伴就已经是最美的童话了。人年纪越大,自己就越不是自己的了,而是为在乎你和你在乎的人活着。守着满屋子和爱人的回忆终了余生,本就是他最大的心愿,翻起亡妻未了的余愿,我想Carl是满心的内疚,只恨不能为她多做一点,早做一点。但眼看连最后承满了回忆的房子都要被人夺去的时候,Carl选择了逃离。没错,他是为了实现爱人的遗愿,但更重要的是,他没法想象连活在回忆中都不能的生活,于是就带着有关他们爱情的所有回忆——房子,逃向起点。一个有点倔强有点固执的老头,把自己关在对挚爱的记忆里,不肯面对现实,不愿正视自己的生活,用最浪漫和疯狂的方式赌上了自己的余生。这是爱和执着,更是绝望和偏执。这是一部给依旧相信爱的人看的电影,在这一生的冒险之中,那个你或许就是我的终点。
“我要我们的房子扎根在在你曾经最想去的Paradise Fall上,我要帮你实现你从小的渴望。让我带着我们的梦去冒险,胸口划过的十字是我对你一生的承诺。”然而当他终于到了她一直想来的那个地方,才发现原来自从他们相遇,她的探险终点就变成了和他一生的相濡以沫。
执着,信任,希望和爱,是皮克斯电影里永恒的主题,它并不是要告诉人们这些理念有多么伟大,而是让观众随着主人公们的经历一起重新理解这些被过分滥用甚至扭曲、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左右我们生活的人性。这份真诚,不会让人失望。
张爱玲幽怨地说过,我见过白头到老的,没见过恩爱如初的。
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相信爱情,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敢谈论天长地久,是什么时候我们对物质的崇拜剥离了对爱情本身的信仰。我们习惯地进入或退出一场又一场的恋爱,然后把它当作是爱情的练习。我们的世界太过浮躁,浮躁到没有心去认认真真的经营一场关乎一生的感情。然而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另一个不相关的人来练习爱情,也不需要跟随外界的浮躁去折腾爱情,更不需要一个不敢渴求天长地久的人来耗费我们的爱情。那些都不是爱情。
嘴上对现实再多的埋怨都无法掩盖内心对天长地久的渴望,那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温情就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一点一滴沉淀下来。透过清晨的阳光,如果身边熟睡的是从未改变过的那个人,该是件多么值得珍惜的事。
千千万万的人群中我遇见了你,长长久久的岁月里我爱上了你,这样的机会每个人一辈子能有几回。如果恰巧的是,那个你爱的人也同时与你相爱,这可能就是上天送给我最美的礼物。又或者最后的最后,我们无法相守一生,但是只要心底里一直都信仰着爱情,那么我们曾经的那段冒险会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藏匿于回忆之间。
所以,让这样的感情返璞归真,让清晨的阳光洒在你熟睡的脸颊上,让时间的流逝悄悄印刻在你的眉梢,让岁月的积淀绽放出始终如一的绚丽爱情。
倘若我爱上了那个谁,或是那个谁爱上了我。请一定一定努力经营这段感情,这是一个长长的关于生命的冒险,但是只要你在身边,我就有勇气去实现。
感谢滑过眼角的泪水,让我发现原来褪去了虚伪和世俗,我们依旧渴望相守一生的幸福。
我也开始相信,总有一个人是我愿意为他留下来的,原意和他一起去冒险,不管去哪里。
《美食、祈祷和恋爱》:她终于懂了随心而动
导演:瑞恩·墨菲
主演:茱莉亚·罗伯茨/哈维尔·巴登/詹姆斯·弗兰科/比利·克鲁德普
上映日期:日
我需要改变。从十五岁起,我不是在恋爱就是在分手,我从没为自己活过两个星期,只和自己相处。
——《美食、祈祷和恋爱》
《美食、祈祷和恋爱》原名《Eat Pray Love》,台湾译为《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香港译为《再单身游记》。但我还是喜欢原著的《Eat Pray Love》。我想起白岩松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有在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感到幸福。”成长不就是这样。回忆起来,那一段段美好且痛苦的岁月也许很简单,简单到只有Eat、Pray and Love。
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伊丽莎白身为《纽约时报》的人气作家,身边有潇洒帅气、风流倜傥的丈夫陪伴,生活由自由浪漫、悠闲安乐的节奏充满。这样令人羡慕的日子却让她自身感到空虚和恐慌,好像忽然间她得到的一切都不再是她所追求。是继续麻痹自我,违背心意地生活下去?还是突破自我,颠覆人生重新来过?知性的她选择了后者,离开变质的婚姻,去外界寻找突破,在漫长的旅途中,在美食、祈祷与恋爱中,反思人生的种种。
电影更像一本旅行见闻录,她去意大利、印度、印尼……罗马和巴厘岛都是人间天堂,除了我们眼中看到的美景,还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都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美的国度里,那是一群懂得怎样能够快乐并且有能力享受快乐的人。我试着跟随影片中的朱莉亚·罗伯茨一同感受这一路的心酸与美好——静下心才能审视自己。这样一个受过伤并且不断受伤的女人,她逃离婚姻,逃离原本的生活,可是这一年,她依旧深陷爱的欢乐与痛苦中。其实她自己明白,所有的不快乐与失败的婚姻无关,与蹩脚的爱情无关,与伤害无关,与身在何处无关,与任何都无关,而是她自己的内心寻不到平衡。
当她背起行囊时,那个已经沉溺在琐碎的生活中不可自拔的好友羡慕地说:“我多么希望像你这样丢开一切。”看到这,我其实感到惭愧。之所以我们羡慕那些有勇气的人,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突破俗世的规则与思维是比“丢开”更困难的事。有人倡导我们去旅行,他特文艺地说:“你苦战通宵时,布里斯班的灯鱼已划过珊瑚丛;你赶场招聘会时,蒙巴萨的小蟹刚溜出渔夫的掌心;你写程序代码时,布拉格的电车晃过金色夕阳……有些人听了叹息一声继续做宅女,有些人则立刻出发却不知道怎么回到正常世界。其实,亲爱的,穿着高跟鞋走好每一步,你才能知道换上跑步鞋的时候,要去哪里。”七堇年为此特意回答他:“在布里斯班的人也要鏖战通宵。蒙巴萨人或许还期待当地能有招聘会。布拉格也有程序代码员。旅行就是离开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去别人呆腻了的地方看看。”真是有趣。你看,大家都在去与留之间徘徊不定。原来不光选老婆,生活也是红玫瑰白玫瑰:梦寐以求的,未必有想得那么好——有了就知道了;从前看不起的不要的,未必有那么差——没了就知道了。
所以难道你还没发现吗?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向前走,而是难以免俗。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我却一点也不嫌冗长。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比起来,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只是只言片语。很多东西,必须经历过才能明白。一个人旅行就是如此,遇到伤痛只能自己承受,遇到风景只能自己欣赏,说的好听,是欣赏属于自己的风景,说的难听,那是寂寞的风景,和孤独的心。然后发现,原来那么多感受都不用刻意诉说,懂的人自然会懂。
“一个女人要让自己慢慢变得美好,需要穿越生活的起源。而这些起源,也是痛苦的根基。像一条河,从不停息,最终流入大海。”这是我一直用来勉励自己的话。要勇敢,要坚强。是谁说过:“心伤不是坏事,说明你曾经付出过。”
最后她说,她终于懂了什么叫随心而动。那么我们呢?
《桃姐》:寻找生命的慰藉
导演:许鞍华
主演:叶德娴/刘德华/秦海璐/秦沛/黄秋生/王馥荔
上映日期:日(威尼斯电影节) / 日(中国大陆) / 日(香港)
有些东西我们觉得应该会不一样,但回头看看,此一天和彼一天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这就是生活。
早在《桃姐》于日登陆中国大陆之前,就已经于去年9月份亮相威尼斯电影节。之后,关于“感动”、“慰藉”、“生老病死”之类的话题就没有间断过。实在难得这样一部毫无野心又平平淡淡的电影,却虏获这么多尖酸刻薄、口味刁钻的影评人。这个世界居然有如此之多素不相识的人认可这份静谧的感动,想必是因为习惯了冷酷的我们也有内心柔弱的那种感受吧。
《桃姐》是电影制片人的真实经历:名为钟春桃的佣人在晚年中风后住进老人院,她服侍了大半辈子的少爷Roger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给予她帮助的故事。这种帮助不单是每个月的生活费等支出,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正如电影的英文《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镜头里反复出现的全部是生活中最简单的小事,买菜、做饭、打扫房间,中风、去医院、住老人院,然后仍旧是在老人院里的聊天、吃饭、睡觉。太阳照常升起,我们过着琐碎而世俗的生活。电影中的人们不慌不忙地说话、发呆、凝视或开玩笑,好像一点都不赶时间。这样的镜头和感觉,我们早就可以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找寻,导演许鞍华试图呈现出沉稳内敛的扎实感,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原本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样子,更不是经过电影美化过后的样子。而生活原本的样子可能并不美,只不过——真实。
我们的生老病死
年轻时候的我们,大概从来也不会主动去关心老人院中的喜怒哀乐、麻痹与疏离。但透过许鞍华的镜头,我看到老人院里那一张张被岁月侵蚀的面庞,那一个个被时间掠夺的身体,那步履蹒跚的背影,以及空洞无物的目光……这样的画面被浸泡在午后的阳光下,只会显得更加刺眼。我们的生老病死就在这样的长镜头中被寻问,那个关于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永恒,在简单琐碎的生活里愈发真实起来。“死”会不会很可怕?其实人生总会遇到一个阶段,让你真切地感觉生命实在太脆弱了,可能今天在身边谈笑的人明天就走了。“死”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为生命即将结束而忧心忡忡的状态。一辈子就那么结束了,故事写到尽头了吗?老人院里的每个人都藏有一段足以诉说的人生,但许鞍华却一个都未作出解释,让秘密成为秘密。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不见得你可以知晓每一个,这就是生活。
我们的“桃姐”
在桃姐中风前,她是Roger的佣人;中风后,桃姐更像Roger的母亲。这样角色的转变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是否又曾扮演过他人的桃姐?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不是都有一个桃姐的角色呢?或许你曾对她熟视无睹,但失去后才发现她的存在就是你的生活。她保留着你的旧照片,珍藏有关你一生的回忆,就像桃姐在整理旧物时翻阅自己的一生。或许有一天,你会暮然回想起她们曾属于你的生活,然后又离开你的生活。那时候,或许你会像电影中的Roger一样,站在桃姐身后,微笑,沉默,然而这沉默的内心却蕴含巨大的感恩。也许,太深沉的爱并不需要像一般的电影那么戏剧化才能使我们感受到,因为每个人都有伤疤,每个人都有无法诉说的伤痛。柴静说:“我们经历磨难,是为了更好地安慰别人。”或许一个电影无法解决这世间的所有痛苦,但一份互相取暖的安慰却直达人心,“你可以通过电影知道,世界上还有另外的人,也对生命诚实,他们经历的痛苦或者心酸,你能了解,你觉得也能因之而被了解。”就像《桃姐》中那个骗钱去赌博嫖娼的老年人,畏畏缩缩地来参加桃姐的葬礼,在棺木上小心翼翼放上一束花——生命的慰藉大抵如此!
许鞍华的情感表达
许鞍华自身的经历逼她成就一份女人的独立性,所以她能够跳出女性惯常对于男女情爱和血缘亲情的缠绵悱恻,以一种更为冷静、宽容的视角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超越爱情和亲情的东西,我将其称之为“人情味”。她能展现出一种独特性,塑造不同于以往的形象或情感,这其中渗透出平衡圆融的气质。不过这种境界之于许鞍华,或许也是无意识的,只是归于自身长久以来矛盾状态的一种偶得,在很多时候,只有在知晓了那些不同、对立和不确定之后,才能真正找到把所有矛盾融合掉的方式。许鞍华执导过《岁月神偷》、《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雾与夜》、《得闲炒饭》等电影,以静水深流的姿态讲述一个又一个温润的故事,无一不是我的心头好。尽管她经常说自己并不懂所谓爱情:“我小时候和年轻时候看到的都是浪漫主义的爱情,并不写实。而我的爱情经历都不像书中那般浪漫,所以通常我都是对爱情失望的。”你瞧,这个至今未婚的女子曾拍过那么多温暖人心的电影,在说到爱情时,却一副无力招架的感伤。建立于爱情,却在爱情之上,无欲无求,不计回报地爱,不计回报地付出,这才是人性中最温暖的部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许鞍华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最终返璞归真,给我们讲述一个温润的故事,而我们心中都因为《桃姐》而感受到一股心酸的温暖。
《爱·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艾玛妞·丽娃
上映日期:日(戛纳电影节)/日(法国)
杀人嗜血,刻骨铭心。我看到了爱,也感受到死亡。真实而沉重。
——《爱·慕》
大多数的电影描写爱与希望,也讲述痛与死亡,但却很少呈现疾病。好像导演和编剧忽然统一了口径,“疾病”不约而同就成为大家尽量避开的题材。可它伴随着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每况愈下的身体机能,如阳光下的阴影,绕不开,躲不掉。于是,导演哈内克干脆迎难而上,为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疾病”的稀松平常的故事:Anne和Georges是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曾经均为有教养的音乐教师,退休后过着优雅的恩爱生活。直到有一天,Anne突然中风,随后偏瘫,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法国人的浪漫与爱情似乎从此没了踪影。一句“你的同情于我无用”让他的细心与照顾一点点被无奈吞噬。最后,他杀了她,活生生用枕头憋死了在床上痛苦呻吟的她。杀她前,他安详地坐在床边,用柔声细语为她讲故事,甚至一点征兆都没有。那份神情与状态好像回到了年轻时他们初恋的模样。但他和她似乎都已决绝,挣扎几下后,一切安静了。
于是,这几乎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看到的最简单的一部电影。两个人物,一件事,极简的配乐,精炼的对白,质朴的画面。未关的水龙头,墙上的油画,飞来的鸽子……导演看似冷静,甚至冷酷,但我却能感受到他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激动又拼命克制的心情。电影有时候静谧到我以为光盘卡带,心中却一直躁动难耐,就像死亡,从头至尾充斥着人性的选择和力量。其实导演终究是温柔的,因为在他的镜头下,我可以看到他和她互相苛责时流动的爱意,可以感受他们眼神中的丝丝爱慕,那富有巴黎浓郁艺术气息的公寓,还有镜头在油画上的大量停格,显得如此优雅,宁静,安详。那是长长久久生活在一起之后才可能累积的生活气息。这些,与电影最后的残酷如此不搭,却又那么真实存在。好像我们一开始就跟着导演在悲情的道路上走,走着走着,戛然而止,电影与生命都在一瞬间到了尽头。
两次中风后,Anne只能卧床,对于他的悉心照料心生愧疚,他却说:“你不用愧疚,这种事也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是啊,一辈子优雅得体,一辈子相濡以沫,他又怎么可能看不到她的“活着”已经成为痛苦呢?又怎么可能不理解她此刻决定离去的心情呢?而我们,除了看到“谋杀”,更应该去体谅。如果你现在不能释怀,没关系,将来,一定可以。因为“他人经历,我必经历”。
我拼命去理解他的举动,杀人嗜血,终究刻骨铭心。作为孤独个体的人类,为了逃脱孤独感,而选择将自己最私密的情感与他人来分享。这些人可以是伴侣、家人,也可以是上帝,或者艺术。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依赖。但往往在通往这种依赖的过程中,怀疑与厌倦会提前毁掉这份感情。难道正因如此,他要在怀疑与厌倦产生之前亲手断送这样的可能,以极端的方式让他们的爱情维持一辈子?可一辈子有多长?一辈子结束在她离开他的那一刻。
《爱·慕》并不是一曲对爱的赞歌,而是对生命的注视,当生命不可抑制地走向衰老和死亡,我们是否能坦然面对?老去,病痛,孤独,离去,那些人生中我们日日夜夜在逃避的事情,那些我们心知肚明却闭口不提的哀伤,在电影中变本加厉地呈现。而这一次,不是电影艺术源于生活,而是生活比电影更残酷。
影片最后,导演安排大量静止的画面,那态度好像在说:“现在该你们思考了。”而我能回忆起来的,却是他们一起去听音乐会,他由衷欣赏她的美,他在音乐会后邀请她再喝一杯红酒,并绵绵情意地呢喃“我有说过你今晚特别美吗”;还有她的那句“有时候你像个怪兽,但却很温柔。”他跟她分享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说虽然已经记不得那电影的情节和内容,却记得自己向别人讲述电影时情绪的激动。这也正是《爱·慕》带给我们的感觉:不需要记住大量的细节,却需要被咀嚼、体验、理解。因为这些生活就是我们的映照,无论早晚,无论你我。
《入殓师》: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导演:泷田洋二郎
主演: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吉行和子
上映日期:日
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
——《入殓师》
一心想成为音乐家的小林大悟因性格软弱和命运不济而事业落败,与妻子回到老家共度清贫生活。面对生活的窘迫,他不得不找了一份入殓师的工作。一方面是自身面对遗体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又需要对妻友隐瞒工作内容,小林就在这种看似不体面、又充满矛盾的工作中隐隐度日。当他的双手温柔地触碰死者的双手,抚摸他们的脸颊,为其擦拭冰冷的身躯,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女人点上口红,小林逐渐从中体悟到死亡的意义,并解开与父亲之间多年的隔阂。
社长的妻子是小林当入殓师的第一位客人,死亡虽无法避免,但是可以让她美丽地离开,这何尝不是一种慰藉。生命存在那么多未知:明明活着的章鱼放生时反而死了;前几天还活着的人,突然就死去了;那个孤单的老人的尸体在两周后才被发现……死亡带着普遍而不可避免的特性,但是否如此,我们就有权利放弃生活呢?生命是虚无的,不管是努力往上游游去的鱼还是死亡这件事情,本身都是自然的法则。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感到平淡且敬畏。
我们总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未知死,又怎知生之所依?卡尔维诺在《寒冬夜行人》里说:“小说只有两种结局:男女主人公饱受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大多普通人对于死亡是忌讳的,超脱者不能超脱,豁达者不够豁达,虽有喜丧一说,但终究不能够欢喜面对。《心经》里说,“不增不减”,这是宇宙无往不复的存在状态,任何一次离开,都是回来的开始。我们始终没有离开,没有离开宇宙这个故乡。但这也只不过是《心经》里的话,作为人类的个体,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庄周梦蝶里的翩跹的蝴蝶,击缶而歌的了悟,路遇的骷髅,更多是让人感到这里是虚无主义的容身之所!
《入殓师》的电影音乐是久石让的手笔,用大提琴悠扬声音代替安魂曲的旋律,配合着日本小乡村的自然美景,尤其那场小林在空旷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的画面,充满入殓师对死亡所表达的压力与释怀,当小林终于能够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他内心的平静便在这大提琴乐曲中缓慢走来。
《入殓师》的结尾处,小林为他的父亲化妆整理,看到父亲手里紧握着三十年前那颗小鹅卵石,一切怨恨都化为悲伤,父亲的样貌在记忆中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他流着泪水温柔地为父亲刮完胡子,将妻子的手和鹅卵石放在没有出生的孩子上。在那悠扬悲伤的音乐中我忽然想起这句话:死亡不可避免,生命在继续。
带着冷静而温柔的情怀,愿我们都能像电影中那位洗澡堂的老人,看一个个人走向终点,带着超脱和旷达,真正做到对生死有所参悟。
《岁月神偷》:岁月轻狂不自知
导演:罗启瑞
主演:吴君如/任达华/李治廷/秦沛
上映日期:日
“其实每条鱼都很快乐的,因为鱼的记忆很短暂,只有三秒钟,所以当它游过去再游回来的时候,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来过。”
“但有些事情,是会记得一辈子的。”
——《岁月神偷》
印象很深,《岁月神偷》是我唯一一部连着三天窝在电影院的小角落看上三遍的电影,每次哽咽,每次唏嘘,每次抽泣都实实在在让我悸动。最后也不知是电影感动了我,还是我感动了自己,每每想起,总觉得有什么东西狠狠击中心脏。2005年,张国荣自杀,梅艳芳病逝。曾志伟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说什么是香港精神,就是那份不服输、不妥协的精神。不管什么世道,总要靠自己一双手,勤劳打拼,从最底层做起。
电影伊始,清淡的影调就让我着迷。愿意沉下心来讲小人物的故事,本身已经值得赞许,再加上考究的运镜与构图,干净的剪辑——罗进二头戴金鱼缸、在《Dancing in the moon》的老歌声中从容出现,上环永利街一班街坊亦随之纷纷登场,旧日情怀一呼即出。没错,怀旧是那么让人上瘾的一件事,电影透过小孩的眼睛倒映出导演记忆中的那个香港,巧妙地避开历史和政治,如此便可减低故事的沉重与悲剧感。就算岁月偷走了一切,导演仍旧想要呈现一个满载生活气息的香港,即便经历飓风暴雨,生死离别,支离破碎,电影的调子依旧轻盈、感性、浪漫。
去过香港几次,被灯红酒绿的繁华搅得眼花缭乱,忽然那么想找寻电影中上环永利街的城市面貌。然而岁月轻狂,我们却不自知。被偷走的不单是时光,还有一代人难以重现的成长经验。你再也不会被小伙伴嘲弄,再也不会和邻居一起在露天吃饭,再也不会吃完饭和兄弟姐妹一起写作业,再也不会把那些边边角角的小玩意儿当做宝贝.....一切美好的旧时光,都毫无顾及地一去不复返了。正如影片里的老香港历史影像,都是在小弟罗进二透过鱼缸玻璃观看四周时才出现,而那些影像也已经弯曲和变形,看上去如此不实在。一如给观影的我们也罩上个玻璃鱼缸,看到的是早已破碎的“玻璃之城”。
然而,人对美好的向往,总是和现实的困苦相依相伴。因为贫穷,哥哥面对女友家的豪宅时神情黯然,弟弟无法一个人独享一盒月饼时嚎啕大哭,爸爸当掉了戒指给哥哥输血,妈妈抓着爸爸空空的手指哽咽难言。人各有命,富贵不同,但贫穷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幸,情感的维系才是幸福与否的关键筹码。这便是《岁月神偷》的真诚之处,它收敛了悲戚,流露了笑意,始终于苦难中守候着一份淡淡的希冀。的确,60年代长大的人没有怨言,只会设想如何解决问题。就连爱情,那时候的人们出现问题会首先想到如何弥补、重修旧好,而现代人则无一例外地想到如何逃避、如何更换。你若问岁月神偷到底偷走了什么,我想,大概还有旧时光里的坚韧与真挚。
大哥罗进一的爱情与生死串起了整部电影,小弟罗进二的成长也不失成为电影的主线,60年代的父母生活一样贯穿着整个事件的发展。可我却很难从中找出电影的主角,甚至看完过后有些恍惚。但突然觉悟才发现:原来,人物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生活才是——这就是电影,能够让你想起很多,一切关于生活。
欲望与血缘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少有人会停下回望来时的路。你在慢慢长大,却并不觉察身边的亲人正在慢慢变老乃至死去,总有一天你会要用欲望去置换感情。就像电影中祖母告诉罗进二,你把所有喜欢的东西扔进苦海里,把苦海填满,就会和亲人团聚。
看电影,有时候看的不只是电影,而是一份心情。或许我们终将发现,曾经珍惜在乎的一切,都会被岁月神秘地偷偷拿走。那时,我们会不会想起当年的这部《岁月神偷》,然后微微一笑,心里明白——这,才是生活。
《天水围的夜与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导演:许鞍华
主演:任达华/张静初/罗慧娟/覃恩美
上映日期:日
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
——《看见》
继《天水围的日与夜》后,导演许鞍华又推出一部以“家暴”为主题的《天水围的夜与雾》。故事同样发生在香港天水围,影片风格却骤然转变。任达华扮演的丈夫李森早年在嫖妓时认识了妻子晓玲,两人因性生爱,并且怀了小孩。为此,他跟前妻离婚,陪晓玲回四川修房子,办婚事。但心术不正的丈夫竟然在此期间强奸了晓玲的妹妹。多年后,两人搬到了天水围,迫于经济压力而矛盾重生,感情虽早已破裂,他却总担心妻子红杏出墙,因而实施家庭暴力。最后,丈夫在残忍杀害了妻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后自杀。其实他根本没有想自杀,他打电话报警时还想把罪名赖在妻子头上,可是他居然笨到对自己的最后那一刀用力过猛,本来想制造假象,谁知弄假成真,死了。
天水围在香港本来就是一个充满悲情的地方,演绎这样的题材,不免让人心生怜悯。《夜与雾》的故事说到底,也许正发生在这个世界的很多角落。女人看这样的片子总归无法平静,多多少少会被很严重的情绪影响。一边恐怖,一边愤怒,顺便还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看着那种“烂泥扶不上墙”的女式懦弱,甚至恨不得希望受害者反过来以暴制暴。然而我们的那点同情于任何人都无用,一个没有当过弱者的人,是没资格评价那些伤痛的。这年月,因家庭暴力而自杀或自相残杀的案件太多了,只不过现实的我们总觉得还有比暴力更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温饱,比如买房,因而忽略了最应受到保护的人身安全。人性啊,说到底都有自私、阴暗、丑陋的那部分,从来不会只有单纯的善和恶。就像天枰的两端,如果恶得不到抑制,善自然会被吞噬。
实施暴力的人,性格多少是有些缺陷的,他们往往极端自卑或者自大,童年生活有难以磨灭的阴影,但最重要的是,他们缺少爱。因为不被爱而产生的仇恨可以被无限放大,直至绝望,做出令人发指的暴力行为。那位“疯狂英语”李阳,沸沸扬扬闹了一年多,最终因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而被判离婚,并支付对方1200万元。很难想象,他竟然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其实是个自卑的人,那些看上去野蛮的“疯狂”都是为了克服自卑心理,都是为了他观念里认定的“成功”。
反观那些暴力的受害人却无一例外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有些人害怕世人的眼光而默默承受,有些人反抗了却仍旧以暴力的方式,以致在各地的监狱女性暴力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数字难道不足以触目惊心?李阳的妻子在那场离婚战中顽强抵抗到最后,她曾在中国报警,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句敷衍的“这儿不是美国”。她说:“我当然知道,但中国肯定也有法律,男人不能打女人。”是的,无论在哪,男人都不能打女人,这似乎可被称为“国际共识”。但在中国,老公却可以打老婆,多么可笑。
柴静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家暴与地域无关,与文化无关,甚至与价值观念或者个人选择无关,也许唯一与其有关的,是重视和制度。人都是一样的,对爱的追求一样,对幸福的感受一样,对家庭的需求也一样。而我们,只不过渴望被尊重、被关爱。
《艺术家》:极简主义的胜利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编剧: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
上映日期:日(法国)
在《艺术家》之前,我真不敢想象,21世纪的电影市场走到如今这部田地,居然还能够回到最初,用完完全全的黑白默片,夸张的表演,插入卡片式的对白征服影迷。我们对这样的电影如此陌生,然而但凡爱电影的人又总能够莫名其妙地投入其中,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居然跟着两位演员体验一场简单的爱情、简单的电影。
《艺术家》的怀旧范儿显而易见,尽管看似在讲述电影从黑白默片到有声的崛起之历史,其实真正包装的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故事换做其他任何一种表达方式,大概都不会入刁酸古怪的影迷之心。《艺术家》却以黑白默片赢取一片呼声和奖项。可见,不管《艺术家》在讲什么,都已经赢在了“电影”这两个原初字眼上。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颁给了默片《翼》,83年后,《艺术家》再次证明了默片的魅力。只不过一场电影的时间,我们却好像回到了1929年的时光,感受默片的呼吸,感受黑白的魅力。终于不再关注电影中的对白,终于不再执着于电影的特效,而是完全沉醉在表演的模式中。任何对电影有感情的人都不会拒绝这样扑面而来的怀旧范儿。
也许出于对电影形式感到新鲜和好奇,让我们在沉默的两个中完全没有感到烦腻和呆闷,哪怕影片直到最后才有了唯一一句有声对白。
“Perfect! Could you give me just one more?”
“With pleasure”
至此,默片在形式上迈向了有声。所以,很可能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影院欣赏如此纯正的黑白默片,这是一种原始的、纯正的电影方式。奥斯卡对其的推崇,媒体广泛的赞誉,还有影迷的如痴如醉都证明《艺术家》已经赢得我们对电影的一片情怀。我仍旧相信:这个世界的潜规则仍然是“真诚”这类的词汇,任何胆敢不按照大众所希望的那样拍摄的电影,都得面对商业的中指,对此没人可以获得赦免。而另一方面,任何被纯正的感情亲吻过的影像,也早晚会被时间擦拭得闪闪发亮——这就是《艺术家》们。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艺术家》的风格。曾有位也经常“看电影”的朋友在看完《艺术家》后,神秘兮兮地问我:“你真的喜欢《艺术家》吗?还是你觉得要保持一股文艺范儿,而不得不说喜欢?”我笑了,说:“不,那2个小时的观影时间真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我不说电影有多好,也不说我喜欢。我只说确实享受了一场电影,仅此而已。”是的,这种感觉后来在看王家卫《一代宗师》时也真切体验过,这份“享受”让我感到很放松,甚至抛开自以为是的“我是影迷”姿态,像一个最普通的、最不懂电影的观众去欣赏一部纯粹干净的电影。
但一个奥斯卡、一片叫好声会不会让默片就此复苏,我想这毕竟是很难的事情。思考个问题先:您从工资里掏出好几十甚至上百块,颠儿颠儿地跑去电影院,买的是什么?杀时间?图轻松?排除小清新小文艺的形而上需求,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其实一点也不介意做“乌合之众”,凑些没大脑的热闹。之前《让子弹飞》是一例,看懂姜大爷智慧的毕竟是少数,明着暗着记荤段子的才是大多数。这是如今电影市场的主流,尤其国内市场,80%的电影都是要多俗套有多俗套,要多肤浅就能多肤浅,但是大伙儿乐完心里特别通透。戏里戏外一场狂欢,在这个集体扎堆有各种风险的地段,这种电影正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广场狂欢效应。所以,默片会以它独自的方式存在,也会有一批不舍不弃的观众。但默片会成为院线的主流吗?我看就未必了。也许,《艺术家》只不过赶上了全民怀旧的好风潮吧。
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简单的色彩。《艺术家》将一切简化,却见证了极简主义的胜利。也许一不小心将我们感动的,正是简单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部韩国电影叫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