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想看到最不喜欢的人为什么老梦到看到鬼

老是梦到爱的人,她不爱我,怎么能让自己不去想,或者说想了却很平淡_百度知道
老是梦到爱的人,她不爱我,怎么能让自己不去想,或者说想了却很平淡
提问者采纳
很显然,这证明你心里还是在乎这个人的
我知道,我不想爱了,我想忘了她
之所以忘不掉,是因为你太在乎他,所以忘不掉
也许你找到了那个爱你的人,你就会把对方忘掉
有爱的人怎么找另一个爱的人…很难啊
你不试试看怎么能知道
如果你们能走到一起,那继续i如果走不到一起,学会忘记
也对奥,哈哈,谢谢…
希望你走出那个困境,找到你幸福的未来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9条回答
淡才是真,也不要克意不去想;不是你的,时间久了自然会淡定,任其自然,永远也不会离开。是你的,不要克意去想
亲,给个好评吧。
莫事了,可以看看书,可以把他当朋友喔
梦不是真的
这是一种不自信的心理暗示
呵呵,梦是反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每当我走到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试图回首过往、小作总结的时候,总会发觉许多事情在记忆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果我是一个佛教徒、一个庄子门人、一个虚无主义者、甚至一个贝克莱式的唯心主义者的话,我一定会不住自问:那些跌宕起伏的心潮,那些滚滚前尘、历历风雨,那些在自己身上和心里刻下的一刀一痕,真的存在过吗?抑或,不过都只是一场接一场的零碎断续的梦而已?那些究竟是我的亲身经历,还是我把自己代入进了别人的故事、锁在了自己精心编织的情节里?深谙历史之人皆深知,我们读到的所有历史,不过都只是主观的阐述、胜利者的粉饰,都只是被选择、改编和修饰过的故事。而每个人的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潜意识里,人不都是会哄骗自己、安慰自己、和自己开玩笑么?
我的本性是淡泊的,对无法把握之事原不愿强求。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又有多大分别?又何必为之执著不休?然而另一方面,对荒废岁月的极度恐惧,又使我格外想抓住点滴,以证明在逝去的时日里,自己确确实实地做过一些可以告慰平生的事情。因此,我热切地需要记载下来每一次真实的经历、每一份真切的心境。那于我而言并不只是一种消遣或工作,更是一种生命的期望与寄托,一种对真实感和存在感的渴求&&有如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只有双脚踩在大地上,才能获得无尽的力量。日记、读书笔记、诗词、博客、随笔随想、聊天记录,以及每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于我无不是在承载这样的功能,都是在用文字记录着沿途的风景、路人和心绪。字字句句,都如同格林童话《亨舍尔和格莱特》中沿路撒下的小石子。待到需要时,只要循着这些斑驳的痕迹,便能寻到自己的根。而在其中,博客于我始终是最难的,甚至常常难于诗词。因为它不仅需要精心地构思文义、编织语言,更需要一份历历契合的心境。只可惜,这种心境非但不常有,反而随着时日渐行渐稀,以致我不住惶恐:是否终究有一天,自己要把这里完全关闭呢?
转眼间,博客又被荒废近一年了。自2006年初开博至今,这种长时间的荒废曾出现过数次,原因莫不是因为生活的大起大落激荡心扉,使自己失却了细细叙述的方寸。今年,甚至连这一篇年终总结都拖到今日才完成,每每想起,每每被友人催促,不禁大有愧然惶恐之意。而究其根源,是在2012年里,生命中实现了最为重要的两个变化,带给我的复杂心情无法言表。所有的言辞和语句此刻都失去了力量,甚至失去了意义。这两个变化甚至都不需再用文字来铭记&&即便山无棱天地合,我也不相信自己会忘记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由此,我便闲置了博客,甚至连带着闲置了大部分本来就不多的社交生活,只在斗室里一遍遍回味着自己的故事,品味着王阳明所谓的&静后始知群动妄&的境界。人们常说,快乐拿来与别人分享,会加倍;悲伤与别人分享,会减半。而我却始终觉得,无论大喜大悲,都只有一个人去咂摸和品味才最有味道。咂摸透了,便能悟出世事难料、塞翁失马、吉藏凶、凶藏吉的道理,便能领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情怀。而一旦公诸于众,就失尽了意兴,落尽了下乘。而且说到底,真正在乎彼此、心有戚戚的知己,放眼天下又能有几人呢?
当然,如果只是想保持定期更新,那于我而言并非难事。至不济还可拿读书笔记来凑数,像周作人一般,大段大段地抄书,然后略加评点,便成一篇。《风雨谈》、《苦竹杂记》、《夜读抄》、《秉烛谈》、《秉烛后谈》、《药堂语录》等几本文集,莫不如是。日后还会被后人冠上&广阅博览&的帽子,不亦乐乎?只是,我着实不愿如此。曾在博客里一再写过,我讨厌对自己的文字不真诚,哪怕只是内心的一点点欺骗。但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靠文字吃饭的人而言,那不过都只是心底美好的愿望罢了。不论哪一种文字,虚构或非虚构,学术或非学术,总要受到外界的种种掣肘,向编辑和读者一再妥协。前几日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自传,看她写道:《蓝色特快之谜》是她自己最不喜欢的一部作品,因为完全是被出版社迫着写的。但也正因如此,从这本小说开始,她自忖正式迈入了职业作家的行列。职业与非职业的分野即在于能否在没有写作灵感和欲望时仍然奋笔疾书,这个论调已近滥觞。而这也正说明了我离一个专业的博客写手,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一个心态上的距离。但对此,我深以为幸。在写过太多不真诚的文字之后,我全心地渴望,至少有那么一片天地,可以让我任性地&我手写我心&,无拘无束,俯仰自得。博客和诗词,在我笔下,就是我最后的净土。后者敝帚自珍,手稿一卷卷地压在箱底,从不轻易示人。而前者则是一面公开的镜子,映射着自己,也将自己投射给别人。每写一篇,就是一遍拂拭。而最终,希望能像很久以前自己曾写过的诗句那样:&尘心拂却终识我,天地随行有灵山。&
所以,我想只要自己还没失去追求本我的勇气,就会把博客一直写下去罢,直到有另一种更成熟、更方便、更适意的写作方式出现,或者我彻底沦为媚俗,在红尘的长河中&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再不回头。
前几日和一位许久不见的老友聊天,他说我的心其实始终都在飘浮着,始终试图凌驾于这个世界之上,而不属于这个世界。不管怎样努力地去伪装自己,表现得仿佛已经很好地融入进了周围的环境和人群,却总是有如爱惜羽毛的鸟儿一样,冷眼俯视着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唯恐沾到一丝俗气和尘埃。这些,从我以往的博文中便可看得清清楚楚。长此以往,恐怕势必会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最终陷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的局面&&几年前,如果有人问我最喜爱的外国作家是谁,我会说列夫&托尔斯泰、歌德、雨果、欧亨利、甚至大仲马。但现在,我的回答只有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甚至都不愿意轻易提及这个名字,只因他笔下的真实性惊心动魄,委实无人能及。只要提及自己对他的喜爱,就如同把自己的内心赤裸裸地敞开在别人面前一样&&知者无需多言,不知者言之无味。
是的,我承认,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冲突,贯穿了我过去十数年的始终,是我最大的心魔。我曾经很多次迷茫,很多次畏惧,很多次怀疑和动摇&&改变不了自己,又无法忍受从俗富贵的偷生,于是便没完没了地自我折磨。但是,此刻我想说,从今之后,这一切都会得到彻底地改善。因为,这一年里,我有了一个家。这不仅意味着一种责任感的增强,更意味着:有一个人、两个人,会永远站在我身旁、背后,陪伴和支持着我,看得花落,守得云开。她们或许不会有这许多纷繁扰杂的思想,却能用其伟大的人格直接平复着我的激昂与脆弱,榨出我&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为我带来我一向所缺乏的内心的安定,从而完成对我的救赎&&《罪与罚》的结尾所昭示的,不也就是这个道理么?
2013,是我们在一起迎来的第一年。在过去的相守里,因她而常常觉得&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至于未来,虽然依旧迷茫,但有她在侧,我从未像如今一样自信和坚定。
从过去一年里沉迷过的书和唱片中遴选出最爱的前十,已不只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督促自己不断读书和听音乐的动力。平素在倦怠时我便时常会想:若到年终时发觉读过的书只有十本多一点,甚至不足此数,那该会生出一种怎样的尴尬和挫败感!幸而,年复一年,这一幕始终未出现。书山虽陡,所幸自己始终在前行。
2012年最爱的十本书:
1.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
不知为何,我对哈耶克一度颇有偏见。大概是因为罗尔斯在我心中的印记太过于根深蒂固,以至于所有跟他意见相左的思想者都让我心存芥蒂罢。但这种偏见在前两年读过《通往奴役之路》后便大有改观。而读过这本书后,哈耶克在我心中的形象可谓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2.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萨义德,薄薄的一册貌似不起眼,但读过之后就毫不犹豫地把他的文集全买下了。
3. Joseph Stiglitz:《The Price of Inequality》
初次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和阿玛蒂亚森一起负责的研究项目。
4. 勒庞:《乌合之众》
声名遐迩的经典著作,我只恨读得太晚。
5.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今年自己写的最喜欢的两篇论文,都是受哈贝马斯的启发而生的。
6. 弗里德曼:《世界又平又热又挤》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要高于《世界是平的》。如果说那一本阐释了一种时新的经济观,这本更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从这本书开始,我开始向环保主义者转变了。
7. Goffman:《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虽说我对个人交往主义的社会学视角一直很谨慎,但Goffman的书我一直都很喜欢。
8. 《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
很不错的、提纲挈领的政策研究参考书。
9. Ronald Dworkin:《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
看德沃金的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了,类似的还有罗尔斯、阿玛蒂亚森、桑德尔、沃尔泽、麦金泰尔、哈耶克等等。简言之,他们的思想贯穿了我过去七年里的全部学术生活,而且必然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10. 保罗&福塞尔:《格调》
非常有趣的社会学读物。而另外一本姊妹书《恶俗》,就有点恶俗了。
2012年最爱的十张唱片:
1. 马修&连恩:《旅客》
马修&连恩的这张新专辑,是和妻去台湾蜜月旅行时的纪念品,因此毫无疑问要排在首位。喜欢风潮唱片许多年来,一直渴望着有一天可以面对着琳琅满目、满满当当的风潮唱片架尽情挑选。在台北信义商圈的诚品旗舰店里,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马修&连恩这些年来逐渐从一个世界音乐人转变为一个纯粹的台湾原生态音乐人。但从《水事纪》和这张专辑来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因为我个人认为,除了《狼》之外,他没有任何一张专辑能超越这两张的高度。
2. 风潮:《夸父音乐馆-夸父音乐系列-瑰宝系列-昆曲》
莫扎特曾说,音乐的任务是愉悦生命。因而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应当去取悦耳朵,而不是去折磨它。
对此,我一直深以为然,就像,他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古典作曲家。
但不可否认的是,总有一些音乐或旋律,是不太刻意地取悦耳朵的,所以乍一听时会觉得难以入耳。但是,只有在细细品味后,才能发觉其销魂的魔力。这张专辑,连同昆曲这种艺术本身,于我而言便是如此。如今,在深夜的微醺之中,听着一腔一板的昆曲,实为至乐。
3. Nightwish:《Imaginaerum》
很多年没有在第一次听一首歌曲时就感动得落泪了,更不用说一首重金属。而Nightwish的这张新专辑里的主打歌《Storytime》做到了。
为了这张专辑,我还专门跑去纽约听了Nightwish的北美巡回演唱会!
值得一提的是,北美巡回未终,Nightwish居然就突然换掉了主唱&&这在摇滚音乐史上还真是罕见,如果不是绝无仅有的话。也正因如此,我深深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一场最后的绝唱。
4. 和平之月:《森》
好精彩的和月精选!
和月的精选集其实都很精彩,《森》啊,《愈》啊,《夏》啊,《月》啊,《雪》啊&&
5. Hans Zimmer:《Music From The Batman Trilogy》
Hans Zimmer是我最爱的电影配乐大师,而他给电影《蝙蝠侠》三部曲所写的配乐堪称代表作。
6.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C大调的城》
今年从这张专辑开始接触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惊为天籁,然后陆续听过了他们的所有专辑。此番在《C大调的城》和《红布绿花朵》两张专辑间犹豫了颇久,最后还是选择了前者。这张专辑,是难得一闻的纯粹、清净。很多年没有听到过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简单、干净、纯粹的吟唱了。
7. 黄慧音:《大自然的孩儿》
黄慧音正式的佛乐专辑我倒没有格外喜欢,但几张&儿童佛乐&倒让我击节赞赏。妻对这一张专辑尤其爱不释手。
8. Xandria:《Neverworld's End》
当我第一次把这张唱片放入唱机后,随着第一首歌曲响起,我下意识地便拿过唱片封套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以为自己错拿了Nightwish的某张未听过的专辑。从旋律、曲风到主唱的唱腔,这简直就是翻版的Nightwish、一模一样啊!
后来拿给妻听,妻只听得两句便惊奇地问:这不是Nightwish么?
当然,对于Xandria这支老牌的金属乐队而言,风格被Nightwish同化成这样,不可不说是一种悲哀,因而也导致了许多重金属爱好者对这张专辑颇有微词。但尽管如此,这张专辑还是太棒了!
9. 爱内里菜:《ALL SINGLES BEST~THANX 10th ANNIVERSARY~》
这是在我的年度排行榜上上榜的第一张日文专辑,确切地说是精选辑。日文歌我听得很少。说来惭愧,这几年熟知的几位日本歌手全是拜《名侦探柯南》所赐,爱内里菜便是我让我颇有好感的一位。
10. A-lin:《幸福了,然后呢》
最后的这张专辑可以证明,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关注一下华语流行音乐的,尽管这种音乐越来越乏善可陈。
年华似水,转眼又到了给自己写生日博客的时候。对告别二字头的哀叹似乎还回响在昨日,三字头里第一年就倏倏忽忽地过去了。当然,或许这种哀叹从未真正停止过,以至于昨日它真的还在耳边萦绕回响罢。
为此,虽然这些天来心头不住萦绕着引首的这两句诗,我却并不想拿来为题,因为这着实还是二字头末期那种惆怅满脸、牢骚满腹的余韵。而一旦定下了这个基调,这篇文字的内容就逃不出去了。就好比,若在宫商角徵羽中定下了商音,一首曲子就总也跑不出萧杀的调子。或者,一旦选定了《满江红》的词牌,就再也写不进一行缱绻。这两三年来,围绕这个伤春悲秋的旋律写来写去,总是一腔孤臣遗老的口吻,一副&闲坐说玄宗&的架势,连自己都觉得厌烦。而今生日之际,难道不应该振作精神、抖擞点新意出来,让大家&听唱新翻杨柳枝&么?
可是后来想想,这个调子虽然乏味,却终究是某个人生阶段的真实感悟。这个阶段早晚会过去,这些感悟也会一并消逝,若能时时作文以记之,总归是一种难得的纪念。若非如此,别说百年,就是十年之后,又有谁还能记得我们曾经来过、活过、爱过呢?
因此,我便大大方方地拈过这两句诗,放在了题首,心安理得地继续着对青春逝去的慨叹。多年之后,若有人来研究整理我的文字,也可以很方便地将这几年的博客结在一个集子里,并简单注记曰&基于怀旧的苦闷、不甘与惆怅是2009(?)-2012(?)年间作者笔下的主要基调&罢。本来,博客于我就是一个&我手写我心&的空间。我和它,需要彼此真实,需要两心相照。若无一种情出由衷的心境,我宁可让它荒芜在这里,也不愿写下一行虚伪矫饰之言&&那种文字,对于以阅读和写作为生的人来说,着实已经写过了太多。说起来,这几年来,虽然自己变成铅字的文章越来越多,而且那也都是心血结晶,但博客和那些文章于我的意义,终究判若云泥。那些文章反映的都是自己过去的研究能力、思维方式、观点和信念,而且总要受制于人、委屈迁就。因此,我从来不回头读自己发表过的文章,甚至对它们心生种种痛恨。因为读着它们,就像在读自己思想上的幼稚和不成熟,以及曾经因不得已而做出的种种妥协。本应是成就象征的它们,带来的却总是失败的记忆&&有时自己真的不可理喻。但博客里的文章,闲来无事时却总爱一遍又一遍地温习着。因为它们如日记般,一路记载着最真实的自己。我想,纵使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读者,那至少也是留给将来的自己极为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罢。
不过,要说一腔牢骚,在过去的一年里并不确切。或许是因为30岁之前内心纠结了太久,30岁生日一过,自己似乎立时换上了一副成熟理智的心态,不但多有不惑的心情,甚至还常常生出知天命的感慨。这种心境的淡然,源自天性,源自经年累月的阅读与思考,更源自这些年来的挣扎与历练。有时回想过去的十年,翻阅过去十年里的文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就这样走了过来,眼前常常还会闪过十年来的苦闷、迷惑、挣扎、奋进,常常还会闪过当年那个固执倔强、视梦想为全部、总也不肯向社会妥协的孩子。所幸,我终究没有辜负他。若不然,今日的自己,不知道会悔恨到什么程度!
是的,当回首曾经恍如隔世的时候,我知道那些过去真的已经过去了。自己的这一年已经和二字头的岁月有了显著的不同。今日,自己人生的意义与追求,我已尽知。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在哲学的意义上,我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对于30岁后的自己来说,未来其实很简单。选定人生目标的过程或许迷茫而困惑,转变人生道路或许挣扎而惊险,但一旦移到了正确的轨迹上,剩下的,就都是平平淡淡的努力了。匀速直线运动,朝着一个方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再重复,都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期待着一个水滴石穿、绳锯木烂的奇迹。儿时,父亲总是对我说,人生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并没有几步。而今回首,我深以为然,并深以为幸。在终于选定了人生道路之后,30年后的自己,不再有彷徨与挣扎,不再有怅惘和失落,只是静静前行,逐着自己的梦。我惟愿今后的十年,四字头之前的十年,都是这样平淡的心境,都是这样一心一意的努力。或许能够有所成就,或许终究是一场水月镜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但这样的生活,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平平淡淡,却坦坦荡荡。
就这样,在这一岁里,发觉自己少了冲动,多了担当,成熟的心态已不期而至;这一岁里,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伟大与渺小,弃掉了更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了更多的平衡点;这一岁里,看惯了贫贱交情落落,识透了古今吾道悠悠。本来,人生无几时,颠沛在其间。人世间的悲欢遇合,细细想来,不过翻手覆手而已,又何足道。此心到处悠然,也就是了。
不过,尽管生活平淡,尽管人事销磨,却不能说壮志已逝。因为还是有一腔热血,一腔夙愿。夜起中宵,还是会有&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的爽决,还是会有&鸡声无伴起徊徨&的苦闷,还是会低吟&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还是会&枕上屡挥忧国泪&,有时想起刘克庄的&不辞露宿风餐,怕万里归来双鬓斑&,还是会惕然心惊。这些都是30岁时的人生表征与诉求,希望十年后的自己,能同样告慰今日的我,不负今日一片心。
三字头里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之前我一直避若蛇蝎,一直拖到不得不面对的时候,终于在过去的一岁里想清楚了。三字头里的人生,其实和整个人生一样,是自己的,和别人无关,和社会规则无关。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就在走着不寻常的路。因此,我想让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就可以是什么样子的。以前一直拿常人的三十岁来吓自己,令自己惶恐不可终日,如今只觉:道非身外更何求?
所以,这一岁里的自己,继续认真读书,加紧写作,努力健身,广阅博览,循着自己的野心和计划,期待着为今后的十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尽管如今已是白发生鬓,征尘满襟,但欣慰的是,骨子里的自己,始终没有变,吾道还是一以贯之:博学明辨,慎思笃行。
这个生日中,从来记不住别人生日的一沱,居然第一个发来生日祝福。受宠若惊之余,我问:怎么转性啦?他答道:人老了,就念旧了。
诚哉斯言。年逾三十之后,最想感谢的,是那些不需要msn、qq、facebook之类的生日提醒、就能一直记住这一天的朋友。最想珍惜的,是那些自己幸福、却也时时惦记着朋友的幸福的朋友,就像《欢乐英雄》里的郭大路。若没有你们的陪伴,我不知道怎么能走到今天,并继续走下去。
感谢父母,实在不需要理由。
最后,当然要感谢爱妻。在30岁里,得以与挚爱顺利成婚&&仅此一事,便不枉在人世中蹉跎三十年。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里,鲍西娅,这位被许多莎评者视为莎翁笔下最为光彩照人的女性角色,在自己的心上人成功通过了求婚测试后,有这样一段对白:
&虽然为了我自己的缘故,我不愿妄想自己比现在的我更好一点;可是为了您的缘故,我希望我能够六十倍胜过我的本身,再加上一千倍的美丽,一万倍的富有;我但愿我有无比的贤德、美貌、财产和亲友,好让我在您的心目中占据一个很高的位置。&
我一直喜欢这段对白,但却从不曾想过在自己的人生中引用它,或发出&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文人如我,胸中有几点墨水姑且不论,一腔清高和自以为是的臭脾气,总是早早就先被惯出来的。怀着这种心态,对于理想中的伴侣,便总是有着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希求:她们要知书达礼、安贫乐道;要秀丽雅致,才艺双绝;要性行淑均、晓畅世事;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说来说去,总不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味道。因此,这种人一生之中,总不太容易遇着令自己心折的女子,谱出郎才女貌的爱情佳话。如果偏偏还命蹇到&不才明主弃&、&文章憎命达&甚至&朝回日日典春衣&、&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那就更没有指望了。而到得终了,如果还是不愿放下架子委屈将就,那若非如柳永、杜牧般夜夜青楼寄梦,怕也就只能像蒲松龄一样,在夜半时分幻想着登门造访的狐仙妖女聊以自慰了。
这种人,与生俱来便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而且,他们中的一些,生性就是不妥协,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宁可抱着一个美丽的信念和幻想孤独到死,也不愿委屈求全、对付将就。毕竟,人生在世,贵在适意。怎么过不是几十年呢!若不称意,还不如去散发弄扁舟,或守拙归田园&&李白和陶渊明的时代虽然已过去1000多年了,但若往通透里想,人生的本质,在现代和在晋唐,又能有啥差别呢?
我想,自己大抵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罢。
长久以来,在配偶方面,我想要的,是一志同道合的知己。儿时至今,特别是成人以来,我始终渴望被理解,被真正地理解。我的思想,我的抱负,我的志趣,我的苦闷,我的坚强与脆弱,我的世故与天真,都渴望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懂,可以心有戚戚,可以全心全意地支持。诚然,曾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一点我常常引以为训,并在无数个压抑得要爆炸的夜晚拿来做坚定内心的力量,拿来自省修身。但是,其他任何人的理解与否我都可以不在乎,自己的枕边人,一生的伴,如果视我如惘然,那将情何以堪?&&这些年来,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与大众划出了越广的距离,便越是不被人理解和支持,便越是寂寞,而我对另一半的这种期望也就越强烈。我希望她,可以识我于困窘,懂我于艰难;可以支持我的抱负,体谅我的悲哀;可以分享我的喜好,欣赏我的著述;可以和我一起忧国忧民,一起如螳臂当车般为这个苦难深重、举步维艰的国度竭尽心智,并无怨无悔地陪我到最后&&尽管这条路,还不知道会通向哪里。我希望她可以和我一样,多见广识,深思高举,不计较一己之荣华,不关注无聊的八卦,不在时尚、虚荣和庸庸碌碌的人生中上投入太多精力,心中时时惦念的,还有失学的儿童、无家可归的同胞、利欲熏天的政府和毫无公平、正义可言的社会制度。即使有一天,真的为情势所迫而乘桴于海上,至少还会有她琴瑟相伴,和我一起为曾经竭尽心力而欣慰,而无悔。
如果,她还能和我一样志趣高雅,两人朝夕相伴品读图书、欣赏唱片、评点书画、把玩金石、连诗对句、扫雪烹茶&&那自然是更妙了!夫妻之间,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外还能有一些共同的精神寄托,方可称之为灵魂之伴。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凡有一事可寄,苦难的生活便可生出无限趣味来。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每次读这篇文章,莫不扼腕叹息,悲从中来。再读纳兰容若据此而发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更是怅然。文人所好,千古略同。而这种境界,我委实已向往了太久。
怎奈这世间,多有如花美眷,却罕有金玉良缘。正所谓:千篇著述诚难得,一字知音不易求。这个道理,年轻时的自己当然是不信服的。但等到在红尘中走过、爱过、蹉跎过、折磨过之后,等到年近而立,才不得不承认: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乃是世间至理。情爱一事,又岂能例外呢!
当然,这倒也不是时代的错。当今物欲横流的拜金主义时代,这种趣味相投、言行相许的情人知己固然可遇而不可求,在任何一个时代,慧眼红拂,那都是罕见的。在任何一个国度,相濡以沫、生死不渝的爱情,那都是罕见的。若非这种稀缺性,我们又何必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对那些美好的爱情故事歌颂不休呢!
就这样,岁月的真相,一点点磨去了我对爱情和婚姻的原初信仰。而在红尘中慢慢炼就的恬淡心境,更让我对忧患得失抱着一种淡然、甚至超然的态度。人生遗憾多矣,天地尚不全,又何况人与人之间一得一失、一朝一夕的感情?一味奢望那些不切实际的、完美的爱情和婚姻,不觉得可笑么?
虽然出于自己无可救药的倔强性格和乐观主义,我总是不肯放弃心中的奢望与幻梦,始终还抱着一种&宁可独身、绝不迁就&的迂腐念头,但多年来一直对我纠缠不休的恐婚症,想必就是根源于这里罢。我是个自由主义者&&一个真正的学者,必然是自由主义者&&害怕对身心的任何束缚,尤其是对内心和精神的束缚。而说起来,还有什么比一个不理解自己的妻子、一个没有精神交流的婚姻更能束缚一个人的精神呢!志不同道不合的夫妻,远不及独身多矣!苏格拉底据说娶的是雅典城中最凶悍、最横蛮的河东狮,理由是&只要我能说服她,我就能够说服雅典城中的每一个人了!&我热爱学术,热爱真理,也敬佩苏格拉底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勇气。但这种自己找虐的行径,我却是万万不肯干的。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吧&&多年来,我常常引这两句以自嘲。这两句是小时候从温瑞安的《少年追命》里读来的。很久以来我甚至都以为,自己会和少年追命一样,一生用嬉笑、戏谑和杯中物掩饰内心的多情、落拓和沧桑,把心力都投在关爱他人、忧国忧民的事业里。我想那未必是坏事罢,古来圣贤皆寂寞,中外皆然。圣贤们的爱,总是太厚重、太博大、太深沉,这又岂是寻常百姓家的女子一人所能承受起的呢?
然而,直到遇到她,我才终于明白:长久以来,并非是自己恐婚,并非是自己寂寞,并非是自己恬淡&&而是,而是一直在等待着那一个人。
才明白,许多年来,一切的恩怨纠缠,一切的离合悲欢,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日月盈昃,寒来暑往,都只是为了等待那一个人。
才明白,自己一生之中关于配偶的一切希冀与幻梦,一切看似苛刻的标准,其实都很客观和现实,因为都是为了那一个人。
才明白,现实中也有完满,而天意,终究待余不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是有一个完美的伴的,只是不一定有足够的运气在短短几十年中遇到。更何况,要在对的地点、对的时候。
而我们,天幸终究没有错过。
幸福的感觉,我想大抵就是这样了&&此前从未有过,此后也不再可能。一生只为一人,一生也只有一人。
&一日识君,未把红尘误。&&&这是我写给她的心语。还有,&逢君始信石三生。&
其实,对于轮回转世、孟婆汤、三生石这些民间传说,作为泛神论者的我,平素自然都是一笑而过的。但如今,我宁可相信那些都是真的,因为,若没有前世的因缘交汇,如何能解释我们无处不在的心意相通呢?
关于心意相通,在《神雕侠侣》第二十八回《洞房花烛》里,有这样一个细节:
杨过道:&是啊!&突然一怔,笑道:&我没说话,你竟猜到了我的心思。&小龙女抿嘴笑道:&若不知你的心思,怎配做你的妻子?&
对这一段,儿时读去,只觉渴慕。如今再读,会心之余,反倒觉得有些不值一哂。他二人好歹也在古墓里朝夕相对了几年,心有灵犀又有什么稀奇?对于像我们这般连相聚的时间都屈指可数的爱侣,能够随时随地地心意相通,那才算妙不可言!的确,在我们之间,很多时候,言语是完全多余的。透过彼此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立刻明白对方的心思,如同掌上观纹。到了这种&君心似我心&的地步,方可不负相思意。这般佳处,若非亲历,是万万领略不到的。
心意相通,或许太过玄妙了些。若以实际而论,温婉知性的她,着实满足了我上面谈到的、以及尚未提到的文人和我自己对于伴侣的一切奢求。而更重要的是,她常常让我深感敬服。就好像,我很久以前就悲观地认为,中国社会里,不可能酝酿出第三部门,所有的非政府组织,包括慈善和公益组织,都会在这个专制社会里举步维艰。她虽然和我同样明晓这道理,但她却如特雷莎修女一般,无视残酷的现实,只是埋头踏踏实实地做着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海顿对他妻子的评价是:她做慈善,总是超出她力所能及的限度。而她也和海顿的妻子一样,在关爱弱势群体、投身教育和公益事业上常常不惜己力,心中的爱与温暖,总是毫不吝啬地撒给整个世界。这种事,对我是一种社会责任,对她却更像一种道德直觉。我是个思想者,她却是个行动者。正因如此,她让我常常自愧,催我发奋,但也让我无比自豪。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soulmate罢,一个灵魂拥着另一个灵魂,彼此的内心都有了温暖的港湾。三十年来,我从未像如此这般感谢上天的赐予,感谢自己人生的幸运。有了这位一位志同道合、甘苦相扶、相知相许、互敬互爱的伴侣,人生的意义,才格外地灿烂了起来。甚至,彼此的人生更多了几分责任。毕竟,当领受了上天的眷顾和恩赐后,一定要加倍地偿还于这片大地才是。
于我而言,她是完美的妻子,完美得无可挑剔。
而我,也将报之以一生的爱,也会让自己成为完美的丈夫。
只有和她在一起我才觉得:婚姻并不可怕,一枚戒指,一个证书,一场婚宴,一份承诺,那原本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两个人厮守终老,本身就是天作之合,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第一天开始就是,从第一眼就是,一眼万年。
更重要的是,只有和她在一起时我才相信:世上所有美好的期望,只要坚守,都会成为可能。
当然,我也深知情深不寿、强极则辱的道理。这个世界,也许原本就不该有那么多圆满。因此,我会和她一起珍惜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把每一刹那视作甜蜜的永恒。就算有一天,这个世界真的完蛋了,我们也可以像《桃花传奇》中的楚留香一样,坦然道:我们已来过、活过、爱过&&无论对任何人说来,这都已足够!
而如果有幸,上天假我们以天年,使我们能够相偕到老,我希望,等到历经沧桑、年华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如杜拉斯的《情人》中一样,对她说:&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因为,彼此备受岁月摧残的面容中所包含的,是无以伦比的幸福一生。
很多年以来,我家的大年夜,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并没有什么不同。新桃换旧符后,一家三口便守着鸡肋般的春晚包饺子。到得辞旧迎新的时刻,母亲去厨房下饺子,我和父亲便出门放鞭炮,回来后饺子上桌。其实父亲和我对放鞭炮这件事都心怀恐惧,却总是执拗地固守着这一份文化传统不肯放弃。我对父亲的敬爱虽然不能使自己克服这份恐惧,但却能逼迫我一直把最可怕的工作留给自己。于是,每一次放鞭炮时,都是我哆嗦着双臂把密密麻麻卷缠着鞭炮的长竹竿探出半空,父亲点燃引信后便如触电般将鞭炮末端向外猛地一甩,撒腿便往家里跑,留下我在外面无辜地撑着长竹竿,被炸得上蹿下跳、七荤八素。
或许,同其他家庭相比,我家的不同仅仅在于:一、春联总是父亲手写的,有时内容还是我拟的,决不落俗,决不雷同;二、我和父亲都坚持认为:过农历新年,就应当在子时辞旧迎新,而非公历的零时。因此,我家放鞭炮和下饺子的时间,总是比一般家庭提前了半个时辰。鞭炮声在子时虽然寥落,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标签,使我们一直喜滋滋地以文化人自居,理直气壮。
是的,20多年来我家的大年夜一直就是这样的。平平淡淡的春联,平平淡淡的年夜饭,平平淡淡的春晚,平平淡淡的亲友拜年&&鞭炮总是两千响,饺子总是猪肉馅儿,就算有法国民间传说中的那位偷听隐私的魔鬼前来掀开我家屋顶窃听一夜,也不会听出有任何不同。身在其中的那些年里,我对这平淡的一切有时还会觉得单调、觉得厌烦。可是,过去的三个新年,我不敢想象,只有父母在家的除夕夜,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今年我回来了,放下了美国的一切,经历过了人生的重大转变,半月间辗转跋涉上万里,终于在年夜之前,带着一身风尘,踏上了家乡故园。或者正如费翔的老歌里所唱的:&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过去一年里,我曾经很多次地听这首歌,为这句歌词触动,想象着那样的收场会带来怎样的心境。那种感觉说不出道不明,却总能在深夜里轻叩心房,驱之不去。而当这首歌在春晚上出乎意料地再度响起时,妈妈拍我说作为一个游子你听这种歌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我目光呆滞,心思却不知飘到了什么地方。那种感觉,是魂为之消的一刹。或如三毛在散文集《背影》中所言,就是终于悟到了一种境界吧。
当然,归来的行囊里有些什么,除了自己之外,故乡的山,故乡的云,故乡的雪,故乡的亲友都不会计较。他们是宽容的,用深沉的爱,和大音希声的情怀。重要的只是:游子回来了,终于又是一家人,又是一家团圆。很多春节节目都会大肆渲染父母在儿女不回家过年时是多么地空虚失望,而我面对喜笑颜开的父母时却说不出,当儿女无法回家过年时,又会是怎样地自责与歉疚。
像这样的一个团圆年,着实并不容易。也许从今年开始,会一年比一年更不容易。回想过年前的时光,一直在奔波,一直在路上。自从回国后,北京,沈阳,通化,济南,兖州,一站一站,冷冷热热,残雪连着残雪,萧瑟接着萧瑟。但无论如何,团圆是一个永远的梦想,永远的追求。只为这样平淡的一夕团圆,游子就可以一直奔波在路上。平淡是真,这是非经沧桑而领略不到的人生滋味。就像杨过和小龙女十六年后重会时,再惊心动魄的江湖风雨,也及不上养蜂种菜之类的家务有趣味。于我,在外多少的辛酸苦处,回家的一刻都会化作烟雨,而多少的成就和荣耀,都不及老友重逢时的几杯淡酒、父亲手刻的几枚闲章舒畅心怀。
其实,年过三十后的第一个新年,心绪五味杂陈之余,却也更为沉稳坚定。既然决定了离开家园,就注定了此生会大半在路上,做异乡人,看别样风景,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屋檐下,品自己的心曲,写自己的故事。所为何故?为父母?为子女?那些当然都是很美的理由。但也许真正的缘由只在于:有些人,生来就是不甘平庸,就是在渴求这大千世界的每一种风景。纵然有些风景带来的并非是真善美的愉悦,但咂摸之后,也自能品出悠长的人生余味来。
甄选和总结过去一年中最喜欢的十本书和十张唱片,已经成为自己年终的习惯。这些书和音乐为我的一岁又一岁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使自己年纪虽长,却积淀愈深,也免去了叔本华所批判的空乏与无聊。我因此感激它们,但却永远更为感激,那为我的一生深深埋下根基的家乡故园。
2011年最喜欢的十本书:
1. 以赛亚&伯林:《自由及其背叛》
伯林的批判,未必全然有力有理,但绝对有开辟眼界、引人深思之功。
2. 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
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篇幅虽短,却趣味盎然,颇有独特视角。
3. Ronald Dworkin:《Justice for Hedgehogs》
德沃金的这本新书又重燃起了我对他的兴趣,以至于我把他以往的各本著作又重温一遍,还酝酿了两篇关于他的论文。
4.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这本煌煌巨著我是放在电子书里读的。说起来,电子书适合零碎性、断续性阅读的这一特点,我在读这本书时感受到了极致。这本书凝结了自己一整个假期的一大半零碎心力。厚厚两大卷,从美国回国的路上读了一小半,回国后更是随处而读:在和朋友聚会前的饭店里,在北京的公交车和拥挤的地铁里,在打烊之前的酒馆,在北师熟悉的教室,在北赴沈阳的火车上,在南下济南的旅途中&&手捧一本电子书,加上一个Midori的旅行本做读书笔记,为我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虽然未必舒适,但却着实方便。
不过,前几天趁着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还是在书店里买下了这套书&&无论电子书多么方便,只要有可能,我总是需要纸质书的厚重。
5. 阿玛蒂亚&森:《理性与自由》
阿玛蒂亚&森的书我基本上都是读过的。这本大部头花掉了我半个多月的空余时间,但其实还没有以前用在《贫困与饥荒》和《以自由看待发展》这两本薄得多的书上的时间多。
6. Edith Hamilton:《Mythology: Timeless Tales of Gods and Heroes》
初读汉密尔顿,是她那本《希腊精神》,被我视作了解希腊文化不可不读的好书。而这本小书则更有趣。
7. Joseph E. Stiglitz, et al:《Mismeasuring Our Lives: Why GDP Doesn't Add Up》
这本薄薄的小书是在搜阿玛蒂亚&森的书时无意找到的,一读之下却让我印象极深。
8.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坦白说,我并不喜欢顾炎武的诗文,对他关于郡县制、科考、音韵等方面的许多论点也不赞同,但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许多思考。
9. 周作人:《瓜豆集》
这一年里,茶余饭后时分,把周作人的30几本文集看了一大半。有几本看得饶有兴味,有几本却意兴索然。虽然对他的文字谈不上有特别多的好感,但从他的书中还是能时不时地收获一些感悟。因此挑出了最喜欢的这一本,放在了这里,也算是对这一番通读周作人的纪念罢。
10. 纳兰性德:《纳兰词笺注》
纳兰的东西,读多了真腻。但作为睡前的消遣,闲读几篇还是颇有咂摸的空间的。
2011年最喜欢的十张唱片:
1. Anda:《Mozart: The Piano Concertos》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全集,受到好评最多的便是安达的这一套。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细细听去,安达对我最喜欢的几首钢协的演绎,如第21号、23号、27号,只能算是差强人意。但是,或许根本不会有一个演奏家,能演奏出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效果罢。所以,我依然把这套唱片放在首位,因为从整体质量而言,这一套确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2. Sleepthief: 《Dawnseeker》
在美国的New Age音乐论坛里,这张唱片赢得好评无数。一听之下,果然盛名不虚。
3. Loreena Mckennitt:《The book of secret》
大约六年前的新街口,我与Loreena Mckennitt的唱片擦肩而过,至今耿耿。今年终于有了时间,买来了她所有的唱片,而这张尤其为我钟爱。
4. 《Tangled:Soundtrack》
我很少认真听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原声碟,但这一张真的是太好听了。
5. Sarah Brightman:《Symphony》
十几年前第一次听莎拉&布莱曼是那张久负盛名的《月光女神》,被直接震撼到石化。这样的经历在我整个生命中也屈指可数,所以私心里我一直很喜欢她。很多人批评她从歌剧一步步地变得越来越流行,但怎么说呢,我就是好她勾魂夺魄的嗓子。
6. 林慧玲:《三狗组》
这绝对是我这几年来听过的最欢乐的一张唱片。一张专辑听下来,我从头笑到了尾。之前听过林慧玲的《收藏林慧玲的音乐情诗》和《遇见米拉拉》两张专辑,感觉不错,但也没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凭借这张《三狗组》,林慧玲完全可以加入我最爱的风潮音乐人的行列,从此在我心里和马修&连恩、林海、范宗沛、杨锦聪、黄雅诗、何真真等并肩而立。
不得不感慨一句:风潮的创意真是太出神入化了。
7. 《The Lord of the Rings:Soundtrack》
应该说,魔戒电影三部曲还是有很多遗憾的,比如对不同职业的技能界定十分模糊。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或三部)最伟大的电影,更不妨碍它的原声音乐达到了几近完美的高度。
8. Capozio:《Serenity》
如果你喜欢Kevin Kern,喜欢Daydream,喜欢Yiyuma,喜欢黄永灿&&你也会蛮喜欢这一张小品的。
9. 杨锦聪:《遇见天空》
这是我最爱的风潮音乐人之一的杨锦聪的音乐创作精选集。听着这张唱片,仿佛就是在回顾自己10年来的风潮历程。
自己唯一的遗憾是:在这套唱片发行了许多年之后才听到。
10. Copland:《Orchestral Works》
很多美国人认为柯普兰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最伟大的音乐家,这张精选集让我发自内心地认同。
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的上午,懒洋洋地起身,一如平日地打开唱机,然后梳理洗漱、整治早饭。待到开水沸过、探手去取茶叶的时候,惊觉最后一盒茶叶竟已见底,登时,一种恍恍惚惚、生活难以为继的感觉,便不自觉地充斥心头了。
我想人生,总要有点喜好、有点寄托、有点玩不腻、品不够的趣味的。世路无穷,劳生有限,因此总需要有几种慰藉,才能免得苟活一世、&似此区区长鲜欢&。茶是我平生嗜好之一。精粗不论,只是不可或缺。但在美国品茶,不消说,是一桩难事,特别是在State College这种小地方。首先,茶具无从措置。且不说考究的功夫茶茶具,连一把紫砂壶、几个精致的陶瓷杯都寻不到。其次,时新的茶叶难觅芳踪。我就算再怎么不讲究茶叶,&立顿&这种快餐茶我还是不屑一顾的。最后,连热水都需要自己在家慢慢煮。中国传统茶道中,烹茶的艺术一半在于择水。沏茶以泉水为上,雪水次之,河水井水,那便就落了下乘。至于今天的自来水,何其粗鄙不堪也!美国的自来水,尤其有一种浑浊的味道。至于其它的品茶要素,若心境,若茶友,相较之下反倒都是易事了。
难虽难,日子总是要过,茶总是不能不喝的。其它条件将就着对付,唯有茶叶,必须自备。因此,每次回国,我总要大包小包地带回来许多茶叶,以敷平日之需。但随着自己的茶瘾越来越大,预计半年的存货,四个月便已消耗殆尽。没有茶的日子,推开家门,迎面扑来的秋风都格外凛冽。于是,&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感叹,一时品得可谓真真切切。
其实,每年从凉风起天末到雪拥蓝关,是我最怀念北京的时候。无茶时心中纵有莼鲈之思,但即便清茶在手,茶在口中都尽是江湖的味道。如今又到了秋末冬初的时候了。一段时日以来,梦里又会常常萦绕着北京的片断风景,白昼时分无论如何忙碌,故都的许多景色,也总会不自禁地、不请自来地闪过脑际,让我好一阵发怔和出神。秋风,秋雨,秋霜,秋气,秋叶,秋雁,秋花,秋虫,放眼望去,无不动怀。这份乡思和乡愁,以前在博客里也曾写过、念过。而如今随着离别家乡的岁月更多,思念唯有更甚。十年京华,我最好的青春,最耀的轻狂,最痛的磨砺,最深的沉沦,都掷在了那里。为之魂牵梦绕,原是理所当然之事。只是,为何秋冬时节思绪格外敏感?故都秋色独一无二的美,是一方面。而文士的悲秋之风,更是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罢。&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气概,古来终究罕有。我虽神往,却无奈总也找不到。
不过说起来,身在北京的前四、五年里,我对它都没有太多好感,毋论留恋。那里的喧嚣与浮躁,与我心中向往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只是如今,在远离之后,才越来越咂摸出那些喧嚣和浮躁下面深藏的文化气息来,并为之魂牵梦绕,恰如至尊宝在重见白晶晶之后,才知道自己在梦里叫了紫霞784次&&人生若不再有这样的后知后觉,是不是就会少掉很多忧愁?爱别离,是佛家所谓的人生八苦之一。但,擦肩而过的遗憾,又岂只限于人和人之间?但凡用情之处,皆是如此。用情愈深,伤感越深。很多年里,一直习惯让自己的身心和思想像风一样自由,来去自如,无碍无挂,不投靠,不依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然而我心深知,多情却似总无情&&更那堪,分手总在倾心时。
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有时牵挂得紧了,我也会不由自问:京华旧地,我的最忆在哪里?
要说想法,那自然太多。只是近来,尤忆北京的大小书店。想当年十万三千居里的三千余册图书,都是这十年里从北京的各个书店中,大包小包地收集来的。万圣、盛世情、风入松、涵芬楼、三联、人民文学、第三极、知不足&&每一个去处,于我都有一串说不尽的故事。至今我都还清晰地记得哪些书购自哪些地方,购于何时,历历如数家珍,尽管不足为别人道。秋风起时,料想地坛的秋季书市应该开幕了罢。每年地坛的四季书市,于我尤是盛大的节日。只可惜现在,只能从旧时日记的书账之中,去咂摸和回味那些快乐了。前日闲看书话,偶见郑振铎谈集书之苦乐时云:&常囊无一文,而积书盈室充栋,每思编目备检。&&然一书之得,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此语让我抚掌而笑,会心莞尔。集书、读书,堪是我京华十年的主要功业。如今回想,快慰自然满溢心中,却也遗憾,未能在我最年轻的时候,在我一生的功业上致下更多的心力。
也是因此,每周逛四、五次书店、以书店作为日常消遣,那是我来到美国之后不得不放弃的、最遗憾的生活惯习。尽管时常还会在网上买书,也不过只是聊胜于无而已。那种感觉,比起在实体书店里随意地浏览翻阅,总是判若云泥。昨天,在网上刚刚订的几本书又寄到了。适才拿出了藏书章、准备加印的时候,突然再度生出了想刻点东西的冲动。许久不曾动过金石了。篆刻于我,和许多曾经沉迷其中的其它爱好一样,似乎都已成了很久未通音讯的老友。偶一忆起,总是满满的怀念。只可惜,当年在北京精心购置的一整套刀具,以及从琉璃厂、潘家园等地淘选的许多漂亮得令我不舍得下刀的玉石,都留在了国内,和家中的几千藏书埋在了一起。于是深夜里,只好给父亲发消息,详细描述了我想要刻的内容和构架,让他代刀为我刻两枚闲章,聊舒胸怀。一枚&身入空山不记程&,朱文,是我两年前写过的、颇为自珍的诗句(原诗参见《昔就清萤抒客念,今从朗月过闲庭》);另一枚&慧眼红拂今犹在&,朱文,是我曾写给婷婷的诗。未来,待到大家再收到我的明信片时,应该就可以看到这些闲章罢。
那时的经历自然都已化作风烟了。无论有多么跌宕起伏,也只能不时地拿来咀嚼回味,提醒自己还有过激烈的青春而已。而如今,30后的自己,万事独好静,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写作。半月以前,这里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呆在温暖如春的室内,扯开窗帘,望着室外满天飞絮,静静地,有一种置身庐外、闲读悠悠山河岁月的感觉。这一刻的悠然,何须红泥小火炉?一杯清茶在手,递着温暖,透着苦涩,伴着丰润的回忆和豁达的心态,更有何求呢?
北京的小妹妹跟我说:初雪时分,别宅了,访妙玉去啊。我哈哈大笑。寻春问腊,这里没有去处。而聊寄一枝春,却也不必。因为,心里既然常有此一番新奇的风景,便足可无限地咀嚼下去&&尽管打开房门,行在路上,看到的是总是不变的乏味风景,但每一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都有万里江山。
:警察笨笨::::maoba:maoba::秋之白华::
平生心力尽于文
2012年度盘点2011年度盘点2010年度盘点2009年度盘点2008年度盘点2007年度盘点2006年度盘点
访问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到看到别人杀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