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做王小波作品猪的隐喻笔下的那只猪吗

做一只特立独行的沉默猪
我目光呆滞地抬起头看着某院长的时候,我的哥们阿信正和他的空姐女友从广西的边境潜入广东,去往中国大陆的最南端,继续他的清明踏春之旅。我则没他的罗曼蒂克,只能在荒淫的白日梦境中醒来,精神颓靡地去听某院长的课。上到教室没看见我想见到的人,我立马又瞌睡,可一听某院长的话我的神经中枢就亢奋了。某院长谈到中国上世纪50到80年代那段荒诞的历史,谈到现行中国制度,谈到马英九和龙应台,再谈到王小波,谈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思想到及之处,无所不谈,无话不说。在这个崇尚严肃与沉默的政治氛围里,我认为某院长就是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不多见的“沉默的极少数”。
阿信在潜入广东后,淫雨霏霏,他在火车站台上打了一个寒颤,然后发信息给我说,王小波的13年祭到了,该为他折腾点东西了。我一直认为,一个正常并且才华横溢的男人和一个个性独特高傲漂亮的空姐上床之后肯定会变得愚蠢,但阿信还能在异乡喧闹的站台上想起王小波,想起我,可见他还没失去应有的睿智,就像聪明一世的王小波。
13年前的今天,王小波遽然逝世。生前鲜为人知的他,死后声名远扬。我想我若像他一样,那此刻死去也罢。阿信说该折腾点东西,意即叫我写个纪念文什么的。我是真的厌烦了写纪念文,前些天张国荣十年祭,我就写过一篇,结果被某些人说成煽情多情滥情云云。请问你哪只眼看见我在你面前表白或者哭泣了?当年我像王小波一样特立独行的时候,你还在同学面前擦鼻涕;我为生活为命运在我爱的人面前落泪的时候,你还在父母的怀抱里吃奶。话说回来,若论资格,阿信的王氏之毒比我尤深,他是王小波的忠实拥趸。可他忙着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去了,没空写。而他曾经送我一本王小波的盗版文集,所以活该我得写。话说那本盗版书是我和阿信在南宁西乡塘市场里的地摊上花二十元买的,还附送一本《笑林广记》。后来我喜欢《笑林广记》甚至超过了王小波的文,那笑话,啧啧,比王小波还黄。
早在今天,各大报纸早就做了王小波纪念专题,我就不想拾人牙慧了。我写文章,多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向四周围扩散,着墨于扑捉私人感觉。所以我不会写小说,哪怕是写武侠江湖中一个高手,写着写着我还是会扯到自己身上来,主人公最终难逃像我一样苍凉的宿命。就像前几天我写《六月清河》,写完就觉得蹩脚。当然这是后话。我是不赞同那些所谓的文人面对一个死者的遗著鼓吹文学理论,这难免有骗取稿费的嫌疑,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文人是专卖人肉叉烧包的,没有人性,这样的文章影响是不好的。
人性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不能肤浅地概括。王小波的文字中就充满了人性。我认为他是某院长说的上世纪中国荒诞的历史中所结晶出来的天才,用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用汪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而肆无忌惮的行文中又处处体现了他智慧的光芒以及人性的光芒。现在许多文学中,写了人,也写了性,但就是没有人性,这像之前去上海所感受到的那样,林立的高楼群里,无风,无月,但却有风月。人性,人之本性也。既为本性,就不应逃避或苛责。就在今天,湖南某乡政府纪委书记杨某上班浏览黄色网站,暗访组来访,他抱着电脑就跑。最终杨某被免除一切职务。看了就看了,有什么可跑的。而若在美国,上班时间你若看了,别人要么同你一起看,要么悄悄回避。这叫人性关怀。
说到人性,我忍不住要笔殴阿信。这厮在文章里说,韩国人爱吃狗,暴露了残忍的国民性。但阿信清明节去柳州踏青顺带让女友感受柳州的夜景和紫荆花时,一到这座狗肉和螺丝粉飘香的城市,立马下大排档吃狗肉火锅。人性和狗肉是不能联系起来的,否则就是扯淡。但我认为将王小波的诙谐和嘲讽与人性联系起来,却是恰到好处。
还说刚才的某些文人对着死者大谈文学理论。我是不欣赏这种祭奠方式的,我想我在混入祭奠人群的时候,应该以一种嬉皮的姿态。人迟早是要死的,与其哭天抢地,不如磕磕瓜子吹吹牛。我想,我们在回忆王小波时,应该以快乐的、平视的目光打量他。一个在13年前的春天死去的男人,曾经那么聪慧而幽默,他咧着大嘴的笑容像一副深邃的模具,盛装了太多轻松得沉重的内容。他太聪明了,所以死得早。生前永远特立独行的王小波,若是在天堂看到人们像纪念平常人一样满脸深沉地纪念他,只怕他会感到悲哀。你若给他送上些水果酒肉或烧些纸钱,我想他要是在天显灵,会说,嘿朋友,还不如给我来几张陈腊肠的图和璩美凤的光碟实在。
王小波去世之后,文坛上能以嬉笑怒骂变成经典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我想,我们的生活亟需恶补幽默,或者说要向某院长学习,敢说直话、真话。我一直觉得,就连曾经工业革命意气风发如今渐渐变得古板老实的英国人,也特有情调,仿若天生的幽默嬉皮是陷入他们的骨髓里的。像喜剧巨匠卓别林就出生在伦敦的郊区。我们若想研习幽默,不仅要看周星驰的无厘头和王小波的文章,还要读英国人。前些年的某一天,一群英国人踢了一场业余赛。A队不知是不是吃了伟哥,亢奋至极,以18比0领先,比赛快结束,裁判拔脚怒射,1比18。裁判射门——如此经典得让人爆笑的瞬间,至少不会发生在令人蛋疼的中国队里。后来英国足总狗咬耗子,罚该裁判停赛。裁判怒曰:我那是见义勇为,你们这群没人性的畜生懂什么鸟?随后剥掉球衣抛掉黑哨,夺门而出。中国的文人就不敢这样“仰天大笑出门去”,而是常常“为五斗米折腰”。
王小波身为钻研工科的人,想像力极为惊人,比莫言都要略胜一筹,搞笑本领也惊人,如果拿他的《红拂夜奔》以及“时代三部曲”和他写的计算机编程教材摊在一块,你很难想象那是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受其影响,越来越多学工科的孩子开始跟科班出身的笔杆子抢饭碗,这让我对自己的前途很担忧。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模仿王小波,出现了“王小波热”。我承认我一直在努力剽窃王小波,或说我在向王小波致敬。但这厮实在是个天才的怪胎,他的灵感,他特立独行的文学姿态,谁也学不来,也不敢学。《黄金时代》在被解禁后,一路畅销无阻,我自然也爱不释手。你若说我喜欢它是因为里面大量的性描写,我也不会反驳。而王小波的性描写和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是不同的。贾平凹面对大陆制度的枷锁,最终也不得不妥协,所以《废都》被删减得面目全非。王小波笔下的性,露骨而不媚俗,坦率而不荒淫。这就是王小波,特立独行的王小波。
王小波曾说,念书就是为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读博士,读博士就是为以后主管工程,主管工程就是为贪污公款。这些反乌托邦文字,嬉笑怒骂中凸显出他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怀。他还曾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说,“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显然,我不是王小波笔下那只猪,也不可能成为那只猪。我今天在微博上看到学校某微博说,微博言论慎重发言,特别是校园认证机构和个人,否则后果很严重。看到此我不免心头微热,再翻过来看看我管理的校团委的微博有没有说错话——幸好没有。我想起葛师兄说过的话,一个开不起玩笑的民族了无生趣。作为性学专家的王小波的爱人李银河,就曾经考虑到广大民众的影响问题,而反对王小波全裸塑像的公开展览。若天堂的王小波知道此事,该是什么表情,带着微笑或沉默?
当然不是沉默。王小波说,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让我悲哀的告诉你,我内里装作像王小波这样的人,光天化日之下,我却竖起衣领,做不像王小波这样的人。我想起今天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某院长,突然念起王小波的经典诗句,也许是他留下的唯一的诗句:我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垂下来。我在春天的夜晚在电脑前吐了个烟圈,这样吟到。【黎姿
写于日】---------------------------------------------------------------------------------------------------后记:这篇文章写于两年前的今天了。后来片刻发邮说想于今天将其首页展示,能否做些改动。这段时间一直忘了此事,直到昨天下乡采访,回来的路上想起4月10日了,王小波的忌日又到了,才想起片刻,故来加此后记。我们今天纪念王小波,并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更是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重读王小波,走近王小波的精神世界。在文字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尽头;而在探索王小波的文字的路上,亦无止境。笔名黎姿,本科在读,校报副刊编辑。有电影,有音乐,有尖锐,有悲悯,而更多的,是命运和乡愁。用破碎的随心所欲的文字书写最真实的生活和社会,书写似水流年。
*此文章为原创作品,非商业使用转载务必保留本文地址及原作者,商业使用请联系。
不常上片刻,朋友们可加我QQ:。公众号:假想敌
广告惹人烦,造谣被喝茶。
——小编在此谢谢各位pianker的热心举报!
片刻是我们共同的家,每一位居民都有维护社区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无标题文档
字体大小:
第九章 现当代散文
第六节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作者简介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至1988年赴美国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病逝于北京后,社会上形成了“王小波热”。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
王小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那段整齐划一的文化体制和生活方式深有感触,对别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深恶痛绝,对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生活方式有着深深的向往。本文写得幽默风趣,但作者的内心是痛苦的,对自己,也对社会大众。所以他的感情在这篇文章中得以宣泄,同时也给已经习惯了大众生活的我们以启示。
1、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 “特立独行”的含义。
这篇谈论猪的杂文,表面上是回忆自己插队养猪的一段经历,其用意是把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所具有的品质与现实中的人做比较,针砭人的生存状态。作者强调的是这只猪对日常生活规则的背叛。在王小波笔下,这只猪潇洒、不听话、挣扎,最后在人的逼迫下长出了獠牙,在喜剧中看到了悲剧。作者还看到人“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就将猪的“特立独行”转到了人,这也正是作者此文的真正用意。
例如“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 ”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2、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幽默与反讽的语言风格。
(1)幽默是王小波一贯擅长的。因人为的安排,猪的生活有了“生活主题”,却使猪非常痛苦。“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这是点题的俏皮话;对猪的任性而为,作者由喜欢发展为敬佩,甚至称其为猪兄。尤其文尾一段,作者把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大大赞美一番,揭示的却是对盲从、谨小慎微的不满。王小波的幽默突出生存环境的荒谬冷酷,特别是用夸张拼凑的方法戏剧化地加强冲突和矛盾。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2)有了幽默的表现手法,本文就能看出反讽的味道。反讽手法是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其言辞的表面意思和自己的真实意识完全相反,真实意思却藏在字里行间,读者自然明白。如作者表面上写母猪“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讽刺人对猪生活的干预;写领导开会对猪的“破坏春耕的坏分子”定性,是讽喻过去的年代政治上纲、打击面太广。4发现相似题王小波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7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小波 特立独行的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