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科教频道cctv10 讲述 空穴空穴是哪天播出

央视三次节目革命
online customer service
Popular Search :
央视三次节目革命
2005年中央电视台将优化频道整体结构,实现由频道专业化向专业频道品牌化的转变  10月初,上海一家娱乐新闻类媒体,一篇题为《央视全面改革:颠覆结构体系脱胎换骨重生》的报道,吸引了诸多传媒观察人士的眼球。这家报纸称,“自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方案》、《中央电视台频道考察评估方案》等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中央电视台从中心制开始向频道制的管理方式过渡。”  事实上,作为中国国家电视台的央视,围绕节目内容为核心的改革,一直是该台工作的重点之一。短短几年间,央视在节目方面,已经历了三场大改革。  从1999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大力推进以“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改革,电视宣传的方式、手段和效果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栏目管理方面,2002年开始实施了较为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及末位淘汰制度。  在频道管理方面,从2000年开始,分批试点进行频道制改革。2005年初,赵化勇台长提出了“频道品牌化”的发展战略,这是中央电视台在频道专业化布局基本完成,节目品质全面提升之后所启动的新一轮改革。  宣传效果为王  作为国家电视台,中央重要的意识形态机构,宣传报道无疑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节目内容为核心的改革,改善宣传效果,也是第一位追求的目标。事实上,中国电视观众也早已在接受这一观念,那就是央视报道的权威性。  有调查数据显示,83.8的观众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会在第一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相关报道;当同一事件出现了不同说法时,88.8的观众更相信中央电视台的说法,在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上,中央电视台远远超过国内其他电视媒体。  中央电视台是如何确立在国内媒体中的权威主导地位呢?其品牌竞争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从何而来呢?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认为,“无论频道设置得多么专业,没有观众,宣传效果也无从谈起,传而不达是没有任何效果可言的。”  他说:“中央电视台一直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改革重大宣传报道方式以实现理想的宣传效果。主要有两点创新。”  “首先,就是要以事实为报道的主体,要有新意,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和满足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例如我们今年在配合中央‘节约型社会’的宣传中,《新闻联播》制作的子栏目――《节约在你我身边》,就突出介绍了具体有效的节约措施。比如,空调最佳温度设定为26度,这个概念就是《节约在你我身边》最先提出来的。节目播出后,全社会基本上空调都调到26度。这样的节目,虽然只有短短的30秒时间,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罗明强调的另外一方面是,要做符合传播规律的“三贴近”宣传报道。克服以往典型宣传中容易出现的简单重复、强行灌输等问题,激发观众的情感,用真情震撼观众心灵,刻画可敬、可爱、可亲、可信的典型形象,使宣传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人情味。  “不同类型的节目要求也是不同的,”罗明继续介绍说,“例如,对新闻节目,我们要做到快速及时,特别节目注重人文关怀。现在,中央电视台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及有影响事件的直播能力增强,数量不断增加,使广大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及时地了解事件发展进程,这一点通过《‘神六’直播报道》就可见一斑。同时,还通过《感动中国》等品牌节目注重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倡导积极向上的事业和人生追求。经济节目注重推陈出新,品牌特征日渐突出。科教节目精编细作,倡导高雅文化品位。文艺节目雅俗共赏,彰显大台风范。体育节目进一步拓展空间,确立了国内绝对优势。少儿节目寓教于乐,旨在引领成长塑造未来,为广大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末位淘汰的阵痛  2005年下半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中央电视台的《每日一歌》、《体育英语》、《文体视窗》等栏目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事实上,这些栏目的消失,并非无缘无故,而是被末位淘汰了。  节目评价和末位淘汰,是电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主流电视媒体,为整合节目资源、优化频道资源配置、提高节目质量、增强竞争力,推行了节目测评和栏目末位淘汰制度。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央视也推行了自己的末位淘汰制。  2003年末,《地方文艺》、《电视购物》、《音乐再现》、《农业新闻》等10个栏目被末位淘汰;  2004年末,13个栏目被末位淘汰;2005年第二季度,《每日一歌》等五个栏目被末位淘汰。  《对话》制片人罗振宇告诉《t望东方周刊》,“央视目前采用的是相对公平的节目综合评比制度,这个评比制度包括了十几个指标,这就意味着收视率不是评价一个栏目的惟一标准,如果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一个栏目的每一项考评都是最差的,那淘汰你没有什么可叫冤的。《对话》的收视率虽然不高,但它的影响力很大,这样《对话》就不会被淘汰。我赞同末位淘汰,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  罗振宇提到的栏目评价体系是2002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完成的,全名是《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方案》和《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这个体系为电视产品的量化比较提供了一把相对客观公正的标尺,也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由模糊管理向精确管理转变,由感性管理向理性管理转变。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解释了节目评价的基本方法,“栏目的综合评价指标简称‘三项指标,一把尺子’。客观评价指标是指以收视率为基础,兼顾频道、时段、节目类别等因素之后获得的栏目收视表现的量化值;主观评价指标是综合专家、领导对栏目评议及观众对栏目的满意度的量化值;成本评价指标是栏目投入产出状况的量化值。综合评价指标是指综合了栏目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成本评价三项指标之和而形成的节目传播效果的综合量化值。”  实行节目评估和末位淘汰制度之后,制片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收视报告,在央视许多栏目的办公室内,最醒目的就是栏目一年来的收视变化曲线图。  但阵痛总会有的。栏目被淘汰出局,就意味着制片人和制作人员的暂时下岗,台内某位制片人将此比喻为“拆庙”。  实施节目综合评价和警示淘汰制度以来,社会反响强烈。有业内人士认为:实施节目评价暨栏目警示淘汰制度是央视寻求资源优化配置和自身良性发展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也有人对央视的节目评估提出了质疑,提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程宏告诉《t望东方周刊》,“在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价体系中,一个栏目淘汰原因有好几个,收视率只是其中之一,大家认为收视率起到核心作用,其他的那些因素、指标都不是很重要,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  “目前,央视的评估体系中比较科学的是使用了加权方法,比如说对国家政策保护的栏目:计划生育类、民族类、工人类、军人类、妇女类、文化类、科教类及音乐类等栏目,加权分会很高。相反,娱乐类栏目的加权分会比较低。所以,我觉得虽然用普遍适用的一个共同标准,但是其中在个别指标上使用加权的方式,弥补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的不公平性。”程宏这样告诉《t望东方周刊》。  频道制改革  上海媒体报道的频道制改革,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央视酝酿的一个战略动作。  事实上,在该报道之前的2005年2月,央视就悄然低调地公布了频道制改革的征求意见稿,成文文件就是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这份7000余字的方案显示:中央电视台将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分三批推进频道制改革。一场将彻底改变央视框架体系的大改革,在2005年正式拉开帷幕。  毫无疑问,这个中国最强势的国家电视台的重大改革,就如同20世纪90年代初那场改革一样,将深刻影响中国电视传媒业的发展。  早在日,赵化勇台长在听取CCTV-2改版方案汇报后说:“这是频道重新布局、频道再次扩张、频道深度整合的一次大好机遇。从中心到部门、从栏目到个人,都要强化频道意识,淡化部门、栏目、个人意识。要按照新的频道定位,调整栏目的结构和功能,优化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该整改的整改,该整合的整合,该停掉的停掉,充分利用好新的空间,形成共同的频道品牌,向外扩展,拓展市场,把频道做大做强。”这是赵化勇第一次提出“频道品牌化”战略。  随后,赵化勇要求总编室就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问题组成专门团队,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方案。2003年10月《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方案》(第一稿)完成,并按照台领导要求交台分党组成员征求意见。  2004年3月,在对第一稿进行了大量压缩删减后,央视修改完善了《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方案》(第二稿)。在此期间,央视还完成了与频道制改革方案适配的《中央电视台频道考查评估方案》。  央视的频道制改革经历了方案提出和试点阶段、经验总结和推进阶段、深化改革和全面实施阶段。1998年频道制管理方案初见雏形;日,随着CCTV-9英语国际频道的开播,一种新的管理体制――频道总监制也在中央电视台应运而生。频道总监制在频道管理方面有很多优点值得借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增强频道意识;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制作重点报道,便于节目编排;有利于人员流动,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有利于经费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2003年,取消了原经济部和信息部,初步在经济频道建立起了频道制的管理框架。  连续几年里,央视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频道制改革试点工作,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传媒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建武长期研究央视,他告诉记者,“这个改革从组织学来说,是生产流程发生变化,央视原来的中心制,是从部门制发展起来,这些部门还是在单一频道时建立起来的,按职能划分建立这些部门,现在随着央视成为拥有十多个频道的媒体集团,从职能划分的中心制,不适应其需要了。”  事实上,在国家层面的广电系统,完成频率制改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文艺中心一个频道有100多人,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探秘安龙笃山犀牛洞-高清观看-腾讯视频
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探秘安龙笃山犀牛洞
上传者其它视频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用手机或平板摄像头拍下右侧的二维码,您可以:
1 在手机或平板上继续观看该视频
2 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25607次播放
视频上传者
上传视频数93
好莱坞影院推荐
史上最美礼服梦幻来袭
蓝胖子的深情告白
下载企鹅看看
好莱坞会员央视科教开年纪录片《深潜》 讲述中国人深海探索的故事
日,中央电视台科学纪录片《深潜》播出发布会在北京太平洋海底世界举行。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纪录片《深潜》主创团队、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师生代表以及新闻媒体出席了发布会。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致辞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致辞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高岸视野文化传媒、澳大利亚海之光影视共同参与制作的三集科学纪录片《深潜》将作为开年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首次播出。
大型科学纪录片《深潜》历时两年摄制完成,讲述了中国人科学探索西南印度洋底的故事。摄制组全程拍摄了中国大洋科考第35航次第二、三航段在西南印度洋龙旂作业区的科考活动,纪录了科学考察与极端天气、海况等恶劣条件的矛盾冲突;用镜头跟随科学家、潜航员一起,潜入西南印度洋,首次向观众展现潜伏在洋底近三千米深处的洋中脊热液区奇观。
科学纪录片《深潜》共三集,每集52分钟。创作者的追求是希望观众能够看到一段真实生动的洋底科学探险经历,由于种种条件局限,这样的科学探索过程很少被详细记录下来。同时创作者也希望该纪录片在讲述探索故事的同时,让观众接触奇妙的海洋知识,体验深海大洋的气势。
本片讲述了众多的人物故事,科学家、潜航员、潜航员学员等等,他们是未知世界的挑战者,影片表现了他们在探险过程中的经历,遭遇挫折的紧张,获得发现的喜悦。而该片最主要的角色是我国第一艘可工作型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围绕着它的下潜,故事渐次展开,故事的主场景是大自然最原始、壮观、神秘的部分——大洋以及洋底的陌生世界。
本片讲述了众多的人物故事,科学家、潜航员、潜航员学员等等,他们是未知世界的挑战者,影片表现了他们在探险过程中的经历,遭遇挫折的紧张,获得发现的喜悦。而该片最主要的角色是我国第一艘可工作型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围绕着它的下潜,故事渐次展开,故事的主场景是大自然最原始、壮观、神秘的部分——大洋以及洋底的陌生世界。
《深潜》的拍摄可以说是一次幸运之旅,摄制组记录下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科考活动。这次西南印度洋深潜,标志着我国的“蛟龙”号从研制测试阶段最终转向实际应用阶段;中国大洋第35航次科考队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所做的每一项科考活动,几乎都可以排到中国第一次的位置上,有些则是世界的第一次,比如在“龙旂”这样一个风暴频繁的地点下潜,就是世界首次。龙旂的名字来自《诗经》,因为该地点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家,所以被中国科学家命名。龙旂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洋底迷宫。这里有着大量黑烟弥漫的高温热液喷口,俗称黑烟囱,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洋中脊超慢速扩张区发现的高温热液区,加上它地处印度洋南侧,沿洋中脊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连的地理位置,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必将成为国际海洋学研究的热点。纪录片中故事的矛盾焦点在于,刚刚成年的蛟龙要挑战那些载人深潜的老手都未曾去过的险地——西南印度洋洋中脊上地狱般的高温热液区,这些,都将在纪录片《深潜》的故事里呈现出来。
“蛟龙”号绝非仅仅为破深潜纪录而造,在未来的岁月里,各个领域的中外科学家们,将一批批乘坐它潜入大洋深处,他们的工作结果,将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洋底世界闻所未闻的故事。
本片除普通摄影外,还动用了深海摄像机、水下摄影、航拍、显微和放大摄影,这是一部能将真实的故事和知识融为一体,画面讲究,声音构成富于想象力,动用从水下到显微等各种手段拍摄,更是一部可看性较强的科学纪录片。
《深潜》纪录片总导演廖烨
《深潜》总导演廖烨讲述了这部纪录片历尽艰辛的创作过程,摄制组三次跟随中国大洋科考队远赴西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拍摄,每一次在海上都要待四五十天,听上去是很有意思的经历,但实际上却困难重重,遭遇数次台风、航行线路更改,颠簸、晕船等等,摄制组究竟经历了什么?在拍摄过程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也将呈现在纪录片中。科学纪录片《深潜》也被列入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首批项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梦”主题重点纪录片扶持项目,在拍摄制作过程中还得到了科学技术部、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三亚深海所、中船重工702所、上海科技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节目播出时间:
首播:日-1月4日21:57分
重播:次日14:36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央视元旦播出
  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历时两年拍摄全球播映
  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央视元旦播出
  《孔子》首播新闻发布会
  影片中的孔子演员
  影片中孔子师徒周游列国镜头
  影片中孔子的家人
  孔子后裔孔德墉向先祖孔子敬献花篮本
  片中的孔子画像
  大众网12月30日讯(齐鲁晚报记者 刘玮 刘雨涵)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国际版首播新闻发布会28日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开年大片”,该片将于日21:00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并于次日14:00重播。
  作为迄今首部以孔子为题材拍摄的纪录片,该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生命历程、思想体系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孔子》纪录片全球上线新闻发布会在伦敦举行;12月7日,该片又作为“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首映礼影片在广州大剧院放映,引起300多位业内中外专家和同仁的关注和好评。
  该片由大众报业集团联合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集团、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单位摄制,齐鲁影业传媒有限公司协助拍摄,得到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山东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曲阜市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该片总时长90分钟,由“孔子其人”、“传奇”、“哲学”、“至圣先师”、“传承”、“当今”6个单元组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非常质朴的影像语言娓娓道来,对孔子进行了生动而鲜活的国际化影像呈现,并以现代的视角给予充分解读。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他的儒家学说对当代人有哪些启示?延续80多代、拥有200多万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孔氏家族,又续写着哪些充满魅力的故事?这些都在《孔子》纪录片中一一揭示。?  
  《孔子》纪录片于日正式开机,2015年10月完成国际版。不同于以往纪录片形式,《孔子》纪录片创造性的采用了国际、国内不同版本的制作和传播,这在中国纪录片行业里还是第一次尝试,发行上也是先国际后国内。在《孔子》国际版完成后,已经引起世界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目前影片预售的国家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并有十多个国家的电视机构表达了购片意向,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孔子热”。
  英国BBC团队加入摄制组
  影片中的祭祀镜头镜头
  观影后中外专家座谈
  影片在英国上线发布会现场
  摄制组曲阜感受孔子氛围
  “孔子”来了!2016年新年第一天,诞生于2566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向我们走来。
  在28日进行的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首播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将于日晚9:00首播该片的消息。由大众报业集团联合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集团、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摄制的这部纪录片,是迄今首次以纪录片形式展现孔子的影片,并成为中央电视台2016年的“开年大片”。在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这部影片无疑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翔
11月17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鄂...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数据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10套讲述空穴下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