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之躯归复于土,命也,若之魄气,则无不之也的意思

23-2-宋元学案(卷二十六-卷五十)
23-2-宋元学案(卷二十六-卷五十) >
> 23-2-宋元学案(卷二十六-卷五十)
  ◆乐轩门人(尹、王五传。)
  舍人林竹溪先生希逸
  林希逸,字肃翁,号竹溪,福清人。端平进士,淳佑中迁秘省正字,景定中官司农少卿,终中书舍人。有《e斋集》、《易义》、《春秋传》、《考工记解》。(云濠案:《e斋前集》六十卷、《易义》、《春秋传》,俱佚。《e斋续集》三十卷,《考工记解》二卷,行世。)
  e斋学记(补。)
  和靖曰:「事当为者,岂可不为t废事便是废人道。」乃引庄子「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和靖语自正,庄子意又别。
  和靖尝以《易传序》「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如太泄露天机,问于伊川。伊川曰:「如此分明说破,人犹不解!」愚因此语,深知和靖质实之意。使和靖在今日,见《字义》、《语录编类》诸书,又不知如何太息也。虽然,天机 正何曾漏泄得!
  冯忠恕尝问于和靖曰:「某父晚年不信阴阳拘忌之说,更不择日,亦无辟忌,恐是伊川家风。」和靖曰:「不须异。『人之所畏,不得不畏。』从俗何害!」此更见和靖质实不自异处。
  祖望谨案:此说虽是,然却启人沉溺术数之学。
  和靖曰:伊川不言人短,每见人论前辈,则曰:「汝辈且取他长处!」此语甚有益于后学。亦有论伊川于荥阳者,荥阳曰:「何不谈他好处!」意与此同。
  和靖曰:孟子论仲子曰:「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此极本之言。以小信大,只是启诈伪之端,今人正有此弊。
  (梓材谨案:谢山补录《e斋学记》十二条,今移为艾轩附录一条,乐轩附录二条,又移入《震泽学案》一条,移入《新学略》二条,移入《蜀学略》一条。)
  刘先生翼
  刘翼,字躔文,福唐人。与e斋同登乐轩之门。着有《心游摘稿》。(从黄氏补本录入。)
  ◆退翁家学
  文定刘后村先生克庄
  刘克庄,字潜夫,弥正子。官至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谥文定。(补。)
  (梓材谨案:先生尝受业于真西山。《万姓统谱》载先生生有异质,日诵万言,为文援笔立就。真西山以「学贯古今,文追骚雅」进之。着有《后村文集》,名《大全集》。)
  知州刘先生克逊
  刘克逊,字无竞,弥正字。以父任入官,知潮州。初。银贾未昂,每丁赋钱五百,后以贾昂,加至四倍。下令蠲之,曰:「以此得罪,无恨也。」终于知泉州。清贫有守,工诗,为水心、南塘所称许。(补。)
  ◆后村门人(尹、王六传。)
  文毅洪阳岩先生天锡,
  洪天锡,字君畴,晋江人。宝庆二年进士,授广州司法。长吏盛气待僚属,先生纠正为多。丁内艰。免丧,调潮州司理。改知古田县,行乡饮酒礼。通判建宁府,擢诸司料院,拜监察御史,兼说书。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谢堂、厉文翁。天雨土,先生以其异为蒙,力言阴阳、君子小人之所以辨,又言修内司之为民害者。蜀中地震,浙、闽大水,又言:「上下穷空,远近怨疾,独贵戚宦阉享富贵耳!举天下穷且怨,陛下能独与数十人者共天下乎t」会吴民仲大论等列逅纬级崞涮铮壬缕涫掠兴荆疤峋偎莆奈教锸粲坏卑滋ǎ丘剿疽嚯撼F健O壬剑骸赣匪匝┰F剿跃郏糁泄笕说靡陨弥蚰谕馓煞希涛屑透俸酴t」乃申劾宋臣并卢允升,而枚数其恶,上犹力护之。疏上至六七,最后请还御史印,谓:「明君当为后人除害,不当留患以遗后人。今朝廷轻给舍台谏,轻百司庶府,而北司独重。仓卒之际,臣实惧焉。」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先生之力也。而先生亦自是去朝廷矣。改大理少卿,再迁太常,皆不拜。改广东提点刑狱,五辞。起知潭州,戢盗贼,尊先贤,u年大治。迁广东转运判官,召为秘书监兼侍读,以聩辞。升秘阁修撰、福建转运副使,又辞。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读召,累辞不许,在道间,监察御史张材劾罢之。进工部侍郎,加显文阁待制、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改漳州,皆力辞。又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召为刑部尚书,不起。屡进华文阁直学士。致仕,加端明殿学士,转一官。疾革,草遗表以规君相,上震悼,特赠正议大夫,谥文毅。先生言动有准绳,居官清介,临事是非不可回折。所著:《奏议》、《经筵讲义》、《进故事》、《通礼辑略》、《味言废墨》、《阳岩文集》。(参史传。)
  (梓材谨案:先生志刘后村墓,自称门人,又为后村谥议,称先师,则先生后村弟子也。)
  ◆阳岩门人(尹、王七传。)
  隐君丘钓矶先生葵(别见《北溪学案》。)
卷四十八 晦翁学案(上)
  晦翁学案(上)(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次定)
  晦翁学案表
  朱熹        (子)塾       (孙)鉴
  (韦斋子。)    (子)
  (延平、白水、籍  (子)在(曾孙)浚
  溪、屏山门人。)  (从孙)洪范(别见《介轩学案》。)
  (元城、龟山、谯  蔡元定(别为《西山蔡氏学案》。)
  氏、武夷、豫章   黄干(别为《勉斋学案》。)
  再传。)      李燔
  (涑水、明道、伊  张洽(并为《沧洲诸儒学案》。)
  川三传。)     辅广(别为《潜庵学案》。)
  (安定、泰山、濂溪四传。)
  辅万(别见《潜庵学案》。)
  陈埴(别为《木钟学案》。)
  叶味道(别见《木钟学案》。)
  杜知仁(并为《南湖学案》。)
  蔡沆(并见《西山蔡氏学案》。)
  蔡沈(别为《九峰学案》。)
  陈淳(别为《北溪学案》。)
  陈易(别见《北溪学案》。)
  廖德明
  李方子(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余元一
  赵师恕(并见《勉斋学案》。)
  赵崇宪
  赵崇度(并见《玉山学案》。)
  宋之源
  许子春(并见《清江学案》。)
  彭龟年
  赵善佐
  潘友端
  胡大时(并见《岳麓诸儒学案》。)
  詹仪之
  李大同
  邹补之
  王介(并见《丽泽诸儒学案》。)
  吕乔年(别见《东莱学案》。)
  高松(别见《止斋学案》。)
  傅定(别见《说斋学案》。)
  舒U(别为《广平定川学案》。)
  傅梦泉
  孙应时
  诸葛千能
  石斗文
  石宗昭
  喻仲可
  赵师雍(并见《槐堂诸儒学案》。)
  又一百五十五人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私淑)楼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吴柔胜        (子)渊
  (子)潜(并见《槐堂诸儒学案》。)
  陈缜         (子)口    (孙)口
  柴中行(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魏了翁(别为《鹤山学案》。)
  詹初(别见《勉斋学案》。)
  蔡和(别见《北溪学案》。)
  李道传(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李大有(别见《东莱学案》。)
  谢梦生(别见《木钟学案》。)
  赵汝胜    (孙)必毕   陈仁伯
  陈旅(别见《草卢学案》。)
  方F(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赵复(别见《鲁斋学案》。)
  余季芳(别见《介轩学案》。)
  俞浙 黄奇孙(别见《潜庵学案》。)
  熊朋来  (子)太古
  俞琰 王都中(别见《鲁斋学案》。)
  并朱学续传。
  张颍ū鹞赌闲О浮贰#
  吕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赵汝愚(别见《玉山学案》。)
  赵汝靓
  韩元吉(别见《和靖学案》。)
  潘(别见《元城学案》。)
  方耒(别见《刘胡诸儒学案》。)
  张杰(别见《玉山学案》。)
  石x        杜煜   
  杜知仁(并为《南湖学案》。)
  (并晦翁讲友。)
  项安世
  黄樵仲
  陈景思
  (并晦翁学侣。)
  赵不息       (孙)汝谈(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孙)汝_(别见《水心学案》。)
  刘靖之
  刘清之(并为《清江学案》。)
  刘光祖(别为《丘刘诸儒学案》。)
  (并晦翁同调。)
  晦翁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杨文靖公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然善读朱子之书者,正当们笾罴遥以收去短集长之益。若墨守而屏弃一切焉,则非朱子之学也。述《晦翁学案》。(梓材案:朱子学案,本称《紫阳》,谢山《序录》定为《晦翁学案》。又案诸儒学派,自龟山而豫章为一传,自豫章而延平为再传,自延平而朱子为三传。《序录》谓文靖四传而得朱子,盖统四先生言之。其实朱子本师刘白水,为龟山门人,亦q再传耳。)
  ◆延平门人(杨、胡再传。)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
  朱熹,字符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韦斋先生松,第进士,历官司勋、吏部郎。以不附和议忤秦桧,去国,行谊为学者所师。尝为闽延平尤溪县尉。建炎四年罢官,寓尤溪城外毓秀峰下之郑氏草堂,生先生。先生自幼颖悟,五岁读《孝经》,即题曰:「不若是,非人也。」年十八,登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授泉州同安主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妇女之为僧道者。士思其教,民怀其德,不忍其去,至五考而后罢。二十八年,请岳祠。二十九年,以陈康伯荐召,以疾辞。孝宗即位,诏求直言,先生上封事:「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次言:「修攘之计,所以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雠,则不可和也明矣。愿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俟数年之后,国富兵强,徐起而图之。」次言:「四海之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守令之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本源之地,亦在于朝廷而已。」隆兴元年,复召对,其一言:「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陛下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平治之效,所以未着。」其二言:「君父之雠,不与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雠,非守无以制胜。」且陈古先圣王所以强本折冲、威制远人之道。时相汤思退方倡和议,除先生武学博士,待次归。干道元年,趣就职。既至而洪适为相,复主和,论不合,复请祠归。三年,刘公珙在枢府,荐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公铨以诗人荐,与王庭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九年,梁克家相,申前命,又辞。孝宗曰:「朱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令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淳熙二年,除秘书郎,力辞,乃主管武夷山冲佑观。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康军。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全活甚多。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明年夏,大旱,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今宰相、台省、师傅、宾友、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不过一二近习之臣。上以蛊惑陛下之心志,使陛下不信先王之大道,而悦于功利之卑说,不乐庄士之谠言,而安于私N之鄙态;下则招集天下士大夫之嗜利无耻者,文武汇分,各入其门。交通货赂,所盗者皆陛下之财;命卿置将,所窃者皆陛下之柄。使陛下之号令黜陟,不复出于朝廷,而出于一二人之门。莫大之祸,必至之忧,近在朝夕,而陛下独未之知。」孝宗读之大怒,宰相赵雄曰:「士之好名,陛下疾之愈甚,则人誉之愈众,无乃适所以高之。不若因其长而用之,彼渐当事任,能否自见矣。」孝宗以为然,乃除先生提举江西常平茶盐。旋录救荒之劳,除直秘阁。曾浙东大饥,改提举浙东。入对,首陈灾异之由与修德任人之说,次言:「近习便嬖侧媚之态既足以蛊心志,而胥吏 狡狯之术又足以眩聪明,邪佞充塞,货赂公行,人人皆得满其所欲,惟有陛下了无所得,而顾乃独受其弊。」孝宗为动容。先生拜命,即日单车就道,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郡县官吏惮其风,至自引去,所部肃然。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责躬求言,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费为收籴之本,诏户部免征旧负,诏漕臣依条检放租税,诏宰臣沙汰监司守臣之无状者,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不然,臣恐所忧者不止于饥殍,而将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上及于国家也。」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丶遥吏部尚书郑丙、侍御史张大经交荐之,迁江西提刑,未行。先生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前后六上。淮不得已,夺仲友江西新命,以授先生,辞不拜,遂归,且乞奉祠。时郑丙疏诋程学,且以沮先生,淮又擢陈贾为监察御史。贾面对,首论「道学者,大率假名以济伪,愿摈弃勿用」,盖指先生也。十年,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连奉云台、鸿庆之祠者五年。十四年,以杨公万里荐,除提点江西刑狱。十五年,淮罢相,周相必大奏趣先生之任,遂入奏。首言近年刑狱失当,狱官当择其人;次言经总制钱之病民,及江西诸州科罚之弊。而其末言:「陛下即位二十七年,因循荏苒,无尺寸之效可以仰酬圣志。无乃燕闲蠖C之中,虚明应物之地,天理有所未纯,人欲有所未尽,是以为善不能充其量,除恶不能去其根。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无一毫之私欲得以介乎其间,而天下之事将惟陛下所欲为,无不如志矣。」是行也,有要之于路,以为「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先生曰:「吾生平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及奏,孝宗曰:「久不见卿。浙东之事,朕自知之。今当处卿清要,不复以州县为烦也。」时曾觌已死,王\亦逐,独内侍甘枭性冢先生力以为言。孝宗曰:「枘说率偎荐,为其有才尔。」先生曰:「小人无才,安能动人主。」翌日,除兵部郎官,以足疾丐祠。本部侍郎林栗尝与先生论《易》、《西铭》不合,劾先生「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绪余,谓之道学,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妄希孔、孟历聘之风,邀索高价;不肯供职,其伪不可掩。」孝宗曰:「林栗言似过!」周必大言先生上殿之日,足疾未瘳,勉强登对,孝宗曰:「朕亦见其跛曳。」左补阙薛叔似亦奏援先生。乃令依旧职江西提刑,先生辞免。太常博士叶适疏与栗辩,谓:「其言无一实者。『谓之道学』一语,无实尤甚。往日王淮表里台谏,阴废正人,盖用此术。」会胡晋臣除侍御史,首论栗喜同恶异,无事而指学者为党,乃黜栗知泉州,除先生直宝 文阁,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未u月,再召,先生又辞。始,先生尝以为口陈之说有所未尽,乞具封事以闻,至是,役匦进封事曰:「今天下大势,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支,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古先圣王,兢兢业业,持守此心,是以建师保之官,列谏诤之职。凡饮食酒浆,衣服次舍,器用财贿,与夫宦官宫妾之政,无一不领于冢宰,使其左右前后,一动一静,无不制以有司之法,而无纤芥之隙。陛下所以持守其心,果有如此之功乎t所以正其左右,果有如此之效乎t至于辅翼太子,则自王十朋、陈良翰之后,称职者鲜,而又时使邪佞儇薄、`阌雇之辈参其间。师傅、宾客既不复置,而詹事,庶子有名无实。其左右春坊,遂直以使臣掌之。既无以发其隆师亲友、尊德乐义之心,又无以防其戏慢r狎、奇涸咏之言。宜讨论前典,置师傅、宾客之官,罢 去春坊使臣,而使詹事、庶子各复其职。至于选任大臣,则以陛下之聪明,岂不知天下之事,必得刚明公正之人而后可以任哉t直以一念之间,未能彻其私邪之蔽。若用公明刚正之人,则恐其有以妨吾之事、害吾之人而不得肆,是以排摈此等,而后取凡疲懦沂臁⑵饺詹桓抑毖哉色之人而揣摩之,又于其中得其至庸极陋、决可保其不至于有所妨者,然后举而加之于位。是以除书未出,而物色先定;姓名未显,而中外已逆知其决非天下之第一流矣。至于振肃纪纲,变化风俗,则今日宫省之间,禁密之地,而天下不公之道、不正之人,顾乃得以窟穴盘掳于其间,是以纪纲不正于上,风俗颓弊于下。大率习为颐酪腊甚者以金珠为脯醢以契券为诗文,惟得之求,无复廉耻。一有刚毅正直、守道循理之士出乎间,则群议众排,指为『道学』而禁锢之,必使无所容其身而后已,此岂治世之事哉!至于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则自虞允文之为相也,尽取版曹岁入羡余之数而输之内帑,以备它日用兵进取不时之需。二十余年,内帑岁入不知几何,而认为私贮,典以私人,日销月耗,以奉燕私之费,曷尝闻其能易敌人之首,如太祖之言哉!徒使版曹经费阙乏日甚,督促日峻,中外承风,竞为苛急,此民力之所以重困也。诸将之求进也,必先掊克士卒以殖私财,然后以此自结于陛下之私人,而祈以姓名达于陛下之贵将。贵将以付军中,使自什伍以上保称材武,陛下以为公荐可以得人,而岂知其论价输钱,已若晚唐之债帅哉!彼智勇材略之人,孰肯抑心下首于宦官、宫妾之门。而陛下之所得,皆庸夫走卒,而犹望其修明军政,激劝士卒,以强国势,岂不误哉!凡此六事,本在于陛下之一心。一心正,则六事无有不正矣。」疏入,夜漏下七刻,孝宗已就寝,亟起,秉烛读之终篇。明日,除主管太乙宫,兼崇政殿说书,先生力辞。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即位,再辞职名,仍旧直宝文阁,降诏奖谕。居数月,除江东转运副使,以疾辞,改知漳州。奏除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尝病经界不行,会朝论欲行汀、漳、泉三州经界,先生乃访事宜上之。宰相留正,泉人也,其里党亦多以为不可行,布衣吴禹圭上书讼其扰人,有旨先行漳州经界。明年,以子丧请祠。时史浩入见,请收天下人望,乃除先生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再辞。诏「论撰之职,以宠名儒」,乃拜命。除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辞。漳州经界竟报罢,以言不用自劾。除知静江府,辞,主管南京鸿庆宫。未几,差知潭州,力辞。黄裳为嘉王府翊善,自以学不及先生,乞召为宫僚,王府直讲彭龟年亦为大臣言之。留正曰:「正非不知熹,但其性刚,恐到此不合,反为累耳。」先生方再辞,有旨「长沙巨屏,得贤为重」,遂拜命。会洞獠扰属郡,先生遣人谕以祸福,皆降之。申敕令,严武备,戢奸吏 ,抑豪民。所至兴学校,明教化,四方学者毕至。宁宗即位,赵忠定汝愚首荐先生及陈傅良,除焕章阁待制、侍讲。入对,首言:「乃者,太皇太后躬定大策,陛下寅绍丕图,可谓处之以权而不失其正。今三月矣,或反不能无疑于逆顺名实之际。臣愿陛下尽负罪引慝之诚,致温醵ㄊ≈瘢舐渍蟊玖⒁印!故甭壅咭阅谖椿勾竽冢置宀徽梢樯兄夹掭菥啥葜潦偌洌憔又O壬嗍柩裕骸复吮赜凶笥医俺怂狄晕蟊菹拢蛞运炱浼樾摹3伎稚系壅鹋忠焓觯坏毙舜舜笠郏蚯锤婢狻R嗫昼艿榘傩遮缬谒劳鲋剩雇耷校陨洹S治盘匣屎缶邂杼匣实凼ヒ猓挥湮盘现疲植挥湮拍陟担擞致侵摺8缸哟舐祝偎担枚煌迹嘟薪杵涿栽彀抡撸擞殖贾缶逡病T副菹掳招掭荻郏鼐痛雀!⒅鼗洳荽辞薜睿勾挚删印O纶栽穑跏∮呶溃牍螅荼浞缣扑嘧谥姆吓郏挫马前者,则太上皇帝虽有忿怒之情,亦且霍然消散,而欢意浃洽矣。至若朝廷之纪纲,则凡号令弛张,人才进退,一委之二三大臣,使之反复校量,有不当者,缴驳论难,择其善者,称制临决,则不惟近习不得干预朝权,大臣不得专任己私,而陛下亦得以益明习天下之事,而无所疑于得失之算矣。若夫山陵之卜,则愿黜台史之说,别求草泽以营新宫,使寿皇之遗体得安,而宗社生灵皆蒙福矣。」疏入,不报,然宁宗亦未有怒先生意也。每以所讲编次成帙以进,宁宗亦开怀容纳。先生又奏:「自汉文短丧,历代因之,三纲不明,千有余年。寿皇圣帝易月之外,犹执通丧,朝衣朝冠皆用大布。间者遗诏初颁,太上皇帝偶违康豫,不能躬就丧次。陛下以世嫡承大统,则承重之服,着在礼律,所宜遵寿皇已行之法。遂用漆纱浅黄之服,臣窃痛之。然既往之失不及追改,将来启殡发引,礼当复用初丧之服。」会孝宗疵恚樽诿淼僦啤W蕴媸捉ㄙ摇⑺场⒁怼⑿淖嬷恚纹郊湟檎咭允朗远,请迁僖祖于夹室。后王安石等奏,僖祖有庙,与稷、契无异,请复其旧。时相赵忠定雅不以复祀僖祖为然,侍从多从其说,吏部尚书郑侨欲且祧宣祖而葱⒆凇O壬晕褡诘美裰健赣芯僦曳险摺购酰挥帜馕睹碇啤芬员纾晕锲裼形薇径摺C硖貌灰晕牛椿俪焚摇⑿硎遥幢鹈硪苑钏淖妗J迹谥僮晕接卸ú吖Γ又杏檬隆O壬瞧浜φ鲜璩庋宰笥仪员В诮搀鄹瓷暄灾S疲骸该跚潢劝帜蚜⒔玻殉涔邸!拐灾叶ㄐ浠褂剩亿汕野荩谑掏醯虑兑杂矢断壬ㄚ烧簦豢伞Bバ自坑氤赂盗夹饣孤蓟疲拮⒐倭豕庾妗⒌梭R封章交上。先生行,被命除宝文阁待制,与州郡差遣,辞。寻除知江陵府,辞。诏依旧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初,忠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领望治。先生独惕然以儆檬挛牵嚷盼谘裕质允质槠糁叶ǎ鹗沟迷こV叶ㄎ狡湟字疲灰晕狻<笆牵沂且嘁晕苤穑⒋笕ㄏす僖印O壬家悦硪樽咱溃恍恚灰约苍倨蛐葜拢谰擅馗笮拮6辏蚣套嫖嗖煊罚芟壬铮渲鞍侦簦湃瞬淘ㄒ嗨偷乐荼喙堋K哪辏壬阅杲呤昶蛑率恕N迥辏浪搿C髂曜洌昶呤弧<睬腋铮质槭羝渥釉诩懊湃朔赌畹隆⒒聘桑悦阊Ъ靶拚彩槲浴O叭眨鹿冢驼矶拧O壬堑谖迨辏擞谕庹撸隼膊尽⒅峡稻⑻峋僬愣F讲柩巍⒅闹蕖⑻吨荩参迦尉趴迹熬劾u四十日。家故贫,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自先生去国,偈埔嬲拧:五N兴荆茁圩胖В恼┕撩虮嬲嫖薄A醯滦闶顺ど常晃闲剿瘢拔晒伲茁哿粽毖е铩!肝毖А怪疲源耸肌LI偾浜ρ裕骸副饶晡毖Р保嘉还欤痛蟪迹ㄗ〗狻!顾煺俪录治渴汤伞N醇福壬卸嶂爸A跞芤郧坝仿巯壬⒄匀暧蕖⒘豕庾妗⑿煲甑龋叭罩钡常链硕直湮娴常慈粘苡艺浴S亿梢榇蠓蛞τ鄣姥ǔ迹嵛赖常派衿鳎嗣毖吭焊呶幕⒉葳吞煜拢谑枪ノ毖占保∪擞种辽鲜槠蛘断壬7绞鞘保恐鞒卟剑砸匀迕撸匏萜渖怼4佑沃浚亓⒉还苏撸练疔郑灰腊①闩痴撸Γ挪蝗耄踔帘湟滓鹿冢蛴问兴粒宰员鹌浞堑场6壬沼胫钌惭Р恍荩蛉捌湫磺采秸撸Χ淮稹S屑锪畛戮八颊撸氏嗫挡镆玻儆胸粒傥鹞焉酰僖庖嘟セ凇O壬让唬幔哉呶剑骸杆姆轿狡诨幔臀χ帷;峋壑洌峭甘比硕坛ぃ蜱岩槭闭檬В钍爻荚际!勾又<翁┏酰Ы猿凇6辏壬灾率顺母蟠疲胫率硕髟蟆:偎溃拖壬疟矶髟螅衷晃模霸写蠓颍卦痈笾毖俊@碜诒η烊辏Γ贩庑殴幕展J枷壬偈保挥星蟮乐尽D晔模ふ∝剑⑹粝壬唬骸讣佟姿踔轮小⑵辽搅跹宄迦耍в性ㄔ矗崴次贰N峒此溃晖氯恕!刮胶堋⒘趺阒⒘踝恿也。故先生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媒坏笔烙惺吨士。延平李愿中先生老矣,尝从学于罗仲素先生,先生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全体大用,兼综条贯;表里精粗,交底于极。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其于百家之支,二氏之诞,不惮深辩而力辟之。所著书有《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辞集注》、《辩证》、《韩文考异》,所编次有《论孟集议》、《孟子指要》、《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皆行于世。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绍定末,秘书郎李心传乞司马温公、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及先生七子列于从祀,不报。淳佑元年正月,理宗视学,手诏以张、周、二程及先生从祀孔庙。元至正二年,封韦斋公为献靖公。明洪武初,诏以先生之书立于学宫,天下学者咸宗之。嘉靖中,祀称「先儒朱子」,韦斋公从祀启圣祠。先生墓在崇安之九峰山下。子三:塾、浮⒃冢韵汀T冢芏ㄖ形舨渴汤伞=裥掳病⒖纪じ魇老┦恳辉薄
  百家谨案:紫阳以韦斋为父,延平、白水、屏山、籍溪为师,南轩、东莱诸君子为友,其传道切磋之人,俱非夫人之所易ヒ病Y饔泵糁剩眯量嘀Α3⒆匝栽唬骸改尘墒庇眯纳蹩啵剂空獾览恚绻D厩抛樱嗳ブ辉诤练⒅洌攀Ы疟愕氯ァ!箍杉壬霉χ嘁印6肿巫尾豢弦豢谭判浮F湮б玻骶匆粤⑵浔荆罾硪灾缕渲垂约涫怠6┘菏椋跃分龆猓卜蛑钭印⒎鹄稀⑻煳摹⒌乩碇В薏簧媪远簿恳病F湮涫乐奕澹春窝栽眨
  中和说一(自注云:此书非是,但存之以见议论本末耳。正篇同此。)
  《与张敬夫》曰:人自有生即有知识,事至物来,应接不暇,念念迁革,以至于死,其间初无顷刻停息,举世皆然也。然圣人之言则有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者。夫岂以日用流行者为已发,而指夫暂而休息、不与事接之际为未发时邪t尝试以此求之,则泯然无觉之中,邪暗郁塞,似非虚明应物之体,而几微之际,一有觉焉,则又便为已发,而非寂然之谓,盖愈求而愈不可见。于是退而验之日用之间,则凡感之而通,触之而觉,盖有浑然全体,应物而不穷者,是乃天命流行、生生不息之机,虽一日之间万起万灭,而其寂然之本体则未尝不寂然也。所谓未发,如是而已矣!夫岂别有一物,限于一时,拘于一处,而可以谓之中哉。
  刘蕺山曰:说得大意已是,猥不是限于一时,拘于一处,但有觉处不可便谓之已发,此觉性原自浑然,原自寂然。
  中和说二
  《答张敬夫》曰:日前所见,累书所陈者,只是ザ奔么蟊敬锏赖子跋瘢阒慈弦晕橇恕8侵患酶鲋苯馗矗沅械购5灼螅占涞跷蠡缭诤樘尉蘩酥校蝗萆偾晖2矗怨视κ陆游锎Γ醮掷饔鹿蘅碓S喝葜淝圆≈恢渌岳匆病=穸螅酥坪拼蠡校患易砸桓霭舱亲约野采砹⒚⒅髟字醮Γ粤⒋蟊尽⑿写锏乐嘁K教逵靡辉晕⑽藜洌嗽谟诖恕5厘乔笤叮嗫尚σ印
  刘蕺山曰:这知觉又有个主宰处,正是天命之性,统体大本达道者。端的,端的!
  中和说三
  《答张敬夫》曰:近复体察,见得此理须以心为主而论之,则性情之德,中和之妙,皆有条而不紊。盖人之一身,知觉运动莫非心之所为。则心者,所以主于身而无动静语默之间者也。方其静也,事物未至,思虑未萌,而一性浑然,道义全具,其所谓「中」,乃心之所以为体,而寂然不动者也。及其动也,事物交至,思虑萌焉,则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其所谓「和」,乃心之所以为用,感而遂通者也。然性之静也而不能不动,情之动也而必有节焉,是则心之所以寂然感通,周流贯彻,而体用未始相离者也。然人有是心而或不仁,则无以着此心之妙;人虽欲仁而或不敬,则无以致求仁之功。盖心主乎一身而无动静语默之间,是以君子之于敬,亦无动静语默而不致其力焉。未发之前,是敬也固已主乎存养之实;已发之际,是敬也又常行乎省察之间。方其存也,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是则静中之动,《复》「其见天地之心」也。及其发也,事物纷纠而品节不差,是则动中之静,《艮》之所以「不获其身」、「不见其人」也。有以主乎静中之动,是则寂而未尝不感;有以察乎动中之静,是则感而未尝不寂。寂而常感,感而常寂,此心之所以周流贯彻而无一息之不仁也。
  刘蕺山曰:以心为主及主敬之说,最为谛当。
  中和说四
  《答湖南诸公》曰:向来讲论思索,直以心为已发,而日用工夫亦止察识端倪为最初下手处,以故缺却平日涵养一段工夫,使人胸中扰扰,无深潜纯一之味,而其发之言语事为之间,亦常急迫浮露,无复雍容深厚之风。盖所见一差,其害乃至于此,不可不审也。
  刘蕺山曰:毕竟求之未发之中,归之主静一路。然较濂溪为少落边际。盖朱子最不喜ザ彼档览恚室鸭煤螅宰龆鄹し颉4酥熳犹夭巍吨杏埂钒轮敢悦鞯酪病5谝皇橄燃锰斓丶湟欢畏⒂餍兄抟幌⒅4颂烀救唬涤兴轿捶⒄叽婧跗浼洌匆逊⒋捶薇舜讼群笾裳哉咭病5诙樵蛞郧叭账ザ保坪拼蠡校患易杂幸桓霭舱⒋蟊拘写锏乐嘁窃蛩叫砸病5谌橛忠郧叭账淳。辞笾谛模孕郧槲恍闹蹋挠卸玻泻椭砑桑手泻椭皇且焕恚淮Ρ闶侨剩聪蛩搅⒋蟊拘写锏乐嘁磺笕使し蛑皇且痪矗奈薅病⒕次薅惨病W詈笠皇橛忠怨し蚨嘤迷谝逊⑽词牵ㄇ笾宦罚橹捶⒅性啤:隙壑谝皇檠缘捞逡玻诙檠孕蕴逡玻谌楹闲杂谛模怨し蛞玻谒氖檠怨し蛑烤勾σ病<庖徊憬徊悖し蛞唤诨灰唤凇?住⒚隙螅讣⌒那睢±砣缰熳诱撸∮薨粗熳又В局钛悠剑陕拊フ露罟晟剑套樱印W灾茏佑兄骶擦⒓担蹋黄浜舐蕖⒗疃壬倘四涡模聪才Ю种捶⑹弊骱纹蟆V熳映醮友悠接危坛⒎咂渌担灰讯植我猿套又骶粗担沧治云桓蠢砘帷e势渫砟辏罨谄饺沼霉ξ疵馐栌诒玖欤掠小腹几捍宋獭怪铮桃焉钚叛悠搅⒔讨薇祝讼蛏弦换挠诖硕≡蛞印!逗洗鹞省烦喜恢鲇诤问保贾栽卦诰捶虼蔚谕粗螅纷壑ざ笥写硕邸T蛑熳由窖Яχ成睿逃诖丝湟话撸渥浯悠叫挠。缘糜胗谒刮模值辈怀龃耸橹馕抟梢印7颉钢骶病挂挥铮ヌ嶂比耄┬礤ハ钥呕В笕送右腊耄淞鞅妆悴豢裳浴P叶茫嗳缍谭啡唬颈〉蒙荩灯渲胁兀删∫病V熳硬磺嵝攀Υ卦堆耙谅逡哉壑灾笥幸砸渲粒怂蒲уハ摺
  百家谨案:《中和旧说序》,先生自叙幼从学延平,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闻张钦夫得衡山胡氏学,往问之,亦未省。退而沈思,谓人自婴儿至老死,莫非已发,特其未发者为未尝发耳。后忽自疑,复取程氏书,虚心平气而徐读之,未及数行,冻解冰释,然后知性情之本然,圣贤之微旨,平正明白如此。
  观心说
  或问:「佛者有观心说,然乎t」曰: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故以心观物,则物之理得。今复有物以反观乎心,则是此心之外复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也。然则所谓心者,为一邪,为二邪t为主邪,为客邪t为命物者邪,为命于物者邪t此亦不待教而审其言之谬矣。或者曰:「若子之言,则圣贤所谓精一,所谓操存,所谓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所谓见其参于前而倚于衡者,皆何谓哉t」应之曰:此言之相似而不同,正苗莠、朱紫之间,而学者之所当辨者也。夫谓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者,天理之奥也。心则一也,以正不正而异其名耳。惟精惟一,则居其正而审其差者也,绌其异而反其同者也。能如是,则信执其中而无过不及之偏矣。非以道为一心,人为一心,而又有一心以精一之也。夫谓操而存者,非以彼操此而存之也;舍而亡者,非以彼舍此而亡之也;心而自操则亡者存,舍而不操则存者亡耳。然其操之也,亦曰不使旦昼之所为,得以梏亡其仁义之良心云尔,非块然兀坐以守其炯然不用之知觉而谓之操存也。若尽心云者,则格物穷理,廓然贯通而有以极夫心之所具之理也;存心云者,则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若前所谓精一操存之道也。故尽其心而可以知性知天,以其体之不蔽而有以究夫理之自然也;存心而可以养性事天,以其体之不失而有以顺夫理之自然也。是岂以心尽心,以心存心,如两物之相持而不相舍哉!若参前倚衡之云者,则为忠信笃敬而发也。盖曰忠信笃敬不忘乎心,则无所适而不见其在是云尔,亦非有以见夫心之谓也。且身在此而心参于前,身在舆而心倚于衡,是果何理也邪!大抵圣人之学,本心以穷理,而顺理以应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其道夷而通,其居广而安,其理实而行自然。释氏之学,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口口,如目视目,其机危而迫,其途险而塞,其理虚而其势逆。盖其言虽有若相似者,而其实之不同,盖如此也。然非夫审思明辨之君子,其亦孰能无惑于斯邪!
  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 已矣。请试详之。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其发用焉,则为爱恭宜别之情,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故论天地之心者,则曰「干元」、「坤元」,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论人心之妙者,则曰「仁,人心也」,则四德之体用亦不待镁俣该。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门之教所以必使学者汲汲于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己复礼为仁」,言能克去己私,复乎天理,则此心之体无不在,而此心之用无不行也。又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则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求仁得仁」,则以让国而逃,谏伐而饿,为能不失乎此心也。又曰「杀身成仁」,则以欲甚于生,恶甚于死,而能不害乎此心也。此心何心也t在天地则t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或曰:「若子之言,则程子所谓爱情、仁性,不可以爱为仁者,非欤t」曰:不然。程子之所谓,以爱之发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论,以爱之理而名仁者也。盖所谓情性者,虽其分域之不同,然其脉络之通,各有攸属者,则曷尝判然离绝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学者诵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于判然离爱而言仁,故特论此以发明其遗意,而子顾以为异乎程子之说,不亦误哉!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矣。盖有谓 爱 非仁而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者矣,亦有谓爱非仁而以心有知觉释仁之名者矣。今子之言若是,然则彼皆非欤t」曰:彼谓物我为一者,可以见仁之无不爱矣,而非仁之所以为体之真也;彼谓心有知觉者,可以见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实也。观孔子答子贡博施济众之问,与程子所谓「觉不可以训仁」者,则可见矣。子尚安得复以此而论仁哉t抑泛言同体者,使人含糊昏缓而无警切之功,其弊或至于认物为己者有之矣;专言知觉者,使人张皇迫躁而无沈潜之味,其弊或至于认欲为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二者盖胥失之。而知觉之云者,于圣门所示「乐山」、「能守」之气象,尤不相似。子尚安得以此而论仁哉!因并记其语,作《仁说》。
  百家谨案:浙本误以南轩先生《仁说》为先生《仁说》,而以先生《仁说》为序,今正之。
  问:「理在气中,发见处如何t」曰:「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t」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姜定庵曰:毕竟理从气而见,说不得理在先。
  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盖静即太极之体也,动即太极之用也。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或疑静处如何流行,曰:「惟是一动一静,所以流行。如秋冬之时,谓之不流行,可乎t若谓不能流行,何以谓之『静而生阴』也t观『生』之一字可见。」
  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别有个阴生。
  阴阳只是一气,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非直有二物相对也。
  (梓材谨案:此条洲录自《文集》《答杨元范书》。)
  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甚么事凝了。初间极遥后来方凝得硬。问:「想得如潮水涌起沙相似t」曰:「然。水之极浊便成地,火之极清便成风霆雷电日星之属。」
  问:「自开辟以来,至今未万年,不知已前如何t」曰:「已前亦须如此一番明白来。」又问:「天地会坏否t」曰:「不会坏。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
  方浑沦未判,阴阳之气混合幽暗。及其既分,中间放得开阔光朗,而两仪始立。邵康节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则是十二万九千六百之前,又是一个大阖辟,更以上亦复如此,直是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小者大之影,只昼夜便可见。五峰所谓「一气太息,震荡无垠,海宇变动,山勃川湮,人物消尽,旧淮竺稹梗是谓鸿荒之世。尝见高山有螺蚌;蛏校耸淳扇罩粒莅黾此兄铩O抡呷幢涠撸嵴呷幢涠眨耸滤贾辽睿锌裳檎摺
  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无明,夜半黑淬淬地,天之正色。
  道夫言:「向者,先生教思量天地有心无心。近思之,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生物之心。若使其有心,必有思虑,有营为。天地曷尝有思虑来!然其所以四时行,百物生者,盖以其合当如此便如此,不待思维。此所以为天地之道。」曰:「如此,则《易》所谓『《复》其见天地之心』,『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又如何t如所说,q说得他无心处尔。若果无心,则须牛生出马,桃树上发李花,他又却自定。程子曰:『以主宰谓之帝,以性情谓之干。』他这名义自定。心便是他个主宰处,所谓天地以生物为心。中间钦夫以为某不合如此说,某谓天地别无句当,只是以生物为心。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问:「程子谓:『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曰:「这是说天地无心处。且如四时行,百物生,天地何所容心。至于圣人,则顺理而已,复何为哉。所以明道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说得最好。」问:「『普万物』,莫是以心周枚无私否t」曰:「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接着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今须要知得他有心处,又要见得他无心处,只恁定说不得。」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姜定庵曰:「磨得急了」,「急」字未安,易「久」字如何。
  问:「鬼神便是精气魂魄,如何t」曰:「然。且就这一身看,自会笑语,有许多聪明知识,这是如何得恁地t虚空之中,忽然有风有雨,忽然有雷有电,这是如何得恁地t这都是阴阳相感,都是鬼神。看得到这里,见得到一身只是个躯在这里D谕馕薹翘斓匾跹糁K砸估此档馈禾斓刂崞涮澹斓刂崞湫浴唬剂坷粗皇且桓龅览怼!褂衷疲骸溉缬阒谒饷嫠闶嵌抢锩嫠愣抢锼肜鹩愣抢锼话恪!谷矢肝剩骸富昶侨绾问且跹舂t」曰:「魂如火,魄如水。」
  先儒言口鼻之嘘吸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也只说得大概,却更有个母子,这便是坎离水火。暖气便是魂,冷气便是魄。魂便是气之神,魄便是精之神。会思量计度底便是魂,会记当去底便是魄。又曰:见于目而明、耳而聪者,是魄之用。老氏云「载营魄」,营是晶荧之义,魄是一个晶光坚凝物事。释氏之地水为风,其说云:「人之死也,风火先散,则不能为祟,盖魂先散而魄尚存,只是消磨未尽,少间自塌了。若地水先散而风火尚迟,则能为祟,盖魂气尚存尔。」又曰:无魂,则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虑役役,魂都与魄相离了。老氏便只要守得相合,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全然守在这里不得动。又曰「专气致柔」,不是守字,却是专字,便只是专在此,全不放出,气便细;若放些子出,便粗了也。
  阴阳之始交,天一生水。物生始化曰魄,既生魄,暖者为魂。先有魄而后有魂,故魄为主,为干。
  人生初间是先有气,既成形,是魄在先。形既生矣,神知发矣。既有形后,方有精神知觉。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数句说得好!
  动者魂也,静者魄也。动静二字,括尽魂魄。凡能运用作为皆魂也,魄则不能也。今人之所以能运用,都是魂使之尔。魂若去,魄则不能也。月之黑晕便是魄,其光者,乃日加之光尔,他本无光也,所以说「哉生魄」、「旁死魄」。《庄子》曰:「日火外影,金水内影。」此便是魂魄之说。
  或问:「口鼻呼吸者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t」曰:「精气为物,魂乃精气中无形坏住!痘茨献印吩疲骸夯暾哐糁神,魄者阴之神。」释氏『四大』之说,亦是窃见这意思。人之一身,皮肉之类皆属地,涕唾之类皆属水,暖气运动为风。地水,阴也;火风,阳也。」
  或问:「气之出入者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然则魄中复有魂,魂中复有魄邪t」曰:「精气周流,充满于一身之中,嘘吸聪明,乃其发而易见者尔。然既周流充满于一身之中,则鼻之知臭,口之知味,非魄乎t耳目之中皆有暖气,非魂乎t推之锰澹莫不皆然。佛书论『四大』处,似亦祖述此意。」问:「先生尝言体魄自是二物,然则魂气亦为两物邪t」曰:「将魂气细推之,亦有精粗,但其为精粗也甚微,非若体魄之悬殊尔。」问:「以目言之:目之轮,体也;睛之明,魄也。耳则何如t」曰:「窍即体也,聪即魄也。」又问:「月魄之魄,岂只指其光而言之,而其轮则体邪t」曰:「月不可以体言,只有魂魄尔。月魄即其全体,而光处乃其魂之发也。」
  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
  洲《破邪论论魂魄》篇曰:或问:「医家言心藏神,脾藏意,肚藏魂,肺藏魄,肾藏精与志,信乎t」曰:非也。此以五行相配,多为名目,其实人止有魂魄二者而已。《礼记》曰:「魂者,阳之盛也;魄者,阴之盛也。」延陵季子葬,子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不言魄者,已葬,故不及魄。《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所谓精气,即魄也。神与意与志,皆魂之所为也。魂魄如何分别t曰:昭昭灵灵者是魂,运动作为者是魄。魄依形而立,魂无形可见。故虎死眼光入地,掘之,有物如石,谓之「虎威」。自缢之人,其下亦有如石者,犹星陨如石,皆魄也。凡战场之磷火,阴雨之哭声,一切为厉者,皆魄之为也,魂无与焉。譬之于烛,其炷是形,其焰是魄,其光明是魂。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是人之生,先有魄而后有魂也。及其死也,有魂先去而魄尚存者,今巫祝家死后避哀之说是也。有魄已落而魂尚未去者,如楚穆王s成王,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中行穆子「死而视,不可含」是也。然则释氏投胎之说,有之乎t曰:有之,而不尽然也。史传如羊叔子识环之事甚多,故不可谓之无。或者禀得气厚,或者培养功深,或专心致志,透过生死;凶暴之徒,性与人殊,投入异类,亦或有之。此在亿兆分之中,有此一分,其余皆随气而散;散有迟速,总之不能留也。释氏执其一端以概万理,以为无始以来,此魂常聚,轮回六道,展转无已。若是,则盛衰、消息、聚散、有无、成亏之理,一切可以抹却矣。试观天下之人,尸居余气,精神懵懂,即其生时,魂已欲散,焉能死后而复聚乎!且六合之内,种类不同,似人非人,地气隔绝,禽虫之中,牛象虮虱,大小悬殊,有魄无魂,何所凭以为轮回乎!然则儒者谓圣贤凡愚,无有不散之气,同归于尽者,然乎否也t曰:亦非也。吾谓聚必散者,为愚凡而言也。圣贤之精神长留天地,宁有散理。先儒言「何曾见尧、舜做鬼来」,决其必散。尧、舜之鬼,纲维天地,岂待其现形人世而后谓之鬼乎!「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岂无是事而诗人亿度言之邪!周公之金g,傅说之箕尾,明以告人。凡后世之志士仁人,其过化之地,必有所存之神,犹能以仁风笃烈拔下民之塌茸,固非依草附木之精魂可以诬也。死而不亡,岂不信乎!或疑普天之下,无有不祭其祖先者,而谓凡愚之魂尽散,乃虚拘乎t曰:凡愚之魂散矣,而有子孙者,便是他未尽之气。儒者谓子孙尽其诚意,感他魂之来格,亦非也。他何曾有魂在天地间t其魂即在子 孙思慕之中。此以后天追合先天,然亦甚难,故必三日齐,七日戒,阴厌阳厌,又立一尸,以生气迎之,庶几其一之气。若非孝子孝孙,则亦同一散尽也。
  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天地间无非气。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常相接无间断,人自不见。人心u动,必达于气,便与这屈伸往来者相感通。如卜筮之类,是皆心自有此物,只说你心上事,u动必应也。
  问:「伊川言『鬼神造化之弧唬此岂亦造化之缓酴t」曰:「皆是也。若论正理,则似树上忽生出花叶,此便是造化之弧S秩缈罩泻鋈挥欣做风雨,皆是也。但人所常见,故不之怪。忽闻鬼啸、鬼火之属,则便以为怪,不知此亦造化之唬但不是正理,故为怪异。如《家语》云『山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羊』,皆是气之杂糅乖戾所生,亦非理之所无也。专以为无,则不可。如冬寒夏热,此理之正也;有时忽然夏寒冬热,岂可谓无此理!但既非理之常,便谓之怪,孔子所以不语,学者亦未须理会也。」
  死而气散,泯然无徽撸是其常道理恁地。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气不散,又怎生去凑着那生气,便再生,然非其常也。伊川云「《左传》伯有之为厉,又别是一理」,言非死生之常理也。
  问:「伯有之事别是一理,如何t」曰:「是别是一理。人之所以病而终尽,则其气散矣。或遭刑,或忽然而死者,气犹聚而未散,然亦终于一散。释、道所以自私其身者,便死时亦只是留其身不得,终是不甘心死。衔L愤者亦然,故其气皆不散。浦城山中有一道人,常在山中烧丹,后因一日出神,乃祝其人云:『七日不返时,可烧我。』未满七日,其人焚之。后其道人归,叫骂取身;亦能于壁间写字,但墨较淡,不久又无。尝见张天觉有一事亦然,邓隐峰一事亦然。其人只管讨身,隐峰曰:『说底是甚么!』其人悟,谢之而去。」
  用之问:「先生答廖子晦书云:『气之已散者,既化而无有矣,而根于理而日生者,则固浩然而无穷也,故上蔡谓我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盖谓此也。』根于理而日生者浩然而无穷,此是说天地气化之气否t」曰:「此气只一般。《周礼》所谓天神、地示、人鬼,虽有三样,其实只一般。若说有子孙底引得他气来,则不成无子孙底他气便绝无了!他血气虽不流传,他那个亦是浩然日生无穷。如《礼书》诸侯因国之祭,祭其国之无主后者,如齐太公封于齐,便用祭甚爽鸠氏、季m、逢伯陵、蒲姑氏之属。盖他先主此国来,礼合祭他。然圣人制礼,惟继其国者则合祭之,非在其国者便不当祭,便是理合如此。道理合如此,便有此气。如卫侯梦康叔云『相夺予亨』,盖卫侯都帝丘,夏后相亦都帝丘,则都其国自合当祭,不祭,,宜其如此。又如晋侯梦黄熊入寝门,以为鲧之神,亦是此类。不成说有子孙底方有感格之理,便使其无子孙,其气亦未尝亡也。如今祭句芒,他更是远,然既合当祭他,便有些气。要之,通天地人,只是这一气,所以说『洋洋然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虚空咳薹谴死怼W砸丝吹没睿岩匝韵病K悦鞯来鹑斯砩裰剩疲骸阂胂退滴蓿喂适ト巳此涤校∫胂退涤校陀掷次誓程炙担 恢凰档秸饫铮俗钥吹谩?鬃釉唬骸何茨苁氯耍赡苁鹿恚 欢袂胰ダ砘峤粢览恚偌淇吹玫览硗ㄊ保匀幌谩I喜趟担咽巧狈窒耍 
  问:「鬼神之义,来教云只是上蔡『祖宗精神便是自家精神』一句,则可见其苗脉矣。必大尝读《太极图义》,有云:『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是知人物在天地间,其生生不穷者,固理也;其聚而生、散而死者,则气也。有是理,则有是气。气聚于此,则其理亦命于此。今所谓气者,既已化而无有矣,则所谓理者,抑于何而寓邪t然吾之此身,即祖考之遗体。祖考之所具以为祖考者,盖于我而未尝亡也。是其魂升魄降,虽已化而无有,然理之根于彼者既无止息,气之具于我者复无间断,吾能致精竭诚以求之,此气既纯一而无所杂,则此理自昭著而不可R。此其苗脉之较然可秸咭病I喜淘疲骸喝日斋,七日戒,求诸阴阳上下,只是要集 自家精神。』盖我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在我者既集,即是祖考之来格也。然古人于祭祀必立之尸,其义精甚,盖又是因祖考遗体以凝聚祖考之气,气与质合,则其散者庶几复聚。此教之至也。故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曰:「所喻鬼神之说甚精密。大抵人之气传于子孙,犹木之气传于实也。此实之传不泯,则其生木虽枯毁无余,而气之在此者犹自若也。」
  (梓材谨案:此条录自《文集》《答吴伯丰书》。)
  问:「鬼神恐有两样。天地之间,二气氲氲,无非鬼神,祭祀交感,是以有感有。人死为鬼,祭祀交感,是以有感无。」曰:「是。所以道天神、人鬼。神便是气之伸,此是常在底;鬼便是气之屈,此是已散了底,然以精神去合他,又合得在。」问:「不交感时常在否t」曰:「若不感而常有,则是有馁鬼矣!」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或问:「理同而气异,此一句是说方才付与万物之初。以其天命流行只是一般,故理同;以其二五之气有清浊纯驳,故气异。下句是就万物已得之后说。以其虽有清浊之不同,而同此二五之气,故气相近;以其昏明开塞之甚远,故理绝不同。《中庸》是论其方付之初,《集注》是看其已得之后。」曰:「气相近,如知寒暖,识饥饱,好生恶死,趋利避害人与物都一般。理不同,如蜂蚁之君臣,只是他义上有一点子明;虎狼之父子,只是他仁上有一点子明;其它更推不去。恰似镜子,其它处都暗了,中间只有一点子明。大凡物事,禀得一边重,便占了其它的,如慈爱之人少断制,断制之人多残忍。盖仁多便遮了那义,义多便遮了那仁。」问:「所以妇人临事多怕,亦是气偏了t」曰:「妇人之仁,只流从爱上去底。」
  (梓材谨案:洲原本此下有一条,移入《吕范诸儒学案》蓝田传后。)
  问:「枯槁之物亦有性,是如何t」曰:「枯槁之物,谓之无生意则可,谓之无生理则不可。如朽木无所用,止可付之爨桑是无生意矣。然烧甚么木则是甚么气,亦各不同,这是理元如此。且如大黄、附子,亦是枯槁,然大黄不可为附子,附子不可为大黄。一草一木,皆天地和平之气。」问:「动物有知,植物无知,何也t」曰:「动物有血气,故能知;植物虽不可言知,然一般生意,亦可默见。若戕贼之,便枯悴,不复悦泽,亦似有知者。尝观一般花树 ,朝日照曜之时,欣欣向荣,有这生意,皮包不住,自迸出来。若枯枝老叶,便觉憔悴,盖气行已过也。」问:「此处见得仁意否t」曰:「只看戕贼之便雕悴,亦是义底意思。」
  百家谨案:泰西人分人物三等:人为万物之首,有灵魂;动物能食色,有觉魂;草木无知,有生魂。颇谛当。
  或问:「气禀有清浊不同t」曰:「气禀之殊,其类不一,非但清烛二字而已。今人有聪明、事事晓者,其气清矣,而所为未必皆中于理,是其气不醇也。有谨厚忠信者,其气醇矣,而所知未必皆达于理,则是其气不清也。推此求之,可见。」
  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才便是那情之会恁地者。情与才绝相近,但情是遇物而发,路陌曲折,恁地去底;才是那会如此底。要之,千头万绪,皆是从心上来。
  又问:「如此,则才与心之用相类t」曰:「才是心之力,是有气力去做底;心是管摄主宰者,此心之所以为大也。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以行乎水之动,欲则水之流而至于滥也。才者水之气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缓,则是才之不同。伊川谓『性禀于天,才禀于气』是也。」
  动静、真伪、善恶,皆对而言之,是世之所谓动静、真伪、善恶,非性之所谓动静、真伪、善恶也。惟求静于未始有动之先,而性之静可见矣;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有恶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
  又曰:天下之理,无异道也;天下之人,无异性也。性惟其不可见,孟子始以「善」形之。惟能自性而观,则其故可求;苟自善而观,则理一而见二。
  问:「心是知觉,性是理,心与理如何得贯通为一t」曰:「不须去着贯通,本来贯通。」「如何本来贯通t」曰:「理无心,则无着处。」
  所见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
  (梓材谨案:此下有「发明心字曰一言以蔽之」至「仁则生矣」三十八字,盖洲案语,然与后「问觉是人之本心」条「心」字以下复,删之。)
  知觉从君臣父子处,便是道心。
  有道理底人心,便是道心。
  饥欲食,渴欲饮者,人心也;得饮食之正者,道心也。须是一心只在道上,少间那人心自降伏得不见了。人心与道心为一,恰似无了那人心相似,只是要得道心纯一,道心都发见在那人心上。
  问:「形体之动,与心相关否t」曰:「岂不相关。自是心使他动。」曰:「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形体亦有运动,耳目亦有视听,此是心已发抑未发t」曰:「喜怒哀乐未发,又是一般。然视听言动,亦是心向那里。若形体之行动心都不知,便是心不在。行动都没理会了,说甚未发!未发不是漠然全不省,亦常醒在这里,不恁地困。心无间于已发未发,彻头彻尾都是,那处截做已发未发t如放僻邪侈,此心亦在,不可谓非心。」
  问:「人心形而上下如何t」曰:「如肺肝五脏之心,却是实有一物。若今学者所论操舍存亡之心,则自是神明不测。故五脏之心受病,则可用药补之,这个心则非菖蒲、茯苓所可补也。」问:「如此,则心之理乃是形而上否。」曰:「心比性则微有唬比气则自然又灵。」
  问:「先生尝言心不是这一块。义刚窃谓满体皆心也,此特其枢纽尔。」曰:「不然。此非心也,乃心神明升降之舍。人有病心者,乃其舍不宁也。凡五脏皆然。心岂无运用,须常在躯帜冢┤绱私ㄑ粝刂兀氤T谘美铮脊艿谜庖幌匾病!挂甯赵唬骸溉辉虺套友浴盒囊谇蛔永铩唬降痹谏嶂冢坏痹谏嶂庑癌t」曰:「不必如此。若言心,不可在脚上,又不可在手上,只得在这些子上也。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太极只在阴阳之中,非能离阴阳也。然至论太极自是太极,阴阳自是阴阳,惟性与心亦然。所谓一而二、二而一也。」
  心,主宰之谓也。动静皆主宰,非是静时无所用,及至动时方有主宰也。言主宰,则混然体统,自在其中。心统摄性情,非ザ庇胄郧槲晃锒环直鹨病
  问:「意是心之运用处,是发处t」曰:「运用是发了。」问:「情亦是发处,何以别t」曰:「情是性之发。情是发出恁地,意是主张要恁地。如爱那物是情,所以去爱那物是意。情如舟车,意如人去使那舟车一般。」
  未动而能动者,理也;未动而欲动者,意也。
  心之所谓之志,日之所谓之时。志字从之从心,时字从之从日,如日在午时,在寅时,制字之义由此。志是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经营往来底,是那志底脚。凡营为、谋度、往来,皆意也,所以横渠云「志公而意私」。
  百家谨案: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其直遂不可R,故曰诚。若经营往来,是好色有不好,恶臭有不恶之意矣。所患不诚者,谓其欺也。欺则谓人不已知而可己欺也,究之R不善而着善。亦知人有不可欺,故R之;又谓人能已欺,故着之;总是知不致,故不诚耳。不诚意,谓不着实去正心上用,故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横渠「志公而意私」,似未安。
  问:「知与思,于人身最紧要t」曰:「然。二者也只是一事。知如手相似,思是交这手去做事也。思所以用夫知也。」
  性只是理,情是流去运用处。心之知觉,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具此理而觉其为是非者,是心也。此处分别,只在毫厘之间。精以察之,乃可见尔。
  心、性、理,拈着一个,则都贯串,惟观其所指处轻重如何。「养心莫善于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存虽指理言,然心自在其中。「操则存」,此存虽指心言,然理自在其中。
  公不可谓之仁,但公而无私便是仁;敬不可谓之中,但敬而无失便是中。
  无私以间之则公,公则仁。譬如水,若些子碍,便成两截。须是打并了障塞,便滔滔流去。
  「心之德」是统言,「爱之理」是就仁义礼智上分说,如义便是宜之理,礼便是别之理,智便是知之理。但会得爱之理,便理会得心之德。又曰:爱虽是情,爱之理是仁也。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事;仁者爱之体,爱者仁之用。爱是个动物事,仁是个静物事。理便是性,缘里面有这爱之理,所以发出来无不爱。程子曰:「心如谷种,其生之性乃仁也。」生之性便是爱之理。
  因举天地万物同体之意,极问其理。曰:「须是近里着身推究,未干天地万物也。须知所谓心之德者,即程先生所谓谷种之说;爱之理者,则正为仁是未发之爱,爱是已发之仁尔。只以此意推之,不须外边添入道理。若于此处认得仁字,即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若不会得,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却转无交涉矣。孔门之教,说许多仁,却未曾有定说出。盖此理真是难言,若立下一个定说,便该括不尽。且直于自家身分上体究,久之自然通达。程子谓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须是统看仁如何却包得数者,又却分看义礼智如何亦谓之仁。大抵于仁上见得尽,须知发于刚果处亦是仁,发于辞逊、是非亦是仁。且款曲研究,识尽全体。正犹观山,所谓『横看成岭,直看成峰』。若自家见他不尽,初谓只是一岭,及少时又见一峰出来,便是未曾尽见全山,到底无定据也。」
  以生字说仁,生自是上一节事,当求天地生我底意,而今须要自体认得。试自看一个物,坚硬 如顽石,成甚物事,此便是不仁。「蔼乎若春阳之温,盎乎若醴酒之醇」,此是形容仁底意思。
  或问:「存得此心便是仁t」曰:「且要存得此心,不为私欲所胜。遇事每每着精神照管,为可随物流去,须要紧紧守着。若常存得此心,应事接物虽不中,不远。思虑纷扰于中,都是不能存此心。此心不存,合视处也不知视,合听处也不知听。」或问。「莫在于敬否t」曰:「敬非别是一事,常唤醒此心便是。人每日只鹘鹘突突过了,心都不曾收拾得在里面。」又曰:「仁虽是有刚直意,毕竟本是个温和之物,但出来发用时有许多般,须得是非、辞逊、断制三者,方成仁之事。及至事定,三者各退,仁仍旧温和,缘是他本性如此。人但见有是非、节文、断制,却谓是仁之本意,则非也。春本温和,故能生物,所以说仁为春。」
  仁义互为体用动静。仁之体本静,而其用则流行不穷;义之体本动,而其体则各止其所。
  先生答叔重疑问曰:「仁体刚而用柔,义体柔而用刚。」广请曰:「自太极之动言之,则仁为刚而义为柔;自一物中阴阳言之,则仁之用柔,义之用刚。」曰:「也是如此。仁便有个流动发越之义,然其用则慈柔;义便有个商量从宜之义,然其用则决裂。寻常人施恩惠底心便发得易,当刑杀时此心便疑,可见仁属阳属刚,义属阴属柔。」直卿云:「只将收敛二字看,便见喜则舒,怒则敛。」
  礼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且以人之资质言之,温厚者多谦逊,通晓者多刻剥。
  义之严肃,即是仁底收敛。
  仁礼属阳属健,义智属阴属顺。问:「义则截然有定分、有收敛底意思,自是属阴顺。不知智如何解t」曰:「智更是截然,更是收敛。如知得是知得非,知得便了,更无作用,不似仁义礼三者有作用。智只是知得了,便交付恻隐、羞恶、辞逊三者,他那个更收敛得快。」
  问。「仁是天地之生气,义、礼、智又于其中分别。然其初只是生气,故为全体t」曰:「然。」问:「肃杀之气亦只是生气t」曰:「不是二物,只是收敛。春夏秋冬亦只是一气。」又曰:「若晓得此理,便见得克己复礼,私欲尽去,便纯是温和冲粹之气,乃天地生物之心。其余人所以未仁者,只是中心未有此气象。」问:「向闻先生语吾学者,五行不是相生,合下有时都有,如何t」曰:「此难说。然会得底便自然不相悖,唤做一齐有也得,唤做相生也得。便虽不是相生,他气亦自相灌注。如人五脏,固不曾有先后,但其灌时自有次序。」久之,又曰:「仁字如人酿酒,酒方微发时便是义,到得成酒后却只与水一般,便是智。又如一日之间,早间天气清明便是仁,午间极热时便是礼,晚下渐凉便是义,夜半全然收敛,无些形皇北闶侵恰V蝗绱丝矗甚分明。」
  「天理之浑然」,既谓之理,则便是个有条理底名字,故其中所谓仁义礼智四者合下便各有一个道理,不相混杂。以其未发,莫见端绪,不可以一理名,是以谓之浑然,非是浑然里面都无分别,而仁义礼智却是后来旋次生出四件有形有状之物也。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尝备言,至孟子而始备言之者,盖孔子时性善之理素明,虽不详着其条而说自具;至孟子时,异端崞穑往往以性为不善,孟子思有以明之,于是别而言之。盖四端之未发也,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不是ザ倍嘉抟晃铮酝獗呃u感,中间便应。如赤子入井之事感,则仁之理便应,而恻隐之心于是乎形;如过朝过庙之事感,则礼之理便应,而恭敬之心于是乎形。盖由其中众理浑具,各各分明,故外边所过,随感而应,所以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之不同。是以孟子析而为四,以示学者,使知浑然全体之中而灿然有条若此,则性之善可知矣。然四端之未发也,所谓浑然全体,无声臭之可言,无形象之可见,何以知其灿然有条如此t盖是理之可验,乃依然就他发处验得。凡物必有本根。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的之发最可验,故由其恻隐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恶所以必知其有义,由其恭敬所以必知其有礼,由其是非所以必知其有智。使其本无是理于内,则何以有是端于外t由其有是端于外,?/div>
22-2-宋元学案(卷二十六-卷五十) 24-2-宋元学案(卷二十六-卷五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菲怀谢霆锋骨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