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 后面加个带火字旁的男孩名字名字

火星救援(The Martian) 2015马特·达蒙 杰西卡·查斯坦 凯特·玛拉 杰夫·丹尼尔斯主演
这是一部让你看了不觉得烦的广告片。广告主包括NASA,Cisco,天朝航天局,GoPro,Vivo,汉密尔顿,路虎
给冷清的专栏加点人气:&br&&a href=&/military/& class=&internal&&Science the shit out of Mars - 谈兵论道 - 知乎专栏&/a&&br&&br&&br&简评:只要故事本身不坏,雷德利 斯科特就不会让人失望,只可惜现在的他似乎也不会太给人惊喜。同为太空题材电影,本片比《星际穿越》朴实,比《地心引力》宏大,丰富准确的科学细节让半个业内人士的我看的大呼过瘾,主角的冷静幽默又可以打动人心,只是有时候过于轻俏的氛围削弱了电影本该渲染的孤独氛围。大多数时候我并不觉得主角在火星上绝境求生,反而更像是《幸存者》的野外生存秀。火星上的自救让人震撼,然而地球上的情节险些让本片落入『一线人员与高层对抗』的美式俗套。不过一部太空电影有时候并不需要曲折的剧情和浓重的感情渲染,因为,走出地球本就是全人类的事业。&br&&br&分几点说说吧。&br&&br&1.煽情还是逗比?&br&相比大多数荒野自救题材的电影,本片最大的区别也许就是几乎没有刻意的情绪渲染。这基本可以说是和原著保持一致,包括Mark风趣幽默的角色形象。答主也很喜欢这种冷静理性的风格,不过我依然认为合理的煽情是必要的。原著当初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用科学推理给出一个合理的火星求生故事——一个很典型的GEEK思路,针对的读者群原本也是各种硬科幻爱好者,至于情节,情感反而不那么重要。原著可以很讨巧的选择“逗比”这种很容易塑造的任务形象,然而电影直接照搬却让人觉得有些不够真实。而且原著涉及到Mark的部分基本来自于Mark的日志,并不能完全代表各种事故发生时他的真实心理活动(“今天吓尿了,吃颗土豆压压惊,再来写日志”)。所以我觉得,作为曾拍出过超越原著的《银翼杀手》的雷德利斯科特,我们有理由期待他给出一个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铺垫。&br&&br&2.科学家/工程师的人物塑造&br&影片中的大多数科学家人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特别是JPL的亚裔科学家,显得精明实干。但可惜的是,并没有特别体现出现代科学研究的团队特性。大多数时候,忙碌的PhD们只是背景,几个高管也显得过于愚蠢。特别是对于提出最终变轨计划的轨道工程师Rich Purnell(黑人小哥),原著中的形象更接近我熟悉的学霸或者学神:高冷傲气背后是十足的底气。而电影里为了迎合观众一贯的想象,一定要把他塑造成一个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不懂礼貌的人,还是没有跳出好莱坞式“学傻”的老路数。&br&&br&3. 情节&br&几乎一切都很合理,遵循着“出现困难——科学解决”这样的思路。影片的大多数戏剧化转折都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给出solution的过程既让一般观众觉得有趣,也让“懂行”的观众觉得信服。其实在原著里,对于那次紧急发射的失败都有详细的解释,读起来真的非常过瘾。这时候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雷大导演,《普罗米修斯》的情节要是有这片一半合逻辑,也可以称得上科幻佳作了啊。&br&&br&4.画面&br&只能说没有什么毛病,不算多么出彩。太空电影其实在画面上有自己的优势,在你给出足够真实的太空/外星场景之后,再按照一般风格摄影/纪录片的路数拍一遍,就足够震撼大多数人啦。毕竟这等景色,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就很开心(除了《木星上行》,LOL)。&br&&br&5.科学,还是科学!&br&这个后面细说,随便举一个例子,那就是原著作者计算轨道的程序,他还公布了源代码,以及一个说明动画,都在这里&br&&a href=&///?target=http%3A///martia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dex of /marti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在reddit看到的:&br&&img src=&/6f76eb3aebfa1bc348c6e8_b.jpg& data-rawwidth=&1736& data-rawheight=&2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36& data-original=&/6f76eb3aebfa1bc348c6e8_r.jpg&&《拯救大兵瑞恩》《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马特达蒙真是全世界最需要被拯救的人。&br&&img src=&/9c037dd4fe4c7e80b25d5f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9c037dd4fe4c7e80b25d5fd_r.jpg&&&img src=&/14f280cfb6dfcda0f620c8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14f280cfb6dfcda0f620c8_r.jpg&&&img src=&/d9a6a68e863a6e9c45014a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d9a6a68e863a6e9c45014a_r.jpg&&&br&&br&&br&&br&下面慢慢聊。&br&&br&火星。我们又回来了!&br&从电影院出来的我想了想,自己上次观看火星题材的电影,还是初中在佳片有约看的《火星任务》(顺便说一句,影片最终救援场景有点向此片致敬的意味),而这中间的十几年,我并没有错过什么。没错,上一部进入主流视线的严肃火星题材电影,真的就是2000年的《火星任务》了。&br&&br&火星:&br&轨道半长轴1.524天文单位。&br&平均半径3389千米。&br&自转周期1.026地球日。&br&表面温度最低零下143摄氏度,最高35摄氏度。&br&大气压强约为地球的1%,相当于35000米的高空。&br&大气成分:二氧化碳&95%,氮气~3%,氩气~1.6%,以及少量的其他成分。&br&&br&“Space never cooperates” 主演马特 达蒙在片尾这样说。&br&&br&独自一人,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一年?&br&《火星救援》,给了我们一个足够科学,又足够精彩的答案。&br&&br&电影能做到这一点,不得不提原著的作者 安迪 威尔。 威尔本不是职业作家,作为一个程序员,他曾经在暴雪工作,给魔兽争霸2代写过代码。作为粒子物理学家的儿子,威尔是在阿西莫夫和克拉克的科幻小说中长大的。我相信这种被黄金时代的科幻所熏陶的童年给了他写作硬科幻的功底。为了给“如何在火星上生存?“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威尔开始写作《火星救援》。&b&他自学了大量的航天知识,小说中的每一个日期,都源自他本人的精确计算。&/b&2009年,威尔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连载。很快聚起来一批死忠读者,这些读者都是对科学细节极其挑剔的家伙,每当有科学错误都会被挑出来修改。而后的2011年,在粉丝的强烈要求下,亚马逊Kindle版上架,价格则是最低的0.99刀。结果很快爬上了科幻类作品的榜首,不到三个月卖出了35000本,比他之前网站上免费下载的次数还多。2013年,小说的版权被皇冠出版社以超过十万美元的价格买走。&br&&br&太空题材的电影,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设定百转千回的剧情,或者深刻崇高的内核,因为太空本身,就是伟大与惊险并存的最佳背景。电影最需要的,就是尽可能准确的展示任务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对于大多数国家却是无法满足的——背后需要强大的航天实力和足够开放的文化氛围作为支撑。经典的太空电影,从早年的《The right stuff》,到《阿波罗13号》,《火星任务》,再到近年来大红大紫的《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无一不是”美国大片“。从这个角度看,太空电影真的是综合国力的象征,“电影工业王冠上的明珠”。&br&&br&总体来说,我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雷德利 斯科特作为科幻电影和史诗电影的殿堂级导演,在最近几年的持续低迷之后,终于给出了一份不仅满意而且令人惊喜的答卷。电影中大量的火星风光镜头总让我想起《天国王朝》里的茫茫大军和《法老与众神》中的无垠红海。和《星际穿越》相比,本片的太空镜头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这种几乎没有任何炫技的拍摄手法,在我看来,很是符合本片的主旨:以纪录片般的准确性表现一次假想的太空营救。&br&&br&没错,本片中的细节,简直多到了”刻意炫耀“的程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火星生存手册“.《地心引力》跟它一比,根本就是文艺片嘛。我靠着记忆尽量回忆一部分:&br&1.电影中记录日期用的单位是Sol,全称是Martian solar day,火星太阳日:火星上太阳起落的平均间隔。等于24小时39分35.244秒,和地球的一天很是接近。&br&2.火星上种植植物的确可行:&br&&img src=&/5f584bcbfaa0af59b3217aee8ae08fda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5f584bcbfaa0af59b3217aee8ae08fda_r.jpg&&这是勇气号,机遇号和好奇号所测量到的火星土壤成分,有足够的钠,镁,铝,磷,钙,铁,只是缺乏氮,而这正是人类粪便中的丰富成分。所以添加了粪便的火星土壤的确可以种植植物。地球上的相关实验也证实了可行性。&br&3.马特 达蒙在火星上种植土豆,因为土豆差不多是亩产淀粉最高的作物。&br&4.土豆相比小麦,主要缺点就是需要大量的灌溉。马特 达蒙生产水的方法,是用联氨(常用火箭燃料)在铱催化下分解成氮气和氢气,然后小心的燃烧氢气获得水。顺便提一句,片中的联氨应该是作为单组分推进剂,供姿态调整火箭使用的。原理也是利用铱催化下的放热分解,比冲(效率)可以达到220s,虽然不如那些接近400s的『专业』火箭发动机,作为姿态控制火箭也够用了。&br&&img src=&/febbea42ada7b680d1f1f0cd86efd962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11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febbea42ada7b680d1f1f0cd86efd962_r.jpg&&航天飞机机鼻的这些孔就是姿态调整火箭的喷口。使用单组分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只需要控制单一燃料的流量就可以调整推力,比双组份(燃料+氧化剂)的发动机来的方便,适用于姿态调整这种需要频繁启动/暂停的场合。&br&&br&5.利用核电池取暖(就是从土里挖出来然后包上金箔的玩意儿)。影片中的核电池,严格来说叫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缩写RTG,影片中也提到了这个缩写),利用放射性衰变的热量进行温差发电,通常使用的同位素就是钚238。钚本身剧毒,所以片中马特达蒙也提到如果电池损坏那就”no human“了。这种电池通常呈柱状结构,中央是放射性元素热源,中间是温差发电的电极,最外层则是散热片:&br&&img src=&/fa5c9dbf427f3420cceb9f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fa5c9dbf427f3420cceb9f_r.jpg&&卡西尼-惠更斯上的RTG&br&&img src=&/8b53a59cf7d12fd8f0b675cb_b.jpg& data-rawwidth=&424&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4& data-original=&/8b53a59cf7d12fd8f0b675cb_r.jpg&&阿波罗带上月球的SNAP27型RTG。&br&&img src=&/bbb2d6da9b59a8f1bd6b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bb2d6da9b59a8f1bd6be_r.jpg&&RTG的核心,二氧化钚,仅仅自发衰变就可以把自己加热到红热状态。用二氧化钚陶瓷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热稳定性(不容易化掉之类)。&br&6.用来和地球联系的火星车是1996年发射的火星探路者号(Pathfinder):&br&&img src=&/6aa32a4f3878bc40cdf0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6aa32a4f3878bc40cdf0_r.jpg&&据NASA介绍,这颗探测器的确有相应的接口供马特达蒙连接电脑并加以改造用来和地球通讯。&br&这颗探测器的位置也和真实世界一致:&br&&img src=&/e2f6ba1fd29f21ebdfdb9805ccc68241_b.pn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5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e2f6ba1fd29f21ebdfdb9805ccc68241_r.png&&&br&&a href=&///?target=http%3A//www.cannonade.net/mars.php%3FThe_Martian%26id%3D1397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ndy Weir's 'The Martian' Map&i class=&icon-external&&&/i&&/a&&br&7.马特达蒙开始和地球通讯用的是16进制,两位16进制数字就可以表示0到255的组合,转换成ASCII码就可以表示所有字母了。作者威尔本人就是程序员,对这一套当然是驾轻就熟。不用26位字母直接表示是因为这样一来每个字母分到的角度太小,不利于相机取景拍照。&br&8.NASA黑人小哥的绝妙点子就是利用引力弹弓效应(和行星交换动量)进行变轨并节省燃料/提高速度。这也是航天器进行行星际飞行常用的方法,不过影片中居然连NASA高层都需要小哥科普才明白,并且小哥验证还是利用了NASA的超算,只能说是为了戏剧效果了。&br&&img src=&/36edb9eaed7bfaf18782a2_b.png& data-rawwidth=&1270& data-rawheight=&10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0& data-original=&/36edb9eaed7bfaf18782a2_r.png&&&a href=&///?target=https%3A//www.insidescience.org/content/inside-spaceflight-martian/325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side The Spaceflight Of 'The Marti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电影中Hermes飞船采取的轨道,绿色是任务开始时从地球到火星的轨道,黄色是第一次离开火星的轨道,它在星号处开始变轨,在数字3处利用地球引力大幅改变轨道,在4处飞越火星,救回Mark Watney。在这个方案中,Hermes都只是飞过地球和火星,在这两次短暂的“相会”中,NASA必须把足够的给养送到Hermes上,然后让Mark有能力挣脱火星引力的束缚接近Hermes。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第一个任务,也需要推力强大的火箭才能完成,因为此时Hermes相对地球的速度非常的快,火箭除了能挣脱地球引力,还需要加速到足够追上Hermes才可以。影片采取了近年来好莱坞常用的“太空出事靠中国”的思路,借用了强大的“太阳神”推进器把给养送达了Hermes。&br&&br&9.片尾从火星起飞时为了节省重量,抛弃了返回舱的大量设备,甚至窗户和整流罩。火星的大气极其稀薄,所以理论上是可以这样做的。虽然减轻了重量,阻力却增加了不少,这也许就是进入轨道之后却发现轨道偏低的原因吧。&br&&br&影片中不太真实的地方,我觉得一个是开头的风暴。由于火星大气极其稀薄,即使风速很高,这种风暴能产生的破坏力也很有限,而且产生如此规模的风暴需要足够的时间生成,NASA必然能给出足够的预警时间供大家撤离。不过作者也承认这是一个为了剧情推进不得已而为之的BUG(”我就想快点把马特达蒙困在火星上啊啊啊!“)。 再一个就是火星表面的太阳辐射,这也得怪那聊胜于无的大气层,还有火星欠缺的磁场。马特达蒙就这样穿着宇航服在表面逛来逛去,估计等回地球的时候他晚上就能发荧光了(笑)(发荧光是指Mark接受到过量宇宙射线照射之后体内的某些原子核变成了会衰变的不稳定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电子/伽马射线都有可能与周围原子的外层电子作用产生荧光。)。&br&&br&本片的剧情,在我看来有些落入俗套,不过总体来说没有影响到故事合理性(以下微剧透)。此前,”太空营救“类电影的标杆必然是《阿波罗13号》,除了来自真实的震撼,更打动我的是NASA地面人员的不懈努力,从上至下都体现出那个年代纯粹的美国精神——求真,进取,永不放弃。而本片的NASA高层则显得有些官僚气息——《阿波罗13号》里群策群力得到的轨道方案,到本片里却来自一个邋里邋遢的黑人小哥,还带着典型nerd的坏毛病,科研集体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展示。甚至,这个关键的方案还被否决,得用宇航员的私人通讯秘密的传递给赫尔墨斯号。幸亏NASA在得知赫尔墨斯号乘员的举动后及时支持,否则本片就会落入”正直下属“和”邪恶高层“斗争的并不得不使用非常手段最终获得成功而高层不得不辞职的超级大俗套了。&br&&br&最后不得不赞一下马特达蒙的表演,影片中的大部分都是他的独角戏,他那嘴角撩起的坏笑把这位乐观的太空鲁滨逊勾勒的天衣无缝。尤其是那句 I'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他当时正在回收粪便施肥):&br&&img src=&/cdaa0faa912c_b.jpg& data-rawwidth=&831&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1& data-original=&/cdaa0faa912c_r.jpg&&&br&&a href=&///?target=http%3A///people/neildavies1/works/-the-martian-im-gonna-have-to-science-the-shit-out-of-thi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Martian &I'm gonna have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by Neil Davi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我决定送给大家一个福利:&br&&br&片中马特达蒙和地球通话的时候是全球直播的,因此NASA地面人员提醒他要注意措辞,于是马特达蒙就恶作剧般的回了一句非常恶搞的话。片中这句惊动总统的话被隐去了,不过小说里可是存在的,这句话是:&br&&br&&br&&br&&br&&br&&br&WATNEY: Look! A pair of boobs! -& (.Y.)&br&&b&&a href=&///?target=http%3A///quotes/1217066-watney-look-a-pair-of-boobs---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Quote by Andy Weir : “WATNEY: Look! A pair of boobs! -& (.Y.).”&i class=&icon-external&&&/i&&/a&&/b&
给冷清的专栏加点人气:简评:只要故事本身不坏,雷德利 斯科特就不会让人失望,只可惜现在的他似乎也不会太给人惊喜。同为太空题材电影,本片比《星际穿越》朴实,比《地心引力》宏大,丰富准确的科学…
真好久没看到这样扎实的科幻片了。这确实是斯科特近年来最好看的一部电影,更难得的是它有一个近年来科幻/泛科幻题材里都很少见的品质: 简单。 &br&&br&这种可贵的简单表现在:全片充满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自始至终坚信科学的力量。科学家们作为绝对的主角,没有冷峻的阴谋攻伐或是疯癫的灭世狂想,也不再是变态怪人邪恶boss,而是怀有赤子之心并充满幽默感的温暖英雄。他们以一种真诚纯净、朝气蓬勃的气势,跨越人类所固有的怯懦恐惧和犹豫怀疑,冲破各种利益权衡和政治藩篱,运用自己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单纯而坚定地完成了一次堪称史诗的自救&拯救行动。&br&&img src=&/4c6b65bf46b548f4ffe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4c6b65bf46b548f4ffeb_r.jpg&&&u&只是一个人的性命,却彰显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价值基石所在 &/u&&br&&br&有人说该片很老派,老得就像女船长热爱的那些上世纪70年代的迪斯科音乐;的确在我看来它表达了一种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在极尽严谨的背景设定上(有NASA背书哦),讲了一个情节简单、全是好人、深度欠缺、但生命力蓬然勃发的故事,让人猛然发现那些在电影工业里被搁置已久甚至显得有些老土的情节人设和道德品质依旧如此富有魅力——这种探索者和冒险家的魅力很能感染人,看完片子后没别的,就是心情振奋,充满豪情(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都难得充满干劲起来,笑)。&br&&img src=&/3bea2e2e5e69d76d7260c58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8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3bea2e2e5e69d76d7260c58_r.jpg&&&u&作为NASA大型科教宣传片,设定严谨不是盖的&/u&&br&&br&斯科特老爷子拍片当然不是一直这么简单。赛博朋克经典《银翼杀手》,科幻惊悚片先驱《异形》,全都充满暗黑系的哲思—— 他拍科幻的时候,基本都会关注一些比较终极的主题,比如女权主义,比如宗教思考,比如人工智能等科幻核心母题…所以这次竟然能压抑住自己在科幻片里的神棍表达欲,特别老实工整地谱写一曲对NASA科学家的赞歌,实在难能可贵。 &br&&img src=&/d1fa7bcaa34d_b.jpg& data-rawwidth=&1265&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5& data-original=&/d1fa7bcaa34d_r.jpg&&&u&暗黑路数的科幻,斯科特老爷子是鼻祖了,&/u&&u&《普罗米修斯》就因为想讨论的东西太多而饱受争议,这次他偏偏就讲了个明亮简单的故事&/u&&br&&br&而暗黑向风格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都习惯了在科幻题材里看到这样的设定:癫狂的科学疯子,嗜血的太空怪兽,极尽扭曲的人性,包藏祸心的队友,还有一堆排队等着毁灭地球的外星文明…当然,这样的风格之下产生了很多佳作,它们深刻并富有洞见,斯科特本人也是个中翘楚;只不过三天两头接受灵魂的拷问和洗礼,看多了也累得慌——像黑暗森林法则这种是很酷炫,它对宇宙秩序的表达有种逼近真理的压迫感,让人击节而叹。但老实说,在严酷的现实主义之外,人类有时偶尔也会需要《火星救援》这样的来重拾下对文明的信心。 &br&&img src=&/f3f3ef1e61bf179f890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3f3ef1e61bf179f890d_r.jpg&&&u&广受好评的三体同人短片《水滴》截图&/u&&br&&br&再截取本片值得一提的几个切面分别说一说吧: &br&&b&&br&1.不矫情 &/b&&br&在观影前我一直以为,马特达蒙孤身滞留火星,肯定会有很多近乎撕裂的内心戏。结果全片并未对主角身处绝境时的内心做过多挖掘, 因为马特达蒙在搞清状况后,马上开始为生存着手展开各项有条不紊的测算和自救措施…老兄只在在种土豆的居住舱炸毁的时候崩溃了一次,大部分时候乐观坚定、 而且逗比——不给我等小清新抒情的机会… &br&&img src=&/bf4d561aa132b9e06a18bca06f4c8cd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f4d561aa132b9e06a18bca06f4c8cdb_r.jpg&&&u&在火星上种了农作物,达蒙认为这就算殖民地了…斯科特脑子里果然还有着西方老牌殖民主义的冒险家豪情&/u&&br&&b&&br&2.真女权 &/b&&br&斯科特作品中一直不缺强悍的女性,异形里的Ripley是最早的女性英雄代表,而此次火星登陆机组的领导者也是一位女性;不仅体现在队长职务,也体现在整个事件中她的责任心和领导力。&br&得知被留在火星的马特达蒙还活着,而绕地球返航火星救援的计划可行时,她气场全开陈清利弊那一段让人动容(然后所有船员全都同意返航救人!这片真的拍得一派天真,正是这一点让我喜欢)。&br&此外导演在塑造女船长角色定海神针一般的中心作用时,没有刻意剥除她的女性特征,角色的一切 纯出自然,全无刻意设置。这才是真·女权主义者啊… &br&&img src=&/38d7c5fad40bcbeebe19353e_b.jpg& data-rawwidth=&918&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8& data-original=&/38d7c5fad40bcbeebe19353e_r.jpg&&&u&斯科特的电影里从来不缺女英雄&/u&&br&&br&PS:船长对老派歌曲的痴迷这个梗太逗,全片配乐是亮点(片尾曲i will survive太绝了,配合剧情有种令人忍俊不禁的恶趣味);在此放一个盘点链接【&a href=&///?target=http%3A///music/24666-TheMartianDisco&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電影原聲帶:神來一筆的Disco,《絕地救援》裡的流行音樂!&i class=&icon-external&&&/i&&/a&】(须翻墙) &br&&img src=&/1c525e29b9a4e81ecf7cbecfe6dcd01e_b.jpg& data-rawwidth=&556& data-rawheight=&3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6& data-original=&/1c525e29b9a4e81ecf7cbecfe6dcd01e_r.jpg&&&u&马特达蒙在火星快被船长的Disco搞疯了,听歌时他脑内画面效果,大概相当于把中国人关起来天天听《纤夫的爱》吧…&/u&&br&&b&&br&3.理性的力量 &/b&&br&整个拯救计划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一位可爱的天才青年科学家的轨道计算,这段情节的展开非常抓人,能感受到一股战天斗地的雄心——在探索宇宙的行动中,人类的理性和智慧能够到达的高度真让我等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br&但是对这位天才的nerd化 塑造还是略脸谱化了点。鉴于主要角色基本都是科学家…好吧,总要有人背标签化的锅嘛。 &br&&img src=&/f57acc48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57acc482_r.jpg&&&u&天才永远是如此不羁不修边幅&/u&&br&&b&&br&4.难得没死人 &/b&&br&相似题材科幻电影几乎没有不死人的; &br&斯科特的电影里几乎没有不死人的; &br&肖恩·宾的电影里几乎没有不死人的(嗯都是他负责死); &br&然而这部电影就是没有死人!谁都没有死…包括肖恩·宾!&br&该片真该叫《斯科特大破豆子叔死亡诅咒》…&br&&img src=&/de03d3ff0b97b4df0dcb34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de03d3ff0b97b4df0dcb34_r.jpg&&&u&《权力的游戏》北境之王の末路,豆子叔万死之中最著名的一次…&/u&&br&&img src=&/794c4db84b257ea7661229f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794c4db84b257ea7661229f_r.jpg&&&u&豆子叔内心OS:这次我不会轻易的狗带~&/u&&br&&b&&br&5.不拖沓 &/b&&br&高潮部分设定为把达蒙从火星带回飞船。绕回火星接马特达蒙上飞船后,下一个镜头大家就都在地球上了。干脆利落。 &br&&b&&br&6.中国梦&/b&&br&继地心引力之后,中国队再一次出手力挽狂澜!虽然剧情展现上有挺尴尬的地方,但大部分中国观众应该还是蛮受用的。&br&不过,霍元甲当局长就不吐槽了,可陈数实在太僵硬了,台词念得跟小学班干部朗诵似的,抑扬顿挫而情绪失当;接了一个好莱坞角色,激动得说都不会话了…&br&&img src=&/81c7ead406e5ab7b0a5e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1c7ead406e5ab7b0a5e8_r.jpg&&&u&在霍局长的凝视下,陈胡兰面露忧色&/u&&u&大义凛然&/u&&br&&br&&b&7.真赢家&/b&&br&最大的人生赢家自然是巴基。冬兵成功搭上隐形女,还生了孩子,在这部儿女私情稀缺的片子里贡献了仅有的浪漫桥段。&br&&img src=&/040a05e559eeedd4968f_b.jp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040a05e559eeedd4968f_r.jpg&&&u&右边是已经扑街的新神奇四侠的隐形女(也是纸牌屋里被木下总统推下站台的bitch记者Zoey)。漫威宇宙太大了,好莱坞演员快不够用了…&/u&&br&&br&话说,斯科特下一步片子就不简单了——本来拍摄日程应该在本片之前的《普罗米修斯》续集,最初定名《异形:失乐园》(Alien: Paradise Lost),最终改名《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并定档。该片剧情:一艘殖民船在遥远星球发现一个未知的天堂,其实非常黑暗危险,那里唯一居民是上一部剩下一颗头的机器人大卫……&br&异形粉丝有福,老爷子一把年纪还在坚持填自己三四十年前埋的坑~&br&&img src=&/2b9a4d168ea6c37f65bb768decd5542f_b.jpg& data-rawwidth=&1065&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5& data-original=&/2b9a4d168ea6c37f65bb768decd5542f_r.jpg&&&u&续集定名为异形&/u&&u&也预示着《普罗米修斯》系列跟异形的关系进一步明朗化,想想有点小激动呢&/u&&br&&img src=&/f2c60d344a7b6fbf7924e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2c60d344a7b6fbf7924e2_r.jpg&&&u&普罗米修斯里法鲨饰演的生化人大卫,第二部真的是演个头啊…&/u&
真好久没看到这样扎实的科幻片了。这确实是斯科特近年来最好看的一部电影,更难得的是它有一个近年来科幻/泛科幻题材里都很少见的品质: 简单。 这种可贵的简单表现在:全片充满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自始至终坚信科学的力量。科学家们作为绝对的主角,没有…
男,78年生,现居上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字旁的女孩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