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君洪皓翻译是哪里人

当前位置: &>&
  洪皓(),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乐平市洪岩)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被留,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始归。迁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寻因忤秦桧,出知饶州。十七年,责授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谥忠宣。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鄱阳集》四卷,另有《松漠纪闻》二卷行世。事见《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传。洪皓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鄱阳集》为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锋芒。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却因此为高宗赏识。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国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归。在金期间,威武不屈,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后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宋高宗于杭州西湖边葛岭赐建国公府。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维洪氏世显于鄱阳。自宋太师忠宣公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云:“西湖葛岭下有洪忠宣公皓祠。《钱塘县志》载:‘忠宣于建炎初使金,不屈,历十五年始放归,赐宅西湖葛岭后。后人因就地建祠。’我朝雍正九年,李敏达卫重修,并书一联云:‘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亦自确切。”
  洪皓被派出使金国议和,但金没有议和之意,所以当时的使节非常危险。“凡宋使者如(王)伦及宇文虚中、魏行可、顾纵、张邵等,皆留之不遣。”(《金史·王伦传》)洪皓行至太原,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转至云中(今山西大同),见到金国权臣完颜宗翰。完颜宗翰不许洪皓请归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宋史·洪皓列传》)完颜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两名壮士“执剑夹承”,拥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从容而行。一位贵族见状,深受感动,不觉失声说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剑士暂缓行刑,并亲自跪下请求完颜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颜宗翰虽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遥远的冷山(今黑龙江五常境内的大青顶子山)。
  冷山气候寒冷,十分荒凉,一年四季多被冻指裂肤的寒冷包围着。那里是女真贵族完颜希尹家族的驻地。洪皓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很快得到了完颜希尹的赏识。完颜希尹破例让他教授自己的八个儿子读书。洪皓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一有机会就劝金国贵族与宋议和。完颜希尹最初力主攻宋。曾说:“孰谓海大,我力可干。但不能使天地相拍尔。”洪皓听后,警告他说:“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自古无四十年用兵不止者。”(《宋史·洪皓列传》)建炎四年(1130年)以后,金强宋弱的形势开始逐步向宋强金弱方面转化。到了绍兴七年至八年间(年),宋强金弱的形势开始形成,金人遂有议和思想。以宗盘、挞懒等人为首的一派,主张在交还南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讲和,并于绍兴八年与南宋签订了和议。在议和期间,完颜希尹曾就所议十事征求洪皓意见。洪皓条分缕析,完颜希尹以为洪皓说得实在,并没有诳他,遂于绍兴十年(1140年)带领洪皓赶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归宋进行议和。但在是否需要在归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议和的问题上,金人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以完颜宗弼(兀术)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交还,后来联合完颜希尹,杀了宗盘、挞懒等人,重新发动了攻宋战争。完颜宗弼杀了挞懒等人之后,又杀了完颜希尹。洪皓因与完颜希尹有过异论,才幸免于难。
  在燕京,洪皓见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虚中,宇文虚中被金人扣留后当了金朝大官。见到洪皓以后,宇文虚中劝他留在金朝当官,并积极向金熙宗推荐。金熙宗表示可以任为翰林直学士,洪皓坚辞不就。金人不甘心,换官时仍让洪皓就职。洪皓请求允许他到临近宋的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地“自养”,以便寻机逃回宋朝。金朝参政韩昉看出了洪皓的意图,让洪皓任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副留守,洪皓坚决不允。金人又降其官为留司判官,并催促他尽快起行,洪皓置之不理,誓死不就。金人见高官厚禄留不住洪皓,又想出了新的办法。根据金法规定,虽未任金官,但只要被金人任使,则“永不可归”。韩昉为了留下洪皓,遂令其“校云中进士试”。洪皓深知其意,装病力辞。但韩昉不允,洪皓只得前往云中。到了云中以后,他不履行职责,对院官说:“今取士以诗赋,吾故学经耳。”云中院官和考官没有办法,只好将洪皓送回燕京。在燕京期间,他一直关心宋朝的发展和强大。当听说完颜宗弼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刘锜打败而宋朝却撤兵的消息以后,写了数万言的秘信,谓:“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魄。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宋史·洪皓列传》)此后又多次送秘信。绍兴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允许宋朝使者回归,洪皓与张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
  洪皓知识渊博,于“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不但精通经学、史学,也精通诗文词赋。留金期间曾经写下上千首诗词,金人“争抄诵求锓锌”,后来大部分散逸。今《鄱阳集》所存数十首,皆清新朴实,含义深远。洪皓又曾同张邵、朱弁写诗唱和,集成《轩唱和集》三卷,今已不存。洪皓还“善琴奕”,“能别三代彝器”,识书画。留金期间,他通过言传身教,将汉文化向北传播。著名的故事如“无纸则取桦叶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之,时谓‘桦叶四书’”(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66引《金虏节要》)。他通过教授金人读书和其他接触方式,与许多女真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女真人把洪皓视为知心朋友,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婚礼、礼佛、生产等活动。他每到一地,人们“争持酒食相劳苦”。在涿州,过鞑靼帐,“其酋闻洪尚书名,争邀入庐,出妻女胡舞,举浑脱酒以劝”(《容斋五笔》卷三)。
  洪皓对金国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物产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松漠纪闻》原书为洪皓留金时所记金国杂事,及归宋时,惧为金人搜获,悉付诸火。回宋后乃复追述一二,名曰《松漠纪闻》。书未刻而秦桧有私史之禁,其书遂秘而不宣。后其长子洪适于干道初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时,厘为正、续二卷。又后,次子洪遵根据洪皓生前谈及的往事,整理为11条,称《松漠纪闻补遗》。这就是今天所见的《松漠纪闻》。洪适《松漠纪闻续》云:“先君衔使十五年,深阸穷漠,耳目所接,随笔纂录。闻孟公庾发箧汴都,危变归计,创艾而火其书,秃节来归,因语言得罪柄臣,诸子佩三缄之诫,循陔侍膝,不敢以北方事置齿牙间。及南徙炎荒,视膳余日,稍亦谈及远事。凡不涉今日强弱利害者,因操牍记其一二。未几,复有私史之禁,先君亦枕末疾,遂废不录。及柄臣盖棺,弛语言之律,而先君已赍恨泉下。鸠拾残稿,仅得数十事,反袂拭面,着为一篇。”“松漠”是“千里松林”和“平地松林”之意。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设置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酋长充任都督。因洪皓流放的地区就在古松漠都督府之北,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广大的塞北地区,因此取书名《松漠纪闻》。
  洪皓词集
  点绛唇(咏梅)
  不假施朱,鹤翎初试轻红亚。为栽堂下。更咏樵人画。
  绿叶青枝,辨认诗亏价。休催也。忍寒郊野。留待东坡马。
  点绛唇(腊梅)
  耐久芳馨,拟将蜂蜡龙涎亚。化工裁下。风韵胜如画。
  鼻观先通,顿减沈檀价。思量也。梦游吴野。凭仗神为马。
  减字木兰花(和腊梅)
  蜂房余液。写就南枝凌正色。折干垂芳。点缀如生秘暗香。
  寿阳妆样。纤手拈来簪髻上。恍若还家。暂睹真花压百花。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
  鳌山凤阙,多少飞琼侣。颙俟翠华临,庆新春、金波盈五。莲灯开遍,侍从尽
  登楼,簪花赴。传柑处。咫尺聆天语。
  厌厌欲罢,宣劝犹旁午。扶上玉花骢,更踟蹰、梨园四部。追思往事,一夕九
  回肠,皇恩溥。归期阻。引领江南路。
  木兰花慢(中秋)
  属三秋正半,暮云敛、月舒圆。误警鹤鸣皋,栖乌绕树,魑魅惊旋。寻常对三
  五夜,纵清光、皎洁未精妍。须是风高气爽,一轮绝后光前。
  无偏。故国迢迢,千万里、共婵娟。但陟屺瞻驰,高楼念远,宁不凄然。天涯
  更新雁过,□哀嗷、出塞影联翩。空俾骚人叹羡,向隅耿耿无眠。
  木兰花慢(重阳)
  对金商暮节,此时客、意难忘。正卉木雕零,蛩螀韵切,宾雁南翔。东篱有黄
  蕊绽,是幽人、最爱折浮觞。须信凌霜可赏,任他落帽清狂。
  茫茫。去国三年,行万里、过重阳。奈眷恋庭闱,矜怜幼稚,堕泪回肠。凭栏
  处空引领,望江南、不见转凄凉。羁旅登高易感,况于留滞殊方。
  浣溪沙(排闷)
  丧乱佳辰不易攀。四逢寒食尽投闲。踏青无处想家山。
  麟殿阻趋陪内宴,蓂堂遥忆侍慈颜。感时双泪滴潺潺。
  浣溪沙(闻王侍郎复命)
  南北渝盟久未和。斯民涂炭死亡多。不知何日戢干戈。
  赖有兴王如世祖,况闻谋帅得廉颇。蔺卿全璧我蹉跎。
  临江仙(怀归)
  冷落天涯今一纪,谁怜万里无家。三闾憔悴赋怀沙。思亲增怅望,吊影觉欹斜。
  兀坐书堂真可怪,销忧殢酒难赊。因人成事耻矜夸。何时还使节,踏雪看梅花。
  忆江梅
  岁在壬戌,甫临长至,张总侍御邀饮。众宾皆退,独留少款。侍婢歌江梅引,
  有“念此情、家万里”之句,仆曰:此词殆为我作也。又闻本朝使命将至,感慨久
  之。既归,不寝,追和四章,多用古人诗赋,各有一笑字,聊以自宽。如暗香、疏
  影、相思等语,虽甚奇,经前人用者众,嫌其一律,故辄略之。卒押吹字,非风即
  笛,不可易也。此方无梅花,士人罕有知梅事者,故皆注所出(旧注:阙一首。此
  录示乡人者,北人谓之四笑江梅引)
  忆江梅(江梅引·四之二)
  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馀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
  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
  空恁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
  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访寒梅(江梅引·四之二)
  春还消息访寒梅。赏初开。梦吟来。映雪衔霜、清绝绕风台。可怕长洲桃李妒,
  度香远,惊愁眼,欲媚谁。
  曾动诗兴笑冷蕊。效少陵,惭下里。万株连绮。叹金谷、人坠莺飞。引领罗浮、
  翠羽幻青衣。月下花神言极丽,且同醉,休先愁,玉笛吹。
  怜落梅(江梅引·四之三)
  重闺佳丽最怜梅。牖春开。学妆来。争粉翻光、何遽落梳台。笑坐雕鞍歌古曲,
  催玉柱,金卮满,劝阿谁。
  贪为结子藏暗蕊。敛蛾眉,隔千里。旧时罗绮。已零散、沈谢双飞。不见娇姿、
  真悔着单衣。若作和羹休讶晚,堕烟雨,任春风,片片吹。
  雪欺梅(江梅引·四之四)
  去年湖上雪欺梅。片云开。月飞来雪月光中、无处认楼台。今岁梅开依旧雪,
  人如月,对花笑,还有谁。
  一枝两枝三四蕊。想西湖,今帝里。彩笺烂绮。孤山外、目断云飞。坐久花寒、
  香露湿人衣。谁作叫云横短玉,三弄彻,对东风,和泪吹。
  渔家傲(重九良辰,翻成感怆,因用前韵,少豁旅情)
  臂上萸囊悬已满。杯中菊蕊浮无限。纵使登高宁忍看。昏复旦。心肠似铁还须断。
  岁月川流难把玩。平生万事思量遍。但对割愁山似剑。聊自劝。东坡海岛犹三见。
  渔家傲
  圃蕙庭桐雕大半。西风不借行人便。不用留题明月观。西园宴。颜酡浪说觞无算。
  万斛羁愁推不远。千杯鲁酒何曾见。却羡南宾凫与雁。行不乱。哀鸣直到翻江岸。
  渔家傲
  侍宴乐游游赏惯。今兹吊影难呼伴。欲上望乡台复倦。愁满眼。琵琶莫写昭君怨。
  满目平芜无足玩。南冠未税徒增叹。万里庭闱安否断。形魄散。此身何暇穷游观。
------分隔线----------------------------帖子主题:[原创]“蒙古出自东胡室韦”是宋人洪皓犯下的低级错误吗?
共&210&个阅读者&
军号:2240853 工分:2040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蒙古出自东胡室韦”是宋人洪皓犯下的低级错误吗?
文章提交者:pengfeihxt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10月1日,铁血历史版块出现了“飞翔的鸟人”转发的一篇文章《揭穿“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都在内蒙”的无耻意淫(转)》,里面对“蒙古出自东胡室韦”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既然是转,那么说明另有出处。于是我追根溯源,查到了这篇文章在日曾经由“我我我鬼”在铁血上发表过,且未标注是转发,应该说就是他原创了吧。同一天(日),这篇文章由出现在天涯社区。我本打算在评论中对“飞翔的鸟人”进行反驳,没想到该贴被小编锁住,不能评论,我只好单独发出来成为一篇帖子。我的帖子如下:蒙古,在古代也被称为蒙兀、蒙兀室韦、盲骨子、朦骨等,都是音译。“蒙兀室韦”一词,最初见于《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北狄传·室韦》。可见,在最晚在唐朝时期,人们已经认为蒙古是室韦的一支。室韦也被称为失韦、失围。而“失韦”一词更加古老,最初见于《魏书》卷一百、列传第八十八,与高句丽、百济、勿吉、豆莫娄、地豆于、库莫奚、契丹、乌洛侯等东夷(或者叫东胡)各族同传。可见至少在南北朝时代,人们就认为室韦是东胡的一支。综上述所,至少在唐朝时期,中原人们就认为蒙古出自东胡。而宋朝学者洪皓也正是基于以上史料,所以在他的《松漠纪闻》中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蒙古出于东胡这一判断,是中国古代各民族经过几百年的民族交往、民族了解得出的结论。根本不是像某些人所谓的“出自宋朝学者洪皓犯下的一个低级错误,由于他对地理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后世中国史学界出现了‘蒙古出自东胡室韦’的谬论,后世一代代以讹传讹”。某些人压根儿就没有认真查一查史料,就在这里大放厥词,这才是贻笑大方的低级错误。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蒙古出自东胡室韦”是宋人洪皓犯下的低级错误吗?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蒙古出自东胡室韦”是宋人洪皓犯下的低级错误吗?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洪皓《鄱阳集》及其版本浅探
发布机构:宋建昃 生成日期:日 查看次数:
《鄱阳集》的作者是南宋一名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他字光弼,鄱阳(今江西乐平)人。出生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宋史?洪皓传》)。徽宗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先后出任海宁县主簿、摄令事、秀州司录等职。在海宁,他下令按财力纳绢,使富户纳绢增加,而贫弱人家则得到减免;在秀州,他清仓赈济灾民,又甘冒&违制&之罪,毅然截留路经些地的浙东纲米,&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宋史?洪皓传》),在金兵进犯、许多高官望风而逃、避之惟恐不及之时接受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的重任,出使金国。他先到被金国占领的军事重镇太原,在那里滞留了将近一年。又前往云中(今大同)去见金军的西路统帅粘罕。面对以死逼降,他慷慨凛然:&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宋史?洪皓传》)却因忠勇而免一死,被流放到冷山(今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一待就是十几年。这中间他多次拒绝在金国做官的利诱,直到金熙宗皇统三年即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因熙宗大赦得以回国。然而洪皓并没有得到苏武那样封官秩、赐田宅、画像麒麟阁的荣耀,相反却遭到秦桧的迫害,南归不到一个月,先是贬知饶州,不久再贬黄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洪皓得到宋高宗赵构给他官复左朝奉郎、主台州崇道观、居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的待遇,他死在赴任的途中,年68岁。
《鄱阳集》正是洪皓滞留金国期间所做诗文集。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最早由洪皓之子洪适搜集编成,&惟北方诗文数百篇乃独存,谨泣而叙之,以为十卷,刻之于新安郡。&(洪适《盘州文集》),清同治刊本,第63卷,第5页)对此,《宋史?艺文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类》、焦竑《国史经籍志?别集类》、陈景云《绛云楼书目》均著录为十卷本,但历经年代更迭和兵燹水火,此十卷原本早已失传。至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只能从《永乐大典》中裒辑其内容而成四卷本(以下称裒辑本),即为现今的通行本。这个本子前有四库提要和洪适跋语,接下只有四卷正文;但另有一种洪氏晦木斋丛书本(以下称洪本),比较少见,与裒辑本有同有异:
其相同之处为正文,均收诗128首,词11首,剳子、状、启、书、序、祭文、跋、杂著等18篇。
这些诗文,一是映现了洪皓在金国的遭际和生活。在途经河北进入太原的途中,洪皓看到&羑河依旧羑城空,十亩颓基象四墉&&尚有神灵能济旱,往来拜谒日憧憧&(&《羑里庙》),他感到:百姓的生活是这样的没有着落,而高宗与权贵们却&直把杭州当汴州&,不思进取,不图恢复,如今都驿荒凉&故宫今已生禾黍,翻作行人倍痛心&(《都亭驿》)。
在冷山,洪皓面临着险恶的生存环境,过着艰苦的生活:&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已雪,穴居百家。&..或两年不给食,盛夏衣粗布,尝大雪薪尽,以马矢然火煨食之。&(《宋史?洪皓传》)吃的是用马粪燃火烤出的面食,住的是&圭窦荜门,俯首折腰,如坐覆盆&(《所居》)的草屋。但洪皓却不为所苦,他的文章气节,受到当地人民包括陈王悟室的敬重,悟室把儿子交给洪皓教导,为此《鄱阳集》中有不少如《赠彦清》、《彦清弹琵琶有感》、《次彦深韵》(彦清、彦深均为悟室之子)、《彦清打球》、《彦清生日》、《答彦清谢昭武启》的诗词和文章。另有很多《次韵春日即事》、《次韵三月望日出游》、《小亭新落成都官有诗次韵以谢》、《又和春日即事》、《次韵寄兴祖广德》、《小王仲冬望日置酒学士赋诗次韵》等应和之作。
但这些诗文,并非闲章,洪皓首先藉此向悟室之子传授仁、义、礼、智、信的孔孟之道,要他们&留心经史修远业&(《彦清打球》)。彦清在洪皓的教导下,就曾&趋庭诤戢兵&(《彦清生日》)。洪皓在诗中高兴地赞扬彦清兄弟:&谏父休兵已可嘉,延儒教子尤堪羡&(《小王仲冬望日置酒学士赋诗次韵》),可见洪皓的教化之功。
二是反映了洪皓的思想情绪的,特别是他那困顿异乡的郁闷和壮志未酬的情怀。在《又和春日即事》(上半阙)中,他写道:&淹留逢地僻,将老惜韶光,齿与青春暮,愁随白日长,寻芳无处问,对酒有时狂。&在《思归》中,他慨叹:&垂翅东隅四五年,不知何日遂鸿骞&,在《赠彦清》中,他表达了盼望早日结束百姓征战之苦,宋金能和平共处的情绪:&天悯斯民欲息肩&&愿早结成修旧好,名垂史策画凌烟。&在《灵棋卜》中,他疾呼:&何时放我南归使,抱饔躬耕死即休!&在《浣溪沙闻王侍郎复命》中,他更是忘记了个人遭际之苦,发出慨叹:&南北渝盟久未和,斯民涂炭死逃多,不知何日戢干戈!&在《又和春日即事》(下关阙),他心有所感地提及苏武:&念母歌零雨,忧君诵履霜,系书思雁足,看剑忆鱼肠。驽马先骐骥,鸱枭笑凤凰。&汉代苏武,在北海荒漠之地牧羊十九年,匈奴诱其作官他不为所动,蛮荒中困窘的生活他坚持下来。为使苏武归汉,汉使对单于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系帛书,言武等某泽中&(《汉书?李广苏建传》),戳破了匈奴&苏武已死&的诡称。与苏武同样浩然正气的洪皓,有着凤凰般高洁的志向,他不时地遥望远方,期盼着跨骏马、佩宝剑、为国立功!
三是不乏优美、隽永之作。《题赵知德所居》中:&黄柑压树酒浮蚁,红叶满林菊放花,三叠青山老竹杖,十年明月故人家。&黄柑,红叶,青山,明月,对仗是多么工整,色彩是何等绚丽。《题黄氏所居》:&环翠五六里,深藏三四家,高风鸣雁序,春暖茁兰芽,门巷分枏直,溪流带竹斜,我来风雪晓,倚杖看梅花。&人景交融,写得多么情趣盎然!《次韵夜闻鹅鸭声》中则写从淮甸运至的鹅鸭:&传闻二物出三洲,万里笼来地僻幽&&.已戒儿童莫相恼,比邻容得夜鸣不?&又是多么活泼自然!是为人称道的还是那几首咏梅词,其中《忆江梅》写道:&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余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
然而且慢!优美的文笔还是掩不住思故里的情怀,也许正是这优美的文笔把思故里的情怀挥洒得淋漓尽致。作为诗人,洪皓才华横溢,其文学成就当属大家之列。《鄱阳集》中的五言七言诗和词、赋、文章多可圈可点,为人称道。单是上述所引的《忆江梅》,洪皓就化用了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江总、高适、卢仝、李白、刘芳干、苏轼等九人的咏梅诗句,其博学、文采跃然纸上!然而洪皓没写出几多&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词章,他写景,他抒情,却往往情不自禁的抒起思念故乡,思念家人之情。面对中秋圆月,感叹&盈时常少缺常多,恰似人间是离别&&耿耿不寐梦难成,翩翩蝴蝶亦辞去&(《中秋》)。冬去春来,他&寒食无家泪满巾,清明无酒更愁人&(《四韵呈都官兼简监军》)。他孤寂、愁苦,又总因思亲而生发出忧国忧民的情绪,《忆江梅》的下半阙写道:&强弹绿绮,引三叠,恍若魂飞。更听胡笳衷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你看,洪皓又想到了做《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想这位才女被匈奴掠去十二年,与自己的经历又何其相似乃尔!看来,时代和经历造就的洪皓,不可能是个单纯的诗人,而首先是个忧国忧民的志士。他虽身陷囹圄,却始终把思乡和报国联系在一起,《鄱阳集》即是熔铸他爱国情怀和抱负的一座丰碑,萦绕在这诗歌中的主旋律,使他的诗情和文魄发出瑰丽色彩,化做矢志不渝的信念,产生着重若千钧的胆气和力量:面对杀头的威胁和将要执行,他视死如归;面对一次次高官厚禄的利诱,他&富贵不能淫&;即使生活再困苦,他也决不屈服!
洪本较裒辑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书前有卷首一卷,除收《四库全书》提要和《宋史?洪皓传》外,有诸家叙录,排列各种目录学著作对《鄱阳集》的著录。书后有卷末一卷,收《拾遗》和《附录》。《拾遗》是从《鄱阳县志》、《清唐支谱》、《容斋三笔》、《容斋五笔》、《行状言行续录》等辑出洪皓所撰上书、剳子、经筵故事、疏文九篇,诗七篇,词三篇。有名的《谏移跸书》、《密奏机事书》、《又密奏书》等即在其中。裒辑本中《江梅引》四首只辑有《忆江梅》一首,并注明&原缺一首,今缺三首&,《拾遗》则补《访寒梅》、《忆落梅》二首,达三首,只缺一首。《附录》收洪皓《问铸堂》、《送晦叔》、《寄子诗》三首诗文,也为裒辑本所无。
《密奏机事书》、《又密奏书》,还有《蜡书》等奏疏,是洪皓于困境中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和真实记录。在《密奏机事书》中,洪皓分析敌情,做出判断写道:&顺昌之捷金人震恐丧魄,燕之重宝悉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故议之者谓是时诸将协力分路追讨,则兀术可擒,汴京可复&,而在《又密奏书》中,洪皓审时度势,建议:&虏已厌兵,势不能久,异时以妇女随军,今不敢携。&&.不若乘势进击,再造犹反掌尔。&在《蜡书》中,洪皓说:&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洪皓身处逆境,搜集情报已属不易,又多方设法,将这些情报或夹藏在棉絮中,或用蜡封装辗转送出,多么难能可贵!只可恨一味屈辱求和的赵构、秦桧却对这些情报置若罔闻,不仅使洪皓的心血付之东流,更可悲者,他们通过杀岳飞父子等人,最后做成了割地纳贡的投降交易,出卖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令亲者痛、仇者快!这些裒辑本中所缺内容的补充,使唱响在《鄱阳集》中的主旋律更加丰富、激昂和悲壮!
除内容上洪本比裒辑本增多之外,另考其行文中的用字也多有不同。比如:裒辑本中&翫&、&帏&、&&靣&、&一览&,洪本分别写做&玩&、&闱&、&面&、&乙览&。再如:裒辑本题为《纳币婚书》,洪本题为《纳币书》,又如《江梅引》前小序,裒辑本为&留金国四经除馆十有四年,后馆于燕&,洪本为&复馆于燕&,以下如:&暗香疏影,虽甚奇绝,前人用者&,洪本为&虽甚奇,经前人用者,&还有裒辑本:&卒押吹字&,洪本做&交押吹字&等。
而且,裒辑本只有小字双行做法,洪本的注引中则随处可见&原注&、&阁本注&、&校本注&的字样,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洪本和裒辑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洪本封面背面写有这样的几行字:&粤东丁氏静持斋传抄阁本皖南洪氏晦木斋校并拾遗同治庚午季夏三瑞堂刊版存金陵&。那就是说,辑抄于乾隆年间的裒辑本与刊印于同治九年(1870)的洪本之间,还有一传抄阁本存在。洪本因校勘了这个本子并补充了一些内容而产生。洪本中的原注,即裒辑本时即有的注;所谓阁本注,即传抄本所有的注;所谓校本注,即洪本校刊时所作的注。可惜这一阁本早已不见,只能从洪本的&阁本注&中窥见其端倪。其实,《鄱阳集》自&四库&辑印后,《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等均未著录其他版本,只《中国丛书综录》中著录了裒辑本之外的洪本。而且藏有洪本全帙即晦木斋丛书的全国也只有北京图书馆和杭州大学图书馆两家清华大学图书馆只藏有整套丛书中的一种《鄱阳集》,是书钤有&丰华堂书库宝藏印&。丰华堂,为近代杭州仅次于丁氏八千卷楼的著名藏书楼。其两代主人杨文莹、杨复均嗜古书。上个世纪20年代末,清华大学购其全部藏书,抗战时保存在重庆北碚,经日机轰炸损毁大部。此为动后幸存,虽为零种,也很珍贵了。
还应专门提及的是编辑晦木斋丛书的洪氏,他名汝奎,别号琴西,安徽泾县人。自清同治年间,他即开始陆续刊印钱大昕和他撰写的洪皓、洪遵、洪适、洪迈等人的年谱,并编印洪皓父子及宋至清代其他洪氏学人的著作,其为学术研究汇集众多资料的善举是值得称道的。
其中经过校补的《鄱阳集》,较之裒辑本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其排列的各家注引,或考诗文年代,或考用典出处,或考诗文中地名、人物、史实等,可为裒辑本的重要补充,并提供参证。其中疑、衍、讹、夺之注,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线索。因此是研究《鄱阳集》不可或缺的重要版本。
(该文选自《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4&&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江苏古籍出版社&&作者宋建昃&&工作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洪皓就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