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π共轭效应应对峰位的影响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下载积分:700
内容提示: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共轭效应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0|
上传日期: 08:41:2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官方公共微信影响物质红外光谱中峰位的因素有哪些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1)诱导效应,(2)共轭效应,(3)氢键效应,4)振动偶合效应,(5)空间效应,(6)外部因素。
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吗?
来源: 西江都市报
都市城事
  
近年来,辐射话题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声称能防辐射的商品,如...
原子吸收光谱法the light source is 单色, no need to select the wavelength before the flame...
诱导就是单纯的电负性导致的 电负性越大诱导效应吸电性越大
&p&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如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收强度(A)为纵坐标,就可绘...
大家还关注查看: 2409|回复: 8
关于共轭效应的吸电子还是斥电子的问题!求有机高手回答
我知道诱导效应的吸电子或者斥电子的判断是根据原子的电负性,那共轭效应是吸电子还是斥电子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
我查了下资料,说是根据共轭效应使体系π电子云密度降低的是吸电子的共轭效应,能是体系π电子云密度增加的是给电子的共轭效应,那么怎么判断使π电子云密度增加还是降低了呢
我总为是先判断共轭效应的吸电子性或者斥电子性,再得出使π电子云密度降低或者增加,有没有化学高手能指导一下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啊!!
怎么没有这方面的专家?
既然没人回答,笨学生谈谈看法!
共轭效应同样考虑电负性及共轭原子上的电子等,苯乙烯的乙烯基和苯环共轭,对苯环的亲电反应活化非常弱,因为所有本均为SP2杂化,电负性差不多;甲氧基苯的氧有吸电共轭效应,但氧上未共用的电子产生供电共轭,总体产生供电共轭;乙烯醛典型的吸电共轭效应,电子向氧离域,氧和相连的三个碳依次带有负电、正电、负电、正电(静态极化)!
三楼的举例比较典型
象:腈基,羧基,酯羰基,醛羰基,酮羰基,硝基 等 属于吸电子的共轭基团
而 烷氧基,氨基 等属于给电子的共轭基团
可看一下《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基效应》(作者曹晨忠,科学出版社2003年)39页到46页。
我也有相似的疑问,谢谢楼上几位的回答,找书看去了
这个问题的提法有点问题,对于共轭效应,没必要去追究究竟是吸电子还是斥电子,你只需要明白共轭n键上电子云密度增大还是减小就可以了,不要自己把自己弄糊涂了。
比方说烯丙基正离子,一个空的p轨道与n键形成共轭体系很明显,原来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了(比方说原来是乙烯),而烯丙基负离子情况正好相反,一个含有孤对电子的p轨道与n键平行发生重叠,造成电子离域,那么原来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变大,如果是烯丙基自由基,变化不明显,因为是等电子共轭,电子云密度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学习了,找书来看看再温故一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羟基与烷基相连,此时羟基就是吸电子基团,与苯环相连就是供电子基团,关键看是否有共轭因素。
化工之家·免责声明
化工之家提供网上进行化工学习和交流平台,谢绝讨论政治敏感话题,禁止言论攻击他人品牌产品,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不对其內容负任何责任。化工之家是非营利性化工交流网站,旨在进行个人化工学习和交流。论坛部分文章和资料均从网上搜集整理,由热心网友自由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做为交流学习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法律后果自负。目的是发扬自由与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条件许可请支持正版。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予以更改或删除。谢谢合作!管理员(版务、广告合作、战略合作可联系管理)QQ: EMAIL:
Powered by适用课程:&分析化学(09024)【访问量:267756】
一、课程基本信息
&化学化工学院
有机波谱分析
Organic Spectral Analysis
必修,核心课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化学、化硕、化基 2012级
(授课教师:王玉枝;宦双燕;吴朝阳;陈增萍;)
二、课程描述
中文:《有机波谱分析》是《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针对化学、化基、化硕专业独立开设的48学时本科生核心课程。该课程着重介绍与分子结构和表面结构分析相关的波谱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激光拉曼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及各种表面分析方法。通过对这些波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波谱特征、解析方法、仪器结构和实验技术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与有机结构分析相关的波谱基础知识和仪器原理,熟悉各种波谱技术的解析和应用,并具备综合运用多种谱图技术解析实际样品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Organic Spectral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core course for chemistry specialty. This course covers the basic theory, principle and instruments of ultraviolet-visible (UV-Vis) spectroscopy, infrared (IR), Laser-Raman spectroscopy (Rama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mass spectrometry (MS), and various surface structural analysis methods, and how to use these spectroscopic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organic molecules or material surfaces. This course aims to build on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related to organic spectral analysis and train their ability to integrate multiple spectroscopic methods to identify molecular structure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mbining theories with real applications in solving structural problems.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有机波谱分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波谱分析技术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在熟悉这些波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波谱特点、解析方法、仪器构造与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培养综合运用多种波谱技术和谱图信息解析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如下能力培养要求:
&1、分析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波谱分析手段的能力。
2、自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规律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消化吸收的能力;能围绕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的能力。
3、表达能力的培养& 主要通过作业和课堂讨论等环节,学会简明扼要的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能力。
4、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教学各个环节以及课外实践(课程论文、开放演示实验、自主研究性实验,与本课程相关的SIT计划)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熟悉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与分类,掌握分子能级与分子光谱的基本知识,熟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特点。
教学重点:电磁波谱;分子能级与分子光谱 ;
教学难点:分子能级
教学内容:吸收光谱的产生;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与分类;分子运动能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一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子跃迁的类型,熟悉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熟悉紫外吸收带及其特征;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点,掌握光谱特点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学习推测不饱和化合物λmax峰位的经验规则,掌握重要的最大吸收波长计算方法;了解光谱测量和溶剂选择方法;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仪器类型和原理;学习紫外光谱辅助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 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跃迁类型,重点掌握p(R)p*跃迁和n(R)p*跃迁;影响紫外光谱的主要因素;吸收谱带与结构的关系;最大吸收波长的计算,重点掌握四种类型有机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的计算规则;辅助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紫外光谱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跃迁类型和紫外吸收;四种类型有机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的计算规则;辅助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紫外光谱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电子跃迁的类型:s(R)s*跃迁,n(R)s*跃迁,p(R)p*跃迁,n(R)p*跃迁;影响紫外光谱的主要因素,包括:发色团与助色团对λmax的影响,共轭体系对λmax的影响,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超共轭效应影响,溶剂对λmax的影响;紫外吸收带及其特征,主要介绍:R带,K带,B带和E带;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点,讲解光谱特点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按照:饱和烃;脂肪醇、胺和卤化物;不饱和烃;羰基化合物;芳香族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依次讲解;推测不饱和化合物λmax峰位的经验规则:共轭二烯、三烯及四烯λmax 的计算的Woodward—Fieser规则;共轭多烯λmax 的计算Fieser-Kuhn公式; a、b不饱和醛、酮、酸、酯λmax 的计算;苯的多取代衍生物K带(E2带) λmax 的计算(Scott)规则;光谱测量和溶剂选择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仪器结构和类型;紫外光谱辅助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从谱图可获得的结构信息及解析示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确定样品是否是已知样品;推测官能团
确定未知不饱和化合物的结构骨架;确定构型;测定互变异构体;在纳米材料表征方面的应用。
学时安排:6学时
第二章 红外、近红外与拉曼光谱分析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分子的振动能级和振动光谱选律,熟悉分子振动的基本形式,了解影响吸收谱带位置和强度的因素;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实验技术;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吸收带之间的关系,掌握主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位置和特点;学习红外吸收光谱在有机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了解近红外及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仪器和应用。
教学重点:红外光谱选律,分子振动理论数和振动频率的计算;影响谱带吸收的因素;官能团和特征吸收的关系;红外光谱解析;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的区别。
教学难点:特征频率吸收;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与原理;红外光谱解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教学内容:概述,重点讲解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的区别;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包括红外光谱的产生,双原子分子的简谐振动与非谐振动、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基本振动的理论数计算、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谱带强度、IR选律、红外吸收峰强度的影响因素;讲解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的关系,按照X—H伸缩振动区(4000-2500 cm-1),叁键(C ?C)伸缩振动区(2500 -1900 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1200-1900 cm-1 ),X—Y,X—H 变形振动区 & 1650 cm-1的顺序依次讲解;对常见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烷烃类、烯烃类、炔烃类、芳香类、羰基化合物、羟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内部因素(共轭效应、诱导效应、氢键、空间位阻、杂化)和外部环境影响;红外光谱仪的构造(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与原理)、原理、特点、试样制备;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定性分析——已知物的鉴定、定量分析(弱项)、未知物结构的确定及图谱解析示例;拉曼光谱法的基本原理,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的比较;激光拉曼光谱的应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仪、共焦拉曼光谱仪的特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应用。
学时安排:13学时,红外光谱7学时,近红外光谱3学时,拉曼光谱3学时。
第三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如自旋、能级分裂、拉莫进动、核磁共振、驰豫、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等;熟悉影响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熟悉不同类型质子的化学位移值范围;了解自旋-自旋偶合,偶合常数和核自旋偶合系统的分类,掌握自旋裂分的规律;了解连续波和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原理,仪器构造和实验技术;了解图谱简化的实验方法,熟悉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程序及步骤。了解核磁共振碳谱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13C的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碳谱去偶技术和常见有机物的13C化学位移,了解碳谱的解析步骤。
教学重点:核磁共振的原理和仪器;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氢谱和碳谱的解析。
教学难点: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碳谱去偶技术;氢谱和碳谱的解析。
教学内容: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化学位移;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化学位移与结构的关系;自旋偶合与裂分;核磁共振仪;1H 谱图解析;13C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学时安排:14学时
第四章 质谱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质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熟悉离子类型和离子峰,了解阳离子的裂解类型,分子离子峰的识别和分子式的测定;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如饱和烃类、烯烃、芳烃、醇、醚、胺、醛、酮、羧酸、酯、酰胺、卤化物);学习质谱在有机结构解析中的应用;了解质谱仪类型和联用技术。
教学重点: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构造;离子类型和裂解方式;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特点。
教学难点:阳离子的裂解和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分析
教学内容:质谱基本原理与质谱仪;离子的主要类型;质谱中的裂解反应;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学时安排:12学时。
综合谱图解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综合运用多种波谱分析技术解析未知物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步骤和技能。
教学重点:综合解析的方法和实际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谱图解析
教学内容:四大波谱综合解析
学时安排:2学时
四、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1(期中考试、考勤、作业情况)25%,
平时成绩2 (平时小测验、课程实验)25%
期末考试:50%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湖南大学 张正奇主编《分析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教学主要参考书:
[1]《有机分析》王玉枝,陈贻文,杨桂法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
[2]《波谱分析》 宦双燕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
[3]《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六、授课手段
板书结合多媒体演示;课堂讲解结合小班讨论;利用分析化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视频公开课和前沿讲座)。材料分析方法试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材料分析方法试卷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共轭效应举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