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卷20册,汲古阁藏版,明末常熟毛晋平藏书阁名,买的五万请朋友帮我看看有收藏价值吗

毛晋汲古阁藏刻书兴盛缘由新探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毛晋汲古阁藏刻书兴盛缘由新探
毛​晋​的​书​坊​经​营​特​色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舜梁:常熟名人档案----毛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毛晋“汲古阁”
汲古阁位于北京市琉璃厂东街的古玩珍品名店汲古阁,是休息、汇友、交流、交易的场所。建店已有50余年,但字号是沿用了明代常熟文人毛晋创办的用于珍藏和刻印古籍善本的工场。
  地处北京市宣武区东琉璃厂的汲古阁,于1956年开业,其字号是由原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根据明代常塾文人毛晋藏书楼名“汲古阁”所取,意为汲取古人之精华,用于仿制复制文物以及修复文物的店铺。汲古阁牌匾由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也是第一任院长吴仲超题写。1982年北京市政府对琉璃厂文化街进行大规模改造。由于市政府考虑汲古阁的经营特色及其在海内外的良好声誉。决定将汲古阁原2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扩大到近2000平方米的面积。
  改造后的汲古阁从一家文物复制和文物修复商店演变成汇集古董瓷器、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旅游纪念品、文物鉴定、茶苑等集于一体的综合古玩艺术品商店。一层主营古董瓷器、文物复制品、文房四宝、手工艺品等、二层名家书画和茶苑。“汲古阁茶苑”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
  汲古阁,建店虽只有50余年,但字号是沿用了明代常熟文人毛晋创办的用于珍藏和刻印古籍善本的工场--汲古阁。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决定了其使命的不同。今天的“汲古阁”不仅继承了一家百年老店的名称,也汲取了先辈们传承古文化精髓的精神和执著追求,并不断从5000年华夏文明和悠久历史中汲取养分,在青铜复制、古文物修复、碑帖拓片、古陶瓷仿制、生肖纪念品制作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前店后厂,到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琉璃厂占地2000平方米的经营规模,汲古阁是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共和国50余年风雨历程的见证人,也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受益者。在传古承今中,汲古阁把中国的青铜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和书画、碑帖艺术及其他的传统文化艺术,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为今人再现了古文化的精髓,也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呕心沥血,尽心尽力。[1]
   汲古阁,中国明代私人和印书工场。江苏隐湖之南七里桥,明末(1599 ~1659
)创办。毛晋初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为晋,字子晋,别号潜在。晚年改号隐湖、笃素居士。所刻书初题绿君亭或世美堂,后皆用汲古阁。江苏常熟人,家富。嗜读书和宋元精本名抄,早年为诸生,屡试不第,遂隐居故里,变卖田产,于七里桥构筑汲古阁,另在问渔庄和曹溪口构筑两阁,以收藏和传刻古书。毛晋延请海内名士30多人校勘儒家经典,校成后即付刻印。汲古阁分上中下三楹。中藏四库书及释道两藏,皆南北宋内府藏书,又有金元人本。这些书都用来校勘或作为刻书的样本。为广泛搜集珍籍秘本,毛晋曾公开贴榜,高价收购,以页论值。湖州书舶多集于七里桥毛氏之门,前后积书至
8.4万册。汲古阁后有楼9间,楼上储放书板,楼下两廊及前后为刻字匠和印匠居住和工作之处。雇用工匠最多时达数百人。汲古阁刻印的书籍有十三经、十七史及唐宋元人别集、道藏词曲等。书版在毛晋时即有10万块之多。所刻书籍校勘详明,雕印精良,称毛刻本,行销全国各地。所刻书目存于《汲古阁校刻书目》等书。
  “汲古阁”建店初期,只是经营和修复瓷器、铜器、陶器文物,复制、仿制各个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此外还经营独有的汲古阁拓片。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北京市政府在改造琉璃厂文化一条街时,考虑到汲古阁的经营特色及其在海外的良好声誉,决定把汲古阁从2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扩大到2000平方米。店面扩大和内部环境的改造,促使汲古阁经营业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由原来的仿制、复制和修复文物扩大到经营古董瓷器、文房四宝、字画、新工艺品、仿古家具、旅游纪念品、文物鉴定、画廊等多种文化项目。1995年针对琉璃厂人流大、宾客休息地方缺失的情况,汲古阁在其二层辟出一块地方,开设了古色古香、幽静典雅的“汲古阁茶苑”,并由著名书法家启功老先生亲笔题写名字,为来琉璃厂参观游览的中外宾客和业界书画家、收藏家等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息、会友和交流的场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品牌效益。
  不同的时期汲古阁均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自己相应的调整,并且在主营项目上推出创新点。青铜复制是汲古阁的传统优势主营项目,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的“四羊方尊”、被视为伟大创举的“秦铜马车一二号车、兵马俑”和“人面方鼎”、“长信宫灯”等,以及北京各大博物馆的许多顶级复制文物和展品,件件仿制绝品出自汲古阁,显示出汲古阁在青铜复制工艺上精湛的技术。1997年农历虎年,汲古阁根据市场需求推出“生肖青铜文化”概念,此后每年均仿制中国传统有代表性的生肖珍贵文物,制成“生肖典藏品”限量发行,诸如“虎噬鹿”、“马踏飞燕”、兔觥、铜飞龙、猪尊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2008年汲古阁又推出仿1963年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战国后期秦铜犀牛尊”供爱好者典藏。近年来,圆明园十二生肖国宝青铜头像被文物界关注和热议,汲古阁在尊重原物的基础上,结合清代宫廷画师的设计风格和当时人们审美习惯,不但成功仿制出原有的7件珍品,而且还原了其余5件下落不明的生肖头像,表达了企盼那些下落不明或流失在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民族情怀。
  汲古阁一向是一个外向型文化品牌名店。从1987年第一次走出国门成功举办“黄河流域文化展”到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停靠汲古阁暨欧洲典藏中国古代珍品回流展”,汲古阁在沟通东西方文明,弘扬中国青铜文化、陶瓷文化和书画、碑帖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琉璃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监事会成员,对于未来的发展,汲古阁总经理李连祥表示,仍将坚持以不断变化来适应市场需求。琉璃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将发挥桥梁和服务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求变创新,抓住琉璃厂日益兴旺的文化旅游、观光购物特色,促进琉璃厂各店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青铜复制,50年看家本领
复制“四羊方尊”
  从建店初期,青铜器复制就是汲古阁的强项业务。从业50多年来,为故宫博物院、原历史博物馆等多家文物单位复制文物和展品多件。从仰韶文化的各种陶器到青铜器时代的各种青铜器,如闻名于世的“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秦陵出土的“秦铜马车一二号车、兵马俑”,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虎噬鹿”等多件珍贵文物。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黄河流域,经历了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在商周达到了鼎盛,延续了1600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制造的青铜器包括生产工具、兵器、礼器、铭文、乐器等。中国青铜文化以容器为代表,青铜器皿古朴典雅,线条畅达,浑厚凝重,其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的代表,也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1938年在湖南宁乡县出土,通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器皿与动物形状相结合,造型简洁、寓动于静,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技术,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
复制大型彩绘铜马车
  汲古阁根据原器物,复制了一件“四羊方尊”,震惊了文物界。复制“秦铜马车一二号车、兵马俑”,也是一件创举。
  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秦陵兵马俑坑的大型彩绘铜马车,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铜马车共2乘,均为单辕双轮,四马一架,一御官俑,大小占真马的1/2,主体为青铜所铸,铜马有3000多个零件,一些零件为金银装饰。各个部分由铸造、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等连接工艺,巧夺天工。2000年后的今天,铜马车上的链条仍能灵活转动,门窗关闭自如,牵动辕衡,仍然载舆行驶,被誉为“青铜之冠”。
  汲古阁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仿制兵马俑和秦铜马车,技术人员跑了十几趟西安,查阅了大量资料,光图纸就画了100多份,最后仿制出了8套一模一样的铜马车,在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展出时,引起了轰动。
历史文化价值
  汲古阁拓片是汲古阁几代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其独一无二的经营项目。目前该传统的手工艺品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汲古阁拓片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中的劳动场景,不仅体现了装饰美,还展现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独特的技艺
  汲古阁拓片的制作也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制作的时候,先将图形文字雕刻在石板上,再将宣纸覆上,经过数十道工序的手工操作才能完成。其题材主要来源于秦砖汉瓦,敦煌壁画及名碑等历史典故,每幅拓片都是在讲述故事,劳动的场景有耕种、丰收、种棉花、采棉花、纺线、织布;教学的场面有孔子讲学礼仪;运动的情景包括打马球、杂技表演等,以极其丰富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5000年的灿烂文化。
寓所的装饰品
  汲古阁拓片不仅成为国内现代寓所的装饰品,也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多年来,一直是琉璃厂热销的物美价廉的旅游商品。汲古阁还不断改进技术,从色彩和制作工艺上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彩色拓片,更精彩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绚丽。
  汲古阁现在还保存了200余块上个世纪50年代制作的拓版,还有部分汉代砖雕和石碑,当然,现在已成为文物了。
生肖文化汲古承今的典藏
  从1997年开始,汲古阁把青铜文化与生肖文化相结合,推出了生肖典藏品。每年制作的生肖典藏品,都是仿制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限量发行。如在虎年,制作的是仿制战国时期出土的“虎噬鹿”,龙年、猪年等,典藏品原型是汉代的青铜器,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在今年年底,汲古阁将推出仿“战国后期犀牛尊”供人们典藏。其原型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战国后期犀牛尊”。“犀牛尊”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盛酒器物,从商代到战国,人们把犀牛视为神奇的动物,被称为“犀尊”,只有贵族才能享有。这种酒器一般背上有盖,顶端的左侧伸出一根细管以便倒酒。
  汲古阁根据原物,仿制出了惟妙惟肖的“犀牛尊”,它的头部平抬,上面长有双角,4只短腿粗壮结实,通体满布流云纹,形象雄健,体态逼真。“犀牛”身体各个部分都具有强烈的质感:颧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过紧贴着的皮肤感觉到骨骼的形状和强健。
  汲古阁总理经李连祥说,“犀牛尊”是盛酒器物,“酒”的谐音“九”是最大的单数,牛是无私的奉献者,“牛市”还是人们期盼的,因此,“犀牛尊”有着美好的寓意。此次考虑到收藏的便利,制作了两种尊,一种是原大,一种是1/2大,准备限量发行300件。
  去年,汲古阁还复制出圆明园十二生肖国宝青铜像。十二生肖头像本位于圆明园大水法喷泉,代表十二个时辰,在186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流失海外,现有的回家,有的将现身拍卖会,有的至今下落不明。汲古阁在尊重原物的基础上,根据大量资料记载,并结合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设计艺术风格,揣摩清代初中期人们的审美习惯,仿制出了完整的十二生肖像,并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精品重新展现给世人。李连祥说,他们特别企盼那5件下落不明的生肖头像早日出现,看看与他们的杰作有多少相同,多少不同。
汲扆本简介
  汲扆本是从清代到1955
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傅宋本之前最为通行、最有影响的一个版本。它直接影响了摛藻堂四库荟要本、四库全书本、崇文书局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的诞生。可以说它在《乐府诗集》诸版本中的地位仅次于傅宋本。汲扆本的版式与汲晋本和汲本稍有区别,即全书中大多数的卷末有“东吴毛晋订正 男扆再订”字样。这是判定汲扆本的最为明显的版式特征。汲扆本传世甚多,全国各大图书均有,著录为普通古籍。
汲扆本述评
  汲扆本是在汲本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毛扆认为汲本不够令人满意,所以才会有再一次的校订。总体上来说,通过毛扆的这一次校订,产生了汲古阁本《乐府诗集》中最完美的一本,它在内容上相当接近傅宋本。它订正了绝大多数的汲本遗留的、汲晋本刊刻时产生的脱漏、讹误臆改之处,它对汲祖本(元本、王毛校)由于“先天缺陷”(汲祖本的底本是一个后期重印的无补版的明修本,漫漶断板较为严重;对校的绛云楼宋本是一个后期产生的、讹误甚多的本子)所产生的讹误进行了大胆的校改。当然,这种校改的主要依据是“他书”,因为毛扆没有看到过傅宋本,他之所以能够使汲扆本达到与傅宋本基本接近的程度,主要是依靠了他校。
汲扆本的缺陷
  可以说,汲扆本的产生,使得汲祖本、汲晋本的绝大多数的错讹得到订正,但仍难免有所挂漏;不仅如此,汲扆本在订误的同时自身亦产生了一些讹误。
汲扆本评价
  汲扆本是汲古阁本《乐府诗集》最后的一本,也是内容上最为完善的一本,它代表了汲古阁整理《乐府诗集》的最高水平。它的出现,是以明末清初常熟文人校勘《乐府诗集》活动为基础的。尤其是陆贻典,他广列诸校--冯校、赵校、钱校、王毛校、钦校,为毛扆校书提供了可资参校的丰富的材料。汲古阁丰富的藏书,又为毛扆提供了他校的材料。在校本、他书齐备的条件下,汲扆本以求得事实之真为主要目的,从而克服了明修本和绛宋本带来的先天缺陷,成为清代及近现代一个远胜于元本的通行善本。
汲古阁整理《乐府诗集》的特点
  汲古阁整理刊刻《乐府诗集》,经过两代人四次校改,最终诞生了校对精良、堪称善本的汲扆本。从汲祖本到汲扆本,这期间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校改过程。从汲祖本到汲晋本,错讹不断累加。首先是因为汲祖本使用了后期重印的明修本和后期产生的、讹误甚多的绛宋本,造成底本上的先天缺陷;然后是汲晋本刊刻时又增添了不可胜数的脱漏、讹误和臆改。汲本和汲扆本所做的努力就是校改汲祖本和汲晋本的错讹。相比之下,改正汲晋本的错误相对比较容易,一般只需较为严格地遵照底本,但要改正汲祖本的错误,则非得据他书校改不可。
汲古阁整理《乐府诗集》与汲古阁的刻书事业
  据陶湘统计,汲古阁刻书约有六百种有零。[25]其中以刊刻十三经、十七史用力最勤,亦最为著称。《乐府诗集》这部书在汲古阁刻书中的地位,必不及十三经十七史,但亦不是末流,应是处于一种中间地位。这一方面表现在毛晋对《乐府诗集》这部书评价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刊印过程中由草率转为精细。第一,毛晋的评价。毛晋跋从乐部诸书的分类说起的:“乐盖六艺之一也,乐部诸书,孟坚著诸经籍之首,贵与列诸经解之后,陈氏直厕诸子录杂艺之间,愈趋而愈微眇。”这说明毛晋倾向于将《乐府诗集》定位为乐书。《乐府诗集》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乐书与诗总集的双重特性,所以从宋代开始,它就既被著录在经部乐类又被著录在集部总集类。这两种不同的著录代表着不同的评价,在正统的眼光中,经部乐类的地位要远比集部总集类高。毛晋不仅将之视作经部乐类之书,且将之拔高至与经部诗类同等的地位上,如毛跋所言“太原郭茂倩集乐府诗一百卷,采陶唐迄李唐歌谣辞曲,略无遗轶,可谓抗行周雅、长揖楚词,当与三百篇并垂不朽。”在此我们不对毛晋这种评价作是非判断,我们关注的是毛晋的这种评价对刻书的影响。钱谦益《隐湖毛君墓志铭》称毛晋的刻书标准是以经史为源本:“故于经史全书,勘雠流布,务使学者穷其源流,审其津涉。其它访佚典,搜秘文,皆用以裨补其正学。”毛晋将之作为经部书来刊刻,汲古阁刻书又以经史为重,这都说明毛晋对于刊刻《乐府诗集》是颇为重视的。第二,刊刻过程是一个由草率到精细的过程。毛晋校刻《乐府诗集》在
年,适逢明清易代之际,政局突变,汲古阁出版事业颇受影响。王咸在校书过程中受到时局动荡的影响,如卷三十三题识“己卯四月廿六日阅完此本。忆早春,客有自西北来者,言流寇纵横,然所过或有全者,独官军一到,虽鸡犬亦无
类矣,闻之蹙于伤心。兹读戎昱《苦哉行》,”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乃知振古如斯也,可胜叹哉!与公。”卷五十九又题“己卯七月十四阅竟。闻良招危焉,心曲尽乱,疑有漏处。”不仅如此,初版的整个校刻出版过程都比较仓促。
  毛晋,原名凤苞,字子久。后改字子晋,号潜在,别号汲古主人。早年为诸生,屡试不第,遂隐居故里。变卖家产,于七星桥构筑汲古阁、目耕楼,以收藏和传刻书籍为业,藏书总数达八万四千余册。由汲古阁刻印的宋、元以来之珍本书籍,名扬海内。刻书数量巨大,达十万余页刻版,涉及经史、词曲、丛书、宗教、小说、笔记等等,为中国历代私家刻书之最。对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毛晋有著作《毛诗陆疏广要》、《虞乡杂记》、《海虞古今文苑》、《明诗记事》、《汲古阁刻书细目》等。
  毛晋(公元1599年~公元1659年)是中国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末年藏书家、出版家。字子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常熟(今属中国南部江苏省)人。小时候为诸生。约30岁左右开始经营校勘刻书事业,建汲古阁、目耕楼。以高价购求宋代、元代刻本,藏书8.4万余册。
  他苦心校勘,雇刻工、印工等多人,先后刻书600多种,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李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书》等。有些宋刻本如《说文解字》等因得翻刻而传世。重刻的唐、宋人诗词,多经精校。所刻各书的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阁”或“绿君亭”名。
  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且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极受珍视。著有《隐湖题跋》,并辑《毛诗陆疏广要》。
  王咸(1591年-?年),字与公,号拙庵。长洲(今苏州市)人,毛晋之友,擅画山水,有沈石田(周)画意。此画上王咸题曰:“子晋社主结藏书阁于隐湖之滨,颜曰汲古。次以甲乙分以四库,非宋元绣梓不在列焉。牙签玉题,风至则琅琅有声也。予寓读湖斋遂盈一纪,所得于翻阅者迨半。壬午秋,子晋出鹅湖素绢,命予作图,因绘此以赠,并系一诗,聊补点染之未备云尔。”诗曰:“杰阁閟深树,不许凡庸跻。藏书比石室,一一函绡绨。甲乙列四库,古香溢缥题。居恒每共登,鱼亥相雠稽。推窗眄绿野,瓜畴接粳畦。百城真自雄,丙夜吹青藜。为君写其照,东壁光应齐。”
江苏常熟汲古阁  汲古阁江苏常熟沙家浜七星桥西岸毛家宅基,距市镇约1.5公里,是明清之际中国著名藏书、刻书家毛晋藏书处。
  毛晋(年),原名凤苞,字子晋等,自幼通明好古,博览强记,性嗜聚书,前后积至八万四千余册,构筑汲古阁、目耕等庋之。所藏多宋元刻本,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曾延清名士校刻《十三经》、《十七史》等巨著,为历代私家刻书之最。据传世《汲古阁图》,此阁位于毛氏宅园中轴线上,左右分设绿君、二如等亭。阁后有楼八间,上层藏书板,楼下及两侧厢原为刻书之所。
  为纪念毛晋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的杰出贡献,今正规划重建该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毛晋与汲古阁刻书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03期
毛晋与汲古阁刻书考略
【摘要】:毛晋一生执著刻书,出版数量巨大,是中国自雕板问世以来私家刻书最多者。本文在综合考查前人此方面介绍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就毛晋及其刻书情况从多方位进行了考查,其中有一些新的发现,也阐述了个人的理解和观点。此外,针对十五集《津逮秘书》版本汇集特征做了一些介绍,也对《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汲古阁刻板存亡考》所记录的内容作了补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256【正文快照】:
毛晋毛晋,字子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江苏常熟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汲古阁是他的藏书处。明崇祯十五年(1642)画家王咸绘有一幅“虞山毛氏汲古阁图”,图的右上题识云:子晋社主结藏书阁于隐湖之滨,颜曰汲古。次以甲乙,分以四库,非宋元绣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文鳌;;[J];图书馆杂志;2010年01期
孙洪林;;[J];图书馆建设;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海峰;[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静;[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赵玉君;[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李佑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杨曼;[D];河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俞阅;季蓉;;[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虞云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张红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王春亭;;[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S2期
陈建中;[J];图书与情报;2004年06期
蔡淑敏;;[J];图书与情报;2007年06期
荣方超;;[J];图书与情报;2008年01期
曹培根;[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李庆;;[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8年00期
葛云波;[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向春;;[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王俊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章宏伟;;[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刘平平;;[A];现代图书馆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卫;张瑞贤;;[A];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康维娜;[D];南开大学;2010年
刘青山;[D];上海大学;2011年
赵红卫;[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柳向春;[D];复旦大学;2005年
潘殊闲;[D];四川大学;2005年
黄敬斌;[D];复旦大学;2006年
郭志强;[D];扬州大学;2007年
郭院林;[D];北京大学;2007年
郑慧霞;[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刘海峰;[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繁;[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郑闯辉;[D];南京大学;2011年
吴贤璋;[D];暨南大学;2011年
孔庆龙;[D];暨南大学;2011年
郑美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陈莹;[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鲍志宏;[D];浙江大学;2011年
胡玺;[D];浙江大学;2011年
王林;[D];安徽大学;2011年
邹萍;[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行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刘奉文;;[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Z2期
潘天祯;[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02期
易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姚福申;;[J];编辑学刊;1991年04期
曹之;[J];出版科学;2001年04期
曹培根;;[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毛文鳌;;[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梅季;;[J];船山学报;1988年01期
朱恒夫;[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彭林;[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丽莹;[D];复旦大学;2005年
谢秉洪;[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尹海江;[D];浙江大学;2007年
李和山;[D];苏州大学;2007年
程泱;[D];复旦大学;2009年
夏国強;[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海玲;[D];吉林大学;2007年
胡英;[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邹寰;[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薛爱华;[D];山西大学;2007年
李明;[D];南昌大学;2007年
韦利锋;[D];西南大学;2009年
沈冬丽;[D];复旦大学;2009年
黄雄海;[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洁;[D];暨南大学;2011年
朱冬梅;[D];山东大学;2011年
黑娟;[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王姝;[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郭志斌;[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韩冬;[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尹秀华;[D];苏州大学;2012年
王卓;[D];山西大学;2012年
郑志新;[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晓君;;[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03期
毛文鳌;;[J];图书馆杂志;2010年01期
胡英;;[J];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叶树声;;[J];图书馆杂志;1986年01期
罗凤莉;;[J];图书馆学刊;2007年05期
章宏伟;;[J];图书馆杂志;2010年10期
朱恒夫;[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03期
周诚望;[J];图书馆建设;1982年S2期
孔毅;;[J];文献;1989年01期
刘奉文;;[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3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章宏伟;;[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刘达科;;[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吴书荫;;[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趙昕;;[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七卷)[C];2009年
任广世;;[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田柳;;[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钱超尘;;[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熊潇雨;[N];北京商报;2008年
叶瑜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胡维革;[N];光明日报;2002年
陈铭;[N];中国商报;2003年
黄逸;[N];中国集邮报;2005年
陈红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刘冠男;[N];江淮时报;2005年
谢其章;[N];中国商报;2003年
谢其章;[N];中国商报;2005年
李靖;[N];阿勒泰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子勉;[D];复旦大学;2006年
石祥;[D];复旦大学;2006年
杨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谢秉洪;[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张徽;[D];苏州大学;2009年
凌天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曹丽芳;[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杨军;[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邓莹;[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刘元堂;[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英;[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侯璨敏;[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刘晓光;[D];苏州大学;2007年
李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杨远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王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蔡国美;[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王晓松;[D];汕头大学;2007年
王春花;[D];苏州大学;2008年
陆贤涛;[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晋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