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审战争机器审判好垃圾啊和王野战争机器审判好垃圾啊那个好

梁山夫妻大办离婚庆典,两人亲自把喜字剪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还有产妇和6个月孕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7月21日,以“机器人,梦想启航”为主题的2015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产业峰会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顶级专家、行业领军人物、机器人研发带头人汇聚一堂,并由顶级嘉宾做分享和展示,深度探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与未来。
  机器人专家、Ninebot(纳恩博)总裁王野受邀参加并携公司旗下产品Ninebot九号机器人和Nino Robotics机器人轮椅做演讲演示。王野与RoboCup早有渊源, 2006年由他带领的机器人工程师团队就参加了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曾研发的足球机器人系统获得三届世界冠军。拥有十年机器人行业背景经验以及深耕短途代步工具机器人的研发与发展,如今的他对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目前的机器人主要是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类,在服务机器人中又分为企业商用和个人家用两类,但最吸引大众关注的还是个人或家庭用的服务机器人。Ninebot(纳恩博)一直在通过创新的短途代步机器人打造大众市场,影响更多人加入到环保和智能出行的队伍中来。此次王野演讲主题定位于个人服务机器人,将重心放在消费级市场,希望带给消费者更智能、更便捷的生活体验,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每个科技智能工作者希望所见。
  王野在分享中谈到现阶段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与消费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功能单一更像是自动化家电,与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相距甚远。用户期望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有意识感知、聪明大脑和行为动作,但受制于现实情况,在短期内,满足人类的期望存在一定困难。但他提到基于云技术和IOT(物联网)的模式,如上问题不仅能实现而且会超越人类本身的能力。比如,在大风来临前,机器人可能比人更早得到预警信息,并主动去关紧窗户;配备主动投射视觉的安防机器人,在夜晚黑暗环境下也能看到房间内的风吹草动。诸如此类能和人交流,拥有人类的特性并高级于人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机器人。他还提到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智能家居通过APP与手机互联将消费者完全“捆绑”了起来,没有做到便捷反而影响了他们对每个家居产品的体验感。如果通过机器人将所有智能产品实现对接,消费者只需要通过控制机器人就可以实现对所有智能产品的监督管理,消费者将会从繁复的APP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科技改变生活。
  他认为2015年的机器人行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凶猛,各种机器人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机器人发展已经跻身全球前四位,顶尖级的互联网和IT人才资源源源不断的汇聚,兼有互联网基因和创新基因的新型制造业企业逐渐出现,如民用无人机领域中国已经世界领先,Ninebot(纳恩博)收购Segway成为全球代步机器人领导者……他认为计算机的下一个时代,就是机器人时代。如出门问问的Ticwatch(戴在手腕上的机器人),小鱼在家的陪伴机器人(远程视频和个人助理),Ninebot(纳恩博)与法国Nino Robotics合作的机器人轮椅。
  王野在现场演示Ninebot九号机器人和Nino Robotics机器人轮椅,它们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出行方式和生活体验,在短途出行的机器人领域Ninebot(纳恩博)一致在努力,而更多新型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又将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机器人走入我们的生活,与机器人为伴,遇见更多惊喜!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中国商业电讯()是在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4772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编者按:王野给儿子取英文名叫Daneel,那是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毫无疑问,王野迷恋这个角色,也迷恋一个“机器人与我们共存”的未来。
(ninebot联合创始人王野)
口述 | 王野
采访、整理 | 六爷
我第一次看阿西莫夫是在初中,12本长篇,上千万字,整个就是一条主线——人走向宇宙的过程。
他的书后来我又看过好多遍。也有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是一件很有趣,很酷的事情。
上大学之前,我不太会做机械的东西,也不是很感兴趣。上北航也是偶然,因为之前一直想报的是上海交大,但到了填志愿的前两天,我看到北航的宣讲,就感觉这个学校好酷。
当时北航的招生老师讲了几个例子,有一个是现在还在北航的李椿萱院士。
这位老先生是台湾成功大学毕业,后来去了洛克希德马丁,在NASA干过很长时间,是美国航天飞机的设计师之一。
我很喜欢这个东西,看了很多,觉得学校有这样的牛人,就是类似钱学森那样的。而且是台湾人回大陆,薪水一下子少了几十倍,很有情怀。
我当时报航空飞行机械制造这个专业,以为就是造飞机,也以为北航就是造飞机的,结果发现,这个只是机械。
大学期间,我加入了制造艺术协会,还当了一段时间的会长。当时
北航有个政策,
参加学生科技竞赛,拿一等奖就可以直接保送,而且无视英语过不过四级,只要一等奖就一路绿灯。当时我们目标就是拿一等奖,学习的话就没那么重要了。
当时我搞了20几个飞机上的舵机来做蛇形机器人,舵机那么贵,协会那些老人都很不开心,说这是暴殄天物。那个作品现在想想就是很初级的仿真机器人,其实没有人用,就是好玩。但是在写报告的时候,我吹牛逼说这个蛇形机器人可以深入废墟救援啊,后来就得了一等奖。
其实我的成绩也可以保送,但是不足够让我选导师。
我大学时候的辅导员是王田苗老师,他是北航前五名长江学者之一,也是张启先院士的弟子,传人的身份。王田苗老师的成名作是脑外科手术机器人,做得比达芬奇还早,2000年前后已经做了上千例手术。
那个时候真的觉得,这个太牛了,上研究生肯定选大牛,大牛机会多,牛人才有价值。
本科加硕士,我总共在北航待了7年。我觉得主要还应该感谢制造艺术协会那些师兄,他们都是一帮极客。毕业之后我还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地下室的鼹鼠们”,当时在北航主楼地下室有好几个协会,大家一起搞了一个叫鼹鼠杯的足球赛。
因为整天都在地下室,那个地下室特别破,又潮、又霉,楼顶上就是厕所,厕所还漏水。现在好多了,那时候地下室进去都一股霉味,不过本科时候有一个没人管的房间,有车床,有钻床、示波器,有电脑,有各种零件,还有各种废旧电路板,挺好玩的。
王田苗老师在
学术上走得不像其他人快,我觉得这跟他的取向有关系。他偏工程一些,不太在意拿国家科技进步奖,或者发几篇超高水平的论文,没有追这个。
他的风格是产业化,技术要造福社会。其实跟袁隆平一样,你说袁隆平有什么科学创新,谈不上,他用的方法就是杂交,但他的成果几乎是无敌的。
王田苗老师也不会设置比学校最低要求更高的论文门槛。有些实验室为了追求科研,要规定博士必须发三篇SCI,他不会这样去规定。所以,我研究生期间基本上在做工程。
其实在研二的时候我也想过去做点科研的东西,当时我给自己立过一个去读博士的题目,叫“机器进化”,题目很吓人。但大家还是做工程更多一些,都是工程科学,没有到自然科学这个级别。机器人这个领域本身就是工程,它不是科学。
机器人如果说有科学的话,可能未来比如说伦理学、社会学这个可能会有科学,其他都是工程。人工智能是什么?是工程的东西。
2006年,我硕士毕业,王老师也开了个公司,博士的题就这么流放了,我直接进了公司。
他当时叫博创科技,是做ARM系列开发板的。我过去是开创了教育机器人这个业务,因为我是那个公司里面第一个做机器人的,所以那个部门07年的时候就独立了,相当于一个子公司,做教育机器人和排爆机器人两个业务。
机器人是我的兴趣,为什么是选教育和排爆,是因为在进公司前,我们在学校做的那个项目就已经有订单了。那个算863成果(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转化。当时他有项863课题是《警用反恐机器人》,一个高端课题,结果发现有人要买,而且订单已经卖出去了。第一个订单大概90万,所以是以这个订单为基础成立的这家公司。
2007年的时候,比尔·盖茨在《科学美国人》发了一篇文章,讲到机器人时代的黎明,他那个时候预测说,机器人很快就要进入家庭和生活,那篇文章其实忽悠了一批人,我也被忽悠了。
那篇文章当时影响很大,我们是做了之后他才发表这篇文章,所以我们觉得自己很牛逼,踩住点了,接下来几年我们都觉得黎明快到了,结果发现,漫漫长夜,我们被坑得很惨。
我当时的合伙人也是好兄弟叫韩广,他现在还在坚持做警用机器人和高端警用设备,前两天我们一块吃饭,他跟我讲了一句话,做机器人是屠龙术。中国没有多少恐怖事件,爆炸事件,这又不是美国,又不是中东,需求不强烈。
曾经有一个案例就是,在中国某地区的武警,有一次遇到疑似爆炸物的报警,报警之后他就想起家里有一个排爆机器人,他就想去操作,结果发现机器人已经坏了。隔了好几年,平时都不用。
所以问题就来了,你做一个没有需求的,不产生社会价值的东西有啥意义呢。到后来,我们都把机器人卖给中亚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拉克这些,在中国卖的大部分在新疆。
其实当时我也谈不上对机器人产生怀疑,还是觉得挺兴奋的,但是在一起干的兄弟们,接受不了每年10%、20%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北京房价的涨幅,大家看不到希望。就是说这个公司看上去其乐融融,而且做的也是挺牛逼的事情,但是做这个事,可能永远买不起房,兄弟们都很难受。
2009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事不对,不能这么做下去了,我们开始搞内部创业。
当时我还是博创兴盛的总经理,也是法人。但是我想带一帮兄弟重新探索一下,所以从公司拿了300万作启动资金去做新方向。那时候我们还有盈利,一直在赚钱。不过赚得很少,30个人一年能够有200万左右的净利润,很惨。
一开始我们是想做一个比乐高更牛逼的乐高,就是积木套件机器人。这个事情最近也有人在搞。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觉得不好做,因为当时钱很少,我们统计下乐高积木的数量就被吓到了,发现那个模具可能要上千万的成本。
直到2010年年初,我们产生了做平衡车的念头。
老高(高禄峰)也是学机械的,是我师兄,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还一起做过一个创业项目。
那时候我读大四,不用考研,特别闲,他刚毕业,创业状态。我们一起搞了一个叫智能玩具的项目。这个产品当时卖了2000多台,后来品控出了问题,制造出了问题,资金链也出了问题。那时候它太超前了,程序体验也确实不好,很糟糕。这个公司从开始到最后一年多。
我跟老高在2009年下半年的时候说,好久没联系了,见个面吧。当时他刚结束团购的项目,算连续创业者,一直在互联网圈里面拼,
一直在找机会。
刚好他也知道平衡车,感觉这个事挺靠谱,
我们俩就一块跑到三亚去体验了一把。 其实在体验之前,我们的样机已经做出来了。
当时我们买了一辆四轮的老人代步车,把后面给锯掉,装了自己的控制板。因为程序、控制板这些都是现成的,都是我们从机器人上面扒下来的东西,陀螺仪传感器、姿态检测单元、电机驱动板,也都是现成的,我们把飞线搭一搭,两天就搭出来了。
说到底,我们也是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玩,但太贵了,要七八万。
八万块钱那就不是玩具了,是奢侈品,我们要把它做得更便宜、更轻、更小。
后来我跟朋友借了一台 Segway,给身边所有人去玩,玩过的人都觉得,这个东西太帅了,但一问价钱都吓到了。
那时候公司在知春路,希格玛大厦那边。我们在公司门口玩车,好多人经过就三句话,这东西怎么不倒啊,挺好玩的,我能试试吗。试完之后,多少钱,他知道8万块钱之后,我操。就走了。
2010年开始,我们全部投入进来。
当时我从博创那边调了四个人过来,其中包括中元(陈中元)、张辉,还有沈涛,这三个现在都是我们合伙人,还有一个大飞(谢飞),现在是我们国际部的副总监。
老高2011年的时候也已经把Ninebot成立起来了,叫鼎力联合,但是成立起来之前,其实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在找天使投资。
因为我们很清楚,这300万只能够把机器做出来,不够运作,老高就另外拿了200万投资,所以我们整个天使加起来其实是500万,但投在两个不同的公司。
当时我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做到一万块钱以内,普通人都买得起。其实还是太乐观了,一万块钱也不是大部分人能买得起的。
我们分析了平衡车的构造,初步测算觉得有机会把成本做到8000。后来就判断这是有问题的,成本8000的话,你不能卖1万,还要考虑到
经销商,驻店,招人,交税,还要去做宣传。
第一代产品(风行者)的研发做了两年半,时间挺长,
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在当时困扰我很久,按今天的标准来看,那个机器还谈不上成熟的产品,更像是一个虽然具有很高的性能和操控性,但不够符合量产成本和工艺目标的工程机状态。
我们第一批做了60台,第二批做了200台全部都定光了。
那时候我们卖3元,成本过了15000元,由于卖得不多,运营成本加起来27000元以上,还有渠道开店和销售成本。
其实对初创企业来讲,流水是很重要的事情,意味着有人为你的价值买单,你再去优化价值链是有机会的。有毛利的就OK,没有毛利就完蛋了,有毛利没有净利润,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时我们很省钱,整个模具费用花了不到200万人民币。按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五百万到六百万,当时其实做了很多牺牲。
比如说模具开出来不用精加工就直接使用,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当时我们选择开一个毛坯模具,毛坯拿到产品之后,还要做大量的精加工,就是模具便宜了,后期贵。
因为没有钱,所以只能在模具上省钱、在量产上多花钱。
设计上面很多精细的东西也不敢用。
就是怕投入太大,研发费太高了,我承受不了。
那是最困难的阶段,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大九”的设计,我们很需要钱把它做出来。而且当时很清楚,我们完全有能力把它成本再降一半,做出来我们把它价格再降一半,性能还很好,很漂亮。
但是我们没有足够多的钱去做,那个时候平衡车根本就没人知道,没有人看好这个生意。所以我觉得需要一份成绩。
从2012年5月份到2013年5月份我们已经有一个完整的财务年度数据。还不错,我们第一年做了差不多两三千万的流水。
中路投我们的是Pre-A,那时候第一代产品已经卖了1000万的业绩,最后中路投了1200万,另外找新天使投了400万。1600万钱进来之后,我们才把这两个团队从法律上整合到一起,之前都是一起在做事,有实无名。
那是我们这几年最开心的事情,因为我们知道close那个交易,我们就一定能干成一件成功的事情。当天兄弟们就出去撸串了,所有人都喝了两杯酒。
(Ninebot高管)
平衡车非常小众。2013年,易步做得最大,据说销售额已经上亿了。其实我们差不多同时起步,但我们做得慢。易步一开始选择的方向是小车,我们一开始做的就是高性能大车。
当时其实没有想那么多,主要是觉得小车不好玩,做出来只能当一个代步工具,而我们想做的是一个酷炫,有力量感,有发动机的轰鸣声,有齿轮,有机械感觉的东西。
那个时候我们的办公室在望京,研发的人大多在天通苑一个民宅里,那个民宅七千块租金,三百平米,两层楼,我们把地下室全部改造成了实验室,就是希望做一个能让自己热血沸腾的好车。
其实现在看起来,这是暗合一定道理的。
从商业逻辑来看,如果说特斯拉一开始先做北汽E150级别这样的车,它不会有那么大名气,就算他做成了,他也就是在加州一个小汽车厂而已,他不会占据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也无法成为电动车逆袭这么一个点子的来源。
Ninebot前一两年就是做高端平衡车的代表。我们在2013年11月发的大九,那个算奠定江湖地位的产品。市场上没有比它性能更好的,除了可靠性可能不如Segway之外,扭矩和操控响应方面甚至比它更强。
那也是团队最充满期待的时候,以前没有钱,很多想做的做不了,现在有了1600万这笔巨款,我们做了很多冒险,但是这些冒险最后都扛下来了。大九发布后的反响也非常好,我们内部一起吃饭的时候还吹牛逼说,哪天就把Segway收购了。
其实在小米给我们发邀请之前,红杉已经给了我们TS。
2014年年初的时候,在创业邦的一个会上我见到了周逵(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他特别喜欢平衡车,回去就跟沈南鹏(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讲,不过当时的投委会没有通过,说还没有看到合适的时机。
但李剑威一直在跟进这个事,他当时还是红杉副总裁,后来有一次他和李泽湘教授一起来找我,问了一些情况,他们觉得投资的时机到了,回去就跟Neil(沈南鹏)汇报了一下。
老高在看,我听他讲,当时Neil给了李剑威一个回应就是All in。
所以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拿到了红杉的承诺,而且给我们的报价比小米要高很多。
当时小米投资的主线还是投手机周边,移动电源、耳机、手环、音响这些东西,Ninebot是他们投的比较早期,不太相关的东西之一。
2014年5月份,最早是夏勇峰(小米生态链总监)找到我们,他评估了一下,觉得这个平衡车风险有点大,不确定我们能否用小米风格的价格做出一个足够好的产品。后来他把这个事情交给Tommy(
小米生态链高级技术总监),唐的背景是原来摩托的老人,摩托的工程师文化影响了他,很有冒险欲望。
他是被我们一个细节打动的,就是大九在倒退的时候,速度如果超过3km/h,它会不停振动报警,提示你要注意倒车时的安全。
这是很小的安全细节,唐明勇体验到这一点之后,他就觉得这个团队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消除了他对平衡车安全质疑。他后来跟我们讲,这个队伍应该有能力把这个事干得很成熟。
实际上,当时大九已经卖得很好,经销商派车到工厂门口等着提货。
我还听到,有人要给我们销售回扣,想多拿点货。整个工厂忙得一塌糊涂,每个月只休息一天。当时产品卖不过来,我们挺骄傲的。
2014年我们卖了两个多亿,在小米投资之前,当年的净利润是20%多,相当高,那个时候其实我们不太缺钱。所以怎么处理和这个大佬的关系,我稍微有点犹豫。就是刘德(小米生态链负责人)讲过的一句话:如何对抗心中的贪念?就是看你要的是什么。
其实我们一直没有清晰的定位,直到做小九的时候,我们才把目标定下来:我们要做创新短途中的全球NO.1,后来我们内部有一个愿景,一直没有讲出来:希望每个地球人在他长大之前,都会用过我们至少一个轮子。
如果那个时候不跟小米谈,我们现在很可能就是奄奄一息的状态。
这么高的利润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
那个时候我们已经预见,接下来一定会吸引一大批山寨厂家进来,高利润的东西永远是不长久的,卖得多比我们赚更多的利润更重要一些。
做大之后蛋糕大,其实总额并没有减少。
要把这个产品的价格打下来,要做到每个人都买得起,这个时候谁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显然是小米。
但当时我还有点疑虑,因为我我坚信这个东西要国际化,而国际化方面红杉对我们的帮助会更大一些,老高讲,首先这个要在国内先火起来,小米的帮助会更大。这个事情我们没有争执,只是讨论过,在我看来这两个都是很好的选择。
敲定投资是在八九月份,挺快。当时我们说红杉在那儿等着呢,你要不投的话,红杉就投我们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传给雷总。雷总是一个很工程师的人,也是一个很聪明很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
第一我们表达了对小米的信赖和好感,第二,这个事情现在有人愿意投我们,而且是顶级基金,我们更愿意首先问小米的选项,如果小米愿意进来,这一轮红杉就进不来。
红杉是一个大格局的基金,其实我们后来也赔小心,说对不起,因为不管我现在说是无意的,外界可能都觉得是有意让红杉抬了轿子。后来红杉也进来了,以买老股的形式进来了,早期1600万的投资,把它卖给红杉。那个钱其实我们没有拿到,那时候我们非常乐意说服中路,一定要卖给红杉。
(王野在湖畔大学)
和一线供应商打交道是很难的事情。一年两个亿,对顶级供应商来讲就是一个小客户,随便找个代理商就给打发了。小米背书之后,大家会意识到这个公司可能要干大事,要起量了,最主要是顶级供应商愿意派人来配合你。
如果供应商有一个团队来支持你,他们有工程师,有项目经理,当你遇到了问题,他会帮助去解决,这对后面的产量预测,还有产能爬坡有很大帮助。又快又好。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一条产线能干200台一天,但今天一条产线能干460台。
我们也相当信任小米这个发射场,他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把这个产品卖出去。当时我觉得,它有一个多亿的手机用户,假设有1%的转化率,就是一百多万,这个一点都不担心,所以我就不关注了,不过我不关注不是意味着不在意这个事,谁不在意呢?
小米进来之前,我们一年卖两万多台,进来第一年我们估计能卖50~100万台,几十倍的增长。
其实分发能力并没有超预期,因为我们一开始的预期就很高。
有个问题我们考虑过很久,就是怕把品牌的价值做低了,但我们在2015年开了发布会,收购Segway。
其实我们最早跟Segway接触的时候,就是想寻求授权与合作。因为我们都能看到,我们的产品很有互补性,一个2B,一个2C,一个大一个小,一个是工业的,一个是民用性,耐用性没有那么高,但是灵活轻便,双方都觉得业务上有互补性。
他们其实很紧张我们,这个从谈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就是第一他愿意谈,第二他说的时候支支吾吾,有些事情说不透。
他完全不在意你就不会支支吾吾,要不就不理你,要不就给你。他们从始至终没有傲慢的感觉,甚至会被我们震惊到,2014年居然卖了两万多台平衡车。
他们的渠道广度比我们高得多,品牌知名度比我们高得多,卖的数量却不如我们多。
我们前期谈得非常零星,有一搭没一搭接触,直到有小米决定投我们了,当时才专门跑去跟他们谈。那时候有一个催化剂,就是Segway发起了诉讼,告了中国好几家平衡车公司,我们、乐行,还有易步。
他发起这个诉讼的目的,就是希望促成更深的合作。之前我们都是在邮件电话里谈,后来我们到美国去面对面谈,就问他,这是啥意思?
当时我和老高一起去的,就两句话,第一我们会应诉,打到底,告诉你我们现在有投资,不差钱;第二这个东西还有机会合作,合作呗。我们推了方案,还是业务合作,但是后来那次会议之后,Segway总裁给我们发来邮件,他们对合作看起来不感兴趣,但是对收购很有兴趣。
这都是巧合,我们当时确实没想到他会愿意卖掉,现在想想有道理。
当时Segway老板不是它的创始人,不算对Segway有感情的人,是一个职业买手,并购重组的专家。他接手了45家公司,卖掉了其中的43家,当时他留在手里的两家公司,一家叫Fisker,跟特斯拉竞争的那家电动汽车公司,另一家就是Segway。
Segway当时的管理团队也非常希望我们买,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老板不是一个想把Segway做好的人。
Rod Keller是当时Segway老板请来的总裁,职业经理人。他说服老板,说我们是一个好买家,愿意付高一点的溢价,我们对Segway来说是最好最有利的选择。
Segway也是曾经梦想非常伟大的公司,这五年来却发展比较缓慢,大家都有点失望,有一部分创业元老也离开了。
我们为并购去做尽职调查的时候,能感觉到他们的善意,很愿意新鲜血液进来。
并购完当天,我们还开了视频会议,双方团队正式公开见面,当时的气氛非常好,大家对未来都充满期待。
当时 Segway 的 COO Mary,他是在 Segway 创立时就进去的员工,做过生产经理,做过行政,做过品管,他是今年年初退休的。他当时一番话让我非常有感触,就是说:在我即将离开这个团队的时候,能看到这个团队又有新生的希望,他觉得非常开心。
他对Segway是有感情的,他在那里待了15年。
2000年我就跟雷军见过面,
那时候我还在北航读大二,他来做一个金山的宣讲,我当时坐在第一排,还让他给我签了名。印象很深刻,因为我当时非常崇拜求伯君。
我觉得雷军整个小米的路数就是在金山的时候形成的,那时候他的“红色正版风暴”,二三百一套的软件卖39块钱,卖了100万套,那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低价是一个大杀器了。
小米投了我们之后,我和老高一起去雷军办公室见他。当时我说,雷总我之前见过您,他犹豫了一会,肯定觉得有点尴尬,把这个人给忘了,说了一句客气话,抱歉,实在想不起来什么时候见过,好像见过。
其实不管你是不是认识他,或者跟他是不是有利益关系,他是发自内心的那种谦虚和客气,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大牛。
不过有时候他做起事来也挺狠的。
比如小九一开始的设计是有推杆的,就是不骑的时候,可以推着走。那个设计被他拿掉了,理由是不够简洁,不够精炼。这个事情其实我们当时是抗拒的,因为我们知道用户需要这个,但是按他的观点,这个就是不行,不要太讲实用,要当成好玩的玩具。
雷总超爱玩的,他自己跟我讲他滑雪摔伤了好多次,Tuck(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也说,雷总是疯子,滑雪的时候简直疯了一样。
好玩很重要。
机器人肯定也是先从好玩开始的,之前在北航的学术教育,其实有一个很正的观点:科学的推动力是好奇,而不是实用。中国的通用教育,就是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都是以实用为主,讲这个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实用主义。
真正的科学其实是来自于好奇。当时我们听了一个讲座,是李椿萱院士的一个讲座,他曾经为NASA工作了一段时间,做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他讲在NASA的工作经验,就说主要是好奇心。
这种人是真正有理想的人,真正的科学家,他会讲为什么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叫好奇号,然后是机遇号,勇气号。
我很感谢他们,这帮人对钱没有什么追求,都是有一帮高逼格的人,追求的东西很高境界。
我现在的目标也很高——希望每个地球人在他长大之前,都会用过我们至少一个轮子。我觉得我永远没有实现的那一天,但
这个目标会持续给我一些刺激,让我找到不同级别的乐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争机器审判好垃圾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