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播放器可以听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歌曲,比如侗族歌曲

当前位置: >
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主要的民歌代表种类
栏目分类:&&&发布日期:&&&浏览次数:次
来源:音乐之家
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主要的民歌代表种类?
& &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歌品种浩如烟海,这里只能选择介绍有限的几种。
& & 蒙古族的和
& & 蒙古族民歌的主要题材有狩、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等。从音乐特点和风格上,蒙古族民歌又可概括为长调和短调西类。 长调的曲调悠长,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长调范畴。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 小。狩猎歌、短歌+叙事歌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 & 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公元七、八世纪,蒙古族先民跨出额尔古纳河流域,迁徙至蒙古高原。在这里,他们基本放弃了原有的狩猎生产方式,改 为以畜牧业劳动为主的生产形式,随之而产生了反映游牧生活的牧歌体裁。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而且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持续的长音上常有 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和装饰。有的长调还具有史诗般雄浑的气魄和历史苍凉感。
& & 蒙古族的短调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公元七、八世纪以前,蒙古族先民在我国黑龙江省西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从事狩猎劳动时,产生的狩猎歌曲曲调短小,节奏 整齐有力,并往往与舞蹈和打击乐相配合。待蒙族人民到达蒙古草原后,在牧区和农区都产生出一些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的短调民歌。短调的曲调较长调短小,音 域也相对窄一些,但仍有蒙古族音乐中具有特征意义的大跳。
& &宴席曲& &
& & 宴席曲是流行在我国西北地区回族、土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中的一种民间。当地一些汉族群众也唱。
& & 宴席曲在宴席上或人们欢聚时歌唱,徒歌形式,风格细腻、委婉,有许多固定的传统歌词和曲调。回族常用的曲调有《十绣》。《青溜溜青》、《方四娘》等,土族 常用的曲调有《拉龙老》、《唐德给马》、《兴阿隆列》等,撤拉族常用的曲调有《阿里玛》、《莫奈何》等。歌唱时经常伴随着一些舞蹈动作。宴席曲中也借用了 一些汉族民间,如《尕老汉》、《孟姜女净、《四季》等。
& & 藏族的、箭歌和酒歌
& & 藏族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等几类。风俗歌中,又有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几种。其中,山歌宽广,节 拍自由,起伏跌宕,与高原风光爽朗明快的特点相吻合。风俗歌中的箭歌和酒歌则曲调简洁而婉转,风格热情、朴实,具有鲜明的藏族民间音乐特点。
& & 山歌在藏语中称&鲁&、&拉鲁&、&勒&等,是人们在广阔的山野和草原间纵情歌唱的民间歌曲。它广泛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甘肃5个省区的藏族地 区。藏族山歌唱词的内容包罗万象,比如赞美情人,歌颂家乡、景色和骏马,思念父母和故土,以及一般生活内容等等。由于宗教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山 歌中还有相当比例的歌词内容为赞颂佛祖、寺院、圣山神水、活佛喇嘛等。藏族山歌有多种曲调,音乐结构大多为上下两句体乐段,以五声为主,羽、微、商、 宫均有。
& & 箭歌在藏语中称&达鲁&,多流行于西藏东南部林区,又称作&工布箭歌&,是从事狩猎活动的射手们夸耀弓箭和箭术时所唱的歌曲,唱时伴随着比较简单的舞蹈动 作。箭歌的曲调清新明快,有时还有调式的转换,给人以委婉亲切的感觉。广泛流行于我国各个地区的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箭歌。
& & 酒歌是在民间喜庆之日饮酒时所唱的风俗歌曲,我国务民族都有,但名称不同。西北回、汉等民族称酒曲,裕固族称阿克克楞耶尔,壮族称铜葫芦歌,苗族称恰酒, 彝族称酒礼歌。藏族称酒歌为&羌鲁&或&羌谐&,在年节喜庆或亲友聚会喝酒、敬酒时唱,可以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酒歌在我国各藏区广泛流传,但曲调不同, 风格各异。每逢传统节日、亲友团聚或举行婚礼时,人们按照古老的习俗,以辈分大小为序。从右至左围坐在藏式方桌旁。斟酒人一般由妇女担当,按人们年龄的大 小轮流给每个人斟酒,并载歌载舞。饮酒人则必须按照敬酒者的歌声和词意在一定的时候依次完成接酒杯、用无名指向天上弹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酒歌 的曲目丰富,既有传统歌词,也可即兴编唱新词,内容包括祝福、祈祷、庆贺、诙谐或爱情等。
& & 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
& & 从演唱形式上来说,哈萨克族民歌有独唱、对唱和弹唱三种。弹唱又叫&冬不拉弹唱&,是民歌与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歌唱者自弹自 唱。弹唱有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类型。前者有固定唱词,旋律宽广、悠扬,人们把善于这一类弹唱的人称作&安琪&,即歌手;后者即兴作词,旋律简洁,人们称这 类歌手为&阿肯&,即草原上的游唱诗人。
& & 冬不拉弹唱源于哈萨克族牧歌。牧歌节奏宽广,并以羊和寻为主要。采用冬不拉伴奏后,逐渐形成以八分为单位、以喜为主的混合节拍,成为冬不拉弹唱艺术在节奏上的特征。弹唱u歌曲具有比一般独唱歌曲更长大的曲体结构,大多为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
& & 朝鲜族的农谣和抒情谣
& & 朝鲜族民歌有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和等五种体裁,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农谣和抒情谣,如著名的《阿里郎》、《桔梗谣》、《嗡嗨呀》等。&这类歌谣反映了朝鲜族音乐性格的基本特征。
& & 农谣即劳动歌谣,在朝鲜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几乎所有的劳动都有相应的歌曲。例如表现农田劳动的有《插秧歌》、《薅秧歌》;表现捕鱼生活的有《船歌》、 《拉网歌》;伐木时唱《拉木歌》;打猎时唱《野鸡打铃》;打铁时唱《风箱打铃》。还有表现多种家务劳动的民歌,如《织布谣》、《纺车谣》、《绩麻谣》、 《摘桑谣》等等。集体劳动时所唱的农谣节奏鲜明,常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音乐结构短小;家务劳动歌谣多为独唱,节奏较自由。
& & 抒情谣数量多,题材广泛,表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其中有表现爱情内容的《阿里郎》、《呃郎打令》;表现劳动和丰收喜悦的《丰收歌》、《道拉基》;表现 妇女受苦内容的《苦媳妇》;带有知识性内容的《月令歌》、《释花图》、《九九乘法解》;讽刺类歌曲《老头打令》、《棍杯打令》等。抒情谣大多旋律流畅,节 奏、结构均衡规整。
土家族的哭嫁歌
& & 哭嫁歌又叫伴嫁歌、送嫁歌等,是一种民间风俗歌曲,流行于我国哈萨克、柯尔克孜、土、傣、侗、彝、哈尼、土家等民族中,以及南方汉族地区,其形式以鄂西土 家族较为典型。土家族的女孩子从十一二岁起便随母亲或亲属学唱哭嫁歌。出嫁前的半个月至一个月时,新娘便一边准备嫁妆,一边唱哭嫁歌。起初为隔夜哭,后来 为连夜哭。有独自一人哭的,也有姐妹、兄嫂、父母陪同一起哭的。哭嫁歌的歌词内容包括辞别祖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表达姊妹依恋之情,或埋怨父母包办婚 姻、斥骂媒人、诉说做媳妇的苦楚等等。土家族的风俗以是否会哭嫁宋衡量女子的才德。因此,离婚期越近,哭嫁歌的词曲越悲伤,直哭得新娘子嗓子嘶哑,两眼红 肿,方被认为是贤德女子。
& & 土家族的哭嫁歌虽然要唱很长时间,但音乐结构只是一个较长的乐句的多次反复。在反复中,因歌词的变化而旋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本轮廓及终止音不变,每句 均由高音级进下行,句尾有时加进呜咽与抽泣声。歌唱形式有姑娘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两人哭唱时,出嫁的姑娘先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歌声从句尾插入, 两人的歌唱一起一落,很自然地形成模仿式多声部音乐。
& & 在各民族的伴嫁歌中,也有少数是向新娘祝贺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仍保留此种风俗,但所唱内容已有改变。
&&&&苗族飞歌
& & 飞歌是苗族的一种山歌,在湘西称&韶唔&,即之意;滇东北、&湘西南靖县与城步县一带叫山歌;云南及黔东南局部地区和黔西北一带叫&喊歌&、&吼歌& 或&顺路歌&等。飞歌只在山野及田间歌唱,音调高昂,气息悠长,节奏宽广自由。句内常有滑音级进,句尾惯用甩音,并终止于高昂的呐喊声中。常由二人一同歌 唱,歌唱时女用真声,男用。飞歌的歌词内容题材广泛,有生产劳动歌、季度时令歌、迎送客人歌和情歌等。在节日及农闲时举行的传统风俗性活动&游方& 中,飞歌是苗族青年们相互交往与表达爱情时喜唱的曲调。
&&彝族&四大腔&
&&&四大腔&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屏一带彝族的尼苏支系中,并与青年男女传统风俗性的社交和爱情活动紧密相联。这种风俗性活动尼苏人称之为&吃火草烟&, 一般是傍晚时在郊外或村头公房内举行,共有三项内容,第一&款白话&。在饮酒、吸烟的过程中,青年男女用相互对答。&白话&可说可唱,内容多为互相谦 让、赞美或逗趣;第二&对唱曲子&。由青年男女各一人担任领唱或对唱,其余青年围坐四周为之伴唱。所口昌的曲子是一个篇幅长大、并有较固定程式的套曲;第 三&跳弦&。以四弦、三弦、二胡;笛子、树叶等作伴奏,众人集体歌舞。聚会中所唱的曲子,即&四大腔&。
& & &四大腔&是《海菜腔》、《山药腔》、《四腔》和《五山腔》的总称,分别流传于尼苏人居住地的4个区域,是四种不同的和套曲形式。与其他彝族民歌相 比,&四大腔&具有篇幅长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较高等特点,是彝族民间音乐中艺术水准较高的品种。
& & &四大腔&所唱题材十分广泛,往往围绕爱情内容,并涉及到各种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和等多种歌唱方式,旋律有悠长的歌唱性与简洁的叙述性两种不同风格。两种曲调或交替出现。或交织在一起。歌唱时真假嗓相结合。
& & 作曲家王惠然在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中,就使用了&四大腔&中《海菜腔》的旋律素材。
& & 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 & 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更多地集中在南方,例如壮族、侗族、布依族、毛南族、仫佬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佤族、彝族,傈僳 族、纳西族、景颇族和高山族等。这些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浙江和台湾等省区。多声部民歌主要产生于传统的群体劳动和群体风俗性聚 会(如歌会、祭舞、伴嫁等)中。起初,多声部唱法是在群体歌唱中偶然形成的,后来逐步发展为自觉的多声部意识,并在各民族中形成了不同的织体结构和不同的 音程美感。到了这个阶段,歌者和听众就有了严格的音准和音程概念,音程的准确与协和就成为评判歌手优劣的标准。
& &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有壮族的&双声&;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嘎口肖&;布依族的&大歌&、&小歌&;毛南族的 &欢&、&&&比&;仫佬族的&小歌腔&;土家族的&哭嫁歌&;苗族的&赛咳&;瑶族的&蝴蝶歌&、&老人调&、&青年调&;畲族的&双音&;佤族的&玩 调&;彝族的&丫腔&;傈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纳西族的&窝热热&;景颇族的&舂米歌&;高山族的&锄草歌&、&酒歌&、&丧葬歌&、 &祭祀歌&、&婚礼歌&等。这些多声部民歌的织体结构,有轮唱式、主旋律与模仿旋律相结合、持续低音和固定音型与主旋律相结合、支声旋律与主旋律相结合、 和声式与对位式等类型。
& & 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也有多声部民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有一种特殊的歌唱方法,蒙语叫&呼麦&,学者称之为&喉音艺术&,是由 一个人唱出两个声部。其歌唱原理是:当声带持续发出实音时,通过气息的冲击再发出高声部泛音,以气息的调整使泛音构成旋律,同时强化泛音,弱化实音,使实 音成为持续低音。蒙古族的&呼麦&有两类,其一为&乌音根呼麦&,旋律舒缓优美;其二为&哈日黑热呼麦&,旋律平直、简单。技巧高超的&呼麦&歌唱家,可 以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唱出旋律优美、润腔丰富的泛音曲调,类似于蒙古族的长调。
相关热词: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音乐百科专题
最新音乐百科资料
热门音乐百科资料
声明:本站发布的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请勿作商业用途,所有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谢谢合作!
Copyright ©音乐之家().All Rights Reserved.踩歌堂(侗族)-群星, 踩歌堂(侗族)MP3下载,歌词下载 - 虾米音乐
Loading...
踩歌堂(侗族)
@微博好友,送歌给Ta!
纯音乐曲目,敬请欣赏
你可能会喜欢的精选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请用虾米帐号
什么意思,天山还能看见侗族?还是越过天山又南下到了。。。。。。
踩歌堂、、、大自然的感觉、、、听了一遍又一遍
侗族 七月十五或正月十五,将未婚少女手帕蒙头用扇子边扇边唱以求神灵附体,这就是桃源歌,一直觉得是写作的好素材
收藏踩歌堂(侗族)的人们
听踩歌堂(侗族)的人也听
关注虾米:各少数民族音乐(一)
哈尼太龙网&&&观看来自哈尼历史深处
的梯田&& 倾听来自哈尼内心深处的声音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盛世大团结!
各少数民族音乐(一)
&&&&&&&&&&&&&&&&&&&&&&&&&&&&&&
本文来源:网络&&&&
作者: &&& &&
加入时间:2007-07-13
高山族音乐
  高山族人是中国台湾最早的居民,约40万人(1982年统计),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
亚语族。由于居住地区和语言的不同,高山族内有阿美、排湾、泰雅、赛夏、布农、曹、雅
美、鲁凯、卑南、邵和平埔等名称。除平埔人与汉族杂居平原外,其他分布在台湾本岛山地
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此外,大陆上也有少数高山族人散居各地,以福建最多。
  高山族音乐有民歌与器乐两大类。民歌比器乐丰富,可分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和叙
事歌4类:①劳动歌是在农耕、狩猎、捕鱼及其他劳动中唱的,以农业劳动歌最多。②生活歌
分抒情歌、朗诵歌、讽刺歌、舞歌、酒歌、儿歌和催眠歌等。③仪式歌分礼俗歌、祭典歌和
巫咒歌等3种,礼俗歌用于婚礼、丧礼和迎宾送客等场合;祭典歌用于有关农业、狩猎、渔业
的祭祀仪式以及祭祖先、祭人头和举行成年仪式(祭猴)等场合;巫咒歌用于祈求降雨和祛
除疾病。④叙事歌是以叙述历史来缅怀祖先和颂扬部落头人等为内容的传说故事歌。
  高山族内(平埔除外)根据位置相邻、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和音乐上的某些共同点,可以划
分为5个音乐文化区。各个音乐文化区包括较原始的到相当复杂的民歌。它们的音阶、旋律、
多声部结构、和声以至风格等有很大的差异。
  ①阿美地区与卑南地区位于东部平原,与汉族接触较早,在高山族中文化水平较高。这一
音乐文化区使用五声音阶,以羽调式最多,旋律的音域较宽,富于歌唱性。卑南民歌抒情优
美,主要是单声部民歌;阿美民歌热情而充满活力,有单声部的一领众和以及多声部的对位型
合唱和轮唱等多种形式。阿美南部的二部到五部的对位型合唱,是高山族多声部民歌中形式较
复杂的品种。
  ②泰雅地区和赛夏地区使用不完整的五音阶较多。泰雅民歌多数用la、do、re和sol、
la、do、re音阶,音域狭窄,只有四度或五度,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吟诵性;除单声部民歌外,赛
夏矮灵祭祭歌中,有男、女声平行四、五度合唱;泰雅东南的赛德克地区有轮唱等形式,下例
是二部轮唱加持续音型的合唱:
  ③布农地区、曹地区和邵地区流行和声型合唱。在布农地区,合唱比独唱更为盛行,一般
分二部,也有较多声部的,各声部之间一般是一音对一音的关系。基本音阶是do、mi、sol,
与当地人喜爱的弓琴和口簧发出的泛音相同,有时出现re、i、↓mi。合唱几乎全采用大、小三
度、纯四、纯五、纯八度等协和音程。它的主旋律和节奏跳动不明显,全曲似乎只是协和音程
的连续,速度中庸,格调平和。如:曹地区的民歌也以和声型合唱较多,使用的音阶有两种:
一是do、mi、一是以do、mi、sol为基础,有时加re或la。合唱一般是部分地使用和声,
比布农注重旋律,旋律较流畅,声部组合也以协和音程为主。该地的单声部民歌比较古老,使
用五声音阶,以羽调式最多。此外,住着少数邵人的日月潭,自古以来是游览胜地,以杵歌杵乐
最有名。④鲁凯地区与排湾地区在17世纪末期出现了贵族与平民阶层,已进入原始社会末期,与
高山族其他地区(平埔除外)相比,曾经达到社会发展的较高阶段。鲁凯以及排湾北部邻近鲁
凯的地区主要流行带持续低音的合唱,一般分二部,也有三部的。二部合唱的高声部由独唱担
任,低声部由众人演唱持续音。高声部旋律采用的音阶是do、re、mi、fa、sol,很少达到la
,有时省略sol;do是主音,通常用作持续音。和声特别喜欢用大二度音程。节拍规整、清晰。
这类合唱与当地人使用的双管鼻笛和双管竖笛演奏的曲调相似。
  排湾的其他地区主要流行单声部民歌,使用以do、mi、fa、sol为基础,有时加la、i、
si、do的音阶及五声音阶,旋律富于歌唱性。⑤雅美地区位于台湾本岛东南的兰屿岛,长期
以来,很少受外界影响,是高山族中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该地没有乐器,民歌较原始,其中
有一些不准确的音高或未定形的音程、音阶。多数民歌使用do、re、mi音阶,re是主音,do
进向re,有时(特别是在终止式中)向下滑约小三度。如:
  高山族民歌颇多采用自由节拍,规整节拍中以偶数拍子,特别是拍最常见。曹地区民歌也
使用拍。高山族民歌的歌词在形式上有明显的特点,如儿歌的歌词多采用连环句法;排湾民歌
常用比喻和含蓄手法,赛夏矮灵祭祭歌的词句非常整齐。
  高山族的乐器,主要有口簧、弓琴、竖笛、鼻笛、乐杵、竹筒、铃、裂缝鼓和龟甲等。现
在台湾高山族音乐有了很大变化,仅就祭典歌而言,由于祭祀仪式除了收获祭、赛夏矮灵祭和
雅美船祭以外,都已逐渐废除,与之配合的歌便在生活中消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外
来文化的影响,在阿美、排湾和泰雅等地区出现了一些现代抒情歌和讽刺歌,它们是在传统民
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体裁。在大陆上,音乐工作者对高山族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研究
和加工创作。大陆上的高山族人经常用民歌曲调填词,歌唱他们的新生活,抒发他们对家乡台
湾和那里的骨肉同胞的深切怀念。
畲族的音乐
  畲族音乐,不仅丰富多彩,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
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畲族歌曲调因地区不同而有
不同的调。如闽东地区有4个调区,即福鼎调区(流行于福鼎、拓荣、霞浦县北部。属五声
商调式)、霞商调区(流行霞浦县大部分、福宁县等地区,属商调式)、福宁调区(流行于福
安、宁德、寿宁、民间南、古田、周宁、柘荣西部等地)、罗连调区(流行于罗源连江、宁
德、南部的飞鸾等地),浙江畲族也有5个基本曲调,即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
、瑞安调。纵观畲族歌曲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在词曲结构方面,歌调比较整齐,多7字一
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1―2条,多则7―8条;调式多为五声性调
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次之,徵、羽、宫调式
  畲族人民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在演唱
上,带有轮唱性质。“双音”最初是两个人唱,发展到现在可以3人,也可4人。一般不超
过4人。两声部分上两人演唱,两个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如是由一男一女二人
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在先唱者唱后两个字或四个字接唱,要与前
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调。“双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声,
后来男子敢用真声唱,听起来声部更加清晰。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
。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和三种不同曲
调整。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
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
畲家总是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这都是欣赏畲家“双音”
的好时节。
  此外,畲乡盛行鼓吹音乐,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鼓吹班,一般为2―8人。曲牌与演奏风
相与汉族相同。大吹时有唢呐和打击乐锣、鼓、堂锣、钹、板、铃等;小吹时有唢呐、笛
子、京胡、二胡与月琴等。“宫兰花”、“落地花”是畲族较优秀的民族乐曲。
珞巴族的音乐
&&& 音乐有声乐和器乐。声乐是将诗歌和一定的曲调组合而成的一种歌唱形式,最有代表性的
是加金这种民间最古老的曲调,流行于各部落,它是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为主要内容。
另外,《哭嫁歌》、《哭丧歌》,还有大量的情歌,常常在传统的曲调中触景生情,即兴随
编随唱,出口成歌。一般调子都很简单低缓,节奏地不严格,缓慢庄重,每句一般四个节拍。
珞巴族的民间乐器,有哨叶、竹口弦、笛子和二胡四种。
傈傈族的音乐
&&& “对歌”是一种民歌,分两种。一种叫“木广”的对歌,它是歌唱较为严肃的内容,曲
调的朴实深厚,具有古老的色彩,一般是由老年人来咏唱。“木广”有时也叫作“木刮
布”,常在盖房、婚、丧、生产、打官司时吟唱,一人领唱众人和之。另一种叫“贝史
”、“悠叶”,有时也叫作“摆石摆”、“悠叶叶”,内容无所不包,较自由,曲调优
美、豪放。因地区而异,它的地方性较强,一般由青年人咏唱,旋律风格迥异。“贝史
”浑厚、粗犷,有山歌风貌,形式也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唱。众人合唱部分为简单的二部
和声。这些年日趋丰富,以徵调式每段结束衬字均为“牙纳也”。“悠叶”,更为丰富
多样,特色尤为浓郁,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一人领唱众人和唱也可以,但不多。悠
叶在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曲调活泼,节奏轻快,富于生活情趣。此外有深沉的小调
和悠扬质朴、风味浓厚的山歌。
&&& 不论是哪一种对歌,都是在众人中间对唱,两三方对歌,每方都有领唱,傈僳语叫作“
欧都都苏”,而众人合唱叫作“扎苏”。
&&& 对歌的歌词,一般在词性、词素、数字上对仗工整,要求严格。
&&& 女声领唱后面,紧跟着由女伴们按约定俗成的对仗词合唱,音乐变化多,场面非常热闹。
&&& 对歌的输赢主要取决于领唱人的诗歌艺术水平。如果才华相当,那么,对歌几天几夜分
不出胜负,歌词往往驾驶天下万物,采用隐喻、暗喻等多种手段,借物咏情,回答对歌
中千变万化的问题。
&&& 合唱的群众也像天赋予他们诗歌才华一样,对答如流,相随到底。
&&& 一般对歌时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坐着或站着唱。“木广”的演唱形式是:大家围坐在酒
边,边饮边唱,动作自由,而“贝史”和“悠叶”坐着唱时,右手掌稍微弯曲,轻轻搭
在耳腮边,作出寻诗觅句的思考动作;站着唱时,手牵手,身段和脚步随着调子旋律,
徐徐摆动,像沉醉在诗情画意之中似的。
东乡族的音乐
  东乡族的民间音乐包括有两个方面:民歌和民间乐器。
  民歌是东乡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叙事歌、东乡号子、端斗拉、宴席
  1.叙事歌。叙事长诗较古老,都是说唱体。大多用东乡语演唱,有时用于伴舞,主
要是在婚礼中表演。
  2.东乡号子。有用汉语唱的,也有用东乡语唱的。
  3.“端斗拉”音乐。花儿音乐。曲调属平板山歌,不紧不宽,无大起大落,以其中
庸适度而区别于其他花儿。上下乐句略趋于方整,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或商调式。润腔
装饰多为倚音,少用颤音。声调高亢、悠长、嘹亮,跳跃幅度大,多采用真假音相结合
的唱法。与回族,汉族“花儿”相比较,在旋律上更突出级进和同音反复。但总的来看
,与当地的回族、汉族民歌较为接近。
  4.宴席曲。一般通称家曲。由民间传统仪式曲发展而成,有散曲、说唱曲、叙事曲
  散曲,一般指恭贺、赞美之类的内容,曲调很多,大多一词一曲,固定不变;说唱
曲,兼说兼唱,由起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叙事曲,一般吟唱爱情悲剧故事和生
活故事,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可换调演唱。
  此外,东乡族人民还演唱小调和酒曲。小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小型民歌,酒
曲是在猜拳行令时演唱的小调。东乡族的小调、酒曲和当地回族、汉族的小调、酒曲无
(二)民间乐器
  东乡族的民间音乐有四弦、迷迷和什鸦。
  四弦,跟一般四弦子不同。弹时用两只手,手指在四根琴上来回拨动,曲调优美。
有《四季歌》、《绣荷包》、《五更曲》、《十二月》等曲子。
  迷迷,又称筚筚、筚篥,气鸣乐器。原为中亚一些民族牧人的乐器,由东乡族先民
撒尔塔人从中亚传入。开始用骨制,后用竹子制成。其制法:用长短音高相同的双管并
扎,把筷子粗细的竹子,截成约四寸长的两节,每节开上四个小眼,然后并排用丝线扎
紧,口吹处再放进两条以榆树此内皮制成的音筒。奏时,两手执管按孔,口含簧哨竖吹
。音域两个八度,高音区柔美、清新;低音区淳厚、洪亮。多为年轻小伙子于夏秋之夜
用来抒发爱情。
  什鸦,东乡族语,系用红胶泥捏成的一种形似葫芦的罐罐乐器,这种泥制乐器,只
在胸部开两个小眼。奏时,嘴吹罐口,只动小指,声音节奏就可即时而起。今已失传。
瑶族的音乐
  瑶族的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个部分。瑶族是一个能歌的民族。清代诗人屈大均曾有
“瑶俗最尚歌,男女杂踏,一唱百和”的诗句。
  从曲调上看,瑶族音乐的曲调多样,喜、怒、哀、乐无所不有。据初步了解,全国瑶
族的音乐曲调不下20种。例如,勉瑶《盘王大歌》中的八支曲,即“三逢闲曲”、“三更
深曲”、“荷叶杯曲”、“南花曲”、“飞江南曲”、“亚六曲”、“牛角尖曲”、“家
先曲”等;拉珈瑶的《香哩歌》、《师公调》;平地瑶的《呦嗨歌》、《啊波咧歌》;布
努瑶的《酒歌》、《散旺歌》和坳瑶的《大声歌》等,不胜枚举。这些曲调都具有民族性
和地方性的色彩。许多歌谣都以其衬词而得名。其中以《酒歌》、《蝴蝶歌》、《拉发歌
》、《香哩歌》最为著名。
  《酒歌》,曲调粗犷、高亢、浑厚、短小精悍有力,给人带来精神振奋。
  《蝴蝶歌》,是一种女声二重唱歌曲,衬词丰富,节奏高低强弱,富有节奏。1949年
后,瑶族民间演唱者还常常以之进行舞台演出,受听众的喜欢,得到音乐专家的高度评价。
  《拉发歌》,是二声部歌曲。曲调以优美、抒情、柔和、婉转为特征。让听众有串串
珍珠落玉盘之感。
  《香嘲歌》,有唱调和喊调之分。唱调柔和婉转、甜美;喊调高亢、奔放,常常与瑶
山的回音遥相呼应。
  《大声歌》,曲调庄严、沉重,是一种集体祭祀的歌曲。有时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大
合唱,具有排山倒海之势。
  瑶族器乐,在瑶族民间文献《过山榜》中曾有“长鼓”、“长笛”、“笙”、“琴”、
“瑟”、“铜鼓”等器乐记载。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中,曾有“瑶之乐,有芦笙、铳鼓、葫芦
笙和竹笛”等器乐记载。现在尚存的有如下几种:
吹管乐,如箫、拉篥、芦笙、唢呐、牛角、长号等曲调;
拉弦乐,如独弦胡琴、双弦胡琴等曲调;
弹拨乐,如独弦琴等曲;
击弦乐,如竹筒琴等曲调;
打击乐,如长鼓、陶鼓、铜鼓、皮鼓、锣、钹等曲调。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云南昆明、元江、邱北、南华、
丽江、兰坪、碧江、维西、保山、泸水等县以及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地区。人口1131124人
(1982年统计)。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通用汉文。白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
流源远流长。据史载:唐贞元十六年(800),南诏王异牟寻曾组织过庞大的乐舞队,赴长安向
唐皇室进献歌舞,演出《南诏奉圣乐》。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诏王赠送过&龟兹乐&和&
胡部乐&。明代实行屯田、移民的政策,大量汉族人民迁居大理地区,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
于洱海岸边。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间音乐和汉、、普米族的民间音乐相互交流,形
成了密切的联系。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二十日)、绕三
灵(农历四月二十三~二十五日)、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石宝山歌会(农历八月
一~七日)、耍海会(农历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间歌舞的盛会。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
间歌曲、歌舞音乐、大本曲音乐、吹吹腔音乐、器乐等。
  民间歌曲白族民歌有如下3种情况:①有些民歌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
点,如&大理白族调&、&剑山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等;②有些是由于和其他民族长
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已逐渐吸收融化
了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如&剑川东山调&
和&山后曲&等。前者融合了邻近鹤庆县族的山歌音调,并成为这一地区白族及族人民所共
有的歌调,后者由于和普米族相接近,歌调中融合了白族与普米族的民歌音调;③有些是
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族的民歌在白族人民中也广为流传,如邓川、大理一带的汉
调(汉族山歌)、汉族小调(如十二属调、相思调、滴泪坡)等,本文将着重介绍第一类民
歌,包括白族调、白族小调、叙事歌等。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山花体&。每首歌词
皆8句(其中第1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8句歌词的字数是;七句的字数是
775、7775。有时句中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与歌词结构配合,旋律
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乐段的变化重复。
  白族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
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调等。
①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
徵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
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1、第5句唱词最后一
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
如下例:②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
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
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
mi上,随后,三弦弹奏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如下例:③洱源西山白族调。
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
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白族小调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
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栽秧调&等。叙事歌有
流行于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称&花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
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
  歌舞音乐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
欢快热烈。大本曲音乐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
板十八调&。&三腔&指的是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于大理城北
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九板&指的是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
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
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
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吹吹腔音乐吹吹
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
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
呐和打击乐伴奏。器乐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等;此外
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曲调。三弦曲乐器有龙头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见
的汉族三弦3种通常演奏的三弦独奏曲有剑川白族调、&洱源白族调&、&泥鳅调&、&蜜蜂
过江&、&过山情&以及曲艺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唢呐吹打乐白族
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耍龙、赛龙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
。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
调&、&耍龙调&、&迎亲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开门&等。此外,洞经
音乐也在白族人民中流传较广。
拉祜族音乐
&&&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少数散居在西双版纳傣
族自治州。人口304174人(1982年统计)。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族
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和器乐两大类。
  民间歌曲 有古歌、山歌、想念歌、儿歌和催眠歌等。
  古歌 拉祜语称“咕阔嘎阔”,节日喜庆中,多由长者演唱,借以传授习俗和农业
生产知识,追忆本民族的历史,演唱民间传说故事。古歌的音域较窄,多在八度以内,
音乐结构为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与想念歌、山歌有联系。
  山歌 拉祜语称“嘎达阔”,原意为唱歌。因为多在山野间唱,也常译为山歌。山
歌的内容广泛,有爱情、劳动、赞美家乡、歌唱新生活等。山歌的节奏较自由,多为单
句体结构,根据歌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曲调高亢悠扬,时而出现八度及四、五度的跳
进和有趣的三音mi下滑结束,形成了拉祜族音乐独特的结尾。
  想念歌 拉祜语称“法达阔”,属于情歌一类,青年男女常以想念歌表达爱慕之情
,或歌唱情人的美丽勤劳。多独唱或对唱。
  儿歌和催眠歌 拉祜语称“亚哀嘎达阔”和“亚诺阔”。前者旋律流畅,常作三、
五度的跳进,奏颇有特色。后者由妇女为孩子演唱,旋律婉转,节奏细致。此外有多种习
俗歌,如节日喜庆中唱的酒歌、祝福歌以及摩巴(巫师)为病人唱的叫魂歌、送鬼歌等。
  器乐 拉祜族的民间乐器主要有葫芦笙、列嘎杜(直箫类吹管乐器)、响篾(即口簧)
、小三弦、象脚鼓、镲等。拉祜族的男子几乎都会吹葫芦笙。葫芦笙曲以舞曲为多,如
《跳笙调》、《舂盐调》、《撒种调》、《犁地调》、《过山调》、《串门调》、《催
眠调》等。列嘎杜曲有《山歌调》、《想念歌》、《催眠曲》和舞曲等。
  响篾多为姑娘弹奏,曲调有《情歌调》、《铃铛调》、《树枝调》等。小三弦虽然
不是拉祜族的传统乐器,但已广泛流传。乐曲有《伤心调》、《欢乐调》、《跳笙调》
等。著名民间艺人张老五的演奏技巧颇富特色,并积累了一批风格鲜明的曲目。
仫佬族的音乐
  仫佬族民间音乐大致分为:山歌、傩戏、舞狮的表演音乐三个部分。经音乐工作者
整理,有民歌唱腔40多种句式,依饭节音乐19首,道场师公音乐19首和打击乐4首,狮
舞《独角鹫》音乐3首和打击乐10首。仫佬族与汉族歌曲者共同发掘和整理出仫佬族民
歌《八月十五走坡来》、《我家住在龙潭边》等歌曲,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曲。
侗族的音乐
  侗族是一个擅长唱歌的民族,据统计,侗歌不下200余种。其中,以大歌最为著名。
大歌,侗语称为gal laox 或gal mags,是大型之歌的意思。它是侗歌中的精粹,主要特
征是在音乐上形成了多种结构与表现手法。最难得的是在集体性的歌唱中产生了应用多
声部来表现内容的手法。其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分高、低声两部。高声部是派生
的,主旋律在低声部。它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民间合唱。
  侗族大歌有四类:以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为主的叙事大歌,以抒发男女相互爱慕
之情为主的抒情大歌,以劝教诫世为主的伦理大歌和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的声音大歌。
  各类大歌往往在命名上就可以区别:
  叙事大歌常冠以人名。
  抒情大歌常冠以流传地区的地名。
  伦理大歌常冠以每一类人物的通称。
  声音大歌常冠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
  前三类大歌也可以用琵琶歌的形式演唱。只有声音大歌只能用大歌演唱。声音大
歌也译称花唱大歌。这类歌歌词少衬词多。歌词少的只有两句,多的也不过十句。它
以优美动听的曲调见胜,讲究声音的刻画和声音的悦耳。
  大歌的歌词结构也显示它独特的韵律格式,使之与音乐相协调。每首歌包括男女
对唱两个组成部分。每部分由相对的十多段或数十段组成,数段又形成一个单位。
每一单位的各段最后一个音节要押韵,每段分上下两个小段。每小段若干句,最后一
句为单数音节句,其余各句都为双数音节句。小段的句与句之间要押复韵,即第一句
的末音节韵与第二句中间某一音节的韵复合,而第二句的末音节又与第三句的中间某
一音节的韵复合,依次复合至末尾。
  大歌流传地区并不普遍。它集中流传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以及广西
三江紧靠从江的一些村寨。大歌都由训练有素的歌班来演唱。传统的歌班以房族为基
本单位组成的。一般只有未婚青年才能参加。歌班中按性别分成男班、女班。歌班的
人数无具体规定,最少在4人以上,最多达20余人。有时一种临时性的组合也可多至
五六十人。歌班中要选拔出高声部(也是领唱)的歌手。高音从小就开始培养,一般同
时培养几人。但在演唱中则不论歌班有多少人,唱高音的只有1人。其他成员唱低声
部。每个歌班都由年岁较大的歌师来管理和负责教习。
  大歌的正式演唱场面是比较隆重的。通常是外寨的歌班来访时,主寨的歌班就邀
请对方于夜晚进鼓楼演唱。男性歌班由女性歌班接待,女性歌班由男性歌班接待。同
性歌班习惯上是不互相邀请的。演唱也有一定的程序,先由主寨歌班唱《迎客歌》,
客寨歌班回唱《赞鼓楼》,然后再进行对唱。对唱大歌常常通宵达旦,唱至次日黎明
  近年来,侗族大歌走出侗乡山村,蜚声国内外。1986年秋贵州侗族合唱团应邀参
加巴黎秋季艺术节,大歌在巴黎引起轰动。
  格以、琵琶、笛子、芦笙是侗族民间自制的乐器。
  格以。侗语称os is,是根据此琴发出的声音而得名,因形似牛腿,又名牛腿琴
。它是一种弓弦乐器,多用杉木或松木制作,两弦。声音清脆,多用来伴奏情歌。
  琵琶。侗语称bic bac,是由弦鼗发展来的弹拨乐器,形状与汉族使用的三弦相
似,有大、中、小三种类型,主要用以说唱叙事歌的伴奏。琵琶多用杉木、梓木或松
木制成。一般由弹唱者自己制作,用牛角片拨弹,通常有4根弦。由于东器大小不一
,因此在音色、音区和定弦等方面都大不相同。
  笛子。侗语称jigx,与汉语笛的古音相通。它是竖吹的,形似洞箫,有7个音孔
。多用来伴奏情歌。
  芦笙。侗语称lenc,是一种簧管乐器。芦笙以竹子为笙管,外侧开按音孔,内装
铜制簧片,插入木制笙斗内。一般有6管,也有多达10管12管的。6管芦笙只有5管或
3管装笙簧,其余为无簧的装饰管。管外装3个竹筒或以薄竹壳制成的三角形共鸣器,
以扩大音量。芦笙的大小不一,高音芦笙只有二三尺,小的只有1尺左右。中音芦笙
约2尺至1丈,低音芦笙高达2丈多。一种称为筒卜或芒筒的低音芦笙用一根小竹管插
在粗大竹筒里,只发一个音,立在地上吹。低音芦笙用来烘托高、中音芦笙主旋律的
。高音芦笙是芦笙队的领唱音。吹芦笙是吹奏和舞蹈合而为一的艺术形式。
  侗族的芦笙曲调有100余种,分为三大类:
1. 作信号用的曲调,有集合调、过路调等;
2. 用于比赛的曲调,有摸七调、同巴调等;
3. 用于舞蹈的曲调,有红鱼尾、龙盘柱等。
  芦笙舞姿大多是刻划一些动物动作,也有部分动作是从生产劳动中提炼出来的,
花式很多,如围圈、换背、赶老虎、鱼上滩、鸡打架、踩八卦等。吹奏芦笙的地区,
每个寨子都有芦笙队,大的寨子有几个芦笙队。一般以鼓楼为单位组成。芦笙队的规
模大小不一,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对侗族来说,吹奏芦笙不仅是娱乐,还是各
种 隆重场合中的礼仪性乐舞。凡祭祖祭神、踩桥盛典、迎接贵宾、外出为客也都要
以芦笙为前导。在特别隆重的场合,周围几个村寨的芦笙队集合在一起,数百架甚至
上千架芦笙聚于一堂,其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阔,声音之响亮,令人惊叹。
  除了上述乐器外,侗族也使用铜鼓。虽然有些地方的铜鼓已经失传,但从文献记
载、出土铜鼓、民间传说看,侗族使用铜鼓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民国25年(1936
年)在贵州天柱邦洞曾挖出一面铜鼓,刻有东汉光武年号,重60余斤(1943年天柱县城
大火中付之一炬)。目前,广西融水一带的侗族村寨还保留着不少铜鼓,据调查,至
少还有40多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侗族民族舞蹈多嘎多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