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多少人有多少人生还

亲历者忆缅甸人为何帮日军打中国远征军 - 抗日战争 - 红潮网 历史故事网
亲历者忆缅甸人为何帮日军打中国远征军
红潮导语:我知道,由于缅甸人帮助日军,中国远征军伤亡很重。后来我逐渐看清了日本法西斯的真面目,勉强干了一两年后,1945年初,我借故仰光的哥哥生病需要有人照顾,便辞掉了日文翻译工作。
老人是故事,是历史。本文的主人公是四位老人,是旅缅华侨华人。他们的经历虽各不相同,但共同见证了那段历史,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赴缅对日作战。
这是四位普通老兵的故事,这是那个年代整个民族遭遇的缩影,走进了他们的故事,也走进了他们所经历的那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
&&&&& 主人公一:杨伯方,83岁,中国远征军留缅老兵
我的祖籍是河南洛阳,1922年生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15岁。看到日军蹂躏我河山,我的心情与全国人民一样悲愤。我选择了当兵,想报效国家。受训后,我们部队便开赴东北战场。1941年冬,我正式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同年12月奔赴缅甸战场。我和10万远征军战友一样,愿舍生忘死去保卫缅甸免遭日军占领,保护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线畅通,保障中国西南大后方安全。
1942年1月初,日军从泰缅边境开始进攻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缅甸,英缅军节节败退。其实,我们在中缅边境地区待了两三个月,英国人出于私利,起初并不希望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但是到了顶不住的时候,才紧急要求我军入缅援救。可气的是,正当我们日夜兼程挺进缅甸的时候,英军却于3月8日轻易放弃仰光。英军不仅配合不利,还突然继续后撤,使中国远征军陷入被动和危险的境地。
我参加的仁安羌解围战是远征军入缅第一阶段作战唯一的一次大捷。仁安羌在缅甸中部,是著名的石油城。日至19日,孙立人将军部下的2000兵力在仁安羌与日军血战,我当时就在其中。我们以少胜多,最终打垮了日军9000多人,迫使日军弃尸1000多具逃跑,解救出了准备要投降的英军官兵近8000人。
不过最为悲壮的还是东吁保卫战,当时戴安澜将军的第200师在1942年3月下旬与几倍于己的日军第55师团在缅甸古城东吁交战。苦战7天7夜,歼敌四五千人,我们自己也损失惨重。
战场形势对我们越来越不利。日军师团从东线侧翼千里突袭缅北重镇腊戌得手,抄了我们后方,导致远征军第一阶段作战全面崩溃,驻缅英军和部分中国远征军被迫撤退到印度,远征军余部撤回国内。我随部队退到印度。撤退中穿原始森林过野人山,吃尽了苦头,热带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的生命。我也因受伤住院治疗3个多月。伤痊愈时,所在部队已回国。于是我只好留在印度加尔各答教书,之后漂泊到缅北,最后定居东吁,主要从事华文教育至今。
为了缅怀战友,我主编了一部《中国远征军纪念册》,其中相当部分是我写的,也收录了不少旅缅华侨的回忆文章、缅怀诗词和纪念照片。
&&&&& 主人公二:刘大江,87岁,中国驻印军老兵
我是1918年生人,祖籍安徽,出生在南京,我父亲是军人,但自小跟外祖父长大。我11岁时来到上海,后来先后经历了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
内容编辑:红潮历史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未署名部分来自合作平台福宁客的博客,部份由网友搜集转载自报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 邮编:100081 &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效命疆场 无悔今生--山城阿勒泰市有位中国远征军老兵!|老人|工资_凤凰资讯
效命疆场 无悔今生--山城阿勒泰市有位中国远征军老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13日电(李晓玲 闫雪洁)位于西北边陲的阿勒泰市红墩镇交恩托哈木村,有一位91岁的老人,他隐姓埋名50年,在偏僻的小乡村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上抗击日寇,为国尽忠;他一生虽经历坎坷,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他的名字叫赵子明。
原标题:效命疆场 无悔今生--山城阿勒泰市有位中国远征军老兵!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13日电(李晓玲 闫雪洁)位于西北边陲的阿勒泰市红墩镇交恩托哈木村,有一位91岁的老人,他隐姓埋名50年,在偏僻的小乡村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上抗击日寇,为国尽忠;他一生虽经历坎坷,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他的名字叫赵子明。那些埋藏心底的秘密近日,记者从朋友那里听到赵子明的故事后,驱车来到红墩镇交恩托哈木村,探望这位传说中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此后,记者又同老人进行了几次面对面接触,谈话一次比一次深入,赵子明老人也从最初的拘谨,对记者略带戒备,到完全敞开心扉,倾诉心中埋藏多年的秘密……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70多年前,十万中国远征军为对抗日本侵略者、保卫滇缅公路这一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首次向缅甸进发。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无数英魂长眠在中缅印边境的莽莽群山之中……当记者问及赵子明老人是否还记得当年战场上的事情时,他说他要好好想想。由于年代久远,老人的回想很慢,断断续续,悠悠长长,如一根丝线,穿越时空,连接了大半个世纪。赵子明老人告诉记者,他原名赵金海,回族,生于1923年,祖籍河南省郾城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赵子明的父母在战乱中不幸去世,年幼的他成了孤儿。“因为战争我成了孤儿。1931年,我受到了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的救助,在湖南省沅陵县生活了一段时间。我记得当时救济协会里有一个叫王青梅的老师,人特别好,每月工资都用来救济穷人,她教我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就像母亲一样照顾我们。后来,上战场后,我还和她通过信。”赵子明老人回忆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谋生,1940年,赵子明应征进入到陆军机械化学校,1943年,跟随部队入印。据赵子明回忆,1943年,他跟随大部队先是从坐飞机到印度的汀江办事处,然后又坐到兰姆咖,在那里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轮训,随后就上了战场。赵子明老人说:“轮训结束后,给我们颁发了‘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第110期毕业证’,蒋纬国也一同训练,不过这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我见过总指挥史迪威,孙立人和廖耀湘也见过,他们分别是新编第38师、新编第22师的师长。我被编入的是中国远征军战车独立营第一营,赵振宇是我们的营长,我记得当时战车营共有7个独立营。我们一营,一共3个连,有80多辆坦克,其中16吨的50多辆,30吨的20多辆。一辆坦克车4个人,我是车长,指挥全车人员的行动,还负责电报和与上级联系,协助装炮弹和打高射机枪。”说起战场上的事,赵子明老人显得很激动,他望着远处,目光悠远而坚定。随着他的讲述,记者仿佛亲临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战场真的是最残酷的地方。松山战役、密支那战役我都参加过。密支那战役上,收到追击日本兵的命令,我们的战车马上像箭一样冲出去,机枪好像扫麻秆一样,把他们扫在地上。那天夜里,我们的那辆坦克碰到树桩子上坏了,我们4个人在原地等待救援,耳边响着炮火声,到处都是死人,第二天早上起来,身下也是横七竖八的死人,说一点儿不害怕那是假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赵子明老人想起仍然觉得艰辛,“战后清洗坦克车时,经常会有日军士兵破碎的身体夹在履带上。战役一打响,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炮弹声音一刻也不停。有次作战,子弹射击后,河对岸的树都变成了一排排树桩子。日本鬼子侵我国土,毁我家园,大家心中的愤恨是说不出来的,战场上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回忆中,老人还念叨起几个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河南省开封市南关医院后街的王连玉、湖南省的罗子才和山东省的霍振庭,我们都是一个连队的。还有,河南西平的黄志鸣是我带的徒弟(名字均为音译)……这么多年了,也都没有联系过,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人世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日本投降后,赵子明随部队回到了祖国。此间,他当过教官,当过司机。解放战争胜利后,他还改了名字,拒绝了战友张喜亭(音译)同去台湾的邀请。几经辗转,1958年,赵子明回到了家乡河南省郾城县,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赵子明老人的儿子赵洪春告诉记者,回到老家后,赵子明在县里食堂干了一年,干得好,评上了模范。大炼钢铁时,赵子明又去了钢铁厂,表现突出,又是全县的特等模范。但是,历史太过沉重,又太过无情,在大时代中,每一个人都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个人的力量显得那么微弱。由于曾经是国民党军官的身份,在“三反运动”、“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中,赵子明受到了牵连与磨难。为了避祸,赵子明把能证明远征军身份的证件、徽章、照片、档案等全部销毁,并于1964年,带着唯一的儿子投奔亲友,来到了阿勒泰市红墩镇,以务农为生,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几十年转瞬即逝,当年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今日白发苍苍的老者。采访中,赵子明老人说:“虽然,现在承认了中国远征军的抗日地位,在生活上,给当年的老兵一些福利待遇,可我也没为国家作过多少贡献,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我的档案也都丢了,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可我真的打过日本鬼子。”昔日的经历,让这位耄耋老人仍心有余悸。当被问及当年是不是国民党党员时,赵子明紧随一句话:“莫提。”说到以后的国共关系,赵子明老人许久没有说话,但他的表情已经告诉记者,他希望有一天国共能再次合作。最后,老人叹了一口气:“合作好,合作对老百姓好,对国家稳定好。”这些平静安宁的时光赵子明老人还告诉记者,如今的生活他很知足,他不想以后给子孙带来麻烦。现在,赵子明老人一家居住的农家小院,是老人在1986年时盖的,早已失修。赵子明老人吃着低保,儿子儿媳年纪也大了,家境并不富裕。好在,老人的四个孙子孙女都已成家立业,有重孙承欢膝下,一家四世同堂,这是老人最大的欣慰。虽然已年过九旬,赵子明老人除了走路时腰有点疼外,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特别硬朗。在这个农家小院里,老人每天早晨八点多钟起床,吃过早饭,就到小菜园中干活。“年轻的时候干活干习惯了,老了也闲不住,重活是干不动了,种个菜,拔个草,我还是可以的,一进菜园子,我的腰也不疼了。趁着还能动,多干一点是一点。”赵子明老人说。赵子明老人的经历堪称传奇,或者用“坎坷”二字形容更为准确。他说来新疆他把自己名字改成了“赵自明”,不是现在这个“子明”,记者问是“自知之明”那个“自明”?老人说就是这个“自明”,老人说到这里似乎还想说些什么,顿了顿却说,后来是办户口时登记成 “赵子明” 了。而在采访的最后,老人的一番话,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从不后悔参加中国远征军,如果现在开战,我还要上战场,我的儿子、孙子也都要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277840
播放数:555910
播放数:1279010
播放数:798607
48小时点击排行新潮数码玩物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远征军撤退时1500人自焚!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五月三十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六十七年前,他们从这里走出国门抗击日本侵略者,今天他们从这里返乡寻亲,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当日,老兵们还参观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及瑞丽口岸,感受了祖国的巨大的变化,当地政府高规格宴请他们。图为老兵进入中国境内受到热情欢迎。 中新社发 保旭 摄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五月三十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三十日,老兵们参观位于瑞丽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中新社发 保旭 摄
(原文链接:/lishi/6750.html,转载请注明)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消费建议。如发现稿件侵权,请。
  日本的女子职业摔跤已有超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这样长发飘飘的美女一上了摔跤台一秒钟变泼妇,挖鼻孔扯头发无所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远征军野人山图片 远征军与女野人生活
  949健康网
野人山转战记:一位远征军幸存老兵的战地日记
《野人山转战记:一位远征军幸存老兵的战地日记》讲述了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二十二师入缅甸同日军作战的一段历史。远征军大撤退时,因所有道路均被日军封锁,二十二师退入野人山,向印度方向进发。在野人山行军的数月间,因断粮、雨季、虫兽、病患,远征军遭遇了前有未有的艰辛、凶险。无数爱国志士死去。没有葬礼,没有花圈,一路走,一路倒下。最终,上万人的队伍,仅有五分之一走出深山,到达印度边界列多。《野人山转战记:一位远征军幸存老兵的战地日记》适用于:对历史、军事题材感兴趣的读者。
二战纪事卷进战争的女性之二-中国女兵蒙难野人山
中国远征军为何败走野人山? 撤退的原因有3个,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西面防线的英军在没有任何通知中国军队的情况下撤走了所有部队,让5万多人的中国远征军右翼整个暴露给了日军第18师团。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情报太差。日军56师团和18师团都是日军成师团建制的丛林作战王牌部队,2个师团加起来7万多人,他们进入缅甸中国方面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200师在古同和55师团打得旗鼓相当,后来56师团换下55师团进攻200师,200师立刻陷入被动,这时候戴安澜才意识到对面换了人,这是中国军队被迫撤退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咱不得不佩服日军王牌师团的能力,一面打200师,一面派一个联队火速占领腊戌。正常情况下日军一个联队是根本没能力挡住一只5万人的中国王牌部队,但是56师团是加强师团,全师团3万多人,一个联队比其他甲种师团的一个旅团人还多,装备相当精良。远征军一交上火就知道根本占领不了腊戌。实际上走野人山也是个错误的做法,因为18师团在野人山也布置了一个联队埋伏。走野人山完全是杜聿明的决定。他可以说是蒋介石的终极粉丝,出国之前蒋介石告诉他无论成败都要把第5军带回去。所以他就一个心眼要回国。孙立人和廖耀湘则选择了更安全的印度。 (ixrkrds / a10v32)
&   1980年代中期,我常常到昆明一家工厂拜访一位经历了缅甸大撤退的黄老人。我们在交谈的过程中,办公室里面的一位年纪更长的先生经常饶有兴趣地听着我们的谈话,并不时插上几句话,纠正黄先生在回忆中的一些小的记忆错误。当时我感觉这位先生讲得头头是道,就注意了他,结果我才发现,他就是以后许多资料提到过的远征军第五军第96师第288团中校副团长漆云鹏老先生。   漆老是湖南人,个头不高但是很健壮,衣服总是穿得整整齐齐,风纪扣扣得好好的。在这家企业担任工会主席。他讲述时总是简明扼要,如同在地图前给部下布置作战任务。后来他发现我需要听的是细节后,他才开始讲述得稍微详细了一些。   葡萄,挂在地球最边缘的地方   说到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败退野人山,最后经过千难万苦到达印度雷多的杜聿明部;也会提到为了部下的生命
相关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远征军过野人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