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壁纸,瓷砖上面粘壁纸吗有我喜欢郭玲的字

武汉教育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仁寿路小学课题研究报告公示----《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11:24 作者:仁寿路小学课题组 点击:
页面功能 【字体:
】【】【】【】【】
《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题结题报告
仁寿路小学课题组
《农民工子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校承担的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课题组三年来的探索,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口区仁寿路小学始建于一九五四年,地处~口中部。多年来由于硬件、软件、地理环境(皮子街、锅厂台老社区)及生育政策等因素,在校学生人数从1997年的千余人、到2004年的500余人,再到现如今的338人,生源日益减少。2004年学校为增加生源,实行免收借读费政策,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子女入学,目前学校共有学生338人,其中农民工子女253人,占74.85%。
,以学校农民工子女学生学习状态、心理健康、情感反应良性发展为目的,“十一五”期间,学校立足社区实际,服务社区百姓,提出“平民学校有优质教育”的学校发展目标:在“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办学思想的指引下,确立了“仁寿教育”的办学理念,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在农民工子女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在成长中一般面临这几方面问题:
教育难度大:我校农民工子女学生大部分是中途转学到校,之前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存在生活习惯差、行为规范差、学习基础差等现象。同时,父母就业的不稳定性,义务教育衔接等问题,导致学生流动性大,部分孩子无法继续完成教育,出现失学、辍学现象,这些客观上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融入过程难:由于学校中本地城市儿童与外来农民工子女均有,怎样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相融合相适应,共同协调前进?在城市中站住脚跟的农民,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虽然远远高于家乡务农收入,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按照城市收入水平衡量,仍然偏低,在城市中生活较为艰难。家庭住房太挤,没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学习环境差。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谨小慎微,难于融入到本地学生的生活中(有一学生曾当面质问家长,爱他为何不能给他提供一个房间、一台电脑),甚至出现极少数学生主动要求从公办学校转到民办打工子弟学校。
心理问题多:现实环境的差异,导致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突出。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学习起点的差异及社会无形的歧视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有压力,虽然他们都有强烈改变现实处境的愿望,渴望受人尊重,但所面对的现实让他们产生了一定自卑感。再加上他们所处环境往往是人口高流动区,各色人等皆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非常容易误入歧途。
家庭教育少:农民工家庭往往存在情感缺失、家庭教育贫乏的问题。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教育观念不够先进科学。同时,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忙于赚钱,养家糊口,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即使是关心也只是停留在分数的高低上,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品德的培养(有家长曾明确对老师表态,他们不指望孩子学习有多好,只希望孩子能好好活着),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较大的冲击,出现5+2&0,即五天学校教育的效果会在双休与家长共处的时间被抵消。
以上这些问题单靠学校单方资源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深入农民工子女家庭,把握社区对农民工租住人口管理的相关政策,搞好家校社区联手教育,加强与家长、与社区的联系,挖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社区教育方面的有效资源加以利用,集各方之力,尽可能弥补不足,缩小差异,学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学习现代校内外教育合作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学生生源特点探究一条适合学校校情特点的发展之路,从这方面上找到有效促进我校学生发展的方法,逐步形成有我校特色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联动机制,促进学校个性发展,赢得良好办学声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家及武汉市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
农村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产生于上世纪年代后期即农村劳动力的家庭转移方式出现时期。从年国家教委就这一问题颁布的第一份文件《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到2003 年9 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以下简称“两为主”原则) 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2004年3 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随后,全国各地的落实政策相继出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在“两为主”原则指导下,武汉市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举措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1999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放公办学校。2003年起,武汉市开始实行政府统筹,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纳入教育事业计划,按照《武汉市义务教育入学管理办法》,让农民工子女在武汉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进行划片安排。学生家长只需凭暂住证和务工证,就可就近送孩子入学,学生就读全部实行一费制。200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意见&的整改意见》的通知。2006年,武汉市教育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中表示,“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行“无差别就学”政策。部分公办学校降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门槛”,免收借读费。2007年秋季武汉市教育局出台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办法》中明文规定“凡非我市城镇户口而在居住地派出所办理了暂住证,同时在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办理了就业证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其子女入学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视同常住人口一样对待。截至今年6月,在武汉市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达14万,其中80%以上在公办初中小学就读。
国家、武汉市颁布的相关文件来看社会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认识呈现出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全面、从简单到深刻、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正体现了转型时期,国家对自身职能的认识变化过程。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
随着全国上下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逐步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团队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通过上网收集发现这些研究主要分为
(1)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在政策、制度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成因。
(2)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包括学业成绩、家庭教育、社会融合、教育公平状况)调查。
(3)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现状分析和对策。
(三)学校开展研究方向的确立
在我国,关于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学界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也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方向转变,学科内部的视角多元化初现、向制度政策等宏观方向发展、紧随时代步伐,宏观目标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等特点。在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新问题与新探索中我们看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即两个问题,一是保障问题,这是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方面的保障问题,武汉从98年开始高度关注这个事情,到今相关数据表明,农民工的随迁孩子在武汉接受义务教育,从保障方面,基本得到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怎样来培养农民工的孩子的问题着力点,不是只解决他进得来,上得起和留得住的问题,而是解决一个学得好的问题。学得好的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但是,纵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研究视角仍过于单一和集中,尤其是从有地域性、有针对性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实际研究较少。为此,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围绕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要求,以人为本,提出“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课题。
庭一直是人的最初社会化的主体地位,它不仅给家庭成员提供情感和陪伴的作用。同时,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教师,他们的思想、言行、品质诸方面,无不对子女产生极大影响。许多农民工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才坚持在城里打工,他们希望子女升学后真正跳出“农门”。但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少家长在望子成龙思想的驱使下只注意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思想成长,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并不妥当,合理开发、利用家庭资源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区组织对农民工的影响越来越大,社区成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活动的主要生活领域。在我国,社区组织主要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它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组织,兼具正式组织和邻里互动的非正式援助的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委会的工作被纳入行政体系中,很少有意识地为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鲜有采取促进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有力措施,更没有为他们提供工具性援助,这样在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之间存在着像他们父辈间一样的隔阂。学校将发挥自身纽带作用,携手社区开展研究,发挥社区教育作用,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概念的界定
1、农民工子女:本文指户籍不属于武汉市户口,随法定监护人在城市中谋生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2、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学校资源主要指教材课本、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家庭资源主要指学生家庭教育方法、观念;社区资源主要指学区500米附近社区环境、人文环境,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因素。
四、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假设
在充分认识学校农民工子女现状的基础上,作为学校自身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来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探究的角度和视野,关注的是如何依靠学校自身资源力量去开发与之平行并重的校外教育环境(家庭、社区)中的资源并加以利用,从而影响、促进校外教育环境的完善和发展,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一体两翼”式教育和谐网络,为农民工子女营造更加完善、健康的教育环境。我们认为,这个角度的研究能够帮助解决我校实际问题,符合社会背景共性需求与学校个性发展需求,应该兼具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意义。
(二)理论依据
1、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在第三次全教会上他又指出:要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职责、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与协作做出了阐述。
2、学校教育相关理论依据
(1)教育社会学理论:个体行为不仅由学校塑造,也由其他环境塑造。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家庭文化、同辈群体文化同学生文化互为关联,密不可分并相互影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区分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学生文化的发展乃至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比较现实的作用。
(2)教育文化学理论:文化适应理论。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为一种内控的历史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各种程度不同的社会效应。
(3)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从于整体。他们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感知运动不等于实际运动,也不等于若干的单一刺激,而是与交互作用的刺激网络相关,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里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摸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主体的“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从而有效解决我校学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高我校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促进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有区域特点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联动的模式、特色,促进我校自身个性发展,提高办学效益。
2、研究内容:
(1)我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
(2)有区域特点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有效资源;
(3)有区域特点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前& 期:以文献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为主。
中后期:以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要方法。
(二)研究过程
&& &自2007年确立本课题以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9月)
本阶段是讨论、拟定方案的阶段。我们认真分析了学校生存现状,学校周边生源分布情况、学校教育立足点,以及教育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状,结合我校十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国家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关注,从实际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出发,探寻能在实践中切实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积极向上发展的教育方法。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收集了全国各地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课题的初步设想和框架,拟定了研究方案、制定了研究计划、确定了主要研究人员,学校全员参与,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等方法,调查我校学区学生对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的心理要求,总结筛选有利于该课题研究的经验、方法,为构建课题研究提供经验性原型和基础。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根据学校自身资源、学校家庭资源、学校社区资源将课题划分为三个子课题,以每个学期为一实践阶段,每阶段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及时交流意见,查漏补缺,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共同配合,全面落实研究计划,开展实证研究,及时总结阶段成果。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1年6月)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总结、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统计数据、在专家的指导下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七、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了解我校农民工子女学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
学校在校生外来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74.85%,并逐年有上升趋势,剩下的26%是来自城市户口的贫困家庭子女。
通过观察、调查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在言行举止、学习习惯、生理心理上都有不少的缺失:在入校前接受学前教育的较少、言行上自由散漫,不太注意个人卫生,衣着、健康饮食上得到的关心少;在学习上学习习惯较差,课外知识贫乏;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畏畏缩缩,缺乏自信。我校农民工子女家长文化水平低下,父母双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4.4%,父母一方为大学学历的仅占1.5%,孩子没有独立空间的占90%,农民工子女在放学后和节假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仅占5%,自己独立活动时间占40%,与同辈交往的时间占55%。以上数据表明:第一、学生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第二,学生成长环境混乱复杂,第三,学生良好习惯缺失。这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的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二)探明学校开展农民工子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有效资源
本课题涉及的教育资源是来自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方面的可以加以利用的有形(即人力、设施等等)和无形(氛围、人文精神等等)资源,大致分类如下:
(三)开发农民工子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策略
1、办学理念引领策略――丰富校园内涵,达到教育最终目标
针对学校学生群体特点及学校发展定位,我们以“仁寿”校名切入,提炼、挖掘、倡导一种体现儒家思想的、体现我们办学追求的“仁寿教育”办学理念。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把儒家文化中许多至今仍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理念与当代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三大对接(将儒家文化与学校办学追求对接、将儒家思想与学校管理理念对接、将儒家精神与学校风气倡导对接),打造仁寿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儒家文化在全体师生当中形成共识,潜在地规范人的行为,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以“知者乐,平者福,仁者寿”为基点的“仁寿”办学理念体现了有智慧、知感恩,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平实者有福,有仁爱之心者,能健康发展。这正是我们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最高境界。同时,学校在对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均渗透“仁寿教育”的办学理念。
2、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用校园文化体系发展学生素质特长
我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来源于学校“仁寿教育”办学理念和“为每个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目标。我们强调学生拥有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之心,即健全人格;我们重视学生智力潜能和个性特长的开发,即全面发展。为了将这一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好,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效性,我们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落实。
①开发必修校本课程――全员参与的“仁寿”国学经典诵习启蒙教育校本课程
以修学蕴含传统道德和良好习惯的相关儒家经典系列为主。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都含有非常优秀的思想,所以,学校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蒙养精粹,来辅助对学生的教育。
――低年级为“儒家蒙学”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几本流行甚广的蒙学教材,选择其中适合现代社会的有益、精髓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初步接触,受到熏陶。主要形式为诵读。
――中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之上,由教师引导对国学中《千字文》、《四书五经》等的经典精髓内容进行诵读了解,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自然渗透人文教育。主要形式为背诵、讲故事、表演。
――高年级结合学校“仁寿教育”理念,对国学精髓思想进行进一步学习理解,讲一讲《于丹〈论语〉心得》中颇具意味的小故事,品一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辩一辩生活中如何做到“仁德、仁爱、仁义、仁和、仁寿”……形式多样,可以采取讲解、交流、讨论、收集资料、辩论等等多种形式。
开发小组教师收集、编撰教材和课例,形成学校的《“仁寿”善行读本》。班主任每周三结合本周行规训练内容选定一篇内容进行学习。
低年级:教师讲授、学生诵读;
中年级:教师和学生共同讲授或学生表演、诵读等;
高年级:学生在班干部组织下进行讲一讲、品一品、辩一辩。
以“国学经典诗文诵习”为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蒙养精粹,逐步培养了学生有爱心、有责任感、待人真诚、相信自己、尊重他人、和平相处、分享与合作等优秀品质,良好习惯与健康心态。这一校园文化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已经深入全校师生内心,在校外有一定的影响和认知度。
②开发个性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特长为主的个性选修的校本课程
在全面普及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发了以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为目的,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以学生自愿为原则的个性选修课程,目前开设如下课程:
个性选修课的任课教师,是学校根据教师主动报名和统筹协调后确定的,均是有一技之长的教师,然后,因教师特长而设选修课科目。(校本课与其他任课一样纳入教师工作量。)纳入课表成为校本课,全校统一在每周周四下午第二节课。
学生自愿填报选修科目:开学第一周校本课由班主任进班,教导处下发选修课科目表到每个班,让学生思考选组,然后班主任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统计,最后交到教导处统一协调,这一过程中,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仅对极个别学生进行了调整。
根据学生意愿,全校统一分组:第二周的校本课,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集合,统一分组、选修课师生正式见面、安排活动地点,全校十二个班的学生顺利分成十六个选修组逐一离开操场,以后的每节校本课,学生均按组学习。
搭建学生展示舞台,每学期汇报表演:逢上学期的“元旦”、下学期的“六一”,均是个性选修课程成果展示的时机,任课教师认真落实每节课的任务,组织本组学生自编自演最能表现训练效果的节目,一一登台,参与面达到95%。
学生们在个性选修的舞台上学习着、展示着、锻炼着、提高着,慢慢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3、家校有约合作策略――调动家长参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家长调查问卷和开放日活动中,90%以上的家长明白自己在教育上的不足,渴望得到学校老师及教育专家的指导,能积极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活动。在农民工家长当中,也逐渐出现了一批在农村属于较高素质的家长:到城市来谋求更好的发展,有初中以上的学历,关注孩子培养,对教育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乐意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工作,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为此我们开展了“家校有约”活动,这里的“约”指“邀约、约会”即所有家校活动的总称。
第一步:开展家校签约――用承诺履行职责,促学生习惯养成
“家校签约”是一种理性地预防、调节学校与家长之间矛盾的方式,为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家校签订《约定书》。《约定书》上规定近期约定的内容,明确学校、学生、家长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三方签名(盖章)。《约定书》中所约定的内容,都是切实可行,一步步教给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这些习惯都是和学生日常相关的最基础的要求,既有学习习惯,也有行为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②学校通过晨会、班会等教育活动加强教育和训练。
③家长督促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养成,并每天做好孩子在家表现的情况记录。定期将反馈表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做好统计。有问题的班主任将及时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并适时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达成教育一致。
④一个阶段的训练结束后,班主任将全班的家庭反馈情况统计,根据统计出的数据,发现习惯养成较好的及较差的学生。由学校再次发放家长调查反馈表,分析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待向全体家长宣传交流;找出个别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将进一步沟通,指导。
《约定书》的形成好比给这些不知道如何教育以及从哪方面教育的家长们一个切实可行的扶手,告诉他对孩子教育的途径,家长按照《约定书》的内容一步步在家指导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第二步:举办家长学校――参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①家长学校与家长会相结合
家长学校毕竟是家长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故时间不宜占得太多,把“上课”与家长会结合起来,每次学校或年级开家长会,总是先安排一点时间讲家教的专题课,专家进行讲座,达到认同与内化的境界。这样家长既在家教的理论上得到提高,又了解到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从而能更主动与班主任交流意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②亲子活动与学校开放相结合
每学年学校还进行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不仅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也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形成家校合力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每次的开放活动中,家长们观摩各个学科的教学,对学校的教学有了最直接的接触。此外,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各班还召开了主题班会或年级大会。孩子们向爸爸妈妈展示了自己各种才能,学校还开辟了专门的教室将学生的各项优秀作品展示给家长们观看。
在感恩节来临之际,学校结合学校家长和孩子们沟通不畅,造成孩子们不理解父母,甚至对父母心存怨恨这样一个现象,开展了“抱一抱”的班会活动。班会中,孩子们畅所欲言,很多家长们更是泪流满面,在老师们创设的一个个感人的情境中,孩子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一个个拥抱在一起。这样的活动使家长和孩子们的心更加贴近,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也更加体谅和懂得自己的父母,为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们身临其境,充分感受课改下新课堂的气息,也了解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更好地与学校互动,和老师沟通,为架起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提供交流平台,用成功实例引导家长相互学习
平时注意观察和收集学生中习惯养成较好的学生,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有效办法,鼓励这样的家长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上进行经验交流,家长之间的经历和感受容易引起家长相互之间的共鸣,他们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其他家长借鉴模仿,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
第三步:进行家访活动――走近学生生活,寻找教育契机
①“爱到学生家” 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
巴金先生说过:对于孩子,你必须让他先享受了爱、认识了爱,他才能学会把爱分给别人。所以学校一直以“以爱育爱”的信念,指导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处理好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校着力打造“爱到学生家”――系列家访活动。对这一主题的“爱”的诠释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把爱送到学生家,其二是指常到学生家、喜欢到学生家。
学校农民工子女学生的父母基本上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缺乏社会的关注,缺乏基本的尊重。生活沉重的负担也使他们生活得比较麻木,但是对子女的关心与爱护仍是他们情感生活最浓的本能。可是,面对某些家长时,发现有时连这种本能也需要唤醒。所以,师爱对这样的农民工子女学生来讲是多么的宝贵啊!引导老师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家访工作开展得顺利而有意义,在家访中要求老师做到四多:多表扬、多理解、多微笑、多宽容。
开学时,秉着不让一个学生辍学的信念家访每一个未到校的学生,学期中重点走访学困生家庭,以肯定和鼓励的态度汇报开学以来学生学习情况,与家长沟通商议学生习惯培养的意见。学期末重点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和农民工家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访不仅拉近了教师家长之间的距离,更是让教师受到教育:家访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充满温情和怜惜,明确工作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回首童年生活时,能自豪地说:“我曾被老师这样温暖地爱过”。
②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关爱特殊学生
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学校给予特殊学生家庭极大的关爱,对一些或家庭困难、或家庭残缺的学生除了班主任定期家访谈心外,还召开特殊学生的家长会,提供对策,由蹲点的领导和党员一起帮助孩子门分析情况,找到不足,提供方法,并提议家长和学生共同一起签订承诺书,要求完成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学校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在各个班和部分孩子进行结对,一些节假日更是带着给孩子们准备的礼物亲自送到他们手上,使一些失去关爱的孩子能获得更大的帮助。
由于每个特殊学生的家庭、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各年级中确立特殊学生对象,并要求各年级班主任对“特殊对象”采取个别的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通过写月访、年结等形式,真实记录跟踪学生和家庭的点滴变化。
4、街道社区联动策略――携手社区共建营造有利教育氛围
学校位于~口区汉水桥街,对口社区为皮子社区、仁寿社区和营前社区,学校和社区之间一直相互支持协作。由于皮子街为农民工暂住人口集中地,社区和街道办对农民工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汉水桥街道办对皮子街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教育也十分重视。2006年学校挂牌成为汉水桥街“社区农民工家长学校”,我们牢牢抓住这个阵地,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借助社区家长学校阵地,开展系列教育“补给”
自学校成为汉水桥街“社区农民工家长学校”以来,汉水桥街工委和学校教导处确保了每两月开展一次家长活动的计划。汉水桥街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优势,聘请了很多专家对农民工家长进行培训与讲座。例如,针对全校农民工家长举行的讲座《流动花朵,明天的希望》;针对一年级家长进行的培训《重习惯培养社会合格小公民》,这些有针对性的讲座,切实帮助农民工子女的家长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授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截至目前“社区农民工家长学校”参与率达96.3%,深受家长们的好评。
另一方面,借助社区教育资源,弥补教育中的“真空”
①配备协管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为配合学校开展好教育工作,汉水桥街为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和城管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家长进行《两法一办》为内容的宣传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自护、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律讲座,生动鲜活的事例,加强学生法制观念同时发挥社区五老的模范作用,对一些问题少年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进行帮教。
②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学习,促道德素质提高
“四城同创”活动:2008年在全市上下大力创建文明城市时,我校部分师生走进仁寿社区,利用快板《四城同创展辉煌》和小合唱形式在社区居民中进行“四城同创”的宣传。&&&
“五老”活动:学校利用社区“五老”资源在假期请来抗美援朝、抗日的老战士,给学生们讲述峥嵘岁月和革命故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定期和社区联系,利用学校场地播放优秀的爱国主义电影和青少年犯罪教育专题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公益活动:结合社会时事,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劝导、环境整治、参观访问、慰问孤老”等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环保活动:限塑令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电台“袋袋相传”活动,指导学生废物利用,将旧牛仔裤、旧雨伞布、旧书包等进行改造制作成环保布袋。社区也组织此项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家长参与到其中,展开想象力动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精美的环保布袋,并在布袋上写下:少用塑料袋,减少环境污染,多用环保布袋,环保、经济、又美观等字样。社区将同学们制作的环保布袋送到妇女儿童广播电台参展,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肯定,我校的参展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们在动手方面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环保意识,同时创造与成功给自己带来的无限快乐。
社会实践活动:汉水桥街道承办,区委、区青教办、区关工委、少工委联合主办的“弘扬‘五四’精神,继承革命传统” ~口区青少年传统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海军工程大学会议室隆重举行,由学生表演的《岁月如歌》献词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当学生们朗诵到 “从为了新中国解放的革命烈士到新中国解放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声呐喊;从大江三峡的截流到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场的领导和全场观众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同时学校利用假日活动反馈单要求学生参与社区开展的健康娱乐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思想,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心理。引导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携手共进。
5、共建关爱策略――依托共建单位,发挥积极育人功效
成立课题以来,我们联系到了与学校一街之临的高等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在表明在这里上大学的不少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子弟,他们通过寒窗苦读,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是农村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以身示范和亲身经历更能引发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共鸣的意图之后。海军工程大学政治部安排了两个部门,分别与我校开展不同类别的共建工作。
(1)志愿者活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服务行动
(2)学军教育――榜样示范,开拓眼界
学校与共建单位海军工程大学电动指挥系定期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和军校学员亲密接触,一系列的“学军”活动使学生在榜样的作用下,开拓思想眼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①组织学生走进海校参观部队学员的寝室,和他们学习如何叠被子,感受他们自律严谨的生活作风。暑期组织学生参观西安舰,由海校学员带领学生近距离触摸和了解舰艇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②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日组织学生与海军学员一起去社区服务、清扫校园卫生死角;3月12日植树节开展共植一颗树活动;全国助残日让部队学员带领学生卖报纸……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让乐于助人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③学校与海工大坚持“一对一”结对活动,让部队学员与我们的学生建立起长久的关系,他们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彼此了解。 “一对一”结对活动中有这样一个对子――海工大学员李涛与我校六(2)班苗青同学已经成功结对3年半,在结对期间他们经常通过写信的方式聊天,在这个过程中李涛给了苗青很多帮助,有生活上的,也有学习上的,更有精神上的。现在苗青同学是六(2)班的中队长,他学习好、为人好,深受同学们喜爱。苗青说:“我最好的朋友是李涛叔叔,我喜欢他,更尊敬他。”
④每年六一在学校的推荐下,共建单位海军工程学院电动指挥系还会为学校农民工子女中贫困的优秀学生赠送奖品。
八、研究成效与思考
(一)研究成效
1、探究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作目标、内容、管理,发挥最佳教育效能
在教育中,学校、家庭目标、内容的不协调同步,以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都会使学校的教育效果被抵消,甚至成为负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地域、经济、文化以及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不同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身上有许多与本地学生、学校要求格格不入的地方。因此在对农民工子女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内容的形成上,学校、家庭、社区不能各自为政,必须三股力量集合互动,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农民工子女学生从各方面能真正融入城市、健康成长。
首先是教育目标统一,认识一致。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探究出贴近农民工子女生活的配套的学校教育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和社区教育目标,特别是对小学生德育养成习惯的培养,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第二是教育内容相互补充配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按年级不同开发制定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指导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学习、生活习惯训练内容和规范。让学校、家庭、社区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例如“家校签约”活动的开展,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约定培养学生何种习惯,通过定期反馈、统计、在反馈、改进,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是完善管理评价机制。通过家长开放日、专题教育活动现场会、社区实践体验活动等等,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相互参与教育管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校的主导功能,家庭的基础功能,社区的保障功能相互补充,提高育人效果。同时按照各自职责要求,定期进行检查、调控与评比,对成绩突出的农民工家长、社区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优秀班级、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保证互动的效率与质量。
2、挖掘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作资源潜能,实现双向互动的教育作用
家庭和社区在学生教育上具有极大优势和潜能。从优势来看,家长与学生存在亲子血缘关系,而且与学生长期相处,家庭文化氛围及其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等;家庭成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学生具体指导等,这些家庭本身潜在的教育,都是学校教育中挖掘的家庭资源。农民工家庭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和家族背景,他们自身就存在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挖掘并合理的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对于正处于社会融合中的农民工子女学生来说,既让他们感到亲切、熟悉,又能让他们感到自豪,其影响会特别深刻。
社区是农民工子女学生校外生活的主要社会场所。社区中对社会作贡献的优秀人物、社区新型标志性的建筑、社区优秀文化以及社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是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区教育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我们通过组织和本地社区的联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这既能给每个孩子都创造成功的机会,又能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异乡人民的关怀和温暖,这样体验和感受对学生而言是最生动、具体的。对于处在流动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工子女学生来说,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融合本地的环境中。
近年来,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学校、家长、社区共同参与的活动,对加强双向互动的教育效果有很好的促动效果:
专业化的讲座――例如:组织《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应以赏识为主》等内容的专题讲座,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多样化的活动――例如:在学校体育节、艺术节中的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等亲子活动;结合社区教育资源利用节假日组织农民工子女学生各类实践活动,参加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拓展兴趣特长。
3、开发教育资源库,为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提供便捷的平台
在教育实践的经验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农民工家长抱怨没时间向老师请教、自己缺少教育孩子的方法;而教师们在面对具体教育事件时也经常会感到无从下手、缺乏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针对农民工子女学生日常出现的问题,开发“教育资源库”:有针对性的收集网上和书上现成的教育资料(如案例和案例分析及实施策略等),分别对学生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培养等等方面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指导方法的说明,为家长、教师们的日常教育工作提供行动的指南。同时鼓励家长、教师归纳总结自己在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这一资源库,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与此同时,学校针对农民工子女生活习惯差、行为规范差、学习基础差等不足,着力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一是开发国学经典诵习启蒙教育校本课程。以修学蕴含传统道德和良好习惯的相关儒家经典系列为主,通过“诵、背、书、演、习、行”等形式,把诵读与践行活动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培育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精神。二是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特长为主的个性选修的校本课程,学生自愿填报选修科目,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参加学校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教育合作的主导者,学校多年来坚持从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从学生的广泛差异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出发,挖掘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有利教育资源,开发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使得我校每一位农民工子女学生在适合的环境中求得了最佳发展。
从2007年至今,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的科体艺美劳竞赛活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完全统计的数字如下:
几年来,学校每年获奖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科技创新这方面获奖数量明显增多。通过课题研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生不再是老师的附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对于老师的疏漏、课本的不足都能给予大胆地批判和修正,从而使主体性得以突现,创新精神得以彰显。学生能调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能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能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5%OM学校“仁寿教育”的办学理念日趋彰显。
(二)思考
1、教育合作模式需要学校在教育联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凭借自身力量,开发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因素加以利用,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各种实践活动,指导家庭教育,借用社区教育,初步营造出立体的教育环境氛围。在这个教育合作模式中需要学校起主导作用,在学校的组织下吸引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工家长将学校行规教育延伸到校外甚至家庭之中,使学生在教育中不至于产生5+2≤0的结果;通过学校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起到反馈监督作用,同时还应积极利用社区活动中的有利资源,丰富学校教育,只有这样相辅相成,才能使学校、家庭、社区“一体两翼”教育合作起到实效。
2、各类实践活动是发挥教育联动力的重要手段
实现教育合作,需要在大量实践活动中进行。各种体验实践活动证明,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参与、体验交流能更迅速发现教育的契机,寻找到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
3、课题研究的深入性上存在的问题
从为了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这一目标来看,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完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作资源这一课题的研究,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①课题内涵的理性思考有待进一步深入推敲。在研究过程中,各个课题实验小组都重点研究了不同课题的内涵,但仍停留在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的肤浅理解上,还有待相关专家与课题组深入研究。
②在开发和利用教育合力资源的方法和形式上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寻找和选择更有序列性的实践活动,制定相关的运行制度,充分挖掘一切有效的教育资源,变较单一的机械教育指导模式为宏观的多种灵活有效的互动模式。
③在教育合力建设中,家庭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家长的层次参差不齐影响了教育合力的实行效果,如何能调动起更多家长参与其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在教育合力中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教师在教育合力中感受到成功,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④关于研究成效的评价问题,我们虽然作了一些探索,但偏重于感性体会,理性分析不够,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九、参考文献
[1] 沈小革,周国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121-122.
[2] 湛卫清.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3] 吴新慧.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状况――社会排斥的视角[J] .社会.2004,(9) .
[4] 纪丽娟.给流动的孩子更多阳光[J]& 人民政协报. 2004,(11).
[5] 王宇红.对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探讨[J]调研世界.2007(8).
[6] 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程仙平.[D] .华东师范大学.2009.
[8] 段成荣.[J] .人口学刊.2001(1).
&&& 自公示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异议期。在此期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对上述课题研究报告持有异议(包括抄袭、剽窃等),可以书面形式向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并提供有效证据,签署本人真实姓名、所在单位、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也可以通过电话(658979)和E-Mail(,)提出异议(必须报告真实姓名、所在单位、办公及个人电话,并提供有效证据),在异议期结束前(以邮戳为准)用特快专递邮寄到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按上述要求提出异议者,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不予受理。
页面功能 【字体:
】【】【】【】【】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主管:  主办: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瓷砖上面粘壁纸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