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之歌 郑智化歌

璧山人民 抗战中演绎 英雄之歌抗战爆发 璧山21000民众从军抗日璧山籍843名官兵在抗日前线上英勇牺牲
日 09:09:59
来源: 重庆晨报 璧山观察
在璧山参加集训的中国军人。
今天,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举国欢庆之日,70年前的抗战历史,仍会被不少人所追忆。当年,璧山有33万人口,有2.1万多人从军抗日。不少官兵在战争中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立下了不朽功勋。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并于11月开始逐步实施。此时,由于地处重庆、四川交通咽喉之地,加上地形特点是外高中平,山多林密,历来是军事要地、藏兵之所,加之与重庆仅一山之隔、交通便利,璧山成为了陪都迁建的重要区域。
璧山成为陪都迁建区后,人物荟萃,冠盖云集,知名度随之大大提高,一大批文化、社会和党政军机构纷纷涌入,名流大家纷至沓来,让璧山成为了文化交汇之地,璧山县的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璧山处于抗战大后方,深陷困境,是璧山人民选择勇敢,用行动捍卫家园,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抒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胜利之歌。
1&& && && && &&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主办:政协重庆市璧山区委员会
技术支持:重庆市璧山区党政信息中心
建议使用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可使用军网账号直接登录
邓玉芬:一家六口捐躯抗日沙场来源:&&&&&&作者:记者宋歆 特约记者 周景红 通讯员 吴定雄&&&&&&发布时间:日04:30
抗日咱都得上,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
  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之歌,响彻中华大地。1933年9月,密云县建立了当地的第一个党支部——驻马庄党支部。从此,密云百姓抗战有了主心骨。
  随着抗战的深入,老百姓盼望着中国军队早点打回来,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八路军。
  1940年4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6月的一天,八路军队伍来到了猪头岭。那是邓玉芬第一次见到八路军。当她得知这是一支抗日救国的队伍,是穷苦人自己队伍的时候,真像见到亲人一样高兴。她一遍遍地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觉得句句都说在自己的心坎上,越听心里越亮堂。她开始懂得了只有穷苦人都行动起来,拿起枪杆打日本,才能救国救己。
  不久,十团参谋李瑞徵来到村里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任宗武商量:抗日咱都得上,别人家出钱出枪,咱也得行动起来,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
  任宗武二话没说,揣块糠饼子连夜出去找儿子。7月,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上成立了,邓玉芬的大儿任永全、二儿任永水加入了这支游击队。从此,邓玉芬的心就和八路军、游击队紧紧连在了一起。9月,三儿任永兴不堪忍受财主的欺凌跑回家来,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又送三儿参加了白河游击队。不久,游击队改编为主力部队,到外地作战,邓玉芬托人给三个儿子捎去话:“别惦记家,安心打鬼子。”
  “不光是邓玉芬一家,当时全村都掀起了参军抗日的热潮。”任连荣告诉记者,“一说起打鬼子,大家都来劲儿。我一家四兄弟,留下一个在家赡养父母,其他三个都扛枪参加了八路军。当时我那批兵,来自张家坟村的足足有半个连之多。”
(编辑:孙智英)——为抗战七十周年胜利日而作
作者& 施泽会
七十周年,时间不远,中国军民,奋勇抗战,。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军国主义,罪行滔天。
妻子送郎,参军前线,母亲容貌,如此凄惨。
统一抗敌,民族战线,不逐倭寇,誓死不还。持久论战,英雄虎胆,129师,威震大山。
南京屠杀,30余万,惨绝人寰,历史永念。
平型大捷,袭阳明堡,战台儿庄,血洒边关。黄河咆哮,江山无完,侵略者死,老少冲前。
江山社稷,共党领先,没有退路,英雄好汉。
八女投江,巾帼一曼,狼牙壮士,世界呼唤。中国远征,飞虎战鹰,救死扶伤,大夫求恩。
长沙会战,武汉会战,上海沦陷,血洒江边。太行山上,边区政府,减租减息,百姓喜欢。
敌后阵地,游击之战,麻雀之战,敌人胆寒。
武工队伍,地道之战,地雷之战,围点打援。八路将士,神枪精准,骑兵战术,迷惑敌人。
川军将领,水酒壮行,出川抗日,血书挑战。
重庆轰炸,时间一年,缺胳少腿,永记心田。腾冲墓园,烈士艳艳,国际友人,保卫滇缅。
世界华侨,投笔从戎,苏联红军,抗击伪满。百团大战,大显神威,日本军国,四处逃窜。
正义必胜,珍爱和平,永不称霸,彰显国魂。
中国裁军三十万,为了和平做贡献,强军目标永不变,保卫主权生死践。
抗战老兵敬军礼,犹如当年战场见,阅兵通过天安门,中国大地尽欢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红色经典战争老电影推荐 - 爱听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国红色经典战争老电影推荐
编辑:爱听网() 时间:  点击:
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国老百姓还不知道电视机为何物的时候,红色电影就陆续上映。红色经典战争老电影曾经是陪伴那一代人走过青春岁月,也曾经是那一代人童年时候的重要回忆。影片展现了中华英雄的团结、智慧、英勇无畏的精神。下面是中国红色战争电影推荐。
中国红色电影,我们看到了伟人们的崇高、勇敢与执著,对全中华民族的大爱,赋予了更多地思考生命意义的价值与追求。
下面就推荐红色经典电影给大家,包含70年代之前的,也包括近代的。
中国红色经典战争老电影:
1、《烈火金刚》(1991年):看了几遍再看还是觉得很好看
2、《开国大典》(1989年):伟大的历史时刻
3、《戴手铐的旅客》(1980年):很好的片子,驼铃更有感觉。
4、《小花》(1979年):本片改编自小说《桐柏英雄》,十几年前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又聚到一起,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之歌。
5、《闪闪的红星》(1974年):少年潘东子,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与敌人周旋,暗中帮当地的游击队送盐送信。通与敌人的斗争,东子渐渐成长……
6、《地道战》(1965年):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道战的胜利奏响了冀中反日的最强音。
7、《英雄儿女》(1964年):讲述抗美援朝时期的电影。
8、《小兵张嘎》(1963年):抗日期间小侦察员的故事。
9、《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本片根据李英儒的同名小说改编,敌后潜伏行动。
10、《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1951年夏,新疆帕米尔高原。边疆军民对抗特务组织的威胁。片中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成为经典曲目,传唱至今。
11、《地雷战》(1962年):一部经典抗日影片,民兵集合群众的智慧,用地雷战的奇特战术打击敌人。
12、《红色娘子军》(1961年):着重描写抗日女英雄的电影。
13、《青春之歌》(1959年):以女主角林道静的思想变化作为主线,讲她是怎么由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一名无产阶级斗士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以路过她生命中的三位男士为主线的感情历程。
14、《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中国抗战战争英雄传记红色经典电影。
15、《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敌后谍报战。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动摇的信念。
16、《铁道游击队》(1956年):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山东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专门在交通线上打击敌人,牵制敌人兵力。
17、《上甘岭》(1956年):抗美援朝进入最关键的决胜阶段了。美军在板门店谈判期间,暗中调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上甘岭。
18、《平原游击队》(1955年):小的时候看这片子太激动啦~尤其是小日本儿屠杀村民的一幕,我不禁对着家里9寸的黑白电视义愤填膺的叫了一声:松井,我XXX
19、《鸡毛信》(1954年):12岁的儿子海娃(蔡元元)是儿童团团长,装扮成放羊娃赶着一群羊携信上路……
20、《渡江侦察记》(1954年):渡江战役前。有1954年和1974年两个版本,1954年的较好。勇猛抗日自卫队——寻访挂榜山防御战抗日战场遗址
  据史实记载,1944年9月,祁阳沦陷后,为了抗击日本侵略军,在乡军官蒋伏生的带领下成立了祁(阳)东(安)抗日游击自卫队,自卫队总指挥部设在祁阳县挂榜山,有官兵7000余人,先后与日军进行过多次战斗。
  8月14日,记者一行从县城出发,驱车40余分钟来到了挂榜山林场,这里就是防御战自卫队的主要活动区域。
  初秋的挂榜山散发着丝丝凉意,沿着挂榜山林场上山约12公里,到达白河观,一座旧式四合院古宅耸立在记者面前。“这里就是自卫队抗日总指挥部。”龙塘村97岁的村民蒋天民认识很多自卫队士兵,熟知抗战故事。
  走进指挥部,可以明显看到室内断壁残垣,有部分房屋已经倒塌,陈列室内的物品散发出厚重的沉甸感,诠释着自卫队抗战的睿智和魄力。“蒋伏生用兵如神、战术一流”蒋天民介绍,该四合院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年久失修,历尽沧桑,每次蒋伏生都在这里谋划、部署自卫队抗日战役。
  1945年5月间,日军在甸中间谢家住了2昼夜后,第三天拂晓向挂榜山进发,前锋刚达朱家岭脚下就遭到蒋伏生带领的自卫队拦击,纷纷中弹倒下日军边打边退,战斗持续2个小时,日军抬着尸体和伤兵,败退至甸中间谢家,当晚悄悄撤走。此次战役自卫队无一人伤亡。
  沿着抗战足迹,记者一路寻觅。潘家埠码头,江水静静流淌,岸边杂草丛生,昔日的硝烟战火痕迹难觅踪影。“在这里,日寇的屠刀沾满了同胞的鲜血;在这里,抗日的枪声激烈响亮;在这里,自卫队用生命谱写英雄之歌。”蒋天民娓娓向记者讲述70年前潘家埠截江战的往事。
  抗日自卫队严守交通线,将衡阳以上的湘桂铁路、公路、湘江水路扼控严实,让日军整天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日,日军从日本运送物资和武器,准备运送至广西。到衡阳后改走湘江水路。蒋伏生得到情报后,率领自卫队迅速部署战术,抗击日军,力争在潘家埠完成截江任务,夺取船上的物资和武器。
  当日军的船队抵达潘家埠,自卫队枪声响了,潘家埠上空升起一面“青天白日旗”,这时候,日军船上的中国民夫欣喜若狂,即刻将船上的日本兵打下水去。民夫齐心协力,将船向对面的潘家埠划去,对岸的日军马上向江面射击,民夫无奈跳下了江。
  自卫队见日军已发动攻势,毫不示弱,以密集的火力,压向对岸日军阵地。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日军大败,自卫队潘家埠截江战大捷,顺利截下日军物资,日军船上的武器却被鬼子引爆,消失在江面上。
  潘家埠截江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扼杀了日军将物资和武器运往广西的计划,在抗战史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它却只是自卫队抗日战争的冰山一角。 抗战期间,自卫队坚守一线,与鬼子浴血奋战,竖起了一道顽强的血肉屏障,牢牢遏制了日军猖獗的势头。(永州日报记者 谢伟 通讯员 陈贻春 何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之歌 郑智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