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剑侠情缘手游名将岳飞传奇岳飞九要论怎么用

扫描二维码,下载文件到手机
文件夹内容会因为分享者操作 或审核发生变化
您的VIP会员已过期,是否续费?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
《提醒》6月30日即将清空免费用户文件
尊敬的用户,很抱歉地通知您,微盘于6月30日停止向免费个人用户提供存储服务。()您的文件处于排队等待删除状态,无法进行操作,将于近期删除完毕。感谢您5年来对微盘的支持,此次调整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补充说明:
1、新浪VIP邮箱用户、微博会员及在会员有效期内可继续使用存储服务,文件依然保留。
2、微盘近期将对不良信息进行集中清理,因此全面暂停分享及站内搜索服务至整改结束。
3、若您有疑问,可将问题及您的微博昵称私信至@微盘 ,或者发邮件至,我们将尽快为您处理。《武穆遗书——九要论》
南宋岳飞著
《武穆遗书——九要论》
南宋岳飞著
《武穆遗书——九要论》
南宋岳飞著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变,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上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这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始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争遽,按步就步,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平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也。以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而下节。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下节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肱言之: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中节,掌根为根节。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顾可忽乎哉。至于气之发动,要皆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者也,若夫合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捶以内而发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乌可不讲。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维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诲,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其他如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形诸肉之梢,即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稍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亦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今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草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必准之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武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胸膈为肺经之位,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肋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五脏之位。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肾髓,故为肾。至于腰,则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也。且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自有所专属,领顶脑骨背,肾是也。两耳亦为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谓之肝也。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之源,实中气之主也。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为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领顶颈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两乳为肝,两肩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大约身之所系凸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肝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其为用也,用其经,举凡身之所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至于生克制化,虽别有论,而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络,而支支节节言之哉。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岂但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形百骸,悉用其中矣。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此是赖。故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而手则却不前矣。此所以膊贵于进也。气聚中腕,机关在腰,腰不进,而气则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堂然无能为矣。此所以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须进右,上右必须进左,其为七进,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欤,而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游移之形。
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势。低则抑其身,而身若有攒捉之形。当进则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伏势。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亦实以赖其进。若反顾后,顾其后而亦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所以转变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亦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似逼,不期然而然,莫知驱而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无定位者,亦为步。如前步进焉,后步随焉,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总之拳以论势,而握要者为步,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捶名心意,心意者,意自心生,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人,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膝起有数,动转有位,合膊望胯,三尖对照,心意气内三相合。拳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相合。手心足心本心三心一气相合。远不发手,捶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不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发手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发手快似风箭,响如雷鸣,出没如兔,亦如生鸟之投林。应敌似巨炮推薄壁之势,眼明手快,勇跃直吞,未曾交手一气当先,既人其手,灵动为妙。见孔不打,见横打,见孔不立,见横立,上中下总气把定,身足手规矩绳束,既不望空起,亦不望空落,精明灵巧,全在于活,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不动如出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炫曜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以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起如箭攒落如风,手搂手兮向前攻,举动暗中自合,疾如闪电在天,两边挝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斩捶勇猛不可当,斩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好似鹰鹯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单凤朝阳势为强,云背日月天地交,武艺相争见短长。步路寸开把尺,劈面就去,上右腿,进左步,此法前行,进人要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发中有绝何从用,鲜明其意妙如神。鹯子镄林莫著翅,鹰捉小鸟势四平。取胜四梢要聚齐,第一还要手护心。计谋施运化,霹雳走精神,心毒称上策,手毒方胜人。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谓打?何谓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心如火药拳如子,灵机一动鸟难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回鸟落见神奇。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五道本是五道关,无不把守自遮栏,左腮手过,右腮手去,右腮手过去,左腮手来,两手束拳迎面出,五关之门关得严。拳从心内发,向鼻尖落,足从地下起,足起快时心火作,五行金木水火土,火炎上而水就下,我有心肝脾肺肾,五行相推无错误。
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根先著地,足尖以十趾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去是撒手,著人成拳。用拳要锩紧,用把把有气,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去,不贪不歉,不即不离,肘落肘离,手落手窝。右足当先,膊尖向前,此是换步。拳从心发,以身力摧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进人进步,一步一捶,一支动,百支俱随。发中有绝,一握浑身皆握,一伸浑身皆伸,伸要伸得进,握要握得根,如锩炮卷得紧,绷得有力。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斩打,冲打,锛打,肘打,膊打胯掌打,头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以及前后左右上下百般打法,皆要一起相随。出手先占正门,此之谓巧,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存心要毒,不毒则不准。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胆大,机要熟运,切勿畏惧迟疑,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如雷发。人之来势,亦当审察。脚踢头撞,拳打膊作,窄身进步,仗身起发,斜行换步,拦打倒身,抬腿伸发,脚指东顾,须防西杀,上虚下必实者,诡计指不胜屈。灵机自揣摩,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轻,的确有识见。起望落,落望起,起落覆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翦子股,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雨行风,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起手时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远不发手打,双手护心旁,右来右迎,左来左迎,此为捷取。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便脚踢,近了便加膝,远近宜知,拳打足踢,头至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捷取人法,审顾地形,拳打上风,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心要正,目聚精,手足齐到定要赢。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胁在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间,身动时如崩墙倒,脚落时如树载根。手起如炮直冲,身要如活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则首尾皆相应。打前要顾后,知进须知退,心动快似马,臂动速如风。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起前手,后手紧摧,起前脚,后脚紧跟,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如见空不打,见空不上,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前腿似跏后腿似忝,首要仰起,胸要现起,腰要长起,丹田要运气。自顶至足,要一气相贯。胆战心寒,必不能取胜,未能察言观色者,必不能防人,必不能先动。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叫一思进,莫教一思退。三节要停,三尖要照,四梢要齐,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贫不歉,起落进退多变,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统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勿误朝夕,盘打时而勉强,工用久而自然。诚哉是言,岂虚语哉!
发表评论:
馆藏&1876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岳飞为形意拳创始人的内证(下)
岳飞为形意拳创始人的内证(下)
&&&&&&&&&&&&&&&&&&&&&&&&&&&&&&&&&&&&&&&&&&&&&&&&&&
&岳飞后裔联谊会
形意拳界对岳飞创拳存在质疑这本身是一段民国以来的学术公案,说是学术公案,其实也只不过源于一个学者的一声质疑。在此之前数百年,形意拳(包括以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命名的拳派)的创始人为岳飞却是一个定论,根据时间越靠近就越接近真相的法则,今人的质疑除非拥有非常有力的颠覆性证据,否则这种质疑力量终究很微弱,因为质疑能否成立根本上取决于论据的有效性和论证逻辑的严密性,而不取决于质疑者的学界地位。所以,在今天当很多人已经认为山西姬氏创拳“已为学界认可”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恰恰到了有必要再论的时候了,否则历史就真的有可能被误读。然而历史真相只有经受了“否定”和“质疑”的辩难,才愈加凸显其真实和珍贵。所以笔者也欢迎这种基于还原历史真相动机的质疑和辩难。在无偏颇的情况下,它们的存在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真相。
如果说岳飞创拳论在今天缺乏充足的史料证据,笔者暂不置可否,毕竟“充足”之标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是“缺乏证据”不代表“没有证据”;更不代表“反证”,因此以“缺乏史料证据”来否定武穆创拳在论证逻辑上是根本不成立的。这种逻辑就好比一个人做了好事,但所做好事不多,最后他被判定为一个坏人一样荒谬。“缺乏史料证据”只能推出“对武穆创拳说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不能推出“形意拳非岳飞所创”。一条真正能动摇武穆创拳论的理想证据是这样:有可信史料明确记载形意拳不是岳飞所创,或者记载形意拳是他人所创。同理类比,说一个人是坏人不能以“做好事不多”来判定;证明他是坏人最底线的证据是他至少做了哪怕“一件坏事”。这是根本的性质和方向上的区别。明确这种区别也是逻辑推理的基本常识。
然而,如若回过头来反观史料,又不由得反问一句:岳飞创拳难道真的是缺乏史料证据吗?在形意拳古拳谱的记载中,在清朝民国两代的众多形意大家的著作中,基本都是承认武穆创拳论;除了形意拳的拳谱,甚至还有其他武术门派的拳谱为证,这难道还不够充足不够说明问题?如果说一定要在正史中找到岳飞创拳的记载才能最终确信的话,那么试问又有哪一家正史会将一个人创造一种拳法写进正史呢?——话不赘言,笔者想要表达的是,岳飞创拳本身并不是个争议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而是民国年间的极具颠覆性的疑古思潮。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积贫积弱的晚清的时候,人们急于探求救国救民之路,而当时的封建传统痼疾又极其僵化难撼,所以疑古之风大起,席卷了包括武术史界在内的一切学术界,甚至有人主张否定历史传统,全盘西化——作为中华传统的代表性人物,岳飞和孔子遭遇到了极其类似的命运——成为众多历史虚无主义者与想要表达新思潮的人的打击对象。因而当时的颠覆论的风潮是很强大的,由于这种氛围,质疑也非常容易为人所接受;这场颠覆虽有在学术的“考证”作掩护,却多少有些时代情绪化的因素在里面,时至今日,许多当年的颠覆论早已站不住脚了,可是这股疑古之风却并未消减。这也是笔者所遗憾地看到今天的事实的根源所在——在有大量武穆创拳证据“在场”的情况下,依然有学者宁愿将其“搁置”一边,苛刻地质疑其有效性,固执地坚守民国徐哲东以来之颠覆论。这本身似乎已经超越了学术问题的范畴,而是一种对待学术的态度问题了。
然而这样的口水仗持续下去并非好事,也终无尽头。与其寄希望于重磅史料的出土,不如在现实中寻求“活化石”。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湖北黄梅(包括武穴、蕲春等地)一带由岳飞后裔等(岳飞四子震、五子霆之后代及岳家军将领后裔,详见央视《走遍中国·精忠岳家拳》)传承下来的岳家拳的浮出水面为解决这段公案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对岳家拳的拳理考察及其与形意拳的对比不难发现:形意拳之核心拳理、桩法等,竟然与世代传承的岳家拳有着令人惊叹的相似性和不容回避的内在渊源。这种相似性和内在渊源成为武穆创拳的最强有力的内在证据。
一、形意拳与岳家拳之渊源
&&&&1、六合拳理与拳法
岳家拳(黄梅传承)有“一字拳、二梅花、三门桩、四门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连环、十字桩”等一系列拳法套路,而其中最基础的拳法当属“六合”,也即是岳家拳之六合拳。除了“六合拳”之外,岳家功夫系列还有六合单刀,六合枪等器械功夫。岳家拳谱记载“六合主练外三合和内三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这与形意拳之拳理经典《岳武穆九要论》之“六合论”完全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形意拳谱记载《九要论》之作者本来就是岳武穆,黄梅岳氏嫡传岳家拳当然传自岳飞不假,那么如此以来,岳飞创拳、著《九要论》、六合拳传世与岳家拳之六合拳、岳家拳之“六合论”再次得到互相印证。
&&&&2、桩法、拳架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最基础桩功,三体式又名“三才桩”,坚持练习此桩功,可以增强人体的六合整劲,形意拳本身也因三体式之独特而与众不同。三体式步形的特点是“不丁不八”,而巧合的是,岳家拳的基础桩法也是“丁不丁,八不八”的柳叶桩。岳家拳的步法特点是脚踏中门,左右兼顾。步法则以柳叶桩为主。拳谱有云“后脚紧,前脚松,不丁不八为真宗;进步快,立桩稳,双眸紧紧视其胸”。而“前脚紧后脚松,不丁不八”之要领也都是三才桩的要领。此外,岳家拳亦有象形之拳架。如虎抱头,龙形、鸡步等,有史料记载晚清高手李瑞东曾跟随岳家拳传人岳青山练习“五禽六兽一条龙”的“岳家心意六合拳”。《中华武术》杂志1987年第4期载:“此拳乃岳家祖传,历来秘如至宝,十二形分为熊踞、狮跳、马奔、虎剪、猫形、鸡蹬、燕巧、鹰拿、鹤步、猴形、鹑撞、龙变。俗语云:五禽六兽一条龙,手法极其精妙。”“五禽六兽一条龙”加起来刚好是十二象形,虽然此十二形与北方形意拳十二形不完全重合,但是岳家拳与形意拳之间惊人的桩法、拳架上的巧合与一致性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抹煞的。除此之外,形意拳传承人步秉全在其《形意拳的鼻祖》一文中也详细论述到“岳氏双推手”作为一种母拳基因在岳家拳、形意拳以及其它与岳飞相关拳派中的体现。这些内在拳理上的渊源,是比史料更有说服力的内证,史料只能证其表,而内在拳理上的渊源却可以直达本质。下图是岳家拳于形意拳桩法、拳架的对比图。虽然两家桩法鉴于时空因素稍有出入之处,但二者的渊源却是一目了然。&&&&&&&&&&&&&&&&&&&
&&&&3、浓厚的军拳风格
无论是形意拳还是岳家拳,都有着浓厚的军中拳法特点。军中拳不同于江湖拳法,限于战场空间与实战格局,军中拳法强调朴实无华、快稳准狠,有进无退、多手法少腿法,多用直少用圆等特点。而见怪不怪的是,这些风格都无一例外体现在了岳家拳与形意拳之风格中。古传形意拳都是有进无退的打法,一步一拳,走路即是打拳,所以形意拳又称“行拳”。《九要论》载“远不发手,捶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不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发手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叫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近人有编创出“退步崩”等退步打法,才改变形意拳“有进无退”的格局。无独有偶,岳家拳竟然也是“只进不退”的打法,岳家拳强调“只有上步,没有退步,进则必胜”。此外,由于军队作战并不适合腾挪跳跃,辗转空间狭小,因而岳家拳与形意拳又都有“拳打卧牛之地”一说,接敌近战,威力奇大。岳飞的一生正是军旅征战的一生,十九岁从军之前,已经打下良好的武功根基,“一县无敌”。而在其随后二十年的征战生涯中,亲历大小战斗数百,本人也在军旅生涯中得到丰富的战场实战历练,因此“脱枪为拳”,创造一路简单实用的军拳却是水到渠成的分内之事。而形意拳与岳家拳同时具备的浓郁军拳风格也在另一层面也得到互相印证。
<span STYLE="font-family:Tcolor:#、&形意拳之“毒”与岳家拳之“残”
形意拳之“毒”是出了名的。《九要论》强调“心小胆大,面善心恶”,“心毒称上策,手毒方胜人。”形意拳之要领“四毒”也强调“心毒如怒狸捕鼠,眼毒如饥鹰见兔,手毒如饿虎扑羊,明了三毒多一急。”无独有偶,岳家拳“八法”之首便是“残”。要求“容情莫交手,交手莫容情”。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武林一直强调“武德”,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品格,一般都强调让人三分,手下留情,不随意伤人性命;而走江湖的首先强调做人,武功反而在其次;还有几乎所有的正统拳派也都有严格的门规和对门徒的道德要求。为什么形意拳和岳家拳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么明目张胆主张毒辣残忍,岂不是与传统“武德”相违背吗?甚至连岳家拳传人张业金也承认“残,在拳谱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是‘狠辣’,由于时代的局限,多少年来,这‘残’字给人形成一种不正确的观念。”这在今天看来确实很不可思议。
然而这种悖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成立的——那就是创拳者为岳飞。当我们将创拳人物环境纳入时代背景来考虑,这一切又再合理不过了。岳飞创拳的目的和动机很简单,那就是抵抗侵略,在战场上给敌人以肉体上的消灭和心理上的震慑,岳家拳也强调“一击必杀”。军拳本来就是对敌作战的,如果战场上对敌人心慈手软,那么战争岂有胜利的可能?而姬际可前辈作为一个江湖人,并无军旅经历,关于他的实战的记载是《姬氏族谱》的寥寥数语“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我们且暂不论《姬氏族谱》记载的真实性,假定其记载都是真实的。那么也意味着,姬氏并无军旅经历的记载,创出一套军用拳的可能性很小;其次,要求拳法“心毒手毒”也并不符合姬氏身份特征。
<span STYLE="font-family:Tcolor:#、岳家拳之“意”
“形意拳”之对“心意”的重视此处不再赘述。有必要指出的是,岳家拳然对“心意”的重视并不逊于形意拳。岳飞谈兵曾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我们对岳飞对“心意”最直观的体认。在岳家拳谱记载中,除了内三合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外,在日常的练法中,岳家拳也有对“意念”的具体要求,强调以意领气,以气帅形,以气催力。此外,还有专门练气的气功法门和练“意念”的要诀,此意念也和“八法”紧密联系:“我在床上眠,似人立我前,思他手足动,我用推与牵;我在途中行,似人与我争,俨然他手发,我手不留情;我在筵前食,似人与我敌,恍然他手来,我手思逼吸;我与人共谈,恐人即粘残,我心先防着,人来难上难。”该要诀对人的意念之重视,可见一斑。在历史上,在拳法称呼上,形意拳曾被称为“心意六合拳”“岳氏心意六合拳”;而岳家拳之六合拳也曾被称为“岳氏心意六合拳”,恐怕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当然,形意拳与岳家拳之渊源和一致性还体现在更多方面。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列举。我们也知道,许多拳派之间难免有借鉴和相近之处,如果这些相同相近之处不多而且是无关大要的,本也无可厚非,可以视为“巧合”。然而形意拳与岳家拳在核心拳理拳架乃至细节上的“大规模”一致性,恐怕就不是一个“巧合”可以解释的。总而言之,形意拳与岳家拳在诸多核心拳理、功架乃至细节上的一致性已经向我们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形意拳出自岳飞为始并非虚言,也并非托名。而且,二者本有出自同一人传承的记载,如此一来,再行否定武穆创拳就难免失于自欺和偏颇了。
二、姬氏在形意拳传承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宋代岳飞乃是形意拳的创拳始祖,姬际可前辈并非形意拳的始祖。然而本文却并不因此否定姬氏在形意拳传承上的地位。本文分析认为,姬际可前辈是根据武穆拳谱将武穆拳法成功由拳谱还原为拳法、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为形意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堪称形意拳二祖。此论点具体有二:
其一,还原,非初创。岳飞为形意拳之始祖的最早说法当出于姬际可前辈本人,因为最早流传的拳谱是这么记载的,而且还有《岳武穆九要论》传世可为内证。姬氏为形意拳传出山林第一人,形意门自姬氏以后传承谱系非常清晰,那么关于形意拳创始人的说法自然出自姬氏本人,也就是说,岳飞创拳是姬氏本人所认可的,不是门人附会的,而且形意古拳谱也非常明确记载“得武穆王拳谱”。平心而论,如果姬氏当年是自己创拳而非得武穆拳谱,他大可不必在流传后世的拳谱中加上“始于武穆”一笔,而且还为了附会自己的谎言再写出一篇署名岳飞的《九要论》来,此有悖人之常情;况且形意拳之扬威武林,并非因为其创始人之名,而是因为其战力强悍之实。如果一种拳法水平下乘,不管附会上多么厉害的历史名人,怕也是难以立足。所以托名一说,实乃臆测。进一步而论,如果当时姬氏将此拳“密之私之”,那么谁也没有资格怀疑他本人,姬氏完全可以以初创形意拳始祖身份自居,也不必导致今天一段学术公案和口水仗了。然而姬前辈当年并未这么做,所以否定武穆创拳论既不合史实,也有违姬前辈之祖训。最后,姬际可前辈是以武穆拳谱和九要论为基础练成的形意拳法,既然有拳谱为传承,那么不管我们对他出于怎样的尊敬心理,却怎么说也称不上“始祖”了,只能认为姬际可前辈在岳家拳嫡传之外成功复原了此拳。
其二,姬氏所传形意拳有与岳家拳不同之处乃至超越之处。笔者认为,姬际可前辈虽不是创拳人,却是根据武穆拳谱和《九要论》将武穆绝学成功复原的重要人物,他甚至在此基础上体悟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走出了与岳家拳不一样的路子,某些方面还有所超越。形意拳在后世发扬光大,一度高手辈出,被誉为“国术”,姬际可前辈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姬前辈作为形意拳“二祖”的地位,当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侠情缘手游岳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