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桑晨腿部照片打了石膏的朋友能拍张桑晨腿部照片石膏照片啊?

求几张动漫美女脚打石膏的图_绷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08贴子:
求几张动漫美女脚打石膏的图
不定期更新
纸屏这一本,联想YOGA系列全新笔记本张天爱期待与你相遇,官网立即购买!
感激不尽!
在发点(好不要脸)
感谢大家,我喜欢白色石膏
弹性绷带配方-强大谱图数据库给您分析报告,精良分析师找出问题根源!
再发些!小弟感激不尽!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镜,那么即使用iPhone也可以拍出单反大片的效果。很多摄影爱好者可能还是非常喜欢用单反来进行拍照,但是现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镜,那么即使用iPhone也可以拍出单反大片的效果,不信,就看看去年的 “iPhone摄影大奖”评选出来的惊人摄影大片吧,看一看是不是你也想要一试身手呢?总冠军:第一名: Julio Lucas, Bradenton, 美国第二名: Jose Luis Barcia Fernandez,马德里,西班牙第三名: Jill Missner, Ridgefield, 美国果壳数码(Nutshell-guoke)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现在来分享一个利用小白点模拟 Home 键的实用小教程,配合 3D Touch 还能实现多项便捷操作,比如锁根据iFixit对苹果iPad Pro的拆解结果显示,其带有的Lightning接口是支持USB 3.0传输当iPhone 6一改之前iPhone 4、iPhone 5的帅气外观,突然变得圆润,外加背后丑陋的“大白带数据备份你可以使用iTools超级备份,也可以使用iTunes备份,那么使用iTunes如何将iPhone 我们称赞过无数次苹果的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显著设计风格,还是小到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的细节,都被用户用放大镜来欣赏根据最新消息显示,Apple Watch 第二代预计将于明年 6 月底前出售,明年第三季度放量。也就是说,苹苹果最新推出的4英寸屏 iPhone SE 发售将近一周,如今也来到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这个富豪聚集的国家在上周正式发布iOS 9.3.1版本更新之后,苹果公司于本周二关闭了iOS 9.2.1的激活通道,意味着果粉换机周期变长 苹果调整策略或砍掉“s”系iPhone?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苹果面临的挑战将会越来越相信大部分的小伙伴已经对iPhone SE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一定有不少小伙伴还在犹豫到底自己适不适合购买iP如果你想利用 iPhone 6s 拍摄出更有水准或者更靠近专业水平的照片?那么你只能依靠一些外力了,幸运的是本次更新产品线并不只有12寸MacBook,苹果今天同时也宣布13寸MacBook Air,开始全部采用8G在12寸MacBook推出一年之后,苹果今天终于更新了这款产品,这次的更新采用更快的处理器,还有更久的电池续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公司向开发者证实,苹果公司将不再对WebObjects进行升级,乔布斯生前最爱的产品之一日前,苹果中国官网上线了全新的官方支持页面,界面设计更加简洁,功能板块一目了然,即便是初次使用,也能快速找到今天凌晨苹果发布了 iOS 9.3.2 的第四个 beta,新系统对于旧设备的优化是用户比较关心的问题,虽然OS X 的照片应用或许是受到了 iOS 照片应用的启发,它能够让用户更高效地查看和管理照片。使用这个应用可小圆点最开始时是专为残障人士设计的,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科技给带来的便利。它的真实名字叫 AssistiveTo现在有人发现,苹果悄悄加强了设备解锁条件。现在,如果一台设备在过去6天没有解锁过,那么用户在解锁的时候将被要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在同一个地方,朋友的iPhone手机信号满格,而自己的iPhone却只有一格或者无服务,苹果官方观点:我们打造的每一部iPhone,都基于同一个理念,那就是,一部手机不应该只是单单添加很多功能,而现在来分享一个利用小白点模拟 Home 键的实用小教程,配合 3D Touch 还能实现多项便捷操作,比如锁根据iFixit对苹果iPad Pro的拆解结果显示,其带有的Lightning接口是支持USB 3.0传输当iPhone 6一改之前iPhone 4、iPhone 5的帅气外观,突然变得圆润,外加背后丑陋的“大白带数据备份你可以使用iTools超级备份,也可以使用iTunes备份,那么使用iTunes如何将iPhone 我们称赞过无数次苹果的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显著设计风格,还是小到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的细节,都被用户用放大镜来欣赏根据最新消息显示,Apple Watch 第二代预计将于明年 6 月底前出售,明年第三季度放量。也就是说,苹苹果最新推出的4英寸屏 iPhone SE 发售将近一周,如今也来到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这个富豪聚集的国家在上周正式发布iOS 9.3.1版本更新之后,苹果公司于本周二关闭了iOS 9.2.1的激活通道,意味着果粉换机周期变长 苹果调整策略或砍掉“s”系iPhone?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苹果面临的挑战将会越来越相信大部分的小伙伴已经对iPhone SE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一定有不少小伙伴还在犹豫到底自己适不适合购买iP如果你想利用 iPhone 6s 拍摄出更有水准或者更靠近专业水平的照片?那么你只能依靠一些外力了,幸运的是本次更新产品线并不只有12寸MacBook,苹果今天同时也宣布13寸MacBook Air,开始全部采用8G在12寸MacBook推出一年之后,苹果今天终于更新了这款产品,这次的更新采用更快的处理器,还有更久的电池续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公司向开发者证实,苹果公司将不再对WebObjects进行升级,乔布斯生前最爱的产品之一日前,苹果中国官网上线了全新的官方支持页面,界面设计更加简洁,功能板块一目了然,即便是初次使用,也能快速找到今天凌晨苹果发布了 iOS 9.3.2 的第四个 beta,新系统对于旧设备的优化是用户比较关心的问题,虽然OS X 的照片应用或许是受到了 iOS 照片应用的启发,它能够让用户更高效地查看和管理照片。使用这个应用可小圆点最开始时是专为残障人士设计的,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科技给带来的便利。它的真实名字叫 AssistiveTo现在有人发现,苹果悄悄加强了设备解锁条件。现在,如果一台设备在过去6天没有解锁过,那么用户在解锁的时候将被要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在同一个地方,朋友的iPhone手机信号满格,而自己的iPhone却只有一格或者无服务,苹果官方观点:我们打造的每一部iPhone,都基于同一个理念,那就是,一部手机不应该只是单单添加很多功能,而我们称赞过无数次苹果的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显著设计风格,还是小到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的细节,都被用户用放大镜来欣赏数据备份你可以使用iTools超级备份,也可以使用iTunes备份,那么使用iTunes如何将iPhone 根据最新消息显示,Apple Watch 第二代预计将于明年 6 月底前出售,明年第三季度放量。也就是说,苹现在来分享一个利用小白点模拟 Home 键的实用小教程,配合 3D Touch 还能实现多项便捷操作,比如锁根据iFixit对苹果iPad Pro的拆解结果显示,其带有的Lightning接口是支持USB 3.0传输当iPhone 6一改之前iPhone 4、iPhone 5的帅气外观,突然变得圆润,外加背后丑陋的“大白带苹果已经到来,相信不少用户已经购买了最新的iPhone 6s 及iPhone 6s Plus,而新机的最大卖转自新浪Nutshell-guoke我公司零售门店主营美国Apple全系列产品及品牌配件,保证正品!保证原装!公司除零售门店业务外另承接App应用程序研发和航空模型拍摄等业务。门店电话:,办公室电话:。热门文章最新文章Nutshell-guoke我公司零售门店主营美国Apple全系列产品及品牌配件,保证正品!保证原装!公司除零售门店业务外另承接App应用程序研发和航空模型拍摄等业务。门店电话:,办公室电话:。加入开心网,成为张夏音的好友!
地点:灯光实验室中药---石膏
中药---石膏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药物功效】 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清热解毒 煅后外用收湿敛疮。
  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药物配伍】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②《药性论》:“恶巴豆,畏铁。” 配桑叶,清宣肺热;配桂枝,表里双解;配白芷,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配知母,清热除烦;配半夏,肺胃双清、降逆化痰;配甘草,清肺止咳;配竹叶,清热除烦。
【各家论述】  1.《脾胃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
  2.《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3.《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4.《本草经疏》: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惟产乳、金疮,非其用也。《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甄权亦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揩齿。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益气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洁古又谓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及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理阳明则蔑不济矣。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故又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若用之渺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著之。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5.《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6.《重庆堂随笔》:石膏,余师愚以为治疫主药,而吴又可专用大黄,谓石膏不可用,何也?盖师愚所谓者暑热为病,暑为天气,即仲圣所谓清邪中上之疫也。又可所论者湿温为病,湿为地气,即仲圣所云浊邪中下文疫也。清邪乃无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浊邪乃有形之湿秽,故宜下而不宜清。二公皆卓识,可为治疫两大法门。
  7.《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最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8.《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9.《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10.《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1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12.《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13.《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14.杨土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 15.《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
&&&&&&& 16.《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17.《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药性论》:使,恶巴豆,畏铁。能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燥,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燥,揩齿益齿。
《开宝本草》:味辛、甘,大寒,无毒。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本草衍义》:新校正仲景《伤寒论》后言,四月已后,天气热时,用白虎者是也。然四方气候不齐,又岁中气运不一,方所既异,虽其说甚雅,当此之时,亦宜两审。若伤寒热病,或大汗后,脉洪大,口舌燥,头痛,大渴不已,或着暑热,身痛倦怠,白虎汤服之无不效。
《药类法象》:治足阳经中热,发热、恶热、躁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饮,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已上证,勿服。多有脾胃虚劳,形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有余证同。医者不识而误与之,不可胜救也。
《药性赋》:味辛、甘,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制火邪,清肺气,仲景有白虎之名;除胃热,夺其食,易老云大寒之剂。不可轻用。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少阳经,足阳明经。
《象》云: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滑赤,大渴引饮,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余证,勿用。
《心》云:细理白泽者良,甘寒。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珍》云:辛甘,阴中之阳。止阳明经头痛。胃弱不可服。下牙痛,须用香白芷。
《本草》云: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太上云:石膏发汗。辛寒,入手太阴也。
东垣云:微寒,足阳明也。又治三焦皮肤大热,手少阳也。仲景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身以前,胃之经也。胸,胃肺之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汤也。鸡子为之使。
《药性论》云:石膏,使。恶巴豆。《唐本》注:疗风去热,解肌。
《本草衍义补遗》:况石膏甘辛,本阳明经药,阳明经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手太阳。彼方解石止有体重质坚,性寒而已。求其所谓石膏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焉在哉!医欲责效,不其难乎?又云:软石膏可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殊验。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又云: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
洁古云: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日晡潮热,自汗,小便赤浊,大渴引饮,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以上证,勿服。多有脾胃虚劳形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有余之证同者,若医者不识而误用之,则不可胜救矣。《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阴中之阳也。乃阳明经大寒之药,能伤胃气,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能止阳明经头痛,胃弱者不可服。治下牙痛者,须用白芷,为使发引。
《本草纲目》:东垣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古今灵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也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外台秘》:治骨蒸劳热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名医录》: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胃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著及气、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匡者之瞀瞀也,石膏后与焉!杨士瀛云:石膏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又《钱乙传》云:宗室子病呕泄,医用温药加喘。乙曰:病本中热,柰仲以刚剂燥之,将不得前后溲,宜与石膏汤。众人皆不信。后二日果来召。乙曰:乃用石汤也。竟如言而愈。
昔人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异尔。
《本草经疏》:石膏禀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气,故其味辛甘,其气大寒而无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同乎邪鬼。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惟产乳金疮,非其用也。《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甄权亦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益气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洁古又谓: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及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理阳明则蔑不济矣。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故又为发班、发疹之要品。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若用鲜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著之。
简误: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盛,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寒。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也,阴中阳也。无毒。以鸡子为使,入肺胃三焦。辛能出汗,解肌上行而理头痛;甘则缓脾,益气生津以上渴消。故风邪伤阳,寒邪伤阴,总解肌表可愈;任胃热多食,胃热不食,惟泻胃火能愈。仲景加白虎名,身以前胃之经,胸者肺之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石膏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易老云大寒剂。胃弱食不下者忌服,血虚身发热者禁尝。比象白虎证,误服白虎汤者死,不可轻忽。单研末和醋为丸,治食积痰火殊验。胃脘痛甚,吞服立瘥。
《本草乘雅》:石以止为体,膏以释为用。质之宁谧,气之微寒,即体之止;文之理腠,味之辛解,即用之释。体用互显者也,但止释有时,故体用各有先后尔。或因似体之止,则显用以释之,或因似用之释,则显体以止之。此即从而逆,逆而从,反佐以取之之法也。如风性动摇,从之以用,逆之以体;寒性劲敛,从之以体,逆之以用,此从逆寒风定动之本性,非从逆寒风寒化之本气也。以性无迁变,气有反从,反从者,反乎本气之寒,从乎标象之阳,则为病热之热也。则凡结而欲解者宜矣。结而欲下者,非所宜也。与麻黄、桂枝、葛根。解发之用相同。寒热从逆之气为别异耳。主治诸证,悉以体止用释,逆热从寒,反复分疏,莫不迎刃而解。并可推暑性之欲降,火性之欲炎,燥性之欲濡,湿性之欲流,与府藏形骸,血气窍穴,欲止欲释者,详审合宜,为效颇捷。否则灾害并至,慎之慎之。
《药性解》:石膏,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主出汗解肌,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清胃消痰,最理头痛。须莹净如水晶者真。鸡子为使,巴豆,畏铁。
按:石膏辛走肺,甘走胃,所以主发散。仲景名为白虎,盖有两义,一则以入肺,一则以其性雄。苟胃弱不食及血虚热者误用之,为害不浅。
《药鉴》:气大寒,味辛甘,无毒,气味俱薄,沉也,阴也。足阳明经药也。阴明主肌肉,惟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惟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止头疼。故风邪伤阳,寒邪伤阴,总解肌表甚捷。任胃热多食,胃热不食,并泻胃火极灵。不时食积痰火殊效,虽有胃脘痛甚立瘥。东垣曰:制火邪,清肺热,仲景有白虎之名。除胃热,夺甘食,易老为大寒之剂。身凉内静,手足俱冷者禁用,恐耗血也。
《景岳全书》:味甘辛,气大寒。气味俱薄,体重能沉,气轻能升,阴中有阳。欲其缓者煅用,欲其速者生用。用此者,用其寒散清肃,善祛肺胃三焦之火,而尤为阳明经之要药。辛能出汗解肌,最逐温暑热证而除头痛;甘能缓脾清气,极能生津止渴而却热烦。邪火盛者不食,胃火盛者多食,皆其所长。阳明实热牙疼,太阴火盛痰喘,及阳狂热结热毒,发斑发黄,火载血上,大吐大呕,大便热秘等证,皆当速用。胃虚弱者忌服,阴虚热者禁尝,若误用之,则败阳作泻,必反害人。
《本草备要》:体重泻火,气轻解肌。
甘辛而淡,体重而降,足阳明经胃。大寒之药。色白入肺,兼入三焦。诸经气分之药。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治伤寒郁结无汗,阳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肌肉壮热,经云:阴盛生外热。小便赤浊,大渴引饮,中暑自汗,能发汗,又能止自汗。舌焦,胎厚无津。牙痛。阳明经热,为末擦牙固齿。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色赤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斑重而疹轻。率由胃热,然亦有阴阳二证,阳证宜用石膏。又有内伤阴证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具胃气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死生反掌,医者宜审。但用之鲜少,则难见功。白虎汤以之为君,或自一两加至四两,竹叶、麦冬、知母、粳米亦加四倍。甚者加芩、连、柏,名三黄石膏汤。虚者加人参,名人参白虚汤。然能寒胃,胃弱血虚及病邪未入阳明者禁用。成无已解大青龙汤曰:风,阳邪伤卫;寒,阴邪伤营。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俱和,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质重气轻,又成氏以桂、麻为轻剂,石膏为重剂也。东垣曰:石膏足阳明药,仲景用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也。按阳明主肌肉,故身热;脉交额中,故目痛;脉起于鼻,循鼻外,金燥,故鼻干;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不得卧。然亦有阴虚发热,及脾胃虚劳,伤寒阴盛格阳、内寒外热、类白虎汤证,误投之不可救也。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证,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寒;便赤者,外虽厥冷而内寒热也。再看口中之燥润及舌苔之浅深,苔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然亦有舌黑属寒者,舌元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温之,误投寒剂即死矣。若入煎剂,须先煮数十沸。鸡子为使,忌巴豆、铁。
《本经逢原》:辛甘大寒,无毒。清胃热煅用,治中暍热生用。
古人以石膏、葛根,并为解利阳明经药。盖石膏性寒,葛根性温,功用讵不可辨?葛根乃阳明经解肌散寒之药,石膏为阳明经辛凉解热之药,专治热病暍病,大渴引饮,自汗头痛,尿涩便闭,齿浮面肿之热证,仲景白虎汤是也。东垣云:立夏前服白虎,令人小便水禁,降令太过也。今人以此汤治冬月伤寒之阳明证,服之未有得安者。不特石膏之性寒,且有知母引邪入犯少阴,非越婢、大青龙、小续命中石膏佐麻黄化热之比。先哲有云:凡病虽有壮热,而无烦渴者,知不在阳明,切勿误与白虎。《本经》治中风寒热,是热极生风之象。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等乎邪鬼。解肌散热外泄,则诸证自退矣。即产乳金疮,亦是郁热蕴毒,赤肿神昏,故可用辛凉以解泄之,非产乳金疮可泛用也。其《金匮》越婢汤,治风水恶寒无大热,身肿自汗不渴,以麻黄发越水气,使之从表而散;石膏化导胃热,使之从胃而解,如大青龙、小续命等制,又不当以此执泥也。至于三黄石膏汤,又以伊尹三黄,河间解毒,加入石膏、麻黄、香豉、姜、葱,全以麻黄开发伏气,石膏化导郁热,使之从外而解。盖三黄石膏之有麻黄,越婢、青龙、续命之有石膏,白虎之加桂枝,加苍术,加人参,加竹叶、麦门冬,皆因势利导之捷法。《千金》五石丸等方,用以解钟乳、紫白石英、石脂之热性耳。《别录》治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热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阳明热邪下降,则太阴肺气自宁,故悉主之。
《本草崇原》:石膏质坚色白,气辛味淡,纹理如肌腠,坚白若精金,禀阳明金土之精,而为阳明胃府之凉剂,宣剂也。中风寒热者,风乃阳邪,感阳邪而为寒为热也。金能制风,故主治中风之寒热。心下逆气惊喘者,阳明胃络上通于心,逆则不能上通,致有惊喘之象矣。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者,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口干舌焦,燥之极也。不能息,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上也。腹中坚痛,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下也。石膏质重性寒,清肃阳明之热气,故皆治之。禀金气则有肃杀之能,故除邪鬼。生产乳汁,乃阳明胃府所生。刀伤金疮,乃阳明肌肉所主。石膏清阳明而和中胃,故皆治之。
《灵枢经》云:两阳合明,是为阳明。又云:雨火并合,故为阳明,是阳明上有燥热之主气,复有前后之火热,故伤寒有白虎汤,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资胃腑之津,以清阳明之热。又,阳明主合而居中土,故伤寒有越脾汤。石膏配麻黄,发越在内之邪,从中土以出肌表,盖石膏质重则能入里,味辛则能发散,性寒则能清热。其为阳明之宣剂、凉剂者,如此。
《本草求真》:石膏专入胃腑,兼入脾、肺。甘辛而淡,体重而降,其性大寒,功专入胃,清热解肌,发汗消郁。缘伤寒邪入阳明胃府,内郁不解,则必日晡热蒸,口干舌焦唇燥,坚痛不解,神昏谵语,气逆惊喘,溺闭渴饮,暨中暑自汗,胃热发斑,牙痛等症,皆当用此调治。成无己曰: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营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之气俱和,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以辛能发汗解热,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寒能清热降火故也。按石膏是足阳明府药,邪在胃府,肺受火制,故必用此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故也。杲曰:石膏足阳明药也,故仲景治伤寒阳明症身热目痛,口干不眠,以身以前胃之经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所以有白虎之名。但西有肃杀而无生长,如不得已而用,须中病即止,切勿过食以损生气。时珍曰: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况有貌属热症,里属阴寒而见斑黄狂燥,日晡潮热,便秘等症,服之更须斟酌。惟细就实明辨,详求其真可也。汪昂曰: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症,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实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热;便赤者外虽厥冷而热也。再看口中之燥润,及舌苔之浅深,苔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亦有苔黑属寒者,舌无芒刺,口有津液,急宜温之,误投寒剂则殆矣。又按热在胃,热症见斑疹,然必色赤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斑重而疹轻,斑疹亦有阴阳,阳症宜石膏。又有内伤阴症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此胃气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生死反掌,医者宜审。
《得配本草》:甘、辛,淡,寒。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解肌发汗,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治伤寒疫症,阴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狂热发斑,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舌焦鼻干,中暑自汗,目痛牙疼。
得甘草、姜、蜜,治热盛喘嗽;得桂枝,治温疟;得荆芥、白芷,治胃火牙疼;得苍术,治中暍;得半夏,达阴降逆,有通玄入冥之神;得黄丹,掺疮口不敛。生肌止痛。配川芎、炙甘草、葱白、茶汤调下,治风邪眼寒;配牡蛎粉、新汲水服,治鼻衄头痛。并滴鼻内。配蒌仁,枳壳、郁李仁,涤郁结之热;使麻黄,出至阴之火。麻黄止用二三分。
石膏、寒水石各四两,芒硝一斛,共研末,用生甘草煎汁一升五合,入前药同煎,不住手搅令消溶,入青黛四两和匀,倾盆结成碧雪,研末,或含或吹,或水调,治狂热诸症。
立夏前过服白虎汤,令人小便不禁,胃弱气虚、血虚发热者禁用。
火炎土燥,非苦寒之剂所除。《经》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泻之。故甘寒之品,祛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伤寒时疫,热邪溢于阳明经者,非此不除。况生石膏味辛而散,使邪气外达于肌肤,若误用芩、连,苦燥而降。反令火邪内结,渐成不治之症,勿以川连、石膏、葛根、钗斛、竹茹等味。悉除胃火,概混治之。盖胃经之气,凉则气,热则滞,气为热所滞,致失升降之令,而食不化,宜用葛根升之散之。邪火伏于阳明气分,宜用生石膏疏之。热火入于胃府,升之火气益烈,疏之结不可解,宜用川连导之使下。钗斛但清胃中虚火,竹茹专主胃府虚痰,此固各有攸当,分别用之,庶为得法。
《本草经解》:石膏气微寒,秉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中风者,伤寒五种之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己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下行,风挟之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燥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
腹中,大肠经行之地,大肠为燥金,燥则坚痛矣,其主之者,辛寒可以清大肠之燥火也。
阳明邪实,则妄言妄见,如有神灵,若邪鬼附之,石膏辛寒清胃,胃火退而邪妄除,故云除邪鬼也。
产乳者,产后乳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
金疮,热则皮腐,石膏气寒,故外糁合金疮也。
《神农本草经读》:风为阳邪,在太阳则恶寒发热,然必审其无汗而喘者,可与麻桂并用;在阳明发热而微恶寒,然必审其口干舌焦,大渴而自汗者,可与知母同用。
曰心下气逆,即《伤寒论》气逆欲呕之互词;曰不能息,即《伤寒论》虚羸少气之互词,然必审其为解后里气虚而内热者,可与人参半夏竹味麦冬甘草粳米同用。
腹中坚痛,阳明燥甚而生,将至于胃实不大便之症;邪鬼者,阳明邪实,妄言妄见,或无故而心惊,若邪鬼附之,石膏清阳明之热,可以统治之。
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石膏能润阳明之燥,故能通乳。
阳明主肌肉,石膏外糁,又能愈金疮之溃烂也。
但石品见火则成石灰,令人畏寒而煅用,则大失其本来之性矣。
《本经疏证》:凡物重则应坚,泽则应韧,辛则多窜,寒则多腻。石膏体质最重,光明润泽,乃随击即解,纷纷星散,而丝丝纵列,无一缕横陈,故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也。盖惟其寒,方足以化邪热之充斥,惟其辛,方足以通上下之道路,惟其泽,方足以联津液之灌输,惟其重,方足以摄浮越之亢阳。譬之溽暑酷烈,万物喘息仅属,不敢自保,惟清飚乍动,肃降乃行,而化随爽洁,于是欣欣然始有有生之乐焉。人病中风而至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者,何以异是,病寒热而至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者,又何以异是?别录之治暴气喘咽热,即本经所谓心下逆气惊喘也,止消渴烦逆,即本经所谓口干舌焦不能息也,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又所以明热之散,焉能不与气结?故暂时散温继遂胀满而坚痛,然曰腹中坚痛,曰结气腹胀,明其尚未与滓秽相结,犹可解以石膏也。若不待解肌发汗而汗自出,腹中满痛小便自利,则其热已与与滓秽抟聚,非承气不为功矣,石膏又乌能为?
心下有水气,肺胀咳,上气而喘胀浮,皆小青龙汤证也。多一烦躁,则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考之以大青龙汤之不汗出出而烦躁,白虎汤之大烦渴不解,竹皮大丸之中虚乱,是石膏为烦设矣。但伤寒金匮用石膏者十一方,此才得其四,其不烦而用者,何多也。夫阴气偏少,阳气暴胜,外有所挟,内有所亏,或聚于胃,或犯于心,乃为烦。烦之由来不一,本非石膏所主,化其暴胜之阳,解其在胃之聚,非治烦也。越婢加半夏汤候曰,肺胀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小青龙加石膏汤候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木防己汤候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麻杏甘膏汤候曰,汗出而喘,无大热,是石膏者,为喘而设欤?夫喘有虚有实,虚者无论,实者必邪聚于气,轩举不降,然邪又有不同。兹四喘者,皆热盛于中,气被逼于上,则石膏所主,乃化其在中之热,气自得下,非治喘也。然则石膏气寒而形津润,本经以主口干舌焦不能息,宜乎必治渴矣。乃伤寒金匮两书用石膏方,并不言渴,越婢汤治风水,并证明不渴,白虎汤之治渴者,必加人参,其不加人参证,亦并不言渴,岂石膏之治热,必热而不渴者,乃为恰当乎?是可知石膏止能治六淫所化之热矣。故仲景用石膏者十一方,同麻黄用者六,同大黄用者一,同防己用者一,同桂枝白薇用者一,可同人参用者仅二方,而一方可同可不同,惟竹叶石膏汤,却必与参同用。是石膏之治热,乃或因风鼓荡而生之热,或因水因饮蒸激而生之热,或因寒所化之热,原与阴虚生热者无干,其本经所谓口干舌焦,乃心下逆气惊喘之馀波,故下更著不能息为句。盖心下既有逆气,而遇惊辄甚,则其口张不翕,焉得不干不焦!然又当验其能息与否,能息则口尚有翕时,干与焦亦有间时矣。他如竹叶石膏证之欲吐,竹皮大丸之呕逆,皆适与用石膏相值,亦可知为热致虚,因虚气逆解,热气自平,气平呕吐自止,非石膏能治呕治吐矣。
说者谓麻黄得石膏,则发散不猛。此言虽不经见,然以麻杏甘膏汤之汗出而喘,越婢汤之续自汗出证之,则不可谓无据矣。麻黄为用,所以从阴通阳。然阳厄于阴,其源不一,有因寒凝,有因热壅。故其佐之者,不用桂枝,则加石膏,桂枝文理有纵有横,石膏则有纵无横,纵者象经,横者象络,经络并通,与及经不及络者,其优柔猛烈,自是不同。况因寒者,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固其所当然也;因热者,乃阳猖而阴不与交,欲使阴交于阳,非泄热不可。第从泄其热,正恐阴反肆而迫阳,故一面任石膏泄热,随手任麻黄通阴,使阴之郁勃者,随阳而泄,柔和者,与阴相交。是以石膏协麻黄,非特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文蛤汤,其禁忌较之大青龙汤麻黄汤为弛,即如所谓麻杏甘膏汤者,并有汗亦治之。可见其汗乃盛阳之加于阴,非阴阳交和而成,亦非营弱卫强而有矣。矧证之以千金用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顾何谓耶?夫亦以热盛于中,内不与阴和,而外迫逐津液,与才所论者无异。特恐通其阴而阴遂逆,故凡兼恶风者,即于汤中加附子耳,尚不可信麻黄石膏并用,可治汗出耶?然则桂枝二越婢一证谓之无阳者,又当作何解?夫发热者,太阳之标,恶寒者,太阳之本,热多寒少,标盛本微矣,而脉反微弱,则非因阳不足,乃表阳内伏也。表阳之所以内伏,正为其本寒将尽,无事与相拒于外耳,故曰无阳。然阳者,津液之所从化,汗之所由出也,不泄其标热,而从阴中通其内伏之阳,表气于何而和,营卫于何而调?故取桂枝之二以解外,取越婢之一以通中,此其义也。
风寒抟热,用麻黄石膏泄热通阳,既知之矣。水饮与热,其不相入正同冰炭,何亦能合为患耶?不知寒与热犹本异而末同,水与热更本同而末异,何也?夫寒在人身,被阳气激而化热,既化则一于热,不更为寒,水则本属太阳,原能盛热。是以寒既化热,热已而寒无存,水中挟热,热去而水尚在,其同用麻黄,在寒化之热,止欲其通阳;在水挟之热,更欲其去水矣。虽然,水与饮固有分,且同为水,复有近表近里之分。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此比于大青龙者也,故麻黄分数多;曰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此比于麻杏甘者也,故麻黄分数少;曰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此则比于麻典附子甘草汤矣,以其是水与热而非寒,故不用附子而用白术石膏。是二证近表,一证近里,既彰彰然矣。若夫饮,则非如水之无畔岸,可随处横溢也,则必著脏腑而后为患。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此著于上者也;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汤主之,此著于中者也。著于上者,比于表,故用麻黄;著于中者,比于里,故不用麻黄,石膏则皆不可阙者也。然服木防己汤,虚者即愈,实者复发,则去石膏,加茯苓芒消。夫曰实,乃去石膏,不去人参,似其助实反在石膏矣。然膈间支饮,则喘满色黑,固其宜也。其关节只在心下痞坚,脉沉紧二者。痞犹可以桂枝下之,坚则非芒消不为功矣。痞由于饮,犹可专以防己通之,饮而至坚,则非兼用茯苓不为功矣。其用人参石膏,取义原与白虎加人参同,欲其泄热生津,为已病数十日会曾经吐下也,屡经剥削,继得和养,自然立能应手。然终以痞坚而脉沉紧,非剥削已极之徵,第初投之能获效,必饮中之热得清而解,其再发也纵有热亦杀于前,况经再与前方不愈,则病虽不去,而热未必复留矣。故于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消,不去人参者,一则尚缘剥削之余,一则所以驭防己芒消之暴也。
《本草新编》:石膏,味辛、甘,气大寒,体重而沉降也,阴中之阳,无毒。生用为佳,火煅不灵。入肺、胃、三焦。能出汗解肌,上理头痛,缓脾止渴。风邪伤阳,寒邪伤阴,皆能解肌表而愈。胃热多食,胃热不食,唯泻胃火而痊。祛痰火之积,止胃脘之痛,发狂可安,谵语可定,乃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也。仲景张夫子以白虎名之,明示人以不可轻用,而非教人之不用也。乃世人畏之真如白虎,竟至不敢一用,又何以逢死症而重生,遇危症而重安哉。夫石膏降火,乃降胃火,而非降脏火也;石膏泻热,乃泻真热,而非泻假热也。辨其胃火真热,用石膏自必无差。而胃火初起之时,口必作渴,呼水饮之必少快,其汗必如雨,舌必大峭,虽饮水而口必燥,眼必红,神必不安。如见此等之症,确是胃火而非脏火,即可用石膏而不必顾忌。而真热者,舌必生刺,即不生刺,舌胎必黄而有裂纹,大渴呼饮,饮水至十余碗而不足,轻则谵语,大则骂詈,见水而入,弃衣而走,登高而呼,发狂不知人,此真热也,即可用石膏大剂灌之,不必疑虑。倘或口虽渴而不甚,与之水而不饮,言语虽胡乱而不骂詈,身虽热而不躁动,上身虽畏热而下身甚寒,皆假热之症,即不可轻用石膏矣。以此辨火热,万不至杀人,奚必畏之如虎,看其死而不救也。盖石膏实救死之药,因看症不清,遂至用药有误,救死之药反变为伤生之药矣。今既辨之明,自必用之确也。
或问用石膏以治真正胃火,单用石膏可矣,何以张仲景先生必加入人参、麦冬者乎?曰:胃火之盛者,胃土之衰也。泻胃火,未有不伤胃土者也。伤胃土,必伤胃气矣。加人参于石膏汤中,非助胃火,乃顾胃土也。胃土不伤,则胃气不丧,似乎可不顾肺气矣。然而胃火升腾,必伤肺金,用人参以顾用,而不用麦冬以养肺,则胃子必救肺金之母,以泄胃气,则胃气仍损,虽用人参,犹之无用也。故又加麦冬,同人参并用,以助石膏之泻火。火泻而肺金有养,不耗气于胃土,则胃气更加有养。此所以既用石膏,而又加人参,既用人参,而又加麦冬也。
或问石膏泻胃火,又加知母以泻肾火,何为耶?盖胃火太盛,烁干肾水。用石膏以泻胃火者,实所以救肾水也。然而,胃火既烁肾水,肾水若干,相火必然助胃火以升腾矣,胃火得相火而益烈。单泻胃火,而相火不退,则胃火有源,未易扑灭,愈加其焰矣。泻胃火,而即泻相火,则胃火失党,其火易散,大雨滂沱,而龙雷不兴,其炎热之威自然速解。此所以用石膏以泻胃中之火者,必用知母以泻肾中之火也。
或疑石膏既泻胃火,又用知母以泻肾火,用麦冬以安肺火,宜乎火之速退而热之尽解矣,何以用白虎汤往往有更甚者?曰:嗟乎。此又非白虎汤之故,乃不善用白虎汤之故也。火势不同,有燎原之火,有延烧之火。延烧之火,其势已衰;燎原之火,其势正炽。以救延烧者救燎原,势必愈为扑灭,而愈增其光焰矣。人身之胃火亦不同,有轻有重。轻者,如延烧之火,少用白虎汤,即可解其热;重者,如燎原之火,非多用白虎汤,不足以灭其氛。倘以治轻者治重,安得不添其火势之焰天乎,非变为亡阳,即变为发狂矣。
或疑石膏比为白虎,明是杀人之物,教人慎用之宜也。今又云火重者,非多用石膏不可,吾恐又启天下轻用石膏之祸,未必非救人而反害人也。曰:嗟乎。论症不可不全,论药不可不备,天下有此症候,即宜论此治法。乌可因石膏之猛,避其杀人之威,而不彰其生人之益乎。石膏实有功过,总在看症之分明,不在石膏之多寡。若看症之误,多用固杀人,而少用亦未尝不杀人。若看症之确,少用固救人,而多用亦未尝不救人。然则人亦辨症可也,何必忌用石膏哉。
或又疑石膏可多用以救人之生,先生不宜从前之过虑矣,毕竟石膏宜少用而不宜多用也。曰:石膏原不宜多用。石膏大寒,戒多用者,乃论其常;胃火大旺,戒少用者,乃论其变。存不可多用之心,庶不至轻投以丧命;存不宜少用之心,庶不至固执以亡躯。知不宜多用,而后可用以出奇,庶几变死为生,反危为安也。
或疑石膏泻燎原之火,自宜多用以泻火矣,然而过多又恐伤胃,若何而使胃不伤,火即熄之为快乎?曰:燎原之火,即生于地上,胃中之火,即起于土中。以石膏而救其胃中之火,即如用水而救其燎原之火也。然而,燎原之火以水救之,而无伤于地;胃中之火以石膏救之,必有伤于土。盖土即胃土也,胃土非火不能生,奈何反胃水以灭之乎?然而胃火之盛,非胃中之真火盛,乃胃中之邪火盛也。邪火,非水不可灭,故不得已大用石膏,以泻其一时之火也。又胃火之盛,乃胃土之衰也,胃火既盛,而胃土愈衰,胃土既衰,复用寒凉以泻火,火衰而胃土更衰矣。故泻火之中,即宜补土之为急。倘徒泻其火,未有不土崩者矣。治法宜人参同用于石膏之中,大约用石膏十之七者,人参用十之三,相济而相施。火既易熄,而胃土又不伤,断无有亡阳之祸者也。
或疑石膏泻胃火,有用至一两,而仍不解,几几有发狂之变,又将何药以解之乎?曰:舍石膏,再无别法也。夫发狂之病,此胃火热极,不可以常法治者也,必须用石膏至二三两,加人参亦必二三两。又不可拘于前说,用石膏十之七,而人参用十之三也。盖火盛之极者,土衰之极也,不用人参以补元气,而唯用石膏以救其火炎,未有不败者也。此等之病,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水而入,大骂大叫,神欲外越,此呼吸存亡之秋,不得不以变法治之。倘服前药而少安,便有生机,否则,虽多用石膏、人参,亦何以救之哉。
或疑发狂之病,往往有少用石膏,多用人参而愈者,又是何故?曰:发狂有虚火、邪火之不同。邪火之发狂,必须多用石膏、人参,以挽回于俄顷;虚火之发狂,又宜专用人参,以定乱于须臾。岂特石膏必宜少用,且断断不可共用也。苟虚实、邪正之不明,而用药一错,未有不下喉即杀人者。而虚实、邪正,何以辨之,要不能舍验舌之法,而另求辨症也。正虚而发狂者神乱,而舌必润滑;邪实而发狂者神越,而舌必红黄,且燥极而开裂纹也。以此辨之症,又可误乎。
或疑石膏定狂,定胃中之火也,何以即能定心中之狂乎?不知心中之狂,乃起于胃中之火也。救胃火,正所以救心狂也。夫心乃火脏,胃火宜非所畏。乃胃火热而心发狂者,如本是同舟之人,一时劫夺,变出非常。苟不诛讨,则心宫何安乎,此救狂必泻火也。
或疑寒凉之药多能杀人者,无过石膏,即黄柏、知母,亦不可其类。屏黄柏、知母而不弃石膏,何也?曰:石膏,乃救死之药也。胃火热极,非石膏不能降。胃火不降,必变发狂而死矣,用石膏救之,死症立变为生。彼用石膏而杀人者,非胃火而妄用之也。夫人身之火,最烈者,胃火与肾火也。胃火宜泻,而肾火宜补。不用石膏以泻胃火,而反用石膏以泻肾火,安得而不杀人乎。但肾火与胃火补泻之不同,乃宜补而用泻,亦因黄柏、知母降肾火之说而误之也。寒凉之药,未尝不生人,彼误用之而杀人,与石膏何过乎。
或又疑屏黄柏、知母之并用,是知母不可助寒凉以杀人矣,先生偏称知母助石膏能生人,抑又何也?曰:胃火之盛,原宜直降胃火,用石膏,不宜再用知母。然而胃火之所以盛,由于肾水之衰,水虚而不能制火也。胃火既盛,势必烁干肾水,水尽而火势焰天,人即立亡矣。用石膏以泻胃火者,正所以急救肾水也。但徒救肾水,而肾炎增热,势必胃火仍旺,而不遽熄。故又用知母,以暂退其肾中之火,则胃火无党,庶几易于扑灭也。此石膏必用知母之相助,乃一时权宜之计,而非永久之图也。
或问石膏能泻胃火,胃火既泻,何必又用知母?先生偏誉知母助石膏之有功,似亦偏说也。曰:石膏泻胃火以救肾水,不能泻胃火以泻肾火也。胃为肾之关门,胃火息而肾火犹盛,是关门路平烽熄,而内火焚烧,岂是安宁之象。故泻胃火,即宜泻肾火也。泻肾火,非知母不可,尤妙知母不唯止泻肾火,且能泻胃火,所以同石膏用之,则彼此同心,顾肾即能顾胃,不比黄柏专泻肾而不泻胃也。
或问白虎汤发明真无微不晰,而石膏用之于大、小青龙汤中,尚未议及,岂白虎能杀人,而青龙否乎?曰:龙性难驯,用之不当,其杀人同于白虎。夫同一石膏也,何以分称龙、虎,亦在人用之何如耳。用之于热散之中,则名青龙;用之于寒散之中,则名白虎。石膏大凉,用于热之内,则能解热,而不畏其凉;用于寒之内,过于大凉,虽能退热,而常生其变。似乎白虎之汤,猛于青龙也。然而,邪在胃,非白虎不可解热;邪未入胃而将入于胃,非青龙不可解热也。惟是石膏得桂枝、麻黄,势善升腾,用之青龙汤中,止可少而不可多,有异于白虎汤中,石膏可以重加也。
或问青龙汤有大、小之名,分在石膏之多寡乎?曰:石膏不可多用,不独小青龙汤也。小青龙之别于大青龙者,以方中用芍药也。龙性虽难驯,得芍药之酸收,则石膏不能升腾矣,盖芍药所以制石膏也。譬如小龙初长头角,惟恐伤人,畏首畏尾,故以小名之。世人但知石膏之猛,谁知加入芍药,则石膏正无足忌乎。惟小青龙之用石膏,不得其宜,亦有祸害,但不若大青龙无制之横耳。
又问大青龙既然过横,何不加入芍药乎?曰:此又不可也。邪在荣卫之间,将趋入于阳明,非大青龙之急用,断不能行雨以散热。若加入芍药之酸收,则风云不能际会,未免收敛有余,而优渥不足。此仲景夫子特制大青龙汤,雨以沛之,毋单尚凉风之习习也。
《本草分经》:甘、辛、淡,降。体重气轻。胃经大寒之药。兼入肺、三焦气分。清热降火,发汗解肌,缓脾止渴,发斑疹,亦止中暑自汗。先煎。
《本草思辨录》:邹氏云:石膏体质最重,光明润泽,乃随击即解,纷纷星散,而丝丝纵列,无一缕横陈,故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此正石膏解肌之所以然。至其气味辛甘,亦兼具解肌之长;质重而大寒,则不足于发汗。乃《别录》于杏仁曰解肌,于大戟曰发汗,石膏则以解肌发汗连称。屺以仲圣尝用于发汗耶?不知石膏治伤寒阳明病之自汗,不治太阳病之无汗。若太阳表实而兼阳明热郁,则以麻黄发汗,石膏泄热,无舍麻黄而专用石膏者。白虎汤治无表证之自汗,且戒人以无汗勿与。即后世发表经验之方,亦从无用石膏者,所谓发表不远热也。然则解肌非欤?夫白虎证至表里俱热,虽尚未入血成腑实,而阳明气分之热,已势成连衡,非得辛甘寒解肌之石膏,由里达表,以散其连稀之势,热焉得除而汗焉得止。是得石膏解肌,所以止汗,非所以出汗。他如竹叶石膏汤、白虎加桂枝汤,非不用于无汗,而其证则非发表之证,学者勿过泯《别录》可耳。
又王海藏谓石膏发汗,朱丹溪谓石膏出汗,皆以空文附和,未能实申其义。窃思方书石膏主治,如时气肌肉壮热、烦渴、喘逆、中风、眩晕、阳毒发斑等证,无一可发发汗而愈者。病之倚重石膏,莫如热疫。余师愚清瘟败毒散,一剂用至六两、八两,而其所著《疫证一得》,得谆谆以发表致戒。顾松园以白虎汤治汪缵功阳明热证,每剂石膏用至三两,两服热顿减,而遍身冷汗,肢冷发呃。群医哗然,阻勿再进。顾引仲圣热深厥深及喻氏阳证忽变阴厥万中无一之说与辩。勿听。迨投参附回阳之剂,而汗益多,体益冷。复求顾诊。顾仍以前法用石膏三两,而二服后即汗止身温。(见陆定圃《冷庐医话》)此尤可为石膏解肌不发汗之明证。要之顾有定识定力,全在审证之的,而仲圣与喻氏有功后世,亦可见矣。
《本经》中风寒热四字,刘潜江、邹润安皆作两项看,甚是。惟邹以下文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为即中风与寒热之候,强为牵合,殊不切当。刘谓:阳不足而阴有余者,风之虚也;阴不足而阳有余者,风之淫也。兹味之阴有余,真对待阳有余之证,而治其风淫。讲石膏治中风极真,讲寒热则以五蒸汤内三焦之乍寒乍热用石膏释之,而五蒸汤却不仅恃石膏除寒热也。窃思中风用石膏,如《金匮》风引汤、《古今录验》续命汤皆是;寒热用石膏,当以《外台》石膏一味,治阳邪入里,传为骨蒸,令人先寒后热,渐成羸瘦,有汗而脉长者为切;又白虎加人参汤,治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亦可为石膏治寒热之据。然此二证,与阳虚之寒,阴虚之热,伤寒有表证之恶寒,皆迥乎不同,未可漫施而不细辨也。
石膏甘淡入骨,辛入肺,体重易碎,亦升亦降,则入三焦。以清肃之寒,涤蒸郁之热,只在三经气分而不入于血,其为胃药非脾药亦由于是。然则腹中坚痛,必苦寒入血如大黄,亦克胜任,即枳朴芍药,亦只堪用为臣使,石膏断不能攻坚而止痛。《本经》“腹中坚痛”四字,必是后世传泻舛误,原文宁有是哉。
仲圣方石膏麻黄并用,与大黄协附子变其性为温药相似。更设多方以增损而轩轾之觉,变幻纷纭,令人目眩。然只认定麻黄散寒发汗,石膏泄热上汗,相为制还相为用。推此以求,何方不可解,何方不可通。大青龙汤,咸以发汗之猛剂矣。窃谓发汗之猛,当推麻黄汤,不当推大青龙。麻黄汤中桂枝杏仁,皆堪为麻黄发汗效力,而无石膏以制麻黄。大青龙麻黄受石膏之制,六两犹之三两,杏仁又少三十枚。用于脉浮紧身疼痛,则曰中风。用于伤寒,则曰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中风自较伤寒为轻。身不疼但重,自非但取解表。柯韵伯谓:大青龙方后之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虑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宜移列麻黄汤后。盖从温服八合,并汗后烦躁与未汗烦躁悟出,可谓读书得间。诸家震于青龙之名,念有汗多亡阳之戒,遂以麻黄得石膏,譬龙之兴云致雨。其于白虎非驱风之方,小青龙无石膏亦名青龙,越婢麻膏之多如大青龙而不言取汗,皆有所难通,则不顾也。然则名大小青龙何哉?盖龙者屈伸飞潜不可方物,能召阳而化阴者也。麻黄能由至阴以达至阳,而性味轻扬,得石膏芍药则屈而入里,得桂枝杏仁则伸而出表,石膏寒重之质,复辛甘津润而解肌,并堪为麻黄策应,故名之曰大青龙。小青龙心下有水气,以石膏寒重而去之,麻黄可任其发矣,而麻黄三两,芍药亦三两,麻黄虽发亦绌,其辛、夏诸味,又皆消水下行,盖龙之潜者,故名之曰小青龙。越婢汤之麻黄,亦制于石膏者,而故制之而故多之,则越婢之证使然也。风水恶风,一身恶肿,脉浮不渴,种种皆麻黄证。惟里热之续自汗出,则不能无石膏。有石膏故用麻黄至半斤。其不以石膏倍麻黄者,化阴尤要于退阳也。或问越婢以汗出用石膏,大青龙以烦躁用石膏(别有说详麻黄),无阳明热邪者,宜不得而用矣。乃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大青龙汤主之。徐洄溪谓:此条秘有误。其信然乎?曰:此正合青龙屈伸飞潜之义也。尤在泾云:经谓脉缓者多热,伤寒邪在表则身疼,邪入里则身重。寒已变热而脉缓,经脉不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而其脉犹浮,则邪气在或进或退之时,故身体有乍重乍轻之候也。不曰主之而曰发之者,谓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使从表出也。诠解之精,诸家不及。夫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非麻黄得石膏寒重之质,如青龙出而复入,入而复出,何能如是。若视石膏为汗药,麻黄不因石膏而加多(诸家多作此误),则此条真大可疑矣。越婢石膏多于麻黄只二两,即不以龙名,不以汗多示禁。大青龙石膏断不至如鸡子大一块。(别有说详麻黄)且石膏多则不能发汗,又有可证者,麻杏甘膏汤之石膏倍麻黄是也。麻黄四两,虽不及大青龙之六两,而较麻黄汤之三两,尚多一两。即杏仁少于麻黄汤二十枚,而麻黄一两,则非杏仁二十枚可比。此汤何不用于无汗之证,而反用于汗出应止之证,则以石膏制麻黄,更甚于越婢耳。(方解别详)石膏止阳明热炽之汗,亦止肺经热壅之喘。既有麻黄,原可不加杏仁,因麻黄受制力微,故辅以杏仁解表间余邪。无大热而用石膏至半斤,其义与越婢正同。乃柯氏不察,改汗出而喘无大热,为无汗而喘、大热,反谓前辈因循不改。不知用石膏正为汗出,若无汗而喘,乃麻黄汤证,与此悬绝矣。更证之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谓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此云脉微弱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岂犯以麻黄发之,石膏寒之。夫不可更汗。必先已发汗,或本有自汗。观其用桂枝汤全方而不去芍药可见。至又加以麻膏,则非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互参不明。按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与此同。而彼如疟状,脉微缓,有邪退欲愈之象;若脉微非缓而恶寒,面反有热色,则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微汗之。此脉微弱而恶寒,阳微之体,亦无自愈之理。桂枝汤所以和阳,协麻黄则散余寒而解表邪,法已备矣。加石膏何为者,为热多耶?乃热多不过较多于寒。若脉非微弱,亦将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之欲愈,而何热之足虑。然则加石膏者,专为阳虚不任麻黄之发,而以石膏制之,化峻厉为和平也。药只七味,皆伤寒重证之选,而各大减其分数,遂为治余邪之妙法。用石膏而不以泄热,如大黄之用以泻心,用以利小便,同一巧也。生姜多于他味者,以能辅桂甘生阳,又为石膏防弊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之质原为硫养轻钙化合而成,其性惊而能散,有透气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
盖言其性不甚寒凉,可用于产后也。乃后世注《神农本草经》者,不知产乳之乳字原作生字解,而竟谓石膏能治妇人无乳,支离殊甚。要知产后无外感之热,石膏原不可用。若确有外感实热,他凉药或在所忌,而独不忌石膏,以石膏之性非大寒,乃微寒也。是以汉季张仲景所著《金匮》中有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中有石膏。夫乳中者,生子之时也,其烦乱呕逆必有外感之实热也,此实通《神农本草经》石膏主产乳之义以立方也。
石膏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遇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证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惟热实脉虚者,其人必实热兼有虚热,仿白虎加人参汤之义,以人参佐石膏亦必能退热。盖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且因其含有硫养轻,原具发表之性,以这煮汤又直如清水,服后其寒凉之力俱随发表之力外出,而毫无汁浆留中以伤脾胃,是以遇寒温之大热势若燎原,而放胆投以大剂白虎汤,莫不随手奏效。其邪实正虚者,投以白虎加人参汤,亦能奏效。
盖石膏之所以善治寒温者,原恃其原质中之硫养轻也。若煅之,其硫养轻皆飞去,所余之钙经煅即变质,若误服之,能将人外感之痰火及周身之血脉皆为凝结锢闭。是以见有服煅石膏数钱脉变结代,浸至言语不遂,肢体痿废者;有服煅石膏数钱其证变结胸,满闷异常,永不开通者;有服煅石膏数钱其周身肌肉似分界限,且又突起者。盖自有石膏煅不伤胃之语,医者轻信其说以误人性命者实不胜计矣。故凡用生石膏者,宜买其整块明亮者,自监视轧细(凡石质之药不轧细,则煎不透)方的。若购自药房中难辨其煅与不煅,迨将药煎成,石膏凝结药壶之底,倾之不出者,必系煅石膏,其药汤即断不可服。
且尝历观方书,前哲之用石膏,有一证而用至十四斤者(见《笔花医镜》);有一证而用至数十斤者(见吴鞠通医案);有产后亦重用石膏者(见徐灵胎医案然须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然所用者皆生石膏也。
&&&&&&&《中药十大主帅》:&石膏  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及足阳明胃经,能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辛凉解肌,凉肺生水,清热灭火而救焚。如邪火重,亢阳灼阴而伤肾水,肺为水之上源,金生水,肺胃燥极,水源涸竭,得石膏之寒凉色白而入肺胃,使肺胃之燥热清凉而降敛。秋金降敛而生水,犹热极生阴,沛然下雨,何燥热之有乎?石膏配伍之主要方剂,如:  《伤寒》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治伤寒阳明经证及温暑等热证,如脉洪大,壮热烦渴饮冷,舌白而生芒剌,邪热蒸蒸,但头汗出者,服之汗出热退,渴止津生,脉静身凉。  此外,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以麻黄发汗解表寒,至清里热,则石膏之力,其肺胃之燥热得清,故汗后病退,而不伤阴也。人参白虎汤,治暑热证;竹叶石膏汤,治热甚灼阴之痉挛证,亦以石膏之清肺救燥而奏效。凡瘟疫流行,多传阳明为热燥证,而石膏为主要之品。邪热亢甚,有亡阴之虞,得石膏加入方剂之中,有起死回生之效,真上品之良剂也。但只宜于邪热阳燥证,若虚热阴燥证服之,犹如雪上加霜,不但无效,抑且病变增剧而有生命之虞也。  石膏辛凉之性,最清心肺之热而除烦燥,泻郁热而止燥渴,惟甚寒脾胃,中脘阳虚者禁服。其主治之作用,可疗热狂,治火嗽,止烦喘,清燥渴,收热汗,清热痰,并能止邪热内逼之鼻衄,除邪热牙痛,调胃热口疮,理喉咽作痛,清邪热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石膏呢,咱们临床上经常用的,主要就是生石膏。我在临床上主要是用生石膏。高山已经把石膏的图片发上来了。石膏的图片照的还比较漂亮。生石膏的主要成分啊主要是含水硫酸钙,是硫酸钙的晶体,漂亮的石膏接近于完全透明,长长的那个纹理也很细直直的一条一条的,有的比较长的就跟很长一块笔直,整体通透,晶莹通透,给人的感觉就像整体以大束光纤,确实给人的感觉很干净很通透的感觉。煅石膏呢,因为煅过之后呢失水了,所以这种通透性就差得多,那么临床上我们用石膏呢,主要是用生石膏,我们以生石膏为主来讲。石膏这味药呢你去闻下也没有味,尝着也没有什么味,那么他溶解度也很差,加热的话他也溶解不了多少,所以药他能起作用,完全在于它本身这股气,这股通透潜降得这股气,通达而潜降。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朋友啊问我,说麻黄是不是散寒发汗用的,我说不是啊,石膏是不是退热的,我说不是啊,那这是干啥的,我说这两个药都是流通一气的,都是疏通气机的,只不过疏通的方向不一样,麻黄向上,石膏向下。所以我们对药物的理解,要尽可能的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理解,这样我们对药的运用上会灵活很多。石膏药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本身的结构,丝丝屡屡笔直,气势就出来了,你图片还不是经典型的图像,典型的图片就是非常的直,一排一排一缕缕的那种感觉,而且石膏也比较沉啊,所以他通降他这股流通之气啊,他是往下的而不是往上的,因为气势无形的,你煎药用生石膏,你用10克生石膏他就有10克的流通潜降之气,你用100克的药就有100克石膏产生的气,你用上500克那就是500克石膏产生的气,这种气的作用他随着药物用的剂量的不同他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你要是从溶解度上从这方面来研究生石膏的话,那可能研究不出什么名堂出来,都一样,一克和一斤可能都差不多,对于石膏来讲它这股气体现在结构上。生石膏有这种结构,煅石膏就没有这种结构了,尤其那种打成粉的,不会有任何效果的。你看石膏药最著名的方子就是白虎汤啊,就一定药用生石膏啊,东青龙西白虎嘛,东边升西边降,就是用石膏往下降一气周流啊降下来,由于石膏气比较清透你看没有什么味,非常清的一股气,所以他主要用于无形之气瘀滞不能下降,这是典型的阳明之气不降,阳明高热,所以张仲景的白虎汤啊,石膏知母粳米甘草,那么方子非常好的一个方子,石膏就是用的恰到好处,用石膏这股无形之气来引导流通敛降,阳明不降得这股经气,也是一股无形之气,就是降不下来了,我就是石膏来引导降下来。所以石膏凡是碰到阳明经不降引起的高热可以放胆去用,用少了肯定不行的没有效。你加个100克200克300克效果会很好的,用上10克20克可能没有多大的用,效果不太好。有些比较有经验的老先生,看准了石膏的机理,生石膏一斤那就效果比我们用10克20克那效果完全不一样的。你看我们一气周流啊,他左路升发,木气升发升上去是心火之气,就是阳气最盛的时候,盛极而衰啊,实际上不是盛极而衰,是盛极而降,升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降下来,需要拐弯了,回头了,所以在由升转降得过程,在转变的过程当中,这股气很清透的,一股清透之气啊,他没有任何有形的瘀滞,所以时候呢你适合用,如果降不下来那就是和用石膏这种药,又比较清透有比较沉重潜降,有特点的给他往下引导,就符合了阳气最开始要往下降得特点。所以你的右路一旦有有形实邪的话,你单纯用石膏他气是降不下来的,所以咱们用石膏来降阳明之气来治疗阳明高热有一个前提就是右路没有明显的有形实邪,没有痰浊啊,没有大便不通啊,没有这些问题,时候用石膏,往下一引导一敛降,阳明之气一下子就降下来了,见效很快。那么有人说石膏用多了会伤胃,说石膏性大凉,寒性很重不敢用多了,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神农本草经的描述是微寒,微寒就接近于性平的啊,哪来的寒胃一说呢。张锡纯善用石膏,他甚至认为石膏可以打成末吞服都可以,我看余国俊老师他的书里面,他讲治疗突然四肢不会动了,也没有什么脑中风之类的,他认为是中焦胃气不能宣散通达四肢,四肢禀气于胃嘛,土气不能中达啊,他就用了一个方子,干姜和石膏,来蕴满中焦, 把中焦之气运转开来,干姜是升散石膏呢是敛降,把中气转起来,效果很好,如果石膏伤胃很厉害的他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图片就好多了石膏给人的感觉整齐划一,这股气啊,这其中的一丝石膏啊他的力量是有限的,这么多石膏他的力量就大了。所以我们用石膏呢,主要是用了石膏这股非常清透的敛降之势,那么他就由往下走疏通一气的力量,而且药相对来说是比较平和的,你只要确实是阳明之气不降引起的发烧甚至是不发烧,如果你确认单纯的是阳明经气不降,你就可以用石膏,石膏可以大量的用,药是比较平和的,可以适当的加一些甘草啊,干姜啊,把中焦啊稍微温一下,或者用上一点比较甘润的药,像白虎汤里面为什么用粳米,也是意思,把中焦护一下,总体来说药还是平和的药,但是呢尽管药是平和的,他疏通的力量确实很明显,下面这张图片就更好了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石膏的这股疏通之气,一个药物的外形必然跟他内在的这股气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这股气,他不可能体现这么一种外形的,天然的这种药物他气跟整个天道,天地一气都是相通的,不会无缘无故长出这么一个形状,那么这是主要跟大家谈了石膏药,那么石膏药呢比较平和,疏通敛降的力量很好用于治疗右路一气不能很好的通降,在右路没有明显的有形邪气的时候,效果非常好,他的xx什么时候用都跟大家讲清楚,那么你要判断有没有明显的邪气,比较好判断右路呢主要是肠胃这一块,你就看他舌苔就可以了,舌苔相对比较干净就问题不大,舌苔看着比较浊的,比较黏浊相比就是右路不是很通畅,就相应的提到有形的邪气的药物,或者化啖啊或者通腑啊,酌情处理。那么石膏药呢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药用好了可以治大病,那么石膏我们就讲这么多。那么下边顺便说一下滑石,因为我们刚才也讲甲型流感啊讲了一些我们主要用的滑石来利湿,所以顺便也就讲一下,也是石头,滑石呢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滑石粉啊,你看运动会上的运动员,单杠双杠的运动员比赛运动前啊手上都要沾一点滑石粉,润滑啊,然后再上去,所以石头你看,他像滑石不管名副其实,而且他蕴发的效果很不一般啊,非常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摸过滑石,我们那时候在实习的时候也可以上手术,在手术室你要带手套的话,手套里面都有滑石粉的,比较好带的,这是滑石的图片,矿物,石头都是有硬度,从矿物学呢我也不太懂从网上看到的,他们分出了好多等级,其中用不同的矿物来代表不同的硬度,其中之一的最软的一个等级就是滑石,滑石代表矿物最软的一个级别,你滑石拿过来像粉笔一样直接可以写字,用指甲可以在上面划出痕迹来。非常软,滑石如果打成粉的话,咱们看到的是滑石的晶体,打成粉的话你摸着非常的滑利,大家没有体会的可以到药店里找一点滑石,要一点摸摸试试,非常的光滑,磨得越细光滑度越好,摸着很舒服的那种感觉,滑石的主要成分是含水的硅酸镁,我记得好像是硅酸镁啊,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那么滑石跟石膏呢如果我们单从整块的石头来看,感觉滑石好像是没有石膏那股流通之气,他经气看起来没有明显的纹理,但是呢石膏啊即便把他打成粉,他也是很硬的,很扎手的一种石头粉,而滑石呢,一旦打成粉是非常滑利,非常的细腻而光滑,那么这两个药,这两个石头的本性是完全的不一样,就相对滑石,他结晶体,他本身蕴含的这股气也是非常滑利的,一个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他本身就有内在的气在里面,就像看一个人一样,看人起色很好,他就有本身这股气在那,就是意思。所以滑石这股流通之气啊非常光滑非常非常好完美的一股流通之气,所以神农本草经在描述滑石的功效的时候,特点用了一个字叫什么叫荡,神农本草经这么讲,说滑石呢,荡胃中积聚寒热,荡就是荡秋千的荡,我们再看一些名医录里面,他对滑石的描述是通九窍六腑精液,他没有说五脏说六腑,六腑是可以疏通的五脏就不好疏通,九窍呢也是气往外出入的地方,那么滑石可以把人身的九窍六腑精液都可以疏通,说明滑石的疏通流通的效果很好啊,而且他流通的效果本身是利用跌荡的荡来描述的,那么整个神农本草经里面,用到荡字的药就有三味药,一个是巴豆,荡涤五脏六腑,还有一个是大黄荡涤肠胃,滑石是荡胃中寒热,那么荡,荡秋千幅度挺大啊,荡字说明气药物流通之气力度比较大,流通的强度比较强一些,流通的比较好,那么巴豆和大黄他荡主要用于有形的邪气,然后我们都知道大黄通便,八岁的小孩吃多了,发烧不拉大便,小孩吃点肥儿丸,就是巴豆霜做的肥儿丸,吃上几粒马上就拉肚子了,烧就退了,很快。所以这两个药呢,主要是用于有形水湿的排除,比较大,而滑石呢主要用于无形湿气,或者说是无形之气和有形之邪之间的一个状态,而算不算有形,而也不是完全无形,主要针对湿气,身体湿气可以用滑石,来涤荡通利排除效果很好,那么对于滑石我们比较多的,大家比较熟悉的六一散,夏天中暑了,用六一散,滑石六钱甘草一钱,又合一个水的数啊,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来流通水湿,都是运湿的。所以很多人呢就感觉滑石比较清凉,好像也不太敢用,实际上滑石这味药呢,本经讲它是性寒地,我个人感觉呢不是大寒,能说偏寒,他不像大黄那样直接给你药一入口就有一股寒凉之气有那种感觉,他寒气为什么本经讲它是性寒,这是因为滑石本身流通水湿的效果比较明显,治疗温病的医家有一句话啊,说阳邪,不在温而在一小便,你看小便水湿一流通小便通利了,阳气跟着就流通开来就通畅了,小便呢流通必然要消耗阳气啊,小便不会自己出去,他要消耗阳气,滑石流通的效果越强,效果越好,他肯定消耗的阳气越大越多,是这样引起的阳气的耗,会导致体内的xx,是意思,并不是说药本身很寒凉的,一进去马上就引起体内的阳气的受损不是意思。而是本身我理解滑石本身没有什么寒热可言,任何一个药他的寒热都应该表现在流通之后的效果上,那么滑石药呢,正因为他本身流通水湿的效果非常好,所以呢他经常被用来治疗湿气瘀滞引起的发烧啊、小便不利啊,效果都很好但是滑石毕竟是一个石头啊,他从气角度来讲是偏于往下走,所以说滑石不是,他流通的效果一般不会引起发汗,主要是利小便,那么滑石的这股流通水湿啊引起的这股寒像,我们怎么去避免,一种情况呢你要用在合适的情况,你比如说像甲型流感啊,或者夏天中暑发热情况,本身是阳气瘀滞在内,被湿邪堵住了道路,湿邪瘀滞,导致一气周流的道路不通畅,阳气都瘀在里面了,阳气本身就有点偏多了,时候用滑石来流通呢正好把多余的阳热之气跟着泄出去,这样的话就不会引起明显的伤阳,就不会有弊端啊,那么相反呢如果本身人体啊患病之后啊,虽然也是湿气瘀滞,但是他气呢,流通的效用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你像甲型流感吧他就是这种情况,本身啊他气就比较瘀滞,气本身就走不动,又加上了湿气的瘀滞,如果咱们不用麻黄只用滑石的话效果不会太好,那为什么呢,滑石本身虽然是流通性很好,但是他也要顺着阳气流通的方向来走,他不像石膏那样,石膏他本身它就有一股气势,他本身就能往下走,本身就带着那股气势他自己都可以走,石膏可以带着一气走,而滑石呢只能跟着一气走,他没有带着的作用,他就像一个润滑剂一样,你要往哪走我就跟着你,我可以让你走的更通畅,所以滑石呢如果本身一气瘀滞的比较明显,你单纯用滑石也起不到利湿的很好的效果,一定要加上流通气的药,所以你用上小柴胡汤,用上麻杏石甘汤把一气周流起来。那么时候呢滑石也跟着转起来了,就是顺便可以把里面的湿气流通出去了,湿气就可以流通出去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方子要用麻杏石甘汤和猪苓汤,就是跟滑石配合起来就是意思,所以用药呢大家都要来理解,都用从气的层次来理解来运用。这样就会比较灵活,那么滑石呢一旦打成末了,石膏呢我们知道要打碎,滑石呢一定要研成末,越细越好,研的越细滑利之气可能越流畅。有人说滑石包煎和直接冲服效果有什么区别,因为滑石主要成分是硅酸镁,你吃了它也不吸收,你就直接吃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滑石包煎就是不吃他滑利之气他也能出来,也有效果,我个人感觉可能冲服更好,你看六一散本身就是冲服的。这是给大家顺带讲一下滑石,其实他对于人体湿浊之气,他的流通效果很好。那么我们讲猪苓汤里面他原方里面呢,他是用到茯苓和泽泻来流通。茯苓和泽泻本身有一定的流通之力,可以把滑石带动起来。用上阿胶呢,猪苓汤里面用上阿胶主要是算是滑石流通过度,伤了津液,相对是一个滋阴的这么一个药。所以我们在甲型流感方子里,也配了少量的阿胶,没有用的太多,阿胶药具有粘腻,用多了之后呢不利于湿气的排除,没有用的太多,那么这是顺带给大家讲了一下滑石。
【现代药理研究】
1. &石膏有解热作用。单味石膏及白虎汤对实验性致热家兔均有一定退热作用。天然石膏1:1煎剂,兔直肠给药4ml,对牛乳及疫苗发热的兔有解热作用。但纯品石膏无解热作用。有研究表明,生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强而快的减热作用,但不持久。
2.& 石膏有止渴作用。对多种方法造成的动物口渴状态,给动物饮用石膏上清液可减少动物的饮水量。
3.& 石膏有镇痛作用。
4.& 石膏有镇静、解痉作用。生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而被吸收,使血钙浓度增加,而抑制动物的兴奋性,起到镇静、解痉作用。
5.& 石膏有兴奋或抑制心脏作用。小剂量石膏浸液对离体蟾蜍和家兔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
6.& 石膏有增强吞噬力的作用,这可能与其所含的钙离子有密切关系。
7.& 石膏有抗病毒、利尿、利胆作用,还能降低血管通透性,缩短凝血时间。
【药方选录】
1.治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厥冷 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上四味 以水—升 煮米熟 汤面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2.治温病初得 其脉浮而有力 身体壮热 并治感冒初起 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二两(轧细) 生粳米二两半.上二味 用水三大碗 煎至米烂熟 约可得清汁两大碗 乘热尽量饮之 使周身皆汗出 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已实 不必乘热顿饮之 徐徐温饮下 以消其热可也.(《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3.治小儿夹惊伤寒 头痛壮热 涎潮 惊悸多哭 气粗心烦 及治气壅 膈节不通:石膏、寒水石各一两 脑麝各半字.上为末 灯心汤调下.大小加减服之.(《普济方》红桃散)
  4.治伤寒发热 涎潮上厥 伏留阳经 头疼眩晕 不可忍者:石膏(煅 研细) 每服葱白点茶凋下二钱.小儿量大小 加减与之.(《三因方》玉屑散)
  5.治阳明内热 烦渴 头痛 二便闭结 温疫斑黄 及热痰喘嗽等证:石膏六两(生用) 粉甘草一两.上为极细末 每服一二三钱 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此方加朱砂三钱亦妙.(《景岳全书》玉泉散)
  6.治太阴温病 不可发汗 发汗而汗不出 必发斑疹 汗出过多者 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玄参三钱 犀角二钱 白粳米—合.水八杯 煮取三杯 日三服 渣再煮一钟 夜—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方剂】白虎汤
【组成]:石膏 知母 炙草 粳米 。&[用法]:水煎服,日三次。&[ 功效]: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大汗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辩证]: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为本方主证,属气分阳明热盛。凡伤寒入里花热内传阳明经,或温病热入气分,皆可见本证。邪热入里,阳明热盛,故壮热不恶:热蒸阴经,故大汗出:热灼津伤,故见烦渴:脉洪大或滑数,皆为热盛阳明所致。[方解]:本方为治疗气分阳明热盛之证的代表方剂。气分离卫气最近,古方中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为君,专清肺胃邪热,解肌透热,又可生津止渴。臣以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气分实热又治已伤之阴。用甘草,粳米既可益胃护津,又可防止石膏大寒伤中,共为左使。“使用本方应以大热,大汗,大烦躁,脉洪大四大证为主要依据,但临床不一定四大症俱全,凡无形热炽,即可使用”。 [现代医学用本方治疗: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肠炎,牙龈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凡属气分热都有一定疗效]。
【变化方】:1.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
  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
  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亦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
  2.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脉沉细者。
  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
  5.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煎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腿部打石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