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透明的石头是什么石头?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这是什么石头?

大家判断一哈,这是什么石头
<img onerror="imgDelByClass('comimg_box');" class="piczoom mpic" alt="这块石头可以切割
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
物理性质
  晶系:六方晶系
  晶体:等轴状、柱状、六方双锥面形
  集合体型态:块状、粗粒状、钟乳状、结核状
  硬度:摩氏硬度为7
  解理/断口:贝壳状断口
  光泽:玻璃光泽
  颜色:无、白,带有点灰、黄到橙黄、紫、深紫、粉红、灰褐、褐、黑
  条痕:白色
比重:2.65 ~ 2.66
  其他:(1)具脆性
  (2)具有热电性
  (3)折射率 1.533 ~ 1.541,双折射率差 0.009,色散 0.013
  (4)石英具有强烈的压电性,即用力敲击摩擦时会产生火花,这也就是燧石取火的方法。
  (5)石英内常见的包裹体有:发晶,-主要是金红石;草入水晶-主要为电气石;水胆水晶-石英中有液态包裹体;青石英-内含浅蓝色金红石针状物;乳石英-由细水孔洞引起混浊状;绿石英-由板状或碎片状的绿泥石组成,有时可能是绿色针状的阳起石;砂金石-石英岩内部含有绿色或红褐色的云母细片,又名耀石英,俗称东陵石。常见烟黑色至暗褐色的烟水晶,主要是这些岩类含有较多量具有
是石英石,石英是一种物理性质和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
物理性质
  晶系:六方晶系
  晶体:等轴状、柱状、六方双锥面形
  集合体型态:块状、粗粒状、钟乳状、结核状
  硬度:摩氏硬度为7
  解理/断口:贝壳状断口
  光泽:玻璃光泽
  颜色:无、白,带有点灰、黄到橙黄、紫、深紫、粉红、灰褐、褐、黑
  条痕:白色
比重:2.65 ~ 2.66
  其他:(1)具脆性
  (2)具有热电性
  (3)折射率 1.533 ~ 1.541,双折射率差 0.009,色散 0.013
  (4)石英具有强烈的压电性,即用力敲击摩擦时会产生火花,这也就是燧石取火的方法。
  (5)石英内常见的包裹体有:发晶,-主要是金红石;草入水晶-主要为电气石;水胆水晶-石英中有液态包裹体;青石英-内含浅蓝色金红石针状物;乳石英-由细水孔洞引起混浊状;绿石英-由板状或碎片状的绿泥石组成,有时可能是绿色针状的阳起石;砂金石-石英岩内部含有绿色或红褐色的云母细片,又名耀石英,俗称东陵石。常见烟黑色至暗褐色的烟水晶,主要是这些岩类含有较多量具有放射性之铀、钍元素的关系。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可能是硬玉吧
大家还关注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昌化石这四类石头的区别是什么?
寿山石根据山脉的走势,可分作三大系,即: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
一、高山系之田石
田石,即出于田中。黄色者为田黄。田黄历有“石帝”、“石中之王”的尊称。
田石产于寿山乡里洋、外洋之间的寿山溪,在溪的两旁水田和砂土中蕴藏着田石。田石原本并不生于田土里,而是附近高山、坑头、杜陵等处游离石块,由于地理变化移动到砂土水田之中,长年的埋藏地下,受田水、泥沙、地热等影响,使石质呈微透明,且具温润、凝腻的灵性。田石肌理常隐含细微有致的萝卜纹,外表常裹上一层黑色、白色或黄色的石皮,并多有红格,这些都成为田石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产地不同,田石又分为上坂田、中坂田和下坂田。上坂田指寿山溪上游即坑头一带所产田石,石质甚佳,多为晶灵剔透的宝石。中坂田指坑头以下至铁头岭地带所产之田石,此石质亦属上乘,田石中之黄金田石、橘皮黄田石等均产于此。下坂田为寿山溪下游所产,色暗质滞,脂润通灵度均比上、中坂略逊。此外,还有溪管田、碓下田等,也是以产地分类的。如以色泽区分,则可分为黄田(即田黄),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详细分为:
田黄 --- 田黄石,主要产于中坂田中,黄色、半透明、肌里隐现细罗卜纹
田黄冻 --- 田黄石中,质极通灵者
银裹金田石 --- 田黄石中,外裹白色层者
白田 --- 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色白,略带微黄,萝卜纹明显
金裹银田石 --- 白田石中,外裹黄色层者
红田 --- 橘桔皮红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 色红如橘皮,鲜艳通明
煨红田 --- 外泛橙红色,裹层为黄色
黑田 --- 黑皮田上、中、下、坂均有田黄石中外表有微透明黑色皮者
纯黑田 --- 主要产于下坂田中黑赭色,微透明,萝卜纹较粗
灰黑田 --- 上、中、下坂均有浅灰色,略带微黄,肌里含黑斑
硬田 --- 寿山村水田中,田坑石中质粗劣者
搁溜田 --- 寿山田埂旁,田坑石出露地面者
溪菅田 --- 寿山溪水中,田坑石经洪水冲荡流入溪中者
二、高山系之水坑石
水坑石也像田石一样属于高山系统,因深藏于终年积水之坑洞之中,因而得名。
寿山村东南面有一座山峰名为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沿溪流有坑头洞和水晶洞两个主要产洞。由于水浸气润,故石质晶莹无比。
水坑石石质微坚,有黄、白、灰、蓝等色。品种主要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草冻、环冻及掘性坑头等。
详细分为:
水晶冻 --- 白水晶、坑头水晶冻 通体白色透明,肌里含棉花纹
黄水晶 --- 色如杏黄,通明纯正
红水晶 --- 色红艳,透明无瑕
鱼脑冻 --- 色白,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
黄 冻 --- 色如枇杷,半透明,洁而凝腻
牛角冻 --- 牛角冻,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
天兰冻 --- 色蔚兰、质明净,肌里含细点
桃花冻 --- 白色透明体中,含鲜红色
玛瑙冻 --- 坑头石,半透明,色红、黄
环冻 --- 水坑各洞 半透明,色红、黄
坑头冻 --- 坑头洞坑头砂土中质稍坚,微透明,各色俱备
坑头冻 --- 坑头石中,质纯而通灵者
掘性坑头石 --- 半透明,肌里含棉花纹及白晕点
三、高山系之山坑石
高山位于寿山村南约二公里,是寿山主峰。高山在寿山诸峰中矿石储量最大,品种最丰富,开采历史也最悠久。由于高山石石质较佳,资源不断,故成为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田石和水坑石均属高山系,均为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因传统上自成大类,系谱图只集中介绍高山系所属之山坑石,产地除高山外,还包括邻近之杜陵、坑头占、月尾 、虎岗、栲栳诸峰。
高山系中之杜陵,性坚质灵,堪称山坑石之萃。与其相邻之山岗产有迷醉寮、尼姑楼、蛇匏等,石性相近,石农称为“四姐妹石”,均属寿山石之名贵品种。杜陵坑临溪处产有善伯洞,石质细润微坚,金砂地闪闪发光,亦系山坑石中之佼佼者。除此之外,鹿目格、碓下黄、月尾石、虎岗石等也属此系。
详细可分为:
高山石--- 产于高山峰各矿洞,质细而松、色泽瑰丽多彩
红高山--- 高山石中,纯红色者
白高山--- 高山石中,纯白色者
黄高山--- 高山石中,纯黄色者
巧色高山--- 高山石中,含二色以上色泽者
大洞高山--- 高山大洞质坚,有白、黄等色
玛脑洞高山--- 高山玛脑洞,色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
油白洞高山--- 高山油白洞,质涩色白,似油脂
水洞高山--- 高山水洞,质透明,含罗卜纹
四股四高山--- 高山四股洞,质坚微透明似"都成坑"
荔枝树高山--- 高山荔枝洞,质细通灵,含萝卜纹
高山冻--- 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质特通灵者
高山晶--- 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纯白晶莹者
掘性高山--- 高山峰砂土中,结腻通灵外表泛淡黄色石皮
小高山--- 小高山啼嘛洞,质粗松,含裂纹、泪痕
太极头--- 高山石极头,质晶莹透澈,有红、黄、白、赭色
都成坑--- 都成坑,都成坑山各矿洞质坚通灵,光彩夺目
黄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黄色者
红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红色者
白都成--- 都成坑石中,白色略带微灰者
五彩都成--- 都成坑石中,多色交错者
掘性都成--- 都成坑砂土中 质温润,含石皮,红筋及萝卜纹
鹿目格--- 都成坑山坳中,质细润,微透明,外裹色皮
善伯洞--- 都成坑临溪山中,晶莹脂润,半透明,含"金砂地"
月尾石--- 于月尾山,质细嫩,微透明,富有光泽
月尾紫--- 月尾石中,色浓紫者
月尾绿--- 月尾石中,色翠而通明者
艾叶绿--- 质凝腻,色如老艾之叶
月尾冻--- 质地温润凝腻的月尾石
月尾晶--- 质地晶莹,透明的月尾石
连江黄--- 于金山顶,质硬微脆,隐直纹,色纯黄
山仔濑--- 金山附近,质粗不透明,含砂砾
四、月洋系各石
寿山村东南面八公里的月洋山,以其为中心的周围山峰所产矿石均属月洋系。
月洋产石仅十种左右,由石英+叶腊石、硬水铝石+叶蜡石和叶蜡石等三种矿石类型组成,以其出产名贵石种芙蓉石而闻名于世。芙蓉石质凝、结、腻誉为“印石三宝”之一。将军洞所产芙蓉石,更为收藏家视如拱壁。其他如半山石、绿箬通、竹头窝等也属印石之佼佼者。
详细分为:
月洋石--- 芙蓉石,加良山顶,质柔而细腻,微透明
白芙蓉--- 芙蓉石中,纯白色者
黄芙蓉--- 芙蓉石中,纯黄色者
红芙蓉--- 芙蓉石中,米红色者
芙蓉青--- 芙蓉石中,淡青色者
半山--- 加良山花羊洞,质细有裂纹,色多不纯
白半山--- 半山石中,色纯白者
黄半山--- 半山石中,色黄者
红半山--- 半山石中,色粉红者
花半山--- 半山石中,地白色,含红色斑者
半粗--- 加良山各矿洞,质粗色杂,多裂纹
绿若通--- 芙蓉洞附近,质微坚而通灵,色青翠
竹头窝--- 加良山竹蓝洞,质细而脂润,半透明,微带绿意
竹头粗--- 竹头窝石中,质不纯者
峨嵋石--- 加良山一带 质坚,细,多裂纹
溪蛋--- 月洋溪中,质稍坚,形如卵状,外泛黄色
五、旗山系各石
在高山的北面,西起旗山,沿东北向走经柳岭、猴柴覃山、旗降山、黄巢山、柳坪、金狮峰,最后东远远离高山的金山顶,这绵延六公里的群峰中所产矿石均归入旗山系。
旗山系矿藏丰富,品种繁多,仅次于高山系,但颇为分散。石质与石性差距颇大,以坚、脆、硬以及不透明的粗劣品种为多,多数只能作为工业用料或雕刻普通罢件和规格化印章。当然也有佳石出产,如老岭晶、大山通、豆叶青、柳坪晶等也备受藏家青睐,而旗降石则可以与高山系、月洋系所产名石争一日之长。旗降石是旗山系最佳石种,石质坚实纯洁,色彩艳丽,富有光泽,且多为数色相间,色界分明,近年不少名家传世作品采用旗降石雕镂而成,艺术效果特佳。
详细分为:
旗降石--- 于旗降山,质坚细而温润,微透明而富有光泽
旗降黄--- 旗降石中,色纯黄者
旗降红--- 旗降石中,色纯红者
旗降白--- 旗降石中,色纯白者
旗降紫--- 旗降石中,色浓紫或紫白相间者
银裹金旗降--- 旗降石中,白皮黄心者
掘性旗降--- 旗降山砂土中,质温嫩,泛色皮
焓红--- 旗降山,质粗硬,色多苍白或赭黄
大山石--- 柳岭旁,质似老岭石,但多裂纹
大山通--- 大山石中,质地通灵者
旗山石--- 三界黄,旗山一带 质粗不透明,多红、黄、白三色交杂
鸡母窝--- 旗山一带,质粗劣,不透明,多赭黄色
属类,产于浙江北部,石质结实、细密,刀感软硬适中,适于雕刻。石中尤以山口镇的清、灯光冻、耀等更为名贵。与色彩艳丽华贵不同,青田石主调尚清、尚淡,退尽火气,娴静恬淡,回味无穷。
青田石种类繁多,有一百余种。名贵品种首推灯光冻,其次为蓝花青田、、、绿、金玉冻、黄金耀,者有龙蛋、封门、冻、花冻等。
灯光冻,又名灯明石。微黄纯净细腻,温润柔和,色泽鲜明,半透明,光照下灿若灯辉,故名。灯光冻质雅易刻,明初已用于刻印,,为青田石之极品,“高出寿山诸石之上”,价胜黄金。产山口封门,旦洪和白垟。近年时有产出,数量极少,难得大方。
封门青,色淡青,如春天萌发的嫩叶,有的偏黄、白。质如灯光冻,微透。緣刻,最宜走刀,尽得笔意,为难得之珍品。产山口封门。此石极纯,了无杂质,故曰“清”,以产地加特征为名。 质纯,细腻,不冻、色泽鲜明,是制作印章和品的上等。
蓝青田,又名封门蓝,,质细腻,有些石内常隐现白色冻点,比重大,小于4.5,宜制印章。罕见价高,产山口。蓝青田如呈点状或片状分布于浅色中,则称青田、青田。
:乳白或灰白色,如白果。质细、结实、不透,有柔嫩感,刀感好,是上等印材。
塘古黄白冻,质纯洁无暇,黄似,白如封门,黄、白常伴生,色间过渡自然,难得大块。产塘古。
黑青田,色为正黑,色泽明亮,质纯而细润,常夹生其他颜色冻石,界线分明,是制印、雕件的优质石料。艺人常巧用俏色,作品别具情趣。产山口、塘古。
麦青,青灰、绿灰或黑灰色,质稍粗,近似黑青田,两者极易区别。
冻,红木色,质细润,光泽好,常夹生青白、冻石,甚为珍贵。产季山。黄,色似,深浅不一,质细腻。通体明净、无杂色者为上品。产山口。
冰花灯光冻,浅色,半透明状,内多含片状、絮状纹,石质细腻柔和,石性与相近,纯净无瑕者为珍品。此石呈层状夹生于其他雕刻石中,难得大的块体。产方山白垟,近年发现。
绿青田,色为绿和墨绿,质细,晶莹,性脆。石中常隐黄、遏色似、梅桩状斑和黄、白色点。产村,俗称山炮绿。,料多方大。质纯净、色泽鲜明、无杂质斑点者为佳品。
金玉冻,颜色多为中黄、淡青两色相间,色间过度自然。质细腻、柔和、少裂,是青田佳石之一。产山口。
紫檀冻,习惯称呼,约定俗成,其实不是紫檀冻的冻石。此石的地一般为紫檀色,细腻,不透,受刀。料中夹生淡青或浅黄色囊状、层状冻石。形多方大,是雕刻的理想石材。产山口。同一产地的紫檀花和紫檀冻外观相似,但夹生的浅色石料非冻石,石质一般,两者极易区别。
夹板冻,简称夹板。冻石呈层状夹生于普通青田石或熔结中,层次分明,似,故名。冻石和夹板因产地不同,颜色各异。冻石厚度不等,多者数层。夹板越硬,冻石越佳,是优质原料。产山口、方山、季山、塘古等地。
千层纹,深浅不同的颜色层状相间,色层不等,界线分明,对比强烈。石质细腻,结实少裂,适于奏刀。产山口。
龙蛋,俗称岩卵,酷似蛋,大小不一。紫棕色薄“”,裹生着不同颜色的冻石“”。外壳有硬有软,软的受刀。冻石以浅黄、淡青色居多,纯净温润,为青田石之珍品。龙蛋产,多堆积于高山坡积层或蕴于地表孤岩中。采石者无“气头”可循,从山脚上逐层搜掘,或劈石取“蛋”,十分难得。
五彩青田,又名五色青田、五彩冻。此石一般由数色组成,同一颜色又有层次变化,两色间往往有过渡色相隔,绚丽多彩。质地细润,极易受刀,刻成作品视觉主题突出,能 充分表达意境,是青田石珍品之一。产山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石潭记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是诗人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作品别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创作年代唐代文学体裁散文作&&&&者
从1小丘2西3行4百二十步,隔篁竹5,闻水声,如鸣佩环6,心乐7之。伐8竹取9道,下见小潭10,水尤清冽11。全石以为底12,近岸,卷石底以出1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14。青树翠蔓1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6。
潭中鱼可百许头17,皆若空游无所依1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9,佁然不动20,俶尔远逝21,往来翕忽22。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3。其岸势犬牙差互24,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5。以其境过清26,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7。  同游者:吴武陵28,龚古29,余弟宗玄30。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31:曰恕己,曰奉壹。[1][2][3-4]从:自,由 。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1][2][5]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6]柳宗元于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在第一篇《》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6]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1][6][7]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此文的语言极为精美。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语言极为精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用“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并不深奥。“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更把游鱼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6][8]沈德潜: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陈衍:《小石潭记》极短篇,不过百许字,亦无特别风景可以出色,始终写水竹凄清之景而已。而前言“心乐”,中言潭中鱼与游者相乐,后“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乐而生悲,游者常情。大而汾水,小而兰亭,此物此志也。其写鱼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石遗室论文》)
孙琮: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中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笔墨悠长,情兴无极。(《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4]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画像[9]祖籍(今山西省、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之一,与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之并称“刘柳”。、、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及绝句《》等。[9-10]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花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