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样的一番素人体验摄影番号

在复旦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按投票排序
116 个回答
谢邀。答这种题是不太讨好的,有炫耀的嫌疑。但是其他题实在太难了,我答不起。就入这个地狱吧。2×××年的夏天,高考完了,大家都拿到了通知书,一张硬纸板,上面的内容总是在恭喜的,似乎每个人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拿到通知书的人多半是不高兴的。“要不是那道选择题,我就是数学状元了。算了,算那个状元运气好”“要不是我看错了,我就去P大了。”“这题太不适合我了,哎自认倒霉吧。”说起来似乎我们都在宽恕命运。不知道命运是躲在暗处嘲笑我们,还是撅起嘴生气我们冤枉她。不过随着尘埃落定,这种话也越来越少了。可能说的人跟听的人都腻了。然而我来到复旦,才发现有些话是说不腻的,如同电视剧里的“岂有此理”,遇到机会就夺口而出。只是说话的人多多少少有点良心,怕听众腻,周遭换了一批人之后继续说。刚遇到一个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高考,“高考没考好到了复旦”这句话正蓄势待发,结果先被对方抢了去,后悔没有早点开口。这样的游戏一般要玩到大家把周围的人认熟,确认没有漏掉一个不知道自己是高考失利到复旦的人才结束。那时候的我们,其实仅仅是手握通知书的高中生,因为高中成绩不错有一点点骄傲,但在高考中又总有一丝怀才不遇的遗憾。真正复旦生活的开始,并不是那一纸通知书。或许是一场系际辩论赛,或许是一次西部支教,或许是一次角落里的旁听……跟每个大学的大学生一样,其实你会渐渐忘却自己在哪个大学,在哪个城市,只记得今天九点哪个教室有课,明天晚上可以去五角场吃顿火锅。正如当鱼儿深深潜入海里的时候,看到的便不再是沙滩上所见的那片单调的蓝色,或者偶尔激起来的波涛。而得意洋洋的,也不会再是复旦这个名字,而是慢慢变成了“哈哈你们竟然晚上要关灯,我们就不关”,“啊呀我放假比你们早哈哈哈”,“我们这边美女很多的”这些无关紧要的玩笑话。身边的同学,和自己,都开始显得平凡。在拥挤的食堂排队,大家坐下来一起吐槽今天食堂的菜一如既往地难吃,约好第二天上完课还是去北食。从光草旁边的车库路过,发现里面有新的画展和摄影展,忍不住溜进去转一圈结果组会果然迟到了.兴致来了到曦园坐一坐假装小清新,结果被蚊子咬了一腿的包。听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要过来作报告,硬着头皮去听什么也没听懂,提问环节听到“你对上海印象怎么样”又好气又好笑,低头想想自己也提不出来什么好问题。在讲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课上老是睡着,期末前不得不恶补《逻辑哲学论》,结果还是什么都没搞懂地去考试,竟然还拿了个A。冬天从光华楼出来坐在木椅上,就会有小猫到身上来取暖。直到自己冻得直哆嗦,才舍得把小猫哄开。喂猫的时候竟然遇到有同学端着相机要拍照,赶忙取下发带让头发遮住脸,给他留一张“失足少女喂猫记”。理科图书馆是干净的数学系学生的聚集地,而3108老是有不洗头的物理系少年。将要拆迁的书店,春天晒太阳的猫,南区娱乐中心飘来的钢琴声,东区活动中心溢出的合唱团歌声,途径光华楼洗澡被妖风吹乱发型的少年,物理系新来的美女台湾女教授,一起考完GRE回来在大雨滂沱里大声唱着歌出去买黑料的夜晚,年复一年0号楼附近被画得乱七八糟的毕业生名单,某个生命离开时校园某处挂出来的千纸鹤,老是笑眯眯卖萌的老校长,录音棚里走调的毕业歌……每一个桥段,每一处风景都会被有心人纪念。跟其他学校有什么不同?或许没有吧。我们也总爱标榜自己自由而无用。这五个字多多少少有点清高出世的意味。是,我也特别喜欢这句话。但是回望从前的自己,也常常为目标所累,放弃多余的爱好,不能随心所欲,自由地无用。而某个星期四的晚上,我们聚在某个男生寝室,听某人在昏暗的台灯前动情地朗诵诗歌,忙碌的申请季里,忘记了前路迷茫,步履维艰,跟小伙伴在中文系课上的约会……或许是复旦自由而无用这澎湃长河用来滋润我这株平凡小草的晶莹点滴。而常常看到某些校友的新闻,譬如包爷为旅游辞去光鲜的工作,不由地会振奋一下,有“果然是我复旦人”的感觉。别误会,这不是优越感。只是敬佩和羡慕,如果复旦真的代表“自由而无用”的精神,他们比我更像复旦人。毕业之后再看复旦的新闻,面对各种奇怪的色彩和揣测,已然平静了许多。复旦人大概比较崇尚个人主义,纵然厌恶标签和贴标签,然而也不再介意为母校承受一口唾沫。因为正是这个偶尔被人捧到天上,偶尔又被人抓住把柄狠狠嘲讽的复旦,曾经在我们最青葱的岁月里,包容了幼稚的你,矫情的我。--哎,写得我泪流满面了。就这样吧。
这是一篇思考了很久以后才决定下笔的文章,因为大学的变化速度太快了。我父亲是1979年考进的复旦,我则于2007年入校,相差28年,以至于和父亲交流就学体验时,时常无法置信我们就读的是同一所学校。大一时,我也曾找过几个有相似经历的“复二代”聊天,发现大家的感受都是如此。由此可见,大学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象牙塔,它是一个有机的、变化的存在。正因为此,时代或个体的差异,常使“大学就读体验”成为一个开放性问题。然而,在那些庞杂、模糊、千变万化的个人体验中,我们依然能够找到一些共性,这些共性经过积淀、总结、升华,最终成为了一所大学的内在气质。正如当我们谈论复旦时,首先会想到“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它几乎成为母校的“非官方校训”或“精神图腾”。一所大学的内在气质是怎样形成的?当我还在复旦读书的时候,就常常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命题。如今,至少有一点能够确定,复旦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复旦,校方的努力和推动是重要的一环——在这里,“校方”并非是高高在上的、与复旦师生对立的概念,事实上,为复旦设定制度章程的那些人,原本就是这里的学生。我诚惶诚恐地敲下这篇答案,既是为了感激母校的培养,也希望它能为正在、或即将进入复旦学习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视角。草长莺飞几度,但有些东西仍会留存。12007年8月底,父亲送我去复旦报名的第一天,我们拿到了一样对他来说颇为新鲜的事物——选课书。此后4年共8个学期,我每学期都会收到一本选课书,可选课程越来越多,选课书也越来越厚。每学期末,我总要花上几天时间,仔细筛选、比对几千门课程,从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输入选课系统并等待结果。然而,1979年,当我父亲考入复旦时,并没有“选课”一说,所有的课程都是安排好的。他的大学生活更近似于我的高中,每天清晨起来晨跑、背单词,和本专业的同学一起去上课。与他几乎同时代的复旦学生王德峰——现已是复旦哲学系教授,与我父亲有着如出一辙的经历。他说:“1978年到1982年,我在复旦读本科时,所有的课都是定好的。但只要没课,我们就到各个院系去听课,中文、历史、物理、哲学……我都旁听过,虽然题目不会做,但我因此接触到了这些学科的精神。”上世纪90年代末,复旦课程改革启动,牵头者们正是那些曾经在校园里四处“旁听”的教授们。课程改革最直观的呈现,首先是选课制度的推行,其次是十多年来日益变厚的选课书。我曾在一份资料中,看到复旦教授方家驹这样描述课程改革的目的:“为了给复旦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活跃起来。”2“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句话中的深意。如今,我已经懂得自由的可贵,明白“拥有自由而不能独立,仍是奴隶”的道理,并愿意为其承担责任、偿付代价。但在复旦学习的头两年,突如其来的自由让我一度迷茫。这种迷茫,在大二时看到一篇在复旦同学中流传极广的《选课学导论》后达到了顶峰。这是我的朋友如获至宝分享给我的“选课秘籍”。当学生们被赋予选课的自由后,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对课程的选择并不仅仅意味着你想学什么,还意味着你能拿到怎样的成绩,而成绩又与大学之后的人生息息相关。而《选课学导论》推崇者们,就是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就是在钻课程政策空子”的功利主义者。在《选课学导论》中,作者“指导”新生们通过选择评分宽松、内容轻松的课程拿到高绩点。在开篇他这样写道——同学们,我所要教导大家的选课方法,其实是一种投机的思路和对未知事物的判断能力。不错,选课就是一种投机思想——你选得上好课,就必然有别人选不上好课。你轻轻松松地拿A,就必然会有人累得半死还拿C和D。竞争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世界也因此变得精彩。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争议。在许多同学看来,选择一些学术价值不高、对完善自己少有帮助的课程来获得高分,似乎太过功利。同时,也有人认为,这种投机行为使坚持选择“累得半死还拿C和D”的学生,成为了不公平竞争的牺牲者。类似的争议旷日持久。事实上,直到我毕业后,又诞生了许多类似《选课学导论》的衍生品,比如某种可以查询课程老师给予学生评分比例的软件。理所当然的,这个软件在客观上助长了一种现象:学生们又一蜂窝地涌向了评分“手松”的老师,以至于一课难求。毕业后,我终于有机会辗转联系上《选课学导论》的作者。那时,这位学弟刚刚以全专业绩点第三的成绩毕业,正在MIT深造。他说:“成功申请到这里来的中国学生,几乎每个都是成绩极好的‘学霸’。我深知自己资质有限,倘若当年错选了一门课,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在那次聊天中,学弟承认自己上过很多“水”课,也逃过不感兴趣的课。他说:“有很多同学来批评我啊,说我怎么能把大学读得那么功利。我很能理解这样的声音,但也不会放弃我的观点,这就是大学的多样性的体现。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3然而,这种“功利”的想法,却与当年复旦课程改革的推进者,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的观点不谋而合:“改革就是要打破制度上的弊病。学校不能做一个保姆,为学生安排好所有的事情,我们把精力放在给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上,让他们自己选择。因为我相信选择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在复旦,“自由”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让我们自行选择成才的道路。“无用”就是不强行输出价值观,告诉你这一种人才高于那一种人才——自由与无用,却使灵魂独立有了基础。2012年末,我已经毕业一年余。因某次机缘,曾与复旦一名通晓课程改革前因后果的老师聊过此事。他曾感慨说:“这样的改革,我们是很难看到回报的。因为我们没法像判断科研成果那样,用指标去衡量人才的质量,然后判断这一种培养模式优于那一种。但我们不会放弃探索和改革,因为这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正如有现实主义者,就有理想主义者,在校园的其它角落,也活跃着另一种人。不知诸君是否记得,2012年时,曾有一份“复旦蹭课地图”在网上流传甚广。这份地图共推荐了25门公共课,其中9门被标注在地图上。这些课涵盖了各个领域,从文史经典到哲学思辨,从科技文明到生命关怀,从艺术创作到审美体验……既有开了10多年的“老牌”课程,也有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众”课程,每一门课都注有详尽的推荐理由。地图由《复旦研究生报》发布。它的制作者之一,是一位当时在复旦读研二的女生,她告诉我,在考研进入复旦之前,自己从未去蹭过一门课。但刚进研一,就有同学推荐她去蹭一门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政治课,授课者是陈果。陈果的课让她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陈果老师说,孤独是一种圆融的高贵。那段时间,我总是挣扎于自己的处世方式,羡慕那些交际广的朋友,怀疑自己太过孤僻。听到这句话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明白这种处世方式并无不妥,于是就能够坦然前行。”至于为何要制作这份“蹭课地图”,这个女生提到了发生在1994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它由上海学者王晓明、陈思和、张汝伦、朱学勤等人发起。这场“不合时宜”的讨论持续了两年,讨论中所展现的精神生态和人文关怀问题,在之后越来越体现出了价值。这枚人文精神的火种,正在被一代又一代学生传下去。归根结底,智慧高于知识,正如课堂高于课本,一门门的课程构成了实现大学价值的最基本单位。复旦鼓励学生自由选课、蹭课,就是鼓励我们从更广阔的领域获取知识。学生在教室间穿梭“赶场”,追逐适合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场景,成了“人文精神”的具象化体现——在复旦,一门好课可能有超过500个听众,其中六成是旁听生,能够容纳数百人的大报告厅里坐得满满当当,过道上也站满了人。我始终觉得,上课是一种本分,蹭课是一种境界。蹭课是真正的出于兴趣、自愿,出于对知识和学术的热情,并体现出大学的基本特质——“知识殿堂”,一个学术共同体,一个追求真理的地方。4事实上,大学身为一个社会的思想中心,这种“自由与无用”的理念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复旦的学生。我的朋友
在大二时曾长期观察过两名旁听生,并写下了他们的故事。其中一名旁听生叫庄索远,他是个早产儿,无法离开轮椅生活。因为无法参加高考,又不想“使自己最好的年华白白虚耗”,萌生了到复旦旁听的念头。肖肖的文章中这么写道:每回上课,父子俩总是提前半小时到教室。父亲庄亚伦推着庄索远的轮椅进来,先将书包放好,然后去搀扶儿子。庄索远扶着父亲的手臂,贴着桌边一拐一拐地挪到座位上,坐定后,拿出一本印有复旦校徽的笔记本,端端正正地放在课桌上。从2006年开始,时年21岁的庄索远就成了复旦大学的长期旁听生。他旁听的第一门课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的《国史概要》。那是日的早晨,他和父亲提前40分钟就打车到了学校。当时,惴惴不安的父子俩最害怕的是进不了校门。此前,庄亚伦还曾通过同事辗转找到了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的傅德华老师,希望能够帮忙打一声招呼,以免“被挡在校门口”。但这样的担忧在走进校园后一扫而空——他们没有被挡在门外,樊树志教授进教室后看到了父子俩,上前打了个招呼。8点上课铃响,他们的旁听生涯就这样开始了。另一个旁听生是个女生,闲来喜欢翻看《红楼梦》。每周的某一天,她都会从单位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复旦听《红楼梦与人生》。每堂课上,她都是讨论最积极的,想法也常常让授课老师罗书华感到“惊叹”。“我甚至很羡慕她,因为她那么小的年纪就对《红楼梦》那么熟悉,对内涵把握那么深刻。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比她还差得远呢。”罗书华对学生说,“来上课的学生都是真正对《红楼梦》感兴趣的,正式学生和旁听生没什么区别。” 好几年后我仍然惦记着肖肖的这篇文章,有一回聊天问起时他告诉我,这段旁听经历也改变了那个女生的人生轨迹,那时,已经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了5年多的她,决心辞职,并在之后考取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旁听生的身影在一流高校并不少见。其中不乏生活落魄,贫无立锥之地,却满怀学术热情,数十年如一日的旁听者。历史上,“旁听出大师”的案例比比皆是,他们的存在,成了高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5父亲曾对我回忆过30年前的复旦校园,他的描述让我悠然神往。他说,那时,高考制度刚刚恢复,压抑了多年的对知识的渴望喷薄而出。白天,在复旦的校园里,每一个教室,每一块草地,甚至每一处转角都能看到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学生,整个校园生活仿佛一首气势恢弘、高度统一的交响曲。到了晚上,他在寝室里和似乎永远都说服不了的同学们争论各种社会问题。30年前,正是中国的历史发生重大转机的时刻,历经千辛万苦踏入校门的这群年轻人,多多少少怀着兼济苍生的责任心,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那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大学时代,大学承担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比以往和以后的任何时候都要清晰。但我同时深知,那种交响曲般经典而统一的大学生活一去不复返,如今,复旦与时代一同前行,我更热爱这片校园里到处闪烁着个性的灵光。自由是复旦给予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在这里,每个人都被允许怀着不同的梦想,做自己认为值得一做的事情。人生之路漫长,不知那方3000亩的广阔天地所给予我的,我还能保有多久。但愿如毕业时老师所寄语的:“多年以后,我还能在你们身上看到复旦,看到大学,看到你们身上闪烁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光辉。”
谢邀。同意前面的回答, 回答这样的问题会有炫耀之感,我就简单地把这个问题理解为“What Fudan impresses me”。我在五角场文秘专科院校度过了两年的最初光阴。看到前面的回答弥漫着浪漫气息,也不需要我从感性上再描述在复旦的青葱岁月,就先从硬指标上说一说我旦的生活是怎样的。首先,和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一样,复旦都允许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同样高分考进来,同样四年,你的选择决定你眼中复旦的不同。“自由而无用”意味着晚上寝室不断电不断网,没有规定的入睡时间,这样的氛围下也可以选择dota过四年,也可以选择好好利用复旦给予的资源与平台,充实地度过大学四年。就我而言,我认为一个多听讲座、参加社团活动、利用复旦的资源的人,才更值得说自己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大学。下面按重要程度排序,说说我爱复旦的四个理由。1.人文气息。最近关注了由两度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引发的讨论,看了诸多香港大学校友对港大的评论,深深觉得复旦才是我的福地。香港的大学生活更多是目的导向的,刷绩点是为了求职,混社团是为了求职,一切都以把人才塑造得适应商业社会的要求为己任。然而复旦有着浓浓的学术氛围,这不光指复旦,即使你在复旦里并不主动去追求卓越,过了四年也能有或多或少地受到浸染。就课程来说,复旦学生能在四千门课程中自由选择,能在复旦找到查拉图斯特拉导读、变态心理学这样的选修课程。有港大委培生说,如果哪个复旦人把每学期复旦的课表传到这里,多半会惊艳众人。复旦的图书馆资源非常强大,因此复旦的图书馆里永远是满座。除了每个系的图书馆、江湾枫林张江校区图书馆外,最为熟知的就是文图和理图。复旦图书馆电子资源覆盖了万方知网和许多外文资源,网上找不到的外文和港台出版物,学术资源门户里就有257个数据库,不妨截图:复旦的讲座可说是一大特色。刘墉、潘基文、法比尤斯都出现在复旦的讲台上过。复旦的大部分讲座是由学生主办的。学生自己制定选题、自己邀请教授、自己借场地筹备活动。而由于社团的发达,学生会、团委并不会占用所有的资源,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比其他高校要小得多。(特别是这学期学生会章程制定和社团部改革以后,嘿嘿)在复旦,仅仅办讲座的就有学生会、五大书院、院系团学联、社团等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组织。复旦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2~3场讲座,而且质量很高,王德峰、王安忆这些校内的大牛也常常出现,以至于有些讲座半壁江山都是校外已经工作的人来听,常常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出现在教室的前排。在复旦不可错过的三件事:谈一场恋爱、丢一辆自行车、在3108听一场讲座。记不清谁说的了,凉风习习的晚上,拿着一杯奶茶去3108听讲座,这才是生活。2.机会。复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在这里你不用费太多心力,就能每日享受到大量信息推送。学校下属组织、各式各样社团提供的机会、甚至每周辅导员邮件发来的机会。上海这个城市意味着机会。许多外企都选择在复旦做宣讲会,因此每逢求职季都会有大量的上海甚至南京、杭州各高校毕业生前来。另外,在一些小些的高校,资源分配可能都是绩点排序或关系排序的,总之,the winner takes it all,其他学生也许只能仰视艳羡。这里说的资源包括交换生机会、接待来宾的机会等等。但在复旦,除了学生组织的内推以外,也有大量机会是完全开放竞争的,绩点不高、不参加社团的同学也能有大量机会可供选择,实习、支教、交流、做研究助理、社区公益、甚至到五角场街道挂职锻炼,足够复旦人填满每个假期。在上海我常常感到信息爆炸、脑洞大开,每天都在各种各样的机会中甄别选择。只要你有心搜集,在复旦每天的日程都可以排满。这相当考验人的鉴别能力,当一个社团活动和一场倾慕已久的讲座冲突,一个商赛和一个实习面试机会重叠的时候,往往要作出痛苦的抉择。现在我时间利用效率很高,每天奔走时间都以10分钟计,不能不说得益于此。当然这也有负面影响。由于机会实在太多,外校学生会倾半年之力准备的一个英语比赛,复旦学生可能准备一晚上就去了(比如我...),因为第二天可能还有更好的机会等着他。由于复旦的牌子,一个客观事实是,复旦的学生有着更强的竞争力。投行和咨询公司很多时候并不关心你是金融系、高分子化学系还是哲学系出来的,只要你是在target school list中都会青眼有加。这背后的逻辑是,高考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你的实力,因此无论你读什么专业,只要你在本系出类拔萃,都能适应大公司的要求。例子不胜枚举,比如DB Academy就只招四校(清北复交)。3.科研机会当然不是所有院系都符合我上面的描述。对于理科与文史类院系,科研机会也许更成为生活的核心。复旦的理科院系是绝对不水的,大量学生为了写实验报告每日起早贪黑。优秀的本科生大二就能进实验组跟着教授和博士生硕士生做实验。如果你像张安琪这样努力,大一就进课题组,那大二就发SCI论文也就不值得称奇了。4.最后说复旦的校园环境。复旦的校园是开放式的,有着全华东最无拘无束的campus。坐落五角场意味着寸土寸金,复旦的校园因而有许多道路穿过。午夜过后,还经常看到有复旦人从大学路酒吧看世界杯归来,或者在南娱、叶楼讨论完学生工作后回寝室,警卫除了例行瞥一眼学生卡外,并不会对晚归者横加阻拦。自由可见一斑。复旦的本部像一个大花园,绿树全覆盖,每天清晨会有许多住在附近的老太太来校园里晨练。特别是在光华楼前的草地上,每到阳光明媚时就有许多复旦人躺着晒太阳,一躺就是一下午,欧美留学生和情侣尤其居多。由于地处五角场,万达广场、百联、沃尔玛就是ten minutes' walk。大一时糊里糊涂不珍惜,直到前几天去参加Model APEC 上海地区复赛,遇到华政上师的同学们抱怨宿舍电力紧张、校园荒无人烟,才觉得我旦比起大学城来地理位置绝佳。当然来了复旦以后,会听说我旦和同城交大掐架的若干逸事,这些坊间传说构成复旦的一部分。又看了一遍自己的答案,有复旦travel guide之感…最后贴一篇杨玉良校长(他真的有孩子一样的纯真与热忱)的毕业致辞,希望除了红毯之外,知友们还能看到复旦更多的内容。杨校长的水平绝不仅止一个中科院化学院士,他是一个教育上的理想主义者。先写这么多,回来补上。
在学校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很大的特别,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没觉得有什么名校光环,因为学校里根本没人在这方面谈什么自豪感,也没有要和北大清华比较的意思。毕业以后明白的:1. 复旦的整体氛围似乎是“我们的价值观就是你只要有个价值观就可以了”,个人的发展可以异常自由。每天早上7点起床读英文,晚上9点自修才回来的姑娘(还是我们系数一数二的美女),与爱好社团活动,言必称社团整体VI设计和财务预算的同学,与不喜欢的课就不去上,躲在寝室里大看闲书的朋友(但他们往往精得似鬼,好的老师上的专业课从来没见他们缺过),与各种谈恋爱,晚上在寝室门口绕着电话线头抵着门框低低地笑着的姑娘,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但是毕业一定年份后,以上诸人回首大学时代,没有人觉得自己是虚度的,也没有人觉得说应该去过另一类同学的生活,可能现在会生活得更好些。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复旦念书时找到自己应该去寻求的生活目标,但是确实在那时候会了解到,人和人之间如此不同,我们应该彼此尊重,而学校一直在鼓励个人自由发展的氛围。2. 关于自由而无用。复旦毕业的学生,身边颇有一些,在多年后还“不主流”。不是说他的工作不好,一般拿国内top学校文凭毕业的人,第一份工作都不会特别差,之后的生活也都会过得去,现在一般也都是在大企业里有不错的头衔和薪水。他的不主流表现在和外界沟通的频道太窄上。很多人说“自由而无用”,是寻求在精神领域的自由,之后他会发现和社会的主流人群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差得太远,于是他在一些情况下,会表现出精神上的洁癖。投射到工作里,就是他对己对人要求都很高,只有在很少数的老板合作,也在带领与他气味相投的团队时才是真正舒适的。于是大部分时间他不一定愉快,一旦总结起来,就说自己其实是“自由而无用”的,特别不主流。也不是说这种状态不好,只是我觉得会这样说的人,其实是不够愉快。如果他想要更愉快一些,就要打开自己划定的某个安全区域,尝试“把自己投入到这个世界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当然,这些人不愉快,不代表他们不能把自己在工作里的角色扮演好。他们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也通常都能做得很好。回头来看,我觉得至少在我在校那几年,学校更多强调了“自由而无用”的精神一面,强调了“高洁”的一面,却没有在说什么才是真正入世的积极的态度。我的看法是,除非你真正hands on过,了解过很多“有用”的事情,在“有用”的领域深耕过,才有资格回来谈“无用”。一点浅见,还是匿名了。
将来毕业了回复旦,一定是这种感觉“来到母校门前,看着一对对的情侣走过,不禁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当年,我也是站在这里看着一对对的情侣走过。”
复旦大学就是屌,男女比例一比一。不用学人乱搞基,美女遍布四校区。腾飞院前手牵手,光华楼下胸贴胸。社团男女乱搞搞,文图理图送秋波。约会必选五角场,没钱也可吃一拉。同济财大双护法,交大远在大郊区。老师慈祥难挂科,马毛邓三免背书。军训只要一礼拜,世博全校放三周。校友遍布七大洲,硅谷剑桥全都有。复旦好呀就是好,可惜我在大张江。
(谁挖了我的老答案?做何用?怒!)我每次在网上填写大学信息或者被人问到大学时,我都写“护蛋大学”,因为在这里必须时刻护着蛋,因为一不小心蛋就被扯了,蛋疼无比!很可能我发布了这个答案,明天辅导员就要来抓我蛋了。利益相关:本人来自江南小城,2009年靠运气进入复旦。在校期间,读过两个专业,自己横跨三个年级,被编入过五个书院,住过四个生活区的五个寝室,有过六个辅导员,和六个年级的各种人有交情;在红线走到最高层,管过三家学生媒体,和前女友揽下、负责过各种全国级别的高端活动;创立过社团,做过科创,出国交流,和学校各种部处、领导打交道,犯了事被喝茶谈话不计其数。答此题的诸位答主中,90%我知道你是谁,能说出你在复旦有哪些瓜葛、在和谁打交道,我也知道你们很多是我的前辈,听说过我是谁,现在你所处的职位一句话就能毁我一生,但我还是不匿名了吧,相信校友不会坑校友。上面的答案基本在说复旦多美好,多么特别,我深有同感,但是我想说的是许多美好的背后,其实很悲哀,许多曾经被我拿来得瑟、炫耀的东西,细想想什么都没有。1.用理想主义情怀代替脚踏实地的精神。上面很多人都提到一句话“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以此来标榜复旦精神。我也喜欢用这个去忽悠人,特别是新进入我们组织的“小朋友”,我可以一讲一个小时把大家忽悠得潸然泪下。校长对此的官方解读是所谓自由,是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所谓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遗憾的是,这句话已经成了许多师生不脚踏实地的自我麻醉剂,培养出的复旦人没有自由,只有没用的肉体。他们认为,自由而无用就是不用去刻意迎合很多社会上的评判标准,自己过得开心就好,于是就放弃应该的努力,导致学术不精,基础不扎实。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复旦法学院的教授对司法考试有着天然的鄙夷态度,认为复旦的学生是研究法律的,不是去考司法考试的。在这种观念下,复旦的法学院学生的司考通过率一直不及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对中国法条的熟悉度远不及华政法。而某些法学院的学生给我的理由是:“司考这种东西是功利的,他们华政法一进去就在目标司考,我们的教育理念不那么功利。”如果你基础很扎实,水平远在司考之上,那去鄙视司考没问题;但现在如果连司考都考不过,还要用自由而无用的理想主义来标榜,那就只是粉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复旦很多专业的学生说是接受着通识教育,但走出去自己专业的东西基础不扎实,说白了就是比不过别人,还死要面子说什么“君子不器”,理科、医科还好一点,文科绝对是重灾区。2.太多事情虎头蛇尾,折腾来折腾去。或许前任总书记的“不折腾”三个字对复旦来说就是耳边风,复旦的教学政策、体系一直在改,我在校这几年就大改三次。2009年我进校的时候实行了四大书院制度,就和哈利波特里面一样,新生被打乱专业,分入腾飞、任重、克卿、志德四大书院,大二时又全部回归各专业学院。好,那是09年我刚进去的政策,那时我在药学院,我被分在志德书院(记住这是我呆过的第一个书院)。2010年我申请转入心理学系,被降级,编入2010级,2010年9月所有转专业降级的学生被分入任重书院(记住这是我呆过的第二个书院)重新念大一。2011年,我要大二了,按理应该被编入心理学所在的学院了,结果学校新政策出台,抽调2010级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核技术、中文等专业300多个学生试点四年制书院制度,不回归学院。于是我又被编入克卿书院(记住这是我呆过的第三个书院)。2012年,学校继续折腾,将我们这些四年书院制试点的学生从克卿书院揪出来,成立了第五书院——希德书院(记住这是我呆过的第四个书院),开始试验书院自我管理、自我选举制度。2013年,政策继续改变,新生入校将接受双重管理身份:教学回归院系,生活按宿舍所在片区划分,分入五个书院。此时,书院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原本书院是和教学挂钩,现在书院只是代表你住在复旦的哪个生活片区。2014年,我出国交流,回来后我的寝室所在地已经是腾飞书院(记住这是我呆过的第五个书院)。就这么个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书院、院系一直在斗来斗去,争权夺利,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搞到最后书院制度就是一场空。我呆过复旦的五个书院,没有感受到五个书院有任何区别!这根本就是一个画蛇添足、没有需求性的东西,反反复复搞了不知多少年,却被许多学生当成复旦的特色。其他事情更多了去了,什么科创只管发钱,不管成果;各个组织的年终报告和开年计划根本对不上号;杨玉良校长想要的《复旦章程》制定了那么多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做调研,草案都出了,校长一换,就成了非重大事件了……3.政绩第一的思想严重。从学校官方到学生的各个组织,都在为政绩而搞事,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比如有口号是“把复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不知道哪里冒出的指标说要把每学期的课程数从1000+增加到3000+,于是教务处就疯狂地让老师开课,但是教室不够用怎么办?加课时!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增加到上午五节课、下午五节课,然后妥妥地就硬把数据搞上去了。比如某领导希望复旦的学生社团从200+增加到400+,于是乎,社团成立门槛放低,随便来几个人就能注册成立个社团,领一笔钱去花,于是涌现出麻将社、吃货协会等许多奇奇怪怪的社团。搞笑的是,社团数量只增不减,很多社团死了,一个人都没了,依然在列表上,妥妥地数据就上去了。再比如,学校的什么新生节、社团节、复旦人节、学术文化节,毕业季,各种乱七八糟的节越来越多,搞得“没有一张能安静读书的桌子”(复旦教授原话)。为什么呢?因为大大小小的学生组织都想有政绩嘛,你办了一个什么节,我也不甘示弱,我也要拗出个东西来,不然年终述职我说什么呀?你们都有各种大型活动,我没有,那我怎么回报呀?于是乎,因为社团数量猛增,不管什么组织,都想办讲座,都想办比赛,都想办论坛,爆炸式的活动增长远超学生原有的需求,各种教授嘉宾还要跑场各个活动,但却会面对很多空空的座位。4.明明很普通,却总要特殊对待。这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复旦师生看复旦,二是社会看复旦。复旦师生心中的复旦是特殊的,总觉得复旦的理想主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等我被组织派出去走访学习了北京、江浙沪、川渝、珠三角、台湾的众多知名高校(国内基本普遍公认前30的吧),和这些高校的人交流后发现,其实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是特殊的,你标榜的理想主义他们也在喊,你说的学术独立他们认为自己也有,你说你批判性思维强,他们认为他们一点也不比你弱,复旦师生自我标榜的东西没有什么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复旦人经常调侃的高数课小黄猫别的学校也有。当然,你硬要说复旦和别的大学有什么不同我也没办法,但必须承认,中国的这些大学没有本质差别。复旦人说复旦特别、说复旦怎么怎么好也很正常,每个人都有母校情节,基本所有人都会说自己的学校好吧?那么问题来了,社会又是怎么看复旦?很遗憾,一点也不宽容!无数的人提到复旦,基本没有正面印象,永远记得那些负面事件,什么黄山门,什么投毒案,一切在哪儿、在任何地方都有发生概率的事件,一旦和复旦联系,就会化学反应出一个大新闻,甚至没有什么错的事也会被扣上乱七八糟的帽子,这也是我在学校战战兢兢的原因。我前女友弄了个活动,请了梁朝伟、刘青云来复旦谈如何实现梦想,复旦学生当然拥去看明星啊,翘课也要去看啊,这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一样啊。可是因为是复旦,不得了了,抓到把柄了:“你们复旦不请学者请演戏的讲话?你们复旦学生不上课,去追明星?堕落啊堕落!”哎哟!终于又有了一个大新闻,好开心啊,赶紧上纲上线,什么学术丢了,学风不正了,把复旦批判一番。最后呢?我前女友被副校长叫去喝茶。这就是复旦人眼中的复旦,社会眼中的复旦,明明在中国众多高校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总要被当“全民公敌”看待。5.小结我写了那么多负面的体验,绝对不代表复旦的全部。我开头已经说过,楼上有了那么多的好体验了,我写点负面的平衡一下。如果让我再次在中国选择大学,我依然还是选择复旦,不是因为她完美,而是因为她成就了今天的我,我已经爱上她。有空继续更新。
知乎潜水两年多。首答。谢邀。&&真正进了复旦后才知道,文人们在书中讲的不假,大学如人,是有自己独特气质的。来了复旦,就像赴一位旧友之约,盘腿入席,再无客套,直接把酒话桑麻。——它可能不是最好的,却一定是大陆最适合我的学校。一直以来,在复旦最爱的课是政治课。毛概。第一节课,老师说,“要体察这个时代,一定要设身处地,要入戏。”他带我们站在时代漩涡中央,把自身代入各方立场思考问题,分析过去,预判未来。一学期过去,发现自己之前对国内政情党情的戾气被洗去好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后,再去看这个党,看当下时代,会更理智。近纲。第一节课,老师说,“我代表全体复旦师生欢迎新生们的到来。”说完停顿三秒,问道,“我刚才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见无人应答,我举手打了个指响,坐在位子上质问他,“你凭什么代表我们?”他问我名字,我突然胆怯,不敢应。顿了顿,他说,“没错,我没有权利代表你们。第一课,我想让你们自己体会,所谓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到底该体现在何处。”——后来,他问我们,想在近纲课上了解什么。于是大家叽叽喳喳,教室里各种酷炫的敏感词飞满天花板。至少那个学期,从鸦片战争到国共内战,他所告诉我们的,都是历史真相。最后一节课,他开着大喇叭放罗大佑《闪亮的日子》,站在讲台上一字一句地把博马舍的话送给我们——“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真他妈煽情。思修。老师是知性极了的美女。十几个人,每门课分组讨论,课前老师给定案例,每组选定分析原则,找助教拟定大致框架,做PPT,分组做PRE,打分。只记得第一课讨论的内容是“理想”,你懂的,这本来真没什么好说的,但看着小伙伴们非常认真地找素材做设计,一板一眼地辩论,突然觉得,在这里念书真棒啊。——最近风声紧,打个红补丁吧,我们老师上课是讲教材的,西方价值观完全没有进入课堂,社会主义好!我念的专业是旅游管理。系里教会计的老师读的是哲学博士。第一节课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多小时他的进藏经历。系里教经济法的老师是炒股专家,常跟我们交流行情。但偏偏还是个文艺青年,每晚睡前读小说散文,上次在微信上跟我聊沈从文。系里教微观/宏观经济学的老师语气像个北京大妞。我猜她的兼职是段子手,每节课一定要以“我有一个朋友”开头讲个段子,通常我们不笑,她自己笑。——我又不是在新东方上课,已经过了每节课必须听段子才能集中注意力的年纪。举这些例子,想说的是,复旦让我看到了每个老师们的多面性,他们出人意料的那种“偏偏”,正是有人格魅力的原因。大一我在学生会和一家校内媒体做事。主持了几场学术部沙龙,把之前的学术风搞成了脱口秀即视感,似乎并没人阻拦我自由发挥。在校媒写人物稿,写来写去还是一股江湖散文味儿,依然毫不惭愧地出现在报纸上。大一下学期,索性江湖味儿到底,在学校最大的微信平台开专栏写小说,误打误撞签了出版公司。——这是复旦给我的包容。大一下学期,拿着在校媒写过的几篇小稿去《南都周刊》面试实习记者。不少老记者是复旦新闻系学长学姐,见了觉得亲切,紧张一扫而空,后来就顺利进去实习了。——这是复旦给我的底气。有时候晚上出门主持点商业活动赚点小钱,归时夜已深,踩着高跟鞋走在学校,门口的保安大哥轻声提醒我别着急走慢一点小心一点。五角场逛逛逛买买买,漂亮的大学路有24小时咖啡馆,晚上浪够了回来,小心翼翼刷卡进寝室,室友还为我保留一盏灯。——不断网不断电没宵禁,这是复旦给我的温暖。课程方面,一学期高兴学几分就学几分,延迟毕业也行。我贪心,选课不少,但也经常翘。极少有老师点名,于是我也乘便旁听了不少好课。班级方面,我不太参加集体活动,不怎么去班会,甚至一年半过去班上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不全,也没人说我性格孤僻。班级不会强制性地要求你融入,也没什么“集体荣誉感”这类的大词捆绑你。——这是复旦的大气。写到最后想到一个片段——一年前,我和一小伙伴经过光华楼前,看着好多小孩子们在草坪上玩耍嬉戏晒太阳。我说,“他们多幸福啊,笑得像夏天刚洗过的脆黄瓜。”他说,“其实,我倒觉得他们很可怜,大好时光不去努力,跑到这消磨时间。”说完,我们看了看彼此,然后笑了。这就是复旦吧。不是每个人都向同一个终点狂奔。跑的,跳的,溪边濯足的,叼牙签晒太阳的,五花八门,各得其乐。——送给我的至今那时的我好年轻&&那时的我好年轻&&
有点再同意不过的事。我虽然只呆了一学期,但是我敢说我逛过了几乎所有的机关:教务处处长,院系教务员,学工部,注册考务中心,校医院,团委……都打过交道了。最大的一点感触莫过于:行政机关,和师生是和谐的,对师生是服务的关系。所有人都特好说话不说,信息办也在通过努力改进办事流程实现网上办事;保卫处尽心尽责,受了吐槽也马上改进……这对一个办身份证看病都被不耐烦没好气的氛围包围的环境来说无疑是一个很感动的体验。一个和你站在一起立场一致的行政部门,而不是一个你客我主对立来看的机关。这是我的感觉。
若是要概括在复旦读书的这些年,我不能免俗地要引用那句“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句话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官方校训,以至于被复旦人亲切地称为“民间校训”。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版本。比较可靠的一条资料源于1999年的日月光华BBS,名为“rilke”的校友发表于Rock(摇滚风情)版:很早以前有个朋友说,如果你看见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忽然就自己唱起歌来,那人一定是复旦的。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样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个推论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描述的画面让人想起一个词——孤独,沉浸在自我世界中,对外界不管不顾的孤独。他对“自由而无用”的解释有种隐晦的深情:……自由的首要前提是安全,如果安全受到威胁,自由也将中途夭折。因为无用,我们有着无辜的美丽,因为无用,我们在丢失我们的安全和自由时也同样无辜。无辜得不知道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对于不了解摇滚的人而言,这段话实在有些晦涩不明。我在试图理解这种朦胧而伤感的情绪时,忍不住再次注意到他的网名——rilke。勒内o马里亚o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这位奥地利诗人曾对中国新诗产生深远影响,其诗风敏感、纤细、内向,而孤独就是他诗歌的永恒主题。里尔克有这么一句诗:“将生命演出,不再顾旁人的喝采。”这不是一句掷地有声的宣言,而是一声伤感温柔的叹息。面对这个世界的纷扰与空虚,人生的危险与艰难,诗人没有声嘶力竭地批判,也没有宏大夸衍地呐喊,他只是顽强自守着一片精神领土,活得孤独而又认真。我想,这大概可以视作“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最初的意义。这样精致伤感的情怀,确实很“小资”,也很“复旦”。可惜这段话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变了样。在路上孤独吟唱的寂寞身影,被改成了“独自唱歌的漂亮女孩”,仿佛这样就能使复旦的形象更光鲜一些。再后来,连这个形象也渐渐丢失了,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却很少有人记得rilke的解读。更何况,90年代的那种迷茫颓废,在进入21世纪后多少有些不合时宜。2010年初,新闻系校友李泓冰在一篇题为《复旦的灵魂:追求“自由而无用”?》的文章中重新阐释了这句话:“所谓‘自由’,是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显然,这个解读已摒弃了原先的感伤情调,带有更浓的学术气息,但对世俗功利的抵抗还在,骨子里的孤独和骄傲还在。一年之后,杨玉良(前)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引用了这段话,并将这种“无用”视作复旦所能教给学生的“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至此,以民间形态流传多年的“自由而无用”,终于有了较为官方的解释。但复旦人向来是不那么在乎“官方”的,每个复旦人都在以自己的经历理解并演绎着这一民间校训。身处中文系,面对各式各样喜欢聊天打趣的老师,我时常会在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自由而无用”的影子。印象最深的,是傅杰老师在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有人问我读中文系有什么用,我说:“没有用,反正中文系的学生都是废了的人,要废就废得彻底一点。”满堂的中文系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声。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别人问我为什么要放弃前景大好的生物技术,转到中文这个清贫又过气的专业时,简直没有比它更漂亮的回答。这就是复旦教会我的——知道自己“无用”,知道自己不被世俗理解,却依然能以此自豪,因为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安心于“无用”的人,也已经不多了。但“无用”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它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自傲。有些人在阐释这句话时,总是费力地试图解释“无用”不是贬义,其实哪怕是贬义,复旦人也是不在意的。中文系的骆玉明老师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俗人,要说我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我知道我是一个俗人。这样温和的自嘲,代表着复旦独有的气质。接纳自己的平凡,因而可以活得与世无争;知道自己的渺小,因而也不会随意对别人的人生品头论足。自知“无用”,又崇尚“自由”,这一精神赋予了复旦人最大限度的宽容。在这里,你可以清高,也可以世俗,可以为了学术梦想奋不顾身,也可以将赚钱视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只要你从心所欲而非随波逐流,就不会受到旁人的质疑或嘲笑。复旦的宽容,从它对待学生的方式就可略窥一二。据我所知,在国内的大学中,复旦的转专业制度大概是最完善也最宽松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后,如果觉得所在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或是有更感兴趣的领域,可以在大一下学期提出转专业申请,通过目标院系的考核后,即可在大二正式转入自己心仪的专业。以2014年为例,各院系的转专业接收名额共有570余个,所有院系均可转入。除了一些通过博雅杯、外语院校等途径选拔入校的学生之外,复旦的学生想报哪个专业,也几乎毫无限制。这一年,提出申请的学生共有408名,而最后成功转专业的有260名,跨度之大也令人惊讶,从法学转到物理学,从经济转到哲学的都不乏其人。四年前,我曾经也是转专业大军中的一员,为了从小到大坚持的一个写作梦,破釜沉舟地决定从生命科学院转到中文系。旧日的不少同学、朋友,甚至高中时最赏识我的语文老师,都认为我的决定幼稚又冲动。也有不少人劝我:“何必呢,中文系又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然而对于我的一意孤行,复旦的同学却很是习以为常,在我冒险放弃生物的课程,准备中文系的面试时,也给了我满满的精神支持。转专业的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尽管我在面试的时候紧张得语无伦次,老师还是耐心听完了我的答案,看完了我极幼稚的论文,并仁慈大度地放我过关。在复旦,很少有人问我“读中文有什么用”或者是“以后能赚多少钱”,只有我的闺蜜问我:“你开心吗?”“很开心。”“那就好。”而完全公开的本科生课表,也是我爱复旦的一万个理由之一。每个学期的课表都会提前发布在教务处网站上,时间、地点都列得清清楚楚,哪怕你不是复旦人,也能自由选择自己想旁听的课程。从庄子到萨特,从幸福心理学到微电子技术,你可以坦然自若地走进任何一个教室,去学习,去提问,甚至与老师慷慨激昂地辩论。傅杰老师曾语带调侃地对学生说: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所以大家读了书后不妨发表自己的感受。此言一出,一座皆倾。然而事实确是如此,在这里,任何一个稚嫩的声音都会被倾听。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如是说: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是使轻率鲁莽也变得无伤大雅,使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暴露于众的地方。而这正是复旦一向践行的理念。复旦惯于宽容学生的错误和不成熟,更加鼓励学生自由地探索和发展。杨玉良校长2011年的毕业致辞就隐然带有“自由而无用”的风范:在希腊语当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因此你只要在这四年当中体验了,也思考了,那么你的心智已经得到了自由的发展,你仍然是向着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进。我的期望是,但愿复旦没有因为生怕你们‘虚度光阴’而使你们被迫地‘误用光阴’,而让你们远离智慧。正是这样的“无用”之心,将我从崇高的意义中解放出来,从必须有所作为的压力中解放出来,知道探索和思考本身即是意义,知道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外,平凡无为,甚至虚度光阴,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人生。在复旦的这些年,我最宝贵的收获,就是对这个世界无限膨胀的好奇心。“自由”令我的思维无远弗届,而“无用”助我去追寻人生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我在这里见识过各个领域的牛人,听说过许多精彩各异的故事。我了解世界之广袤,个人之渺小,知道自己穷毕生精力也难以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一个有意义的印记,但我依然愿意去探索,去求知,去孜孜不倦地尝试人生的无限可能。或许这样,才不愧为一个“自由而无用”的复旦人。PS: 此文是我半年前写的,首发于十五言社区:
上周刚回了一次学校,咩哈哈。复旦喵是学校老大!
作为刚毕业的复旦学生,我来说几句吧。我在复旦呆了八年,但是作为医学生,我主要呆在枫林校区,本部呆了一年,枫林七年,时不时去一下张江,江湾还没空去。所以我说的应该是有点片面的,当然仅当作参考,大家要拍就拍吧。第一点,学校硬件。八年来,复旦最大的变化是各种建楼,江湾校区07年建好好像,据说很好看,但是有豆腐渣;张江扩建过,然后药学院部分的楼也有豆腐渣;本部变化不多,老的23567号新生楼翻新过,最近也开始围起来三教二教和一教开始翻新;枫林则最折腾,本来校区为了东安路的扩建然后往道路两边缩了10米左右,卖出来的钱建了明道楼,图书馆和体育中心,不过12年,朱志文考察了后,说枫林要改建,除了极少的楼保留,其他所有的楼都要拆掉重新规划,确实,很多楼都很旧很破,完全和交大医学院不是个档次。这次枫林搬迁绝大多数学生都搬到江湾和外面的酒店住,但愿三年后新的枫林校区会有新的气象。住宿的话,其实复旦在上海高校里算中等水平,新的楼要好点,但是热水供应是硬伤,浴室的开放时间个人也觉得不是非常合理。食堂,已经有答案提过了,其实就是那样,枫林的食堂口味稍重,但是服务态度我觉得比本部好,枫林的全家也是唯一可以刷学生卡的复旦全家。教室,图书馆,设施都不错,但是电子资源不够多,比如很多时候要下文献,发现这个杂志学校实际没有买,就很蛋疼,只好就问中科院了~第二点,学风。我必须说,医学院的学习氛围比本部好多了,至少考试的压力在那里摆着。本部很多学生都会找实习,做大量的学生工作,在枫林并不常见。通宵教室也是枫林建校时就有的传统,本部也是在2010年左右才有的。有的学生综合实力很好,学霸也不在少数。第三点,机遇。复旦的学生不缺机遇,校友满上海,国内外也不少,毕业找工作不成问题。但是必须说明,大多数复旦的学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牛逼,到处吹嘘的,但也不觉得清华北大超过自己多少,中国人就喜欢比来比去,比出个结果又有什么意思呢,真正喜欢比来比去的,大多是拿去损人和自我膨胀的。第四点,学生。对外的话,名校除了教授,更重要的是要有牛学生,复旦近几年也是出了一些知名度不错的本科生,张安琪等等。但是对内的话,我个人一直觉得复旦本部的学生对分校区的学生有点偏见;一些大院系的学生,比如管院经院新院,也不大看得起别的院的学生,自然,复旦最大最漂亮的楼就是他们院的,经济实力和舆论实力也是,但是这些院真正有多少研究成果,我不知道,至少复旦有一半的研究课题都是医学院的,可惜不赚钱。最后总结一下,复旦在杨校长来了之后好了很多了,希望他还可以继续连任,复旦就是个学校,我不想把她上升到殿堂或者什么高级的地方,我人生的三分之一都在复旦度过,自然我对复旦有很深的感情,也会比任何人更想她改善一些问题,从而变的更好。复旦精神有一部分有点与世无争的意思,也希望我的答案能让大家客观的看待国内名校。既然是名校,自然是经得起多少赞扬,就能经得起多少批判。
没想到好多同学云聚于此,我这个作为教师和老一辈学生的人也就讲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我回到了安乡,那个生养我的地方,在路上迎面碰见我童年的一个小伙伴——他牵着牛,显然是在放牛。当时我心里的第一感受不是可怜他,惊叹“当年的小伙伴现在穷困潦倒,他真可怜啊”,我却在想,如果我没有读书,可能现在像他一样,只能在家乡务农。是复旦给了我这个机会学习,而且让我在博士毕业的时候谋得教职,——这都是很好的,于是我能自由自在地在大脑中构思中国的诞生的伟大历程。第二个故事,我大学毕业之后没有直接继续深造,而是在被国家分配到外贸内裤厂做外贸。当时一个洋人一次就订了不少的内裤,我很奇怪:“你们为什么要订那么多呢?”洋人说:“我们和你们中国人不一样,你们内裤穿了洗一下可以接着用,我们穿了过几天就扔了,是一次性的。”我当时就想,哪时候我们国家的经济能足够强盛,可以也这样穿内裤啊。这后来成为了我努力深造的动力。第三个故事,在我本来应当2000年博士毕业的,然而我没有提供相关学科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被暂缓授予学位,后来在2001年拿到了学位。能够两次在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的会议简报上出现我的全名,我非常自豪,这也说明了复旦治学的严谨。后来我的论文收到了几十个专家的一致好评,我非常感动。赞过百就再讲一些作为教师的故事。--------------------------------------------------------------------------------------------------------------------------------------------在我当教师的时候,一个小姑娘去学校附近的某发廊做头发,结果做完了之后发廊漫天要价,她没带那么多钱,就打电话给她的舍友求助,她的舍友又认识我,感觉我比较有本事,于是来找我。我想,这种忙该帮的还是要帮。于是我就去了发廊,我跟他们讲:“黑道白道两条道我都不熟,但是我和复旦新闻学院很熟的,可以给你们弄个大新闻。”后来说妥了,也就给了不多的一些钱。
复旦大学与多所知名高校并列全国第三,它恰好好到可以让你看清它与世界一流之间巨大差距。在目前这批老教授退休之后,它的学术水平或许会有很大提升。
同一个文章贴了好多地方了 XD 不知道违反不违反知乎的规定。就再补充点个人感想吧。复旦虽然住宿条件比较差,但是整体氛围还是很好的。本部临近五角场商业区,吃喝玩乐非常方便,张江校区的住宿条件跟其它校区相比很豪华。复旦的选课制度很开放,除了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其它院系的任何可乘,只要有空位,你都可以选进去听课。所以我虽然是学计算机的,选修了《哲学导论》、《知识产权法》、《投资组合与家庭理财》等等课,有的是其它学院的专业课,有的是通识课,非常有趣,也收获颇丰。复旦本部的讲座很多,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最崇拜鲍鹏山,常常讲课就引用他《风流去》里面的故事,我的高中作文也从此深受他们两个的影响。而大一的时候,鲍鹏山竟然来复旦开讲座,我这才发现他是上海电视大学的,而且就在复旦边上……于是我赶快去书店买了两本他的书让他签名,放假回去送给老师。嗯,明天还要上班,就先说这么多吧……下面进入理科生的逗逼时间。关键词:计算机 谈恋爱 韩寒代笔 修电脑 出国 实习 豆瓣 知乎 人脸识别 机器人 高考 志愿HINT:写完文章忽然发现前两断写得太装逼了,大家可以直接跳过去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里给一个简要目录吧:1. 前言2. 困惑与纠结3. 女朋友的问题
a) 如何用专业知识接触妹子
如何用专业知识表达爱意4. 男朋友的问题5. 实习就业的问题6. 知识更新换代的问题7. 出国的问题8. 学习压力的问题9. 本科三年看到的有趣的东西
学生上课听课情况检测
c) 抓知乎、爬豆瓣
d) 韩寒到底是不是代笔
e) 从CPU到操作系统
f) 靠人脸控制的游戏
g) 有趣的成绩考核方式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到底学个啥11.总结前言  高考也过去一段时间了,又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虽说现在各大高校扩招,机会更多了,但是我想不少人仍然会面临和我当初一样的困惑:选什么专业,去哪个学校。 
 成绩出来之前,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当时主要的想法很简单:“读经管,赚大钱!”有点阴差阳错,又或许有点命中注定,总而言之我有些
意外地来到了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三年即将过去,虽然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所大学、另一个专业,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感慨,但再回头看当
初的决定,我不会后悔,也不再困惑,甚至有些庆幸我没有放弃我所热爱的Computer Science.  所以我就写了这篇日志(虽然我不太喜欢在人人发日志,容易被喷),给自己做一个总结,希望能给正在面临和我当初同样的问题的同学们一些启发。困惑和纠结  种种困惑来源于什么?至少我当时的困惑来源于对于未知的未来和不确定的不安——毕竟这是文理分科之后面临的最大选择了吧。与此同时,父母的期望、学校的“指导”、同学的意向、自己内心似乎模糊却又躁动的理想,在这一刻交织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到底做什么是对的?我原来想去选经管,但是竞争太大选不到了怎么办?是去一个分数低一点的大学读经管,还是去一个分数高一点的大学选一个专业凑合凑合再想办法转?还是干脆选择我一直向往的那个专业? 
 这些问题我都考虑过,当时我面临的选择是:五所大学招生组都给我打了电话。R大问我想不想去,由于是文科学校而且在B市我不太想去,我说考虑考虑;Z大
问了问意向,可以商量,但是看上去不太热情,爸妈就说考虑考虑再联系;J大能提供两个专业,2+2,但是比较贵,而且只保证我“很有可能被录取”;K大可
以提供专业任选,极力争取我;复旦跟我说可以提供预录取保证,有若干专业可以选择。  说实话,我完全太多自己的想法,当时就想着,高考考
砸了,虽说经管哪个学校都有得读,但是看上去不是哪个学校的经管读出来都能赚钱的(现在看起来当时满脑子都想着什么东西)。由于我在的分数段学校不太管
(大概他们只管把人往P大和T大塞,好说今年上线XX人,全省第X),我爸妈非常尊重的意见,所以我的决定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最后经过
一番权衡,我决定还是在我喜欢的城市读我喜欢的专业。最后纠结变成在J大和复旦之间的选择。由于J大是2+2双学位,我本身是想出国的,几乎就已经要决定
去J大了(我一个去了该专业的同学后来说太坑,学期跟国内对不上,而且很贵,转出来了)。但由于复旦有预录取的保证(其实这个是他们统计过排名前XX名学
生择校意向后程序之外的保证,分数低的学校做不了这样的保证,分数更高的学校大家都挤破头进去也没必要这样),我就想着:复旦的经管很赚钱,复旦转专业很
宽松,外加我妈好友的极力推荐(他侄子在国际关系专业):  于是我就这么来到了复旦大学。 
 我的决策可能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参考价值,但是我们当时所面临的困惑是一样的,那就是相关专业信息了解太少造成的茫然。看着最高分的那一批人都争着跑去
学经管、工商管理,听上去很高端很赚钱的样子,可是却连这两个专业学什么、学完出来干什么都不知道——互联网浪潮掀起那几年,计算机专业的情形也大抵如此
吧,真是风水轮流转哟。  所以这促成了我写下这篇日志,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咱们计算机专业到底学些什么,有哪些有趣的东西,以尽可能减少在大家这方面的困惑。  为了不让这篇文章太过冗长无味,我先从一些有趣的话题开始写起。女朋友的问题  这大概是所有要成为计院男生最关心的问题。我有女朋友么?有啊, @潘君?o∩_∩o() ……(真心不是找打 XD)不过我情况不太一样,我是自带家属。 
 玩笑结束,其实男女比例一直是计算机系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其实还好,再不济也还是有女生的(吗)!就复旦计算机系来说,其实男女比例也就是一对情侣一
对基这个水平。当然,理工大学可能比较糟糕一点,我的某位学长当年去了T大计算机系,由于竞赛保送生非常多,所以男女比例据说是正无穷;我一个理工大学J
大的同学也在抱怨着女朋友的事情。  但是吧,我一个J大的同学就很乐观,他说:“虽然我们专业男生多,但是对面H师大的女生多呀!”看看,有如此乐观的心态,何愁找不到女朋友!然后,他摸摸牵走了一个本校其它专业的老乡。 
 其实我认为,找女朋友这个事,跟专业关系不大,跟你自己关系很大,难道外文系的男生就个个都能找到女朋友吗?气质以及性格是决定有没有女朋友决定性因
素,你要宅在寝室整天撸还说因为来了计算机专业找不到女朋友你逗我吧!比如下面左边这个是我的舍友,虽然拿吉他的姿势都不利索,但是就这样的二逼竟然能够
俘获班长大任的芳心,后面那个女生一脸妒忌羡慕恨的表情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么?  相信你们已经从他的身上获得了信心。  以上就是全部?不不不,来我大计院,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优势。如何用专业知识接触妹子:  作为大计院的汉子,在电脑遇到问题的时候妹子们会把你列在首选求助列表中。如果你不认识几个妹子,没关系,你可以加入或者创建一个专门帮同学解决电脑问题的组织,比如在复旦有这样一个组织叫做PC service. 
 这个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吧!我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你们,由于修电脑的关系,我进过女生宿舍,也有女生进过我宿舍,总而言之,怕接触的妹子少?我靠,完全
不是问题好吗?而且很多妹子找你修了一次,下次就不通过组织而是直接联系你的手机号了。(我对天发誓真的没做过除了修电脑以外的事情!)  呃,你要说你不会修电脑?的确,作为高贵的计算机专业,其实是不教修电脑的,修电脑这种高端的技术是蓝翔的课程。但是,虽然咱们低级了一点,但是我们有三大宝呀:重启、重装、多喝热水。我向你保证这三项技术你的同学里一定有人会,而且半天就能学会!  开个玩笑,其实修电脑是个很高端的活儿,需要从无数次在自己电脑上折腾之后才能说熟练。但是解决点日常的软件方面的问题还是绰绰有余的,如果是硬件问题——建议他去保修吧。截个图,那些年,我们一起修过的电脑: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么?有啊,多了去了:  某人在自习室看书,忽然见前方有一心仪少女在看高等数学,熟视之,目不能移。遂递纸条:  “同学,我看你盯着那一页看了好久了,需要帮助么?”遂如愿搭讪。   当然,我还碰到过更猛的:  注意哦,看清楚哦,这可是群发,俗称扫邮,把我等计算机专业所有人的信箱都发了个遍。这虽说是个别,但是不管什么大学计算机通用课程毫无疑问都有计算机编程,困于计算机者多矣!所以啊,我大计院的优势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如果你专业知识过硬,那你也一定能在每个学期的专业课被抱大腿的活动中胜出!  有趣的是,这位群发邮件的同学最后也学习了CS专业:如何用专业知识表达爱意:  很遗憾,我们学校R学院有个Z同学给写过一个很漂亮的网页,可惜现在由于某些原因已经无法访问了。  不过这种事情我和我上图中那个逗逼室友倒是做过一些。比如我改的一个网页(比较拙,笑笑就好):  还有我跟我的逗逼室友在做一个课程设计的时候拍摄的一个小短片:如何用蓝牙开关把妹:  有时候,在你的潜移默化之下,你妹子甚至用你都瞠目结舌的方式回应你, @尹航() 同学的妹子就写了一个超炫的HTML5网页,只是没他的授权我就不好发布在这里了~  别的东西的话,一时半会儿也想不起来了,同学们欢迎补充 ^_^男朋友的问题  我靠,这是问题么?参见第一张图中的妹子们。实习就业的问题  简直不能方便更多。为什么这样说?先上图吧:  这是咱们辅导员20天内给我们转发的实习信息,里面单位囊括了政府、证券、银行、机械以及IT公司等等各种公司,甚至还有石油化工的,一方面说明咱们学院的职业发展工作室的工作做的很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到处都缺程序员”。  平时兼职零工小广告也是数不胜数,偶尔还能捡漏捞到一个挣钱多事情少的工作。  暑期实习我大概被微软默拒了,不过倒是有不少同学轻松去了ebay、baidu、微软、腾讯……而我反正最后蹭到了大摩的offer.  除了公司之外,还可以在实验室跟着老板做项目,机会也是不少的。  好吧,钱这东西不宜提太多,免得会被喷得瑟,反正有个概念就是哪里都需要程序员和计算机科学家就对了。  就业的形式从实习生招募就能够看出来,不会差的,透露一个数据吧,那天跟某个学院的老师聊到的时候,说复旦大计院本科毕业直接工作工资不到五位数都算低的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问题  当初我学计算机专业,父母的朋友听到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计算机这个东西更新换代太快了,你们这个专业会不会一不小心就被淘汰了。” 
 这个问题完全不需要担心。的确信息技术在迅猛地发展,但是波涛汹涌的浪潮是基石,也就是我们本科所学的所有的计算机体系的整个框架,这在后面会比较详细
地提到。这也就是计算机本科跟技工培训学校不同的地方,前者更强调理论原理,后者更强调工具的使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前者教的是如何写出一个
Photoshop,后者更注重如何使用这个工具。做软件开发的人,不论photoshop这个软件是不是存在,他所掌握的编程方法可以适用在其它地方;
而对于专注使用工具的那些人来说,一旦photoshop某一天被淘汰,他们可能会无所适从。  但是这个比方并不很恰当,因为不同的工具之间总归还是会有很多共性的,不至于有那么悲惨。  总而言之,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个问题完全不是问题,从前面实习的话题也可以看出来,我们专业所学的内容各个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出国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应该是所有专业里最好出的,理工科大抵如此,这里就不必多说了。除此之外,至少就复旦而言,学校间交流交换的机会也不少,美帝瑞士日本新加坡……去哪儿都有,机会多多。学习压力的问题 
 你要担心没基础跟不上?完全不用慌。现在班里排名前靠前的几位同学中,有上大学之前毫无基础的女生(囧)。而我那个逗逼舍友,上大学之前也没有接触过
Computer Science. 噢,顺带提一句,咱班班长的成绩,也就是上图中间那个女生,成绩排名第一还是第二……  大体来说,理工科的学习负担都不会轻。但是,我觉得这其中最愉悦的一点是,你的付出很快就能够看到回报。我觉得最爽的一件事情就是:  为了这个课程拿个A,我挖空心思使劲浑身解数熬了好几次夜看了不知道多少篇文档调了不知道多少次程序,终于写出了一个我觉得很满意的Project,而且看上去很屌很酷炫,瞬间觉得自己受过的那些苦那些累是值得的——我自己变得更牛逼了!既然说到这个,我就顺便提提我们学校看到的以及我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一些好玩的东西吧。在本科三年里碰到的有趣的事情学生上课听课情况检  (图不方便贴了,已删) 
 这是我们实验室的一个项目,现在还在研究阶段,就是根据视频把上课过程中学生听课状态的信息统计出来,以方便教务处给老师的教学方法提供意见参考建议等
等,被框出来的就是正在抬头听课的同学。呃,如果有同学担心这个技术会不会被用于机器点名——放心,至少短期内不会,因为摄像头的像素达不到检测所有人脸
的标准,而且存在遮挡、变形等问题,而且这种环境下的人脸识别还难以达到很高的准确度。  这里面主要用到了视频处理的技术。机器人  这是我们专业一门课程的Project. 非常有趣,是在使用学校实验室提供的相关零件组装一个机器人(我没选这门课,不过应该不止这一个类型),并用手机控制它八条腿按照特定的组合完成相应的动作。我那天去同学寝室观摩了一下,非常有趣。  我自己也选了一门机器人课,也有一个控制项目,比这个简单一点,是带轮子的机器人,可惜当时没拍照片。  实验室里有个更高端的智能机器人,能够语音识别人的说话和交流,听取指令前进后退等等,而且长得也很好看,但是视频找不到了。抓知乎、爬豆瓣  我跟前面那个弹琴的逗逼室友一起选了一门数据挖掘课,然后我俩决定写个爬虫玩玩。  因为有一个长盛不衰,我也觉得很有趣很好玩,就是“豆瓣是不是文艺(装逼)青年比较多?”,我就想借机研究一下。然后还可以顺便看看豆瓣电影的水军总体情况怎么样。 
 于是我俩就真的写了两个爬虫,他去爬知乎,我来爬豆瓣。分别并用老师给的参考论文写了两篇课程论文,他总结了一下他的结果,可以
看到,里面的高票回答和最多回答的问题列表值得一看,反正我当时随手点开了《你听过的最绝望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个问题,笑得前仰后合的。 
 我的豆瓣还没来得及整理写日志,不过要是感兴趣可以先去看看文章,虽然涉及到一些公式、算法,但是略过去完全没有什么影响。主要可以看看豆瓣十大烂片、
豆瓣十大佳片、以及意外发现的获取禁片列表的方法。先附上链接地址:  总而言之,昨晚这个Project最大的收获是把数据库、网页解析什么的都弄了一遍,觉得自己又牛逼了不少(说不定是错觉……XD)韩寒到底是不是代笔  这是我的课程《中文信息处理》的课程报告,当时觉得比较好玩就直接做来看看。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提取了一些文章的特征,然后算了一下相关系数总结一下结论。  这个问题比较有争议,我做的结论感觉也不是特别严谨,毕竟只是一个课程论文,发在人人不知道合适不合适,反正还是请轻喷。  文章的链接在这:从CPU到操作系统  你想知道电脑配件中的参数是什么意思么?你想知道操作系统为什么会蓝屏么?你知道计算机为什么可以运行起来么?你想自己实现一颗CPU自己完善一个操作系统么?那还犹豫什么,赶快来我大计院吧!  其实这里面饱含着一大把辛酸泪,因为学操作系统、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这几门课的时候简直苦得一逼,但是学完了就感觉自己屌炸天……至少对于前面的几个问题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码农摇身一变成科学家(别做梦了)。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在这几门课上直接引进了MIT、CMU的教材实验课程进行教学(只有体系结构是用的自己的)。计算机原理书用的是CMU的CSAPP,其中一些实验设计简直屌炸天,比如通过“拆解二进制炸弹”的实验让你了解汇编语言、缓冲区溢出漏洞,简直不能更好玩。 
 想一想(虽然我们的课程没有这么做,但是软件学院的课程是这么要求的):你面对的是一个二进制程序炸弹,你需要通过反汇编在拆解它的过程中保证它不爆炸
次数太多——否则你这次实验的成绩就跟炸弹一起爆炸掉了……哎呀,想想就觉得刺激呢。而且跟打游戏似的,里面还有隐藏关卡。  花上两天做完实验就能读懂大部分简单的汇编代码了。(才两天,很轻松的……吗?)  我们 @金城() 老师最后还别出心裁地让我们写一个CPU的模拟器,就用CSAPP书上提到的Y86结构(其实就是x86的超级简化版). 大家都想拿到好成绩,所以出现了各种丧心病狂的版本,这是我们的版本链接: 
因为当时懒得写防护,为了防止被攻击我就把上传功能禁掉了。操作系统课
同样有趣(苦逼),实验课照搬的是MIT
6.828的课程(我会永远记得这个课程代号的),整个实验就是把一个微型操作系统(名曰xv6,大概全部代码几千行),从操作系统的引导
bootloader开始,到错误处理、内存、进程调度、文件系统,一些模块的核心代码它都给你挖掉,然后让你自己根据提示一步步实验。里面最惊悚的一句
话是“You may need to do a lot of detective work.”
多少个日日夜夜啊,不过你不得不承认,不管这课程是混过去的还是认真完成的,都对操作系统的框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普遍感觉自己变得更牛逼了!体系结构这
门课主要是计算机原理的延伸,它的实验课是硬件实现一个CPU……不过并不是真的一根线一根线拼接一个CPU,而是用硬件逻辑语言VHDL编程烧制一个
CPU……和连线没什么太大区别,反正这真是一个非常愉悦得过程呢!做完这个实验你真的有底气说:“我知道CPU是怎么回事了!”
当然,做实验的时候你肯定会和我一样面对这一大串密密麻麻布满01的表格而呕吐不止却要坚持下来确认每一位的错误,但是能做完或者参考真心觉得自己屌炸
天。刷课机  大学不像高中,课程是一种资源,当有好的课程出现的时候,上课的资格是要去抢的,就
跟每年春运抢火车票一样。学计算机就有这点好处,可以自己写刷课机:自动识别填写验证码并且提交,不会疲劳,不会比手速慢……(当然服务器被拖垮了另当别
论)所以当课程余量放出来的时候,别人还在疯狂F5刷新,你则可以在一边高枕无忧。扭头游戏  我们班C同学学了模式识别课以后,充分考虑到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同学容易犯颈椎病,所以用人脸识别技术弄了一个帮人扭头的游戏,Idrop,还在Apple Store上架作为期末Project:有趣的考核方式 
 我听说,P大计算机C语言的期末项目考核是编写一个游戏的策略,最后一群人的程序进行PK,谁赢得多谁的分高;一个美国的同学跟我说,他们有一门课程期
末的Project是给连续1000次石头剪刀布的竞赛写个策略,最后也是看谁赢多;这个学期我们有门课似乎叫做语音识别,期末的考核方式似乎还是。  其实好玩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我那个逗逼室友目前在研究的手势识别,就是通过kinect的双目摄像头识别手部动作从而操控机器的,不过由于没有图片或者缺少相应的内容不方便展示,就不在这里一一列出了。欢迎各位补充 ^_^计算机专业到底学什么  每个学校的教学思路和目的都不太一样,我就简单说一下复旦的吧。  复旦的课程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一个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从数学教学就可见一斑(我真后悔没有把数学真正学好):我们学的是课程是数学分析而不是高数,还有线性代数、概率论都教得比较深(概率论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从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最底层CPU等硬件,一直到汇编、编译、操作系统的各个层面。  算法方面从基本的数据结构、算法,到图像、音频识别和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等。  其它的实用技术包括J2EE,数据库等等。 
 总而言之我感觉复旦的课程还是比较全面的,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教的很深,但是会有相应的课程、老师、实验室让你更深入地学习你感兴趣的东西。总而言
之,不管你是愿意当工程师(码农、程序员),还是想成为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这里都有你想要找到的资源:靠谱的老师、先进的设备、万能的学长和同学……总结 
 扯了这么多七七八八以及好玩的东西,相信各位已经对咱计算机专业学什么、学出来能干什么有一个相当的了解了。希望在各位纠结的时候能够提供一点点帮助,
当考出高分的同学一股脑往经管专业钻的时候,如果你在他人期待的专业和你所热爱的计算机之间徘徊纠结,不妨再去了解一下经管专业学些什么,有什么好玩的,
出路咋样,看看自己到底喜欢啥,最后再来做一个权衡吧。  欢迎大家报考复旦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嗯,软件学院也不错!啊,其实复旦所有专业都不错!)  尤其欢迎女同学!大计院的女同学福利不要太多!不管是公司给的还是学校给的!
本部校园很小,绝对没有一般大学那种上课下课悠闲自在的感觉,每逢吃饭下课,挤得一塌糊涂,可以参照一下上下班坐地铁的情况;本部食堂质量依照北-本-南依次递减,而且北区居住的大部分是研究生,本科生大部分住在南区和东区,想去北食吃顿饭要走很远,尽管北食已经是校内最好吃的食堂,但是只要有外校的朋友过来,都会吐槽“这是你们学校最好吃的食堂!好难吃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相辉堂长得像公共厕所;除了光华楼以外的建筑都比较破(貌似新闻和经管的楼也不错,不过没有进去过);光华楼是同济那边的人设计的,初看不错,四年下来越看越丑;光华楼前面的妖风很大,大一时候每次洗完澡穿过光华楼回宿舍的时候都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并且下雨天不要从光华楼前面走,伞会吹坏的;周二下午晚上不上课,下午是社团活动,晚上则是各种讲座,每逢有王德峰、葛剑雄这样的大神开讲的时候,教室外面的走廊都不一定有站的地方;丢自行车很厉害,是在复旦一定要经历的三件事情之一,其他两件还有一个是谈一场恋爱,另一个记不太清楚了;各种喵,不怕人,光华大黄经常在下课的时候趴在西辅楼门口,而且这些猫冬天的时候都会躲在有空调的教室里取暖;我们学校的毛爷爷是背着手的,同济的毛爷爷是扬着手的;3108很有名,里根以前在里面演讲过,是常年开放的通宵自习教室,每到期末一座难求;理发店里很便宜,尤其是本部的,被大家尊称为“本毁”,意为本部毁容室;南区一条街承载复旦人最美好的回忆,不过现在已经被拆了,这两年新入校的小朋友都不一定听说过;暂时就想到了这么多,主要是本部的一些生活体验,张江、枫林还有江湾没有长时间待过,不太清楚。还有就是写的这些都是一些小事情,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体验,主要还是一些美好的回忆,也就是所谓的母校情怀罢了,不了解的人看了估计也就是平淡如水,没有什么感觉,所以自以为很牛逼的还有各种挑事的就不要评论了,没有心情回复,当然心情好的时候会删一删,没心情的时候也不回复了。
今天才忽然发现,跟我旦第一次打照面,是我在初中的时候,从我妈的衣橱里面搜出来一本《上海宝贝》。当时年幼无知的我还不知道最终我竟然会跟作者成为校友,只觉得当时纯净得跟一朵温室白莲花一般的三观,随着里面一幕幕当年无法想象的香艳片段被粉碎得一干二净。如获至宝的我,每一次趁父母不在的时候打开此书,三观便被刷新一遍。人在做,天在看,如同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最终入了我旦这个坑。四年之中,和各种臭味相投的无节操无下限的同学和老师沆瀣一气,三观在课堂上被各种惊人语不断刷新,四年结束之后,从此节操已是路人。初中的我和现在的我都一致认为,这样一所所谓的知名学府,实在是超强功率三观粉碎机。
学校给了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在里面学到最重要的一课是只有自己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学校晚上不熄灯不断网没有门禁,学生自己安排睡觉时间,对自己的健康和白天的效率负责,自己协调和室友睡眠时间不一样的冲突。没有任何强制自习,甚至很多课都不点名,所以上不上课,自不自习都是学生自己的事,不会有别人来干涉或者来督促你学习。选课理论上完全是自己决定,甚至可以某个学期一门课都不选,只要最终毕业时你修完了所需学分。所需学分中有很大比例的选修课,可以去学其他专业的课。校园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包容性很强。研究学术的、参加商赛的、求职培训的、出报纸的、搞公益的、创业的、打球的、演讲的、组乐队的、喜欢文艺小清新的,都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而且这些活动只要按学校规章报备,学校一般都支持,还会提供资源。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或成立各种社团,每学期社团们集体招新的“百团大战”相当壮观。总的来说,一切都是自己安排,有可能四年下来什么都没学到,也有可能知识、能力、事业、感情都大有收获。一切决定权都在学生自己手里。
每次回本部都感慨万千差一点泪流满面,如果可以真想一辈子都做个本科生。劝君惜取少年时⊙﹏⊙
越读越觉得,为什么这一大帮大牛当年高考/自招会没有发挥好呢?为什么他们会和我在一个学校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体验4本番 梦乃爱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