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锅盖大小,中间有圆孔,一面有两个人图案,其中一个手举芭蕉叶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 >文章内容
介绍民族风俗
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400字  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听我来给你介绍介绍吧!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信奉伊斯兰教,新中国成立后,也就随之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译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三十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要穿新衣服,戴新帽子,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维吾尔族那里,不论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花帽可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  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多姿多彩,请你有空就到那里坐坐吧!那里,景美,人更美!六年级:低调smile
民风民俗800字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六年级:乱了少年心
苗族风俗650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六年级:申艺华
民俗和民风400字  大家好!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六年级:
江西民族风俗450字  我们江西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一是我们江西特色饺子,我们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我们江西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  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我们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让后我们趁他在抓的时候扔钱给他们,要是小孩子不拿钱的话,我们大人都把钱放到他的手上。因为我们都想要他长大以后做个有钱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我们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我们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我们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我们江西还有很多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就到本地去了解吧!江西上饶玉山县瑾山六年级:叶超
美丽的民俗村寨_3000字  上次去东部华侨城游玩时,在缆车上无意发现民俗村宁静又神秘的一角。于是对民俗村锦绣中华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深入民俗村看个够――题记  一周的国庆黄金周加班时间终于熬过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过了。民俗村就如树梢上熟透的果实,让我经不住直吞口水,于是一提到中国民俗村,我立即精神百倍。  上午,凉风习习,太阳半露着脸,如害羞的姑娘。民俗村门口大广场上彩旗飘飘,富有特色的名族乐曲此起彼伏,中间一个LED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欢乐画面,路边的大招牌主力宣传民族狂欢节。广场中间花坛上的花牌内,是红色黄色玫瑰花组成的欢度国庆就是狂欢节的主题吧,对面的寿星雕塑就如特殊的迎宾小姐,引导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收紧脚步,购票入村。  远望民俗村,就像山谷里的一个仙女,翩翩起舞,俊俏又美丽。  沿着一条石雕彩龙分开的石梯小去,一个三角形的广场上假山水池、喷泉、商铺、停车场错落有致,上方张灯结彩,大榕树上灯笼高高挂,假山,水池,喷泉,美丽极了,小火车,电瓶车挂两行红花,别致极了。榕树底下停着一辆新款驴车,所谓的新款也就是多一个喇叭而已,赶车的车夫都是回族牧民装束。一见到游客到了,便吆喝一声唱起了回族民歌,还不时带点别扭的动作,大概是拉客的原因吧。后面的百艺广场上,欢快的名族小调徐徐传来,红白两色为主的临时舞台上,8个身材苗条的瑶族姑娘在尽情跳舞,长长的袖子,长长的绳子,甩出去,收回来,一个圈一条线的,美丽极了。下面的观众更是热情高涨,拍手的,拍照的,瞪大眼睛大叫的,形态各异。整个广场如一锅沸腾的水,就是入口出口处的保安,也似乎忘了站岗。听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狂欢节的主题就是“生态河池,丝路新疆”,白天都是广西河池瑶族、壮族民族表演节目,而晚上则是新疆唯族演出小品,歌舞节目。紧挨着百艺广场的一条路上,一排淡黄色木屋上,招徐徕客的酒旗飘飘,上面写着非常引诱人的名字“丽江小吃、新疆烤肉、山西拌面……”这就是民族特色小吃一条街,看一群红色妆扮的服务员忙进忙出,手脚麻利,一边工作还一边哼着小调,好不快活。  不知是这些服务员的小调唱的好,还是秋季的阳光太妩媚,太娇柔,逗得小吃一条街后面小山谷里的孔雀,骚动不安,啼鸣声此起彼伏,一阵一阵,一声一声,声声入耳。虽然“嘟嘟啾啾……”声音难听,却也有未见其影,先闻其音之势。想必,那一只只五颜六色的孔雀,是哪一只在低音,又是哪一只在开屏?听到了这支孔雀独奏的曲子,便也让我加快脚步往前去看个究竟。  若要步入孔雀谷,则要经过右边的艺术品一条街、徽州食府一条街、民族服饰一条街。街上三三两两的游客对这些古典建筑不感兴趣,都是快步经过,往山谷里的民族村寨赶去,生怕错过什么似得。徽州食府牌坊门口的两个皖南小姑娘正津津有味用箫演奏一曲《梁祝》,当年红极一时的千古名曲,今天路人竟然若视无存,当然其手中的箫和桌面上的CD碟自然无人问津。不过她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继续忘情合奏,一踮脚、一弯腰、一转身、侧着头、眯着眼,似乎陶醉于梁祝的爱情故事里,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恁熟优美。莫非,民俗村寨跟爱情和爱情故事有着什么联系?我迷惑不解自问。徽州一条街的人文情怀,商旅情怀都是那么细腻,白墙灰瓦总是那么熟悉。大家慢慢移步换景至服饰街。  服饰街的尽头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小广场,有曼谷龙塔、有白色大佛像、古铜许愿大{、亚洲象塑雕、放烟铁塔、塑料椰子树、芭蕉树、塑料橡胶树、傣族木屋、竹木八角亭……每个景物都是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些真芭蕉树与假椰子树,橡胶树与棕榈树,真假难辨。而八角亭下面的傣族少年男女,见有游客来,即行礼欢迎。可以欣赏深远悠长的葫芦丝,浑厚激越的象脚鼓,超有优美超迷人的孔雀舞,热带水果皇后身穿镶珠旗袍,头戴钻石皇冠,手撑一把纸伞,摇摆扭动着婀娜的身段,忘情的演出,应和着欢快节奏的葫芦丝与象脚鼓。似乎就望见遥远的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场面,可不?那里的泼水节就是这般表示欢迎来客的。――不过今天天气有些冷,没有用泼水欢迎。他们的房屋都是竹木两层建构,一楼闲置,二楼住宿,房顶都是茅草铺盖,呈船底形状。这种房顶的好处就是:晴天日晒茅草自卷,阳光泻入房内,遭雨淋时则茅草重叠紧贴,可以滴水不漏。每个房间均有窗户,窗户两侧均有孔雀羽毛,一推开窗户,外面的芭蕉叶,椰子树,一口小井就跃入眼前。里面摆设简单,竹床,竹凳,甚者大厅里的供神的灶台也是竹子制作,除此,就是木材组成。大厅里正中央的墙上,一张醒目的神台,是一张陈旧的佛像,佛具均齐,其中两边的黑色孔雀羽毛格外显眼。里面的傣族小伙子见有游客到来,立即起身,舍、迅速伸出略黑的双手合并胸前,非常认真地鞠个躬,然后带领我们参观傣族木屋,讲解木屋的结构与冬暖夏凉的好处,讲解热带雨林的果实,风景,热情好客的民俗,孔雀舞的来历,乐器象脚鼓的使用,讲解拜神的礼节,和一些原始森林的珍禽异兽及变迁……仿佛免费给我上了节历史与地理课。走出木屋,太阳当空,傣族民居与善良朴实的人民好客的热情就是这样将时间定格在永恒的夏季。  屋后的山谷里里,隐隐可以听到孔雀的啼鸣,和扑打翅膀的声音,或许是太阳出来时开屏比美吧!正要步入山谷观看孔雀,忽如一阵风吹来淡淡的茶香,穿过小竹林缓缓流淌,肯能这就是云南白家的茉莉花茶香。弯过艾竹林,一栋白色仿古式的屋子就展现在眼前,两个身穿粉红色的旗袍的白族女子就引我进屋,屋里的宽大木雕茶几非常讲究,茶几上面墙上是一幅布画,画里是一朵洁白的莲花,如白族人民一样的纯洁。白族少女讲解品茶、讲解茶道、茶艺以及复杂的制作工序。并亲手为我沏上一壶茶,轻轻呷一口淡淡的茉莉花茶,来不及在口里打转,清纯淡淡的香味便从口滑下咽喉,回味悠长,那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便从心而起,想不到繁华的尘世还可以在这里找到幽静一角。我想要是没有喝上这里的茉莉花茶,真是太可惜了。后来又带我参观山茶花,红的,紫的,白色的,淡黄色的,漂亮极了,那种纯粹的美,恬淡的美不可言传。就如白家民族的女子一样纯洁真实。喝过茉莉花茶,又是下一个云南大理特产:三道茶。听她介绍,这三道绿茶就代表完整的人生。听她这么一说,我便更是想喝,她利索的手势为我倒上第一杯茶:苦茶。我一入口,就停了,舌头都麻了!如中药一般难于下咽。表示人生都是先苦后甜。苦茶代表我的青年时段,要先打拼事业。接着就是第二杯茶:甜茶。甜茶代表了我的中年事业有成。可以享受甜蜜的生活,我一听迫不及待要品尝甜茶,谁知这一口到底,茶就一溜烟下了肚子,如一条光溜溜的泥鳅。还没有搞清楚这么回事,真怪自己太心急了。想:难道这就是我的人生,苦日子如此漫长,好日子转眼即逝?最后就第三杯:回味茶。时到老年,韶华已逝,青春不再,所有的繁华如梦风花雪月只是过眼云烟,对自己只有回忆。我刚要品尝,又停了一下,生怕喝了这一杯,就一下子变得苍老不堪。她笑了又笑:“品尝一下吧,感受一下百味人生吧,有苦有甜有回味才是完整的人生”我一口而下,齿有留香,回味悠长,只觉得那香喷喷的绿茶在肚里盘旋徘徊,迂回旋转。我提出还要再来一道,她说:“没有了,三道茶已经喝完,如走完人生。人生只有一次,不可以重来。”  想不到自己的人生竟然抵不过一杯茶,原来自己走遍万水千山,渴望寻找的真理,就在眼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白族女子给我上了如此丰富的一节人生课堂,我满心感激。  正要看看白族民居的房屋构造,突然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在对岸传来,河里一艘木筏上坐着几个蓝衣少年,头裹红巾,腰缠红带吆喝一声往山脚划去,船头的2只鸬鹚紧紧靠在竹篓旁。“刘三姐对歌了”路人边说边快步走向山脚的壮寨。  壮寨就是山脚下的第一个景点。不必说这里的刺绣精致美观,不必说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光是这里的唱歌对歌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可不?光是刘三姐嘹亮动听的歌喉就闻名天下。有句话是“采茶山上刘三姐,神仙下凡听歌来。”  每天到这个时候,就上演小品刘三姐对歌。对歌还没有开始,围观的观众就把壮寨绣房对歌台围得水泄不通,不知是冲着“刘三姐”来还是冲着“刘三姐”手里的绣球与香囊而来。6个壮族妆扮的少男少女在主持人的介绍后各就各位,一阵锣鼓声后就模仿当年的刘三姐与可恶的财主对歌,然后与阿牛哥对歌的演出。当全是黑色打扮的肥头大耳财主出现船头时,身边的老管家挂一张尖嘴猴腮的倒三角脸便会弯腰向前两步,然后踮起脚尖耳语了一番,一双小眼珠从上到下转了圈,然后就开始吆喝对歌,身后几个蓄山羊胡子歌手手拿扇子,油头粉脸。接着财主大摇大摆领着一伙人就来到对歌台下,以示挑战刘三姐。小胡子歌手开始摇头晃脑,像模像样唱些挑逗性的歌,颇有难度。我手心捏了一把汗,不一会儿,对歌台上的2个丫鬟身穿红色绣装,高盘发髻,樱桃小嘴,就引出山歌皇后“刘三姐”,她身穿白色蓝花刺绣搭配的宽袖短衫,一条长长的黑辫子伸到腰间,修长的瓜子脸,淡眉大眼,唇红齿白,肩上斜跨一个深蓝色布绣包包,上面清晰四个红字“桂林山水”。下面的游客几乎惊呆了:想象中的刘三姐竟会是这么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一开口就是婉转圆滑的高音驳倒众歌手的歌,就这样一阵对歌一阵鼓声,你一句我一句争锋相对了许久,直到财主败阵而逃,壮实憨厚的阿牛哥的出现引来了一些女孩的尖叫,也将小品演出推向高潮。当看到刘三姐一手抓住马尾辫,一手在末梢打个圈时,我似乎懂得了爱情的自由与渴望爱情的心。而台下的阿牛哥因对不出山歌,急的满脸通红的画面,就如身临其境看到当时的情节。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就成了戏里的一份子,或许是阳朔漓江的水滴,或许是桂林山上的小草,总是那么微乎其微。  还是歌词写的好“我家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或许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别有一番风味的热情。  后来,主持人一边解说一边用幽默风趣的方言将台下的观众逗乐翻了天,精彩的对歌终于在刘三姐抛下红色绣球后落幕。人们为了争抢这个会带来桃花运的绣球差点跌落水池,我一回神,揪准机会纵身一跃,接到最后一个精致美观的绣球。我紧紧抓紧绣球不放,如抓住爱情一般高兴。  早年听过大人讲刘三姐动人的传说,今天的现场感受刘三姐对歌的戏,总发现有着天渊之别。是情节感人,还是歌喉动听,还是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教会我什么,已不重要。刘三姐就成了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化身,用婉转优美的歌声带我走入音乐王国。身后一位不知名的老人边走边赞“听过刘三姐的歌,其他的就不是歌了……”就这么一句,我都无言以对。  路边广西矮马,似乎也陶醉在对歌戏里,看到游客来才一步一摇头走向山谷深处。  矮马在面前的大榕树下停了下来,甩着尾巴。这是一颗百年古榕,粗壮的树干枝叶茂盛,倒吊的树根黑压压的一片,树根上系着许多红色布条,听人说这就是许愿树,那些布条就是游客写着愿望的许愿绳。下边方方正正摆着一个青铜鼓,上面插一支蓝色的三角旗,旗子中间一个黄色像字非字的图案。这就是水族民居,一座深紫色的木楼瓦房,一楼是文字画作品展览与厨房,二楼是居室,一厅三房,依山傍水而居,脚下就是翠湖,如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水上面建一个圆圆的禾仓,贴一个丰字。走上木梯,下意识关掉手机手机、小灵通。轻轻踏着轻缓的步子,生怕自己嘭嘭的脚步声影响了墙上的画,画里就是周恩来总理。大厅中间就是一个柜台,展示的水书与画卷都落了一层厚厚的灰。水族人民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的书籍历史文化悠久,柜里的作品都是一行水语一行汉字的。屋里空空的,一木桶,一木勺,一木桌,一木床,一铜鼓,墙上一支唢呐。跨出木阳台,这个角度挺好,看到千条万条许愿绳如许多斑斓的蝴蝶在飞,高处看到的蝴蝶是如此的接近,高处许下的愿望是如此的亲近,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朦胧错觉。仿佛深居简出的水族人民就在眼前耕作种粮披星戴月的劳作场面。  水族人民经过久远的历史和岁月长河,留下许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其中铜鼓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古书记载“瓦尊留海客,端鼓赛江神”就说明水族人民用鼓的盛况。其次就是刺绣之王马尾绣,系水族的一大发明,堪称世界绝品,其复杂的工序凌驾一切刺绣之上。  记得世界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真的,面前土木屋门口,就有一个“绝对”美丽的彝族女子――阿诗玛。不记得谁跟我说过,你可以不了解彝族,但是如果不知道阿诗玛的话,就真的太落伍了。  一阵欢快爽朗的音乐引领我踏上三个台阶,就可以看到一座黄白色的土掌楼,泥墙黄沙壁,木梁木柱木板封顶,大门两边挂一串玉米,洋芋大蒜。屋前空地上有几个彝族姑娘与小伙子在卖力演出《寻找阿诗玛》,外面的中外游客坐在四周脸露悦色,神态各异,有坐的,站着的,还有侧着身伸长脖子的。目光紧盯着一个身穿白色彝服,头戴花边帽,桃腮杏脸,樱桃小嘴,明眸善睐,蛾眉皓齿,娉婷袅娜,楚楚动人,貌若天仙的女子就是路南石林的女子阿诗玛。为了让这个小品更加逼真感人,主持人特意从观众里面挑出一位年轻的男子扮演阿黑哥,也就是临时新郎。一会儿,几个小姑娘就带着阿诗玛回到屋里关门藏起来。几个彝族小伙就变戏法似得拿出斗笠给准新郎戴上,又披上蓑衣,斜跨一个牛角号,胸前挂一串辣椒,背上一支猎枪。怪异的模样甚是搞笑,游客顿时炸了锅了一样交头接耳。然后其中一个脸上涂黑的彝族小伙,倒出一杯自制的转转酒,双手端杯,对着游客行礼,迅速转过身单膝下跪,递上这杯英雄酒,为壮士助胆饯行。主持人说“壮士此行山高路远,道途险恶,豺狼虎豹,特意带上辣椒与猎枪,唯恐一去不复返……”,吓得新郎脸色煞白,端着酒杯抖了一下,慢慢闭上眼一饮而尽,方才回神过来,周围的观众顿时鸦雀无声。  准新郎在彝族小伙的带领下,走进隔壁的那座房子。主持人就开始告诉大家要注意新郎新娘从哪里出来,身上的服饰,外貌有怎么样的变化等等。然后故意拖长声音叙述:“七七十九天过去了,树上的花开了,天上的月亮也圆了,不知道新郎有没有找到我们的阿诗玛……”  一会儿,屋后走出两个彝族小伙,黑色无领马褂,红色布纽斜扣着,宽大的黑色红边裤子,特别短特别宽。一人拿出一副对联贴在门框两边,然后蹲下身子将右食指竖起,放在嘴巴“嘘――”的一声,门就开了。  只见身披红袍的新郎,头戴红色绣绒帽,眉开眼笑,微侧着头,牵着戴上红盖头的阿诗玛轻轻走下台阶,后面跟着伴娘桂梅。大家都惊呆了:新郎是怎样从隔壁的房子钻入楼顶的?新郎又是怎样在短短的时间里找到新娘的?新郎又是怎样用辣椒讨得美人的欢心的?新郎又是怎样从现代人到彝族小伙再变成红袍加身的新郎的?后面紧紧出来的小伙子小姑娘一拥而上,又是左瞧瞧有盼盼,又是一边推着新郎怂恿去掀开新娘的盖头。新郎试探着去掀盖头,不料被新娘玉手一挥,打了回去。然后新郎转头跟观众请求帮助,其中有一个女孩就说要跳舞,跳左脚舞方可过关。然后新娘就点头暗示正确,并主动拉着新郎的手跳起了左脚舞,一条一抬腿,左脚摆两下。一会儿,主持人就表示所有喜欢跳舞、喜欢学跳舞的朋友都可以跟她们一起手拉手跳这支左脚舞。这时,新娘摘下盖头,挥动手中的红带跳起来,其余的小伙子小姑娘就拿出所谓的乐器:铝盆、锅盖、锄头、鸟枪、簸箕、米筛、洗衣板、铁桶一些原始的农具开始演奏起来,声音听起来是那么的悦耳,这完全就是一支动听乡村劳动交响曲。纯粹的美妙,赛过一切。跳舞的游客是越来越多,纷纷跑出来手拉手围个圈,共同跳完支自创自编自导的彝族舞蹈。再一次将大家引入欢乐的歌舞世界,游客的欢笑与阿诗玛的良好祝愿都沉浸于歌舞海洋里,我们几乎忘了自我。这么一些平凡普通的农具,也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从遥远的路南唱到这里,从古至今,难道仅仅只有智慧么?  正是善良淳朴的彝族人民幽默风趣地演绎滑稽小品《寻找阿诗玛》,才让我们体会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彝族女子阿诗玛也就成了美的化身,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不知是美丽的阿诗玛还是美妙的舞蹈留下了我,参观彝族民居土木结构的房子,大厅正中央就是一张万卷神台,神台上摆放的是拜神祈福用的杆杆酒,旁边就是一烟袋,或许就是这烟袋,才让今日玉溪香烟闻名天下。上方的墙上挂一幅虎头油漆画。彝族人家漆绘的艺术可是远近闻名,看门前屋后的彝族神鼓就知道,就是路边的小神庙,也是油漆的五颜六色,可是里面供奉的牛头,我却无法读懂。  路上偶尔路过一个两个身穿黑色服饰的女子,背着个竹篓,也是常事。她们就是高山峡谷中的独龙族儿女,光是她们脸上的纹身就知道她们的生活一定多姿多彩。可不,去上学,去上街也要滑索道,小小的背篓里装的仅仅是粮食与牲口?倘若用心观察,会发现他们对于峡谷地带的交通工具选择非常的精通,似乎比世界上所有的能工巧匠还专业。你看那条横跨怒江的独龙藤索桥,全桥90多米,全部由纯天然植物藤、竹枝、木块编制而成,完全没有金属、混凝土的成分,想想不是仅仅靠勇气与毅力、团结来完成,更重要的智慧。  正是这高山上的独龙族人民,美丽了石林山顶的瀑布,远望飞瀑从天而降,犹如岩石上的神龙吐水,洒下山谷,静听水声咆哮,似战鼓、似响雷。风轻轻一扬,山泉水的甘甜就悠悠飘来,紧接着头发也打湿了。李白诗里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在此地,是最合适不过了。  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游客在飞瀑之巅索道上“嗖――”一声滑下去,伴着惊涛骇浪凌空而下,飞跃晚清碧波,到达风情河岸边的山顶,许多女子穿过飞瀑口那一刻的尖叫犹如天堂的感召,深深吸引了我。不禁留恋那种驾奴自然,飞越天堑的惊险刺激之中。  沿着石径环绕而上,半饷才爬到剑峰峰顶,这个景点就是整个景区里最高的景点,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可能是高处不胜寒吧。不知是深受头顶老天玉帝的眷顾,还是“一览众山小”距离产生了美,俯视各族山寨、风情河、翠湖景点美图尽收眼中。陶醉其中的我一直坐在怪石嶙峋的石林山上远眺,羡慕极了。羡慕他们可以尽情领略独龙族人民的专利滑索桥两岸的风光。细看周围都是石峰,有的如张开的手指参差不齐,有的似宝剑直插云天,有的像秃鹰冷峻傲然,形态各异,危峰秃立。身在群峰之中,如入仙境,超凡脱俗。却忘了如何描述眼前的美景,足于体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俗话说的好“山洞有龙出,山顶仙人居”,美丽的景点石林下面就是一个石洞,一扇石门两边开,里面紫色、黄色的灯光微微亮着。一脚踏下,里面的沉闷声就由远而近传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就是这些神秘,游客就是最多,看着一束一支的石乳,奇形怪状,像树枝,像竹笋,像动物,像珊瑚,像冰雕,在各色灯光下简直活灵活现,千姿百态,浑然天成。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欣赏这些石乳石笋,因为石洞深处有龙,我要寻找游龙真面目,便加快了脚步。  走了不知多久,小路突然拐个弯,外面一线刺眼的阳光,映照在出口的石门上,门口的石板上留有一首诗: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此处无龙,龙在天上。“真是奇怪,这首诗为什么不写在入口?”我问自己。  “观龙非本意,花草也有情”我安慰自己。因为,这里的风景独好。高大的常绿乔木与浓密的灌木丛紧排两行,高山矮石相依相偎如恋人,古屋凉亭错落有致,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植被葱茏,可谓是:小河流水轻舟慢,隔岸人家喜洋洋。  脚下一条宽敞的大路通向远处的村寨,布依寨。布依族民居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石板房,石地板、石柱子、石墙、石屋顶建造的房子,冬暖夏凉,节约木材,环保低碳,不怕火灾,坚固耐用。在贵州南部的布依寨,是一条经久不衰的靓丽风景线。  走进布依寨,前面一个门楼后面一个院子,四周都房间,看到满地不规则的石块,突然有一种脱鞋赤脚步行的想法,想亲身体验一次漫步石板房的脚掌冰凉感觉。大门上方挂着两个妖怪一般的木雕面具,屋里的布置也是简陋,一个头裹蓝布,身穿黑衣,脚脚草鞋的阿姨,静静坐在墙角用放大镜研究黄历,聚精会神,对我们的到来都没有察觉。客厅里一张醒目的神台,供奉的观音菩萨。两旁的木雕千人头像,面目狰狞。案桌上一盏油灯,佛具不多,卜卦用品两三件,可见布依族人民非常信鬼神,崇拜教会与祖先。里屋一黑漆木床,一辆纺车,一个火塘与烘干架,一个石磨台,几个泥坛土罐。其中一间特别别致的房子,就是手工编制坊,门口两个篾条编织的斗笠上写着“竹编”。进入敞开的门,里面的桌上摆满琳琅满目的竹条工艺品与古董,杯子,扇子,毛笔,乐器,首饰,动物十二生肖,画卷等等不计其数。墙上挂着的是斗笠,草帽,草鞋,背篓,竹筐等,标价不一。旁边一个中年女子在津津有味绘画竹片上的图案,对于来客提出的讨价还价,表示可以商量。细看这些工艺品,格外精致,每一件都是爱不释手,放在手心便是块宝,甚至草鞋也是珍品一样。绘画雕刻的图案色彩鲜艳,俱手工制作,饱含智慧善良心灵手巧,有较高的民间艺术收藏价值。正在琢磨眼前的这双草鞋,跟我的脚一样大小,39M,不禁想起当年红军过草地翻雪山的草鞋,是否就是这个摸样,不过是一个实用,一个参观实用罢了。想着想着,隔壁的屋子传来了欢快的鼓声,听说是瑶族村寨的歌舞汇演。  绕过几座石板屋,走进广西河池瑶族民居。这是一个乐观豁达热情古朴的民族,男的耕作狩猎,女的纺织刺绣,晚上聚会把酒当歌。其服饰都是头缠布带,身穿无领马褂,月牙挂饰,玉器耳环样式较多,脚穿布鞋。长期居住在岭南一带,为我国国家统一多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瑶族历史文化丰富,风俗,歌舞,服饰五彩斑斓。其中“耍堂舞”“长鼓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瑶族文化的一株奇葩,俱岭南文化画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瑶族体系最繁多,有过山瑶,盘瑶,平地瑶,高山瑶,八排瑶,蓝淀瑶,茶山瑶,白裤瑶族等,瑶族人民分布极广,遍及世界各地。  走进瑶寨,土木结构的吊脚楼,远看就是多出一个屋顶,别具匠心,近看就是有许多柱子支撑起来的房子。褐色屋檐下面挂了长长一串玉米,大蒜。听说瑶寨人民居住在崇山峻岭之外,很少跟外面的人来往,对耕作纺纱比较精通。可想高山瑶红脊十三梯田,怎么就是那么美丽,富饶。一层一层,一片一片,一山一寨,松涛阵阵,鸟语花香,歌声嘹亮,就如世外桃源,那么安逸,让人心旷神怡,仿佛那些梯田阡陌就出现在眼前,让人突然有了一种罢世归隐念头。  瑶族民居的房子挺宽敞,门口的原始耕具,插有羽毛的斗笠,就是他们开天辟地的宝典。屋里的左侧,会有一个大酒坛,肯定对酿酒颇有研究,想必那些闻名的瑶族米酒是如何的美味,便会勾起游客的食欲。酒坛旁边有两个长鼓,高矮不一,鼓面都磨损泛白,看到这里的火塘,便会联想到晚上的篝火晚会。一边喝酒一边跳舞,一边唱歌是多么的惬意,这个风俗跟壮族挺相似,不同的地方就是瑶族采用的篝火晚会,壮族的是对山歌,同时新娘出嫁穿红衣,而不是黑衣。瑶族民居的厨房跟汉族民居颇相似,你看走进厨房,可以看到一个双锅灶台,两个大铁锅一支铁锅铲,灶台上面摆一个油罐、一盐罐、一个木瓢,一条黑烟囱伸向屋顶。屋后的杂物房与水井,比较宽敞,窗台木板已经破损,斜挂几根蜘蛛丝,在风里摇摆。一口古井如水缸大小,清澈见底,井壁四周长满青苔,一枚飘落的黄叶,弄皱了水里入迷的影子。  对于外国游人,对这些古朴的农家,似乎没有意思。但是对瑶族人民的吃新节、祭生节(祭牲节)、分食死人的传说、悬棺之谜、神树之说倒是挺感兴趣,可是里面的瑶民拒绝解释里面的奥秘,表示对于此事无可奉告,就是瑶族的风俗之一。当瑶族民居旁边的村寨传来一支芦笙、笛子声音时,路上的外籍游客便快步走上上面的寨子――苗寨。  苗寨,桂花飘香,香溢满路如痴如醉。溪水潺潺,流入心间心旷神怡。  苗族民居,印象最深的就是苗银、苗医、苗岭飞歌、安宁(苗家女)。  苗族有苗文拼音与图文方案,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从事农业,油茶、桐树、漆树木业等。房屋均采用吊脚楼,跟水族民居相似。苗家阿妹擅长刺绣,纺织,苗服款式繁多,色彩艳丽。唐代诗人杜甫诗里写道“五溪衣裳共云天”。光是妇女衣服就有100多个款式,系中国民族服饰之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盛装”,仅仅插在发髻上的银饰品就有几十种。苗人喜食酸味,喜欢喝酒,以酒示礼、以酒传情。喝酒随时间,地点不同而礼俗不同。有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等充分体现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其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隆重的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经过一面巨型大牛角鼓,就踏入苗寨大门,里面立即闪出一个身材苗条的苗族女子,体态轻盈,身穿苗服,头戴苗银,踏步而来迎接我们。跨过平安桥,就是具有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大堂里中间放一面红漆龙头牛角大鼓,龙头张开血盆大嘴,露出两排锋利獠牙,鼻孔上插一支长长的野雉鸡尾毛,额头上明显一个“王”略显霸气,旁边的两个小铜鼓相当醒目,四条黄色竹棍斜靠着屋梁,竹条中间吊一节绿色斜口毛竹筒。苗家阿妹介绍,这就是苗年时,为了慰劳耕牛一年的辛勤劳作,在耕牛鼻子上抹一点酒,以示尊重。然后就击鼓吹笛,提马灯,唱歌跳舞。左边的模特身穿蓝色苗服,头戴红色幔条围头,脸冷若霜。靠墙的玻璃柜里,整齐陈列一行苗家阿妹亲手刺绣的布鞋垫,苗帽,苗服,线条粗细精密,色彩鲜明,奇花异草,飞禽猛兽,栩栩如生,一针一线都是那么着力仔细,让人不得不惊叹苗女的高超手艺。墙上挂着的苗银帽,更是精美极了,圆圆的帽沿上雕刻图案清晰,纹路细密不乱,细如发梢,插上一片一片银叶子,叶脉均匀可分,密如针挑。灯光照耀下,银光闪闪,每一个角度,都是那么逼你的眼。谁也无法相信,眼前这绝世珍品,竟出自手工制作!红鼓右面的模特身穿红色苗服,脖子上挂一串苗银,闪闪发光,头戴椭圆红帽,红帽边缘吊满银饰,表情僵硬。墙上挂红黑两套女子苗服,上面的刺绣图案精致细密,花鸟虫鱼,各有含义,如鸳鸯代表爱情,日月象征尊重,花朵代表美好生活等等。而且在大图案上面,会有意绣上银饰,金属跟彩线就这样牢牢黏在一起了,轻轻一晃,就哗哗作响,由不得让人佩服那种毅力与耐心。据说,苗族苗银自己的文字,她们就会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编织美丽的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苗人久居深山老林,对医术颇有研究,尤其是外科,几乎人人皆医。连医学鼻祖华佗也赞美苗医的精湛。苗族人民天生一副百灵嗓子,个个能歌善舞,听说哪一个人没有学会唱歌跳舞,就面临找不到对象的危险,听到这里冷不防吓一跳,咱得赶快学唱歌去。  苗家飞歌,苗族最漂亮的一道风景。看看屋后的广场上苗家阿妹,阿哥正在演出一场芦笙舞蹈,阿哥吹着芦笙领舞,阿妹与游客手拉着手,一起围着牛头旗杆跳起芦笙团结舞。芦声阵阵,混合苗饰声声,大家都似乎很陶醉,将舞场围得水泄不通,特别是主持人解说,跳舞完毕后,单身男士可以领着自己喜欢的苗家阿妹去约会,单身女生可以领着自己中意的苗家阿哥去私奔等活动,游客兴致更高,几乎全神贯注那些青年演员,生怕错过这个大好时机。这时,我发现二层木楼上的你――安宁,在注视着什么。身着红色鲜艳的苗服,水灵灵的大眼睛,长长的瓜子脸,唇红齿白,高高的发髻上插一朵百合,如一尊女神。路人告诉我,这就是美人眺,候情郎,也是苗家风俗之一。  走下苗寨,就是苗岭小学。一个狭窄的屋子,分两个教室,一个教师宿舍。左边教室里,六张木桌子两排放,每张课桌上放一本发黄的课本,讲台上的书本已经破损严重,无面无底,黑板上还留在一道三年数学题。右边的教室里一半是学习园地,墙报墙画,一半是学习珠算的课堂,看桌凳上的灰尘,就知道很久没有动了。隔壁的教室房间,一张古木床,陈旧的蚊帐,一方桌一开水瓶,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旁边一本教科书,墙上一张毛主席大头像,这是唯一的有彩色的装饰物。看到这张画,老师就再也不会寂寞了。后门就是一阳台,下面是风情河,站在阳台,风景秀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我随即写下小诗:  入苗寨,听飞歌。  上木屋,戴苗银。  依楼听风雨,雨落清池。  推窗望日月,月挂树梢。  在南国的景区里面,突然冒出一个袖珍学校出来,不觉得奇怪么?要知道,这是走进苗家最近的途径。我认为造物主如此构思创意,丝毫不违背自然,反尔多一份自然美,少一点认为的造作。  走出这扇门,我就不敢往前,我怕失去这种美。淳朴善良的苗族人民,热情的苗家阿妹,色彩斑斓的苗服苗银,动听的苗岭飞歌,这一切一切,何止是一个美字能形容?  村寨里面,路旁青草依依,盛开的花朵就是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眼前的葡萄架上,就是鲜花的海洋,分不清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一个牛头马面的面具,四把明晃晃的砍刀分两边。这就侗寨的村口,特色的迎宾仪式。未入侗寨,先闻水声,后见水车。一点也没有说错,小路一转,哗啦啦的流水声就从葡萄架底下徐徐_来,三个大水车就迎面扑来。走近大水车,发现这些水车各有用途,或由于运输水流,或者用于连接石磨房。  水车就代表了整个侗寨吗?不是,应该是风雨桥与鼓楼。  大水车旁边一座巨大的雕花木桥横跨风情河,桥身桥架桥顶都是木材结构,桥顶设计完全采用房顶技术,屋檐下面挂上灯笼,红红的,一个,两个,一行,两行,美丽极了。这个环境,非常适合男孩女孩约会,凭水临风,优雅别致。桥面上还故意放两排木凳,用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或路人乘坐。着就是侗寨大名鼎鼎的风雨桥,里面的传说故事还真不少。站在桥头忽然想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情画意就在眼前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雨桥头,就是一座八角大楼,纯木材仿古塔结构,每个角弯弯朝上,似牛角。柱子,屋檐上绘画上去的飞禽走兽,游龙惊凤图案,活灵活现,巧夺天工。一看就知道侗族人民是天生的建筑设计师。鼓楼里从底层到顶层,都放有几面大鼓,主要是节日喜庆,竞技,庙会活动时使用。鼓楼旁边的沙滩上,一座刀山,矗立地上,两侧的弯刀均已生锈。四条三角旗布绳从地上拉到刀山顶,轻风吹动三角旗,仿佛就看到侗寨人民在击鼓鸣号,比赛选手参加赤足攀爬刀山的竞技的壮观场面。由不得连连称赞他们的勇敢。听说,有一种人不勇敢,也不伟大,一起可以赤足上刀山,那就是神功护体的巫师。每逢年过节,村民便身着盛装,在此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侗族的房屋都是采用杉木建筑,凭着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勤劳聪明设计了一种特别的木房子,就是围着鼓楼放射性修建,层层建筑,如蜘蛛网形状。因为鼓楼是侗族人民的灵魂,是侗族的标志,在人民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此设计,象征了团结和坚强的凝聚力。木屋杉树柱子,杉树木板为墙,杉树皮封顶,俨然是杉树家族,极富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屋形上大下小,占天不占地,有些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这种民居楼上住人,楼下养鱼,人鱼皆欢,相映成趣,何时想要吃鱼,揭开楼板,伸手可得。就连吊脚楼粮仓,也是别出心裁,建筑在水上,有利于防盗,防火,防鼠,防潮。  侗族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遥远的侗族地区,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广泛,多为多声部无伴奏,大歌就是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中国地方文学与音乐反面,都有极其珍贵的价值,许多文人墨客都出自侗族,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造诣。除诗歌外还有民歌,神话传说,故事,侗戏等远近闻名。  像善良的侗族人民农忙之余,也会有些刺激的活动节目,就是斗牛,放烟火。不过,这些还不算是特别,特别的民族村寨就知隔壁――摩梭族。  摩梭族就是世界上唯一不用结婚,而用走婚的民族。在云南丽江之北的泸沽湖畔有一支游牧民族,终日过着放牧,捕鱼,打猎为生的原始生活。  走进摩梭民居,可以充分体会善良的母性氏族社会的纯真。摩梭民居就在侗族民居附近,门口会有一个白骨森森的玛尼堆,正在燃烧木柴的玛尼堆上方白烟扶摇直上。一条条绸布风马旗带着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吹向远方。摩梭木屋正门上方一个巨大的羊头,花脸白纹,披着红布带,似乎永远都有一种无法读懂的神秘。  摩梭民居也是木材修建的房屋,考虑到家里人口较多,五代同堂不分家,特意修建的是四合院形式的两层木楞屋。轻轻走进木楞屋,里面就有一堆摩梭男女在聊天,谈得正是投机。其中一个头戴牛仔草帽,身穿大袍花卦,脚穿高筒鞋的大胡子摩梭人,他介绍说就是这里的主人――舅舅。开始给我们详细讲解摩梭人的习俗。要不,我看到天亮也不会理解的。方方正正的大房子,中间一个正方形的院子,右边的第一个房子就是客房,里面灯火通明,木桌子,木壁柜,木地板,木墙上挂着弓箭,刀具,酒葫芦。中间靠墙一个神灶,面前是茶具,茶具简单,用煤油炉现煮现喝的酥油茶。他领着我,脱鞋席地对视而坐,这样我就是嘉宾。从美丽的泸沽湖畔的美丽风光讲到放牧的生活,到走婚的爱情,就是男女终身不用登记结婚,但须有感情基础,就是要会讲故事,唱歌方能博得女子芳心,男人白天捕鱼打猎晚上去女孩家住,次日返回而不用承担抚养孩子义务的一种风俗,当然小孩也是跟随母亲姓,有舅舅抚养成人。这样一来小孩没有跟谁父亲而住在母亲家,甚至谁是爸爸也不会知道,会使家庭成员迅速增长,必须有大房四合院才能居住,祖母太善良而不允许分家,使得祖母在家庭有最高地位,掌管家庭大权,舅舅就自然充当了父亲的角色挣钱养家,但也有一定权力,则发挥在盖房子的工作上。当然夫妻关系靠感情维系不安全,也常常因为不和,而夜不走访或者在房间门口放双男鞋而拒绝,任何人都不怨恨不妒忌,重新唱歌说故事另找一个,相当自由随缘而行。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么奇特的走婚风俗,真的有点不可思议而又相当羡慕。因为主人介绍摩梭姑娘自古多情且主动,由于青山秀水的滋润,姑娘容貌俊美别有自然风韵,这是凌驾外族女子之上的一个优点,所以摩梭族的爱情故事便是精彩动听,说了一代又一代。  走出客厅就是纺织房间,厨房,未入厨房先闻鱼香,就是摩梭民族的一个特色,他们成天就是驾驶猪槽船捕鱼为生的生活。当然对饮食还是挺有研究的,自制的美味佳肴猪膘肉,苏理玛酒,酸鱼干,猪肠血米,牛头饭似乎就在眼前。隔壁就是一农具房,两间杂物房,楼上就是佛房经书房,摩梭是个非常迷信的民族,禁忌特别繁多。左边就是祖母的家长房,和舅舅房。右边就是三间女儿房,这就是闻名的花楼,有独立的楼梯上落。房间不大,里面的梳妆工具,刺绣工具也齐,精致的小木床很窄很短。  走着走着,想着神秘女人家庭,想着风景秀丽的泸沽湖泊,那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基督教的诺亚方舟,喇嘛教的晨钟暮鼓一样让深深向往。  当林间的小鸟唤醒沉迷女儿国的故事,留恋祖国西南部的巨大珍珠泸沽湖秀丽风景的我,很不甘情愿告别木楞屋,俨然一副不知酒醒何方的感觉。因为,走出这个因为美丽而虚幻,因为古老而脱俗的民族。一会儿又进入另一个原始部落,就到了纳西族民居。了解金沙江和梦中的天堂香格里拉纳西民族的习俗。  纳西族的房屋跟摩梭族民居基本相似,服饰也大体相同,生活方式都是蒙古族和摩梭族一般游牧生活。就是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度跟摩梭人阿夏走婚不同。纳西族就这样站在蒙古族与摩梭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夕阳西下,纳西族民居是金黄的斜阳下略显神秘庄重,总是在某个角落就可以发现这个茶马古道的神韵之音。不必说门口的门神和甲骨文蘑菇伞、不必说水池里的千年神鬼、不必说墙上的驱鬼袍。单层木楞屋呈现黑色主题,左边是大厅,依次是佛房,主人房,女儿房,厨房,杂物房呈口字形排列。大厅门里门口,墙上房顶,窗台桌上都是颜料绘画,人物、动物、花鸟虫鱼,惟妙惟肖,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游客一看就爱不释手,其中大厅中间一幅卷轴画《神路图》表现了天堂,人间,地狱的生活,是一幅闻名遐迩的千古名画。一看就知道纳西人民的丹青妙手,技艺高超,令我惊叹不已。大厅外墙上的东巴文诗歌作品,则无法读懂,面对这些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象形文字,隐隐懂得这个民族有着热情,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听说纳西族人民,在东巴经中记载,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有的舞蹈专家,历史记载,纳西族东巴舞在内容和历史方面,都超过了保存在西班牙的最早的舞蹈。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纳西族的东巴舞,但是可以肯定,非常值得期待欣赏。  这个神秘古老的国度,最吸引外国游客,看这些女生导游,总是乐此不彼介绍一个又一个景点的来龙去脉。虽然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是看他们时而眉开眼笑时而诧异的表情,就知道他们眼里的中国民俗,会有多少历史文化值得他们去追寻。  往前几步小道右侧是一条长长的百姓街,主要经营旅游工艺品,名家书画等等。左侧是一座矮山丘,荒草凄凄占尽山梁,灌木层叠似伞,满眼苍翠。几颗高大挺拔的橡树,独树一帜守候山腰的矮房――哈尼族。一个属于美丽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农村民族。  一座褐色土木结构的楼房,尖尖的房顶似碉堡形状,呈四斜面,或许这就适应原始森林的环境。门口几个玉米垛,储存干粮使用。房前房后均栽种茶叶,木瓜。一看就知道又是一个喜欢喝茶的民族,听说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他们平时喜欢煮茶,就是将生茶叶带枝放入锅里煨煮,每日只煮一次只饮一道,跟汉族人民平时泡茶明显不同。  走上哈尼寨民居,看房间比较阴暗潮湿,房间相对比较小,厨房较大,摆设很少,火塘特别多,似乎不同的火塘用途都不一样。他们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是火神赋予,对火很是敬畏,必须保持长久不息。火塘不仅要天天烟火不断,而且不能混用,一般一个火塘煮饭、炒菜,一个火塘蒸肉蒸粽等,还有一个火塘煮猪食,从不乱用。本地居民介绍,这是一个风俗禁忌非常繁多的民族,每年分为冷季、暖季、雨季三季,每个季节又分四个月,就是四个节日。每年有两次过大年的习惯,每个大年节日持续六七天,加四个季节节日,五大民间通俗节日,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聚会度过。他们热情好客,远近闻名,全由男人陪桌,以酒相迎,以肉相待,不分身份贵贱尊卑。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民族好伟大,就算是深山老林的简陋木楼,也赛过高楼大厦的辉煌。  哈尼族十分重视婴儿出生和男女婚恋活动,婴儿视为上帝赐赐予,故显尊贵无比。从母亲结婚到生儿育女,繁文缛节数不胜数,甚至进村都不能穿上衣等等更是难于理解。而男女婚恋活动,则是套公式一样,云南红河上的青年男女往往于抽签配对的方式来决定:从男方出资请烹调厨师,杀公鸡,煮肥肉,泡糯米,打酒,炒菜,布置红鸡公螃蟹宴,荷叶装糯米配菜送女孩等等,然后对歌起舞,不醉不归,尽兴方散。最后是抽签爱情犹如上帝旨意,风格特别,往往这样也是挺幸福的。有些游客还调侃跟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把这蛮有意思的风俗搬到深圳来,好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抽签对号入座。  慢慢踏下哈尼寨的石梯,风吹路边的小树沙沙作响,宽大的芭蕉叶如挥动的手,感觉身体轻了许多,好像做了一回远方客人。  走过许多村寨,看过了许多风景名胜,扮演了许多角色,就是没有真正见过伊甸园和亚当夏娃。  就在哈尼寨山背,就是一片高大桉树林,树林深处隐约可见一竹楼,门口的木牌坊特具风格,一个木头制作的牌坊树皮盖顶,两旁还挂着红花红带,旁边的铜像就是赤裸裸的亚当夏娃,不由想起这就是爱情王国伊甸园。旁边的拉木鼓就是最好的证明。拉木鼓就是为了祭祀亚当夏娃祖先的,他们认为祖先平时在天上,只有听到拉木鼓声,才会下凡间来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佤族民居是最简单的竹楼,由竹片,竹篾,竹竿,竹枝和茅草搭建中间腾空的两层房,大体跟傣族竹楼相似,但是里面几乎空无一物,无桌无凳,无床,无被褥,睡觉就是一块木板,只有麻布当被盖,木头当枕头,和衣而睡。受亚当夏娃的影响,这是一个最保守的民族,男女没有确定关系之前,绝对不会单独行动的。  他们的起居饮食都是比较特殊,喝的是苦茶、茶膏。喜欢嚼槟榔,喝泡水酒,吃昆虫,虫蛹,蛇,老鼠的习惯。对辣椒情有独钟,民间说法“无辣吃不饱”,一天吃二餐,都是米,菜,油盐一锅熟的。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佤族人们认为古铜色肤色是最美的颜色,地处西南澜沧江地域,日照时间较长,佤族儿女肤色较黑,除了牙齿,甚至嘴唇都是自然黑,美的可爱,男人头发挺长,扎辫子也都很正常,不过那都是没有结婚的象征。  佤族民居屋旁,有一幅历史名画――沧源壁画。就是垂直的岩壁上做画,涂料比较讲究用赤铁矿,虫胶,动物的血混合而成。所以壁画成赭色,图案立体感较强,都是一些五官不清的人和头尾不齐的动物。虽然我们都不懂画里的含义,但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佤族人就懂得描绘这样一幅古朴,形象的原始生活百态图,足足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力,值得敬佩。这幅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佤族子孙一直当是神供奉,还深信自己就是石洞里钻出来的人。  看过佤族民居,好像是这些怒江与澜沧江旁的佤族人给我上了一节难忘的历史课。说到历史,难免想到北国雪花飘,南方纸扇摇。你看,前面的一个景点就是天之涯,海之角的高山族、黎族村寨。  放眼椰林婆娑,槟榔树,芭蕉树,剑兰,紫竹相映成趣,造物主的神奇与恩赐在这里一览无余。  高山族的圆形木楼如炮台一样,孤零零的,高树矮竹的剪影舞动了木楼的身躯,在路旁的池塘边上等候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面孔。门口的空地上,插着一个个尖尖的木牌,木牌上绘画的是妈祖,佛祖,菩萨,运财童子等图案。  走上高山族木楼,房门紧闭,透过门缝,可见里面的茶具,佛具,乐器均齐。遥想阿里山的泉水甘甜,阿里山的姑娘俊俏,小伙壮实。可是无法深究,毕竟这里没有工作人员值班。――听说去参加邻村黎寨跳竹竿舞去了。看来,高山族村寨的内在美,对我只是眼前的海市蜃楼。  记得老师说“台湾岛与海南岛,就像祖国的珍珠与玛瑙”,就连高山族与黎族风俗也基本相同。主持人介绍他们吃的是竹笋,住的是竹楼,睡的是竹席,吹的是竹箫,跳的是竹竿舞,俨然就是一个翠竹青青的世界。  转入黎族村寨,一个巨大的船形屋就跃入眼帘,就是船一样形状的木房子,木柱子着地,支撑起一楼的竹条拼接的地板,屋梁均用毛竹竿搭建,茅草铺顶两边分,坚实耐用,成本较低。此屋是为了纪念祖先刚来海南时避雨靠岸而定居的,所以船形屋就象征了黎族的历史文化。一般船形屋,不是用来居住的,是用来招待宾客,喝酒设宴,集会等。居住都是用旁边的大蓬屋,这个屋子是两层竹木结构,屋顶是长长的茅草一边倒,一楼厨房,二楼住人,依次是主人,老人,长子次子。一下子疑惑了,黎族女儿住哪里呢?大棚屋后面还有一个别致的正方形小小竹楼,竹枝,竹柱子,竹条,竹线,竹篾,竹叶铺顶。慢慢走上曲折竹梯,竹门敞开着,里面的房间很小,刚刚好放一张床,一张竹凳,一双竹履,一套女孩衣服,一顶竹帽,一盏竹筒灯,一扇竹窗对着大路,窗外的竹栏阳台仅仅可以容纳两个人……俨然一副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房,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设计修建的佳作。得知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孩谈情说爱而精心设计的,这不会是童话故事里的浪漫两人世界么?原来,黎族人民谈恋爱还有那么多讲究,挺新鲜的嘛!看完房屋,看演出,似乎就是这里不变的定律。  露天广场上站满了五湖四海的游客,绿色的提地毯上面四个黎族阿哥身穿黑色无领马褂,头戴白鹤羽毛花翎,扎一条蓝色布条,赤着脚,手持长长的竹竿。后面跟着四个身穿红色短装短裙的黎族女子,头戴银饰,脚穿黑色刺绣布鞋。然后阿哥两边排开,当凑起轻快爽朗的音乐是,开始举起竹竿跳起舞,每个男子旁边就有个女子围着旋转,扭动纤瘦的身子,踏起轻盈欢快的舞步,她迷人带笑的眼睛,鲜红的嘴唇,洁白的牙齿,再看会勾走游客的魂。竹竿在上空交叉出许多图案,下面的黎族男女就变化着不同的舞蹈。一首爽朗音乐过后,便开始激昂动感的音乐,男子把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跳舞的女孩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完整,那么软软,那么干脆利索。莫非就是这支漂亮的舞蹈,留住众多的游客?  如此热闹的场面,光是唱歌跳舞是不够的,热带水果般的热情仿佛就写在黎族儿女的脸上。跳舞过后,就是游戏节目时间,飞陀螺游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平时玩的陀螺都是园锥形的陀螺,主持人介绍说这里做游戏都是怪陀螺,外形像灰色田螺,可以翻跟斗旋转,同时还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和荧光,散发香味。说完就请上两位游客,一男一女现场感受这种飞天陀螺的刺激游戏,谁抽打的陀螺转得久就可以拿到黎家的礼物一份。在主持人的指引下,游客与两个黎族族儿女一起,两人一队开始挥动长鞭抽打陀螺,一个,两个,三个……六个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陀螺呼呼在地上旋转起来。有的像小老鼠打圈,有的像台球在跳,还有的原地不动冒着烟。其余的几个黎族儿女就在周围击鼓吹乐助兴,主持人一边解说打陀螺的好处,一边解说陀螺的名称:木陀螺、竹陀螺、贝壳陀螺、公主陀螺等。一边变戏法似得从后面的大棚屋里喊出一个头戴大花帽,身穿红色衣服的小伙子,他张开双手端着盘子,嘴上咬着一条木扁担,在游戏中间半蹲着。在黎族小伙一声口哨后,挥动长鞭的黎族女子即扬起长鞭对准一个黄色陀螺轻轻一挑,黄色陀螺就魔术似得飞上了小伙子的盘子上。接着又是一个跟一个跳上扁担上。就这样六个陀螺都全部停在红衣小伙子的道具上,立即赢来了台下的欢笑般的掌声。就这样两个参加游戏的小组都没有胜负,当然都拿到了黎家特别的礼物――椰子一个。然后又请上两名游客来参加节目,一男一女,对面站着,伸出右手,十指并拢,如碗状。然后一个黎家少女马上从楼上跑下来,在五六米外就扔出两个绿色陀螺,陀螺就如如磁铁吸处一样,落在游客手心里打转,如一只跳芭蕾的小女孩。然后主持人又拿出两个白色的羽毛帽子,给两个游客戴上,单膝下跪在地上,面向观众。后面的两个黎家小伙子,使劲搬来两个巨大的陀螺,有脸盆那么大,介绍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陀螺,足有50斤重,整的他俩直喘气。说到要把这两只陀螺放到游客头顶上去,游客吓得大惊失色,抖了起来。  八月的天气宛如孩儿脸,说变就变,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刚刚还是余晖脉脉,一下子就下起了小雨。不多时,游客就如兵败四处逃窜,飞陀螺游戏结束。真庆幸自己带了一把陈旧的紫色雨伞,这话总算派上了用场,要不我还真嫌弃这丑陋又多余的东西。  撑一把紫色小雨伞,漫步在林荫小路上,看到风里飘摇的小花,听着沙沙的雨点。一直走进朝鲜族(高丽族)民居,雨中的朝鲜村寨更显幽静。由于没有游客,所有的景物都是那么单调。  小雨很快就停了,仿佛是老天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走进这座平地而起的高丽族民居,石砌墙根,土砖砌墙,木材搭梁,屋顶盖瓦,檐四角翘起。曲尺七字形矮民房,白石灰粉刷,屋檐下吊着一排蓝红灯笼,一串串辣椒干就是唯一的风景线。外面看来我挺熟悉,跟我们家乡的房子外形挺相似,但是里面倒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对这个长白山脚下的民族文化,我十分陌生。试着走进这里的房间,脱鞋与行礼就是第一个步骤,然后依次而坐,男左女右就是第二个步骤。房间里面有平地炕,炕下有火道,这样可以保持室内四季如春。房间里壁柜特别多,几乎没有看到多余的衣物在外面,墙角的伽琴,唢呐,洞箫,长鼓等乐器较多房间里没有凳子坐,需要盘膝而坐,这是第三个步骤。见到老人,要让老人先说话,这是第四个步骤,进入房间要看墙上的学校奖状,仿佛就是告诉我们“宁可啃树皮,也要上大学”重视教育传统,这是第五个步骤。听主人介绍朝鲜族人民喜欢体育运动如跆拳道,摔跤等,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旋律流畅婉转,特别是民歌自然流畅,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像许多艺人如崔健、崔金浩、金海心等都是朝鲜族儿女。同时朝医也是我国发展成熟的民族医学之首。  跟随主人参观厨房饭厅,厨房里几乎都凉拌冷面等,烧烤工具挺齐。饭厅里的木桌凳较矮,几乎席地而坐。桌子上的碗筷摆放是教条死板的规定位置从筷子、碗、菜盘、汤盘、调味品,一个都不能混乱。用餐时必须让老人先动筷,依次是年轻人,小孩等。  我觉得这个民族礼节复杂,过于程序化,于是没有更深入研究咨询。走出朝鲜族民居,就是陕北民居。一个黄土高坡上的窑洞,远望黄色窑洞墙上挂着许许多多的玉米,苞谷,辣椒,南瓜,大蒜头,几个房间门均贴上了红对联,一看就知道是个丰收年,喜气洋洋的气氛。近看篱笆院内许多人在玩耍,大人,小孩都是那么投入。玩辘轳打水,推碾子,拉磨,滚铁圈,踢毽子。好像这个民家就是一个悠闲热闹的村庄,一堆黄泥土堆上挖一个门,就是陕北人家,连装修的费用也省了,更是别具风格,别有心思。  从左到右,依次是主人房,婚房,厨房杂物地窖房如此简单,但是放眼尽是黄泥土,仿佛就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  走进主人房,光线很淡,若不是开着灯,我怕连墙上的毛主席在延安的相片也看不清。房间呈长方形,门口就有一扇小窗户,窗户上挂满了五花八门图案的剪纸,玻璃片上就是一个红色贴花《年年有余》。一张陈旧的桌子上,摆着油盏,一支旱烟筒,一把金属手电筒,一本毛主席语录,和发黄的公元一九九零年日历一本。桌子正上方挂一个黑色发条式古钟,我心里纳闷:这不是博物馆古董文物吧?最里面就是最大的摆设:一张炕床,占去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二,炕上的被褥枕头均有手工刺绣图案,枕头旁边有一个竹篮,里面的针线,剪刀,锥子,蜡烛,红纸一应俱全。――可能就是这个竹篮陪伴了窑洞妇女的寂寞时光。  隔壁就是红彤彤的婚房,红色的灯泡,红床单,红枕头,红盖头,红绣鞋,红花瓶,红剪花,红木鼓,红枣粒,红酒壶,红鸳鸯,红红的肿智缴咸⑹嶙本瞪咸⒐裆咸4盎系踝诺氖ぜ糁郊蛑笔俏钗ぃ录恕?纯淳抵械奈遥彩锹惩ê臁?吹饺绱思丫常隙ㄒ诤旌斓幕榇采吓恼畔嗥裟畹模谌砻嗝嗟拇餐罚峭范妓至耍盒禄槎捶炕ㄖ蛞梗讶擞氩抛印4合豢讨登Ы穑衲苊恍履铮  入婚房,坐婚床,仿佛做过一回新郎,在人间过了一千年。走出房间,窑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风景都是那么漂亮怡人。  杂物房里就是地窖,里面都是大罐小坛的谷物薯类。酿酒的工具,制作豆腐的石磨和灶台均拭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木桶,瓜瓢,碗筷摆放的井井有条,一看就知道是持家有道好能手。  屋外半墙上一个小小的土地公公神台,灯火不灭。或许就是遥远的陕北,黄沙漫天没有上帝与神仙,供奉土地神祈求丰收太平年,人丁兴旺传闻吧。  跨出篱笆院,告别了陕北窑洞,不舍不甘。前面,又是另有广阔天地:蒙古族。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是蒙古自治区主体民族。  步入蒙古族村庄,踩在绿草茵茵的小路上,软绵绵的。映入眼帘的就是几个雪白蒙古包,一辆勒勒车,一个射箭场,一个神炉碑,上面两支明晃晃的月牙刀长枪,草地上几匹瘦马在悠闲啃着青草。  这又是一个没有工作人员介绍的景点,我们一到蒙古包帐篷前面,立即迎来几个头戴黑褐色披肩帽,身穿长袍,腰系宽腰带,脚穿牛皮高筒靴的牧民问是否骑马,20元一圈,第二圈优惠。当我们都表示来看看蒙古包的布置,他们立即扬长而去。我随即走进一个敞开门的蒙古包,偌大的圆帐篷里亮着灯,开着冷气,还算舒适。细看帐篷是有许许多多的圆形柳条棍斜编织而成,衔接处用绳捆绑,屋顶呈圆锥尖形,用毛毡围盖。听说这房子的优点第一就是拆装容易,只有两峰骆驼或者是一辆双轮牛车就能将整个房子运走,然后两个小时就能搭建起来。第二就是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室内空气流通,不怕风吹雨打,真是宜商宜居多用途。想想这些骄傲的草原骄子对设计帐篷还是挺精通的。屋里铺上了厚厚的地毯,墙上挂些镜框和招贴花。屋正中央就是一张矮桌子,用于冲泡奶茶使用,因为没有主人,要不肯定可以亲口喝上一碗大草原的香奶茶、奶酪、奶豆腐、奶皮子等奶制品,原汁原味,仿佛就闻到了满屋子的羊奶香,好想伸出双手去接一杯奶茶和来自契丹儿女崇高的传统礼节、哈达。屋内的布置挺简单,茶桌后面就是神位,上面的头像是苍狼与白鹿,神下龛面摆了九只碗。据说这九只碗表示祭拜天、地、佛、鬼、活人、山、坟墓、水神。两边就是几个柜子,被一些衣物塞得满满的。右边的墙上挂着弓箭,宝剑,貂皮,牛角号,酒壶。左边的墙上挂着一把马头琴,一顶翻檐尖顶帽,和一串挂饰。  寻乌一中高一:曾德金
有趣的藏族1000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如果将我们的大中华比作一个大花坛,那么每个民族就是为个大花坛中绽放异彩的一朵朵鲜花;如果再把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比成一块夜幕,那么每个民族的风俗就是这块夜幕上的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特点,它就是――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和帐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着,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瞧,藏族人的习俗特色你们都了解了吗?不过,光了解藏族的风俗还不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还要去了解其它民族,其它地方的风俗习惯,快快行动起来吧,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中华这个大家庭,有五十六个孩子,这些孩子需要我们一个个地去了解、去认识他们!  百步镇中心小学六年级:沈闻欣
家乡风俗450字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南山实验鼎太小学五年级(2)班四年级:何垠羲
   欢迎转载本站内容,请保留出处及网址!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画芭蕉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