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询一个太阳日日太阴日历

李居明2012挂历 龙年攻守通胜月历_广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李居明2012挂历 龙年攻守通胜月历收藏
挂此月历向正大门,可纳福招财化年煞门配合风水年星设计月历图像,字字卦卦有玄机。家家挂此八字真言,可保平安招福李居明、每月嘉言隽语、字字玄机及时提醒、改运妙法效亥奇秒、行运必备每月吉凶图表,安排会议见客喜好一目了然太阳日男性专用、太阴日女性专用,年煞月煞均可暗渡陈仓颜色设计配合迎虎年,挂家中大厅对正大门口,写字楼财务房老板房必挂。月历如何摆放?一、可放在屋内正对大门口,称为招财入宅,亦可镇宅化泄凶险。二、想引财入库,要将月历挂在会计部。三、当厂长或主管想增加权力,加强工作效率和自信,摆月历于左手青龙方。四、放于写字楼会客室内,可增加生意成功机配合风水年星设计月历图像,字字卦卦有玄机。家家挂此八字真言,可保平安招福。李居明每月嘉言隽语字字玄机及时提醒改运妙法效亥奇秒行运必备每月吉凶图表,安排会议见客喜好一目了然太阳日男性专用、太阴日女性专用,年煞月煞均可暗渡陈仓颜色设计配合迎虎年,挂家中大厅对正大门口,写字楼财务房老板房必挂。
楼主咋联系啊。我想要俩挂历呢。多少钱一本?
楼主咋联系啊。我想要俩挂历呢。多少钱一本?
联系电话:高
多少钱一本??
120一本!一口价。开过光的。
120一本?!?!?!?!太贵了吧。
呵呵!这是公司统一的价位。我们是专卖的。都是开过光的。效果很好。
开过光有啥用呢??有啥好处???
可纳福招财化年煞。放在屋内正对大门口,称为招财入宅,亦可镇宅化泄凶险。保平安!没开光的挂上也就和普通的没什么两样。
那要是到年底用完了咋办?开光了总不能扔了吧???
都是根据流年运程来的。等用完就换上来年的了。明年这个就没用了。菩萨不用供养。也好送。就算来年不挂也不要紧了。都不影响的。
卖这个专卖都好几年了。放心用就行,效果很好。联系电话:
你那门头在哪?我去看看滴~~
店在哪里??想看看去
在东营西城区长途西站北邻西四广场275号。欢迎光临指导!
在东营西城区长途西站北邻西四广场275号。欢迎光临!我打算过了年在大王也弄个店。我现在在大王呢。你如果想看看东西我去广饶的时候给你联系,你可以看看。方便留一下您的QQ不?
加的时候说清楚是哪位
登录百度帐号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日历网 日历小知识 我国农历编制的根据
        
       
日历小知识 -& 我国农历编制的根据
我国农历编制的根据
  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时代甲骨中,我国就已经有以干支纪日的记载。干支纪年始于东汉建武30年(公元54年)甲寅。用六十干支纪月、纪时则在唐代以后。
相传公元前2697年,黄帝命大桡氏以干支纪年,定此年为黄帝元年,以甲子为始元,以冬至日子时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一回归年时间长度:在一世纪初为365.日(365天5小时48分56秒);二十世纪初为365.日(365天5小时48分46秒);(见曾次亮遗著《4000年气朔交食速算法》第195页);2000年为365.242193日,2084年为365.2421875日。
“朔望月”平均值 29.5306日,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66日
十九年加七个闰月较为符合实际,因为:
19个回归年=365. 2422日 ×19=日
“正”是指正月。三正是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汗,不看原始记录会理解错的)自汉武帝起改用夏历建寅以后,历代沿用。所以农历确切的名称应称为“夏历”。天正阳光最少,地正最寒,人正开始转暖。
-------
一.干支纪时的起源
十 天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序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从甲子、乙丑……癸亥。古人以六十为周期的序数,用以纪日、纪年等。
干支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时代甲骨中,我国就已经有以干支纪日的记载。据考证,我国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现今,我国干支纪日从未间断。按六十花甲子顺序轮流值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从不间断。中国的历史虽然很长,只要顺着干支往上推,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这是中国古代创用干支法的功绩。在古代历法中也使用干支法,只要求出气、朔的干支,其余就一目了然。干支法不但用于纪日,还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始于东汉建武30年(公元54年)甲寅,西汉以前的干支是后人推算加上去的。六十花甲纪年优点是周期较长,符号简单。但历史久远,朝代更迭,单用干支纪年容易混淆。古人也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用六十干支纪月、纪时则在唐代以后。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十二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23―1点,丑时为1―3点,等等,称为十二时辰。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称为丑月,等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有从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以来两千年间年和日的干支。
相传公元前2697年,黄帝命大桡氏以干支纪年,定此年为黄帝元年,以甲子为始元,以冬至日子时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从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比较成熟的历法(脱离随时观象修正而事先计算颁布)大约始自东周。现存最早的历法是汉书所载公元前104年所颁布的《太初历》(又叫《三统历》),确定以公元前104年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夜半冬至日为始元(为计算时间起点,称为“初始历元”),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
据安徽省颖上县农民天文爱好者李式先计算,公元前2517年是我国干支纪历的第一个甲子年,这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年代的座标。这一说得到我国天文学界的认可。这说明干支纪年法在我国已有使用4500多年的历史。
当代所沿用下来的农历是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3年)甲子天正十一月初五日冬至(辛未)至次日(壬申)子正初刻为历元。
以上就是我国采用干支六十花甲子纪时起源的大致情况。
二.天文历法知识
(一)古代天文学
我国古代天义学,是在农业生产和制定历法的需要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历代都很重视历法,为此长期坚持进行天文观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发展了先进的观测手段,形成了我国的天文学体系。
我国古代历法大都使用阴阳历(称为《夏历》)。包括年月日、节气、日月五星位置、日月食预报等内容的历法体系,在汉代已经形成。我国历法起源很早,《尚书? 尧典》中已有闰的概念,战国时有了二十四个节气。中国古代历法非常多,有102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历法呢?这是古人尽量想使历法更准确些,所以进行一次次的修改,使数据更为准确。如每年的天数,两河流域定为354天,埃及定为360天,都不太准确。而中国春秋末年的“四分历”,它的回归年长为365.25日,比希腊伽利泼斯历早100多年;南宋的《统天历》回归年长365.2425日,比欧洲早400年;明末邢云路于1608年测得的回归年长365. 242190日,比现在精确推算出的当时的数值只小0.00027,远远超出了当时欧洲的精度水平。南北朝何承天(370―447)制定的《元嘉历》,定一个朔望月为29.530585日,与现代测值29.530588相比,精度也达到了十万分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为了搞历法,是一种实用天文学,在理论上的探讨是不够的。比如天体、宇宙的结构等等这些问题一般是不研究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理论上探讨不够这是个弱点,和古希腊比较,这个弱点就更为突出。
(二)历法知识
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古代人就希望知道昼夜、月相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更长时间的计量方法。世界各文明古国很早就开始根据天象观测来制定历法。
定出年、月、日的长度,是制定历法的主要环节。日的长度是根据太阳每天的视运动定出的;一年的月数和日数以及月的日数,有的按天象定出,有的是人为定出的。因按天象确定的年和月所包括的日数不是简单的有理数,例如按季节变化确定的年(即回归年)为365.24220……日,按月相变化确定的月(即朔望月)为29.53059……日,而制定的历法又必须使年的月数和月的日数为整数。因此各国历代制定的历法,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叫阳历,其中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其中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另一类叫阴阳历,其中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而年的日数又约等于回归年,如中国现在还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此外,确定年首、月首、节气以及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历法的内容。
2.中国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
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元素――日、气、朔
中国至迟从殷商时代起就采用干支纪日。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名轮流循环使用。“气”是中国古历的阳历成分。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按时间等分的叫平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蜇……等都叫“节气”。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月亮绕地球转动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它的速度变化的周期叫一个“近月点”。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速度也是不均匀的。它的变化周期直到明末以前一直认为就是一个回归年。由于日、月运动都不均匀,所以每年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不过,经过长期观测统计,可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称为一个“朔望月”。根据朔望月推算出来的朔,叫“平朔”。对平朔进行日、月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得到真实的朔,称为“定朔”。中国古代的民用历法根据气、朔的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①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唐初,是使用平气、平朔时期。②从唐初到明末,是使用平气、定朔时期。③清代以后,是使用定气、定朔时期。
3.上元积年
古代历法中一般都设有历元,作为推算的起点。这个起点,习惯上是取一个理想时刻。通常取一个甲子日的夜半,而且它又是朔,又是冬至节气。从历元更往上推,求一个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天象的时刻,即日月的经纬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个方位的时刻。这个时刻称为“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年数叫作“积年”,通称“上元积年”。上元实际就是若干天文周期的共同起点。有了上元和上元积年,历法家计算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时就比较方便。中国推算上元积年的工作,首先是从西汉末年刘歆编《三统历》开始的。
日、月、五星各有各的运动周期,并且有各自理想的起点,例如,太阳运动的冬至点,月亮运动的朔、近地点、黄白交点等等。从某一时刻测得的日、月、五星的位置离各自的起点都有一个差数。以各种周期和各相应的差数来推算上元积年,是一个整数论上的一次同余式问题。随着观测越来越精密,一次同余式的解也越来越困难,数学运算工作相当繁重,所得上元积年的数字也非常庞大。这样,对于历法工作就很少有实际意义,反而成了累赘,后经曹士l、杨忠辅等作尝试性的改革以后,元代郭守敬在创制《授时历》中废除了上元积年。
日,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单位。地球自转反映为各种天体在天球上的周日视运动。根据天球上的不同的参考点计量的地球自转运动,就有各种各样的日。日常生活中的“日”,通常是以平太阳日的长度为基础的。1平太阳日的长度为:24时03分。
月,是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单位。根据起迄点不同,有各种各样的月。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是根据月球对于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1朔望月长度为:29.530589平太阳日(29日12时44分11.6秒[平太阳时]),平均值为:29.5306日(29日12时44分3秒);一年354.3672日。
公历中每一个历年(365或366平太阳日)分成十二个月,按照传统习惯,月的长度有28、29、30、31平太阳日四种。
年,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单位。地球公转运动在天球上的反映就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根据天球上不同参考点计量的太阳周年视运动,就有各种各样的“年”,以适应各种需要。回归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间隔,长度为:365.24220平太阳日。现行的公历就是按回归年的长度制定的,为方便起见,历年取365或366平太阳日。
7.公历(阳历)
公历,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历法,又称“格雷果里历”,实质上是一种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绳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是罗马教皇格雷果里(一译格利哥里)十三世对原来的儒略历进行修订后于1582年颁行的。由于儒略历的年长度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365天5小时48分46秒)相差0.0078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后期,累差已约10天。为了消除这个差数,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日(星期四)的下一天定为格雷果里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这样使春分又恢复到3月21日。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的法则,公元年数被4除尽的仍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在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即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更为接近。
公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后到新教国家,二十世纪初全世界普遍使用。中国于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现在,阳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所以又称“公历”。
阴历,是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阴历是纯粹以月亮(俗称太阴)绕地球的运动周期为根据的历法,它的特点就是每个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或接近于“朔望月”。因此任何一天都有月相(月亮的形状)的意义,例如逢初一必定看不到月亮。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 个月算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为了方便,阴历把历月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计有354天。
9.农历(夏历)
农历(夏历),是中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这种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人农村中使用,因此称为“农历”,又名夏历、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两历并用的历法。
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也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在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多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又具有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66日(即29日12小时44分3秒),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的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农历每个月的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暗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连续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 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1个多月。为了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1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
农历平年354天或355天,闰年时为383天或384天。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农历是怎样编制的?
①农历的历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它把朔望月作为历月,但是一个朔望月包含的天数并不恰好是个整数,它的平均值是 29. 5306日。为使每一历月的天数是个整数,在农历中就把历月分为大小两种: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这样,大月和小月彼此相互弥补,使历月的长度接近于29. 5306日。但农历为了要固定“朔”(所谓“朔”,根据天文学上的计算,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个时刻,计算十分繁琐)的日子作为每月的第一天――初一日,这样,就有可能出现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至于哪一个月应当大月,哪一个月应当小月,都须经过严密的计算朔的时刻后才能决定。
②农历的历年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回归年)为准的。但是一回归年是365. 2422日,这个数目比十二个朔主月的日数多,而比十三个朔望月的日数少。如果农历固定每年都是十二个月,则一年只有354天左右,和一回归年相比就差11天左右。古代天文学家考虑到这一点,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如初一都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圆的月亮),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了“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使和回归年相符合。在十九年当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为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为十三个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较为符合实际,因为:
19个回归年=365. 2422日 ×19=日;
而 19个农历年加7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
(19×12+7)=235×29. 5306日=日。
这样两者就差不多相符了,所以农历的月份季节可以在长期内保持大体上一样,不会发生寒暑颠倒的现象。
③闰月的安插
农历闰月的安插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此种规定。正确的现行农历是“中气置闰”法,更准确地说是“定冬至”法(定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法)。所以农历的平均历年长度就是最新的回归年数(这个数也是变化的),利用这种置闰法的好处就是能永远与回归年对应,而不会产生误差。
④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地位
在推算农历时,“冬至”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确定了冬至也就是确定了农历的年长(是12个月还是13个月),“春分”(回归年是以它作起点定义的)也非常重要。12中气是农历历月的标志,都是农历置闰的重要依据。12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我国传统的四季的正式起点。农历节气是直接以黄经度数计算的“真节气”,其精度很高。
⑤农历的三要素
日(太阳日),朔(农历中的阴历成分),气(农历中的阴历成分)。
⑥农历月份的名称
按照“中气”而定,如含“雨水”的月份叫正月,含“春分”的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气的月份就定为闰月,用上个月的月份名称称“闰某月”。用这种办法置闰,可以使历月与节气相差不致过远。
⑦农历的循环规律
我们知道,阳历是以回归年为准的,而且每年的长短都差不多是一样的:每年总是十二个月(365―366日),各月的大小(除2月外)也很有规则,而且年年相同。所以在阳历里各节气和中气的日期大但上是固定的。但农历就不是这样,每年里月份的大小很不规则,有的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平年是353―355天,而闰年却是383―384天。这样一来,在农历里各节气和中气分布的日期就不能年年大体上固定了。从上术情况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很复杂,但是实际上并不如此,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因为在农历19年里所包含的日数和19个回归年差不多相等,这样就使农历在每隔19年里,月份和每月初一日、节气和中气日期、闰月的循环保持大体相同的情况。
农历是我国古代伟大创造之一。它的特点是:①任何一日都含有月相的意义;②利用农历日期可以推算潮汐(潮水是月亮的吸引力造成的)。几千年来,我国农村习用此种历法,所以称它为“农历”。
现行我国农历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的《时宪历》,于1645年农历乙酉年正式使用的。
10.我国古代历算中的岁首、“三正”
岁首,即确定每年的开端,也是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有三种不同岁首的历法,即“三正”。“正”是指正月。三正是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颛顼历为基础,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但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历相同。自汉武帝起改用夏历建寅以后,历代沿用。所以农历确切的名称应称为“夏历”。
另一说:在历算上有:A. 天正(农历十一月,冬至月),是太阳光照量的“最少极点”(冬至点)月,从这个月起,白天增长;
B. 地正(农历十二月,大寒月),是气温的“寒极点”,从这个月起,气候就要转暖;
C. 人正(农历的正月,雨水月),太阳光照量达到冬至和春分的一半,是气温开始转暖,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我国现行农历在历算上使用“天正”,在民用年上用“人正”。
(三)历法是根据什么编制的?
远在古代,劳动人民由于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必须掌握季节时令,才能及时耕作和保证收获,于是就仔细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定岁、时、节气。虽然古代各国所编制的历法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利用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周期,作为编制历法的主要依据。我国曾推行过100余种历法,均为四分历。
1.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两种运动:一种是自身的旋转,也就是自转;一种是绕着太阳运转,也就是公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就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在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一点,称为“近日点”;地球所得到的太阳光热比较多。到了七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一点,叫“远日点”;地球所得到的太阳光热比较少。天气的冷热也就是由于太阳直射位置的变换,使南北半球发生了更替,因而产生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太阳直射的位置是有规律的。我国所处北半球,四季分明。发生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地轴对地球公转轨道面倾斜,使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太阳光线直射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便在赤道的南北移动,使地球上的受热量发生变化。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左右)那天,全球各地白昼与黑夜一样长,各为12小时,气候温和,便是春季。到了夏至(6月22日左右)那天,为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气候炎热,便是夏季。到了秋分(9月23日左右)那天,全球各地白昼与黑夜又是一样长,便成了秋季。到了冬至(12月22日左右)那天,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便成了冬季。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了一年四季的循环。
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对于北半球来说,春分是春季的标志;夏至是夏季的标志;秋分是秋季的标志;冬至是冬季的标志。夏至和冬至合称为“二至”,春分和秋分合称为“二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一般习惯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成为季的中期。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白昼时间的变化和太阳光线的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前者造成太阳照射时间长短的变化,后者造成太阳光照强度的变化。
回归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间隔,其长度为365. 24220平太阳日。
必须明确的是,回归年是个变数。南宋天文历法学家杨忠辅于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作《统天历》时,“岁实”(冬至到次年冬至――回归年)采用365.2425日,比格里历早了383年,并认为回归年古大今小,有缓慢缩短的趋势。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在5700年里要减少一天时间。我国现代历算学家曾次亮根据我国数千年的日月蚀资料,经过精密计算,一回归年时间长度:在一世纪初为365.日(365天5小时48分56秒);二十世纪初为365.日(365天5小时48分46秒);(见曾次亮遗著《4000年气朔交食速算法》第195页);2000年为365.242193日,2084年为365.2421875日。
回归年在1900年里缩短了:
365.日―365.2421日=0.日(约0.53秒)
2.月亮的运动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绕太阳转的,所以月亮的公转运动有两种:一是环绕地球的公转;一是跟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这两种公转都是自西向东的。月亮绕地球的轨道,叫做月亮的地心。这种轨道也是一个椭圆形的,但它的形状比地球轨道扁些。月亮的地心轨道距地球最近的一点,叫做“近地点”;距地球最远的一点,叫做“远地点”。月亮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位相。地球绕太阳转,月亮绕地球转,在转动过程中,地球上所看到月亮的光明部分与黑暗部分的形相,随着地球、月亮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不同而差异,这种因位置而不同的形相,也就是月亮有圆缺晦明的变化,这叫做月亮的位相,简称月相或月象。在农历的每月十四、十五日左右,整夜可看到一轮圆整的明月,这叫做“望”,也叫“满月”。到了每月的初一日左右,在地球上成为无月之夜,叫做“朔日”
出现相同月相所间隔的时间,叫做“朔望月”,也就是从朔到(日月相会)朔,或从望(满月)到望的时间,它的值等于29.5306日。
3.二十四节气
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的总称,可能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它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节气、中气、平气、定气
节气的安排决定于太阳。西周和春秋时期以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冬至和夏至的时刻,后来,将一回归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相间安排各个节气和中气。这种方法叫平气。按照平气办法,每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例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因为两个节气的时间大于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所以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的情况。西汉《太初历》因而规定节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沿用了一千多年。
北齐(公元550―577年)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的)。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对二十四节气提出改革,将周天等分成24份,太阳移行到每一个分等时就是某一节气的时刻。这样安排的节气的间隔是不均匀的,此法称为定气。定气主要在历法计算中使用,在日用历谱上一直使用平气,直到清代才开始使用定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一两天。
-------------------
Linyee注:
-------------------
看此文时不幸又看到了另一文章说,我们现在使用的甲子纪只能说是一个流传,实际作用可能已经有所不一样,个人也曾想过这个问题!
试想,现在已经没有人能正确地说出天干、地支、甲子的实际表示是什么,那么延用至今,如果像历法一样存在误差或着变动,那么甲子纪就失误了。
另外还有一个怪异的问题:不同地区如何来确定其日期和时间?年以立春界,何以肯定立春就是一年的开始和结束?月以节令界,何以肯定正月以寅为支?以子时为一日始,可是各个地区的时间并不统一,我们这里白天,人家美国黑夜,这怎么确定?也有人提出过年以立春至立春、日以一年365.25等分,就像一时半刻之差就差了一个年柱一个月柱一般,日也以一个时间点分界,同一天有两个甲子表示的天;这样提出的原因是何以立春前是子月寒极,一会儿就成了寅月是有生气之月?如果否认了等分日法,那么就否认了立春界年法!时,亦有两法。然尔又有人提出了,古书上曾说甲子纪法曾参考过天体天星,若这样定法似乎又弃了天体的参考,这样有失原意,所以很多易学者开始称甲子纪法已失去其预测用途。
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您能分说一二吗?
 保留所有著作权 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586 号 
邮箱登陆:      
Email:  
首页改版时间: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字命理太阳日太阴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