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还是小说忘了,讲的好像是一个犯人只有一个月的刑期折抵,但他收到的惩罚是每次以为时间到了其实才

一部电影。女的好像是冤枉进了监狱,好像在监狱里被同性玷污了,后面放出来了?_百度知道
一部电影。女的好像是冤枉进了监狱,好像在监狱里被同性玷污了,后面放出来了?
女的好像是冤枉进了监狱一部电影,好像在监狱里被同性玷污了,后面放出来了
是香港电影啊
为您推荐:
一部电影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期待正确片名
亲切的金子
好模糊的叙述,这样的电影应该很多。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如果这个贴子反响不错,大家喜欢看的话,我陆续谈到的电影会有:《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甜蜜蜜》、《风月俏佳人》、《四个婚礼一个葬礼》、《出租车司机》、《盗火线》、《野战排》、《教父系列1、2》、《霸王别姬》、《新不了情》、《诺丁山》、《阿飞正传》、《旺角卡门》、《闻香识女人》、《雨人》、《低俗小说》、《甲方乙方》、《雷霆救兵》、《勇敢的心》、《心灵捕手》、《沉默的羔羊》、《水深火热》、《铁达尼号》、《阿拉伯的劳伦斯》、《新龙门客栈》、李连杰版的《笑傲江湖》、《南海十三郎》……,    如果有可能,可以谈五六十部左右,当然我看过的烂片比好片多好几百倍,我也会尽量挑出比较著名的烂片说说这些片子的问题    首先谈谈众多网友心中的经典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相信喜爱电影的人基本看过或听说过。这部电影由美国著名恐怖小说作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斯蒂芬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还是一名穷光蛋,因为一部小说一夜成名,成了亿万富翁    《肖申克的救赎》以自由和希望主题,这个我不多说,好的方面我也不多说,因为网友说得太多了,我说了也只是锦上添花。我只是想从编剧和导演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的结构和不足的地方。        如果你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它是由大概七八个以上的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或者激烈的矛盾冲突。很多经典的影片都是由很多小故事组成,最典型的是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我大概说说《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        男主角安迪进监狱的第一天,亲眼看到跟他一起进来的新狱友被警长打死,别人都哭了,安迪没有哭,给人意外的惊喜。         炎炎夏日,安迪与工友外出干活,冒着生命危险成功说服警长给工友们买来冰凉爽口的啤酒,这个过程充满惊险和转折        安迪与几名同性恋狱友的殊死搏斗,面对威胁和压迫没有屈服,赢得尊严。        安迪七八年坚持周周写一封信给市政厅,从不间断,不管对方如何拒绝,都不放弃,最后终于成功拿到拨款,改造一间大图书馆。      老管理员因为制度化而死。        安迪居然成了各个监狱的狱警们的理财顾问,后来还成了狱长的理财顾问,以此为条件,给狱友们争取了更多的活动自由,实在是出人意表,很有戏剧性。        安迪坚持教新来的狱友学习,居然让狱友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监狱广播室,给很少听到音乐的几千名狱友播放美妙的音乐,换来的代价是被狱长单独关禁了很长时间。        新来的狱友被警长打死。        最后是神奇地逃出监狱,严惩了典狱长。        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于影视工作的人来说,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首先你在构思一部电影或者一集电视剧之前,你得首先心里面想好七八个或者更多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尽量不要雷同,可能分成几个类型,斗智慧的,生死相拼的,感人至深的,结局出人意表的,有趣幽默的等等。        小故事的类型可以很多,但必须得紧跟主题。举上面的例子,安迪所做的每件事哪件不是为了自由和希望呢?哪件不体现他永不屈服,坚毅勇敢的性格呢?你围绕着这个主题,设想你这些小故事,这些故事自然就会很快形成。        然后你再将这些小故事串连起来,在你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开始构思每个小故事的细节和对白,一部电影和一集电视剧的主体不就有了吗?        这些小故事的先后次序怎么安排呢?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安排。      一般来说,我认为交待人物性格和背景或者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的小故事放在前面,交待主题的最精采的小故事放在中间和后面,慢慢在影片后面形成高潮。        但有些影片因为类型太特别和一些外界的因素,必须把最精彩的小故事放在前面。        举个例子,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个人认为最搞笑最精采的的小故事就是开头有名顾客想当二战时期将军,一众人等扮他手下的小故事,相对其它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是最幽默的,其它的都有说教的成分,而且不幽默。        为什么冯小刚要把最精采的小故事放在前面呢?因为你必须吸引观众看下去啊!观众以为开头这么好玩搞笑,下面的会更好玩!这也是一个捕捉观众心理的技术        如果你说电影中那些精彩的小故事如何得来,很简单,从人物的性格和主题出发,马上小故事就会来了。        既然安迪的性格是坚忍不拔,永不屈服,那就得有人来挑战他这种性格,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他这种性格,那上面举的那个同性恋狱友想搞安迪这个小故事不就出来吗?        主题是自由与希望,那就让安迪天天做同一件在别人看来希望很渺茫,但安迪最后还是成功了的事,表明只要你坚持不懈努力了,希望就永存        那上面的举例中,安迪给市政厅写信,终于建成一个规模很大的图书馆的小故事不就出来吗?        同样的道理,安迪在广播室播放音乐,让狱友好像在家里自由自在享受音乐一样,这个讲自由的小故事不就可以顺手拈来了吗?         回到电影本身,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比同年的《阿甘正传》更应该得到奥斯卡最佳电影大奖。我觉得两部影片同样优秀,同样感人。        但从演员的表演来看,汤姆汉克斯的表演更胜一筹,安迪的扮演者我认为演技稍差一点,虽然他已经很优秀了,但在表演细节方面不如汤姆汉克斯。        举个例子,在监狱广播室那场戏中,安迪私自放音乐给几千名狱友听,后来狱长和警长都过来了,要求安迪马上把音乐关了。安迪试着关小一点音乐之后,看看狱长,然后又将音乐放到最大,那时候他的表情就有问题,他是很不屑地看着狱长他们,这种表情具有很明显的挑衅性,而且过于显露和直接,也过于幼稚,就好像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居然用一种不屑和挑衅的眼神看着一名比他强壮好几倍的孩子,后果可想而知。        看到这里,观众马上会发现安迪这样做太不明智了,似乎在故意激怒狱长,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惩罚。        这种表现跟安迪之前对狱长或者警长处处小心应付,唯唯诺诺的表现有些相冲突。        我个人认为导演和演员在这场戏的处理有些缺陷。        假如将情节设计成,安迪听到警长叫他关掉音乐之后,有些犹豫不决,站起来关掉音乐,然后转身想开门给狱长进来,但他看到窗外几千狱友如痴如醉的表情,在他关掉音乐后,马上变成失望的表情继续工作的时候,安迪马上又改变主意了,重新开了音乐,就站在留声机旁边不动,后来警长就敲烂玻璃进来了。        这样一改,增加了情节的转折和意外,既能很大程度上还原安迪坚强不屈的性格,也体现安迪内心的挣扎,又能说明安迪为了同患难的狱友可以做出任何牺牲,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也让观众更加同情安迪的悲惨处境,更加痛恨典狱长的残暴。而且可以让安迪的扮演者充分发挥演技,比他静静坐在椅子上与狱长对抗,更加吸引人,也更符合人物的个性,也不会增加影片的时间。    <b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一个改法,就是播放音乐的时候,安迪不是坐着,而是随着歌声全情投入,挽着假想的女伴,绕着桌子,翩翩起舞,要知道他可是来自上流社会,闻歌起舞不是难事。            这样一来,让角色更加人性化,既可以暗示安迪也是人,也需要女人,也渴望拥有自由,能跟心爱的女人跳舞,深切打动观众,也可以让整个画面动起来,更有动感,让观众的眼球跟着安迪在转,似乎也在跟着安迪跳舞,自由自在享受音乐和舞蹈带给人的短暂快乐,多有情趣。            狱长和警长赶到后,安迪可以装着听不见,继续跳舞,给人一种假象,他已经全情投入,外界的事情一点也不知道,狱长的愤怒就不会加大,安迪受到的惩罚也不会加重。这对安迪来说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观众再一次看到安迪的智慧,而不是跟狱长直接硬碰硬。            另外一方面,又要跳舞又要做表情,给演员极大的表演空间。            影片里面,关于图书馆的老管理员因监狱把他制度化而死这个情节,我个人认为与影片的主题有些背离,制度化跟自由与希望没有太大关系,会把观众的思维引向另外一个方向,以为电影是讲批斗监狱制度的事。这样一来,也拖慢影片的节奏。            但老管理员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也要发挥他的作用,那老管理员怎么死呢?最好是因为太老了,老死在监狱。这样一来,安迪和众狱友就会恐惧自己也会在监狱老死,那安迪最后的出逃就有了更多的动机和动力,让观众更加信服他的出逃是合情合理的。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情节,就是那个在安迪的指导下参加考试获得不错成绩的新来狱友的出现,估计是为了让安迪的最后出逃有一个最充足的理由才安排他进来,让他告诉安迪真正的凶手是谁,让狱长杀死他,加深安迪对狱长的仇恨。            但这个人的情节比较普通,就是学习啊!考试啊!活泼乐观啊!没有出人意表之处,反而加多了他的戏分。因为你要让新狱友最后的死刺激安迪,必须得让他与安迪建立一定的感情,必然增加他的戏分。但他的戏分基本不出彩,比较平淡,这样一来,反而让影片的节奏很慢。            这里可不可以考虑不加这个人进来,而是让真正杀死安迪妻子的犯人进来,跟安迪相熟的狱友无意中听到犯人杀人的自白,讲给安迪听。安迪发现自己有证据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就找狱长说起这件事,狱长知道后再找机会枪杀犯人,让安迪终于意识到自己要从法律上获救是不可能了,因为唯一能让自己脱罪的真凶已经死了,他只能逃出去。这样一来,加快影片的节奏,情节也更加合理。            虽然有上述情节我认为要改善的,但《肖申克的救赎》最后的结局带给人极度的心灵震撼,这是我看过影片中最让我发自内心激动的电影。没想到居然没拿到最佳电影大奖。            但《阿甘正传》里的汤姆汉克斯跟角色人神合一的表演,确实给影片增色不少,这个问题,下一个贴子会谈到。所以从表演角度看,奥斯卡评委偏向《阿甘正传》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评价一部影片不仅要看结构,立意,主题和细节,表演也很重要。        这里顺便提到李亚鹏版的郭靖,《阿甘正传》里的汤姆汉克斯一听声音就知道有些弱智,跟李亚鹏演郭靖时的声音相似,不知道李亚鹏是不是被这部电影启发,而将郭靖的声音弄成弱智。            但李亚鹏却忽略一点,《阿甘正传》一开头就提到阿甘智力确实低于常人,汤姆汉克斯的弱智声音就顺理成章了。但郭靖不是弱智,是老实憨厚忠诚。弱智和老实憨厚怎么区分呢?弱智者可能区分不了好人坏人,也不懂如何抗争,就像阿甘一样,小时候被人欺负,他不是去跟人家打或找人帮忙,而是一味跑。郭靖小时候打的架可不少啊!他知道先打了再说,打不了再跑,郭靖知道谁在做好事,谁在做坏事,阿甘未必分得这么清楚。                      
  鼓掌!继续!
  实在忍不住了,没看完就想说两句,首先先承认楼主写得很好,另外说两点不同意见,关于楼主改变安迪放音乐的戏,有些稚嫩,有些为设计而设计,很多时候很多场景下人物是不能像数学题一样一步步地演算;2。一个能活成一个机械的人比老死在监狱更可怕,就是这一点,才让人对自由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对不住了。
  搬个凳子认真学!老师,请继续!
  楼主的见解很专业,学到了不少,请继续下去。
  放音乐的地方同意楼主  但是后面两点不同意  一个能把人“制度化”死的监狱更可怕,会反衬主人公对自由的向往,这会更有力,使人更增加逃离的动力  如果真正杀死安迪妻子的人进来,未免过于巧合,太戏剧化,与全片凝重舒缓,于细节处入手的氛围不太符合,事实上一个知道真相的狱友出现在身边,已经有这个问题了,好在是经过了很多年,这一巧合已经被最小化  新狱友其实功能性很强,他只要带来真相和证据即可,在此基础上,他被赋予了性格,然后强化了安迪救赎的主线,作为一个连接性人物,已经够了  安迪在一开始就有出逃的动力,不然他挖洞干吗,几个小故事一讲下来,到那个位置,观众已经对安迪出逃有了足够认同,也够了  另外关于影片主题,我觉得归纳为救赎比较好,自我救赎,类似于鲁宾逊在荒岛上的遭遇,只不过是精神性的
  楼主的观点很有建设性。    以若干小故事串成完整剧本,确实是条思路。就好比什锦糖葫芦,山楂、黑枣、桔子、山药,串在一起。  但是,一定要有个贯穿的核心,糖葫芦的签子。在剧本中,如果是纯粹这种小故事连缀结构的,那么一定是核心人物(以及他的精神)。《亮剑》中的李云龙,《贫嘴张大民》中的张大民。    具体到《肖申克的救赎》,倒不完全是由小故事结构的,他还是有一个从始至终的强故事线。电影里面比较典型的,应该是前苏联电影《士兵之歌》吧。
  定要有个贯穿的核心,糖葫芦的签子。在剧本中,如果是纯粹这种小故事连缀结构的,那么一定是核心人物(以及他的精神)。    --------------------------------------------    可不可以理解是核心人物的价值观穿起这些情节?
  受益了,谢谢楼主。楼主的思维很到位,有些自己的主张就好。每个人写戏的找眼点不同,不露痕迹的提升很重要  请继续,为你加油!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楼主所列的情节点:    男主角安迪进监狱的第一天,亲眼看到跟他一起进来的新狱友被警长打死,别人都哭了,安迪没有哭,给人意外的惊喜。    ——提出狱内恶劣的生存状况,安迪的命运被纳入悬念。初步刻划安迪的坚忍。        炎炎夏日,安迪与工友外出干活,冒着生命危险成功说服警长给工友们买来冰凉爽口的啤酒,这个过程充满惊险和转折。    ——为安迪的命运埋下一个重要的预言式的伏笔:安迪将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战胜暴力,获得自由。实际上等于安迪越狱一次具体而微的预演。        安迪与几名同性恋狱友的殊死搏斗,面对威胁和压迫没有屈服,赢得尊严。    ——生存状态的进一步恶化。也是对安迪性格的再一次强化。        安迪七八年坚持周周写一封信给市政厅,从不间断,不管对方如何拒绝,都不放弃,最后终于成功拿到拨款,改造一间大图书馆。    ——另一处重要的预言式伏笔;安迪超于常人的毅力和坚忍,终将创造奇迹。      老管理员因为制度化而死。    ——强化影片的副主题:对于普通人来说,体制化如此恐怖,以至于生存也要依赖于此。这一副主题恰好对应和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自由和救赎。(注意,老人没有主动地救赎自己,而是被动地等待。)        安迪居然成了各个监狱的狱警们的理财顾问,后来还成了狱长的理财顾问,以此为条件,给狱友们争取了更多的活动自由,实在是出人意表,很有戏剧性。    ——安迪的智慧开始确定地改变他的境遇。至此安迪能够成功越狱的两个重要心理素质:智慧和坚忍,已经顺利铺垫完成。并进一步强调了知识的力量。(放唱片一场则强调了自由的吸引力。)    安迪坚持教新来的狱友学习,居然让狱友取得不错的成绩。    ——注意,后面这段线索是非常重要的:年轻狱友到来——和安迪成为知己(图书馆和考试是两个促成因素)——向安迪吐露真情——准备自首,却被典狱长射杀。至此,安迪才确定1、谁是真正的凶手。2、自己已经没有合法出狱的希望,必须违法越狱。3、自己对妻子固然是有罪的,但自己所受的苦难已经完成了自赎。  要明白,一开始安迪并不准备非越狱不可,而且他越来越相信,自己是有负妻子、必须赎罪的。只有在通过正常渠道出狱,以让他人、社会解脱他的可能性绝对消失以后,他才义无反顾选择越狱之路。这里就是本剧的转折点:解决了为什么安迪必须逃跑的问题。一般越狱片不需要这一部分,是因为总是一开始就强调了主人公的无辜获罪。而在本剧中,一开始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安迪是不是无辜的,这里实际上把这个悬念解开了。(这是第一悬念。第二悬念是安迪的逃跑。第三悬念是阿瑞找到安迪。)    在监狱广播室,给很少听到音乐的几千名狱友播放美妙的音乐,换来的代价是被狱长单独关禁了很长时间。    ——强化“自由”对安迪的吸引力,表明他决心不惜代价一试自救。        新来的狱友被警长打死。    ——前面已经说明了。        最后是神奇地逃出监狱,严惩了典狱长。    ——从一开始安迪索要石锤和海报,以及帮助狱卒谋取遗产,他一切的运用智慧和坚忍的努力,到这里完成了叙事上的统一。    《肖申克的救赎》在叙事上不同于一般的影片,具有多线索、多人物、多主题、多悬念的特质,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认。应该说这部戏的厚重已经完全可以和文学作品媲美了。(斯蒂芬.金的原作相当简短。)    它的几条线索,分别遵循了1、为主题服务:追求自由和救赎之路,这是一条虚线,构成了影片的内在叙事逻辑。2、为悬念服务:这是一条实线,安迪是否有罪?他如何在监狱内生存下去?他如何依靠性格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确定他无罪以后,又如何逃跑?逃跑以后如何帮助阿瑞?这条线是为这一系列悬念服务的。3、为人物服务:安迪的性格的展示和强化。    因为具有三条虚实杂陈的情节线(甚至更多,大家可以自己进一步分析。)所以影片的叙事显得相当驳杂,乃至于对于一些观众来说,情节本身也被虚化了,这就是叙事的高明之处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斧凿痕迹被减至最低,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注意,导演还运用了几个重复:    1、阿瑞三次(多次?)要求假释,被拒绝。2、不同时代,安迪换了包括丽塔.海华丝在内的三张女星海报。    为什么?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和视觉隔断,就是要给故事分“段落”,并且让各“段落”产生内在的呼应,达成叙事的统一。      扯了这么多,并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给大家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楼主的缺点,个人认为过于强调“分散”,而忽视了“统一”。  楼主所说的构思策略还是很道理的,缺点是过于强调这种设计,(而且我个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也并不是一个体现楼主观点的很合适的例子。“小故事”和“情节点”也不是一个概念:故事必须是能够独立成篇的,情节点离开了具体的叙事背景则很难引起共鸣。)电视剧完全可以这样作,因为两集到四集一个单元,构成一个小故事,可以做到很吸引人,但电影不一定能够适合。(还是要看你故事的结构和类型。)这点希望大家继续商榷、讨论。  就因为楼主过于看重这一策略,所以没有看出年轻狱友到来这个转折点具有的重要作用,上面我已经分析地很清楚了。  另外,放唱片一场戏,楼主设想安迪眼前幻化出女人,也比较游离。其实安迪本身是带着对妻子的爱、恨和负罪感服完二十年的刑期的,他最后之所以作出越狱的抉择,除了知道澄清自己无望,还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觉得赎完了自己的罪。所以他在狱中念及其它女人,(明星是一种文化符号,而非指具体。)是违悖人物的心理的。要注意,安迪到了芝华塔尼欧以后,并没有娶妻,而是迎来了好友阿瑞——如果为了爱情和性越狱,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好戏其实是步步为营,基本没有废场,每一场戏都具有或者于情节、或者于主题、或者于人物的不可替代性,好影片的构思过程,应该是先采石、后雕塑:先采集大量的情节素材,然后作减法,减出一个接近于完美的构造。窃以为,两步都不可偏废。(写电视剧则要会作加法:在较有限的情节素材上,怎样合理地去结合、勾连、生发?)    我个人觉得楼主这样针对优秀影片积极思考探讨,并且跟大家分享思考的成果,非常值得赞赏。  
  有见地!!
  就因为楼主过于看重这一策略,所以没有看出年轻狱友到来这个转折点具有的重要作用,上面我已经分析地很清楚了。    ——————————————————————————————    这个地方没有看清楼主的意见,请楼主原谅。而且上面把年轻狱友的行为说成了“自首”也不妥,其实应该是“举报”,无意中倒和楼主的意见契合了。    这里我同意前腰兄的意见。要避免过于巧合,这样设计其实是合适的。    逸安兄说得也很对,《士兵之歌》才是更适合楼主想法的例子,四段式的电影则更适合。
  尚梁兄对《肖申克的救赎》的分析准确而透彻,佩服!
  掌声送给尚梁!    其实就放音乐一段来说,我唯一不认同的就是安迪不屑地看了典狱长那一眼,对抗性太强,不够含蓄  也许东西方对含蓄有不同理解吧,他们可能觉得那已经算很含蓄了,而我们这边则会觉得那种完全沉浸其中、不理会外界的超然感觉更好    接着就楼主提出的两点改进技巧作探讨  1、安迪关掉音乐,犹豫不决……受外界的影响太大,弱化了安迪内心,实际上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安迪本人对那段音乐比其他狱友更加向往,而且这种改动比较常规化  2、闻声起舞……初想可行,细想有一技术问题,安迪欣赏的好像是歌剧,不太适合起舞,更适合坐下来静静地品味,安静地欣赏,更符合安迪隐忍沉稳的个性  所以,只要安迪不瞪视典狱长那一眼,这场戏就没什么问题了  
  撒泡尿
  撒泡尿
  逸安兄和前腰兄见笑了,在下瞎聊几句,不致贻笑方家就好。*^_^*    这个帖子应该顶上去,对经典片敢于分析、敢于“挑刺”,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自己的极有效的方法,很想看到更多朋友参与进来呢。
  关于尚梁兄商讨一下,对于经典片挑刺,个人觉得可能对个人提高并不是很有利,实际上,对于楼主上面提出的对《刺激》的看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是其一。    其二,经典片只所以成为经典,绝对不是因为一两个细节出彩所致,经典片大部分从结构布局到独具匠心之处,都是浑然天成,其中各个细节之处单独挑出来,或是从某一个独特角度来看,说不定会觉得有些别扭,但是放在特定环境,特定人物性格下去看,会觉得颇具神韵。    而如果抱着挑刺的心态去看片子,只看到残破不全的枝枝叶叶,而不见森林。这样并不利于新手提高。    而且,一个对剧本分析的细致的人本子未必会写的很好,因为眼高手低是人天生的弱点。把一个完整的剧本分析的零零碎碎很容易,但是拆分后是否能够拼凑起来就成问题。    况且,任何一个部件想组成一个整体,系统化和大局观的思考都是很重要的。拆分的细致很容易,能够通过拆分获得系统化思维和大局观的思考能力就值得推敲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破坏远比建设容易,知易而行难。    去拆分,挑刺经典,会不会使新人把注意力放在了破坏和‘知’这个层面上。而忽略了‘行’的能力培养呢。    
  楼主,继续,下一部《出租车司机》
  专业的贴子一定要顶。楼主继续  
    假如将情节设计成,安迪听到警长叫他关掉音乐之后,有些犹豫不决,站起来关掉音乐,然后转身想开门给狱长进来,但他看到窗外几千狱友如痴如醉的表情,在他关掉音乐后,马上变成失望的表情继续工作的时候,安迪马上又改变主意了,重新开了音乐,就站在留声机旁边不动,后来警长就敲烂玻璃进来了。  --------------------------------------------  感觉楼主的想法就像小学生写作文,什么事情都记叙,什么情节都加进来,絮絮叨叨,拖拉~  
  影片里面,关于图书馆的老管理员因监狱把他制度化而死这个情节,我个人认为与影片的主题有些背离,制度化跟自由与希望没有太大关系,会把观众的思维引向另外一个方向,以为电影是讲批斗监狱制度的事。这样一来,也拖慢影片的节奏。            但老管理员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也要发挥他的作用,那老管理员怎么死呢?最好是因为太老了,老死在监狱。这样一来,安迪和众狱友就会恐惧自己也会在监狱老死,那安迪最后的出逃就有了更多的动机和动力,让观众更加信服他的出逃是合情合理的。  ------------------------------------------  没有看懂电影还来评价??  影片里不是交代得很清楚吗,安迪和&我&曾经有过一番对话,关于体制的对话.体制让人习惯了一切,离开了体制就不适应,无法生存下去.老图书管理员这个角色正是对这番话的诠释.  
  假如将情节设计成,安迪听到警长叫他关掉音乐之后,有些犹豫不决,站起来关掉音乐,然后转身想开门给狱长进来,但他看到窗外几千狱友如痴如醉的表情,在他关掉音乐后,马上变成失望的表情继续工作的时候,安迪马上又改变主意了,重新开了音乐,就站在留声机旁边不动,后来警长就敲烂玻璃进来了。          这样一改,增加了情节的转折和意外,既能很大程度上还原安迪坚强不屈的性格,也体现安迪内心的挣扎,又能说明安迪为了同患难的狱友可以做出任何牺牲,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也让观众更加同情安迪的悲惨处境,更加痛恨典狱长的残暴。而且可以让安迪的扮演者充分发挥演技,比他静静坐在椅子上与狱长对抗,更加吸引人,也更符合人物的个性,也不会增加影片的时间。  --------------------------------------------------  这段评论也让人哑然失笑.你为这部影片增加的额外情节太过于烦琐,好的影片在情节的表现上有一个细节就够了.而且片中当时安迪的表情是透露出不屑,但并没有你所说的那么明显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情节,就是那个在安迪的指导下参加考试获得不错成绩的新来狱友的出现,估计是为了让安迪的最后出逃有一个最充足的理由才安排他进来,让他告诉安迪真正的凶手是谁,让狱长杀死他,加深安迪对狱长的仇恨。          但这个人的情节比较普通,就是学习啊!考试啊!活泼乐观啊!没有出人意表之处,反而加多了他的戏分。因为你要让新狱友最后的死刺激安迪,必须得让他与安迪建立一定的感情,必然增加他的戏分。但他的戏分基本不出彩,比较平淡,这样一来,反而让影片的节奏很慢。  --------------------------------------------------------  关于这段分析个人觉得也值得商榷.我不知道楼主看的版本是否和我相同,我记得影片中的&我&,就是摩根&#183;福里曼扮演的黑人对这个小青年的到来有过一段话介绍,大意是说他虽然是个冒冒失失的小青年,性格很拽,却很得监狱里老狱友的喜欢,这当然也包括安迪在内.安迪耐心辅导他学习,并将他最后丢掉的试卷重新捡起,你当真看不出安迪对这个小年青的爱护之情??你说这部分的情节缓慢,但我认为是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影片的这段平缓情节让人感觉监狱中的生活开始充满活力,安迪的监狱生活甚至让人感到开心,后来,剧情锋回路转,让人感到突兀,震惊,这才达到了导演想要的效果.一部影片不可能处处都是高潮.        不过楼主提出的让真正杀死安迪妻子的犯人进来这个设想还不错~
  经典更多来自于口口相传
  LZ能谈谈武侠电影么
  不错,继续
  我见过的最好的帖子了,谢谢楼主
  全新的角度  支持一下
  楼主请继续:)  
  支持  继续!
  关于这段音乐,也来谈一下:  为什么安迪放的竟然是《费加罗的婚礼》而不是巴赫的咏叹调?  接下来狱友的台词也非常有趣,记得是:虽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曲子,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但不知道要比知道的感觉好。。。。。    ==================================     作者: 土匪脸
回复日期: 13:12:00
      假如将情节设计成,安迪听到警长叫他关掉音乐之后,有些犹豫不决,站起来关掉音乐,然后转身想开门给狱长进来,但他看到窗外几千狱友如痴如醉的表情,在他关掉音乐后,马上变成失望的表情继续工作的时候,安迪马上又改变主意了,重新开了音乐,就站在留声机旁边不动,后来警长就敲烂玻璃进来了。              这样一改,增加了情节的转折和意外,既能很大程度上还原安迪坚强不屈的性格,也体现安迪内心的挣扎,又能说明安迪为了同患难的狱友可以做出任何牺牲,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也让观众更加同情安迪的悲惨处境,更加痛恨典狱长的残暴。而且可以让安迪的扮演者充分发挥演技,比他静静坐在椅子上与狱长对抗,更加吸引人,也更符合人物的个性,也不会增加影片的时间。    --------------------------------------------------    这段评论也让人哑然失笑.你为这部影片增加的额外情节太过于烦琐,好的影片在情节的表现上有一个细节就够了.而且片中当时安迪的表情是透露出不屑,但并没有你所说的那么明显    ----------------------------------  支持土匪脸的哑然失笑!    国产剧的革命英雄一般都是这样改的,目的是要告诉观众什么叫坚强不屈。用反复到确定来表现我英勇的革命精神。  而对于安迪来讲,他的行为是个人行为,他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英雄主义的行为,只不过这样做是告诉观众他就是一个全身心地摆脱精神上的枷锁,是一种忘我的状态。    抖露一下个人的写作小技,搏众人一笑了之:  个人的反抗,一般都比较单纯,也比较纯粹  组织下的斗争,一般都比较复杂,也充满了狡诈    也就是说,我们的主旋律的影视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革命英雄,在另一个意义里,所表现出来的其实就是狡诈。但这种狡诈在革命的前提下变成了大力弘扬的行为,以至于影响了几代年轻人的行为。    我把这一段变一变,大家看一看如何?  例如:  监狱里的年轻女共产党员听到警长叫她关掉音乐之后,她有些犹豫不决,但还是站起来关掉音乐,然后转身想开门让国民党特务进来。另加一手上的固定动作:握着一支肥大的鸡腿,满嘴流油。特务看到她关掉了音乐,对党员大加赞赏:哈哈哈哈~~你进步可真快啊,看来你还是想吃鸡脚啊,不想吃我的鞭子。。。。。  这时,她看到窗外几千狱友如痴如醉外加面黄饥瘦的表情,又听到特务如此地叫嚣,她马上想到了党,想到了组织,想到了千百万革命先烈,突然她想起了入党时的宣誓(一串无穷无尽的闪回),这位地下党马上又改变主意了,重新开了音乐,就站在留声机旁边不动,后来特务们冲了进来,对她一阵暴打,音乐配合着画面,我地下党浑身是血,但革命的音乐穿越监狱进入到每一位渴望自由的党员的耳朵里。。。。。。  再外加一补,浑身是伤的党员回到牢房,同志们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不是已经把音乐关了么?为什么还要放音乐?受这个罪?  党员回答:就是不想让敌人阴谋得逞,不让敌人得意。我受的委屈不算什么,党不能受污辱,组织不能受污辱。这些伤?值!!!说完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她昏了过去。    这算YY还算装NB?大家琢磨琢磨。也有人说,这就是鲁迅先生写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呵呵,不评论。    一句话,主旋律的东西就应该这么写,不这么写怎么去表现革命英雄呢?可惜的是,这种手法一弄就快60年了。  我们都是红旗下长大的花朵,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影响着生活。    每每听到某些YY的猛士与淑女高谈阔论,或许这是耳闻目染的习惯使然吧。但愿不是!
  估计是个好贴,先留名,再慢慢看,不知道会不会有《第十放映室》评论编辑的调调
  牛人扎堆的地方。。找个小凳坐下学习    大家多多讨论哦   楼主多多发帖阿    期待看到更多精彩言论
  LZ对音乐那段的改动的确不太好,戏剧性过了
  与楼主同贺香港回归十年   
  写的很好啊。    真的不错。    很多个人的见解。    顶
  王家为的电影
  影片里面,关于图书馆的老管理员因监狱把他制度化而死这个情节,我个人认为与影片的主题有些背离,制度化跟自由与希望没有太大关系,会把观众的思维引向另外一个方向,以为电影是讲批斗监狱制度的事。这样一来,也拖慢影片的节奏。              但老管理员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也要发挥他的作用,那老管理员怎么死呢?最好是因为太老了,老死在监狱。这样一来,安迪和众狱友就会恐惧自己也会在监狱老死,那安迪最后的出逃就有了更多的动机和动力,让观众更加信服他的出逃是合情合理的。    ------------------------------------------    没有看懂电影还来评价??    影片里不是交代得很清楚吗,安迪和&我&曾经有过一番对话,关于体制的对话.体制让人习惯了一切,离开了体制就不适应,无法生存下去.老图书管理员这个角色正是对这番话的诠释.        ======================================================    理解层次问题,对作品主题理解的层次高低会影响到作品一些细节点的设计。    这就是同样一个故事,有些人会做成经典,有些人写成一个普通故事的原因。    
  楼主对电影的批判精神值得学习,  但是我不觉得他的分析有意义.  我很喜欢《肖申克的救赎》  楼主提到的几个细节,  尤其是说老图书管理员的死与情节无关,  我很不同意。  另外,这一部片也不适合与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比,  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写的不错,留个记号
  不赞同楼主把安迪改成拥着一个女的跳舞  1、安迪是被女人背叛而导致后面的入狱等,  2、在这时候安迪的心里估计还是以出逃为最能带动他兴奋点的事情,而不是女人。  3、这时候安迪的气质和气场接近平稳与安静,不露声色,在监狱这个复杂的环境里,他怎么可能纵容自己男人的本能?!    所以,不太赞同。
  1.此帖值得顶    2.楼主改的戏节,上面已经有人说了,太过于程式化,(“在他关掉音乐后,马上变成失望的表情继续工作的时候,安迪马上又改变主意了”),,我靠,你以为是在写小学作文或者思想汇报或张纪中请的编剧啊,还是别乱改的好了    3.至于Andy看典狱长的眼神是不是不屑,还有待于各位网友推敲(起码我认为是一种胜利的眼神和微笑出现的,即使这种胜利只是短暂的)    4.不同意对图书馆的老管理员死的评论“我个人认为与影片的主题有些背离,制度化跟自由与希望没有太大关系”,,,,    我倒觉得其实以上所列的各个小故事度只有一个主题------保持对希望和自由的追求,突破制度化,最终才能或得自由。Andy放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为了唤醒狱友已经丧失的对自由的念头。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体制化了”。是的,通过正途获得人生的犯人出狱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会重新遇到挑战。但因为时间的流逝和服刑的经历往往使人丢掉了希 望,丢掉了本该具有的那份勇气。片中的“老布”和“阿瑞”都是韶华已逝的人,Brooks 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 Red,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Brooks 一样离开。    5.设计让杀害andy之妻的真凶也进来,倒是挺创意的。但有以下我们得考虑:      一,如果真凶进来的话肯定得是因为另一个案件(比如强奸)被抓到才进来吧,总不能一件凶杀案抓两次犯人进来吧。    二,根据lz“跟安迪相熟的狱友无意中听到犯人杀人的自白,讲给安迪听”这个设计,在情节上又得安排这名真凶还要时不时透露一下他还杀过andy的妻子呢,    三,总之就是就是要因为犯强奸案件进监狱然后在自白还杀过andy的妻子。(这个后果是否会合理?我猜监狱的人肯定回去被人举报领功的)    其实我们考虑一下这位真凶监狱这个细节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什么?典狱长为了继续收黑钱必然不会让Andy出狱,而把知道真相的人杀了,这个目的其实tommy这个角色也能达到,因为tommy也知道真相。到这里其实tommy和真凶无论谁进来都是可以的。    如果导演还要兼顾“Andy救赎自己,救赎别人的主题(学习,考试等)”,我觉得这个附加的救赎别人的效果要是用在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上面那就滑稽了。    所以我觉得用tommy比用真凶好,即达到主要目的,又有进一步拓展。    ps以上的有的句子是网上抄来的
  连蒂姆罗宾逊都不认识 也在这充内行装洋盘。靠,还安迪扮演者,吊
  不错,楼主继续。
  继续继续啊,楼主,有不同意见好啊,这样贴子就不会沉掉。你怎么不来气了。
  值得一看~~某些部分是否有点电视剧化了?    期待&诺丁山&的评价~~~第一次看时的感觉很难忘
  不错,不错,大家都在认真发贴讨论,学习啊!
  同意以上大家谈到得有异议得地方.......    lz的确是典型中国编剧~~
  者: 废话特多
回复日期: 23:45:00
      影片里面,关于图书馆的老管理员因监狱把他制度化而死这个情节,我个人认为与影片的主题有些背离,制度化跟自由与希望没有太大关系,会把观众的思维引向另外一个方向,以为电影是讲批斗监狱制度的事。这样一来,也拖慢影片的节奏。                但老管理员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也要发挥他的作用,那老管理员怎么死呢?最好是因为太老了,老死在监狱。这样一来,安迪和众狱友就会恐惧自己也会在监狱老死,那安迪最后的出逃就有了更多的动机和动力,让观众更加信服他的出逃是合情合理的。      ------------------------------------------      没有看懂电影还来评价??      影片里不是交代得很清楚吗,安迪和&我&曾经有过一番对话,关于体制的对话.体制让人习惯了一切,离开了体制就不适应,无法生存下去.老图书管理员这个角色正是对这番话的诠释.              ======================================================        理解层次问题,对作品主题理解的层次高低会影响到作品一些细节点的设计。        这就是同样一个故事,有些人会做成经典,有些人写成一个普通故事的原因。      ======================================    顶你个特多老兄    最后两句讲得非常到位,赞一个      
  以我的理解影片中主人公在监狱的表现是人在现实社会挣扎的投影吧!    影片中的故事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吧,是以救赎为中心思想进行叙述的    主人公的无辜入狱(西方中的原罪?)及在狱中的种种表现和斗争都是现实社会的投影,至于逃狱成功则完全是为了商业考虑,削弱了主题。      随便想了一些,贻笑大家。
  也贡献一把题外的!    以前,一直认为农民是最朴实的,特别是农村妇女。  可是现在有一部分进城的农村妇女竟然超出想象地聪明与智慧!  呵!  这聪明与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狡狯!  前面有人讲是狡诈,俺认同!    靠,有人已经暗地里骂俺了,莫办法。让俺把话讲完先    大家都有过买盗版盘的经历吧,嘿嘿。  大家多少也见那些混杂在买盗版盘中的那些农村妇女吧?没错,抱小个孩的那种,谁不知道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标志。    嘿嘿,有人乐了——这帮抱小孩的村妇就是卖黄色光盘的!  警察一抓这帮妇女,妇女把孩子往派出所一扔,怎么办?放人。  强吧!    但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这帮农村妇女怎么知道这强技呢?没人教她们,她们怎么会这一招?嘿嘿,这就是一个先验与后验的问题了!说得更极端一点,到底是谁教会了村妇抱孩子卖色情光盘的这门子强技?!    别对俺讲什么新农村,新风尚,也别跟俺讲村长特腐败,也别跟俺讲什么希望工程。。。。。  但俺知道村村通是什么样的一个工程。农村再穷,也不得在卫星电视上值得花钱,因为这是中央的强制政策!    引前面的一段话来回答吧:我们都是红旗下长大的花朵,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影响着生活。    这么多年了,影视作品表现我地下党员在送情报的时候,往往都是个女的,往往都抱着一个孩子,特别重要的情报就放在孩子的屁股下!TMD都成了一个模式了。宪兵们一个个都蠢极了,一见是抱孩子的,就放人!靠,表现恶心一点的是宪兵往往要摸一把女人的脸。靠,怎么和现在的警察一般!我们的女地下党机智吧!!!    现在俺特别害怕看地下斗争的连续剧,一不留神就会让俺联想到那些抱小孩卖黄色光盘的村妇,咱们的那些美艳如花的地下女党员便一下子失去了那光辉的形象..............    联想现在那些进城的农民,那些具有某种智慧的农民——卖假药的,偷井盖的,扒火车的,装疯卖傻的,开黑煤窑的,办黑砖厂的,造假酒的,洒小广告的,盗卖文物的...反正怎么偷奸怎么耍滑怎么来..怎么恶心怎么不办人事,怎么没诚意怎么来........俺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牛的好素材,只要稍微动一下脑子,就可以把这些事转变成与日本鬼子、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经典故事。这些事,太活生生了!    咱们不愁写不出好作品啊,不愁跟不上主旋律啊!  有机会,俺把上述的东西改编一下,发出来,也让大家看一看,我们英雄的地下工作者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    题目也想好了,就叫《毒城星火》    哈哈~
  楼主既然是职业编剧,能不能把您的大作说一下下?  也好让我们瞻仰一下呀?别动不动就把职业挂在嘴边上,有能耐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不用显摆。  分析一下就可以了,至于怎么去修改,我看就不必再去提了吧?  我随便说的,有得罪的地方,见谅!
  有点意思
  重新看了一遍,    多了些理解    我看监狱象征的是社会对人的统治,监狱长集中了人类社会中所有恶的,阴暗(口蜜腹剑)的一个标本,特别是表面上他信奉圣经而实际上他是圣经中典型意义的魔鬼。    而狱中的绝大部分人确实有罪(可能象征圣经中所说的“原罪”)是绝大多数人的象征。    这部电影确实是商业电影的巅峰之作,尤其是老摩根的表演已入化境,    但从编剧角度来看,编剧的技巧虽然十分娴熟,但却流于匠气。不够自然,编剧过分注重用影片来载“道”了,或者是兜售价值观,从另一方面来说是“洗脑”。
  这个贴特地发给几个相熟的职业编剧看了看,异口同声的肯定很有可能是国产电视剧的职业编剧,思路很符合,至于水平就不说了。一些专业的小技巧还是谢谢您了,不过还是表乱改人家的本子。阿甘不说什么了,肖申克也是7项提名奥斯卡的作品,虽然什么都没捞着。    您如果真是职业编剧,还是和北方影武士前辈多学习一下去吧。小马拉大车太辛苦了。
  楼主写得真好,受益匪浅,请继续。
  好,继续
  我是卖碟子的    你分析的还凑合    
  其实我觉得《救赎》影片里很多部分很不真实,比如挖个洞怎么可能差不多20年不被别人发现。每个星期的查房不可能不发现,而搂住所说的有关《电影》很多不好的场面当然我也有点不太赞同,其实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所以也许导演是想把电影改成另一个样子,比如改变某些故事情节,但是也许小说的主人不愿意改动呢?  影片中为什么出现同性恋、暴力等等都是具体交代了监狱里存在的事实,这些是不能缺少的,  上面的尚梁兄写的很好,还有搂住的感觉挑战的精神不错,感觉说出自己的创新很好,至于那些批评搂住什么也不是的却在这里乱改动的人来说我特别BS,只有这样不思进取的人才一味的崇拜经典,要知道,经典是人创造的,经典一定有他的弱点和缺点,支持搂住!
  好长啊,留个记号以后看吧。
    印象中好多日子没来了,没想到贴子这么多人看啊!    这两三个礼拜,接到活写一个剧本,前几天又看美洲杯,今天正在看电视直播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没空写评论,让大家久等了!实在是抱歉得很!因为这是业余爱好,工作要紧!希望大家体谅!    还是有很多人讨论起我贴子的内容,好坏不论,大家对电影的热情很值得赞扬,本人仅是贡献个人观点,不参与大家讨论!    所有的跟贴我都看了,很多贴子的内容很精彩,比我原贴还要好很多。    因为我很多电影我都是多年前看了,一直没有再看过,现在只能回想起一些情节和细节,结合我的编剧工作体验,跟大伙儿说说我的看法。有些细节描述不够全面,这是难免的,又没有时间重新细细看一遍,大家要多多包涵!    接下来我想谈谈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这部片子有五六年没看过,不记得第一次看是什么时候了!兴许是买盗版看的,或者是在电视上看到的,95,96年那个时候我还在读高中,学习太紧张了。    当时看完之后,很多情节都忘了,包括很多经典的台词也忘了。后来上了大学后,在大家合伙买的电视机上又看了一次,那时候唯一还记得就是开头和结尾那段优美动听,美妙抒情的音乐和那片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羽毛。飘来飘去,画面相当精美。    
  出来工作后,又看了几次阿甘,总算记得大部分的情节,总体的感觉还是不错,挺感人的!    后来我回想起《肖申克的救赎》,记得我看了这部电影两三次之后就不想再看了,因为第一次看到影片结尾,狱长发现那个洞之后,我的心底已经受到极大震动。以后再看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提不起任何兴趣了。    反而是阿甘正传多年之后,我重看,依然觉得很感人。《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不知道是太长,还是太有哲理,总之我是一句都记不起来。    不过,阿甘正传的台词还记得一些,比如他妈妈跟校长争论完阿甘的智商后,跟阿甘说,孩子,你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在校车上,珍尼跟阿甘说,YOU CAN SIT HERE!    校道上,陈甘被一群流氓追,珍尼跟阿甘说,FORESTER,RUN ,RUN,JUST RUN。    小珍尼在田地里,跟阿甘说,她想离这里,离得越远越好,原台词好像有句是FAR FAR AWAY。小演员的声音很好听,现在还觉得听她说话像听音乐一样。    到了军队,黑人教官骂其他的士兵是狗屎,说你们在军队什么也不用问,只要服从命令就可以了。后来教官问阿甘来军队是为了什么?阿甘说,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服从你的命令。当时听完就觉得好笑。这句台词跟性格和智商何其相配,前面教官训完话之后,阿甘很自然怕被教官骂,教官说什么他就说什么!    后来阿甘拆装枪械,教官问他为什么做得这么好,阿甘说,长官,那是因为我听从你的训导。教官当即回他一句,我他妈的从来都没有遇到过这么优秀的士兵。    个人认为,这是全片中难得比较幽默的地方!    妈妈临终前的话大家都知道了,不多说了!    后来几次重逢之后,珍尼跟阿甘说的话忘了,大意是说她跟阿甘是两种不同的人,不可能在一起!阿甘很难过!这不是他的错,阿甘从小到大就珍尼这个女性朋友,珍尼如此关爱阿甘,阿甘一直爱着珍尼,却从不说出爱字,也许弱智者的爱是如此艰难,如此难以启口,如此让人感叹人生的曲折多磨!到后来珍尼终于醒悟爱情和幸福就在身边的时候,她却死了。    总体说说印象,现在来说说影片的结构和细节。        
  总体看,我认为影片情节表面上看比较散乱,根据美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安排情节的顺序,影片由若干跟历史事件惊人结合拼凑而成的情节组成。    先是开头用短短七八分钟,用几组画面依次交待阿甘的性格,智商和珍尼的友情,画面转到阿甘进了学校的足球队(美式足球),取得冠军,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这里要提到编剧和导演安排情节是很注意每个细节都有伏笔。比如通过阿甘妈妈与校长据理力争,硬是安排阿甘进入正常学校上学,妈妈对弱智儿子阿甘的深深关爱之情,反映在后来阿甘长大成之后,妈妈的话深深打动了观众。观众看到妈妈从小到大对弱智儿子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    珍尼在校车上,所有人拒绝跟阿甘同坐,珍尼却同情阿甘,记他坐在自己身边。阿甘被人欺负时,珍尼叫阿甘,RUN!RUN!反映到后来就是阿甘对珍尼深深的依恋之情,终生不渝!观众从一开始就为两人的纯真而美好的友情所感动,后来故事的发展确实是这样,阿甘对珍尼的爱,让人明白弱智者的爱是如此伟大和无私!
  顶贴!
  还要强调的是,编剧安排小时候情节和画面的时间不长,效果却是到了完美的程度,个人认为这小时候的几组画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观众从开始就知道阿甘的种种问题,开始为阿甘长大以后的命运忧心如焚,为影片进一步打动观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学编剧和导演者,这几组画面要反复看看,看看人家是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主要人物的性格,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的深浅,全面而深入展现在观众面前。    要注意,每组画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戏剧冲突,带观众进入戏里,感受人物的命运和性格。    举个例子,妈妈在校长室跟校长争取阿甘跟正常孩子的权利,这是一个冲突,表明妈妈顽强不屈的精神对阿甘的影响,校车上其他孩子集体拒绝与阿甘同坐,这也是一个冲突,阿甘一个与众不同,让人心酸的童年展现在观众面前。阿甘被几个大孩子追着打,从小追到到大,这是一个冲突。冲突的另一个解释,画面和情节中的人物有矛盾。    但单是矛盾和冲突不是戏,像夫妻为小事吵架不是戏。这个戏,要有内涵,这个冲突要能让观众真正进入戏里面,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人物或喜或悲。    比如为什么要选阿甘在校车被众人遗弃,歧视这个情节呢?因为在学校有老师和领导管,学生可能有所顾忌,不敢过分歧视阿甘,至少在课堂上不会。  在校车上,好像当时看不到有老师,只有司机一个大人,完完全全反映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见阿甘童年就是这样过来了,让观众无比同情阿甘的命运和际遇!珍尼的行为就让观众明白,阿甘是如此渴望被别人当成正常的孩子。
  再举个例子,小珍尼和阿甘在田地的那场戏表面上看是小珍尼不听爸爸的话,被爸爸追打,画面不多,也没见爸爸打到珍尼,但实际上却是极大的伏笔。当观众看完整部电影,或者多年之后回想起来才发现,可能这个细节暗示小珍尼由于小时候可能受过亲生父亲的性侵犯,童年产生巨大的阴影,导致后来性格上放任自我,自暴自充,与阿甘的分分离离,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这个细节暗示了珍尼的结局和阿甘的命运。    这个情节的表面上也是有冲突,就是珍尼和父亲的冲突。个人认为这个冲突达到电影艺术的很高境界,表面上的冲突,带出今后一生的命运,而且还是有悬念的,到最后你也未必看得明白。我相信很多观众第一次看到这个情节时,一定会想,编剧和导演设置这个情节好像在暗示着什么?但是暗示什么呢?这个悬念到最后也没解开,直到你重复看几遍,看看珍尼以后的随波逐流,自甘堕落的行径,你才有所感悟。这种感悟是不是让你觉得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精细了。    这就是电影艺术带给人的感受!每个深爱电影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感受到某部电影的感人之处,从而爱上电影!    
  整部电影动人之处和好看的地方,并不是那些与历史事件重叠的情节,反而阿甘对友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那些情节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阿甘正传看似散乱,阿甘看似最终的主角,我个人觉得这部戏的真正主角是珍尼。珍尼是一条主线,阿甘围着她转,她去到哪,阿甘就找到哪?阿甘在军营发现珍尼的祼照,找到跳脱衣舞的珍尼,在酒吧打了调戏珍尼的男人。在演讲时,与珍尼激情相拥,后来珍尼主动找到阿甘,又主动离开。  每次阿甘好像都没有说我爱你三个字,观众却深深体会到弱智的他对珍尼的感情。珍尼带动着全剧,每次她的离开都是剧情感人之处,然后让剧情因为她的死一步一步进入高潮。    看着阿甘带着儿子站在珍尼墓前的画面,很多观众回想起小时候的珍尼,不禁悄然泪下。    这个情节不需要台词,只需要画面,何等感人之至!      我曾经设想,如果编剧把珍尼换成是一个男的,从小维护阿甘,保护他,然后在以后的情节再安排珍尼进来,行不行呢?大家设想把珍尼的画面换成一个男的,在校车上其他男孩不理阿甘,男版珍尼帮助阿甘,其实表达的效果差不多,观众同样能感受到男版珍尼的可贵之处。    这样一换,观众知道毕竟小时候的弱智阿甘不懂爱情,先给他安排深切的男人之间的友谊,而长大之大懂得爱情,再去爱偶遇的珍尼,珍尼再跟他离离合合,这也许有可信的地方!让人物更加人性化。毕竟珍尼是一个女孩子公然出头保护阿甘,需要极大勇气,而她童年受的创伤应该让她学会保护自己,而不是去保护别人。这跟她以后全然不理阿甘的感受,自私自利的行为也是相吻合的。长大后懂事的珍尼反而对阿甘置若罔闻,这种行为有些反常!    以后阿甘在军队的情节可以继续,基本上那些戏都是讲友情的。
  冲突不断才是王道  高潮起伏才是精彩
  珍尼这个角色,编剧主要是想表现那个时代青年男女对生活的迷惑,越战给美国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伤害,反映当时美国社会一种现象。这些青年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到处游玩,死在哪里也不知道!    看到这部电影,再比较《肖申克的救赎》,我才发现《阿甘正传》打动人的地方是如此之多,台词如何启人深醒。《肖申克的救赎》比起《阿甘正传》有不小的差距。演员的表演方面,汤姆汉克斯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安迪的扮演者略显肤浅。    比如在天台上,安迪帮众工友争取到啤酒之后,在阳光下露出的胜利者的笑容,其实有些过分,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胜利了,你笑了你可以这样拍,换到了电影应该有所保留。    有些人看到这里会觉得很解气,会感觉到安迪内心的喜悦。但其实回想起来,这是一种没有内涵的笑容,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这个有些得意的笑容中可以看出安迪早就知道自己会取得胜利,之前那些动作都是安迪事先安排好一样,好像安迪专门为了讨好狱友而故意将自己推向悬崖,换来狱友的同情和关照,整场戏就有些造作之嫌!看完之后,马上就能猜出编剧的同意。个人认为,这个笑不可取!是一大败笔!    个人认为可以改成,去掉这个在阳光下的笑容,换成狱友跟安迪道谢!安迪顽强笑笑!脸部肌肉抽动几下即可!既让观众知道刚才的意外确实是意想不到的,也知道安迪也是一普通人,也怕死,刚才差点掉下去,确实让他心有余悸!这一样一安排,情节会不会更让人信服呢!    汉克斯的表演确实很到位,确实戏中的他很少笑。往深处想,要你笑,谁都会,要你哭不是每个人马上都能哭出来。    综观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历史,很少有喜剧电影获奖,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笑给人肤浅的感觉,除非是苦中作乐的笑。最佳男演员也很少颁给笑星也是这个道理!    安迪在剧中多次出现的笑容,以安迪深沉内敛的个性来看,个人认为大多数时候都不太恰当,这影响他演技的发挥,甚至影响到整部电影的艺术成就!    阿甘正传就说到这,下一部会谈到张曼玉和黎明的经典之作《甜蜜蜜》  
  继续关注
  喜欢,再接着写,我天天都来看。
  十分不赞成楼主改的ANDY放音乐的那段,很垃圾,多数时候,简单,比复杂好,简单,更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ANDY演得相当的好.尤其是眼神.
  现在是公元 日,21点6分,趁着香港回归十周年留下自己的印记!
  也许弱智者的爱是如此艰难,如此难以启口,如此让人感叹人生的曲折多磨!    智商越弱的人,爱就越难启口?爱的越深,才越难启口吧?    PS等高人出现,继续跟贴.  
  作者:静如月落
回复日期: 21:45:00
      也许弱智者的爱是如此艰难,如此难以启口,如此让人感叹人生的曲折多磨!        智商越弱的人,爱就越难启口?爱的越深,才越难启口吧?        PS等高人出现,继续跟贴.  =======================================  其实跟智商无关。珍妮对阿甘来说是一个天使一般的存在,起码我在当初看到校车那一段珍妮的声音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就感觉是天使降临一般。这种感觉对于阿甘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所以他不会把爱说出口。  同意静如月落。  终于知道中国电影为什么这么烂了,感谢楼主。
  既然香港回归十周年,我得说说港产片.香港电影曾给我们贡献出无数的天才演员和导演,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我说的这部电影就是张曼玉和黎明的《甜蜜蜜》,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香港百年史上最佳电影之首,这个观点可能有很多网友不同意!容我一一道来。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几个最,让人心醉!      1 反映的社会现实最有广度和深度,将最低层市民的生活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影片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新移民徬徨无助的生活心态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那种中国人坚强不屈,勇敢勤劳的精神,这些在影片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表现。          2 音乐和剧情结合得最完美的电影,悠扬怀旧伤感的过场音乐  总是剧情最需要的时候出现。邓丽君的《GOODBYE MY LOVE》出现的时候,情节与音乐结合的如此完美,让人不禁感慨万分。中间和最后一场戏《甜蜜蜜》也是恰如其分响起。看这种电影简直就是一种美妙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感人的情节将这种享受升华到洗涤心灵的境界。      3 道具和剧情结合的最完美的一部电影。好像每个重要的道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意义,跟着主人公将剧情推向高潮。女主角李翘的BB机,黎小军的自行车,黎小军送给李翘的金链,黎小军买给李翘的巧克力,豹哥那条粗粗的金项链,甚至连麦当劳用来垫桌的宣传纸都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会具体谈到这些道具对推动剧情的作用。    4 演员最传神到位的表演,这里,我特别指的是张曼玉!影片最后,她在美国医院太平间看着相依多年的豹哥尸体无声哭泣几分钟的场面,将人在他乡突遇意外变故,顿失所依的悲伤心情表露无遗,看着让人心酸!黎明的演技突破以后所有的烂角色,大放异彩,只是有些场次表现过度,没有控制好情感,没有跟剧情和人物的性格相结合好,有些遗憾。下面会谈到这点。    5 配角最有故事的电影,我指的是里面出现很多主要的配角,几乎每个主要配角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配角虽然只出现几场,电影一样将他们的故事交待得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6 男女主角的感情戏最感人的电影。刘青云的《新不了情》本来不错,但跟这部电影相比,细节方面的弱了一些以及因感情戏表现出的社会意义就略为不及。下面会谈到感情戏。    7 香港影史上最甜蜜的笑容出现在最后一场,历经多年变故和感情曲折的黎小军和李翘在美国纽约街头同时听着邓丽君病逝的消息,偶然相遇后,两人的笑容SO SWEET!    8 最令人难忘的电影,看过香港的动作和爱情电影无数,这部电影最令我难忘。                          
  作者:土匪脸
回复日期: 13:00:00
      假如将情节设计成,安迪听到警长叫他关掉音乐之后,有些犹豫不决,站起来关掉音乐,然后转身想开门给狱长进来,但他看到窗外几千狱友如痴如醉的表情,在他关掉音乐后,马上变成失望的表情继续工作的时候,安迪马上又改变主意了,重新开了音乐,就站在留声机旁边不动,后来警长就敲烂玻璃进来了。    --------------------------------------------    感觉楼主的想法就像小学生写作文,什么事情都记叙,什么情节都加进来,絮絮叨叨,拖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哈,这里很同意,一开始觉得楼主很专业,后来觉得很搞笑。  音乐那一段导演选的是费加罗的婚礼,歌剧是不是适合跳舞,仁者见仁,关键是,从电影的前前后后来看,andy打开唱片播放机,完完全全是为了自己的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什么什么狱友如痴如醉,那些车间里面狱友的镜头完全是为了配合爱尔兰人的独白而已。整个这一段你可以说andy的轻蔑表情太过直接,但是那有怎么样,因为到这时候他已经在借用监狱长等人对他的利用和多多少少的庇护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认为可以改成,去掉这个在阳光下的笑容,换成狱友跟安迪道谢!安迪顽强笑笑!脸部肌肉抽动几下即可!既让观众知道刚才的意外确实是意想不到的,也知道安迪也是一普通人,也怕死,刚才差点掉下去,确实让他心有余悸!这一样一安排,情节会不会更让人信服呢!    这一段更是搞笑,真怀疑楼主了几遍电影,还是回去看看那段情节里面福里曼旁白吧。还有,你以为andy会怕掉下去吗?你没有感觉得到他进监狱后的安静沉稳,就是为了redemption吗?既然如此,就算狱警推他下去,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坦然接受的。    还有那个什么andy抱着虚拟舞伴跳舞的设计,唉。。。不说也罢。你以为是又一部女人香啊。  
  《甜蜜蜜》开头和结尾的两个黑色调的镜头闪回不说了,别人说得太多了!    先说说编剧和导演是如何设置李翘和黎小军这两个男女主角的性格和背景。记住,这个设置很重要。    李翘和黎小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十分能吃苦耐劳,乐观向上。黎小军更是一个极端,拿着两千块的香港最低工资,帮人送货运鸡,每天笑嘻嘻的,跟傻子没什么区别,他跟女朋友写信也提到这点,很骄傲,乐观得让人心酸。李翘不用说,在快餐店,花店、补习社同时打几份工,后来在黎小军结婚典礼上,有客人曾说李翘曾结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这当然是夸张,不过,也说明李翘的吃苦耐劳程度。观众觉得这两个就好像生活在自己身边一样,有强烈的认同感。    这样设置两个吃苦耐劳的男女主角,主要是为了让观众接受并喜欢上这两个人,他们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乐观生活,工作积极认真,还很少抱怨,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当然李翘虽然有欺骗国内同胞之举,观众也会因为她的处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而原谅她。这是为了让她跟黎小军交往而设置的情节,要不,志向高远的李翘为什么要跟穷得叮当响的黎小军交往,有利用价值嘛!    我们编剧的时候要注意到一些情节要有因有果,比如李翘本身很爱钱,是广州人,也歧视北方人,这在快餐店她从黎小军手里拿钱之前,犹豫不决是不是讲普通话可以看出,她怕别人知道她是大陆人。这样说,她不应该跟黎小军交往,这就要有一个理由,李翘骗黎小军上补习室,收取中介费就成为正当的理由,可信合理!不能无缘无故让李翘和黎小军交往一见钟情。这要从两人的性格和背景找理由。    个人比较讨厌一见钟情的爱情戏,比如唐季礼的电影版男才女貌,一见钟情,以后的戏很难安排下去了,就弄绝症来配合剧情。    当然一见钟情也有拍得不错的。印象中1970年的美国影片《LOVE STORY》,就是不错的例子!不过,唐季礼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让电影出现两对戏分差不多的男女感情戏。另外一对日本恋人的感情戏与主戏同时发展,严重干扰了主戏的进行。《LOVE STORY》相对很好,从头到尾主线就是一对男女的感情戏,到后面也是很感人!如果有网友想听听《LOVE STORY》的评论,有机会的话,我也会说说!      说回到原来的话题!李翘和黎小军两个小人物就好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一样,从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戏中,让观众很想去看看,这么能干乐观向上的年轻人将来会有什么故事。    编剧在把握两个人的背景上非常到位,为影片的发展起到很好铺垫作用。    
  《甜蜜蜜》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黎小军住的地方有很详细的的镜头描述,但电影从来不交待李翘住在哪?跟谁住?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可能跟编剧的一些想法有关系。同时介绍李翘的住所,就得带进一些李翘周边环镜或者接触的人的戏。但是有了黎小军,其实观众也能猜出到新移民的居住环镜了,交不交待李翘的住所就变得没有必要了,也会拖长戏分。能省则省!很自然的事。    《甜蜜蜜》成功之处在于两个人的感情戏非常动人,这才是重中之重。    我举个例子,某天晚上,年宵结束之后,像李翘说的风大雨大,她和黎小军发生第一次性关系之后。黎小军到快餐店问李翘对昨晚的事怎么看?李翘说没什么,就是朋友!黎小军走到门口回头,祝李翘新年进步,李翘回赠一句大吉大利,两人开始互赠祝福语。当时我以为两个人是在简单地斗嘴,斗最后谁说不出就算完了,没想到后来当李翘说出友谊万岁的时候,镜头定格在黎小军有些惊喜的脸上,黎小军不再回嘴了。    我当时也感觉到这个友谊万岁确实包涵太多的意思在里面了,李翘终于开始接受黎小军,把他当成真正的朋友,而且也同意他们保持这种性关系,后来画面就转到两人又去开房了!哈!这个友谊万岁真是有意思的很。这个情节就有一个悬念和转折,让人有意外的惊喜。    还有一个情节,李翘和黎小军深夜排队买股票,黎小军去买水,顺便买来一颗巧克力给李翘吃,后来不知怎么巧克力被黎小军坐在椅子上,坐烂了。李翘觉得很恶心,坚决不想吃了,当时我以为这颗巧克力道具结束使命了。    没想到黎小军跟李翘说笑,两人聊起将来买房的事,黎小军说了几句英文SURE ,OF CAUSE回答,逗笑李翘,弄得李翘心情大好。黎小军趁机劝她吃巧克力,李翘果然同意了,口里说难吃,却将拿巧克力的手指吮了好几遍。哈!这颗巧克力道具还是完成了它的使命,编剧的技巧真是让人佩服,单是看两人斗嘴已经很好玩,还弄个巧克力道具,强化李翘对黎小军的感情越来越深。屁股坐着的巧克力都吃下口了。这个情节真是一波三折,悬念性不错。      
  坦白的说,你还真有勇气。既然你以探讨的态度来发言,那也就不讽刺你什么了。不过对于一些情节方面的分析改动实在是没水准。拜托分析一下就可以了。不要自做主张乱改。毕竟你顶了一个“职业”的帽子,却没显示出职业的水平,很丢职业编剧们的脸。    你对肖申克和阿甘的分析也是漏洞颇多,比如把安迪在屋顶上独自的微笑理解成胜利的微笑。拜托人家画外音已经说了,他不过是在享受片刻的自由感受而已。至于把珍妮的角色改成个男性……着实不敢苟同。不过奇思妙想多了未免会有闪光的,就不多抨击。还是先看看再说。如果要体现你的专业性,不妨从编剧角度多分析一下为何人家要做如此的背景、人物、情节设定,分镜头为何如此编组。改人家的情节就算了。说实话,我们的编剧水准距离人家太远了。
  楼主麻烦谈谈《教父》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
  喜欢你的内容,不喜欢你的名字。
  喜欢肖申克的救赎
译得很好  当年败个了阿甘
取了个刺激1995
的名字  真是刺激死我了
  不错,楼主继续。
  说起肖申克的救赎,我想起了他的别名--刺激1995.    1995年除了肖和阿甘正传,还有一部好片,低俗小说。怪才昆汀!  
  收藏了
  LZ,你的观点不错,有点像易中天品三国,不过大家都会有不同意见的.我只表示部分同意.我是一个错杆电影迷.
  趁着今天有些时间,把《甜蜜蜜》的事写完,明后几天可能就没什么时间了!    《甜蜜蜜》跟其它一些香港电影有一个突出的优点,节奏相对慢一些,人物说话的语速不会太快,观众有思考的时间。我看到的很多香港电影不是动作和情节转得快,而是人物对白说话超快,连珠炮一样,让你没有思考的时间。不过,我现场看过一些香港导演拍戏,为了降低成本,赶时间,只能加长对白,少些动作戏。    说说这部电影的逸事,据说当初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制片方和导演还有一部戏张国荣和袁咏仪主演的《金枝玉叶2》要拍,《金枝玉叶2》还是制片方主打的作品,后来怕《金枝玉叶2》太文艺,票房不行,想用《甜蜜蜜》弥补《金枝玉叶2》的损失。没想到《金枝玉叶2》反应平平,反倒是《甜蜜蜜》大红大紫。    张曼玉本来的角色背景不是广州人,而是北方人。拍了几场之后,由于她的普通话实在是太烂了,怎么听都不觉得她是北方人。后来就将张曼玉改成广州人,也会讲广东话。这样一改反而效果不错,也带出另外一个社会现象,香港人歧视大陆人,广东人歧视北方人。带给人们更多的反思!    《甜蜜蜜》的剧名据说开始不是这个名字,后来拍到最后,有人建议既然男女主角都喜欢邓丽君的歌,加上邓丽君刚好病逝,不如用《甜蜜蜜》做为电影的名字。                
  无论如何,顶一个先
  说说《甜蜜蜜》的道具的事.    黎小军的自行车实在是很经典.编剧写台词的时候,其实很注重台词的幽默和搞笑.李翘在补习室要走人,黎小军跟李翘说,我有车,我送你回去.李翘说,你有车啊!那我们快点走吧!    画面转到一个自行车轮,李翘坐在车后座上跟黎小军说,你知不知道,在香港,自行车不叫车!哈哈!其实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开这种玩笑,一猜就猜到黎小军的所谓车就是自行车.后来李翘坐在自行车上跟黎小军合唱甜蜜蜜的画面被称为经典.    这辆自行车载着两个人的爱情,多次出现,黎小军骑着车去运鸡,还帮李翘的花店送花,花塞在车头的车篮里,七八只鸡吊在车架上,这情景实在搞笑.黎小军还说,我还要工作,你叫我送的花一次比一次多,不好吧!李翘说,你都是顺路!    最搞笑的是李翘报答黎小军帮她送花的方式,当时我猜怎么着也要请吃饭,没想到李翘带黎小军去租黄色录像带,开头问店员第一句话就是,哪部片子最黄.店员指给她说,这部最黄了!李翘一下子给黎小军租了五部片子好像,还说一个月看五六部黄片,够你看的了!这部电影的香港编剧很注意搞笑情节的运用,而且运用得很贴切.寂寞男青年的生理需求就这样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自行车这个道具给我们的启示,物尽其用,用得其所.我们编剧的时候,首先根据剧情和人物背景选择道具.比如黎小军送货的,只能弄了一辆自行车运货.这辆自行车既然出来了,就要好好利用,围绕自行车设置一些两人之间交往的情节,这样黎小军送货,李翘利用黎小军帮她的忙,黎小军载着李翘到处跑办事,慢慢产生感情,这就是很自然的事.    你们细看会发现,正是由于自行车的存在,两个追求目标不同,生活理念不同的年青人的交往变得合情合理,非常自然.情节慢慢发展下去,连接得浑然天成,全因一辆自行车.如果没有自行车,那李翘在补习室收了黎小军的中介费之后,已经完事了,她为什么还要跟黎小军来往呢?编剧于是让自行车出现,又给李翘一个利用黎小军的机会!接下来的情节就应运而生了.        
  李翘的BB机先后出现两次,第一次,黎小军看见李翘有BB机,像个孩子一样对李翘竖起大拇指说,BB机,你真行,你真行!哈哈!黎小军这个人真是有什么话就说什么,没见过世面,丢尽我们大陆人的脸!    这个情节反映了当时大陆和香港的经济差距,年纪大一点的朋友知道,在1986年的大陆BB机通常值几千块到上万块不等,台费一个月要交几百,没有几个人买得起.    BB机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李翘和黎小军分手的时候,黎小军让话务小姐跟机主说,88!    这个BB机道具说明编剧很注意留伏笔,第一次出现,就要让它发挥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很大,男女主角分手的表达就靠这玩意!不让两人面对面说分手,而是通过现代的通讯工具.    因为面对面说分手或表示相同的意思,一是太直白,二是两人怕伤害到对方,三是两人表面上是好朋友关系,直到黎明送了手链给李翘之后,两人才发现彼此之间的关系像情侣了,但还谈不上是真正的情侣,用BB机表达分手的信息恰如其分.    这个BB机运用得恰到好处,后来就没有再出现过了!完成使命就得撤!  编剧很注意前面的道具在后来发挥的作用,让观众有一个回想,加深对影片的印象.这点是基本的技巧!    前面有伏笔,后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让观众回想,这是很重要的。。比如疯狂石头模仿的影片《两杆大烟枪》中,毒犯冲进房子杀制毒的那帮人时,有一个穿着跟沙发一样颜色衣服的女孩曾经在前面的戏中出现,当时很多人根本看不到女孩坐在沙发上。当毒犯以为屋里所有的人都死了之后,坐在沙发上的女孩突然出现,拿着机关枪扫射毒犯。观众自然和毒犯一样大吃一惊,后来一回想,觉得也对,前面的戏中已经看过女孩好像跟沙发连成一体了,她的突然出现就不奇怪了。不过,这个女孩就是有些导演故意设计的成份,对剧情的帮助不大。    
  关于黎小军的送给李翘的手链,个人认为确实是戏中的关键道具,出现了两次,每一次都引起情节的巨大变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了手链,戏就活了。    比如说第一次手链出现,李翘敏感地发现黎小军和她之间已经是情侣了,黎小军爱上她。但当时李翘炒股失败,穷得叮当响,她很自然认为两个没有钱的人在一起,是没有前途的。手链给她一个爆发的机会,从此两人就分手了。    第二次出现,黎小军的老婆小婷想把黎小军送给自己的手链给李翘,李翘看到手链马上情绪大变,观众马上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了。后来的剧情马上发展到她和黎小军当街激吻,开始谈复合的事,一个手链的出现解决两人的复合问题。    手链的两次出现都代表一个转折,给观众的暗示也很明显,接下来的情节就顺理成章了。有时候台词再多,也比不上一个道具在观众眼里发挥的作用。    好好用道具,发挥作用是每个编剧和导演的基本技巧。    道具的话题谈到这!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犯人惩罚憋尿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