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谭晶近况李元华近况,我一直都在努力的找李老师,一直都联系不到,怎么办?

两岸同声诗乐情——访中国著名歌剧演员李元华
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凉风习习,人清气爽,景致迷人,不由使人萌生吟诗放歌的冲动。难怪当台湾著名诗人、诗词作曲家蔡肇祺作品音乐会将要举办的消息一传出,便立刻引起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极大关注。当这场音乐会如期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隆重举行的时候,人们对此所倾注的热情和台上台下相互的理解和沟通,真有些出乎组织者的意料。要知道,这是一场没有一首流行歌曲,没有一个被包装了的走红歌星,又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对大陆人来说很陌生的老先生的中国传统诗词歌曲音乐会呀。而与此同一时间,人民大会堂和北京音乐厅也在举行着更贴近现代人欣赏热点的歌舞晚会和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的音乐会。这竟也没能阻挡住中国传统诗词音乐会的巨大魅力。剧场前厅一排排祝贺的大花篮,观众席上一位位如约而至的领导和专家,台下坐无虚席、热情高涨的各界观众及场内不时传来的阵阵掌声,都不容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蔡先生的诗词作品用词讲究、含义深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爱国的情感:“大好河山,堪常入梦,月亮还是故国...&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她是歌剧《白毛女》里的“二代”白毛女,她是京剧电影《龙江颂》里的阿莲,她还是电影《北斗》里的桂兰子,她也是电视剧《天宝轶事》里的杨贵妃,用时下流行的语汇来说,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多栖明星”。她有过18年的京剧生涯,演过几十部传统剧目,唱遍了样板戏的所有女主角。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笔者近日造访了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诗词演唱专家—李元华。李元华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歌唱天赋与模仿能力。那时的她经常去街道看戏,回家后就能很快有腔有调地模仿。从学校到少年宫,她一直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李元华12岁就进入上海戏曲学校学习,师从著名的“梅派”青衣言慧珠、京剧男旦艺术家杨畹农和昆曲专家朱传铭,接受了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在校期间就主演了多部京剧和昆曲。进入上海京剧院后,李元华更有了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先后排演了《女起解》《玉堂春》《宇宙锋》《二进宫》《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大登殿》等经典传...&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李元华以多元文化的思维及善于策划的本领,把自己的创意变成可操作的事实,展现在舞台上,流动在生活中。2009年初冬的一天,如约来到李元华任总经理的“北京宏华环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见到了当年青年人的青春偶像——我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女士。一路上,脑海里就不时闪现出当年李元华扮演的那些已深深印入观众心里的艺术形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电影京剧《龙江颂》里团支部书记阿莲的青春俊美、朝气蓬勃的英雄形象,电影音乐故事片《北斗》中纯朴善良的陕北姑娘桂兰子,都被她演绎的淋漓尽致、生动鲜活。昔日“小苹果”今天果满园李元华生长在上海。她说:“我英。文革后,歌剧《白毛女》要重排,学过声乐的李元华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选中担当第二代喜儿一角。她成功地演出,让不少行内艺术家感到欣慰的是歌剧事业后继有人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为得到这个难得的人才经历了五年的协调,才从上海把她挖过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李元华和中国歌剧的一段幸福时光。歌...&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2000年元月25日,本刊记者在咸阳采访了来陕西演出的歌唱家李元华,她对当前的演出市场、晚会及艺术院团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直率、其勇气令人敬佩。多年来,笔者采访过难以数计音乐、艺术界人士,但能像李元华这样不做官样文章,直抒己见者甚少。因此,笔者在基本尊重李元华谈话内容的前题下,略微进行表述文字、顺序的调整。现将李元华女士谈话内容整理、发表予下。 一、我与陕西有缘 我与陕西有缘,到目前为止,我只拍过两部影视作品,都是在陕西拍的,一部是电影(北斗》;一部是电视连续剧《天宝轶事》。西安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如果有机会,我会常到陕西来的。 二、关于晚会 现在的晚会好象永远就是那么几首歌,而且歌的创作风格也基本一样,可以说是应时晚会应时歌,对文艺的繁荣没什么好处。晚会上的歌者以老面孔为主,仿佛中国的电视文艺就是为几个人搞的。我把现在的许多晚会称作“泡沫晚会”,看起来很热闹,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其实什么也没有,白白浪费了钱。结果只是为了...&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李元华是个回回人,有着回族人特有的鲜明个性。尽管她出生于江南夕成长于上海,却看不出水乡造就的纤曲与纤细。她依坦保持着伴着驼铃,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而来的远祖留给她的性格基因。美,必须是和“真”融合在一起,可悲的是人心易惑于 “伪”夕难容于“真”。纯净的美,无意自饰,耻于作伪,永葆一个真字夕哪怕暴露出任人指点的残缺。回回人,也包括元华在内夕无不努力珍惜着这一切,并且化为了进入于潜意识中刻意追求。 元华和我交往频频,我们之Ibj的契合点之一,是真诚地生活。却总又在慨叹与遗憾中,或自责,或叹世。可以肯定的是,元华是用“真”构筑着生命,那爽直、那坦荡、那执着,在她生命轨迹上留下了一个个光点。元华并非完美,她并没有完全把握自己的缺憾,可贵的是,她总是在新的人生切入点的选择中,追求着痛苦而艰难的自我超越。她从小就倔强地不满足己知、己得。不安于生活与生命现状的元华,她总有奇想,在极少的可能性中,去实现自己的梦。在她情感丰富的女性心灵中,显示着特...&
(本文共9页)
权威出处:
在 长沙举行的1986年歌剧交流演出中,湘潭市歌 剧团的《深宫欲海》独获创作、演出双优秀奖。更引人瞩目的是扮演宣姜的女主角李元华,以她精彩的表演,当之无愧地荣获了优秀演员奖。据悉,从她接手剧本到正式上演不过二十天,难道李元华真是个天才?殊不知她为了能上演这样一部歌剧新作,已经苦等十年了。歌剧舞台升起了一颗新星 1977年,因在京剧《龙江颂》中扮演阿莲而小有名气的李元华已届“而立”之年。俗有“而立之年不改艺”的说法,但这位科班出身的京剧演员却毅然改了行。那时文艺刚刚复苏,她从上海京剧团来到北京,投身于恢复民族歌剧《白毛女》的紧张排练。在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的指导下,仅仅用了半个月,便把((白毛女》全剧拿了下来,一时引起轰动。但有人说,她是京剧演员嘛,最善于“口传心授”,所以学戏快。然而观众是从来不过问排练速度飞而只看剧场效果的。李元华突击排练演出《白毛女》的成功,使她在歌剧舞台崭露头角。 李元华的摹仿能力的确很强,演唱中的某些...&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李元华:从艺术舞台到人生舞台
在那个中国歌剧最艰难的历史时期,有很多演员为了生存,纷纷远离了歌剧舞台。
然而,曾因主演《白毛女》、《龙江颂》等女主角而声名远播,可以从南腔唱到北调,再从北京唱到国外,被誉为东方夜莺的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却至今仍坚守着“阵地”。
李元华说,之所以现在仍然行走在这布满艺术荆棘的道路上,是因为她已把歌剧艺术当成自己的孩子,她有责任去呵护、关心、爱护她。
如今,回过头来总结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过的艰难岁月的李元华深深地感到,她的人生、命运是和自己衷爱的歌剧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爱上歌剧 一波三折
出生于上海的李元华,自小就喜欢唱歌。上小学进入少年宫合唱团时,李元华立志,将来要当一名艺术家。妈妈就经常对她讲艺术家的故事,并告诉她,当艺术家,琴棋书画都要懂。因此李元华学习很用功,除了在课堂上听讲外,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偷偷地到空空荡荡的文化广场后台去喊嗓子,练书法。
由于嗓子甜,声音亮,12岁那年,李元华就被上海少年宫推荐到上海戏曲学院,在我国著名梅派青衣言慧珠校长的亲自指导下,不到半年时间,就登台演出了梅兰芳的代表曲目《宇宙峰》,获得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因此,她作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在非常严格的要求下,除了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的戏曲京剧以外,其中一年,又转学了昆曲,演唱了著名昆曲《游园惊梦》。
1966年,在李元华毕业后,她便被吸收到样板戏剧组,演唱《红灯记》、《龙江颂》等革命样板戏。在《龙江颂》里,她一身兼两职,不仅担任一号女主角江水英,同时还担任了团支部书记阿莲的角色。此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潮已经席卷了中华大地,有好多学生都参加到革命大潮中去了。
李元华没有这样做。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歌喉,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她敲响了上海音乐学院胡靖舫教授的家门。那年月,社会的大门是敞开的。只要你肯学,就会有好人来教你。所以今天,李元华也如此对待来向她求学的人,没有钱,没关系,学完了,就走人。如今,她教过的没钱人很多,有的叫什么名字,她都叫不上来了。
在学校学习期间,李元华已经演了几十部中国传统京剧、昆曲,几乎是家喻户晓。而来到革命样板戏剧组,为了演好现代人物,她又去学声乐。在这个过程中,她得到了我国著名声乐专家王品素老师亲自辅导。
&正所谓艺不压身,一连串的学习,她的戏路更加宽广起来。
&由于李元华演唱风格独特,音色准确、圆润、跳荡,20世纪70年代初,被剧组选中并送往北京学了《红色娘子军》。起初,剧组决定,在剧中,李元华扮演一号女主角吴琼花,李炳淑演连长。她也深信,吴琼花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然而,当《红色娘子军》要投入正式拍摄时,在角色的安排上,她和李炳淑倒了个。
&李元华有点想不通了:作为一个演员,10年演一出戏。尽管自己很努力,艺术的生命还是不能被自己掌握。此时的她,心里感到特别的不舒畅。这个时候,她有了改行的念头。
&1974年后,她给组织打了一个报告,希望自己去唱歌。她觉得唱歌是一个独唱舞台,非常直接。唱的好,观众就拍巴掌。不受欢迎,就下去再练。演戏有那么多的制约,尤其里面还有一些黑暗的东西。
&她开始寻找新的生计,而且格外努力学习声乐。
&在70年代,样板戏受文化部的直接管理。当文化部长余会咏得知李元华要离开的消息后,在报告上批复说:“此人不能走。”为了留下李元华,样板戏剧组还专门为她成立了一个小乐队,使她在样板戏剧组,开始了唱歌的另一个渠道,她唱独唱。
&之后,从上海唱到北京,她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她的名字也不断出现在广播里,报纸上。可以说,李元华已经开始红透中国。
&随着四人帮的被打倒,受到10年禁锢的中国歌剧和其他文化艺术门类都获得了解放和新生。
&1977年,歌剧《白毛女》恢复了排演。此时,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已近50的人了,需要物色一个马上能够演歌剧又能唱歌的人,组织上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元华。她会唱歌,也演过电影。她在京剧《龙江颂》扮演的阿莲形象,可说是家喻户晓。著名京剧表演大师袁世海看了《龙江颂》后就曾说:“角色不在大小。《龙江颂》里的阿莲只有一两个小唱段。但是,李元华的演唱,透着阵阵清新,充分释放出她作为京剧演员最具势力的歌唱魅力。听声音,委婉、细腻、刚柔相济,感情激越,一看就是一个能镇得住场的演员。”
功夫从来就不会白费的,正因为李元华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被组织获准,调到中国歌舞剧院,和郭兰英同时来完成喜儿这个角色。人们看了这部戏后,台上台下的哭声都连成了一片。
&而《白毛女》这个角色也吸引了李元华,她觉得对味了,比她演京剧还喜欢。她说:“我觉得自己真的爱上歌剧了。”
&10年来,当歌剧受到排斥和挤压的时候,当中国歌剧正要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时,李元华对白毛女形象的完美塑造,让在场观看的老艺术家、老领导们兴奋不一。他们激动地说:“歌剧事业后继有人了。”同时,各大媒体对此更是频频报道。
&当这个新生的力量诞生之后,李元华又接二连三在郭兰英老师的导演下,主演了《小二黑结婚》。1979年,电视剧《北斗》在全国选演员,李元华首当其冲地被选中。这个上下集电视剧,是作为音乐故事片拍摄的。剧中除了有戏中戏外,还有大量的唱段。为了拍这部电视剧,李元华失去了一次和著名作曲家王铭合作的机会。
&也就在她投入拍摄场地不久,港台歌曲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拂,开始涌进中国大陆,给中国文化市场带来一个不大不小的震动。谁能想到这个震荡,使刚刚获得新生不久的中国传统剧目又受到了港台歌曲的极大挑战呢。为了给名利正名,在北京进入音乐创新改革的转型期后,王铭创作了民歌出新、诗词歌曲、轻音乐剧三组歌,希望和李元华合作。可是,此时的她因为要演《北斗》,又唱那么多。
&然而,拍了一年多的《北斗》,拿1000块钱稿费的李元华回到北京,她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已经被轻音乐、流行音乐、校园歌、港台的东西充斥了。受到10年文化闭塞和精神压抑的人们已经开始接受轻的、暖的、欢快的抒情歌曲。她所喜爱的歌剧演不动了。
& 当时,中央电视台不断有人找她希望她改变戏路去唱歌。
& 李元华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之中。
&&&&&&&&&&&&&&&&&&&&&&&&&认定目标&&&携手而行
&在李元华的意识里,在所有戏剧跌入低谷的时候,歌剧应该是最有条件崛起的剧种。因为歌剧自20年代产生以来,它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它可以广泛地吸收中华大地56个民族的音乐素材,它也可以吸收国外的,也可以吸收戏曲的,这就说明歌剧还有望突破。
&抱着对歌剧持一种乐观态度的李元华相信歌剧还有望,要坚持演到底,而演的成与不成,全在于自己努力如何。
&可是,让身为中国歌剧院看家花旦的李元华,此时却有最为头疼的有三件事。一是好的歌剧创作不出来。二是创作出来了,市场不接受。三是再创造的歌剧拍一部,流产一部。
&正处在青春年华时期的李元华,眼看着在演技上不如自己的演员,在电视上露头露脸的,她内心的痛苦是难于言表的。她告诉记者:“我不是为上不了电视而痛苦的,我痛苦的是在中国歌舞剧院,缺乏一个充满智慧,而且又有组织能力,开创能力的领导者。”
&而此时的李元华,已经三十好几的人了,为了追求事业,根本不去考虑个人的问题。在单位,她是一个受人尊敬和喜欢的人。用李元华爱人高育发的话说,李元华在剧院是一个宝贝疙瘩,有个头疼感冒,文化部长都得亲自来看她,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她是高干子弟呢。其实不然,她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李谷曾经被错误地打成反革命,幼时的家庭背景养成了今天李元华自食其力,艰苦奋斗的人生品格。她想干一番出人头地的大事,要当一个被社会接纳的大家。所以,她曾经说过,她决定自己事业有成的那一天再考虑结婚、生子的问题。
&高育发原来在海政工作,后来调到中国歌舞剧院,和李元华演夫妻戏。高的演唱让李元华很欣赏。李元华的精彩表演也令高很赞叹。然而当时,对于和李元华谈恋爱,高育发是压根也不敢想。原因很简单,比他优秀的人都不敢去追她,何况自己比李元华大十多岁。
&不过,由于配戏多了,俩人也相当熟络。俗话说,日久生情。当李元华初来北京时,不认识路,走在大街上,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高育发是东北人,虽然性格粗矿,但很会关心人。让李元华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她正在舞台上演出,天上突然下了雨。这时,高育发拿来一把伞遮在她的头上,这让李元华很受感动。
&可喜的是有个摄影记者还把这动人的一幕给摄了下来。这也许是爱的萌芽吧。
&当李元华正在为寻找歌剧失意的时候,高育发主动找她,开导她说:“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人生的挫折谁都无法避免,刻意的去追求,到不如顺其自然的等待。”
&机会终于来了。
&1983年的一天,有一个石家庄来的朋友得知李元华的烦恼后,就说,李老师,您愿不愿意到河北去,河北歌舞剧院正在广招人才。为了让歌剧红火起来,有艺术家展示的舞台,朋友一句话,使她不惜放弃北京,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河北去“开荒”。
&有人说,有人梦想来北京来不了,她却提着脚往下跑。真是傻得不得了。李元华则坚持认为:“歌剧事业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她不属于某个地方。”
&高育发非常理解李元华此时的心情,明白李元华是想凭自己的专长闯出一条路来。李元华说,如果我要你和我一块去呢?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不愧为东北汉子的高育发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提出:“去可以,但你要嫁给我。”
&“那就那样吧。”李元华说一不二,到石家庄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登记结婚。那年,她37岁。
&到河北后,婚是结了。但是,让她难以置信的是,河北舞剧院条件差得连一个完整的天幕都没有。
&不过,身为艺术执导的李元华和被任命为河北省歌舞剧院业务院长的高育发,克服重重困难,多方面筹集资金,拍演了一部名为《五彩缤纷》的主题性音乐会,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当这台晚会后来在北京、天津、山西等地演出后,票房收入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
&&&&&&&&&&&&&&&&&&&&&&&&&全心付出 乐此不疲
&有人说,如果李元华没有一点对歌剧的情感,她是不会选择到河北的。又有人说,中国歌剧在北京没有市场,到石家庄也不可能有市场。记者认为,一个人在哪儿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只要她肯付出代价。
&经过李元华夫妇精心策划出的《五彩缤纷》不仅找到了市场,而且还获了嘉奖。这就说明歌剧有着潜在的市场。李元华说,这台晚会利用了戏剧的表演手法来拍歌舞,利用舞美、音乐效果营造了一个高雅、清新的氛围。她和自己的丈夫说,只有通过创造,才能打造精品。
&遗憾的是,当李元华夫妇决心再挖掘的时候,&1985年,他们被调回北京参加《中国革命之歌》、《东方红第二》的排演,和李谷一同时完成一个角色。
&此时的李元华又有点想不通:自己有18年的京剧演员底子,刀枪把子,三张半桌子敢往下翻腾的人,浑身是功夫,在角色的安排上,剧组却把她安排在第二组。相当年,排《龙江颂》的时候,她是第二组。当时的导演觉得在演唱水平上,她要胜过第一组的阿莲,在排片的时候,却把她换到了第一组。现在,为什么不同了呢?这让她很无奈。丈夫说,你干吗非要叫这个真呢?
&李元华就是这么一个人,对艺术执著与较真的一个人。
&1985年,已经怀有身孕时,她还依然坚持参加了春节晚会,一直唱到怀胎7月,实在唱不动了,才回家休息。产假没有满,又到了老山前线。她这是图什么呢?还是她那句老话,艺术家的良知是,一刻都不能离开舞台。
&1987年,单位排演《原野》,因李元华得了急性黄胆肝炎,她放弃了演出。
&然而,当走穴风来潮,各路演员大军忙着挣外块的时候,她却把两岁的儿子交给70岁的妈妈,放弃许多可得的实惠,楞是把自己出租到湖南潇湘歌舞团,进行《深宫欲海》的排演。这部以春秋战国时期为题材的歌剧,在全国歌剧汇演中获了一等奖。
&演出费她一分没拿。问及原因,她说:“我看到了同行在创造歌剧时的艰难,他们给我机会让我演出,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了。”
&是啊,为了能演到歌剧,她不只一次地求人写剧本。领导一句话,主杆好,不丰满。就去改。为了改剧本,大冷的天,她和丈夫从虎坊桥骑自行车到玉泉路,骑不动了,丈夫就推着她走。风来了,丈夫把大衣挡在她的身后。他们在东西长安街上,迎着冷列刺骨的寒风,无数次地走,无数次地改。
&本子是改出来了,却没有资金。这使她惆怅百结。怎么办?找钱去!让她痛苦万分的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任劳任怨帮自己带孩子的妈妈因病在1989年去世了。她带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把母亲送走以后,眼看着儿子哭的死去活来,不知道怎么办。
&儿子两岁半了,还不认识妈妈,她心如刀割一般把制好的毛衣给儿子穿上,孩子死活都不让。她感到很愧疚。她何尝不想亲手把儿子带大。但她割舍不下放在书架上的一大摞剧本,这些剧本都是她和丈夫利用辛苦换来的呀。艺术家对艺术真是同生命、同情感、同孩子连在一起的啊,完全融到情理之中了。
“我有智慧,就是要达到所期盼的”,她的理想能变成现实吗?有时侯,人生就像编小说一样。
&当李元华还在痛苦中挣扎的时候,福建一个年轻的企业家要李元华帮他组织一个规模很大的招商引资联欢会。接到电话,她马上给上海的姐姐打电话,她说丈夫有病住在301医院,孩子想请姐姐来看管。姐姐非常理解妹妹,立即赶来北京。李元华把孩子交给姐姐,组织了一批艺术家,飞到了福建。
&那位农民企业家靠承包建筑工程起家。他利用农民语言写了一篇文不对题的发言稿。她看后,不顾休息,帮他加工润色,企业家很受感动。会后,他向李元华表示感谢说:“我只上过初中,没有文化,只能搞建筑工程。比不上你们,生活上无忧无虑,事业上一帆风顺。”李元话马上说:“我也有工程。是一个文化工程。现在,中国歌剧处在一个困惑期,流传了几代人的洪湖水、白毛女等歌曲久唱不衰。而今,由于缺少资金,歌剧的生命线正在缩短。如果我们能把中国最优秀的歌剧选曲搞一个欣赏系列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去熟悉它,那该多好。”
&李元华的一番话深深地感动了年轻的企业家,他凭着自己对文化的强烈渴望,决定投资200万元,帮李元华圆梦。
&让李元华仰天悲叹的是,当歌剧排到一半的时候,年轻的企业家不幸出车祸死了。李元华哭了,中国歌剧的命运为什么这么惨?!
&作为李元华实现理想过程一个最有力、最贴心的支持者,丈夫高育发心里也很难受。为了不让这部歌剧半路夭折,他想到了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潘霞,想恳请她帮忙。
&通过潘霞的引见,李元华见到中央电视台侯台长。她说,我是六十年代成长起来一个歌剧演员,我喜欢上歌剧,投入进去,就出不来。现在,我们剧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长时间也排不出一部戏。没有戏演,让人等得干着急。我作为歌剧事业的接班人,想搞一部歌剧系列,去影响人们来关心这个寂寞的事业。我觉得歌剧可能是命运不太好吧。我找到投资,拿着企业家前期拨给我的50万,就组建了摄制组,招兵买马。哎,这么一个大部头的工程,在我手里走了一半,年轻的企业家出了车祸,说到这里,李元华的嗓子哽咽了。没想到侯台长听了她的讲述,非常感兴趣,并说,元华啊,你这是牵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李元华非常感谢在中央电视台的帮助下,免费提供了录音棚。
&然而,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乐手竟然闹着要增加薪水。还有的人大吵着说,李元华是把我们当成赚钱机器,不给加钱,我们不排了。
&受到委屈的李元华真是欲哭无泪,欲诉无声。“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强忍着一些人的百般刁难,来到灵阴寺,跪在佛前,泪水早已湿润了她的面颊。
&“佛呀,我处于一片真心搞歌剧,有些人为什么不理解我呢?”
&有一个高僧说:“施主,你要相信,相信自己真和善的力量。”听完高僧的话,她突然觉得浑身轻松,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持着她。历经三年,李元华完成了7集《中国歌剧欣赏》系列片,从该系列片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中国歌剧的辉煌岁月,领略到中国歌剧艺术真正的魅力。
&侯台长深有感触地说,李元华不愧为一代歌剧情痴,为了拯救歌剧,她宁愿到灵阴寺吃斋饭,实在感人。但是,艺无止境,他希望李元华在拍摄以往历史题材的片子时,也要活跃歌剧市场,力求要拍新东西。
&“好,我们要拍新歌剧,拍《鸣凤》。”
&然而谁都知道,歌剧出新,是件太难办到的事情,李元华能成吗?
&&&&&&&&&&&&&&&&&&&&&&&&&&创新之路 艰难成功
&歌剧《鸣凤》写的是巴金先生小说《家》中的一个人物。李元华认为鸣凤的不幸遭遇,很适宜于歌剧的表现题材。
&为了在歌剧舞台上,唱出鸣凤对人生自由的渴望,&1983年,她找到作家刘书彰,专门为她创作了《鸣凤》这个剧本。德高望重的巴金先生看过剧本高兴地说:“我的作品曾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在不同的艺术舞台上,惟独没有歌剧。”说罢,巴金先生向前来探望他的李元华谈起曹禺先生改变的剧本《家》中的一些情节。他说:“曹禺先生在鸣凤投河前的处理上,用大段的台词不足以表现鸣凤的心声,这里要用用咏叹。很明显,巴金对李元华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给予了很大希望。
&但丁说,希望是对于未来光荣的预期。歌剧《鸣凤》这个剧本从形成至今,因经费原因搁置了9年之后,终于在广州惠州找到了婆家。
&1992年,李元华到惠州演出,占用时任惠州市市长李近伟15分钟的时间,谈成了这个项目。当时,所有的演员在演出后,都去购物了,李元华心里想着鸣凤,得知李市长中午到某饭店吃快餐,她就像侦探一样,在掌握了李市长的轿车牌照后,便早早地来到饭店,等待他的来临。当李市长下了轿车步进饭店餐桌时,她随即跟过去,大声地问道:“您是市长?”
&李近伟看过李元华演的电视剧,听过她的歌,对于李元华谈的项目,他听得津津有味。“改革开放,是惠州成了中国的投资热点,您作为市长,我不希望您步深圳、珠海的后尘。您应该在开发过程中,文化艺术也要跟上,不能让这个朝阳产业变成惠州的文化沙漠。我有一个歌剧项目,想奉献给您
&不等李元华把话说完,李市长就接过了话茬:“文化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中国的优势产业。您的建议很好。”
&在李市长和惠州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李元华拿着和惠州实验剧团签定的合作协议书,历经艰辛地和丈夫几次南下,为鸣凤在全国八大省市物色演员而奔波。
&为了节省开支,把钱用在节目的编排上,她和演员们住进手脚架还未被拆除的毛坯房里,自己生火做饭、搞卫生。到了晚上,还要忍受蚊子的攻击,炎热的熬煎。
&终于,在克服了资金不足等困难下,鸣凤诞生了。
&不过,李元华付出了那么多的劳动,得到的报酬却只有几千块钱。然而钱虽不多,她还是很高兴――完成了巴金先生的一个夙愿。
&巴金说,天真、善良的鸣凤多么向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明天。但黑暗的封建制度却将她美好的爱情无情地吞噬了。饰演鸣凤的李元华唱出了鸣凤的向往,唱出了人们向往美好明天的权利。
&&&&&&&&&&&&&&&&&&&&&&&&&
歌剧人生 苦甜掺杂
&作为精品的鸣凤,在广东上演了十几场,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好评。《中国文化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李元华为了繁荣歌剧事业,不辞辛劳深入到正在开发的广东惠州,带领一个30人的市级小剧团,成功地排演了歌剧《鸣凤》,创出了一条名演员利用基层剧团的班底,生产出高品位艺术品的新路子。
&后来,这部戏想参加广东省的调演,由于李元华是北京人的原因给拒绝了。一个精彩、感人的歌剧就这样被无情地搁浅到今天。面对不能调演的困惑,这对李元华来说,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她的丈夫说,只要有歌剧演,对李元来说就是幸福。但凡事都有个预料不到。
&李元华在凭自己的良心、专长吃饭。可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技术之外的技术。生存技术不光是靠你的专长,它只有和权利嫁接,人生价值才会得到体现。
&李元华的丈夫说,妻子从来不会为了嫁接权利而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而有的演员,为了出人头地,就抓住这个机遇进去了,也有自愿送进去的。垄断了十几年歌舞台柱子的李元华正因为没有浓艳媚骨,那些握有权利的人就想尽一切办法排挤她,甚至用最卑劣的手段诬陷她,逼着她退出歌剧舞台。
&身心受到摧残的李元华,无故地被人嫉恨、无故的被人践踏,还忍受着来自社会的议论和打压,使她真的有点喘不过气来。她的心在滴血。丈夫说,东方不亮,西方亮。是的,与己争,不与人争的李元华,为了在困惑中求生存,歌剧市场排挤她,她就去唱诗词。
&说到诗词,那还是在毛主席晚年的事了。1975年,党中央为了驱除疾病给毛主席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把李元华请到中南海,专门为毛主席演唱诗词。本着解除毛主席心地烦恼的想法,她用明亮的声音、轻快、圆润、跳荡的唱腔烘托出来的欢快气氛,博得了毛主席的赞许。通过演唱毛主席诗词,使她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内心世界。在那时,她也就产生了拍一台诗词晚会的想法,只是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
&在香港回归前夕,李元华除了应付少量的演出外,一心想着和中华诗词协会搞一场诗歌大赛的念头,方案拿出后,又苦于协会没钱。恰在这时,她很意外的碰到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同志。
&得知中国文联在九七回归没有动作时,她建议了自己策划的《庆回归》颁奖晚会。这台晚会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突破了歌伴舞、舞伴歌的模式,用歌剧手段进行布局,为了一曲《窗前明月光》,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能转动360度的大转台。演员登上转台时的演出动态,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诗人的境界,演员嘹亮的歌声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浪漫的月夜。
&来观摩演出的前国家领导人之一的李瑞环在演出后,紧紧握住李元华的手说:“元华同志,你设计的这台晚会,从布局到谢幕,很棒、很有品位、很有爱国情结,很成功,希望以后再演。”
&1997年,这台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成功播出,掌声、欢笑声一下子驱除了萦绕在她脑海里的仇恨和苦恼。有行家里手说,“元华,观众拍你的掌声是对你的接纳,你的表演太精彩了,你太成熟了,你快唱吧。”
&由于李元华的特殊表现,也是在1997年,她被中国文联吸收,成为六届文联全委。
&李元华的个性是,受人一点,总有还不完的情。为了履行文联全委义务,她就和丈夫一起琢磨,唱一台什么样的晚会奉献给文联,就唱澳门回归!她想别出心裁,又不想千篇一律。为了这个选题,她伤透了脑筋。这时,她突然看到澳门贴出的一个以莲花为主题的徽标,澳门的区花又是莲花。谁都知道,莲花乃君子之花,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她认为莲花有文章可作,就叫《莲花颂》吧。丈夫认为,如果以一朵莲花的形象搞一台晚会,显得有点枯燥。
“不,莲花有颜色之分,我们要采用不同的莲叶,采用舞蹈、芭蕾、民族舞蹈、现代舞蹈、美声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手段,去有机地让舞蹈和演唱结合,这台晚会就一定会大放光彩。”&
&这么大的一台晚会,又要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去制作,所产生的费用从何出来?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1998年,李元华受约到台湾演出时,想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临行前,她找到文联党组说,我这次到台湾演出后,能否到澳门求见马万祺先生,兴许会得到他老人家的一点帮助呢。
&在征得文联党组的同意后,她果真按照自己的计划,从台湾绕道澳门,走进了马老的家门,看到马老偌大的客厅里摆满了莲花,可把李元华给乐坏了。李元华心想,老爷子喜欢莲花,这真是天助元华。
“马老,我这次来见您,就是想奉献一台庆澳门回归的晚会设想。现下我们有点困难,您能不能给我们一点支持?”
“这是为国家做贡献嘛,应该支持,应该支持。你们有多少人来,吃、住、行的费用我全包了。”听完马老的表态,李元华紧张的心一下子松弛了下来。她拿着马老的“口谕”,回到北京,在文联党组的支持下,只用了150万人民币,就把一台风格高尚的晚会献给了祖国。
&但是,她这样做,未必让人理解。你干的越多,别人就说你贪的越多。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她进行大肆诽谤。
“她一定和什么人有关系,人家才支持她。”如此的议论不断传向李元华的耳朵。
&&&&&&&&&&&&&&&&&&&&&&为了艺术 愿奉献终生
&回想往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在坎坷人生的道路上,不尽人意的事情,虽然令李元华伤心过,但她仍然抱着一种理解的态度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她深信,生命不会从谗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上帝也不可能通过魔鬼得到拯救。她说,人要学会宽容,就等于自己解放了自己的愁苦和烦恼。所以,对于社会上的流言蜚语,也就没有在乎的必要了。在和她的交谈中,记者感到,让她最在乎的还是艺术家的舞台。
自李元华拍了《莲花颂》后,喜欢她的人们,就很少看见她在舞台上露面了。是她艺不如人了吗?有位著名的作曲家说过,论演技,李元华是出类拔萃的。她多才多艺,可以从京剧唱到歌剧,从民歌唱到流行。还可以唱童年,在巴黎等。怪就怪这个社会吧!90年代以来,各种艺术门类的赛事,都是按35岁以下这个年龄段来划分的。而李元华又恰恰是在35岁以上的人。对她来说,这是天灾。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维。李元华庆幸自己是搞艺术的,是用思想生活的人。所以,她有用之不尽的创意,来展示她生活的另一面。
&2000年,她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青召见。她说,艺术不是青春的专利,希望社会来关注老年人。李岚青很肯定地说,元华讲得很好,中国老年人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文明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需要提高。你们不见中山公园、景山公园里到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在唱嘛。他们为什么唱,就拜托大家了,能够更多地关心关心这个群体吧。
&听完李岚青一席话,李元华明白了一个理: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到生活中去找舞台。
&本着这样一种考虑,李元华来到生活中间,她被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的场面给吸引了。她觉得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因为他们热爱生活。看他们载歌载舞的样子,那不是在歌唱生活,追求生活的表现嘛。
&一天,李元华迎着北风,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演唱了一曲《白毛女》。演唱中,呼啦拉上来一大群“杨白劳”围在她身边,齐声高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一曲终了,李元华想,我一个“喜儿”有那么多爹想伴,在她心里,使她感到了心之幸福。
&为此,李元华找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刘璐说,原来,我认为人生需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示,人生活得才有意义。实际上,生活才是艺术家真正展示的舞台。如果我们搞一台区别于同一首歌,定位在中老年身上的一个栏目,市场一定会大有人在。
&李元华所设想的这个电视栏目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激情剧场》,另一部分是《激情广场》。《激情剧场》是一个给在艺术界缺少发挥余地,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展示舞台。如果唱好了,就输送到《激情广场》。
&现在,中央电视台做了最简单的一半。李元华作为这个栏目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为中央电视台跑东跑西。丈夫很理解李元华说,没关系,只要你努力,脚下条条是路。越走路越宽,越走胆越大。
&当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李元华尽管没有经历过企业的包装,没有走商业化的路子,但她还依然活跃在自己的舞台。
为了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正在进行大整合的社会中间,她创办了一个用数字命名的“北京九九股份有限公司,为的就是在她演唱生涯还没有结束的另一个时间里,去创造中国歌剧事业的延续。不管怎么说,李元华从文艺作品到项目运作,都是在积极地为社会创造财富。
&其实,有时,李元华也想在继续前行的道路上停下脚,歇息歇息。然而,她又一想,不能啊,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事业,对于歌剧,还有很多事等着自己去做。那些属于中国文化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丢啊!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为之不停地奋斗。而且,关于歌剧的一切,都值得她去孜孜追求。
&李元华相信,在自己身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供发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唱家谭晶近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