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面的邬先生怎样认识邬先生的

【原创】 《说雍正· 绍兴师爷邬思道》
第十二章 绍兴师爷邬思道
&&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有一个人的形象是最为特殊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未卜先知、功成身退的绍兴师爷的鼻祖邬思道!历史上的邬思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他。
&&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象邬思道这样的人,正史《清史稿》里面是不会有他的传记的。因此,关于他的传闻,都来自清人笔记——秘闻野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历史上的邬思道,居然是绍兴师爷的鼻祖!这在清朝越中一带已得到幕师公认!
&& &一、“绍兴师爷”
关于“绍兴师爷”这个词里面的“绍兴”,是指清代的绍兴府。清代的绍兴府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位于杭州湾南岸。全地区以会稽山为中心,两翼为浦阳江和曹娥江,山水秀丽,乃古越国腹心之地。自东晋开始,这里即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所谓“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场所,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在幕府中办事的那些类似今秘书、参谋等文职佐理人员,就叫幕僚或幕友。他们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在法律、财会、文秘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一技之长的读书人,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不带官职而参与政务。官员称幕友为“西宾”“西席”“老夫子”“先生”,幕友称官员为“东翁”“东家”,平时幕友与官员可以平礼相见。
& & 问题在于,“师爷”这种角色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难道真的是从邬思道开始的么?
&& &其实,“师爷”这种角色古已有之,而且在历史上并无任何贬义。从战国时期信陵、孟尝、平原、春申“四大公子”门下养士起,中国历代政治舞台上出常人物的身后总是少不了门客帮闲。
&& &这些人或出谋划策,或代笔捉刀,或随吟清谈,或承宣接洽,各持其事,各为其主,成为政治上的重要配角。只是他们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职业群体。
&& &直至明代晚期,特别是清代,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幕友佐治才得到法律及社会的广泛认可,门客幕友才成为各项政务不可或缺的人物,各级官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预政务,尤其是府、县两级衙门,至少要聘请刑名、钱谷、书谷、挂号等四五名幕友,于是便有“无幕不成衙”之说。
& & 为什么“绍兴人”会更多的充任“师爷”的角色呢?
& &&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山川形胜,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自东晋起,这里就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多有文人学士聚居于此。
& & 中国封建社会信奉“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才智只能献给帝王,绍兴人自然也热衷于走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仕途。于是一代一代,绍兴府中进士的有744人(其中山阴、会稽两县625人)。
&& &当然,能够在科举中踏上仕途出人头地者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在谋求仕途中被淘汰出局。加上清雍正年间因“文字狱”,曾一度下诏连续7年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使浙江尤其是绍兴的读书人受到重大打击。
& & 于是那些科举场上屡试不第,自觉得仕途无望的许多绍兴人,便被迫放弃举业,或转而学商,走聚财致富之路,或转而学幕,走充当师爷、替人佐治之路,经商和游幕遂成为绍兴人谋生之道中除了从事体力劳动的的农工之外的两大“热门”。
&& &那些未来的师爷们不可能像当今的律师或某些专门人才那样,通过大众传媒来宣传和推销自己,他们主要依靠同族、同乡、师长、亲友等有特殊关系的官员推荐而获得幕席。
& & 好在绍兴府所出的进士特多,京官、外官中都有不少绍兴人。这些官员或者自己带上可作幕友的同乡、亲友赴任,或者推荐给同僚同事,而获得幕席者又提亲携友,把有类似境遇和才智的朋友或同窗介绍出去当幕友。
&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人际条件,使得绍兴一带的幕友逐渐走向全国。加上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善于谋划和辞令买,这些宜于作为智囊人物的自身素质条件,使得他们易于适应幕僚生涯,并且干得相当出色。他们互通声气,上下其手,构成网络,且幕学的授受一般都是在亲友古旧中进行,久而久之,便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形成“绍兴师爷”这一庞大的职业群体,甚至有“无绍不成衙”之势。
&& &实际上,清代各省读书人都具有当一名师爷的才能及可能性,而清代的山东、四川、江西、江苏等省也都出过不少“名幕”,不过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及钱塘江下游地区是全国各衙门师爷最主要的供给地,其中又确实以绍兴人最多。
&& &于是乎,逐渐的,“师爷”与“绍兴人”就连在了一起!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绍兴师爷”真的和有本事么?
&&& 那是当然。绍兴师爷擅长舞文弄墨,城府极深,能翻云覆雨,几个字可扭转乾坤,故有“刀笔吏”之称。
&&& 1689年,康熙皇帝亲临绍兴大禹陵祭禹,文武官员在禹庙台阶上列队行九叩大礼,康熙最前,官员们按官职大小前后排列,在行礼中,浙江藩台不慎将朝冠掉落,被(前排的)将军瞥见,将军与藩台素来不和,事后便向朝廷参奏。
&&& 按清朝律法,朝冠落地乃对圣上的大不敬,罪责严重。吏部下令要浙江巡抚查复,浙江巡抚有心保这位掌全省财政大权的同僚,但又不敢得罪满籍的驻浙八旗最高长官的将军,于是秘密召来众多绍兴师爷,出高价求两全其美的复章。
&&& 一师爷在听了巡抚叙说后,稍加沉吟,拟出八字妙文,曰:“臣列位在前,礼无后顾。”这复章对将军全无得罪之处,又推卸了自己的责任,且言外之意,若将军看到在后面的藩台掉冠,则必后顾,乃属不敬。朝廷接到这个复章,只好不了了之。
&&& 事后,这位绍兴师爷获得一字一千两银子的高额报酬(实为九字,但第一字系自称不计酬)。
&&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说邬思道是“绍兴师爷”的鼻祖呢?
&& &二、“绍兴师爷”的鼻祖邬思道
&&& 关于邬思道的生平,说法不一。我们还要从田文镜说起。
&&& 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田文镜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历史上,他是个什么来路呢?
&& &田文镜是汉军旗人,非正途出身,康熙22年以监生授县丞,用了30多年才升到侍读学士,雍正元年奉派去华山致祭,揭发山西巡抚瞒报灾情,从此开始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不到两年就升为河南巡抚。
&& &田文镜与邬思道又有什么关系呢?
&&& 据说,绍兴人邬思道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家贫,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
&& &电视剧里面可不是这么说的!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与雍正相识之风尘,是雍正的潜龙旧友、帝者师,田文镜之所以聘邬思道乃是雍正的“指示”。
&& &这可是电视剧错了。其实雍正皇帝未登基时,怎也是天璜贵胄,清制阿哥即使微服出巡也是有七八个人从旁监察保护的,在江湖中认识不太现实。
&& &邬思道是如何赢得田文镜的信任的呢?
&&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邬思道替田文镜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
&& &还说有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
&&& 邬先生摩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可不是这么说的!
& &《雍正王朝》是出于剧情的需要,才把弹劾隆科多的事改为弹劾年羹尧的。
&& &那,邬思道可是田文镜的大恩人了!
&&& 是的,邬思道以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雍正帝常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朱批“朕安,邬先生安否”?这就使以邬斯道为代表的绍兴师爷身价百倍,为各地督抚所瞩目。
&& &邬思道最终结局如何呢?
&& &三、邬思道的最终结局
&&& 这位邬师爷,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他归家后著有《游梁草》、《抚豫宣化录》两书,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皆述游幕之道。此两书后被师爷们奉为枕中鸿宝。绍兴师爷名气由此大振,师爷以绍兴为贵,也为各地官署所公认。
&&& 邬思道离开了田文镜。没有了邬思道的田文镜如何了呢?
&&& 田文镜为政过于严苛,比如推行垦荒、摊丁入亩、追讨积欠,为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于此世人不无非议。
&& &此外雍正喜闻祥瑞,田文镜颇为迎合,《永宪录》说,“河南总督田文镜进瑞谷一茎十五穗”;到雍正后期,田文镜多次瞒报河南灾情,为雍正所察觉,雍正皇帝上谕:“田文镜近来年老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欺诳……”此时田文镜其实没病,雍正皇帝实际上是劝他知难而退。不久,田文镜奏请解任,“旋卒”,谥号端肃。显然是和失宠后思想落差太大有关。
&& “绍兴师爷”在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呢?
&& &晚清,绍兴师爷中能人辈出,官吏争相聘请,最负盛名的,有革命先烈秋瑾的曾祖秋桐豫受聘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章士杰受聘于两江总督曾国荃,马家鼎受聘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程壎受聘于直隶总督李鸿章,特别是号称一代名幕的娄春藩,先后被李鸿章、袁世凯、端方等六任直隶总督相继聘用,可谓权威高矣!
& & 李鸿章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对部属十分挑剔,然对娄春藩却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钱、盐务等皆委娄办理。其时永定河常有水患,娄经多次实地考察,查明泛滥原委,为李鸿章制定出一个治水计划,河患大减。在他主持总督府文案期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闻风而逃,娄春藩独留不去,苦撑局面至事平。庚子和议后,李鸿章拟保奏他出任京官,但被他婉辞了。
&&& “绍兴师爷”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 &清末,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高唱“变法”,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政府整顿官僚政制,消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各级官吏的裁减,迫使大量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他们的活动和影响随之弱化。
&&& 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1911年,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 5 万多所,有学生 100 多万,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他们用在国外或新式学堂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逐渐取得政治舞台上的优势,从而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
& & 在改革官僚政制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围中,清朝政府号召各地司法独立,在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审理讼事由法院专使司职,同时,起用归国留学生和各地法政学堂、法政速成班的毕业生充实各级衙门,并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绍兴师爷的传统审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专门人才取代刑名师爷,从根本上动摇了绍兴师爷垄断司法审判的基础。
&&& 而且,由于此类法政学堂、速成班除专授法律专业知识外,还兼修经济、财政、会计、统计等学科,其毕业生便以其所学广泛渗入行政机构的各个层面,使绍兴师爷师徒相授的钱谷秘诀逐渐归于淘汰。随着绍兴师爷刑名、钱谷两大优势的渐次丧失,其群体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至没落。
&&& 雍正身边的功臣们走的走,死的死。雍正王朝看来是要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了。就在继位第13年,雍正皇帝也驾崩了。他死得非常蹊跷。有人说是侠女吕四娘为报家仇,割了他的脑袋。所以现在雍正墓里面葬的是一个金头。文物部门也曾经想打开一看。究竟结果如何呢?
一键转帖:邬思道 张廷玉
   经典的帝王篇了,回顾回顾。该剧中我认为最厉害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邬思道;邬思道先生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事,运筹帷幄之间,协助瀛真登上皇上宝座,比诸葛也不差也。当然,雍正能够知人善用也可谓真伯乐了。另一个人物就是张廷玉,此人虽无大功,但在历史上有如此评价“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而已。”,此人一生清廉,从不收受他人一分一文,且勤勉政务,经常熬夜是12时以后。深得康熙和雍正爷的信任,曾任两朝宰辅,且此人对时事对整治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从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圣人呀。
  
  
  张中堂哪里只两朝,三朝的元老了
  记得后来《乾隆》里还是写了张廷玉为争太庙配享和乾隆闹得面红耳赤的事
  《大义觉迷录》和《清圣祖实录》都属张廷玉监编,里面对雍正的帝王即位做了很大修饰,叙述了大量对雍正有利东西,雍正非常高兴!
  
  所以被封死后配享太庙,如果不是因为此,张廷玉想进太庙就难咯
  大爱张廷玉 万言万当 不如一默
  张廷玉是一秘书长,整个机制建设堪头功,岂是几笔青词就能搏来配享太庙?
  小钱不忿张的配享太庙,有种自负心理,这人就那样,不记恩,只记仇
  张老是乾隆年间下台的,名副其实的三朝宰相
剧情 / 历史 / 爱情
唐国强 / 焦晃 / 王绘春 / 杜雨露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雍正王朝里 邬先生怎么知道西北叛军主力_百度知道
雍正王朝里 邬先生怎么知道西北叛军主力
因为年羹尧说周围该搜的地方都搜过了,都没有发现叛军的影子。既然年羹尧这么说,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年羹尧说假话,实际没有仔细搜,年羹尧会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对邬先生说假话?不会!那么只能说年羹尧说的是真话,难道叛军人间蒸发了?显然不会,那么叛军可能就是躲在年羹尧想不到的,根本就不会去搜的地方。邬先生据此推断叛军应该就藏在年羹尧大军的附近,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就利用年羹尧想不到这一点!并且这个地方要好藏兵。结果邬先生根据地图就找到了这个可能的地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雍正的幕僚应该是戴铎而非邬思道。《雍正王朝》里把邬思道神话了,快要赛过诸葛了。
自古兵家之道,已多变诡异著称,年羹尧多以自负自居,万万没有想到敌人竟然藏在他的眼皮底下。而邬思道明察秋毫,善于攻心,推理思维甚为缜密,便很容易把叛军主力揪出来。
原因是灯下黑
雍正王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邬思道为何离开李卫投奔田文镜?_雍正王朝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539贴子:
邬思道为何离开李卫投奔田文镜?收藏
查诺敏时,邬思道提出了转会。两个人都是封疆大吏,都是雍正心腹,前途无量。邬思道为何提出了转会,李卫也肯放?感觉有邬思道这样的人,对他用处很大,李卫毕竟官场经验浅薄,虽有小精明,还是少了许多厚黑,实在需要邬先生。
李卫机智圆滑,说到底能力强于田文镜,我记得有一集,李卫向雍正请示,邬思道能否去田文镜那里,雍正表示田文镜那里确实需要田文镜这样一个人,这说明雍正也认为田文镜干练有余,变通不足,需要邬思道这样的智囊辅助,至于邬思道和李卫的意愿都只能服从与雍正,邬思道因见证了雍正上位的全程,雍正对他非常忌惮,虽没杀他,但一直交与自己的心腹李卫,说是李卫的智囊,其实是交与李卫看管。田文镜虽是臂膀但和李卫比关系上还是差了一些,雍正非常赏识田文镜,雍正的改革也非常需要他这样的人,这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李卫从大局出发考虑让邬思道发挥余热,帮助田文镜,但怕犯了雍正的忌讳,所以在吃饭时小心的请示。
楼上说的有些问题。首先去李卫那儿是邬思道自己和雍正提出的,不是雍正提供给他的条件;其次李卫和雍正吃饭谈到邬思道的事儿在后,而此前,邬思道在解决山西藩库岸时就主动就提出去田文镜那儿了,而且应该是他自己提出来而非李卫提议的。应该说追随李卫和追随田文镜都是邬思道自己一人的选择,这其中李卫、田文镜乃至雍正都没有替他做决定。那邬思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觉得仔细看看片子还是有答案的,这其中有一个转折点:雍正传阅全国的诺敏还清欠款的奏章。重要的不是奏章,而是邬思道嗅出其中透着雍正升迁李卫的信息,这使他下决心离开李卫。原因很简单,此时李卫到底升什么官还没定,万一雍正格外宠信李卫升了他京官,邬思道跟着李卫进京岂不又到雍正眼皮底下了吗?而田文镜已经定了去河南,邬思道不惜远走河南,总之离雍正越远越好。当然,升京官只是一种可能,升任某省的巡抚可能性更大,后来李卫升江苏,看起来和田文镜升河南区别不大,为什么邬思道还是要离开李卫呢?我想答案就在李卫和雍正吃饭这儿,吃饭时李卫和雍正都不自觉地谈起邬思道,很显然雍正对邬思道还存着念想,李卫升任巡抚,每年都必须进京述职,和之前做布政使时皇帝不明召就不能进京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就像这次吃饭,李卫每年进京都肯定和雍正碰面,一碰面两人都不自觉提起邬思道,难保皇帝不会耐不住心痒就一道明诏让邬思道进京了,如果真是如此,邬思道到底是奉诏还是抗旨?后来雍正微服去河南,邬思道找了个欠薪的理由让田文镜把自己赶走,说白了也是躲雍正,他还说“再晚就来不及了”,说白了如果雍正真的见到自己,自己就再也走不掉了。反过来说,邬思道去田文镜那儿并不存在这种危险,首先田文镜不会像李卫那样动不动就在雍正跟前提邬思道,这就像挠雍正痒痒,其次你琢磨田文镜说的话,“一年幕酬8000两你不干事也就算了”,其实邬思道是去吃闲饭了,在田文镜幕府里,却又不给他出谋划策,前后就帮了他两次,田文镜就算和雍正聊也聊不到他头上,而李卫就不同了,李卫凡事都请教邬思道,两人几十年的交情,邬思道好意思不给他出主意吗?李卫和雍正聊的无非是政务,李卫向邬思道请教的肯定还是政务,这才有了交集,君臣才聊着聊着都不自觉拐到邬思道那儿去了,邬思道在田文镜这儿缄口不言,自然田文镜也不会和雍正提起他,这就是邬思道高明的地方。
总结一下,谁离雍正近,邬思道就得远离谁,李卫本来做布政使离雍正挺远,他就跟着李卫,李卫升了巡抚,离雍正越来越近,田文镜也是巡抚,但毕竟和李卫比与雍正有距离感,邬思道就离开李卫转投他。可以想象如果田文镜有朝一日升了京官,邬思道还得跳槽。但邬思道还是不“全隐”,这是他最聪明的地方,理由显然不是他说的“如果全隐,必然饿死”,他的才华,即便瘸了,做个教书先生还会没人请?原因在于邬思道始终要小心翼翼地把自己保持在一个离雍正很远但又并非遥不可及的位置,离他太近,难免会让他朝思暮念迟早召回,离他太远,让他完全找不着,他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难免不会有“自己想找的人、想做的事就肯定要实现”的独裁者思维,哪天想邬思道想急了,一道旨意下达全国,那时候邬思道反倒更难办了。当然最终雍正还是耐不住性子,视察河南一半是去考察田文镜一半就是去见他,这等于窗户纸还是捅破了,邬思道此时再借口跳槽已经没意义了,只能全隐,好在雍正还算理解他,没再追究,也算全了君臣之谊。
李卫是潜邸旧部,邬思道也是,两个人在一起,难免让雍正起腻。邬思道后来又回到了田文静那里,因为他发现雍正的大位还不稳,自己溜之乎也还有侍君不诚的嫌疑,到时候还有被算旧账的危险,最后西北大捷,他又给田文镜拟了一道参年羹尧的折子,解决了雍正的心腹之患,才终于放心归隐,从此神龙不见。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雍正王朝的邬先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