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生活圆舞曲ppt缘舞曲第一乐章标题是什么

西洋乐曲_百度百科
音符是西洋乐曲的基础,如同26个英文字母。西洋乐曲的记谱方式多为五线谱,五线谱音符由全音符、半音符、1/4音符、1/8音符、1/16音符等多个音符组成,由五根线区分高低音。西洋乐曲大致分为大调和小调两大类,演奏西洋乐曲的的乐器多以大提琴、小提琴、萨克斯、长笛等西洋乐器为主。
西洋乐曲什么是交响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第三乐章速度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伏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马勒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近现代的著名交响曲作曲家有奥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恰恰图良等。
西洋乐曲何谓交响诗
标题音乐的一种。表现诗情画意等文学性内容的单乐章管弦乐曲。具有交响性特点。李斯特于1854年创作《塔索》时首次采用这一名称,以区别于多乐章结构的标题交响曲(Programme Symphony)。李斯特所作十余部交响诗对后来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标题性序曲也常被认为具有交响诗的特征,如:贝多芬的《哀格蒙德序曲》、舒曼的《曼弗列德序曲》、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十九世纪交响诗成为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主要创作体裁之一。斯美塔那、德伏夏克、柴可夫斯基、弗朗克、圣·桑、丹第、里亚朵夫、里查·施特劳斯、西贝柳斯、德彪西、杜卡、奥涅格、莱斯庇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格拉祖诺夫、格什文等作曲家均作有著名的交响诗的作品。
西洋乐曲何谓诙谐曲
一作&谐谑曲&。一种三拍子的器乐曲。其特点为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性的强弱对照,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流传较广。贝多芬在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曲的第三乐章(有时在第二乐章)引起进诙谐曲以及代小步舞曲。曲式结构与小步舞曲相同,采用带三声部中段的三部曲式构成;但展开手法常带有动力性发展的性质,再现部分多变化。后在肖邦、勃拉姆斯的伤口中演变为独立器乐曲。肖邦所作四首钢琴诙谐曲规模较大、内容深刻;勃拉姆斯作有钢琴曲《降e小调诙谐曲》(Op.4)。诙谐曲还常与其他器乐体裁相互结合,如德伏夏克的管弦乐曲《诙谐曲·随想曲》(降D大调,Op.66),夏布里埃的《诙谐曲-圆舞曲》,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赞工《进行曲与诙谐曲》等。
西洋乐曲何谓狂想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指十九世纪兴起的一种曲式结构较自由的器乐体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性段落,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艾奈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拉夫、拉罗、德伏夏克、德彪西、巴尔托克也都作有同类乐曲。
西洋乐曲何谓协奏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差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另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复协奏曲(或和双重协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控化的大协奏曲等。控的协奏曲多用三乐章的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古典乐派及浪漫乐派的部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多采用双重呈示部,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之后独奏乐器加入演奏,随后由独奏乐器为主演奏另一个内容不完全一样的第二个呈示部。除此外,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再现部结束、结尾开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转位和弦后安插由独奏乐器演奏的华彩乐段,并用属和弦上长时值的颤音过渡至管弦乐合奏的结尾。
西洋乐曲何谓前奏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早期的前奏曲带有引子的性质,常在同一调式或调性的其他乐曲之前演奏。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中叶,前奏曲常与赋格组成套曲,或用作组曲的第一曲。十九世纪以后的前奏曲多无引子的功能,成为独立的具有即兴特点的中小型器乐曲,并常汇编成曲集,如肖邦所作《前奏曲二十四首》(Op.28)中的乐曲,有的具有单一动机的练习曲风格,有的具有抒情性的夜曲特征。拉赫玛尼诺夫、萧斯塔科维奇也作有同类的前奏曲集。戏剧音乐中的开场音乐或幕间音乐,有时亦称为前奏曲,如《茶花女前奏曲》等。有时也与序曲同义。
西洋乐曲何谓轻歌剧
一译&小歌剧&。十八世纪指规模短小的歌剧。十九世纪为后半叶至二十世纪指突出娱乐性、喜剧性的歌剧。奥芬巴赫于1858年上演的《天堂与地狱》为轻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其影响下,索贝奠定了维也纳轻歌剧的基础。约翰·施特劳作有《蝙蝠》、《吉普完男爵》等轻歌剧,使维也纳轻歌剧进入了黄金时代。二十世纪初的轻歌剧代表作有莱哈尔的《快乐的寡妇》。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轻歌剧为音乐剧所代替。
西洋乐曲何谓随想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其曲式结构较自由,带有随意性并富于生气。十六世纪指牧歌风格的多声部声乐曲和运用模仿对位等复调音乐表现手法的器乐曲,常带有标题音乐性质。十八世纪中叶起常指技巧性的器乐曲,事宜诙谐曲与练习曲的特点,如帕格尼尼《随想曲二十四首》(Op.1)。十九世纪常指带有诙谐性、即兴性的钢琴曲与管弦乐曲,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钢琴随想曲,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等。
西洋乐曲何谓探戈
舞曲的一种。起源于阿根廷的2/4拍子舞曲。后传入欧美各国。多为器乐合奏。亦有添加独唱者。速度中庸,曲式规模不大,常把同主音大小调关系的两三个主题连在一起,并用装饰性的对位旋律为主旋律助奏,伴奏声部节奏型多为()等。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探戈标准乐队&(orques tatipica)常用人数相同的小提琴和键纽式手风琴加入一架钢琴、一把低音提琴组成。规模较大时添用吉他、单簧管、长笛、大提琴和鼓类打击乐器。人灵敏一般从六人到十多人。六人以下又称探戈重奏团,七人以上称探戈乐队。探戈多为舞蹈伴奏。亦有专供欣赏者,如阿尔贝尼斯的《探戈》。近现代著名探戈曲有《化装舞会》、《卡米尼托》等。
西洋乐曲何谓小步舞曲
&米奴哀&。一种三拍子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法文词意为&舞步很小的舞蹈&。世界舞蹈史把年称为&小步舞时代&。用于歌剧和舞剧。后被用于组曲中,作为一个乐章。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又常被用为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第三乐章。其早期结构为二段式:||:8小节:||+||:8小节:||。后演变为三段式:M1(第一小步舞曲)+M2(第二小步舞曲)+M1(第一小步舞曲)。
西洋乐曲何谓波尔卡
“波尔卡”这个标题不是起概括和提示音乐内容的作用,而是表明它的体裁属于一种男女对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捷克民间,曾经风行全欧,西洋不少著名作曲家都用过这种体裁写过音乐作品。它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欢快。
西洋乐曲何谓玛祖卡?
属于男女对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波兰,也曾在欧洲风行一时。它与波尔卡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二拍子,而它却是三拍子。一般三拍子的曲子重音是落在小节的第一拍,而玛祖卡却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比如“浅易琴谱”中所登的汤姆生《玛祖卡》,多数小节的重音就是如此。玛祖卡所表达的情绪一般都活泼热烈,演奏时需掌握这个特点。古典音樂史上最优雅的圆舞曲(La&Valse)
古典音樂史上最优雅的圆舞曲(La
制作人:雪父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错误的生活,音乐和文学一样迷人,文学是眼和脑诵读的知己,而音乐是耳和脑交流的情人音乐滋润人生,音乐美丽人生。
浪漫的音韵一直飘散心间
让心境柔情似水般的缠绵
让思绪云淡风轻般的飘逸
& & 我想要浪漫释放的更淋漓尽致
我想要浪漫更飘散的绵延不断&
& & 美丽的音符,浪漫的旋律
& & 令人憧憬,让人神往
& & 古典与浪漫的音乐
带我们在浪漫篇中沉醉、徜徉。。。&
& & 带着一颗轻松无忧的心放飞心情,
& & 让心灵得到些许的宁静。
走出红尘的烦躁,把自己飘散在大自然的怀抱,
满眼满心格外的清爽,心也悠闲,人也闲悠,
音韵让身心松散的陶醉在轻柔的步伐中。。。&
美妙的音乐沁人心扉,音乐漫步表达的是美好的音乐心情,
在这美好的音乐心情中,我们尽情感受着音乐升华出的美妙意境,
在每一个音符中用心品尝,品尝音乐幻化出的美好。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音乐,这个世界是不是太过于枯燥乏味,
生活中如果没有了音乐,原本的美好也就荡然无存了,
感谢音乐给这个世界带来无限的美好和充实,
让我们幸福的沐浴音乐的灿烂阳光......
华尔兹与圆舞曲
华尔兹有记载的历史至少也有四百多年了。1580年,蒙田在德国南部的奥格斯堡就看到过这种舞蹈,“跳舞的人紧紧地抱住对方的身体,脸几乎贴在了一起”。另外一位不知名的作家写道:“这些充满活力的农民舞者用过剩的能量踩在节奏上,舞步大而狂野,农民们故意跺着脚而开心。”
1750年,也就是巴赫逝世那年前后,在德国的蒂罗尔、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施蒂利亚三地的农民时兴跳这种叫做“Walzer”舞蹈,与此相仿的四三拍的乡村舞蹈还有连德勒。劳作的空余,酒酣耳热,抱着喜欢的姑娘挥发一下多余的精力,不用想就知道狡黠的农民那又憨又笨的样子。农民恣意放肆的时候,上流社会还在跳着小步舞曲,带着卷发,拘着步子,还得装相,这样的场面我们在电影里见多了。
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也有小步舞曲,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往往就由小步舞曲构成。《莫扎特与狼帮》的英国作家伯吉斯特别推崇这种“有范儿”的舞蹈与奏鸣曲式的结合,他听到的“是对一种特定的舞蹈形式的召唤”,“然而这些舞曲的乐章不是为舞者身体的参与而设置的,舞曲变成了一种关照的对象,有了一种象征性的功能”。听着怎么那么正统,高调。其实贵族们是不管这些的,受约束的老一套让他们厌恶,早想换换口味了。
18世纪中叶小步舞曲式微的时候,华尔兹就开始由乡入城,进而大行其道了。从乡村到城里打工的男女仆役把华尔兹带到了城里,贵族们觉得仆人跳的这个舞有意思,有机可乘啊。为了给搂着下人共舞找口实,他们说这是一种不分阶级的民主的舞蹈,说穿了是老爷们的借口而已。和女仆一起双双起舞多乐呵啊,在太太那里打情骂俏不就名正言顺了?
有记载说,巴黎当时的舞场有七百多处,维也纳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唐·古奇奥(Don
Curzio,1776—)在描述维也纳的生活时写道,“人们像疯了一样的跳舞,维也纳的妇女以她们优雅的华尔兹舞姿而出名”。只是由于宫廷的礼仪方面的约束,加上小步舞曲刚刚衰退,狂野大步的华尔兹进了宫廷变成了短小而优雅的舞步,有节奏的跺脚慢慢成了拖曳的“滑行”。连德勒中的“跳跃”也在城市化过程中循规蹈矩了,滑行旋转代替了跺脚旋转。西班牙作曲家马丁·苏勒1786年写的歌剧《珍闻》第二幕结尾的地方有一首华尔兹,谱子上被标注为“步速进行”。而到了维也纳演出的时候,舞蹈者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舞步大大加快,最后竟然成了加洛普舞曲。在德国,《可爱的奥古斯丁》被视为第一首圆舞曲,马勒小的时候,父母亲吵完架后他跑到街上,听到的就是手摇风琴演奏的这只曲子。
明权从来都是争得你死我活。德国人说这个词来自古德文,法国人认为“Volte”(旋转之舞)是来自12世纪的普罗旺斯童话,比德语要早好几个世纪。这是从拉丁文“Volvrer”(意为旋转)变异为“La
Valse”,相当于古德语的“Walzer”(滚动、或滑动),“Walzen”(旋转)。而意大利人干脆说,法文的“Volte”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来看法国《通用大辞典》的解释:“这是一种圆舞,跳舞时一对舞伴围绕着自己同时也围绕着舞厅旋转,如同地球自转和绕着太阳公转一般。”
这种近乎于贴面的旋转舞蹈自然会引起卫道士的不快,有人公开对圆舞的“不道德”表示愤慨:“年轻的姑娘步子迈的很大,将贞操的大腿叉的过宽有损健康。”(见普拉维:《圆舞曲之王》)说圆舞曲使身体接触过于靠近,是“互做姿态”,明显是性感的舞蹈。耸人听闻的还称其为魔鬼之舞。巴黎人维庸写道:“母亲们喜欢跳舞,却不愿意让她们的女儿跳圆舞。”持这种伤风败俗论调的还有英国。
尽管华尔兹传入英国很迟,到了英国摄政时期才流行开来,但1825年的《牛津词典》里,华尔兹的词条还被解释为“粗鄙,下流”。诗人拜伦也来凑趣,对华尔兹显示出轻蔑:“搂住她的腰,又去搂他人,陌生人的手可以摩擦,可是女士定会知道,大腹便便的为何要碰她?”英国的报界公然谩骂说,在“英国宫廷舞会上,那种叫做华尔兹的法国下流舞蹈被第一次介绍进来了……看到这种四肢纠缠、身体紧靠的色情舞,看到英国妇女与众不同的庄重、含蓄的优良传统遭到如此严重的歪曲,真叫人够受了……”
不管怎么说,经过上流阶层贵族们的改造,华尔兹还是在欧洲风行了。虽然粗鲁“进化”为优雅,跺脚变成旋转,慢速成了晕眩的快速,农民还是传播的功臣。他们自娱自乐的华尔兹之所以能够成为城市民众的风习,在于让男女之间有了放肆的勾肩搭背的权利,社交方式的拓展,舞蹈风格的转换更使华尔兹风生水起,小步舞和加伏特舞成了过气的东西,被人抛弃自是必然。
圆舞曲从民间舞曲升华为殿堂艺术,尔后再于民间普及。每当优雅的三拍子节奏响起,回转百媚生的美妙舞姿让人不知不觉地为其吸引,进而欢乐陶醉。
一般人熟知的史特劳斯家族留下数百首唯美动人的圆舞曲之外,仍有许多令人闻乐起舞的圆舞曲杰作。如依瓦诺维奇的《多瑙河的涟漪》、雷哈尔的《风流寡妇》,以及罗萨斯轻快愉悦的《乘风破浪圆舞曲》,不仅悦耳动听,即使不爱跳舞也会为那神奇的旋转魅力而陶醉于跳跃的音符之间。
约瑟夫·兰纳&
约瑟夫·弗兰茨·卡尔·兰纳(德语:Josef Franz Karl
Lanner,日-日),著名奥地利作曲家。兰纳是第一位把圆舞曲从简单的乡间舞曲改良到上层社会所喜欢曲式的维也纳作曲家,无论是作为伴奏音乐还是音乐会的乐章。兰纳因此名成利就,得以与对手兼好友老约翰·施特劳斯齐名,为后人所纪念。但兰纳在奥地利国外的名气始终不及老约翰·施特劳斯,因为施特劳斯有机会带领自己的乐团到英国和法国作巡回演出,但兰纳却无此机会。&
兰纳出身小资,从小自学小提琴和作曲,十三岁参加了当时颇有名声的帕马乐团。十九岁时自己组建了三重奏团,后改为四重奏团。老约翰·施特劳斯也在其中,几年后发展成管弦乐团。继续发展后乐团一分为二,老约翰成为其中一个乐团的指挥。到1825年他们分道扬镳,1829年兰纳被授予“宫廷大舞会厅乐长”。他的二百多首作品中,除上述一百多首圆舞曲外,多数也是各种舞曲类型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芭蕾舞剧。
他的音乐生涯是从为他的乐队改编流行曲调混成曲开始的,他的乐队也受到了宫廷舞会和其他娱乐场合的欢迎。兰纳曾组建四重奏团,年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其中的小提琴演奏员。后来做过维也纳第二市民团乐长,同施特劳斯是竞争对手。约瑟夫·兰纳一生作有112首圆舞曲,以及10首方阵舞曲、3首波尔卡、28首加洛普、6首进行曲和25首连德勒。
约瑟夫·兰纳(Josef Lanner)建立的名为“兰纳四重奏”(Lanner
Quartet)的通俗弦乐四重奏乐团。这支乐队演出的曲目通常是维也纳圆舞曲和德国的乡村舞曲。到1824年,“兰纳四重奏”已经成为一支有一定规模的小型管弦乐队了。
日生于维也纳,日卒于奥伯德布灵。他的音乐生涯是从为他的乐队改编流行曲调混成曲开始的,他的乐队也受到了宫廷舞会和其他娱乐场合的欢迎。兰纳曾组建四重奏团,年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其中的小提琴演奏员。后来做过维也纳第二市民团乐长,同施特劳斯是竞争对手。
约瑟夫·兰纳一生作有112首圆舞曲,以及10首方阵舞曲、3首波尔卡、28首加洛普、6首进行曲和25首连德勒。他是第一位把华尔滋从简单的乡间舞曲改良到上层社会所喜欢曲式的维也纳作曲家。兰纳也因此名成利就,得以与对手兼好友老约翰·施特劳斯齐名。但兰纳在奥地利国外的名气始终不及老约翰·施特劳斯,因为施特劳斯有机会带领自己的乐团到英国和法国作巡回演出,但兰纳却无此机会。时至今日当我们提到维也纳圆舞曲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施特劳斯父子,其实
约瑟·夫兰纳的贡献同样是不可磨灭的。
小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他的两位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也是著名的音乐家。不过小约翰是整个家族中成就最大,名望最高的一位。并为19世纪维也纳圆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圆舞曲之王”的称号是由于他把华尔兹这种原本只属于农民的舞曲形式提升为了哈布斯堡宫廷中的一项高尚的娱乐形式。此外他的作品的艺术成就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们(例如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更为人所熟知。他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01 Peter Ilyich Tchaiko... -- Wiener
PHerbert von
“柴科夫斯基《花之圆舞曲》Op.71a-3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一
开始没有发现你进入我的世界,
当我反应过来,你已经在这里了。
《花之圆舞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三部舞剧《胡桃夹子》中的著名圆舞曲。在整部舞剧音乐尚未完成的1892年3月,柴可夫斯基突然接到圣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要举行他的作品演奏会的计划,并要他发表新作。当时忙得不可开交的柴可夫斯基尚未完成的《胡桃夹子》的音乐里选出几段,用《舞蹈组曲》(作品71a)的曲名发表了。这就是现在经常听到的《胡桃夹子组曲》。
在当年3月19日举办的音乐会上,这部组曲受刭欢迎。《胡桃夹子组曲》共选用八首乐曲,这首《花之圆舞曲》在组曲中是压卷之作,而在舞剧中是在第二幕里出现。现在,《花之圆舞曲》不仅在舞剧《胡桃夹子》的全曲或选曲或组曲的唱片中都可以听得到,而且也可以听到单独录制的唱片。甚至还出版了两张一套的《花之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故事”》。
《花之圆舞曲》是作为欢迎和歌颂善良勇敢的女孩子玛丽的热烈气氛达到高潮时演奏的。这首圆舞曲不仅是这部舞剧中的重要乐曲,而且在柴可夫斯基许多圆舞曲中也是最突出的一首,同时也是柴可夫斯基全部作品中的杰作之一。”
02 Tschaikowsky: Der Sc...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第二曲:“圆舞曲”
“圆舞曲”。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选自第一幕中庆贺王子成年宴会上少女群舞的音乐。先由弦乐用拨奏奏出音阶式下行音型的序奏。随后,整个乐队与之呼应,奏出了缓慢而平稳的圆舞曲节奏;在这一节奏的陪衬下,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出优美的圆舞曲主要主题。
这一主题节奏张弛有致,宛如起伏的浪涌,悠缓而舒畅。木管围绕着主题旋律奏出的琶音,使主题显得更为轻松欢快。由小提琴在中音区重复一遍后,整个乐队用饱满的音响表现了豪华的舞蹈场面。接着乐曲越来越欢快.
随后,乐曲又呈现出一个轻快的切分音节节奏的主题
切分音主题反复时,弦乐奏出忽上忽下的快速走句,逐步加强乐曲的欢快气氛。接着,快速走句由木管乐曲吹奏,随后整个乐队再现圆舞曲主要主题。乐曲的中间部转调,由小提琴和短号先后奏出两个性格不同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柔美典雅,第二个主题轻盈优美。
第一主题再现后,乐曲呈示出另一个抒情主题,轻巧质朴,带有浓厚的乡村色彩,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的意境。
经过充分展开之后,以快速的走句为过渡,整个乐队再现切分音主题,并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03 Chopin: Les Sylphide... -- Herbert
von Karajan&
“肖邦芭蕾舞剧《仙女》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作品18号)本曲作于1831年,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圆舞曲。《华丽大圆舞曲》之名,给予一般音乐爱好者很亲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圆舞曲中,最华丽、最轻快的一首,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实际用于舞会的圆舞曲。所以舒曼才会说:"这是肖邦的肉体和心灵同时在舞蹈的圆舞曲"以及"把舞者卷入波心,越来越深"等类话语。
乐曲的构成极为简洁,由于是实际舞会用的圆舞曲,全曲在明朗的低音部圆舞曲节奏上,歌唱出华美的主旋律。全曲共分为五段:第一段为降E大调,第一主题明快、
奔放,第二主题利用急促的顿音表现出仙境般 的飘逸感觉;第二段降D大调;第三段降D大调;第四段降G大调;第五段与第一段的
旋律相同,在四小节序奏后进入尾声。”
04 Chopin: Les Sylphide... -- Herbert
von Karajan&
“肖邦芭蕾舞剧《仙女》升c小调圆舞曲
升C小调第七号圆舞曲,作品64之2
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任何人都肯定会说是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本曲作于年,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
,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本曲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该说法对于本曲而言是再确切不过了。
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
、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中段转为降D大调,多少明朗了些,
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05 Johann Strauss II: R... -- Wiener
PWilli Boskovsky&
“小约翰:《南方的玫瑰》圆舞曲”
06 Sobre Las Olas (Over... -- Orlando
Pops Orchestra
“胡文蒂诺·罗萨斯《乘风破浪圆舞曲》
又称《在海波上圆舞曲》、《在波涛上圆舞曲》、《在波浪上圆舞曲》、《在浪尖上圆舞曲》等,墨西哥作曲家罗萨斯作于1891年,原为钢琴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口琴独奏曲以及轻音乐曲等其他形式。
关于本曲的创作,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作者罗萨斯和一位朋友在墨西哥孔特莱拉泉边的马格达莱纳河洗澡。潺潺的流水使作者突然产生了创作灵感,一支动人的旋律脱口而出,朋友听他哼唱后万分惊讶,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旋律。不久,作者便在这一旋律基础上完成了这首美妙的圆舞曲,并定名为《在泉水旁》。一位诗人听后,认为这首曲子的旋律恰如一只小船飘荡行驶在海面上,于是建议更名为“乘风破浪”,作者欣然同意。
乐曲首次演奏时即博得了热烈的赞赏。后来,作者因生活拮据,仅以十七个比索的代价,就把总谱卖给了瓦格纳之家出版社。几家出版社随即相继翻印出版,获利竟达十几万比索。
本曲受到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作品的明显影响,但却表现了与大海无缘的维也纳作曲家们所无法表现的大海般宽广舒畅的气势和情绪。
乐曲与维也纳圆舞曲相近,由引子、两首小圆舞曲及尾声组成。  &
在短小的引子之后,乐曲立即奏出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这一波浪起伏般流动的旋律,和着轻松而带有推动感的三拍子节奏,仿佛把人带上鼓满风帆,随着大海的波涛而起伏漂流的小船,那船头激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光。这一旋律构成了乐曲的灵魂,使整个乐曲充满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情绪。
第二小圆舞曲采用频繁的切分节奏,开头的主题曲调轻柔舒展,犹如小船上的人们在讴歌着生活和自然。接着乐曲往下属方向依次转向G大调、C大调,最后再现第一小圆舞曲主题,并在温和甜美的尾声中结束。
胡文蒂诺·罗萨斯 (Juventino Rosas
Cadenas,),墨西哥作曲家。自幼随父卖艺为生,十五岁时入墨西哥城歌剧院乐队担任小提琴手,后进入墨西哥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和音乐理论知识,但毕业之后仍然流浪卖艺。曾加入陆军军乐队。后在墨西哥城的阿尔法罗私人乐队任职,同时积极创作音乐作品。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为数不少的器乐作品,以进行曲、圆舞曲和浪漫曲为主。代表作品《乘风破浪圆舞曲》是具有典型施特劳斯圆舞曲风格的世界名曲。”
07 Russian Waltz -- Francis
“《俄罗斯华尔兹》&
尼古拉·多布朗拉沃夫
阿列克桑德拉·巴赫慕托娃 曲
歌声忧伤,飘向远方。
看人们纯朴脸庞,
俄罗斯啊,我的天良。
我的歌声和信仰,
时光舞会,带着忧伤。&
冬宫充满思量 ,&
我穿过那饱经沧桑的 ,&
大理石的厅堂。
俄罗斯华尔兹—阳光风雪急促旋转,
朋友啊,离别岁月烟消云散,
朋友啊,爱的岁月来到面前 。
俄罗斯华尔兹—我们祈祷,相爱永远。
亲爱的俄罗斯,苦难悲伤
让你的星辰无光 ,&
远方归来,回到家乡,
俄罗斯歌声荡漾 。&
不要感伤,学会淡忘。
即便远在他乡。
可没有你,可没有你。
就没有爱的阳光。&
俄罗斯华尔兹—阳光风雪急促旋转。
朋友啊,离别岁月烟消云散。
朋友啊,爱的岁月来到面前。
俄罗斯华尔兹—我们祈祷,相爱永远。&
春的草地,肥田沃壤 。&
让萌芽更加茁壮 。
俄罗斯啊,我的胆量。
我的歌声和信仰。
时光舞会,带着忧伤。
冬宫充满思量。
我穿过那饱经沧桑的。
大理石的厅堂。
朋友啊,爱的岁月来到面前。
俄罗斯华尔兹—我们祈祷,相爱永远。
俄罗斯华尔兹—我们祈祷,相爱永远。
俄罗斯华尔兹—我们祈祷,相爱永远。
俄罗斯华尔兹—我们祈祷,相爱永远。”
这首歌是巴赫慕托娃的作品,作于1992年,时值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最艰难的时期。当时这首歌鼓舞了身陷困境的广大俄罗斯人民,因此它一度被俄罗斯人民视为战胜困境的精神支柱。
阿列克桑德拉·尼柯莱耶夫娜·巴赫慕托娃(Александр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Пахмутова),日生,苏联和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被认为是苏联音乐家中最著名和最值得记忆的人之一”
08 Otto Klemperer: Das ... -- New
Philharmonia OLeopold
Stokowski&
“奥托·克伦佩勒《欢乐华尔兹》”
09 Johann Strauss II: V... -- Wiener
PWilli Boskovsky&
“小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
 作于1883年。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而成为流行一时的声乐曲,直到现在,本曲的声乐版本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本曲的管弦乐版本也十分流行,百余年来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本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不朽的名作。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本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紧接着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  
  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  
  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  
  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  
  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  
  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10 Johann Strauss II: A... -- Wiener
PWilli Boskovsky
“小约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
  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
  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
  真情就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
  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
  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
  夜莺歌喉啭,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乐曲的创作背景与一八六六年爆发的普奥战争有关。这一年的七月三日,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地利一败涂地,甚至兵临首都维也纳城下。在普鲁士的压迫下,沉闷的气氛笼罩全城,为了扭转维也纳市民低沉的情绪,在一八六六年前担任过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的约翰·冯·赫贝克委托约翰·施特劳斯写一首声乐曲,但约翰·施特劳斯当时对于声乐创作,尤其对于写合唱感到信心不足,因此先写好的是没有歌词的音乐,然后才由词作者填上歌词来加以完成。最早的歌词作者是约瑟夫·魏尔,现在的歌词,是由另一位诗人弗朗茨·冯·格尔纳特重新创作的。委托约翰·施特劳斯写曲子的音乐家赫贝克,就是于一八六五年五月一日发现舒柏特《未完成交响曲》总谱的人。当时赫贝克担任宫廷乐长和音乐学院的教授,在约翰·施特劳斯尚未完成这首圆舞曲时,他已离开了维也纳男声合唱团。些曲初演时反应一般,但是到了同一年七月三十日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上,由作曲家自己指挥演出时,《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受到热烈欢迎,从此不胫而走,一直为各国人民的生活锦上添花。在维也纳,它甚至被称赞为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成为奥地利人民的骄傲。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
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11 Lanner: Hofball-T?nz...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约瑟夫.兰纳《 宫廷舞会圆舞曲》Op.161
 该曲创作于1840年,并首演于宫廷大舞厅。在兰纳以前,圆舞曲往往只是由两个八小节的旋律及其反复组成 ‖: A
:‖: B :‖
形式的简单乐曲。当时把这样的圆舞曲凑上三到十二首便成为“舞曲集”,在舞会上演奏。为弥补每首乐曲太短的缺欠,常常反复多次;为避免单调就临时改变调性或者连奏几首不同的曲子。兰纳在创作圆舞曲的初期也曾如此,但后来他打破了以前的框框,把几首小圆舞曲连接起来,加上序奏和结尾。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曾如此地创作他的圆舞曲作品,这样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就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其特点如下:
(1)序奏规模较大,而且不拘泥于三拍子,有时也用偶数拍子;
(2)各个小圆舞曲十六小节一段,两个相映成趣的段落构成二部曲(AB)或三部曲(ABA)式;
(3)随着小圆舞曲本身的扩大,数量相应减少,一般为五首;
(4)结尾丰富多彩,常常再现前面一些小圆舞曲的段落。
这首《宫廷舞会圆舞曲》就表现出这些特点,全曲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结尾组成。序奏为2/4拍子,快板,有加洛普舞曲(一种德国的快速轮舞)特点,序奏较长,有六十八个小节。五个小圆舞曲的旋律优雅、动听、顺滑、流畅,如诉私情。结尾再现了第一圆舞曲的全部和第四圆舞曲的片段,从容结束。”
12 L&o Delibes: Coppeli... -- Various
“德里布《葛蓓莉亚组曲 - 2.斯瓦尼尔达圆舞曲 》
舞剧名作《葛蓓莉娅》的曲作者德里勃(Leo
Delibes,)被称誉为“法国芭蕾音乐之父”,他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大作曲家。
舞剧中的圆舞曲有好几首,其中最著名的是这首《斯娃尼尔达圆舞曲》;之外还有《时间圆舞曲》和《娃娃圆舞曲》。
  这部舞剧第一幕展现的场景是东欧一个小城镇的广场,时间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幕拉开后,弗朗兹的女朋友斯娃尼尔达来到舞台上,看清四周没有人之后就到对面葛培留斯家的窗下。在二楼窗口边,可爱的少女葛蓓莉娅一直在看书,不知她是玩具的斯娃尼尔达最近对她很有意见,因为弗朗兹常到这里来对她献殷勤。斯娃尼尔达向她招招手,并跳起了这首圆舞曲,要引起她的注意。但是葛蓓莉娅却不理采,目不邪视,埋头看书。因为,葛培留斯老人没有给她上发条,她不可能站起来打招呼。
  由四小节徐缓的引子奏出圆舞曲节奏之后,响起了优美抒情的圆舞曲主题.
  在这段动人的音乐之后,出现简短的对比性的段落。接着出现的过门,好象是表现斯娃尼尔达焦燥的心情而动荡不安,随后再现开头的圆舞曲音乐。
  《斯娃尼尔达圆舞曲》比较简短,但音乐很美,在整部舞剧《葛蓓莉娅》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它在第二幕第一场作为间奏曲再现过。由这部舞剧的音乐编成的管弦乐组曲,将它列为其中一个乐章收了进去。”
13 Die Schonbrunner,Wal...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约瑟夫·兰纳《美泉宫的人们》圆舞曲 Op 200
这部圆舞曲是最近二十多年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所有非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中上演次数最频繁的一部。”
14 Jean Sibelius: Valse... -- Berlin
Philharmonic OBerliner
Philharmoniker&
“让·西贝柳斯《忧郁圆舞曲》 Op.44
西贝柳斯配乐的戏剧共有十一部,多半是芬兰后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戏剧作家的作品。一般来说,每一出戏剧的配乐段落都比较多,唯一的例外是他为芬兰剧作家亚涅菲特(Jarnefelt)所作的剧本《库奥莱玛》(Kuolema)谱写的戏剧配乐仅有三段,其中第三段《忧郁圆舞曲》是最著名的一首。
在亚涅菲特的戏剧中,《忧郁圆舞曲》是为戏剧的主人公——垂死的母亲的一个幻觉场面而写的:夜晚,长期受折磨的母亲躺在床上,守护着入睡的儿子。一道淡红色的光线射来,渐渐布满小屋。起先隐隐约约,后来越来越清晰地可以听到一种不确定的音乐声,从中逐渐滋生出圆舞曲旋律的花纹。
母亲从昏迷中苏醒,站起身来。她全身素裹,好像穿着舞会的礼服一般。她环顾四周,静悄悄地溜了过去,并向前伸出了双手。这个手势引起的反应是: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一大群默不作声的男女,成双结对地跳起了圆舞曲。母亲踏着舞步混杂在人群之中,但幻影似乎害怕她眼睛里发出的光芒,都不敢看她。在这一场近结束时,她的力量耗尽,跌倒在地,但又坚持着站起来,还想加入舞蹈。此时,传来了敲门声。幽灵消失了,音乐也停止了,母亲发现死神站在她的门前。
《忧郁圆舞曲》的结构较为单一,篇幅也很简短。乐曲开始时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用慢速度奏出的抒情主题,展示的是绵绵长夜的景象,令人感到压抑和凄凉。这支沉闷的旋律结束后,传来弦乐器用顿音奏出的圆舞曲节奏型,音乐的气氛这才开始活跃起来。接着,长笛和小提琴奏出一支迷人的歌唱性旋律,就像在阴暗中突然投射进一束明亮的阳光那样,使人耳目一新。
这支旋律还没有结束,单簧管和中提琴立即把它接了过去。经过几次反复,速度开始加快,气氛转趋热烈,整个音乐以一种极度兴奋的心情向前猛冲。忽然,在这样的高潮时刻出现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停顿,圆舞曲的节奏消失了,同时传来了先前的那个压抑凄凉的主题的个别动机,沉闷的气氛重又笼罩着音乐。最后,全曲以四把独奏小提琴轻声奏出这个主题的一个动机作为结束。”
15 Danube Love (Waves o... -- Andr&
“伊万诺维奇《多瑙河之波》
《多瑙河之波》那样的令人陶醉,而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杨?伊万诺维奇是罗马尼亚作曲家,是小约翰?斯特劳斯同时代的人。紧邻多瑙河源头的奥地利居住着斯特劳斯,入黑海的多瑙河最后滋润的土地—罗马尼亚养育了杨?伊万诺维奇。美丽的多瑙河,不朽的多瑙河,两位大师的对多瑙河的眷恋和热爱,流淌在《多瑙河之波》悠扬却又略带淡淡哀愁中,洋溢在《蓝色的多瑙河》明快而充满着华丽的温暖中。
《多瑙河之波》,宽广而柔和的旋律,展现了风光旖旎的多瑙河欢快的流水,跳动却流畅的节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华尔兹的优雅和浪漫。杨?伊万诺维奇有许多作品,而广为演奏的也就是《多瑙河之波》,乐曲曾以多种形式演奏,管弦乐,钢琴,声乐等,但是我以为,都不如手风琴演奏那样具有感染力,具有穿透力。俄罗斯手风琴家巴甫洛维奇对中国人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他用键钮式手风琴演奏的《多瑙河之波》时而明亮时而低沉,再加上交响乐队时远时近、似有似无的烘托,摄人心魂。一曲终了,却仍然余音绕梁,仿佛那轰鸣的音箱流淌出来不是音乐,而是蓝色的、恬静的、永远年轻的、富有无限魅力的多瑙河,是多瑙河的倾诉和歌唱。”
16 Waltz -- G.
“乔治·斯维里多夫《圆舞曲》
当代俄罗斯作曲家乔治·斯维里多夫(Georgy
Sviridov,)曾经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他的这部组曲是根据普希金的同名短篇小说《暴风雪》谱写的同名交响乐。《暴风雪》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奇特的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全曲共有8个乐章,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风雪的影子,这8个乐章分别为:
1 - Troika 三套车
2 - Waltz 圆舞曲
3 - Spring and autumn 春与秋
4 - Military marche 进行曲
5 - Wedding feast 婚宴
6 - Waltz echo 重复的圆舞曲
7 - Romance 浪漫曲
8 - Winter lane 冬之歌
最后以Winter Road 收尾。
《暴风雪》的第七乐章—浪漫曲(Old Romance From Snow
Storm)。曲调舒缓深情,大提琴像是在婉婉道来隐藏在心灵最深处的秘密。有一种沁入灵魂的感觉,””
17 Franz Liszt: Scenes ... -- Orchestre
de PGeorg Solti
“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 No.1, S. 110
梅菲斯特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这部作品原来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将它改编成约10分钟长的一首管弦乐交响诗,而后又将其发展成为总共约70分钟长度的三乐章交响曲《浮士德》中的终乐章,钢琴版的《梅菲斯特圆舞曲》则堪称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之作。他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魔鬼的形象。
这首音乐基于尼古拉·策瑙富有诗意的一个场景。副标题为《乡村酒馆中的舞曲》,这个故事详细地写在李斯特的乐谱上,简要如下: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进入了一家乡村酒馆,当时那里正在进行婚礼。浮士德被有一双黑眼睛的美人迷住,梅菲斯特抓过一把小提琴演奏。舞者沉醉在这魔鬼般的音乐中,这婚礼集会成了狂饮闹宴,疯狂的舞者跌倒在草地上,作曲家以双音的颤音表现了梅菲斯特回荡在空中那不断的笑声。最后,夜莺的歌声唱起,强烈的欲望将他们击垮,他们被淹没在像大海一样的汹涌翻腾的感情之中。
李斯特最初是为交响乐队创作的这部作品,后来又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和钢琴二重奏。《梅菲斯特》舞曲是一个很壮丽的表演作品;他给演奏者提出了魔鬼般的技术挑战,几乎没有哪部作品像它一样在短短几分钟内展示了如此丰富和令人耀眼眩目出色的演奏技术。”
18 Symphonie Fantastiqu... -- Hector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圆舞曲”
19 Charles Gounod: Faus... -- Herbert
von Karajan&
“古诺歌剧《浮士德--圆舞曲》
歌剧《浮士德》的剧本由巴比亚和卡雷根据歌德的同名长诗改编,于1859年首演于巴黎。
  剧情大致为:年迈的哲学家浮士德十分羡慕青年们的活力,于是祈求魔鬼给他以返老还童的帮助。魔鬼梅菲斯特·费利斯对浮士德说:如果你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不仅能返老还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个名叫玛格丽特的姑娘。浮士德应允后,就喝下魔鬼的药,果然变成了英俊少年。后来魔鬼又施展魔法,使浮士德骗得了玛格丽特的爱情。可是,当玛格丽特怀孕后就被浮士德抛弃了。在一次决斗中,浮士德又将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刺死。玛格丽特因受刺激而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见此情,深感震惊,进入牢
房要带她逃走。但垂死的玛格丽特已不认 得他
。这时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灵魂,而天使引导玛格丽特进入天国的歌声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脱。
第三幕是重要的抒情场面,一直爱着玛格丽特的西贝尔以圆舞曲节奏作为支柱的浪漫曲《请你告诉她》,充满着温柔和抒情的美。”
20 Second Waltz -- Andr&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或《爵士第2组曲7.华尔兹》
在音樂面前,文字是多余的。音乐声中,不由让人想起俄罗斯广袤土地上纷飞的大雪。幽暗的色调,冥想的气质,风暴般的激情,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风格。浓郁的俄罗斯风情,优美而忧郁的旋律,百感交集的意绪,使肖氏的《第二圆舞曲(second
waltz)》完全有别于约翰.斯特劳斯的甜腻”
21 &mile Waldteufel: Th... -- NBC
Symphony OArturo Toscanini
“瓦尔德退费尔《溜冰圆舞曲》
作于1882年,原为管弦乐曲,后被改编为钢琴曲、铜管乐曲、竖琴合奏曲、吉他二重奏曲等。这部作品是瓦尔德退费尔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圆舞曲。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圆舞曲同样风行,成为上流社会社交活动之一。在本曲中,作者将圆舞曲和溜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及结尾组成。每个段落都象一幕冰上芭蕾舞。  
  序奏中圆号奏出的徐缓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冬天的景色,转为圆舞曲速度之后,呈现出本曲的主要主题——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宽广平稳、流畅明丽,使人联想到溜冰的人们舒展优美的舞姿。接下来的第一小圆舞曲第二主题运用八分音符并强调其节奏,使乐曲充满了轻松活泼的情绪。
  第二小圆舞曲第一主题充分运用直线上升的旋律线,忽上忽下的大跳音程以及频繁的休止符,表现溜冰中矫健的腾空动作,乐曲情绪欢快而有力,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在溜冰场上大显身手的溜冰者洒脱的姿态。  
  接着出现急速的音乐片断,轻巧而诙谐,仿佛腰上系着铃铛的溜冰者在冰上表演着滑稽的舞蹈动作。  
  从容的第三小圆舞曲第一主题主要由弦乐奏出,具有与第一小圆舞曲同样舒展平稳、流畅悠闲的特点。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轻巧活泼,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情绪对比。  
  随后,整个乐队奏出如同微风般柔和轻盈、委婉甜美的第四小圆舞曲。后面还有一段表现溜冰运动员在冰上作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动作的华彩乐段。  
  欢快的华彩段落之后,音乐进入结尾部分,再现开头的第一圆舞曲,并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 (Emil
Waldteufel,),法国作曲家。生于斯特拉斯堡。早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作曲。1865年任宫廷钢琴家和宫廷芭蕾指导,曾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担任过歌剧和舞剧的指挥。主要作品为管弦乐舞曲,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共计二百五十余首。  
  代表作有《溜冰圆舞曲》等。曾有后人将他封为“法国的施特劳斯”。”
22 &mile Waldteufel: Va... --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STheodor
Guschlbauer&
“瓦尔德退费尔《极限之美圆舞曲》op.159”
23 Standford: Celestial... -- Barry
Wordsworth&
“约瑟夫·施特劳斯《天体音乐圆舞曲》
作者于1868年应维也纳医科学生舞会之邀而作,管弦乐曲,同年1月21日在维也纳首演。乐曲采用当时惯用的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部、五首小圆舞曲与结尾组成。  
  序奏部开始的色彩较暗,接着竖琴、小号等乐器奏出了优美动听的曲调。然后,明亮的铜管乐器也奏响了,乐曲色彩渐渐开朗,把人们引到一个奇幻而美丽的“天体世界”。经过起伏发展后,序奏部静静地结束。  
  随后出现的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A悠扬舒展,演出时常配以合唱,使乐曲更为和谐动听。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二主题B,用明显的圆舞曲节奏和轻巧活泼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
  第二小圆舞曲的主要主题带有切分节奏的特点,快乐的歌声在太空中无忧无虑地起伏荡动。上行的旋律线使乐曲更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第三小圆舞曲转为G大调,先由小提琴呈示出主要主题。舒缓流畅的主题,松紧匀称的节奏,形成了圆舞曲特有的、轻松的回旋起伏。  
  随后出现的第四小圆舞曲情绪更加活跃,其主部主题一开始就显示与第一小圆舞曲第一主题相类似的曲调。  
  第五小圆舞曲主要主题兴奋欢快,把乐曲气氛推向高潮。  
  结尾部乐队音响增强,色彩辉煌,气势宏大。最后,乐曲运用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结束。
这里只选录了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A,这是全曲中最精彩与最切合题意的部分。  
  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
24 Die Fledermaus (Ouve... -- Johann
Strauss II&
“小约翰·施特劳斯歌剧《蝙蝠》&
  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写过不少轻歌剧,其中以这一部最为有名,不仅如此,这部轻歌剧还是施特劳斯所有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按照西方惯例,“轻歌剧”历来属于通俗音乐范畴,一般不允许在大歌剧院上演,但《蝙蝠》却以其不凡的艺术造诣打破了这一陈规,不但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歌剧院,而且一百多年来,一直是许多国家第一流歌剧院的保留节目。 
  《蝙蝠》的剧情十分简单,同其他轻歌剧一样,是一出典型的“闹剧”:法院公证人法尔克为报复埃森斯坦伯爵,与埃森斯坦伯爵的夫人罗莎琳达串通一气,在一个假面舞会上将埃森斯坦伯爵大大戏弄了一
番。 这一轻歌剧现在已较少上演了,但该剧的序曲却成为极其流行的通俗名曲,是音乐会上经常被演奏的曲目。
  《蝙蝠》序曲的序奏部分采用三部曲式,A大调,活泼的快板,2/2拍子。在整个乐队轻柔的伴奏下,双簧管奏出充满生机的主题,一开始就流露出明显的喜剧色彩。这一旋律选自第三幕中埃森斯坦的咏叹调主题。
  序曲的第一部分为小快板,2/4拍子,A大调转D大调。华丽、流畅的主题成功地揭示出全剧的喜剧内容。
  序曲的第二部分是整个序曲的中心,具有施特劳斯所拿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集中体现了施特劳斯音乐的特色。圆舞曲节奏,G大调,3/4拍。欢快而有力的圆舞曲主题选自歌剧第二幕终场前舞蹈场面的配乐。
  序曲的第三部分转为行板,G大调,3/4拍子。这一部分选自歌剧第一幕中的三重唱《只剩下我留在家里》,曲调略带哀婉动人的色彩,轻盈而舒缓。
  序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波尔卡舞曲的形式。
  经过前面几个主题的反复,全曲在一片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25 Johann Strauss II: K... -- Wiener
PHerbert von Karajan
“小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
作于1889年秋,同年十月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由作者亲自指挥进行首次演出,当时作者已年过花甲。这首圆舞曲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其中序奏部分采用了并非圆舞曲节奏的2/2拍子。整个乐曲给人以端庄严肃、富丽堂皇的感觉。  
  序奏部分为C大调,2/2拍子,三部曲式。开始,乐队以从容不迫的速度揭示出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音乐,仿佛是在舞会正式开始之前,人们纷纷步入舞池时的情景。
序奏的最后,出现了富于男性特点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极为抒情、优美,
正是后来的第一圆舞曲主题的变奏形式,使人联想到男士们邀舞的场面。  
  第一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
前半部分以徐缓的速度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人们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主宾起舞的场面,后半部分的音乐开始活跃起来,喻示着参加舞会的人们都开始翩翩起舞。  
  第二圆舞曲为降A大调,二部曲式。流畅的旋律充分地体现出了施特劳斯圆舞曲所独具的特色。  
  第三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第一段的音乐体现出富于变化的美;第二段音乐富于男性气质,气氛变得富丽堂皇,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第四圆舞曲为F大调,三部曲式。活跃华丽的主题继续表现盛大的舞蹈场面。  
  尾声部分依次对第一圆舞曲、第三圆舞曲和第一圆舞曲进行反复,最后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之中结束。”
26 Geschichten Aus Dem ... -- Anton
“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Op.325”
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第一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  
  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
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  
  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  
  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了最高潮。  
  乐曲的结尾部分很长,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27 Johann Strauss II: K... -- Wiener
PWilli Boskovsky&
“小约翰:《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在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中,《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是人们所喜欢的一首。这首曲子除了旋律十分动听之外,它的名字也很吸引人。
《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是约翰·斯特劳斯于1867年初写成的。同年二月八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时隔不久,约翰·斯特劳斯又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所以,这两支曲子在风格上有些相近。乐曲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故事情节,只是对艺术家,也可能是指作曲家本人的生涯、性格、感情做了一些描绘。乐曲情绪明朗,充满着乐观、自信的精神。”
28 Pyotr Ilyich Tchaiko... --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Vladimir
Ashkenazy&
“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Op. 48
圆舞曲(Walzer),G大调,中速3/4拍子。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经典圆舞曲。主题旋律轻盈舒展,典雅柔美,充满青春的活力。
你会不禁联想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中圆舞曲场面。该乐章用复三段式写成。第一大段的音乐以抒情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出一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波状起伏的旋律线和。
旋转舞的律动,对于圆舞曲是有典型意义的。第一大段分三个小段落,开始部分直入主题,热情奔放;第二小段(00:36),抒情流畅;第三小段(00:57)是第一小段的反复,但增加了新的流动声部,其中包含着一个跳荡的节奏型。以这个节奏型为基础,第二大段(01:58)的音乐重复第一大段主题旋律加以变化。
第三大段(02:50)是仍然是重复第一大段主题的变化反复,最后加上一个尾声,音乐由强而弱,渐渐消失”
29 Aram Khachaturian: M... -- RCA
Victor Symphony OKiril
Kondrashin&
“阿拉姆·哈恰图良《假面舞会组曲-圆舞曲 》
圆舞曲:这是哈恰图良的《假面舞会》音乐中最知名、最常演奏的一首。简短的引子之后出现了圆舞曲的节奏型,之后出现了一支由弦乐主奏的圆舞曲旋律,它并未刻意突出维也纳圆舞曲式的优雅,而是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沉郁乃至沉重。这段音乐在戏剧配乐中旨在展示莱蒙托夫笔下主人公内心的纷乱心绪。
一个小小的面具将彼此熟悉的面孔遮掩起来。这是一种善意的玩笑,让我们重温初次相识的快乐。置身于装扮各异的人群中,你不必担心迷失自己。因为那似曾相识的言谈举止已经带给你许多提示。一曲结束,当你止不住要说出对方的真名实姓时,他们就会微笑着从你身边走开,留下一个永无答案的谜团。舞会继续进行,大家再次陶醉在虚实相间的独特环境里。它弥补了现实生活的某些不足,让每个人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绽放。””
30 Sergey Prokofiev: Wa... -- Various
“普罗科菲耶夫《圆舞曲组曲》Op. 110: 2
----在宫中(选自舞剧《灰姑娘》
《圆舞曲组曲》,Op.
110,作于年间,1947年5月在莫斯科首演,普罗科菲耶夫自任指挥。该组曲由六首圆舞曲组成,改编自其三个作品中的圆舞曲:歌剧《战争与和平》、舞剧《灰姑娘》以及为电影《莱蒙托夫》的配乐。”
31 Sergey Prokofiev: Wa... -- Various
“普罗科菲耶夫《圆舞曲组曲》Op. 110: 5
第五号:新年除夕舞会(选自歌剧《战争与和平》”
32 Prokofiev: Cinderell... -- John
“普罗科菲耶夫《圆舞曲组曲》Op. 110: 6
第六号:幸福(选自舞剧《灰姑娘》”
33 Cries and Whispers(?...
“Yeong-wook Jo韩国电影《老男孩》
感觉那轻扬的节奏
非常有感触
《老男孩》Yeong-wook Jo所创作的OST很有一些Philip
Glass的味道,尤其是提示命运与情节推进的那个主题,紧张的琶音风格。非常有趣的是,在吴大修对监狱看守进行拔牙刑的时候,所使用的音乐是维瓦尔第《四季》之《冬》的第一乐章。《四季》的每一乐章都有相应的诗句,而《冬》的第一乐章恰好是这样的“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人们簌簌发抖,牙齿打颤,浑身冻僵。”而之后监狱看守报复吴大修要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吴大修牙齿开始打颤的时候,这一乐章又再响起,倒是令人有些忍俊不禁。”
34 Josef Lanner: Die We...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约瑟夫.兰纳《求婚者圆舞曲》Op.103”
35 Weber: Invitation To... -- Fritz
“韦伯《邀舞》Op. 65
法国影片《茶花女》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玛格丽特独自在客厅里弹钢琴,在一首曲子上遇到一点困难,这时男主角阿芒来访,玛格丽特便请阿芒帮她解决指法问题。玛格丽特正在弹奏的就是韦柏的钢琴曲《邀舞》,根据茶花女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巴黎当时正在流行这首曲子。
钢琴曲《邀舞》是一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名曲。曲作者卡尔·马利亚·冯·韦柏是德国作曲家,他生于1786年12月,卒于1826年6月,只活了39岁,与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一样,才华惊人却不能尽享天年。&
在西方音乐史上,韦柏被认为是开浪漫主义先声的作曲家,他与舒伯特一起揭开了浪漫派音乐的帷幕。人们一谈到韦柏,首先会提到歌剧名作《自由射手》,这是他的代表作,韦柏以歌剧创作闻名于世,并开创了德国浪漫派歌剧。韦柏的交响作品也很丰富,数量远远超过他的歌剧,其中不乏佳作。他是名作曲家里的又一位单簧管爱好者,写过两部单簧管协奏曲、一部单簧管小协奏曲、一部钢琴与单簧管的复协奏曲。他的单簧管五重奏与莫扎特和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一起被列为单簧管音乐的经典曲目。韦柏的作品可以开列出许多,但是在音乐爱好者里最为熟悉,旋律最容易上口的,断然是这首《邀舞》。
《邀舞》是一首带有描写性的小型作品,韦柏写这首钢琴曲送给他新婚的妻子,并逐行逐句地解释过乐曲描写的内容。
音乐采用圆舞曲形式,结构是回旋曲,前有序奏,后有尾声。音乐从温文尔雅的序奏开始,在典雅富丽的沙龙舞会上,音乐还没有奏起,一位风度优雅的先生走到一位仪态万方的女士面前,彬彬有礼地邀请跳舞。女士闪烁其辞,故作矜持,没有立即应允。男子再次邀请,言词愈加委婉,表情愈加真诚。女士终于答应,两人低声交谈着向舞池走去,当他们就位并做好准备,欢腾热烈的圆舞曲响起,欢乐辉煌的舞会气氛顿然生成,一对对舞伴随着快速的华尔兹节奏旋转过去,愉快而欢乐。代表舞会总体气氛的主部音乐出现过四回,中间插入四个插部,与主部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插部音乐表现舞者的种种形态,有轻盈流畅的舞姿,有附上耳畔的切切私语,有欢乐忘情的快速飞旋,音乐最后推向炽烈鼎沸的高潮,突然间戛然而止,序奏的音乐重新响起,表现舞伴们相互致意,回到座位上。
《邀舞》这首曲子成功地描绘了华丽盛大的舞会上人们相邀共舞的情态,音乐华丽动听,形象逼真,渲染出舞厅里热烈辉煌的气氛,是十九世纪欧洲沙龙文化的形象表现。这首乐曲一经问世,便立即风行开来,一直到现在,已经流行了将近二百年。《邀舞》在中国也广为人们熟知,很多介绍外国音乐的小册子介绍过这首乐曲,有些地方把曲名翻译成“邀请之舞”,意思就与原意有了距离,因为原曲并不是一首舞曲,而是一首描写舞会的标题性音乐。在浪漫派标题音乐里,此曲堪称是较早的范例。
钢琴曲《邀舞》采用圆舞曲形式,写成音乐会曲,扩大了原来用于伴舞的圆舞曲的音乐功能。1841年,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把这首曲子改编成管弦乐曲,柏辽兹是著名的乐器法大师,经他改编配器的《邀舞》色彩更加丰富,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气氛更加热烈,把人带进豪华辉煌的舞会大厅。这首改编曲使《邀舞》的范围扩大,成为通俗古典音乐里的名曲。
圆舞曲是欧洲十九世纪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宫廷、沙龙、娱乐场所里流行了整整一个世纪,圆舞曲又叫华尔兹,为圆舞伴奏之用。圆舞是一种三拍子的旋律舞,由男女二人结对来跳,拍子较快,不断地旋转、滑行、活泼而愉快。这种舞起源于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几个国家的民间,由几种轻快活泼的三拍子民间舞演变而成,在十八世纪晚期固定成型,在欧洲各国流行。圆舞是十九世纪最通行的舞蹈,从宫廷到民间,从社交到娱乐,都少不了圆舞曲的助兴。圆舞通行于欧洲各国,真正地发扬光大则是在维也纳。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并表演的圆舞曲形成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独特风格,在维也纳风行一时,并成为维也纳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最常听到的圆舞曲以维也纳圆舞曲为主,维也纳圆舞曲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有自己华丽、庸容、热烈的特点,在音乐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程式,一般有序奏、尾声、中间串连起几首短小的圆舞曲,名曲《蓝色的多瑙河》就是这个模式。但这个程式的最早样品不是兰纳和约翰·施特劳斯首创,而是韦柏写于1819年的《邀舞》。
圆舞曲最初形式完全是实用性体裁,专为圆舞伴奏之用,后来被作曲家采用,就脱离了实用目的,成为纯粹欣赏性作品,古典时期作曲家已经把圆舞曲写进大型作品,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里都可找到。十九世纪圆舞虽然盛行,作曲家们还是在写作跳舞伴奏用的圆舞曲,肖邦的钢琴小品圆舞曲就完全不适合伴舞,而是音乐会曲。韦柏的《邀舞》也是音乐会曲,但他写的这首曲子既有优美平易的旋律,又有华丽热烈的气氛,音乐欣赏性和实用性俱佳,所以经柏辽兹改编成管弦乐之后,音乐厅里常保留这个曲目,大型舞会上也采用此曲,而且这首乐曲还为维也纳圆舞曲开了风气之先。
在柏辽兹之后,又有奥地利名指挥家魏因加特纳再次为《邀舞》编配管弦乐总谱,使这首乐曲更为广泛地传播。十九世纪末在欧洲颇有影响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过一出短剧《玫瑰之魂》,使用的音乐是《邀舞》,改编创意是舞蹈团的领导人佳吉列夫,编舞是著名的舞者福金。
中国的音乐爱好者较早接触这首曲子大约在四十年代,那时百代唱片公司在中国销售过这张唱片,既不是钢琴曲又不是管弦乐,而是花腔女高音演唱的《邀舞》,演唱者是意大利花腔女高音伽丽贾利奇,管弦乐队伴奏,花腔女高间在乐队间穿插,与长笛一唱一和,那个艺术境界是令人难忘的。”
36 And The Waltz Goes O... --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Michael SAnthony
““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永恒圆舞曲》
And the Waltz Goes On" by Anthony
Hopkins--"继续华尔兹",作曲者安东尼.霍普金斯乐曲谱于多年前,当时霍普金斯尚非职业演员,而是音乐家,这曲子写好后始终未演出,直到50年后才由荷兰明星小提琴家Andre
Rieu和他专演奏华尔兹的乐团演奏。
《永恒圆舞曲》是一首充满激情又略带阴暗色调的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旋律是曾经以电影《沉默的羔羊》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安东尼?霍普金斯约莫五十年以前,尚未踏入影坛的作品。透过安德烈?瑞欧的重新编曲与诠释,意外的让影迷们重新认识安东尼?霍普金斯在音乐上的才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也纳森林圆舞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