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陪体处理在画内的延时摄影是什么方法是什么

& 简单构图运用对比的力量
简单构图运用对比的力量
生活中反差强烈的作品容易给人留下较为深刻印象。在使用相机取景时,如果能善于发现现实中景物的特性,并尝试利用对比进行构图拍摄,可以增加照片的可读性。
大小对比法构图
大小对比,也称远近对比,这种手法容易表现出画面的主次关系。一般来说,大的物体要比小的物体更加突出,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可以决定把被摄主体靠近镜头,影像大,主体突出;而陪体远离镜头,体积小,不引人注意,从而达到大小的对比构图。
拍摄时,我们可要充分利用这个大小差异变化的情趣,或者通过镜头透视关系形成大小对比,来努力打破构图的均匀和呆板,使所拍摄的主体对象成为画面的中心,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变化的主体中心,从而产生迷人的艺术效果。
把一匹马雕塑作为主体,放置在靠近镜头的地方,其余则变为陪体,远离镜头,达到大小对比,突出主体的效果
拍摄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小差异变化的情趣,或者通过镜头透视关系形成大小对比,来努力打破构图的均匀和呆板,使所拍摄的主体对象成为画面的中心,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变化的主体中心,从而产生迷人的艺术效果。
在藏区的公路上乘车时,使用长焦镜头拍摄远处漫长公路上的卡车
在川西四姑娘山海子沟,拍摄大山中的林海和渺小的游人进行对比
在高原上拍摄户外徒步者与广袤大地的对比画面
虚实对比法构图
虚与实的对比是一种常用对比法,通过“虚”来突出“实”。虚实对比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清晰的被摄主体是“实”,模糊的景物为“虚”;利用中长焦镜头和大光圈镜头拍摄很容易营造出虚实对比。
被摄主体本身是“实”,影子为“虚”;影子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拍摄构图。
深色的景物是“实”,浅色的景物为“虚”。在风光摄影中,延绵起伏的山峦被烟雾围绕着,此时相对颜色较深的山为“实”,颜色浅的雾则为“虚”,如此形成虚实对比。
利用动静对比的手法,让相对相机固定的物体清晰呈现,让相对相机运动的物体产生运动模糊。
使用顶光从侧面拍摄一排运动场的长椅,将对焦点设置在前面的椅子上,后面的椅子自然形成虚化效果
拍摄退休职工身着红军服表演的舞台照片,从舞台侧面使用长焦镜头配合大光圈,选取其中的演唱者物进行对焦拍摄
选择房屋在玻璃中的投影作为被摄主体,相对被弱化了的鼻烟壶则成为了“虚”,形成虚实对比
在甘南拉卜楞寺拍摄虔诚的朝圣者时,使用三脚架固定相机并配合慢速快门,让飞快转动的经筒与靠近相机相对移动速度较快的人物产生运动模糊
高矮对比法构图
高矮对比可以说是大小对比的分支。比如,在一片灌木丛中,有一棵大树就会显得很突出;如果在森林里,同样的大树就会显得不那么突出了。同样高度的树,却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视觉感受。
如果没有两个行人的对比,照片只是一颗树木和一条伸向远方的栈道,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加入了行人后,不仅体现出树木的高大,又表传达了一种天高地广和人类渺小的的思想
背景中高大耸立的雪山与前景中渺小的房舍形成了鲜明的高矮对比,让画面看上去更加生动,让观赏者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拍摄徒步大赛出发仪式时,利用广角镜头和低角度凑近其中一名参赛者,让其形象变得高大
高矮对比也可以是高低错落的,通常在设计物品摆放时,为了是画面更生动。尽量避免物品保持同样的高度,这点也可以在其他的艺术领域里看到。在日常生活中,高矮对比的拍摄题材非常广泛,在拍摄人物、动物、静物花卉、城市建筑以及自然景观时经常可以用到这种拍摄手法。有了对比才有了高低,画面通过这种反差增加了视觉上的冲击力。
在意大利佛伦伦萨小镇拍色雕塑时,通过低角度和广角镜头将雕塑的形象拔高,与远处的楼房进行对比呈现
多少对比法构图
为了更好的突出被摄主体,我们可以在不干扰主体的情况下,使陪体的数量增加,越多越好。只要把主体安排到一个个比较突出的位置,就算是陪体的数量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这些陪体就像是绿叶衬托红花一样起着关键作用。
在高层建筑俯视拍摄学校操场,在众多身穿校服的学生面前,站在讲台上讲话的教师身穿红衣,是如此的突出、显眼。数量上明显的对比让读者的视线转移到教师身上
日落十分利用强烈的侧光拍摄,森林和草原上马匹的对比,使大自然显得更加的庞大、雄伟,而表现出与大自然相比生命的渺小
拍摄花朵时让其在数量上形成明显的队列和对比
在泉州街头拍摄晾晒的鱿鱼时,选取大小和数量上具有明显对比的部分进行着重体现
曲直对比法构图
绘画中讲究动静结合,阴阳互补。在中也同样重要,画面中直线相对就是“静”,曲线相对就是“动”,而动静又能达到相互辅佐、相互衬托的作用。当拍摄主体中没有曲直的对比,我们可以选择使用陪体来达到目的。
在大连星海广场拍摄日落时,利用弧形的堤岸与海平面形成曲直对比效果
立交桥的曲直对比中,曲线更有动感,直线更加稳重,让画面更生动
在宏村拍摄时,经过多重考虑之后才选择了这个位置拍摄,不仅突出了主体、还交代了拍摄背景。使建筑、水面、笸箩形成曲直对比,使整个画面趣味生动
在欧洲拍摄博物馆的天花板时,通过圆形的画框与房屋的镶边线形成曲直对比
构图的本质就是组织和经营画面,选择有拍摄和表现价值的元素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比是摄影构图的第一招,也是练就“摄影眼”的第一步,从而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元素形成对比进行构图。【新闻讲座】:电视摄像造型基础
【新闻讲座】:
学习《电视摄像造型基础》主要掌握下面七个方面的内容:一、电视画面;二、电视画面构图;三、电视摄像角度;四、电视画面景别;五、固定画面;六、运动摄像;七、电视用光。
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在大学课程里分别是七大篇章,我们这里把它浓缩成七大问题,择其精要与大家共同学习。下面讲第一个问题:
1、电视画面及其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当我们打开电视机开关,用放大镜近距离仔细观察电视屏幕时,就会看件电视屏幕上分布着一排排等距离的以红、绿、蓝三种颜色为一组的光点或光栅,这些光点被称为“像素”。电视画面就是由这些像素组成的。目前我国通行的电视技术标准是每帧为625行,每行有800多个像素,每帧电视画面共包含约52万个像素。这些像素是构成电视画面的最小单位,并决定电视画面的清晰程度。电视荧屏上所有画面形象都是通过这些明暗不同的像素(光点)显示出来的。由此可见,电视画面是附丽在电视荧屏上的,由光、色显现的活动的可视图像。那么,电视画面在电视节目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起着什么作用呢?电视画面是电视节目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它既有物质特性,又有艺术特性,它是物质的,又是艺术的。任何一个电视节目不论长短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电视画面组接在一起构成的;任何一个单独的画面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它只能是组成电视节目的一个部分。因此,电视画面要为电视节目的整体结构服务,并受其制约。每一个电视画面都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因素。电视画面不仅能再现客观现实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而且还能直接再现物体运动的速度感和节奏感。因此,它不仅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艺术。每一个电视画面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意义,构成其特定的画面语汇。电视画面的表现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个具体的电视画面中同时具有景别、拍摄角度、光线、色彩、影调、画面长度(又称为镜头长度)、摄像运动所造成的画面外部运动等等表现元素,它们共同使该画面形成特定的画面语汇,构成电视画面独有的、语言、文字、音响等其它元素不能替代的表现意义。
2、电视画面的空间形态
电视画面既是视、听同步的,又是时、空一体的。电视画面呈现在一个具有明显边缘的平面上,它显现的物质载体是电视机荧屏。平面构成、框架结构、荧屏显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电视画面特定的空间形态。
(1)平面构成
电视画面附丽在电视机荧屏上,电视屏幕的外部形状,就是一个明显边缘的立式横向矩形平面,同时也决定了电视画面的造型形成属于平面造型艺术。平面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再现三度空间的现实生活,其造型形象主要是诉据于视觉。平面构成是电视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性,同时也是一个局限。因为,电视造型的一切有形形象都要通过这个特定的窗口呈现给电视观众。电视画面表现形象的空间只有长宽两个方向的延伸,而现实空间是一个具有长、宽、深三个方向延伸的立体空间。因此,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利用画面中运动的物体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打破画面的平面结构。
(2)框架结构
电视屏幕四周边缘的两条水平线长于两条垂直线,像一个倒放的长方体,一个立式横向的矩形框架,我们称之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电视屏幕造型形式对电视画面的又一种规范,它与平面构成共同制约着电视画面的外在形式。每一个具体的电视画面都是在一定的框架内完成画面造型的。框架结构的作用:框架对于电视画面来说不仅是一种存在形式,在电视画面造型过程中述起着界定、平衡、间隔、创造比例形成电视画面景别等直接影响画面内容和观众心理的作用。
(3)屏幕显示
电视画面是电视摄像机将不同亮度的景物画面转变为不同强度的电信号,经过电路处理记录在录像磁带上,通过放像机并通过电视发射机将电信号传输到电视机,再通过电子显象管将电信号转变成光信号。这些不同亮度的光信号就在电视机荧光屏上还原出摄像机所记录的景物图像。
3、电视画面的时间形态:电视画面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同时,它还占有一定的时间,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形态。电视画面的时间和空间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单一电视画面(一个电视镜头)所具有的时间特性是单向的、连续的、有序的和一次性的。
4、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1)表现具象:电视画面表现的形象是具体的、可视的,可以更为准确、细致、全面地再现或表现人物的神态、情绪、动作以及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等用语言文字不容易精确描述的形象。(2)表现运动:电视画面不仅能直接表现运动物体富有变代的运动姿态,而且能够表现物体运动的速度、节奏以至运动的过程。(3)运动表现:电视画面不仅能够表现运动的物体,而且可以在运动中表现物体。摄像机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摄像使画面内不动的物体产生了运动,使运动的物体更富有动感。(4)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电视画面造型是通过调动多种表现手段和表现因素综合完成的。(5)造型元素的集中简单:电视画面的造型特性要求在一个电视画面中集中运用某一两种造型元素,充分发挥这五元素的最大效益和最佳状态,并使它尽可能的简单化和典型化,达到其形简而意深的效果。
构图是电视画面语言表达的基础。摄像是通过画面来表达形象。形象又来自现实生活,来自自然景物。生活范畴的广大,自然景物的浩繁,为电视摄像提供了广阔天地。生活与自然是一个大的活动画面,它复杂而多变。电视摄像者必须寻求表现形式上的一些可行的构图方式、布局技巧,把时刻变化着的,具有三度空间的物体形象再现到画平面上,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有主有次有关联地结成一个整体,从而完成画面的基本结构。组成一幅画面有这样几个因素: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及画面线条与影调等。这些因素不是每幅画面都缺一不可的。往往要根据画面主题思想和拍摄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究竟应当包含哪些因素。我们摄像的任务,就是要使这些因素发挥积极的造型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将上述诸因素之间做一个合理的选择搭配,并给予精心布局,达到主次分明,相互映衬的效果,才能形成严谨、流畅的画面语言。
1、画面的主体:画面的主体是一幅画面中(或称一个镜头)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是画面表现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内容,也是画面的趣味中心(对于新闻画面来说它又是新闻中心),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物体,它是画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控制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
(1)主体在画面中的重要作用:①表达内容的中心;②画面结构的中心。
(2)在画面上怎样安排主体:如何安排主体并把它放在一个确切的位置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表现的主题不同,要求也不同;新闻的角度不同,构思立意不同,主体的安排也不同。只要使主题思想能够完美的表达和表现,就是理想的安排主体的形式。主体安排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代表着摄像者的审美观点和独特的“眼力”。只要能够吸引观众的全部注意力,使他们把视线集中到画面主体身上来,就达到了妥善安排主体的目的,就是把主体安排到了最佳位置。那么,有没有一些安排主体的方式、方法呢?专家们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探讨,他们认为:可以用垂线把画面分成三个等份,把主体放置在其中一条垂线或接近垂直线的位置上;也可以把画面分成九个等分,在画面中两条平行线和两条垂直线相交处其中的任意一点上放置主体,视觉感受最为正常,人们常常称它为井字构图法,或九宫式构图法。这种井字构图法总结了人们用眼睛观察画面的视觉运动规律,主体的位置就接近于黄金分割线。当然,究竟把主体放在什么位置上,主要是根据主题和题材来定。最终把主体放在什么位置上,也表明了摄像者对镜头前的人物或景物的态度,体现了摄像者的视觉观点和审美情趣。画面确立了主体之后,整个画面就要以它为支点,其它诸因素就要围绕着它来配置,总之,让主体在画面上形成表达内容的中心、画面视觉与结构中心,意味着在画面空间给予主体明显的位置,充足的光线,显露主体的主要轮廓线条,使它一目了然。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还可以是一群人,这也要根据内容和主题来确定。
(2)怎样突出主体人物在画面中心的主导地位:
①直接表现法(新闻多用直接表现法):a、强化主体同其他人物的大小比例,可以用适当的仰拍角度,让被摄主体在高度上突出出来。b、用适当的俯拍角度拍摄,突出视觉中心。
②间接表现法:间接表现比直接表现要含蓄,能丰富人们的联想,有让人回味的余地。间接表现,在画面中是用各种方式方法引出主体,主要靠环境的陪衬和气氛的烘托。虽然一眼望去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地位、面积并不突出,但由于画面中线条、影调、光线等因素的影响,观众的视线最终还要落在主体身上。
2、画面的陪体
陪体是画面中陪衬、渲染、突出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1)陪体在画面中的作用①帮助主体说明内容,烘托陪衬主体,让观众正确理解主题思想,防止产生歧义。②陪体能够使画面更有生活气息。③陪体可以形成与主体的对比,并起到装饰、美化画面的作用。陪体有位于主体之前的,有位于主体之后的,也有位于主体侧面的。位于主体之前的,又是前景;位于主体之后的,又是背景。(2)在画面中,怎样处理陪体:①要掌握好陪体的分寸,一定不能使它压过主体,不能喧宾夺主,两者要有主有次,有虚有实,并构成一定的情节。②陪体的动作神情要与主体密切配合。③有时出于表现主题的需要,陪体可以不完整。如《如修脚工》照片。④陪体的线条结构要同主体有呼应关系,线条朝向要与主体一致。以上是直接表现陪体的方法。⑤根据主题需要可以间接地表现陪体,也就是说陪体不直接地出现在画面中。在观众观看画面时,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之中。如《放风筝的孩子们》。
3、画面的前景
位于立体之前,靠镜头最近的景物为画面的前景。(1)前景对画面的造型作用:①帮助主体交待情节,深化主题表现。(又称点题)②在画平面上展示空间感及透视感。这是由于前景成象大,色调深而显现的。③渲染现场气氛,赋予时间特性、季节观念和地方色彩。前景有时象文学作品中的开场白,它能够交待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以及在怎样的一个地理环境之中。如用四月的嫩柳、五月的鲜花、十月的红叶或南方的油棕树、北方的树挂等作为前景,就可展示季节观念和地方特点。④前景与主体形成画面表现形式上的对比,可以加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为更深刻地表达主题思想提供可靠的依据。如《古都新姿》就是用古观象仪作前景,展现了北京高楼林立的新市容。⑤富有装饰性的前景,可以美化画面。
(2)选择和利用前景应注意的问题:①选择和利用前景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主体的表现,要与主题配合得当。②前景线条结构要与主体相呼应,方向要尽量一致,形式要尽量完美,起到美化画面的作用,不要让观众感觉到是多余的,是给画面带来的额外负担。③前景的运用要注意整个画面的完整,不可破坏和分割画面。
4、画面的背景
位于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称之为背景。
(1)背景的作用:①在内容上表现为点明主体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位置及时代气氛。②在表现形式上为利用色调和空间来衬托主体展现环境,积极发挥线条结构的影响。③还可以通过某种媒介达到借实写意的目的。
(2)怎样处理处背景:①要起到突出主体、深化主题的作用;②要引导人们联想或表现一定意义;③形成画面影调及色调的对比,是处理好背景的起码要求。要尽量避免背景同主体的影调和色调无区别、无对比。④利用各种摄像手段、简化背景、去掉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杂乱线条:a、注意拍摄角度的选择,利用仰角度可以避开地面上一些杂乱线条,如以天空、高山、大楼、树木等为背景;也可以采取俯角度拍摄,选择单一色调的水面、地面、路面、森林等为背景,达到背景简化的目的。b、运用合适的光线,如逆光或侧逆光,勾画人物的轮廓线条,压低背景的影调。c、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范围,使主体清晰,把环境及背景处理在景深范围之外,等等。
5、画面的空白: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以外起衬托实体作用的其它部分,被称之为画面的空白。空白不是单一地指天空,只要是在画面中色调相近、影调单一,从属于衬托画面实体形象的部分,都可以称为画面空白,如天空、地面、水面、树林、草地、墙壁等。处理空白画面,首先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心理要求,其次是突出和服务于画面主体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确定。画面的空白不是新闻画面的重点,这里只略讲一下。
6、线条与影调是构成画面形象的基本要素。
(1)线条的认识:线条制约着物体表面形状,区别并限制物体间的不同形态。自然界中万千景物,生活中运动着的每个人,各有其外在形式、各有其线条结构。所谓线条结构常指物体与物体或影调与景调间各自的界限与区别,以及它们的轮廓线、外形线的形式及其排列配置。这种外在形式和不同线条结构,给人物提出了认识、理解并迅速灵活地捕捉住一切物体形象的机会。
线条表现在画面上,有很多种类:①直线:垂直于地面的树木、楼房、电杆、直立的人、平静的水面、远方的地平线等。②曲线:婉蜒的河流、起伏的山脉、弯曲的水渠、婉蜒的道路等。③斜线:风吹弯的树、奔跑的人等。④点线:有规律排列的点而形成的线,如课堂内的书桌、路旁的树、田野上的电线杆等。
怎样运用线条来完成画面的造型任务:①用摄像的手法、眼光选择与提炼,是利用线条结构来造型的关键。②运用一定的线条结构来抒发感情。③运用一定的线条结构形成画面的节奏。如《工地的旋律》等。④用摄像的一些特殊技法避开妨碍主体表现的杂乱线条(如利用仰角或俯角拍摄,压缩景深等。)
(2)影调的配置与处理。影调是由画面中黑与白或白与黑的不同明暗阶调组成的。黑、白、红、黄、蓝被称之为五原色。黑白影调的配置处理和不同色彩的配置处理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
怎样运用影调形成画面基调:基调的形成要由画面内容、拍摄对象的特征和情绪气氛来决定。基调的不同给人的视觉及印象也就不同。具体到一幅画面中,影调的配置一般都有一定的倾向,要以其中的一种影调为主,这就形成了画面的基调。如整体影调偏重深灰和黑色,就形成了低调画面;偏重于浅色和白色,就形成了高调画面;黑白影调相间,以柔和细腻的灰色调为主时,就形成了正常的中间调子画面。①用暗色调形成画面基调,烘托一个小面积的亮色调。暗色调适合于衬托和表现沉思、专注、深邃的神情。但新闻画面不可刻意追求暗色调画面,只能对一些特定时间的暗色画面作一些如实的反映,如早晨、傍晚等。②用大面积亮色调形成画面基调,烘托一个小面积的暗色调。这种方法常常适合于表现工作、生活环境、自然景色为浅色调的题材。新闻画面大多属地这一类。③中间调子画面有时称为正常色调画面,它的影调过渡层次丰富,明暗适中,浓淡相宜,中间色调画面适合于拍摄质感比较强、层次比较丰富、明暗均匀的题材。这类色调画面新闻中也占有很大比例。④从对比角度运用影调,这也是新闻画面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电视摄像角度是电视画面形象表达的关键。电视画面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最终形成在画框中的物象,都是摄像机镜头同自然界的各种物体构成一定的角度后而摄取的。拍摄角度的选择,要求尽可能完美地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并努力体现摄像者的意图和个性,表达作者的情感。
角度,就是拍摄点(摄像机)的位置同摄取对象构成的实地空间中的角度。
拍摄角度的变化影响到画面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及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能表达不同的情绪气氛及人与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角度具有鲜明的个性,它能够强调、突出、夸张某个事物的表现,也能减弱某个事物的表现。无论拍摄什么样主题,表现怎样的一个被摄对象,拍摄角度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的复杂变化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变化,就是:拍摄方向的变化、拍摄高度的变化和拍摄距离的变化。
1、方向变化与画面形象效果。
方向的变化是指拍摄视角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摄像者以拍摄对象为中心进行水平圆周运动,寻找最理想、并最能表现拍摄对象特征的角度。
(1)正面结构形式:被摄对象的视线朝向与镜头视向相对,就获得正面结构形式(又称正面角度拍摄)。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毫无保留地再现被摄体正面的全貌或者局部。但不适于立体造型。在电视新闻中,采取正面结构形式,更多的是为了强调庄严、隆重、肃穆气氛。
(2)侧面的结构形式:如果以正面角度拍摄,就人或物的视向而言,被摄对象的视线朝向与拍摄者成直角即九十度角时,通常称为侧面结构形式(又称侧面角度拍摄)。这种角度主要表现人或物的某种动势,被摄体的朝向与视线焦点在画面一侧或在画面之外,所以有明显的方向性,被摄体轮廓特点十分鲜明。
(3)对角线结构形式:在由正面角度向侧向角度或侧面角度向正面角度水平移动时,出现了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角度,就是斜侧面角度(或45°角),它是在正面和侧面角度之间产生出来的。这个角度拍摄的画面,就是对角线结构形式,又叫斜侧拍。它的作用是:①能弥补前两种结构形式中出现的不足,化平行线条为斜线条;消除画面呆板;形成画面中物体大、小的对比。②有利于表达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③充分利用了画面对角线的容量,使一些延伸线条在画面中保留得最长,使人有种扩充空间的感觉。因为这些优点,斜侧拍被大量运用于日常拍摄中。
(4)背面结构形式:被摄体背向镜头,人物背影轮廓线上升到造型的主要地位。又称背拍。背面结构形式的处理要注意背影的传情写意,并选择提炼典型的线条结构。如《父亲的背影》的《在第一线的专家们》。
2、视点高度与画面形象地位:
拍摄高度的变化依据人们观察景物的视觉特点,一般有四种形式,即:平摄、仰摄、俯摄和顶摄。
(1)平摄: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平摄角度合乎或接近于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特点。平摄又包括了这样四种情况:平角度正面拍摄、平角度侧面拍摄、平角度斜侧面拍摄、平角度北面拍摄。平拍的四种不同角度,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重复。需要把握的主要是平拍这个视点高度。
(2)仰摄:摄像机镜头处在正常水平线之下,及低处向上拍摄被摄体。仰拍的画面造型作用:①仰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有时也可以代表观众的主观视线,使画面中的被摄体造成某种优越感,表示某种赞颂、胜利、高大、敬慕、庄重和稳定,象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一样,具有某种象征意义。②仰拍改变了人们通常观察景物的视觉透视效果,物体变得高大起来,同时也突出和夸张了被摄体的高度。③它可以给人们象征性的联想、暗喻和潜在意义。④仰拍使得自然界一切景物在画面上有一种向下压缩的感觉。因此,仰拍要处理好画面下方的景物。
(3)俯摄:摄像机镜头处在正常水平线之上,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体,就象人们站在高处向下俯瞰一样。俯拍的画面造型作用:①能够强调被摄对象的地理位置、数量距离,使观众充分了解画面中物体间的相互关系。②俯拍在某种情况下会使观众产生一种优越感,可以拓展观众的视野,展示空间的透视和自然的美。③能够很好地表现某种气势和地势,揭示环境的特点、环境与人的关系及环境对主题思想的作用和影响。(拍摄大场面的新闻画面经常用此法)。
(4)顶摄:摄像机镜头近似垂直于地面、位于被摄体上方的自上而下拍摄。顶拍能造成观众心理上的高低、大小、上下的悬殊对比。
距离变化与画面景别的运用(重点)
1、电视画面景别的作用及其分类:(1)景别的作用:①景别的变化带来了视点的变化,它能满足观众从不同视距、不同视角观看景物的心理要求。②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表现被摄主体的范围发生变化,它使画面在再现或表现被摄对象时具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③景别的变化是形成电视画面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④两极景别对被摄景物和物体超距离、超比例的表现具有某种移情作用。(2)在电视画面中决定景别变化的因素有三点:①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实际距离的远近变化。摄像机用同一焦距的镜头拍摄时,一般来讲,摄像机离被摄主体近则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就大,画面内包括被摄主体周围环境范围就小,景别就小。相反,摄像机离被摄主体远则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就小,画面内包括被摄主体周围环境范围就大,景别就大。②摄像机在固定的视距上运用不同焦距的镜头形成的视角变化。摄像机镜头焦距的变化实质上是镜头视角的变化。当用长焦距镜头拍摄时,由于视角窄画面内包括的景物范围小,而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中面积相对增大,形成近景或特写等小景别画面;当用广角镜拍摄时,由于视角宽画面内包括的景物范围大,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相对减小,形成全景或远景等大景别画面。焦距的连续变化,也可使景物范围连续变化,连续呈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景别。③被摄主体在画面内纵向空间位置的变化。以上三种变换景别的方法,在实际拍摄中有时是单独被运用,有时是两种甚至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被运用。(3)景别的分类:电视画面景别一般分为五种,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也有分得更细致一点的,将景别分为十种,即: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及大特写等。衡量画面景别的标准有多种,多数人倾向于用成年人身高为标准尺度衡量画面景别的划分方法。
2、远景画面:远景是电视各类景别中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画面内呈现开阔的空间。如果以成年人为尺度的话,由于人在画面中所占面积极小而只呈现为一个点状。(1)远景画面可细分为大远景和远景两类。大远景表现的是极为开阔的空间。远景一般表现比较开阔的场面。大远景和远景的画面一般不用前景构图。(2)远景画面的表现功用:①远景画面呈现的视野开阔,包容的景物范围大,画面容量也大,可以同时提供较多的视觉信息。因此,远景画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②远景通过画面所呈现的极开阔的空间和壮观的场面,将观众的视点拉向远处,从一定距离上对事件的整体及所处的环境加以观照。达到“远取其势”的效果。③以景物为主体的远景画面还具有借景抒情的意味。④远景不仅是写景的景别,而且也是写人的景别。⑤在电新闻片中用远景作为开头或结尾画面。(3)拍摄远景画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从大处着眼,抓大的线条,调整画面大的网络结构。如山峦、河流的自然态势,场面的宏观规模等。②有的可以适当选择前景,形成画面上的形式对比,拉大空间距离。③光线的合理运用,是远景处理的关键。掌握好光线的入射角和光源的投射方向,可以有效地表达空间,强调透视,造成深远意境。一般早晚光线宣于表达深远的空间透视。
3、全景画面
全景画面表现的是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可以分为人物全景、物体全景、景物全景等。如果以成年人为度的话,人物身体轮廓全部都处在画面中,同时周围保留着一定范围的环境。(1)全景画面的表现功用:①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②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③通过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④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⑤在一组蒙太奇镜头组接中,全景画面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定位就是确定被摄人物或物体实际空间中的位置。(2)拍摄全景画面应注意几个问题:①确保主体形象的完整。不管是一个人、一台车、一棵树、一座楼、还是一个特定的场面,如果用全景来表现,就要确保主体外部轮廓线条的完整。②全景画面是集纳构图造型表现元素最多的景别,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③在一个场景中拍摄,全景画面往往是该场景的拍摄总角度,并依据这个角度来确定该场景的总体光线效果及其人物之间主要轴线关系。该场景其他小景别画面的色调和影调应以全景画面为基准,以求得该场景所有镜头画面色调和影调的统一,轴线关系的一致。
4、中景画面
中景画面表现人物时,人物膝盖以下部分被排除画面,人物上半身形象进一步清晰,腰部以上部位成为观众的视觉中心。对于其它物体,中景表现的是能反映该物体总体特征的局部。(1)中景画面的表现功用:①表现人物手臂的活动范围。②表现物体内部最富有表现力的结构线。③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上半身的动作和情绪的交流,看清交流双方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常被用来作叙事性描写。(2)拍摄中景画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力求将中景画面构图把握在增之一分嫌大,减之一分嫌小的最为恰当的范围上。拍摄人物时注意只将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收进画面,不要过大或过小。过大了,人物小腿部分进画就成了中不中、全不全的“半调子”景别;过小了,画面则成为中近景景别甚至近景景别了,失去了其中景画面的表现功能。②要始终将情节的中心点处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位置(如人物间的视线和注意力会随着说话人的转换而发生着变化)。③拍摄物体时要注意把握住该物体内部富有表现力的结构线。
5、近景画面
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物推向观众眼前一种景别。(1)近景画面的表现功用:①近景画面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②近景画面拉近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③充分利用画面空间近距离地表现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提供必要的、清晰的、有价值的形象是电视画面造型的基本任务。(2)拍摄近景画面应注意的问题:①拍摄近景画面时应保证近景画面的细部质量。②要避免杂乱背景喧宾夺主,特别要注意避开背景处一些明亮夺目的容易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物体,始终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框近端的主体人物上。③近景画面由于呈现的空间范围较小,不易于用来表现有多人物的情节场面。画面中主体人物只能有一个,其他人物只能以陪体的“身份”进入画面。
6、特写画面
特写画面是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它对人眼产生的视觉冲击力量是电视各类景别中最强烈的一个,由此作用于人的心理冲击力量也最为强烈。
(1)特写画面的表现功用:①通过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表现人物或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②描写事物细节,突出事物的细部特征,从而达到透视事物的深层,揭示事物的本质的目的,特写是一种由表及里、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③通过对人物面部的直接表现,揭示人物复杂多样的心灵世界,并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电视的场面调度。人的脸部是人物喜、怒、哀、乐等神情变化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变化,而且又是最隐蔽的窗口。特殊场面中人物面部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反映了人物此时特定的心里变化,具有许多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各种微妙的含义,在电视各类景别中只有特写才能把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电视媒体之所以吸引观众,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在于它能通过画面的造型表现手段去揭示那些人的最隐秘、最短促的心灵表现。人物“眨一下眼睛”、“努一努嘴”可能都是一个事件,皱皱眉头则可能是天崩地裂。这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它反映了特写画面通过人物脸部细微的表情变化折射出人物面对巨大而惊心动魄的场面变化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变化,这种间接表现的方法将观众带进了一个想象的天地。④特写画面可以通过视觉冲击将画内情绪向画外推出。⑤可以表现物体的质感。⑥特写画面常被用来作转场镜头。⑦特写镜头在画面组接中常常是表现的重点。
(2)拍摄和运用特写画面应注意的问题:①特写画面应做到少而精,不可滥拍、滥用。好钢要用在刀刃上。②特写画面的构图一定要饱满,对形象的处理宁可大点而不要不足;空间范围宁可小点而不要空旷,使特写真正成为剔除一切多余形象&&
的画面。③严格控制画面的曝光量,对于一些过亮或过暗的物体不能依赖摄像机上的自动光圈系统,最好用手动光圈将影光量细调到最合适的位置。画面曝光过度或不足都会直接影响物体质感的表现和画面色采的饱和度。失去质感的特写是没有力量的特写。④在表现一些景物空间复杂的场面时,不要孤立地使用特写镜头,避免使观众对物体所处环境茫然不知。
五、固定画面
1、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
固定画面它是与运动画面相对比较而言的,所谓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是拍摄固定画面的前提条件。机位不动,则摄像机无移、跟、升、降等运动;光轴不动,则摄像机无摇摄;焦距不动,则摄像机无推、拉运动。
固定画面的核心一点,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排出了推、拉、摇、移等运动因素,固定画面很接近于美术作品和摄影照片的形式感。但是,由于电视摄像和电视画面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具有表现运动的特性,所以说固定画面又不能机械地与美术作品和摄影照片一概而论。比如,电视的固定画面中人物可以运动,可以出画入画,同一画面的光影,可以发生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在“凝定”的美术作品和摄影照片中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当我们谈到电视摄像中的固定画面时,一定要注意跟绘画或照片的“固定画面”区别开来。虽然电视摄像需要吸取和借鉴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电视意识和画面造型观念,注意求同存异,注意电视画面的本体特性和审美特征。
固定画面主要有以下两个特性:
第一,固定画面框架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画面的外部运动因素消失。固定画面的“固定”,最直接和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画面构图的框架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固定画面在拍摄过程中,镜头是锁定的,通过摄像机的寻像器所能看到的画面范围和视域面积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固定画面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第二,固定画面视点稳定,符合人们日常生活停留细看、注视详观的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固定画面的视点稳定的特性,给电视摄像提供了强化主体形象、表现环境空间、创造静穆氛围等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段和便利条件。
2、固定画面的功能及其作用
⑴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固定画面在观众的视线中往往能够得到较长时间、比较充分的关注,在视觉语言中常常起到交代客观环境、反映场景特点、提示景物方位等作用。如,我们在拍摄会场、庆典、事故等事件性新闻时,由远景、全景等大景别固定画面,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等。
⑵固定画面对静态的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这里所说的静态,是指人物不发生较大位移的情况,并不排除人物的语言、神态及表情动作等的变化与表现。比如说,对一些重要人物,用固定画面拍摄其静态,符合观众“盯看”和“凝视”的视觉要求。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世界各国新闻记者在处理本国政府领导人的拍摄时,如果是处于走动范围较小的情况下,一般都要采用固定画面拍摄。在对电视节目中陈述观点或接受采访的人进行拍摄时,通常也以拍摄角度适宜的小景别固定画面为主。
⑶固定画面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凑变化。在固定画面中,由于画外运动消失,运动主体与背景的画框,构成了相互参照的运动关系,那么,静态的背景和画框就提供了客观反映运动主体的速度和节凑变化的最好的参照系。
⑷固定画面可以利用框架因素突出和强化动感。通过静态因素与运动因素的“冲撞”而以静衬动,是强化运动效果的有效手段。固定画面中最积极、最显著的静态因素就是画面框架。运用画面框架来反衬运动因素,往往能使运动对象的动感、动势得到突出甚至是夸张的表现。如,在拍摄列车行进的时候,以低角度的固定画面来处理,就能够拍摄到列车呼啸而来,然后以车头牵引着长长的车身飞速驶出画外的画面,此时列车飞驰的动感得到了非常醒目的强有力的表现。这种强化动感的拍摄,可以运用到很多实际画面的拍摄中。
⑸固定画面富有静态造型之美及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电视专题的画面拍摄,更是绝对大量地需要固定画面画质来保证的。
⑹固定画面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固定画面静的形式,能够强化静的内容,给观众以深沉、庄重、宁静、肃穆、压抑、郁闷等画面感受。因此,我们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可以抓住固定画面在心理感受上与运动画面偏向于“动”的心态的不同之处,来为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服务。比如,在拍摄图书馆时,为表现其特有的宁静,就可以用多个固定画面加以记录和反映,如众多读者伏案看书全景画面、数名读者凝神静思的脸部特写画面等,这种固定画面的形式上的处理,是与画面内容和现场氛围相统一的,因而观众能够比较切实地通过画面获得现场情景中的心理感受。
⑺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相比,镜头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运动画面相对于固定画面而言,则含有摄像者更多的是其主观意识。
⑻运动画面与固定画面所表现的时间感觉不同。从画面所表现的时间感觉来说,运动画面有一种“近”的感觉,就是正在发生正在进行的时间感;而固定画面则易于表现出“远”的感觉,如时间上的过去感、历史感和往事感等。
3、固定画面在电视造型中的局限和不足:
⑴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区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在一些全景式浏览、搜寻式观察的情况下,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全面、丰富和完整。
⑵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
⑶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做到很好的表现。这种情况下“跟拍”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⑷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⑸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
4、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⑴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固定画面易“死”易“呆”,容易出现平板一块、缺乏生气的情况。因此,在拍摄固定画面时应注意捕捉活跃因素,调动动态因素,做到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比如说,拍摄一池春水,就可以在画面中摄入几只浮游嬉戏的鸭子,鸭子的运动和水波纹的涟漪使得“死水”“活”了起来。
⑵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固定画面如果不注意前景、后景及立体、陪体等的选择和安排,不注意纵轴方向上的人物或物体的高度,就容易出现画面缺乏主体感、空间感的问题。这就要求当我们选择拍摄方向、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时,有目的、有意识地提炼纵深方向上的线、形、色等造型元素,并注意利用光、影的节凑、间隔和变化形成带有纵深感的光效和“光空间”。如,在拍摄公路上列队行驶的车队时,我们可以利用公路的线和汽车的点采取对角线构图,让公路与画面框架形成一定的角度后,向纵深方向伸展开去。
⑶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避免组接画面时出现“跳”的现象。要注意多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来拍摄一些固定画面,注意对同一被摄主体进行固定画面拍摄时,多拍一些不同机位、不同景别的镜头。如果可能的话,学会“无剪接摄制”则更好。
⑷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现在一些摄像记者,似乎有一种偏见,就是拿起摄像机来就想运动,拍起画面来就是推、拉、摇、移。可是一旦让他拍一些固定画面,常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毛病,诸如景别不清、构图不美、画面杂乱等,这些都表明他摄像的基本功还很薄弱。固定画面拍的怎么样,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摄像者的基本素质和真正水平,它是对摄像者构图技巧、造型能力、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检验。那么,什么是优秀的固定画面?即:构图精美、景别清楚准确、画面主体突出、画面信息凝炼集中的固定画面。
⑸固定画面在拍摄中有一点必须牢牢记住,那就是“稳”字当头。一般而论,固定画面都应尽量使用三脚架来拍摄,以防肩扛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情况。当然,我们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未必都能发挥三脚架的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凭靠生活中的支撑物和稳定点来替代三角架,帮助我们拍好稳定的固定画面。比如说,办公室中的桌面、椅背,公路两边的护栏、长椅,小汽车的顶篷,摄像师坐定之后的膝盖等,都可以成为解一时之需的有效支撑物。此外,我们还要训练自己脱开三脚架后的良好持机姿态和正确呼吸方式,以保证在不得不肩扛拍摄时,画面尽可能的稳定。总之,既然是拍摄固定画面,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条件,真正让自己所拍的固定画面既“固”又“定”。
运动,是自然界和人类最富变化、最具魅力的物质现象,是各种艺术都力求表现的一种美。电视造型艺术在对运动的表现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它通过摄像机的运动产生了多变的景别和角度、多变的空间和层次,形成了多变的审美效果。所谓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变动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通过这种方式拍摄的镜头统称为运动镜头。在运动摄像中,根据摄像机运动的方式,可以分为: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动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以及综合运动镜头等几种主要形式。
(1)、摇摄(摇镜头)。摇摄是摄像机位置不动,借助于三脚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人体,水平或垂直移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所拍摄的镜头。画面效果就象人们转动头部环顾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从运动形式上分,摇摄有水平横摇、垂直纵摇、中间带有几次停顿的间歇摇、摄像机旋转一周的环形摇、各种角度的倾斜摇、以及摇速极快的甩镜头等等。不管是哪种摇摄,每个完整的摇摄镜头都包括起幅、摇动和落幅三个部分。镜头水平摇的时候,画面展示的是一幅横拍的画面;镜头垂直摇的时候,画面展示的则是一幅纵拍的画面。由于镜头的运动使画面内容不通过剪接而发生变化。因此,摇摄比画面剪辑更能客观地表现现实空间的直实性和整体感。
1.摇摄的功用和表现力:①展示空间扩大视野;②包容更多的视觉信息;③介绍、交待同一场景中两个物体或事物的内在联系。④利用性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两个事物通过摇摄连接起来形成对比,表示某种暗喻、借喻、比喻、并列、因果等关系。⑤在表现三个以上物体或事物间的联系时,镜头摇过每一点时速度减慢或者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在一个镜头中形成若干段落和间歇,构成一种间歇摇。⑥、有一个稳定的起幅画面,后面的摇动速度极快使画面上的景物全部虚化,这种镜头被称为甩镜头。⑦、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⑧、对一组外形相同或相似的物体用摇摄的方式让它们在画面上逐个出现,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效果。⑨、通过对某个活动物体的追摇引出被摄主体,使主体物出现自然、生活化(这类镜头新闻特写和电视专题用的较多)。⑩、摇摄也是画面转场的手法之一。
2、摇摄镜头的拍摄要求:①、摇摄一定要有目的性。所有运动摄像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②、摇摄的速度要注意与画面情绪发展相对应,画面内容紧张时,摇速可以相对快些,相反,画面内容抒情时,摇速则相对慢些。对于重点表区域,对于不易识别,不易分辩,容易造成视象错觉的物体,以及线条层次丰富,复杂的景少,拍摄的时候摇速应该适当慢些,而对于那些非常重点表现区域,摇速就应该快些。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摇速快不等于不要起幅和落幅画面。新闻摄像中,经常用摇摄的技法,我观察大多摇摄不是控制摇速,而是缩短起幅和落幅的画面时间,有的干脆就没有起幅和落幅。只要是摇摄就一定要有起幅和落幅。③摇摄的全部美感意义不在于单一画幅上构图的完整和均衡,而在于整个摇摄过程中的适时与和谐。一般来说,摇摄的全过程应当稳、准、匀,也就是画面运动平稳,起幅落幅准确,摇摄速度均匀。
(2)、推摄(推镜头)。推摄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框由远而近向主体接近的一种拍摄方法。这种拍摄在镜头向前推时的过程中造成画面框架向前的运动,使画平面向被摄主体方向接近,画面表现的视点前移,形成一种较大景别向较小晾别的各种特点。推摄也分起幅、推幅、落幅三个部份,随着镜头的向前推进,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由小变大,甚至充满画面,而主体周围的环境则大变小,甚至消失。
1、推摄的功用和表现办:①、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②、突出表现细节。③、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④、推摄在一个镜头中景别不断发生变化,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⑤、推摄推进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物体的动感。
2、推摄镜头拍摄要求①、推摄镜头应该有明确的推向目标和落幅形象,在推摄镜头的起幅,推进,落幅三个部分中,落幅画面常常是表现的重点。②、推摄镜头的起幅和落幅都是静态结构,因而画面构图要规范,严谨、完整。特别是落幅画面应根据内容对造型的要求停止在适当的景别,并将被摄主体落在最佳结构点上,避免出现“半吊子”画面。
(3)、拉摄(拉镜头)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调至广角)使画框由近而远与主体脱离的一种拉摄方法。
1、拉摄的镜头运动方向与推摄正好相反,它的画面有下面一些特征:①、画面表现的视点后移,呈现一种较小景别向较大景别连续渐为难的过程,具有小景别转换成大景别的各种特点。②、拉摄的镜头也分为起幅、拉出、落幅三个部分。画面起幅于被摄主体物,随着镜头的向后拉开,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由大变小,主体周围的环境则由小变大。
2、拉摄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①、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②、拉摄在一个镜头中景别不断发生变化,有连续后退或蒙太奇句子的作用。③、拉摄画面表现空间不断扩展的同时,主体逐渐远去,视觉信号越来越好,有一种主体退出的感觉和画面结束的感觉。一些结束性和结论性镜头常用拉摄的方法处理。④、从特写拉成全景的拉摄镜头,使场景转换连贯而不跳跃,流畅而不突兀。拉摄镜头的拍摄应注意的问题与推摄镜头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景别和摄像运动的方向完全相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移动摄像(移动镜头)移动摄像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1、移动摄像使电视画面结构具有下列特征:①、摄像机的运动使画面框架始终处在运动中,画面内所有的物体都呈现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特别是静止不动的物体在移动镜头中呈现出比顺镜头方向运动的物体更为明显的动势和位移。②、移动摄像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摄像机不停地运动,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观众的视点,在一个镜头中构成一种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③、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人们的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人们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移动摄像根据摄像机移动的方向不同,大致分为前移动(摄像机机位向前运动),后移动(摄像机机位向后运动),横称动(摄像机机横向运动)和曲线运动(摄像机随首复杂空间而做的曲线运动)等四大类。移动摄像在表现大场面、在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同时,移动摄像可以引起被摄主体背景,角度和视向轴线的变化。移动摄像主要有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物体上,如移动体、活动三角架等,随着活动物体的运动进行拍摄,另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这两种移动摄像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并保持画面的水平,另外,不管是什么方向,什么形式的移动摄像,用广角镜头来拍摄都会取得较好的画面效果。
(5)、跟摄(跟镜头):跟摄是摄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运动进行拍摄,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被摄对象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
(6)、综合运动镜头是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跟、升、降,变焦等各种运动摄像方式,不同程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拍摄的镜头。综合运动镜头呈现多种运动形式,比如:推摇镜头(先推后摇)、拉摇镜头(先拉后摇)、移推镜头(移中带推)、跟摇镜头(边跟边摇)等等,以及在一个镜头中包容了各种运动摄像方式,推、拉、摇、移一应俱全的复杂综合运动形式,按照排列组合方式,可以将综合运动镜头组合成上百种之多。综合运动镜头的多方向运动,形成了一个电视镜头中多景别、多角度的多构图画面,视点的不断转变,构成了对景物的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化的表现形式。拍摄综合运动镜头首先是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运动拍摄形式,其次是力求保持画面的平稳,第三是机位运动时要注意焦点的变化,始终将主体形象处理在景深范围之内。
(1)、光的基本性质。
1、光谱成份:光,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就其本质来讲它是一种电磁波。我们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仅占目前人类所认识的电磁波谱范围中的一小部分。它的波长只限于从390毫微米至760毫微米之间。波长短于390毫微米的紫外线和波长长于770毫微米的红外线我们的肉眼都是不能直接感知的。
在能引起人眼视觉的可见光波中,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使人获得不同的光感,形成不同的颜色。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白光”是可见光波中不同颜色的光混合的结果。最纯正的“白光”是日光。日光的可见光谱是一个连续光谱,通过棱镜折射,能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光,因此,日光被称为全色光源。日光的七种色光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色光,就是红(包括红、橙色光),绿(包括黄、绿色光),蓝(包括青、蓝、紫色光),这三种色光等量混合就形成白色,红、绿、蓝三种光如果按不先进量混合,就会形成丰富多彩、颜色各异的各种不同色光。自然界一切景物色彩的形成,就是由于它们对这三种主要色光不同比例的透射,反射和吸收的结果。因此,红、绿、蓝三种色光又称为三原色光。彩色电视系统也是根据三原色光的机理在电视屏幕上还原出景物的各种颜色的。物体在全色光谱的照射下,反映的色彩最为真实,因此,在电视摄像用光中,选择全色光源是还原景物色彩的重要前提。
2、色温。色温是电视光源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光源的颜色质量。不同色温的光源对画面色调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些在拍摄现场人眼不易感知的光色变化,在电视画面中都会强烈而明显地显露出来。电视摄像机这种“忠实”再现现场光源颜色的特性,要求电视摄像人员不能以人眼对现场光源颜色的感知为基准,而必须严格按照摄像机的操作程序,在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射下,首先调整摄像机内的白平衡,使摄像机“适应”这种光线色温条件下的光色变化,在电视屏幕上正确还原出这个场景的真实光线效果和这个场景内景物的真实颜色。阳光是一个全色自然光源,具有最好的显色性。但是太阳光色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地点、所处方位、照射环境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以各类灯光为主的人工光源,由于各自的发光材料、发光原理,灯管材料及形状不同,其显色特性和色温也不尽相同。
3、物体表面亮度。一个物体在画面中的表面亮度,即物体所呈现的亮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入射光、物体表面形状,特体表面面积,表面角度,环境、清晰度,大气透视程度,以及偏振效果等等。形状和质地相同的物体在通常情况下,物体被照射的光源强度越高,物体表面亮度越高,相反就越暗,物体与被照谢的光源越近,物体表面亮度越高,相反就越暗,光线是硬光(直射光)效果,物体表面亮度高,光钱是软光(散射光)效果,物体表面亮度相对暗,光线的光谱成分全(白光效果),物体表面亮度高,光线的光谱成分不全(偏色光效果),物体表面亮度相对暗,与物体相邻的景物色调低,影调暗,物体表面亮度高,相反就暗,物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大而且跟离近时,它的表面亮度显得亮,相反就显得暗,物体在画面的景深范围内,物体表面亮度高,相反物体表面亮度相对章。
(2)光线与造型
1、光线的性质:光线的性质是由光源的性质决定的,自然界的光线基本是以三种状态出现的,就是①直射光线(又称为硬光)②散射光线(又称为软光)③混合光线。直射光线(硬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如晴天的阳光和聚光灯照明都属于直射光线。直射光的造型优点是:①有明显的投射方向。②能在被摄体上面构成明亮部分和阴影部分及其投影,并以此拉开画面反差。③能显示出被摄体的主体形状,轮廊形式,表面结构和表面质感。④能显示时间性。直射光的缺点是:①容易产生局部光斑,特别是在明亮金属物等反光率极高的物体上产生的强光反射,超出了摄像机记录景物的宽容度。②单一光源时造型可能生硬,多光源时投影处理不好容易出现光影混乱现象。散射光线(软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如阳光被云层遮住形成散射和经柔化的灯光照明等。混合光线是指既有直射光线又有散射光线的混合照明光线,它具有两种光线的特点和较完美的造型性。
2、光线方向:是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当摄像机与被摄对象方位确定之后,以被摄对象为中心的水平360度一周内可以粗分为三种光线形态,就是顺光、侧光和逆光。在它们之间还可以再细分为顺侧光(又称前侧光)和侧逆光(又称后侧光)两种,附光线方向平面图。
3、光线的造型作用:光线在电视画面造型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由于离开光线电视屏幕就无法呈现图像这一纯技术原因,而且在电视画面的摄制过程中,光线在技术上、造型上有着其他造型元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基本布光方法:按照光线的位置我们把光线分为了顺光、侧光、逆光、顺侧光、顺逆光等。根据光线在画面造型中的不同作用又可分为主光、辅助光、轨廊光、背景光、修饰光、眼神光等。
(3)电视新闻用光的要求
1、首先要保证画面的基本亮度,给观众以清晰的图像,当现场光线满足了摄像机的技术要求时,就不再运用任何人工光源来补充和修饰现场光线。2、当现场光线亮度不足以在电视画面上显现出新闻人物和事作的形象特征时,就要用人工光照亮新闻现场,提高现场光线亮度。布光时仅以获得清晰图像为目的。不追求任何以光线为表现手段的艺术效果。3、当新闻现场的光线本身已成为新闻内容的一部分时,如昏暗的教室或厂房,黄昏时刻的特定场景等,记录和表现好现场的特定光线效果就成为这条新闻画面的选择光线,是用好光线的重要一环。4、在事件性新闻中为烘托现场气氛,加强画面表现的纪实性效果,有时有意将现场新闻灯源甚至布光活动记录在画面中,给人一种现场拍摄的纪实感。
(4)、自然光的应用
1、自然光分析:自然光线主要是阳光。阳光有着自己的变化规律和特征。自然光线呈现明显的方向性,在一天时间中,这种光线的方向因太阳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同时,由于大层的影响光线的色温也不断变化着。太阳光线变化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时间段:①、黎明与黄昏:在这两段时间中,普遍亮度较低。这种光线不易表现景物的细部层次,而适合于拍摄剪影效果。这两段时间光线和色温变化都很快,拍摄时要抓紧时间,并注意随着光线和色温的变化随时调整白平衡。一般日出、日落气氛的镜头都是在这一时间段中拍摄的。②、上午和下午:这两段时间中太阳的光线变化不大,色温相对稳定在54000K-56000K之间,晴天时,光照充足,地面景物的垂直面和水平面都能得到比较均匀的照射,并形成一定的入射角,能较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这两段时间是外景自然光下拍摄的比较理想的时间。③、中午:这个时间太阳近乎垂直照射成顶光效果,而且光照强烈,这种光线不利于表现户外拍摄的最好时间,但是,在冬季的正午,阳光入射角为40度-50度之间,具有夏季上午和下午的光照特点,仍然是户外拍摄的有利时间。
④另外,关于水面、雪天、阴天、雨天、雾天、日出、日落等拍摄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处理办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影打鸟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