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火车中铺图片毫的精神,为什么有些笔画要用铺毫和折铁?

试论: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转载)
  刚才在“中国书法网·艺术论坛”上读到“书法金沙”的这篇文章,读后有所感想。文章虽然较长,但论述的内容充实,毫无空洞的感觉,现转载给“金石书画”的网友,奇文共欣赏也。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的观点与我一直以来对书法所持的观点相反,联想到“金石书画”栏目前些日曾讨论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虽然现在还没人提起,但问题恐怕仍没有得到解决——意思是,朋友们心中的疑团还在存在,所以,不妨将它转载在这里,看看别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章较长,耐着性子读,肯定会有收获。  ——————————————————————————————      试论: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     作者:书法金沙
      最近,读了中国美术学院编写出版的修订版书法教学从书,受益非浅,要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但是,也讲“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再拜读一些关于中国书法线条艺术的论述,心里总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感觉。于是,在习字中漫漫地学习、体会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批评、研究。    灿烂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使用神奇的中华毛笔,应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书写技法,对特殊的中华汉文字的再创作。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中国书法充溢着线条美,正如人体绘画、人体雕塑一样充溢着线条美,但是,它们不是线条艺术。中国书法是丰富地融入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生动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中华象形汉文字的再创作,是多维空间的艺术创作。我将从下面五个方面加以论述:(1)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对象;(2)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工具;(3)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技法、理念;(4)通过一个具体字法加深问题的理解;(5)咬文嚼字说书法.  
  一、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对象——是蕴藏丰富的文字,是别于世界其它文字的一种非常特殊的汉文字,它不是简单地用数学意义上的或纯粹符号意义上的点的运行轨迹——线条来创造的。汉字本身的一点一画,是来源于对客观存在的描绘,它的形态不是单一的线条,不是没有意义的纯符号。    中华汉字起源于象形绘画,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形象表达,经过漫长地演变而来。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抽象,但是至今汉字仍然是由一些包含语音、更体现事物形态的、包含意义的偏旁部首组成的。这些偏旁部首完全不同于仅仅代表发音的拼音字母等。再细分,它们又由多种形态的点、线、面图形组成的。汉字形体中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点,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撇、捺、挑、钩,还有多个方位的转、折等等,就不是线条,而是各具形状的几何图形,这些笔画(图形)当它们与具体的文字结合时(包括横画、竖画等),便赋有了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和意义。汉字中包含的笔画(线条当然在内)是汉字表现的种种手段。个人认为这就是中华汉字特有的别于其他字体的根本所在。以“点”为例,还要加以强调说明的是,中华汉字中的点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意义上的或一种纯粹符号意义上的点。它至少是用变换的面表现的形体。汉字的“点”,它可能是折射天地的一滴露珠,它可能是一颗价值连城的珍宝,也可能是光芒四射的太阳。  
  如果因为限于原始的生产力,汉字必须经历最简单的刻划,那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汉字也必然经历表达手段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中国书法再创作的中华汉字,更不是线条的组合,它是由更加活泼的变幻的偏旁部首完美地有机组成,是由更加丰富的活泼的变幻的优美的点、线、面图形生动地结体。中国书法创作的对象是中华汉字,或者说其创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这个“象形文字”。为了完美地充分地表现它,中国书法吸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调动了可以采用的艺术手段,包括使用了更加丰富的、活泼的、变幻的优美的点、线、面图形生动地结合。一点一画无不“筋骨血肉”,我们的创作对象不是线条,我们的书法不是线条艺术。我想这也是中国书法自古就有“点画”、“笔画”、“方块字”之称的道理,也是“书画同源”说法的道理吧。个人认为无论创作手法、创作工具,还是创作意境,它和中国水墨写意画都有相通之处。    中华汉字这种特有的渊源象形(绘画)的特征,至今仍然保持着由一些更能体现形态的、包含意义的偏旁部首组成的特殊字体,自然地蕴藏着无与伦比的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在一定的条件下毫无置疑地展现出丰富的视觉形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接上)
    二、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工具——中华毛笔,本身固有的功能不是单纯线条的工具,它固有的神奇的功能必然会、也必然能创造出丰富的活泼的变幻的点、线、面有机组合的图形。  
  同样经过漫长岁月的不断地完善的中华毛笔是由坚硬的笔管和柔软的笔头制成。坚硬的笔管除了便于执握以外,它又便于变换方向,灵活运用,更便于毫无折扣地毫不迟疑地将创作者的力量、意志、意境或大家常提到的精、气、神、韵传递到笔头;笔头用精选的柔软程度不等、长短不等、数量不等的毛纤(至今主要选用的动物毛羽)排列制作。随着笔管地运行笔头能“随意”地改变其形态和方向,在运动中绘画出不同形态的笔画。毛笔头的材质和制作的特性使它本身固有创作不同形态的点、线、面的多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既按中国书法专业术语讲,毛笔头本身固有的“中锋”和多方位的变化的多个(无限多的)“侧锋”,及其本身固有的“铺毫”功能的无穷变换等,总之,当它在变换运动中必然能绘画出不同形态的生动的点、线、面。那末,当笔头在变换运动中构成点的轨迹出现时便是线,构成线的轨迹出现时便是面,等等。  
  如果说中国书法的创作对象——汉文字本身蕴藏着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那么,中国书法的创作工具——中华毛笔本身同样蕴藏着无与伦比的艺术表达功能。换句话说,这便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也是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再说中国书法载体之一的墨(色料),它的材质、浓淡、色泽的发展变化,载体之二的纸(包括竹简、丝帛、木材、石料等),它们的材质色泽等的发展变化,不可分离地在丰富和完善中国书法艺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不能不提到的还有两点:1、篆刻是中国书法艺术一个方面的重要的发展,是纸上书法的又一次“再创作”,是立体书法之一。印章既独立成章,又是纸上书法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凭证(墨责自负)的发展,还对篇章创作可以起到重要的布局补白、调节疏密、及抒怀达趣、画龙点睛、增色生辉的重要作用。  
  2、中国书法的木雕、石刻作品,使用了另一类工具和方法,也是纸上书法的又一次“再创作”,是又一类立体书法。不仅在中国书法的传播、保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又极大的丰富、发展了中国书法。由此再创作的中国书法的拓片,也是世界独有的闪光的艺术品。个人认为拓片创作,是使用更特殊的体、面结合变换的工具和方法,创造的书法艺术品。这些都是我们灿烂的中国书法的珍宝啊!  
  我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中国书法使用的工具、载体也会有更新的发展;它们的使用方法也会更加的丰富、完善。  
  (接上)
  三、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技法、理念不是“线条艺术”。  中国书法伴随着漫长的汉文字的发生、演变,伴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的产生、发展,由此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的技艺,它包括系统的笔法、字法、章法,还有墨法、纸法等等。这么丰富的的技法当然不是本篇能够讨论的内容。在这里,我们要发掘的仅仅是这些技法的实际应用是不是线条艺术的技法能够包含和指导的。  
  关于笔法和笔画:  笔法,重要的应该有用锋、铺毫、笔的起住出入、运行(包括转折、提按、顿挫等)。以用锋为例,前面已述毛笔本身固有中锋和无限个侧锋,使用中又可以采用藏锋、露锋,往往与铺毫等手法相结合。为了通过比较说明,引用国画中的一种用笔的慨念“工笔”,即一种用笔工整的画法。假设我们把用中锋工笔式的运笔定为点的轨迹,那么,侧锋运笔一定是线的轨迹,事实上侧锋运笔就是线的轨迹。“侧锋”,也叫偏锋、边锋。运笔时,笔的一侧着纸,笔尖和笔肚同时行进,这自然是块面的作法。书法创作实践中侧锋的运用正是点画(或称笔画)形态丰富变化、生峻多姿的重要方法之一,亦是书法作品产生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流派纷呈竞显芳华。当然,由于中国书法文体的多样性和创作者的不同个性,在书法实践中更突出某一种运笔方法,这是必然的;这恰恰是中华毛笔的神奇和中国书法博大的包容性所在。    笔画,以基本“点”画的写法为例,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姜夔称“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很精辟地讲明“点”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和形态的多样性,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随字赋形,不同字及同一字中不同部位的点的形状也有别。在行书、草书中,一些横、竖、撇、捺变形发挥亦常用点代书,就更显其重要的作用和形态的多变性了。一种常见的写点的具体笔法是,“要侧势取笔,以笔尖落纸,向右下用力,使笔毫沿中线向两边铺开后,即稍提笔锋,向背部绕圈扭动,再轻快地由下腹出锋。”(摘自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楷书教程,技法中有多处引用,在此表示感谢,下面不再一一说明。) 很明显这也是一种作面的方法和过程。书法实践中作点,一般都离不开侧锋、铺毫、顿挫、绕圈扭动等过程。点有多种形态,具体笔法各异。但是,有一点共同,它们都是一种作面的方法和过程。    其他笔法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有些在下面段落中还要提到。总之,中国书法创作的笔法实践还有待我们认真地分析研究。  
  关于字法:  我想从两个方面说明个人的看法。其一,还是强调汉字的特殊性,如上所述汉字起源于象形绘画,经过漫长地演变,现代汉字至今仍然是由保持着由一些包含语音,更体现形态的、包含意义的偏旁部首组成的。中国书法的字法都是在对汉字的特殊结构形式进行了精心地分析研究基础上(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仍然是从偏旁部首人手),然后归纳出结体规律,用以掌握书法结字的造型美。如隋代僧志果所著《心成颂》、相传是唐代欧阳询所撰的《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都说字如其人。人各有主张门道,字自有千姿百态。如清代书法家傅山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结字法则,从一个方面折射出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在对立统一中寻求字形的美。心中若有形有意,笔间方有神有韵。无论我国历代相传下来的各种字法,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它是不同于其它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字法的。世间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总是有联系的或有相关性的,这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引用、借鉴一切先进的有用的知识;同时,必须考察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准确地了解特殊事物或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不应该、也不能够将“线条艺术”生搬硬套过来,用以认识中国书法艺术。    其二,个人理解,还侧重对方块字“块面”的理解。从另一角度看,是点画(也叫笔画)对块面地划分,形成相辅相成的一对或若干对黑白块面,这或许就是许多书法著作中讲到的布白。如古代书论中“潜虚半腹”的结字意境,是对汉字的再创作中通过处理点画的配合,有连有离地分割块面,造成内外空间气流贯注的艺术效果,使字形臻于妙境的手法。有些地方又采用牵丝的手法,浓粗、涨枯(枯润)的手法,或其它的夸张手法等,致使字体、相对应的布白及其之间更加和谐,更有节奏感、层次感,。我想能否通过“书法—篆刻—印章(阳文朱印、阴文白印)”,还有“书法—雕刻—拓片”这样的过程更形象地了解这个意思。  
  关于章法:我的理解两条,首先要确定的是:章法是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字块与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不同材质的载体之间的组合;它包括中堂、条幅、横幅、匾、对联、楹联、纨扇、折扇、斗方、长卷、册页的创作,还包括印章、碑文的创作等。其次说明的是,我国大量的书法著作中同样地作了精彩的论述,它与字法也有些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又一种书法空间形式的精妙创造。在这里从略了。  
  关于墨法:前人说“字生于墨”,“书有筋骨血肉”,“血为水墨”。中国书法主要是通过黑白两色来表现的。采用浓淡、干湿、涨枯(枯润)等多层次的墨法技巧,表现出色彩、光泽的变化,甚至呈现笔画、字块的立体效果,增添书法的形象表现力和生动的意境。它也与中国水墨画大有相似之处。但是,墨法技巧又是紧紧地与中华毛笔的多功能和运用技巧连在一起的。笔、墨正是字之“筋骨血肉”、书之“精气神韵”的物质基础。    
  四、我想再通过对中国书法的一个具体的字法——“永字八法”的学习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人们谈论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总是特别青睐流传至今的“永字八法”,它的魔力征服了一代代书法家和爱好者。许多书法文献、丛书、辞海、百科全书都作了记载。    所谓“永字八法”,就是以“永”字八种不同点画(或叫笔画)的写法作为范例,从而具体地、出神入化地说明了楷书八种不同形态点画的用笔理念、原则和方法。(楷书在中国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也不用讲了。)    第一种叫“侧”,即“点”。写该点侧锋入笔,以侧取势,故称侧。“侧蹲鸱而坠石”,这就是说在写该点时要“侧锋峻落,回锋收笔”,把它写得像蹲着的鹞鹰,沉稳有力,像陨落的山石,凝重不移。关于侧锋和“点”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和用笔方法前面已经作了一些说明,这里就不再重复了。由此同样可见,“点”的形态、用笔法则和理念是线条艺术论无法解释的,更谈不上理论指导,我们怎么能把它作为中国书法的理论,而讲中国书法是线条艺术呢!其余几种罗列如下,大家分析参考。    第二种叫“勒”,即“短横”。写该横逆锋落笔,再返毫右行,边行边勒,故称勒。横画从起笔到收笔往往要经过取势、逆入、顿转、铺毫、调锋、以及提按、兜圈、扭顿、回收等过程,又“随字势而用之”。其形态可能是悬崖边的平台,可能是一马平川的草原,也可能是蕴藏着惊涛骇浪的海面。“勒缓纵以藏机”,这就是说在写该横时要缓去急回,笔势能放能收,犹如拉着勒马的缰绳驾驭马的行止。    第三种叫“努”,即“竖”。写该竖笔锋先逆偃而上,然后尽力下行,其势如引弩发箭,故称努。竖画过程也是复杂的,其形态亦多变化 ,它可能是参天的大树,可能是殿堂房屋高矮不等的支柱,也可能是险峻的山峰。“弩弯环而势曲”,这就是说在写竖时要劲挺有力,一气贯注,凝重厚实,但是,又要直中见曲,不可僵直。    第四种叫“? ”,即“钩”。写该钩要驻锋提笔,向左上方跃出,故称?笔,似钩状、如踢脚。钩的具体运笔方法凡教材均有描述,钩画的变化也不少,且形态醒目,能为结字增辉,便于创作传神。“?峻快以如锥”,写该钩时要笔取跳跃之势,先驻锋蓄力,后迅速踢出,笔锋如锥。    第五种叫“策”,即“平挑”、“仰横”。“策”,有马鞭、挥鞭的意思。写该笔逆锋落笔,返毫向右上微仰行,运笔有力且快速,如挥策一般,故称策。“策依稀而似勒”,这就是说在写该挑时起笔似横,收笔不同,要迅疾。    第六种叫“掠”,即“撇”。写该撇好象蓖梳掠发,其取势长而用力均匀,直送发梢,其形态好象鸟儿由空疾下,一掠而过,从头至尖,定有力度,故称掠。“掠仿佛以宜肥”,这就是说在写撇时,出锋宜舒展,又不乏厚重;“既有兰叶般潇洒,又有象牙般坚实”。    第七种叫“啄”,即“短撇”。写该撇好象鸟喙啄食一般,立锋下履,以疾为胜,故称啄。其形态是由左向右斜落,酷似禽鸟卧吸斜发一样。“啄腾凌而速进”,这就是说在写啄时落笔左出,运笔迅疾峻利,有气势。    第八种叫“磔”,即“捺”。磔是分开的意思。写捺要“三过笔”,即起笔、行笔、收笔要十分清楚,须有一波三折的笔势,故称磔。它的形态如同锋利的斜角刀,如同大江中劲挺的战舰,如同山间松柏舒展的枝叶。有平、斜、曲头、回锋等捺画。“磔抑?以迟疑”, 是行的意思。这就是说在写该捺时要蓄势逆入、折提向右、铺毫劲展、收锋锐利,应步步稳重,含蓄有力。    以上八法,是否已经更清楚地让我们认识了中国书法中八种基本点画(或叫笔画)的形态,它们不是线条(当然包含线条);其用笔的具体方法、取势,它们不是作线条的方法;及其指导书写的理念,意识,它们也不是线条艺术的理论、慨念。  
  五、咬文嚼字说书法。    另外,我还有一个认为,就是用线条艺术解释中国书法,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其他民族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甚至使他们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他们的书法和中国书法相比,不能成为这样的全人类中如此光辉灿烂的艺术。    “线条”的英文名称是“line”,它的本意是线、索、绳,细长的,还有轮廓、边界、界线的意思。引用在艺术中如“线条画”,指钢笔画、铅笔画等;以线条刻划于平面显示形象,比如人体轮廓的曲线。我想是否更适合用于中国书法初级摹帖的“双钩法”,先用线条钩出点画(也称笔画)的轮廓这一过程。而汉字中的“书”字用在书写中即是写的意思,“写”字即是用笔在纸或其它平面上做字,还有绘画、描写的意思。我们前后连起来表述应该是:中国书法是用中国笔写中国字,中国笔即毛笔,不同于钢笔、铅笔;这里中国字即特指汉字,它不同于别的文字;这里的写又不同于一般写字,是在博大精深的技法指导下融入意境的艺术创作。如是说,通过咬文嚼字,把中国书法称为一门线条艺术也是不能解释的。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文化、技术的环境(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发展的艺术,它无论是创作的对象、创作的工具,还是创作的技法、理念、意识都是别于线条艺术的。它是中华民族对于特殊的中华汉文字,使用神奇的中华毛笔和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书写技法创造的灿烂的艺术。它具有中华文化艺术独有的特征。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国书法艺术,也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国书法艺术。     二OO三年九月十八日  
  受益匪浅
  中国书法是线条艺术,但此处线条并非西学之数学上可度量可变形可连续可离散之线,它是非逻辑的,非数学语言可定义的,它是活的,是气,是生命,是游走于太玄之若有若无的元神,是生命对宇宙万物之体悟,之感受,之象形指事会意.
  它是命.    是不能用称称,也不能用量筒量,它是音乐,是气绝则亡的。它不谈论点线面,点也是气,线也是气,面也是气,一切都随气韵而求其形.    它还是舞蹈,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好象在说话,但又似是无声的;它既是有身段的,但又似是在别处的.    它是亡魂,魂散则气塞,气塞则无线条,虽然也号称有墨水条附在纸张上,但那是尸身,招魂吧.
  而汉字中的“书”字用在书写中即是写的意思,“写”字即是用笔在纸或其它平面上做字,还有绘画、描写的意思。    ---非也,“书“,“书家“,这样的音节都需要静静体悟的,是现代汉语很难表达的.写,则偏“写意“,绝对不是做字,也没有画字描字的意思,是俯仰自得地自出胸襟,字是随人之神而出的,不是用脑子去把字一个个地做出来的.只有随人之神(神在字先,即字意要在字先)而出来的“出“,才可以称为“书“,或法度庄严,或洒脱不拘,或若有所得,或内蕴丰厚,或超然出尘,不一而足。
  用脑子去做字,就和数学建模比较像了,先建立字的模型,然后再分步骤具体地细化,这样的字不是书法,可能是视觉造型.    另,数学另有数学的奥秘,在希腊,它是和音乐,诗歌,天文等等作为艺术(也就是非功利性追求,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用来经商)的一部分,数学家的原意,也就是“摆石子的人“的意思,它的核心在于用逻辑来探讨空间.
  原文:最近,读了中国美术学院编写出版的修订版书法教学从书,受益非浅,要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原文依序)  【Fwsh按】此丛书水准其实不高,可以看看启功、沙孟海、林散之等大家的著作。你会发现,他们很少对所谓的元理论进行大篇幅探讨。为什么?各人有各人体会。我的体会是:对于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还是少说为好——吾生也有涯。    原文: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中国书法充溢着线条美,正如人体绘画、人体雕塑一样充溢着线条美,但是,它们不是线条艺术。  【Fwsh按】这个论断中的有关线条的概念是混乱的。“中国书法充溢着线条美”中的“线条”是指什么?是“轮廓线”吗?人体中的线条(还“人体绘画、人体雕塑”作什么)是指什么?  原文:中国书法是丰富地融入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生动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中华象形汉文字的再创作,是多维空间的艺术创作。  【Fwsh按】仔细读一下这个判断,几乎等于没说。    原文:中华汉字起源于象形绘画,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形象表达,经过漫长地演变而来。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抽象,但是至今汉字仍然是由一些包含语音、更体现事物形态的、包含意义的偏旁部首组成的。这些偏旁部首完全不同于仅仅代表发音的拼音字母等。  【Fwsh按】关于汉字音形义等问题,学术界争议还是很大的。上面所说的,是一种主流学说,是讨论的理论基础。我是不太同意这种理论的。举一个例子。经过“隶变”的汉字多大呈度上保留了象形的成分?比如楷书以及建立于基础上的行书和草书,是否可以说它们是完全脱离了象形,而升华为一种抽象艺术?往深里说吧。就是甲骨文,没有释文又能看懂几个?不是象形吗?你再看六书,除了象形以外(总是少数吧),都在摆脱象形。以上是我的浅见。  原文:再细分,它们又由多种形态的点、线、面图形组成的。汉字形体中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点,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撇、捺、挑、钩,还有多个方位的转、折等等,就不是线条,而是各具形状的几何图形,这些笔画(图形)当它们与具体的文字结合时(包括横画、竖画等),便赋有了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和意义。  【Fwsh按】这个论断大多指楷书,是有其局限性的。其次,点线面是一组二维概念,它具有相对性。可以说,从纯理论上讲,没有绝对的点和线,如果用显微镜看的话,可能都是面(甚至都是三维的,想想那些被墨水浸黑的纸纤维吧)。所以,何以为点何以为线何以为面,在对同一种艺术形式的描绘中应统一。否则,很多讨论就会各自有理,分歧首先在于基准不同。具体到以上的话,作者既说“它们(——汉字书法)又由多种形态的点、线、面图形组成的”,又说“汉字形体中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点,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撇、捺、挑、钩,还有多个方位的转、折等等,就不是线条,不是线条,而是各具形状的几何图形”,显然是矛盾的。  原文:一点一画无不“筋骨血肉”,  【Fwsh按】线的魅力就是如此啊。这是书法精妙所在,可以被作者错过了。  原文:我们的创作对象不是线条,我们的书法不是线条艺术。我想这也是中国书法自古就有“点画”、“笔画”、“方块字”之称的道理,也是“书画同源”说法的道理吧。  【Fwsh按】 “创作对象”这个概念更模糊。涉及书法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所谓“创作对象”的答案也不同。“点画”、“笔画”中的“画”是“绘画”中的“画”的意思吗?至于“书画同源”,有关它的争议更大,都要怪张彦远没说清楚。          原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既按中国书法专业术语讲,毛笔头本身固有的“中锋”和多方位的变化的多个(无限多的)“侧锋”,及其本身固有的“铺毫”功能的无穷变换等,总之,当它在变换运动中必然能绘画出不同形态的生动的点、线、面。那末,当笔头在变换运动中构成点的轨迹出现时便是线,构成线的轨迹出现时便是面,等等。  【Fwsh按】这等于承认说汉字书法艺术至少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原文:假设我们把用中锋工笔式的运笔定为点的轨迹,那么,侧锋运笔一定是线的轨迹,事实上侧锋运笔就是线的轨迹。“侧锋”,也叫偏锋、边锋。运笔时,笔的一侧着纸,笔尖和笔肚同时行进,这自然是块面的作法。  【Fwsh按】中锋工笔运笔是点的轨迹吗?照作者的逻辑,其结果也是“面”才对。这里面作者的论述是混乱的。首先,“工笔”概念的引入是作者建立一种基准的尝试。但作者忘了他是在用显微镜看世界,即使是工笔(想来他是想指“细”)也是“面”啊。作者还混乱的强调是“中锋工笔”,而不知中锋也是“笔的一侧着纸,笔尖和笔肚同时行进,这自然是块面的作法”。矛盾又一例。          原文:以基本“点”画的写法为例,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姜夔称“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很精辟地讲明“点”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和形态的多样性,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随字赋形,不同字及同一字中不同部位的点的形状也有别。在行书、草书中,一些横、竖、撇、捺变形发挥亦常用点代书,就更显其重要的作用和形态的多变性了。一种常见的写点的具体笔法是,“要侧势取笔,以笔尖落纸,向右下用力,使笔毫沿中线向两边铺开后,即稍提笔锋,向背部绕圈扭动,再轻快地由下腹出锋。”(摘自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楷书教程,技法中有多处引用,在此表示感谢,下面不再一一说明。)   很明显这也是一种作面的方法和过程。书法实践中作点,一般都离不开侧锋、铺毫、顿挫、绕圈扭动等过程。点有多种形态,具体笔法各异。但是,有一点共同,它们都是一种作面的方法和过程。  【Fwsh按】这一节也乱。写行草的点难道也是那么具体地“作面”吗?楷书中的行笔(点几乎是起笔和收笔的密集,行笔可以不计)的运动是作线还是作面?笔者小时候写楷,没按老师教的线路图去写,也写出那些效果。           原文:中国书法的字法都是在对汉字的特殊结构形式进行了精心地分析研究基础上(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仍然是从偏旁部首人手),然后归纳出结体规律,用以掌握书法结字的造型美。如隋代僧志果所著《心成颂》、相传是唐代欧阳询所撰的《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Fwsh按】全是楷书的例子。楷书在汉字发展史上只是一种形态。      原文:它是不同于其它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字法的。世间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总是有联系的或有相关性的,这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引用、借鉴一切先进的有用的知识;同时,必须考察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准确地了解特殊事物或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不应该、也不能够将“线条艺术”生搬硬套过来,用以认识中国书法艺术。  【Fwsh按】此节文风不好。      原文:古代书论中“潜虚半腹”的结字意境,是对汉字的再创作中通过处理点画的配合,有连有离地分割块面,造成内外空间气流贯注的艺术效果,使字形臻于妙境的手法。有些地方又采用牵丝的手法,浓粗、涨枯(枯润)的手法,或其它的夸张手法等,致使字体、相对应的布白及其之间更加和谐,更有节奏感、层次感,  【Fwsh按】这节谈到线的组合和一些利用纸墨构成的线的形态。不知道作者想证明什么。    原文:我想再通过对中国书法的一个具体的字法——“永字八法”的学习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接上  【Fwsh按】八法是针对楷书,关于其起源据说最早起于唐代。      原文:第一种叫“侧”,即“点”。写该点侧锋入笔,以侧取势,故称侧。“侧蹲鸱而坠石”,这就是说在写该点时要“侧锋峻落,回锋收笔”,把它写得像蹲着的鹞鹰,沉稳有力,像陨落的山石,凝重不移。关于侧锋和“点”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和用笔方法前面已经作了一些说明,这里就不再重复了。由此同样可见,“点”的形态、用笔法则和理念是线条艺术论无法解释的,更谈不上理论指导,我们怎么能把它作为中国书法的理论,而讲中国书法是线条艺术呢!  【Fwsh按】如此武断!!      原文:以上八法,是否已经更清楚地让我们认识了中国书法中八种基本点画(或叫笔画)的形态,它们不是线条(当然包含线条);其用笔的具体方法、取势,它们不是作线条的方法;及其指导书写的理念,意识,它们也不是线条艺术的理论、慨念。  【Fwsh按】用笔的具体方法、取势,它们不是作线条的方法?又与书法精妙处错过。  原文:“线条”的英文名称是“line”,它的本意是线、索、绳,细长的,还有轮廓、边界、界线的意思。引用在艺术中如“线条画”,指钢笔画、铅笔画等;以线条刻划于平面显示形象,比如人体轮廓的曲线。  【Fwsh按】笔者英文不过,不敢多说。但我想,如果用“笔触”“笔迹”这样的意思来译“线条”可能更合适一些。    【Fwsh按】余话:讲老实话,笔者也不同意“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样的说法,笔者的说法是:书法是笔触的艺术,其特点是即时性。也没想太清楚,全都是乱想。  我相信启功先生的话:如果不是为写论文,绝不谈理论。反正也没吃书法这碗饭,就不谈理论了吧。  
  可以看看启功、沙孟海、林散之等大家的著作。你会发现,他们很少对所谓的元理论进行大篇幅探讨。为什么?各人有各人体会。我的体会是:对于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还是少说为好——吾生也有涯。        是啊,书法是写的。不是说的。元理论就更不知所谓了。      
  数码的观点可有点象是道家艺术观啊!
  吾近儒、佛。      芳草啊,俺不跟你吹牛,从前俺搞过美学,遍览古今中外之这论那论,到头来惊觉,哦。。。。。
  纸上得来终觉浅,果有居士之古风啊
  作者:数码居士
回复日期: 23:43:00
      吾近儒、佛。            芳草啊,俺不跟你吹牛,从前俺搞过美学,遍览古今中外之这论那论,到头来惊觉,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头来惊觉”:世事纷纷皆妄妄;人情渺渺又虚虚。  ——是这样吗?这可是大彻大悟了哟!
  包世臣有首论书法的诗:  昔吾语文笔,于中必有我。  蜜成花不见,持以论书可。  大家论书,强调的是投入和练习的功夫,是书写的过程,蜜自花来。
  日照兄和fwsh兄所言极是,深受教益!
  质问: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  ——读书法金沙《试论: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后      金沙先生的大作《试论: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一文,洋洋洒洒六千余言,从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从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对象,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工具,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技法、理念,通过一个具体字法加深问题的理解,咬文嚼字说书法五个方面,论述书法不是线条艺术,条分缕析,内容详尽,看似顺理成章,其实则漏洞较多,疑窦丛生。由于文章立论不是完全基于书法本体这一事实,而是基于先入为主的观点,在推理和论述过程中出现概念不明、论据互证、观点相互矛盾等技术性的错误,得出的结论,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一、关于线条和书法线条    在金沙先生文章中,书法线条指的是数学意义或纯粹符号意义上的线条。文章中多处出现书法“不是简单地用数学意义上的或纯粹符号意义上的点的运行轨迹——线条来创造的”这样或类似于这样的文字。这一观点,的确没错。但金沙先生显然对“线条”理解,从形态到内涵都没有弄清楚。    简单地说,线条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几何线,另一种是徒手线。几何线是借助于器械完成的线条,徒手线则不借助任何器械完成的线条。大千世界林林种种的线条形态,概括起来,就这两种。    线条富有情调,蕴涵着情感,这个结论是针对徒手线而言的。而书法,准确地说是关于徒手线的艺术;更准确地说,是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徒手线条艺术。金沙先生却将书法单纯地认作是由几何线建构的,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堪一击。    二、关于点画(笔画);点、线、面;与线条    金沙先生文章中反复出现点画、笔画以及点、线、面这样的概念,认为点画、笔画与线条是不同的概念[“中国书法中八种基本点画(或叫笔画)的形态,它们不是线条(当然包含线条)”];并将点、线、面三者分离开来,孤立对待(“它们又由多种形态的点、线、面图形组成的。汉字形体中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点,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撇、捺、挑、钩,还有多个方位的转、折等等,就不是线条,而是各具形状的几何图形”),而没有考虑三者之间存在的交叉与重叠,并由此认为,书法是以点画、笔画为形式语汇,以点、线、面为基本构形的艺术,以此否定书法是线条。    其实,点画(笔画)与线条,本质上是同一概念。它们都是毛笔徒手运动的轨迹。古人说点画,今人说线条,本质上所述诸和观照的对象是一致的、同一的。只是今人说的线条,比起古人说的点画,要进步得多,或者说,今人发展了古人的理论,将书法当作艺术来思考,而不再是单纯的写字(或抄书)。因为,点画更多的是关注写字的事情,而线条则更多地联系着艺术的本质,——换句话说,点画是汉字(写字)的构形元素,线条是书法(艺术)的构形元素。    点画在古人那里,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将各种书体中各种形态的线条,统统称为点画。楷书的线条,古人称作点画,于是有“永”字八法的论述;草书线条也称作点画,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可见,古人所说的点画,从现代艺术理论的角度说,就是线条。    金沙先生在论述中认为书法由各种形态的点、线、面图形构成,这无疑没错。但他同时认为,这些各种形态的点、线、面图形,不是线条,而是几何图形,与线条没有关系(“它们又由多种形态的点、线、面图形组成的。汉字形体中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点,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的撇、捺、挑、钩,还有多个方位的转、折等等,就不是线条,而是各具形状的几何图形”),这就错了。而在论述过程中,金沙先生又认为:“当它(笔蜂)在变换运动中必然能绘画出不同形态的生动的点、线、面。那末,当笔头在变换运动中构成点的轨迹出现时便是线,构成线的轨迹出现时便是面。” 在这里,金沙先生显然是在说,点、线、面是由于线条运动(也是笔锋运动)产生的结果,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书法中的点、线、面,是书法线条的不同形态而已,这三个概念所指证的事实是同一的。    线条由众多点组成,所谓积点成线是也。    毛笔的特殊性能(弹性),以及笔锋运动的丰富性(中、侧、藏、露等等),产生各具形态的点、线、面。    点也是线条,它是短小的线条。它是笔锋短暂运动的结果。    笔画是线条,它是笔锋连续运动的结果。    面是块状线条,它是侧锋幅度较大的情况下笔锋运动的结果,这类线条的面积通常较大,如王羲之《丧乱帖》中的“临纸感哽”之“临”字,龙门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等。    三、线条、笔法与结字    书法通过线条“言说”,或者说,书法通过线条表达情感。    书法线条如何表达书家情感?这是关键。这其中的关键,显然落实在书家对笔、墨的控制上,即体现为笔锋在纸面上的运动形式中,于是产生了笔法和墨法,而笔法是关键中的关键,是线条运动的核心环节。邱振中先生分析认为,笔锋在纸面运动呈现三种动力形式:平动、绞转、提按,也就是说,书法笔法的林林种种,从动力学原理上说,都可归结为以上三种基本形式。    金沙先生举“永”字为例,非常详细论述“永”字的八个笔画的书写笔法,最后得出:“八种基本点画(或叫笔画)的形态,它们不是线条(当然包含线条)”,这“不是线条”又“当然包含线条”,不知金沙先生作如何解释?——这明明是笔锋运动产生的线条效果,却又说不是线条,这似乎有点出尔反尔了。    结字属于造型的问题。我不完全同意金沙先生所认为的,书法造型是在汉字特殊结构形式(偏旁部首)基础上“归纳出结体规律,用以掌握书法结字的造型美。”这表面上是没错。但金沙先生的逻辑起点和参照体系,完全基于对楷书、隶书、篆书等平正一路书体的认识,而忽视了其它书体尤其是作为书法最高艺术形式的草书。按照金沙先生关于书法造型原理的观点,很难解释清楚草书的造型问题。要知道,草书特别是大草,它是随性赋形的,它常常打破了平正一路书体的造型习见和规律。草书这种造型特点并非用偏旁部首的造型原理解释得清楚的,那么,只能用线条,才能解释清楚,也就是说,草书的造型,是由于线条在二维平面空间上作不同形态的分布(古人称作“布白”,今人也称“切割”)的结果。    再来说平正一路的书体,它们的造型,说由偏旁部首构成的未尝不可,但,偏旁部首由什么构成,还不是线条(点画)?!    所以,归根结底,从造型的角度上说,书法仍然是属于线条的艺术。    
  (接上)    四、咬文嚼字说书法    我对书法的一贯理解是: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线条造型艺术。    汉字、线条、造型,是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    汉字是书法的表现对象,这是书法艺术的特殊性。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在表现对象上,它跟其它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不相同。而脱离汉字这一要素,书法则不方便称作书法了。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形式语汇。书法艺术中的种种形式法则和技术规则,都可以通过线条体现和完成;更为重要的是,线条覆加着书家的情感,也使书法这门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血缘联系。线条就象是一条纽带,一头(通过笔法及相关的其它技法)联系着书法艺术形式,另一头(通过它覆盖着的情感、观念、精神等)联系着书家的精神世界和中国文化,并在长期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延续着书法传统。    造型是书法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属于造型艺术,这给书法找到了类的归属。艺术有许多形式,有语言艺术(如文学),表演艺术(如戏剧),等等,书法与绘画、雕塑、建筑等,属于造型艺术。书法和绘画属二维平面造型艺术,雕塑属三维平面(立体)造型艺术;书法与绘画所不同的是,1、表现对象的不同,书法的表现对象的汉字,绘画的表现对象是人、事、物;2、形式语汇的不同,书法最基本的形式语汇是线条,即书法是用线条“说话”的,绘画则要复杂些。    这三个要素中,线条这一要素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要素。    金沙先生对书法的咬文嚼字,先是从字源上说,线条的本义是“线、索、绳,细长的,还有轮廓、边界、界线的意思”,并用钢笔或其他工具所画的“‘线条画’,指钢笔画、铅笔画等;以线条刻划于平面显示形象,比如人体轮廓的曲线”,与书法用毛笔“写”(金沙先生特别强调“写”字的意思,“‘写’字即是用笔在纸或其它平面上做字,还有绘画、描写的意思”)出来的书法,两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咬文嚼字,把中国书法称为一门线条艺术也是不能解释的。”——如此咬文嚼字,的确存在断章取义的机械主义嫌疑。    金沙先生在单列的“咬文嚼字说书法”这部分内容里,大概是想说明,西方人理解的线条与中国人理解的线条,因此,要让书法成为汉语圈以外的人群也能懂得中国的书法艺术,必须不能说书法是线条艺术。他在这一部分的开头就表明了这一观点:“另外,我还有一个认为,就是用线条艺术解释中国书法,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其他民族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甚至使他们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他们的书法和中国书法相比,不能成为这样的全人类中如此光辉灿烂的艺术。”    这就怪了,西方人不懂得汉字,你不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而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中国书法……是对特殊的中华汉文字的再创作”),怎么能让老外理解中国书法呢?君不见,日本人写一个“崩”字,西方人一看就来情绪了,西方人并不认识这个“崩”字,而完全是由于线条的律动所带来激发的。你还能说,书法不是线条艺术吗?    五、余论:关于立论的逻辑起点和参照体系问题    金沙先生关于“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的立论,是以平正一路书体为逻辑起点和参照体系,而没有从书法本体出发,难免会以偏概全。                      
  写在芳草驳文边上  原文:质问: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    【FWSH按】质问?还是“商榷”好。    原文:金沙先生的大作《试论: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一文,洋洋洒洒六千余言,从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从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对象,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工具,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技法、理念,通过一个具体字法加深问题的理解,咬文嚼字说书法五个方面,论述书法不是线条艺术,条分缕析,内容详尽,看似顺理成章,其实则漏洞较多,疑窦丛生。  【FWSH按】芳草同志当初是这么说的吗?对照看看最初的荐语吧。   原文:简单地说,线条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几何线,另一种是徒手线。几何线是借助于器械完成的线条,徒手线则不借助任何器械完成的线条。大千世界林林种种的线条形态,概括起来,就这两种。   【FWSH按】以是否借助工具作为给线分类的标准,是否太简单了?打印机画出来的线叫什么线?  原文:线条富有情调,蕴涵着情感,这个结论是针对徒手线而言的。而书法,准确地说是关于徒手线的艺术;更准确地说,是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徒手线条艺术。金沙先生却将书法单纯地认作是由几何线建构的,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堪一击。  【FWSH按】“线条富有情调,蕴涵着情感,这个结论是针对徒手线而言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数学意义上的线难道不美吗?关键在于对“情调”和“情感”这些范畴的定界。  “金沙先生却将书法单纯地认作是由几何线建构的”,金沙在哪说这个意思了?  原文:点画(笔画)与线条,本质上是同一概念。它们都是毛笔徒手运动的轨迹。点画更多的是关注写字的事情,而线条则更多地联系着艺术的本质,——换句话说,点画是汉字(写字)的构形元素,线条是书法(艺术)的构形元素。  【FWSH按】点画、笔画和线条是同一概念吗?“点画是汉字(写字)的构形元素,线条是书法(艺术)的构形元素”。这句话说明点画与线条不是同一概念。我个人的观点是:使这个汉字区别于那个汉字的形态是点画(包括结构),它本质上是抽象的,即是说,同一个字,书法家写和小孩写都是一样的,那个“一样的”就是点画。顺便说一句,无论谁写,只要写出来,就都要用线条,为什么要把书法家写的叫线条呢?在此方面,西方的笔迹学中的一些概念可以引进来。    原文:书法中的点、线、面,是书法线条的不同形态而已,这三个概念所指证的事实是同一的。线条由众多点组成,所谓积点成线是也。毛笔的特殊性能(弹性),以及笔锋运动的丰富性(中、侧、藏、露等等),产生各具形态的点、线、面。点也是线条,它是短小的线条。它是笔锋短暂运动的结果。笔画是线条,它是笔锋连续运动的结果。面是块状线条,它是侧锋幅度较大的情况下笔锋运动的结果,这类线条的面积通常较大,如王羲之《丧乱帖》中的“临纸感哽”之“临”字,龙门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等。  【FWSH按】此节疑点多。试举如下:第一,如果“点也是线条,它是短小的线条”,那书法中还有没有“点”?如果 “面是块状线条,它是侧锋幅度较大的情况下笔锋运动的结果,这类线条的面积通常较大”,那线与面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必要引入点和面这两个作为线的特殊形态的概念。然而,更大的争议在于:什么是书法中的线,多宽多长才算线?  第二,《丧乱帖》、《始平公造像》都不是原迹,前者是双钩摹本,后者是阳刻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徒手写”,用在这里为例支撑,不妥。    原文:书法通过线条“言说”,或者说,书法通过线条表达情感。书法线条如何表达书家情感?这是关键。这其中的关键,显然落实在书家对笔、墨的控制上,即体现为笔锋在纸面上的运动形式中,于是产生了笔法和墨法,而笔法是关键中的关键,是线条运动的核心环节。邱振中先生分析认为,笔锋在纸面运动呈现三种动力形式:平动、绞转、提按,也就是说,书法笔法的林林种种,从动力学原理上说,都可归结为以上三种基本形式。  
【FWSH按】书法艺术还通过结构和章法来表达感情,不是一个线条就能概括得了的。  原文:草书特别是大草,它是随性赋形的,它常常打破了平正一路书体的造型习见和规律。草书这种造型特点并非用偏旁部首的造型原理解释得清楚的,那么,只能用线条,才能解释清楚,也就是说,草书的造型,是由于线条在二维平面空间上作不同形态的分布(古人称作“布白”,今人也称“切割”)的结果。  【FWSH按】草书有草书的偏旁写法,每个偏旁也都有所谓“造型”。“线条在二维平面空间上作不同形态的分布的结果”,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原文:再来说平正一路的书体,它们的造型,说由偏旁部首构成的未尝不可,但,偏旁部首由什么构成,还不是线条(点画)?!    【FWSH按】这涉及汉字由什么构成这个问题。汉字只由线条构成吗?我个人认为,线条本身的造型是线条,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线条了。不能什么都说成线条。    原文:    汉字、线条、造型,是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    【FWSH按】是“中国”书法艺术为好吧。这几年看了一些介绍其他国家的书法艺术著作,人家也不差呢,只是我们不懂!  原文:君不见,日本人写一个“崩”字,西方人一看就来情绪了,西方人并不认识这个“崩”字,而完全是由于线条的律动所带来激发的。你还能说,书法不是线条艺术吗?  【FWSH按】这个“崩”字十几年前我第一次看见照片,第一感觉是很一般。日本人的“少字数”有取巧之嫌。要想有真功夫,取巧是不行的。  原文:金沙先生关于“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的立论,是以平正一路书体为逻辑起点和参照体系,而没有从书法本体出发,难免会以偏概全。  【FWSH按】金沙文章毛病不少。但主病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在对同一种艺术样式进行论述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基准。其实,他的意思很明确,书法是“面”的艺术。但他的失误在于,继续延用“点”和“线”这些概念,而且不加说明地乱用。  书法是什么性质的艺术,见仁见智,但要自圆其说才好。理论说到底是一种“话语”,话语与本真无涉,词是词,物是物。奇怪的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把握的是“物”, 其实,大多是“词”。岂不知物自己会说话。所以,我还是主张通过具体、艰苦地写字,来体会书法的本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词对话。  
  书法当然不是线条的艺术,  书法是精神的艺术.
  作者:冷血的动物
回复日期: 19:03:00
      书法当然不是线条的艺术,    书法是精神的艺术.    那什么不是精神的艺术?
  与 FWSH 兄对话    在转载的书法金沙先生《试论: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的那个帖子里,已经领教过了FWSH兄的识见,的确出言不凡,在下从内心里佩服,这不是客套话;现在再次领教,不无裨益。  在下的这篇文章,仓促中写成,纰漏一定很多,FWSH 兄逐一指出,令我汗颜的同时,不能不感佩 FWSH 兄爽直,真可谓直言不讳。      原文:质问: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  FWSH按】质问?还是“商榷”好。      【芳草复】“质问”语气确实稍重,还是“商榷”好些。  ——————————————  原文:金沙先生的大作《试论: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一文,洋洋洒洒六千余言,从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从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对象,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工具,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技法、理念,通过一个具体字法加深问题的理解,咬文嚼字说书法五个方面,论述书法不是线条艺术,条分缕析,内容详尽,看似顺理成章,其实则漏洞较多,疑窦丛生。  FWSH按】芳草同志当初是这么说的吗?对照看看最初的荐语吧    【芳草复】原按语:刚才在“中国书法网·艺术论坛”上读到“书法金沙”的这篇文章,对我有所启发。文章虽然较长,但论述的内容充实,毫无空洞的感觉,现转载给“金石书画”的网友,奇文共欣赏也。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的观点与我一直以来对书法所持的观点相反,联想到“金石书画”栏目前些日曾讨论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虽然现在还没人提起,但问题恐怕仍没有得到解决——意思是,朋友们心中的疑团还在存在,所以,不妨将它转载在这里,看看别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章较长,耐着性子读,肯定会有收获。    原按语与拙文开头部分,窃以为,语意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目的在引起网友的阅读兴趣,并没有对金沙先生文章持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但我在原按语中说多,金沙文章中的观点与我就这一问题所持的一贯观点,相反。    ————————————————————    原文:简单地说,线条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几何线,另一种是徒手线。几何线是借助于器械完成的线条,徒手线则不借助任何器械完成的线条。大千世界林林种种的线条形态,概括起来,就这两种。  【FWSH按】以是否借助工具作为给线分类的标准,是否太简单了?打印机画出来的线叫什么线?      【芳草复】给线条分类,标准肯定是多种多样的,看人们从哪个角度去划分。拙文是从使用工具这个角度的,这是基于拙文的语境的需要。  关于几何线和徒手线的说法,本人始见与邱振中先生所论。并非本人所创。  打印机出来的线条,应该属于几何线条。因为它不覆盖情感。    ——————————————————————     原文:线条富有情调,蕴涵着情感,这个结论是针对徒手线而言的。而书法,准确地说是关于徒手线的艺术;更准确地说,是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徒手线条艺术。金沙先生却将书法单纯地认作是由几何线建构的,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堪一击。  【FWSH按】“线条富有情调,蕴涵着情感,这个结论是针对徒手线而言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数学意义上的线难道不美吗?关键在于对“情调”和“情感”这些范畴的定界。    “金沙先生却将书法单纯地认作是由几何线建构的”,金沙在哪说这个意思了?       【芳草复】“情调”与“情感”这两个词,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程度不同,指向的方向不同。对情感的界定,一要看主体是否在场,二要看是否表达着主体。  不同形质的书法线条呈现着不同的情调或情感,八大的线条、王铎的线条、董其昌的线条、米芾的线条,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情调或情感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情调或情感,来自创作主体。数学或数学意义上的线条当然具有美感,但不具有情调或情感。美感与情感不同,美感来源于观赏者,而情感发源于创作主体。  金沙的文章的确没有明说书法由几何线建构,他在文章中甚至还强调汉字“不是简单地用数学意义上的或纯粹符号意义上的点的运行轨迹——线条来创造的”,但他所论述的,按我的理解,与几何线相仿佛。    ——————————————————    原文:点画(笔画)与线条,本质上是同一概念。它们都是毛笔徒手运动的轨迹。点画更多的是关注写字的事情,而线条则更多地联系着艺术的本质,——换句话说,点画是汉字(写字)的构形元素,线条是书法(艺术)的构形元素。  【FWSH按】点画、笔画和线条是同一概念吗?“点画是汉字(写字)的构形元素,线条是书法(艺术)的构形元素”。这句话说明点画与线条不是同一概念。我个人的观点是:使这个汉字区别于那个汉字的形态是点画(包括结构),它本质上是抽象的,即是说,同一个字,书法家写和小孩写都是一样的,那个“一样的”就是点画。顺便说一句,无论谁写,只要写出来,就都要用线条,为什么要把书法家写的叫线条呢?在此方面,西方的笔迹学中的一些概念可以引进来。        【芳草复】点画(笔画)与线条,确实很难扯得清楚。在古人那里,不管是“标准”的楷书(如唐楷),还是狂放的草书,都叫“点画”。而事实上,“标准”楷书的点画与狂放草书的点画,形态上存在明显的不同,狂放草书的点画,更接近人们习见中的“线条”——有明显时间感的徒手线。“标准”楷书,我通常理解为“写字”的结果;草书尤其狂放的大草,我更愿意称之为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作为纯粹视觉艺术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点画(笔画)关注的是写字的事情,线条则直指书法艺术本体。  但,点画(笔画)与线条,它们之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1、它们都是徒手线,2、它们的功能都是“言说”。  顺便说说,就创作主体而言,古人似乎并没有真正把书法当作纯视觉艺术,书法的功利和实用的目的远盛于为艺术而艺术(或纯视觉艺术)的目的。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一千多年前,古代印刷技术象今天一样发达,也有钢笔、电脑等文字记录工具,科举考试的功利性也没有那么强烈,那么,书法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书法作为文字记录(写字)的功能,肯定会降低,纯粹视觉艺术性肯定会提升。那么,楷书等平正、严谨一路的书体恐怕没有行草书那样盛行。——只是揣测。  另,本人认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而不称书法是点画的艺术,或者说,本人如此“过分”地关注书法线条,而不关注点画,原因或目的是,我近些年在关注书法的现代转型。  
  (接上)  ————————————————————————————    原文:书法中的点、线、面,是书法线条的不同形态而已,这三个概念所指证的事实是同一的。线条由众多点组成,所谓积点成线是也。毛笔的特殊性能(弹性),以及笔锋运动的丰富性(中、侧、藏、露等等),产生各具形态的点、线、面。点也是线条,它是短小的线条。它是笔锋短暂运动的结果。笔画是线条,它是笔锋连续运动的结果。面是块状线条,它是侧锋幅度较大的情况下笔锋运动的结果,这类线条的面积通常较大,如王羲之《丧乱帖》中的“临纸感哽”之“临”字,龙门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等。  【FWSH按】此节疑点多。试举如下:第一,如果“点也是线条,它是短小的线条”,那书法中还有没有“点”?如果 “面是块状线条,它是侧锋幅度较大的情况下笔锋运动的结果,这类线条的面积通常较大”,那线与面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必要引入点和面这两个作为线的特殊形态的概念。然而,更大的争议在于:什么是书法中的线,多宽多长才算线?    第二,《丧乱帖》、《始平公造像》都不是原迹,前者是双钩摹本,后者是阳刻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徒手写”,用在这里为例支撑,不妥。        【芳草复】一、书法何来点、线、面呀?!点、线、面那是西方艺术形态学中所关心的,书法就是线条的艺术。  但在金沙先生的文章中大量谈到点、线、面的问题,因此,我说“书法中的点、线、面,是书法线条的不同形态而已,这三个概念所指证的事实是同一的。”  书法当然有点,它隐藏在书法线条中,书法线条由无数的点构成。笔锋静止地停留在纸面,那是点,一旦笔锋运动,那便是线了。一切运动均在时间中完成,因此书法线条具有时间性。所以说,书法中的“点”——楷书的“点”、隶书中的“点”、行书中的“点”等,都是一根短小的线条。  中锋行笔与侧锋行笔,产生的线条的块面形态有明显区别。侧锋用笔锋的一侧在纸面上推进,要比单纯用笔尖(笔锋)的中锋推进,产生的线条块面要大,但它其实还是线条。    二、《丧乱》中的“临”字中的第一笔以及《始平公》碑,可以说它们不是徒手线,因为它们经过了摹、刻,但如果还原为本来的书法墨迹的面目呢?那它们就是徒手线了。    ——————————————————————————    原文:书法通过线条“言说”,或者说,书法通过线条表达情感。书法线条如何表达书家情感?这是关键。这其中的关键,显然落实在书家对笔、墨的控制上,即体现为笔锋在纸面上的运动形式中,于是产生了笔法和墨法,而笔法是关键中的关键,是线条运动的核心环节。邱振中先生分析认为,笔锋在纸面运动呈现三种动力形式:平动、绞转、提按,也就是说,书法笔法的林林种种,从动力学原理上说,都可归结为以上三种基本形式。  【FWSH按】书法艺术还通过结构和章法来表达感情,不是一个线条就能概括得了的。    【芳草复】书法的结构和章法,也是由线条构形的。    
  (接上)    原文:草书特别是大草,它是随性赋形的,它常常打破了平正一路书体的造型习见和规律。草书这种造型特点并非用偏旁部首的造型原理解释得清楚的,那么,只能用线条,才能解释清楚,也就是说,草书的造型,是由于线条在二维平面空间上作不同形态的分布(古人称作“布白”,今人也称“切割”)的结果。  【FWSH按】草书有草书的偏旁写法,每个偏旁也都有所谓“造型”。“线条在二维平面空间上作不同形态的分布的结果”,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芳草复】的确是一句……废话。    ——————————————————————————————    原文:再来说平正一路的书体,它们的造型,说由偏旁部首构成的未尝不可,但,偏旁部首由什么构成,还不是线条(点画)?!  【FWSH按】这涉及汉字由什么构成这个问题。汉字只由线条构成吗?我个人认为,线条本身的造型是线条,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线条了。不能什么都说成线条。    【芳草复】线条也是书法造型的元素,(也是汉字造型的元素)。说它是元素,意思是,它是最小的构形单位。说汉字由偏旁部首构成也没错,但偏旁部首由什么构形,线条也。由于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那么,线条造型的直接结果是,字结构。  造型是跟空间联系起来的,所以说书法造型,也自然而然地要联想到空间形态问题。  书法作品通过线条和字结构进行造型。每一件书法作品都由众多的空间单元群组成,这些空间单元群,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线间空间,二是字间空间,三是字外空间。这些空间单元群完全是由线条的切割而形成的。各种空间单元在规定的纸面上作各种各样的排布(传统书画理论里叫做布白),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空间秩序。这就是书法的空间造型的基本原理。      ——————————————————————————    原文:汉字、线条、造型,是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  【FWSH按】是“中国”书法艺术为好吧。这几年看了一些介绍其他国家的书法艺术著作,人家也不差呢,只是我们不懂!    【芳草复】“书法艺术”一词,在拙文的语境中,指的就是“中国书法艺术”。         ——————————————————————————    原文:君不见,日本人写一个“崩”字,西方人一看就来情绪了,西方人并不认识这个“崩”字,而完全是由于线条的律动所带来激发的。你还能说,书法不是线条艺术吗?  【FWSH按】这个“崩”字十几年前我第一次看见照片,第一感觉是很一般。日本人的“少字数”有取巧之嫌。要想有真功夫,取巧是不行的。    【芳草复】举日人的“崩”字作品,是文章论述的需要。并无投好日本鬼子的想法。  恐怕,我与 FWSH 兄你一样,憎恨小日本,在我的生活中,能不用日货,尽量不用;包括日人的书法字帖,前年在我们当地有卖所谓日本书圣……等数人的墨迹,我一概不卖。我知道这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但没办法,我就这情绪。     ——————————————————————————    原文:金沙先生关于“中国书法不是线条艺术”的立论,是以平正一路书体为逻辑起点和参照体系,而没有从书法本体出发,难免会以偏概全。  【FWSH按】金沙文章毛病不少。但主病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在对同一种艺术样式进行论述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基准。其实,他的意思很明确,书法是“面”的艺术。但他的失误在于,继续延用“点”和“线”这些概念,而且不加说明地乱用。    【芳草复】FWSH 兄眼光的透视功能真好,又能一语中的,在下真有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能从另一个角度研读金沙先生的文章。    ——————————————————————————————    书法是什么性质的艺术,见仁见智,但要自圆其说才好。理论说到底是一种“话语”,话语与本真无涉,词是词,物是物。奇怪的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把握的是“物”, 其实,大多是“词”。岂不知物自己会说话。所以,我还是主张通过具体、艰苦地写字,来体会书法的本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词对话。      【芳草复】赞同 FWSH 兄观点。福柯的《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读过,却是一头雾水,原来,“词”很难打“物”。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哲学,众多大师的努力,都希望人类的“言说”能弄清楚“事相”的真实,可仍是一种有意义的徒劳。何况庸常的我们。    
  关于这篇文章引发的一些问题,我想最终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是不要争了吧.有这个时间多写几个字好不好?  写字第一个十年的时候,我认为把中国书法的精妙处都弄通了,差的就是写了.等过了第二个十年,就很少发什么“宏论“了.其间,我的两个书法老师相继过世.  再说一遍,放弃争论,开始写字,五十年以后再论不迟!
  学习学习~
  看到这个问题有莫名其妙之感。首先没听说过有关于线条艺术的定义--俺举不出一种线条艺术来。既然什么是线条艺术都还不清楚那么如何谈论一种艺术是不是线条艺术?
  嘿嘿,把陈年旧帐翻了出来。
  作者:渐渐淡漠
回复日期: 20:13:00
      看到这个问题有莫名其妙之感。首先没听说过有关于线条艺术的定义--俺举不出一种线条艺术来。既然什么是线条艺术都还不清楚那么如何谈论一种艺术是不是线条艺术?    老兄,用笔触来表达感情和智性,这就是线的艺术.
  这定义也不行。听起来是先生临时给的吧?不象是在那本书上记载的。定义当然不是在一个人脑子里的,必须得到公认。不然人人有不同的定义还如何辩论?  况且你这个定义很稀里糊涂。随便想想哪一种用笔的艺术都是/用笔触来表达感情和智性/,那就都是线条艺术。用不着我多说。  我是想说明讨论东西要有个先后,总要符合逻辑。  文人逻辑总是很混乱,怪不得很容易吵架。
  读完这个题目就没兴趣看这篇文章。
  粗粗读了一遍,还是有内容的,标题使我理解偏了
  应该是说中国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艺术为好/    中国书法艺术是集中国哲学美学建筑学等等之大成的一种特殊的综合艺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表述的清楚的/
  淡淡:你追求严密,这当然好,但是,距书法艺术圣地越来越远.谁说这不是个悲剧呢?  看你文风,还要修炼啊.
  用笔触来表达感情和智性,这就是线的艺术.    关于这句再解释一下:书者,迹也.
  中国书法其实就是一幅幅生动别致、千姿百态的水墨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卧中铺能坐起来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