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果树批发开花了可以传粉吗

人参泡酒三年结人参果 颜色翠绿生机勃勃(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参泡酒三年结人参果 颜色翠绿生机勃勃(图)
植物开花或结果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你见过泡在酒里的人参也能开花吗?这事还真就发生在胶州市北京西路的一家火锅店里。近日,市民姜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人参泡酒三年结人参果 颜色翠绿生机勃勃(图)
植物开花或结果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你见过泡在酒里的人参也能开花吗?这事还真就发生在胶州市北京西路的一家火锅店里。近日,市民姜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据火锅店匡老板介绍,这棵人参是他三年前去东北的时候,一位当地的朋友送给他的。回来后,他用高度粮食酒加上鹿茸、枸杞等名贵药材泡成了药酒。泡好之后放在酒柜里,时间一长便慢慢遗忘了。直到今年十月份火锅店开业,匡老板才想到把这坛酒搬到店里喝,搬出来没多久,他突然发现人参上长出了一根类似韭菜苔的东西,顶端是一簇伞状分布的细小绿茎,上面结满了一个个绿豆样的小球。这到底是什么?匡老板虽有些不解但忙起来也就没在意。
而这事却引起了来店用餐的客人们的好奇,大家纷纷用手机拍下来互相转发,都在猜测:这是不是人参开花了呀?泡在酒里的人参能开花?匡老板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上网一查,还真有这样的先例。不过也有朋友说,这不是人参花,是花落之后结的果实。因为人参开花时间很短且多在夜间,一般人很难见到。
这到底是人参花还是人参果呢?匡老板期待能有明白人给个说法。
对此,记者联系了青岛知名植物学家于涛,他告诉记者,人参属五加科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三年生以上的植株开始形成花序并开花结果。茎梗顶着生伞形花序,生有数朵两性完全花,具有自行传粉受精能力。受精后生成扁球形浆果,初为淡绿色,以后逐渐变为深绿色、紫红色,成熟时为鲜红色,果肉肥厚多汁,每果核含1~2粒肾形的乳白色种子。人参在酒中开花结果的现象十分罕见,按照常理,植物泡在酒精里,内部会发生脱水,不可能再发出新茎、长叶开花。
于涛分析说,胶州火锅店匡老板的人参之所以在白酒中开花结果,有可能是当年泡药酒时,这棵人参离开土壤的时间不长,有一定的活性细胞存在,它的花芽也应该保存完好,由于白酒中也含有大量水分,水能溶解氧气,在有水、有氧气、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芽孢完全有可能发芽生长,然后萌叶长茎,开花结果,就如同现代工厂化的无土培养一样。但是,由于酒瓶中营养成分、空气或光照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局限性,所得的果实往往不够成熟,其种子也无再生繁殖能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初晓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在果树开花的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原因
A.气温太低,影响果树生长
B.气温低、阴雨连绵,开花少
C.不会造成减产,上述观点弄错了
D.阴雨连绵,昆虫活动少,传粉不足
试题分析:异花传粉往往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得不到传粉的机会,如风媒传粉没有风,虫媒传粉因风大或气温低,而缺少足够昆虫飞出活动传粉等,从而降低传粉和受精的机会,影响到果实和种子的产量,果树多是异花传粉,果树开花如果遇到连绵阴雨,影响了昆虫的活动,从而影响到传粉,会导致果树减产,为了弥补自然下状态传粉不足,如果辅以人工辅助授粉。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植物传粉的过程,植物开花后,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
下列哪项是动植物所共有的特征?(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开花结果
一棵小树由小长大,并能开花结果,反映出的生命特征是(  )
A.对刺激能做出反应
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生长和繁殖
D.能进行呼吸
将左右两边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动物的摄食
应激性向日葵朝向太阳
生长植物的开花结果
繁殖人体的排汗
营养蘑菇由小长大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生物
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其原因是(  )A.雨水太多,植物的呼吸作用受影响B.光合作用降低了,有机养料供应不足C.阴雨天,果树不开花D.昆虫无法活动,传粉受到影响
科目:初中生物
思考: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科目:初中生物
根据桃花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把花粉从[1]花药中散发出来落到[3]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2)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原因是没有传粉.(3)[5]所示的结构叫子房,受精完成后,惟有它能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4)[6]所示的结构叫胚珠,将来发育成种子,它里面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
科目:初中生物
如图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以及传粉后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1)图中①是在雄蕊里产生的.(2)根据图中④这一结构的生长情况分析,说明这朵花还没有完成受精&作用.(3)②是子房;③是胚珠;它们将来会分别发育成果实、种子.(4)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原因是不能完成传粉.
科目:初中生物
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你认为造成果树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参考教案(四)
第一节 花的结构
1.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明确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2.通过解剖桃花和观察各种植物的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使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花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前面几章的教学讲的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进行繁殖。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结构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开花后才能结果,种子才能形成。
(2)花实际上是变态的枝条。花的各部分与枝条的组成从来源上讲是一致的。通过“花的结构”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及进一步探讨事物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关系,都是有帮助的。
2.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讲“桃花的结构”时,新鲜的桃花已经过季,这就需要教师在春天的时候,准备好秋季用的桃花,并把它们浸泡在福尔马林或酒精溶液里备用。也可以事先培养白菜花或油菜花进行教学。北方的冬天吃完的白菜留下的“白菜疙瘩”种在花盆里或浸泡在水中,一个月左右就能抽出花莛、开花。还可以选择一些秋季盛开的花卉备用。
3.解剖花并做成粘贴花标本,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对于学生来说,操作起来都显得小了。学生进行解剖时,往往显得“笨手笨脚”,容易弄丢一个部分或弄断一个结构,所以要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谨慎地从外至内地一层层把花的各部分用镊子镊取下来,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然后再粘贴在台纸上。
(2)做粘贴花标本的过程,学生也往往容易把台纸弄得很脏,而且粘出的花摆放不够科学和美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正确的操作过程,要设法引导学生粘贴出来的标本,既科学又美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由于前几章己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根、叶、茎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在本章教学前,可以这样引入:大家知道,根、茎、叶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靠着这些器官逐渐地生长起来,当植物体生长到一定的时期就要开花、结果和产生种子。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花后才能结果和产生种子呢?这些是我们这一章所要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2.关于“花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实验十二)与教学同步的教学方法。
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放一段录像,没有条件的学校可用花卉的图片或摆放几盆已开花的植物,向学生展示或描述自然界中各种植物的花千姿百态、万紫千红、争先斗妍的美丽景色。然后话题一转:各种植物的花,虽然它们的形态、大小、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一致的。花的结构怎样?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植物的花(课前把准备好的花放在学生面前)。
②观察和解剖桃花的过程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利用解剖工具,参照教材上的图注,把桃花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弄清楚。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说明桃花的结构或教师指着图让学生说出名称和功能。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说明的过程中,教师可做补充。
在学生观察桃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去观察。如①桃花是由几部分构成的?②哪个部分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在学生解剖花之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正确的解剖方法和步骤,避免造成花损坏了,而花的结构又没有看清楚的现象。在学生制作粘贴花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要丢失花的结构;台纸要干净。至于怎么贴,贴成什么样的都不要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最后可以让大家评判。教师也可做为学生中的一员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明白怎样贴更科学、更美观。
当学生解剖完桃花后,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向大家讲明桃花的结构。教师可以把桃花的结构图制作成剪贴图,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把所观察到的结构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如果这名学生没有说全,可请其他学生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把桃花的结构弄清楚了,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如果有遗漏的地方教师再做补充说明。
最后,可让学生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用放大镜观察内部有什么结构;再用镊子从花的中央将子房取出,用刀片将它纵向剖开,用放大镜观察子房里面有什么结构,当学生说出:花药里有花粉、子房里有胚珠后,教师可以马上追问:花粉和胚珠各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学生不会说得很清楚,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只有当花开后,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里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了,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就发育成果皮了。讲到这里如果再问:花的哪个部分最重要?学生一定会说是“花蕊”或“雌蕊和雄蕊”,而且也不难回答出其中的原因了。
3.关于“花的其他结构”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花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学生一般能够回答出:靠风、靠昆虫传粉。教师可接着问:“昆虫是怎样帮助花传粉的呢?”有些学生会提到昆虫采蜜的问题,教师可以就势引出花的其他结构。
昆虫采花蜜无意中给花传粉,学生是能够理解的,但需要告诉学生:不同的植物吸引昆虫前来“传粉”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枣花,它的花冠并不好看,但是它的花蜜很香甜,这样也会招引昆虫。总之,花瓣的美丽颜色和香气,蜜腺产生的花蜜,都能招引昆虫前来帮助传送花粉,这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无花果真的不开花吗?
从无花果的名字看起来,无花果好像没有花的。事实究竟怎样呢?
典型的花,由花托、花萼、花冠、花蕊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完全具备的叫完全花,如桃花;这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叫不完全花,如桑树花。
一般植物,是花托把花被和花蕊抬得高高的,因此鲜艳夺目,引诱人们欣赏,蜂来蝶往。无花果的花却静静悄悄地隐居在新枝叶腋间,它的雌花、雄花躲藏在囊状肥大的总花托里面。总花托顶端深凹进去,造成一间宽大的房子。由于总花托把雌花、雄花从头到脚包裹起来了,人们看不见,因此,认为无花果是不开花的。
说起来你或许不信,无花果还会一年开两次花,结两次果呢!当大地回春,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它就朝气蓬勃地抽枝发芽。叶腋间生出花来;在秋高气爽,雨水充足的时候,它的枝条又向上延伸,叶腋间又生出花来。第一次花结的果在当年秋季成熟;第二次花结的果要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才能成熟。
无花果的老家在亚洲西部。新鲜的无花果,果实肉质柔软,味甜,是良好的水果;还可以制成果干、果酱和蜜饯。
第二节 花的种类
1.了解花的种类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异株植物的概念。了解花序的概念及种类。
2.通过识别不同种植物花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花的种类”,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单性花、两性花、雌雄同株、雌雄异株及花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上节的教学内容知道: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结构。花若无花蕊就不能称其为花。因此,根据花中花蕊的种类而定名的单性花和两性花是最基本的两类花。只有理解了这两类花的区别,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
花序的概念是对单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总状花序、头状花序等各种植物的花序。
2.单生花与单性花概念的区别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①从字面上看,二者只有一字之差,而且“生”与“性”,字形也很相似。学生很容易把两者弄混。
②从概念上讲,“单生”与“单性”学生也容易混淆,特别是对“单性”的理解。所以教师在处理这两个概念时,要强调“生”与“性”的区别。“单生”就是单独着生;“单性”是对“两性”而言的,指的是:只有一种花蕊的花,即雌花和雄花。
3.让学生明白头状花序不是一朵花,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
①头状花序从外形上看,往往使人认为它是一朵花。
②组成头状花序的小花有两种,舌状花很像一朵花的花瓣;管状花又很像一朵花的花蕊。这样就造成了认识它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讲解头状花序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头状花序的组成,要使学生认识,组成头状花序的舌状花和管状花。最后要紧扣在“花序”的概念上。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由于上节课讲的是“花的结构”,所以本节课的开始,可以先进行复习提问。然后就花的结构,引出新课:桃花的各部分结构较完整,是典型的完全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像桃花这样完整的。它们有的缺少花萼、有的缺少花冠、有的缺少雄蕊、有的缺少雌蕊,凡是结构不完整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黄瓜花或柳树花或其它易观察的单性花(浸制过的),组织学生观察这些植物的花与桃花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外及内地逐层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花是缺少一种花蕊的。教师可以说:花有许多种类,如果从花蕊的情况看,花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单性花和两性花。
2.关于“单性花”和“两性花”的教学,可以紧接引言,问学生:什么样的花叫单性花?什么样的花叫两性花?由于刚刚观察了黄瓜花,所以学生是会说出单性花的概念的。在学生说出单性花的概念后,接着启发;单性花中如果只有雄蕊,这种花就叫做――雄花;如果只有雌蕊,这种花就叫做――雌花。然后再请学生观察发给自己的花,分别是雌花还是雄花,为什么?教师还可以说明:有些黄瓜花、丝瓜花、西瓜花等开花后结不了瓜,而有些花能结瓜,能结瓜的花是雌花。平时我们所说的“谎花”,实际上指的就是雄花。
讲完了单性花,教师可以再问:像桃花那样,雌蕊、雄蕊都有的花应该叫什么花呢?学生会很自然地说出:两性花。教师还应补充说明:大多数植物的花是两性花。
讲完了两性花,教师可以试着问学生:如果一棵植物体上所开的花都是雄花,另一棵植物体上(同种)所开的花都是雌花,这种现象应该叫什么?有些学生能够答出:雌雄异株。只要有学生能回答对,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并重新说明雌雄异株的定义,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给出雌株和雄株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像杨树、柳树、银杏树都属于雌雄异株的植物。最后,教师问:黄瓜的雌花、雄花是生长在同一棵植物体上呢?还是分别生长着?这个问题,对于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不难回答,是同在一棵植物体上的。教师应很自然地问:这种现象称为――雌雄同株。除了黄瓜花是属于雌雄同株的,还有哪些植物的花属于雌雄同株?有些学生会很快地想起:玉米、高粱、蓖麻等。一些城市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些植物,需要教师用图片、实物等来启发学生理解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
3.关于“单生花”和“花序”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讲完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后,就问学生:黄瓜的花是一朵一朵地单独着生在茎上呢?还是许多黄瓜花排在一起?在提问的同时,教师可以出示黄瓜植物体的挂图,提示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当学生回答出黄瓜花是单独生在茎上时,教师要马上给出“单生花”的概念。特别强调是单独着生在茎上。然后,教师可以出示白菜或萝卜花序、串红花序(或挂图)问学生,这些植物的花是怎样着生的呢?学生会说出:花都长在一个轴上了。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后,给出花序的概念。随后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花单独生在茎上,而一些植物的花排成花序集中着生在茎上呢?或者说:花序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有什么益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具花序的植物的图片、标本或实物,同时也出示一些单生花的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得出:单生花一般有:花朵较大,颜色鲜艳,很容易招引昆虫的特点;具花序的植物,它的每朵小花都很小,颜色很不明显,若许多这样的小花聚集起来成为一体,是便于招引昆虫传粉的,这些特点是植物体长期进化的结果。
应该告诉学生,花序有许多种类型,根据花序的不同类型,可作为鉴定植物的一种依据。如萝卜、白菜、油菜的花序叫总状花序。总状花序的特点是:每朵小花都有一个花柄与花轴有规律地相连,在整个花轴上可以看到不同发育程度的花朵,着生在花轴下面的花朵发育较早,而接近花轴顶部的花发育较迟。再如:向日葵、蒲公英的花序叫头状花序。它的特点是:花轴缩短而膨大,上有许多小花。从外形上看,好像是一朵花。它的外围有些绿色的小片,这是花序的总苞。向日葵花序外圈黄色的瓣状物,是舌状花冠,这种小花叫舌状花,其内无雌雄蕊,是退化的无性花。花序中央的小花,花冠呈筒状,叫管状花,它是两性花,在小花里可以找到雌、雄蕊(可以结合挂图或实物进行说明)。
在教师说明头状花序的特点后,可以问学生:菊花是一朵花呢?还是一个花序?为什么?最后可以告诉学生,“菊花”实际上是一个头状花序,由于它的舌状花很鲜艳,经过人工培育,使其中的管状花减少,舌状花增多,“花冠”变得更加绚丽多姿,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最后,教师可以稍加说明:我们常见的花序还有伞形花序,如洋葱、韭菜、胡萝卜的花序。还有穗状花序,如大麦、水稻、车前草的花序。
各种植物的花,不论形态、大小、颜色,不论结构缺少哪部分,其中花蕊是最重要的结构,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为什么呢?这就是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
花序的种类
植物的花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
无限花序是指:开花的顺序是花轴下部的花先开,渐及上部,或由边缘开向中心。无限花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总状花序如:油菜、白菜、远志等。
(2)穗状花序如:车前、马鞭草等。
(3)荑花序如:杨、柳、桑的雌花序和雄花序,核桃、榛的雄花序。
(4)肉穗花序如:香蒲的雌花序。
(5)伞形花序如:人参、五加、樱桃等。
(6)伞房花序如:梨、苹果、山楂等。
(7)头状花序如:菊花、苦菜花等。
(8)隐头花序如:无花果、榕树的花序。
(9)圆锥花序如:燕麦、南天竹等。
(10)复穗状花序如:小麦、黑麦等。
(11)复伞形花序如:胡萝卜、小茴香等。
有限花序是指:花序中最顶端或最中心的花先开,浙及下边或周围。例如石竹、大叶黄杨、番茄的花序都属于这种花序。有限花序也叫离心花序、聚伞类花序。
在自然界中,花序的类型比较复杂,有些植物是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混生的。如葱、韭是伞形花序,但中间的花先开,又有聚伞花序的特点,可以叫做聚伞状伞形花序;水稻为圆锥花序,但开花的顺序也是具有聚伞花序的特征。
第三节 开花和传粉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和传粉的两种方式,以及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受粉的意义。
2.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所以说,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此外,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受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准备新鲜的风媒花和虫媒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①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②从开花的时间看,有些秋季开花的植物花期很短,有的只有几个小时,有的也只有几天的时候,给采取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好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如果准备起来确实有困难,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前两节讲的是“花的结构”和“花的种类”,学生已经知道,“花”是植物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构。所以,教师在本节课的开始可以这样说:“花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都要开花。什么叫开花?植物开花后又要进行哪些生理活动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给出开花的概念。开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花瓣)展开,雌蕊和雄蕊显露出来的过程。然后再指出:植物开花后,还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2.关于“开花”的教学,教师可以紧接引言,用“启发式”教学法,把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弄明白。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②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③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④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开花?
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要讲明,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例如桃属植物要3~5年;桦属10~12年;椴属20~25年。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直到死亡为止。只有少数多年生植物,如一些竹类,一生只开一次花。
可以补充说明,植物的开花一般在发叶之后,但也有先开花后长叶的,如杨树、紫荆、玉兰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开花?最后总结出,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温暗光才能开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大丽花;冬天开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光照更短。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师还可以补充说明,各种植物花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如平时所说的“昙花一现”说明昙花开放时间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水稻、小麦的花期也只有一周左右,苹果、梨的花期可以维持2周左右;而棉花、花生等植物的花期可延续一至数月。各种栽培植物的开花期与品种特性、营养状况和外界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
3.关于“传粉”的教学。仍可采取“问答式”教学法,因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难理解的,许多同学早已知道,花开的结果是进行传粉。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部分知识总结出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开花的结果会怎样?②什么叫传粉?③花粉可以借助什么方式落到柱头上?④什么叫自花传粉?什么叫异花传粉?上述这些问题,学生是不难回答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借助昆虫传粉的花应该叫――虫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应该叫――风媒花。虫媒花与风媒花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呢?
4.关于“虫媒花和风媒花”的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风媒花和虫媒花,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请学生总结出两种花在结构上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新鲜的花,教师也可以用彩色图片、投影片或幻灯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照片(图片)能够得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
关于虫媒花: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内容,使学生能较系统较连贯地掌握知识。如:前面讲过的花的蜜腺产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虫;各种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较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也是招引昆虫的一招;枣花虽然没有鲜艳的花冠,但枣花蜜甘甜如饴,使昆虫蜂拥而至;还有一部分花的花瓣能散发出香气,使昆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香而至。
可以告诉学生,花的香气比颜色对于昆虫有更大的吸引力。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用彩色纸做了许多假花,把它们粘在枝子上,将其中一部分花朵撒上香精油,结果蝴蝶、蜜蜂都飞向这些带香味的假花。香气对于夜晚开花的植物更为重要,因为晚上开的花不易被昆虫发现,要靠香气把昆虫诱来,夜来香的花特别香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风媒花:教师要注意与虫媒花对比。风媒花一般小而不明显,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无香味和蜜腺;花丝细长,易为风吹摆动,散布花粉;每朵花产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轻,外壁光滑干燥,适于被风吹走;雌蕊柱头显著突出,常呈羽毛状或具分叉、能分泌粘液,易粘受花粉。
玉米的花是风媒花,它是雌雄同株而异花受粉的植物。主要因为玉米的雌穗一般比同株的雄穗开花晚2~3天,这个特性决定了玉米雌穗上接受的花粉多数为异株玉米雄穗上的花粉。也就是说:玉米是异株异花传粉。
从生物学意义来说,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如果玉米同株异花传粉就会产生发育不全的籽粒和弯曲的穗轴,产量不高;而异株异花传粉,则产量显著提高。为什么自花传粉会引起品种衰退?因为自花传粉,卵细胞和精细胞来源于同一朵花(或同株异花),它们产生的环境条件基本相似,其遗传性差异较少,相结合后产生的后代生活力和适应性就比较差。反之,异花传粉由于卵细胞和精细胞来源于不同植株,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差别较大,遗传性差异也较大,结合后其后代生活和适应性也强。
5.关于“辅助授粉”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说明:异花传粉虽能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是,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如不刮风、下雨、低温),传粉没有保证,或者由于植物体本身的原因造成受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受粉。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书上的插图,说明人工辅助受粉的方法和意义。
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开花的结果是完成了传粉。当花粉经过各种途径(自花传粉、风媒传粉、虫媒传粉)落到本种雌蕊的柱头上后,花粉和子房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理解受精和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3.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①“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②“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进入胚囊后,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极核就要发育变化,它们变化的同时,也就是子房发育的过程,子房发育的结果,就意味着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因此,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2.双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2)如前所述,双受精过程和子房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上节课讲的内容是“开花和传粉”。所以,教师在讲新课前,可以先复习提问如①什么叫开花?什么叫传粉?②传粉的方式有几种?③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这样说:“不论什么样的传粉方式,最终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了,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有的学生会接着教师的话说出:“形成果实,形成种子。”教师马上又可接着问:“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问题。”(写出课题)
2.关于“受精的过程”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首先,使学生弄清楚子房内部的结构。教师最好能边画板图边讲解:雌蕊的子房中间有胚珠,胚珠外有珠被和珠孔(珠孔的位置可以在顶端、侧面或底部)。胚珠中间有一个胚囊。胚囊中,珠孔下有一个较大的细胞,叫卵细胞。胚囊中间的部位还有两个极核。
教师画制的板图要很规范,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勾画出子房各部分结构和名称,与此同时,学生会学着教师的板图画。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绘制生物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会加深学生对子房结构的记忆。
然后,再讲解受精的过程。受精的过程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第二,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把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沿着花柱,通过珠孔送到胚囊中;第三,进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最后,教师及时给出受精的概念和双受精的概念。而且要说明,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在讲解上述三个过程的同时,教师最好用活动教具示意花粉管萌发及生长的情况。可以告诉学生:在柱头上落有许多花粉,而且有许多花粉萌发,因而有不少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但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花粉管进入胚囊,完成双受精过程。在双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极核将进入胚和胚乳的发育。
3.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说明一朵花在传粉和受精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都枯萎了,唯有雌蕊的子房将继续发育。
第二,在自画的雌蕊结构的板图处、在图注的相应位置上,边解释子房内各结构发育情况边注明结构名称。
第三,注意与前面讲的种子结构相呼应,说明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在这之前,可以先启发学生回答:种皮、胚、胚乳是前面讲过的哪个器官的结构?当学生答出是种子时,教师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给学生进行小结,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举些日常食用农产品,让学生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特别是有些果实,它的种皮和果皮紧紧贴在一起,像米和小麦,它们的种子也叫果实。
最后,说明果皮和种子就是被子植物果实的基本结构,所谓被子植物,就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被子植物是现存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果皮对种子是有保护作用的。
一般情况下,植物结实一定要经过受精作用,受精是促成结实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我们夏天吃的无籽西瓜和秋天吃的无核蜜橘,这样的果实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要感谢我国的农业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不让植物子房里的卵细胞和极核受精,也就是说,不让胚珠形成种子,然后用特殊的药物促使子房发育成果实。这就是我们吃的无籽的果实了。
为什么花生在地下结果?
我们平时看到的植物,无论是农作物,还是各种花草,一般开花受精后,就在枝上或茎上长出果实来。棉花开花后,十天左右就可以看到小桃似的棉铃;番茄开花后就可以看到一串小葡萄似的果实。我们也能看到花生那一簇一簇金黄色的小花,可是却看不到它在枝上结果。它的果实结在地下。
经过研究发现,花生不但在枝上能开花受精,就是在地里也会闭花受精,受精后的子房要在黑暗的环境中才能膨大结实。
如果做一个小实验:把花生的子房柄放入一个遮光的空瓶中,它就会结果了。
花生在开花受精后4~5天,在花托上部出现紫色的子房柄,子房就在子房柄的顶端,以后逐渐伸长,经5~6天,子房柄长得很长,当接触到地面时,就伸入土中,在黑暗的土壤中,子房就开始膨大结果,经过46天左右,果实达到完全发育。
所以在栽培过程中,应该积极为花生创造黑暗的结果条件,要选择疏松土壤,使子房柄容易伸入土中。在开花结果期,还要进行多次培土、压藤、压土等措施,就能提高花生的结果率,增加产量。
第五节 营养繁殖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了解嫁接的意义;了解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2.通过植物营养繁殖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义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从茎繁殖的种类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它两种比较(压条、扦插)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
(2)从嫁接的意义上看:嫁接又是果树栽培上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所以说:嫁接的技术在农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从概念上讲,组织培养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物上(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及利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
(2)从原理上讲: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离体情况下,培养植物体上的一个体细胞使其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3)从意义上讲:组织培养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和细胞大量培养上。
因此,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和准备营养繁殖的教具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学生一般认为: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而植物体上的一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一株植物体,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明白:植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产生完整的植株。
(2)准备营养繁殖的教具也是难点,因为:准备扦插、嫁接、压条的实物教具很不容易,自制模型也很费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组织培养所需的条件和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在复习前课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说:花、果实、种子是植物体的繁殖器官,这些器官为植物体繁衍后代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这些器官可以进行繁殖作用外,植物体还有哪个结构能起到繁殖的作用呢?学生会提到:叶、茎、根。教师可以接着说:确实如此,植物体的根、茎、叶也有一定的繁殖作用,植物体靠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的过程,叫营养繁殖(板书)。
2.关于“用茎繁殖”的教学。紧接引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举例,有哪些植物的繁殖是靠营养器官来完成的。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问:“用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有什么好处呢?”最后总结出:用营养器官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快繁殖的速度。下面以茎繁殖为例,来说明营养繁殖的过程。
首先,告诉学生,茎繁殖常用的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
然后,讲解三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可以先请知道的同学讲一讲,而后再用教具、挂图补充讲解或说明。
①关于“扦插”,注意说明:选取扦插的枝条要新鲜、饱满。有些植物,如油桐、油茶、苹果、梨、梅、杏等不易产生不定根,成活比较困难,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维生素B1浸润插条,促进不定根的发生与生长。
②关于“嫁接”,要重点从概念、方法、意义上讲解。
嫁接是将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到另一个带有根系的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在理论上,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来进行的。嫁接时,使两个伤面的形成层靠近并扎紧在一起,结果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用教具说明接穗和砧木的关系。并且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影响嫁接成活因素有哪些?在讨论的基础上,说明主要影响成活的因素有二条:①接穗与砧木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如何?一般亲缘关系越近,越容易成活。②嫁接的技术和嫁接后的管理,也是影响成活的重要因素。嫁接时,接穗与砧木两者的形成层一定要紧贴在一起,并注意不要碰动接穗。
嫁接除了能达到繁殖的目的外,还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和提高各种抵抗力。我国北方地区通过矮生砧木的嫁接,改良苹果的品质,使果树植株矮化,便于管理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对核桃和枣树也可通过嫁接改良品质,取得良好的成果。
嫁接的方法分两种:芽接和枝接。芽接是用芽作接穗。枝接是用枝作接穗。芽接是应用最广的嫁接方法。优点是:芽接利用的接穗最经济,一年生的砧木苗即可嫁接,而且成苗快,愈合容易,接合牢固,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可接的时期长,未成活的便于补接,可以大量繁殖苗木。枝接主要在休眠期进行。以砧木树液开始流动而接穗尚未萌动时最好。枝接的时期较短,但接后长得快,当年可以成苗。
③关于“压条”,可做为一般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学课本P86~87的内容,然后请一位学生给大家讲清楚就可以了。
3.关于“植物的组织培养”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植物体的任何一个活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分化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这叫做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这主要原因是: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对初一学生而言,可能不好理解,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做适当解释,并可告诉学生,有些生物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揭示生物界中的一个个奥秘。
第二,教师还要向学生说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幻灯片、图片向学生介绍组织培养的设备、条件和方法;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有组织培养室的单位,加强学生对这一广泛推广的新技术的了解。
最后,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下,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取得的丰硕成果。例如:利用植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快速、大量生产有经济价值的试管苗,然后移入温室或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在花卉、果树和林木等多种植物上已用此方法进行工厂化育苗。又如:用植物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以除去植物体中所带的病毒,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目前这一技术,已在马铃薯、兰花、菊花和草莓等植物上得到应用,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克隆”与“多莉”
1997年2月一只名叫“多莉”的英国小羊把生物界乃至全世界都搅得沸沸扬扬,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似乎一夜之间对“克隆”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译音。Clone这个单词本身的含义就是无性繁殖,既可做名词用,作“无性系”解释,也可用做动词,作“无性繁殖”讲。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之为“生物放大技术”。它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DNA克隆,生物学家把一个DNA注入到一个细菌体内,随着细菌的克隆而生产出成千上万个DNA来;第三个时期就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变成一个动物。
小羊“多莉”是英国科学家从一头母羊的乳房摘取一个单细胞,把它培养后注入到另一只母羊的去了核的卵内,然后把培养出的胚胎再移植到第三只母羊子宫内孕育出来的。它是首例无性生殖的产物。“多莉”的出世标志着人们已经能从动物体细胞培养出动物了。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我国科学家也开展了多年工作,取得过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新成就。早在四五年前我国科学家就成功地掌握了胚胎切割技术,也就是等到受精卵长成胚胎后,把胚胎切成两半,再分别植入母牛子宫内,这样就可以把一个优良品种变成两个。
(摘自,朱正威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生物》教案(上)》)
第六节 种子的结构
1.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一般结构及这些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胚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及实例。
2.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两类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养成善于通过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的习惯。
4.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就是种子的结构,种皮(包括种孔、种脐)和胚乳可以一般讲述,而胚的结构则须详细说明,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和说出胚在种子中的位置以及胚自身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同时了解这些结构在种子萌发后将形成幼苗的哪些部分(虽然在种子的萌发一节中要重点介绍,但此处应适当地提及,以便加深学生对胚各部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因为胚是将来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的雏型,是一个没有完成分化的幼小植物体。所以,一个植物体是由胚发育成的,而种皮及胚乳只是帮助胚完成生长发育的辅助结构。在胚萌发成幼苗的时候,种皮及胚乳就完成使命而脱落和消失了。
由于种子内胚的体积很小,其各部分结构不易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内的胚,和胚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所以,让学生了解胚的结构不能仅从挂图或教材中的插图去了解,而要观察实物,这也是让学生认清胚结构的一个难点。例如,教材中指导学生将玉米种子沿胚的纵轴方向切开,然后向切面上滴碘液,结果是胚乳部分变蓝,而胚则不变色,这样来观察玉米种子内胚的结构。然而,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胚的侧面观,不能认识胚的整体,所以,在以上步骤之前,另选一粒吸涨后的玉米种子,去掉种皮,用针将种子一侧中央的白色船形结构剥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个结构的全貌,它就是胚。然后再切开种子,加滴碘液进行观察。使学生从形态到结构有一个完整的对胚的认识,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本课最好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三、教学过程:
1.引言设计:
由于这是新章节的起始课,所以,引言的设计非常重要,从这一章起,将要依次讲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都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才依次出现其他各种器官。因此,在分别讲述六种器官的时候,应首先讲述种子。在设计引言时应考虑到,此节课的引言不仅仅是种子结构的引入语,更重要的是做为本章的引言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先了解种子的结构才能再去了解其他器官的结构,这样在设计时就要将全章的重点内容,即种子的萌发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本课的引言。例如,以有兴趣的问题开始,可提问:“我们吃的萝卜是植物的一种组织还是一个器官?”在学生回答后接着问:“萝卜是植物的什么器官?”“植物还有哪些器官?”等。当学生回答出各种器官后,老师便可说明要先学习种子这个器官和为什么要先学它的简要原因。否则,学生会认为先学哪个都一样,不解其因,多生疑惑,接下来引入本章的内容,例如:“要想知道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体的,就要研究它的萌发过程以及和萌发有关的许多问题。如种子是什么样的结构?所有植物种子的结构都相同吗?它们萌发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为什么有些种子并不萌发?种子能活多久,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要依次去探讨,去解决。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种子的结构……”
另外,还可以其他方式引入,总之要做到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植物体奥秘的兴趣。
2.新课的设计:
(1)在引入本课主题后,可以分发实验材料,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较小,尤其是种子内的胚更是娇嫩,一不小心就会将其损伤,影响观察。
(2)指导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出示挂图或使用模型来简述单子叶种子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剥开玉米种子的种皮,用针将中央白色的胚剥离,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再取一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将种子切开,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说明,胚乳中贮存着大量淀粉,遇碘会变蓝,而胚不变蓝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图I-11所示的结构认真弄清胚的结构,最后板书归纳玉米种子的结构:
(3)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观察,解剖认识菜豆种子(或其他双子叶种子)的结构。然后板书归纳:
(4)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注意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列表总结(如教材上的表格)。
(5)提出胚是种子结构中的最重要部分,它是将来植物体的雏形,一旦胚受到损伤,这粒种子就不能萌发了,例如将大米或豆瓣种下去却不能长出幼苗,因为水稻种子在碾成大米的过程中已经去掉了种皮和胚,而豆瓣是子叶,不是一个完整的胚,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已被子叶吸收)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起保护的作用。
(6)明确两个问题:①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例如:慈姑(见课后小资料)。②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见课后小资料)。以此问题来说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打消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不要把两类种子的结构知识绝对化。
以上的教学过程安排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校情况来灵活考虑。
一、玉米种子粒贴教具的制作:
(1)取一张40厘米×30厘米的硬纸板,剪成玉米种子的形状,周边以黄色或深黄色勾绘出种皮,中央部分用浅色涂匀,表示胚乳。
(2)取一张20厘米×8厘米的硬纸板,剪成玉米胚的形状,涂成白色,并用细线勾绘出各部分结构。
(3)有“胚”的背面固定一粘扣,同时在种子示教板的中央固定粘扣的相对部分,使用时先出示种子,再将“胚”粘上,表示一个完整的玉米种子。
二、慈姑和蓖麻:
1.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亦称“茨菰”,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叶柄粗而有棱,叶片戟形,花单性,花瓣白色,基部常绿色,八九月间自叶腋抽生匍匐茎,钻入泥中,先端1~4节膨大成球茎,即“慈姑”。呈圆或长圆形,上有肥大的顶芽,表面有几条环状节。性喜温湿及充足阳光,适于粘壤土生长,以球茎顶芽繁殖,一般春夏间栽培,冬季或翌年早春收获,原产我国,中部和南部栽培较多,亦广布于欧洲、北美和亚洲其他地区,球茎作蔬菜,也可制淀粉。
2.蓖麻(Ricinus communis)双子叶植物纲,大戟科,一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被白粉,通常呈绿色或青灰色,或紫红色,茎圆形,中空,有分枝,叶大,互生,掌状分裂,圆锥花序,花单性,无瓣,雌花着生于花序上部,花柱淡红色,雄花在下部,呈淡黄色,蒴果,有刺或无刺,种子椭圆形,具胚乳,种皮硬质,有光泽并具黑、白、棕色花纹,喜高温,不耐霜,耐碱,耐酸,适应性强,原产非洲,我国栽培较广,种子可榨油,其油脂在-18℃不凝,在500℃时不起变化,是优质的航空润滑油,并可做农药、锦纶等的原料,经脱水后可成为干性油,用于油漆工业,医学上用其精制品为泻药,榨油后的油脂是制造照相底片的原料,叶可饲养蓖麻蚕,茎的韧皮纤维可制绳索和造纸,根、茎、叶、种子均可入药。可祛湿通络,消肿拔毒。
第七节 种子的成分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种子的基本组成成分;初步认识什么是无机物,什么是有机物。
2.通过了解鉴定种子成分的基本方法,并亲自动手操作完成鉴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理解种子的成分,初步树立生命是物质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种子内贮存着大量的有机物,它们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做好有机物成分的鉴定实验,使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结果是本节课的关键,虽然这些鉴定实验都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要鉴定的成分较多,在安排上怎样做到既省时又能让学生完成任务是一个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是一个难点。让学生分组实验,可能时间不够,若老师做演示则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目前,一般学校多是采取老师边做演示实验,边讲述的方法,这样客观上使学生失去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动手操作的训练,总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在下面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向老师们介绍一种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的课程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本课的另一个难点是“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个概念。由于初中生对化学知识知道甚少,只能做浅显的解释。同时又不能违背科学性原则,所以是一个难处理的问题。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是老师在备课时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过程设计中收集了一些有经验老师的解决方法,供参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1.分组实验法: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各组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优点是每组学生都能参与五种成分的鉴定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但是五个步骤的鉴定过程几乎会占用全部课时,无法保证老师有归纳总结的时间(对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实验结果,老师的归纳总结是必须的)。而且,实验用具和材料的消耗较大,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演示教学法:这是不少学校采用的方法,老师每讲述一种成分就演示一个鉴定实验,优点是老师做演示,效果明显,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同时讲课的进程也容易掌握。用引导、观察、提问和讨论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弥补学生由于只是看和听所可能出现的不足。缺点就是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鉴定种子的成分,印象会不深刻。
3.分组异步实验法:
具体讲,就是让学生按实验小组,每2~3个小组做一种成分的鉴定实验,同时进行,得出结果后,以讨论的方式让各组来回答所做实验的有关问题,最后老师归纳小结。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操作,获得动手能力的训练,同时又节省了时间(因为五种成分的鉴定实验同时进行)。所以,尽管每组同其他组的内容不同,其操作能力的训练目的却都实现了。时间上还有充分讨论的余地,在实验材料用具上的消耗也不太多。缺点是组织教学难度较大,由于各组的实验内容不同,会出现互相干扰,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对此,老师应有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种子的成分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不能像种子的结构那样用直观的方法来了解,学生要观察的不是成分本身,而是这些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显露出来的特性,所以,在学生学会了直观观察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向他们展示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即鉴定实验,会激起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和迫切心情的产生,这是此引言设计的关键,具体如何引入此课,有多种方式。如:(1)传统的从复习提问引入此课。(2)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寻找一个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从而引出此课的主题;(3)直接切入本课的主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新的实验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种子的组成成分……”
无论哪种引入方式,都必须注意两个问题:(1)让学生明确种子的结构组成和成分组成是不同的。结构组成指的是可直观的有形的构造,而成分组成指的是种子内所含有的基本物质,它们用简单的直观方法无法看到,所以要采取鉴定实验法。(2)在种子结构的实验中,教材上注明的是“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而在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教材上注明的是:“探究种子的成分”,可见此课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探究、探索,比直观观察提高了一步。
2.新课的设计:
(1)指导学生按教材第26~27页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分别指导具体操作,包括简单解释一些问题,如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等等。以及提醒学生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做种子成分的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①用小麦种子做种子含水分的实验时,试管要斜置,否则种子内的水分就要从试管口散失,烘烤时,要使试管壁均匀受热,避免只加热一个部位,引起试管爆裂。当试管壁出现水珠时,应该将试管口再稍稍向下倾斜,以免水分倒流到试管底部受热的部分,引起试管爆裂。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掉。②在做淀粉的浆液遇碘变蓝的实验时,一定要把淀粉浆液加热,因为淀粉中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直链淀粉容易溶解在热水中,当其形成粘性较低的溶液时,遇碘才呈现蓝色,加温的目的是使直链淀粉能够更好地溶于水,从而使显色反应的效果明显。支链淀粉只有在加压加热的条件下才能溶于水,形成非常粘滞的糊精,糊精遇碘呈现紫红色,我们吃的糯米中几乎全是支链淀粉。另外,加热后的淀粉溶液应放凉后再滴入碘液,这是为了防止碘遇热升华而影响显色反应的效果。③做小麦种子含有脂肪的实验时,应用小麦种子的胚,因为小麦种子的胚含有较多的脂肪,而胚乳中则含量很少,取烘烤的小麦种子,将胚切下,放在纸上,用硬物加力挤压,纸上就会显现出油迹,做此实验也可选用花生或芝麻的种子,效果更明显。④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要把种子研碎,加入硝酸,不断地烧才能做到,所以,课堂上不必达到这样,只要看到种子表面有灰白色的灰粉出现就可以了。
(2)根据实验结果依次讨论种子的组成成分,先让做水分鉴定实验的小组向全班汇报一下实验的结果,并试解释其原因,当学生了解了再干燥的种子内也含有水分的道理后,老师可以追问一个问题,即“种子经过煅烧以后还含有水分吗?”“为什么呢?”原来,种子内无论何种形式存在的水分,在温度达到100℃时都要汽化成水蒸气而跑掉,种子由于没有了水分就失去了生命,也就不能萌发了,水是不能燃烧的,在此可以提出无机物的概念:“加热时不能燃烧的物质统称为无机物。”接着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物质不能燃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无机物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除了水分以外,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也是无机物。但它们是固态,统称为无机盐。我们食用的盐以及矿物质都是无机盐,它们在种子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缺少。在这里对无机盐的作用可以不讲,因为在以后章节中还要重点讲述,假如学生对此感兴趣,需要知道,老师可以采取课下解释或让学生预习第三章内容的方式解决。不要在此花过多的时间,以免影响此课主题的讨论。
在讲述或讨论种子的有机成分组成时也可参照以上方法,最后给出有机物的概念。
(3)归纳总结种子的成分,提出组成种子的这些基本成分因植物的种类不同而含量会有差别,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鉴定种子内含有脂肪时用芝麻的种子比用小麦种子效果明显?然后给出几种植物种子的成分比较图(如教材第28页的图I-14)。使学生知道我们在吃这些种子的时候,主要是获取的哪些成分。
最后指出,种子内的所有物质都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往往籽粒饱满的种子萌发率高,所以,在农业上选择个大粒饱满的做为种子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1.几种植物种子的成分:
2.探究种子内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装片观察法:
(1)淀粉:取加碘后呈蓝色的淀粉浆液一滴,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视野中充满了蓝色的颗粒,这就是小麦胚乳中的淀粉粒,再转用高倍镜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到淀粉粒表面有很多同心圆的轮纹。
(2)蛋白质:将小麦种子做横切(与纵轴垂直的方向),在横切(见图)面上滴一滴碘液,中央的胚乳呈现蓝色,在蓝色区域的边缘有一圈很细的黄色区域,用放大镜即可看到,这就是从糊粉粒形式贮藏在胚乳最外面的糊粉层中的蛋白质。
(3)脂肪:将蓖麻种子制成徒手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加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胚乳(蓖麻是双子叶植物中种子内具有胚乳的种类)中或周围出现小的油珠,若加滴苏丹Ⅲ试剂,油珠会呈现桔红色,这就是脂肪。
第八节 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寿命
1.通过观察实验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界条件。了解种子休眠的特性及休眠的意义,了解种子还有一定的寿命及测定发芽率的意义。
2.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应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到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期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的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本课的难点是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因为,说清种子萌发需要这些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当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个难点需要进行演示实验,但教材第29页的演示实验不够充分,它只揭示了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而没有演示出种子内因的作用。所以,应用右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演示,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另外,在此课之前或之后要让学生参与一些与种子萌发有关的实验,以加深对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本课一般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实验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烧杯中经过一周培养的12粒玉米种子的萌发情况,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用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提前一周做教材第29页的演示实验,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将实验的结果拿到课堂上来讨论,教师并不多讲,而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这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讨论要组织得热烈、有序,把握时间和进程,就像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让学生用手做,用眼观察,用脑思考了,用嘴说出,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样的课难度较大。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本课可以从复习种子的成分开始,用几个简明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种子内的基本组成成分,然后提出:“种子内为什么要贮存这些成分呢?”“有了这些营养物质就能够使种子萌发成幼苗吗?”“为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还可以直接从种子的萌发引入,例如,首先向学生出示一株植物(盆栽花卉或移植到花盆内的农作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株植物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种子是怎样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体的?”在学生回答出:“需要施肥”、“需要浇水”、“需要土壤”、“需要适宜的温度”之后,教师可以归纳出:“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株植物体,需要许多条件”,“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种子萌发都需要哪些条件”,引出本课主题。
还可以有第三种引入方法,可以从一周来的准备工作开始,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然后从学生的实验中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全都浸入水中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沾不到水的种子也不发芽?”“种子萌发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水呢?”将学生引入萌发条件的讨论中,初一的学生看问题一般是较单纯的,种子萌发需要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完全浸入水中的种子却不能萌发呢?他们不能理解,这就可以激起他们的极大兴趣,从而引入对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讨论。
2.新课的设计:
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引言或引入方法,所以,具体的教学过程安排也就不同了,现以:“从种子成分的复习引入”来叙述一下新课的具体安排。
在引入本课主题后,教师可以依下列顺序安排讲课过程:
(1)出示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
(2)归纳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在此要讲明为什么,如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等等。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而且还了解了这些条件怎样影响了种子的萌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让学生再观察演示实验,从种子本身来发现问题,这时学生会很容易地看出,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4)此时教师可提出一关键问题:“一粒完好的种子在外界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够萌发吗?”可能学生会不知该怎样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大胆的假设,认为能够萌发的学生要讲出理由,教师并不急于评判,而是让认为不能萌发的学生也讲出理由。
(5)在学生期盼老师给出正常答案的时候,教师要从分析问题开始,逐渐将正确答案揭示出来。如,让学生观察一些具有不同厚度种皮或果皮的种子,请一位或两位同学说出将它们同时种在土壤中,哪个先萌发,哪个后萌发,学生一定会认为皮厚的不易萌发。至此,教师可以讲述:除了有完好的胚以外,还有一些种子本身的其他条件也对其萌发起着作用。
(6)引出种子的休眠现象问题和寿命问题,并充分举例说明(课后小资料中有例仅供参考)。
(7)小结并出示萌发过程挂图,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内外因条件之后,再了解一下种子的萌发过程,也就是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此部分内容可以简单叙述,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8)让学生从所了解的农业生产过程或刚刚学到的知识中谈一谈种子的萌发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以此来明确本课内容的重要意义。(农民在收获后,准备第二年耕种时都要进行换种,即用刚收获的粮食到种子站换取明年所需的种子,该种子的发芽率是农民最关心的指标之一,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就直接用到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在普及科学种田的今天,此课的内容尤显其重要)。
一、种子萌发状况的演示实验:
取一根粗橡皮管,弯成U字形,夹在两块玻璃中间,用细绳将两块玻璃扎紧,制成U形玻璃器,把沙倒入U形玻璃器中,将菜豆或玉米种子各一粒插在沙中,每隔两天按顺序播一次,共播四次即可,注意要保持沙的湿润,这个演示实验可以在上课前两周开始做,也可以在讲课之后辅导学生来做。
二、人工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
一些具有坚厚果皮或种皮的种子,可以在播种时将种子混在粗沙中,用脚踩踏,让粗沙擦伤种皮,以利于水分和氧气进入,从而促使种子提前萌发,对于番茄、梨、苹果、柑桔和甜瓜等植物,可以把种子从果实中取出,借助水流洗去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促使种子萌发。
三、用染色法鉴定种子的发芽率:
其原理是活的胚细胞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不能透过一般的染料。如果胚体死亡,则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染料就可以透入细胞,从而使胚着色。鉴定的方法是取浸泡在温水中3~4小时的小麦籽粒300粒,用手剥去种皮,或用镊子自小麦籽粒胚凹处剥去种皮,使胚体裸露,然后将种子浸于红墨水中染色20分钟,最后用清水冲洗,除去胚表面的染液,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凡是整个胚均被着色的种子,均为死种子;凡是胚体不着色的均为活种子。
四、几种常见植物种子的寿命:
1.柳树种子寿命为12小时。
2.杨树种子寿命一般不超过几个星期。
3.花生种子寿命为一年。
4.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的种子寿命只有两年。
5.黄瓜、南瓜、西瓜的种子寿命为3~6年。
在良好的贮存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以延长几倍至十几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白文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芒果树开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