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奥运百年邮票投资价值的青石门坎现在价值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发布时间:日 17:44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新闻万花筒:探访百年苗乡石门坎
  关键词:
  分类名称: 新闻万花筒
  责任编辑:【钟元霞】"/>
新闻万花筒:探访百年苗乡石门坎- 中国日报网
> 今日要闻
新闻万花筒:探访百年苗乡石门坎
17:4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提要]&&  发布时间:日 17:44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新闻万花筒:探访百年苗乡石门坎
  关键词:
  分类名称: 新闻万花筒
  责任编辑:【钟元霞】
   发布时间:日 17:44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新闻万花筒:探访百年苗乡石门坎
  关键词:
  分类名称: 新闻万花筒
  责任编辑:【钟元霞】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您当前位置: >
石门坎:一个教育改变社会的样本
来源:作者:
不是在一个既定的伦理框架之下,通过输入财富和资源来改造农村,而是通过提供信仰和价值观,通过文化层面的改造来改变社区。这是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的一种新范式,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 & & &石门坎:西南地区的文化高地&&专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员、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浩武
  不是在一个既定的伦理框架之下,通过输入财富和资源来改造农村,而是通过提供信仰和价值观,通过文化层面的改造来改变社区。这是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的一种新范式,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的一种新范式
  记者:作为长江证券创始人,国内资本市场第一批潮头人物,您由从事资本市场实践的经济界人士转向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成为关注人文科学、道德和文化层面的学者。如今,石门坎项目又是缘何而起呢?
  陈浩武:我大概从2002年以后就离开了商业市场,开始关注农村社会改造和社会建设问题。当时我主要研究晏阳初、梁漱溟所做的农村改造。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去探寻社会改造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算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我之前长期做经济研究,研究使我发现,通过经济方面呈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其实大多与人文精神有关,与人的道德、信仰有关,比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分配有失公平等等。这些问题将我从经济学领域逐步引导到人文精神领域。
  一次在去深圳出差的过程中,我遇到《深圳商报》的几位记者。在吃饭时,他们谈到贵州石门坎的项目,谈到伯格理。他们谈的内容深深打动了我,石门坎和伯格理的故事,正好触动了我心中的情结。他们所说的石门坎和伯格理,不像晏阳初和梁漱溟那样,在一个既定的伦理框架之下,通过输入财富和资源来改造农村,而是通过提供信仰和价值观,通过文化层面的改造来改变社区。我认为这是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的一种新范式,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2011年,我正好在贵州参加联合国生态大会,就借此机会去了石门坎,进行现场调查。在与当地支教的一些志愿者的交流中,我受到了很大震撼。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契合我对精神文化方面的关注与思考,石门坎的确是一个通过精神信仰和文化来改变社区的范例,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当地的交通条件和教学条件非常困难,每当看到那个地方惊人的贫穷落后,我就开始想,自己能为这个地方做点什么。
  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处于社会底层的苗人
  记者:在一般人看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像当时石门坎那样闭塞不发达的地方,文化应该会相对保守,人们对外来文化可能会持怀疑和抵制的态度。那么,英国传教士伯格理是如何融入当地人群的?
  陈浩武:伯格理在没有去石门坎之前,是花苗人主动找到了他。这些花苗人怀着信任的心情来昭通找到了伯格理,开始是几个人,后来十几个人,再后来上百个人一起走到了昭通,这才使伯格理了解到花苗人非常需要他。
  伯格理到了石门坎以后,对花苗人非常尊重,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与他们同甘共苦,努力学习花苗的语言,尽量多与花苗人沟通,他还穿上花苗人的服饰,并且帮助花苗人治病,为其提供卫生知识,教他们认字,赢得了花苗人的极度好感。他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花苗人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
  伯格理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他们发明了花苗文字,花苗文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苗族人受教育的方式。伯格理和他的继任者用花苗文编写了《乌蒙山区平民识字课本》,在整个乌蒙山区开展大规模的平民教育和扫盲活动,使整个大花苗族开始努力识字,掌握新知识。他对社会的改变从这两点开始:第一,带来了价值观和精神信仰;第二,带来了教育和文化。这两种东西被根深蒂固在苗族的社区当中,从而使这个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千多年来,实际上只有伯格理和他带去的现代文明,第一次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处于社会底层的苗人,这一点十分关键。
  带来现代文明和希望的圣人和苗王
  记者:世易时移,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泛滥,文化多元,道德困惑,在现在的石门坎,伯格理还被熟知吗?
  陈浩武:当然被熟知。伯格理在石门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说已经过去了100年,但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影响的痕迹所在。
  首先,伯格理所发明的花苗文字依然在使用。第二,伯格理在这个地方创办了一百多所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博士、大学生、高中生在内的苗族知识分子。他们对苗族的建设和苗族自身文化的研究和探寻作出了贡献。第三,精神信仰一直在世代传承,有大量丰富的信仰痕迹遗留在这里,在山区还有很多会讲英语的老人。
  石门坎整个文化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总共22个县,他们都在使用花苗文,并且,在石门坎伯格理墓地的周围,还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几百座苗人的墓地。人们对伯格理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崇,他们认为伯格理就是他们的苗王,是为其带来现代文明和希望的圣人。
  挖掘它现实的救赎意义
  记者:石门坎因此而成为云贵高地上一个特殊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一个文化标本,您认为石门坎这个标本具有几重意义?对今天又有怎样的启示?
  陈浩武:石门坎在今天依然有非常鲜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一个用信仰和文化改变社区的标本。
  石门坎在伯格理未去之前,无论是从生产力的标准还是文明和价值的标准来看,都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一个苗寨能够从1数到10的不超过2个人,他们连最简单的运算都不能进行。据说苗民如果要赶集,要卖鸡蛋、买食盐,进行简单的换算,必须带上能计算的老人,即使这个老人生病,也要将其抬到市场上去,可以想像当时的整个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是伯格理通过教育,把这里建成西南地区的文化高地。他们不仅仅在世俗层面的生活水准、生产力水准和教育水准上得以提高,而且在精神信念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属。1905年他们建起了第一座小学,在这里最早实现了男女同校。更重要的是,在倡导教育的同时,他把精神层面的东西带到这里,深刻影响了苗族。
  当今社会正面临道德价值危机。从石门坎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精神、信念可以改变社会。因此,今天来发掘和整理石门坎这个范例,就是为了挖掘它现实的救赎意义。
  尝试利用现代技术来推动教育公平
  记者:你们关注石门坎这个项目已经有四年了,这一公益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凝聚了多少成员参与其中?这个团队通过怎样一种方式推广公益?
  陈浩武:同伯格理当年一样,我们在石门坎的公益活动,也是从教育入手,主要针对苗族儿童的教育。
  2011年,我们建立了&石门坎后援团&,主要是发动我几十年来一起工作的同事和亲近的朋友。大家基于一个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希望能够做一些公益,实现教育公平,为石门坎山区的儿童提供一些教育资源。因此,后援团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学中招募志愿者,去石门坎支教。我们作为后援部队,为志愿者们提供后台支持。开始我们只打算招募30名后援团成员。随着这件事逐渐深入人心,发展得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达到了150人左右。后援团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合肥、武汉、贵阳建立了分站,我们称之为&石门坎后援团xx站&。现在正在筹建&石门坎后援团昆明站&,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石门坎后援团,为石门坎做一些公益事业。
  后援团发展了两三年后,我们在此基础上,申报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基金会在今年5月份被正式批准,在深圳注册,所以全称是&深圳市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的目标也是针对苗族的儿童教育,推崇和贯彻公平教育的理念。
  基金会成立后,我们正在尝试运用现代的通讯技术比如网络,来推动&慕课&这种形式。我们现在和北京的友成基金会进行战略合作,把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的课程,通过在线教育传送到威宁地区和石门坎地区,让当地的苗族儿童能享受到和北京一样的课程,这是利用现代技术来推动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尝试。另外,我们也在和上海的百特基金会进行战略合作,即针对石门坎威宁地区的教师进行大规模的长期的正式训练。今年夏季,我们已经和百特基金联手在威宁地区做了一次50人左右的教师培训,其中包括中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耕霞散人
声明:凡注明来源"共识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林彪对建国后的解读耐人寻味:“开始打天下,是为了平等、公道、安全。打下天下后,才知道,世界上哪有这些东西。很可笑。”...
<a href=''
在历史条件下,林彪的这一做法是聪明的,但今天来看,我说他很愚蠢。今天人们重新审视的文化大革命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啊?那是意识形态的极端,是暴民政治,是反人类的。林彪...
笔者读过《毛泽东年谱》后,认为毛远新关于毛泽东1976年状况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a href=''
谭力及其谭力们都是太过聪明的人,但他们都不幸遭遇到社会转型时期太不聪明的一把手政治制度。...
<a href=''
1972年8月,中央专案组向彭德怀传达“粉碎林彪反党集团”文件,彭听后十分激动地说:“打电话给周总理,我相信他(指林彪)是革命的。这样把林彪杀了我有意见,他死我不同意...
<a href=''
我怎么知道林彪为什么要跑?他这一跑,我们讲什么还有用吗?那个“三叉戟”,机组都不带全,怕是有个机场都下不来!还有什么谋害主席,武装政变,南逃广州,这些事不像林彪的...
<a href=''
自日执掌中央纪委后,700天来,王岐山治下的这一共产党纪律机构刮起了一场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反腐风暴,并深刻触动了国内社会现实。...
<a href=''
如果一味将新疆问题主要归为外来影响,某种程度是减弱责任意识,减少对工作失误的反思,客观上不利于自身的改善。由于新疆问题较强的政治性,常常会弱化其做为社会问题的...
<a href=''
古代政府再怎么独裁再怎么残暴,也不能管到老百姓家里;现在不但管到家里来了,还将手伸进了老百姓的身体里了。可以说,计划生育反映出几代中国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短视、...
<a href=''
金正日去世时,朝鲜官方治丧委员会名单公布,黄炳誓只排名第124位。黄炳誓今年以来,陪同金正恩公开活动的次数则位居第一,在金正恩无法行使职权之际,疑似以二号人物代行...
<a href=''
基督教是现代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宗教,所有的国家都有基督徒,亚非拉美的基督徒比欧洲北美还多得多;现在任何地方任何社会有基督教,都是一种常态。中国人早该“不怪”了,早...
<a href=''
西方老是讲多党制度,但我觉得美国和欧洲都是家族式的。中国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家族式。习近平不会,我想以后也不会。共产党强调党内协调利益。党内民主是能够做得出来的...
<a href=''
这些天,我反复思索了这个问题。我想,刘少奇和林彪的实质都是极右,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就表现形式说,刘少奇有右的表现也有“左”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左”。林彪在实际工...
<a href=''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新选进中央委员会的210人中,最年轻的是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当时只有39岁。大会闭幕第二天,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接见了39位新...
<a href=''
毛主席还说:整人就是要整得他睡不着觉,要触及灵魂深处。说彭:你组织性、纪律性很差,你有个说法,"只要有利于革命,专之可也。“打朱怀冰等,时机紧迫,还可说“专之可...
有时我也会兴高采烈地去“参观”一些在弄堂里举行的即兴批判会。楼下的那家印尼归侨,三个姐妹长得如花似玉,远近闻名,号称 “姚家三姐妹”。她们的批斗会最是轰动,吸引...
杨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中国近现代史学者。 但凡对民国史稍有了解的读者都听说过,杨天石是阅...
从这几个推进的过程来看,要赢得了广大群众对我们的拥护,最根本的就是我们要找回我们一党主政的合法性,真正把群众的人心重新收回来。
<a href=''
在法庭上,出示证据的居然是“中统”,那个辩护人兼陪审员。由他来负责指控犯罪,于是,这个辩护人的角色又变了,变成了公诉人,奇哉怪哉,天下哪有这样的法庭审判,一个人...
<a href=''
我们过去不太承认权力是要受约束的,我们往往说你得看是哪个阶级的权力,一说到是共产党的权力好像就不能约束了。现在看来,约束权力这一点已经不成问题了。任何权力,不管...
<a href=''
毛主席还说:整人就是要整得他睡不着觉,要触及灵魂深处。说彭:你组织性、纪律性很差,你有个说法,"只要有利于革命,专之可也。“打朱怀冰等,时机紧迫,还可说“专之可...
<a href=''
我们过去不太承认权力是要受约束的,我们往往说你得看是哪个阶级的权力,一说到是共产党的权力好像就不能约束了。现在看来,约束权力这一点已经不成问题了。任何权力,不管...
<a href=''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从来都高举社会主义和平均、平等大旗的共产党人,会建立起这样一套权利和分配都非常不平等的等级制度?为什么迄今还有不少人坚持认为贫富差距扩大、收...
<a href=''
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上,“周扬”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便获得最高领导人的信任,成为其文艺路线的阐释者和代言人。周扬政治命运的每一步,其实也...
<a href=''
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审判效果之后,中国的司法系统中又多了一个新的审判机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2号的央视最高法院。...
<a href=''
在政府方面,有时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以及实际的经济建设中对美国有一定的需要,但是往往把美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视为对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威胁,特别是...
近日,历史剧《北平无战事》热播,该剧以严谨的历史观、宏大的历史视野震撼了大批观众,搜狐历史特别邀请了刘和平先生,与中华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先生来一场“跨界对谈”。...
 毛泽东说林彪主张设国家主席,就是自己急于当国家主席,篡党夺权,这话现在可以存疑;但是现在说林彪是要恢复国家体制,是要实现宪法地位,那也是八竿子打不着!...
访美让邓小平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头脑里开始想的同我们在摸索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差距”,“在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不能达到日本、欧洲、美国和第三世界中有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a href=''
如果心中没有人民群众,没有群众观点,没有群众路线,只有片面政绩的狂热追求,只有个人升迁的功业欲冲动,只有瞒天过海好大喜功的GDP崇拜,那么,时间一长,人民群众就不...石门坎给今天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启发?
&&&&&&&&&&&
陈浩武:石门坎给今天中国教会和社会带来什么启发?
处于主后2014年的中国基督教,面临着一方面既要继承艰难环境下持守信仰的十字架传统,一方面又需要继往开来祝福社会。到底,今天的中国教会需要怎样的方向?今天的中国社会又需要怎样的救赎?
也许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小镇石门坎过去100多年的所呈现的真实案例,可以为今天的中国教会和社会带来宝贵的启发。
陈浩武教授在一个公开讲座上与基督徒们分享了“石门坎的故事”。他说,“石门坎是一个信仰与文化改变社会的样本”,它不仅对于中国社会、对人类文明也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标本,昭示的是“信仰和文化如何改变社会”,而这也显示了“基督教对于时下中国社会的救赎意义”。
为了让读者更直接感受到当天陈教授的分享,基督时报网站将当天讲座以主讲人第一人称的口吻做了摘要笔录,与大家共享:
石门坎的故事
石门坎位于贵州毕节地区的威宁县,贫困山区,大花苗人的聚居地。它的故事和一位传教士——伯格理息息相关,他是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士,1904年来到了石门坎,在这里呆了十年。
伯格理之所以来到中国,不得不提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戴德生。他是19世纪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一个重要人物,内地会的创办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向中国传教的事工。戴德生希望把基督教从中国沿海到内地传播,于是他在英国发起了传教士的招募,本来计划招60个人,没想到竟然有6000人报名,可以想象当时西方传教士对于来中国传教的热情。这样的背景下,伯格理登场了。在报名的6000人之中有一个瘦小的男人就是伯格理,他的父亲是牧师,他就是受到内地会的感召来到中国的。
1887年伯格理到达中国,当时他只有20多岁,虽然很瘦小,但却很有见识。他心中的榜样是李文斯顿。李文斯顿到非洲传教、使非洲一些部落整体归信基督教。伯格理也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带着这样的心来到了云南昭通,但是现实让他很痛苦,他在昭通一直做到1904年,前后17年,但这17年过程中,他一直非常压抑。
因为他在昭通传教的方针跟明朝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是一样的,主要针对中国的儒生、读书人。但是,大家知道,中国的儒生大多有一种文化优越感,有“夷夏之辨”,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四夷都是落后的,野蛮的,充其量也只能承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概念,使中国的儒生很难接受基督教文化,很难接受孔孟以外的精神信仰。
结果他17年在昭通,受洗的人不到20人,平均每年都发展一两个教徒,而且这些成为基督徒的人也只是若近若离的状态,并不是真的虔诚。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他每天在村头敲锣说“大家听福音啊”,小孩子们就跟看耍把戏一样看他,他觉得很受羞辱。虽然伯格理升到了主教,但是内心极为痛苦。
怎么办呢?要么放弃回英国,要么继续坚持。1904年,上帝赐给他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呢?昭通这个地方生活的人叫做大花苗人,是中国远古时代很有名的蚩尤的后代。蚩尤本来是个英勇善战的人,但因为看守的人喝醉了酒,被黄帝追赶一直追到了楚国、追到贵州和云南的大山里。蚩尤和当时蚩尤军队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苗人。
其中的大花苗人是蚩尤近卫军的后代,他们的前辈非常骁勇善战,但2000年下来,他们成为最底层的人,他们没有土地财产和地位,是奴隶、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没有任何财产、没有社会地位,而且他们任彝族人宰割,因为苗人受彝族人统治,所谓的“土司”和“土目”都是彝族人。
有一天,四个大花苗人打了一头野猪,出现彝族人,这些彝族人说这是在我的土地上打的,所以是我的,就把这头野猪抢走了。结果这4个人很痛苦,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一个外国传教士党居仁。党居仁给了他们饼干吃,他们从没吃过饼干所以觉得很好吃,于是问这是什么,党居仁回答是上帝赐的食物。然后听了他们的遭遇之后,给这些苗人写了一个诉状递给官府,最终官府把野猪判给了苗人。等着四个苗人抬着野猪回去把经历告诉族人之后,族人们整体震惊了,原来会写字、有文化能带来这么大的改变。
因为当时的苗人完全生活在一个蛮荒的状态。在一个苗寨里面,可能有几十上百户人家,几百的人口,可是能从一数到一百只有不到一两个人,而且这一两个人基本都是60岁、70岁、80岁的老头子。如果苗寨的人要去赶场,要把鸡蛋等等卖掉换回一点盐,如果没有这两个老人在场是不能完成的。哪怕老人生病了,抬也到抬到那个场上去,因为只有他才能完成他们之间的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个就是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人连从1到10都数不清。
于是,他们决定寻找党居仁,接着他们到处找,说我们碰到一个“眼睛长得跟鸡蛋一样大”的人。最终找到了党居仁,可惜的是他在黄果树瀑布附近,距离比较远,但是他想起来伯格理离这些苗人所在地很近,就把伯格理介绍给了他们。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天早上,伯格理起来开门发现外面站着许多的大华苗人,说“你教我们读书、教我们认字”,开始只是10个人、30个人、100人,后来是1000多人,使得他们家根本无法容纳,他后来知道了这是党居仁介绍来的,想跟他学习文化。他觉得这是上帝给他的机会,于是他就把传教地从昭通转到了石门坎,这两个地方有60公里之远。接着,循道公会苗疆部成立,这也代表着伯格理的传教从汉人转到了苗人。
伯格理1904年到了石门坎,当时的石门坎是个什么样子呢?当地的人形容石门坎是个“拉屎都不长蛆的”地方,可见它的贫瘠和荒凉。。
到了当地之后,伯格理找了当地一个姓安的土目,说“你给我一块地,让我建个教堂”。这个人本来也很犹豫,因为他们是什么都拜连石头也拜,根本不懂教堂是什么,建的话也会有矛盾,但是如果他下面管辖的人天天成百成百的往昭通跑,更不安宁,于是就给了。
这些大花苗人非常感谢伯格里过来石门坎,所以说每家出10个铜钱建这个教堂,很快就筹集好了,大约是5个英镑,修了一个简易的教堂,叫做五磅房。这个教堂一直到今天还有它的遗迹。这是伯格里过去石门坎后建设的第一个教堂,非常简陋。五磅房就是一个历史的记录,这是当时伯格理把基督教带到石门坎的原始记录。这个房子就是教堂,就是学校,也是伯格理的住所,他的办公室。
汉人尤其是儒生总是有一种“华夷之辩”,觉得外族都是蛮夷,只能我们来影响他们,不能他们来影响我们,苗人完全没这种负担。教堂刚建好,就有5000人受洗,当时是很多人前一天晚上爬山过来等到第二天受洗,他们过来之后早上把泥巴的衣服脱掉换上节日的衣服,然后等到傍晚受洗,因为教堂很小,每次只有30人受洗,所以要一批批的受洗知道晚上,之后晚上是篝火庆祝、大家一起唱赞美上帝的歌曲。
苗人们对伯格理非常尊敬。因为伯格理发现这里没有文化,所以他创办了大花苗文字、也翻译了圣经。
发明文字对苗人来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文字一直到今天的乌蒙山区苗人当中还在使用,大花苗文。因为苗人在伯格理之前是没有文字的。但是,苗族人的衣服纹饰中的确有他们的历史记载。伯格理从苗人所穿的衣服各种各样的花纹上产生了灵感,这些花纹都有特殊的记号。因为苗人的祖先是蚩尤,蚩尤在中原和黄帝打仗,失败了以后就被他们往西南边垂追赶,一直追到最偏僻的地区。苗人跟我们讲,如果他们衣服下面三角形下面有一条绿色的横杠,就代表这个部落在南迁中渡了一条大河。如果有两条横杠,就表示渡过了两条大河。可以推定,过一条大河,那就是跨过长江,如果过两条大河,那一定是在黄河以北,一渡过了黄河和长江,苗族人由于没有文字,很多文化符号都暗藏在衣服的纹饰。
伯格理在这个地方和苗人汉人一起发明这个文字,正是这些衣服的纹饰给他的灵感。这个文字被联合国称之为“坡拉文”。或者称为“大花苗文”,文字中很多元音、辅音都是用苗人衣服的符号来作为这个文字的设计。
苗人们非常感激伯格理,因为他们的传说是他们曾经是有文字的,但是,苗族在南迁的过程中,跨过大江大河时,大水把书籍冲走了,所以文字就失去了,而如今伯格理把他们的文字恢复了,所以他们说“伯格理就是我们的苗王”。
苗文发明出来以后,伯格理用大花苗文翻译了《圣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功绩。大家知道,《圣经》被翻译成什么文字,非常重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是由他把《圣经》翻译成为德文,才使基督教新教开始传播。《圣经》被翻译成为大花苗文,就意味着基督教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成为可能。苗文《圣经》翻译出来以后,当时在中国找不到一个工厂可以把大花苗文圣经制版印刷出来,包括工业最发达的上海也不行。结果找到日本横滨,在日本横滨制版完成了大花苗文的《圣经》的印刷,我们今天到石门坎去,你到这些苗人的教堂里面去,所用的《圣经》依然是一百年前伯格理用花苗文翻译过来的《圣经》,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传播。
苗文的创制,结束了苗族人没有母语文字的历史,同时,也开启了苗族走向现代教育的文明开端。伯格理创办苗文实际上是把苗人从落后的社会带出来了、带到新的文明。石门坎对于中国西南的意义就是西南的耶路撒冷,它是一个精神圣地。
伯格理除了创办文字之外还做教育。他在石门坎传播基督教的信仰过程和办教育的过程是完全同步的。在以石门坎为中心的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之内,循道公会建了几十座教堂,办了120多所小学校。而且还用花苗文编了《乌蒙山区平民识字课本》,系统的在这个地区开展扫盲活动。这个平民识字课本涵盖了所有苗人生活的地区。到了后期的时候,整个乌蒙山区的风气是什么样的呢?假设一个男孩要追一个女孩,希望这个女孩和他结婚,女孩会提一个要求,这个要求,不是今天北京的女孩提的要求,什么三室一厅,什么奥迪车。当时苗人的女孩对男孩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须把平民识字课本背下来,你能背下来了,我就嫁给你。也就是说,社会风气开始崇尚教育崇尚文化,崇尚知识。有了信仰,有了文化,人们才开始变化。
伯格理通过传播基督教的信仰,通过办教育,提高整个苗人的文化水准,他和当地的汉人,苗人一起,开启了这个地区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从而使这个地方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变迁。
好比说,在伯格理没有去之前,苗人的性关系非常混乱,每一个苗寨,村头的地方有一个公共场所,苗人称之为花撩房,这是一个公共空间,女孩子十三四岁以后,就可以进入这个房间,就可以和其它男人发生性关系。伯格理刚去之后,发现好多非常小的小女孩,大约13,14岁的女孩子,怀里抱着一个小孩,肩上背着一个小孩,这种早婚,早育,性关系的混乱,是导致疾病,贫穷的重要原因,一个13,4岁的小女孩带着两个小孩,怎么可能翻身?所以伯格理来到这里之后,规定每一个受洗的基督徒,男性要22岁,女性要20岁才能结婚。所以只要他进到一个村寨,就让苗人把花缭房烧掉,让他们讲文明、讲卫生、注重家庭关系、注重道德伦理。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让这些人过一种现代的文明生活。伯格理本人在英国爱好两项运动,一个是足球,一个是游泳。他在1914年,就在这个地方建了一支足球队。你想想看,1914年,中国很多人都不知道足球为何物,他就在那个地方近了一支足球队。这个足球队不仅球打得好,而且已经到了一定的竞技水平了。一九三几年,当时四川的军阀杨森调到贵州做主席,路过石门坎,看到石门坎有一个足球场,他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他本人喜欢足球,部队有足球队,就让自己部队的足球队和石门坎当地的足球队比赛,连赛三天,结果石门坎的足球队胜两场,军队的足球队胜一场。杨森说你们所有人都把鞋脱下来,送给对方的足球队,你们还有脸穿鞋吗?因为石门坎的球员是没有鞋穿的,他们打赤脚踢球。石门坎是贵州省“足球的摇篮”,大部分足球队员都来自于石门坎一带。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支国家足球队,其中就有两名队员来自石门坎。
还有游泳,在西南地区建了第一个室外游泳池,而且分了男池和女池,浅池和深池。有一定难度的。苗人把竹子砍下来,打通这个节,从山上把泉水引下来,泉水就把游泳池灌满了。你们不知道,苗人的生活习惯,是一辈子都不洗澡的,他们说一生就洗三次澡。出生时洗一次澡,死亡时洗一次澡,结婚时洗一次澡。但是,生和死的澡都是别人给他洗,实际上自己洗澡一辈子也就一次。但是,伯格理竟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游泳池,提倡苗族人游泳。他在那里每年端午节搞一次运动会,这种比赛项目,都是到了你无法想象的地步,比如说女人穿针做一个比赛,缝一个鞋底做一个比赛,甚至怎么搬玉米的,怎么捡土豆的,全是跟当地的生活密切地衔接起来那种竞争的文明。
伯格理把基督教信仰带到了乌蒙山区,改变了以石门坎为核心的苗族社区。我们怎么衡量这个改变?最重要的是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曾做过人口普查,汉人1.9人大学生,苗族是10个人10个大学生。它的整体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高于汉人的平均教育水平,这个就是伯格理及那些传教士的功劳。他培养出来第一个博士叫做吴性纯,是在1928年。伯格理还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研究生,专科生。
而且他培养的人有一条:全部回到石门坎,全部回到苗族。这些人都是因为得到教会的资助出去大学,但没有一个人因为得到教会的资助就一走不回头,而是全部回来建设苗族。
其中一个很有名的人是16岁才去读小学一年级的朱焕章,但是他品学兼优,教会让他去成都华西大学读书,他最后是毕业典礼嘉年华的发言人。他才华横溢的演讲引起了在坐的蒋介石注意,蒋介石单独召见他,希望他到总统行辕工作,但是遭到朱焕章的婉拒。他说,我的老师柏格理告诉我们,每个苗族人受到高等教育都要回到石门坎,为苗族人服务。他这种不慕权贵深深赢得了蒋介石的器重。蒋介石夫妇送给他很多牲畜和农作物的良种,让他带回石门坎。1946年朱焕章当选为“国大”代表,到南京参加会议,他是苗族人中进入庙堂参与国家大事的第一人。会议结束以后,蒋介石再次单独召见他,希望他出任民国政府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再次遭到朱焕章的婉拒。他依然回到石门坎,在石门坎开办了第一所中学,并自任校长。在这所学校里,他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苗族青年,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建设苗族地区的骨干。
可以说,伯格里是把现代文明带给了石门坎和苗族。这就是石门坎的意义。因为石门坎,这个本来蛮荒之地,成为了中国西南的文化高地。在那个时代,石门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这个边陲小镇已经有足球场、电信局、双语学校、中学、小学,麻风病院,邮局….当时所有的信只要写石门坎绝对可以送到。
今天去可以看到很感人的一个现象,在伯格里墓地周围有几百个苗人的墓地,为什么呢?
他们说我生不能和伯牧师在一起,我死了之后世世代代也要伴随他的灵魂。这就是苗人对伯格里的情感如此之深。这些苗人对于伯格里的感情、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对于家乡的热爱是无与伦比的。
在我看来,石门坎就是一个用信仰和文化活生生改变社会的样本。到底怎么用信仰和文化改变和更新社会,就看石门坎吧。
然而,从1949年开始石门坎这个地方,就像从一个抛物线的角度又往下跌落。如果说它的起点是1904年,到现在110年。我把这110分为前后50年,从1904年伯格理进去到1949年,这个抛物线一直向上,石门坎地区文明程度提高,教育程度提高,苗族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等等从1949年的时候,抛物线开始向下。
1949年以后,石门坎文化圈被污名化,扣上两顶帽子。一个是西方文化侵略的基地,把基督教的传播定位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另外一个是西方间谍的活动中心,说这个地方有西方的特务。然后石门坎这个地区就变成了阶级斗争最激烈、最复杂的一个地方。从50年代初期起,这里勒令基督徒还俗,驱赶外国传教士,对本土的传教士,通过杀,关,管的方式严惩,几乎让这个宗教信仰体系崩溃。
信仰体系的崩溃直接导致文化的退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到了1989年,曾经做过一次调查。我们1979年就改革开放,1989年改革开放十年了,石门坎是什么状态呢?1989年的调查,这个地方十个人共一床棉被,儿童失学率达到88%,因为贫困而接受救济的家庭达到98%。文盲达到80%,贫穷和落后是非常惊人的,石门坎重新被边缘化。
前一个阶段,是基督教信仰和现代文明已经渗透到这个地方,是从愚昧到文明,从没有信仰到虔诚信仰的阶段。本来是“拉屎都不长蛆”的地方变成文明高地,靠的是信仰和文化,但是把这两个抽走之后,这个地方就再次回到愚昧、从富裕回到贫穷。
所以,从人类学,教育学,宗教学等等的角度来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石门坎都是一个活的标本,这个标本在说明,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有了精神信仰,什么时候有了文化,有了文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发生变化,这个社区就会发生变化。反过头来也是一样,什么时候当这个社会丧失的信仰,丧失了文明,整天搞阶级斗争,包括在文革期间发生了基督徒在山洞里面祈祷,被民兵杀死,甚至孕妇被杀死的惨案。所以石门坎是一个在我看来,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标本。
石门坎是对全世界的文明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标本,昭示的是信仰和文化如何改变社会,也就是基督教对于现在中国社会的救赎意义。
阅读原文举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寂寞青山和百年一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