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三溪嘴在什么地方

【暑假去哪儿 广物标远暑期潮汕之旅_广东广物标远店内活动】-汽车之家
广东广物标远
咨询电话:
免责声明汽车之家i车商的信息内容系经销商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经销商负责,汽车之家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快速转帖:
电话接听率:100.0%
15天订单量:
营业执照:
咨询电话:
店面地址:
最高降价车型广州市白云区松南路1号(罗冲围客运汽车站旁)
直线距离:
松洲增槎路57-59号 近客运站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白云区增槎路43号(富力半岛花园小区)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白云区增槎路10号
直线距离:
收费停车场
天河区珠吉路吉山新路街1号(近吉华广场)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实时搜索915个城市,152701家酒店报价信息)
免费预订,不收取任何费用
高出前台现付价,赔付预订差价
预订后,到店无房,赔付首晚房费
罗冲围出发的线路
到达潮汕学院的路线
广州热门公交地标
欢迎使用住哪儿公交
住哪网公交查询到5种乘车线路供您参考,想了解更多到的出行信息、附近酒店,查询罗冲围到潮汕学院最佳的交通线路,就请访问住哪网公交!全国777个城市公交线路、交通线路查询服务,让您的出行更方便。
关于住哪儿商户没有被收录?
您对搜索结果:
非常感谢对大众点评的支持
请勿重复提交
遇到什么问题?
相关榜单: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澄海樟林民俗
&&  樟林远在宋代便有居民在此地劳动生息,明代嘉靖间建制,清代乾嘉时曾是粤东的重要港口,直至汕头港开辟之前,一度兴旺繁荣。几百年的文化积淀,有不少民俗活动。除了大地区潮汕民众最普遍的习俗外,还有本乡本里独特的习俗,很值得记述。   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陈国棵、卢明承担太平洋国际学会在潮汕一带作社会调查的任务,他们很有眼光选择澄海县樟林乡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樟林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内容。1936年1月出版了《樟林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由于该书调查的重点是海外移民,民俗调查只是当作全面调查的一部分而设,故不能像专门的民俗调查那样全面,不少民俗活动不及记录,这就给本文留下一个空间,尚可在民俗调查的田野中捡些谷穗、翻点番薯,草此《澄海樟林民俗》。  就题目而言,顾名思义,应是全面记录樟林的民俗事象。笔者考虑到樟林的大部份民俗在一般潮汕民俗著作中已有记述,而本文只专事挈拾捡漏的工作,说是“拾遗”,“补遗”吧,好似还没有人全面记录樟林民俗,所以在定题目时,颇费推敲,十分踌躇,而本文所收凡30余则确确实实是澄海樟林的民俗,苟用此题,请读者谅解。  本文侧重点在尚未记录的樟林民俗,尽量避免重复。至于已出版的潮汕民俗著作已提及而有不同或过于简略,则作补充,稍加评说。总之作为一个非民俗学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也有责任将一些已消失或行将消失的民俗活动记录下来,让后之乡民知道从前乡里遗事,给民俗学专门家提供研究的资料。     一、社会宗教     方围屋     樟林现在仍然保存着自明末清初至今的各式建筑。黄挺先生在《潮汕文化流源》一书中,专列一节,谓“樟林民居的历史序列”,确实很有见地。他对樟林明末清初所建的一种方形大院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方形大院与潮汕土楼的兴建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主要着眼于防盗的功能,而对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似乎还没有注意到。  樟林的方形大院应该属围屋。笔者可以补充一点证据。  从文献上还可看到,围屋于明代后期在潮汕各地,尤其是滨海地方应相当普遍。据林大春所著隆庆《潮阳县志》卷六《舆地志》载:“神山、练江、浦东三村人众,初犹设土围居之,厥后竟被海寇焚毁。”土围,即围屋。江西的围屋又名土圈子,与潮阳志所载同名。光绪的《潮阳县志》以围名村很多,如峡山等六都就有54个。有的冠以姓氏,如杨厝围;有的冠以自然地貌,如沟仔围;有的以吉祥之名冠围,如水丰围,俨然如客家地方土楼之名。不知今潮阳这种围屋建筑物尚存否?潮阳与澄海只隔汕头一水,估计是同类建筑。樟林的围屋是同姓家族聚居的大院宅,一姓一围。据明清的乡土文献《古迹大观》、上林氏《乡党里甲释疑》(澄海县博物馆藏手抄本)记载:樟林未合建新乡之前,居民于山边坑埔便已“三五成围、七八合居”。围即合居之地,合居才能成围。当时就有陆厝围、周厝围、蔡厝围、程厝围等处。直至今天,樟林还保留多处某厝围的地名,如顺兴街的欧厝围。南社的蓝厝围,西社区也有一处蓝厝围。北社的陈厝围,吴厝围。塘西有一处叫下围,以围名地,加上方位词,说不定还有上围,笼统指一处有围屋的地方。樟林的围屋现在最多并较完整的在北社,近年正在慢慢倾倒。围屋原是客家民居,樟林的方形围屋有可能是客家移民带来的建筑风格与当地原先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这可以从方形围屋的墙体材料得到证明。今存的方围屋很多墙表的灰衫已剥落,露出建筑的用料,一般多为泥沙、石块、断砖残瓦、海熠。墙体多夯筑而非砖砌。笔者前年回家乡,路过北社旧城基一方围屋,墙体己剥落到穿洞,使我惊奇的是竟看到墙体由大泥砖砌成!从断砖中还看到揉杂有茅草。这种建筑材料是客家最普通的建材,而不是本地化的熠灰混沙泥的灰土角。时身边无带相机,没法立此存照。隔年备了相机再度造访,可惜屋主将屋租给外省民工,他们用水泥革了大泥砖的命,令我感慨不已。  土围之名,泥草之砖,此为客家风情,留有客家移民遗习。潮汕有土楼围屋,山区多土楼,海滨多围屋,皆为明未清初之物。樟林的方围屋,虽破旧不堪,但她却是潮汕平原不可多得而能保留下来的早期方围屋,这种珍贵建筑文物,希望有关文物部门留意保护。  笔者最近经友人指点,访问澄海市莲华镇雅道村,看到一座堪称可与客家围楼相媲美的大型方围屋古建筑;隔乡是溪西村,同类的方围屋名为“闳远楼”。这虽不属本文话题,但莲华镇与樟林的方型围屋的存在,却可证明方围屋在这一带并非孤立的现象,也展现潮汕海滨地方的方型围屋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规模风格及其结构的发展变化。     杂姓公祠     民间每一姓都有祠堂,时节举行拜祭,怀念先祖,在旧社会,是族权的象征。而樟林旧城内有同善祠,由杂姓组成合建的公祠。  樟林清代为粤东重镇,人口众多,姓氏也多,至解放初,人口号称3万。来樟历史长,或人丁兴旺,或建有祠堂的有陈、黄、蓝、李、林、马、宋、吴、杨、张、章、郑、朱(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等。若以人口祠堂计,首推陈姓。陈氏宗祠有虎祠、白坯祠、朴祖祠、月祖祠、学祖祠、瑞祖祠、武祖祠。祠堂多反映人丁兴旺,陈姓确为樟林第一大姓。陈氏各支各派遍布樟林六社,叫更棚脚陈、北社陈、塘西陈、新陇陈、下水门陈、马路陈、内市陈。樟林陈姓曾成立陈氏家族自治会,为他姓所无。  居民姓氏变化很大。樟林在明嘉靖35年,由世居乡北山边的15姓居民具文潮州知府恳请创新乡。这15姓是蓝、徐、翁、程、林、马、姚、陆、张、朱、陈、宋、王、李、施。当时应为樟林大姓。经历枷多年人间沧桑,如徐、程、翁、陆、姚、施等姓已沦为弱姓,没有宗祠。其中翁、施二姓,几为人所不知,只留下二个地名:翁厝池和施厝山倒是人们都熟悉的。一般大姓每逢冬至行祭,合族男丁到祠堂参加祭典,食桌分胙;清明挂纸,子孙成群上山扫墓,大书本姓的灯笼引路,好不威风。而人丁不旺的弱姓,有的一姓只有一、二户,零零星星。现樟林居民就有一百零几姓,小姓如姓角的只有一户。好多人口少的弱姓立不起祠堂。樟林的弱姓群体为争取与大姓一样享有冬至行祭的敬祖权利,杂姓集中起来建立联合体的祠堂,名曰“同善”。据八旬翁姚春喜先生说,他家就是同善祠派。他们的祖先曾是恳请建乡的15姓之一。凡人同善祠,必须资助,在上世纪30年代,捐例为50元至100元,最多有捐500元。捐钱多的,家神牌供奉于正殿,捐钱少的,神主供奉在偏殿。一般能人同善祠,多为有头面的殷实人家。每年冬至行祭,参加祭典的人凭一根木签领取胙肉祭品。  樟林有句口语“三人四姓,拜乜卵(音浪)头阿公”,意为不团结办不成事。不同姓有时还要械斗,而樟林杂姓共建公祠,这种弱姓群体在一起祭祖,实属罕见,恐怕为他地所无,是祭祀制度的特殊现象,反映弱姓敢与传统的宗法观念挑战,其行为孕育重视社会联合而不怎么看重同宗集团的思想,则颇有积极意义。     善堂埋葬告示      “文革”前樟林有二个善堂:一叫同益善堂,一叫义心社,同奉大峰祖师。二民间组织专事殡葬、救火善事。二处的门口设置黑板一块,公告当日埋葬内容:某社、某氏、男、女、岁数。天者不列。惜其资料无存,它是研究樟林人口死亡确凿资料,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天灾、人祸密切相关。“文革”事起,二善堂受冲击而解散,收尸抬棺皆由本基层单位或生产队自理。此等事宜,善堂较有专业性,富有收尸经验,处理腐尸、无主尸责无旁贷;还储有募捐的义棺,多为薄板简陋棺木,提供给无主尸或无力收殓的穷苦者。     庙宇佛道共处     樟林的北社、南社、西社三处的神社,羽流释氏相容。主宫设道,偏宫尊佛。北社七圣夫人宫旁设宝林庵。南社三山国庙旁设观音堂。西社玄武官后设准提古庵,故称后庵。宗教之间互相尊重,共存共荣,同享香火。每逢老爷生,拜祭神仙时,佛祖同受拜祭。  广东他地也有相似,如顾颉刚同容肇祖1928年调查东莞民俗,记录该县的城隍庙诸神,“除城隍一家,还有十殿阎君、包公丞相、救苦天尊、退病大王、金花夫人、财帛星君等五十名神位。”其中阎君是释氏尊神。     猪肉铺挂雷公牌     从前樟林的私家猪肉店有拜祭雷公之俗。神位是一块木牌,画有雷公尊容:束发簪缨、獠牙鸟嘴、后背长翼、左手执凿、右手执斧、双足踏云。木牌下端设有插香小铁管,晚间上香。肉店自宰销售,大概为提高本店不卖死猪的诚倌度,故发恶誓:如买死猪,当为雷辟!雷公为鉴。老喜利号便挂雷公牌,该店的猪肉棕驰名远近,是有名的佐餐小菜。今其子孙仍操此业。     七月半盂兰会大士爷     中元节盂兰会的仪典中有用竹纸扎糊的大士爷。他地也有,江苏宜兴叫“鬼王头”,丈余高。广东普宁地方叫“孤王”,身有四点金之屋脊那么高。香港叫“大士王”,说是观音大士所派到民间驱除恶鬼的鬼王。因其庞然大物,樟林人将身材魁梧的人比作大士爷。     饲公猪、挈会钱     公猪,非豢养配种的牡豕,乃数家人合养一头猪。年初凑钱购崽苗,日后每户养一天,年终或宰杀分肉,或出卖分钱。  挈会者,数人组成一会,平日各存其钱,推选一人记账。等到有一定数目,会中成员有急用钱者可借,以济急需。宽余者则以小钱积蓄成大钱。一个会有一定周期,散会时可拿到一笔较大数目的钱办事。挈会能互助互济,颇有意义。     古法卖铜青膏药     上世纪50年代,樟林还有按古法卖铜青膏药的习俗。将炼制好的软如糖饴的铜青膏药粘缠在一根圆木棒的一端,卖药人扛在肩头,沿街叫卖,有求者即用竹签在棒端搅取,似现在叫卖冰糖葫芦的方式。樟林出卖铜青膏药有二家。一家在塘西宫前,以古法出售膏药的人满头银丝,都叫他白毛佬,平时还医跌打伤科之症。另一家在北社长发斋内,主人叫宋剑波,他出卖铜青膏药的方式不尊古法制,采用近于现代化的包装。药膏用小方块玻璃纸夹住,呈三角形。或二纸夹药,用时掰开成二片。包装纸上印双剑为记,附近一带颇有名。此膏药外贴,专治疮疖糜烂。     九月吃粿头     本乡除了时节的粿品外,农历九月还有一种粿品叫粿头,是不用作祭品的节令性小食。制作之法:舂米粉时拌入一种草药鸡屎藤或秋瓜叶,舂后筛出的米粉呈青绿色。然后加米饭、适量食盐,再舂成软团,捏成椭圆形粿片,以大铁锅(潮俗称大鼎)既蒸且烙。熟透后以鼎心蒸粿水戽湿淋透,候其蒸发干爽铲起,柔韧清香,别具风味。粿头与鼠曲粿粿皮相似,属绿色药膳。今多以菠菜、通心莱叶代鸡屎藤,又名青叶粿,平时小贩沿街叫卖。此种粿品宜现做现食,若翻烙则大失风味。     二、时节习俗     十五夜撞尼姑庵门、儿童互招6尻仓     正月十五上元节,俗谓元宵,是热闹的传统节日,古时金吾不禁,下至穷乡僻壤也尽情玩乐,文献甚富、不必多说。这里介绍樟林从前的二样习俗:十五夜撞尼姑庵门、儿童互招6尻仓。  先说撞尼庵门。樟林尼姑庵在旧城东门街,最大是前庵和后庵。每至元宵夜,乡中的汉子可到尼姑庵闹事,用句时髦话说是进行性骚扰。不过多数是隔门讲些色情话,大饱口福而已。一到十五日下午,庵中的年轻尼姑,早就纷纷外出到村中人家中躲藏避难去。剩下老尼也早早紧闭庵门,再横上大杉,准备晚间的保卫战。这种习俗,据说可祈兴旺好运。到尼姑庵会吉利的习俗,据施鸿保的(闽杂记)记述,福州有“俗谓士子宿尼,利于科第也”。樟林平日也有到尼姑庵讨粿给儿童食平安。  当大人们去尼姑庵寻开心的时候,儿童们也在进行与大人们有惊人相似的玩耍,互相追逐,摸他人的尻仓(屁股)并高声嚷道:“十五夜,招6尻仓,赚个钱”,谓之“招6兴”。元宵夜近于荒唐的所为,隐藏着远古时代的严肃的主题。与樟林相似的习俗他地也有。  江西萍乡地方,“有恶作剧者常在这天(元宵)偷人青菜,谓之‘偷青’,惹人咒骂,说是挨骂可免一年灾祸。”又,广东陆丰县大安镇有“元宵节晚上被人骂了,来年会吉祥平安。”还有广东揭西河婆墟,元宵夜小孩手提灯笼,“结伴到麦地‘翻麦鲁’,将一些长势良好的麦苗,翻得乱七八糟。据说,全身翻来翻去,才不会生疮。被翻的麦田的主人,也只得在背后谩骂几句了事,而不多加追究。”  各地的惹骂,招骂蕴藏着一种内涵,骂什么呢?最普通不过是你妈的什么什么,跟你妈如何如何,都离不开女阴与两性关系。  这些奇怪习俗都发生在大地复苏、植物待发的春天,与元宵夜开禁放夜、让男女自由交往的古俗同一内涵,符合顺势、模拟的巫术思维,其目的用两性行为感染植物的生长。其主旨是严肃的,其习俗是认真的。经历漫长的岁月,古人的动机目的早被忘记,而习惯的力量尚在延续,两性接触的行为演变成招人咒骂和儿童互摸屁股的游戏;如要尊古法制,那就去尼姑庵找没有社会地位、无自卫能力的尼姑进行性骚扰去。     二月灯橱     二月火神爷出巡,是樟林的大节日,各种文娱活动都有,可参阅《樟林游火帝歌》,最有名是夜间的花灯。除此之外,属花灯类还有一种叫灯橱者,就是游火帝歌中所说“街吊灯橱共灯牌”,此俗起码在清代光绪年间就有了。可以说没有游火帝爷,就没有灯橱。其制作横约2米,高50厘米,阔40厘米,木架中空,设有灯座照明,外四面糊画纸。悬挂于街心上方,供人仰望欣赏。  灯橱画内容颇芜杂,各商家任凭所好,有民间故事,流行戏出,廿四孝图、阎王惩恶、剑侠神仙、妖魔鬼怪,也有本地的风流韵事,以及荒诞不经颇涉低级趣味者。多以诗配画,争奇制胜,吸引观众驻观。略举数例。     讽某公吸食鸦片图     樟林塘西有林某者,先人富有,传至此公,染吸食鸦片恶习,先后将祖遗地产、房屋以至儿子变卖为吸资,最后老婆离他回娘家,本人终于困毙。  村人将其败家事迹画落灯橱:一人卧烟床之上吞云吐雾,画田地、房屋、儿子、老婆四样东西导引人烟枪中,并配四句隐语:铰布(指田地一块块如布匹被剪去)、移龙宫(指房屋被卖给他人)、所6金佛(指卖儿)、伯爷奶回庙(气走老婆)。     讽官匪同家图     画一人劈柴,柴被劈成二块,一大一小。大片的柴上写一“官”字;小片的柴上写一“匪”字。  樟林人贬称同污合流者为“同块柴礼”,画面用不着太多的解释,人一看便知官与匪是一物之寓意。     惧内者求伯爷公解救图     配诗:  惧内者:入庙香烟霭霭,老婆欺我数载。  神公为我解救,他日报答神台。  守庙小鬼见情示意:  小鬼顿首顿首,此愿实不敢当。  爷爷被奶赶走,至今尚未回来。  伯爷公回答:  小鬼说话真通,其实神与人同。  你是畏(女加么)治子,我是畏(女加么)神公。     田主收租图     一田主往佃户家收租,时值中午,佃户留客,取网出门捕鱼佐餐。回家见门紧闭,往后窗窥探,听有笑谑之声。其妻说少爷肥白靓仔,俺夹乌黑粗鲁,嘴阅如鲈鱼……。用餐时,佃户含沙射影,极尽挪揄。  配诗佃户讥讽:  拿网溪墘行,房内有笑声。  肥白身顶过,鲈鱼门脚企。  田主惊答:  此事人人爱,望你来遮盖。  欠租卅石外,一粒不敢欲。  佃妇面有喜色答:  好田免用阔,一块巴掌大。  布秧一撮仔,收成卅石外。     才子偷看帘内佳人方便图     配诗:十指尖尖挽绣裙,狂风吹破海棠春。  绿荫树下莺藏舌,青草池边蚌露唇。  银线丝丝非细雨,珍珠点点湿轻尘。  隔窗才子偷看见,惹起相思入梦魂。     寒儒吟诗退贼图     一盗潜入寒儒之家偷窃,被寒儒发觉。寒儒并不慌张,吟诗告贼云:  细雨蒙蒙月色昏,累君贵步到寒门。  案头尚有书千卷,囊中绝无银半分。  好去莫惊黄犬吠,徐步休损绿苔痕。  更深不及披衣起,心送高贤往别村。  贼闻声而应:  闻得君家富有馀,今晚特地造华居。  既然囊内无钱物,不要君家万卷书。  不是所有的灯橱都有诗,有的近似漫画,让观众去理解破读。如画二只猴共抬一根大贡香。画面是香下猴。香与乡谐音,意即乡下猴,挖苦乡下人。这种大乡主义似有传统,百多年前的《樟林游火帝歌》就对来观游神的外乡人连服饰外表都奚落一番:“头毛赤赤目汁流,辫后编条红棕索,染薯裤尘 (音瓜)赤衫头。”也把外乡来作客看游神的亲戚比成“一群蛀米虫。”  此外,讥讽僧尼也经常是灯橱画的内容。  笔者小时还见过灯橱,猪肉店端合号所挂的灯橱,围观的人甚多,其内容今无法记起,画面是现代女人的形象,烫发旗袍,隆胸肥臀,在樟林灯橱中最为标新立异。由于好揭人阴私,其店所制作灯橱常于更深夜静时遭人毁坏。所以樟林人借用端合灯橱的现象创作出一句歇后语:“端合灯橱——唔过夜”,形容事物存在的时间甚短。  灯橱画出于乡镇业余美术爱好者之手,从艺术性来说,属于下里巴人。由于它画得粗糙,题字潦草,樟林人从灯橱诗画引发出一句口语:“画龙画符画灯橱,”即乱涂鸦之意,可见灯橱的艺术造诣,其民俗高于艺术性。   灯橱出于樟林这个曾繁荣一时的粤东古港,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洋船贸易也带来了海外一些自由思想和国内其他族群习俗。就上述介绍过的《田主收租图》三人以诗互答,你读起来像不像客家山歌?樟林在清代时凡客属民众要到南洋过蓍,必须顺韩江水系下樟林出口;也有不少客籍人在当地从事商业、手工业,这给樟林带来了客家文化的因子,山歌文化也许在这里产生影响。这是笔者的一种推测。有商业社会小市民的意识,加上本地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这些多少反映在灯橱诗画上。总体看来,灯橱诗画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内容为主。灯橱最初应是娱乐的,但又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不少内容涉及乡里轶闻韵事,暴人私隐,鞭挞某些丑恶行为,有警世的作用。樟林乡有句口语:“你勿做到被人画落灯橱!”此语对那些顽劣无赖、不孝泼妇有一定约束力。  灯橱是悬挂展出的。从前樟林街道较狭窄,多为3-4米宽,古新街今还是那么宽的街道。灯橱4角拉绳索结扎两旁商铺檐下,悬于当街中心。日本侵略军占领樟林时,火烧长发街,再遭解放前夕有个叫陈卓凡专员主拆河沟铺,建中山路,樟林最主要、兴旺的商业街道长发街只剩下一侧,变成一条小型马路,即使有灯橱,也无从挂起。笔者小时观看灯橱是在其他街道上。由此樟林灯橱渐渐式微。其衰落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受经济的影响。出口海港的樟林,后因河道淤塞及汕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樟林港的经济地位让于汕头港,经济萎缩。日本军占领后,雪上加霜,更加萧条。灯橱是商家操办,故其兴衰与商业经济有直接影响,灯橱在上世纪40年代跌入衰落期,到解放后不游火帝爷,就寿终正寝了。  灯橱应容易复兴,它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而消亡,又可当作一种新的宣传媒体,除暴露丑恶,还可做正面的宜传,况近年来较开放,游神也渐渐被承认为一项民俗活动而被默许,有限度地恢复,故灯橱的恢复还是有希望的。  游火神爷歌还说有挂灯牌,但据父老回忆,就他们所知,樟林已无灯牌展出,解放前倒是邻乡东里寮尾街有此习俗,内容是方世玉拳打雷老虎。然笔者小时有一年在广盛街的义心社至古新街头看到,挂有十几块灯牌。灯牌是用高约80厘米,横约100厘米的木板制成,上贴彩画,供人日间观赏。樟林这次挂灯牌,可能是某喜庆日从东里借来。     绕桩龙舟赛     中国龙舟赛已成为国际体育项目,人皆知之,不用多说。这里要介绍的是樟林式的龙舟赛。其赛制捉对绕桩竞赛。比起若干只龙舟一起比赛不同,别具一格,很有可观性。《潮汕民俗大观》载方菲《惠来县龙舟赛》,所介绍的赛制也属绕桩赛,可惜介绍过于简单,语焉不详,是否与樟林龙舟赛相同,不得而知。今对樟林龙舟赛作个详细描述,或能补充惠来绕桩龙舟赛的具体内容。   1.形制龙船状若织梭,如榄之剖半,俗名“吊瓜仔”,长11米,宽1.1米,船身可油漆任何颜色,吃水甚浅,无龙头龙尾之饰,只在船头船尾饰以红布。   2.人员全船共14人:击鼓1人,掌舵1人,桡手5对 10人,分头桡1对,二桡1对,肚挠2对,尾桡1对。中间船肚扣钦仔1人,以少年任之,可减载重。戽水一人。而惠来县龙舟单桡手就16—24人。从人数可知与樟林龙舟赛制不同。司鼓和舵手时执藤条吆喝桡手,或纠正某桡手动作,兼具指挥协调全船运作。   3.赛则航程没绝对长度,以前各村根据乡里池塘的大小而定,以三圈为数。左右立4桩,航线不能相混。中点处设龙门,一般以木梯为之。梯之中间插锦标,以带叶青竹为杆,三角红布为旗。先抢到者为胜,即夺标也。从前,龙船除绕桩时,不能把舵当橹使用,将船身漂浮,以利快速,俗称“偷撬舵”,是违规的。后来规定可撬舵三次,但比赛过程中很难监督。今任凭撬舵,当为合理动作,也是龙船赛赛制的一项改进。总之调动全船所有参赛者本事进行竞赛。   4.比赛开始之前,先抽签定对手。多为淘汰制,少循环制,以短赛时。   (1)比赛开始,监证者驶小船至龙门处,召竞赛二船进入龙门两侧,拈阄选择水路(航线)。由于水路深浅不同,选航线多选水路深者。往往水路深的航线要让长,使二线路求得平衡,以示公允。   (2)行(确认竞赛有效前的预备阶段)订鼓(确认本次比赛有效的标志)在所谓“行”的时刻,二船从龙门同向出发,有鼓不击,有锣不敲。唯有司鼓用藤条使力鞭击船头舷处,与桡手扒水的声音同拍,发出“即即”之音,船头冲起雪白浪花。整个过程听不到锣鼓声,全场肃静。一方认为有利,即击鼓敲锣,谓之“订鼓”,确认比赛开始!有效。只要另一方不“订鼓”响应,两船重新驶回龙门,第二次“行”与“订鼓”。可以三次不“订鼓”。第4次就要两船尾结绳断索来公决,此时只有力争上游,别无选择。   “行”与“订鼓”过程中,双方斗力斗智。力争超前对方“订鼓”。如对手弱于已方,为使不拖延“订鼓”,可以骗对方先“订鼓”,便佯装落后或有意让先,等对方“订鼓”,随即响应,然后再赶上。整个过程动人心魄。过份计较,反复地“行”,迟迟“订鼓”也使人厌烦,观众会起哄喝倒采。   (3)抢标今龙舟赛,参赛龙舟一宇儿排开,号令一响,比赛开始,直冲终点线。先到达为优胜者。速度接近则看仪器分胜负,与田径赛跑一样。樟林龙船赛胜者以抢到青竹红旗标为准。遇到实力不分伯仲,二船头并奔龙门的情况,取胜就全靠司鼓的本事去抢标。司鼓可以双脚钩住船头内一种龙船构件的洋藤上,纵身翻侧腾空飞出船头,先对方夺标。樟林人美其号曰“鹭鸶翻莲”,是轻盈灵活敏捷的动作,非一般司鼓者所能为之。二船的司鼓如同时抢标,也有双双失手的时候,那么,双方任何桡手都可以抢,如标失落水中,所有的人都可跳下船去捞抢,打起水战,抢到就是胜利者。这种情况当然是极少的事。  笔者见过不少地方的赛龙舟,确实比不上樟林龙舟赛刺激可观。大概这种赛制最为好看,怪不得30年代潘载和新编的《潮州府志略)特为澄海的龙舟赛记上一笔:“澄海五月五日,插彩旗于江心而悬以银牌,听龙舟竞取,谓之夺标。”说明从前澄海这个江河池塘遍布的海边地方,在长期的龙舟竞赛活动中创造出樟林式的龙舟赛,很有特点。  自80年代以降,乡间池塘河汉多填地盖楼,韩江流量也不如从前,以致水源不足,不少村庄划龙舟已成历史。今樟林只剩下东社大池勉强可划龙舟,真正要划龙舟,不得不到东里溪去,这大大限制了当地这项普通的民俗活动。  樟林乡有句与赛龙船有关口语:“龙船扒上官厅”,指乡间龙舟赛往往发生纠纷甚至互相斗殴,引起诉讼,对簿公堂。这与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相差就太远了。     三、歌谣     驱鸟歌     砰夷呜,  趋乌过别丘。  只丘哩唔食,  许丘食到冷鲁1鲁1。  第一句以驱鸟声起兴。(走加焦),音饶3,义为驱赶。  清明,正是樟林官路两旁吊瓜开花结果的时节,瓜农深受鸟害,便扎各号假人,各色纸条小旗,遍插瓜园中,清风徐来,颤抖摆动。起初还有惊鸟之效,但这些东西毕竟属纸老虎,不免黔驴技穷,起不到阻吓作用。最有效的方法用人驱赶,到瓜园敲打破锣破鼓,白铁桶旧面盆。吾乡北社巷头有添伯者,善唢呐,守瓜时高奏潮州弦诗,赶鸟与娱乐相结合,田园一景也。而掌瓜童子,于无聊寂寞之际,引吭高唱上述驱鸟歌,歌声在田野中飘荡。歌词率真质朴,自私之情直抒,毫无顾忌,比唢呐赶鸟更具野趣。几十年前的赶鸟护瓜的情景,于今尚历历留记心中。  驱鸟歌虽是即兴之唱,相信有其文化背景及其历史渊源。远古时代,人们为避免自然灾害,获得丰衣足食,通过进行腊祭念祝辞来禳解自然灾害。如《札记•郊特牲》的《腊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种具咒语性质的祝词以歌谣的形式出现在祭典上。也有单独对付虫灾鼠祸鸟害一类的祝词,如《诗经》中的《硕鼠》篇。还有唐代韩愈来我潮任刺史时为驱除鳄鱼的《祭鳄鱼文》,虽以祭文方式,性质与《硕鼠》相同。以歌以文驱除灾害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樟林的驱鸟歌具同类性质就不奇怪了。  古人相信语言的力量,用祝词的巫术与自然抗争。随着宗教的产生,人们把各种自然现象神化,用敬用媚用求的妥协办法寄希望神力消除灾难,驱鸟的祝词变为祭鸟之俗,如广东乐昌坪石三溪地方,便有二月初一的敬鸟神的节日:“二月初一,当地称为鸟节,要敬鸟神。这天乡民会把过年做的灰水糍粑煮好切成手指粗一块并搓成圆形,一个个粘插在竹枝上,趁天未亮把竹枝插到菜园里,任凭鸟儿啄食……据说这天鸟儿吃了糍粑不会再来糟踏庄稼了。”我们比较樟林的驱鸟与乐昌的祭鸟,还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中从巫术到宗教的蛛丝马迹。樟林驱鸟歌比起乐昌的敬鸟节更野性些,仍保留着原始歌谣的气质。  樟林的驱鸟歌,既是文学的,又是历史的。《诗经》中《硕鼠》篇的性质有很多讨论,有的认为祈鼠,有的认为驱鼠,其中涉及“去汝”之“去”一词的训诂。确实要用谭步云释“去”为“祛”、“驱逐”来理解诗篇。樟林驱鸟歌“(走加焦)鸟”之“越”,与《硕鼠》中的“去”词义是相同的,用樟林的驱鸟歌谣可为“去”训“驱逐”之说作一小佐证。     参参碎碎木仔核     参参碎碎木仔核(音佛),  二头尖尖橄榄核。  生毛生毛是suai11(芒果)核。  体1哥5体1哥5杨桃核。  圆圆乌乌龙眼核。  乌乌粗粗是牛牯卵(音浪)核。  这几句口头谣,儿童常唱着玩。形式如猜谜语。前半句描写形态,后半句为实物,甸甸落在“核”字。潮语核口读为“佛”。“佛”多如牛毛,疑为妄佛之谣,直如咒骂。小童无知,恐大人制造而煽播之。     红猪头     红猪头,摆门楼。  门楼无你摆,去摆东司头。  潮俗祭神供猪头为五牲之一,用颜色涂得红彤彤。歌谣将妆扮不当的脸讥为红猪头,不配在当街的门楼前炫耀,到“东司头”(潮方言为厕所)去吧。     金纱姨     金纱姨,跋落池,  无人晨,晨胶己。   (四下加瓜)音孤,潮音义为捞。“金纱姨”,水虫,状似蚊而体大,成群浮跃于水面,动作极其轻盈敏捷,甚难捕捉,偶抓到,即分泌出一种气味,类似酱油。儿童临水,捡瓦片或石子掷击,并抚掌唱此歌,吓得“金纱姨”扑跃远去,在水面点起串串圆圆的水花。     沙夜1四实     沙夜1四实,老个奴仔去曝日  沙夜1,潮方音称蜻蜓。实,潮音义为翅。老,潮音义为欺骗。从前村中空地甚多,长有野草花,蜻蜓好停歇其间。儿童蹑脚蹑手尾随其后,伸手张开手指欲挟其尾巴,将近即飞,稍移前又停。儿童不断跟随,半天捉不到一只而不辍。似易而难的捕捉,其结果在烈日下满头大汗,“老个奴仔去曝日”十分形象描绘这种场景。儿童见同辈捉不到蜻蜓,时在旁唱此歌作风凉话。  事过境迁,上二谣的乡村情景今不存矣。     秀才才秀     秀才才秀,卵毛曲求3。  三日无食,番葛皮青哩丑3。  番葛,地瓜。青哩,方音有不停、不客气的语气。丑,樟林人称猛饮暴食为丑。讥讽斯文扫地及品德恶劣的读书人。生活于社会低层的穷困寒酸的知识分子,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有的做事失去尊严,经常是旧时代民间拿来讽刺的对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相去不远,虽被讽刺,尚哀其不幸。此谣似针对无良的读书人。     膏盲扣强1     青盲扣强1,树下拉3凉。  橄榄斫尘(音瓜8),咸莱配糜。  个钱橄榄  个钱橄榄个钱姜,个钱银锭个钱香。  上二歌谣反映下层穷苦群众艰难的过日。一个残疾卜者一手敲着小锣,一手扶童背走乡窜里卖卜,走累了,在树下歇凉。回到家里,以咸菜和腌橄榄送稀粥。平日家无所备,急用时才以最小的货币单位一个钱零星购用物,这是笔者小时在乡间常看到的生活片断。从前腌橄榄曾是群众送糜的主要佐餐菜,而今橄榄身价倍增,非可同日而语。  另据陈尔真先生提供,他们澄海外砂一带此歌的版本为:“青盲扣强1,无(女加么)凄凉。欲(女加么)何事?娶来参详。”(参详,商量)此歌比樟林流行的歌谣反映残疾人士生活的另一方面的诉求。樟林版是求生存,外砂版是求发展,实人活在世上为生为死的二大要事。  解放前出版流行的“膏盲扣强1”这首歌谣应与外砂版同源。然有所差异,不妨比较一下。   1.青盲会叩镪,无(女加么)真凄凉。无母无切要,娶个妻子耒参详。(《潮州歌谣》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残本第59页,编者佚名,书名为藏者按内容而定。)   2.膏盲青盲,无(女加么)真凄凉。无母无切要,无(女加么)怎呢有参详。(金天民编《潮歌》第13页,1929年6月,南大书局出版。)   3.青育扣铿,无她凄怜。欲始乜事,欲(女加么)来参禅。原注“参禅——磋商”。他本作“参详”,有字可记的口语,作“参掸,,倒有歧义。(徐志奄编《潮属儿歌》第146页,汕头文明商务书局发行,1930年5月。)  第1、2种同类都有“无母无切要”之句。老婆比老母还重要,大不孝也。欲(女加么)本无可非议,与敬母不背,第3种同外砂版可能以不违背一般社会道德观念对第1、2种进行改造。如果从修辞角度来看,“无母无切要”可看作加强“膏盲”残疾人士强烈的人性本能的手法。相对而言,樟林版的青盲残疾人士更值得人们的同情。     四、儿戏     百年前在西方传教士眼里中的中国儿童的游戏,令他们感到十分惊奇:“孩子们的游戏总是很有趣的,这是一座迄今还没有被发现的宝藏”,对“剥蛇皮”、“老鹰抓小鸡”等的儿戏进行记录,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在这里,笔者记录樟林部分儿戏,补充这方面的民俗资料。樟林儿童除滚铁环、放风禽等外,还有几项特别的游戏。     排十二生肖     所谓排十二生肖,并非鼠、牛、虎、兔、龙、蛇等都有,其实只取其中几项,以偏概全的取名。   1.牛发角  数人游戏,猜一人作牛。“牛”侧站弯腰,头尽量俯地,二手自然垂下,他人按“牛”背而分腿跨越,如当今体操之跳木马。接着“牛”盘腿坐地,两掌伸开贴靠耳部,当作牛角并不停作上下移动的动作,取牛角在生长之意。其他儿童从“牛”的头顶跨越而过,碰到“牛头”、“牛角”者为输,代替作“牛”的儿童当“牛”。   2.虎春脚(“春”潮音有伸义)  猜作虎的儿童猫腰爬在地上,伸右腿,另一儿童背向“老虎”,用双腿轻挟伸出的“虎”脚,用手拍“虎”的脚底板,要敏捷离开,否则被“虎”脚蹬触到即输,要代替作“虎”。   3.兔仔望日头  扮兔的儿童盘腿坐地,面仰天,小伙伴顺序跨越,碰到“兔”脸为输,代人作“兔”。   4.蛇剥壳  此项难度较高。参玩的儿童排成直行仰面而卧。从最后的儿童开始,手与脚都撑起,仰天而爬行,跨越过众人身上,至越过最前一人卧下。紧接着倒数第二人,第三人……依次仰面爬越。如人多,力气小的儿童往往支持不住,不能爬越到队首。也有恶作剧者,进行中,当屁股对准下面小朋友的脸蛋时,忽砰然大放其屁,闹得不欢而散时也有之。  排十二生相的游戏多于夏天皓月当空之夜晚,是极有趣的儿戏。其游戏规则比起美国传教士泰勒•何德兰在《男孩的游戏》中所记录的“蛇剥皮”要高难。     转莲花     此游戏起码应有6人,8人为佳。先找一块放得稳的大石块,然后儿童们手牵手对石块围一大圆圈,梅花间竹一立一以双脚蹬住石头,如莲花开放之状。接着,站立的人向同一方向旋转。立的人要选力气大的儿童担任。玩这游戏具有危险性,旋转到一定程度有了惯性,欲罢不能,事不协调就易脱手,弄得花谢萎地,发生意外。这个游戏与泰勒的记录中叫“转肉团”同类,但名称就文雅得多。     卖红柿     儿童若干人,一人扮卖红柿,上场即高声吆喝:“卖红柿呀!欲买哩来呀!”群儿一拥而上吃光红柿。接着就排成一行,准备抗债。卖红柿者挨个要钱。队首说:“无钱。”卖柿者喝道“猴头无钱找猴二。”猴二说:“无钱。”卖柿者喝道:“猴二无钱找猴三。”猴三说:“无钱。”卖柿者大光其火喝道:“无钱掠猴仔!”并冲向排在后面的猴子。队首猴头即张开双臂挡住卖柿者,后面群猴两手搭前者之肩,排成一字长蛇阵,在猴头的掩护下,与卖柿者周旋。卖柿者要突破猴头的阻拦,反复向猴队冲击,捉拿猴仔抵债,来回捉与保。由于卖柿者一人,而猴群人多首尾不能相顾,冲击一久,队伍就会溃散,卖柿者便可捉到猴仔。被捉的猴仔是下一回游戏中的卖柿者。扮队首猴头要群儿中个头高大者担任。  这个游戏的形式与其他地方的老鹰抓小鸡大同小异。老鹰抓小鸡是个很普遍的儿童游戏,被泰勒记录入《男孩的游戏》中。卖红柿不清楚其他地方流行否?不过,二者之间在文化精神内涵上,却有天壤之别。前者表现不畏强暴,爱护弱小,充满母爱精神;后者却表现出市井无赖贪利损人的恶劣品质。此游戏虽出于笔者故里,但不为其精神境界较为低下护短。买卖要公平,而游戏的情节是先吃后赖债,个个推诿,到后来集体抗债。而卖柿者的精神境界也高不了多少,虽理在他一边,抓人抵押却不是文明商人的行为。虽然,儿童在游戏时尽情玩耍,但游戏的形式总与内涵相关,不健康的形式难保不会潜移默化,对儿童的成长留有负面的影响。近年报端报导不少迫债而私自绑架债人,当受到法律制裁时后悔不迭。你看这类人与卖柿者该有多么相似。     钱戏     这里介绍樟林十分流行的少年儿童掷钱游戏。它来源于古代的钱戏,用铜钱作为器具的玩艺。古有摊钱、颠钱、撞钱等。’它已成了考古的题材,而樟林的少年儿童还在继承这种古法,可称为古钱戏的活化石。今介绍如下:  玩具,以清代各省铸造的铜板,也有历代的方孔钱,记得还有日本的宽永钱,颜色鲜红。解放初期铜钱曾短期流通过,一铜板等于今之一分钱,可换十个方孔钱。铜板叫铜雷,方孔钱叫铜薄钱,不够厚重,只有初玩的儿童使用。  玩法  甲种先在地上画一个格局,叫做“留”,如纸折扇面,中以曲线分为二区,其状似太极图。再由参加者自定远近,一般于5、6尺处划一界线。参玩的人和出钱无硬性规定。参玩的人与钱不宜过多,2至4人为佳。如只2人,出的钱可适当增加。开始前要猜先后,每人用钱掷向格局,最接近顶线者为先,低者为后。然后进行游戏,掷者将众人所出的钱集中手中,站在界线后,将钱掷入局中。其他参者指定某钱为目标,一般选位置处于难击中者。掷者用一钱击目标钱。击中为胜,钱全归他。如击中他钱或出局或过区,算“无份”,失去游戏资格。击不中而击钱不过区,算“有份”,候第二轮再上。玩这种游戏,能击中目标为佳,还希望同伴击钱时重击或过区或出局而“无份”,坐收渔利。  乙种玩法大概与甲种相同,只是不画格局,划一横线,在横线上方约二寸的地方挖一小洞,而站位的界线比甲种略远些。掷者瞄准小洞抛钱,凡人洞者归他。他钱也与甲种相同进行掷击。因无格局限制,掷击时,用来击钱的铜钱不能落于横线之下,落于横线下算无份而失去游戏资格。  丙种叫“斫”钱,架起一块砖头,要有斜度,玩者将钱冲击斜砖而滚动,到一定地方停下,看谁的钱滚得最远。最远者取得先击他人的钱的权利,击中为胜,参玩的同伴要按约定输钱给击中者。  上述的玩法最为普通,还有他法,这里省略。  从古到今的钱戏,总包涵着赌博的性质。尽管铜板的价值不高,但毕竟有刺激性,胜者赢钱自然高兴。不过儿童玩的成分还是占主要的。也不可忽略钱戏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判断、控制等方面的能力,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由于铜板钱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古玩摆上的文物,作为游戏的器具渐渐难以得到。用今的铝币太轻,一元硬币又嫌小,其质地不宜钱戏,这种玩法大体己失落。     寸竿寸只     樟林的儿童有玩挑“寸竿寸只”的游戏。“寸竿寸只”是用硬木制作,一长约20公分,一短约10公分。二枝合成一对“寸竿寸只”。先在泥地上挖一长形坑,一人将短的“寸只”横架在坑上,长的“寸竿”插入坑中,用力将“寸只”挑抛,飘然落在远方。另一人若能用手接到,角色轮流。如接不着,原地拾起“寸只”,掷向摆在坑上的“寸竿”,击中为胜。此游戏也可在灰埕进行,画一圆圈,将“寸只”竖立圈中,用“寸竿”横扫“寸只”,令远远飞去,接“寸只”击“寸竿”的方法与挖坑同。玩法二人,输者要受罚,将“寸只”轻轻抛起,胜者执“寸竿”轻轻拨向左右,输者弯腰捡起,再走近胜者如前若干次。  如选在硬地上横扫“寸只”,带有危险性,接“寸只”的人易被击中致伤。“寸竿寸只”长短相差近半,由是樟林乡人讥笑身高悬殊的夫妻或恋人为“寸竿寸只”。  上面是樟林几种少见于记录的儿戏。笔者觉得,旧时的儿戏是集体的,团结的,友爱的,智慧的,健身的,其组织是邻里小儿自发的。它是儿童步人社会人生的预习。时代变了,可是这些有益的民间习俗,还是保留不住。     五、诀术     《潮汕风俗大观》载陈觅所录口诀二则,樟林也有,尚可补数条。     三把沙     三把沙,  三把米,  着杉2就嚗疕(音朴鄙)。  杉2,有撒播义。据李新魁、林伦伦所著《潮汕方言词考释》,“花”,潮音读鄙,疮上甲之薄者。口诀的“臊疙”指人体皮肤伤口结痂脱落。  儿童玩时不慎皮伤流血,就地掬上沙土,一边念上述口诀,一边将沙土撒在伤口上。从卫生角度上,是不科学的愚举。但相信这是一种古老的巫术疗法。古人联想水来土掩,以模拟的思维来治伤口流血。笔者小时见民间巫医治皮肤病时撒米、豆作法术,并口念符咒,与上述的诀术皆为同类。至于传统医学,认为土性之药多可用于止血。门臼土、柱下土、梁上灰、烟筒灰、香炉灰,皆可止血,也是此类思维模式。     捞食捞屎     十五夜,取一条甘蔗,一头啃食,一头却往厕池中搅粪便,口祝曰:  捞食捞屎。潮方音“捞”意为足够。“屎”与“使”谐音。祝词希望新的一年有足够的粮食和金钱使用。往厕中搅粪便,未免恶心,却反映农家对庄稼的粮食不甚忌讳,何况还包涵做诀术形式。这倒也想起毛泽东有名句言,说脚有牛屎的农民比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都干净。又譬如樟林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脚踩到粪便,连说数声“屎是财!”避晦气耳。     目针醒醒醒     人若眼皮生目针,即眼睑长麦粒肿,用谷粒触目针处,口念诀云:  目针醒醒醒,胶落井。然后将谷粒抛人井中,目针可消。据说有灵验,实恐自消之误解。这种治目针的方法,也属顺势巫术的思维,把目针之肿传给谷粒,随抛入井而转移。  笔者了解过近村有的却不知此俗,而百多公里外的惠来县盐岭地方却有此术,只少口诀。一种民俗其存在有跳跃式的现象,是否受族群迁徙而传播另一处地方?很值得研究。     脚痹痹     脚痹痹,挽草来禾4鼻。  禾4鼻鞍,牵牛来上山。  山着到(读为倒),脚就好。  禾4潮音义为贴,此术治脚一时麻痹,不知何据。然有一定道理,鼻鞍处为印堂穴,草节贴此,大概可刺激此穴,引血气下行,起消痹之作用。一时脚受压迫而麻痹,解除压迫也能自消,鼻鞍贴草或起有分散精神而减轻麻痹难受之感。     搑倒东司墙,娶个雅姿娘     潮汕十五夜女子坐大菜的习俗,出版的民俗读本几乎不遗漏收录,也经常见诸报端,在樟林还有男子求偶的习俗。  搑倒东司墙,娶个雅姿娘。  坐大菜,嫁个好夫婿。  搑,音垅,义为推。坐大菜的分析甚多,不用介绍,但倒厕墙之俗实未明其义。不过能推倒墙头,一定是个壮汉,显示臂力,以争取好女子喜爱之心,是能娶雅老婆的好条件。笔者推测而已,并无他证。     六、笑话其他     后沟乳兄卖蚝短秤     有盲夫哑妻,夫闻邻佐人相争,使其妻往视。少顷,妻哑哑声回家,对夫比脚划手,传达后沟阿乳兄卖蚝短秤,与人争吵被打的原委:妻摸夫尻仓涵,夫良久悟而自语:“啊——后沟,后沟何事?”妻牵夫手摸自家胸前。夫良久而悟:“啊,乳兄,后沟乳兄。乳兄何事?”妻复牵夫手摸自家下体。夫良久而悟:“啊,蚝。后沟乳兄卖蚝。卖蚝又何事?”妻伸手下托夫卵(音浪)脬,旋以拳头频击夫背。夫点头而大悟:“啊啊,暗搞秤砣!在秤砣上作弊,后沟乳兄卖蚝短秤该打!”  人多将上述当作咸古,实为十分诙谐幽默的笑话。以触摸身体来比喻人事,转换信息的手段真“不让于庄生、东方的滑稽。”一个小贩卖蚝短秤的过程,哑妻简练扼要抓住最关键情节,把一场争执过程通过四个动作明白复述出来。这个笑话有类相声,令人喷饭。或许有人说这是拿残疾人士开玩笑,但我们又何妨看作称赞残疾夫妻日常生活中沟通的智慧及和谐相处的乐趣。笑话有地名(要知有后沟地方)、物产喻称(蚝,乡俗喻为女阴)的地区性特点。樟林与隆都后沟相隔不远,卖蚝短秤也常见之事,所以笑话听起来熟悉,如身边的事,在樟林及周边地方颇流传。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审视这则笑话,确有记录的必要,科学无禁区,须知“学术上是无所谓卑猥或粗鄙的”。若偏要细细推敲,是否合乎聋哑语言的科学,那就不是民间笑话了。     欲荖找阿应泉     樟林有很多以本乡人事衍生出采的口语,如本文《二月灯橱)中所引的“画龙画符画灯橱”之类,还有事关樟林与荖叶历史口语。清代的樟林荖叶“可甲东粤”,“番禺、阳春之荖独不及樟林”,可见其知名度。当时象鼻山下一带大面积种植,其地获荖巷之称。今樟林的荖叶已绝种,大概卅年前还有,那已不是供人食用,而作为人药之物。独家经营此业者是新陇人黄应泉,小量种在新陇闸门外新拍堤旁的自留地中。笔者路过此地,远远望去,有几垅上搭遮阴棚架处即是。远近急用于配药者必来寻之,由是引出一句口语:“欲荖找阿应泉”。荖与老同音,潮音义为欺骗。樟林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不相信人,便说“(你)欲‘老’(我)?”对方便会回敬一句“欲荖找阿应泉”。樟林荖叶已没有了,却永存于此语中。  旧时代樟林还有二句事涉荖叶的话,“堵阿堵,堵到漳洲府”,诉说担贩荖叶人闽之艰难;还有一句口语:“爱就荖,勿就草。”意为用得着时是宝贵的荖叶,不用时荖叶如野草一般被贱弃,引申对人事中过于实用主义的批评。  在此顺便提及一首以荖叶起兴的潮汕歌谣,被金天民编人《潮歌》(第189页)中:  荖叶缠筹枝,亲仔唔如亲夫妻。  夫妻挈钱相共使,共仔讨钱实多知。  荖叶缠荖丛,亲仔唔如亲官人。  官人挈钱相共使,共仔讨钱实艰难。笔者疑此歌为樟林人所作,理由有二:1.樟林人以地方特产人歌,2.樟林人今天还有“亲生儿不如自己钱”的口语,而歌谣就是由此语演化而成。今唱起来,似乎还不过时,无异对养儿防老旧观念的批判。  以上30余则民俗活动,今整理出来并略加笔者一些肤浅的解释。其中不少是自己少年时代亲身所为。现电信方便,调查多作电话访问,在初稿完成之后,寄往故里请兄弟父老帮忙确识,一般说来,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笔者工作单位中山大学是当年国内研究民俗学的重要阵地,近些年来,钟敬文先生的弟子叶春生教授重扛起民俗学研究的大旗,成立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出版《民俗学刊》。在这种学术氛围中,激发我对民俗的兴趣。  民俗学者以历史的责任感呼吁“今后整代人中,都将会出现民俗传承的断裂现象。因此,今天修民俗志,将意味着传统民俗的最后贮存,从直接调查中来的详尽记述,必将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不少民俗学家身体力行做了很有成效的工作,如近日看到的国际客家学会等单位组织调查并出版了劳格文主编的一大套《客家传统社会丛书》,记录“有的早已不复存在了,有的正在发生变化或消失”的民俗活动。几乎所有的民俗学家都强调实地调查,并有“将实地田野调查放到学术研究的头等位置之共识”。笔者不是专业民俗工作者,更淡不上研究,只觉得儿时一些很有趣的民俗活动不知不觉地慢慢消失了,由是响应民俗学者的呼吁,作一次尝试,产生《澄海樟林民俗》一文的写作冲动。在调查过程中诚如钟敬文先生所说:“中国民间,不但民俗资料俯拾即是,而且未被发现过,富有学术价值的珍宝,也不难找到。这几年已经有些同志在挖金拾翠。谁只要肯去采访、采集,就不会让你失望。”不过本文调查到的资料还没金子和翠玉,只是一堆粗矿石,是否有用,那就由民俗专家去雕琢、淘洗和冶炼了。  在调查的过程中,注意到不少民俗正在发生变化。民俗随时代而不断变化,有些变得莫名其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有的民俗专家提出对民俗要“动态记述”。尤其在这精神和物质文明急剧变化的今天,新俗、俗变都在产生。譬如樟林的婚俗,基本的例俗还保存,而现在就没有哭婚了。从前新娘坐轿出阁,小时还见过,后来没轿,却出现戴斗笠而打伞而戴帽,不断更变,但其主旨头不见天是遵守的。如果上溯人类婚姻的初始阶段,这是否与抢婚有关?人总是聪明的,最善通变。如樟林有句口语:“三十夜,大鱼凑三牲。”祭而用牲是大礼。甲骨文中就有以大小牛羊作祭神牺牲,称大牢小牢。后来专指以牛作牺牲的为太牢,又发展到牛、羊、猪的三牲。三牲就是牢的演化,用牲是较重要的祭礼,而非每拜必用。现在的三牲由鸡、鹅、鸭家禽代替。再变为一家禽、一猪肉、一大鱼。再变为一猪肉,一大鱼,一为鸡蛋或鸭蛋。只有冬至宗祠行祭时才用全猪全羊,较接近大牢小牢,牛换成猪而已。一般比较隆重的祭典要用猪头五牲,由猪头领衔,猪头、鸡、鹅、鸭、大鱼。“大鱼凑三牲”,“凑”就是明知故代。鱼与虫同属,即使家禽,亦非牲也。民间只能如此将就。又,从前拜祭有专门的烛台,今除大寺庙之外,一般用煤油灯代替。物质的变化是民俗变化的一个方面。  澄海近年来移风易俗,改土葬为火葬,应该引起丧俗的改变,可以调查。前此多数人家丧礼守孝的时间大大缩短。从前要三年礼毕,才算家门清洁,而今几天便完事,贴上红对联,人来客往如常。如今生活节奏快,经济活动繁忙,不得不改。如上等等说明农村民俗正在变化的事实。  大凡一种习俗,于思想行为不至于与今天的社会有太大的抵触,直接伤害民众,如以前的沉江浸猪笼极不人道之外,在物质条件许可下,一般的民俗还会延续下去,如拜祭中用的银锭香烛,容易制作之物,故拜祭用的银锭香烛不至于灭绝。三牲将来也不会没有,拜三牲的习俗可传之永久。民俗的动态调查还是有工作可做的。  在本文结束之前,笔者还得重申,调查记录民俗是件细致繁琐和科学的工作,本人又不是专业的民俗工作者,隔乡隔里之事不能尽知,参考之书也不能尽读,重复、疏漏或于事实有所出入,恐在所难免,祈望方家正之。  调查过程中,得到姚春喜、陈万森、张泽明先生的热忱支持,笔者深深表示敬意。
你是本文的第5005位读者
《潮学研究》11期
作 者: 黄光武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全部内容  
选择分类栏目
潮汕岁时节日
潮人礼仪习俗
潮人生活习俗
潮汕行业习俗
潮汕文化习俗
潮汕半山客
潮汕游艺赛会
潮汕信仰习俗
潮汕会社组织
潮汕民间文学
潮汕民俗史话
潮汕民俗趣谈
潮汕民俗旅游
潮汕民俗研究
选择栏目专题
本站由汕头市图书馆制作维护 &2004
联系地址:广东省汕头市长平路11街区
邮政编码:515041
联系电话:(06
电子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妯娌的三国时代潮汕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