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的同音组合/趣味/易传 十翼 全文涌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古代“线的艺术”研究(原版论文).pdf12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代“线的艺术”研究 姓名:陈龙海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邱紫华 座机电话号码 德士学镶论文 ⑧王 0C1’oR^LDISSER+IlAj‘i
N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苞术”和线性思维的代表,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 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杏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它体现在各秘 艺术门类之中。本文试图从美学和溅术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综合考察。 本文苁两令鑫度对“线懿艺本”进葶亍了赛定,其一是线条,帮淡线条成良线 条为主的造型手段,其二是“线性”,即农时间中绵延和在空间中展开的“线”。 本文侧重予线条的探讨。 本文以原始思维为逻辑起点,以原始艺术为切入点。本文认为,原始艺术具
有“线”性特征,这一特征正是中阑古代“线的艺术”的源头。原始艺术白勺“线” 搜姆薤营建是由爨始懋维联疑有浆“线”憋特缝濒影响秘决定懿。冀次,农嚣始
人的生产性巫术实践活动中,以延迟模仿方式进行的轮廓对象的复制以及当时的
技术条伟和刻 藏 工其共两成就了原始蕊承静“线”链特征。 接着,本文通过中西艺术的创作方法 中国的延迟模仿和西方的写生模仿 豹比较,以中西艺术事实为依据,分析出中西艺术各自不同的形式袭征,前者为
线条,睡喾为羁块。倦无论憝创作方法窝形式表缝都不是孤立斡艺术璎象,起凌
定作用的还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基因。如果说,西方自古希腊越,科学的方法和求
寞豹率美簇蠢形式了写实静爨作方法,那么中国吉往家法麓麴社会缩秘和爨给謇
足的小农自然经济模式所形成的文化类型和社会心理,使得中国古代艺术继承多
予削新,与原始艺术一脉相承,成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历史汇流中的现代抉择——论彭燕郊诗歌的意象世界.pdf4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60 &&
历史汇流中的现代抉择——论彭燕郊诗歌的意象世界.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历史汇流中的现代抉择――论彭燕郊诗歌的意象世界 姓名:马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孟泽 座机电话号码 摘要 本论文从彭燕郊诗歌写作的意象建构出发,着力探讨诗歌意象与时代状况的结
合点并以之来论述彭燕郊贯穿二十世纪写作的精神魅力。缘此,本论文淡化对。七
月诗派”这一诗歌知识背景的考察,从意象批评着手强调作为“默默者存”的诗人
个案,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现代的现实主义”诗歌话语给予其诗歌颜色意象
群如“红色”、“黑色”、“绿色”以及“无色”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彭燕郊来说,“生
命的诗歌”与其“诗歌的生命”相熔于一体的艺术探索、人生探索成就了诗歌元素
的美学效果,其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表达才始终关注心灵、自我与社会的联系,同时
还使得“红色”、“黑色”、“绿色”以及“无色”意象的递嬗在其早、中、晚期的诗
歌写作中产生一一对应关系。这一对应关系不但折射出诗人用自我的历史来归纳民
族的历史的种种动机,也折射出诗人用自我的历史来归纳民族的历史的复杂背景。
关键词 彭燕郊,诗歌,颜色意象,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ABSTRACT Thisthesis from thediscourseofthe constructionin proceeds image andintendsto the
poemsbyPengYanjiao discusscombinmionof血e withthehistorical tothe
poeticimage situation,thusgiving prominence fascinationhis
poet’Sspiritual by endeavor never-ending poetic thewholetwentieth thesisherewill
throughout century.Therefore,the outthe
emphaticallypoint
poet case leave independentstudy
out review the of‘'the PoeticSchool”asa Jhly background survey. withthemethodof tofocusonthe
Starting imagecriticism,wetry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答案带解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周易》的前生今世《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节选自日《文汇报》,有删改)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易经》首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B.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C.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D.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B.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C.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D.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试题分析:A《周易》,即“周朝的《易经》”,所以《周易》属于《易经》;B《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不是;C无中生有,《易经》首卦到《周易》定为“乾”后,直到现在首卦是否改变,文中无此信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连山》定首卦为“艮”和...
考点分析:
考点1:社科类文本阅读
阅读科普文章,首先把它当做说明文来阅读: &&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 & 阅读科普小品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
& &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科技小品文常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阅读时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特别是关联词和代词。
& &3.分析说明方法。 & &一般说明文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对于科技小品文,用得较多的是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阅读过程中,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
& 4.体会语言特点。
& & 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其语言特点,命题者常会在这些地方设置考题。 &&
& 5、提取科技信息。
& & 提取文本中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 & 阅读科普文章,又要把它当做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 & 由于科普文章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 &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 &
& &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 &
& & 3、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有错误的一项(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抒情诗,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成为了文学的代名词。B.《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佛罗洛企图占有在街头卖唱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而未遂,便诬告她为杀人凶手,致使她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圣母院相貌奇丑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将她救出,并加以保护。C.《家》的主人公觉新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参加学生运动,向“门户可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最终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生活”。D.《论语》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教育的角度看,他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同样是孝、仁、政、君子等问题,他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B.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领导人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C.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其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实现。D.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采取任何单方面的举措,都是非法和无效的,都不能改变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事实。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阳光不但有色,它也有声,一有了阳光,一切活泼蓬勃的声气就从四边
,和阳光的活泼打成一片。每逢好天气下了百叶窗,你简直可以听见阳光在外面抵门,你闭着眼不理,眼前只见一片红,再闭紧一点,就是一片绿,窗外的温暖随着颜色的诱惑透进来,
得你不能不开窗,于是一片耀目的白光从外面直
进来,毫不客气地占领了每个角落,活泼泼闹营营地把室内的
之气都赶跑了。 A.腾身而起
B.弥漫开去
温馨C.雀跃欢呼
D.蜂拥而上
闭塞 
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绿草如荫
振振有词B.费尽心机
动则得咎C.白璧无瑕
锋芒毕露D.倏来倏去
海市蜃楼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颓圮pǐ
觊觎jìB.佝偻gōu
跫音qióng
舷梯xuán 痉挛luánC.房檩lǐn
镣铐liáoD.啾啁zhōu 悭吝qiān
犄角jī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困难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东方的想象张旸张旸,想象,东方,东方的想象,东方的,东方张旸,东方的承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东方的想象张旸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转载]吴湖帆山水画欣赏(2)
&&&&&&&&&&&&&&翠岫笼烟&
纸本立轴&1936年作
款识:翠岫笼烟。米氏写大姚雨霁用大翠点苔,房山、方壶竞为云山写照,翠华争妍,一新山水法门。丙子初冬漫效其格,吴湖帆。钤印:东庄居士、吴湖颿、丑簃长寿
此幅吴湖帆以宋人米氏之法点苔,又效元人高房山、方从义所写云山,以赭色敷山,以花青点苔或树。题画中“房山”便是元代山水画家高克恭,有《云横秀岭图》传世,山石以披麻皴后施赭色,山顶则以青绿横点,故而,吴湖帆有此一言。方壶即方从义,师承高克恭。此幅《翠岫笼烟》中,画家在云雾、岚霭的处理上极具功力,轻渲淡染,将山中云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利用烟云进行虚实处理,以虚代实,以实衬虚。使人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及“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意想象。整幅画洋溢着一番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儒雅风度,心平气和的惨淡经营、勾皴点染,清真平和,堂皇典丽,产生另外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高华韵致,加之吴湖帆丰润清腴的书法,温文尔雅,足以使作者和观者愁烦中具洒脱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
&&&&&&赵松雪春山晴霭&
立轴&设色纸本&1936年作&&&&&&&&&&&&赵松雪水邨图
&&&&&&&&&&&&
&&&&&&&&&云中山景涧底泉声&&设色纸本&1936年作&&&&&&&
仿郭熙山水&&立轴&设色纸本&1936年作
&&&&&&&&&&&&&
&&&&&&&&&&潭潭云阁图&
立轴&水墨纸本&&&&&&&&&&&&&&&
寒江渔艇& 立轴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
&&&&&&&&&&&&
秋山钓艇& 立轴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释文:吴墨井仿荆关秋山钓艇小帧,有异公题字者为平生合作。拟为岳军先生雅正。丙子九月,吴湖帆。印鉴:吴湖帆、梅景书屋。
此幅为吴湖帆1936年的摹古之作,自题取法自吴墨井。此时的吴湖帆已经经历了二十年传统笔墨的淬炼,正在化出自我面貌。著名的《云表奇峰》即于是年完成,在海上画坛声名大振。此幅写秋山红树,钓艇野航。于墨井冷郁中,掺入些许明艳,开出自家一派生面。
&采莲图卷&
手卷 张大千题引首
&&&&&&&&&凤池精舍图卷&
纸本 水墨淡设色 丁丑(1937年)作
款识:凤池精舍。遐庵姻丈属写斯图,漫用王叔明笔法不求形似,随笔成之。丁丑夏日吴湖帆。
图用元代王蒙山水皴法,所写庭园内多玲珑湖石,池水绕岸,松柳竹林掩隐;松下石间有精舍二楹,一士人临窗读书,屋外水榭上有石栏、石桌、石凳。园林景致,恬淡清逸。全图笔墨精妙,是吴湖帆少见的园林山水题材的精心之作。
&&&&&&&&&&&&
&&&&&&&&&&&&
凤池精舍图& 纸本 1945年作
&&&&&&寒山积雪&
立轴纸本&丁丑(1937年)作&&&&&&&&&&&&&
仿马文璧秋山读易图&&立轴&纸本&丁丑(1937年)作
&&&&&&&&&&&&
&&&&&&&&&&&&
秋山读易图&&立轴&纸本&丁丑(1937年)作&&
(218.5万元,2012年9月荣宝斋秋拍)
款识:新收马文壁秋山读易图小帧,笔墨简澹,自具痴翁神韵,因仿其意作松溪飞瀑,以应莲荪先生雅正。丁丑五月,吴湖帆。钤印:吴湖帆印、万里江山供燕人
《秋山读易图》是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最后一位大师吴湖帆的佳作。清新隽永的楷书款阐释了他的创作意愿,文中提及的马文璧是元代素有时誉的画家,其作品曾收录于清府《石渠宝笈》。而吴湖帆所购得的马氏秋山读易图小帧即是清宫旧藏本。另一位莲荪先生为民国画师沈金镛,善花卉,笔致高妙。1937年,时值吴湖帆所参与创立的苏州“正社书画会”活动频繁之际,这幅仿马文璧《秋山读易图》应为大师与沈金镛交流时所作,意趣盎然。
  马文璧深谙写画,文气十足。吴湖帆以超绝技法进行了精彩的再现。勾画山石,以石青与赭石为色。披麻皴染,突出立体效果。湿墨点苔依山而上,郁郁葱葱。古木松树枝叶遒劲,内蕴篆意。挥斥方遒间下,又是涓涓的细流,均为细笔勾勒,刚柔并济。山顶之上扎根着高耸的佛塔,其下掩映着一座古刹。画前松香徐徐,水波潺潺。远处又传来古寺的钟声,不绝于缕。曲径通幽,这是吴湖帆描摹的自然胜景、人文圣地。这幅仿元代马文璧《秋山读易图》是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仿王烟客秋风图&
镜心&丁丑(1937年)作&&&&&&&&&&&&&
仿王子久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秦山汉水卷
&手卷 设色纸本 丁丑(1937年)作
&&&&&&&&&&&&
马遥父晴麓横云&
镜框纸本&丁丑(1937年)作
&&&&&&&&&&&&&
&&&&&&&&&&翠碧银涛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7年作&&&&&&&&&
江山胜览& 镜心 水墨纸本
&灵峰馆诗事图&
横幅&设色绢本 戊寅(1938年)作
&&&&&&&&&&&&
&&&&&&&&&&&&
仿王原祁山水&
戊寅(1938年)作&&&&&&&&&&&&
仿王蒙笔意& 立轴 水墨纸本
&&&&&&&秋山萧寺图&
立轴&戊寅(1938年)作&&&&&&&&&&
松壑鸣泉& 立轴 1938年作
&&&&&&&&&&&
&&&&&&&&&&秋林飞瀑&
1938年作&&&&&&&&&&&&&&&&&&&&&&&&巫山清秋图&&立轴&设色纸本&戊寅(1938年)作
&仿四家山水屏&
四屏 设色纸本&1939年作
纸本立轴&己卯(1939年)作&&&&&&&&&&&&&翠岫琼林&
纸本立轴&己卯(1939年)作
&&&&&&&&&&&&
&&&&&&&&&&&&&&
纸本立轴&己卯(1939年)作
山水& 镜心
1939年作&&&&&&&&&&&&&&&&&&&&&&&&&&&&&&&&&春江渔隐&
立轴 设色纸本
&&&&&&&&&&&&&
&&&&&&&&&&&&&春云烟柳&
立轴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春云烟柳》轴,为吴湖帆1939年所作青绿山水精品。这幅画描绘的是江南三月秀丽明媚的人间胜景。春日江南,芳草鲜美,桃红柳绿。画面构图以“S”形布局,缜丽丰腴,意境空灵;用笔着墨滋润秀雅,富有情趣;设色妍丽而秀润,略具装饰风味却毫无匠气。画中山石层峦叠翠,以石绿色主敷,略笼石青,间衬以水墨岩石,以明其阴阳晦明,并分辨“三远”;坡岸水渚以赭石色濡染,敷色滋嫣动人;画面上烟柳葱茏,夭桃吐艳,画面中溪流迤逦远去,柳岸坡渚间点缀屋宇人家,显得幽窈深邃,增加宽广深远的美感,全图色彩和谐统一,春色满眼,洵为吴氏青绿山水画中的代表之作,较之廉州太守王鉴略无愧色。
&&&&&&&&&&
&&&&&&楼台烟雨图&
立轴纸本&1939年作&&&&&&&&&&&&&&&&&&&&&&&&&&
立轴&纸本&1939年作
设色纸本&1939年作&&&&&&&&&&&&&&&&秋山观瀑&
立轴&1939年作&&&&&&&&&&&&&
设色纸本&1939年作
&&&&&&&仿六如笔&
镜片 水墨纸本
1939年作&&&&&&&&&&&&&&&
云岩幽谷& 立轴 1939年作
&&&&&&&&&&&&
&&&&&&&&&&&&
松壑幽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此幅青绿山水以赵孟俯青绿法为之。是年前后,吴湖帆以赵孟俯法作过多幅青绿山水。在其看来,赵孟俯之青绿法,“一洗宋院习尚,便具书卷气味”。赵孟俯是元代山水画变革的先驱,倡导“画贵有古意”,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皆倡跨越南宋院画之纤巧,而直追北宋以前的古朴。其青绿山水皆以青绿色薄罩,后世谓之“小青绿山水画”,以区别于唐代的青绿山水。画中高山深谷,景象险峻幽深,近景为茅亭松树,数棵巨松姿态婀娜,茅亭中空无一人,中景栈道上一士人坐观深涧,画作虽以青绿着色,但意境极为幽静淡远。松树及岩石的造形出于李成、郭熙一系风格。松树以精细工致的笔法画出,树干以勾勒填色之法,尽显其苍劲虬曲之态,根根松针则事无巨细地一一写出。山石的画法颇有出新,笔触细腻,勾多皴少,赭色作底,上罩染石青、石绿,青绿与赭石的搭配,显得沉厚中有一份古雅。整体画风秀丽丰腴,清隽雅逸,笔墨凝重,设色古雅,乃画家壮年小青绿山水佳构。
茂林仙馆图&&立轴&己卯(1939年)作&&&&&&&山水&&纸本立轴&1939年作
&&&&&&&&&&&&
&&&&&&&&&&&&
寒林平岗& 水墨
《寒林平岗》,此帧以水墨成之,烘托出秋深冬初之际,江渚萧瑟的荒幽境界。由题款用印及笔墨观之,应是吴氏三十年代后期的
拟各家山水&
镜心&设色纸本&1939年作
&溪山渔乐图&
手卷 1939年作
款识:1、溪山渔乐图,罗福颐谨题。2、拟戴文进大意于梅景书屋,已卯仲春二月朔,吴湖帆。3、三十年二月下浣陈树人。4、篆香阁主吴青霞题。5、桃花雨歇春潮长,江中鲤鱼随水上。香蒲叶短白鹭飞,渔父乘船自来往。船头巨罾三丈余,辘轳引缏如引车。浪花触船鱼乱跃,儿女相顾争欢呼。江头卖鱼朝买谷,晚来还向江头宿。老翁不愁儿不啼,新妇般中炊欲熟。俚句奉题,湖帆先生溪山渔乐图,翁闿运。印鉴:罗福颐印染2、吴万、倩盦、师农堂
&&&&&&&&&&&
&&&&&&黄山奇景图&
&&&&&&&&&&&
题识:庚辰春暮,效唐子畏笔法,写松风云海图。倩庵梅影书屋遣怀。钤印:吴湖帆印
《松风云海》构图别出蹊径,近景两块巨石,兀然从画面右侧向左上横插画中,俯视莽莽的松林与云海。画面下方小径自松间而出,仿佛看画者是拾级而上许久,方穿过一片山松,到达此境。云海灭没处,稍稍露出中景与远景尖耸的山峰。顶端巨石上的苍劲老松,如虬龙般探向空中。两位青襟老者对坐石台侃侃而谈,台下松海入目,头顶仍有峭岩为景,清新淡雅至极。吴湖帆画题“效唐子畏笔法”,他在《丑簃谈艺录》中曾评价唐寅“其山水皆云师法李唐,实只细笔一种而已,晚年粗笔一派,与吴小僊、张平山相似。而小僊、平山便如魔道,是六如书卷气胜也。”此幅《松风云海》以新颖的意境,表现出画家法古而化古的才能,足以窥见他对待画史与创作的态度。
吴湖帆1924年定居上海,气质上却是文人气浓厚的吴门正派。其在审美趣味上的特点,便是在堂皇平正中追求萧散闲适。作为正统派画家,要有对传统的深广认识,而这主要体现在收藏、鉴定与画史研究的统一上。由于出身收藏世家,优越的条件,加上个人勤奋,使得吴湖帆的“梅景书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成为东南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中心,大凡书画词曲博古棋弈的一代俊彦,几乎皆出入其中,使得吴湖帆有条件在收藏与鉴定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画史,同时逐渐将自己对画史的研究贯穿于创作之中,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临古作品,便占有相当的重要性。
1939年夏,吴湖帆夫人、出身名门的潘静淑去世,给吴湖帆带来深深的折鸾之痛,他在潘静淑遗作《华曼倩影图》上写下“点点相思,总肠断音书难寄”的悼亡之句。潘静淑早逝,对吴湖帆刺激很深,悲痛常不能自已,从此更名为倩,号倩庵。因此,在作于1940年的《松风云海》中,题识“倩庵梅影书屋遣怀”。
&&&&&&&&&&&&&&
&&&&&&&&&&&&
秋山萧寺图&&立轴&壬午(1942年)作
款识:石田翁秋山萧寺图笔法,在叔明云林之间,董文敏云:进溯穷源实董、巨嫡派也。壬午冬日雪窗偶仿大意,吴湖帆。钤印:倩盦(白)祘如此溪山甚时重至(白)
吴湖帆是眼高手高的大画家,收藏既富,学养亦深,创作尤勤,所作往往有一股既洒脱又富贵的绅士气。但是自从1939年夫人潘静淑去世之后,他情绪低落,伤感至深,不久他母亲因为儿媳去世悲伤过度引发沉疴也去世了。吴湖帆精神受到巨大打击,难以自拔,以至那两年他拼命吸食鸦片,幸好有顾抱真的体贴、安慰,他才从悲痛中慢慢解脱出来。后来,他与顾抱真成为眷属,美满了生活也美满了后半生的艺术。《秋山萧寺图》作于1942年冬天,正是他与顾抱真结婚之后所绘,画面呈现出一种仿佛罩了阳光般的暖意,才情又回到了他的笔下。画上款识说,此作乃写沈周《秋山萧寺图》大意,吴湖帆是沈周作品的富户,当年梅景书屋曾藏有沈周三个手卷,分别为《游张公洞卷》、《西山纪游图卷》和《吴山奇境图卷》,都是沈周传世作品中的上上品。所以,对于沈周他不仅服膺在心,而且了然于胸,故而绘此《秋山萧寺图》他能够熟稔如此,仿佛信手拈来。所题虽寥寥数语,却叙说笔墨缘由,洋溢一股学养气。
&溪山红枫图&
镜片 设色绢本
手卷&绢本 癸未(1943年)作
&&&&&&&&&&&&
&&&&&&&&&&&&&&
天平山一线天& 立轴
癸未(1943年)作
题识:千年松树龙鳞在,一道溪泉燕尾分。金元玉虎丘胜会诗句。癸未冬日,偶写是图,略似吾吴天平山一线天景入口处。倩庵吴湖帆识。印鉴:倩庵画记、好林泉都付与闲人。
这幅《天平山一线天》是吴湖帆四十年代初的精品力作,更是他丹青华佗的绝佳注脚。此图著录于《梅景画笈》第一辑。该画册是1943年,吴湖帆的门人子弟为颂祝先生50岁生日而编辑其近10年佳构而成,共50图,合50寿之意。在画笈里的题识为“千年松树龙鳞在,一道燕泉分燕尾。金元玉虎丘盛会诗句,癸未冬日偶写是图,略似吾吴天平山一线天景,聊博士魁先生一粲,倩庵吴湖帆识。”与现在看到的题识略有不同。此图成于1943年冬天,由吴湖帆赠予“士魁”先生,再由门人征借入刊。后来,因缘际会,此图辗转重回梅景书屋,为自藏之便,吴湖帆将“聊博士魁先生一粲”挖去,在“天平山一线天景”下补“入口处”三字,并把“倩庵吴湖帆识”移行置于其下。整个改动妙至毫巅,神乎其技。
都说画如其人。吴湖帆的画,尤其是山水画,透着与他身世个性相应的安静、典雅、雍容、华贵。“一线天”同样如此。尽管此图似是对诗句本身的忠实描述,但线条之凝重洗炼,构图之大胆雅健,笔墨之秀美华滋,非吴湖帆而不能为之。诚如裔孙吴亦深先生所言:“其书画透婉约之清秀,喷豪放之气势,集文人之儒雅,显古艺之静朴,精益求精,外求极品之顿挫,内透个性之灵光,实乃其毕生极力所向,千古艺坛,唯山水之正流,乃集大成之佼佼者也。”
&&&&&&&&&&
秋山飞瀑&&镜心&癸未(1943年)作
&&&&&&&&&&&&
&&&&&秋山行旅图&
立轴&陆恢 吴湖帆
1943年作&&&&&&&&&&&&&&
江岸望山图& 镜心 水墨纸本
白云风木& 镜心 1943年作
&&&&&&&&&&&&&
&&&&&&&&&&鹊华秋色图&
镜框 水墨纸本
1944年作&&&&&&
雨村烟树& 立轴 设色纸本
云烟楼阁&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松溪仙隐&
立轴 纸本 1944年作
&&&&&&&&&&&&
&&&&&&&&&&&&
赏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赏泉图。唐六如有此图,拟为长庚先生雅鉴。甲申八月吴湖帆。印鉴:“倩庵画印”(白)“万里江山供燕人”(朱)
吴湖帆还有近世画竹第一人之誉,这幅《赏泉图》也展现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他画竹从宋人双钩入手,又参以赵雍墨竹及恽寿平的没骨法。以淡墨或淡色画竹,其笔下的竹子有疏淡清雅之韵味,特别是水份的使用和控制恰到好处,使竹叶有“凤尾梢卷”之势。虽不着色,但仍有缜丽丰润,苍翠华滋的富丽堂皇之感。此幅虽为丛竹,但吴氏墨竹的神韵却已展露无遗。从这幅画的笔法来看,秉持了吴氏一贯的风格。笔法严谨、诸法并用,观之层次井然,云峰蒸腾,有深穆渊厚之气。吴湖帆的山水以烟云之法最有特色,在作画时,先用一枝大笔洒水纸上,稍干之后,再用普通毛笔蘸淡墨略加渲染,一经装裱,观之如山岫延绵。《赏泉图》就把这一绘画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海野云冈&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海野云冈& 立轴 设色纸本
&&&&&&&&&&&&
&&&&&&&&&&&&
石壁疏松& 镜片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石壁过云开锦绣,疏松隔水奏笙簧。此杜少陵句董文敏拈出每作题语。甲申冬日戏写是帧,不似董文敏而略近赵文敏矣。未知鉴者以为然否?倩庵吴湖帆并识。印鉴:倩盦画记、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作为海派山水画坛的翘楚,吴湖帆的山水画融古开今。这幅画作中参合了董玄宰与赵文敏两大家之遗意。画中前景绘两株松树俯仰相背,几株杂树参差期间。吴湖帆的松树十分具有特色,树干较欣长,圆形松针呈放射状,连接松针与树干的树枝用较浓的墨写出,挺劲有力。吴湖帆的松树与赵孟俯的双松平远一画中的松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中景画一巨岩,岩下多碎石,岩上密林茂盛。巨石之疏与碎石之密恰到好处的将画面的虚实布局安排得十分妥帖。不论大小山石吴湖帆均用披麻,解锁皴写出,笔力遒劲又不失潇洒,风雅。这全仰仗于其多年来鉴赏收藏书画的眼力与勤于练笔的功力。远景所绘烟云缭绕翻滚,只见云深处露一山头。吴湖帆渲染云雾飘渺的手法则又是其一大秘籍。据说吴湖帆挥毫时,先以大笔洒水于纸上,稍干后,复以普通笔蘸淡墨略加晕染而成,一经装裱,观之若烟云出岫,绵延不可方物。自古以来怎样表现云,水的动中有静,变幻无常是一大难题,而画中吴湖帆所画的云雾既表现了其体积感,又充分将云的动态拿捏到位,这是非细致的观察和长期的实践所不能办到的。全画以小青绿着色,艳而不俗,色调柔和明润,有雅致。在绿色调的衬托下,几株红树显得分外夺目。吴湖帆于用色一道尤有心得,他的好友郑逸梅先生总结吴湖帆的艺术特色时也说:“层次井然,立体感强”
识者尝评吴湖帆画“合古今中西之法,有烟岩万迭之势”。以此画观之,实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其中,赞叹不绝。
朴园图& 镜框 1944年作
&山水手卷&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唐杨升峒关蒲雪图&&立轴&设色纸本&1945年作&&&&&&&&&&&&&&&
设色纸本&1945年作
巉岩陡壑& 立轴&设色纸本&1945年作
&&&&&&&&&&&&
&&&&&&&&&&&&&&
密林巨嶂& 镜片 设色纸本
乙酉(1945年)作
款识:密林振繁响,巨嶂滃层云。乙酉五月,梅雨连绵,纵笔写此,略具郭熙遗法,吴湖帆。印鉴:吴湖帆、倩盦
此帧是先生画学思想的直接产物。他以创作方式研究绘画史,历代如赵孟俯、董其昌、四王以及现代的张大千、谢稚柳皆为此类。他们主要表现于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师法上。在吴湖帆的艺术生涯中,对前贤大师的学习是一项重要内容,了解、掌握各家、各派笔墨习性、技法、风格。吴湖帆对传统的涉猎极广,他从四王正统派人手,进而上溯明四家,元代诸贤及两宋名家,对传统全面把握。吴湖帆对画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创作,即更好地画画,故其并非为绘画史而绘画史,这与专业绘画史家又形成了明显的区别。这个区别主要表现在吴湖帆对画史的研究集中于画家、画派的笔墨、风格、技法范围内。观吴湖帆的这幅画作,首先令人联想起了宋人的词境,兼得豪放派的雄健与婉约派的柔媚典雅。画中山石运用卷云皴以表现石如飞动之感,树参鹿角蟹爪枯枝,远景云烟迷离,亦虚亦幻,实有郭河阳之遗意又兼具吴湖帆的自身特色。
&&&&&&&&&&&&
&&&&&&&&&&&&
槃亭续图& 镜片 设色纸本 乙酉(1945年)作
款识:盘亭续图,庆曾世仁兄雅属,乙酉初夏,偶忆旧见。吴湖帆。印鉴:湖帆颿(白文)
此幅“盘亭续图”绘江南初秋山水之景,峰峦坡石,多有起伏变化,云树苍苍,疏密有致,其间村落、坡岸、溪舟、湖泊,并写出平沙远霭,表现丰富,笔法以湿笔披麻皴为主,兼长短干笔皴擦,高峰平坡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空灵松秀,而不乏沉雄端严的气势,其间还运用浅绛和花青,分别染屋宇和丛树。精致的构图和旷达的气质与元代黄公望的笔法颇为相似。
赵松雪林塘晚归图& 镜片 纸本
&&&&&&&&&&&&&&
&&&&&&&&&&&&&&
赵善长溪山闲居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46年作&&&&&&&&&溪山间居图&
立轴 纸本 1946年作
&&&&&&&&&&
&&&&&&&&&春山图&
1946年作&&&&&&&&&&&&&&&&&&&&&&&&&&&&
唐子畏洞壑奔泉& 镜心 水墨纸本
&&&&&&&&&&
&&&&&&&&幽谷云峰&
立轴&1946年作&&&&&&&&&&&&&&&&&&&&&&&&&&
立轴&1946年作
&&&&&&&&&&&&
&&&&&&&&&&&&
仿赵松雪江村渔隐图&
水墨纸本&丙戌(1946年)作&
款识:赵文敏江渔隐图。松雪入元后一洗青绿脂粉,都用水墨写胸中逸气,纯以董巨为宗,古淡浑朴,开后世文人画派,虽大痴仲圭皆未能越其蹊径,距今七百载真迹仅存。余前岁获沈石田旧藏横册三节,有江岸乔柯图,纵笔点染,潇洒天成,洵画苑逸品也。丙戌十二月晴暖气煦,偶得佳楮戏仿其笔,虽神形俱非,差幸未落俗籍呈。行严世丈先生雅鉴。吴湖帆。钤印:倩庵、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山水&立轴&1946年作&&&&&&&&&&&&&&&&&&&&&&&&&&&&&&&&&&&&&潇湘雨过&&纸本镜框&丙戌(1946年)作
竹林七贤& 纸本镜片
丙戌(1946年)作
古树层峦& 镜心 丁亥(1947年)作
吴湖帆一生的艺术顶峰时期是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期,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创作了多幅精品和代表作,如《潇湘雨过》、《桃坞春色》、《潼关蒲雪》等。本幅《古树层峦》作于1947年。在画法上,或用他本人擅长的没骨渲染,或用董源的披麻皴和巨然的“矾头”点,或用郭熙云头皴法,色墨淡宕中见明净,用笔浑厚而洒脱。勾皴点染的运用,水墨和设色兼收并蓄,数家技法融合无间,已经完全脱离传统绘画流派的束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诚如画中所题“近读北苑潇湘、夏山,巨然茂林、海野,郭熙早春、幽谷诸图,略有领悟”。他是师法了世传五代北宋诸大家的绘画技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幅作品里也可感受到明代大家唐寅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山石用笔坚实挺劲,这与董源、巨然的用笔较松明显不同,由此也可看到吴门画派的影子。作品为横幅,构图上得益于董源《夏山图》、《潇湘图》两长卷千里平远、一片江南的影响。这种构图和形制,在他的绘画里数量并不多,图上有上款。全画以小青绿着色,艳而不俗,色调柔和明润,颇有雅致。吴湖帆于用色一道尤有心得,他的好友郑逸梅先生总结吴湖帆的艺术特色时也说:“层次井然,立体感强”。识者尝评吴湖帆画“合古今中西之法,有烟岩万迭之势”。
&&&&&&&&寒林云壑&
镜框&丁亥(1947年)作&&&&&&&&&&&&&&&&&&&&楚山叠翠&
镜心 纸本 1947年作
&&&&&&&&&&&&
&&&&&&&&&&&&&&
柳溪垂钓& 立轴
丁亥(1947年)作
&&&&&&邃谷寒潭图&&立轴&1947年作&&&&&&&&&&&&&&&&&&&&&&&&&&&&&&&
树深烟漠& 立轴 纸本
&&&&&仿米家山水&
立轴 1947年作
夏山林木图& 立轴纸本
1947年作&&&&&&&&&&&&&&&&&&&&&&&&&
方方壶夏山林木图 &立轴
&&&&&&&&&&&&
&&&&&&&&&&&&
秋山萧寺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47年作& (101.2万元,2012年6月荣宝斋)
此幅《秋山萧寺图》作于1947年,画面左上方款识为:“黄鹤山樵秋山萧寺图,叔明此图取法巨然。曾藏王烟客家,今归吴兴庞氏。丁亥三月,漫拟大致。吴湖帆。”“王烟客”即是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时敏(号烟客)。吴兴庞氏是指清末民国时期浙江吴兴南浔镇巨富“南浔四象”之一的庞元济,庞元济是当时著名的藏家。吴氏收藏甚丰,又精鉴别,多有仿古之作,根据款识可知此作是仿王蒙的《秋山萧寺图》。此幅画远景写群峰列岫,松杉覆盖中景的山体,山谷中弥漫着氤氲白云,一条瀑布飞流直下,近景写苍松,房舍隐现于山石树林中,水面无波,渚边土丘上密树排列,错落有致。此画以湿笔绘出,画面温润,草木华滋。笔下见一片江南景色,得平淡自然之韵味。在画法上,山石或用披麻皴,或解索皴写出;丛林用没骨烘染;苍松以细笔表现,整个画面墨色层次变化微妙,层次丰富,极见清润苍秀、深穆渊厚之气,画风清隽雅逸,反映其身处“无人之野”、“畅情”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个人情感。对于此时的吴氏来说,醉心于山水林泉之间,不问世事,是一种怎样的旷世清淡的理想境界,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使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化迹于笔墨之中。
&&&&&&&&&&&&
&&&&&&&&&&&&&&
秋山萧寺图& 立轴 水墨纸本
&&&&&&阿里山奇景云海图&
镜心&1948年作
吴湖帆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上画坛名家,工书画,擅鉴赏,富收藏,于绘画堪称是位集传统绘画之大成者。他还善于将风景照片通过笔墨、色彩化而为图。所作有如《庐山小景》(1958年)、《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以及作于1948年的《阿里山奇景云海图》(见图)均是其这一绝艺的代表作品。在《阿里山奇景云海图》中,他将传统大斧劈皴化为墨块与线条结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形体,用笔洒脱,墨彩多变,所写群峦叠嶂,起伏连绵,其间雾霭缥缈,云气蒸腾,苍翠茂密的松林与群峦相呼应,全图气势雄浑,景色奇特,委为转光影为笔墨、将阿里山奇景云海作艺术再现的杰作。此图端有题记曰:台湾阿里山奇景云海,拔海在二千公尺以上空中。戊子(公元1948年)春三月,子才学弟随教(育)部文物会亲往摄取。凡上下途中,二日间经山洞一百六十又四。归来出示相片,不觉动余画兴,乃检旧楮图此,即赠子才为此行留痕。吴湖帆并识。
&&&&&&&&&&&&
&&&&&&&&&&&水墨纸本&戊子(1948年)作&&&&&
溪山烟霭& 立轴
&&&&&&&&&&&&
&&&&&&&&&&&&
赵松雪春山晴霭&
立轴&戊子(1948年)作&&&&&&&&&&&&&
赵松雪春山晴霭& 立轴
戊子(1948年)作
&&&&&&&&&&&&
&&&&&&&&&仿唐子畏秋山琳宇&
1948年作&&&&&&&&&&
秋山晓寒图& 立轴 纸本
&&&&&策杖访友图&
立轴纸本&戊子(1948年)作&&&&&&&&&&&&&&
五月江深草阁寒诗意& 镜心
&&&&&&峒关蒲雪图&
镜心戊子(1948年)作&&&&&&&&&&&&&&&&&&
唐杨升峒关蒲雪图&&设色纸本&己丑(1949年)作
唐杨升峒关蒲雪图&&设色纸本&己丑(1949年)作&&&&&&唐杨升峒关蒲雪图&&设色纸本&己丑(1949年)作
&&&&&&&&&&&&&&
&&1949年作
&&&&&&&&&&&&
&&&&&&&&&&&&&&
山水& 立轴
1949年作&&&&&&&&&&&&&&&&&&&&&&&&&&&
纸本&己丑(1949年)作
&&&&&&&&&&
&&&&&&梅柳渡江春&
立轴&设色纸本&1949年作&&&&&&&&&&&&&&&&
涧底泉声&&1949年作
&&&&&&&&&&&&
&&&&&&&&&&&&
设色纸本&1949年作&&&&&&&
寒山雪影& 镜心 水墨纸本 1958
款识:董文敏有摹杨升真本,全用没骨,娄东虞山诸家俱味有摹写者,余梦寐忆之,略参钱粦举石法,不知与杨氏真面相去何如。己丑春二月雨窗作并识。吴湖帆。钤印:吴湖帆。
王维诗意图&
立轴&1949年作&&&&&&&&&&&&&&&&&&&&&&&&松阁云崖&
立轴&设色纸本&1949年作
&&&&&&&&&&&&
&&&&&&&&&&&&
石壁飞虹& 镜片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邵弥观瀑图
&刘松年秋林图&
&&&&松泉云霭&
立轴&1950年作&&&&&&&&&&&&&&&&&&&&&&&&&&&&&&&&&&&
立轴&1950年作
&&&&&&幽香涤虑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江上云林阁图& 立轴
&水绘盦填词卷&&手卷&设色纸本&1950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这幅堪称“云表奇峰”的山水画作于吴湖帆精力充沛的艺术高峰时期,构图用笔取法唐寅。在春光明媚、湖山相映高松挺拔,新絟环绕之中,朱楼画阁中的文人雅士凭栏眺望,饱览春色。他书写唐寅《题画诗二十四首》中第十九首补白,真可谓笔姿秀雅,古意盎然,诗书画三绝。此画是他将水墨烘染、与青绿山水熔铸一体的精品佳作、还是吴湖帆1960年《群玉斋校碑图》的母本。
&&&&&群峰雪霁图&
立轴 设色纸本
&&&&&&&&&&&&
&&&&&&&&秋山图&
1952年作&&&&&&&&&&&&&&&&
立轴&&&&&&&&&&&&&&
仿唐子畏笔
&&&&&&&&&&&&
&&&&&&&&&&&&
西溪晚霞图& 立轴 1953年作
题识:一抹斜阳凝望里,遥迷平楚恣狂朋,酒阑笑语共西溪,佳丽访晚霞秋树,如在画屏放舟钓浦。癸巳秋日,吴湖帆用范石湖三登乐韵。钤印:倩盦画记(白)、湖山如画(朱)
此幅吴湖帆先生所绘山水,勾皴浑厚华滋,画面云气蓊蒙,似出岫延绵,不可方物。时在癸巳(1953年),吴湖帆先生年近花甲,其时笔墨由明秀而沉厚,设色由鲜润而苍厚,所绘松树茂密青劲。此图以南宋马夏“边角之景”入画,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深山中古刹掩隐,湖面上孤舟独钓,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出空蒙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正所谓“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孤舟泛月而一人独钓”,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题款中范石湖即范成大()晚年在石湖筑有别墅,自号“石湖居士”,人称范石湖。
春浦沧舟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洞壑奔泉&&立轴&甲午(1954年)作&&&&&&&&&&&&&&&&&&&&&
立轴&甲午(1954年)作
&&&&&&&&&&&&
&&&&&&&&&&&&&&
渔村小景& 立轴
甲午(1954)年作
&&&&&&&&&&&&
&&&&&&&&&&&&
溪山远眺 &立轴 水墨纸本 1954年作
款识:溪山远眺。甲午春暮日为清之研弟写,倩庵。印鉴:吴湖帆印、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此卷气象森然浑穆,林木茂密,中景房舍点缀错落,清溪出山涧,水气云气缭绕,一派空旷清润的山居景象。构图与浓墨点染深得宋人意境,烟云供养,恬淡中见廖远气象。
&&&&&&&&&&&&
&&&&&&&&&&&&
稼轩词意图&&立轴&1954年作
款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稼轩词句。甲午七月,吴湖帆作图题之。
这幅《稼轩词意图》是吴湖帆超清迈明、以元融宋,欲合南北宗于一手的巨幅代表作。此图作于1954年(甲午),吴氏已年过六旬,四十余年的陶熔今古,令其笔墨已入庖丁解牛、无往不利的化境。需要说明的是,全画虽尽显吴湖帆圆厚滋润、温文典雅,于平淡中见痛快淋漓的笔墨风格,实则却是借鉴北宋王晋卿名作《渔村小雪》的融古开今的杰作。试比较此画与《渔村小雪》卷中最为精彩的雪山飞瀑一段,即可窥出此《稼轩词意》的渊源所自。除了主峰山体、近景坡石林木系出王诜所宗的李郭派法门,近景坡石还借鉴了唐寅、马远的长斧劈皴笔调。然而尽管借鉴了《渔村小雪》的构图与山体造型,但如前所述,《稼轩词意》毕竟体现了其时已达于巅峰期的吴氏个人的笔墨风尚。由于此画是纯用水墨画于陈年生宣上,不耐层层相积,故吴氏笔墨滋润温厚、平淡天真的特色也因之被发挥到了极致。
&&&&&&&&&&&&
&&&&&&&&&&&&&&
双松平远图& 镜心
乙未(1955年)作
手卷 水墨纸本 乙未(1955年)作
此件《渔父图》乃吴湖帆临古山水之精品,作于乙未(1955年)秋日,是年,湖帆六十有二,对临梅花之本,笔意精练而神明涣然。湖帆习画,即以临古入手。后癸丑(1913年)起潜心山水,初涉“四王”,遍习家藏。又三年,学恽寿平、吴历、戴熙、“明四家”,进而涉足元人,作《仿大痴秋山图》,是为湖帆仿元之始。后庚午(1930年)37岁起,专攻宋元。习元日多,体悟日丰,至仿此卷,则已笔精意老,深得画中三昧,堪称仿古之佳绝者。
湖帆所临之本,出自梅花道人手笔,原属吴湖帆旧藏。梅花道人乃吴镇()之号,为“元四家”之一,性高洁,喜作渔父图,除此卷之外,尚有多幅《渔父图轴》传世。湖帆所临渔父图,卷首有吴镇自录柳宗元《渔父词》,画题十六阙《渔父词》,卷后有元吴瓘题跋及七绝诗二首,钤有“吴瓘私印”白文印记、“吴莹之”朱文印记;另有元陆子临、黄耑甫、辛敬、释如璬,明文徵明(二跋)、周天球、彭年、陈鎏、袁尊尼、王谷祥(二跋)、黄姬水,近代吴湖帆、吴徽、张大千、叶恭倬、俞子才等题跋。湖帆临此卷,乃精仿堪真者,笔墨意趣甚至题跋之文,皆力求统一,可见其识古之深、得古之精。
渔父之意对吴镇而言,意指一种理想中超然的生活姿态。渔父之“父”又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清龚自珍云:“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可见“渔父”意象中所隐含的超脱之情。据卷中题跋,吴镇所创此幅《渔父图》,也以荆浩之拓本为源,可见其渊源之久。
吴镇作《渔父图》,聊发避世幽居之情,考吴湖帆临此卷,亦有同类之情。着力此卷《渔父图》之临摹,当为湖帆自勉自励的某种寄托与写照。故而,此卷不仅笔意精到,且情真意切,当为后世弥足珍贵之物。
&&&&&&&&&&&&
&&&&&&&&拟唐子畏山水&
1956年作&&&&&&&&&&&&&&&&&&
灵岩山色& 立轴 1956年作
&&&&&庐山五老峰&
纸本&水墨设色
1958年&&&&&&&&&&&&&&&&&&&&
山村秋意图& 立轴 1958年)作
&溪山秋晓&
款识:溪山秋晓。伯清徐同志清赏。戊戌二月,吴湖帆作。 印鉴:吴倩画印、湖山如画
强大到遭人妒忌的色彩;精密到无以复加的笔墨;集尽前人之精华;抒尽胸中之逸气……;这便是眼前这幅《溪山秋晓》。同时期细墨五色作品除册页、扇面之外,仅见《大龙湫》一件,与此作同为两尺上下,存世量极少。《溪山秋晓图》是吴湖帆专为得意弟子徐伯清所绘。吴湖帆与徐伯清亦师亦友,虽无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实。1958年,在嵩山区政府任干部的徐伯清得知老师并未被错划为右派,赶紧登门报喜。吴湖帆高兴地留下他,花了4个小时为他精心创作了这幅青绿山水。此图以胭脂与西洋红绘山花,虚处用白粉晕染云气,并以飞白笔法作巨石,显得气势磅礴。
&&山抹微云&
镜框 设色纸本&
庚子(1960年)作&&&&&&&&&&&&&&&&&&&&&&&&&&&&&&&
春风待听& 立轴 纸本
&&&&&&&&&&&&
&&&&&&&&&&&&
秋山晴霭&&镜心&设色纸本&庚子(1960年)作
&群玉斋校碑图卷&
手卷 设色纸本 庚子(1960年)作
《群玉斋校碑图》为吴湖帆1960年(庚子)为海内资深碑帖收藏家李启严所作。此卷是吴湖帆将水墨烘染、与青绿山水熔铸一体的精品。构图用笔都取法唐寅,尤其是由唐寅变化而来的灵秀洒脱的画风,那种高远空蒙的布局,淡色山石上的细笔带水长皴,都明显地带有唐寅的遗风,只是吴湖帆比唐寅少了些雄健劲拔,多了些疏朗秀美,为当时的沪上画坛吹进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打开画卷,只见在春光明媚、湖光山色相映,湖山间新松挺拔,翠竹环绕,山中楼阁中的文人雅士一边饱览湖山春色,一边校读名帖古碑,人生之乐,无过逾此!是卷因为吴湖帆酬知己之作,所以画得既用心又轻松,既无草率应酬之弊,也无刻意做作之匠气,画面浓淡兼施,粗细有致,笔墨秀逸绝尘,洋溢着一种淡雅温润的韵致,为吴公晚年之杰作!
&&&&&&&&&&&&
&&&&&&&&&&&&
原子弹放射图& 1965年作
一九六四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吴湖帆连续看了几场原子弹记录影片,又在《人民画报》上看了彩色照片。经过数月的酝酿和实验,终于在一九六五年夏创作了《原子弹爆炸》一图。画面上,吴湖帆用娴熟的没骨烘染法描绘了原子弹爆炸时不断翻滚、徐徐上升的烟云巨柱。以传统手法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这不仅对吴湖帆是第一次,而且这幅作品在近现代绘画史上也是极其成功的佳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氏易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