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肖申克救赎影评的救赎与亡命天涯,主要是让写影评的

您(@)目前可用积分:153065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分享]《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
6648 次点击
19:10:00 发布在
  1994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肖申克的救赎》是《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说《阿甘》是一个梦,那么《救赎》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比梦简单,但生活远比梦境残酷。而这两部片子也的确是有很多可比之处,他们也有缘凑在了一个奥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阿甘正传》展现给我们的也永远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会让我们时刻为生活的美好的而满足。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Get busy living or getbusy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虽然最后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但是这条追寻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坎坷。  他们都是极为优秀的影片,至少他们都是那种让你看完以后就绝对不会忘记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会有不同于前一次的感觉和感受。在两部同样经典的影片面前,奥斯卡的评委们选择了《阿甘》,也就让它的影响力和观众接受程度远远的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这些年来,《肖申克的救赎》却开始了奋起直追,受关注的程度并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开始为他鸣不平。而我则能够充分理解为什么奥斯卡会选择《阿甘正传》?  第一:同汤姆汉克斯比起来,蒂姆?罗宾斯(TimRobbins)当时还是个小字辈。凭借着《费城故事》,汉克斯已经问鼎过奥斯卡,而且他也是好莱坞好男人的典型代表,没有绯问,家庭和睦,乐善好施。不管他被那年的奥斯卡提名,他都会是最最热门的候选人。而后者却初出茅庐,影响不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现在已经极少演戏了,基本上都是当导演。而该片也是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FrankDarabont)的处女作,奥斯卡很少把大将颁发给一个第一次执导筒的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后来也与汤姆汉克斯一起合作拍摄了《GreenMils》。  第二:奥斯卡比较偏向于弱智人士,对现实主义题材往往重视不够。《飞跃疯人院》、《雨人》等等都是此类型影片,也都获得大奖,美国人也常说,只要是跟傻子有关,就容易获得奥斯卡。而好莱坞对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重视不够,特别是那些揭露美国社会黑暗面的影片几乎是绝少得奖,而《阿甘》则是把美国当代很多的重要事件都贯穿起来,并以一种很幽默的语气调侃了一把,由此可见,《阿甘》获胜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一个奥斯卡小金人虽然很重要,但是奥斯卡历来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商业影片,忽视文艺片,重视大牌演员和导演,忽视新人,所以他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在很多人看来,落败的《肖申克的救赎》远比《阿甘正传》要来的深刻也更有回味的余地,当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部电影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神似的男主角:我常常认为汤姆汉克斯与蒂姆罗宾斯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相像,都属于那种沉默深沉型的男人,一幅生就正派的脸,是那种让女人觉得非常可*有安全的感的男人,让男人觉得是那种正直而又值得信赖的朋友,所以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好感与信任。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出色的演技,都是那种只要在屏幕上出现,就一身是戏的演员。  探讨人生的主旋律:这两部影片都是在探讨人生、人性以及社会。只不过一个充满了阳光和希望,而另一个则是阴暗和压抑,恰恰是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把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较有了更多的意义。  不知道有没有人把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看过,我相信一个下午足够了,一个人静静的看,我先看的《阿甘正传》,后看的《肖申克的救赎》,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上。两个男人不同的命运让我们对生活和未来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看《阿甘正传》就好像在草地上晒太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阳光让我们体会到了活着的乐趣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这温暖的阳光下,我们绝少能够想到太阳落山后的黑暗与寒冷。  而《肖申克的救赎》就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谈不上什么希望。这时俺想到了新东方的校训在绝望种寻找希望,这恰恰就是最难的,很少有人能够在明知道没有希望的状态下还在寻找希望,我们常常能从年长的人口中听到人啊!最好不要和命运抗争,什么是命运?那种努力是对生命的抗争?谁都又说不清楚。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也许恰恰就是命运的一部分。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小人反中庸]
[人在海边]
[drizztlee]
[玩火柴的麦克]
[爱的罗森桥30]
[敬天爱人1881]
[emocracy]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25:00 &&
确是两部好片子!一个是傻人有傻福,告诉你生活永远是一个未知数;一个是牛人点背,通过智慧和勇气来寻找希望。傻福也是福,小金人就给他吧!呵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43:00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亡命天涯》,我觉得它和《肖申克的救赎》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21:00 &&
  《亡命天涯》  我看过咯,记得是94年,中国开始正式引进外国大片的第一部,主演是哈理生福特,看了就感觉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4:00 &&
都是好片子,遗憾的是至今只完整的看过《救赎》,有机会一定要都看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20:00 &&
还是觉得救赎比阿甘给我印象深刻的多,特别是体制化的体会以及如梭的光阴。在救赎中,也许是有red在旁解说的缘故吧,我较可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阿甘虽说有他自己的独白,但看起来就像是在走马观花,看一个不相干的人的传奇。唯一记着的是阿甘在东西海岸之间几年的奔跑,将他心中那个说不清的惆怅化于无形,然后突然停下,说:“我要回家!”[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0:22:33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1:00 &&
我喜欢救赎,虽然两部都是好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3:00 &&
安迪太牛了,简直是男人的偶像,比那些刀枪不入的肌肉男更能令男人钦服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36:00 &&
深有同感,赞一个!好的电影不一定就是获奖或卖座的,这虽然是遗憾,但也能激励高品质电影不断地检讨自己,找出不足,争取更多的观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6:00 &&
马上去在重温一遍救赎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43:00 &&
两部影片都是将现实与童话相融合的代表作也许这也是让人们记住它们的东西吧因为我们既可以在里面找到我们熟悉的已经得到或者习以为常的东西也可以找到我们梦想着的还没有得到的东西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58:00 &&
好几年前找到这个片子叫《刺激1995》,咱那时候不知道它有这么大来头。看完后很感慨,有些场景台词到现在还记得。安迪越狱的那天晚上RED坐在床上说时间过的很慢,像刀子划过一样的慢,我当时就被震撼了。安迪对于音乐的那一断阐释也很不错,后来俺就用它来教育一些初级音乐爱好者。“温暖的没有记忆的海洋”也很不错,忍不住就想躺进去。当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什么安迪这么巧就关在监狱楼最靠边的一间?更奇怪的是整整20年都没换过房间,要知道监狱里可是人来人往的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7:00 &&
&&&& &&&& 两部片子我都很喜欢,因为他们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希望,哀莫大于心死,心若在,梦就在,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人生就是这样,有很多事情是没有道理的。&&&& 两部片子里我最欣赏的镜头就是当安迪爬出下水道,在一个闪电雷鸣,瓢泼大雨中对着天空的怒吼。这是对30年冤狱的一种宣泄,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他把人性中最深刻的一面反映与观众:希望+毅力=美好的人生。&&&&&&&& Get busy living or get&&busy&&dying(汲汲于生,或者汲汲于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10:00 &&
Get busy living or get&&busy&&dying(汲汲于生,或者汲汲于死)---------------------------------------------------------------------------------------------------------------------中太多的经典对白了,给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当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响起的时候,整个监狱,不管是囚犯还是狱警,都受到了灵魂的洗涤。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54:18 &&
还是救赎更经典
共 6648 次点击,25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68128 / 帖子总数:404539
今日论坛共发帖:21457 / 昨日发帖:2695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分享]《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当前所在位置:&>&
美《肖申克的救赎》式越狱剧终 亡命天涯堪比大片
字体大小:[]
经由长达3周的追捕,两名在本月初上演“《肖申克的救赎》式逃狱”的逃犯日前终究归案:个中一人已被警方击毙,另外一人几近已逃至加拿大鸿沟,却在最初关头被州警截获、并被子弹击中。据媒体流露,二人的流亡进程十分盘曲,就连州长库默都玩笑称“足够拍一场片子了”。
美国有线电视旧事网(CNN)6月30日报道,纽约州州长库默在接管采访时流露,按照原方案,二人本拟在逃狱后一路南下逃至墨西哥:“他们筹算杀死帮忙他们逃狱的牢狱女雇员米切尔的丈夫,弄一台车,3人一同驶向墨西哥,从此过上‘幸运的生涯’。”库默略带讥诮地暗示:“几乎是说给成人听的童话故事。”但是,因米切尔被相关政府掌握,二人只好姑且变换方案――从“南下墨西哥”改成“北上加拿大”。
最初两周,二人一向结伴而行。直到一周前,年老力壮的斯威特再也没法忍受同伙的步履缓慢,决议和他各奔前程。外地时候26日下战书,警方在搜捕进程中和理查德 麦特遭受并交火,后者头部中3弹、就地毙命。后经法医搜检,麦特在流亡时已身患疾病,有能够是吃了蜕变的食物或喝了脏水而至。不只如斯,他在被击毙前还喝了很多酒。
两往后,逃犯斯威特在纽约州边境小镇康斯特堡被一位州警发觉。在例行问话时,他拔腿逃向一片树林。就当快要消逝在视野时,差人判断拔枪击中他的躯干。今朝,伤势严重的斯威特已在警方的周密监控下送医救治,其身体状态已趋于不变。英国《逐日邮报》称,斯威特在被截获时,距离加拿大鸿沟仅3千米远。他在被捕时全身穿沉迷彩衣饰,背包里地图、食物、驱虫剂和各类对象一应俱全,警方揣度他们在逃窜时还使用了黑胡椒一类的工具搅扰警犬的嗅觉。
CNN说,纽约州政府对这起大规模访拿步履的成功给予高度评价。州长库默说,这起“非比平常的逃狱促进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法律协作”。他还玩笑称,该事务堪比“《铁窗蹀血》碰到了《肖申克的救赎》”。有法令人士猜测,斯威特不太能够回到其逃离的克林顿惩教所,他或被送到纽约州其他的高安保级别牢狱。由于他在逃狱前已被判处毕生禁锢且不得假释的“死刑”,所以不管若何对其累加罪行,他也不会遭到比无期徒刑更峻厉的措置。但有狱政专家认为,斯威特的逃狱很有能够为他换来最少7年的零丁软禁。
版权所有:新财界专题频道&&电子邮件 xincaijie.@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谁收藏了这篇日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我们?
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或许叫敲凿出了一条小隧道更合适,那个榔头实在太小了)。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
不过我觉得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我们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这句话已成名言。
对我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打动我的地方不仅于此。
先说说我对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个鲨堡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
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鲨堡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当然是关键人物,我认为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鲨堡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鲨堡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鲨堡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鲨堡,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一定会说“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云云。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鲨堡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他只是顺应鲨堡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汤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鲨堡的,他和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在安迪的帮助下为之努力,可是他年轻幼稚不懂自保,结果在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因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诺顿和海利谋杀。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说他们是“禽兽”,是鲨堡这样一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鸡奸狂,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安迪数次惨遭其毒手。博格斯他们虽然不是鲨堡统治者的一分子,但他们是统治者威胁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汤米被诺顿和海利谋杀之后,安迪拒绝为诺顿洗黑钱,诺顿就曾以此威胁。但博格斯最终也是因为欺负安迪,影响了诺顿和海利们的贪污而被打成废人。
当然还有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鲨堡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鲨堡扼杀,属于他自我的世界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为什么要安排老布这样一个人物呢?我觉得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安迪出现,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绝大多数囚犯们的未来。他是不是也象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的未来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说是一个“Strong man”,而安迪则是一个“Great
man”,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且瑞德告诉了我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鲨堡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者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鲨堡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诺顿们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瑞德明白,因为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再比如建设监狱图书馆、教汤米识字和帮助他考试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监狱广播为众人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幕,那个情节非常恰当地体现出,安迪的救赎确实对鲨堡众囚颇有意义,而安迪也是一个真正的救赎者。特别是,当诺顿和海利们站在门外向安迪发出警告的时候,安迪却面带微笑地把留声机的音量调到了最高——可怕的惩罚就在门外,但是安迪没有退缩。这是真正的勇者!一个伟大的人!以至于我有这种感觉,安迪来到鲨堡压根就不是作为囚犯去的,而是作为救赎者去的。
写到这,可以回答以下问题了:《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是什么如此打动我?又为什么如此打动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对人性的摧残。片中多处对此有篇幅或长或短的提示。长的如老布这个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语,他在假释后,不用向谁报告请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习惯,“一滴尿都挤不出来”。再有象其他犯人,对于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让海利甘心请犯人喝啤酒,放歌剧给犯人听,甚至每一个和狱方对话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们觉得安迪的所作所为真是难以想像的。这样的情节,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对‘institutionalizing’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而作者把所有我认为正确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点:
首先,对人生要保有希望,永远不弃。前面说到了,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说:“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还有一个情节我也觉得说明了这一点,再进鲨堡的前几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几次毒打和轮奸,但是在这样的黑暗生活下安迪并没有沉沦,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安迪心中获得救赎向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的给予着他希望。(连理想和希望都没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尸走肉,不管他富可敌国还是贫无立锥。)
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安迪首次面对海利时;面对莫格斯们的侮辱时;特别是为犯人们播放歌剧时,做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对着生死考验,但他毫无惧色,没有勇气怎能做到!(有理想而无勇气,那这理想几乎等同于无。)
第三,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时间凿出一个逃向自由的隧道,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此外,坚持六年如一日的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拔款,为犯人们建图书馆也是片中着墨较多的反映这一点的情节。(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梦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动的智慧。这一点不必多说,相信看完全片,你会在心里赞一声安迪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计划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赎并处罚诺顿与海利们,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气、有毅力,却没有智慧,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败。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1994年的奥斯卡太强了,《低俗小说》、《四个婚礼一个葬礼》、《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此之多的强片。《阿甘正传》最终成为最佳影片,但如果让我选择得奖者,我更钟意《肖》片。因为,我认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体现了美国的社会特点和美国人的价值理念,换句话说,它更像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体制化”(institutionalizing)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更有意义。我对影片中的那段话,“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极有共鸣——这个可怕的过程正是我一直以来极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监狱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种形式的囚犯呢?救赎对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还有差评 &长期以来,该片为众多影人所推崇,许多资深影人更把它列为有史以来最佳影片的前三名。但我当年第一次观片时却没有受到太大的震撼,许多年后再次观摩也未品味出什么令人非常震撼的东西,我其实是很期望自己能被强烈的震撼了、感染了的,这种陶醉是一种高级享受。失望之余我的分析如下:  那些推崇此片的人大概没有同时读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托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后部作品更给人震撼。我想《救赎》的拍摄肯定受到过上述两本著作的巨大影响。比较这两本书中反映的人性光辉来讲,《救赎》中的人性光辉有些虚假。Andy放歌剧唱片给犯人听这一幕就给人很虚的感觉,如果一个500个犯人的监狱里头有1、2个犯人听得津津有味,我不反对,但如果这500个犯人人人听得入神,我表示强烈怀疑。犯人的欣赏层次似乎还到不了能喜欢歌剧的地步,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美国人接触接触,你会发现他们的品味嗜好其实跟我们的农民工兄弟是没有多少差别的。当然,农民工也有欣赏音乐的权利,但他们的偏好肯定跟钢琴家不一样,歌剧对于他们也许跟噪音没什么区别。这也许只是Andy的一厢情愿而已。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宁愿看到是这样一个场景:犯人们三五成群,窃窃私语,表现出对Andy处境的担忧和一些恐惧心理。而不是一种陶醉或者享受的表情,你不觉得如果人们遇到如此意外的事情,还有心情去品味音乐岂不是很不合理?扩充图书馆是可以做的,但犯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被夸大到了有点不真实的程度了。  另外,为了表现狱官的凶残,影片中有个情节,狱官在大厦顶上当众欲把Andy推下摔死,虽然只是威胁,但我觉得在那么多警务人员和犯人面前,即便是在那个时代的美国,我觉得也有些离谱。试想,如果Andy回答稍有闪失,难道狱官真敢把他推下去吗?即便在中国旧社会,狱吏也不敢当众故意杀害犯人。 如果大家都知道狱官当众不敢杀死Andy, 那他这样的威胁岂不是很可笑,如果狱官还有点脑子的话,是不会用这种愚蠢的方式的。总之,整个故事有些哗众。  有些人认为:“只有当囚犯有直接途径可以检举告发,并且其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时候,“狱吏故意杀害犯人”与“不敢当众”才有直接联系。”——但难道你没有看到Andy是如何得到扩建图书馆的资金的吗?他可以写信给州长!这说明他们与外面的沟通是没有问题的。典狱长为什么杀死知道Andy案情内幕的那个小青年?因为他知道Andy肯定会让外界知道这件事的隐情,并据此要求重审案件。由此可以推断,30年代的美国还是个法制社会,影片中连记者招待会都有!关键是证据,所以典狱长消灭了那个证据,而Andy仅凭一叠财务帐本就告倒了典狱长,并迫使其自杀,这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法制状况的一个说明,若以你对美国社会的理解,一叠财务帐本,连人证也没有(Andy不敢做人证)根本无足轻重,这也是影片中前后矛盾的一个Bug. 所以,看守长如何敢在广庭大众下留下滥杀犯人的人证和物证?而Andy仅仅是上前提出他的建议而已,你不觉得看守长反应过激了吗?&  说起那叠财务帐本,我又想起了一个疑问,新闻报纸如何敢在没有实地调查的情况下就凭一本私人财务帐本和一面之词(出自一个越狱犯之口)而登报揭露这个内幕?我敢说报纸没有采访过典狱长,因为影片中典狱长显然直到事发、看了报纸才知道被曝光了,没有做任何准备和抵赖就自杀了,至少在宪兵来抓捕典狱长之前,典狱长的上司应该找他谈过话,弄清事实才对啊。这个情节很可笑也很幼稚。另外,仅凭这种私人帐本,没有人证,用的是一个虚拟的人的身份登记的银行账户,而不是典狱长的名字登记的,而且银行里的钱又被Andy在光天化日之下取走了(有人证物证),怎么可能把老奸巨滑的典狱长逼入死境呢?这也不符合典狱长的性格呀。如果这样,岂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编造一本假帐本去陷害某个清廉的政府官员了?,总之,该片中自相矛盾之处比比皆是。受到该片的激励启发是件好事,但影评不应该因此而有所偏颇。  虽然该片获得了全美录像带出租冠军,但以我的经验,票房冠军或录像带出租冠军也许正代表了一部影片的艺术层面不会很高, 中国有典故:曲高和寡。  整个监狱里大部分的犯人被刻画得都快成好人了,尤其是Andy的黑人好朋友,简直是个正直的大好人。我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应该不是一个普通监狱,而是渣滓洞或白公馆之类的政治监狱,即监狱里关的是一群革命群众,而监狱外的都是妖魔,而事实上肖申克关的都是些杀人犯、抢劫犯、强奸杀人犯等最重、刑期最长的犯人。相比之下《监狱风云》的细节描写也许更真实些。这种夸大同时反映到对Andy人性光辉的刻画上来,使他几乎变成了圣人,从而消弱了他的真实性。当然这使得Andy这个人物更具有偶像价值而倍受推崇。至于监狱长和狱官则更是简单地被刻画成恶人,与《死屋手记》中悲天怜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似乎差了一个层次。  《救赎》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两个情节,一是越狱,自《基督山伯爵》创立该越狱手法以来,该情节已经被抄袭烂了,甚至包括中国的古龙小说里都有。所以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讲,该情节无甚稀奇之处,自然引不起共鸣。  二是,关于金色羽毛的那段独白,确实很煽动人,塑造了一个偶像,吸引了不少崇拜者。但整个人物形象好像虚的影子,像完美的圣人,没有血肉。另外,整部影片实在是太浅白了,也许该给观众留些想象的空间才好。古人云,绕梁三月不绝。而该片,初品是热腾腾的白开水,再品,温白开水,三品、四品终只是凉白开。  大部分人喜欢这部影片多是因为越狱这一情节,但说实话,它实在没什么创新之处,如果史蒂芬.金的小说中也有此情节的话,我不会感到惊讶的,我至少在6本以上的小说中看到过类似的这种艰苦卓绝的越狱手法的描述,它们都模仿自《基督山伯爵》。当然,第一次遇到这种情节难免会惊讶和赞叹。另外,你有没有发现如果把Andy换成耶稣也没什么不可以。这个人物的品质行为思想都太臻于完美,太偶像化了。片中人物我唯看好那个自杀了的图书馆老头,比较有血有肉且不乏个性。这是部励志的好片子,缺点是太故意煽情了,有一股浓浓的好莱坞商业片味道,而忽略了细节的真实性和人物的立体性。我不否认它是部优秀影片,但以我看来,该片是进不了前30名的,前100倒可以考虑考虑。  《救赎》从哲学层面来讲无非想表达两个思想:  1。平等和自由  2。坚韧不拔,理想坚定。  该思想并无新奇伟大之处,地球上的读书人都知道。  你若每天对着你的儿子讲:要平等和自由、要坚韧不拔,要理想坚定,你儿子肯定见你就烦。  你若对着你的每个朋友的耳朵大声喊,要平等和自由、要坚韧不拔,要理想坚定,你朋友肯定见你就避。  书架上的哲学丛书落满了灰尘,为什么小说书被人翻烂?哲学书中的思想不比小说中的思想更深刻?更博大? 更精确?更值得我们去探讨?  为什么?您知道吗?因为每一个哪怕最平凡的思想在经过艺术的手段加工、 再现、诠释以后才更能打动人,而打动人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它的艺术诠释的能力,即我们所评价的它的艺术价值的高低。这就是艺术之伟大之处。  我不否认《救赎》所反映的思想是高尚的(但也是平凡的),而我指责的是它的艺术诠释能力不够高超,艺术价值被历来的影评抬地过高了。一部优秀影片不仅仅格调高思想好就可以了,若没有优秀的表现方式和高超的演绎技巧,思想格调再高也只能算是唱高调而已。  当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火烧红瓦寺》里侠客们在飞檐走壁、 空中飞翔等镜头时,都如痴如狂,推崇倍至。但您现在打开电视机看到侠女们飞来飞去还激动不已吗?  当我已经多次遇到这种用无比的耐心和毅力凿开通向自由之门的越狱描写来反映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和坚韧不拔时,(刚才不禁笑了,因为突然想起连《红岩》中都有该情节来表现许X党员的坚韧不拔)你说,面对这样平凡没有创意的艺术诠释手法,让我如何能被打动?  《英雄》多人不同的叙事手法如果是第一次被采用的,我敢说该片可以获得地球上任何一个电影大奖。可惜没有。 为什么? 为什么《罗门生》能获得历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奖作品中的最优秀奖:狮王之王大奖,而成为该奖历史上的最佳作品? 话又说回来了,放着《罗门生》《低俗小说》《红》等无数优秀影片,《救赎》这部漏洞百出的影片要想跻身第一梯队岂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一个故事的主体可以是浪漫和荒诞不经,但其普通细节及人物性格绝对不可以虚假,因为它们是支撑起一个故事的灵魂。如果我给您编一个故事荒诞不经,并且人物虚假,细节明显在说谎,逻辑漏洞百出的故事,您会相信吗? 反过来,如果我告诉您您的某位朋友昨天晚上遇鬼了,并且详细向您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及你朋友的反应,由于你对你朋友的性格非常熟悉,并且对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也非常熟悉,所以你会很容易相信我编的鬼故事。这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个缺陷,即当你对80%的细节证据求证分析得出肯定的判断后,会很容易相信故事剩下的20%也是正确的。很多文学、电影创作正是利用了这种思维缺陷,通过真实的人物性格描述和逼真的环境描述、细节描述,来使你相信一件不同寻常的事,甚至是荒诞不可思议的事。这种手法尤其在浪漫主义故事中用得最多,所以,我们才有了科幻、神话、荒诞等题材的艺术作品。细微之处才见真功夫,而《救赎》是一部经不起推敲的商业片。对于能进入史上前几名的电影,哪一部会经不起推敲呢?哪一部不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而《救赎》给人的感觉就像品一壶美酒,当你品出里头掺水了,而该酒却仍被店主推为极品并且价格也很极品,你是什么滋味?  我认为评价一部电影与小说一样需从三个关键要素出发:  1。故事情节:在任何一部电影里头,它都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救赎》故事情节老套,无创新,存在许多细节错误和逻辑漏洞。  2。人物性格: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救赎》主人公人物性格扁平化,偶像化,圣人化。其他人物性格单一,缺少多面性。尤其是很多犯人身上看不到在犯人身上常见的那些坏习气,似乎太正直了。  3。故事背景:能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给观众的震撼进一步放大的因素。《救赎》的监狱生活背景平平无奇,没有起到多少烘托放大作用。  所以,我看不出为什么那么多人这么推崇它。不知是他们的欣赏层次太高了还是我的欣赏层次太低,如果是我的欣赏层次太低的话,从录像带出租冠军来看,我的欣赏层次大概还不如民工了。  该片流露出的人性的光辉远不如《死屋手记》,而其故事情节也没有《基督山伯爵》惊险,难免让我抱了太高的期望终成了失望。反而觉得《救赎》只是在简单地抄袭这两部名著而已,或者说史蒂芬.金抄袭了上述两部作品,然后该抄袭之作又被改编成电影而已。《救赎》在奥斯卡上不敌《阿甘》而落败,看来是合理的,阿甘和Andy同样被刻画成公众的偶像,相比之下,《阿甘》的故事情节不落俗套,阿甘这个人物也刻画得更真实些,更贴近美国公众普通人能够相信的英雄形象。但无论如何,《救赎》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片,但推为前三甲似是过了。以上皆来自Mtime 时光网。你可以找到更多的
&肖申克的救赎&对谁的救赎
《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度成为了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基督徒)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着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从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个故事》中看似无意地提取出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随后,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
那么,在这部影片里,德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
或许这篇文章的读者会认为我太过抽象化了,但是当你在头脑里从头至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闪回那些片段的时候,你会轻而易举地理解我这么说的缘由的。
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题。
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HOPE”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但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很显然,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德的救赎。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当我再一次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安迪,何尝不是另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耶稣式的人物,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而老布,放飞了杰克,却囚禁了自己,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
是的,是“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法依赖虚幻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终存在。
最后,用安迪留给瑞德的那封信作结尾吧: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儿了,就再走远一点吧……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电影电视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