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艾不斩杜衡 女官谢,蕙茝初萌野草侵出处

国花蕙芷_手机互动百科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旗国徽国花
  是由全国人大选举确立,国花的评选必需符合国家和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花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 和 (提名侯选花),在历史上常合名称为“蕙芷”。首次原创研究者赵彦。 
  国花“蕙芷”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花“蕙芷”具有国家名片的象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梅博士语)。
   是继承 为首的兰花革命起义。中国共产党周恩来、 、 、 、 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在井冈山上建立 ,表征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党为兰花党旗,称为井冈山上永不凋谢的兰花。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蕙兰代表清廉坚贞党的旗帜,白芷代表无私贡献的人民大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悠久、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花。国花“蕙芷”以它特有的富丽典雅、清廉坚贞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民特有的本色,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中华民族精神并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发展。
  中国文化先师孔子曾说:蕙芷称之为“王者之香”众领群芳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国爱国主义古典教育,屈原作品《七谏沉江》与《楚辞离骚》中记载中国兰蕙兰,蕙兰和白芷在尧、舜、禹时将窜纫成一对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炎黄子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中华民族秀丽山河与繁荣昌盛、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蕙兰和白芷是构建 美好的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中国景象是中华民族幸福和平的象征。
蕙兰----清廉坚贞党的旗帜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
   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政治优势。”
白芷----无私奉献人民力量源泉
  历史发展充分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党我军无尽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名花:(春)、(夏)、(秋)、腊梅(冬)确定为四季名花。
  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革命初萌--胡适、汪静之的新诗
  宣城绩溪人杰地灵,自古有“邑小士多”之称,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绩溪上庄镇又因两位诗人的诞生而名扬海内外、载入文学史——他们是“新文化运动”旗手上庄村的胡适和“湖畔诗社”主将余村的汪静之。   
五四运动新中国萌芽
胡适(公元年),字适之,号冬友。二岁丧父,随母在家乡九年,完成启蒙教育。1904年赴上海求新学,1910年7月考取“庚款”留学美国;先学农科,后改文科,师从“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以“中学基础深厚,西学思想深邃”和在国际性会议上用娴熟的英语发表演说而声名雀起。早在1915年,胡适就已在思考诗歌的革新,作诗道:“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琢镂粉饰丧元气,貌似未必诗之纯。”1916年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同年2月,胡适提出“诗界革命当从三事入手: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求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故意避之”。4月12日,胡适写《沁园春》誓词,下阕表明为“文学革命”扛大旗的心迹:“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自此“暴得大名”。
  胡适认为:“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因此,他在倡导新诗的过程中,首先致力于旧诗形式的破坏和新的诗歌语言、诗歌体裁的建设。在胡适看来,新诗语言的根本特征是音节与韵律。他在1919年的《谈新诗》一文中指出新诗音节的两个要素:语气的自然节奏和每句内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谐;其趋势为“自然的音节”。而在新诗体裁上,他说:“我们主张白话可以做诗……只想把这个假设用来做种种实地试验——做五言诗,做七言诗,做严格的诗,做极不整齐的长短句,做有韵的诗,做无韵的诗……”他以为同是白话诗,亦可有种种体裁上的区别。总体看来,胡适关于新诗形式的主张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破”的方面,即与传统诗歌的严整形式相对立的“诗体大解放”;二是“立”的方面,即对于新诗语言和新诗体裁的阐述。
  胡适提出的新诗审美尺度是:第一,真实朴素、自然清新;第二,具体性。他在苏格兰女诗人Anne Lind Say的诗歌《老洛伯》的译文小序中指出,这首诗“作村妇口气,语气率真,此当日之白话诗也”,明确地把“率真”作为白话诗的美学特征提出。与崇尚自然朴素相一致,胡适注重新诗内容的真实,他强调新诗“第一要件便是‘言之有物’,主张新诗用朴实无华的白描工夫”;还说:“文学的美感有一条极重要的规律曰:说得越具体越好,说得越抽象越不好。”胡适主张“诗的经验主义”,即属于认识性的感觉力(诗人感知生活的方式);而“白描工夫”和“具体写法”则属于实践性的感觉力(诗的传达方式);实质是强调诗的表象与诗所表现的对象二者的统一、相似。可见胡适的新诗思维方式充满了理性精神,它的核心是求“真”(生活的“真”而非艺术的“真”),而清醒的理性是达到“真”的彼岸的唯一桥梁。
  在提出新诗理论的同时,胡适还以自己的创作来践行他的思想。1917年秋,胡适回国不久被北大聘为教授,他写下一首小诗《鸽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这首诗是他当时志满意得心情的最好的体现,自豪感、自信心一览无余,高扬,爽亮。随后他又写下《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节奏明快,韵律欢畅,颇有情调:
  雪色满空山,抬头忽见你!
  我不知何故,心里很欢喜;
  踏雪摘下来,夹在小书里;
  还想做首诗,写我欢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很难写,抽出笔来还搁起。
  1917年冬母亲去世,胡适作《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诗,犹如纪实小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今朝,
  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
  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
  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
  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云散烟消!
  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能寻他那一声“好呀,来了!”
  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希望》:
  我从山中来,
  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这首诗琅琅上口,亲切自然,轻松惬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台湾被改编为校园歌曲,广为传唱,在大陆也曾流行。
  1920年2月,胡适新诗集《尝试集》出版,震动了当时的文坛,一时毁誉并至,学人争相传阅,到1922年10月就出了第四版。其实胡适创作的新诗并不多,而且诗集中多数是半旧不新的诗,或勉强称之为“诗”的诗;他的诗歌理论也较为原始,具有很大局限性。但是,价值判断与历史地位的界定不能简单划等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胡适并不是以新诗的典范示人,他的诗歌创作只是一个革命性的开始,是为中国的新诗人攀上的新诗高峰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胡适的新诗审美追求在初期新诗美学建设中也具有代表性,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美学建设在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他的新诗审美尺度对后人的影响十分久远,特别是真实朴素、清新自然,成为中国新诗美学网络中的重要一脉。总之,胡适是向中国古典诗歌的坚固堡垒发起冲锋的第一人,他的创作和理论是中国新诗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光辉起点。
  汪静之(公元年),出生于茶商之家,六岁读私塾,十二岁学写古诗,后来他回忆说:写诗是因为有古文功底,与小时念的私塾是分不开的。十七岁考入屯溪第一茶务学校,时值“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潮的影响,汪静之开始写白话诗。汪静之自幼被父母“指腹为婚”,未婚妻曹初菊早夭,曹初菊小姑母曹诚英美丽聪颖,情窦初开的汪静之堕入情网,爱上了曹诚英。1917年,曹诚英听从父母之命与胡冠英成婚,不久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汪静之怀着无尽的相思,在曹诚英的小照后题诗:
  我看着你
  你看着我
  四个眼睛两条视线
  整整对了半天
  你也无语
  我也无言……
  1920年夏,汪静之追随心上人来到杭州。在报考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除国文出类拔萃外,其余的都是“红灯”,学校起初不愿录取,因国文老师惜其才方得以留校。这期间汪静之开始在《新潮》杂志上发表新诗。而曹诚英为回报汪静之的恋情,以极大热忱和耐心,每周日都约一位女师同学来看望他,希望他们能成为伴侣。谁知连约了八位美女,竟都对他不感兴趣。汪静之一次次地体验着爱的痛苦和甜蜜,在矛盾的冲击中奔涌出一首首的爱情诗。终于,汪静之极富才华的情诗,敲开了一个叫符竹因的少女的心扉。汪静之以《诗经》“绿竹漪漪”之句,替符竹因取了个雅号“绿漪”。自此汪静之觉得自己的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纪元,“有了爱情的动力,才能写诗,才有爱情诗。”
  1921年,汪静之与潘谟华发起“晨光文学社”,冯雪峰、柔石、魏金枝等加盟,邀请朱自清、叶圣陶作顾问。次年4月4日,汪静之与应修人、冯雪峰、潘谟华一起在西泠印社四照阁成立了“湖畔诗社”,并在他们出的第一本流派性诗集《湖畔》上,题写了“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湖畔诗社以鲁迅、胡适、周作人三大家为导师,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为顾问。因为湖畔诗人写爱情诗最多,引起了封建礼教顽固派的诋毁,认为败坏道德;革命阵营里的“左派”也认为风花雪月、谈情说爱有害革命。对此,朱自清说:“中国缺少情诗……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可以说生活在诗里。”鲁迅也支持“湖畔诗社”的创作,并亲自指导汪静之出版了第一部爱情诗集——《惠的风》。
  是那里吹来
  这惠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的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这部诗集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过诗坛,飘漾泥土和青草朴实的芳香,扑闪着破俑而出的蝴蝶般轻灵的翅膀,给人们尤其是青年学子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它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精神,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意义,立即受到胡梦华等保守派的猛烈批评,引发了文坛的一场大辩论。鲁迅、周作人、章衣萍等纷纷投入笔战,鲁迅写了《反对含泪的批评家》,周作人写了《情诗》等文章,对《惠的风》予以高度评价,说:“诗集的出版,是向旧的封建礼教投下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全国激起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这场论战竟然持续七八年之久,直至1930年,沈从文还称他“如虹彩照耀于一时期国内文坛……所能引起的骚乱,由青年人看来,较之陈独秀在政治上的论文还大。”《惠的风》也由此轰动全国,先后再版六次,销量仅次于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就这样,汪静之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湖畔诗社”也成为中国新诗研究中绕不开的存在。
  1926年,汪静之蛰居在上海的亭子间里,一口气撰写了四部文学作品:堪称格律诗典范的《寂寞的国》、长篇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中篇小说《耶稣的吩咐》和短篇小说集《父与女》。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多部著作:《诗歌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诗二十一首》等。汪静之后来曾在各大学任教。建国后任中国作协专业作家、编辑、教授等,翻译、合著作品四十多部;最有影响的是主编了百余万字的《诗海》和八百万字的《世界诗库》。1996年10月,汪静之在杭州去世。
五四运动题识
五四运动题识
  五四运动题识∶丙寅秋仲。抱冲斋主十翼范曾。 钤印∶丙寅、抱冲斋主、十翼范曾 释文∶萧艾不斩杜衡谢,蕙茝(蕙芷)初萌野草侵。
  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者昔日之芳草兮,今止为此萧艾也?”
  屈子用臭草或萧艾比喻变节者或坏人 。曾经培育之留夷、揭车、 杜衡指(杜若和杜衡)等香草,暗喻各类贤才已被摧折变节,流于堕落。
  《荀子?劝学》篇以淑兰、兰芷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到了屈原《离骚》,进一步将之人格化。芳芷:蕙茝或蕙芷、兰芷(芷兰)。
  屈原作品的思想:忧国忧民、追求真理、追求理想。通过比喻和对比,让世人对良莠、美丑就有了,更鲜明更具体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体现了忧国忧民、追求真理、志洁行忠、坚持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
满江红&八一军旗猎猎
  国父兰花,革命志,游仙未歇。
  南昌继,武装起义,一枪惊夜!
  百姓万千迎圣诞,
  佳节八一铭新页。
  礼炮乐,韩信点雄兵,红旗猎。
  含草地,吹山雪。
  求解放,反侵略。
  色泽更艳冶,印染鲜血。
  危难易寻劳战士,
  和平莫忘祈江姐。
  看世界,待叱咤风云,扬威烈。
  注:国父兰花:芷兰(蕙芷),八一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中山为首的兰花革命起义。
满江红&八一军旗讴歌
  令出如山,北斗势、劲风傲烈。
  军威处、雄狮百万,精兵八一!
  旗帜鲜明飘正义,
  勇往直前争豪杰。
  报国情、尽染赤丹心,刀枪决!
  天地覆,革命揭;
  壮士血,举杯咽。
  欲歌多少曲、唱英雄节!
  血染的风采不绝,
  铁打的长城永阅。
  护边疆、起正义五星、挥天澈!
  【韵压入声九屑,词中“一”是不可更之韵,长城的“长”出律“也是不可更之字。】
国耻日.抗日咏怀(一)
  欧亚血雨洒神州   阳明护国鬼见愁   一跃龙腾风正起   剑寒逐寇势难收   注:阳明,指蒋介石,因其喜好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台湾有其所题阳明山,故此处代指蒋.   龙腾,指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奋起抗日。
国耻日.抗日咏怀(二)
  湘女离恨别人寰   江上新仇更哪堪   白药膏旗灰烬去   沙扬虎啸整河山   注:湘女---扬开慧(193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江上新仇---《松花江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
国耻日.抗日咏怀(三)
  秋雨怜人舞未休   烽烟北国十年谋   蕙花不举陪都泪   民共东君报血仇   注:十年谋:日本图谋中国已久,就是从东北皇沽屯事件算起到1937年七七事变也有十年了。   蕙花:指一茎九花或蕙兰,屈原文章中蕙兰和白芷合名蕙芷。   陪都:指抗战不久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之地重庆。   东君:毛泽东同志及其所领导和影响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
毛主席以蕙芷命名的建国国花
  毛泽东的名、字和号并用芝兰命名   毛泽东这一名字是与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诗人紧紧联系着的,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命运,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但许多人仅知毛泽东的大名,对他另外的名、号却不甚了解。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一生用过许多名、号,且大多有一些特定的含意。这些名、号与他的经历和思想发展密切相联。
  毛泽东乳名为“石三伢子”说来有一段缘由。毛泽东的母亲文氏18岁成亲后,于毛泽东前,曾生有两个孩子,但先后均在襁褓中夭折,毛泽东是第三胎。文氏敬重神灵,笃信佛教。她生怕毛泽东又不能长大成人,便将其寄居外祖父家唐家托。外祖父家的龙潭中有一块巨石,孩子拜石为干娘,寄名石头。又因其排行第三,故取名“石三伢子”做为乳名,寓意坚如磐石,希冀百年长寿。毛泽东1923年在湖南从事革命工作时,为遮掩反动当局的耳目,亦曾用过“石山”之名,并以此为名在《前锋杂志》上发表过《省宪下之湖南》一文。
  泽东,是毛泽东的正名、谱名。毛家的家谱为以下辈序:“祖恩贻泽远”。他是家族中的“泽”字辈,以辈序取名。《韶山毛氏四修族谱》(写于1941年)中记载:“毛泽东,之咏芝,行三,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泽东”二字意为润泽华夏天地,恩惠东方。毛泽东早年撰文均以“泽东”为笔名,以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文章较多。在党的机关报《向导》周刊上撰文也时有以“泽东”署名的。
  润之(或咏芝,润之),是毛泽东的字。“泽”与“润”字义相近,均可理解为雨露滋润的意思。润之是润芝的谐音,咏芝寓意“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关于“润之”一词的来由,毛泽东1945年重庆谈判时,曾与当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作家张恨水谈起:“我以前常用的‘润芝’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为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学任’,杨先生问我何故?我说学一学梁任公(即梁启超)。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胡文忠公全集》要我读。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冀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芝’,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以后,师长和好友们多叫我‘润芝’。”
  青年毛泽东和他第一师范的同学、新民学会的会员们,经常在湘江中搏击风浪,以磨练意志,坚强体魄。毛泽东小的时候就常在韶山冲家门前的池塘游泳,到长沙读书后,湘江成了他“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乐园。他的同学张昆弟在日的记中写道:“昨日下午与毛润之游泳,游泳后至岳麓山蔡和森君居,时近黄昏,遂宿于此,夜谈颇久。毛君润之云: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
  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眺望湘江,回忆当年求学的情景,写下了壮词《沁园春o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他们是如此意气风发地战天斗地,也是同样意气风发地投身于革命运动。
  从毛泽东众多的名、字、号中,可以看出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抱负、志趣及丰富的革命经历。历经血雨腥风,穿越枪林弹雨,终于迎来了日出东方,祖国新生。
  芝兰象征革命人民大团结,艰苦朴素的革命战斗精神。
东方的五星花芝兰----东润
娥皇、女英的故事感动了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但是,奸邪当道 ,报国无门,楚国已经日薄西山了。“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还有什么办法呢?
  “萧艾太盛芝兰少,一跃冲向万顷波。”(毛泽东诗,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罗江汇入湘江处的罗渊抱石沉江了)。
  其后湘潭人黄厚周,崇祯十三年进士。明亡后不仕,自称黄人,年七十自沉于湖州南浔河。
  民主革命时期,有多位湘人蹈海投江殉水而死:新化人陈天华(),在1905年底时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在东京大森湾投海自杀。
  益阳人姚宏业(),于1906年5月为抗议中国公学遭清廷种种钳制,在上海蹈黄浦江而亡。
  毛泽东1961年秋看《离骚》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捷惟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何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毛主席挥毫慎笔写《七绝、屈原》光辉诗篇。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路冲向万里涛。(椒兰:申椒, 蕙芷简称即:芝兰。)
  毛泽东也留下了“兰以素为贵,人以德为高”的千古名言。今天,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真正进入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日益清晰:“和平崛起”是中华复兴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是中华复兴的根本方略,“共同富裕”、“和谐社会”是中华复兴的重要目标。我们正在走的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正在干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壮丽事业,我们正在朝着这最新最美的蓝图稳步迈进。
  (文章来源党史文献与《湘江礼赞》书籍等)。
关注官方微信,百科尽在掌中官方微信号:hudong_baike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旗国徽国花
  是由全国人大选举确立,国花的评选必需符合国家和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花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 和 (提名侯选花),在历史上常合名称为“蕙芷”。首次原创研究者赵彦。 
  国花“蕙芷”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花“蕙芷”具有国家名片的象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梅博士语)。
   是继承 为首的兰花革命起义。中国共产党周恩来、 、 、 、 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在井冈山上建立 ,表征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党为兰花党旗,称为井冈山上永不凋谢的兰花。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蕙兰代表清廉坚贞党的旗帜,白芷代表无私贡献的人民大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悠久、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花。国花“蕙芷”以它特有的富丽典雅、清廉坚贞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民特有的本色,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中华民族精神并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发展。
  中国文化先师孔子曾说:蕙芷称之为“王者之香”众领群芳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国爱国主义古典教育,屈原作品《七谏沉江》与《楚辞离骚》中记载中国兰蕙兰,蕙兰和白芷在尧、舜、禹时将窜纫成一对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炎黄子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中华民族秀丽山河与繁荣昌盛、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蕙兰和白芷是构建 美好的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中国景象是中华民族幸福和平的象征。
蕙兰----清廉坚贞党的旗帜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
   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政治优势。”
白芷----无私奉献人民力量源泉
  历史发展充分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党我军无尽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名花:(春)、(夏)、(秋)、腊梅(冬)确定为四季名花。
  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革命初萌--胡适、汪静之的新诗
  宣城绩溪人杰地灵,自古有“邑小士多”之称,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绩溪上庄镇又因两位诗人的诞生而名扬海内外、载入文学史——他们是“新文化运动”旗手上庄村的胡适和“湖畔诗社”主将余村的汪静之。   
五四运动新中国萌芽
胡适(公元年),字适之,号冬友。二岁丧父,随母在家乡九年,完成启蒙教育。1904年赴上海求新学,1910年7月考取“庚款”留学美国;先学农科,后改文科,师从“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以“中学基础深厚,西学思想深邃”和在国际性会议上用娴熟的英语发表演说而声名雀起。早在1915年,胡适就已在思考诗歌的革新,作诗道:“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琢镂粉饰丧元气,貌似未必诗之纯。”1916年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同年2月,胡适提出“诗界革命当从三事入手: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求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故意避之”。4月12日,胡适写《沁园春》誓词,下阕表明为“文学革命”扛大旗的心迹:“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自此“暴得大名”。
  胡适认为:“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因此,他在倡导新诗的过程中,首先致力于旧诗形式的破坏和新的诗歌语言、诗歌体裁的建设。在胡适看来,新诗语言的根本特征是音节与韵律。他在1919年的《谈新诗》一文中指出新诗音节的两个要素:语气的自然节奏和每句内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谐;其趋势为“自然的音节”。而在新诗体裁上,他说:“我们主张白话可以做诗……只想把这个假设用来做种种实地试验——做五言诗,做七言诗,做严格的诗,做极不整齐的长短句,做有韵的诗,做无韵的诗……”他以为同是白话诗,亦可有种种体裁上的区别。总体看来,胡适关于新诗形式的主张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破”的方面,即与传统诗歌的严整形式相对立的“诗体大解放”;二是“立”的方面,即对于新诗语言和新诗体裁的阐述。
  胡适提出的新诗审美尺度是:第一,真实朴素、自然清新;第二,具体性。他在苏格兰女诗人Anne Lind Say的诗歌《老洛伯》的译文小序中指出,这首诗“作村妇口气,语气率真,此当日之白话诗也”,明确地把“率真”作为白话诗的美学特征提出。与崇尚自然朴素相一致,胡适注重新诗内容的真实,他强调新诗“第一要件便是‘言之有物’,主张新诗用朴实无华的白描工夫”;还说:“文学的美感有一条极重要的规律曰:说得越具体越好,说得越抽象越不好。”胡适主张“诗的经验主义”,即属于认识性的感觉力(诗人感知生活的方式);而“白描工夫”和“具体写法”则属于实践性的感觉力(诗的传达方式);实质是强调诗的表象与诗所表现的对象二者的统一、相似。可见胡适的新诗思维方式充满了理性精神,它的核心是求“真”(生活的“真”而非艺术的“真”),而清醒的理性是达到“真”的彼岸的唯一桥梁。
  在提出新诗理论的同时,胡适还以自己的创作来践行他的思想。1917年秋,胡适回国不久被北大聘为教授,他写下一首小诗《鸽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这首诗是他当时志满意得心情的最好的体现,自豪感、自信心一览无余,高扬,爽亮。随后他又写下《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节奏明快,韵律欢畅,颇有情调:
  雪色满空山,抬头忽见你!
  我不知何故,心里很欢喜;
  踏雪摘下来,夹在小书里;
  还想做首诗,写我欢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很难写,抽出笔来还搁起。
  1917年冬母亲去世,胡适作《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诗,犹如纪实小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今朝,
  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
  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
  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
  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云散烟消!
  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能寻他那一声“好呀,来了!”
  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希望》:
  我从山中来,
  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这首诗琅琅上口,亲切自然,轻松惬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台湾被改编为校园歌曲,广为传唱,在大陆也曾流行。
  1920年2月,胡适新诗集《尝试集》出版,震动了当时的文坛,一时毁誉并至,学人争相传阅,到1922年10月就出了第四版。其实胡适创作的新诗并不多,而且诗集中多数是半旧不新的诗,或勉强称之为“诗”的诗;他的诗歌理论也较为原始,具有很大局限性。但是,价值判断与历史地位的界定不能简单划等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胡适并不是以新诗的典范示人,他的诗歌创作只是一个革命性的开始,是为中国的新诗人攀上的新诗高峰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胡适的新诗审美追求在初期新诗美学建设中也具有代表性,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美学建设在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他的新诗审美尺度对后人的影响十分久远,特别是真实朴素、清新自然,成为中国新诗美学网络中的重要一脉。总之,胡适是向中国古典诗歌的坚固堡垒发起冲锋的第一人,他的创作和理论是中国新诗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光辉起点。
  汪静之(公元年),出生于茶商之家,六岁读私塾,十二岁学写古诗,后来他回忆说:写诗是因为有古文功底,与小时念的私塾是分不开的。十七岁考入屯溪第一茶务学校,时值“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潮的影响,汪静之开始写白话诗。汪静之自幼被父母“指腹为婚”,未婚妻曹初菊早夭,曹初菊小姑母曹诚英美丽聪颖,情窦初开的汪静之堕入情网,爱上了曹诚英。1917年,曹诚英听从父母之命与胡冠英成婚,不久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汪静之怀着无尽的相思,在曹诚英的小照后题诗:
  我看着你
  你看着我
  四个眼睛两条视线
  整整对了半天
  你也无语
  我也无言……
  1920年夏,汪静之追随心上人来到杭州。在报考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除国文出类拔萃外,其余的都是“红灯”,学校起初不愿录取,因国文老师惜其才方得以留校。这期间汪静之开始在《新潮》杂志上发表新诗。而曹诚英为回报汪静之的恋情,以极大热忱和耐心,每周日都约一位女师同学来看望他,希望他们能成为伴侣。谁知连约了八位美女,竟都对他不感兴趣。汪静之一次次地体验着爱的痛苦和甜蜜,在矛盾的冲击中奔涌出一首首的爱情诗。终于,汪静之极富才华的情诗,敲开了一个叫符竹因的少女的心扉。汪静之以《诗经》“绿竹漪漪”之句,替符竹因取了个雅号“绿漪”。自此汪静之觉得自己的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纪元,“有了爱情的动力,才能写诗,才有爱情诗。”
  1921年,汪静之与潘谟华发起“晨光文学社”,冯雪峰、柔石、魏金枝等加盟,邀请朱自清、叶圣陶作顾问。次年4月4日,汪静之与应修人、冯雪峰、潘谟华一起在西泠印社四照阁成立了“湖畔诗社”,并在他们出的第一本流派性诗集《湖畔》上,题写了“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湖畔诗社以鲁迅、胡适、周作人三大家为导师,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为顾问。因为湖畔诗人写爱情诗最多,引起了封建礼教顽固派的诋毁,认为败坏道德;革命阵营里的“左派”也认为风花雪月、谈情说爱有害革命。对此,朱自清说:“中国缺少情诗……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可以说生活在诗里。”鲁迅也支持“湖畔诗社”的创作,并亲自指导汪静之出版了第一部爱情诗集——《惠的风》。
  是那里吹来
  这惠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的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这部诗集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过诗坛,飘漾泥土和青草朴实的芳香,扑闪着破俑而出的蝴蝶般轻灵的翅膀,给人们尤其是青年学子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它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精神,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意义,立即受到胡梦华等保守派的猛烈批评,引发了文坛的一场大辩论。鲁迅、周作人、章衣萍等纷纷投入笔战,鲁迅写了《反对含泪的批评家》,周作人写了《情诗》等文章,对《惠的风》予以高度评价,说:“诗集的出版,是向旧的封建礼教投下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全国激起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这场论战竟然持续七八年之久,直至1930年,沈从文还称他“如虹彩照耀于一时期国内文坛……所能引起的骚乱,由青年人看来,较之陈独秀在政治上的论文还大。”《惠的风》也由此轰动全国,先后再版六次,销量仅次于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就这样,汪静之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湖畔诗社”也成为中国新诗研究中绕不开的存在。
  1926年,汪静之蛰居在上海的亭子间里,一口气撰写了四部文学作品:堪称格律诗典范的《寂寞的国》、长篇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中篇小说《耶稣的吩咐》和短篇小说集《父与女》。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多部著作:《诗歌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诗二十一首》等。汪静之后来曾在各大学任教。建国后任中国作协专业作家、编辑、教授等,翻译、合著作品四十多部;最有影响的是主编了百余万字的《诗海》和八百万字的《世界诗库》。1996年10月,汪静之在杭州去世。
五四运动题识
五四运动题识
  五四运动题识∶丙寅秋仲。抱冲斋主十翼范曾。 钤印∶丙寅、抱冲斋主、十翼范曾 释文∶萧艾不斩杜衡谢,蕙茝(蕙芷)初萌野草侵。
  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者昔日之芳草兮,今止为此萧艾也?”
  屈子用臭草或萧艾比喻变节者或坏人 。曾经培育之留夷、揭车、 杜衡指(杜若和杜衡)等香草,暗喻各类贤才已被摧折变节,流于堕落。
  《荀子?劝学》篇以淑兰、兰芷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到了屈原《离骚》,进一步将之人格化。芳芷:蕙茝或蕙芷、兰芷(芷兰)。
  屈原作品的思想:忧国忧民、追求真理、追求理想。通过比喻和对比,让世人对良莠、美丑就有了,更鲜明更具体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体现了忧国忧民、追求真理、志洁行忠、坚持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
满江红&八一军旗猎猎
  国父兰花,革命志,游仙未歇。
  南昌继,武装起义,一枪惊夜!
  百姓万千迎圣诞,
  佳节八一铭新页。
  礼炮乐,韩信点雄兵,红旗猎。
  含草地,吹山雪。
  求解放,反侵略。
  色泽更艳冶,印染鲜血。
  危难易寻劳战士,
  和平莫忘祈江姐。
  看世界,待叱咤风云,扬威烈。
  注:国父兰花:芷兰(蕙芷),八一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中山为首的兰花革命起义。
满江红&八一军旗讴歌
  令出如山,北斗势、劲风傲烈。
  军威处、雄狮百万,精兵八一!
  旗帜鲜明飘正义,
  勇往直前争豪杰。
  报国情、尽染赤丹心,刀枪决!
  天地覆,革命揭;
  壮士血,举杯咽。
  欲歌多少曲、唱英雄节!
  血染的风采不绝,
  铁打的长城永阅。
  护边疆、起正义五星、挥天澈!
  【韵压入声九屑,词中“一”是不可更之韵,长城的“长”出律“也是不可更之字。】
国耻日.抗日咏怀(一)
  欧亚血雨洒神州   阳明护国鬼见愁   一跃龙腾风正起   剑寒逐寇势难收   注:阳明,指蒋介石,因其喜好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台湾有其所题阳明山,故此处代指蒋.   龙腾,指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奋起抗日。
国耻日.抗日咏怀(二)
  湘女离恨别人寰   江上新仇更哪堪   白药膏旗灰烬去   沙扬虎啸整河山   注:湘女---扬开慧(193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江上新仇---《松花江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
国耻日.抗日咏怀(三)
  秋雨怜人舞未休   烽烟北国十年谋   蕙花不举陪都泪   民共东君报血仇   注:十年谋:日本图谋中国已久,就是从东北皇沽屯事件算起到1937年七七事变也有十年了。   蕙花:指一茎九花或蕙兰,屈原文章中蕙兰和白芷合名蕙芷。   陪都:指抗战不久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之地重庆。   东君:毛泽东同志及其所领导和影响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
毛主席以蕙芷命名的建国国花
  毛泽东的名、字和号并用芝兰命名   毛泽东这一名字是与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诗人紧紧联系着的,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命运,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但许多人仅知毛泽东的大名,对他另外的名、号却不甚了解。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一生用过许多名、号,且大多有一些特定的含意。这些名、号与他的经历和思想发展密切相联。
  毛泽东乳名为“石三伢子”说来有一段缘由。毛泽东的母亲文氏18岁成亲后,于毛泽东前,曾生有两个孩子,但先后均在襁褓中夭折,毛泽东是第三胎。文氏敬重神灵,笃信佛教。她生怕毛泽东又不能长大成人,便将其寄居外祖父家唐家托。外祖父家的龙潭中有一块巨石,孩子拜石为干娘,寄名石头。又因其排行第三,故取名“石三伢子”做为乳名,寓意坚如磐石,希冀百年长寿。毛泽东1923年在湖南从事革命工作时,为遮掩反动当局的耳目,亦曾用过“石山”之名,并以此为名在《前锋杂志》上发表过《省宪下之湖南》一文。
  泽东,是毛泽东的正名、谱名。毛家的家谱为以下辈序:“祖恩贻泽远”。他是家族中的“泽”字辈,以辈序取名。《韶山毛氏四修族谱》(写于1941年)中记载:“毛泽东,之咏芝,行三,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泽东”二字意为润泽华夏天地,恩惠东方。毛泽东早年撰文均以“泽东”为笔名,以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文章较多。在党的机关报《向导》周刊上撰文也时有以“泽东”署名的。
  润之(或咏芝,润之),是毛泽东的字。“泽”与“润”字义相近,均可理解为雨露滋润的意思。润之是润芝的谐音,咏芝寓意“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关于“润之”一词的来由,毛泽东1945年重庆谈判时,曾与当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作家张恨水谈起:“我以前常用的‘润芝’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为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学任’,杨先生问我何故?我说学一学梁任公(即梁启超)。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胡文忠公全集》要我读。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冀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芝’,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以后,师长和好友们多叫我‘润芝’。”
  青年毛泽东和他第一师范的同学、新民学会的会员们,经常在湘江中搏击风浪,以磨练意志,坚强体魄。毛泽东小的时候就常在韶山冲家门前的池塘游泳,到长沙读书后,湘江成了他“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乐园。他的同学张昆弟在日的记中写道:“昨日下午与毛润之游泳,游泳后至岳麓山蔡和森君居,时近黄昏,遂宿于此,夜谈颇久。毛君润之云: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
  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眺望湘江,回忆当年求学的情景,写下了壮词《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他们是如此意气风发地战天斗地,也是同样意气风发地投身于革命运动。
  从毛泽东众多的名、字、号中,可以看出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抱负、志趣及丰富的革命经历。历经血雨腥风,穿越枪林弹雨,终于迎来了日出东方,祖国新生。
  芝兰象征革命人民大团结,艰苦朴素的革命战斗精神。
东方的五星花芝兰----东润
娥皇、女英的故事感动了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但是,奸邪当道 ,报国无门,楚国已经日薄西山了。“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还有什么办法呢?
  “萧艾太盛芝兰少,一跃冲向万顷波。”(毛泽东诗,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罗江汇入湘江处的罗渊抱石沉江了)。
  其后湘潭人黄厚周,崇祯十三年进士。明亡后不仕,自称黄人,年七十自沉于湖州南浔河。
  民主革命时期,有多位湘人蹈海投江殉水而死:新化人陈天华(),在1905年底时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在东京大森湾投海自杀。
  益阳人姚宏业(),于1906年5月为抗议中国公学遭清廷种种钳制,在上海蹈黄浦江而亡。
  毛泽东1961年秋看《离骚》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捷惟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何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毛主席挥毫慎笔写《七绝、屈原》光辉诗篇。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路冲向万里涛。(椒兰:申椒, 蕙芷简称即:芝兰。)
  毛泽东也留下了“兰以素为贵,人以德为高”的千古名言。今天,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真正进入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日益清晰:“和平崛起”是中华复兴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是中华复兴的根本方略,“共同富裕”、“和谐社会”是中华复兴的重要目标。我们正在走的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正在干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壮丽事业,我们正在朝着这最新最美的蓝图稳步迈进。
  (文章来源党史文献与《湘江礼赞》书籍等)。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02:48:5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衡 女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