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平时一副庄什么的她,其实生活中也有每天学点幽默口才的一面.

扫一扫下载手机客户端
扫描我,关注团购信息,享更多优惠
||网络安全
| | | | | | | | | | | | | | | |
||电子电工
汽车交通| | | | | | | | | |
||投资理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语考试
| | | | | | | | |
| 视频教程|
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中国社会问题最撼动的声音,裸陈你所不知道的社会另一面!)
定价:¥29.80
校园优惠价:¥22.65 (76折)
促销活动:
此商品暂时缺货(可留下联系方式,到货将第一时间通知您)
如果您急需团购,可点击“团购急调”按钮将此书加入购物车,由客服人员为您协调调货!
电话号码:
*邮箱地址: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1上架时间:出版日期:2010 年5月开本:16开页码:241版次:1
所属分类:
  众多网友认为此书堪与《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才华横溢言情状物无不入木三分的文笔让你惊叹。  真情实感身临其境的事件描述引导你反窥社会现实
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社会群落震撼你的神经。
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事件真相,行业的潜规则,种种让人防不胜防的骗术……
乞丐群落里,等级森严。老大的手下有几名打手,打手们都是乞丐群里身体强健身手矫健的青年,他们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打人,遇到钱不上缴的人,和他们认为不听话的人,看不顺眼的人,就会大打出手。
出租房里除了妓女,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是妓女的丈夫,有的是妓女临时姘居的男友,有的是背后保护妓女的人,还有的是依靠妓女生活的人。
血奴的上方是血头,血头的上方是血霸。一个血头下面有几十名血奴,一个血霸下面也有好几个血头。血头都是当地的地痞流氓,而血霸则是手眼通天,黑白两道都玩得转的人。
代孕妈妈怀孕后,就必须把代孕妈妈交回公司,公司安排代孕妈妈的一切食宿,你需要按月缴纳代孕妈妈的生活费用,包括房租、吃饭、零花钱等,一月5000元。代孕妈妈去医院生孩子时,你可以陪同。孩子生下一周后,代孕妈妈出院,你抱走孩子,以后两清,互不干涉。
  李幺傻:曾从事过公务员、记者等职,在全国多家知名报社工作过,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两部,散文集一部,为著名暗访记者,现供职于南方某著名报业集团。
引子:偶然决定命运
【第一章:暗访乞丐群落】
 第一节:入丐帮
 第二节:昼乞夜盗
 第三节:帮主的“阴宅”
 第四节:丐帮夫人
 第五节:内讧与残杀
 第六节: 第一次死里逃生
【第二章:暗访妓女群落】
 第一节:目标是站街女
 第二节:丈夫和嫖客
 第三节:被打被抢的常态生活
 第四节:被洗钱
 第五节:性病艾滋病
 第六节:毒品与黑灯舞会
 第七节: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第三章:暗访血奴群落】
 第一节:初识血奴
 第二节:偶遇奴隶主血头
 第三节: 第一次卖血
  【第一章:暗访乞丐群落】
  第一节:入丐帮
多年过后,我还能清楚记得那天去暗访的情景。炽烈的阳光照耀在我的肩上,也照耀着滚烫的柏油路面,高楼大厦的上方,有长长的鸽哨掠过,像竹片划过结冰的河面,听起来异常凄厉。那是我第一次去采访,也就是去暗访,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人,也不知道今晚露宿何处,还不知道会不会挨打,会不会被乞丐们传染上一些可怕的疾病。乞丐们都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而病毒也最容易侵染上他们,包括肝炎、艾滋等等各种知道名字和不知道名字的疾病。他们的情绪也最不稳定,很多人都有各种精神疾病:暴躁、易怒、破坏欲、报复欲望、仇恨社会、下手不知道轻重……我即将走进这样一个群落里,即将与这样一群人打交道,但是那天我一点也不害怕,强烈的生存本能让我忘记了恐惧,我告诉自己,我必须在这家报社生存下去,必须脱颖而出,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我来到了这座城市最繁华的一条大街旁,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铺在地面上,上面写着“妻子残疾,又身患重病,夫妻流落在此,好心人帮忙治病”之类的话,纸上放着一个破碗,碗边被磕出了一个豁口。我坐在纸张后面,靠着墙壁,一副奄奄一息垂头丧气的样子。我不敢看来来往往的人群,担心他们从我的眼中读出了欺骗,我只看着他们的鞋子,一双双皮鞋和旅游鞋,都很漂亮,款式新颖。我想着,城里人真的有钱,这些鞋子少说也有几百元,而我从来没有穿过50元以上的鞋子。
几分钟后,来了一对母女,孩子穿着白色旅游鞋,母亲穿着红色凉鞋。孩子大概刚刚上学,她一个字一个字吃力地念完了纸上的文字,然后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一枚一元钱的硬币,放在了破碗里。我低头看着一双旅游鞋和一双凉鞋离远了,看着母女倚靠在一起的背影,心中一阵悲怆。善良纯洁的孩子怎么能知道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欺骗和丑恶。我们总是说自己亲眼看到的才能够相信,其实很多时候自己亲眼看到也不能相信,在事物表层的下面,掩盖的是无人知晓的真相。
临到下午的时候,我已经有了20多元的收入,这些钱中,有一元钱的,有五角的,还有一角两角的纸币。我把一元和五角装在口袋里,只把一角两角的纸币放在破碗里,让人相信我一直没有要到钱。
快到黄昏的时候,我的收入已经达到了50元。就这样坐在街边,看着来来往往人群的鞋子,不动声色地坐着,装出一副可怜相,一天就能收入50元。而50元,是上世纪末期这座城市白领一天的收入。
大街上的鞋子渐渐少了起来,商铺的灯光也次第点亮了,我准备起身,又是一天没有吃饭,我已饿得前心贴着后背。突然,一个穿着衬衣长裤,打扮很普通的中年男子走来了,他一脚踢翻了我的破碗,破碗在人行道的水泥路面上滚出了很远,然后掉落在柏油路面上。我惊愕地抬起头来,看到中年男子一张愤怒的脸,中年男子呵斥道:“老子注意你半天了,他娘的在这里要饭,给谁打招呼了?”
我站起身来,惶惶不安地从口袋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包红梅香烟,抽出一根,双手递给他。我满脸堆着谦恭的笑容,弓着腰身,看着这个脸上有着一块刀疤的中年男子说:“大哥,兄弟今天刚来,不知道这里的规矩。您老高抬贵手。”
刀疤男人把香烟叼在嘴角,我划燃火柴点着了,他仰着脖子,眯缝着眼睛,一副神气活现的嘴脸。在北方,如果你给对方点烟,对方会伸出双手,手掌合拢,做出一种挡风的手势,不论有风没风,这是表示对点烟人的尊重和感激。然而,刀疤男人嘴脸丑陋,态度蛮横,双手插在腰间,连动也没有动。他对我表示出极度的不屑。
他斜着眼睛看着我说:“这是老子的地盘,没有老子点头,就不能在这里干活。”现在,他把乞讨称为干活。
  我从来不知道乞讨还要给有关方面有关人士打招呼,也不知道乞丐居然也有地盘。我以前在西北一个小县城工作的时候,只知道那里的街痞划分有地盘,如果有人在他们的地盘上滋事打架,他们就会“挺身而出”;如果有人在他们的地盘上做生意,就得向他们缴纳保护费。两伙地痞经常会打群架,有时候是因为一方越界收钱,有时候是因为一方想扩充地盘。现在,这些地痞头子都做了城关镇所属几个村的村长或者经理,每个人都坐拥几百万。
我一再给刀疤男子赔小心,一再道歉。刀疤男子一直神情倨傲,他在我的身上找到了极大的优越感。后来,他依旧斜着眼睛说:“跟我走!”
他走在前面,高视阔步,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我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像一只束手就缚的黄鼠狼。走出几百米远,来到了一座废弃的楼房里。登上台阶,走到三楼,三楼的空房子里有几个人,或卧或躺。他们都把脸涂抹得脏兮兮的,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一看就知道是乞丐。
一名乞丐对我进行搜身,把我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掏了出来,放在地面上:一包红梅香烟,一个一次性打火机,50多元钱,还有几张花花绿绿的传单,那是我用来上厕所的手纸。这名乞丐从烟盒里掏出香烟,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根,唯独没有给我。
刀疤男人抽着烟,斜着眼睛问我:“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后来我才知道,他的眼睛本来就是斜视,他一直都是斜着眼睛看人。我以前对他存在误解,我应该道歉,因为斜视不是他的错。他也想正眼看人,可是无法“正眼”。
我说出了我们那座县城的名字。他说他去过,然后以一副历练江湖的口吻问我,县城的哪条路上有什么建筑,县城的每条街道都叫什么名字。他问得很详细,甚至说出县城一些前几年知名的事情,问我是谁干的?这些人要么是县城成名已久的地痞流氓,要么就是靠着胆大和无耻而在改革开放后依靠坑蒙拐骗迅速掘得第一桶金的大老板。我对答如流,他解除了对我的戒备,拍着我的肩膀说:“以后就跟大哥干。”
也是在以后我才知道,他曾经结婚过,而妻子就是我们县城郊区的女子。后来,妻子跟着别人跑到了省城,他便来到省城寻找,没有找到,身无分文,就进入乞丐行列,做了“大哥”。
大哥不是乞丐行列的老大,老大是帮主。而帮主从来不露面。
我见到帮主已经是一周以后的事情了。
同类热销商品¥24.00¥16.80
订单处理配送
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china-pub,All Rights Reserved转篇好玩的文章——王学泰:中国人的幽默(1)
十年砍柴兄来长录制“辣评红楼”期间,向湖湘讲堂郑重推荐王学泰先生。今天学用Q我,笑言要我报电话费,因为他跟老先生唠了40多分钟的嗑,看来收获不小。很想请老爷子讲讲“吃出来的中国人”这个题目,很好玩,期待惊喜。
先生京城人氏,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代表作有:《中国流民》(独著)、《人世百态》(独著)、《中国人的幽默》(独著)、《全宋词》(合著)、《“说唐”小说系演变中所反映的游民意识》(论文)等。著有《中国人的饮食世界》、《华夏饮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世百态》、《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燕谭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水浒与江湖》、《重读江湖》、《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平人闲话》、《中国饮食文化史》、《发现另一个中国》等。目前关注通俗小说及通俗戏曲在民间的影响。
学用推荐王学泰先生这篇《中国人的幽默》,很好玩!
中国人的幽默
做人与幽默
清代的袁子才(枚),风流倜傥,名噪一时,人称才子,又有"美食家"的雅号,所撰《随园食单》,二百多年来一直被南北勤行的师傅视为枕中秘籍。他曾说:"三年可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只好火腿。"真可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个叫陶怡云的毛头小伙,不知是不了解随园老人的脾性,还是故意跟他玩笑,竟然给他送了一只瘦骨嶙峋、龙钟萎缩的老鸭。随园欲食恐无味,弃之又可惜,只好将原物奉还,并附一短札,读之令人喷饭:"您所赠送的、题签特地标明的'雏鸭',已经收到,非常高兴。可是仔细审视,名实似乎不符。这位'雏鸭'萎萎缩缩,老态龙钟,一副可怜相,看来它的年龄与老夫差不了许多吧!如果把它烹而食之(真是罪过),不是长了一副像《山海经》中西王母那样的铁齿钢牙,把鸭子如砍树锯木一样嚼碎,恐怕是难以下咽的。如果把它养起来,我又没有吕洞宾返老还童的丹药,鸭子只能日渐其老,真是叫人徒唤奈何了!如果它真是一只'雏鸭',只是像您一样,因为少年老成,才作此龙钟之状。那么,我不能把它视作食物,而应该作为高贵的宾客,以礼相加,更是不敢慢待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公父文伯宴请南宫敬叔,以露赌父为陪客。文伯殷勤地请露赌父食鳖,上席的鳖很小,露赌父以为看不起他,很不高兴,不肯吃,荆:'等它长大了,我再吃吧!'我这里也斗胆学一学露赌父,把'雏鸭'原物奉还,等它投胎转世,我们再吃它如何?"
奉还赠品是要刺伤对方自尊心的。比袁子才长一辈的少年才子赵执信,十八岁中二甲进士,二十一岁为翰林编修,二十三岁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真可谓少年得志,前途似锦。可就是因为退还他人赠品,而中途折翼。事情是这样的:给事中黄六鸿家中富有,欲攀附京中名流,进京之时将家乡土特产品与自己诗稿遍送京中名士。赵执信也收到一份,但他看不起这个势利小人,于是答以短简:"土物拜登,大稿璧谢。"意谓土产我收下了,大作奉还。从此,黄恨之入骨。后挟私愤揭发赵执信等人在国丧期间听戏,观看洪异的《长生殿》,于是剧作者洪异连同听众一起下狱。真是:"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其缘起,便是那一封小小的"短简",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我们如果就事论事的话,也不妨说当事双方都缺少点幽默感。
为人洒脱的袁子才则不然,他用调侃的笔墨写了一封充满幽默、诙谐的书信。信中妙语连珠,谐趣横生,这不仅消除了由于伤及面子而带来的紧张气氛,而且还会使当事人陶怡云忍俊不禁,把不满、隔阂都抛到九霄云外,诙谐、幽默之功力大矣哉!
古文翻译总难传达出原文的神韵。我们不妨引几句《戏答陶怡云馈鸭》,看一看袁氏的幽默诙谐。信中形容鸭之"老":"其哀葸龙钟之状,乃与老夫年纪相似。"比喻新颖独特,又带有自贬色彩,不由得使对方气消三分。试想当时随园年近耄耋,皤然老叟,萧疏白发,自然与"哀葸"之鸭有相似之处;再联想到老人步履蹒跚,自然亦具鸭步风采,更是令人解颐。原始的笑就是看到对方明显地较自己低劣而发生的,陶怡云也不会例外。且不说鸭子寿数是否能向人看齐,但袁枚既然把它拉到与自己"年纪相似"的地步,可以想见,其筋之韧、其肉之硬、其骨之坚,要吃非得借助于刀锤斧锯不可,于是引出了另一个奇妙比喻:"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铁齿,俾喉中作锯木声。"读者心目中的西王母多是《汉武帝内传》中与汉武帝谈情说爱的那位,她是位身材适中、容颜绝世的中年美女。而袁子才偏以她原始的凶猛丑陋的老妇形象,"虎齿、蓬发、戴胜、善啸",作为自己的陪衬,亦寓自我嘲讽之意。书信的结尾也与陶生开了个小小玩笑,把"雏鸭"之喻还给对方:"若云真个'雏'也,则与足下相似,仆只好宾礼相加,不敢以食物相待也。"读至此陶怡云即使不满,甚至愤怒,此时亦当瓦解冰消,化为一笑,在欣然接受退回鸭子的同时,说不定再买一只真正的雏鸭作为老鸭的转世替身,重新馈赠给随园老人呢!
我想做一个受人们欢迎的普通人,应该具有三种品质:一、有点同情心、爱心;二、有点社会责任感;三、有点幽默感。前两点是取得社会接受、人们认同的基本点,后一点是与他人相处的润滑剂。一脸正经、语言乏味,虽然比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要好一些,但对普通人来说,大家还是敬而远之的。
毫无幽默感的对抗者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知道,当年"革命组织"林立,既然皆号称"革命",应该同属一家。其实不然,互相之间,针锋相对,小则辩论诟骂,文攻武卫;大则机枪坦克,兵戎相见。有的一家之中分属不同派别,兄弟阋墙、夫妻离异、姑嫂勃豁、父子反目也不算新鲜事。一国之中,你打过来,我还回去,直至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某些地区或单位还在热衷于搞"派性",恐怕是那个动乱年代的后遗症吧。
有时我曾想:是谁发明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句话呢?它的背景大约就是中国人只打中国人的缘故,否则为什么不曾听说有"日本人不打日本人"、"英国人不打英国人"、"德国人不打德国人"、"犹太人不打犹太人"这类话语呢!因为人家根本没有这个问题,正像在原始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不必告诫人们"勿盗窃"一样。
当然,活在世上不可能没有矛盾,也不能说没有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对抗性矛盾,然而社会中绝大部分皆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即便一些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处理蛮族孟获等人的反叛便是一个绝好的例证。直到现在,西南少数民族尚有将诸葛亮供奉如神的。可悲的是,几十年来我们看得最多的是将非对抗性矛盾转为对抗性的事例,当事情变化以后主持者更有了借口。例如十年浩劫当中,把少年先锋队队歌的作者、提琴家马思聪整得死去活来,不得已而出走,于是那些整他的人则更是振振有词,说他们早就看透了马思聪的反动本质。这种倒果为因的做法曾迷惑过许多人。
冯梦龙《广笑府》中有个《性刚》的故事:有父子二人,其性格刚烈,不肯让人。有一天,父亲留客饮酒,支使儿子进城买肉款客。儿子买完肉出城门时,正遇见一人迎面而来,二人各不相让,对峙起来。父亲见儿子久久不归,便来寻他,见他正与人对峙,便说:"你先拿肉回家,陪客人用饭,我留在这里与他对立!"
真是有其子必有其父,本来是些许小事,如果作退一步想,便有无穷宽阔之天地,这样于人于己皆有利,而且可以为以后的向前行进创造条件。然而,他们决不肯让步,可以想见对峙的结果是武斗,必得拚个你死我活而后止,后果悲惨,但其缘由极小。古代也有不少小说是告诫人们不要生闲气、闹对抗、最后搞成不可收拾局面的。如"三言二拍"中的"硬勘案大儒争闲气"、"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都属于这类。特别是后一个故事,仅因为一文小钱,断送了十三条人命,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如果不涉及原则是非,古人所说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有道理的。"化"的基础就是双方的谅解与忍让。
自"革命"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来,再提倡温良恭俭让,至少有不革命之嫌,如一上纲便会堕入反革命的泥坑。其实人际关系中忍让是和谐相处的基础,即使是敌对势力,如果一方不能吃掉一方,共处一个地球上,又未开打,就得相互忍让,何况一船百蚌哏因此,是应该为"温良恭俭让"正名了。
古代也有许多明于大体,在物质利益面前肯于退让的士大夫。明朝正德问,状元舒芬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做了翰林修撰后,在京供职,其子多次从家乡给他写信,诉说邻人侵占其家墙基,希望舒芬能给当地的地方官修书一争。舒芬看完信之后,便在信尾题诗一首,寄给儿子:
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
诗中教导儿子要谦让,并幽默地指出:秦始皇妄想把帝业传至千秋万代,为此不惜耗尽民力去修筑万里长城。结果又如何呢?秦至二世而亡,只有长城,兀立万古,成为昔人荒唐的见证。舒芬这种勇于"让"的精神感动了邻居,两家互谅互让,各得其半,从此和睦相处(《韵语晨钟》)。
舒芬用幽默的人生态度化解了儿子的对抗情绪,引导他们看得远一些。如果他也像《性刚》中的那位父亲支持、鼓励儿子对峙下去,寸土必争,最后由无谓的对抗化为无聊的争斗,双方搞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直到再也幽默不起来为止。
但愿生活中多一点幽默,少一点对抗与争斗吧!
可贵的是真诚
人际关系之间,只有以诚相见,才能达到真正的谅解,俗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这个意思。战国期间,赵国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凌辱有大功于国的上卿蔺相如。相如一心为国,不计较个人面子,再三忍让。廉颇得知真情后,负荆请罪,真诚忏悔,二人不仅捐弃前嫌,而且成为刎颈之交。真诚不仅拭净了廉颇性格上的灰尘,而且使其高大起来。
赵南星《笑赞》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贫士,到了十一月还穿着一身夹衣,冻得哆哆嗦嗦,有人问他:"天这么冷,为什么还穿夹衣呢?"贫士回答说:"单衣更冷。"
作者评论说:"夹衣胜过单衣,单衣也比无衣强。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那么就能够安贫乐道了。而有位穷朋友,耻于向别人说自己家穷。冬天他穿着单衣拜访友人。朋友问他:'天这么冷,怎么还穿着单衣呢?'他回答说:'我本有热病,不敢穿多了。'朋友知道他在说谎,便留他到天晚,入夜送他到花园凉亭里去歇宿。夜里,穷朋友被冻急了,便连夜逃回了家。过些日子,两人相遇,朋友问起前些日子留宿之事,为什么次日不肯再见面呢?'这位穷朋友回答说:"我怕太阳出来天太热,于是便趁着早晨凉快,不辞而别了。"
两个故事都是笑话,但有着不同的意义。贫士到十一月还穿着夹衣,这种大背时令的着装必然引起旁观者的惊讶与疑问。作者通过简单的叙述把读者的思维意向引导到贫士应该穿棉衣或皮衣御寒上去。可是贫士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单衣更冷",仿佛问者期待他穿单衣似的。这与读者期望相反,突破了读者的心理定势。从而引出了一片笑声。
贫士的回答,并不是幽默滑稽中惯用的故意所答非所问,使读者(或听众)期待受挫引起发笑。贫士的回答是诚实的,他也有其特殊的思维定势。因为穷困,他只有夹衣和单衣,不穿夹衣,即穿单衣,所以他只能作此回答。因此,这个笑话读时令人忍俊不禁,思之更是使人绝倒。这种笑不是蔑笑或嘲笑,而是善意的笑,同情的笑。贫士的穷困和诚实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这与赵南星在"赞"中所说的"乐道安贫"不相干。贫士是个老实人,他不以贫困为耻,并且诚实地向人们说出,不扩大也不缩小。如果他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我想大家也许愿意帮他一把。
"赞"中所提到的那个穷人,可以说是与"贫士"相对立的典型。他以贫穷为耻,不仅讳言穷,而且百般掩饰,打肿脸充胖子,结果不仅得不到人们的同情,连朋友也要戏弄他。他的那些极其拙劣的谎话与表演也必然会引起读者的笑。这种笑,带有很浓的"耻笑"或"哂笑"的成分,可见人们对虚伪与谎言的厌恶。为什么这位穷朋友忌讳说穷,宁肯让自己的肌肤受苦,也要猪鼻子插大葱--装象呢?关键是个面子问题。国人是特别注重脸面的,特别是在穷富--这事关个人价值的问题上。"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一个人有了钱,其生命的价格也就升值;至于"窭人之子"则什么也不是了。在大荒大灾的年月,那些卖儿鬻女者也卖不上什么好价钱,在有钱人眼中,"两条腿的人有的是"!因此人们总结出一条处世箴言:没什么也别没钱。
向往有钱只是人们的善良愿望,不幸跌入无钱王国的还是大多数。这些无钱王国的穷哥儿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求得社会或他人的尊重就要装阔。先秦就有以乞食为生而归来骄其妻妾的齐人,近世那些断了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即使穷到无米断炊,出门也要用肉皮把嘴擦得油光,表示刚刚吃完鸡鸭鱼肉,实际上这些都是自己痛苦自己知道罢了。这还只是个人行为,影响不大,但已留笑柄于千古了;更可悲的是有时全民族也卷入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戏剧化活动之中。
十年浩劫期间,经济已到崩溃的边缘,可是为了维护革命促进生产的神话和中国是世界革命中心的虚誉,用库存不多的外汇无私援助那些真真假假、来自世界各地的"革命同志"。其中有不少就是骗子,看到只要奉送几句吹捧谄谀之词就可以拿走大把大把的美元,于是便虚囊而至,满载丽蛆。有的钱骗到手还嘲笑主人的愚蠢,真是应了"盗憎主人"那句话。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访华,当时市面萧条,百物匮乏,已非一年半载,'这是尽人皆知的。为了维护脸面,显示文化大革命的威力,在美国人到达莨的当天,突然市场上要啥有啥。据事后作的一个报告说,当时有位老工人匿穿得很旧,走进商店,本来并不想买什么,可是看到许多外国记者,于是莨"爱国心"陡生,买下了许多鸡鸭鱼肉,外国记者赞叹不已,纷纷向他采睡访,为他拍照,谁说中国人穷呢?事实胜于雄辩。记者采访完走了。这位髭老工人把鸡鸭鱼肉都退回给商店,理由是家中没有那么多人,也吃不了这么多鸡鸭鱼肉。在当时,这个故事传为美谈,许多人都听过。我在敬聆这位"老工人"爱国伟绩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孔子的一句话:"吾谁欺,欺天乎?"
贫穷并不可怕,更不可耻,只要方向对头,努力奋斗就能由穷变富。十几年的改革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可怕的是一贫到骨而不承认穷,还要装成大手大脚的阔少。这样的人即使穷死也得不到人们的半点同情,反而会招致无情的讥笑。
自嘲,摆脱尴尬的手段
进退维谷,左右两难,不知所从,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当场出彩,此时有个地缝也会钻下去,这就是尴尬。尴尬是人所难免的,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尴尬。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从人民大会堂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不仅首相本人万分尴尬,主客双方也都大惊失色,结果如何,失于记载,不得而知,但如要迅速地摆脱困境,就需要机敏与智慧。北宋翰林学士石延年曾骑马出游,马夫失控,马惊,石从马上摔下,市人围观,非常尴尬。大家认为他一定会勃然发怒,不料石延年却和缓地对马夫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岂不是被你摔碎了吗?"这一番话引得围观者哄然大笑。从这个故事可见石延年的修养与幽默,他不迁怒于人,又善于应变,以自嘲使自己从尴尬中解脱出来。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写过自嘲诗,这些诗篇就是作者力图从心灵困境中摆脱出来的幽默手段。
晚唐有位本为纨挎子弟的宰相,名叫王铎,他生活奢华,"出入裘马鲜明,妾侍且众"。王铎的仕途极盛时期是他统兵出关镇压黄巢之时。此时他官为宰相,封晋国公,总统诸道行营兵马,行专杀之权,可谓地位、权势、实力集于一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甚至皇帝的圣旨,有时也可以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加以拒绝。然而多年养成的惧内积习,并未稍减。王铎将兵出行时最关心的是带领众姬妾而行,可以想见,其"妾侍"虽众,但由于夫人管束之严,是难以沾边的。因此一旦获得意心与行动的自由,则恣意而为,也不管什么即将兵临险地了。这时发生了下面的故事:黄巢大军从广州北上,其势汹汹,中书令王铎率领全国各路兵马在江陵堵截。忽然探马来报,王夫人已经离开首都长安,直奔江陵,现已离此不远了。王铎听报,十分惊恐,便对军中的参谋人员说起此事:"黄巢贼军,攻城破县,由南往北,渐渐而来;而夫人怒气冲冲,又从北边南下,眼看就要到达江陵。这早晚令人惴惴不安的情味,如何受得了?"一位幕僚说:"不如向黄巢投降。"王铎听了一扫愁云,哈哈大笑起来。
这位幕僚是聪明而富于幽默感的。王铎对夫人的恐惧之情生于心底,简直是闻风丧胆。他想象夫人到了行营,必会大发雌威,诟谇交至;自己狼狈不堪,大出其丑,十分尴尬,难于自我排解。幸好日常能与僚属平等相待(按:唐代幕府僚属多由主帅自聘,带有宾客性质,主帅不能只以下属视之),因此,王铎敢于把这件在当时看来不甚光彩的事情和盘托出,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这些参谋人员求计。他首先便将夫人与黄巢这个对面大敌等同起来,意为不仅外面有黄巢造反,我家里也有个黄巢,甚至比黄巢更可怕。当然,这是自我嘲弄,旁人不必认真对待,回话的僚属确实也能做到与主帅"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并没有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向王铎建议,例如叫王告诉夫人前方十分危险,劝阻她不必前来,或让王铎遣散姬妾,请夫人领回,甚至出馊主意,劝王铎服"丈夫再造丸",重振乾纲等等。没有必要这样做,清官难断家务事,谁能推度夫妻之间的隐情?因此,聪明的幕僚只顺其语势回答:"不如降了黄巢。"简短的回答充满了幽默感。它是王铎自嘲之发展与完成,并增加了王铎的自嘲度,必然引起哄堂大笑(榆木疙瘩脑壳者,不在此例),使主帅困惑不安的心灵得以缓解,其尴尬也有所摆脱。当然,这都是暂时的。王太太到达之后的许多实际问题,还要王铎施展其处理家政的手腕去细致解决的。
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中,如果丈夫疲软、乾纲不振,或丈夫生来便是多情种子,这类事是很难办的,有时简直就是没法办。用《红楼梦》"王道士胡诌疗妒方"中的话说等到老了、死了还妒什么?也就是等其自然消失。北宋期间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好友陈季常(陈健),少时倾慕游侠,长成之后,使酒好剑,工于骑射,并与苏东坡"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方山子传》)。用现今的话说,这位"陈哥们儿"够男子汉的了吧!可是他在妻子面前则完全是另一种形象:"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龙丘居士"是陈氏别号。中年后季常倾心禅学,谈空说有,研讨佛法,是何等的严肃,想来也有一大把年纪,可是听到妻子一声巨吼,拄杖落地,大脑顿成空白状态,茫然不知所措,又是何等的滑稽!后来,陈氏晚年,彻底皈依佛法,遣散声色,情况才好一些。此时黄庭坚给他写信还说:"柳夫人(陈妻)时需医药,想来您晚年已渐渐对清净之乐感兴趣,不新纳姬妾,夫人还有什么忧念而患病呢?"这封信虽然意在问病,也有揭陈季常老疮疤的意思。陈氏还为后世留下个典故--"季常癖",也勃是人们所说的"怕老婆"。
较陈季常略早的文士兼达官宋祁,晚年在成都做官,姬妾很多,用憎又太滥。一年春天在锦江边与友人聚饮,遇雨微寒,宋祁派人回家去取"半臂"(类似今日之背心)。他的姬妾每人各送一件,宋祁视之茫然,"恐有厚薄之嫌,竟不敢服,忍冷而归"(《东轩笔录》)。这真有点像法国拉封丹寓言里的驴子,面对十数垛谷草,无法选择,不知吃哪垛为好,最后饿死了事。看来,不仅困扰中有尴尬,在过度的自由中也有尴尬。
惭愧与无耻
钱钟书先生在为《干校六记》写的《序》中说,《六记》记这,记那,都只是大运动中的小穿插、小点缀,最重要的却漏掉了,那就是"运动记愧"。大意说中国传统所说的七情六欲,本没有"愧",何况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愧"则未免耽误了前进的脚步,因此,愧与无愧,似乎在国人的生活中没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这两年社会心理学悄然兴起,一些心理学家以消除人们心灵的误区为己任。惭愧与悔恨都被划人"误区",亦在被剿灭之列。如果这个宏愿能够得以实现,人们一定会神经健康、面皮增厚。白日心安理得,优哉游哉;夜晚高枕无忧,酣然入梦。这种境界也许是"无端寻愁觅恨"的人们难以企及的。
没有愧怍则很难有耻,耻乃指因为羞辱而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规范。当我们指责他人不知羞辱时,也就是说他脸厚心黑,无所不为。冯梦龙《笑史》中有个《冒诗并冒表丈》的故事,为这类人作了一次写真。
唐代李播做蕲州刺史,有位姓李的书生来拜见他,并且献上了自己所作诗卷。李播打开诗卷一看,十分惊讶:"这不是我以前写的诗篇吗?怎么成了您的作品又拿来给我看呢?"李生有些尴尬惭愧:"我拿着您的诗稿在江淮一带行卷已经很久,各州县官员都认为这是我的作品,干脆您就把它惠赠给我吧。"李播说:"大约此生只能在州郡任职了,诗卷对我已经毫无用处,把它奉赠给您吧。"当李生即将离开蕲州向李播告别时,李播问:"您打算去何处?"李生说:"我将往江陵去拜谒表丈卢尚书。"李播问:"卢尚书叫什么名字?"李生答:"卢弘宣。"李播大笑说:"李秀才,卢弘宣尚书乃是我的亲表丈,您怎么也冒认为自己的表丈呢?"李生见连出二错,有点惶恐,他表示谢罪,并说:"承您把诗卷著作权借给我,那么就连江陵表丈一并借给我吧!"李播大笑而送其上路。
这位浪迹江湖、到处打秋风的落魄文人,多年的磨炼使其对惭愧与耻辱丧失了感觉能力。如同《儒林外史》中的牛浦郎,窃他人的作品以为己有,而且用它作为获取名利的资本,到处"行卷"(唐代文士把自己所作诗文赠与各级官长,以获得他们的物质帮助与推荐,叫作行卷),冒名顶替,毫无愧怍之意。事有凑巧,偏偏遇到了诗作的本主。此时他表现出一点点"惭愧",但这决不是对自己无耻行为的反思,仅仅是因为当场被戳破西洋景而产生的尴尬。他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法依旧是无耻,"我偷了您的东西,您把它送给我,就不存在偷了",这就是李生的逻辑。摆脱尴尬后他马上恢复了心理平衡又展开第二轮骗术,这次更无耻,他企图用阔亲戚给自己挣回点面子,并压一下李播,没想到第二次撞到李播的枪上,当然他再度表演了无赖与无耻。人们常说喜剧是撕破那些无价值的东西给人看,李生的故事便是一例。
孟子曾说"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而已",意谓没有固定产业而有坚定的道德和操守的只有士人。孟子说对过许多至理名言,但是这句话错了。"士"本为文士的前身,是贵族的最末一个等级。到了战国时期它逐渐成为一个寻求或等待为国君或贵族服务机会的职业群体。士人随着社会的大变革也流动起来。他们中间有的一言动人主,可以贵为卿相;有的沉沦社会底层,踵穿履决,枯首槁颈,难求一饱。大多数士人不是孔子所理想的"忧道不忧贫"的角色,他们缺少超越个人利益的追求,换句话说也就是都在争名逐利,很少有一以贯之的主张。"王道"、"霸道"、"合纵"、"连衡"轮番使用,没有坚定的操守;朝秦暮楚,没有固定的事奉对象,人们称之为"游士"。后来浮荡江湖、寄食豪门的文士正是其嫡传。这种风习甚至弥漫整个士大夫阶层。清代的阎若璩曾说人生"廉易而耻难"。他举例说汉代的公孙弘,身为宰相,布被脱粟,不可谓不廉,而曲学阿世,何无耻也。五代时的冯道,位至三公,刻苦俭约,不可谓不廉,而更事四姓十君,何无耻之甚也。所以阎若璩认为清廉乃立身之一节,还可以装矫作假,而耻实心之大德,故容不得一点虚伪(《潜邱札记》)。阎氏把"耻"看成规范行为的大节是有其道理的,因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励人知耻知愧的一面。鲁迅也说过:"古书实在太多,倘不是笨牛,读一点就可以知道,怎样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而能够假借大义,窃取美名,再进一步,并可以悟出中国人是健忘的,无论怎样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都不要紧,经过若干时候,自然被忘得干干净净,只要留下一点卫道模样的文字,将来仍不失为'正人君子'。"(《十四年的"读经"》)这些都是在耻辱大节问题上迷失了自己,既欺骗他人,更欺骗自己。这种人自然不知道什么是惭愧。应该说像''李生"那样涎皮赖脸、作小丑状者还算"无耻者"中的下乘。至于那些参透"耻辱之关"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程度的"无耻者",正顶着"正人君子"的美名,到处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景仰呢!
不笑会招致什么?
赵南星《笑赞》中有个故事说:有位盲人与大家坐在一起。众人看到可笑的事情便笑了起来,盲人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众人问道:"你见到什么就笑?"盲人说:"跟着你们笑呀!你们所笑,一定不差。"南星评论说:"这位盲人的话,是很有见识的,即使终生跟着他人而笑也是可以的;但是强迫自己跟着别人笑,心里并不快乐。人哪能没有自己的双目呢?世间有自己的眼睛而事事随人、人家错自己也跟着错的人也颇不少。"
这是个颇有点令人悲哀的故事,作者平静写来,使读者不觉。盲者两眼一抹黑,众人有所见而笑,盲者并无所见,只是听见众人的笑声,便随之而笑。试想如果此时盲者正襟危坐,面色冷然,毫无反应,他的沉默必然是独异众人,或说特别"个色",从而招致我们习惯于"尚同"群众的排斥与摧辱。随人笑时,他可以感到自己是群体中平等的一员,从而淡化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这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自卫,是弱者对自己的保护,但这又招致了讥笑。盲者的淡化并未起作用,在众人心目中他仍然是远不如自己的盲者,而盲者竟敢与我们相同,居然会"有所见"而笑?!于是大张挞伐:"何所见而笑?"这是一种诘问,其意等于"你个瞎子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资格笑?"盲者的回答诚实而卑屈:"你们所笑,定然不差。"奉迎中又带有几分凄凉,他的笑与答词给"众人"一次欣赏自己高明的机会。盲者仿佛是位喜剧大师,他牢牢记住要使观众感到他们比自己高明、优越,否则他们怎么会心满意足呢?当社会、群体对于有缺欠者缺少同情与体谅时,像盲者的"从众"确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因为生理缺欠使他们与人群产生了距离。
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归属的社会,统治者有意识地摧辱打击对社会群体缺少归属感的人们的独立行为。这样就会形成一种风气,人们习惯于对"异类"或形似"异类"的人,不问是非而大加讨伐。晋之嵇康、明之李贽之所以死于非命,正是这种压迫、迫害的结果。此时,往往人的第一需求--要生存--就会起作用,绝大多数有思想的人都会违心地去"从众"。像嵇康这种被鲁迅誉为"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的特立独行之士,在他为教育儿子所写的《家诫》中处处表现出谨小慎微,与其平时判若两人。文中谆谆告诫儿子与人交往要谨慎,对于长官要保持尊敬,但也不要常往他那里跑,以免招致同僚的嫉恨。长官送别众客,自己不要单独地留在最后,以免其他客人怀疑自己要向长官告密。讲话更要加倍小心,不要议论别人;对于讲不清、不容易讲的问题不讲;他人向你征求有关是非的意见,也要以"不了解情况"的话来推辞。总之有是非争议的场合要迅速避开。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敢于"非汤武薄周孔"的嵇康在教育儿子时的表现与庸人无异,其目的就是希望儿子不要学自己,而是能够"随大流",这样才能有个较好的前途。有叛逆性格的人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尚且如此,那么本来就十分平庸的人对"众人"的依从则更可以想见。至于许多缺少文化、视野狭隘、为了生存馏口而毕生挣扎的人们则更是麻木不仁,因为自有生以来他们产生和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就被阉割了。他们只能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因此,我们在社会上习见的异口同声,实际上往往是不由自主的随声附和。
历来有识之士都热衷表彰敢于"特立独行"的人。韩愈在《伯夷颂》中写道:士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韩愈针砭的正是那种在社会群体压力下随意改变主张与节操的人;表彰的则是具有坚定的信念,不仅不顾"举世非之",而且是"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的"特立独行"之士。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在中国社会中这种人是极为罕见的。自实现了"大一统"的秦朝以后,也许"几百年才出一个"。多的是"见胜兆则纷纷聚,觅败兆则纷纷逃亡"的"群众"。
人要生存,往往就免不了有点贪欲,因为有了这点点欲望才能积极越向大自然去觅取生活资料,从而改造自然,使它更适合人类生存与绵延。贪欲在文明社会中主要指的是对财富的追求。司马迁曾说:"富者,人之情性。"但是,肯定贪欲的同时也应指出必须有两个条件作为限制:一是取之有道,就是说要靠自己的体力与智力向大自然索取;二是取之有度.不能无限度地追求。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讽刺"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民间彭事。俄国诗人普希金就写了一个《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里的老太鎏随着金鱼对她欲求的满足,贪欲日长,从要新的洗衣盆到做贵妇人、做盘王,最后竟要做海上霸王,让万能的金鱼供她役使,于是物极必反,最后还是守着破旧洗衣盆过日子。贪欲在西方商业社会中更甚。俄国作家、谤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美国华盛顿联盟"为他举行的聚餐会上药表演说,一开头就指出西方世界有一件事几乎不可思议,也令人无从弼解,那就是西方争财图利的贪婪程度,已经超出了所有理智、所有极限所有良知!这种现象我们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是个古老的问题,有些现象在常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不理解的。例如《颜氏家))中记载某领军被抄家,抄出了一屋子的麻鞋又如唐代权相元载被抄家,抄出胡椒数百石。这些都非生活必需品,他又非商人,储存这么多干什么?我们再看查抄清朝权臣和坤家的清单,夏是令人瞠目结舌,其中土地、商号、金银不算,只银唾壶就有六百余个金唾壶一百二十个,玉酒杯一百二十四个。家产共值白银二亿多两,故卧谚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之说,经常说的"富可敌国",用在和坤善上是确切不移的。近来揭露的前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王宝森、市委书记陈甬同等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事,动辄以千万计。我感到十分惊讶,庄农有云,"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栖树,不过一枝",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一次与人说起这个问题,该同志回答:"你没到那个级别,到那级别就知干什么用了。"我仍然不能理解,是级别之差,造成了人性的垄异?难道级别高了,所见益广,贪欲也随之水涨船高?
对物的贪欲集中反映到对于金钱的渴求上,因为金钱可以随时换取人们所欲求的一切物品与商品化了的一切人与事,所以现今较为保守的说法还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古人在文方面首右斋愚妙想,青蚨招钱与点物成金的传说便是例证。青蚨传说为南方之虫,可以飞,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即使是偷取其子,其母也必知其所在。人们以青蚨母血涂钱八十一枚,以其子血涂钱八十一枚,在购买物品时用母钱,己藏子钱,那么用出去的钱都可以转飞回来找自己的"儿子",这样可以轮转不已,只买东西不花钱。我想能够有如此丰富想象的大约是商人。他们整天与金钱、货物打交
道,既想购人物品,又不打算失去金钱,于是才产生了这个两全其美的想象。至于点金的神话也是流传很久了。唐末贯休诗中便有"点石成黄金"的句子,《景德传灯录》上更有"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的语录。此神话与佛教有关,大约来自西土。清代石成金在《笑得好》中把它写成中国固有的故事。
有一位神仙来到人间,用点石成金术来试验人心,想找个贪心小的,度化他成为神仙。但在世遍寻,无论把多大的石头点为金子,人人都嫌小。最后遇到一个人,神仙指着一块石头对他说:"我把这块石头点化为金子交给你用吧!"这个人摇头不要,神仙认为他嫌小,又指一块更大的石头说:"我把这个特大的石头点化为金子,让你使用吧!"这个人又摇了摇头。仙翁心想,这个人当真一点贪心也没有哇,真正难得,马上就要把他度化为神仙,决定最后考验一下:"你大小金子都不要,到底想要什么呢?"这个人伸出手指说:"我什么都不想要,只要老神仙方才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把它换在我的手上,任凭我到处点金,用个不计其数。"
这个愿换指头的故事把俗人对黄金的欲求漫画化了。"仙翁"也有失算之处,误认为那人一点贪念全无,不料其贪念盖过一切人,竟打算让仙翁割爱,把生产黄金的指头给他,"到处点金,用个不计其数"。故事的结尾当然是贪欲得到了报应,那人终于没有成为神仙。
国人似乎宽厚一些,西方也有类似的故事,其中对贪婪之徒的惩罚更严厉一些。其结尾是贪婪之徒换上了神仙的指头,他触摸到什么,什么就变成了黄金。最后,妻子、孩子、衣服、被褥乃至吃食饮料都变成了黄金。他掉进了黄金的"黑洞"之中,一切都是金的,冰冷硬邦,只能孤独地冻死、饿死。这个结局似乎更深刻一些。人类的贪欲,特别是群体的贪欲,如果不加节制最终会导致人类的毁灭。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滥用人类的力量来满足人性的贪婪是不道德的,也是自我灭绝的行为。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生物求存的必要条件。物欲的无限扩展会引导人类走上灭绝之路,而心灵世界无止境的追求,却可以获得永恒的福祉。
批评不是批评者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其目的在于使被批评者能够欣然接受,从而使他的行为有所改进。但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人类本性中有一种自重意识,这种意识造成人对外界批评产生下意识的抵御。不论是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的批评,还是声色俱厉、凶神恶煞般的批评都会使被批评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反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流行过一本书,名日《人世门径》,此书第一节开宗明义地讲:不要批评人!作者说人的本质是不能接受批评的。他在许多监狱进行过调查,访问过许多罪恶昭彰的刑事犯。据作者说这些劣迹昭著的人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人认为自己犯了罪。作者还开列了许多不能批评人的理由。他的文章虽然雄辩,但却忘了社会不是由刑事犯组成的,而且"不要批评人"也不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批评本身是社会群体自我协调的一种手段,丧失了批评的社会群体是很难长久地存在下去的。
既要使批评存在,又要使被批评者乐于接受,最为便捷的就是幽默。因为幽默使人发笑,而笑是最容易使人解除心理防御,打开心灵窗户,倾听他人意见的。据说德国公共汽车内对于逃票的乘客并无文字警告类的标语,只用鲜艳的色彩画了一个双手捂住面孔的人,他正在为逃票被发现而害羞。伦敦地下铁路内有这样一个广告牌:"如果您无票乘车,那么请您在伦敦治安法院前下车。"这些幽默而含蓄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唐昭宗时有位宫廷艺人,名叫胡趱,常常独自骑一头毛驴到朋友家去下棋,每天都早去晚归。他每次到朋友家,友人必谆谆告诫其仆人说:"快把官人的驴子牵到后院歇息,多多地喂点饲料。"胡趱特别感谢主人的盛情,晚上高高兴兴骑着毛驴回家。有一次胡趱在朋友家玩得正在兴头上,突然皇帝紧急召见,家人追到友人家通知他。胡仓皇要驴。待把驴牵来,毛驴喘息不定,汗流遍体--毛驴正在为友人拉碾子,胡趱这才知道事情真相。第二天,胡趱徒步到友人家下棋,友人又像从前那样命令仆人喂驴。胡说:"今天毛驴不能来了。"友人问:"为什么呢?"胡回答:"从昨天回去,毛驴得了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的病,连路都走不动了,特向您请一天病假,休息休息吧!"友人听了也大笑起来(冯梦龙《笑史》)。
朋友有贪小便宜的毛病,暗地偷使胡趱的驴,表面上还说得冠冕堂皇,这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恶德,但直接揭破,却极伤面子。如果胡趱冷脸责问友人,往往会因为这点小事伤及友情;如果隐忍不发,心存芥蒂,此后两人也难以坦诚相见,而且对友人毫无好处。于是胡趱采取了委婉幽默的手段警醒朋友,当友人听到胡为毛驴请病假的话之后大笑起来。我想在这个笑声中难免会有一点尴尬与窘迫,这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愧怍。如果是这样,胡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何必非得把事实真相说得清清楚楚呢?因此,可以说胡趱所采取的批评方式是高明的,因为它没有负面作用。
能够运用幽默的手段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也是在他人开罪自己、侵犯到自己利益时会不会发怒,能否泰然处之的关键。如果稍违已意便五雷轰顶、七窍生烟,这样是无论如何也幽默不起来的,于是针锋相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作风泛滥。前些年有不少人沉溺于"斗争哲学",鸡争鹅斗,乐此不疲。怯懦者如妇姑勃豁,动口不动手;勇敢者则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视人命如儿戏。你斗过来,我还回去,永无已时。除了让看客大饱眼福外,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即使侥幸得胜,其体力损耗、精神支出也很可观。如果有点幽默感,片言以解纷,这样不仅能够解决矛盾,化解积怨,而且会赢得人们的好感与友谊。知识丰富、谈吐幽默,在社交场中总是最受欢迎的人。与此相反,性格内向、为人孤僻、整天板着脸,像谁欠他二百吊钱似的,这种人,人避之惟恐不及,谁愿意与他往来,自讨没趣?
希望生活中多点幽默,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可悲的散财
自有商品以来,金钱似乎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它远不是人生的全部,甚至有时干扰人生价值的实现。人们在金钱面前应该具有独立意识,能"聚"也能"散",而且聚之有道,散之有方。
西方资本家对于金钱的态度在许多人心目中还停留在阿巴公或葛朗台的时代。那时还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许多资本家的个性受到金钱的扭曲与异化,对于金钱的单纯"爱好",成了他们人生的惟一目的,快快挣钱、多多挣钱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这种风气产生了变化,资本家们更注重金钱流通与金钱的花费。"流通"自不必说,这是资本增殖的手段。"花费"(散财)则更多的是把金钱投向公益文化事业,这在欧美尤其明显。大多数的文化设施、基金,不是国家、政府出的钱而是财团捐的。如1919年安德鲁·卡内基捐出三亿五千万美元(相当于今日的四十六亿),在美国设立了二千六百个图书馆。美国许多有名的大学是富翁们捐赠的,如杜克、斯坦福、约翰·霍普金斯等皆是。其他如普立策新闻奖、卡内基音乐厅乃至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无不是个人花钱设立的。有的富翁还特别热衷投资于时髦的科研设施。如美国的爱德华·贝斯捐赠一亿五千万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大沙漠上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第二生物圈",以研究未来环境的保护。也有日本的竹中辣一捐献八千万美元建立了"竹中木匠工具博物馆"以回顾传统。西方有许多富豪死后不把财产全部留给儿女,他们深信儿孙自有他们自己的事业,不必躺在父母的身上享清福。这可能与他们的信仰有关。加尔文教就主张教徒应以自己的勤奋的工作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古代中国写在书面的虽也是"重义轻利",没有奉金钱为至上的传统(至少在经典文化中没有),但在世俗生活中,金钱还是起着支配作用的。因此,视金钱为生命者也不在少数。
唐李肇《国史补》记载了一个故事:德宗时,有位高官叫王锷,他出身行伍,性情贪鄙,极好财货,凡有关财务,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以免水肥外人。王锷多次为地方大吏,积累财货极多。有位在王锷门下多年的老宾客,一次与他谈起金钱财货问题。老宾客知道王的毛病,于是便以能聚也应能散的道理告诫他。过了几天,王锷又见到这位宾客,便爽快地说:"前几天,您的教诲我记在心头,以后就照您的话办了,财货已经大散了。"老宾客听了很高兴,便问:"不知道您如何散的财?"王锷回答:"每个儿子给一万贯、女婿各给一千贯。"
儒家思想认为天道"恶满而福谦",太过于满就要招致损害的。因此,对于金钱会积也应会散,"散"指散给那些需要它的人们。晋时富可敌国的石崇,曾与皇亲王恺斗富,皇帝常帮助王恺,王恺也往往败北。可是最终石崇受孙秀陷害,诬以谋反。石在临刑前感慨万端地说:"奴辈利吾财者。"(这些小子贪图我钱财。)收捕他的人说:"既然知道金钱会招致灾祸,为什么不早早散之。"这就是"散"的真义。当王锷向宾客报告他财已"散"时,宾客必然想到,他把钱是散给穷人寒士,还是交给国家地方了呢?于是请问其详,王锷回答得很爽快,他的头脑中不会想到他人,其回答令宾客与读者的期望受挫,引起人们的讪笑。这个回答在意想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它十分符合王锷的本性。
对于儿女未来的关切是国人的传统,因为在人们的思想上总认为儿女是自己生命的延长。但在如何关切儿女问题上有识者与短见者有很大分歧。《战国策·赵策》中有"触营说赵太后"的故事。触誉主张爱护儿女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他劝赵太后要为子女创造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要只在金钱、地位上为儿女考虑。因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这样金钱、地位足以成为儿女的祸根。这种看法很明智。
西汉的疏广位至太傅,年老后主动要求退休还乡,皇帝、.太子共赐金七十斤。他退居乡里之后用此钱与族人、亲朋故旧共享,相与娱乐。人们劝他用此钱买些田宅基业传给子孙。疏广回答说:"难道我老糊涂了,不顾念子孙吗?不是,我有旧田宅,子孙勤力其中,自可以供衣食,过着与平民一样的生活。如果我再留给他们更多的金钱基业,则足以使其懒惰,不思上进。"他又说,对于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也就是说子孙贤,那么金钱太多则成为上进的累赘;子孙不贤,金钱太多则帮他们去干坏事。纵观二千年之历史,确如疏广所言。虽然民间流传着"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作马牛",是真正省悟者之语,但认真执行者又有几人?宋代词人辛弃疾厌倦朝廷内的鸡争鹅斗要致仕退休。他的儿子就以田庄尚未买妥,反对他退休,想叫他为子孙安排好了一切再退。辛弃疾十分生气,写了一首词"骂"他。词中说,人不是只有一
张嘴吃饭吗?要那么多田产基业做什么"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口能插几张匙?"这真是打穿后壁的超脱者的肺腑之言。可是直至今日顶着各种荣誉称号的许多老人,在生前身后所放心不下的惟有儿女的安排,从财货、地位到房子无不为他们安置得妥妥帖帖,对照《王锷散财贷》不是令人感慨古今之人相去不甚遥远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色幽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