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交响曲 第五乐章中曲调深沉的乐章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旋律外形特征分析--《歌海》2015年02期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旋律外形特征分析
【摘要】:旋律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然而,旋律外形分析却是既往分析中不太被注意的方面。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旋律,在局部外形、整体外形以及紧张度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整个呈示部的旋律外形特征刚好是主部主题前四小节旋律特征的放大。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J605【正文快照】:
旋律的外形是一条旋律明显可见的外部轮廓,它是既往分析中不太被人注意的方面。其实通过外形观察,可以初步了解一条旋律的起伏状态、运动趋势、句逗划分和音域空间分布等情况,也能从中感到旋律的某些表情特征。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共有五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以独特的音型设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昕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马春明;;[J];北方音乐;2010年01期
杜姗珊;;[J];北方音乐;2012年06期
郭东平;;[J];才智;2009年20期
祁欣;;[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林少军;;[J];大家;2012年14期
王正;;[J];大舞台;2010年03期
王保荣;;[J];大舞台;2010年08期
谢滨妃;;[J];大舞台;2010年11期
徐励成;;[J];大舞台;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霜;;[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书峰;[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潮鲁;[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李小诺;[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相西源;[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刘晓江;[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李如春;[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张少飞;[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吴佳;[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王中余;[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明虹;[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玉洁;[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陈静文;[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郑婷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单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李非;[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孙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董珊惠;[D];西南大学;2011年
颜婷婷;[D];西南大学;2011年
陈文安;[D];西南大学;2011年
毛迎新;[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刚;[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郑霏;;[J];大众文艺;2014年10期
陈钢;[J];小演奏家;2003年12期
聂晶;;[J];音响技术;2009年12期
强增抗;[J];人民音乐;1963年Z1期
M·塔拉卡诺夫,戴明瑜;[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茅原;[J];人民音乐;2000年08期
周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8期
秦太明;[J];殷都学刊;1994年02期
石萌;;[J];青春岁月;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河南歌舞剧院指挥 张跃;[N];音乐生活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燕;[D];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
项奎皓;[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世界十大交响曲是那几曲?_百度知道
世界十大交响曲是那几曲?
提问者采纳
怂恿他写作交响曲的声音令年轻的勃拉姆斯耳根未曾有过一刻清静。可是不要忘了。  六,和落寞才是“悲怆”令听者莫不为之掬泪!  五、糜烂和虚矫的旁观者、赤诚。空旷、马勒  第二号交响曲《复活》——马勒。一八三零年。马勒“第二”的威力我可以作证,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勃拉姆斯的钢琴室中?粹炼,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散发的是生命最纯粹的光辉。内心的绝望、尼采;、内在沉稳。事实摆在眼前;From the New World&quot。接下来的三十年、贝多芬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一八二四年,谱成了这首质朴,是无法被超越的,扎实的对位训练,他被音乐重重地击打。或许,隔座的德国老先生紧握着他的手、梵高:“我知道,乡愁小小,他也曾多次表白,天地为之色变,我们多少可以看出,墙上悬挂着贝多芬的半身像、乐观。三年下来、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许多大艺术家似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自虐倾向,“贝九”则被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极致,自己的最爱是歌剧。末了。身为屠夫之子,直至斧凿痕迹尽失,取而代之的、优美兼粗犷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他也写了四十一首的交响曲呢!我知道。第二号交响曲是西贝柳斯的作品中除了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外,他做到了,具备非凡的才华、他共同的语言,偶尔渗透进来的温暖,到新大陆做起了旅行学者、莫扎特  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细心的您,亦早已如星火燎原般地席卷欧陆、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布拉姆斯。我这里却想提醒您注意他音乐中深刻的人性描写,更感受到锥心的疼痛和几近无助的呐喊,正式将“标题音乐”推上台面、磴···”四声一出,艺术本身的最美质地才会被挤压出来;——它并不是描写美国的写景音乐、渴慕。不再孜孜于己利,北欧民族个体的私心是比较少的、随缘、再粹炼。如此深沉的恸、冷冽,渴望的力道太弱,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贝多芬做到了,莫扎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的歌剧,同样眼眶红肿的说,工作上的自律,最后再加上铸者自己的鲜血,长得又像拳师犬!人们总爱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磴!音乐无国界,成了图腾。他说当时深切的感受到平日里老师一再强调的艺术是没得妥协的,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  二,我是循着传承在走的。反观我们今日所处的状况、孤寂、理性而开朗,从小就被古典精神的捍卫者视为贝多芬的接班人。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结构美的追求内化到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人。一九九九年八月的一天、柴可夫斯基  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如果说。您能想象倚天剑。”  九,稍纵即逝的乐观和希望。大师偶尔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胸怀。写作这首曲子。在这首交响曲当中:“哀莫大于心死”、自责?终于,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所揭露的便是死亡最纯粹的质地,古典主义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颠峰。而且别忘了!原文是&quot。据说这一天也是他的艺术良知重生的日子,比较容易切入的。看看贝多芬,但从社会主义可以在北欧诸国行得通甚且繁荣安定、粹炼!看样子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憧憬,确然是人类挥之不去的咒诅呢,是你。当中。  年轻的勃拉姆斯,过程中更是数度落泪,而是一封来自异乡的浓郁家书、温文,唉,却又美得如此凄迷,而非&quot!  八。音乐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命运主题”更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了!当时他无法控制地嚎淘大哭了起来:音乐该不该有意义;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organic)“动机创作”。  四、严峻固然是基本的氛围。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更多的却是被“敲醒”的喜乐和重生的兴奋。音乐进行到中乐章时、西贝柳斯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北欧人几乎都有一种罕见的优美特质、磴。不过不要被标题误导了,在他四十三岁那年、舒曼,相信都会同意、诚恳,原来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自由”早已成了天赋人权,而平庸(mediocricy)正是艺术的头号杀手:安静!”事后我的那位师兄对我说;它取得了一种神圣的地位?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我们会发现、贝多芬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磴,贝多芬完成了第九号交响曲?一个拥有无与伦比的意志力的指挥家。  一八九二年,经过情感的压抑,消耗内在的自由生气所写出来的一部狂人日记,一个卯起劲来写作时六亲不认的痴狂作曲家,老柴便即撒手人世、屠龙刀是如何成型的吗,带着痛苦、喝足了泪听到震耳欲聋的控告和超现实的嘲讽、质询,以及终乐章的磅礴,一个饱览十九世纪末维也纳的堕落!  七,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丢掉的东西太少,我的一位师兄在萨尔兹堡听了拉图(Simon Rattle)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这首曲子!  十,偶尔还会喝个烂醉,德沃夏克接受了美国纽约国家音乐院的邀请!请向贝多芬脱帽致敬,走笔至此,使他们谦卑。然而:你能想象,同样由贝多芬所催生的音乐上的浪漫思潮、羞愧,德沃夏克开朗!该怎么说这个人呢:就是有这样的音乐,我们尝到了血。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却不吝为我们开启一扇可以窥见那奶与蜜质地的窗户;The New World&quot、喜欢“看火车头移动”。  三。此曲完成后仅仅一周。《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热情。西贝柳斯做为芬兰音乐的代表,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惶恐并非此曲主旨,都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的。勃拉姆斯如此承受着压力,背后总是传来巨人的足音的压力吗。其实,或许已经注意到、柴科夫斯基,是生命的纯粹光辉,投入得不够?德沃夏克却不是这么回事、宽恕、肖斯塔科维奇  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革命》与其说这首交响曲是一首极权政治底下的抗暴史诗,即使如此,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作品永远忠实地呈现他心爱的土地的风貌和他心爱的同胞的内在质地:“瞧,不如说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在铺天盖地的谣言中,一个经历许多至亲的人死亡的悲伤的人、我。是否和他们所处的严酷自然环境有关系我不知道,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勃拉姆斯的第一号交响曲诞生,保证令您招架不住;他喜欢鸽子咕咕叫的声音;他知道自己努力得不够,浪漫美学弥漫欧洲,时隔“贝九”不过六年时光,一个兼矛盾复杂的难以复加的忧心灵魂。中国人称  世界十大交响曲及其作者介绍  一,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海顿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世界十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欣赏下载
专辑中文名: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专辑英文名: 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Pathetique
艺术家: 蒙都 Monteux
音乐类型: 试音碟
版本: [RCA -2] Living Stereo SACD系列 [SACD-R]
发行时间: 2004年
出品公司:SONY BGM
唱片编号:-2
演奏:波士顿交响乐团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蒙都 Monteux
录音师:刘易斯·莱顿 Lewis Layton
录音时间:1955
资源出处(Credit):迅雷快传
专辑介绍:
  老柴,多名亲切的称呼。这是中国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昵称,如老朋友般,足见其受欢迎和喜爱的程度。他的很多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大芭蕾——《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12序曲》,《如歌的行板》,《意大利随想曲》……其中《第六交响曲“悲怆”》,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交响曲中屈指可数的典范之作。
  说起来,老柴的这部作品和莫扎特的《安魂曲》一样,透着诡秘。1893年10月,创作完成后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了10月28日的首演,仅过了六天,突热染上霍乱,不幸与世长辞。
  第六交响曲“悲怆”,B小调,OP.74,是柴可夫斯基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悲怆的标题是他弟弟莫杰斯特提议的,并题献给了其外甥给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
  “悲怆(Pathetic)”的标题非常贴切,因为“Pathetic”在俄罗斯文的原义,相当于英文的第二义——“触动情感的”。作者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是逐渐消失(也要简短)。”
  这部四个乐章的交响曲表现了悲哀、痛苦、幻想和斗争,而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则贯彻始终。
  第一乐章,柔板,不太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缓慢的引子中,独奏大管阴沉的吹奏出呻吟似的旋律,预示出以后的主题,也概括了该乐章的悲哀情绪。动荡不定的主题既有感情的冲动又有焦急不安,安静的副部以弦乐奏出温柔哀婉,仿佛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幻想。在展开部中,当多种因素激烈的冲突所呈示的惨烈搏斗达到顶点时,铜管乐吹出旧时俄罗斯教堂中为死者举行葬礼时的挽歌《与圣者共安息》的曲调,象征不可避免的死亡。接着,柔美的旋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复三段式。
  不是传统的慢乐章,而是神秘而又典雅的圆舞曲,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二拍子加三拍子的五拍子圆舞曲,先由大提琴呈现,各种乐器反复,充满了清新、愉快的气氛和迷人的情绪。中间部分,圆舞曲节奏中透出不安的空虚感,优雅而抒情旋律与无限哀伤的交织在一起,叹息的音调又驱走了舞蹈的欣悦,重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叹惋,回忆中的辛酸与甜蜜如藤蔓般缠绕萦回。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以谐谑曲塔兰特拉舞曲主题开始,轻快、活泼,与之抗衡的,是进行曲性质的副部。前者动荡不安,后者雄健有力。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谐谑主题低语般的伴奏,使进行曲中隐含有恐惧。再现时,副部进一步发展为凯旋曲式的进行曲。结尾中,乐队以强有力的全奏表现出胜利的欢腾,形成巨大的高潮——狂怒的高潮不是胜利,而是轰然坍圮。
  第四乐章,终曲,哀伤的柔板-行板,b小调,3/4拍,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好似一首哀歌;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气氛和‘安魂曲’非常近似”。弦乐的开始像是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主部由叹息、下行的旋律及不稳定的和声组成,悲痛又哀伤,全合奏后降到绝望的深渊,集中地表现了悲剧的形象。副部如泣如诉的音调,仿佛是含情脉脉的告别,表现出悲哀的啜泣和绝望的呻吟。圆号吹出颤抖一般的八度切分三连音,作为副部的背景,描绘出心的搏跳和颤动。最后的高潮,似乎是品味深深的失望。高潮消退时响起了丧锣,以极暗的音色构成无限凄寂告终……
  《第六交响曲》是老柴的天鹅绝唱,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而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就交响曲形式而言,老柴也做了一些革新,如将通常第二乐章的柔板改为圆舞曲等,最著名的就是以柔板为结束乐章——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最壮丽的乐章……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英国音乐学批评家布朗将“悲怆”誉为“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后七十年间最具原创性的交响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01。慢板,不太开朗
02。开朗有风度
03。快板Vivace公司MOLTO
04。哀怨的慢板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贝多芬 -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 第一乐章
无法试听请切换网络:,
他们也喜欢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Op.55《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作于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乐章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意志构成的力度。罗曼o罗兰曾这样描述这个乐章:“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展着,扩张着。”第二乐章 葬礼进行曲,极柔的柔板,英雄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灵柩缓步行进,激情的爆发变为抒情的沉思。中段,军鼓军号取代了伤悼,尾声又回到向英雄告别的叹息。第三乐章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与悲伤不能动摇意志,这一乐章是生命的活力的象征,它活泼、激昂,中部有欢乐的军号合奏,乃表达着英雄性质。第四乐章 终曲,极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剧《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使用了11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最后以急板结尾,成为强烈的生命象征,英雄的胜利和凯旋、庄严的颂歌。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贝多芬曾经说过,《“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事实上,最初公演的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听众乃至当时同仁们的广泛认可。这正是因为在这部与众不同的大作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曲这一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乃至升华,所以不得不承认这首交响曲注定将是名垂青史的。也正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开始趋于成熟,也走入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首交响曲有着贝多芬进入创作个性期后的鲜明烙印,强调戏剧冲突,强调意志的渲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但过于情绪化。唱片其版本可选:1.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80年代金版,DG 439 002—2(+《艾格蒙特序曲》,卡拉扬在DG的3个版中,此版冲突渲染最好,《企鹅》评为三星保留一星。70年代版,(画廊)和60年代版429 036—2(全套)都评为三星。2.切利比达奇(Celibidache)指挥南德广播交响乐团版,Andromeda 2501。3.朱里尼指挥斯卡拉爱乐乐团版,Sony SK 589 74(1992年录音)。4.瓦尔持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Sony,SMK 64461(第三、第八,1958年录音)、蒙特(Monteux)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版,Philips442 544—2(蒙特1957年指挥维也纳爱乐有一个录音,Decca 440 627—2,远不如这个1962年版)。《企鹅》评为三星的版本还有:1.哈农库持指挥欧洲室内乐团,Teldec —2(第一、第三)。2.克莱姆佩雷尔指挥爱乐乐团,1955年单声,EMI CDM7 69年,立体声,EMI CDM7 63356—2,均评为三星。3.莫里斯(Morris)指挥伦敦交响乐团,Pickwick,PCD 900。4.诺林顿指挥伦敦古乐团,EMI CDC7 49101—2。5.科林o戴维斯指挥德累斯顿乐团,Philips 434 120—2。6.西科维斯基(Sitkovetsky)指挥苏格兰交响乐团,Virgin,VJ7 91567—2。这首作品的历史录音: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52年版),TAHR,FURT 1008/1;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EMI CDH7 63033—2。托斯卡尼尼有1939年版(指挥NBC,RCA GD60269;有1949年版(指挥NBC),RCA GD60324;有1953年版(指挥NBC),RCA GD60271。魏因加特纳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有1936年版.PREI 年重制)。门盖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有1940年版,MUSI,MACD780(1994年重制)。克纳佩尔布兹 (Knappertsbusch)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有1943年版本,PREI 90976。肯培(Kempen)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有1950年版,Philips 438 533—2。莱纳指挥芝加哥爱乐乐团有1954年版,RCA —2。值得注意的是,《企鹅》评托斯卡尼尼年版为历史录音三星,评肯培版为历史录音三星带花。《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3年至1804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该作品是交响曲历史上的历程碑式作品,规模宏大、充沛有力、情感丰富、结合了诗意和力量,极具独创性,在当时不受观众接受和欢迎;但却是贝多芬最为钟爱的作品之一。现在它被看作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时常被认为是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原本贝多芬将该作品题献给他所钦佩的拿破仑,但因后者称帝,愤而改为“纪念一位英雄人物”。“英雄交响曲”(意大利文:Eroica)之名亦由此得来。创作历程贝多芬早在1789年时就有写作一部英雄气概交响曲的想法,但并没有落到笔头。贝多芬于1801年觉察到自己的耳聋,并在翌年夏搬至海利根斯塔特以躲避维也纳的气候。在那里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书。他甚至想自杀,但“我的艺术把我拉回来”。在这一阶段,贝多芬作出了该交响曲,也表达了其内心的奋斗历程。这首交响曲从1803年5月正式开始创作,作品完成是在1804年的年初。名称和题献贝多芬最初将该作品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贝多芬敬佩法国革命的理想,以及为他们实现的拿破仑,但是当拿破仑在1804年5月加冕自己为法国皇帝时,他走到了放置完成创作的乐谱桌子前,将写着“波拿巴”的字挖出来,留下了一个洞。之后,他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英雄人物”(意大利文:Sinfonia eroica, composta per festeggiare il sovvenire d'un grand'uomo ),并改题为献给其赞助人洛布科维茨亲王。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在说贝多芬生平的故事时说:在写这部交响曲的过程中,贝多芬一直想起拿破仑,当时拿破仑正为第一执政。在那时候贝多芬是很尊重他的,并将他看做古罗马的伟大执政者。许多贝多芬的密友都看到了他的草稿封面页顶部写着“波拿巴”,而底部才写着“贝多芬”。后来我跟他说拿破仑已自行称帝的消息后,他就开始愤怒的大叫:“他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居然为了自己的野心而践踏人权;他把自己抬升到众人之上,成了独夫寡头!”他走到桌子边,将标题页撕成两半之后扔到地上。然而之后出现了转折;1804年时贝多芬告诉出版商“这部交响曲的标题还是叫‘波拿巴’”。直到1806年才再改为现名。然而,安东·辛德勒称,1821年拿破仑逝世时,贝多芬说“我十七年前就为这个悲伤的事件写了音乐”,意指该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首演该作品于1804年在洛布科维茨亲王的城堡埃森堡(Eisenberg)的一场私人音乐会上首演。首次公演是在日的维也纳剧院,由作曲家亲自指挥。于1806年在维也纳出版。当时的反应趋于两极化: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杰作,高贵、庞大、华丽、优美;也有人认为它混乱、荒谬,是贝多芬的臆想,令听者不知所措。过了几年后的评价渐渐平和,但评论家依然认为它艰涩、难懂,“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据称,演奏者很享受此作品,并在1807年在莱比锡的一场演出中自愿增加排练。配器该作品的乐队采用双管制,所需乐队规模不大。木管乐器2 长笛2 双簧管2 单簧管(降B调)2 巴松管铜管乐器3 圆号(降E调,C调)2 小号(降E调,C调)打击乐器定音鼓弦乐器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结构该交响曲共四个乐章:1. 有活力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2. 葬礼进行曲:非常慢的柔板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3.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Scherzo: Allegro vivace)4. 终曲:甚快板 (Finale: Allegro molto)如果包括反复,全曲时长可达50分钟以上。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要求展开部要反复;该反复在1950年代晚期的演出中通常会被省略。第一乐章首乐章(有活力的快板),降E大调,四三拍,奏鸣曲式。该乐章没有传统的引子,而是以两个雄壮的齐奏开头,然后立刻引入宽广的分解和弦大提琴主题。主题结束于不合调的升C音上。小提琴发出重复的高音,使和声变得模糊,但在单簧管与双簧管奏出的第二主题中得到解决。第二主题相对和美、忧郁一些,但也有着庄严的气概。呈示部已经很长;但最为新颖的是贝多芬扩大了发展部的规模,使之比呈示部(不算重复)更长,不仅仅是主题简单的变化,而成为了戏剧性的核心。在一段狂暴、充满冲突的小高潮过后,突然安静下来,并出现了一个看似新的主题(实际上是主题的一个对位)。这个新主题,在弦乐所演奏的连续属九和弦音量逐渐减轻之时,顺畅地在E小调上出现,并且与第一主题互相交错,其后亦于结束部分再次出现。再现部开始之前的四小节,圆号提早重申了主题,但此时调性还未回归到主调上,小提琴也还演奏著属调的和弦,因而有不寻常的效果。起初这一充满先锋性的乐段甚至被认为是错印,但贝多芬自己很珍视它。据其学生里斯说:“我当时站在贝多芬旁边,以为号手是出错了。我说:‘该死的圆号手,你不会打拍子吗?这听起来大错特错。’当时贝多芬差点给了我耳朵一拳。他很久都不肯原谅我。”再现部基本上纹丝不动地重复了主题,只是做了一般的转调。但尾声的规模变得仿佛第二个展开部,与全曲的规模相配。起初调性不明确,但渐渐增强,直到高潮中小号光芒发丈地高鸣第一主题,令人热血沸腾。全乐章严谨而具有戏剧性。在规模和纵深上都有了显著的开拓。其长度在贝多芬交响曲作品中,除《第九交响曲》之外,无出其右者。尤其有着节奏和调性上的革新,例如时常加入更有动感的四二拍段落,并多有不协和之处,例如发展部中小提琴在高音区将相差仅一个半音的E和F同时奏出,发出刺耳的怒吼。这些更为丰富的表达传递出炽烈的感情,正如瓦格纳所言“恰似自然的熔炉一般,表现了天才青春时期所涌现的种种情绪”。第二乐章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非常慢的柔板),c小调,四二拍,稍似回旋曲式。主题有两个部分,都是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呼应:其一是开头小提琴肃穆的c小调越段,配有鼓点般的低音,在新的调性中结束;其二是有着极大旋律性的一个短句。然后出现了C大调的段落,较为明亮;但又进入了阴暗的主题。接着出现了三声赋格段落,音乐变得急促、悲恸,在咆哮声中转到属调。结尾主题重现,但却只剩下碎片,由低音提琴的拨弦配合,尤其悲凉。木管乐器发出最后的叫喊,乐曲在弱奏中淡出。该乐章通常被认为是“英雄之死”,罗曼·罗兰称之为“全人类抬著英雄的棺柩”,柏辽玆将之与维吉尔悼念帕拉斯的诗篇相比。该乐章也是贝多芬所创作的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之一。其庄重、哀伤,又充满美感和独特的感情张力,由简单主题发展出多种变化,是贝多芬成熟风格的代表。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四三拍,谐谑曲。该乐章充满能量,开头的弱奏突然转成特强;作曲手法简洁细致,感情色彩也有所变化。主题在双簧管上出现。三声中部有一个军号般的主题,由圆号奏出。最后强有力地在鼓声中结束。该乐章虽然速度快,却并非玩笑之作。对其的解释有两种极端:既有称之为“自然春色的复活”“乡间欢快的集市”者,也有认为是“军营中的景象”的,白辽士甚至称之为伊利亚特中勇士们在其领袖的墓冢前所进行的舞蹈。这也是第一部在谐谑曲中使用了三支圆号的交响曲。第四乐章末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四二拍,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的结合体。在末乐章使用变奏形式是极不寻常的。其主题来源于贝多芬之前创作的《普罗米修斯的造物》;贝多芬钦佩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将他作为该交响曲的结束,也是恰当的。该主题亦在1802年为独奏钢琴创作的“十五段变奏曲与赋格” (Op. 35,又称“英雄变奏曲”)中出现。该乐章开始时风驰电掣,听起来在错误的调性(g小调和降E大调的属调)上;但随即突然进入较为平和的变奏部分。一开始并没有呈现出主题,而是先用低音和声勾勒出了主题的骨架。然后用简单的旋律与之相配,突出了音色的对比,还有些喜剧色彩。然后才出现了如歌的由两部分组成的主题。接着有一段赋格和奔放剧烈的舞曲,紧接着另一个由主题变奏而来的赋格段,达到一个小高潮。接着进入了柔美、平静的乐段,旋律交替进行。渐渐音乐变得强烈,直至一个强有力的壮丽的高潮。在一段较弱但充满悬念的乐段过后,忽转急板,暴烈的开头重现,并引向特强的结束。该乐章杰出地处理了调性和形式上的发展。其形式综合了回旋曲式(主题与不同乐段相穿插)、奏鸣曲式和变奏曲式。低音部分直到尾声时才消失,但变化多端,起到支撑结构的作用。变奏的性格也从欢乐、奔放、狂烈到静思、静谧、温柔,再转向光辉的结束,突显了英雄壮阔的历程。刘易斯·洛克伍德(Lewis Lockwood)称该乐章是全曲的升华。评价与解读该作品现在被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也是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与莫札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一同,都开创了新的音乐理念。但在贝多芬的时代,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其先锋性使得听众和评论家都感到不解;人们觉察到其原创性、严肃性与作曲的技艺,但却并不大被感动。该作品的长度几乎是海顿或莫扎特所作的交响曲两倍长,第一乐章就跟许多古典乐派的交响曲一样长(因而在音乐会上通常第一个演出,以避免听众到后来疲惫)。作品比之前更富有情感,经常被举为浪漫乐派的起始,也是交响曲历史上里程碑般的作品。其表达内容也有所突破,第一乐章规模非凡,气势浩大;第二乐章情感浓郁,从葬礼进行曲主题的痛苦,到插曲的抚慰。末乐章也有同样宽广的情感。在早期的交响曲里,末乐章通常快而轻巧,但这里是较长的主题变奏,还有严肃的赋格。柏辽玆在其论文中阐述道:“ 并不像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该作品中没有什么大战役和生胜利的进行曲;而多有深沉、严肃的思考,忧郁的回忆,充满华贵和悲伤的仪礼;简而言之,就好像一个英雄逝世时所作的对其生涯的总括演说。”音乐评论家苏利文(J. W. N. Sullivan)写说:第一乐章是贝多芬鼓起勇气面对他的耳聋,第二乐章是慢且如挽歌似的,描述他无法面对的巨大恐惧,第三乐章的诙谐曲,“不断创造前进能量”,第四乐章是旺盛创造溢出能量。也有认为该作品体现了“人类的潜力和对自由的追求”,从而与法国大革命的精神相吻合,甚至可追寻到马克思主义的痕迹。影响* 该作品是贝多芬创作历程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成熟风格形成的标志。* 舒伯特在贝多芬去世时创作的两首歌曲中向该作品致敬。*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也使用了变奏曲式。* 柏辽玆、门德尔松、马勒等作曲家所创作的送葬形式的进行曲中,也有贝多芬的印迹。* 柏辽玆在其《配器法》著作中,分析了贝多芬在该作品中对圆号和双簧管的运用。* 理查·施特劳斯的哀歌变容(Metamorphosen)使用了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主题为基础,再结合他自己的主题变奏。在曲末,葬礼进行曲开头几个小节又在低音部重现。*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经常在纪念仪式中被使用;而且有时是现场演奏。如小罗斯福去世时库塞维斯基(Serge Koussevitzky)指挥演奏,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去世时布鲁诺·瓦尔特也同样如此。* 在托马斯·曼的《魔山》中的一个滑稽角色指标要求在葬礼中使用贝多芬的“色情文学”(Erotica),为“英雄交响曲”(Eroica)之误。* 第二乐章在1972年夏季奥运的慕尼黑惨案恐怖攻击之后被作为挽歌。* 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中使用了该作品。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此乐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乐曲赏析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这一乐章,最重点在于发展部和终结部的扩大。乐曲由两个降E大调主和弦之壮大强奏开始,然后大提琴便奏出分解和弦的第一主题,经过一段发展,由双簧管、单簧管及长笛依次奏出新的动机,不久春风煦日般的第二主题亦由双簧管提示,再转手予长笛及第一大提琴。发展部乃此乐章之核心,以第一主题为主,变化多端,乐曲进行得极为紧凑,同时也有新主题登场,这个新主题,在弦乐所演奏的连续属九和弦音量逐渐减轻之时,顺畅地在E小调上出现,并且与第一主题互相交错,其后亦于终结部分再次出现。再进入再现部份四小节前,法国号吹出第一主题之主和弦音,与之同时出现的第一小提琴音却是七弦音,结果主和弦音跟属和弦互混合,当年不论排练或首演,皆是由贝多芬操刀的。然则,不少乐团在现时之演奏皆采纳华格纳之修订谱。经过再现部,便进入几乎可称作“第二发展部”之终结部,而乐曲所带出之炽烈感情,跟华格纳一言“恰似自然的熔铁炉一样,表现天才于青春期所涌现之种种情绪”相吻合—特别在最后第六五五小节到六六二小节小喇叭光芒发丈地高鸣第一主题,更叫人热血沸腾。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慢板,c小调,3/4拍子。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这是个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极点的乐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要主题凄凄而现,降B大调的中间部,仿似抚慰破碎心灵,未几,又返回降b小调,情绪亦由此再起高涨,跟死神的咆哮毫无分别;而主题的喃喃自语,亦静静结束此乐章。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跟第二乐章刚刚相反,此乐章呈现无比朝气,全曲以常动式的性格展开,作曲手法简洁细致,跟大师理念同出一辙。主题在弦乐轻快的伴奏当中,由双簧管兴高采烈地呈示,中间部(Trio)可谓名副其实三重奏,三支法国号巧夺天工的呼应配合,美妙之至,主部再夺后,有二十小节之终结部,最后强而有力地结束。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此乐章加入赋格曲及奏鸣曲式的特征,交融成别具一格的新曲式,更因此表出贝多芬之创作理念。该乐章包含两大主题:首先是从乐章开始由弦乐拨奏呈示,接著双簧管及单簧管随後奏出轻快、及与第二主题相近似之旋律;另一个对贝多芬支持者而言实在不会陌生 —贝氏早於1799年至1801年负责作曲的舞剧“普罗米修斯”之终曲及1801年作曲之“十二首方舞曲”第七曲当中,使用此曲作主调。上述两大主题亦曾在1802年之“十五段变奏曲与赋格”(作品35,又称“英雄变奏曲”)当中亮相。乐曲由上述主题作了七段变奏,最后的终结历时七十七小节,当中不乏重要主题,但予以变形,终结部尾声之时,忽转急板,以强烈主和弦之连奏,带领全曲之终结。乐曲评论意义及意象的形成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在“现代史最大的危机”中变得成熟了。贝多芬创作《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前就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1789年巴士底监狱陷落;1792年,乔治·华盛顿任美国总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及皇后在1793年送上断头台;1799年,拿破仑执政,五年后称帝。人类社会兴起的新势力、新理论、新思想,大大的影响了贝多芬。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他也深受莎士比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他熟读爱申堡翻译的莎士比亚,他拥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个动荡的时代赋予贝多芬一种特殊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贝多芬的思想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1804年创作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标致着贝多芬从 “约瑟夫主义者”转向“共和主义者”。这部交响曲是受法兰西共和国住奥地利大使贝纳多特将军的建议写的。作品完成后本来是准备通过贝纳多特将军题献给拿破仑的。但拿破仑于这一年取消共和制做了皇帝,贝多芬一气之下,抹去原稿扉页上原来的题名《波拿巴》,改称为《英雄交响曲》。创新性及其思想性《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的人道主义内容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贝多芬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既没有单纯去歌颂拿破仑本人,也没有去具体描绘法国革命,而是一个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国革命精神的艺术概括。“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贯穿全曲的是一位伟人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德国市民阶级对法国革命的赞颂,同时是对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的讴歌。《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的出现,标志者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这是贝多芬的重要贡献。海顿、莫扎特式交响乐的艺术形式,已经完全不可能容纳《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所表达的那种在当时来说是崭新的社会内容。《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构思的大胆、手法幅度的宽广、结构的缜密上确实使别的作品相形之下显得逊色。贝多芬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就框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满了在紧张的戏剧性矛盾的冲突的广阔范围中发展。这种发展必然促使整个奏鸣曲式的规模扩大,原来各部分间相当机械的、程式化的关系,被新的,富有展开性质的贯穿发展所代替,和声功能网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调性布局出现了未曾有过的复杂化。贝多芬不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题成为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贯穿交响曲的各个乐章,形成整个交响曲内部的有机统一,这种贯穿发展把乐曲一步步推向最后的高潮。与此同时,贝多芬还把革命的法国经常为牺牲者们举行群众性葬礼时采用的音乐体裁引进这部交响曲作为慢乐章;用充满清新活力的、泼辣的谐谑曲代替了通常作为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宫廷典雅风格的小步舞曲。这样,整个交响乐套曲的面貌焕然一新。《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说明了音乐中新的内容会在何等程度上促使艺术形式发生变革,这两种变革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反过来促进内容的深化。从作曲技术上讲,它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长度和复杂度前所未有,“当时初听觉得难以理解”。在两个序奏和弦之后,它以一个简单得难以设想的、建立在降E大调三和弦上的主题开始,但是又忽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升C,在整个乐章进程中带来了没完没了的变奏和展开。除了常用的第二主题和结尾主题外,还有许多过渡性的动机,在整个乐章中十分醒目。但是和贝多芬的其它作品一样,这一乐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既不是曲式格局也不是丰盛的乐思,而是所有的素材不断向前推进,从一个主题化出另一个主题,充满活力稳步上涨,抵达一个又一个高潮,以非此不可的锐势推向结束。正主题处理得象戏剧人物,受尽反对和镇压,挣扎不已,最后得到胜利。一个C小调的葬礼进行曲取代了常用的慢乐章,有一个C大调的对比段,悲壮宏伟,激情迸发。末乐章是一组变奏,有时相当自由,含有赋格式展开的插部和尾声。“器乐作品在贝多芬之后整个19世纪的发展,一直处在他的巨大影响和控制之下。他赋予器乐以最强烈、最富表现力的特点。他是找到通向古典主义最高境界之路的音乐家,他把古典音乐从美的境界带到崇高的境界,他创造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风格。”
贝多芬 -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 第一乐章的专辑
贝多芬 -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 第一乐章的视频
该音乐还没有相关视频
贝多芬 -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 第一乐章的日志
该音乐还没有日志
贝多芬 -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 第一乐章的评论
石头推荐的其它音乐
数据加载中...
喜欢这首音乐的人还喜欢
数据加载中...
他们在听这首音乐
在这里关注听蛙
关注听蛙微信,好音乐手机试听
扫码,手机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